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佛教
中国古代的佛教传播
中国古代的佛教传播佛教是源自印度的一种宗教,最早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
自从古代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它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本文将就中国古代佛教的传播进行探讨。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起源和历史背景佛教源自印度的摩揭陀地区,始于公元前5世纪,由释迦牟尼创立。
公元前1世纪,佛教经过长期的发展和传播,最终传入中国。
在那个时期,中国正处于魏晋南北朝时代,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对于生活的意义和超越的追求有了更多的思考,因此佛教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接受。
佛教的传入为后来中国的社会和文化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二、佛教的传播途径和方式佛教传入中国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国的中亚地区,二是经过东南亚和中国南方的海上交通通道传入中国的东南地区。
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方式主要有翻译经典、建造佛塔和寺庙,以及传教士的宣讲等。
三、佛教在中国的融合与发展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思想和文化发生了融合。
佛教既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特点,也对中国的哲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化中融入了佛教的元素,佛教的艺术和建筑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四、佛教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佛教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文化,还对社会的伦理道德和社会风尚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
佛教的智慧和教义逐渐渗透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五、佛教在中国的传承与变迁佛教在中国传承发展了几十个世纪,不断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交融,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
佛教传入中国后经历了多次的兴衰,但在中华民族的心中始终保持着恒定的地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向世界传播的中国佛教中国佛教自古以来就积极参与了国际交流与传播,它通过丝绸之路走向中亚和东欧,通过海上交通通道传播至东南亚和日本,甚至传播至欧洲和美洲等地。
中国佛教不仅使中国的文化与世界形成了紧密的联系,也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提供了了解和学习佛教的机会。
中国古代的佛教传播与影响
中国古代的佛教传播与影响佛教作为一种重要的宗教和文化传统,在中国古代有着广泛的传播和深远的影响。
从东汉末年至唐宋时期,中国佛教逐渐融入中国社会,并与其他宗教相互影响,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面貌。
一、佛教传入中国佛教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汉朝时期。
传说中的汉昭帝时期,有两位传教士将佛教带入中国。
最早传入中国的佛教徒是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的,他们主要来自印度,带来了佛经和佛像等宗教文化。
佛教以其独特的信仰观念和精神内涵,受到当时社会上思想和宗教的融合,逐渐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二、佛教在中国发展与影响1. 佛教的融合和本土化佛教传入中国后,迅速融入当地文化。
佛教在汉朝后期至三国时期逐渐本土化,与中国的宗教和哲学思想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中国佛教特色。
佛教与道教、儒家思想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宗教文化传统。
2. 佛教的社会影响佛教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佛教提倡慈悲善良、宽容仁爱的思想,影响了社会风气,使人们更加关注他人的利益和幸福。
其次,佛教传播了科学的医药知识,推动了医药事业的发展。
此外,佛教经文对于艺术、音乐等方面也有重要的影响,例如唐代的佛教音乐艺术和佛教造像艺术等。
3. 佛教对文化的塑造中国古代佛教对文化的塑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佛教的传播推动了佛教文化在中国的发展,促进了佛教教育、文学、哲学等领域的繁荣。
例如,唐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黄金时期之一,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佛教思想家和文化人物,如玄奘等。
佛教的精神内涵也影响了中国文学和美学的发展,例如以佛教为题材的文学作品。
4. 佛教对政治的影响佛教在中国古代政治中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在唐代,佛教曾经与政权结合,一度成为国家官方宗教。
唐玄宗时期,佛教的繁荣达到了巅峰,佛教寺庙遍布全国,佛教僧侣形成了庞大的经济和政治力量。
然而,随着政权的变迁和社会状况的变化,佛教的政治地位逐渐下降。
三、中国古代佛教的现状与影响中国佛教在近代受到了一系列的冲击和挑战,例如文化大革命期间,佛教遭到了很大的打击和压迫。
中国的古代佛教
中国的古代佛教佛教是在公元1世纪初传入中国的,并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逐渐融入中国文化和社会。
在古代中国,佛教对社会、艺术和哲学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佛教的发展历程、佛教艺术的特点以及佛教的哲学思想。
一、佛教的传入和发展佛教最早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最初在中国的一些都市中得到了一些信徒。
然而,真正的佛教传播和发展主要是从东汉末年开始的。
随着佛教的传入,它的教义逐渐被汉族文化吸纳和融合,形成了中国的佛教文化。
在中国,佛教逐渐发展为三大宗派,即南北朝时期的天台宗、法相宗和禅宗。
其中,禅宗的创始人达摩祖师被认为是佛教在中国的奠基人之一。
禅宗非常注重禅修和悟道,对于个人实践和体验的重视使得禅宗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宗教领域。
随着佛教的发展,寺庙开始在中国各地兴建起来。
在中国的古代文化中,佛教寺庙被视为文化和智慧的象征,也成为了人们寻求心灵宁静和智慧的场所。
一些著名的佛教寺庙,如少林寺和敦煌莫高窟,至今仍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和信徒。
二、佛教艺术的特点佛教的传入也带来了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
佛教艺术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多个时期和不同的风格。
在古代中国,佛教艺术的特点常常体现在对细节的精致描绘和超凡脱俗的氛围创造上。
佛教雕塑是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雕塑经过历代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佛像通常寓意深远,凝聚着虔诚和智慧的象征。
雕塑师们通过细致入微的雕刻技巧,使得佛像栩栩如生,给观者带来强烈的精神共鸣。
除了雕塑,佛教壁画也是佛教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敦煌莫高窟等地,壁画以其绚丽多彩的色彩和壮丽的场景展示了佛教的各种故事和传承。
通过壁画,人们可以感受到佛教的宏伟与神圣,同时也了解到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三、佛教的哲学思想佛教的传入不仅仅是宗教的传播,更是一种哲学思想的传统。
佛教的核心理念是“苦、集、灭、道”,强调避免痛苦和寻求解脱。
佛教认为,人类之苦源自欲望和贪婪,而通过修行和悟道可以走出苦海。
中国佛教仪式
中国佛教仪式中国佛教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力。
在中国佛教的实践中,仪式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介绍中国佛教仪式的一般特点和主要形式。
这些仪式不仅体现了佛教的核心思想,也成为信众实践和修行的重要途径。
一、净土念佛仪式净土念佛是中国佛教中最为普遍的修行方法之一。
相关的仪式通常在寺庙或佛堂内举行。
在开始前,信众会先洗手、烧香,以示虔诚。
随后,大家会合掌念佛,以求得到佛陀的庇佑和智慧。
净土念佛仪式中,通常还包括礼佛、听法等环节。
信众们会向佛像敬香,表达对佛法的尊敬和感恩之情。
同时,他们会聆听法师的讲座,以提高对佛法的理解和修行。
二、传统佛教法会在中国,传统佛教法会是一种重要的仪式形式。
这些法会通常在特定日期或节日举行,吸引着大量的信众参与。
法会的规模和内容千差万别,既有小规模的寺庙内法会,也有大型的宗教盛典。
在传统佛教法会中,信众们会聚集在一起共同参与礼佛、供养和念经。
有时候,特定的佛教经典会以朗诵的形式传唱,以增进信众对佛法的了解和体验。
三、诵经仪式诵经是佛教修行的重要部分。
在中国佛教中,诵经仪式是一种常见的仪式形式。
通常,信众们会齐声诵读佛经,以获得心灵的宁静和智慧的启迪。
在诵经仪式中,信众们会虔诚地面向佛像,手持佛珠或经册,以规定的方式诵读经文。
这种仪式可以在寺庙或个人家中进行,使信众们能够更好地与佛陀的教诲相接触。
四、开光仪式开光仪式是中国佛教中独特的一种仪式。
在佛像、佛塔或其他佛教用品制作完成后,会进行开光仪式,赋予其灵性和神圣力量。
开光仪式常常包括念经、持咒、供养和法会等环节。
法师会进行祈福和祝福,使所制作的佛教物品具备佛性,并向信众解释其象征和内涵。
五、出家仪式中国佛教出家仪式是修行者成为僧尼的重要里程碑。
当有人决定成为出家人时,会进行一系列仪式,以庄严其决定并接受佛教戒律的束缚。
出家仪式一般在寺庙内进行,由法师主持。
法师会向出家人讲解出家的意义和责任,并进行剃度、授衣和授戒等环节。
中国佛教文化
中国佛教文化中国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且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分。
自佛教传入中国开始,便与中土文化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为中国社会的发展与人们的精神生活增添了瑰丽的色彩。
佛教传入中国佛教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汉代,最早是通过丝绸之路从印度传入。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逐渐在中国形成了独特的发展模式。
梁武帝时代,南朝佛教繁荣,六朝时期,佛教与中国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南北朝佛教的鼎盛时期。
中国佛教的特点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在教义、制度上有所差异,中国佛教更注重“明心见性”,强调“超越一切”,提倡“自力而上”的修行方式。
中国佛教在汉地的发展还衍生了禅宗、净土宗等教派,形成丰富多彩的佛教体系。
佛教文化的传承在中国,佛教文化一直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交融。
中国佛教文化融合了中国文化的精粹,吸取了儒家、道家思想,孕育了大量优秀的文化作品。
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与艺术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佛教对人们的影响中国佛教文化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宗教信仰,还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
佛教强调舍己、慈悲为怀,对于人们的修身养性、修行追求有着深远的影响。
佛教文化还在促进社会和谐、风气清朗、人伦道德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佛教在当代中国在当代中国,随着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佛教、学习佛教。
佛教寺院也成为人们心灵净化、心灵慰藉的重要场所。
佛教文化在当代社会继续发扬光大,为人们的精神世界带来启迪与指引。
总而言之,中国佛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沉淀与精神内涵。
它的发展不仅为中国社会增添了文化色彩,也为人们提供了心灵的慰藉与启迪。
愿中国佛教文化在未来的发展中继续焕发光彩,为社会和谐、人民幸福贡献更多的力量。
中国佛教的发展历程
中国佛教的发展历程中国佛教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
最早传入中国的佛教教派是大乘佛教,也被称为南传佛教。
当时,佛教徒通过丝绸之路从印度传入中国,最早在中国的中原地区得到传播。
此后,佛教逐渐在中国各地扎根,形成了各个教派和宗派。
公元4世纪,东晋末年,佛教在中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当时的南昌王朝皇帝为了增加国家的道德和政治稳定,开始大力推崇佛教。
佛教寺院得到皇帝的支持,大量佛教经典被翻译成中文,佛教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国的信仰基础逐渐加强。
唐朝时期,佛教得到了更多的政治和社会地位。
唐朝皇帝亲自供奉佛像,并修建众多的佛教寺庙。
佛教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宗教之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国也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和变革。
五代十国时期和北宋时期,佛教的兴盛逐渐受到了其他宗教的竞争。
尤其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复兴,对佛教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到了明代,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明朝皇帝崇奉佛教,并且大力支持佛教的建设和传播。
当时,佛教寺庙数量和僧侣人数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
清朝时期,佛教仍然在中国保持着较高的影响力,但在晚清时期和民国时期,佛教开始受到现代化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信仰者逐渐减少。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佛教在中国经历了一段相对困难的时期。
毛泽东时代的政治运动对佛教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寺庙被关闭,僧侣被迫离开。
然而,改革开放以后,佛教又得到了一定的复兴,寺庙重新开放,僧侣数量逐渐增加。
至今,中国佛教仍然是中国的主要宗教之一,有大量信徒和寺庙。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既是宗教信仰的传播史,也是政治、社会和文化变迁的一个缩影。
佛教体系介绍
罗汉与护法神
十大弟子
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是摩诃迦叶、阿难、舍利弗、 目连、须菩提、富楼那、摩诃迦旃延、阿那律陀、优 波离和罗睺罗。他们都是得道高僧,在佛教中有着重 要的地位和影响。每人在佛教中都有独特的贡献和成 就,如摩诃迦叶擅长禅定、阿难以记诵佛典著名、须 菩提以善说般若波罗蜜闻名等。十大弟子在中国也有 着广泛的道场和寺庙,如浙江的灵隐寺和广东的南海 灵鹫山等。
十八罗汉
十八罗汉是中国佛教中最为知名的罗汉之一,他们分 别是:宾头卢尊者、迦诺迦跋厘惰尊者、罗怙罗尊者 、优波毱多尊者、阿氏多尊者、大频那夜尊者、宾度 罗跋啰惰尊者、那伽犀那尊者、因陀罗保尊者、蜜多 陀喇尼尊者、阿蜜里多尊者、室利戌驮那尊者、那翅 健陀尊者、
03
中国佛教文化影响
对中国的影响
01
建筑艺术
对其他地区的影响
东南亚地区
中国佛教文化对东南亚地区的佛 教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柬 埔寨和泰国等地区的佛教文化都 受到了中国佛教文化的影响。
印度地区
中国佛教文化也影响了印度地区 的佛教文化,例如印度尼西亚等 地区的佛教文化都受到了中国佛 教文化的影响。
THANKS
感谢观看
教为主。
南传佛教的寺庙建筑和佛教文化 保留得比较完整,是中国少有的 保留完整的小乘佛教文化的地区
之一。
南传佛教的修行方式和理论体系 比较简单,包括念咒、诵经、吃 素等方面,但是强调内心修行和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佛教是一种源自印度的宗教,于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逐渐在中国形成独特的风格,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佛教起源于印度,公元1世纪时传入中国。
当时,中国正处于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对传统宗教的信仰产生了怀疑和迷茫。
佛教的传入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新的宗教思想和信仰方式,迎合了人们对精神寄托的需求。
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1. 初期传播: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是通过丝绸之路,随着商人和僧侣的来往,逐渐在中国北方地区传播开来。
最早的佛教寺庙建立在西北地区,如敦煌莫高窟等。
2. 官方推广:东汉末年,佛教开始得到皇室的支持和推广。
曹操、曹丕等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化名人都对佛教持有宽容和赞赏的态度,使得佛教在中国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3. 翻译经典:佛教经典的翻译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早期的翻译家如鸠摩罗什、玄奘等,将佛教经典翻译成汉语,使得普通民众也能够理解和接受佛教的教义。
4. 地方传播: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不仅局限于中原地区,还逐渐传播到南方和西南地区。
南方地区的佛教以禅宗为主,强调内心的冥想和修行;西南地区的佛教则融合了当地的土著宗教信仰,形成了独特的地方佛教文化。
三、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 文化影响: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对中国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艺术如佛像、壁画等成为中国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的思想也渗透到了中国文学作品中。
2. 社会影响:佛教强调慈悲、善良和智慧,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佛教的僧侣们积极参与慈善事业,为社会提供了帮助和救助。
佛教的教义也对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产生了影响。
3. 宗教融合:佛教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与中国的传统宗教如道教、儒教等发生了交流和融合。
佛教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形成了中国佛教的独特风格,同时也对中国传统宗教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佛教体系
中国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云南傣族等地区的上座部佛教)。
汉传佛教,是以地理位置划分的佛教派别,流传于中国,为北传佛教中的一支,主要以大乘佛教为主。
自藏传佛教出现后,南传、北传佛教两支的划分渐渐退出,取而代之的是南传佛教、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划分法。
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同属大乘佛教,而汉传佛教还包含了小乘佛教的宗派。
中国最早的寺庙河南洛阳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
藏传佛教,或称藏语系佛教,又称为喇嘛教,是指传入西藏的佛教分支。
藏传佛教是以大乘佛教为主,其下又可分成密教与显教传承。
中国藏传佛教最早的寺庙甘丹寺是格鲁派六大寺院之首,而且是最早的一座。
它与哲蚌寺、色拉寺合称“三大寺”,甘丹寺建于明永乐七年(1409年),位于拉萨以东40公里处,达孜县境内,黄教创始人宗喀巴15世纪在藏地推行宗教改革,甘丹寺便是他亲自建立的格鲁派第一座寺院。
南传佛教,又称上座部佛教。
是指现在盛行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及我国云南省傣族地区等的佛教。
它是部派佛教中的一个派系。
中国南传佛教最大的寺庙勐泐大佛寺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州府景洪市城郊,是中国最大南传佛教寺庙。
勐泐大佛寺是在古代傣王朝的皇家寺院“景飘佛寺”的原址上恢复重建的,“景飘佛寺”是傣族历史上一位名叫拨龙的傣王为纪念病故的王妃南纱维扁而修建,据史料记载:“景飘佛寺”始建于明代,是南传佛教象征十二版纳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版纳佛教活动的重要场所。
释迦牟尼常被称为“佛”或“佛陀”,意为“觉”、“智者”。
汉语中没有相对应的词汇,古代的翻译家只好用音译,世俗将“佛”列为神,而它的本意却被淡忘。
在汉地佛教(大乘佛教)、藏传佛教(密宗)和云南上座佛教(小乘佛教)三大流派中,对于佛的认识存在着差别: 上座佛教把释迦牟尼看成是人间的导师,是人不是神。
中国的佛教
中国普通民众信仰佛教多以实用为目的, 尤其体现在相对安定时期。中国人可以同 时有多种信仰,且不冲突,儒释道可以合 流。
隋代佛教成为国教,佛经 数量大增,佛教造像活动 更加昌炽,教派林立。唐 代统治者如唐太宗、武则 天等依然笃信佛教。唐初, 玄奘西行,艰辛求法17年, 回国后共译佛经372部, 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作出 了杰出的贡献。
中国佛教
释 迦 摩 尼
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公元前6世纪佛教在反对婆罗门教中产
生,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佛教向古印度 境外不断传播。而佛教合适传入中国, 历史上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汉哀帝元 寿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使臣尹存 口授《浮屠经》给博士弟子景卢为佛教 传入中国中原地区的标志。但由于传入 的时间、路线、民族等不同因素,中国 佛教形成了‚上座部佛教、汉族佛教、 藏传佛教
隋唐时期,由于国 家统一,社会稳定,佛 教的发展达到了鼎 盛,形成了天台宗、 三论宗、律宗、净 土宗、法相宗、华 严宗、禅宗、密宗 以及三阶教等中国 佛教宗派。
唐代禅宗,尤其是 慧能的南宗禅发展 尤为迅速。该宗依 《坛经》,主张不立 文字,教外别传,直指 人心,提倡行走坐卧 皆入禅法,简捷易行, 形成最具中国特色 的佛教流派。
五、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重塑了中华民族知 识分子的精神品格,丰 富并发展了中国古代的 哲学思想,佛教为中国 文学带来了新的语言、 新的文体、新的意境、 新的遣词命意的方法, 对中国的建筑、绘画音 乐等艺术也产生了深刻 的影响。
六、佛教的现代意义
佛教视逆为顺的人生态 度,对于饱受生活艰难 的人讲,不失为一种对 待逆境的超脱手段。而 佛教追求清静恬淡,根 绝欲念,随缘而安,忘 却今世,求得解脱,在 物欲横流的纷扰世界中, 不失为一种超脱、潇洒、 自由的风度。
中国佛教思想总结
中国佛教思想总结中国佛教思想源于印度佛教,经过本土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产生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佛教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下面我将从佛教的根本观念、修行方法以及对人生、社会等方面的思考,对中国佛教思想进行总结。
中国佛教的根本观念是“三不邪”和“空、假、中、常”的思想。
其中,“三不邪”指无我、无人、无众生,即佛教主张追求超脱自我的境界,超越个体差异和众生分别;“空、假、中、常”则是佛教对于世界及现象的反思。
佛教认为一切现象皆为空性,即世界的本质是空无所有,没有实有的实体存在,只是幻影或假象。
佛教强调修行者要认识这一真理,通过觉悟和证悟,从而实现自由和解脱。
修行方法是中国佛教思想的核心。
佛教强调个体的修行和自我觉醒,通过冥想、念佛、戒律等方法,去除人生的痛苦、纷扰和执着,达到安定、平和和清明的境界。
比如,通过修持慈悲心和舍离心,可以减少贪欲、嫉妒和恨怒等负面情绪,提升人的品质和修行境界。
佛教还提倡智慧的修行,通过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超越对表象的执着,认识到事物的相对性和无常性。
佛教重视禅修的方法,通过打坐、观察呼吸等方法,使心境平静和集中,进入深度冥想的境界,获得对自我和世界的超越性认识。
佛教对于人生的思考是中国佛教思想的重要内容。
佛教认为生命是苦的,苦的根源在于欲望、贪婪和痴迷。
佛教提倡从内心根本上改变人的追求和生活方式,超越个体的渴望和执着,逐渐消融个体的边界,达到全人类的福祉和平等的境界。
佛教还关注众生的福报和业果,认为众生的积善可以转化为福报,通过修行可以获得快乐和幸福。
佛教对于社会的思考和批判是中国佛教思想的重要特点之一。
佛教强调离世修行,批判现实世界的诱惑和束缚。
佛教提倡世界上没有永恒的固定存在,一切事物都是无常和变化的,因此对于财富、地位、势力等社会名利都持有冷静和淡化的态度。
佛教也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主张以慈悲和智慧为基础的互帮互助,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中国古代的佛教与道教
中国古代的佛教与道教中国古代的佛教和道教是两大主要的宗教学派,对中国古代文化、哲学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分别从佛教和道教两个方面探讨它们的起源、教义、发展以及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贡献。
一、佛教的起源与发展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由释迦牟尼(佛陀)创立。
佛教的核心教义是“四谛”和“八正道”,它强调通过修行和悟道可以解脱人间的痛苦和轮回。
佛教在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经历了三次传播的过程。
首次传入中国的佛教是通过“汉藏古道”的北方传播,其代表是东汉时期的佛教高僧鸠摩罗什。
随着佛教的传播,中国的佛教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产生了不同的宗派和学派。
例如,三国时期的“曹洞宗”和南北朝时期的“天台宗”等。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得到了政治和民众的广泛支持。
唐朝时期,佛教达到鼎盛时期,大量佛教寺庙建立,僧侣人数众多。
佛教融入了中国的文化与艺术,对中国的文化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道教的起源与发展道教起源于中国,它的起始时间无法确定,但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左右开始出现。
道教的创始人是老子,他的思想集结在《道德经》中。
道教的核心思想是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倡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生活方式。
道教强调修炼和仙道,认为通过修炼和实践可以达到长生不老、超凡入圣的目的。
道教的发展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分化,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和流派,如全真道、太上道等。
道教在中国的发展与佛教类似,受到了政治和民众的支持。
道教逐渐融入了中国的宗教信仰体系中,其中一部分神仙信仰和民间信仰承袭了道教的思想和仪式。
三、佛教与道教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贡献佛教和道教在中国古代社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佛教的传入带来了印度文化的影响,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和国际交流。
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式对中国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特别是在禅宗和纸的思想中。
其次,道教的思想强调顺应自然和无为而治,对传统的中国政治理念和价值观有很大的影响。
道教的理念也对中国文艺创作和文人墨客的思想有所启发,形成了独特的诗文风格。
中国传统佛教文化
中国传统佛教文化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中国社会和人民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的历史上,佛教在政治、哲学、艺术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佛教的起源与传入、佛教的发展与传播、佛教对中国社会与人民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佛教的起源与传入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创始人为释迦牟尼佛,他在公元前五世纪的印度北部弘扬佛法。
佛教传入中国是在汉代,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传统佛教文化。
佛教经过丝绸之路的传播方式,逐渐渗透到中国社会并与中国本土的儒家学说、道教、民间信仰等相互融合。
二、佛教的发展与传播在中国,佛教经历了历史上的鼎盛与衰落。
佛教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佛教、中期佛教以及晚期佛教。
早期佛教主要是通过译经活动,将佛经从印度翻译成中文,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中期佛教则是佛教在中国的发展阶段,各地的寺庙建设迅速增加,佛教教义得到更加深入的传播。
晚期佛教则是佛教的黄金时期,佛教的影响力达到顶峰,寺庙遍及全国各地,成为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传播的途径不仅限于译经和寺庙建设,佛教艺术也是佛教传播的重要方式。
在佛教艺术中,佛像、壁画、石窟等形式得到广泛的应用,这些艺术作品生动地表现了佛教教义与哲学思想,成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佛教对中国社会与人民的影响佛教对中国社会与人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宗教信仰与精神追求:佛教崇尚智慧、慈悲与无私,提倡个人修养和心灵追求。
这种宗教信仰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使得他们更加关注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清净。
2. 社会建设与慈善事业:佛教寺庙往往承担着社会公益事业和慈善活动,包括救助贫困人群、养老院的建设等。
这种精神体现了佛教慈悲的核心价值,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 文化积淀与艺术创作:佛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教义融入了中国文化中,影响了中国绘画、雕塑、诗词等艺术形式。
中国佛教文化
佛教的起源
释迦牟尼出家后,其父净饭 王曾选派憍陈如等五人伴随 他,但他们都在释迦摩尼成 道之前离开了。成道以后, 释迦牟尼首先来到波罗奈城 外的鹿野苑,向憍陈如等五 人宣讲他所证悟的佛法,这 在佛教史上被称为“初转法 轮”。
出游四门
佛教的起源
一天夜里,释尊叫自己的马 夫车匿跟随,骑着心爱的坐 骑,离宫出走。可是 “城 门紧闭,出不去。于是四大 天王各捧一只马蹄,太子连 人带马跳出城墙。是为释尊 “出家日”。汉传佛教将这 一天定为农历二月初八。
夜半出城
佛教的起源
最初释迦牟尼在摩揭陀一带 寻师访道,又在尼连禅河边 独修苦行。据说他逐渐减少 饮食,直到每天只吃一粒米, 如此企图通过对身体的折磨 以求得精神的解脱。然六年 苦行,身体消瘦,形同枯木, 却并无所获。
汉化佛寺简介
广州光孝寺弥勒佛
汉化佛寺简介
广州光孝寺韦驮天
汉化佛寺简介
广州光孝寺大雄宝殿
佛教的偶像:佛、菩萨
菩萨是菩提萨埵(Bodhisatta) 的简称。简单地解释,凡是抱 着广大的志愿,要将自己和一 切众生一齐从苦恼中救度出来, 而得到彻底的觉悟(自觉觉 他)--这种人便叫做菩萨。
地藏菩萨
佛教的偶像:佛、菩萨
横、竖三世佛及其护法菩萨
佛教的偶像:佛、菩萨
横三世佛:东方药师佛、中央现在佛(释迦牟尼佛)、西方阿弥陀佛
佛教的偶像:佛、菩萨
竖三世佛:过去世佛燃灯古佛、现在世佛释迦牟尼佛、未来世弥勒佛
佛教的偶像:佛、菩萨
华严三圣:普贤菩萨、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
佛教的偶像:佛、菩萨
中国古代的佛教文化
中国古代的佛教文化中国古代的佛教文化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无论是思想观念还是艺术创作都有着显著的痕迹。
自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佛教文化。
本文将从佛教的传入、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佛教对于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详细阐述中国古代的佛教文化。
一、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是在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的,它起源于印度。
根据史书记载,汉明帝时期,有两位来自大秦国(指古代罗马帝国)的僧人传教到中国。
这标志着佛教第一次正式传入中国。
从此以后,佛教逐渐在中国得到发展,吸引了大量的信徒。
二、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佛教传入中国后,开始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
中国古代的佛教文化不仅在宗教信仰上对中国人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在思想观念、文学艺术等领域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思想观念的融合佛教的核心教义是“四谛八正道”,强调放下欲望、超脱尘世。
这与中国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
而佛教还引入了轮回转世的观念,与中国道家的“无为而治”相呼应,进一步融入了中国文化的观念体系。
2.文学艺术的融合佛教的传入,也对中国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鼎盛时期,很多著名的佛经和佛教文学作品在这一时期涌现出来。
比如著名的《楞严经》、《金刚经》等,这些经典作品不仅在宗教上有重要地位,而且在文学艺术上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佛教对于社会的影响佛教文化的传播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
佛教的传入为社会带来了一种新的宗教信仰,影响了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1.促进社会和谐由于佛教强调慈悲、智慧、忍辱等核心价值观,它对于社会和谐的促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佛教的信徒们通常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善良宽容。
佛教的价值观能够引导人们摆脱纷争,追求心灵的宁静,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2.艺术创作的繁荣佛教文化的繁荣也对中国古代的艺术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佛教文化的影响下,中国的壁画、雕塑等艺术形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第三讲 中国佛教
北朝时期佛教重视造像和坐禅,留下了云冈、龙门、麦积 山、天龙山、响堂山等大批石窟文物。由于战乱等原因, 北朝僧尼队伍膨胀,北齐僧尼近300万,为中国历史上僧 尼数的巅峰。民间也非常盛行佛教活动。佛教的过度膨胀 激化了社会矛盾,尤其引起佛道教之争,最终导致北魏太 武帝、北周武帝两次灭佛事件。这一时期印度流行的佛经 基本都被翻译出来,中国僧尼对佛法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 开始形成讲习某类佛典的宗派,为后世佛教宗派的形成奠 定了基础。
梁 武 帝 萧 衍
隋唐至宋代中期
佛教兴盛和发展时期。此阶段佛教进一步 得到统治者的扶持,发展迅速,中外佛教交 流广泛而频繁。许多高僧对佛教义理多有发 展,先后出现天台宗、三论宗、华严宗、禅 宗、净土宗、法相宗、律宗、密宗、三阶教 九大宗派。
隋唐佛教主要宗派
(1)天台宗由陈隋时期高僧智顗发扬光大,以浙江天台山为传 播中心,主要宗奉《法华经》,因此也称为法华宗。该宗以诸 法实相义理为核心。
(2)三论宗,源于南北朝时期三论师法郎,由僧人吉藏创立于 隋朝。该宗以破邪和显正为主旨。该派在天台宗盛行后逐渐衰 绝,但在日本朝鲜较兴盛。 (3)华严宗由法顺创立于唐初,宗奉《华严经》,将该经宗旨 归纳为法界总摄、六相等学说。
(4)禅宗又称佛心宗,创立者达摩,该宗注重参禅,不立文字, 用棒喝、拳打脚踢等方式使人顿悟。 (5)净土宗又称莲宗,源于东晋慧远、法旷等人,认为只要坚 持戒律,常常口念阿弥陀佛号,就可以被阿弥陀佛接引,往生 西方极乐净土,永脱轮回。
禅宗初祖
初祖达摩(?~535)又称菩提
达摩,中国禅宗初祖,西天第28祖。 南天竺香至国国王之第三子,从般 若多罗学道,40年之后受衣钵。公 元520年达摩至广州番禺,梁武帝 遣使迎至建业。梁武帝问达摩︰ ‘我做了这些事有多少功德?’达 摩却说︰‘无功德。’武帝又问︰ ‘何以无功德?’达摩说︰‘此是有 为之事,不是实在的功德。’武帝 不乐。遂渡江至嵩山少林寺,面壁 坐禅。收弟子慧可。梁武帝尊称师 为“圣胄大师”;唐代宗赐“圆觉 大师”谥号。
中国的佛教与佛教文化
中国的佛教与佛教文化中国是佛教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佛教文化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广泛的影响。
本文将从佛教的传入与发展、佛教艺术与建筑、佛教文化的影响等方面,探讨中国的佛教与佛教文化。
一、佛教的传入与发展佛教是公元1世纪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
最早传入中国的佛教教派是小乘佛教,后来又发展出了大乘佛教。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初传、壮大与衰落的过程。
初传时期,佛教在中国受到了皇家的庇护,得到了快速传播的机会。
佛教传入中国后,受到了汉族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佛教教义和宗派。
著名的佛教翻译家玄奘曾到过印度取经,将许多佛经带回中国翻译,对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壮大时期,佛教在中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并广泛传播到各地。
佛教寺庙的建设也随之兴盛起来,形成了许多有着独特建筑风格的佛教建筑。
衰落时期,佛教遭遇了多次的政治迫害与禁止。
尤其是唐朝时期,出现了著名的佛教“大悲普门品案”,佛教在中国社会的地位受到了冲击。
但是佛教在中国仍然保持了一定的传播和影响力。
二、佛教艺术与建筑佛教艺术与建筑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佛教艺术与建筑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佛教艺术是以佛教教义为主题,并通过艺术形式来传扬佛法。
著名的佛教艺术作品有佛像、佛教壁画和佛教石窟等。
其中以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最为著名。
这些佛教艺术作品不仅在造型上讲究庄重肃穆,还注重表达佛教教义,给人以宗教信仰和美的享受。
佛教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之一。
佛教建筑讲究色彩、线条和比例的协调,体现了佛教教义的特点。
著名的佛教建筑有白马寺、法门寺、罗浮山等。
这些建筑以其雄伟壮观的气势和精美细腻的装饰而闻名,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
三、佛教文化的影响中国的佛教文化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佛教文化对于中国文化的融合和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
佛教的传入使得中国社会与印度等地形成了文化的交流与互动,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中国的佛教与道教
中国的佛教与道教中国是一个多元宗教并存的国家,佛教和道教作为中国本土的两大主要宗教,对于中华文化、哲学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中国的佛教和道教进行介绍,探讨它们的发展历史、教义特点以及对中国社会的贡献。
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佛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传入的外来宗教之一。
据史料记载,佛教最早于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经过了几个世纪的传播和融合,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1.1 传入初期佛教最早由印度传入中国,当时中国社会经历了战乱和动荡的时期,人们对于佛教的温和教义和修行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佛教不仅传播了佛陀的教法,还引入了佛教艺术、文化和哲学,对于中国的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1.2 发展鼎盛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达到了鼎盛期,得到了皇室和士人的广泛支持。
佛教寺庙遍布中国各地,佛教经典被翻译成中文,形成了中国佛教独特的风格。
在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佛教高僧,如法显、道安、慧远等,他们对佛教教义的研究和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1.3 宋明清时期唐宋时期,由于佛教经院的扩建和繁荣,佛教在中国达到了新的高峰。
佛教学术逐渐走向成熟,许多重要的佛像和石窟艺术也在这一时期创建。
明清时期,佛教受到了儒家思想的挤压,但仍然保持着相当的影响力,一些著名的佛教寺庙,如少林寺和普陀山,仍然吸引着大量的信众和游客。
二、道教在中国的发展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起源于先秦时期的自然信仰和神秘学派。
道教强调追求自然之道,修身养性,注重道德修行和内心的平静。
2.1 起源和发展道教最早源于中国古代的自然崇拜和巫术信仰,最早的道教经典是《道德经》,作者是老子。
道教发展到汉代时期,形成了独特的道家哲学体系和修行方法。
道教经过了长期的渗透和融合,吸收了佛教和儒家的一些思想和实践,逐渐形成了中国的道教文化。
2.2 教义特点道教强调追求自然之道,强调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以达到阴阳和谐的境界。
道教注重长生不老和修身养性,提倡内丹修炼和炼丹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韦驮一般有两种姿势;一是双手合十, 横杵于腕上,直挺站立,意寓为十 方丛林,是接待寺,欢迎来客。 二是一手握杵拄地,另一手叉腰,该 寺为非接待寺。 关羽为最著名的汉化伽蓝神。
五、佛教常用的称谓、礼仪、佛事活 动和节日 (一)佛教常用的称谓主要有和尚、 僧人、法师、住持、居士等。 居士,指受过“三皈依”和“五戒”, 是在家佛教徒 (二)佛教常用礼仪 合十,又称合掌,即左右合掌, 表示由衷的敬意,它是佛教徒最为 普通常用的礼节。 顶礼,即五体投地,为佛教徒 拜佛最尊敬的礼节。
3、三世佛又称竖三佛,是指依三者 合称“东方三圣”或“药师三尊”。 阿弥陀佛的左胁侍观音菩萨,右胁侍 为大势至菩萨,三者合称“西方三圣” 或“阿弥陀三尊”。 时间轮回流转而相继存在的三尊佛, 即中尊现在世释迦牟尼佛、左尊过去 世燃灯佛、右尊未来世弥勒佛。
佛教认为,世界有周期性的轮回生灭, 每经过128亿年就要毁灭一次。
(一)道教常用的称谓
1、道教的负责人可称为“监院”或 “住持”,俗称“当家的”。
2、教外人士对道士、道姑一般可统称 为“道长”。 (二)道教常用的仪式
1、道教的主要仪式有符箓和斋醮。
2、古人在祭祀或举行典礼之前要清洁 身心以示虔诚,称之为“斋”;古代 的一种祷神的祭礼, 称之为“醮”。
A、北传佛教从古印度向北传入中国,再由 中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以大乘佛 教为主,又称汉语系佛教。 B、南传佛教从古印度向南传入斯里兰卡、 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南亚、东南亚 国家以及中国的云南傣族等少数民族地区, 又称巴利语系佛教。 C、藏传佛教主要是印度密乘佛教与藏区本 教融合而形成的具有西藏地方色彩的佛教, 又称藏语系佛教。
特点之二,寺院林立,寺院经济逐步 形成。 唐代诗人杜牧有绝句云:“南朝四百 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其实不 过几十分之一。 寺院拥有大量财富,有的僧人成为百 万富翁。
特点之三,大量开凿石窟。这是佛教 兴盛的标志。 敦煌莫高窟、山西云岗石窟、河南龙 门石窟、泰山经石峪石经、四川成都 万佛寺石雕石像、南京栖霞山石窟等 都是在此期间开凿完成的。
(一)佛
佛寺中常见的主要有三身佛、三 方佛、三世佛、华严三圣、五方佛等。 1、三身佛即法身佛、报身佛、应身 佛,源于天台宗。中宗为“法身佛”, 名毗卢遮那。左尊为“报身佛”,名 卢舍那。右尊为“应身佛”,名释迦 牟尼。
2、三方佛又称横三佛,是指按地域 空间分布而同时存在的三尊佛,即中 尊娑婆界的释迦牟尼、左尊东方净琉 璃界的药师佛、右尊西方极乐世界的 阿弥陀佛。释迦牟尼的左胁侍为文殊 菩萨右胁侍为普贤菩萨,三者合称 “释家三尊”。药师佛的左胁侍为日 光菩萨,右胁为月光菩萨,
4、华严三圣,即毗卢遮那及文殊菩萨 和普贤菩萨的合称。 五方佛属于密宗系统
(二)菩萨
菩萨是候补佛 1、观音、文殊、普贤、地藏合称为 “四大菩萨”。 观世音菩萨简称观音。它是汉化佛教中 信仰最为广泛、化身最多、最为著名的
菩萨。观音常见的形象是左手持净瓶, 右手持杨柳枝。人称“大悲菩萨” 今浙江普陀山为观音菩萨讲经说法的 道场。 2、文殊表“大智”。文殊菩萨最为显 著的特征是手持宝剑(象征智慧锐 利)、坐莲花宝座、骑狮子(象征智 慧威猛),人称“大智菩萨”。像传 其道场在今山西五台山。
中国主要佛寺 中国佛塔 佛塔是保存或埋葬释迦牟尼的“舍 利”所用的建筑。 中国现存佛塔的主要类型有楼阁式、 密檐式、覆钵式、金刚宝座式四种。 中国佛塔每一座塔自身都有着较为 完整的结构,一般分为塔刹、塔身、 塔基和地宫四个部分。
四大佛山:又称“四大道场”, 系指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 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它们 分别是文殊、观音、普贤和地藏 四大菩萨现身讲经说法的道场。 2、四大石窟:著名的有敦煌莫高 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 窟、天水麦积山石窟。
《三国志· 魏志》卷三十说,西汉哀帝 元寿元年(BC2年),“博士弟子景 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 (《三国志· 魏志》卷三十,裴松之注 引《魏略· 西戎传》)伊存即大月氏王 邱就却(Kujula Kadphises)派遣的 佛教信使。当时大月氏佛教极盛,大 月氏王更是佛教的保护者。
2、佛教的传入路线
(三)佛教常见的佛事活动。水陆法 会、众姓道场、增福延寿道场、焰口 施食、忏法等。 水陆法会,亦称水路道场,是中国佛 教最为隆重的佛事活动。 (四)佛教的节日:四月处八,佛诞 生日;十二月初八,佛成道日。
六、佛教寺院与佛塔 佛寺最早的形态是石窟寺,简称石 窟,源于印度。 佛教传入中国后,佛寺逐渐和中国 传统建筑相结合,发展成为中国式 的寺庙建筑。就建筑单体而言,中 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结构为主。 “伽蓝七堂”即七种不同用途的佛 教建筑,包括山门、佛殿、法堂、 僧堂、厨库、浴室、西净(厕所)。
一、佛教的东渐与传播
1、佛教传入中国的年代 佛教何时传入中国,很难确考。有西 汉初、西汉末、东汉明帝几种说法。 目前学术界、宗教界较一致的说法, 是认为东汉明帝时,官方正式引进佛 教。
宋代志磐《佛祖统记》卷三十五据朱 士行(三国时代人)《经录》和《白 马寺记》提及公元前242年(秦王政五 年)(又说为秦王政四年,即前243 年),有西域沙门室利防(又说是宝 利房)等18人携带梵本经籍到咸阳。 但是,此时佛教并未在秦地得到传播, “秦王怪其状,捕之系狱,旋放逐国 外”。
《魏书》卷114“释老志”记云:“汉武帝元 狩(公元前122—117年)中,遣霍去病讨 匈奴,……昆邪王杀休屠王,将其众五万来 降。获其金人,帝以为大神,列于甘泉宫。 金人率丈余,不祭祀,但烧香礼拜而已,此 则佛道流通之渐也。及开西域,遣张骞使大 夏。还,传其傍有身毒国。一名天竺,始闻 有浮屠之教。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 博士弟子秦景宪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 经,中土闻之,未之信了也。”
B、道教上升为理论化阶段。道教内 部开始分化并逐渐上升到理论化阶段。
C、道教形成两大派系阶段。四大派 别,即正一道、全真道、真大道和太 一道。道教只剩下全真道和正一道两 大宗派,一直流传至今。
D、全真道也称全真教或全真派,是 兴起于金代的北方最大的道教宗派, 创始人为陕西咸阳人王喆,号重阳, 以老子的《道德经》、儒家的《孝 经》、佛教的《般若心经》为主要经 典。
3、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A、译传阶段(西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佛教的传入、翻译期——西汉末到东汉。 东汉永平十年(公元2年),汉明帝派使节 去印度求取佛经,以白马驮佛像经卷回到洛 阳,在洛阳城外建白马寺,是史书记载佛教 传入中国的开端。
这一时期佛教传入的特点:
(1)用黄老思想解释佛经;大乘、小 乘并传。 (2)佛教为了求得发展,对儒家文化 取依附态度,容纳中国儒家的道德伦 理观念,用大乘佛教的慈悲观念比附 儒家的仁爱思想,逐渐适应中国社会, 消除冲突与对抗,得以在中国广泛传 播。
3、普贤又译“遍吉”菩萨:其显著 特征是手持如意棒,身骑六牙白 象。人称“大行菩萨”。其道场 在今四川峨眉山。 4、地藏菩萨:人称“大愿菩萨”。 地藏菩萨的特征是一手持宝珠、 锡杖、剃法、园顶,身着袈裟的 比丘形象。
(三)罗汉 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是小乘佛 教所能达到的最高果位,在大乘佛 教中低于佛和菩萨,居第三等。 (四)护法天神 著名的有四大天王、韦驮、哼哈二将、 伽蓝神关羽和天龙八部。 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多罗吒、南 方增长天王毗琉璃、西方广目天王 毗留博叉、北方多闻天王毗沙门。
创始人老子为教祖,将《老子》一书 改名为《道德经》,作为道教经典。 2、《道藏》是道教经典的汇编,集 道教经典之大成。唐代编写出我国第 一部《道藏》。明代的《正统道藏》 和《万历续道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 《道藏》。 3、道教的标记为八卦太极图。
四、道教供奉的对象 道教供奉对象主要分尊神、俗神和神 仙三大类。 (一)尊神
特点二是“格义佛教”。 这时期出现了用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 来说明佛教教义的格义佛教。比如以 “五常”(仁义礼智信)类比“五戒” (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饮酒、 不妄语)等。
特点三是佛教玄学化。 佛教与玄学合流,形成“六家七宗”。 “空”
(2)南北朝时期:是佛教的普 及阶段,有四个特点:
特点之一是佛教思想主流转向佛性理 论,并出现了许多以研究某一佛教经 典为中心的佛教学派,其标志是南义 北禅的出现。南义偏重于理论思辩、 宗教哲学;北禅偏重于修习苦行。
C、融合阶段(宋元明清时期)
出现儒道释“三教合一”的趋势,该 阶段主要流行禅宗和净土宗。
1、佛教是以信仰“佛”为中心的宗 教,公元前6世纪由古印度迦毗罗卫 国净饭王的太子乔答摩.悉达多所创。 后世佛教尊称其为“释迦牟尼”,意 即释迦族的圣人,简称释尊、佛陀、 佛,即三觉圆满的智者。 2、释迦牟尼的出生地兰毗尼园、成 道地菩提伽耶、初转法轮地鹿野苑、 涅槃地拘尸那迦是世界闻名的佛祖四 大圣迹。
E、正一道也称正一教或正一派,即 传统的天师道。正一道以《正一经》 为主要经典。
F、我国道教宫观多属于全真派,正 一派则主要流行于江南地区和台湾省。
二、道教的基本教义
道教的基本教义包括两个方面:
(一)以神化了的“道”为核心信仰, 宣扬“道”是“万物之母”。 (二)乐生、重生、贵生,并千方百 计地追求长生不老,成仙得道。 三、道教的经典和标志 1、道教的主要经典为《道德经》和 《道藏》。道教尊先秦道家学派的
1、尊神是道教信奉的主要神灵,主 要有三清、四御、日月星宿、四方神、 三官等。
2、三清是玉清、上清、太清的合称, 为道教信奉的三位最高神。玉清原始 天尊居清微天之玉清宫;上清灵宝天
尊居禹余天之上清宫;太清道德天 尊居大赤天之太清宫。
3、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 (二)俗神
(三)神仙
五、道教常用的称谓、仪式和节日
第二节 道教
一、道教的产生与传播
1、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宗 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2、道教起源于古代巫术和秦汉时期 的神仙方术、黄老道思想、阴阳五行 观念,形成于东汉后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