百姓心中一杆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姓心中一杆秤
管文生,无为县司法局刘渡司法所所长,现年52岁,2010年5月被司法部授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称号。
这位被当地人称为“老管”的司法所长,自2006年以来,他参与或指导各类调解矛盾纠纷1300余起,亲自主持调解各类纠纷510余起,其中调解各类疑难矛盾纠纷200余起,化解重大信访案件20余起,调解成功率99%,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30余起。
在其工作的刘渡镇,“有问题,找老管”成为了全镇百姓最为熟知的口头禅……
2005年初的一个早晨,一名中等身材的汉子走进了位于长江岸边的无为县刘渡镇镇政府的大门。
此人操着一口浓重的北方口音,从皖北蒙城的辛集乡调入刘渡镇工作。是日即是其报到的第一天。
根据组织需要,这名从外地调入的干部被安排在镇计生办工作。由于没有涉及乡镇的主要领导干部任免,这起人事调动起先并没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正是这个人的到来,一场近乎翻天覆地的变化得以在这个沿江重镇慢慢上演。
临危受命首战告捷
这名外转干部就是后来的刘渡司法所所长——管文生。
2006年,刘渡镇开始机构改革,在计生办工作一年的管文生,被调到了镇司法所“主持工作”。
他一上任,迎接他的便是一场硬仗——
2006年元月12日,刘渡镇荣胜村下属6个自然村的村民因征地问题,准备集体到省城上访。管文生得到了镇主要领导得到明确指示:坚决化解这起集体上访事件。
时任荣胜村支部书记侯维平为管文生捏了一把汗,作为一名在该村任职多年的老同志他最清楚不过:这是一件很棘手的案例。
这起上访事件涉及到一个拖了20年的历史遗留问题:
1986年,省重点水利建设项目——凤凰颈排灌站征用了这6个自然村的绝大部分土地,其中有3个自然村的土地全部被征用,且房屋也被拆迁。虽然当时的征地补偿款和拆迁补助款等已基本补偿到位,而且有400多名村民办理了农转非手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部分年老体弱的村民因无田可种,加上没有技术又无工可做,生活就渐渐地陷入了贫困,加上近几年党的惠农政策对农民的反哺,这使得他们心里更加的不平衡。为此他们曾多次到村、镇两级反映,要求解决生活困难和被征土地的追偿问题,但始终得不到明确的答复,经过数年的积聚,终于酿成了这次较大规模的群众集资上访事件。
弄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管文生同志带领工作组召开了老党员、村民组长、群众代表座谈会。并挨家挨户走访,“在管文生的笔记本上,足足记录了180余户群众的走访记录,特别是重点走访了那些生活较为困难的农户。”侯维平对当年的调解过程记忆犹新。
在做了充分地调查和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管文生提出了两条建议:一、土地征用问题按当时的情况已补偿到位,至于下一步能否追加补偿,因为政策性较强,我们暂时无权答复,作为一个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可以作为一条议案在即将召开的县人大代表会议上提出,一旦国家有了这方面的政策,镇、村将不折不扣地执行;二是对部分特困村民的生活问题,已经转为非农业户口的从每年的低保中予以调剂照顾,仍是农业户的从社会救济中予以适当补助。
在得到党委、政府的认可后,作为二条意见在这六个自然村的群众代表会上作了传达,同样得到了到会代表的一致认可。
细心、耐心、诚心、热心……管文生的努力终于感化了6个自然村的村民。他们表示,只要政府能兑现承诺,保证绝对不会再去上访。
就这样,一桩已成行的群众集体上访案被成功化解。临危受命的管文生,首战告捷!
刘渡镇“翻天覆地”的变化,就这样开始。
“上访大户“的帽子一年即被摘取
荣胜村上访事件看似一个个例,然而所有熟悉刘渡的人都知道,这只是刘渡镇社会问题的冰山一角。
除了群体性矛盾纠纷,全镇大事小事几乎此起彼伏——村民谢某因为小儿子和小儿媳的婚姻问题,竟然和亲家闹到“反目”的地步,管文生的双脚踏破了两家的门槛,终使“两亲家”握手言和。
村民沙某因门前道路问题和邻居积怨,便产生了与对方拼个鱼死网破的念头,并曾2次自杀未遂,管文生苦口婆心,效仿古人“六尺巷”的办法,亲自为他们门前的道路插标定界,化解了一场数年的邻里纠纷,避免了可能发生的悲剧。
80多岁的村民古老太太因孙子的抚养费问题法院多次执行未果,哭诉着来到司法所寻求帮助,面对对方当事人“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要血有一盆”的强硬态度,又是管文生多次登门,用诚心和耐心感化了对方,如数要回了抚养费……
“刚来到司法所工作,感觉到处都在冒泡泡。”管文生这样回忆到。
熟悉刘渡的都知道,这个乡镇是无为县历史上有名的上访大户!
该镇位于无为县西南约27公里处,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乡镇,全镇总面积77.2平方公里,人口43087人,辖9个行政村、2个社区居委会。境内有曾被誉为“共和国之最”的刘渡木材市场和国家重点水利工程——凤凰颈排灌站,人口流动量大,构成复杂。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利益格局的变化,各种农村矛盾和问题不断显现。
2005年之前,各类矛盾纠纷和信访工作一直是困扰镇党委、政府工作的一大难题,群体性上访连年居高不下,是全县乃至全市有名的上访大户。从1992年到2003年的10多年间,先后有数名党政主要负责人因矛盾纠纷引发的社会稳定问题非正常离任,形势最严峻的时候,全镇20个村就有12个村发生集体上访,镇村干部疲于应付,焦头烂额。
如此形势甚至让全县的干部有点“谈‘刘渡’色变”的感觉,该镇党委副书记、人大主席肖本为的回忆:“前些年,谁要是听说自己去刘渡镇工作,头皮肯定有点发麻。”
然而,局势在2007年得到了根本性的扭转。这一年,正是老管主持司法所工作的第二个年头,刘渡镇破天荒地获得了巢湖市信访先进集体的称号,且这个称号至今已经一直延续了3年。
不仅如此,2007年,刘渡镇以司法所为依托抓好信访工作的做法还被市委、市政府总结为“刘渡经验”在全市推广。2008年中央信访督导组组长孙怀山同志一行5人对“刘渡经验”进行了调研,骄人的业绩受到了中央信访督导组和省、市、县有关领导的一致肯定和表扬。
这一系列成绩对于饱受上访之苦的刘渡镇而言,显然是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压在头上多年的“信访大户”帽子,终于被摘去。对于刘渡镇的广大干群来说,前后的对比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
年过半百的“拼命三郎”
刘渡镇的“摘帽”之旅,虽然经历的时间不长。然而在刘渡人的眼中,这个历程显然并不轻松。
在对管文生的采访中,对于“如何能摘帽”的提问,这位52岁的司法所长只是淡淡一笑:没什么,就是领导和群众相信咱而已。
但熟悉他的人这样说,“老管这个人干工作简直像玩命一样!”对于管文生的工作态度,凤凰颈社区的党委书记丁学勇曾如此评价。
这一评价同样得到了刘渡镇原宣传委员何永进的认可:“他当时来的时候是‘脚踹生地,眼观生人’,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他白天骑着自行车走村串户了解社情民意,短短几个月,足迹几乎踏遍了全镇所有行政村(社区)的每一个角落。”
何永进还向记者补充了一个细节,即在管文生在担任刘渡司法所所长的同时,还兼任镇调委会主任、信访办主任、法律援助工作站站长等职务,更难得的是,由于人手少、事情多,他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