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沼泽专题训练 (带答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1讲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含解析)
第31讲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梳 理 知 识 体 系] [再 现 基 础 知 识]一、湿地含义与功能 1.湿地的含义⎩⎪⎨⎪⎧(1)湿地的定义: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2)湿地的分类⎩⎪⎨⎪⎧天然湿地: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 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等人工湿地:水库、稻田等(3)湿地的特点⎩⎪⎨⎪⎧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与水 体之间的过渡带分布广泛,类型多样2.湿地的功能3.洞庭湖湿地的重要价值: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蓄洪水、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航运、旅游观光等。
【疑难辨析1】湿地只存在于湿润、半湿润平原地区吗?提示半干旱、干旱地区以及高原、山地地区也有湿地的分布。
根据湿地的定义,半干旱、干旱地区以及高原、山地地区的河流(包括内流河)、湖泊等都是湿地,如沙漠中的塔里木河、艾尔湖(澳大利亚)及长白山天池、青藏高原上的青海湖、内蒙古高原上的呼伦湖等。
二、湿地资源问题与湿地保护1.湿地资源问题(1)产生与表现(2)案例——洞庭湖萎缩①原因:泥沙淤积严重,大规模围湖造田。
②影响:洪涝灾害日趋严重,航道断航及生态环境问题增多。
2.保护湿地(1)必要性:湿地资源的破坏,严重威胁到居民的生存环境和区域的持续发展。
(2)重要性: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综合效益,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
(3)措施【疑难辨析2】保护湿地仅是保证湿地面积不减少吗?提示不全是。
保护湿地不仅要保证在面积上不减少,而且要保证湿地的质量,即水源的多少、水质的好坏、物种的多少等,还要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
考点一湿地的开发与保护【例1】[2015·安徽文综,35(2)、(3),24分]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上图为巴音布鲁克地区示意图。
巴音布鲁克湿地发育于天山山脉中部大、小尤尔都斯盆地中。
盆地内河流蜿蜒,流向区外。
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4.7℃。
巴音布鲁克湿地内有国家级天鹅自然保护区,栖息着大量的野生天鹅。
2022年秋人教版地理必修三导学案: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5
《区域农业进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导学案[学习目标定位]1.了解我国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现状及特点.2.能够结合具体的农业进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的进展方向.自主学习区一、商品粮基地建设1.重要地位:东北地区是全国①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其中,②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2.生产的突出特点⎩⎪⎨⎪⎧③大规模机械化生产④地区专业化生产【思维活动】1.东北地区建设商品粮基地有哪些有利条件?答案 ①余粮多,粮食商品率高;②生产条件好,旱涝保收,农业生产基础好;③条件好的宜农荒地多,投资少,见效快,增产潜力大;④运输便利. 二、农业进展方向 1.进展问题及影响(1)问题:⑤人口激增、高强度的农林开发. (2)后果:农业⑥生态环境退化. 2.进展方向与重点区域进展方向进展重点平原区面对国内,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生产,确保国家⑦粮食需求a.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b.加快进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条;c.建设⑧绿色食品基地西部草原区围绕生态建设和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力进展⑨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a.强化人工草地建设,进展草业经济;b.推动退耕、退牧和围栏限牧工程实施,进展⑩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山区以⑪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山区进展特色经济作物为主,实现由⑫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特色农业和特产品配套加工业【思维活动】2.分析东北地区中西部的草业—畜牧业—加工业耦合进展模式的优势.答案 有效爱护了西部草原的生态环境,使中部产粮区的粮食就地转化,中西部地区建立了亲密的协作关系,形成了有机联系的产业链条,各自的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互动探究区 探究点一 商品粮基地建设【探究活动】读右图,完成下列问题.(1)A 区域适宜水稻种植的主要自然缘由是什么?(2)B 区域是玉米的集中产区,被称为中国的“玉米带”.假如借鉴美国“玉米带”的阅历,该地区今后的进展策略应当有哪些?(3)C 区域曾有“北大荒”之称,新中国成立以后该地区大力开垦荒地,进展粮食生产,成为“北大仓”.现在“北大荒”不再开垦荒地,这是为什么?(4)东北地区有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对于缓解我国粮食不足有着重要意义.除此以外,还有哪些途径可以解决我国的粮食问题?答案 (1)夏季高温多雨,土壤肥沃.(2)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机械化生产水平,提高科技含量,改良作物品种等.(3)C 区域为三江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区,是重要的湿地资源,对于调整气候、爱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4)增加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粮食产量;实行机械化生产,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科技兴农,把握人口增长等. 【反思归纳】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特点及成因分析探究点二农业进展方向【探究活动】读“东北地区简图”,完成下列各题.(1)东北地区可以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图中D区为耕作农业区, ________为林业区,________为畜牧业区.(填字母)(2)A区有我国面积最大的________生态系统,加强该生态系统爱护的主要措施有哪些?(3)简要说明D区农业进展的举措.(4)简析图中B区应如何合理利用和爱护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实现可持续进展.答案(1)B C(2)湿地(沼泽地) 建立湿地爱护区;已围垦湿地逐步退田还湿,实行工程措施,恢复已退化的湿地.(3)强化商品粮生产;加快进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竞争力,建设绿色食品基地.(4)①坚持以营林为主;②合理采伐;③促进贵重树种的更新;④提高木材的综合利用率;⑤加强自然爱护区建设,爱护生态环境;⑥进展特色农业和特产品加工业.【反思归纳】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进展[思维拓展] 中国农业进展的“锦囊妙计”①调整农业结构与国际市场接轨;②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③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技术创新;④加强农业商品基地建设,加快专业化经营步伐;⑤提高农产品加工条件,实现农产品增值;⑥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切实爱护耕地.自我检测区对应训练一商品粮基地建设结合材料,回答1~2题.材料一我国目前部分优势粮食生产基地分布示意图材料二中国粮食流通格局正呈现出“北粮南运”“中粮西运”的态势,粮食生产地域重心发生了由南向北、由东向中的渐渐转移.1.关于甲、乙、丙三个粮食生产基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人均耕地多,而且水热条件优越B.乙地夏季光热充分,昼夜温差大,但水源不足C.丙地光、热、水充分,且土地的集中性好D.甲、乙两地光、热、水条件相同,但农作物类型不同2.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作为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的缘由可能是( )A.土地相对集中,适宜机械化生产B.河网密布,交通不便C.当地人的饮食结构发生了根本的转变D.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答案 1.B 2.D解析第1题,甲地纬度位置较高,光热相对不足;乙地深居内陆,气候的大陆性强;丙地人口稠密,地块狭小,生产规模小,土地的集中性不足;三地的光、热、水差异明显.第2题,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与其粮食播种面积削减有关,这应从耕地面积削减和农业结构调整方面分析.对应训练二农业进展方向读“我国某乡镇农业产值结构规划图”,完成3~4题.3.该地区可能位于( )A.江汉平原B.松嫩平原C.宁夏平原D.成都平原4.该乡农业产业结构有利于( )A.提高抗御自然灾难的力量B.推动农业地域专业化生产C.促进乡村城市化的整体进展D.形成良性进展的农业生态系统答案 3.B 4.D解析第3题,解题关键是从农业产值结构规划图中的农作物入手,其中最有效的信息是当地种植业中的大豆和玉米两种农作物,可以确定该地区可能位于东北地区.第4题,图中农业产业结构体现了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并利用当地的农副产品等带动了当地养殖业的进展,促进了沼气工程的建设,而沼渣及塘泥也可以为农作物的生长供应绿肥等,形成了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综合提升5.下图是“吉林省改造西部沙荒地的‘林—草—田’复合生态系统景观图”和“简化的系统框图”,该系统的目的是取得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效益的统一.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在图中空白框内,使系统成立.(每个字母限填一次)A.增加粮食产量B.防风、固沙、增加土壤腐殖质C.喂养牛、羊D.提高经济效益E.粪肥(2)该系统的建立,减轻了当地受____________气团把握时的________________等灾难.(3)以该系统的农业产品为原料,可以进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加工业.(4)关于东北地区中、西部的种植业—畜牧业—加工业耦合进展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这一模式使中部产粮区的粮食就地转化,中、西部地区建立了亲密的协作关系B.加大了西部草区的负担,不利于生态爱护C.中部产粮区粮食转化为饲料,影响商品率提高,减弱了商品粮基地的地位D.对西部地区有利,但对中部产粮区产生消极影响答案(1)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为:B、E、A、C、D(2)冷风沙和暴风雪(3)木材加工造纸畜产品加工食品加工(4)A[基础过关]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完成1~3题.1.该地区的主要农业部门是 ( )A.种植业 B.畜牧业C.林业D.养殖业2.该区域成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的缘由主要是 ( )A.耕地多 B.人口多C.熟制高 D.无灾难3.图示区域国土整治的重点是 ( )A.爱护黑土和大力开垦沼泽地B.禁止采伐自然林,大力进展人工林C.河流的综合治理D.土地资源开发和商品粮基地的建设答案 1.A 2.A 3.D虎林市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其得名于横穿境内的七虎林河,是满语的音译,意思是“沙鸥云集之所”.结合下图,回答4~5题. 4.下列有关虎林的叙述,错误的是( )A.河流冰封期长,有春汛B.冬季寒冷而漫长,无霜期较短C.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D.土层深厚,土壤肥沃5.虎林市“把绿色水稻变成便利米饭、米粉;把大豆变成磷脂,把原木变成家具”.这反映了虎林市农业进展的方向是( )A.向机械化方向进展B.向专业化方向进展C.推动农业生产优质化、高效化D.推动产业化生产经营,促进产业链条延长答案 4.C 5.D解析第4题,虎林位于黑龙江省,属于温带季风气候.第5题,虎林市农业进展的方向是推动产业化经营,促进产业链条的延长.读“我国南方某农村生态农业试验场生产模式图”,回答6~7题.6.该村大田农业的主要肥料是( )A.杂草秸秆、沼渣、化肥B.沼渣、粪肥、塘泥C.化肥、植物的秸秆、沼渣D.菌渣、沼渣、塘泥7.该地农夫使用沼气作为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是( )A.有利于爱护植被,削减水土流失,有利于净化环境B.由于杂草填入沼气池削减了秸秆还田,所以土壤的肥力下降C.饲料、肥料、燃料之间相争激烈,农夫需要依据实际调整三者关系D.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但不利于农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有机联系答案 6.B 7.A解析第6题,由图可以看出,指向大田农业的箭头有粪肥、沼渣、塘泥等,即大田农业的主要肥料是这三种.第7题,本题主要考查某地区农业进展的方向.杂草填入沼气池削减了秸秆还田,但是通过沼气池产生的沼渣又可以增加农田肥料;该模式有利于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同时有利于农业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沼气是一种清洁能源,使用沼气可以解决农村的燃料问题,解决饲料、肥料、燃料相争的问题.“振兴东北要从进呈现代农业开头”.黑龙江省近期提出,要在2022年使全省粮食总产量登上1 000亿斤的新台阶,粮食商品量达到800亿斤.今后黑龙江垦区将围绕“粮、牧、企”的结构模式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尽早实现从“北大荒”走向“北大仓”之后再走向“北大商”的合理构想.据此回答8~9题. 8.目前,东北地区土地利用中的主要问题有 ( )A.红壤土层浅薄,肥力低下B.水土流失严峻,石漠化面积急剧扩大C.沼泽地开发,湿地破坏D.人口增长快速,人均耕地面积削减9.对黑龙江垦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粮、牧、企”结构模式中的“企”是指新建立一批国有大中型产业B.从“北大荒”走向“北大仓”的过程主要依靠加大科技投入C.“北大仓”要走向“北大商”必需依靠扩大耕地面积D.产业结构调整必需面对国际和国内市场,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答案8.C 9.D解析东北地区农业进展中存在着沼泽地破坏等生态问题;对黑龙江垦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应着眼于商品性农业基地建设,面对市场,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10.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东北地区中西部的草业—畜牧业—加工业耦合进展模式(1)西部草原区农业进展方向围绕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两大主题.(2)西部草原区牧业进展的重点是什么?(3)图中所示生产模式对西部草原区、中部产粮区各有什么影响?答案(1)生态建设增加农牧民收入(2)强化人工草场建设,进展草业经济,推动退耕、退牧和围栏限牧工程的顺当实施,进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3)这种农业生产模式有效地爱护了西部草原区的生态环境,使中部产粮区的粮食就地转化,中西部地区建立了亲密的协作关系,形成有机联系的产业链条,各自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力量提升]读“某农业低产区(甲地区)的分布地区示意图”,完成第11~12题.11.图中所示地区成为农业低产区的自然缘由是( )A.土壤有机质含量少B.土壤矿物质含量少C.水分太多,土壤透气性差D.植被破坏严峻,水土流失严峻12.下列措施利于甲地区农业可持续进展的是( )A.大面积种植针阔混交林B.进展立体农业C.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防止土壤盐碱化D.大力进展经济林木——苹果答案11.A 12.B解析第11题,从图中经纬度可推断,该图所示区域位于南方低山丘陵地形区,是我国主要红壤分布区,红壤有机质含量少.第12题,甲地区是江西、湖南交界的井冈山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是典型的南方低山丘陵区.立体农业可以因地制宜,在适当的地形区支配相应的生物品种,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潜力,同时可以多层次布局农、林、牧各业,利于改善环境,建立良性生态循环,利于可持续进展.读图,回答13~14题.13.制约两地农业进展的主要自然因素为( )A.地形B.水源C.热量D.光照14.两地农业进展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分别为( )A.水土流失土壤盐碱化B.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C.土壤盐碱化土地沙漠化D.土壤盐碱化水土流失答案13.B 14.C解析第13题,由图知河套平原和河西走廊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气候比较干旱,水源是制约农业进展的主要自然因素.第14题,河套平原地区农业生产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人类大量使用地下水浇灌引起的土壤盐碱化问题.而河西走廊地处沙漠地带,由于人类过度地农业生产活动导致土地沙漠化现象严峻. 15.阅读下列材料及“三江平原部分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三江平原,又称三江低地,即东北平原东北部,沼泽与沼泽化土地面积约240万公顷,是中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完达山脉将三江平原分为南北两部分:山北是松花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汇流冲积而成的沼泽化低平原,面积4.25万平方公里,亦即狭义的三江平原;山南是乌苏里江及其支流与兴凯湖共同形成的冲积-湖积沼泽化低平原,面积8 800平方公里,亦称穆棱-兴凯平原.(1)关于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两条河流的水文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A.有两次汛期,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B.含沙量较小,结冰期长C.两河流均不行能消灭凌汛D.落差较大,水能资源丰富(2)简要分析三江平原地区多沼泽的自然缘由?东北黑土广布,在开发利用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3)东北地区水稻的种植面积、产量呈上升趋势,并刷新了世界上水稻种植的最北界记录,试分析这一现象形成的气候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依据材料分析三江平原商品粮基地建设的有利自然条件.答案(1)B (2)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有冻土分布,地表水不易下渗;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微弱.问题:①水土流失;②土壤肥力下降;③土壤污染.(3)夏季高温多雨,光照充分(4)①夏季暖和,日照时间较长,雨热同期;②地势平坦,有利于农业机械化耕作;③土地宽广,土层深厚,土壤肥沃;④浇灌水源充分.。
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专项培优4地球上的水章末专题复习湘教版必修第一册(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专项培优4 章末专题复习知识网络·宏观掌控专题一运用水循环原理探究生活实例高考对于水循环的考查,多结合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可借助水循环示意图,分解这些现象的主要环节,探究其成因。
1.实例——沼泽湿地的形成一般情况下,一个地区在地势低平、排水不畅、降水量大、蒸发量小、不易下渗等多个条件作用下,土壤过度潮湿会形成沼泽湿地。
如下图所示:2.实例——内流河断流的原因内流河地处大陆内部,远离海洋,流域内降水少,河流流量普遍较小;河流流经沙漠等干旱地区时,下渗严重;气温升高,蒸发量会增大,再加上人类过度引用河水,河流水量会大量减少,出现断流现象。
如下图所示:3.实例——土地盐碱化的成因一些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如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降水较少,人类不合理的灌溉,再加上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导致下渗增多,地下水位上升,土壤中的盐分随水上泛至地表,由于蒸发旺盛,水分蒸发而盐分保留在地表造成土地盐碱化。
如下图所示:4.实例——城市内涝的成因城市建设使地表植被减少,地表硬化,降水时,地表水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多,易造成城市内涝。
如下图所示:应用体验[2022·北京怀柔高一期末]下图为“海绵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示意图”。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活动一初识海绵城市(1)海绵城市针对“下渗减排”采取的具体措施是、等。
(2)修建蓄水池、雨水罐等设施可显著影响水循环、环节。
活动二聚焦雨水花园建设雨水花园体现了海绵城市理念。
下图为“雨水花园结构图”。
(3)(双项选择题)雨水花园中()A.地表洼地可以滞留雨水B.花草灌木减弱蒸腾作用C.种植土层加剧土壤侵蚀D.砂层、砾石层利于蓄水活动三了解雨水用途经调查发现,大量的雨水通过收集装置、过滤装置、传输通道以及储存装置被收存利用。
(4)海绵城市收存的雨水可用于回补地下水、和等。
活动四认识海绵城市的意义(5)(双项选择题)建设“海绵城市”可以。
专题十一 区域可持续发展——2023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课标全国卷】(解析版)
专题十一区域可持续发展——2023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课标全国卷】在方言中,横切山脉使山脉中断的河谷或山谷称为“陉”,这种谷底因为走向与山脉近于垂直相交,也称为“横谷”。
“陉”,历史上常被利用作为迁徙、贸易、征战的道路系统。
下图为太行八陉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历史上陉的功能主要表现在()①交通通道②农业基地③关隘要冲④人口集聚区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太行八陉中,连接长治与河北邯郸之间的是()A.飞狐陉B.井陉C.白陉D.滏口陉在昆仑山的南麓有一个叫英雄地的地方,这里被称为亚洲的寒旱中心,顾名思义这里又干又冷,下围为英雄地位置示意围。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上世纪70年代,我国测绘部队测绘到昆仑山南麓,将一个原本无名的地方命名为“英雄地”,现在要对“英雄地”地理环境研究,应用不到的技术是()A.RSB.GNSSC.GISD.GRS4.英雄地成为亚洲寒旱中心的原因是()A.纬度高、海拔高B.海拔高、周边山高C.周围山体多冰川D.亚洲陆地的中心点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山西省大同市是中国大型煤炭能源基地之一,素有“煤都”之称。
近年来,大同市多措并举,实现了从“煤都黑”到“大同蓝”的转型。
在此过程中,大同市大力发展新能源,下图示意大同市新能源产业链。
极力打造“新能源产业之都”。
5.大同市素有“煤都”之称时,最可能处于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示意图(下图)中的哪个时期()A.兴起期B.繁荣期C.衰退期D.新生期6.大同市实现从“煤都黑”到“大同蓝”的转型所采取的措施可行的有()①延长产业链,提升原有资源(煤)的利用价值②开发新的资源,构建以新能源为基础的产业体系③大力发展汽车制造业,提升地区经济实力④带动产业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⑤完善交通运输网,提升原煤外运能力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④⑤D.①②④2009年9月15日凌晨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175米试验性蓄水启动,三峡坝前水位开始按“安全、科学、稳妥、渐进”的规程缓慢上升,三峡工程迎来了新的全面挑战。
2020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特训专练:大气环流与气候(含解析)
2020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特训专练大气环流与气候一、选择题下图所示区域中奥里诺科河河口三角洲地势低平,满布岛洲和沼泽,定期出现洪水泛滥,整个流域内降水量的时空差异大。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③地区按年降水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①③②C.③②① D.③①②答案 A解析③地区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湿润的东北信风遇山地抬升,在迎风坡形成大量地形雨,因此③地降水量最大;②地区离赤道较近,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时间长,结合1 000 mm年等降水量线的分布可以判断,②地区年降水量大于1 000 mm,①地区年降水量小于1 000 mm。
因此三地区年降水量的大小关系为①<②<③,故A项正确。
2、1月份,①地降水特点及其成因分别是( )A.降水多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B.降水少受东南信风控制C.降水多信风从海洋上带来水汽多D.降水少信风缺少地形抬升答案 D解析1月份太阳直射南半球,气压带风带南移,①地受东北信风影响,A、B两项错误;①地地形以平原为主,来自海洋的东北信风缺少地形抬升,降水少,C项错误,D项正确。
下图示意太阳直射点位置与某个气压带位置关系。
读图,完成3~5题。
3、图示该气压带( )A.在南半球纬度范围变幅较小B.滞留北半球时间小于三个月C.徘徊的纬度范围小于20°D.与太阳直射点位置完全一致答案 A解析读图可知,该气压带在南半球纬度范围变幅较小,A项正确;滞留北半球时间大于6个月,B项错误;图中纬线间隔是4°,徘徊的纬度范围大于20°,C项错误;与太阳直射点位置明显不一致,D项错误。
4、推测该气压带是( )A.副极地低气压带 B.赤道低气压带C.极地高气压带 D.副热带高气压带答案 B解析读图可知,该气压带位于赤道附近,活动范围跨南北两半球,应是赤道低气压带,B项正确。
5、受该气压带全年控制而形成的气候特征是( )A.夏季高温少雨 B.冬季寒冷干燥C.全年高温多雨 D.有明显的干湿季答案 C解析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气压带是赤道低气压带,受该气压带全年控制而形成的气候类型是热带雨林气候,气候特征是全年高温多雨,C项正确。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高考母题变式训练(7)湿地作业(通用版)
(7)湿地【高考原题】【2022 浙江6月】1.人工湿地是建立在生态学基础上,主要利用微生物、植物等对污水进行自然净化的处理技术。
下图为某人工湿地处理微污染水的流程图。
完成下面小题。
(1)与污水处理厂相比,该人工湿地系统可以()A.降低污水处理成本B.减少土地占用面积C.不受季节变化影响D.加快污水处理速度(2)在湿地保护生态修复中,较为合理的途径是()A.引进外来物种,扩大滩涂种植B.河道种植芦苇,修复水生植物C.增加水域面积,扩大养殖规模D.河道整治清游,清除全部河滩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2 湖北】2.条子泥湿地位于世界自然遗产地盐城滨海湿地核心区,拥有面积广阔的潮间带滩涂,是众多候鸟迁徙途中的理想栖息地。
每年春秋迁徙季,大量候鸟在此停歇。
但由于受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候鸟栖息地严重减少。
为给候鸟就近找一块合适的歇脚地,当地将靠近海边原用于围垦养殖的720亩(1亩≈平方米)鱼塘,经过生态修复和改造,变成了能够满足各种候鸟需求的高潮位栖息地。
“720高地”建成后来条子泥停留的鸟儿越来越多,候鸟种群数量不断上升(图左)。
图右示意条子泥湿地位置。
(1)分析导致当地候鸟栖息地减少的原因。
(2)说明“720高地”建设与维护的具体做法。
(3)该地恢复鸟类栖息地的成功实践,为世界自然遗产地和湿地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了宝贵的中国经验。
请你拟定一个经验总结提纲。
【考情分析】考查内容:以图文材料为载体,考查区域湿地的成因、功能和保护措施。
【变式训练】1.河套灌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河套平原,是引黄河水灌溉的自流灌区。
下图为河套灌区局部略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乌梁素海湿地的主要作用是()A.为灌区提供灌溉水源B.调蓄黄河洪水C.发展航运和水产养殖D.汇集灌溉余水(2)为防止河套区土地盐碱化,宜采取的措施是()A.推广耐盐作物B.完善排水系统C.增加灌溉水量D.增施有机肥料2.三江平原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该地区沼泽面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1)区域可持续发展—2021年高考地理真题模拟试题
(11)区域可持续发展【2021年全国甲卷,4-6】2011年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之后,德国宣布逐步放弃核电而重点发展光伏发电。
图1示意2014年某日德国电力总需求和电力净需求的变化(电力净需求量=电力总需求量-光伏发电量)。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上图所示这一天所在的月份是( )A.3月B.6月C.9月D.12月2.随着光伏发电量的增加,电力净需求量( )A.全天性减少B.时段性增加C.时段性减少D.不发生变化3.降低夜间的电力净需求量,关键是发展( )A.火力发电技术B.光伏发电技术C.特高压输电技术D.电能储存技术【2021年浙江卷,8-9】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独流入海河流径流量较大,流程较短。
此类河流所在小流域的生态、农业、城镇等要素多形成上游-中游-下游-滨海的四段式空间分布序列。
下图为独流入海河流小流域生态、农业景观示意图。
完成下题。
4.该类型小流域内( )A.上游人口密集,小城镇广布B.中游城镇均为河运集散地C.下游易形成小流域中心城镇D.滨海城镇职能以商业为主5.该类型小流域在国土开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A.上游洪水威胁严重B.中游地质灾害频发C.下游水体污染加剧D.滨海滩涂湿地锐减【2021年浙江卷,15-16】下图为我国2007~2017年石油消耗总量和对外依存度(石油净进口量/石油消耗总量×100%)统计图。
完成下题。
6.图示时段我国石油( )A.净进口量逐年攀升B.生产量大幅提升C.净进口量逐年下降D.生产量大幅减少7.为降低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下列措施可行的有( )①加强石油综合利用②改善能源消费结构③积极寻求新的进口通道④加大国内石油开发力度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021年辽宁模拟,9-10】下图1为博斯腾湖及其周边地区。
图2示意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部分年份博斯腾湖矿化度与水位的变化情况。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2000年以来博斯腾湖湖水矿化度整体呈上升趋势,是因为( )①区域气候变暖,冰雪融水增加②周边灌溉农业退水的盐分比河水高③植被恢复导致涵养水源能力增强④湖水蒸发旺盛,盐分在湖区累积⑤灌溉农业需水量大,入湖水量减少A.①②③B.②③⑤C.③④⑤D.②④⑤9.根据20世纪90年代以来博斯腾湖矿化度与水位变化的关系,推测近年来当地为调控湖泊水位所采取的措施正确的是( )A.发展节水农业B.减少开都河水入湖量C.提高灌溉用水量D.增加退水排放10.【2021年山东卷,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区域——沼泽专题训练 (带答案)
区域练习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综合题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沼泽是指土壤过湿或有薄层积水,生长沼生和湿生植物,表层有草根层或泥炭累积层,下层发育着潜育层的特殊地段。
沼泽具有调节径流、净化空气和污水、调节气候等作用。
松花江流域沼泽面积约 175 万公顷,占我国沼泽面积的 7%,土壤中黑土、黑钙土、季节性冻土分布广泛。
下图为我国东北松花江流域图。
材料二下表为松花江流域沼泽面积统计。
年份1975 年2000 年2007 年面积(单位:km2)43541.97416264.61418830.828(1)试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松花江流域沼泽形成的主要原因。
(2)调节径流是沼泽具有的功能之一,试解释该功能。
(3)从人类活动与地球圈层关系的角度,简述 1975 年-2000 年沼泽面积变化的原因。
(4)对松花江流域沼泽变迁状况研究,可利用的现代地理信息技术手段主要有_______。
【答案】(1)季风区,年降水量大;纬度高,蒸发弱;多地势低平区,地表径流不畅;有冻土/粘土,下渗难。
(2)沼泽地势低平,面积广大,丰水期可蓄积水,减少河流径流量;枯水期可排泄水,增加河流径流量。
(3)修建水利枢纽,灌溉用水量大,沼泽水源减少;围垦造田;破坏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
(4)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解析】【详解】(1)从水循环的角度看,松花江流域沼泽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处于温带季风区,年降水量大;纬度高,蒸发弱;流域多为地势低平区,流速慢,地表径流不畅;地下有冻土或粘土,地表水下渗难,促成沼泽的形成。
(2)沼泽对径流的调节功能体现在:沼泽地势低平,面积广大,丰水期可蓄积水,减少河流径流量;枯水期可排泄水,增加河流径流量。
(3)材料显示,1975 年-2000 年,该区沼泽面积变小,主要是人为原因如修水利工程、围垦造田、破坏植被等造成的。
高考地理复习二轮微专题 成因类:沼泽广布的原因
1.来水要多第一种:降水多:第二种:冰川融水多;第三种:积雪融水多;第四种:其他材料里边有提到的补给类型,比如地下水、湖泊水等。
2.汇水要多第一种情况,自身支流众多,汇水多;第二种情况,区域内径流众多,汇水多;3.排水要少第一种:(向上排不出)气温低(海拔高,或纬度高),蒸发弱;第二种:(向前排不出)地势低洼或平坦,流速缓慢,排水不畅;河道弯曲,扫}水不畅;第三种:(向下排除不出)多冻土(高原或高纬地区),下渗少;4.保水要强第一种:入海口地区,易受海水顶托作用,排水不畅;第二种:区域内植被覆盖率高(水库、湖泊等),涵养水源能力强;第三种:受凌汛、台风因素印象,河水泛滥。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刚果地处赤道两侧,气候条件优越,土地资源丰富,是热带经济作物油棕的起源地之一,但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率仅占20%左右,且农业生产相当落后。
布拉柴维尔一黑角铁路是该国重要的出海通道。
下图为刚果地理位置示意图。
分析刚果盆地沼泽广布的原因。
(4分)【答案】刚果位于赤道两侧,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全年高温多雨。
由于降水丰富,河网稠密,水系发达。
该地位于刚果盆地底部,地势较低,排水不畅,且气候湿润,形成大面积沼泽。
(4分)高纬度湿地(2014.新课标2)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
图7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沼泽广布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8分)【答案1】根据模板组织的答案(1)降水量较多,河流流量大:(2)地表径流较多,集水面积广:(3)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少;(4)地处平原,势低洼,且河道弯曲,排水不畅;(5)植被覆盖率高,、涵养水源能力强;(6)冬春季易受凌汛影响,河水泛滥。
【答案】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量小;下部土层冻结(永冻层),阻滞水分下渗;(凌汛等导致)河水泛滥。
【解析】沼泽是指长期受积水浸泡、水草茂密的泥泞地区,形成的关键为土壤水分多、地势低平。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三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题组层级快练32(含解析)新人教
题组层级快练(三十二)一、选择题(2018·某某三模)下图为我国寒温带针叶林的主要分布区,图中阴影部分为某某呼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寒温带明亮针叶林生态系统国家保护样本和物种基因库,主要保护对象为寒温带针叶林及珍稀动植物。
根据图文材料完成1~3题。
1.导致图示地区森林生产力水平较低的主要因素是( )A.气候条件B.海拔高低C.纬度因素 D.距海远近2.林下可燃物的多少是预报森林特大火灾的重要依据,下列原因可能导致林下可燃物减少的是( )A.低温冻害 B.潮湿多雨C.冰雪灾害 D.持续强风3.森林火灾对图示地区环境的有益影响最可能是( )A.提高土壤肥力 B.增加生物种类C.减轻病虫害发生 D.提高土地生产力答案 1.A 2.B 3.C解析第1题,影响森林生长的因素主要是气温、降水等,所以导致图示地区森林生产力水平较低的主要因素是气候条件,A项正确。
海拔高低、纬度因素、距海远近不是直接原因,不是影响森林生产力的主要因素,B、C、D三项错误。
第2题,潮湿多雨的环境使可燃物易腐烂,且林下枯枝落叶的湿度大,不易燃烧,所以可能导致林下可燃物减少的是潮湿多雨。
第3题,森林火灾对图示地区环境的有益影响最可能是害虫卵被烧死,减轻病虫害发生,C项正确。
大火会破坏土壤结构,可能减少土壤肥力,降低土地生产力,可能导致一些生物灭绝,减少生物种类。
红树林为自然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潮间带(能够受到潮水周期性浸淹的海岸地带)的木本植物群落,通常生长在港湾、河口地区的淤泥质滩涂上,是海滩上特有的森林类型。
读图回答4、5题。
4.关于图示海岸的叙述,合理的是( )A.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降水稀少B.热带地区,砂质海岸C.潮间带的淤泥质海岸D.温带海滩,降水丰沛5.图示植被的主要功能是( )A.保护海岸,保护生物多样性B.降低风速,为船舶提供避风的场所C.绿化美化沿海环境,吸烟滞尘D.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答案 4.C 5.A解析第4题,由材料可知,红树林通常生长在港湾、河口地区的淤泥质滩涂上,因此图示海岸为潮间带的淤泥质海岸。
2023届高考地理专题(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好题练习(附答案)
2023届高考地理专题(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好题练习冻土退化过程中,地下冰的消融会导致地表发生沉降。
在高含冰量冻土区,这种地表沉降伴随着大量冰体的融化往往会形成热喀斯特湖。
热喀斯特湖通常是一些外部营力导致高含冰量多年冻土融化形成的。
热喀斯特湖形成后,由于积水区域的反射率低,蓄热能力较强,侧向热流也使得周围多年冻土环境发生变化。
湖水的热对流过程将会导致其下部多年冻土持续融化甚至融穿。
读青藏高原某草甸区热喀斯特湖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关于冻土环境变化说法正确的是()A.冻土温度升高,上限上移B.冻土温度升高,下限下移C.越靠近热喀斯特湖,上限越深D.越远离热喀斯特湖,下限越浅2.冻土融穿后,可能对该草甸区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是()A.冻土厚度自上而下逐渐变薄,地下水水位上升B.地下水将不可避免地向地表水转换和流失C.湖岸坍塌后退,沼泽、湿地面积扩大D.高寒草甸、沼泽草甸植被退化,荒漠化加剧(历年ꞏ湖南卷)野火是在自然状态下发生的火。
近年来,世界各地野火频发,给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和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蒙古东部地区(见下图)野火发生频率高且区域差异大。
据此完成3~5题。
3.该地区主要野火类型是()A.落叶林火B.针叶林火C.草原火D.荒漠草原火4.从可燃物及管理角度,推测下列区域野火发生频率最高的是()A.东方省B.中央省C.南戈壁省D.色楞格省5.该地区野火发生最活跃的年份以3—4年为周期,其最可能的影响因素是()A.气温B.降水C.植被生物量D.游牧活动(历年ꞏ广东卷)岸线发育系数(简称SDI)是反映湖泊几何形态的指标,其值越大表示湖岸线越曲折。
我国某内陆咸水湖,拥有丰富的湖岸线资源,部分湖岸区域沙漠化现象较为明显。
下图示意该湖1973—2017年水位和SDI值变化。
据此完成6~7题。
6.导致1973—2004年SDI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①水下地貌体出露 ②湖岸土地沙化加剧 ③湖盆区构造沉降 ④人类活动强度减弱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7.2010—2017年SDI值的变化指示了该湖()A.湖岸线长度变短B.沿岸区域土地沙漠化加剧C.湖泊的面积稳定D.沿岸区域生境多样性增加(历年ꞏ山东德州二模)某高校地理小组在重庆酉阳龙潭槽谷进行地下水采样和动态监测,探究石漠化岩溶槽谷不同坡向的水文特征。
2024年高考真题 地理(湖南卷)含参考答案
2024年高考真题地理(湖南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石牌镇地处汉江之滨,古时商贾云集,舟楫繁忙,南来北往的人们路过这里都会吃上一碗豆腐。
该镇种植的黄豆富含微量元素,豆腐的制作工艺考究,口感独特。
近年来,全镇半数以上劳动力在外从事豆制品加工及相关产业,“石牌豆腐郎”远近闻名。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古时石牌镇豆腐声名远播,主要得益于()A.历史悠久B.交通便利C.宣传有力D.物美价廉2.当前有些“石牌豆腐郎”将豆制品加工企业迁回家乡发展,看重的是该镇的()①产业基础②人才优势③劳动力数量④市场需求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为保障“石牌豆腐”品质,可采取的有效举措是()A.采购外地大豆B.开发新产品C.制定技术标准D.举办文化节某学者以2010年常住人口为基础,在不考虑城乡人口迁移的条件下,测算出2020年我国乡村各年龄段常住人口数量。
下图示意2020年我国乡村常住人口的测算结果与统计结果。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测算人口数量与统计人口数量差异最显著的年龄段及该年龄段两者数量差异形成的原因()A.15~21岁人口自然增长慢B.36~42岁人口自然增长慢C.15~21岁人口净流出量高D.36~42岁人口净流出量高5.图示统计人口的年龄结构可能会给乡村振兴带来的影响是()①阻碍农民增收②造成生态破坏③导致乡愁淡化④增加耕地撂荒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山西省新绛县西庄村附近盛产青石,自宋代以来形成了以石雕加工为主的传统手工业。
为保持行业的家族垄断优势,当地主要采取子承父业的技艺传承方式。
近年来,在政府扶持下,西庄村规划建设了石雕工业园。
如图示意农耕时代西庄村石雕生产的空间次序。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西庄村形成图示空间次序,是因为()A.地形地势B.河流分布C.生产流程D.宗族关系7.“精雕”选择在以厅堂为中心的院落中进行,主要是为了()A.石材堆放B.陈列展览C.技艺保密D.交流合作8.该村石雕生产由分散的家庭作坊集聚到工业园,有利于()①形成合理的功能分区②融合生产和生活空间③限制生态空间的扩张④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某大都市城市用地紧缺,道路与居民区距离较近,交通排放颗粒物对居民区有一定的影响,绿化植被可减轻此影响。
专题05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真题题源解密(新高考)(解析版)
专题05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考情概览:解读近年命题思路和内容要求,统计真题考查情况。
2024年真题研析:分析命题特点,探寻常考要点,真题分类精讲。
近年真题精选:分类精选近年真题,把握命题趋势。
知识速记:归纳串联解题必备知识,总结易错易混点。
名校模拟探源:精选适量名校模拟题,发掘高考命题之源。
考向考查统计命题解读2024年高考地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主要以植被和土壤为出发点,考查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地域分异规律。
如全国甲卷9~11题、湖南卷18题、湖北卷1~3题、广西卷14~16题、北京卷18题,主要以自然要素间的相互影响,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浙江卷(1月)3~4题、黑吉辽卷8~9题、湖南卷19题、北京卷16题,考查地域分异规律;福建卷14~16题、黑吉辽卷4~5题、新课标卷6~8题、湖南卷9~11题,考查植被和土壤的成因、影响因素等。
自然地理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点综合性非常强,所有与自然地理相关的知识点都可以从该角度进行考查,要求考生对自然地理知识点整体把握、提高综合分析运用能力,是历年各考区的考查重点。
考向一自然环境的整体性(2024·高考·全国甲卷)下图所示剖面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黄河岸边,该剖面含有丰富的环境演化信息。
剖面中的泥沼土层是在相对静水环境下形成的。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风沙与泥沼土互层中,与风沙层相比,泥沼土层沉积物()A.颗粒较粗,有机质较少B.颗粒较细,有机质较少C.颗粒较粗,有机质较多D.颗粒较细,有机质较多2.推测灰绿色泥沼土层上部(深度约230~260厘米)出现的波状形变形成于()A.冻融造成的变形B.构造挤压变形C.流水不均匀沉积D.风沙差异沉积3.距今约15~8千年,该地区气候变化总体趋势是()A.持续升温B.持续降温C.波动升温D.波动降温【答案】1.D 2.A 3.C【解析】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泥沼土是在相对静水环境下形成的,水的流速较低,与风沙层相比,颗粒较细,AC错误。
高考地理专题训练:地表蒸散发(附答案解析)
高考地理专题训练:地表蒸散发(附答案解析)地表蒸散是指地表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的总和,是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系中水分运动的重要过程,是植物生长发育至关重要的水分和能量来源,是陆面生态系统与水文过程的重要纽带。
读“祁连山海拔2600-3800m内某流城不同地表实测蒸散对比和降水逐月分配图”,完成1—2题。
1.该流域地表蒸散年内的变化是( )A.林地土壤蒸散大,草地蒸散小B.冬季植被蒸散大,夏季植被蒸散小C.夜间蒸散较大,白天蒸散较小D.植被生长期蒸散大,休眠期蒸散小2.该流域内8月份草地土壤蒸散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阴雨天气多B.海拔比较高C.纬度比较低D.径流量较大解析:1.读图可知,该流域一年内地表蒸散具有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规律,乔木(林地)蒸散小于草本植被(草地)蒸散;植被生长期内(4-10月份)蒸散大,休眠期内(11月一次年3月份)蒸散小;夏季植被蒸散大于冬季植被蒸散;白天气温高,蒸发旺盛,故白天植被蒸散大于夜间植被蒸散。
2.读图可知,该流域8月份降水多,阴雨天气多,气温相对较低,光照时间短,从而导致草地土壤在8月份蒸散相对较低。
答案:1.D 2.A(2019·聊城二模)地表蒸散发(简称ET)也称陆地表层水汽通量,是地表植被蒸腾、土壤与水体蒸发的水汽总和。
下图为2000~2014年黄河源区多年月平均ET与气温和降水变化示意图。
据此完成3~5题。
3.黄河源区夏季ET数值较大的原因不包括( )A.气温较高B.太阳辐射较强C.降水较多D.太阳活动剧烈4.黄河源区冬季ET主要来源于( )A.地表植被蒸腾B.土壤浅层水分蒸发C.水面水分升华D.人类活动水分排放5.关于黄河源区ET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ET值从大到小依次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B.与降水量呈正相关,与气温呈负相关C.冬季大于降水量,夏季小于降水量D.秋季低于气温值,春季高于气温值解析:第3题,由材料可知,ET是地表植被蒸腾、土壤与水体蒸发的水汽总和。
高中地理综合题题型——各地沼泽形成的原因类
高中地理综合题题型——沼泽形成的原因类简单理解可以认为:水资源进的来(汇水),出不去(排水)。
上天无路(蒸发),入地无门(下渗)。
一、综合题1.读我国某区域图和沼泽景观图,完成下列各题。
沼泽地是指长期受积水浸泡,水草茂密的泥泞地区,对于防洪、抗旱、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维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1)图中A地有我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地,试从地形、气候两个方面分析该地沼泽的成因。
参考答案:(1)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纬度较高,气温低,蒸发较弱,季风气候,降水较多。
2.读世界某区域图,完成下列要求。
(1)说明①海峡南侧岛屿上沼泽的形成原因。
参考答案:(1)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丰富;位于沿海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易发生洪涝灾害;海啸、风暴潮导致海水淹没沿海低地。
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松潘草地位于松潘高原(下图),海拔3500米以上,沼泽广布,夏季天气变化大。
在冷湿环境下,松潘草地泥炭(未分解的植物遗体不断堆积而成)资源丰富。
解放后松潘草地经排水疏干,部分垦为农田,草地和沼泽面积大为缩小,已发展成少数民族的农耕区。
(1)分析松潘草地夏季昼夜温差大的成因。
(2)分析松潘草地适宜泥炭形成的冷湿环境的成因。
参考答案:(1)海拔高,大气较稀薄;夏季正午太阳高度角大,白天地面接收太阳辐射多,气温上升快;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气温下降快。
(2)松潘草地海拔高,气温低;受夏季风影响,降水较多,年均温较低,蒸发弱;地形平坦(地形以高原为主),排水不畅(或土质黏重,水分不易下渗,地表积水)。
4.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卢旺达共和国位于非洲中东部赤道南侧,大部分地区属热带草原气候,年平均气温18℃,年平均降水量为1000~1800mm,东部多湖泊和沼泽。
下图为卢旺达地图。
(1)简要分析卢旺达东部多湖泊和沼泽的成因。
参考答案:地处东非高原,气温相对较低,蒸发较弱(2分);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年降水量较丰富(2分);东部地势低,河流的补给量大(2分)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时事热点专题训练16 湿地公约和湿地保护含详解
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时事热点专题训练热点16湿地公约和湿地保护一、单项选择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巴尔喀什湖(下左图)是中亚干旱区的典型内陆湖,具有湖泊面积大、水深相对较浅的特点,拥有丰富的湿地和水生动植物资源,水源主要来自伊犁河。
下右图示意1961~2020年巴尔喀什湖水量平衡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甲、乙、丙分别代表()A.入湖径流量、蒸发量、降水量B.降水量、蒸发量、入湖径流量C.入湖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D.降水量、入湖径流量、蒸发量2.20世纪70年代巴尔喀什湖地下水变化大,最可能的原因是()A.对湖泊大量补水B.降水减少C.蒸发加剧D.上游修建水库胡杨是荒漠河岸生态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荒漠和盐碱地的优势乔木之一,根系发达,能够适应干旱的环境并形成遮阴环境庇护动植物,拦截风中的尘土和种子,改变周围土壤的理化性质,增加土壤肥力。
然而当胡杨林树冠过大时,冠下草本植物量反而会下降。
某地理兴趣小组在我国新疆艾比湖湿地研学时,绘制出某胡杨的林冠形状图(单位为cm)。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形成该胡杨林冠形状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热量B.风力C.水分D.光照4.胡杨林树冠过大时,林下草本植物量反而下降的原因主要有()①水分匮乏①光照不足①风力过大①养分不足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5.结合图文资料,我国为改善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有()①扩大胡杨林面积,禁伐禁采①实施全流域水资源的统一分配、管理①增加胸径较大树木,增强固沙蓄水功能①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节水农业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位于乌裕尔河下游地区的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河道纵横,湖泊星罗棋布,水质清澈、苇草肥美,沼泽湿地生态保持良好,被誉为禽鸟的“天然乐园”。
黑龙江省政府将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列为全省重点的保护对象。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扎龙湿地对齐齐哈尔市环境调节能力最强的时期是()A.1月至2月B.6月至9月C.3月至5月D.10月至12月7.黑龙江省对扎龙湿地进行重点保护的主要目的是()A.保护生物多样性B.涵养水源C.调蓄洪水D.美化环境随着人们对碳减排、碳达峰与碳中和问题的日益关注,山地生态系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碳储存在全球变化中备受关注。
(13)区域生态环境建设——2023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热点题型限时练
(13)区域生态环境建设——2023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热点题型限时练时间:25分钟黄河中游和黄土高原的北部地区是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降水高度集中,生态环境脆弱,2/3乡村人口外出打工。
近年来,该地加强治沟造地工程建设,即通过工程机械措施,人工削斩山脚边坡,取土填沟、沟口筑坝,辅以排洪渠和边坡护理,将沟谷低产分散的耕地扩增为面积较大的良田。
治沟造地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黄土丘陵沟壑区加大治沟造地工程建设的主要目的是()A.增加地表径流,提高地下水位B.完善基础设施,减少人口外流C.改造水热条件,实行高产稳产D.解决耕地不足,增加农民收入2.治沟造地后为防止新造耕地大面积丧失,必须要注意的问题是()A.合理设计排洪渠道,应对洪涝灾害B.加固边坡护理工程,防范地质灾害C.沟口筑坝坝上造林,减少风力侵蚀D.取土填沟修筑道路,改善生产条件3.制约当前黄土丘陵沟壑区治沟造地工程建设的主要因素是()A.土地承载力有限B.乡村空心化严重C.植被覆盖率较低D.灾害性天气多发额尔齐斯河流域畜牧业发达。
下图示意额尔齐斯河流域牧场分布。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额尔齐斯河流域草场形成的主导因素是()A.地势B.水分C.热量D.土壤5.图示区域荒漠化严重,其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为()A.风蚀B.水蚀C.冻融D.溶蚀6.下列有利于缓解乙牧场荒漠化的合理举措是()A.种植乔木,改善生态B.打机井,引水灌溉草场C.设置围栏,禁止放牧D.夏季向甲牧场转场放牧读巴西热带雨林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关于图中甲、乙两地热带雨林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地雨林主要分布在巴西高原B.乙地雨林面积的变化不会影响全球气候C.乙地雨林的形成与暖流、盛行西风有关D.甲地雨林面积不断减少会导致全球变暖8.关于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深刻地影响着地球大气的碳氧平衡B.茂密的雨林植被能减弱雨水对地表的冲刷,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C.雨林能起到类似海绵的作用,促进水循环、调节水平衡D.雨林是世界上繁衍物种最多、保护时间最长的场所,是世界生物基因宝库9.有人说雨林是“长着森林的沙漠”,这是因为()①在茂密的森林下,有着与沙漠地区相同的贫瘠土壤②雨林与沙漠都有脆弱的生态环境③雨林与沙漠都有严重的水土流失④雨林与沙漠地区都严重缺水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三江平原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该地区沼泽面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025年高考地理复习之小题狂练300题(解答题):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10题)
2025年高考地理复习之小题狂练300题(解答题):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10题)一.解答题(共10小题)1.(2023•昌乐县校级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位于新疆天山以南的沙雅县(如图)由渭干河冲积扇平原、塔里木河谷平原和80%的沙丘、沙漠三部分组成。
塔里木河自西向东流经该县,河床宽广低浅,主要有松散的粉砂组成;由于河床的冲淤变化,造成塔里木河干流在南北方向频繁改道,历史上干流河床南北移动达近百公里:沿岸地区湖泊星罗棋布,有保存世界最大、最完好的胡杨林群落。
形成由乔﹣灌﹣草组成的胡杨林群落系统。
(1)从冲淤变化角度,分析造成沙雅县塔里木河干流河床南北方向移动的原因。
(2)分析塔里木河沙雅县河段两侧沿岸地区形成众多湖泊的条件。
(3)从防风固沙角度,分析集中连片胡杨林群落系统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作用。
2.(2023•东莞市校级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喀斯特地区以化学风化作用为主,成土基岩主要为碳酸盐岩,其成土物质(酸性不溶物)少于碳酸盐岩总物质量10%,远低于可溶性矿物占比。
平均需8000年才能形成一厘米厚的土层,土壤石砾含量高、土质疏松。
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脆弱,易形成石漠化。
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石漠化较为严重,坡耕地于2002年前完成全部退耕工作,并开展坡面治理工程,在部分坡面修建了鱼鳞坑、梯田等。
梯田水平田面宽4~6m,田坎高70~110cm。
鱼鳞坑直径约280~340cm,高约30~50cm。
图示意为在不同石漠化治理措施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图中的自然坡地为无任何水土保持措施的退耕还林地。
(1)从土壤的角度,说明喀斯特地区生态脆弱的自然原因。
(2)分析该地梯田土壤有机碳含量最低的原因。
(3)请从当地坡面发展农业产业的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
3.(2023•雨花区校级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金沙江下游从上游至下游依次建设有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4个梯级水电站(图1)。
2024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4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专题14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2024·湖北)不同类型食物的碳足迹差异显著。
图1示意某市1978~2015年食物消费结构变化。
图2示意该市同期消费的食物产生的碳足迹结构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1 图21.(碳足迹)碳足迹系数为某类食物产生的碳足迹与该类食物的消费量之比。
下列食物中碳足迹系数最大的是()A.粮食B.蔬菜C.禽肉D.畜肉2.(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措施)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可行的饮食方式有()①保证营养需求的同时,将动物源食物消费保持在合理范围②保持动物源食物占比,由水产品消费大幅度转向畜肉消费②减少水果、蔬菜和禽肉的消费,增加畜肉消费④增加水果、蔬菜和禽肉的消费,减少畜肉消费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1.D 2.B【分析】1.图2示意该市同期消费的食物产生的碳足迹结构变化。
由题干“碳足迹系数为某类食物产生的碳足迹与该类食物的消费量之比”可知,某类食物碳足迹结构占比越大,其碳足迹系数越大。
读图2可知,该市1978~2015年碳足迹结构占比最大的是畜肉,说明畜肉碳足迹系数最大,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2.读图2并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市1978~2015年碳足迹结构占比最大的是畜肉,即畜肉产生的碳足迹最多,从倡导绿色低碳生活角度,可行的饮食方式是减少畜肉消费,排除②③选项;从总体上看,该市1978~2015年动物源食物(奶类、蛋类、水产品、禽肉、畜肉)总体占比大于植物源食物(水果、蔬菜、粮食)总体占比,水果、蔬菜和禽肉碳足迹结构占比较小,综上,从倡导绿色低碳生活角度,可行的饮食方式是保证营养需求的同时,将动物源食物消费保持在合理范围,增加水果、蔬菜和禽肉的消费,减少畜肉消费,①④正确。
故选B。
(2024·湖南)某大都市城市用地紧缺,道路与居民区距离较近,交通排放颗粒物对居民区有一定的影响,绿化植被可减轻此影响。
在该都市采样监测发现,不同植被类型对颗粒物的拦截效果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练习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综合题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沼泽是指土壤过湿或有薄层积水,生长沼生和湿生植物,表层有草根层或泥炭累积层,下层发育着潜育层的特殊地段。
沼泽具有调节径流、净化空气和污水、调节气候等作用。
松花江流域沼泽面积约 175 万公顷,占我国沼泽面积的 7%,土壤中黑土、黑钙土、季节性冻土分布广泛。
下图为我国东北松花江流域图。
材料二下表为松花江流域沼泽面积统计。
(1)试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松花江流域沼泽形成的主要原因。
(2)调节径流是沼泽具有的功能之一,试解释该功能。
(3)从人类活动与地球圈层关系的角度,简述 1975 年-2000 年沼泽面积变化的原因。
(4)对松花江流域沼泽变迁状况研究,可利用的现代地理信息技术手段主要有_______。
【答案】(1)季风区,年降水量大;纬度高,蒸发弱;多地势低平区,地表径流不畅;有冻土/粘土,下渗难。
(2)沼泽地势低平,面积广大,丰水期可蓄积水,减少河流径流量;枯水期可排泄水,增加河流径流量。
(3)修建水利枢纽,灌溉用水量大,沼泽水源减少;围垦造田;破坏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
(4)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解析】【详解】(1)从水循环的角度看,松花江流域沼泽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处于温带季风区,年降水量大;纬度高,蒸发弱;流域多为地势低平区,流速慢,地表径流不畅;地下有冻土或粘土,地表水下渗难,促成沼泽的形成。
(2)沼泽对径流的调节功能体现在:沼泽地势低平,面积广大,丰水期可蓄积水,减少河流径流量;枯水期可排泄水,增加河流径流量。
(3)材料显示,1975 年-2000 年,该区沼泽面积变小,主要是人为原因如修水利工程、围垦造田、破坏植被等造成的。
(4)对松花江流域沼泽变迁状况研究,可利用的现代地理信息技术手段主要有遥感(RS)采集数据、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细节分析。
【点睛】沼泽的形成:沼泽的形成可以用“上天无路,下地无门,来的多,去得少”来概括,“上天无路”指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小;“下地无门”指土壤粘重或冻土的存在,难以下渗;“来的多”指降水多或江河来水量大;“去得少”指地势低平(洼),排水不畅。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奥卡万戈河为博茨瓦纳的生命之河,发源于安哥拉高地,注入博茨瓦纳北部卡拉哈里沙漠地区,全长1600公里,河的尽头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内陆三角洲,亦称“奥卡万戈沼泽”。
奥卡万戈沼泽一年内沼泽面积随着季节变化巨大,3月可增大到2.2万平方公里,9月则萎缩为不到9000平方公里。
据报道,由于安哥拉和纳米比亚从奥卡万戈河调取水源,用来支撑国内大型农业项目的发展,导致2016年10月整个三角洲水量与往年同期比减幅明显,奥卡万戈三角洲正面临着不断萎缩的困境。
材料二奥卡万戈河及其周边地区简图(1)分析奥卡万戈河成为博茨瓦纳生命之河的原因。
(2)结合材料推断奥卡万戈沼泽面积最大出现在3月的原因。
(3)针对奥卡万戈河三角洲不断萎缩的问题,请提出合理建议。
【答案】(1)博茨瓦纳气候干旱,河流为其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奥卡万戈河定期泛滥为农业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由于水源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生物资源丰富。
(2)夏季气压带风带南移,流域内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降水多,上游来水多;河流较长,中下游地势平坦,流速慢,上游来水慢。
(3)加强国际合作,合理分配水资源;调整农业结构,发展节水技术;修建调水工程;河流下游修建水坝,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布。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河流及沼泽湿地开发与保护,意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知识,整合信息能力,总体难度不大。
【详解】(1)奥卡万戈河成为博茨瓦纳生命之河的原因主要从河流对农业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角度进行分析。
博茨瓦纳气候干旱,河流为其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奥卡万戈河定期泛滥为农业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由于水源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生物资源丰富。
(2)沼泽面积大小与河流来水量有关,而河流的水量与流域内的气候类型有关,流域内多为热带草原气候,夏季气压带风带南移,流域内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降水多,上游来水多;河流较长,中下游地势平坦,流速慢,上游来水慢。
(3)奥卡万戈河三角洲萎缩的防治主要从萎缩的原因针对性的提出,加强国际合作,合理分配水资源;调整农业结构,发展节水技术;修建调水工程;河流下游修建水坝,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布。
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著名的红军长征“过草地”就是过若尔盖草原。
若尔盖草原是青藏高原在隆升过程中,一个相对断陷下沉的凹地,这里气候独特,形成了我国最大的泥炭沼泽。
该地泥炭资源十分丰富,平均厚度约为1米。
其形成是生物(主要是植物)在死亡后沉积在沼泽底部,无法完全腐败分解,经几千年演化形成。
通常在较潮湿的地方泥炭层的形成比较快,有机物的分解度比较低,而较干燥的地方则相反。
泥炭的积累速度不但取决于植物的生长速度,更重要的是受植物残体的分解速度的制约。
泥炭质轻、持水、保肥,既是栽培基质,又是良好的土壤调解剂,并含有很高的有机质、腐殖酸及营养成分。
材料二 下因为若尔盖草地及其周围地区略图材料三 下表为若尔盖县气候资料(1)据图简述图示地区的地形特点。
(2)分析若尔盖草原沼泽中泥炭丰富的原因。
(3)你是否赞同当地开发泥炭资源?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答案】(1)图示地区整体上属于高原地形;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从局部看,中部草原沼泽区为山间盆地地形,四周 山地广布,山高谷深,地形复杂。
(2)地壳缓慢抬升,利于湿地植物持续生长;植物生长季节昼夜温差大,有机物积累多;植物死亡后沉积于沼泽底部,加上水温低、气温低,分解少,年深日久形成泥炭。
(3)赞同理由:沼泽面积大,泥炭储量丰富;泥炭用途广,市场需求量大;泥炭的开发能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当地居民收入;开发泥炭资源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或不赞同。
理由:湿地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开采泥炭会破坏湿地生态;泥炭形成需要漫长的时期,再生困难;高寒气候,生态环境脆弱,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
【解析】【分析】考查区域地形特点,沼泽中泥炭丰富的原因,湿地保护。
【详解】(1)图示地区的地形特点要从地貌类型及其分布、地势起伏状况及地势倾斜方向来分析。
(2)若尔盖草原沼泽中泥炭丰富与该地的地质条件、气候调节等多方面条件有关。
该地的地壳缓慢抬升,利于湿地植物持续生长;该地位于青藏高原,植物生长季节昼夜温差大,有机物积累多;植物死亡后沉积于沼泽底部,加上该地地势高,水温低、气温低,植物遗体分解少,年深日久形成泥炭。
(3)本题为开发性题目。
从保护湿地的角度应不赞同开发。
理由是湿地在保持生态平衡、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高寒气候,生态环境脆弱,一旦遭受破坏很难恢复。
从发展经济,开发资源的角度应支持开发,理由是沼泽面积大.泥炭储量丰富,用途广;泥炭的合理开发能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当地居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和城市化发展。
【点睛】湿地的生态效益1.维持生物多样性。
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依赖湿地生存、繁衍的野生动植物极为丰富。
同时,湿地还是重要的物种基因库,对维持野生物种种群的存续,筛选和改良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调蓄洪水,防止自然灾害。
湿地在控制洪水,调节水流方面的功能十分显著,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
此外,湿地还具有调节区域气候的作用。
3.提供水资源。
淡水湿地是大自然中最大的滤水池,可以有效地蓄水,抵抗洪水,并可作为直接利用的水源或补充水源。
“没有湿地就没有水”。
4.降解污染物。
随着工农业生产和人类其他活动以及径流等自然过程带来的农药、工业污染物、有毒物进入湿地,湿地的生物和化学过程可是有毒物质降解和转化,从而使当地和下游区域的环境免受污染。
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巴拉那河为南美洲第二大河,发源于巴西高原东南部,注入大西洋,中上游多瀑布,下游河宽流缓、多沼泽。
下图为巴拉那河流域及巴西部分地区图。
材料二巴西绝大部分土地介于5°N和南回归线之间,北部亚马孙平原地势低平,南部巴西高原海拔为300~1 500米。
巴西自然条件非常适合种植咖啡,1727年巴西引入咖啡种植。
在巴西,咖啡树每年可以开3~4次美丽的白花,可以收获3~4次咖啡豆。
只需要一场大雨,咖啡树的白花就会绽放。
世界其他地区种植的咖啡树每年大约只能开1~2次花。
巴西咖啡世界市场占有率曾高达80%,巴西现在的经济已较少依赖咖啡。
(1)简析巴拉那河下游沼泽对入海口河段水文特征的影响。
(2)描述图中虚线框范围内等温线分布特点,并解释原因。
(3)分析巴西咖啡树每年可以开3~4次花的自然原因。
(4)巴西咖啡种植是否应该扩大规模?表明你的观点,并简述理由。
【答案】(1)沼泽地阻滞洪水,使入海河段汛期推后;沼泽地阻滞河水,沉积作用加强,入海河段含沙量减小。
(2)图中虚线框范围内等温线向南凸出,气温值由北向南降低。
原因:该区域为河谷地带,地势低于东西两侧地区,气温高于东西两侧地区;由北向南纬度增大,气温降低。
(3)巴西热带面积广大,全年高温,热量充足;大部分地区气候湿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水热条件能满足咖啡树全年生长需要。
(4)赞成。
理由:巴西气候条件优越,适合种植咖啡的地域广阔;咖啡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咖啡市场需求大。
或反对。
理由:巴西扩大咖啡种植面积容易造成雨林等生态系统破坏;扩大种植面积,产量增加易造成价格下降;培育优良品种,对咖啡进行深加工,提升附加值,才符合产业发展需要。
【解析】【分析】考查沼泽地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等温线分布特点及原因,农业区位因素。
【详解】(1)沼泽地可以调蓄洪水与河水,从而影响河流汛期与含沙量,故主要从使入海河段汛期推后和含沙量减小两方面说明。
(2)从等温线凸出方向和数值分布规律方面描述分布特点,主要影响因素为地形和纬度。
图中虚线框范围内区域为河谷地带,地势低于东西两侧地区,故气温高于东西两侧地区,导致等温线向南凸出;且由北向南纬度增大,导致气温值由北向南降低。
(3)咖啡树一年开花多次主要是因为该地水热条件较好,主要从纬度、气候等方面分析自然原因。
巴西热带面积广大,以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为主,水热条件优越。
(4)本问为开放性设问,分析时需结合农业区位因素,言之有理即可。
5.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泥炭是由很多年前沼泽地中的各种植物(其中大多数是蕨类植物)死亡后,堆积变化而成的,多分布于冷湿地区的低洼地。
俄罗斯西西伯利亚泥炭资源极为丰富,泥炭资源的开发有近百种产品,但主要应用于制作各种泥炭肥料,应用于园艺、饲料、土壤改良剂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