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心中一杆秤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姓心中一杆秤
管文生,无为县司法局刘渡司法所所长,现年52岁,2010年5月被司法部授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称号。

这位被当地人称为“老管”的司法所长,自2006年以来,他参与或指导各类调解矛盾纠纷1300余起,亲自主持调解各类纠纷510余起,其中调解各类疑难矛盾纠纷200余起,化解重大信访案件20余起,调解成功率99%,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30余起。

在其工作的刘渡镇,“有问题,找老管”成为了全镇百姓最为熟知的口头禅……
2005年初的一个早晨,一名中等身材的汉子走进了位于长江岸边的无为县刘渡镇镇政府的大门。

此人操着一口浓重的北方口音,从皖北蒙城的辛集乡调入刘渡镇工作。

是日即是其报到的第一天。

根据组织需要,这名从外地调入的干部被安排在镇计生办工作。

由于没有涉及乡镇的主要领导干部任免,这起人事调动起先并没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正是这个人的到来,一场近乎翻天覆地的变化得以在这个沿江重镇慢慢上演。

临危受命首战告捷
这名外转干部就是后来的刘渡司法所所长——管文生。

2006年,刘渡镇开始机构改革,在计生办工作一年的管文生,被调到了镇司法所“主持工作”。

他一上任,迎接他的便是一场硬仗——
2006年元月12日,刘渡镇荣胜村下属6个自然村的村民因征地问题,准备集体到省城上访。

管文生得到了镇主要领导得到明确指示:坚决化解这起集体上访事件。

时任荣胜村支部书记侯维平为管文生捏了一把汗,作为一名在该村任职多年的老同志他最清楚不过:这是一件很棘手的案例。

这起上访事件涉及到一个拖了20年的历史遗留问题:
1986年,省重点水利建设项目——凤凰颈排灌站征用了这6个自然村的绝大部分土地,其中有3个自然村的土地全部被征用,且房屋也被拆迁。

虽然当时的征地补偿款和拆迁补助款等已基本补偿到位,而且有400多名村民办理了农转非手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部分年老体弱的村民因无田可种,加上没有技术又无工可做,生活就渐渐地陷入了贫困,加上近几年党的惠农政策对农民的反哺,这使得他们心里更加的不平衡。

为此他们曾多次到村、镇两级反映,要求解决生活困难和被征土地的追偿问题,但始终得不到明确的答复,经过数年的积聚,终于酿成了这次较大规模的群众集资上访事件。

弄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管文生同志带领工作组召开了老党员、村民组长、群众代表座谈会。

并挨家挨户走访,“在管文生的笔记本上,足足记录了180余户群众的走访记录,特别是重点走访了那些生活较为困难的农户。

”侯维平对当年的调解过程记忆犹新。

在做了充分地调查和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管文生提出了两条建议:一、土地征用问题按当时的情况已补偿到位,至于下一步能否追加补偿,因为政策性较强,我们暂时无权答复,作为一个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可以作为一条议案在即将召开的县人大代表会议上提出,一旦国家有了这方面的政策,镇、村将不折不扣地执行;二是对部分特困村民的生活问题,已经转为非农业户口的从每年的低保中予以调剂照顾,仍是农业户的从社会救济中予以适当补助。

在得到党委、政府的认可后,作为二条意见在这六个自然村的群众代表会上作了传达,同样得到了到会代表的一致认可。

细心、耐心、诚心、热心……管文生的努力终于感化了6个自然村的村民。

他们表示,只要政府能兑现承诺,保证绝对不会再去上访。

就这样,一桩已成行的群众集体上访案被成功化解。

临危受命的管文生,首战告捷!
刘渡镇“翻天覆地”的变化,就这样开始。

“上访大户“的帽子一年即被摘取
荣胜村上访事件看似一个个例,然而所有熟悉刘渡的人都知道,这只是刘渡镇社会问题的冰山一角。

除了群体性矛盾纠纷,全镇大事小事几乎此起彼伏——村民谢某因为小儿子和小儿媳的婚姻问题,竟然和亲家闹到“反目”的地步,管文生的双脚踏破了两家的门槛,终使“两亲家”握手言和。

村民沙某因门前道路问题和邻居积怨,便产生了与对方拼个鱼死网破的念头,并曾2次自杀未遂,管文生苦口婆心,效仿古人“六尺巷”的办法,亲自为他们门前的道路插标定界,化解了一场数年的邻里纠纷,避免了可能发生的悲剧。

80多岁的村民古老太太因孙子的抚养费问题法院多次执行未果,哭诉着来到司法所寻求帮助,面对对方当事人“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要血有一盆”的强硬态度,又是管文生多次登门,用诚心和耐心感化了对方,如数要回了抚养费……
“刚来到司法所工作,感觉到处都在冒泡泡。

”管文生这样回忆到。

熟悉刘渡的都知道,这个乡镇是无为县历史上有名的上访大户!
该镇位于无为县西南约27公里处,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乡镇,全镇总面积77.2平方公里,人口43087人,辖9个行政村、2个社区居委会。

境内有曾被誉为“共和国之最”的刘渡木材市场和国家重点水利工程——凤凰颈排灌站,人口流动量大,构成复杂。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利益格局的变化,各种农村矛盾和问题不断显现。

2005年之前,各类矛盾纠纷和信访工作一直是困扰镇党委、政府工作的一大难题,群体性上访连年居高不下,是全县乃至全市有名的上访大户。

从1992年到2003年的10多年间,先后有数名党政主要负责人因矛盾纠纷引发的社会稳定问题非正常离任,形势最严峻的时候,全镇20个村就有12个村发生集体上访,镇村干部疲于应付,焦头烂额。

如此形势甚至让全县的干部有点“谈‘刘渡’色变”的感觉,该镇党委副书记、人大主席肖本为的回忆:“前些年,谁要是听说自己去刘渡镇工作,头皮肯定有点发麻。


然而,局势在2007年得到了根本性的扭转。

这一年,正是老管主持司法所工作的第二个年头,刘渡镇破天荒地获得了巢湖市信访先进集体的称号,且这个称号至今已经一直延续了3年。

不仅如此,2007年,刘渡镇以司法所为依托抓好信访工作的做法还被市委、市政府总结为“刘渡经验”在全市推广。

2008年中央信访督导组组长孙怀山同志一行5人对“刘渡经验”进行了调研,骄人的业绩受到了中央信访督导组和省、市、县有关领导的一致肯定和表扬。

这一系列成绩对于饱受上访之苦的刘渡镇而言,显然是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压在头上多年的“信访大户”帽子,终于被摘去。

对于刘渡镇的广大干群来说,前后的对比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

年过半百的“拼命三郎”
刘渡镇的“摘帽”之旅,虽然经历的时间不长。

然而在刘渡人的眼中,这个历程显然并不轻松。

在对管文生的采访中,对于“如何能摘帽”的提问,这位52岁的司法所长只是淡淡一笑:没什么,就是领导和群众相信咱而已。

但熟悉他的人这样说,“老管这个人干工作简直像玩命一样!”对于管文生的工作态度,凤凰颈社区的党委书记丁学勇曾如此评价。

这一评价同样得到了刘渡镇原宣传委员何永进的认可:“他当时来的时候是‘脚踹生地,眼观生人’,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他白天骑着自行车走村串户了解社情民意,短短几个月,足迹几乎踏遍了全镇所有行政村(社区)的每一个角落。


何永进还向记者补充了一个细节,即在管文生在担任刘渡司法所所长的同时,还兼任镇调委会主任、信访办主任、法律援助工作站站长等职务,更难得的是,由于人手少、事情多,他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

“一个50多岁的外乡人,哪来这么大的工作激情?!”对于何永进来说,老管的行为既让他感到佩服,也是他心中一个难解的谜团。

其实,对于这样的疑问,管文生不知道被多少人问起。

“我是个外乡人,此前也从未做过司法工作,但我坚信隔地不隔心、隔行不隔理,只要有激情、用真心,就能干出一点业绩,就能赢得当地干部群众的信任和口碑。

”管文生为自己的所为做过一段这样的陈述。

早年在计生办的时候,年近50的管文生天天和计生办的年轻人一起,走村串户,每天乐呵呵的,刘渡镇副镇长彭光祥说他“没有丝毫因职务的调整而感到失落”。

而在管文生看来,不管处在什么岗位、什么地方,干事都是必须的。

2006年负责司法所后,老管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对于他而言是找到了一个发挥激情的平台。

“白天工作在矛盾纠纷排查一线,加班加点至深夜也是家常便饭。

”管文生的同事回忆说。

在刘渡司法所的对面,就是镇政府的食堂,二者相距不过20米。

每到中午吃饭的时间,也往往是农民农活忙完来找管所长的时间。

于是经常会出现这样的一幕:一边是川流不息进出食堂的就餐人员,一边是川流不息来找老管调解的群众。

有时候,同事们会关切的问上一句:老管,可饿啊?管文生总是摸着下巴笑笑:怎么不饿呢,可我要能走得掉啊!
正是凭着这样一种拼命三郎的精神,刘渡镇渐渐迎来了难得的稳定和谐的局面。

刘渡镇的一位老书记曾这样评价他:“我们镇每一份集体荣誉里都有老管的一份功劳,他就是我们的左膀右臂啊。


他就像我们的兄弟姐妹一样”
有统计表明,自2006年以来,管文生参与或指导各类调解矛盾纠纷1300余起,亲自主持调解各类纠纷510余起,其中调解各类疑难矛盾纠纷200余起,化解重大信访案件20余起,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30余起。

刘渡司法所成立仅4年半的时间,1300余件的纠纷平均算下来,即是每年近300件,而在老管进司法所之初,调解的数据显然会远远大于这个平均值。

一件件大大小小的纠纷得以成功调解,为地方政府换来稳定环境的同时,也让基层的司法行政工作深入人心。

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刘渡镇“有困难,找老管”这一口头禅的流行。

一位刘渡镇的党政负责人对记者这样说到,在我们这里,老百姓要是有了麻烦,一般不去找派出所,而是直接去司法所——在刘渡镇,老管个人也俨然成了“公正”二字的代名词,在百姓中有着极高的威信。

2010年8月,蟹农周某家的鱼塘出现了蓝藻,于是就到马某的店中购买了水质净化药物,然而几天后,不但水质没有得到改善,鱼蟹出现了大量死亡的现象。

4000余只即将成熟上市的河蟹以及180
余条鳜鱼像浮萍一样飘在池塘中。

周某问马某讨说法,马某置之不理,又向工商、农委等部门反映,问题也迟迟得不到解决。

眼看着马上要收获的鱼蟹却大量死亡,周某的心都要碎了。

她一方面在家以泪洗面,另一方面召集家中亲戚朋友,准备和马某家拼个你死我活。

周某的遭遇传到了司法所老管这里,得知这个情况后,老管带着工作人员立即走访调查并咨询了相关部门,掌握了可靠的第一手材料后,随后进行了艰难细致地说服和疏导工作,最后据理力争,终于使这起纠纷有了结果——马某同意支付周某17000元的鱼塘损
失费。

8月31日,当周某从工作人员手中接过赔偿款时,泣不成声:是司法所救了我们一家,不然我真不知下半年的日子该怎么过。

激动之余,周某也坦言,与自己鱼塘的损失相比较,17000元的赔偿并不算多。

“可这17000元是管所长争取来的,肯定是合理的。

他就像我们的兄弟姐妹一样,我不信他还会信谁呢?”
“以诚感人、以情动人、坚持原则、依法调处,是新时期矛盾纠纷调处的基本准则,也是我在4年多工作中的‘杀手锏’。

”管文生认为,合情、合法、公平、公正,从不偏袒任何一方,只有做到这些,才能让司法所工作得到百姓认可,树立威信,从而更容易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真正做到“大事不出镇,小事不出村”。

他是让“浪子”靠岸的航标
“对劳改劳教人员来说,人生就象一条搁浅的船,而对刑释解教人员而言,则又是一个人生的十字路口,拉一把,他们也许就能走出生命的低谷,重新扬起生命的风帆;推一把,他们就可能重新步入迷途,成为危害社会的害群之马。

”同时身为安置帮教工作站站长和社区矫正办公室主任的管文生,这样理解自己的职责。

为了使刑释解教人员切切实实感受到社会、组织的关爱和温暖,从而实现人性的回归。

他采取了建档立案、寓教于帮,真情帮扶、寓教于情等制度化、人性化管理措施,让一个个误入迷途的村民成了有为之人。

庆丰村的现任党委书记周小六,一辈子也忘不了老管的恩情——1999年,庆丰村民周小六因敲诈罪被判刑入监,刑满释放后思想消极,“说实话,当时认为自己是坐过牢的人,别人肯定看不起自己,就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

”然而,在管文生的眼里,这个人是有可塑性的,于是只要有空,总会想方法找他谈心,终于感化了这个曾经的浪子。

思想包袱放下后,管文生还协调他的亲戚朋友一起来帮助他搞建筑、跑运输,机灵的周小六几年下来,生意做的风生水起。

周小六成功了,成了当地有名的能人,更对社会有了积极的回应,乡亲们只要有困难找到他,他总是有求必应。

前年庆丰村修路缺少资金80000余元,他当即垫付,并表示以后村里有钱就还,没钱就算自己捐赠。

同村刑释人员周某和李某释放后思想包袱重,管文生同志动员周小六主动找到他们,现身说法,并帮助他们搞起了水上运输,使他们很快走出了人生的低谷。

周小六的彻底转变也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2008年他以高票当选为庆丰村村委会主任,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刑释人员丁某生活困难,管文生同志多方协调为他落实了低保,并在该镇木材市场为他找了一份装卸工作,使他衣食无忧,丁某更是感激涕零。

刑释人员孙某右腿残疾,无法参加正常劳动,管文生和帮教组的同志通过多方努力,帮他在镇木材市场开了一家小吃部,并为他出面协商了工商、税务等方方面面的关系,由于孙某头脑灵活,很会经营,生意做的非常兴旺。

刑释人员张某父母双亡,又是管文生和帮教小组多方协调为他解决了生活上的困难,还帮他学会了种藕的技术,现在他已成了种植业的能手,在外地承包藕塘,他多次对帮教组的同志说,是组织上挽救了他,给了他再生的机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