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皮连生 课后答案

合集下载

浅谈幼儿园中班语言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的有效策略

浅谈幼儿园中班语言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的有效策略

浅谈幼儿园中班语言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的有效策略发布时间:2021-02-04T12:03:04.040Z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3月作者:翁馨语[导读] 教师在语言教育活动中的提问行为是师生互动的重要方式,是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它既是技术更是艺术。

但教师在课堂的提问总是存在着很多问题,造成提问的时效性不高,课堂质量不好。

以嵊州C幼儿园为例,教师在课堂上总是掌控问题并把问题当作组织教学的线索,引导幼儿跟着自己的思维转,其主要教学内容是由教师主讲完成,便造成“教”与“学”的分离,课堂表面很“热闹”,幼儿踊跃举手,积极回答问题,实际上是被教师“牵翁馨语嵊州市长乐镇中心幼儿园浙江嵊州 312400【摘要】教师在语言教育活动中的提问行为是师生互动的重要方式,是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它既是技术更是艺术。

但教师在课堂的提问总是存在着很多问题,造成提问的时效性不高,课堂质量不好。

以嵊州C幼儿园为例,教师在课堂上总是掌控问题并把问题当作组织教学的线索,引导幼儿跟着自己的思维转,其主要教学内容是由教师主讲完成,便造成“教”与“学”的分离,课堂表面很“热闹”,幼儿踊跃举手,积极回答问题,实际上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问题意识不强,幼儿园在处理语言活动中,教师对教学所具备的专业知识不足,从而使课堂平淡,教学质量下滑,面对这样的情况,本研究重点分析中班教师在语言集体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让教师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以找到更专业有效的提问策略,对于教师而言提高教学质量,对于幼儿而言,获得了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语言集体教学活动;教师提问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1)03-164-03一、绪论(一)研究背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语言领域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①。

教学设计皮连生第2版全书

教学设计皮连生第2版全书
• 一、教学设计的产生与发展 • 二、概念的描述 • 三、教学设计的前提 • 四、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 五、教学设计的过程模式
教学、设计与教学设计
instruction、design 、instructional design
• 如何描述(describe)“教学” • 如何描述(describe)“学习” • 如何理解(comprehend)“设计” • 关于教学设计的含义
(meanings)、意义( bearing)、 特点(characteristic)、教学设 计的层次( levels)
关于“教学”——about instruction
• 1、“教学是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
学生的过程”
• 2、“教学是由教师教授,学生听讲,
思考以获取知识的过程”
• 3、“教学是以帮助人们的学习为目的
• 3、“设计是精确的计划过程。” • 4、“设计的实质是创造性的解决问
题”
关于“教学设计”
——about instructional design
1.教学设计是教师上课前思考如何教的过程。
2.教学设计是创造性给出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案 的过程。是给出有效帮助学习者学习的方案 的过程。
3.教学设计是根据学习者的需要,为学习者建 构学习环境、安排学习内容及过程的活动。
面?案例中的老师采取了哪些教学形式? 运用了哪些教学方法?使用了哪些教学媒 体?有哪些精彩的教学活动?
主要内容(primary content)
• 第一部分:概论 • 第二部分:学习及教学理论 • 第三部分:教学设计程序方法 • 第四部分:1节课的设计与实现 • 第五部分:教学设计实践活动
教学设计概论
• 存在的问题(questions):

五年级语文上册每课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课后练习(版共98页含答案)部编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每课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课后练习(版共98页含答案)部编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草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正确认读和理解生词,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点句子和语言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默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草原的美丽和蒙古包的生活,增强对自然和民族文化的热爱。

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大意。

2. 生词学习:学习课文中的生词,理解词义,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句子理解: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理解其深层含义。

4. 课文理解:通过问题讨论的方式,理解课文的情节,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5. 写作练习: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生词的学习和运用。

2. 难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写作练习的完成。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PPT。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草原的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 生词学习: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词,然后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学习生词。

3. 句子理解: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理解其深层含义。

4. 课文理解:通过问题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情节,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5. 写作练习: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提高写作能力。

6. 课堂小结: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对课堂教学进行小结。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课文的《草原》和课文的重点句子,通过板书,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

作业设计作业设计主要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相关的写作练习,通过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课后反思通过本次教学设计,我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语文能力,同时也希望能够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对自然和民族文化的热爱。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课后题答案概论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课后题答案概论

第一章一、解释下列术语统觉:赫尔巴特的术语,指意识观念由无意识中选择那些能通过融合或复合而与自身合为一体的观念的同化过程。

学校心理学:学校心理学是运用心理测量、诊断、咨询、行为矫正技术为学校提供服务的一门应用学科。

统觉团:赫尔巴特的术语,指一个观念的统觉不仅使这个观念成为意识的,且使它被意识观念的整体所同化。

该整体就被称为统觉团。

教育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侧重于研究教育情境中的社会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学科。

四段教学法:赫尔巴特根据其统觉思想,把教学过程分成四个阶段,即四段教学法:1.明了——给学生明确地讲授新知识;2.联想——新知识要与旧知识建立联系;3.系统——作出概括和结论;4.方法——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习题解答、书面作业等)。

同这四个阶段相应的学生的心理状态是: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动。

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五段教学法:在赫尔巴特四段教学法基础上,他的门徒将这四个阶段加以改造,发展为五阶段教学法,即1.预备——唤起学生的原有有关观念和吸引学生的注意;2.呈现——教师清晰地讲授新教材;3.联系——使新旧知识形成联系;4.统合——帮助学生进行抽象和概括,形成新的统觉团;5.应用——以适当方法应用新知识。

教学心理学:研究教学情境中知识与技能习得规律的一门学科,目前已与教育心理学紧密融合在一起。

哲学心理学:在科学心理学诞生以前,哲学家、教育家运用思辨的方法对人的心理活动规律进行研究所得到的认识的总和。

学习心理学:研究人和动物在后天经验或练习的影响下心理和行为变化的过程和条件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二、填空1.《学记》2.明了,联想3.注意,期待4.欧洲,实验5.美,桑代克6.19037.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8.学习者心理,学习心理及其应用9.学习,教学10.教师的教,教师教11.单向道,死胡同,双向道12.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别差异及其原因13.《灵魂论14.营养的灵魂,感觉的灵魂,人类的灵魂15.德育,智育,体育16.统合,应用17.比奈,西蒙18.注意,先前的知识经验三、选择1.⑴2.⑵3.⑶4.⑷5.⑵6.⑴7.⑷8.⑵9.⑶五、判断1.正确;2.正确;3.错误;4.错误;5.错误;6.正确;7.错误;8.正确六、问答2.为顺应三种灵魂,亚里士多德认为必须实施三方面的教育。

《For循环语句》教学设计论文

《For循环语句》教学设计论文

《For循环语句》教学设计摘要:教学设计是现代教学的核心,准确的目标,合理的内容安排,有效的策略,适当的媒体,灵活的活动是教学设计的必要元素。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研究教学设计的规律对教学活动,特别是对以计算机为基本教学媒体的教学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for循环语句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探讨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的流程和特征。

关键词:for 循环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b)-0115-01本节教学的基本模式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获取信息,然后利用信息处理现实问题。

根据皮连生对知识类型的分类,for循环语句基本属于陈述性知识。

设计以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为主,通过学习获得对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及事物之间有关联的认识,关键是要在当前所学的新概念、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某个方面之间建立起非任意的实质性联系。

1 教学目标根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划分,在本节课中,教学目标主要为智力技能目标。

2 学习者分析学习者特征包括学习准备和学习风格。

2.1 学习准备的分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一般特征;二是初始能力(1)一般特征:学习者是大学二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逻辑思维处于优势地位。

(2)预备能力分析:布卢姆认为,学生对新的学习任务的认知准备状态将决定学习结果的性质。

如果这些变量是适宜的话,所有学生的学习结果都会处于高水平。

学习者原有知识基础是新学习的重要内部条件。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以前已经掌握了word的基本操作,以及vb软件的基本操作。

学生具有一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且有一定的编程经验。

2.2 学习风格我国学者谭顶良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分类:生理维度,根据学习者在信息接收和加工方面的生理偏好,分为视觉型、听觉型和动觉型,所以笔者在演示程序效果时使用了鲜亮的色彩对比来增强学生的视觉效果。

思想政治公开课设计的误区与反思

思想政治公开课设计的误区与反思

思想政治公开课设计的误区与反思作者:张玲来源:《中小学教学研究》2013年第11期摘要:公开课是教师教学水平、教学技艺的集中展示,突出体现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特质,如何走出课堂教学设计的误区,设计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教学过程是我们应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公开课;误区;反思;调整策略公开课是教师教学水平、教学技艺的集中展示,突出体现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特质。

目前,为改变课程改革迅速推进与课堂教学改革相对滞后的局面,各地纷纷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公开课展示以及各级各类的比赛课、评优课。

为了追求课堂教学设计的“课改化”“现代化”,开课或参赛教师都在精心设计,反复打磨,不断探索。

然而,“课改化”“现代化”的背后却存在着对新课程标准的误读和曲解。

一、重“教”轻“学”笔者曾看过一些新课改后的教案,也听过一些新课改后的公开课、参赛课,这些教案和课的设计可谓用心良苦,从导入、过渡、提问、交流、汇报到小结和结语等,都能环环相扣。

有些老师认为课堂教学设计就应该是有序的,思想政治课堂按照我们教师的设计思路一步步推进才是高效、完美的。

诚然,这样的观点从某种角度讲不无道理。

但是,凡事都有度,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也是需要把握好度的,倘若教学设计精细到每一段的教学内容和时间,甚至精细到第几分钟进入下一流程,则与新课改的精神背道而驰,那就是在作秀、作假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侧重的是学生的“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因此,如果我们一味追求课堂的流畅和完整,只能把学生的思维套得太牢,统得太严;思维的禁锢只能泯灭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这种“穿新鞋、走老路”的课堂教学设计误区,也只能苦了教师、害了学生。

课堂教学过程是动态的,尤其思想政治课堂更是充满很多未知变数,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境和学生的新问题等“意料之外”是无法课前设计的,而“意料之外”又往往是学生的盲点和教学的亮点。

笔者认为,课堂教学设计固然需要精细化,但绝不是程序化。

皮连生_第五版学与教的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1]

皮连生_第五版学与教的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1]

⽪连⽣_第五版学与教的⼼理学课后习题答案[1]学与教的⼼理学作业参考答案(个别答案可能不⼀致,同学们⾃⼰核对、相互检校⼀下)第⼀章⼀、填空1、最初运⽤⾓⾊概念来说明个体在社会舞台上的⾝份及其⾏为的⼼理学家是⽶德。

2、⼼理学认为,教师要扮演的⾓⾊包括:A、知识传授者,B、团体领导者,C、模公民 ,D、纪律维护者 ,E、家长代理⼈等3、⽪格马利翁效应⼜叫教师期望效应。

由⼼理学家罗森塔尔于本纪60年代提出。

4、对教师职业有重要影响的⼈格品质包括:A、热情与同情⼼,B、激励与想像.等。

5、⼼理学家对教师⼼理品质与其职业成就的早期研究的三种型是A、问卷调查,B、相关研究,C、实验研究。

6、新教师和专家教师的教学⾏为存在的差异可以从A、课前,B、课中 ,C、课后三个教学阶段进⾏分析。

7、⼼理学研究提出的缩⼩新⼿与专家教师之间差异的有效措施是:A、掌握教学常规与教学策略 ,B、对教学经验的反思 ,C、外部⽀持 .。

8、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为经验+反思 =成长。

9、师⽣从新⼿到专家⽔平的教师需要经历如下发展⽔平 A、新⼿⽔平,B、⾼级新⼿⽔平,C、胜任⽔平,D、熟练⽔平,E、专家⽔平。

10、教学效能感的理论来源于班杜拉的⾃我效能概念。

11 低成就感⾮⼈性化情绪衰竭情绪衰竭12 情境认知理论⼆、选择题1、.教师的⼼理品质主要包括:A.、⼼理过程与个性⼼理特征;B D、认知能⼒与教学风格。

2、讨厌教师的教学⽅法枯燥⽆味反映学⽣希望教师充当⾓⾊。

A.C、纪律维护者;D.模公民。

3、A4、据西⽅⼼理学的研究,在西⽅发达国家中,教师的智⼒⽔平、知识⽔平与学⽣的学习结果⽆重⼤相关。

对这⼀发现最合理解释是:A.、测量⽅法不可靠;B、.在教师的知识和智⼒达到⼀定⽔平之后,教师的其他特征对教学效果起更⼤的决定作⽤;D、研究取样少,不⾜以说明问题。

5、下⾯的描述最可能代表专家教师的特征是:A.他总是⼗分认真备课,教案写得很详细;B.他对学⽣⽆微不⾄的关怀,当发现有不理解的地⽅,能及时帮助学⽣;C.他总是认真批改它的教案虽然写得不很详细,但它能预见学⽣可能出现的理解错误。

《教育心理学》(皮连生)(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

《教育心理学》(皮连生)(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1章教育心理学概论习题参考答案一、解释下列术语哲学心理学:在科学心理学诞生以前,哲学家、教育家运用思辨的方法对人的心理活动规律进行研究所得到的认识的总和。

科学心理学:与哲学心理学相对,以实证研究为特征的心理学。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特指桑代克于1903年写成的《教育心理学》一书。

一般认为,该书是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形成的标志。

中译本由陆志韦译,商务印书馆1926年出版,书名改为《教育心理学概论》。

潘菽《教育心理学》:新中国成立后,由中国大陆学者编写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主编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潘菽,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出版。

该书反映了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初期的教育心理学发展水平。

实证研究:采用观察或实验在实际资料中求取结果,以验证假设并建立理论体系的研究。

准实验研究:与真实验研究相对。

在实验研究中,凡不能严格遵守实验原则来选择被试和控制条件的实验被称为准实验。

课堂教学实验一般为这类实验。

个案研究:定性研究方法之一。

也称案例研究。

通过详细收集、分析典型的个案资料以发现其中暗含的教育心理学原理的研究。

思辨研究:与实验研究相对。

采用逻辑思考与理论推理所进行的理论研究。

教学设计研究:针对教学中的问题,通过教学设计和形成性评价,获得教学新产品以满足教学需要的研究。

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二、填空1、《学记》2、19世纪末,实验3、美,桑代克4、19035、学生与教师,学习理论及其运用,各种类型的学习6、学习,教学7、教学,教学8、单向道,死胡同,双通道9、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别差异及其原因10、《灵魂论》,11、植物,动物,理性12、德、智、体13、比纳、西蒙14、潘菽15、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三、选择1、(1)学习心理学2、(3)知识分类学习论3、(4)4、(4)解决问题6、(4)7、(3)四、研究与设计1、(略)2、(略)3、(略)4.两者都是为了解决教育和教学中的问题。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教师、班级与家庭(圣才出品)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教师、班级与家庭(圣才出品)

第14章教师、班级与家庭14.1学习目标1.评价教师的不同领导方式;2.举例说明同伴群体对学生个体的影响,并分析原因;3.分析自身已有的教师素质和不足之处,指出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素质;4.举例说明家庭对孩子学习习惯的影响。

14.2复习笔记一、班级中的人际关系班级中的人际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学与教等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以情感为基本特征的相互联系。

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从心理学角度可以分为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

在学校教育中,最普遍的个体与群体的互动是教师与班集体的互动、学生个体与班集体的互动两种形式。

对班集体而言,教师在互动中主要起引导作用,或称领导;对教师而言,班级的整体氛围是其与班集体互动的重要因素;对学生而言,班级气氛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自己的行为。

(一)教师的领导方式1.教师处于主导地位(1)教师具有专业知识,能够传道授业,是学生的楷模;(2)教师握有奖惩权力。

教师的领导方式是决定师生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

恰当的领导方式可以为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奠定基础,从而推动学与教顺利进行。

2.关于教师的领导方式的研究(1)单维研究代表人物是安德森。

出发点是教师对权力的使用,通过教师对学生行为的控制程度来区分不同类型的教师领导方式。

如表14-1所示:表14-1领导的类型、特征及学生的反应教师领导方式类领导特征学生的反应型较能自动解决问题,并发挥团队精神统合接触型同意、赞赏、接纳与辅助的方式专制接触型命令、威吓与责罚的方式较为顺从,但学业困扰较多,同时有反抗行为(2)二维研究代表人物是弗莱希曼、哈里斯。

研究维度包括教师权威程度与教师对学生的关怀行为。

根据两个维度行为程度的高低,区分出四种教师领导方式。

①高倡导高关怀,最理想的领导方式;②高倡导低关怀;③低倡导高关怀;④低倡导低关怀:团体工作效率低,同时无法满足成员的心理需求。

其中,倡导指注重团体目标的达成,领导者决定达成目标的方式和分工;关怀指注重团体成员的情绪需要,领导者和成员间相互尊重、信任,彼此沟通。

熔化和凝固 教案教学设计

熔化和凝固 教案教学设计

一、设计主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1.了解熔化和凝固的过程。

2.区分晶体与非晶体。

3.探究晶体与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的规律。

难点1.描绘熔化和凝固的图像。

2.理解熔化和凝固的图像。

3.理解在熔点的那条直线上有三种可能状态。

教具、媒体、资源、环境多媒体仪器、冰块、蜡烛、温度计、烧杯、试管、水、铁架台、酒精灯、湿抹布、教与学的过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目的课前活动1.多媒体展示蜡烛燃烧、冬天滴水龙头、春天来了,房檐边的冰雪熔化的图片。

2.让学生在图片中找出与这节课知识有关的现象。

1.欣赏自然美景,感受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

2.通过自己找出图片中出现的想象。

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美妙与和谐,产生热爱大自然和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导入新课由自然景观引导学生举例生产和生活中三态变化的现象,并用多媒体展示钢铁厂炼钢的情景。

先举例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融化和凝固现象,让学生在列举生产和生活中的物态变化事例。

列举生产和生活中物态变化的事例。

引导学生由生活走向物理新课教学一、物态变化通过以上的多媒体展示学生的生活常识,让学生回答物质的三种状态,并举例说明他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小结学生发言,切入本节正题。

二、熔化和凝固书写板书,讲解概念。

熔化是固态变为液态,凝固是液态变为固态。

三、引导学生探究熔化规律1.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猜想进行简要的记录,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简单的分析、论证,并引导学生说出“水浴法”的应用。

在学生进行实验之前,多媒体展示:1)怎样用平滑的曲线表示一天的气温变化情况。

2)强调正确使用温度计和酒精灯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播放正确使学生说明以上的实例是何种物态变化和吸、放热情况。

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记录笔记设计实验,说出“水浴法”在生产中的应用。

练习用平滑的曲线画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记录正确使用温度计和酒精灯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自然切入主题,让学生自主领悟概念。

【教学】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设计及反思

【关键字】教学《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设计及反思第l期2010年1月中小学教学研究TeachingResearchforPfima~andM~dleSchools教学t5l计《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设计及反思杨亮,刘谦(1.北京景山学校远洋分校.北京100040;2.石家庄市第四十二中学,河北石家庄050000)一,教学内容人教版《生物学》教科书七年级上册《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二,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等3个课程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紧密结合新课程理念,以建构主义理论及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教学事件"理论为依据,参照华东师范大学皮连生教授的"六步三阶段"教学模型,安排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设置悬疑激发兴趣"等6个教学环节,通过学生主动的,多样化的学习活动,逐步达到知识,能力等三维教学目标.三,教学背景分析(1)教学内容: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创造各种条件,使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实验,讨论等活动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特征等获得直观认识.从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制造有机物,为各种生物构建身体和进行生命活动提供物质与能量,维持生物圈中碳——氧SlL衡等方面理解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教师注意渗透对绿色植物的爱,激发学生爱护绿色植物的美好情感,并转化为保护绿色植物的行动.(2)学生情况:绿色植物中的种子植物是每位学生所熟悉的,但大家x,/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特征等知识却知之甚少.另外,七年级学生还缺乏足够的生物学知识作为依托,因而在理解上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调查和资料的收集,处理,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观察思考,实验探究,帮助学生了解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3)教学方式:讲授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引导发现法,情境教学法.(4)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直观教学.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2)能力目标:通过调查和资料的收集,处理,交流等活动,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比较综合,科学探究,合作交流等能力.(3)情感态度与fir值观目标: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及其生存状况;领悟各类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40切关系;通过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形态结构特征和生活环境的了解,初步形成生物进化观点.五,教学重点,难点(1)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2)对生物圈不同环境中分布有不同植物类型的理解.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卡,小托盘,镊子,剪刀,放大镜,新鲜水绵,墙藓,贯众,肾蕨,巢蕨,大叶黄杨标本.七,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人新课师:大家请看屏幕,这是俄国着名植物生理学家季米里亚捷夫曾经说过的一段话,请一位同学来朗读. (学生朗读:绿色植物是窃取天火的普罗米修斯,它所获取的光和热,不仅养育了地球上的其他生物,而且使巨大的涡轮机旋转,使诗人的笔挥舞)师:请大家利用所学知识,充分发挥想象力,谈一谈你是如何来理解这段话的.(学生回答后,师生共同总结)师:之所以季米里亚捷夫给予绿色植物如此高的评价,就是因为它们在生物圈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了绿色植物的世界是难以想象的,因此,我们需要去更多地认识绿色植物,从而更好地保护他们.绿色植物的种类很多,根据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等特点,科学家把它们分为4大类群: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这节课我们一起先来认识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板书课题)2.设置悬疑,激发兴趣师:在同学们手中的图片卡上,印有6种不同的植物,请大家仔细观察,给它们分分类,并说出理由.(学生回答后,师生共同分析)师:大家取得了一定的共识,都认为它们分别属于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但是也有分歧,比如对5号植物的判断就不一致.另外,大家在分类时大多是凭着感觉走,还没有找到一个分类的依据.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对这3类植物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之后,看看能不能顺利地进行科学分类.现在,我们先来认识藻类植物.(板书)3.表达交流,知识建构(1)藻类植物师:在大家面前托盘的左侧,放有一种常见的藻类植物——水绵.大家注意观察,说说它和我们日常见到的绿色植物有什么不同.第1期2010年1月中小学教学研究TeachingResearchforP"maryandMiddleSchools(学生利用镊子,放大镜观察,教师进行指导)生:细丝状的结构,没有根,茎,叶.师:没有了根,茎,叶,那么藻类植物该如何生活呢?它怎样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又是如何进行光合作用的呢? 生:全身都可以吸收水分,无机盐;它整个儿都是绿色的,有叶绿体,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师(追问):如果全身都可以吸收水分和无机盐,那么它们一般会选择生活在哪里?生:在水里.师(小结):大多数藻类植物和水绵一样,生活在水里,只有少数生活在陆地阴湿的地方.没有根,茎,叶的分化,是藻类植物所共有的特征.(多媒体幻灯片展示各类水藻)师:常见的藻类植物有水绵,空球藻等淡水藻类,还有海带,紫菜,裙带菜等海洋藻类.哪些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生:经常吃的海带,紫菜.(多媒体课件展示完整海带图片)师:大家见过这样的海带吗?还有旁边的这两种海藻,看到它们,你们有什么疑问吗?生(个别,小声):藻类不也都有根,茎,叶啊.师(讲解):实际上,这并不是海带真的有了根,茎,叶.类似根的部位,实际上是帮助海带固定在海底岩石上的结构,叫固着器;类似茎的部位,只是一个柄状结构,和所谓的叶片~样,都没有输导组织,不能起到运输养料的功能.师(小结):刚才大家被海带的外表迷惑了,这告诉我们,观察不能够只停留在表而,应该由表及里,通过结构去认识功能,这样的结论才有可能站得住脚. (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师:刚才我们看到的都是些多细胞的藻类植物,其实藻类植物中有很多仪有一个细胞构成的,被称作单细胞藻类,比如淡水中的衣藻,海洋中的金藻.(多媒体课件播放图片)(2)苔藓植物师: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生活在水中的藻类植物,现在请大家把视线从水中转向陆地,在这里还生活着一类看似不起眼,却也非常重要的植物,它们就是苔藓植物.(板书)师:常见的苔藓植物有葫芦藓,泥炭辞,地钱,真藓等.在托盘的右侧,就放有一些苔鲆植物.大家注意观察,它们和刚才看到的藻类植物有什么不同?(学生利用镊子,放大镜观察,教师进行指导)生:有了根,茎,叶,个儿小.师:为什么有了根,茎,叶的苔藓,比起藻类植物来反而长得更加矮小呢?生(猜测):营养不良,根,茎,叶原始,低等.师:要想找到真正原因,我们还得看得更仔细些,教学设计再和常见的植物对比一下.(有的学生急于知道答案,开始翻书;还有的在互相'讨论)师:从幻灯片上我们可以看到,苔藓已经有了"根",左侧是我们常见的青草的根,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后,师生共同分析)师:苔藓的"根"非常简单,没有输导组织,这样的根被称作假根,不能有效地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只起到支持的作用.(多媒体课件展现放大镜下的对比图片)师:右侧图片足苔藓的茎,左侧是大叶黄杨.也就是我们常见的冬青的茎,大家比较一下.生:苔藓的茎和根一样,显得很弱;大叶黄杨苇中空,有管道,苔藓没有.师:大叶黄杨的茎中存在输导组织,而苔藓的苇没有,后者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能力非常弱.(展示另一张对比图片)师:再看这张幻灯片上,右侧是苔藓的叶片,左侧是我们常见的树叶,大家比较一下.生:苔藓的叶片非常薄,都能透过光去;树叶很绿,苔藓叶片就差很多.师:看到苔藓的叶片,我们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它最贴切啊?生:薄如蝉翼.师(讲解):这是因为苔藓的叶片仅南一层细胞构成,这么单薄的叶片,也就决定了苔藓很容易散失掉宝贵的水分.师:现在,大家能说出苔藓之所以长得矮小的原因了吗?生:根,茎没有输导组织,不能快速,有效地II歧收和运输水分和无机盐;叶片单薄,容易失去水分.师(追问):如果要你去寻找苔藓标本,你会去什么样的地方?生:阴湿的地方.师(追问):如果某个地区污染比较严重,还能见到大片的苔藓植物吗?为什么?生:不能.因为苔藓叶片仅有一层绀I胞,有害物质能够从两而侵入,造成严重危害,使苔许死亡.师(追问):大家想一想,我们能够利用苔植物的这个特性做什么呢?生:用来监测环境质量.(3)蕨类植物师:现在登场的是这3类植物中的"姚明".个子最高的蕨类植物.(板书)师:常见的蕨类植物有肾蕨,铁线蕨,巢蕨,卷柏,贯众,桫椤等.老师这里有4盆铁线蕨和巢蕨,大家传看一下.刚才我们一起分析了苔藓植物长得矮的原因, 41第l期2010年1月中小学教学研究TeachingResearchforPrimaryandMiddleSchools大家能猜到为什么蕨类植物长得高吗?(3:--t=观察,讨论,回答后师生共同总结)师:蕨类植物之所以长得高大,就是因为它们不仅有了根,茎,叶的分化,而且根,茎,叶中都具有输导组织.师(讲解):并非所有蕨类植物都很高大,且大型海藻可达数百米长.师:虽然蕨类植物有了输导组织,但是与左图中高等植物比较,仍显得比较简单.这说明,它们的吸收和运输系统仍然不够完善.大家想一想,蕨类植物适宜生存在什么环境中呢?生:潮湿的环境.4.归纳总结,情感渗透师:在托盘的上,下方,分别放有蕨类植物"贯众"和种子植物"大叶黄杨"的叶片,请大家认真观察,看看它们有何不同.(学生用放大镜观察)生:大叶黄杨叶片厚,贯众叶片比较薄;贯众叶片背面有"小疙瘩",大叶黄杨没有.师(讲解):贯众的叶片背面有许多褐色的斑块突起,这叫做孢子囊,里面存有许多孢子.蕨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藻类植物大多不结种子,而是靠产生孢子进行繁殖.为了与种子植物区分,我们把它们统称为孢子植物. 师:无论哪一类植物,它们在生物圈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我们人类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家从共性和个性两个方面,说一说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与我们人类的关系.生:某些种类可以吃,2亿年前的蕨类植物形成了现在的煤炭……师(小结):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最大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是生物圈中的生产者.师:这3大类植物的作用,还有很多我们并不知道,这就有赖于同学们今后去更多地开发和保护这些绿色植物,从而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5.拓展创新,规律探究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藻类,苔藓,蕨类植物都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3大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大家有什么发现?对比它们的形态结构特征,大家又会有哪些发现?生:由水生到陆生,由简单到复杂.师(小结):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经过漫长的年代,植物由水生到陆生,由简单到复杂,经历了由低等到高等的进化过程.师:通过前面的讲解,大家再来看图片卡,能够顺利地进行分类,并说出理由了吗?(学生踊跃回答)6.监测反馈,引导发展学生课#t-探究参考课题:课后设计一个"调查某社区(单位)藻类/苔藓/蕨类植物"的活动方案,在实践42教学设计的基础上,撰写调查报告,并提交过程材料.八,教学反思"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式学习"是生物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引导学生自主进行综合应用的实践性活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课程改革的灵魂.基于以上理念,教师进行了本节课的设计与教学.本节课内容包括: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3个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一味地追求核心知识点进行教学,就很容易使这堂课成为一节纯粹的生物学知识介绍,又重新走上了"满堂灌"的传统教法上.这样,无论是老师,学生,都会感到枯燥乏味.因此,为了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应用知识的能力,本节课教师大胆采用了全新的教学方式.1.课前开展调查活动在课前,教师安排了相应的植物调查活动.在生物课代表的帮助下,将全班同学分为4个学习小组,各组安排了组长(联络员).同时下发"家长信",寻求广大学生家长的帮助,保证学生#1-出活动的安全.2.课上进行比较探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直接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几类植物的形态特征,通过查找资料,来判断这些植物分别属于哪一类,从而掌握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相关知识.通过分组讨论,表达交流,资料分享,探究实验等多种多样的活动,使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等都得到提高. 同时,在分组活动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这节课教师还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展示的机会.上课前建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制作幻灯片,并尽量采集一些标本回来,在课堂上向同学们介绍.课堂上采用边观察边比较,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这样的好处是:①促进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判断.②锻炼学生语言归纳及表达能力.③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有利于他们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学习兴趣及自信心的增强.3.课后引导知识深入课堂的最后几分钟,教师对这3种植物的特征进行系统小结,归纳明确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之后进行情感渗透,使学生认识到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重要的成员,我们要更多地了解它们,从而更好地保护它们.同时,给出课外探究参考课题,让学生带着问题下课,将所学知识引向深入,既有利于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思考,回顾,又有利于后面知识的学习.总的来说,这节课给了学生很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不仪学习了知识,还掌握了一些学习的方法,锻炼了一定的能力.无论从知识与能力,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责任编辑:符洁)此文档是由网络收集并进行重新排版整理.word可编辑版本!1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中学物理规律课的教学设计

中学物理规律课的教学设计

摘要物理规律是物理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牛顿的三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动能定理等这些规律在整个物理学中占主干地位。

这些物理规律教学的成败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所以物理规律课的教学设计至关重要。

关键词物理规律教学设计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Teaching Design of the Laws of Middle School Physics//Hu Guihua[1][2]Abstract The laws of physics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syst-em of physics knowledge,such as three Newtonian laws,the law of conservation of energy,the kinetic energy theorem,and so on. All these laws occupy a trunk position in physics.The teaching of physics laws will directly affect students'learning effect,so the design teaching of physics laws is essential.Key words the laws of physics;teaching designAuthor's address Ningxia University,750021,Yinchuan,Ning-xia,China[1],Yucai Middle School of Ningxia,750021,Yinchuan, Ningxia,China[2]1教学设计的概述关于教学设计,梅瑞尔(M errill,M.D.)在法发表的《教学设计新宣言》一文中认为“教学是一门科学,而教学设计是建立在这一科学基础上的技术,因而教学设计也可以被认为是科学型的技术”。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目标导向的教学设计(圣才出品)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目标导向的教学设计(圣才出品)

第17章目标导向的教学设计17.1学习目标1.根据图17-1和图17-2,比较教学过程和教学设计过程的异同点;2.对提供的熟悉的教学内容,能陈述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对目标中的教学任务进行分析,并据此对教学策略提出建议;3.根据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理论编写适当的测验题;4.用本章习得的原理对一些公开课的设计思想进行适当评价。

17.2复习笔记一、教学设计概述(一)教学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1.教学(1)概念分析“教学”包含两个方面,即“学”与“教”。

先有“学”,然后才有“教”。

(2)过程分析从系统论来看,教学是一个由许多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

心理学家安德森和弗斯特用图l7-1所示的教学过程流程图显示了该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图17-1完整教学过程的流程图17-1有9个方框和一个菱形,表示一次完整的教学过程经历9个环节和一次评估的决策过程。

①确定教学目标;②分析任务;③确定学生的原有水平;④设计课堂教学策略;⑤教学。

狭义上指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传播与反馈的过程,其一般模式为呈现教材——学生反应——强化与校正性反馈。

这一步是第4步的实施或执行;⑥评价;⑦找出成绩不良的原因;⑧提出补救教学措施;⑨修改课程。

(3)“教学”的两重含义狭义上,“教学”指师生在课堂上的师生双向互动;广义上,“教学”不仅包含狭义的教学,还包括教师和其他相关人员的课前教学准备,如制定教学目标,开发教材、教具等,和准备课后的测量、评价与诊断以及补救教学措施等。

2.教学设计(1)“系统化教学设计”(迪克、凯瑞)用系统观看待教学设计,认为“教学过程本身可以视为一个系统。

系统的目的是引发和促进教学。

这一系统中的成分包括学习者、教师、教学材料以及学习环境”。

(2)教学设计定义(迪克、凯瑞)用系统方法描述教学,分析、设计、开发、评价和修改的全过程。

(二)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模型:迪克和凯里的系统化教学设计模型图17-2迪克和凯里的系统教学设计过程模型(1)确定教学目标其含义同图17-1中第一步。

47赵蕊-教学设计-读后感

47赵蕊-教学设计-读后感

读《教学设计原理》有感12本 47 赵蕊近日正在读《教学设计原理》(加涅、布里格斯、韦杰著,皮连生、庞维国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颇有启发。

加涅的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根据不同的学习结果类型创设不同的学习的内部条件并相应安排学习的外部条件。

加涅的教学设计原理建立在对学习结果分类理论的基础上,并根据其理论提出许多具体的教学设计技术,诸如确定并陈述教学目标的技术、任务分析的技术、教学事件、教学结果测量与评价的技术。

加涅的教学设计理论是在他的学习理论、教学虽然深受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影响,但加涅积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同时考虑学习条件与学习结果的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技术。

具体来说,就是应用系统方法,根据不同的学习结果类型创设不同的学习的内部条件并相应安排学习的外部条件,从而促进学习的有效发生。

皮连生在为该书及加涅的另一本代表作《学习的条件》共同写的中文版序中提到,20世纪60年代前,学习心理学的研究多为行为主义的研究,对于解释复杂的人类学习问题力不从心,因而教育学只能更多地从哲学和经验总结中寻找理论。

而到60年代后,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一派是建构主义,一派是信息加工理论),对学习的研究得到深化,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更多具体的理论。

而加涅作为信息加工理论的杰出代表,大大促进了科学心理学与学校教育的结合,他不仅澄清了很多教育中模糊不清的概念,还提出了“学习层级”这样一种新的研究学习的体系,由此提出了新的教学论体系,并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完整的教学设计原理与技术。

加涅是通过对学习发生的过程及学习发生所需要的内、外部条件来研究教学的,他认为教学是通过安排一系列符合学习者内部条件的外部条件(事件)来促使学习的发生,这正是他对于教学理论的贡献。

他的教学理论是建立在坚实的心理学研究基础上,具有更强的可靠性和更具体的指导性。

加涅在绪论中认为教学设计具有系统性,因为在教学设计的每一个决策点上都要注意技术知识的一致性和相容性,他认为每一阶段的输出都是下一阶段的输入,这具有明显的控制论的特点,反映出信息加工理论受到计算机科学影响的特征。

数存于形,学起于思

数存于形,学起于思

数存于形,学起于思【摘要】数学学科逻辑的严密性,在教学中表现为灵活慎密的思维能力。

在近几年的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非常重要。

当前的数学“素质教育”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灵活的思维素质,这就要求对学生加强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使他们的数学思维具有活跃性、逻辑性、多向性、形象性。

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是构成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因素之一,帮助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来分析和判断面临的问题至关重要,其重点应当是正确判断,准确推理。

【关键词】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的空间和数量关系的一门学科,它的产生和发展是“形”与“数”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思维架起了“数”与“形”联系的桥梁。

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实施素质教育开发学生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措施。

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一、思源于疑,情关乎兴情境是某种场合下的一种氛围,是人的身心投入在一定情景的一种状态。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要从生活实际中摄取一些场景、画面、实物或实物模型,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便是创设问题情境。

好的问题情境,会使学生产生困惑和好奇心,能迅速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自觉兴奋地投入到学习和探求新知的教学活动中。

二、寻根问底,深思熟虑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

”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

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性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有意识地创设探究情境,巧妙地把数学学习内容转换成一连串有潜在意义的问题,在新知内容与学习原有认知结构之间创造冲突,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要获取新知的积极情感,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

2011修订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2011修订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高效课堂及其创建
河西学院文学院
周晓云
一、高效课堂的概说
(一)高效课堂的概念
高效课堂是高效型课或高效性课堂的简 称,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 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 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 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 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 的课堂。
(三)课堂教学效率三个要素
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
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定义分析:
1.教师层面,教学效率是指在单位教学时间
内,在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前提下所完成的 教学任务量。
2.学生层面,教学效率
= 教学对所有 学生的一切影响的总和/学生所用的时 间总和。 这里强调“所有学生”,旨在倡导关 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人数,即全体 性。 所谓“一切影响”,是指“学生学到 的有用知识 + 学生形成的有用能力 + 学生养成的良好非智力因素+负面的影 响”。

(六)高效课堂的终极目标
宏观目标:实现我国的教育方针
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 法》是我国通过立法第一次完整地规定了国 家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 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 设者和接班人。
二、高效课堂的创建
(一)高效课堂创建的基础条件
1.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专业知识水平、教育教学理念、敬业精神、综 合素养、人格品行 2.学生的生理、心理和认知发展水平。 3.教学评价体系(促进、促退作用) 4.班级人数、教学设施、家庭状况等外部条件。
(二)创建高效课堂的核心条件
教师的人格素养层面: 专业知识水平、教育教学理念、敬业精神、综 合素养、人格品行 技术层面: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复习题教学:1、“教学是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2、“教学是由教师教授,学生听讲,思考以获取知识的过程”3、“教学是以帮助人们的学习为目的的事业”4、“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事件”狭义的教学指的是师生在课堂上的双向互动。

teaching广义的教学不仅包含狭义的教学即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还包括教师和其他相关人员的课前教学准备如制定教学目标,开发教材、教具,和准备课后的测量、评价与诊断以及补救教学措施等instruction学习:1、“学习是读书,听课以获取知识的过程”;2、“学习是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3、“学习是可以持久保持且不能单纯归因于生长过程的人的倾向或能力的变化”4、“学习是学习者外部信息刺激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一方面对新的信息进行意义建构,另一方面又对原有经验进行改造和重组;学习需要对话与合作。

”设计:1、“设计是在正式做某项工作之前,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预先制定方案、选择方法、绘制图样等的过程。

”2、“所谓设计是指为了解决某一问题,在开发某些事物和实施某种方案之前所采取的系统化计划过程。

”3、“设计是精确的计划过程。

”4、“设计的实质是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是教师上课前思考如何教的过程。

2.教学设计是创造性给出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案的过程。

是给出有效帮助学习者学习的方案的过程。

3.教学设计是根据学习者的需要,为学习者建构学习环境、安排学习内容及过程的活动。

4.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和相关理论与技术,来分析教学问题,设计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及对试行结果进行评价、修改和完善的过程。

它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育传播学理论为基础。

学习内容:指为实现教学目标,要求学习者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经验的总和。

教学策略:是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对教学活动形式、方法、媒体和程序等因素进行总体考虑安排。

是教学设计方案的核心内容。

教学评价: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

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属于教学评价范畴。

相对评价:在群体或集合中确定标准,以此评价该群体或集合中的个体的方法;绝对评价:在群体或集合之外建立评价标准,用些标准评价群体或集合中的个体的方法;形成性评价:在某项教学活动进行的过程中,为使活动效果更好而不断进行的评价;总结性评价:又称事后评价,一般是在某项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后,为确定活动的最终效果进行的评价。

教育:教学策略的四要素: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活动程序加涅九大教学事件是什么对教学设计有什么意义加涅综依据其信息加工模型及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时的内部心理阶段提出了九大教学事件:①引起注意,②告知学习者目标,③刺激回忆先决技能,④呈现刺激,⑤提供学习指导,⑥引发行为,⑦提供反馈,⑧评估行为,⑨促进保持与迁移。

九大教学事件以线性方式阐述,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

加涅特别指出,按照以上九个教学事件的顺序展开实施的教学最合乎逻辑且成功的可能性最大,但也并非一成不变。

依据九大教学事件来实施教学过程注重的是学习的外部条件的设计,强调的是通过外部刺激来激发学生学习,偏重于“教”。

教学设计的产生及发展(第一章)产生:二战期间对“合格士兵”、“合格工人”的培训;教学设计作为一种理论和一门新兴的教育科学,确是孕育于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现代媒体和各种学术理论(如传播学、学习与教学理论,特别是系统科学)被综合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年代里,在教育技术学形成发展过程中派生出来的。

发展:20世纪50年代,斯金纳(B.F.Skinner)改进和发展了教学机器,以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联结学习理论为基础,创造了程序教学法。

20世纪60年代初期以前,程序教学主要研究程序形式及程序系列组成,到中期便转移到对目标分析、逻辑顺序等问题的研究,把注意力集中在最优的教的策略上来。

系统科学已被引入教育领域,教育技术也已发展到系统技术阶段。

20世纪70年代——与“认知学习理论”的结合;20世纪80、90年代——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结合;21世纪初——整合化的教学设计存在问题:1、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不够2、可操作性不够突出发展趋势:1、更多关注学习者2、注重运用媒体创设学习情境3、教学设计理论从微观、中观到宏观的均衡发展。

教学原则可分积极反应原则、小步子原则、即时反馈原则、自定步调等,教学设计一般过程模式的层次:1、以课堂为中心的模式;2、以产品为中心的模式;3、以系统为中心的模式。

教学设计一般过程模式的作用:1、是相互交流的有效手段。

2、是管理教学设计活动的指南。

3、是决策的规则系统或算法。

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第三章)系统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统称为系统科学。

以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系统:由两个以上的要素构成的、具有固定结构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整体。

系统的观点:要素、结构、功能、整体系统的方法:整体(要素)、功能、结构系统理论三个原理:反馈原理、有序原理、整体原理反馈原理:任何一个系统只有通过信息反馈,才能实现控制,没有反馈,要实现系统控制是不可能的。

有序原理:任何系统只有开放,与外界有信息交换,才能有序。

整体原理:任何系统都是有结构的,系统的结构功能不等于各孤立部分的功能之和,系统各部分互相联系,可以形成新的结构,从而产生功能。

学习理论: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程序教学法对教学设计的诞生起到了促进作用;学习心理理论的发展为教学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理论提示教学规律、提出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教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如何实现各种教学原则),促进了教学设计的产生和发展;古今中外各种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为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科学依据。

传播理论提示教育教学传播过程所涉及的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动态关系;指明了教学传播过程中信息交流的双向性和影响教学传播效果的因素。

对学习本质的界定(defining):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的定义——学习是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行为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中的定义——学习是人的倾向或能力的变化,这种变化要能保持一定时期,且不能单纯归因于生长过程可药物作用。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定义——学习是学习者接受外部信息刺激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一方面对新的信息进行意义建构,另一方面又对原有经验进行改造和重组。

学习过程:外显过程:感知、观察、做、上课、阅读、练习模仿、实验、见习、实习等。

内在过程:大脑的信息加工过程模型知识及分类(system)陈述性知识学习的三个阶段:获取信息、加工存储信息、应用信息。

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三个阶段:了解规则、练习运用规则、自觉运用规则。

策略性知识的学习:经验的积累、反省活动(形成策略)、运用策略教学的本质及其基本原则教学的实质:为学习者创建能促进其学习的外部条件。

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简明直观原则——信息的呈现要尽可能简明和直观;2、循序渐进原则——注意知识间的联系,从简到繁、从易到难、从形象到抽象,循序渐进;3、及时巩固原则——对核心知识要注意重复以巩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对学生的反应要及时给予反馈,以使学生相关行为得到强化;4、联系实际原则——教学内容要尽可能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尽可能让学生从生活的实际体验中去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技能;5、因材施教原则——教学中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不同内容、不同教学环境所选用的不同方法和策略;为什么要进行学习者分析(第五章)从哪些方面对学习者进行分析如何进行分析学习者的一般个性心理特征:1、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1)智力因素(主要表现):感知运动阶段(0-2):辨别;前运算阶段(2-7):辨别、具体概念;具体运算阶段(7-11):辨别、具体概念、少量抽象概念、简单规则、认知策略;形式运算阶段(11-15):辨别、具体概念、一些抽象概念、简单规则、少量高级规则、认知策略;2)非智力因素(主要表现):言语表达;动作技能;情感特征;环境影响因素:父母的关爱、祖父母的关爱、环境的认可度、与同龄人交往的深度与广度。

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学习者分析——加涅分析法学习者分析__格雷戈克学习风格分类学习者分析的初始技能:目的:确定学习或教学起点;内容:五大学习结果:认知类(智慧技能、言语信息、认知策略);动作类;情感类具体分析:初始技能分析与目标技能预测具体操作:测试题表的设计、实施测试、分析测试结果、得到结果。

学习需要分析——相关概念学习需要分析——一般操作程序学习需要分析——基本方法学习需要分析——可行性分析设计课题的认定:认定条件:B>A(第六单元)1、学习内容分析分析学习内容的一般步骤:1.选择与组织单元,2.确定单元目标。

,3.确定学习任务的类别4.评价内容,5.分析任务,6.进一步评价内容知识的分类:陈述性知识——指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信息及其组织。

程序性知识——指个人没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来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学习内容的分析——基本方法2、学习任务分析学习任务分析的基本步骤:1、确定并陈述目标,2、分析使能目标3、确定学习者的起点能力,4、确定任务和支持性条件(第七章)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的含义教育宗旨、教育目标、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课堂目标,它是教师在具体的课程教学背景下,对某一课时或多个课时的课堂教学目的和培养目的的具体陈述。

2、教学目标的功能:指导教学、指导学习、指导测量与评价3、教学目标的分类:1、布鲁姆分类法认知领域: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教育目标的六级)情感领域:接受、反应、价值化、组织、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动作领域:知觉能力、生理能力、技能动作、有意活动2、加涅分类法:学习结果五大类(9层次)教学目标的陈述1、目标陈述的意义2、事例展示与分析3、目标陈述方法一、马杰的行为目标法(三要素法)1、能做什么2、做的条件3、作业标准二、四要素法1、对象;2、行为;3、条件;4、标准三、五要素法1、情境;2、能力(性能)动词;3、对象;4、行为动词;5、限制性条件能力(性能)动词:辨别——区分;具体概念——识别;定义性概念——分类;规则——演示;高级规则——生成;认知策略——采用;言语信息——陈述;动作技能——执行;态度——选择。

(第八单元)教学策略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的组织形式1、集体教学:教师通过讲授、谈话、板书、演示等来向一个班级或一群学生传递学习信息的过程。

2、个别化教学: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阅读、观看或聆听相关材料,从而获取相关学习信息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