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保护法》案例分析
未成年保护法的真实案例分析

未成年保护法的真实案例分析标题:未成年保护法的真实案例分析:保障与挑战共存的社会现象引言:未成年保护法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和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而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
它在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些真实案例,旨在探讨未成年保护法在实践中的效果和所面临的挑战。
我们将深入挖掘这些案例的背后故事,,并提供个人观点与理解。
第一部分:真实案例一——性侵儿童事件概述:介绍一起性侵儿童案件的基本信息,并强调未成年保护法在这类事件中的重要性。
案例描述:通过详细描述案例中的关键情节,向读者展示未成年保护法如何应对这些事件,包括警方介入、调查与审判等。
效果评估:评估未成年保护法在此案件中的效果,如是否及时发现案件、保护受害者并惩罚犯罪分子等。
挑战分析:探讨未成年保护法在性侵儿童案例中所面临的挑战,如调查取证困难、受害者心理健康问题以及打击犯罪背后的深层次问题等。
第二部分:真实案例二——家庭暴力事件概述:介绍一起家庭暴力事件的背景,并讨论未成年保护法在预防和干预此类事件中的作用。
案例描述:详细描述案例中家庭暴力的恶劣情况,着重强调未成年保护法在保护受害者、解救家庭成员以及恢复正常生活方面的措施。
效果评估:评估未成年保护法在此案件中的效果,如是否保护了受害者、正确处理了家庭矛盾、提供了适当的援助和支持等。
挑战分析:探讨未成年保护法在家庭暴力案件上面临的挑战,如家庭内部关系复杂、社会观念与文化因素的影响等。
第三部分:总结与回顾综合分析:对以上两个案例进行总结与回顾,提取出共性问题与解决方案,以促进未成年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和创新。
展望未来:展望未成年保护法在未来的发展趋势,探讨如何有效回应新挑战和保障未成年人的权益。
结论:通过对真实案例的深入分析和评估,我们认识到未成年保护法在保障未成年人权益方面的重要性。
虽然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但在不断完善的法治框架下,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成年保护法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五个未成年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案例一:未成年人网络诈骗案案情简介:小王,15岁,在某网络平台上结识了一群网友,其中一名网友邀请小王参与网络赌博。
小王在网友的诱导下,用父母给的生活费进行网络赌博,最终输光了所有资金。
小王意识到自己上当受骗后,向警方报案。
案例分析:本案涉及未成年人网络诈骗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利用网络从事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动。
小王在网络赌博过程中,由于年龄较小,法律意识淡薄,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诱导和欺骗。
警方应及时介入,依法查处网络诈骗犯罪行为,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三条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罪)案例二:未成年人拐卖案案情简介:小丽,14岁,被拐卖至外地。
拐卖团伙利用小丽的无知和天真,将她拐卖至外地,对其进行非法拘禁和性侵。
当地警方接到报案后,迅速展开侦查,成功解救了小丽,并将拐卖团伙成员抓获。
案例分析:本案涉及未成年人拐卖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七条规定,禁止拐卖、绑架、虐待、遗弃未成年人,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性侵害。
警方在接到报案后,迅速采取行动,成功解救了小丽,体现了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重视。
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七条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条(拐卖儿童罪)案例三:未成年人校园暴力案案情简介:小明,13岁,因与同学发生矛盾,对同学进行殴打,造成同学轻伤。
学校得知此事后,及时报警,警方介入调查。
案例分析:本案涉及未成年人校园暴力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学校应当加强校园安全管理,预防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故意伤害罪),小明因故意伤害同学,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七条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案例四:未成年人流浪乞讨案案情简介:小张,16岁,因家庭原因外出流浪乞讨。
法律案例未成年人保护法(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保护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未成年人由于年龄和心智发展尚未成熟,容易受到各种侵害。
为了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以下简称《未成年人保护法》)。
本文将以一起未成年人被性侵案件为例,探讨《未成年人保护法》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案例简介2019年6月,某市一名12岁女孩小丽(化名)在放学途中被一名中年男子李某(化名)性侵。
案发后,小丽的家长发现女儿情绪低落,便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
经调查,李某因犯强奸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并赔偿小丽经济损失及精神损失费。
三、案件分析1. 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行为本案中,李某以暴力手段对未成年人小丽实施性侵,严重侵犯了小丽的合法权益。
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十三条规定:“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性侵害。
”李某的行为违反了该法律条款。
2. 未成年人保护法在案件中的具体应用(1)预防未成年人性侵《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安全教育,防止未成年人受到性侵害。
”本案中,学校等教育机构应加强安全教育,提高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意识,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
(2)保护未成年人隐私权《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九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
”本案中,公安机关在调查过程中,应当严格保护小丽的隐私,不得泄露其个人信息。
(3)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后的救助措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十四条规定:“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公安机关应当立即采取保护措施,对犯罪嫌疑人进行侦查,并及时通知其监护人。
”本案中,公安机关在接到报案后,迅速采取行动,对李某进行侦查,并及时通知小丽的监护人。
(4)未成年人权益受损后的赔偿《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十五条规定:“未成年人遭受侵害,其监护人或者其他法定代理人有权要求侵害人承担民事责任。
”本案中,小丽的监护人有权要求李某承担民事责任,包括赔偿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失费。
法律案例未成年分析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突出,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未成年人犯罪不仅损害了受害者的人身、财产安全,还破坏了社会和谐稳定。
本案例选取一起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旨在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特点和预防措施,以期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治理提供参考。
二、案例简介2018年10月,某市发生一起未成年人抢劫案。
犯罪嫌疑人小王(化名),男,17岁,初中辍学。
案发当天,小王伙同三名未成年人,持刀抢劫一名过路女子,抢得现金1000元。
事后,四名犯罪嫌疑人分赃后逃匿。
警方经过调查,于案发后的第三天将四名犯罪嫌疑人抓获归案。
三、案例分析1. 犯罪原因分析(1)家庭教育缺失。
小王的父母因忙于生计,忽视了对他的教育和关爱,导致他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家庭温暖,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
(2)学校教育不足。
小王初中辍学,未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导致他缺乏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无法辨别是非。
(3)社会不良影响。
小王结识了一群不良少年,受到他们的诱惑,逐渐走上了犯罪道路。
2. 犯罪特点分析(1)团伙作案。
小王参与抢劫时,与其他三名未成年人共同作案,形成了团伙作案的特点。
(2)暴力犯罪。
抢劫过程中,犯罪嫌疑人使用刀具,对受害者实施了暴力。
(3)作案手段简单。
小王等人抢劫过程简单,没有预谋和计划,属于冲动型犯罪。
3. 预防措施(1)加强家庭教育。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
(2)完善学校教育。
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法律教育和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道德素养。
(3)净化社会环境。
政府和社会各界要共同努力,打击违法犯罪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对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克服心理障碍。
四、案例启示1.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不容忽视。
我国要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犯罪问题,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治理。
2. 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共同努力,为未成年人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未成年人保护相关的法律真实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一个活泼可爱、聪明伶俐的孩子,本应享有快乐的童年。
然而,在他9岁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让他陷入了困境。
为了保护小明,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案例经过1. 家庭变故小明出生在一个幸福的家庭,父母感情深厚,对小明的关爱有加。
然而,在他9岁那年,父亲因工作原因外出,母亲因意外事故去世。
小明失去了双亲,生活陷入了困境。
2. 未成年人保护法介入在母亲去世后,小明的生活无人照料。
社区工作人员得知情况后,立即向当地民政部门报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民政部门对小明实施了临时监护。
3. 寻找合适监护人民政部门积极寻找合适的监护人,以确保小明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在经过一番努力后,民政部门将小明送到了一个温暖的家庭,由一对有爱心、有责任心的夫妇收养。
4. 小明的成长在新家庭中,小明得到了悉心的照料和关爱。
夫妇俩不仅关心他的生活,还注重培养他的兴趣爱好。
在他们的帮助下,小明逐渐走出了阴影,性格变得开朗,学习成绩也不断提高。
5. 法律援助在成长过程中,小明遇到了一些法律问题。
例如,他在学校受到了同学欺负,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这时,未成年人保护法为他提供了法律援助。
通过法律援助,小明成功地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6. 成长成才在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保护下,小明茁壮成长。
他不仅顺利完成了学业,还考入了理想的大学。
在大学期间,他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锻炼自己的能力。
毕业后,他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三、案例分析1. 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意义本案中,未成年人保护法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不仅保障了小明的合法权益,还为他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
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实施,对于维护未成年人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2. 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爱未成年人本案中,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爱小明,为他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
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摇篮,学校是未成年人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地方,社会则是未成年人成长的舞台。
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案例

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案例1. 张某案案件信息:张某(未成年人)被指控涉嫌盗窃案。
法律原则: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犯罪应该采取教育、感化为主,以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正常成长。
判决结果:法庭判决张某需要接受法律教育,并安排社会矫正辅导,同时接受家庭监护并接受心理辅导。
2. 李明案案件信息:李明(未成年人)涉嫌违反校园暴力的相关法规。
法律原则:根据《校园暴力防治办法》,校方有责任保护学生的身心安全,惩治和预防校园暴力行为。
判决结果:法庭判决李明需要接受心理辅导,并由学校加强对校园暴力行为的预防和管理,同时对施暴者进行相应的纪律处分。
3. 王小华案案件信息:王小华(未成年人)涉嫌发布色情信息。
法律原则: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应当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限制未成年人接触不良信息。
判决结果:法庭判决王小华需要接受法律教育,并对其进行行为监管,禁止其接触色情内容。
同时对发布色情信息的网站进行关闭和处罚。
4. 张三案案件信息:张三(未成年人)被指控故意伤害他人。
法律原则: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时,应适用教育、感化为主的原则,帮助其改正错误。
判决结果:法庭判决张三需要接受心理辅导,并对其进行行为改正教育,同时赔偿受害人的损失。
5. 李小红案案件信息:李小红(未成年人)涉嫌非法使用他人个人信息。
法律原则:根据《网络安全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是法律的基本原则,未成年人应得到特别的保护。
判决结果:法庭判决李小红需要接受法律教育,并进行信息安全教育。
同时对非法获取和使用个人信息的行为进行严厉制裁。
以上是几个关于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案例的简要信息。
根据法律的原则和保护未成年人的需求,法庭通过采用教育、感化等措施,旨在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和正常成长。
保护未成年人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今年12岁,居住在我国某城市的一个普通家庭。
小明自幼父母离异,跟随母亲生活。
由于母亲工作繁忙,小明大部分时间由年迈的奶奶照顾。
奶奶虽然疼爱小明,但对其教育监管不够严格,导致小明在学校表现不佳,甚至沾染了不良习气。
某日,小明在放学途中,被一群不良少年围攻,身上多处受伤。
事发后,小明向奶奶和母亲哭诉,但二人并未引起重视,也未采取有效措施。
几天后,小明再次遭遇类似事件,身心受到严重伤害。
二、案件调查在了解到小明的情况后,我国某城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立即展开调查。
经调查,发现小明遭遇的事件并非个例,而是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不到位、家庭教育缺失、学校监管不力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法律依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关心、爱护未成年人,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也明确指出,国家和社会应当采取措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和挽救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
四、案件处理1. 家庭教育指导: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对小明母亲进行了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2. 学校监管加强:学校针对小明的情况,加强了校园安全管理,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3. 司法保护:对于小明遭受的暴力侵害,公安机关依法进行了调查处理,对犯罪嫌疑人进行了刑事处罚。
4. 心理辅导:针对小明身心受到的伤害,未成年人保护中心为其提供了心理辅导,帮助其走出心理阴影。
五、案例分析1. 家庭教育缺失:小明母亲由于工作繁忙,未能给予小明足够的关爱和教育,导致其沾染不良习气。
2. 学校监管不力:学校在安全管理、学生教育等方面存在不足,未能及时发现和预防小明的违法行为。
3. 社会环境复杂:不良少年的存在,给小明等未成年人带来了安全隐患。
六、启示与建议1. 加强家庭教育: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未成年保护法案例

未成年保护法案例未成年保护法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确保他们健康成长、接受良好教育和受到适当的照顾而制定的法律。
在我国,未成年保护法于1991年颁布实施,对未成年人的监护、教育、保健、劳动保护等方面做出了具体规定。
以下将通过案例分析未成年保护法的具体实施情况,以期更好地理解该法律的重要性和实际效果。
案例一,校园欺凌事件。
在某中学,发生了一起校园欺凌事件。
一名学生在校园内遭到同学的体罚和言语侮辱,导致其心理受到严重创伤。
根据未成年保护法,学校应当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的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发现并干预校园欺凌行为。
同时,学校还应对施暴学生进行教育和处罚,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通过此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未成年保护法在校园欺凌事件的处理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保护了受害学生的权益。
案例二,未成年人劳动保护。
某工厂雇佣了一批未成年工人从事体力劳动,且未给予他们足够的劳动保护和休息时间。
根据未成年保护法,未成年工人的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和劳动条件应当符合国家规定,不得从事危害身心健康的劳动。
雇主应当保障未成年工人的合法权益,提供良好的劳动条件和必要的劳动保护。
对于违反劳动法的雇主,应当依法进行处罚。
通过此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未成年保护法在未成年人劳动保护方面的重要作用,保障了未成年工人的合法权益。
案例三,未成年人犯罪问题。
某未成年人因盗窃行为被警方抓获。
根据未成年保护法,对于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应当依法进行特殊教育和矫正,引导其重新回归社会。
同时,未成年人犯罪的背后往往存在着家庭、学校等方面的问题,社会应当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和法律意识教育,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和教育资源。
通过此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未成年保护法在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上的重要作用,为未成年犯罪人员提供了改过自新的机会。
综上所述,未成年保护法在我国的实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保护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有关未成年保护法的案例

未成年保护法案例分析一、背景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是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中国于1991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以下简称《未成年保护法》)。
该法律明确了国家、社会和家庭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责任,规定了对于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行为的打击措施。
下面将以具体案例来分析《未成年保护法》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案例一:网络欺凌事件背景小明(化名)是一名初中生,因为长相普通而受到同学们的欺凌。
不仅在校园里受到歧视和排挤,还经常遭受网络上同学们的侮辱和诽谤。
这些网络欺凌事件严重影响了小明的心理健康。
过程小明向学校报告了这些网络欺凌事件,并提供了相关证据。
学校立即采取行动,与涉事同学进行谈话,并警告他们不得再进行网络欺凌行为。
然而,这些警告并没有起到作用,小明仍然持续受到欺凌。
小明的父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们决定报警寻求法律保护。
警方接受了报案,并依据《未成年保护法》对涉事同学进行了调查。
结果经过调查和取证,警方发现这些涉事同学的行为已经构成了对小明的网络欺凌。
根据《未成年保护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对于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行为,公安机关可以采取多种措施进行打击。
根据案件的情节轻重和涉事人员的年龄等因素,公安机关决定对这些涉事同学进行训诫教育,并要求他们向小明道歉。
此外,学校也加强了网络教育和相关培训,提升同学们对网络欺凌的认识和防范能力。
三、案例二:家庭暴力事件背景小红(化名)是一名高中生,在家庭中遭受到父亲长期的家庭暴力。
她常常被父亲殴打和辱骂,严重影响了她的身心健康。
过程小红在学校里向班主任倾诉了她在家庭中遭受的暴力。
班主任非常重视,立即与学校的未成年保护工作组取得联系,并通知了小红的父母。
未成年保护工作组安排了专门的工作人员对小红进行心理疏导,并与她的父母进行沟通。
经过调查,工作人员确认了小红所说的家庭暴力事件,并告知父亲相关法律法规和后果。
结果根据《未成年保护法》第十八条和第二十二条,对于虐待、遗弃、拐卖、收买未成年人等行为,公安机关可以采取强制措施,并及时报告有关部门。
法律保护未成年人的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权益保护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在众多未成年人权益受侵害的案例中,以下案例具有较高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二、案例简介2019年,我国某市一名12岁的小明(化名)在放学途中遭遇绑架,被犯罪分子拘禁并遭受虐待。
在经过三天三夜的折磨后,小明终于趁机逃脱,向附近居民求助。
在警方的帮助下,小明成功获救,犯罪分子被抓获。
三、案例分析1. 未成年人权益受侵害的原因(1)家庭教育缺失:小明父母因工作繁忙,长期忽视对他的关爱和教育,导致小明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2)社会环境复杂:小明所在地区治安状况不佳,犯罪分子趁机作案,使得未成年人成为侵害对象。
(3)法律意识淡薄:部分家长和未成年人对法律保护意识不强,导致侵害事件发生后,维权困难。
2. 法律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措施(1)完善家庭教育: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强对家庭教育的研究和宣传,提高家长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认识。
(2)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公安机关应加大对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确保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
(3)提高法律意识:通过开展法制教育,提高未成年人及家长的法律意识,使他们了解自己的权益,学会依法维权。
3. 案例中的法律依据(1)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一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拘禁、拐骗、绑架、虐待、遗弃未成年人。
(2)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八条规定: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四、案例启示1. 未成年人权益保护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政府、家庭、学校、社会应共同努力,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
2. 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未成年人及家长的法律意识,使他们在遇到侵害时能够及时维权。
3. 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侵害未成年人权益行为的打击力度,切实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五、总结本案是一起典型的未成年人权益受侵害案例,通过分析该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未成年人权益保护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努力。
未成年人保护法案例分析

案例一:拐卖未成年人案2024年,广东省城市发生一起拐卖未成年人案。
犯罪嫌疑人通过承诺给被害人家庭一定的经济利益,骗取未成年人离家,安排其在城市街头乞讨或者从事其他非法活动。
该案件侵犯了未成年人的人身权、受教育权以及健康权等权益。
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对于未成年人的拐卖行为,应当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救助,保障其人身安全。
在该案中,警方迅速展开调查,救出被拐卖的未成年人,并将犯罪嫌疑人绳之于法。
此案提醒社会各界要进一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加强法律意识,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
案例二:未成年人网络欺凌案2024年,县一名中学生因被同学恶意群发私密照片而选择跳楼自杀。
该案件引起广泛关注,社会舆论普遍对加害者的行为予以谴责。
这种网络欺凌行为侵犯了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身心健康等权益。
《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对于侵害未成年人网络权益的行为,应当严肃处理,并加强公众教育。
在该案中,加害者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并社会各界共同呼吁建立不容忍网络欺凌的氛围,加强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教育。
案例三:校园欺凌案2024年,一所城市中学发生一起校园欺凌事件。
几名学生针对一名体弱多病的同学进行长时间的言辞辱骂和身体侮辱,导致被害人精神受到严重伤害。
这种校园欺凌行为侵犯了未成年人的人身尊严、身心健康、受教育权等权益。
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学生群体的管理,预防和打击校园欺凌行为。
在该案中,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对该事件进行了处理,对加害者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加强了校园欺凌防治宣传和教育活动。
以上案例分析体现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在真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保护他们的权益是社会的共同责任。
在实践中,要进一步加强对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宣传和教育,提高社会对未成年人保护的关注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努力的良好氛围,确保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未成年人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男,14岁,初中一年级学生。
小明家境贫寒,父母离异,母亲独自抚养他。
小明从小生活在单亲家庭,缺少关爱,性格孤僻。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小明结识了一群社会青年,逐渐沉迷于网络赌博,无法自拔。
2019年6月,小明在网络赌博中输光了所有积蓄,为了偿还赌债,他决定走上犯罪道路。
二、案例分析1. 小明沉迷网络赌博的原因(1)家庭因素:小明从小生活在单亲家庭,缺少关爱,导致他性格孤僻,容易受到不良诱惑。
(2)社会因素:小明结识了一群社会青年,他们带坏了小明,使他对网络赌博产生了兴趣。
(3)心理因素:小明缺乏自制力,容易受到外界诱惑,导致他沉迷于网络赌博。
2. 小明犯罪的原因(1)法律意识淡薄:小明在犯罪过程中,对法律缺乏敬畏之心,认为犯罪不会受到严厉惩罚。
(2)道德观念缺失:小明在追求物质享受的过程中,忽视了道德规范,导致他走上犯罪道路。
(3)家庭教育缺失:小明在家庭中缺少关爱,父母离异,导致他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3. 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责任根据我国《刑法》第十七条,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本案中,小明已满十四周岁,犯抢劫罪,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
三、案例分析结论1. 小明沉迷网络赌博和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家庭、社会、心理因素,也有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的缺失。
2. 未成年人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3. 针对未成年人犯罪,应当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家庭教育,关注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2)加强学校教育,提高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3)加强社会管理,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4)加大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和治理力度,严厉打击犯罪团伙,斩断不良诱惑。
四、案例分析启示1. 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应当关注孩子的成长,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教育。
保护未成年人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已成为未成年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网络欺凌现象日益严重,给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本案例将围绕一起未成年人网络欺凌事件展开,探讨未成年人保护法律的适用。
二、案例概述2019年5月,某市一名15岁少年小王(化名)因在网络游戏中遭受同学小张(化名)的欺凌,心生报复。
小王通过黑客手段获取了小张的个人信息,并在网络上发布了小张的照片、姓名、住址等敏感信息,导致小张遭受同学和家长的压力,身心受到极大伤害。
三、案件审理1.起诉阶段小张的家长得知情况后,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
公安机关调查取证后,将小王以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移送检察机关起诉。
2.审理阶段检察机关认为,小王的行为已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依法提起公诉。
法院审理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对小王作出如下判决:(1)小王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两年;(2)小王赔偿小张精神损害抚慰金人民币1万元;(3)禁止小王在缓刑期间接触互联网。
四、案例分析1.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本案中,法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对未成年人小王作出判决。
该法第二十二条规定:“未成年人有权依法享有受教育、受保护、受尊重的权利。
”第二十三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害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2.网络欺凌的危害网络欺凌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伤害。
本案中,小王的行为导致小张遭受同学和家长的压力,身心受到极大伤害。
此外,网络欺凌还可能导致未成年人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影响其正常成长。
3.保护未成年人的措施(1)加强家庭教育。
家长要关注未成年人的网络行为,教育他们正确使用网络,避免遭受网络欺凌。
(2)学校加强教育引导。
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3)政府部门加强监管。
政府要加强对互联网企业的监管,严厉打击网络欺凌行为。
五、结论本案充分体现了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法律专家谈未成年法案例(3篇)

第1篇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未成年人保护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近年来,涉及未成年人的法律案件层出不穷,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结合具体案例,从法律专家的角度,对未成年法案例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案例背景案例一:小明(化名),13岁,因家庭矛盾离家出走,在街头流浪。
某天,小明被一名陌生男子骗到一出租屋内,遭到性侵。
事后,小明向公安机关报案,但公安机关以小明未满14周岁,案件性质为强奸,属于刑事案件,需要进一步调查。
在此期间,小明一直处于无人看管的状态。
案例二:小红(化名),16岁,因家庭贫困,被父母送到城市打工。
在工作中,小红遭受了老板的性骚扰。
事发后,小红向当地劳动监察大队投诉,但劳动监察大队以小红未满18周岁,属于未成年人,需由家长或监护人出面解决。
小红无奈之下,只能继续忍受老板的骚扰。
二、案例分析案例一中,小明遭受性侵后,公安机关以案件性质为强奸,属于刑事案件,需要进一步调查。
然而,在调查过程中,小明一直处于无人看管的状态,这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关于未成年人保护的规定。
根据该法第二十一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监护职责,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
同时,根据该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公安机关接到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报案后,应当立即调查,采取保护措施,并及时通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
因此,公安机关在处理此案时,未能充分履行职责,侵犯了小明的合法权益。
案例二中,小红遭受性骚扰后,向劳动监察大队投诉,但劳动监察大队以小红未满18周岁,属于未成年人,需由家长或监护人出面解决。
这一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存在以下问题:1. 家长或监护人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及时出面解决问题,导致未成年人权益受损。
2. 家长或监护人的干预可能影响劳动监察大队的调查和处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3. 对于一些家庭关系紧张、监护能力不足的未成年人,家长或监护人的干预可能加剧其困境。
未成年人保护法案例分析

2002年1月13日〔星期日〕16时左右,一列铁路货物列车进入孝义市*铁路分局管的万安火车站区,等候加补机车。
期间,家住火车站旁*村6岁的幼童*与伙伴进入没有封闭的站区,到上述货物列车尾部最后一节车厢下玩耍,数十分钟后该列车开出,*被火车轧伤。
*先后经多家医院治疗仍造成左前臂中上1/3处、左下肢小腿中上1/3处被截肢,司法鉴定为二级伤残。
2003年*诉至法院,要求被告*铁路分局赔偿因其管理疏忽而造成的原告人身损害损失〔医疗费、住院伙食补助费、住院期间护理费、伤残者生活补助费、鉴定费、残疾用具费、住宿费交通费、精神损失费、终生护理费、残疾用具费的维修等费用〕共计75万元。
该案在一审中,原、被告认可的赔偿工程及数额为:医疗费、住院伙食补助费、住院期间护理费、伤残者生活补助费、鉴定费、残疾用具费、住宿费交通费总计369 129.66元。
双方争议焦点为:1、本案的归责原则及法律适用;2、精神损失费、终生护理费、残疾用具的维修等费用能否列入赔偿围。
一审法院认为:本起铁路交通事故给受害人造成的损失除了物质损失外,也包括精神损失。
作为未成年的幼儿,身体被截肢,除肉体上的痛苦外,也造成伴随终生的精神压力和痛苦,精神损害是显而易见的,应给予一定物质上的抚慰和赔偿。
赔偿额度应综合*的受害程度、被告*分局的过错程度、赔偿能力等因素,参照当地平均生活水平合理确定;受害人*安装假肢后,每年需1500元更换承受腔、脚板的费用亦属更换假肢的费用,应列入赔偿围,此笔费用为6.9万元;终生护理费及其他费用缺乏事实和法律根据,法院不予支持;火车有自己固定的轨道,在站和区间铁路线路上逗留、游逛、穿越和拣拾煤渣杂物等会发生危险,是一般性常识。
国发〔1979〕178号文件转发的铁道部、交通部、公安部当时重新修订的"火车与其他车辆碰撞和铁路路外人员伤亡事故处理暂行规定"第二条将上述行为列为制止性行为,相对人有自觉遵守的义务。
《未成年人保护法》案例评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例谈第一方面,对未成年人的家庭保护家庭保护是指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进行的保护。
《未成年人保护法》对家长和监护人提出了限制性的要求。
主要有3条:(1)不许虐待、遗弃未成年人虐待是指用打骂、冻饿、捆绑、限制自由、强迫干重活、有病不给治等手段,对他人进行迫害。
有些父母认为,孩子是自己的,想打想骂,别人管不着。
他们遇到孩子做的事不随自己意,或因孩子有病、呆傻而虐待孩子,使孩子的身心都受到严重摧残。
还有个别家长为了自己的快乐,把未成年的孩子扔掉或赶出家门,迫使孩子在外流浪,导致孩子受伤甚至死亡,这些都是触犯法律的。
案例1在我国某县,曾发生了一件震惊全国的事:这个县第一小学四年级学生夏斐,被亲妈妈打死了。
那年期末考试,夏斐数学得了82分,全班第二,语文79分,名列第五。
当妈妈问他考试成绩时,夏斐怕挨打,就说都在90分以上。
后来,妈妈知道了真情,就扒光他的衣服,用铁制的三角挫一顿猛打,直到夏斐咽了气。
夏斐的妈妈"望子成龙",但是她采用了不正确的方法,闹出人命,触犯了法律,最后被依法逮捕了。
案例评析:夏斐妈妈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八条中“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扶养义务,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的相关规定造成了未成年人夏斐死亡的严重后果,依法受到法律的制裁。
(2)应当尊重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权利,必须使适龄未成年人按照规定接受义务教育。
案例22001年9月3日,正值贵州省安龙县平乐乡龙蛇场坝赶场天。
一大早,不足三千平方米的龙蛇坝场就挤满了来自本乡各村和毗邻乡镇的赶场群众。
平乐乡人民政府诉农民王茂坤、韦其明、王世英拒不履行法定义务,侵害子女义务教育权利一案在这里现场开庭审理。
被告人王茂坤有未成年子女4人,原分别就读于乐平乡龙蛇小学三年级和二年级;被告人韦其明的女儿原就读于平乐戴中学龙蛇代办点初中一年级;被告人王世英的女儿原就读于平乐小学六年级。
未成年法律经典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凸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为了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旨在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文将以一个典型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例为切入点,分析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成因及法律处理,以期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矫正提供参考。
二、案例概述案例一:小明(化名),15岁,初中生。
因沉迷网络游戏,导致学习成绩下滑,家庭关系紧张。
某日,小明因一时冲动,与同学发生争执,持刀将对方刺伤。
事发后,小明被公安机关抓获。
三、案例分析1. 未成年人犯罪特点(1)冲动型犯罪:未成年人由于心理和生理发育不完全,容易受到外界诱惑,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导致冲动型犯罪。
(2)团伙犯罪:未成年人犯罪往往呈现出团伙作案的特点,成员间相互影响,犯罪行为更加恶劣。
(3)暴力犯罪:未成年人犯罪中,暴力犯罪比例较高,给社会治安带来严重威胁。
2. 未成年人犯罪成因(1)家庭教育缺失:部分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不够重视,导致未成年人道德观念淡薄,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2)学校教育问题:部分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投入不足,使学生在面对诱惑时缺乏抵抗力。
(3)社会环境因素:社会不良风气、网络沉迷等因素对未成年人产生负面影响,使其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3. 法律处理(1)刑事责任: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未成年人犯罪应当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小明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
(2)矫正教育:对于未成年人犯罪,我国采取“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通过矫正教育,帮助其改过自新。
四、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与矫正措施1. 加强家庭教育:家长要关注子女的成长,关注其心理和生理发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完善学校教育: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
3. 社会综合治理:政府、社会、家庭要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防止未成年人犯罪。
4. 强化矫正教育:对未成年人犯罪者,要加强矫正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保护性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未成年人保护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为了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性法律法规,其中《未成年人保护法》作为一部综合性法律,对于保障未成年人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法律本身的局限性、执法人员的素质差异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导致一些问题与争议的出现。
本案例以某市《未成年人保护法》实施过程中的一起争议事件为切入点,分析相关法律问题,探讨如何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二、案例描述2019年5月,某市某中学发生了一起校园暴力事件。
一名初中生小张(化名)因与同学发生纠纷,被多名同学围殴,导致其头部受伤。
事后,小张的家长将涉事同学及其家长告上法庭,要求赔偿医疗费用和精神损失费。
在审理过程中,法院认为涉事同学的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依法判决涉事同学及其家长赔偿小张医疗费用、精神损失费等共计10万元。
然而,这起事件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讨论,部分网友质疑法院判决过轻,认为应该对涉事同学及其家长进行更严厉的惩罚。
三、法律分析1. 《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一条规定:“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暴力、虐待、遗弃、拐卖、拐骗、绑架等违法犯罪行为。
”本案例中,涉事同学对小张实施暴力行为,违反了该法律规定。
2. 刑事责任根据《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由于小张的伤势较轻,未构成重伤,法院判决涉事同学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3. 民事责任《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合理费用。
”法院判决涉事同学及其家长赔偿小张医疗费用、精神损失费等,符合法律规定。
四、争议与应对1. 争议部分网友认为,法院判决过轻,未能充分体现对未成年人的惩罚和警示作用。
同时,也有网友质疑,对于未成年人实施暴力行为,是否应该适用更加严厉的惩罚措施。
2. 应对(1)加强法制教育: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未成年人对法律的认识,使其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未成年人保护法》案例分析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部跟我们密切相关的法律——《未成年人保护法》。
下面,有几个例子来跟大家一起说一说。
案例一:2000年12月28日下午,安徽省淮南市新庄孜矿第三小学六(4)班的9个同学被班主任李蕴英逼着轮流站在讲台前,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用小刀刮自己的脸,同学边刮李蕴英还边说:“你的脸皮怎么这么厚啊,刮了这么久还没有刮出血。
”9个同学,轮流站在讲台前,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用小刀刮自己的脸,一直刮到出血为止。
这起事件的起因极其简单,就是头一天,也就是12月27日,在学校会议室举行了一次演讲会,当时六(4)班的这9个同学堵在门口看热闹,还有的同学在外面敲打窗户,这些都被班主任李蕴英看到,当时她就非常生气,觉得自己对这个班抓得很紧,而这些同学却要给她丢面子,于是就发生了刚才的一幕。
这是一起典型的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案件。
在本案中,班主任李蕴英竟然仅仅是因为感到自己的学生给自己丢了面子,就极无人道地命令自己班上的学生拿小刀刮脸,甚至说出“你的脸皮怎么这么厚啊,刮了这么久还没有刮出血”这样的话,要9个学生将脸刮到出血为止。
这反映出她冷酷无情,没有怜悯心,同时,也表明了她是一个十足的法盲。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5条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教师法》第37条规定,教师体罚学生,经教育屡教不改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
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义务教育法》第16条规定:“禁止侮辱、殴打教师,禁止体罚学生。
”这些法律规定,都是对未成年人给予的特殊保护,李蕴英对这些可能一无所知。
案例二:小军的父母离婚后,8岁的小军随改嫁的母亲来到了继父家一起生活。
继父的脾气极为暴躁,对不是自己亲生的小军非打即骂,并且经常不给饭给小军吃,对小军进行饿肚子的惩罚。
一天,小军实在饿的不行了,就到厨房里偷偷拿了一个馒头,继父发现后,就用绳子将小军捆住,并且对小军不断地拳打脚踢,一直打到小军晕过去才停手。
这也是常见的现象,已经触犯了我国法律。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8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
”《刑法》第260条规定:“虐待行为情节恶劣的,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引起被害人重伤、死亡的,处2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本案中,小军的继父虐待小军的行为不但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关于父母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的规定,同时已经触犯了刑法,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
上面案例中,我们提到了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通信自由权、受教育权等,未成年人作为公民的一部分,除法律规定,只能由成年公民才能享有的某些权利外,未成年人享有与成年公民一样的各种权利,包括政治权利、人身权利、受教育权、个人财产所有权、继承权、社会经济权、司法保护权等。
未成年人的这些权利是由《宪法》、《民法通则》《婚姻法》《义务教育法》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明文规定的,任何妨碍未成年人实现上述种种权利的行为都是违法的甚至是犯罪的行为。
未成年人最常见不享有的权利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因为未成年人的思想觉悟和认知水平还达不到行使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要求。
二、不要把未成年人当成年人看
由于未成年人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没有达到与成年人同等成熟的程度,具有思想单纯,易冲动,对事物的接受能力以及判断是非能力较弱,自我保护能力不强的特点,容易受外界不良事物和风气的影响和毒害,并直接影响自身的健康成长。
因此,我国《未成年人保
护法》规定了对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应该给予特殊保护,也就是“不要把未成年人当成年人看”。
下面,我再举几个例子来跟大家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案例一:小明马上就要过12岁生日了,这天课间,他和周围同学七嘴八舌地商量起来要到哪去庆祝生日,小清说:“不如我们到XX歌舞厅去过生日怎么样,听我叔叔说那里可好玩了,又有卡拉OK唱,又可以跳舞,多好!”大家听了都一致响应。
同学们,你们认为他们可以到歌舞厅去庆祝生日吗?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23条规定:“营业性舞厅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有关主管部门和经营者应当采取措施,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营业性歌舞厅以及其他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场所,应当设置明显的未成年人禁止进入的标志,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
”营业性歌舞厅,是供成年人交谊和娱乐的地方,不适合未成年人。
不适宜未成年人进入的场所还有录象放映室、电子游戏机室,这些场所是黄赌毒的主要据点,是社会管理的重点场所。
未成年人身心发育还不健全,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强,到这些地方会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会使青少年染上不良习气。
比如服用摇头丸(一种毒品),绝大多数就发生在DISCO歌舞厅。
因此,国家法律明文禁止未成年人进入这些场所。
同时要求,这些场所要有明显的“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的标牌标志。
现在大家知道,作为未成年人,是不能进入歌舞厅的,当然不能去歌舞厅开生日PARTY。
案例二:小朋和小列是某小学五年级的同班同学。
上个月的一个周末他们相约前往科技馆参观。
在科技馆入口处,工作人员要他们2人购买全票后才可以进入。
小朋和小列不明白,就问工作人员:为什么以前来科技馆都只要购买半票,而今天却要购买全票呢?工作人员回答说因为目前参观科技馆的人数不多,如果再对中小学生优惠,科技馆就可能赔钱了。
我们认为科技馆的做法是错误的。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22条规定:“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文化馆、影剧院、体育场(馆)、动物园、公园等场所,应当对中小学生优惠开放。
”因此,科技馆必须向小朋和小列提供优惠。
国家鼓励未成年人积极参加各种健康有益的社会活动,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案例三:小风是个12岁的小学六年级学生,他很想拥有一台电脑来上网、学习电脑知识。
春节过后,他将过年大人给的利是钱(总共5000元)集中在一起,在一个周末,自己就到商场买回了一台电脑。
他的父母知道后,认为孩子太小,不知道买什么电脑比较好,就把电脑带回商场想退货。
商场认为是小风自愿合法购买的电脑,电脑又没有出现可退货的故障,不能退货。
小风的父母就投诉到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
消协的负责人员听完了他们的陈诉后,表示支持小风父母的观点。
同学们,你们知道消协为什么支持小风父母要退货吗?
依照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行为能力人,即他们不具有以自己的行为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不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当他们需要进行民事活动时,要由他们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代为进行,否则,便没有法律效力。
10周岁至18周岁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如接受赠予、荣誉权、发明权、著作权等。
凡是不适宜由他们独立进行的其他民事活动,必须通过他们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代理,或者征得他们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同意后才能进行,否则,他的行为是没有法律效力的。
本案中,小风年仅12岁,属于限制行为能力人,其擅自购买电脑的行为,显然不属于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因为他很可能意识不到此物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所以,他的这一行为是没有法律效力的,其父母有权要求卖方退货或者将其收回。
案例四:XX大酒店就要开张了,酒店负责人想请学校仪仗队为他们的开张仪式助助阵,于是找到了某某中学的校长,说:“星期天我们想请你们学校的仪仗队为我们酒店的开张仪式
助助阵,我们还将付给学校演出费。
”这位校长能不能答应酒店负责人的请求啊?
我国法律明文规定,学校和其他任何单位,不得组织未成年学生参加商业性庆典活动。
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和审批程序进行。
本案中,酒店邀请中学仪仗队为他们的开张仪式表演的行为本身就是违反法律的行为,因此,这位校长不能答应酒店负责人的要求。
同学们,前面我把《未成年人保护法》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
下面我再教你们两句话,当你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你就要用这两句话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第一句话是“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种权利”;另一句话是“我是未成年人,受到国家法律的特殊保护”。
最后,提醒同学们注意,在另一部法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规定,对于有下列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学生,学校提出申请,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可以送工读学校进行矫治和接受教育(不必经家长同意)。
这些严重不良行为是:1、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2、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3、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4、传播淫秽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5、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6、多次偷窃;7、参与赌博,屡教不改;8、吸食、注射毒品;9、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因此,同学们在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同时,也要坚决杜绝以上九种严重不良行为,以健康的人生去迎接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