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一颗自由的灵魂
渔父教案课件
渔父教案课件渔父教案(三篇)渔父教案一教学设想:《渔父》是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直面人生”专题“生死抉择”板块的一篇课文,选自《楚辞补注》。
这个专题重在引导学生对生与死这个哲学命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通达乐观的健康人格。
在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由言入文,由文知人,由人察情,由情悟理。
通过学生自主翻译与释疑,合作讨论与探究,发现文字背后的意义,感知人物形象的特点,品评文本细处的精妙,从人物的生死抉择中感悟正确的生死观和人生观。
教学目标:1. 掌握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正确理解文章;2. 通过对话分析感知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3. 品评文本,对人物作出正确的评价,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对渔父和屈原的对话进行分析,从而深刻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渔父和屈原人生选择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讨论法等教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及内容:第一课时:教师安排学习任务,学生自主预习。
1. 请学生结合注释翻译全文;2.发参考译文,请学生自主核对,用红笔订正;3;搜集并整理学生问题,寻求解决策略。
第二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用两节课来学习《渔父》这篇课文。
前一节课,同学们做了三件事:首先朗读课文;其次是结合注释,疏通字句,翻译全文;最后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和思考。
这节课就让我和大家一起走进文字,走进文章,走进独特的中国文化,走进伟大爱国主义者屈原最后的生命时光。
二、正音释字,读懂文章1. 一读课文,要求既要读得准确,又要读得流畅,还要尽量读出感情。
读完后纠正字音。
2. 请翻译较好的学生展示译文,朗读并解说难点。
老师点评与纠正。
三、分析对话,感知人物1.问题①:这篇课文写了哪些人?主要写的是谁?是通过什么来写他们的形象的?明确:渔父、屈原,还有众人(世人),圣人。
主要写的是屈原和渔父。
文章通过外貌、动作、神态、语言描写来写人物形象,其中最突出的是语言描写,通过渔父和屈原的对话来写人物。
浅说《楚辞·渔父》人物形象及其思想比较与启示
浅说《楚辞·渔父》人物形象及其思想比较与启示作者:陈含笑来源:《中国·东盟博览》2013年第12期文章编号:1673-0380(2013)012 -0276-01《楚辞·渔父》非常的短小精悍,但是文中的两个人物形象屈原和渔父各有特色,并且塑造的人物形象非常耐人寻味。
通过对这两个人物形象及思想的比较,《楚辞·渔父》展示了两种不同追求的生活境界,两套立身处世的原则与方式,其对于后世文人都产生了影响,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文中屈原形象屈原一出场的形象便显现出一种沧桑感,短短二十个字,既交待了人物所处的环境、背景、形态,又借此给全文奠定了一种感情基调,给人沉郁之感。
似乎江潭、泽畔的自然环境也被附着了凄凉之色,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个披头散发、枯瘦憔悴的人漫无目的地边走边唱,“行吟”的是内心的悲戚与痛楚,不知置身何处、不知今夕何夕、不知未来不想过去,未来看不见希望而过去只是无尽的伤悲,所以只能带着众多的不理解独步江畔。
在这片苍茫的大地上,竟只能是踽踽独行。
他多么希望能够遇到一位懂他的知音,能够倾听他那矛盾痛苦的心声。
但是,遇到的渔父却是完全和他立场相对的人,得不到理解,更得不到支持。
一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便将自己与众人完全划分了界限,看似孤高自傲,却实为苦无知音的表现,这是一种自我的坚守,或许此时还对渔父抱有一丝希望,这个茫茫无际的江畔还能够遇上说话的人是一种缘分,可是对方却并非自己想要的倾诉对象,这样的心理落差表现在答话的语气上,一种决绝,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皓皓之白”而不“蒙世俗之尘埃”。
这里屈原的情绪已经达到了高潮,这是对渔父的立场的辩驳,也表达了对自己立场的坚定不移。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这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用生命作为对自己理想维护的最后资本,他要捍卫自己的“清白”,并且义无反顾。
他的不屈服不退让的高贵品质、崇高形象,“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楚辞·渔父
瓦全的伟大人格和志尚高洁、不随流
俗、忠贞为国、至死不渝的崇高品格。
渔父的形象:
他是一位远离尘嚣的隐者形象。具有 与世推移、随波逐流、和光同尘、顺应天 人、避世隐身、全身远害、知天达命、无 拘无束、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
两种人生态度
屈原
坚持理想,洁身自好 忧国忧民,坚贞不屈 坚守信念,宁为玉碎
渔父
洒落超脱,全身远害 与世推移,超然物外 自由旷达,随遇而安
你 更 欣 赏 哪 一 个 ?
渔 父 的 旷 达 之 间 ,
在 屈 原 的 执 著 与
讨 论 :
两者的价值
取向不同:
渔父更看重
生命本身的 价值。 屈原始终不 渝地坚守理 想,为了理 想牺牲生命 也在所不惜。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知尽忠,而蔽障於谗。心烦虑 乱,不知所从。乃往见太卜郑詹尹曰:“余有所疑,愿因先 生决之。”詹尹乃端策拂龟曰:“君将何以教之?” 屈原曰:“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斯无穷 乎?宁诛锄草茆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宁正言不讳 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偷生乎?宁超然高举以保真乎,将 哫訾栗斯,喔咿嚅唲以事妇人乎?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将 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絜楹乎?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 氾氾若水中之凫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宁与骐骥亢轭乎, 将随驽马之迹乎?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此孰 吉孰凶?何去何从?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吁嗟默默兮, 谁知吾之廉贞?” 詹尹乃释策而谢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 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 意。龟策诚不能知此事!”
《渔父》教案
《渔父》教案《渔父》教案1教材分析:《渔父》选自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专题的教学建议是:“在阅读中学会质疑与探讨,辨析评价文中作者对人生的看法,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悟出更多人生的真谛。
”本专题以问题探讨为主,在经典文本的学习过程中,着眼于挖掘文本思想、培养探究意识。
”《渔父》篇幅不长,共有四小节,是一篇文质兼美、体新理深的__,如何在一节课中让学生在预习充分的条件下,通过探究式学习,挖掘出文本丰盈的知识和思想,即如何实现“浅文深教”,是我设计这堂课的前提和归宿。
《渔父》一文采用对比手法,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答,表现了在“清”与“浊”的抉择中三种对立的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千百年来,屈原的精神、他“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的光辉人格一直烛照着华夏民族的脊梁,他身上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理想主义、忧患思想、执著刚强正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典型代表,学习__要进一步地认识屈原所代表着的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而渔父这一人物形象的存在极大丰富了__的文化内涵,他代表着一种遗世独立、清高隐逸的人格理想,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这种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向往,他的“与世推移”与屈原的“深思高举”让我们窥见了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这两个对立面,为同学们深入文本,了解以儒、释、道三教为支柱支撑起的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路径。
《渔父》一文的结尾,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不复与言”,二人坚持己见,未有妥协,留给同学们极大的思考探究空间。
课堂上,我将以“诱思探究”为主导教学方式,诱导学生在不断的合作探究中,激活情感和思维,生成和表达自己的思想,形成热烈而又沉思的氛围,最终抵达文本深处。
学情分析:__是一篇篇幅短小的文言文,虽文言字词上难度不大,但因其思想探究空间极大,如何在教学中兼顾“文”和“言”两方面,颇具难度。
学生在学习此文之前,已经学习了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对屈原的身世、经历有一定了解,除此之外,在日常教学讲解中,对于中国古代传统中的儒道两家主张也有一定了解。
屈原的名诗10首
屈原的名诗10首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之一,他的名诗流传至今,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艺术印象和文学启示。
本文将介绍屈原的10首名诗,展示他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第一首诗:《离骚》《离骚》是屈原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他一生的代表作。
这首诗以流畅的辞章展示了屈原的豪情壮志和旷达胸怀,描绘了他为国家忧虑的情感,具有浓厚的个人色彩和感染力。
第二首诗:《九歌》《九歌》是屈原的又一杰作,以其华丽的辞藻和悲壮的音调闻名。
这首诗传达了屈原对家园失陷的哀叹和对国家未来的期望,展现了他深沉的思考和对民族命运的思索。
第三首诗:《天问》《天问》是屈原的一首哲思之作,通过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表达了他对世界万物的好奇和探索精神。
诗中的疑问和对神秘力量的追求,彰显了屈原独特的思想观点。
第四首诗:《卜居》《卜居》是屈原的一首抒怀之作,诗中表达了他对流亡生活的感慨和对故乡的留恋。
通过对山川河流的描绘和对家园的回忆,屈原展现了他深情的一面和对自然的热爱。
《渔父》是屈原的一首风景诗,通过描写渔父在江湖间往来捕鱼的情景,表达了他对自由自在、超脱尘世的向往。
诗中的描绘生动传神,给人以清新愉悦之感。
第六首诗:《招魂》《招魂》是屈原的一首意境诗,以恢弘的场景和细腻的描写,展示了他对死者灵魂的思念和对生命的思考。
诗中暗含哲学意味,带给读者深沉的思考和震撼的心灵体验。
第七首诗:《九章》《九章》是屈原的一组乐府诗,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格调闻名。
诗中抒发了屈原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和平安定的向往,给人以安抚和温馨之感。
第八首诗:《涉江》《涉江》是屈原的一首抒情诗歌,通过描绘人在波涛中前行的形象,表达了他对抗困难和追求理想的决心。
诗中的意象生动,节奏流畅,给人以勇气和力量。
第九首诗:《招魂引》《招魂引》是屈原的一首祭奠诗,以其庄重肃穆的氛围和悲怆的情感而著称。
诗中表达了屈原对亲人离世的悼念和对死者灵魂的思念,给人以无尽的哀愁和思考的空间。
《九奏》是屈原的一首叙事诗,通过对乐曲的描写和演奏过程的叙述,展示了他对音乐艺术的热爱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渔父”意象中的超越情怀
“渔父”意象中的超越情怀作者:任芝慧来源:《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2018年第12期“渔父”一直都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个常见的意象,众多文人墨客都对其津津乐道。
苏轼在《渔父四首》中,刻画了一个狂饮烂醉而忘形的渔父,他狂放不羁,喝醉后更是万事皆空。
“酒醒还醉醉还醒,一笑人间今古。
”虽说他喝醉了,但是在封建社会里,最清醒的便是渔父了。
他每饮一杯,醉一次,醒一次,吟一次,便是一次心灵的升华,是一次超越。
渔父超然物外,与世无争,所以他自由自在,不受外物所累。
这,便是一种超越精神。
在道家庄子的哲学理论中,存在着两种“量观”,一是“以人为量”,一是“以物为量”,前者以人衡天,后者以天衡人。
世界之大,是人们无法穷尽的,然而世人却往往“以人为量”,被理性知识所牵绊,拘泥在世俗的眼光中。
而尼采说:“走出你的洞穴吧,世界如同一座花园等待着你。
”正所谓,所有的束缚都是自己造出来的,只有自求解脱才是唯一道路。
因而,我们更应当坚定地迈开步伐,走向洞穴外自在的“大”世界。
渔父在醉生梦死中超越自我,随缘放达,任天而动,突破一切束缚,走出了“洞穴”。
可见,唯有“以物为量”,才能彻底抛开束缚,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前人说:“楚辞一言以蔽之,曰‘惆怅兮自怜’。
”若说楚辞的精神气质,“自怜”二字最当得之。
此间自怜并不是怨怨艾艾,而是自尊自爱,不是躬自安慰,而是寻求解脱,结撰起性灵的木兰舟。
而楚辞还重“远游”,所谓“远游”便是一种心灵的流观,一滞一点,一着一相,是性灵贴近自然的心路旅程。
我们通过“远游”给寂寞的心灵从容舒展的空间,在纵肆烂漫中抚慰痛苦的心灵。
这样以后,才能做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从容闲适。
人们因常被时间的“情”所牵绊而不自在,但道家认为,人之爱皆为虚妄,唯有顺应自然之道,以万物之情为情,方是真性情。
而佛家认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既是梦幻泡影,我们又何必太过在意呢?我们要做的是放下功利的心,就如同渔父酒醒后那江湖一样宽广的心胸,无视风雨,一蓑烟雨任平生。
高中语文说课稿 高中语文说课稿一等奖(优秀7篇)
高中语文说课稿高中语文说课稿一等奖(优秀7篇)高中语文说课稿高中语文说课稿一等奖篇一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四单位是学习中国戏剧和外国戏剧。
《茶馆》是本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课文。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咀嚼本性化和富有行动性的人物语言,掌握文中的戏剧辩论,认识人物性格是怎样在辩论的生长、变革中得到显现的。
本单位第二篇,这个位置决定了它在学生知识的掌握中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既要引领本单元的讲授任务,又要牢固掌握已经学过的知识:既要负担教会学生观赏要领的事情,又要教会进步大的学生的现实本领。
老舍话剧创作的高峰是《茶馆》写于1957年,曹禺称它为“中国话剧史中的经典。
”剧本以北京裕泰大茶馆为中心场景,展示了清末、民国初年、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近50年的社会生活,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动荡、黑暗和罪恶,达到了作者预想的创作意图,即埋葬这三个可诅咒的时代,宣告旧中国必将走向灭亡。
《茶馆》全剧共三幕,一幕写一个时代,每一幕敲响一个时代的丧钟,最后一幕三个人的谈话点出了全剧的主题。
课文节选的是《茶馆》第二幕。
这一幕写的是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时期。
这时裕泰茶馆渐趋衰落,茶馆主人王利发积极迎合潮流实行改良,却仍然难以维持下去。
这篇课文的教学主体是高二学生,对于戏剧,他们仅仅在初中接触了《威尼斯商人》选段和《白毛女》选段,客观地说对戏剧知识他们了解一些,但戏剧的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
针对这样的教学实际,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1、了解作家作品。
2、掌握《茶馆》卷轴式的平面结构及其独特的戏剧冲突。
3、培养学生的文本研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过程和方法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的“探究理论”指出:学习中,学生的“心灵是一个参与者而不是参观者”,学生应由“无知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究者,教师应由“有知的”传输者变成探索的激发者和引导者。
根据这一理论和语文课标的核心理念,师生课前分别准备资料,课上师生互动,通过诵读、讨论、研习、品读的过程,完成教学目标,解析重点、难点。
《渔父》
齐读课文第二段
请同学翻译
第2段重点字词:
①圣人不凝滞于物 ②何故沉思高举: ③自令放为?
被
行为高出于世俗。
今指高高的举起。
自令-令自,宾语前置,让自己、使自己。 放-被流放。 为—句末疑问语助。
第2段翻译:
渔翁劝他说:“通达事理 的人不被外物拘泥,而能够随 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上的 人都污浊,您为什么不搅浑泥 水而推波助澜呢?既然大家都 醉了,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 酒糟饮那薄酒呢?为什么您偏 要深远思索,行为高出于世俗, 使自己被放逐呢?”
经典回顾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渔 父
《楚辞》
与“楚辞” 是否相同?
关于楚辞
• “楚辞”:兴起于战国时期,是屈原吸收楚地
民歌创作的一种诗歌形式,又称“楚辞体”、“骚 体”(因《离骚》而得名)。
背景知识
解题:
《渔父》:
1、战国秦汉间人记叙屈原事迹的文字,选自 《楚辞》。 2、渔父fǔ:渔翁,“父”同“甫”,古代对 老年男子的尊称。
给下列字注音 渔父
fǔ
弹冠
tán guān
mén hào
憔悴
枯槁
qiáocuì 汶汶 kūgǎo 皓皓 gǔ 莞尔
淈其泥
餔其糟 歠其醨
wǎn yì
zhuó
bū zāo
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 剧,他的政治生活虽然 失败了,但作为伟大爱 国主义者和伟大诗人却 赢得了人民的同情和尊 敬。每年的农历五月初 五日端午节,全中国各 地划龙船, 吃粽子,就 是用来纪念屈原的。
吾 将 上 下 而 求 索
高贵的自由 ——读《渔父》有感
高贵的自由——读《渔父》有感你站在汨罗江边,夕阳的余晖撒满了洁白的衣衫,霎时衣衫变得像血一样红,在这火红的映衬下,你的面庞却显得异常的苍白。
你呆呆的注视着汨罗江水,江水滔滔,水波流转,心却随着这水波越沉越深,目光也越来越暗,伴随着一声长叹,一行清泪顺着眼角低落。
“你不是三闾大夫么?怎么会沦落至此呢?”你身体一震,虽没有回头,但颤抖的声音,早已出卖了你此刻的心情,你淡淡的说,“苍天之大,却容不下我丝毫的清明,浑浑噩噩,你永远也叫不醒那个装醉的人。
”看出了你的脆弱,读懂了你的逞强,渔翁安慰道,“真正的勇士,敢于面对世道的变迁,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既然这世界早已肮脏不堪,何不搅浑泥水扬起浊波,逆流直上,既然大家都在装醉,你又何必徒劳的叫醒他们呢”。
也许是这惨淡的世界,早已让你失去了对生的希望,没有意识到这隐士渔翁的良苦用心,先入为主的认为渔翁是在嘲笑自己的落寞。
心,一片的死寂,没有一丝光亮,渔翁温暖的话语没有带来丝毫雪中送炭的感动,却是将你的心坠的更深。
我常在想,如果渔翁能够将话说的更透亮些,当年的悲剧是不是就不会发生。
但,想象终究还是想象,没能变成现实。
你误将劝解当嘲笑,误将委婉当利剑,你愤怒的答到:“你可曾听说过,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入这汨罗江中,宁愿葬身在江鱼腹中,也不愿蒙上世俗的尘埃!”; 渔翁听后,许是了解了你的坚决,他摇摇头,转身摇桨而去,摇桨之间,高声唱道:“沧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脚。
”我经常会想,如果当年的老翁没有离开,哪怕是简单的陪伴也好,当年的屈子是不是也就不会有那么坚决的一跃,纵身跳入汨罗江中。
如果屈原没有一条路走到黑,愿意与黑暗为伍,这个世界是不是就少了一件悲事,多了一位心怀天下的爱国诗人呢?如果……如果,但这些却都只是如果,世人皆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没有了发觉你的伯乐,纵是千里马又能怎样,不也是在那惨淡的世界里,为了口粮而不得已与同伴厮杀。
屈原《渔父》原文及鉴赏
屈原《渔父》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屈原《渔父》原文及鉴赏【导语】:〔战国楚〕屈原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课堂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
《渔父》课堂实录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①积累重点文言词和句式。
②探讨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态度。
③思考人生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二、教学时数一课时三、教学过程1、课前创设情境:利用下课时间播放蔡琴演唱《屈原》歌曲。
带领学生进入情境。
屈原(蔡琴演唱)他们说你是一个孤独的诗人他们说你有一颗忧郁的灵魂你过的岁月是否像我所想像的那般寂寥是否水中有你的心思,像一尾鱼款款徘徊人世的轻吟掩覆在你身上总有多少无奈都托流水寄怀究竟你愿长久躺在今世的江底还是期盼着握桨的手解开你深邃的面容笑傲人世是一份何等的情怀众醉独醒是一种怎样的悲哀悠悠的江水诠释着亘古以来的萧条凄凉取代水中你的惆怅,是岸上我独自徘徊龙舟的喧哗划出波波水纹追思掠过江面片刻又将遗忘也许你将年年享受五月的粽香也许能带着另一次际遇,看一看江山的阳光……2、教师导语两千年前的湘江水畔,一位诗人在踽踽独行,憔悴的脸上写满孤独的悲愤。
心被忧虑撕裂的时刻,他纵身一跃的姿势,定格成永远的风景。
其热血化作滔滔波浪,随着江水悠悠流淌千年,滋润了整个民族的灵魂!他,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幻灯片1)教师:首先,让我们回顾印象中的屈原,了解他走过的人生之路。
学生齐读:屈原,名平,字原。
战国时楚国人。
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浪漫主义诗人。
著有《离骚》、《九歌》、《天问》等不巧作品,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
首创“ 骚体诗”,亦称“ 楚辞体”。
政治上,提倡“美政”,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后遭谗去职,屡遭放逐。
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满腔悲愤,怀着珍爱一生的理想自投汨罗江而死。
(幻灯片2)教师: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拨开历史的烟云,去寻觅诗人的足迹,请大家把书翻到《渔父》,让我们一起聆听屈原处在生死边缘的心灵抉择。
(幻灯片3)教师: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要求同学们掌握三个重点。
①积累重点文言词和句式。
新文言文专题一古文中的“渔父”意象
新⽂⾔⽂专题⼀古⽂中的“渔⽗”意象2019-07-29淡泊磊落的渔翁形象,是中国⽂化的⼀道独特景观。
“渔⽗”这⼀遗世独⽴的隐逸意象,在中国古诗词中灼灼闪光。
从先秦《诗经》“⽵竿,以钓于淇”到清代郑板桥“写取⼀枝清瘦⽵,两风江上作渔竿”,横亘两千多年,“渔⽗”形象,⼀路郁郁葱葱、浩浩荡荡,其⽣命⼒之蓬勃令⼈感叹。
分析梳理古诗词中“渔⽗”这⼀意象的内涵及其嬗变,对欣赏我国古典诗词很有帮助。
寻根溯源《吕⽒春秋》记载:“太公钓于兹泉,遇⽂王。
” 这是政治意义的渔⽗。
⼤概最早从这⾥开始,渔⽗“垂钓”总和微妙的政治⽬的有关联。
《吴越春秋》记载,伍⼦胥逃到江边时,⼀位等他已久的渔⽗“渡之千浔之津”,不仅为绝其⼼中“掩⼦之盎浆,⽆令其露”的担忧⽽“覆船⾃沉于江⽔之中”,更为坚守内⼼⼈格尊严和精神信仰⽽殉命,这是隐居的侠客义⼠。
他开启了中国传统⽂⼈归隐⼭林,坚守德操,拒绝世俗,追求⾄情⾄性⼈格的精神之门。
“渔⽗”意象根基深厚、沉淀丰富。
⽂学意义上的“渔⽗”意象是由庄⼦、屈原这两位先后⽣活于同⼀时代的⼤家,在各⾃的《渔⽗》篇中不约⽽同创造出的。
屈原在楚辞《渔⽗》中描绘了⼀个与⾃⼰意见不同的渔⽗,这是⼀个随波逐流、和光同尘、善于变通的渔⽗,有着“沧浪之⽔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浊兮,可以濯吾⾜”的爽朗豁达。
⽽庄⼦《渔⽗》⼀⽂中的渔⽗是个懂“道”的⼈,他着了道袍,是圣和道的统⼀体。
他批评了孔⼦的礼乐仁义等主张,指出只有“道”才是为⼈处世、治国安邦之妙⽅。
虽真伪尚有争议,但作为⼀种历史的存在,两篇美⽂,⼀副梗概,两种⽴场,突显出了⼀个形象。
两个故事有着巧妙的相似,不谋⽽合地将“渔⽗”意象塑造为淡泊、超脱、遵循时命、顺应⾃然的隐逸符号,通过“渔⽗”这⼀特殊的中⼼⼈物形象,以独特的视⾓映射出以儒、道⽂化为背景的古代隐⼠风范,使“渔⽗”意象从⼀开始就深⼊⼈⼼,成为了超脱旷达、逍遥隐逸的代名词。
甚⾄连⼀⾔不发、乃⽽去的动作,从古到今都如此相似。
渔父
渔父: 自由旷达,随遇而安, 与世推移,乐天知命, 无拘无束,超然物外。
屈原是否可以选择像司马迁那样隐忍苟活,在自己的后 半生实现他的理想;或者像渔父那样超然物外,放浪行 骸,享受山水田园之乐;或者选择离开这个令他伤心的 楚国,另谋高就,另栖高枝,去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屈原不会选择苟活,作为把高洁看得比生命还重 要的屈原,不会忍受楚国灭亡而成为亡国奴的屈辱。
渔 父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楚国人。我国第一位 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浪漫主义诗人。著有《离骚》、 《九歌》、《天问》等不朽作品。后世所见屈原作品, 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首创“骚体诗”, 亦称“楚辞体”。
政治上,提倡“美政”,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 革政治,联齐抗秦。初辅佐怀 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后 遭谗去职,屡遭放逐。至首都 郢为秦兵攻破,满腔悲愤,怀 着爱国的理想自投汨罗江而死。
悠悠中华五千年,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人 生难题,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选择。屈原,司马 迁,渔父面临困顿,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你更欣赏谁 的做法?请写出你的理由。
我比较欣赏司马迁,因为他选择的生,需要比选 择死更大的勇气,在一般人看来,与其忍辱而生,不 如死去,可是那样的话,他的人生将毫无意义,人的 生命是宝贵的,我们要让有限的生命实现它应有的价 值,司马迁做到了,他为了自己的理想,忍辱而生, 这是多么伟大的选择啊!
他们的抉择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于是,文天 祥、闻一多、老舍用他们的生命向我们阐释了什么叫 坚贞不屈;韩信、勾践、鲁迅用他们的行动向我们阐 释了什么叫坚韧执著;陶渊明、张志和、柳宗元用他 们的诗篇向我们阐释了什么叫潇洒豁达。
他们说你是一个孤独的诗人 他们说你有一颗忧郁的灵魂 你过的岁月是否像我所想像的那般寂寥 是否水中有你的心思,像一尾鱼款款徘徊 人世的轻吟掩覆在你身上 总有多少无奈 都托流水寄怀 究竟你愿长久 躺在今世的江底 还是期盼着握桨的手解开你深邃的面容 笑傲人世是一份何等的情怀 众醉独醒是一种怎样的悲哀 悠悠的江水诠释着亘古以来的萧条凄凉 取代水中你的惆怅,是岸上我独自徘徊 龙舟的喧哗划出波波水纹 追思掠过江面片刻又将遗忘 也许你将年年享受五月的粽香 也许能带着另一次际遇,看一看江山的阳光……
屈原渔夫比较
《楚辞.渔父》面面观——屈原、渔父精神之比较屈原被流放,他说自己是因为“举世皆浊我独清”而被流放。
表现了屈原不愿意与世俗同流合污,保持着高洁的品格。
屈原不随波逐流,显示了他的与众不同,特立独行。
而渔父劝他融入世俗,和其他人保持一致,不要表现的那么的高尚。
表现了渔父能与世推移、随遇而安。
屈原说他不能忍受自己干净的身体受肮脏外物的污染,他宁可葬身鱼腹之中,也不愿意在这肮脏的世俗中被玷污。
同时也表现了屈原坚持自己的理想,保持着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的坚定信念。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他执着的追求着自己的理想。
表现了屈原坚持理想,洁身自好,忧国忧民,坚贞不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而在屈原不听自己劝告的情况下,渔父一点也没有生气,他只是莞尔而笑,表现了他的心平气和以及他的常人难以达到的极高境界。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渔父不强人所难,以隐者的超然姿态心平气和的超凡脱俗的自行离开。
渔父是一个自由豁达,随遇而安,与世推移,乐天知命,无拘无束,超然物外的隐士形象。
比较屈原和渔父,可以看出,渔父是一位远离尘嚣的隐者形象。
他明哲保身、知天达命的处世态度。
他看破尘世,飘逸潇洒,超然物外,他与世推移,随遇而安,是个知天达命的明哲,保全自我的生命与尊严于乱世之中。
而屈原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
屈原是选择壮烈的死,以死明志,显示了他不屈的气节。
而渔父选择超然的活,以隐守志,彰显了他自由的灵魂。
屈原和渔父的精神境界都是一般人所达不到的两种极高的精神境界。
他们都有自己各自的选择,可以说他们的精神境界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渔父》
渔父莞尔[微笑的样子]而笑,鼓[拍 打][船舷]而去[离开] ,(潇洒豁达)乃 歌曰: “沧浪[水名,汉水的支流,在湖 北境内。]之水清兮,可以濯[洗涤]吾缨 [帽带子] 。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 足。” 遂去不复与言。(超然物外 )
[与(之)言]
濯、洗、沐、浴、盥、沬: 濯:洗。 洗:洗脚 沐:洗头 浴:洗身体,洗澡 盥guàn:洗手 沬huì :洗脸
屈原曰:“举[副词,全]世皆浊我独清 [清白] ,众人皆醉我独醒,(洁身自好) 是以[以是,因此]见[表被动]放!”
[省略句]
颜色: 颜:眉目之间也。 《段注》:‚凡羞愧喜忧必形于颜,谓之 颜色‛ 本义:眉目之间。引申:颜色。 色:颜气也。从人从卩(古跽字) 跪着(奴)承望立者(主)之颜色 古今异义词:(古)脸色(今)色彩
曾经多少次 我感慨万端地 低吟着你的诗篇 思索着你的 和无数古往的诗人的命运我坚信 历史的悲剧的大幕 是永远落下了 我珍惜 新时代歌者的幸福: 不是用苦难和悲愤哺育自己沐浴 着辉煌的阳光 呼吸着清新的空气 他们自由地倾吐出 幸福,欢乐,而且满怀希望的歌 声!
二、《渔父》的作者 有人认为《楚辞•渔父》不是屈原所作。 王逸《楚辞章句》认为《渔父》为屈原本 人所作,朱熹《楚辞集注》从其说。 (宋)李昉:‚渔父者,屈原所作也。屈 原驰逐江湘之间,忧愁吟叹。而渔父避世 隐身,钓鱼江滨,欣然自乐,时遇屈原川 泽之域,怪而问之,遂相应答。‛
三、白文标点
人生态度对比
屈原: 不妥协 不苟合 宁为玉碎,不为瓦 全 矢志不渝的坚持自 己的理想
渔父: 与世推移 随遇而安 乐天知命 在适应环境中保持 自我人格
小结:对待生死的态度
屈原——壮烈的死 以死明志--气节不屈 司马迁——勇敢的生 以生践志--意志坚韧 渔父——超然的活 以隐守志--灵魂自由
探析《楚辞·渔父》的经典思想文化内涵
探析《楚辞·渔父》的经典思想文化内涵【摘要】文章表现了两种文化精神或人格的对立、冲突:一种是偏向道家的那种与世推移、乐观旷达、全身避害的文化行为方式;一种是偏向儒家的坚守信念、高洁正直、至死不渝的人生理想。
而这两种看似矛盾冲突的思想在传统文化的积淀中却得到了有机的融合。
【关键词】屈原;渔父;生死抉择;性格;处事态度;冲突;融合;文化内涵【中图分类号】k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297-02《渔父》是《楚辞》中的经典名篇。
但这篇文章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存在较大争议。
其实文章是不是屈原写的,并不妨碍我们对于其中蕴含的经典思想文化内涵的理解。
文章以凝练的语言,对话的形式,对比的手法塑造了屈原和渔父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当渔父问屈原为什么被流放到这里时,屈原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全世界的人都是肮脏的,只有我一个人是清白的,大多数人都喝醉了,只有我一个人是清醒的,因此被流放了。
说明他看透了尘世的黑暗和污浊,和这个黑暗污浊的社会相比,他不同流俗,高洁正直,但他依然坚守自己高洁的品格。
体现了他不愿与黑暗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
当渔父劝他要“与世推移”时,他说:“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这说明他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葬身鱼腹,宁死也不愿改变自己,不愿与黑暗世俗同流合污,不愿与黑暗势力相妥协,也要保全自己的品格,这是一种至死不渝的精神,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品格。
屈原坚守信念,不愿改变自己。
与此相比,渔父劝屈原说:“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他认为,屈原处在这样困窘的境地,应善于改变自我,灵活适应社会的变化,没必要做无谓的牺牲。
这样不但保全自身,不被放逐,而且还能活得逍遥自在,无拘无束,没有那么多的痛苦和烦恼。
从中可以看出渔父乐观旷达,洒脱超然的性格特点。
屈原《渔父》赏析
屈原《渔父》赏析陈洪教授南开大学副校长文学院院长屈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作这部作品的?屈原是一个很有理想的政治家,他对于社会、对于人生,都有自己一种很美好的看法,而且为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一直在奋斗。
他的被流放,实际上是他奋斗遇到了挫折、遇到了失败。
他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故国处在一个危机当中、个人的事业处在挫折当中这样一个困厄的境地,在这样的情况下写下了《渔父》。
所以《渔父》表现的是屈原自己内心的一种矛盾,和在矛盾面前,自己最终的一个抉择。
我们可以把渔父理解为真的屈原在泽畔碰到一个老人,可能还是一个打鱼的人,和他有过一番类似的谈话。
但是,也可能只是屈原自己把自己内心的矛盾,用一种文学的手法表现出来了,也就所谓自设问答。
这个渔父可能是个虚构的人,他内心里有两面,这两面在他心里形成了一种张力:一面就是社会既然如此,我何苦这么执着呢?我也有能力来适应它。
适应它,我的处境就会好起来,至少我不会处在危险的境界里。
这是一个声音。
可是另一个声音也同时在响,说,我的社会理想、我的政治理想、还有我自己人格的追求,不能够为一时的这种名利,或者是外界的这种诱惑、压力所动摇。
我要坚持。
那么这两种声音,他把它化为两个形象,就有了渔父和屈原的这番对话。
那么这个作品,我们想这样来理解,可能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实际上,《渔父》、《远游》、《卜居》,完全可以和《离骚》对照来读。
《离骚》也表现了屈原内心的这种矛盾,不过《渔父》是用另一种更灵活、更生动的方式,集中的体现了这样一种矛盾的状态。
它通篇没有最后一个结论。
屈原没有说服渔父,渔父也没有说服屈原,最后渔父自己扬长而去。
但是我们知道屈原,他在这篇作品里,表现的是一种矛盾的心态,但是他最后用自己的行动作了一个结论--这就自沉于汨罗。
当然自沉于汨罗这件事情,用我们今天的人来看,对于这种具体的行为方式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看法。
但是他自沉于汨罗所表现出来的,对于自己理想的这种珍爱、对于自己这种操守的坚持、对于自己整个人生价值取向的执着--这样一种精神,我想我们今天仍然应该抱着一种十二分的崇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渔父:一颗自由的灵魂
作者:彭欣欣
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6年第09期
近日因为开设公开课《渔父》,笔者在一直反复研读文本、查找相关资料,发现了一些问题,并逐步形成了这节课的教学思路,现总结如下:
一、确定“渔父”为主要对象
在笔者以往教授《渔父》的过程中,基本也和大多数老师一样,将文中屈原形象作为主要教学对象。
但在本次教学准备过程中,笔者产生了一些疑问:文章为何是“渔父”而非“屈原”作为标题?文本主体内容虽以渔父与屈原对话为主,但为何对渔父的描述明显要多?文章虽以屈原开篇,又为何要以渔父结尾?带着这些疑问,笔者做出大胆猜测,莫非作者就是要重点突出“渔父”这个人物形象,而“渔父”形象也并非是往常所认为的随波逐流的否定形象。
于是,笔者标新立异,大胆地将“渔父”作为主要教学对象,而边缘化了“屈原”形象,这也算是笔者本次授课的一大创新之举。
二、诠释“渔父”的三层涵义
在确定“渔父”为教学主要对象之后,笔者在备课过程中一直在思考如何解读“渔父”涵义,最后确定从三个层面加以诠释:
1.“渔父”何意?主要从标题“渔父”作如何解释切入,引导学生思考“渔父”的基本涵义。
根据课文注释,“渔”指捕鱼;“父”同“甫”,男子的美称;故“渔父”乃捕鱼的男子,基本等同现在的“渔父”、“渔翁”。
2.“渔父”何形?文本中“渔父”以何种人物形象出现,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内容进一步思考“渔父”的深层涵义,可以抓住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文本开篇渔父询问屈原的话很值得分析,“子非三闾大夫与?”如果渔父是一位普通的捕鱼人,在那个缺少媒体交流的封闭时代,他能认识三闾大夫吗?“何故至于斯?”“斯”指“这种境地,即屈原被流放之后,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悲凉境遇”,如果渔父只是普通的捕鱼人,又怎么知道屈原的遭遇呢?从这些内容来推测,渔父想必也是世外高人。
其次,渔父与屈原的对话表现了人物的人生态度。
当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善意规劝“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这是治乱之世,穷达之间的两种不同处世原则,渔父规劝屈原要懂得“与世推移”,表现了他随遇而安,知天达命的性格特点。
再次,《沧浪歌》是解读“渔父”心灵的密码。
渔父在规劝屈原无效的情况下,歌唱《沧浪歌》,飘然而去。
歌以咏志,《沧浪歌》则成了解读“渔父”形象最关键的内容。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喻指天下的整体局势,“水清”则喻太平盛世,“缨”指代帽子,象征地位,故“濯我缨”喻做官封爵,参与政事。
天下太平就出仕,为国效力,此句乃劝人积极进取。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水浊”是喻动乱之时,“足”指代身体,故“濯吾足”指保全自身,不问世事。
天下浑浊就归隐,终老山林。
此句乃劝人面对无力改变的浑浊世界,须以超然豁达之心去面对。
《汉书新注》中评述:沧浪歌的正确解读应该是“君子处世,遇治则仕,遇乱则隐”。
文中对渔父的描述,还有“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遂去,不复与言”等内容,面对屈原坚持自己的价值追求,渔父虽表面不愠不怒,划着小船,哼着小调,飘然而去,但“不复与言”里似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轻蔑之意,而“渔父”那种顺应自然,不偏执僵化,洒脱豁达,超然自乐的隐者形象则跃然纸上。
王逸在《楚辞章句》中云:“渔父避世隐身,钓鱼江滨,欣然自乐。
”《楚辞》中的渔父,应是避世埋名的隐士,而并非靠捕鱼为生的渔人。
3.“渔父”何蕴?文本中“渔父”到底蕴含着怎样的文化意蕴。
笔者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来解决这个问题。
历代评论者大多认为这篇文章是歌颂屈原的,通过将屈原与渔父对比,反衬屈原光辉峻洁的精神品质、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贞不渝的爱国情操,那到底该如何看待这样的问题呢?笔者让学生将屈原和渔父对比分析。
其实,他们的对话是一场关于在乱世安身立命的思想交锋,屈原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以死明志,代表了儒家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屈原是一位理想主义者;渔父引导屈原悟道的话语重心是对心灵的关怀,与世推移,超然而活,以隐守志,拥有一颗自由的灵魂,代表了道家的出世思想,是一位睿智的现实主义者,这其实是屈原精神和庄子哲学的碰撞。
《楚辞·渔父》面世之后,“渔父”就不再是某个具体人物,而逐渐成为传统文化中典型的文化意象,是隐士的象征,坚持操守、追求自由、超脱旷达、恬淡自适是“渔父”的文化意蕴。
三、探寻“渔父”的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渔父意象寄托着中国文人对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向往,得意出仕兼济天下,失意归隐吟风啸月,给后世带来深厚的文化影响。
直至今日,“渔父”形象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蔡凌在《唐宋诗词中渔父形象的现实意义》中认为,当下随着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的变革,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唯金钱是举的思想应运而生,追功逐利的实用价值观日益凸现,使得很多人心理失衡,而渔父形象就为这些人提供了完善人格的精神支撑,渔父超然闲适的洒脱情致,从容自由的生命意识给了人们很多现实的启示。
我们改变不了现实,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努力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在生命的得失中,不忘拥有一份超然豁达,享受生命的魅力。
《渔父》一文的教授,笔者并非在否定屈原的精神追求,而是在探寻“渔父”身上的积极意义。
毕竟每一种选择都是有意义的,因为他们都从内心深处作出了对人生极度负责任的抉择,以此提升了他们的生命价值,而这些情怀也构成了中华民族深沉饱满的精神财富,源远流长,至今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