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送别诗特点的研究
境近意远 词浅情深 ——浅谈唐人送别诗的几个特点
境近意远词浅情深——浅谈唐人送别诗的几个特点(教师中心稿)内容提要:唐代诗歌博大精深,种类繁多,唐代的“送别诗”继承并发展了前代的诗风,而又独具自己本时代的特点。
本文在引论部分简述“送别诗”在唐诗中的地位,在本论部分着重从四个方面论述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的特点:内容上较广泛,涉及领域较多;手法多样,特别是借景抒情更具特色;抒情风格上,或豪放或旷达,或凄婉或含蓄;语言上造句精审,言浅情深,自有天然韵味,结论部分就以上几点实行总结,重申观点。
关键词:唐代送别诗借景抒情中国是诗的国度。
的确,中国诗歌的兴盛和成就,是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所无法相比的,特别是中国的古典诗歌,更是名家名作层出不穷,风格流派异彩纷呈。
而唐代诗歌又能够说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在那里,闪耀着数不尽的颗颗明珠,供世人赏鉴把玩,世代流传。
后人读诗,常从不同的角度,把唐诗分作很多类,在这里,我仅想就唐诗中的一类——“送别诗”,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和体会。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多少人的心弦,“离别”也就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
从先秦《诗经》到两汉的乐府,从唐代诗歌到宋元词曲以至明清的诗文,离别之情唱之不尽,一如长江之水源远流长。
特别是唐代,因为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因为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更使得“送别诗”成为唐代诗歌中的重头戏。
而特殊的社会背景,特别的人格追求等,又使得唐人的送别诗有了自己独特的特点。
别虽一绪事有万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是的,自从有了人类,有了社会,便有了分离,很多本该是天长地久的,却不得不天隔一方。
唐代自然也是如此。
这个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疆域广大,国内和国际交流频繁,所以人们的活动场范围也在持续扩大,人口的流动性增强,上至达官贵人下到黎民百姓,都有机会或主动或被动地离开自己的家。
所以,唐人送别诗的一个特点就是:送别的种类很多,涉及领域广泛,而且又都是一往情深。
初盛唐送别诗的民族性风格特征探究
初盛唐送别诗的民族性风格特征探究初盛唐送别诗作为唐朝诗歌的重要篇章,具有其独特的民族性风格特征。
本文将对这些特征进行探究。
首先,初盛唐送别诗反映了唐朝时期的文化特征和社会现实。
大量的送别诗中,多为离别之人表达衷心的情感和对临别之际的思考。
这些情感和思考,往往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处境和社会现实,例如战乱、政治斗争、贵族阶层间的人际关系等。
因此,初盛唐送别诗中所表现的感情,深深地扎根于唐朝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文化环境。
其次,初盛唐送别诗还展现了华丽而优美的文学风貌。
作为唐朝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送别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往往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和艺术技巧,使读者感受到一种美丽、凄美和人生有情境的深度。
最后,初盛唐送别诗亦表现出民族性浓郁的特征。
大量的送别诗中,内容涉及到了汉族文化的传统思想、礼仪和价值观念,表现出了汉族人民的传统情感。
例如,人生离别是人生必经之路,所以我们要学会坦然面对;远别的路上,要铭记友情、亲情和爱情等等。
所有这一切,都经由唐人的诗歌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综上所述,初盛唐送别诗作为唐朝时期的文学瑰宝,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和民族性风格特征。
通过深入挖掘这些特征,我们或许可以更加真实地了解唐朝的历史、文化和传统。
SWOT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战略分析工具,帮助企业或个人评估其内部和外部环境中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
在分析中,SWOT分别代表Strengths(优势)、Weaknesses(劣势)、Opportunities(机会)和Threats(威胁),以下是对SWOT分析法的简要分析。
优势(Strengths):企业或个人具有的优势和优点,如技术、资金、知名度、品牌形象、组织结构等。
企业或个人需要充分利用其已有的优势,进一步优化和提升。
劣势(Weaknesses):企业或个人存在的不足或短处,如薄弱的财务状况、不完善的管理体系、萎缩的市场占有率等。
企业或个人应该找到并解决自身的劣势,充分利用优势的同时规避和弥补劣势。
浅谈唐代送别诗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浅谈唐代送别诗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唐代送别诗的特点“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恋、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离别”自然也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
从先秦的《诗经》到两汉的乐府,从唐代诗歌到宋元词曲,以至明清的诗文,离别之情唱之不尽。
尤其是唐代的“送别诗”更是诗歌中的重头戏。
观览唐代送别诗,具有以下特点。
(一)种类繁多,领域广泛类是抒写亲情、爱情,如孟郊的《古别离》、杜甫的《新婚别》写的是夫妻间的离别,那份离别的幽怨与痛苦,是感人至深的;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和柳宗元的《别舍弟宗一》则是兄弟间的骨肉分离,难舍之情溢于言表:孟郊的《古怨别》、杜牧的《赠别》写的是情人间的缠绵啡恻。
二类是友情、同僚情。
有的写送好友到外地做官,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送友人入蜀》等,好友外出做官,诗人摆酒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有的也写送好友到外地做官,但他们的友人或同僚却都是被贬的,如王勃的《别薛华》、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柳宗元的《重别梦得》等,诗人在送好友的同时,或表达政治上的失意,或宣泄对朝廷的不满,或表明对友人遭遇的同情与宽慰等;有的写送友人远征,如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岑参的《送李副使磺西行军》等,这些多是边塞诗人的作品,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还有的是写送友人去远游,抒发游山玩水的闲情逸致。
如杜苟鹤的《送友人游吴越》、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等.这些诗毫无悲酸之态,也不故作豪放语,意境高远,情深意浓。
此外,还有一类唐人送别诗,无论是送者还是行者,都不是主人,如司空曙的《云阳馆与韩绅宿别》、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等,这里的送者与行者都是旅途中的匆匆过客,其别情更具有一番味道。
(二)手法多样,情深意长类是直抒胸臆。
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醺,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前两句直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干里,遮天蔽日,到处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至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
唐代送别诗独特的风格和文学魅力
唐代送别诗独特的风格和文学魅力1 送别诗产生的原因杜甫的“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反映出古代交通不便,音信难通的客观实际。
唐代,这个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疆域辽阔,国内外交流频繁,流动人口多,人们或主动或被动地离开自己的家,有时便终生无法相见。
因此,“离别”成为了人生中最令人心碎伤感之事,送别诗成为了唐诗中一朵璀璨的奇葩。
例如:《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春花烂漫时节,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他目送载着孟浩然的孤帆远去,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留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表达出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在夜雨迷蒙的吴地,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和离别的愁绪。
诗人王昌龄在清晨送别朋友辛渐北归,只有自己还要孤寂地留在楚山之中。
但是,辛渐啊,如果洛阳亲友问起我的情况时,你只要回答“一片冰心在玉壶”就行了。
表达了诗人晶亮纯洁、清澈无瑕、澄空见底高尚品格和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2 送别诗的种类2.1 亲人离别如柳宗元《别舍弟宗一》:“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池。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春,柳宗元的堂弟柳宗一从柳州(今广西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去,柳宗元写了这首诗送别。
柳宗元因十余年来生活充满坎坷,历尽艰辛和磨难,而成“零落残魂”,此时,与自己再贬柳州时一同前往的从弟柳宗直病逝,柳宗一也即将离开柳州,怎不令人黯然神伤。
在送兄弟柳宗一到越江边时,二人纷纷落泪,依依不舍。
感情深沉浓烈,感人至深。
2.2 赴任迁谪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盛唐送别诗的艺术特点
盛唐送别诗的艺术特点盛唐送别诗的特点:在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上,唐代送别诗数得出来的有杨柳、杯酒、明月、江水、芳草、眼泪、残阳、孤云、远帆、歧路等等在唐代,诗歌不仅只限于传情言志,在入仕之途上,它是用作行卷、温卷的“敲门砖”,在各种交际场合,它是特别的具有抒情意义的羔雁之具。
梁肃《送窦拾遗赴朝廷序》之“非歌诗无以见惜别之志,不可以不赋”,符载《送卢端公归恒州序》云“咸赋四韵以代杂佩之赠焉”。
凡别必有诗是一般礼仪,而以诗为赠别又是特殊的礼物。
这种“羔雁”之具的功能促进了“偕赋”形式的出现,扩大了送别诗创作的规模。
而在送别场合赋诗,往往规定字数、用韵、形式、内容,有时还特地推举“擅场”。
这种状态下,竞争的意识自然增强,“送行数百首,各以铿其工”(孟郊《奉同朝贤送新罗使》)的局面自然得以形成。
唐代送别诗繁兴的第二个原因是唐人事功观念的增强。
大唐王朝的强盛大大刺激了文人士子的幻想,激发了他们建功立业的热情。
因此,唐代文人士子的事功愿望普遍比较强烈,而西上与东归,右擢与左迁,成功与失败,又使人生道路显得曲折而漫长。
盛世强音,送别之歌中昂扬的情思不少。
不过,由于当时交通条件非常落后,士人们为了自己的事业与理想,背井离乡踏上漫漫征途,路途莫测,前途难料,故离别之时感慨良多。
离别时人们普遍有着“相见时难别亦难”的心理,这种心理因景而伤、因时而伤,常常变得惊心动魄,故尔“请赞露晞之赋,用慰临歧之恨”的诗歌有格外感人的力量。
唐代送别诗繁兴的第三个原因是诗与音乐的结合。
唐代的音乐与诗歌同时走向繁荣。
王维的七绝《送元二使安西》原来是一首普通的送别诗,被谱成“阳关三迭”(或谓《谓城曲》、《阳关曲》),遂广泛传唱,这首歌后来几乎成为唐人的送别时的必唱之曲。
诗凭乐传诵人口。
初盛唐送别诗研究
初盛唐送别诗研究近年来,中国古代文学诗歌研究得到了极大的关注,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唐代的送别诗,其典型的精神特质体现着古人对待离别的态度、情感和思想,正是这类诗歌中深沉的思想内容,以及富有感染力的情绪语言,使后人无法不叹服唐代诗人的送别诗之美。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初盛唐代的送别诗,本文将尝试从多种角度,探讨其独特的精神特质和演进过程,以及它们的影响力。
一、初盛唐代送别诗的思想特质初盛唐代的送别诗,主要描述的是离别的情景、痴心的爱恋、难舍的情结以及抒发的情感。
其中,最重要的思想特质就是抒情主义,它强调把情感抒发出来,表达作家的内心独白。
在离别的情景中,例如陆游《送梅峰兄至衡阳》中“满心欢乐无量,此恨绵绵无穷”,这句话中包含了他对离别的哀恸;而柳宗元《女冠子送婿》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则是对未来期盼。
这些诗歌中抒发的思想情绪,也正是初盛唐代送别诗的重要精神特征之一。
二、初盛唐代送别诗的演进在演进的角度来看,初盛唐代的送别诗欣欣向荣,从短短的送别决赛,到长篇大论的壮美诗篇,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最显著的变化就是从单季的情思到整个思想的展开,从情思的喃喃细语到崇高的抒情表达。
例如,柳宗元的《登岘首度别马嵬》,由低迷深沉的思绪到超越天地的壮观抒发,以及蒋捷《送友人》中大气崇高的抒发,都透露出离别的惆怅,以及思绪的浩荡。
三、初盛唐代送别诗的影响力在影响力方面,初盛唐代的送别诗为中国古代文学的整体发展提供了灵感,也影响了至今文人的思想感情。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被称为“英雄派”文学,其作品以思想内容和表达手法,致敬古典诗歌,弘扬送别诗的精神。
此外,初盛唐代的送别诗也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起到一定的抒发情感以及慰藉心灵之作用,同时也激励每一个人在离别的时刻,也要勇敢去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综上,初盛唐代的送别诗不仅代表了一种独特的时期特征,更是抒发的情感和浩荡的思绪,这种精神特质在今日仍然是有效的,其影响力不可低估。
唐人送别诗情感研究
唐人送别诗情感研究唐人送别诗情感研究报告选题的意义:送别和爱情一样,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总是有相聚和分离。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分离是无可奈何的,面对着无可奈何的分别,人们会有怎样的感触呢,感情丰富,襟怀坦荡的唐朝诗人面对着亲朋好友的远别时,他们会用自己手中的笔写下怎样的诗篇呢,他们的诗篇会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呢,是不忍分离的悲伤情绪,还是吐露和抒发自己旷达、豪迈的情怀,是表现深厚的友谊,还是借送别自抒胸臆,表达自我思想,选择唐人送别诗情感研究,进一步了解感情丰富的唐朝诗人,进一步了解诗歌蓬勃发展的唐朝,更好的把握中华民族灿烂的民族文化。
选题研究现状:唐朝是一个诗歌蓬勃发展的时代,而送别又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唐朝每个诗人都有送别的诗篇,可以说唐诗中送别诗硕果累累,其繁多而有精彩。
在众多的唐朝送别诗中,诗人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这个话题是研究唐朝送别诗必不可少的问题。
众多的送别诗研究的资料中,不少研究者都就送别诗的情感进行各方面的研讨。
刘荣俊在其《唐代送别诗的特点与魅力》中说:“唐朝送别诗,开创了古代送别诗的新境界。
它们以开阔的诗境、爽朗的音调,独标高格,体现出超[1]凡脱俗的高远志趣和开朗的胸襟。
”刘吉美在《送别诗的多样情怀》中说:“由于送别双方的遭遇、思想不同,送别的背景、时代各异,送别当时每个人的身份、[2]情绪有别,因而,虽同为送别,却表现出多种多样的情感。
”杨玉云在《试析唐代送别诗的思想意义》中说:“唐代送别诗不仅艺术手法巧妙,所采用的写法[3]相当高明,而且思想内容的丰富性与深刻性也远远超出了前各代的送别诗。
” 众多的研究者普遍认为,唐人的送别诗不仅仅是表达离别时的别愁离恨,更多的是通过送别表达朋友间的友谊,或是表达自己旷达的心境,或是表达为了建功立业的豪情。
研究思路:离别和爱情一样,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人的一生中总会遇上离别。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离别是无奈的。
唐代送别诗的特点与魅力
唐代送别诗的特点与魅力唐代以前的诗歌,不乏以送别为题材的作品,但这些诗作大都带有悲哀感伤情绪,其情调一般都是低沉的。
真正使送别诗以刚健高昂的格调、动人的情致和全新的美感出现于诗坛,是从初唐、盛唐开始的。
本文仅以几首唐代送别诗为例作一些分析探究,以突出唐代送别诗的显著特点,进而彰显唐代送别诗独特的风格和文学魅力。
一、健朗的格调有唐以前的诗人将抒发离情别恨作为情绪表达的重要方式,他们所写的送别诗大都染上了感伤色彩,读来给人以悲切凄楚的感觉;而一改哀伤悱恻的诗风,振起送别唐音的,当推“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王勃写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开唐代送别诗之新风,使送别诗形成了以豪迈开朗为基调的新风格。
这首诗的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和友人的归宿之处。
诗人描写长安宫阙的磅礴气势,为下面的抒情奠定了雄健开阔的基调;写远望友人要去的蜀地处于风烟缥缈、一片迷茫之中,暗含诗人在送别之时怀着对友人的前程莽莽的关心之情。
这开头两句以环境描写衬托惜别的感情和送行人浩茫的心绪,为下文叙送别之情作好了预设和垫伏。
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是设身处地地劝勉朋友: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和留虽有不同,但我们同是流寓不定的“宦游人”,此时此刻的离别之情却是一样的。
这两句诗表达的感情很真挚,很诚恳,字里行间充溢着理解体贴的情意。
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是诗人对朋友的进一步劝勉和安慰:尽管你我离别,天各一方,但山高水远并不能阻隔我们在精神和感情上的沟通;我们是心志相通的知心朋友,虽远隔千山万水,但仍然像比邻一样相亲相近。
这两句诗成为全诗的警策,表达了诗人爽朗旷达的襟怀,其健朗的情调感发人心。
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是诗人最后劝勉朋友不要在分手时效儿女之态,过于伤心。
诗人以劝慰友人作结,意味深长。
这首诗一改以往送别诗常有的那种凄婉感伤情调,以劝勉慰藉的语气表达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以说理的方式抒发豪健开朗的情怀,表现了诗人美好的情愫和豪迈洒脱的性格。
论中晚唐赠别诗的情感特征
论中晚唐赠别诗的情感特征
中晚唐时期,赠别诗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
这类诗作往往通过表达离别之情,表现出诗人对别离的痛苦和无奈,以及对离别对象的深厚感情。
中晚唐赠别诗的情感特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中晚唐赠别诗的情感特征之一是忧伤与哀怨。
诗人常常以离别为背景,表达对别离的痛苦之情。
诗人在离别时感到无奈、伤感,对与自己有着深厚感情的离别对象表达出深深的思念之情。
这种忧伤和哀怨的情感贯穿于诗的全篇,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助。
其次,中晚唐赠别诗的情感特征之二是思念与怀旧。
诗人在离别之际,常常怀念与离别对象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回忆起相处的点点滴滴。
这种怀旧之情让诗人对离别产生更深的思念之情,使诗中充满了对过去时光的眷恋和对未来的不舍。
第三,中晚唐赠别诗的情感特征之三是对离别对象的赞美与祝福。
诗人在表达离别之情的同时,往往对离别对象进行赞美,并以祝福的语言表达对离别对象的美好期望。
这种赞美和祝福体现了诗人对离别对象的深厚感情和对离别对象未来的良好祝愿。
最后,中晚唐赠别诗的情感特征之四是对时代变迁的反思。
在中晚唐
时期,国家政局动荡,社会变革频繁,诗人在离别之际常常会对时代的变迁进行反思。
他们通过对离别的表达,反映出对时代变迁的无奈与苦闷,表现出对社会动荡的忧虑与不安。
综上所述,中晚唐赠别诗的情感特征主要包括忧伤与哀怨、思念与怀旧、对离别对象的赞美与祝福以及对时代变迁的反思。
这些情感特征使得中晚唐赠别诗成为了表达离别之情、抒发内心痛苦与无奈的重要文学形式,也展现了诗人对离别对象和时代的深厚情感与思考。
唐人送别诗情感研究报告
唐人送别诗情感研究报告
《唐人送别》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诗,表达了离别时的情感与思绪。
本报告旨在对《唐人送别》的情感进行研究和分析。
1. 情感的背景
《唐人送别》是王之涣在临行前写给朋友的一首诗,表达了离别之时的感慨和伤感情绪。
离别一向是人们难以抑制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在唐代时尤为深刻,由于交通不便,离别常常是永别的象征。
2. 情感的描绘
诗中通过对“故乡”、“远道”、“离情”等词语的运用,描绘了诗人内心深处的伤感和思念之情。
诗中词句秀丽凄婉,形象地表现了离别的痛苦和感伤。
3. 情感的转变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从深情厚意中走出,用“腾蛇乘雾”、“驾长车”等诗句表达了对朋友的祝福和期望,情感由哀伤转向了希望和祝福。
表现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和对朋友未来的祝福。
4. 情感的共鸣
《唐人送别》深入人心的原因之一是它表达了人们共同的情感体验。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离别时的痛苦和思念是普遍存在的情感,因此这首诗被广泛引用和传颂,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综上所述,《唐人送别》是一首描绘离别情感的诗歌,通过诗
人的笔触和情感描写,深入人心地表达了离别时的思念和祝福之情。
诗中的情感与大多数人的离别经历相契合,因此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送别诗的特色
盛唐诗人王昌龄,一生留下将近200首诗作,在他为数不多的诗作中,送别诗有五十二首,占了四分之一左右。
这些送别诗,不论是在审美情趣、艺术手法,还是整体风格上,都有风神独具的一面。
本文试针对其送别诗的艺术特色,谈谈自己的一得之见。
一、审美情趣超然高绝审美情趣是一个诗人在一定的文学观念、审美理想等指导下而产生的一种审美判断和审美选择。
它具化在诗人具体的创作过程之中,常常表现在对题材、意象、情感表达等方面的选择上。
王昌龄的送别诗在盛唐诗坛上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
(一)意象继承古人却又独出心意1.继承传统意象。
古人送别多用杨柳、风月,如《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柳”在古代因其谐音“留”故多做离别之用,古人在送别之时折柳相赠以表达挽留之意。
而“月”因其有圆缺之分有满月残月之别,故此被人赋予团圆和残缺的意象。
圆月代表团圆,弯月和残月自然而然的代表着分散、人各他乡。
并且在笔者认为,古人由于对太空缺乏了解,只是通过肉眼所见,觉得月晶莹剔透,是一种高洁、纯洁毫无尘杂的意象,故此多喜欢以月与人尤其是自己做比较。
以明月表明自己超脱高洁,不受尘事所累,也有在无人理解的时候自慰自己还有明月理解。
王昌龄的送别诗中不乏选取月这个意象以表达别离之痛和分手之愁的。
如:《送郭司仓》中有:“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的句子,此处作者以明月反衬自己内心的悲苦,以淮水之绿表明主人留客之心殷殷切切,以明月、春潮来表达分别之愁。
再如:《送任五之桂林》中有“山为两乡别,月带千里貌”的句子。
此处的作者以天下人家共一月的概念表明即使分别各异他乡,我们仍在同一个月亮之下。
此处一方面以“月”和“山”对称,另一方面以“月带千里貌”表明自己的慷慨,相隔千里依然同在一片月光之下,好不豪爽。
类似意象还有:《山中别庞十》中的“月出寒蝉鸣”、《送韦十二兵曹》中的“海净月色真”、《东京府县诸公与綦毋潜李颀相送至白马寺宿》中的“月明见古寺”、《巴陵别刘处士》中的“月寒江风起”、《送李十五》中的“月影在寒水”、《送张四》中的“别后冷山月”、《送刘十五之郡》中的“窅窅含楚月”、《送魏二》中的“忆君遥在潇湘月”、《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二)中的“寂寂寒江明月心”、《送窦七》全诗两次写“月”――“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
送别、怀人诗歌鉴赏
送别诗的特点及解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别诗鉴赏唐代疆域辽阔,社会开放,唐人出游频繁,饯行赠诗风气盛行,因此产生了大量的离别诗。
唐代较突出的2000多位诗人中,几乎人人都写过送别诗。
送别诗特点:1、唐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谋生、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
2、诗人被迫背井离乡,思乡、思亲情结郁积不解,便发而为诗,以此寄托乡思或羁旅行役之情。
送别诗往往写得格调悠扬、音韵婉美、含义隽永。
或慷概悲壮,如“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诀别。
或情随景迁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一往情深。
或者是表达别后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李煜的《虞美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3、表达诗人的离情别绪、依依难舍之情。
如李白的《赠汪伦》,柳永的《雨霖铃》。
或者是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或者是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或者是反映漂泊的羁旅行愁,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4、离别诗中多出现长亭、渡口、南浦等空间意象劳劳亭歌李白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注释:劳劳亭又名新亭,距建康(南京)大约十五里左右,是沿长江顺流而下的必经之地。
送别之人常在此驻足,目送行人渐行渐远。
后来,劳劳亭便成了离别感伤的代名词。
谢亭李白谢亭离别后,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外,山空碧水流。
注释:谢亭又称谢公亭。
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晀所建。
后来谢亭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也便成了离愁的代名词。
灞陵行送别李白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注释:长安东南三十里处有一条灞水,汉文帝葬于此,遂称灞陵,水边有灞陵亭。
唐代人们出长安东门相送亲友,常在这里分手。
因此灞陵亭在唐诗里常和别离联系在一起。
盛唐送别诗的特点
盛唐送别诗的特点
自宋代以来,调侃、离别两种文体已经慢慢成形,盛唐时期是这两种文体的巅峰时期。
其中,以“送别”为题材的诗歌,更是在盛唐诗歌中占据重要地位。
送别诗,从其语言特点上看,既有令人感动的伤感之情,也有抒发离别之情的慷慨激昂,在此体现出了“离别伤感,而绝不能落泪”的盛唐礼教精神。
第一,盛唐送别诗的一大特点就是“情感抒发”。
它用色彩浓厚的语言表现出千古难得的情景:“多少江山与青冥交相辉映,海岛,山脉,草木都带有无尽的情意;我骑马,行色伤感,从此芳草无踪迹;苏武殊意,比起千秋再无他情;白首,又见
凤城阙里。
”以这种语言,让人感受到千古罕见的离别场景,把读者带到一个充满情感的世界中去。
第二,盛唐送别诗的另一个特点是“以慷慨心态抒发情感”。
虽然它表达的是离别之情,但要表达的是慷慨激昂的离别之情,不可以有任何痛苦的哀叹:“拔萃三千古,思绪吾自携;青冥无水流,千古涕泪垂。
”通过这样的语言,表达出对离别的难过,但也要看到这满怀勇气的眼神。
第三,盛唐送别诗的还有一个特点是“重叙事,轻情调”。
它不把情调和叙事混杂在一起,而是用各种抒情言辞去叙述情节,让人以情感叙述离别情节,以此来表达最真挚的情感:“若说更有心事,当是非了离别;绿光满旷野,明月照大漠;更添一段真挚,令人慨叹离别。
”拿《凤凰台上忆吹箫》来说,诗人一句“多少江山与青冥交相
辉映”,就叙述了一个深刻而又动人的情景。
以上就是盛唐送别诗的特点,它以情感抒发、以慷慨心态抒发情感以及重叙事轻情调等特点,这些特点彰显出盛唐文化中那种“离别伤感,而绝不能落泪”的礼教精神,可谓艺术与伦理的一种完美结合。
送别诗的艺术特点
送别诗的艺术特点(一)创作情怀文学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总是与特定的社会背景相联系。
唐代送别诗如此繁荣,必有其特定的创作情怀。
唐代是我国统一多民族继汉代之后又一个鼎盛时期,经济发达,政治稳定,文化繁荣,民族大融合。
在这样的时代里,必定有一大批文人希望通过读书走上仕途。
这正符合“学而优则仕”的大环境。
而在唐代正是科举考试走入正轨时期。
大批的读书人想走入仕途必定要参加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是一种竞争非常残酷的考试,要过五关斩六将,最后才能到殿试一关。
殿试是皇帝亲自主考,地点在皇宫。
唐代的国都在长安,就是今天的西安。
我们可想而知,当时的交通条件,南来北往的举子到西安去是何等的不容易。
举子赴京赶考冲满了艰险,分别后生死未卜,前途难测,所以唐人特别重视送别,更重视赠送送别诗。
着在当时成为一种风气。
如张籍的《送裴相公赴镇太原》里有一句是“天子亲临楼上送,朝官齐出道旁辞”,这是皇帝参加的送别场面。
从皇帝都参与,不难看出贫民百姓对送别懂得参与与重视。
唐人重视送别诗,还有一种独特的文化心理。
唐朝人爱好诗歌成为一种风气。
当时的各类文书,大多皆用诗歌写成。
在当时达到了任何事物无不可以入诗的程度。
(1)在科举兴盛的时代,唐朝也流行温卷,行卷,把这样的方式作为走入仕途的敲门砖。
而同时,写送别诗,还有它实用价值的一面。
送与被送二者的关系,往往是挚友或亲人,而这双方往往有一方身份高贵,所送之诗就是到达异地的通关证。
这样,到达异地,呈上所送之诗,往往会得到一些关照。
正是这种实用价值,更加速了唐人创作送别诗的高潮。
再从唐代的文化来看,唐代文化异彩纷呈。
音乐舞蹈都呈现出气势恢弘,风格多样,优美和谐,铿锵热烈的盛世特色。
著名的歌舞大曲有歌颂唐太宗武功的《秦王破阵乐》,唐玄宗参与编制的《霓裳羽衣曲》等。
这时的诗歌也与音乐相互结合,互相促进。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本是一首普通的送别诗,但后来被谱成“阳关三迭”,就这样诗借歌传,歌借诗飞,一直被传唱。
唐代送别诗及其点评
唐代送别诗及其点评唐代送别诗及其点评[送别诗产生的背景]古代因为地广不便,音息难通,往往一别经年,甚至终生无法相见,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就是这种现实生活的写照。
因此,“离别”就成为人生中心碎感伤的事。
尤其在动乱的年代,动荡的旅途中,再加上流光易逝,使得好友离别,故友重聚,都是多么值得眷恋和珍惜啊!其次,唐代士人是很重视漫游的,这也为送别诗提供有利客观的条件。
唐代著名的诗人几乎都做过长途旅行,像李白年轻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杜甫早年也曾漫游吴越和齐地;其它文人亦有类似经验,而各地官员又莫不爱好文学。
这种漫游除了开拓视野,增广见识的“少年精神”外,其实更有求荐引,扬声誉的积极意义。
另外,由于举子大量集中于京城应试,无论及第或落第,士人的流动量是很大的。
考试后,来往奔忙;未试时,游历州郡,托名公荐举。
但因录取名额有限,及第者仅少数,大多数的人不是淹留长安,即旅食各地,产生了唐诗中大量的送别之作。
再次,唐代诗人中,有许多情谊深厚,往往被相提并论的挚友,像:王维与孟浩然;杜甫与李白;韩愈与柳宗元;白居易与元稹等,彼此留下了不少相知相惜,感人至深的送别诗。
基于以上的理由,唐人“别”因虽多,但不外以下几种:[赴任迁谪]唐代重视京官,外放出去,即便官秩相同,也觉贬谪。
因此,这类的送别诗特多。
除此之外,送别中有些常用的象征意象:如柳树,春草,征帆,酒。
因为,此类诗若单就怨别着眼,伤之太露,通常必须透过景物的描绘,来烘托离别的气氛,或以景寄情;或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名篇,莫过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又名《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把送别的时间,地点都说得很清楚。
而其“杨柳”自来便是依依不舍得离别象征。
早在《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之句。
汉代,在长安的灞桥送行时,常须折“柳”送别,以表示想“留”住朋友,因此,有“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的诗句。
唐代送别诗艺术特色浅析
唐代送别诗艺术特色浅析摘要:唐代的送别诗艺术可分为三大特色:一是描写送别情歌的凄凉、婉转,表达失去的伤感和离愁的深刻意蕴;二是天长地久的承诺、缠绵的挂念;三是唱叹公子草草离别,表现对苍生仁爱和仗义好施的美德崇拜。
唐代送别诗艺术特色浅析一、描写凄凉、婉转1、变幻无常,凄凉伤神:《唐多令》等诗,描写变幻无常、凄凉伤神,刻画了激烈震撼的送别体验。
如韩愈的《赠灵均上人》:“斑竹花落四季间,离情萦心三千钱,万里孤去未同归,一片友老不相见”,句句表达唐人的离别痛楚心绪。
2、抒发分手悲凉:唐代的送别诗多用隐约的表达,抒发分手悲凉感受,不采用白话间或者暴力表述,如陆游《古今偶成诗十首 ·伤情七首之一》中写道:“银色池面空老翁憔悴,到处细草寥寥山青青,百转二再三而哀怨”,抒发出分别的痛苦与憔悴。
二、天长地久的承诺、缠绵的挂念1、天长地久的承诺:《行路难》是刘禹锡最具代表性的离别诗,言犹在耳,以其豪情壮志和怀念的眷恋,表达了天长地久的承诺。
诗中写道:“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绝。
罗衾不耐寒,被湿衣衣腻。
谁怜灯火残,一灯漫昏晓”,从而表达出深重的思念之情,同时也给人们展示出一展持续而又真挚的爱恋之心。
2、缠绵挂念:《绝句》中写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含蓄地表达着对自己的缠绵挂念,加之诗句充满抒情的句子构成,让读者体会到离情别绝已久的深沉关怀。
三、唱叹公子草草离别1、写实感情生活:历史上有不少皇帝英杰和宰相大臣,他们的离别情景也都逐一得到写实的描述。
唐代有《楚宫秋曲》、《御庐寓言》等,大量描写了公子草草离别以及皇帝仗义无私的场景。
2、展现仗义好施:离别场景中,绝大多数皇帝和宰相都仗义好施,奉献出千金营救忠臣,伸恩行仁义,展现清浊两隔的英雄好汉的英烈形象,反映出社会的伦理道德精神,更蕴含着深厚的艺术价值。
结论:唐代的送别诗艺术可分为三大特色:一是描写送别情歌的凄凉、婉转,表达失去的伤感和离愁的深刻意蕴;二是天长地久的承诺、缠绵的挂念;三是唱叹公子草草离别,表现对苍生仁爱和仗义好施的美德崇拜。
唐诗之送别诗浅析
唐诗之送别诗浅析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
诞生了许多的诗词赋散文杂记,唐诗中更是有众多的送别诗流传千古,传承至今,脍炙人口。
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
送别诗一般是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有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
诗歌题目通常以“赠、别、送”等字眼。
送别内容有写夫妻之别、亲人之别、友人之别,也有写同僚之别,甚至写匆匆过客之别。
所用的手法常常是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
其艺术特点,有的格调豪放旷达,有的委婉含蓄,有的词浅情深。
如下本人将根据自己读唐诗的体会,择取几首浅析一下。
送别王维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本诗为送友人归隐之任,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
友人因仕途不得意而心生归隐之意,诗人在对友人的遭遇感到惆怅的同时,是支持友人归隐的,而且还充满了羡慕之情。
诗人说:“我不再问了,你只管去吧,你不必感到沮丧和失望,除了那山中的白云,世间的一切都是有尽头的。
”这两句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功名利禄、荣华宝贵的不以为然,也流露出了一种无奈的情怀,即是对友人的宽慰,也是对归隐的向往。
诗人言仅而意无穷,感慨无限,耐人限味。
送陈章甫李颀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如鸿毛。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李白送别诗的艺术特色研究
李白送别诗的艺术特色研究《李白送别诗的艺术特色研究》一、李白的送别诗的特点(一)感慨抒发李白的送别诗,对于对象的分别痛苦,抒发得淋漓尽致,感情上表现出浓浓的思念之情、伤痛之意和前程未卜的悲凉色彩。
其朴实,质朴,情之所至,都抒发得淋漓尽致,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力,具有或感动或振奋之功能。
(二)情真意切李白诗歌中意境深远,表现出诗人强烈的情感体现出情义深厚、真诚实挚,怀念的旋律、思乡的怅惘。
常常用一首小诗,向友人告别的厚重的爱意,表达的真挚而充满思念,犹如一道流光,将友情厚重,珍贵的情谊带到记忆的最深处。
(三)自然本真李白总是以大自然作为其诗歌写作的出发点,立足自然,回眸人生。
古人常以几句简洁的自然景物描述用以表达感情,李白也把自然的景色运用在其送别诗中,表达了自己的思念和别离的怆然之情。
二、李白送别诗的艺术特色(一)通过艺术抒发真情实感在李白的诗歌中,抒发的情怀往往深刻而真诚,他的诗歌充满真情实感,艺术气息独特、抒情婉转,对读者影响深远。
他用充满真挚、动人情怀的语言抒发思念和爱意,使友人在流浪天涯之前留下“满面山河容易开”的美好祝愿,传递着最真挚的友情永恒不变。
(二)笔墨传神李白在创作诗歌时,将文字和艺术结合在一起,利用艺术贴近现实,描绘了最真实的分别和思念,并用抒情的意境表达一种豁达的观念,淡昧的怀想,传神的词句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铭刻在人们的内心深处。
(三)高度造型李白的送别诗拥有高度的造型性,其特长在于以形象的文笔抒发真情,友情的背景主题清晰明了,思想内容饱满,文字流畅活泼,富有节奏感,随着读者一种连绵不断的感应,令人印象深刻。
试论唐代各类送别诗的独特之处
试论唐代各类送别诗的独特之处第一篇:试论唐代各类送别诗的独特之处试论唐代各类送别诗的独特之处摘要:自古多情伤离别。
离别,是历代文人吟咏的经久不衰的主题之一。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都与送别有关。
中国人向来重视感情、珍惜友谊,又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折柳送别,摆酒饯行,写诗相送,于是在为人送行或与人辞行时,往往要作诗相赠,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
这就产生了送别诗。
送别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但也有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的。
送别诗,即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
别离令人感伤愁怨,它表现了生命的不自由,为了实现生命的价值,人们不得不承受空间阻隔的痛苦,承受走向未知的恐惧承受与亲朋好友告别的感情折磨,因此离别的情感在诗中或表现为亲友离别时的忧伤与哀伤或借诗表达远大的政治理想与抱负,更有的在诗中体现一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态度。
唐代乃我国送别诗创作的鼎盛时期,众多诗人对送别诗作了进一步的拓宽与发展,取得了空前绝后、令人瞩目的成就。
关键词:唐代、送别诗、情感序言:送别诗,顾名思义就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
送别诗抒发离情别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
唐宋时期的送别诗成就显著,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送别诗,代表诗人有:李白、王维、岑参、王勃等等。
唐代送别诗是在继承前代传统,又大胆革新,同时不断进取的基础上繁荣起来的。
而宋代送别诗则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斗妍。
唐宋诗都代表了一代文学之胜,而送别诗则是屹立其中。
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俗、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眼光,成为他们的写作题材。
在此,我们根据诗人抒情的不同对象将唐代送别诗细分为:谢别、恋别、惜别、壮别、阔别五类。
这五类包含与友人别,与亲人别,与妻子别,与同僚甚至是与偶遇的过客别。
分析研究其各自的独特之处,并分别做比较,找出他们的异同。
一、谢别谢别诗,为离别之际为表达感激所作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送别诗的特点陇县李家河中学刘建华摘要:在唐代,由于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更使得“送别诗”成为唐代诗歌中的重头戏。
而特殊的社会背景,特别的人格追求,使得唐人的送别诗有着自己的特点,或壮别或幽婉,题材种类多,涉及范围广,手法多样,情深意长,在唐诗中极具研究价值。
关键词:唐代送别诗思想内容艺术特点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
崇尚友道,珍惜友情,是我们优秀的民族精神。
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多少人的心弦。
“离别”自然成为古典诗歌中的重要内容。
正所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特别是在唐代,由于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更使得“送别诗”成为唐代诗歌中的重头戏。
而特殊的社会背景,特别的人格追求,使得唐人的送别诗有着自己的特点。
送别诗的种类多,涉及的范围广。
唐人的送别诗现存较多,纵观唐人送别诗,其种类较多,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
1、亲人离别诗。
唐人亲人离别诗,主要写夫妻或兄弟离别的,如杜甫的《新婚别》: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妇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另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婚礼刚刚结束,新婚的新郎却要奔赴战场出征打仗,给人以悲壮的离别场景。
又如柳宗元的《别舍弟宗一》: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池。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想,长在荆门郢树烟。
全诗感慨深沉,感情浓烈,情真意切,真切感人,也写出了诗人心中的愤懑与愁苦。
2、友人到外地做官的。
唐人的送别诗,多数是送友人到外地做官的,其中有的是送友人升迁的,也有送友人被贬的。
诗中寄托的感情不一。
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过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又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好友外出做官,诗人摆酒相送,写景色调清新,轻快而富于情调,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
写好友或同僚被贬去外地做官的,其间感情又有所不同。
如王勃的《别薛华》:送进多歧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是梦中人。
第三联同情劝慰对方,也用以自慰,双方会在对方梦里出现说明怀友之诚相思之切。
又如柳宗元的《重别梦得》: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年当为邻舍翁。
诗人在送别好友的同时,或表达政治上的失意,或表达对朝廷的不满,或表明对友人的同情和安慰。
3、送友人远征的。
这类诗多数抒发作者的慷慨壮志,或充满奋发向上的精神。
如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匈奴犹未灭,魏复绛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孤塞接去中。
勿使燕然上,唯留汉将功。
从大处着眼,抒发作者的壮志,感情豪放激昂,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气壮山河。
又如岑参的《送立副使赴西官军》: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去西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诗中既不写的歌舞盛宴,也不写难舍之情,只以知己的身份说话行事,字里行间激情荡漾。
4、送友人远游或归家的。
唐人送别诗中有一部分写送友人回家或远游的,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两位诗人愉快的分手,意境优美,文字绮丽。
再如刘长卿的《饯别王十一南游》:里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州上,相思愁白萍。
这些诗毫无悲酸之态,也不故做豪放语,意境高远,情深意浓。
送友人归家的,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温庭钧的《送人东归》:荒戌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尊酒慰离颜。
此诗逢秋而不悲,送别而不伤,文论送与别都不引起更深的愁苦。
这类诗既没有少年刚强,也没有深情的体贴时充满诗意的离别。
唐代边塞诗也是唐诗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边塞诗涉及的范围和种类与送别诗大不一样,边塞诗的范围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
主要体现边塞风光、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
手法多样,情深意长。
送别诗首先是抒情诗,诗人们在抒发心中的感情,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有的使用比喻……也就是说,在唐人的送别诗中,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
1、抒胸臆好友分别,离情别绪是深重,深情厚谊不吐不快,所以在唐人送别诗中,有很多是直抒胸臆的作品,如高适的《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前两句描写落日之景,后两句直抒情谊,全是肺腑之言而毫无保留。
又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友情之深厚,深及千尺,借助潭水直抒胸臆。
2、景抒情在送别诗中,诗人们在送别时的眼前景物都附上了浓重的情感色彩。
唐人的诗本就重情趣,重意境,他们在表现“情”与“意”的时候,往往都要借助“景”或“境”,这一点是唐人送别诗中一个相当显著的特点。
如李白的《送友人》:清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
首联写送别的地点在郊外,青云白水,景色如画。
但一“横”一“绕”就把分别时的感情借助山水表达了出来。
中间两联更写离别之情深,颔联想象别后友人的行程,表达对友人的殷切关怀,颈联“浮云”象征友人行踪不定,“落日”隐喻诗思念之情,情景交融。
尾联情意更切,马犹如此,人何以堪。
整首诗借景抒情,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真挚感人。
再如刘长卿的《饯别王十一南游》: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州上,相思愁白萍。
友人远去,频频挥手,依依惜别,但诗人没有直抒心中所想,借眼前之景融入心中之情,让烟水、青山、飞鸟来烘托自己惆怅的心情,“空”字不只点出被送友人远去了,同时也蕴含着诗人空虚寂寞之情。
五、六句写心随友人去了,直到目的地。
最后写回到现场,久久不忍归去,无限愁思寄予白萍,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首尾相应。
借景抒情的最高境界则是融情入景。
把一段浓浓的深情,深婉含蓄的藏在简淡的,似乎不经意间得来的景中,只留下若隐若现的一截丝头,让读者去发现去抽取,越抽越多,牵出一腔心事,跌宕起伏,意味深远。
如张说的《送梁六自洞庭山》: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在这首诗中,诗人深深地掩藏了自己的心事,只含蓄地借助景物透露给我们些许信息:眼见友人离去,秋波浩渺中征帆渐远,直入朝廷去了,而自己却谪居岳州,遥无归期。
一个“孤”字语带双关,失落与孤寂的情绪便渐上心头了,而一个“浮”字,又顿生扑塑迷离之感,风浮于水,人浮于世,漂泊之愁便更浓了。
于是一片凄婉的心事就在这简淡的秋景中浮现,随着悠悠的湖水荡漾起伏,言之有尽而意之无穷。
又如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远归。
借景抒情,情在景中,写景有一种淡淡的意境,精美如画,竹林深远,钟声触动思绪,归影勾起诗人的归意,但诗人形象隐于诗外,在闲游的意境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但这种情怀全在意境之中。
融情入景的写法,还有一类是诗人使用了比喻,将心情托付于物象,比如同样是刘长卿的《重送裴郎中贬吉州》: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末一句写友人远去,一叶孤舟顺水而去,实则上更写友人身为逐臣,漂泊无定,正如孤舟。
同是逐臣,此情更堪伤怀,读来令人黯然神伤。
而王维的《送沈子福之江东》中的名句:“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更把相思之情比喻成无边春色,直送友人到天涯海角去了。
同是送别,但主题不同。
正如唐人送别诗的内容一样,它所表现的主题也是多种多样的。
1、表现自我剖析的唐人送别诗。
写与友人分别,却向朋友或世人表明自己的心志,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前两句叙事兼写景,凉寒的秋雨夜里潜入吴地,天亮时“我”送别朋友,顿生孤独之感。
后两句一反通常送别诗先写景后抒情的惯例,别具一格地自誓情操:你到了东都以后,请告诉关心我的洛阳朋友,我虽身处逆境,但决不改变节操,我的心永远象玉壶冰心一样的纯静,晶莹,一尘不染。
这既是诗人向世人自明心志,又是与朋友和亲人的共勉之辞。
2、表现离伤的“多情自古伤离别”,古来几人能笑对与亲人、朋友离别,即使朋友不是被贬或回家等喜虌,也不例外,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诗的前两句写景,色调清新、明朗,热烈美好,春意盎然,轻快而富于情调。
后两句抒情,情意绵绵,依恋感伤。
发行临别时刻频频劝酒,将深情厚意倾注于杯杯美酒之中。
3、表现悲壮离别鼓励朋友的。
离别伤感自不用说,但对朋友的鼓励亦不可少,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澜干百丈冰,愁去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钦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冰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诗人首先营造了一种悲凉的离别氛围,来表现离伤,同时也不时对朋友进行鼓励为朋友壮行。
4、写表现壮行的。
这类壮行不同于前一种壮别,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前两句写景,在昏暗、寒冷、迷茫、凄清的背景下,诗人送朋友远去。
后两句变哀怨为开朗,改惆怅为振作,化消极为进取;劝朋友不要为离别而难过,在未来的人生路上,还会结识许多新的知心朋友。
这既是对朋友热情的赞美,又是一种深情的劝慰,显示了友谊的深厚和襟怀的旷达。
词句精炼,言浅情深。
古往今来,朋友之情不断被人们歌之咏之,颂之赞之,正是因为朋友之间那种心与心交融的真挚的情感,让人们激动不已。
那是一种醇正的人情美,真正的友情美,而真正的美,从来都不用雕琢。
正所谓“豪华落尽见真淳”。
在送别友人的时候,诗人们往往把自己的一颗真心用朴素、精炼的语言捧出,化成千古绝唱。
如权德舆的《岭上逢久别者又别》: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