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重大自然灾害的预测和应急管理问题
2024年重大水灾事故专项应急预案(二篇)
2024年重大水灾事故专项应急预案一、背景分析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水灾逐渐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自然灾害之一。
2024年,我国某地区可能面临重大水灾事故的威胁。
为了有效应对这一突发情况,必须制定一套系统完备的应急预案,确保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灾害概述据气象部门预测,2024年某地区可能遭受强降雨引发的水灾。
降雨量较往年同期明显增加,地势低洼地区容易积水。
这种水灾可能威胁到当地居民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的运行。
三、应急预案1. 指挥体系(1)成立水灾事故应急指挥部。
由地方政府组织,并根据需要吸纳相关部门负责人参与。
指挥部应配备前期预警、救援、医疗、物资保障等各个方面的专家。
(2)明确指挥体系。
设立总指挥,副总指挥及各个部门的负责人。
并根据工作需要,在水灾事故发生后及时启动预案,组织人员配备到位。
2. 预警机制(1)建立水灾预警系统。
利用气象卫星、雷达、流量监测站等设备,对降雨量、水位等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2)完善预警信息发布机制。
建立健全的水灾预警发布系统,确保信息能及时准确地传达给受影响的人民群众,提高应急响应的效率。
3. 救援行动(1)组织抢险队伍。
事先组织抢险队伍,具备一定的抗洪救灾经验和技能。
抢险队伍由政府、军队、社会组织等共同协作组建,并进行相关培训。
(2)确保救援物资储备。
建立水灾救援物资储备库,保证足够的救灾物资供应,包括救生艇、救生衣、饮用水、食品等。
4. 安全疏散(1)及时发布疏散通知。
一旦发生水灾,及时向受灾区域的居民发布疏散通知,并提供疏散地点。
(2)组织有序疏散。
协助居民有序疏散到安全的地方,避免发生踩踏等意外伤害。
5. 保障基础设施(1)加强基础设施抗洪能力。
检查和维护城市排水系统,保证其正常运行。
确保抗洪堤坝和水库的安全稳定,不受灾害影响。
(2)落实电力、通信等可靠性保障。
加强对电力、通信等关键设施的保护,提前做好水灾事件发生时的备用电力供应和通信保障。
2025年地理自然灾害应急管理问题解析
2025年地理自然灾害应急管理问题解析在 2025 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显著,地理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可能会有所增加。
这对各国的应急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自然灾害的不可预测性和破坏性,使得有效的应急管理成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地理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包括地震、洪水、飓风、台风、干旱、滑坡、泥石流等。
这些灾害在不同的地区和季节有着不同的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
地震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
在 2025 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的密集,地震可能会对城市造成巨大的冲击。
城市中的高层建筑在地震中更容易受损,而地震引发的火灾、燃气泄漏等次生灾害会进一步加剧危害。
洪水也是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
气候变化导致极端降雨事件增多,河流和湖泊的水位上涨,容易引发洪水灾害。
城市的排水系统如果不够完善,将导致内涝,给交通、基础设施和居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飓风和台风在沿海地区频繁发生,它们带来的强风、暴雨和风暴潮可能会摧毁房屋、破坏电力和通信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干旱虽然不像其他灾害那样具有瞬间的破坏力,但长期的干旱会导致农作物减产、水资源短缺,对农业和居民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滑坡和泥石流通常发生在山区,它们往往是由暴雨、地震等因素引发。
这些灾害会堵塞道路、摧毁房屋,对山区居民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在面对如此多样化和复杂的自然灾害时,应急管理面临着诸多挑战。
预警系统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是至关重要的。
尽管科技在不断进步,但自然灾害的复杂性仍然使得准确预测充满困难。
例如,对于地震的预测,目前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而对于一些极端天气事件,如超强台风的路径和强度变化,也可能难以精确预测。
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改进监测技术和模型,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提前量。
应急响应的效率也是一个关键问题。
在灾害发生后,救援队伍能否迅速到达灾区,物资能否及时调配到位,直接关系到受灾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基本生活保障。
国家重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一、总则1. 编制目的为有效应对我国境内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2. 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
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境内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洪涝、台风、山体滑坡、泥石流、干旱、森林火灾等。
4. 工作原则(1)以人为本,确保受灾人员基本生活。
(2)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
(3)政府主导、社会互助、灾民自救,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公益性社会组织的作用。
二、组织指挥体系1. 国家层面(1)成立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负责统筹指导全国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协调开展重特大自然灾害救助活动。
(2)设立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处理和协调工作。
(3)成立专家委员会,为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2. 地方层面(1)各级人民政府设立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自然灾害救助工作。
(2)各级应急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指挥本行政区域内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
三、灾害预警响应1. 灾害预警(1)各级气象、地震、水文等部门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
(2)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根据灾害预警信息,启动应急预案,采取相应措施。
2. 响应启动(1)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后,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迅速响应,启动应急预案。
(2)各级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根据灾情,及时向上级政府报告。
四、信息报告和发布1. 灾情信息报告(1)地方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在灾情发生后24小时内,向上一级应急管理部门报告。
(2)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根据灾情信息,及时向国务院报告。
2. 灾情信息发布(1)灾情信息发布坚持实事求是、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原则。
(2)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发布灾情信息。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国应急管理的主要问题分析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国应急管理的主要问题分析自然灾害应急管理 - 中国应急管理的主要问题分析自然灾害是中国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
为了保护人民和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应急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中国的应急管理面临一些主要问题。
本文将对中国应急管理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
1. 应急响应能力不足中国的应急响应能力相对较弱。
在灾害发生时,缺乏快速、高效的应急响应可能导致损失的扩大。
应急响应机制需要更加完善和高效,包括提高警示系统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加强协调与组织能力,确保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能够快速行动。
2. 预防与减灾能力不足预防和减灾是应对自然灾害的重要环节。
中国需要加强对潜在灾害的科学研究和监测,提高预警能力和预防措施的可行性。
此外,重点应关注灾害易发地区的建设规划,加强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
3. 信息共享和传播不畅在灾害管理中,信息的传播和共享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在中国存在着信息共享和传播不畅的问题。
相关部门和地区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需要加强,以便更好地协调应对灾害的各项措施。
同时,对外界的信息公开透明度也需要提高,以便媒体和公众能够及时了解灾害情况。
4. 多部门协同合作不充分灾害管理需要多个部门的协同合作和配合。
然而,中国的多部门协同合作存在不充分的问题。
不同部门之间的职责划分不清晰,导致协作不畅或出现重复工作。
建立更加紧密的跨部门合作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协调沟通,对于应急管理的有效推进至关重要。
5. 应急能力建设不均衡中国地域广阔,各地的应急能力建设存在不均衡的问题。
一些地区的应急能力相对较强,而其他地区则存在较大的薄弱环节。
应该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推动各地区加强应急能力建设,确保全国范围内的应急管理能力的均衡发展。
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中国应借鉴国际上的应急管理经验,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改进和创新。
通过加强应急响应能力、提高预防与减灾能力、加强信息共享和传播、改善多部门协同合作和促进应急能力建设的均衡发展,中国将能更有效地应对自然灾害所带来的挑战。
2025年地理自然灾害应急管理问题解析
2025年地理自然灾害应急管理问题解析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地理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加,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挑战。
2025 年,我们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可能更加严峻,因此,加强应急管理能力成为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关键。
一、2025 年可能面临的主要地理自然灾害在 2025 年,地震、洪水、飓风、干旱、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仍将是我们面临的主要威胁。
地震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其发生往往难以预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和建筑物在一些地震活跃区域的聚集,一旦发生强烈地震,将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洪水也是常见的灾害之一。
气候变化导致极端降雨事件增多,加之城市化发展造成的地面硬化和排水系统不完善,洪水的危害程度可能进一步加大。
飓风的威力不容小觑,其带来的狂风、暴雨和风暴潮可能对沿海地区造成严重破坏。
干旱则会影响农业生产,导致粮食减产,引发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
滑坡和泥石流多发生在山区,强降雨和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可能增加其发生的风险。
二、当前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尽管我们在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监测预警能力不足当前的监测技术和手段还不够先进,对一些自然灾害的发生难以做到精准预测和及时预警。
例如,对于地震的短期和临震预测仍然是一个科学难题,导致在地震发生时往往措手不及。
2、应急响应机制不完善在灾害发生时,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不够顺畅,存在信息沟通不畅、职责不清等问题,影响了应急救援的效率。
3、物资储备和调配不合理物资储备的种类和数量与实际需求存在差距,而且在调配过程中存在运输不畅、分配不均等情况,导致受灾地区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物资援助。
4、公众防灾意识淡薄部分公众对自然灾害的认识不足,缺乏必要的防灾知识和技能,在灾害来临时不能正确应对,增加了伤亡和损失。
5、恢复重建工作困难灾害后的恢复重建工作面临资金短缺、技术支持不足等问题,导致受灾地区的恢复进程缓慢,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
当前我国地方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地方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国地方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随着近年来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事故的频繁发生,应急管理工作对事故的处置显的尤为重要,然而目前我国目前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亟待重视并加以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一)预测预警体系的建设问题现在的应急管理工作中重视预案的编制和管理,但是预测预警体系的建设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具体表现为:一是地方性自然灾害预测的科学研究体系未建立或健全;二是安全生产等方面的监测监控体系未建立或健全;三是各部门之间的专业预测、监控信息的交流、会商、筛选、决策机制未建立或健全;四是对各类突发事件发布预警的判断指标体系未建立或健全。
(二)应急预案体系不够完备基层社区、乡村、学校、企业等基层组织应急预案工作发展不平衡,预案的编制、修订和演练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应急预案的动态管理不够。
(三)信息上报、发布与核实问题现代社会中隐瞒信息是很不明智的事,只有及时上报信息和向社会公开发布信息才是正确的选择。
但是,实际工作中确实存在着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的问题。
诸如,不同的部门对某一事件信息的掌握会存在一些出入,需要时间进行核实;媒体的抢先报道与政府正式的新闻发布有时也会存在出入。
(四)应急处置协调联动机制有待提高应急管理的综合协调能力还不足,应急指挥系统功能尚未完善,各县(区)之间、部门之间、条块之间、军地之间、各区域间密切协作的机制有待健全,各类应急队伍协同作战联合训练演练不够。
(五)政府各部门之间在应急管理工作领域的分工、协调、衔接、联动的法定程序规范问题政府各部门在应急管理工作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职责划分的问题,诸如水利部门在防洪工作方面与国土资源部门在预防地质灾害如山洪、泥石流方面如何分工协调,民政部门如何开展城市救灾以及全社会的减灾防灾工作等。
二是资源整合问题,例如如何整合部门资源、如何利用社会资源、如何建立部门联动和区域合作,由哪个部门来统筹考虑应急管理资源的网络化有机结合等。
简述我国突发事件发生的现状及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简述我国突发事件发生的现状及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答:突发事件主要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及社会安全事件四类。
回顾这几年国内的自然灾害事件,可以发现各个地方大的自然灾害事件频发,例如08年的南方雪灾,08年的汶川地震,10年的舟曲泥石流,10年的四川洪涝灾害,及至这两年来不断升级的旱涝等等,灾难事件的频发,是对我国突发事件管理的一个考验。
自然灾害发生后,当地政府往往能会在第一时间向有关部门寻求帮助,这是因为资金和物质的支持对于当地政府的救灾行为是很有利的。
但是在管理和处置的另几个方面则反应出了种种问题,以08年的雪灾为例,第一大面积的停水停电及物资缺乏反映出了政府的预防和应急准备的不足,,第二政府没有根据其对灾害的进行准确的预测及对百姓进行合理的引导解释反映出了预测预警的不足。
应急管理中准确做到这两点可以有效的控制事故的面积和影响程度。
从事故灾难来讲,其中非常严重的一点反映出了对于事故的处置地方政府有谎报瞒报等行为,严重影响了事故的救援进度及社会公众对于此类事故的认知。
从预防和应急准备来说也可以看出我国对于特殊的事故灾难准备不足,比如说上海的高楼火灾,没有设备可以灭火。
在监测和预警方面受我国体制影响,往往不能有效的进行,比如黄岛的油库的火灾,消防局在事故之前对于油库提出了很多的整改意见,均被置之不理,且其又没有权利让其停产整改,因此发生了火灾的悲剧,类似事故原因在中国比比皆是。
就公共卫生事件来说,比较著名的就是我国的“非典事件”,其影响范围很广,我们可以得出的反思也很多。
就预防和应急准备来说,事故初期是做的很不好的,在非典事故的前期,政府并没有及时的采取措施来防止非典的大范围扩散,且没有让老百姓知道非典疫情的实际情况,从而没有就自身采取足够的防范措施,导致疫情的大面积扩散,而且没有有效隔离病人。
就预测预警而言,因为政府没有让老百姓知道事情,那么预测预警也就失效了。
当然后期的处置还是相当到位的,事后对于此类事故的延伸也很到位,相信再发生类似事故绝不会相非典前期那么人心惶惶。
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应急管理
对灾害应对策略进行定期评估,分析其效果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灾害应对策略的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和实际情况,对灾害应对策略进行调整和完善。
灾害应对策略的调整
收集反馈意见和建议,持续改进灾害应对策略,提高其针对性和有效性。
灾害应对策略的反馈与改进
借鉴国际经验
借鉴国际上先进的灾害应对经验和技术,提高我国灾害应对水平。
05
自然灾害应对策略
01
根据灾害类型、影响范围和程度,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包括应急预案、救援措施和资源调配等。
灾害应对策略的制定
02
确保应对策略的有效执行,包括协调各部门、组织救援力量、调配物资和资金等。
灾害应对策略的实施
03
通过宣传和培训提高公众对灾害应对的认识和自救能力。
灾害应对策略的宣传与培训
发挥政府和社会力量的作用,共同参与台风灾害的应急管理和恢复重建工作。
针对台风灾害可能对灾区人民造成的心理影响,开展心理辅导和关爱工作,帮助他们重建家园和重拾信心。
1. 应急管理
3. 社会力量动员
4. 灾后心理辅导
2. 恢复计划
THANKS
感谢观看
流程
指标
包括灾害发生的频率、强度、持续时间、影响范围和不确定性等。
标准
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和指南,如《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技术规范》等,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03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
应急管理是指针对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以减少灾害损失的过程。其原则包括预防为主、快速响应、科学救援等。
总结词
应急管理主要是为了应对突发事件,特别是自然灾害。它涉及到灾害的预防、预警、应急处置和灾后恢复等多个方面。预防为主是应急管理的首要原则,强调通过科学预测和有效预防措施来降低灾害发生的风险。快速响应则是要求在灾害发生后,能够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调动各方资源进行救援。科学救援则强调救援行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利用科技手段提高救援效率。
浅谈突发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浅谈突发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以XX市应对2017年第13号台风“天鸽”为例人类社会的发展总会伴随一些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如洪灾、旱灾、地震、台风等,一件件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接踵而至,例如XX市就迎来了2017年第13号超强台风“天鸽”(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4级),造成XX市有2人死亡,超过500人受伤,房屋倒塌275间,数以千计的树木被拦腰吹断甚至连根拔起,台风过后的珠海,道路上倒伏了许多大树,汽车被大树砸坏,停靠在码头的渔船被吹上岸边,许多楼房的玻璃被台风吹裂,有些临时建筑被吹翻,部分地区通信、通电、供水等设备严重受损,直接经济总损失逾XX亿元,对政府和社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进行了全方位的考验。
这些突发事件不断发生,让人们在疲于应对的同时也深切地认识到:面对突然自然灾害,加强对危机以及对危机决策的研究非常重要。
由于台风多次与珠海擦身而过,面对这场台风,XX市很多市民认为依然会擦身而过,事先并未引起高度重视,但事后处理可以算是比较及时。
XX市“三防办”在8月23日当天早上6点发布台风红色预警,但由于早上8点前天气还算比较平稳,珠海大桥等主要桥梁也没有封桥,很多人未接到单位关于停工的通知,依然选择冒雨上班,结果被困在单位或困在上班的路上。
当天下午,台风刚过,各级政府就开始了抢险救灾工作,发动了一批又一批的社会志愿者、解放军战士、机关干部职工、企事业单位人员等参与抢险救灾工作。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省内外各地也积极支援珠海抢险救灾,如XX供电局506名抢修人员驰援珠海救灾复产,XX市多个部门全方位支援珠海救灾工作等等。
灾后不到一个星期,XX市的道路交通、城市面貌已恢复了一大半,救灾效果明显。
但在此过程中,仍暴露除我国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一)应对突发事件的意识淡薄政府官员、公共管理者以及社会公众的危机管理意识淡薄,在政府管理过程中对公共危机管理的认识不足。
由于突发事件意识淡薄,突发事件出现时就会措施无力,政府和公众都会存在侥幸心理。
我国救灾程序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救灾程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摘要: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日趋严重,我国自然灾害的发生越发频繁,这对以政府为领导,ngo和其他社会组织为重要补充的紧急救援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其不断提升应急力和判断力。
以下将以2008年汶川大地震为例,重点介绍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政府展开的救援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同时对ngo和相关媒体的行动也作出大致概括。
关键词:救灾现状特点问题汶川地震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立刻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开展紧急救援工作,在救援中及时信息公开,减少了民众的恐慌,让灾区的损失降到最低点。
同时在这次救灾过程中,民间力量也活跃其中。
这三者在地震后的相互协调配合,构成了灾区紧急救援的整体行动。
1.政府的应急管理在地震发生后,政府迅速组织人力物力,开展救援行动。
具体来说,其行动主要有以下特点:1.1反应及时①信息发布迅速。
政府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向公众公布消息。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地区发生7.8级地震。
14时46分29秒,新华网便将该消息发布出来、,随后在中国政府网也相应公布。
②决策指挥快。
地震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立即作出重要指示,温家宝总理也赶赴灾区指导救灾工作。
12日下午,中国地震局新闻发言人张宏卫也通报,中国地震局已启动一级预案。
这些都是在地震发生两小时内作出的决议,有效迅速的决策为将损失降到最低提供了可能,尽可能地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③救援快速展开。
地震发生13分钟后,军队应急机制便全面启动,解放军和武警全面出动展开救援行动。
截止5月13日上午7:56分,参加抗震救灾的人民子弟兵已过万人,另外成都军区调派民兵预备役万余人。
我国军队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展开救援,为灾区人民赢得了宝贵的生还时间。
1.2应急预案全面启动,协调有序①全面启动预案。
地震发生后,国家地震局迅速启动一级应急预案,国家减灾委也紧急启动二级救灾应急响应。
自然灾害应对未来发展展望预测未来趋势与挑战
未来发展展望: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跨领域合作在自然灾害应对中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未 来需要进一步加强跨领域合作,推动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提高自然灾害应对的效率和水平。
未来趋势预测
智能化监测技 术:利用人工 智能、大数据 等技术手段, 提高自然灾害 的监测和预警
能力。
精细化模拟技 术:通过数值 模拟、物理模 拟等技术手段, 对自然灾害进 行精细化模拟
和预测。
快速响应技术: 利用无人机、 机器人等技术 手段,提高自 然灾害应急救 援的快速响应
能力。
智能化决策技 术:利用人工 智能、大数据 等技术手段, 提高自然灾害 应急救援的智 能化决策水平。
加强政策法规的宣传和普及 工作
保障自然灾害应对工作有序 开展
加强灾害监测和预警能力
加强社会公众的灾害意识和 自救互救能力
加强公众教育:提 高公众对自然灾害 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引导社会组织、企 业和个人参与灾害 应对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实现政府、企业 和社会组织之间的 信息共享
完善法律法规:为 全民共建共治共享 提供法律保障
国际合作:加强 国际合作与交流, 共同应对全球性 自然灾害挑战
预测能力有限: 目前的技术无 法准确预测自 然灾害的发生
时间和地点
预警系统覆盖 面不足:预警 系统在某些地 区可能无法覆 盖到所有人群
救援能力有待 提高:在自然 灾害发生时, 现有的救援能 力可能无法满
足需求
缺乏跨部门协 作:不同部门 之间的信息共 享和协作存在
国际合作加强:未来自 然灾害应对将更加注重 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 应对全球性挑战。
自然灾害预测模型与自然灾害发生下应急管理分配方案
重大自然灾害预测与灾害发生下应急管理问题摘要近年来,地震、海啸、台风等重大自然灾害肆虐全球各地,我国是受自然灾害影响程度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因此,预测和防范各类重大自然灾害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第一问本文通过选择1989—2010年自然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为基础量,运用灰色马尔可夫预测方法建立我国重大自然灾害预测模型。
得到残差修正后灾变时间响应函数为:()()()()()()()()()()()0000.2427710.3437440.242770.3437438ˆ411.60964ˆ126119.76661k k x x k x k e e k e e δ----⎧=⎪⎪=≥⎨⎪+=-++-⎪⎩,并得到精确度均在95%以上,最后预测下一次重大灾害年为2017年或2018年.第二问使用多目标、多物资种类最大总效用模型解决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物资分配问题。
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并引入重要性系数和重要性指数,建立目标函数为:121212120.60.70.50.912341111max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f x xx x x μμμμ=====+++∑∑∑∑,并结合相应约束,使用lingo 编程得到max ()f x =1.891611和分配列表。
第三问的解答:根据相关数据使用critic 加权法对各个指标进行赋权,通过定性分析得出应急管理中的关键是在于如何有效地设计方案,优化方案,以最小时间、最小成本、最小出救点为目标,进行应急物资运送。
关键字:应急管理问题 时间响应函数 灰色马尔可夫预测 最大总效用一、问题重述1.1 问题背景近年来,世界各国地震、海啸、台风等重大自然灾害累见不鲜: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在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发生9.0级强震并引发海啸,截至3月23日上午9时,已确认造成9301人死亡,13786人失踪。
同时,海啸还引发了核电站爆炸,造成放射性污染,其污染范围已从陆地、空中扩散至海洋,造成了世界环境的污染。
自然灾害及事故隐患预测预警管理规定
自然灾害及事故隐患预测预警管理规定一、背景自然灾害和事故隐患是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的重大威胁,如果不能及时发现、预测、预警和管理,将会给社会带来极大的损失和不利影响。
因此,各国纷纷出台了相应的管理规定,以确保预测预警工作的顺利开展。
我国的《自然灾害防治法》、《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对自然灾害和事故隐患的预测预警管理有明确要求。
本文将对自然灾害及事故隐患预测预警管理规定做一些简要阐述。
二、自然灾害预测预警管理规定1. 预测预警原则自然灾害的预测和预警必须遵循科学性、及时性、准确性和权威性原则。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建立一套科学、系统、规范的预测预警机制,加强预测预警技术研究和人员培训,提高预测预警工作的水平。
2. 预测预警范围自然灾害的预测预警范围应该包括气象、地质、水文、海洋等方面。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建立健全的预测预警系统,并不断探索新的预测预警途径和措施,提高对各类自然灾害的识别和预测能力。
3. 预测预警等级自然灾害的预测预警应该分为不同等级,并提前做好人员和物资调配准备。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预测预警等级和标准,并对各级预测预警部门进行评估和考核。
4. 预测预警发布预测预警信息应该及时、准确、权威地发布,以引导公众采取措施,最小限度地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预测预警信息可以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多种途径发布。
三、事故隐患预测预警管理规定1. 预测预警原则对于可能引起重大安全事故的隐患,有关部门要建立预测预警机制,采取措施消除或降低隐患,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 预测预警责任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明确预测预警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加强事故隐患的排查,及时发现、预测和预警安全事故隐患。
3. 预测预警机制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健全事故隐患预警机制,通过各种手段进行预测和预警,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保障公众的知情权。
同时,还应该制定应急预案,加强应急管理和处置能力。
重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重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自然灾害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它具有不可预测性、破坏性和突发性等特点。
为了有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制定一份科学、合理、实用的重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至关重要。
一、应急预案的目标和原则(一)目标本应急预案的主要目标是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高效地开展应急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尽快恢复受灾地区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二)原则1、以人为本原则: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在应急救援过程中,优先抢救生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
2、预防为主原则:加强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和预防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将自然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3、快速反应原则:建立健全快速反应机制,在自然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应急救援力量,及时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4、科学救援原则:依靠科学技术和专业力量,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救援方案,提高应急救援的效率和质量。
5、协同作战原则:加强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的协同配合,形成应急救援的合力,共同应对重大自然灾害。
二、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一)应急指挥中心成立重大自然灾害应急指挥中心,负责统一指挥和协调应急救援工作。
指挥中心主任由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成员包括各相关部门的负责人。
(二)各部门职责1、民政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受灾群众的转移安置和生活救助工作,组织调拨救灾物资,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2、应急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应急救援工作,制定应急救援方案,组织调配应急救援队伍和物资,协调有关部门开展抢险救援工作。
3、气象部门:负责气象监测和预报工作,及时发布气象预警信息,为应急救援工作提供气象服务。
4、水务部门:负责水情监测和预报工作,组织开展水利工程抢险和防洪排涝工作。
5、自然资源部门:负责地质灾害监测和预报工作,组织开展地质灾害抢险和防治工作。
6、交通运输部门:负责组织抢修受损的交通设施,保障交通运输畅通,组织调配运输车辆,保障应急救援物资和人员的运输。
应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应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近年来,由于自然灾害频发、恐怖袭击事件增多、公共突发事件频繁发生等原因,应急管理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领域。
然而,在实际应急管理中,我们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
本文将从组织体系不完善、资源短缺、专业人才匮乏以及危机意识不强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组织体系不完善在当前的应急管理中,一个主要问题是组织体系不完善。
有许多不同的机构和部门同时负责应急管理事务,但缺乏有效的协调和合作。
这种分散状态使得信息传递效率低下,协同配合困难。
各个单位之间往往出现信息孤岛现象,导致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任务分工和资源调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建立一个更加统一和高效的组织体系。
政府可以设立统一的综合指挥中心,负责统筹协调各类应急事件,并制定详细的指挥流程和操作规范。
同时,还需要与相关部门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加强信息共享和协同作战能力,以便更好地应对各类突发事件。
二、资源短缺另一个主要问题是资源短缺。
通常情况下,灾害和突发事件具有临时性和不可预测性,导致紧急救援时需要大量的物资和人力资源进行支持。
然而,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和分配不均衡,我们经常面临着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储备物资系统。
政府可以在平时加强对救援物资的采购和储备,并定期检查和更新库存。
其次,还需要提高应急救援队伍的素质和能力水平。
通过培训、演练等方式提高应急人员的专业技能,并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应急工作中来。
三、专业人才匮乏除了资源短缺外,专业人才匮乏也是应急管理领域面临的一个主要困难。
由于这个领域要求具备广泛而深入的知识背景,并且需要实践经验进行指导,因此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多种措施。
政府可以加大对应急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开设相关课程,并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
同时,还可以引进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提高我国应急管理领域的整体水平。
另外,还可以通过加强行业协会的组织和管理,促进不同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合力。
应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应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应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一、问题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自然灾害、恐怖袭击、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频频发生,应急管理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然而,目前我国应急管理存在一些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 缺乏综合性、长期性规划目前我国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长期规划的缺失。
由于每次突发事件的发生都是临时性的,面对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相关部门往往只是采取应急措施,但缺乏长远的规划和预防策略。
2. 制度不健全、协调不畅通在应急管理工作中,涉及各个部门和地区的协作与配合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应急管理涉及到公安、消防、卫生、交通等众多部门,各部门间的职责划分不明确,导致协调融合难度增加。
3. 应急能力和技术手段有限我国应急管理的能力和技术手段相对薄弱。
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应急供给中心、人员培训和救援设施建设仍处于较低水平,导致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无法迅速有效地响应。
4. 宣传教育不到位在应急管理过程中,宣传教育的力度不够,公众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意识较低。
普通民众对于安全知识的了解程度有限,缺乏相应的防灾准备和自救自护意识,导致突发事件发生时的混乱和恐慌更加严重。
二、对策措施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对策,以提升我国应急管理水平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1. 建立综合性、长期性的应急管理规划应急管理部门应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建立起一套综合性、长期性的应急管理规划。
该规划应包括预防、准备、应对和恢复四个阶段的措施,定期进行修订和完善,以提高应急管理水平。
2. 健全制度、加强协同机制加强与各部门和地区的沟通与配合,建立健全一套应急管理制度和协同机制。
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定位,加强资金、技术和设备的共享,提高协调效率和工作质量。
3. 增强应急能力和技术手段加大对应急供给中心、人员培训和救援设施的投入,提高应急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能力。
引进先进的技术手段,如无人机、人工智能等,加强应急数据分析和预警能力,提前解决潜在的安全隐患。
中国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一、应急管理概述1、应急管理概念应急管理是应对于特重大事故灾害的危险问题提出的。
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恢复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应用科学、技术、规划与管理等手段,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
危险包括人的危险、物的危险和责任危险三大类。
首先,人的危险可分为生命危险和健康危险;物的危险指威胁财产安全的火灾、雷电、台风、洪水等事故灾难;责任危险是产生于法律上的损害赔偿责任,一般又称为第三者责任险。
其中,危险是由意外事故、意外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蕴藏意外事故发生可能性的危险状态构成。
事故应急管理的内涵,包括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
尽管在实际情况中,这些阶段往往是重叠的,但他们中的每一部分都有自己单独的目标,并且成为下个阶段内容的一部分。
2、中国应急管理概况我国政府应急体系建设已取得的成就1、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已初步建成在国家建立统一领导下,坚持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来应对突发公共事件。
在应急体系中,国务院是最高行政领导机构,由非常指挥机构或临时指挥机构负责应急管理工作。
2、应急预案逐步完善2001 年,我国进入综合性应急预案的编写使用阶段。
2004 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定和修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框架指南》,使重大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写有章可循。
目前为止,我国已编制国务院部门应急预案57 部,国家专项应急预案21 部,全国各级应急预案130 多万件,基本上涵盖了各类常见突发事件。
3、应急管理法律体系基本建立我国已经制定了突发性公共事件应对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60 多部。
基本建立了以宪法为依据、以突发事件应对法为核心、以相关法律法规为配套的应急管理法律体系,使应急工作可以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4、应急保障能力得到了加强近几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数百亿资金,重点进行了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队伍装备的建设。
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绊脚石之一,突发自然灾害事件更是对我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有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我国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应急预案。
本文旨在介绍这些预案的主要内容和应用情况,以期提高防灾减灾意识,推动全社会的灾害应急能力提升。
一、地震灾害应急预案地震作为一种突发的自然灾害,发生时通常伴随着剧烈的摇晃、建筑物的倒塌和地质灾害的发生。
地震灾害应急预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地震预警系统:我国已组建了地震监测预警系统,通过监测地震震源和地震波传播速度,向受灾区域提前发出地震预警信号,以便民众提前做好避险准备。
2. 快速疏散和安全避险:灾害发生时,人们应听从政府发布的疏散指令,有序撤离危险地区,并寻找安全的避险场所,如开阔地、绿化带等。
3. 伤员救治和应急医疗救援:应急预案中设有医疗救援队伍,他们会尽快赶赴受灾区域,并展开伤员救治工作,确保受伤人员得到及时救助。
二、洪涝灾害应急预案洪涝灾害是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经常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针对洪涝灾害的应急预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水利设施管理:在防洪工程方面,应急预案规定了河流的管理、水库调度以及堤坝值守等措施,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及时反应并作出相应的调整。
2. 疏散和安置:预案要求政府以及有关部门要制定详细的疏散方案,并组织抢险力量进行疏散安置工作,保障被困群众的生命安全。
3. 粮食储备和物资保障:为了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应急预案要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提前做好粮食储备和日常物资的储备工作。
三、台风灾害应急预案台风灾害是我国沿海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每年都会带来巨大的破坏力。
针对台风灾害,我国的应急预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警示和预警体系:台风预警体系包括台风的追踪、发展和未来趋势的预测,以及向社会发布台风警报,提醒人们做好应对准备。
2. 停工停产和人员疏散:台风来临时,预案规定政府可以根据情况发布停工停产指令,以确保人员的安全。
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问题
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问题随着各种自然灾害、公共安全事件不断发生,应急管理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应急管理指的是在突发事件、事故灾害等情况下,采取组织、协调、指挥、处置等措施,尽可能减少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维护社会稳定、恢复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的一种管理方式。
然而,应急管理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困难。
一、缺乏制度保障和法律支持应急管理需要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和法律支持,但目前我国对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够完善。
虽然制定了一些应急预案,但由于预案不够完善,面对突发情况时难以实际指导应急工作。
此外,对于一些特定领域的应急管理,比如核能、化工等,需要根据不同领域的风险特点,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但目前没有一个完整的应急管理体系能够统一管理。
二、应急管理部门能力不足应急管理需要依赖专业的应急人员和技术手段,但目前国内应急管理部门的人员配置和技术装备都存在问题。
一方面,人员流动性大,从业人员普遍缺乏高水平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另一方面,部分地方应急管理部门设备简陋,基础能力不足。
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应急管理的发展和进步。
三、信息共享困难应急管理需要多个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才能充分发挥应急工作的效益。
然而,由于信息孤岛问题,不同部门之间难以实现信息互通和共享,导致应急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此外,一些部门也缺乏对应急事件的全面和准确的信息获取能力和信息处理技术,错失了应急时机。
四、技术手段瓶颈随着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应急管理的技术水平和手段也要跟上步伐,但是我们在技术方面面临着很多瓶颈。
例如,现在一些抢险队员仍然是靠人力器械进行营救,很难发挥更大作用;在一些危化品企业、高层建筑等场所,现有的技术手段仍然无法防止事故的发生。
五、应急演练不够应急演练是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实情况下,应急演练的次数和质量都有待提高。
有不少企业和单位,仅在发生事故之后才会意识到应急演练的必要性,这种“被动式”的演练方式明显是不可行的。
综上所述,应急管理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难,需要在加强制度建设、培养专业人才、促进信息互通、引进先进技术、加强应急演练等方面不断探索和创新。
2025年地理自然灾害与应急管理解析
2025年地理自然灾害与应急管理解析《2025 年地理自然灾害与应急管理解析》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但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大自然的各种挑战。
地理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飓风、干旱等,始终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巨大威胁。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 2025 年,这些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或许会发生变化,而我们的应急管理策略也需要不断进化和完善,以更好地保护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首先,让我们来探讨一下 2025 年可能面临的地理自然灾害的新趋势。
气候变化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它导致全球气温上升,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海平面上升使得沿海地区更容易遭受飓风和海啸的袭击。
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高温和严寒,变得更加频繁和剧烈。
例如,暴雨可能导致洪水泛滥,淹没城市和农田;高温可能引发大面积的干旱,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水资源的供应。
地震活动也是我们需要密切关注的领域。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对地下资源的开采和大型工程的建设,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壳的稳定性,从而增加地震发生的风险。
而且,随着城市的密集化和高层化,地震所带来的破坏可能会更加严重。
在 2025 年,自然灾害的影响范围可能会更广,不仅仅局限于某个地区或国家,而是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
这意味着一个地区发生的灾害可能会通过供应链、经济和社会网络迅速传播到其他地区,引发全球性的危机。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应急管理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2025 年的应急管理将更加注重预防和预警。
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如卫星遥感、气象监测、地质监测等,我们能够更准确地预测自然灾害的发生时间、地点和强度。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应用将使我们能够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从而提前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
应急救援队伍的专业化和装备的现代化将是 2025 年应急管理的一大特点。
救援人员将接受更加系统和专业的培训,具备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能力。
同时,高科技的救援装备,如无人机、机器人、生命探测仪等,将大大提高救援的效率和安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重大自然灾害的预测和应急管理问题摘要本文以我国历年自然灾害的损失的实际情况为背景,分析并建立了我国重大自然灾害的预测模型和应急物资调配模型。
首先,针对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现状,并结合傅里叶级数的相位特征,利用傅里叶级数时间序列模型给出自然灾害损失的变化趋势。
根据1988-2010年间的因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的数据,在SPSS软件环境的拟合之下,并对未来三年我国自然灾害造成经济的直接损失进行预测。
结果显示傅里叶模型能够很好地符合重大自然灾害损失发生的特点,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损失预测模型在灾害经济损预测中误差大、稳定性差的缺陷,提高了预测精度;且得出未来3年我国灾害灾情仍然具有递增的趋势的结论。
然后,针对我国自然灾害常常是多个事故同时发生的特点, 我们设计了一种改进的基于偏好次序的效用函数, 用以刻画各事故得到救援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将多事故物资调配问题描述为完全信息非合作博弈过程, 利用Gambit软件, 求解该博弈过程的纳什均衡, 得到物资分配方案。
综合了考虑事故严重程度、响应时间、救援可靠性等多个优化目标和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 该方法能合理有效地解决多事故点的应急物资调配问题, 为应急辅助决策提供必要的支持。
最后,通过一定的数据分析方法,我们分析了我国灾害应急管理中的重要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傅里叶级数、拟合曲线、多事故、博弈理论、纳什均衡问题重述和分析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多的国家之一,其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高、种类多、范围广、程度深、危害大,这些自然灾害在不同程度上都给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影响。
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的预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它对于国民经济和防灾减灾工作既有重要的决策参考价值。
传统的预测模型往往在拟合精度和预测精度等方面存在着很多的不足,究其原因是由于自然灾害的发生是多种致灾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致灾因子对承灾体起着不同的作用,有的致灾因子起着长期而稳定的作用,而有的致灾因子则周期性地起作用,从而使得灾情具有不确定性和波动性。
因此,本文会同时结合以上致灾因子来建立精度更高的灾害预测模型。
应急资源调配优化问题,主要是研究如何通过合理地分配有限的应急资源,及时有效地进行应急救援行动,尽可能地减少事故所造成的损失。
考虑到多事故的发生,特别是发生时间间隔短、地理位置相对靠近的多个事故的应急响应,因涉及到共同救援物资和力量,则更加凸显资源调配问题的重要性和复杂程度。
在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和力量部署一定的条件下,各事故之间必然存在对稀缺资源的竞争。
博弈论作为研究竞争与冲突条件下决策分析的科学,运用于各领域的资源调配或优化问题中,也为解决该应急资源调配问题提供了有效方法。
我国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的预测模型一、模型准备:基于一般的研究方法存在精确性不足,原因在于自然灾害的发生是由多种致灾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来源于长期而稳定的致灾因子的影响;而另一方面来源于周期性的波动影响。
使得自然灾害的损失具有周期性和波动性。
鉴于此笔者建议运用傅里叶级数预测模型来预测自然灾害损失的情况:首先,我们可以把那些长期而稳定的致灾因子所造成的损失用单调线性关系来表示:f(t)=a+b*t.若b>0,则表示递增,若b<0,则表示递减。
其次,我们把那种周期性波动的致灾因子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用周期函数()()t w b t w a n n n n cos sin +来表示。
最后,可以用如下这个时间序列来表示致灾因子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Nn n n n n t w b t w a t b a t S 1cos sin *。
a,b 表示长期发展趋势的参数,n a ,n b 表示致灾因子周期性影响因素,反映周期函数的振幅和周期的相位。
上述参数可以在后面的数据拟合里面求得。
N 表示致灾因子的数量,显然N 数值越大,在拟合的过程中得到的结果会越精确。
总的说来,该模型克服了一般方法的不足,考虑了周期性带来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模型假设:1,不包含在数据里面的直接经济损失不予考虑;2,致灾因子只有长期而稳定和周期性波动两种情况;3,周期函数所反映的致灾因子只考虑一种情况;4,致灾因子在长期方面的影响认为是单调的直线关系;5,忽略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影响,把各年的数据不再予以折现;6,假设2010之后的三年不会发生像汶川大地震那样的特大自然灾害;三、模型建立:()t w b t w a t b a t S *cos **sin **11+++=其中w 表示弧度,a,b,a1,b1,W 都为参数。
四:模型求解:笔者采用的数据是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规划财务司,1988年到2010年的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救灾工作栏里的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理论上应该要把每一年的数据都折现到2010年,但笔者在假设中把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影响去掉了,所以直接以1988年到2010年22年的数据进行求解,以下是1988年-2010年数据:时间直接经济损失(亿) 1988525 1989616 19911215 1992854 1993993 19941876 19951863 1996 28821997 19751998 2644.81999 19622000 2045.32001 1942.22002 1717.42003 1884.32004 1602.32005 2042.12006 2528.12007 23632008 11752.42009 2523.72010 5339.9数据来源:国家民政局网站:/article/tjbg/对数据进行拟合:运用SPSS软件进行拟合,确定各个回归系数的数值,然后再预测未来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步骤:1,根据已有的时间序列数据,利用SPSS做出该时间序列的非线性回归的图形,根据已知假设条件,对周期性的函数进行一次拟合。
2, 作出时间序列的曲线图之后,还要对该模型进行检验,看散落的点是否基本落于预测的图形之上,看可行系数是否接近于1.根据以上步骤在SPSS 软件中拟合,为了方便,我们把时间定义为t=1,2,3,…,22.并设置成序列格式,在非线性回归对话框中将因变量即直接经济损失,和要拟合的函数模型:t w b t w a t b a *cos **sin **11+++, 再设置变量a,b,a1,b1,w.将他们的初始值都设为0.最后确定后,可以得出拟合后的一些分析值,在拟合之后可以通过图形对话框将预测值和原来数据值都在图形中用折线图表示。
笔者在此处注明:图中为了在SPSS 中对非线性回归进行拟合,将横轴的变量由1988-2010转换成1-22.制作了两个图,第一个图,是包含有2008年数据的图,因为2008年我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四川汶川大地震,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了惊人的11752.4亿元。
而第二个图不含有2008年数据,根据假设条件,假设2010后三年都不会发生类似于汶川大地震的重大自然灾害,显然这样分析起来是有道理的。
图一图一方程式为:()t148.*.773212750.-=++130-477*385.0S* tttsincos385.0**785.5412R=0.412,可行系数只有0.412,远远小于1。
图二图二方程式为:()t509*962776*.997+=-916-sin.101.457.0 S*.0ttcos t*457*503.213 2R=0.742,可行系数接近于1,此拟合是比较接近的。
尽管在统计方面看来,在图形中去掉一些关键的点是不可取的,正如上面所描述的,2008年是中国发生特大自然灾害的一年,由于灾害造成4.7亿人受灾,死亡和失踪人数达到88928人,因灾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1752.4亿元。
根据模型的基本假设,为了使模型能够更好的预测自然灾害对我国经济造成的损失,在利用时间序列的时候去掉了2008年的数据,得出预测的模型来预测未来三年自然灾害对经济造成的直接损失,相比将2008年数据涵括进来时的模型更加准确。
在类似汶川大地震这样特大灾害发生的概率在中国是极低的,笔者认为在分析的基础上将个别偏离太大的数据剔除是可取的。
五、模型检验:根据得到的模型表达式:()t509962**.776..+=-916-997101sin.0.0S*tttcos457**503457.213得到当t取13,17,18即当时间为2000年,2004年,2005年时的预测数据分别为:1689.229;2082.846;2181.339.与现实中的数据:2045.3;1602.3;2042.1.相对来说,预测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距相差不是太大,在SPSS软件拟合该模型的时候,给出了此模型在剔除2008年数据的基础上可行系数达到了0.742,接近于1,说明该预测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是可行的,可以用它来预测不存在那种特大灾害是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值。
六、预测结果:根据得到的模型表达式:()t*962509.*.997+=-916-sin.101776457.0.0tttcosS**457503.213*可以得到2011到2013我国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为:2575.681;2664.358;2773.074.从整体上看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未来三年是递增的。
七、总结与结论:论述了傅里叶级数的建模思想和理论,并运用这一理论来解决自然灾害的经济损失预测问题。
同时统计了最近20多年来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相关数据,通过傅里叶级数的方法,建立了关于我国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的时间序列预测模型,运用SPSS软件进行实证分析。
综上分析可得到如下结论:1)傅里叶级数模型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尤其是能够比较理想地描述数据的周期性结构并同时考虑数据的单调性特征,且拟合误差和预测误差均较小,同时也为自然灾害的损失提供了一种新的预测方法。
2)根据建立的模型,再结合傅里叶级数模型,拟合出我国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预测模型,在未来三年的损失呈现上扬的趋势,相关部门要引起重视。
重大自然灾害下应急物资调配的博弈模型一、 假设条件:1.信息更新方式和速度满足要求(如完备的应急信息平台) , 使得各事故点都能及时了解发生事故的数量、严重程度及可用物资状况等。
2.该博弈的参与人为各事故点, 针对离散资源的情况, 资源调配方案是有限的。
3.事故后果的灾难性使得各事故点都力求在最短时间内获得应急物资, 以便及时有效地开展救援行动。
综合以上因素, 刻画该应急物资调配问题为完全信息非合作有限策略博弈。
这里的“非合作”是指各事故点着眼于自己的效用, 即如何及时应对各自职责范围内的突发事件, 并非各事故点之间采取不合作的态度或恶意占用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