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1-5试讲-面试说课稿

合集下载

高中数学新教材必修一说课稿

高中数学新教材必修一说课稿

高中数学新教材必修一说课稿高中数学新教材必修一说课稿(通用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

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本店铺为大家收集的高中数学新教材必修一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数学新教材必修一说课稿 1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函数的概念》,选自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

下面介绍我对本节课的设计和构思,请您多提宝贵意见。

我的说课有以下六个部分:一、背景分析1、学习任务分析本节课是必修1第1章第2节的内容,是函数这一章的起始课,它上承集合,下引性质,与方程、不等式、数列、三角函数、解析几何、导数等内容联系密切,是学好后继知识的基础和工具,所以本节课在数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2、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函数的概念,初步具备了学习函数概念的基本能力,但函数的概念从初中的变量学说到高中阶段的对应说很抽象,不易理解。

另外,通过对集合的学习,学生基本适应了有效教学的课堂模式,初步具备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函数的概念以及构成函数的三要素;教学难点为:函数概念的形成及理解。

二、教学目标设计根据《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学习要求,结合本班学生的情况,故而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①了解函数是非空数集到非空数集的一个对应;②了解构成函数的三要素;③理解函数概念的本质;④理解f(X)与f(a)(a为常数)的区别与联系;⑤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

2、过程与方法(方面)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生活中的实例,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和表达问题的能力,在函数概念的构建过程中体会类比、归纳、猜想等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让学生充分体验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参与函数定义域的求解过程以及函数的求值过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抽象美与简洁美。

高中数学面试10分钟试讲教学教案【精选7篇】

高中数学面试10分钟试讲教学教案【精选7篇】

高中数学面试10分钟试讲教学教案【精选7篇】教案对于老师在熟识不过吧,看一下怎么写吧。

教案是老师为顺当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依据课程标准,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详细设计和支配的一种有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我给大家带来高中数学(面试)10分钟试讲教学教案,盼望大家喜爱!高中数学面试10分钟试讲教学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正弦定理》是人教版教材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的第一节内容,也是三角形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与学校学习的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基本关系有亲密的联系。

在此之前,同学已经学习过了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学问储备已足够。

它是后续课程中解三角形的理论依据,也是解决实际生活中很多测量问题的工具。

因此娴熟把握正弦定理能为接下来学习解三角形打下坚实基础,并能在实际应用中敏捷变通。

二、教学目标依据上述教材内容分析,考虑到同学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及原有学问水平,制定如下教学目标:学问目标:理解并把握正弦定理的证明,运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

力量目标:探究正弦定理的证明过程,用归纳法得出结论,并能把握多种证明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推导得出正弦定理,让同学感受数学公式的干净对称美和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内容,正弦定理的证明及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正弦定理的探究及证明,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推断解的个数。

四、教法分析依据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同学的熟悉规律,本节学问遵循以老师为主导,以同学为主体的指导思想,采纳与同学共同探究的教学方法,命题教学的发生型模式,以问题实际为参照对象,激发同学学习数学的奇怪心和求知欲,让同学的思维由问题开头,到猜想的得出,猜想的探究,定理的推导,并逐步得到深化,并且运用例题和习题来强化内容的把握,突破重难点。

即指导同学把握“观看——猜想——证明——应用”这一思维方法。

同学采纳自主式、合作式、探讨式的(学习方法),这样能使同学乐观参加数学学习活动,培育同学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5第一章《1.1.2 余弦定理》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5第一章《1.1.2 余弦定理》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5第一章《1.1.2 余弦定理》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能推导余弦定理及其推论,能运用余弦定理解已知“边,角,边”和“边,边,边”两类三角形。

2、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从实际问题出发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体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的理性和严谨。

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契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形成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态度。

2学情分析
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函数、向量基本知识和正弦定理有关内容,对于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有了较进一步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利用向量方法探求余弦定理,学生已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和学习兴趣。

总体上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不强,创造力较弱,看待与分析问题不深入,知识的系统性不完善,使得学生在余弦定理推导方法的探求上有一定的难度,在发掘出余弦定理的结构特征、表现形式的数学美时,能够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思想感情;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的本质,应用方程的思想去审视,解决问题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

3重点难点
重点:余弦定理的证明过程和定理的简单应用。

难点:利用向量的数量积证余弦定理的思路。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活动】复习回顾
1.什么是正弦定理?
2.正弦定理能解决三角形中哪些问题?。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5说课稿[1]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5说课稿[1]

必修一说课目录集合的含义与表示I《函数及其表示》说课稿III函数的单调性V函数的奇偶性(说课稿)VIII指数函数X对数函数说课稿XII《幂函数》说课稿XIV方程根与函数的零点说课稿XVI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一.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

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

二.目标分析: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教学目标l.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 (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2.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三. 教法分析1. 教学方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2. 教学手段:在教学中使用投影仪来辅助教学.四.过程分析(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1.教师首先提出问题:(1)介绍自己的家庭、原来就读的学校、现在的班级。

(2)问题:像“家庭”、“学校”、“班级”等,有什么共同特征?引导学生互相交流. 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2.活动:(1)列举生活中的集合的例子;(2)分析、概括各实例的共同特征由此引出这节要学的内容。

设计意图: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为新知作好铺垫(二)研探新知,建构概念1.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7个实例:(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3)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4)所有的正方形;(5)海南省在2004年9月之前建成的所有立交桥;(6)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的点;(7)国兴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学生的全体.2.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7个实例的共同特征是什么?3.每个小组选出——位同学发表本组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7个实例的特征,并给出集合的含义.一般地,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称为集合(简称为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作这个集合的元素.4.教师指出:集合常用大写字母A ,B ,C ,D ,…表示,元素常用小写字母,,,a b c d …表示.设计意图: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集合的概念,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乐于求索的精神(三)质疑答辩,发展思维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思考:集合中元素有什么特点?并注意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疑难.使学生明确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即: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我们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2.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1)大于3小于11的偶数;(2)我国的小河流.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建解.3. 让学生自己举出一些能够构成集合的例子以及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并说明理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及时的评价.4.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1)如果用A 表示高—(3)班全体学生组成的集合,用a 表示高一(3)班的一位同学,b 是高一(4)班的一位同学,那么,a b 与集合A 分别有什么关系?由此引导学生得出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两种:属于和不属于.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集合A ,记作a A ∈.如果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不属于集合A ,记作a A ∉.(2)如果用A 表示“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组成的集合,则中国.日本与集合A 的关系分别是什么?请用数学符号分别表示.(3)让学生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第1题.5.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数集扩充过程,然后阅读教材中的相交内容,写出常用数集的记号.并让学生完成习题1.1A 组第1题.6.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并思考.讨论下列问题:(1)要表示一个集合共有几种方式?(2)试比较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在表示集合时,各自的特点?适用的对象是什么?(3)如何根据问题选择适当的集合表示法?使学生弄清楚三种表示方式的优缺点和体会它们存在的必要性和适用对象。

教师资格证试讲高中数学说课稿三

教师资格证试讲高中数学说课稿三

说课稿三集合的基本运算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xx组 xx 号考生,我叫xxxxxxxxx,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集合的基本运算.下面我先对教材进行分析.一、教材分析集合的基本运算是选自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第三部分内容。

此部分主要介绍集合的两类基本运算——并集和交集,是对集合基本知识的深入研究.在此,通过适当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受、认识并掌握集合的两种基本运算.集合作为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它可以简洁、准确地表达数学内容,因而只有掌握和理解了集合的基本知识,学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才能进一步刻画函数概念.可见,此部分的学习是以后研究函数的必然要求.二、教学目标根据上述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方面:1. 知识与技能(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3)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和类比,借助Venn图理解集合的基本运算.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一步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2)进一步体会类比的作用.(3)感受集合作为一种语言,在表示数学内容时的简洁和准确.三、重点和难点重点:交集与并集,全集与补集的概念.难点: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四、教学方法对于高一的学生,知识经验已较为丰富,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新课程标准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考虑到这节课主要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在自己的发现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我主要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归纳、分析,采用自主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并使学生从中体会学习的兴趣.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问题1:我们知道,实数有加法运算。

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集合是否也可以“相加”呢?请同学们考察下列各个集合,你能说出集合C 与集合A .B 之间的关系吗? (1){1,3,5},{2,4,6},{1,2,3,4,5,6};A B C ===(2){|},{|},{|}A x x B x x C x x ===是理数是无理数是实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类比.思考和交流,得出结论。

高中数学教资面试逐字稿

高中数学教资面试逐字稿

高中数学教资面试逐字稿【开场白】谢谢评委老师,我试讲的题目是《求函数的定义域与函数值》,(板书标题)下面开始试讲。

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一、课堂引入师:上节课我们从集合对应的角度重新定义了函数,谁来举一个函数的例子?生1:y= x2-1.师:没错,这是一个二次函数,说说它的定义域、值域分别是什么?能用集合表示吗?生1:定义域是R,值域是大于等于﹣1,就是{x| x∈R},{y| y≥﹣1}.师:没错,看来这位同学对函数的概念、定义域与值域都掌握的很不错,下面我们继续学习求函数的定义域与函数值。

二、新课讲授(一)分析与解答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的例题1:已知函数f(x)=,(1)求函数的定义域;(2)求f(﹣3),f()的值;(3)当a>0时,求f(a),f(a-1)的值。

(板书)师:根据题目先思考什么是定义域?生2:自变量的范围,这个题里就是的范围。

师:没错,如果题目没有明确自变量的范围,那么函数的定义域就是指能使得这个式子有意义的实数的集合。

本题中使得解析式有意义的的范围是什么呢?生3:根号里面的数是非负的,所以要x+3≥0,分母不为零,所以要x ≠﹣2.师:条理很清晰,请坐。

同学们注意,这里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也就是说使根式有意义的实数x的集合是{x| x≥﹣3},使分式有意义的实数x的集合是{x| x≠﹣2},所以函数的定义域是他们的交集,{x| x≥﹣3}{x| x≠﹣2},写成{x| x≥﹣3,且x≠﹣2}(板书)。

师:还有一个问题,f(x),f(﹣3),f(a)都表示什么含义?生4:表示f乘x.师:哦,你有不同意见。

生5:f(x)表示一个函数,f(﹣3)表示x=﹣3时候的函数结果,f(a) 表示x=a时候的函数结果。

师:这位同学的理解已经非常到位了,这部分是重难点,老师来解释一下。

师:符号y=f(x)表示函数,其中f(x)表示x对应的函数值,而不是f乘x,f(﹣3)表示x=﹣3时候的函数值,f(a) 表示x=a时候的函数值。

高中数学面试说课稿

高中数学面试说课稿

高中数学面试说课稿中学数学面试说课稿一各位评委老师好:今日我说课的题目是是必修章第节的内容,我将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本节课的教学,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是在学习了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并为后面学习做打算,在整个中学数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本节内容非常重要。

依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水平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学问实力目标:使学生理解驾驭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视察归纳抽象概括使学生构建领悟数学思想,培育实力3、情感看法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体验数学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培育擅长视察勇于思索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科学看法依据教学目标、本节特点和学生实际状况本节重点是,由于学生对缺少感性相识,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二、教法学法依据老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相统一的规律,我采纳引导发觉法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并借助多媒体为协助手段。

在老师点拨下,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沟通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由……引入: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剧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惊慌地深思,期盼找寻理由和证明过程。

在实际状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学问与阅历,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学问,这样获得的学问,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生疏的问题情境中。

对于本题:……2、由实例得出本课新的学问点是:……3、讲解例题。

我们在讲解例题时,不仅在于怎样解,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而刚好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实力。

在题中:4、实力训练。

课后练习……使学生能巩固艳羡自觉运用所学学问与解题思想方法。

5、总结结论,强化相识。

学问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学问尽快化为学生的素养;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渐渐培育学生的良好的特性品质目标。

6、变式延长,进行重构。

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学问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教师资格证试讲高中数学说课稿四

教师资格证试讲高中数学说课稿四

说课稿四函数的概念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 xx 组 xx 号考生,我叫 xxxxxxxxx,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函数的概念.下面我先对教材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函数的概念是选自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 1 第一章第二节第一部分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以及函数的传统定义,函数的后续内容主要有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三角函数,函数是高中数学的主要内容,也是高考的主要内容,还是数学分析,复变函数的内容,还是在实践中应用广泛,是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根据上述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方面 :1. 知识与技能: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高中阶段不仅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同时还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高中阶段更注重函数模型化的思想与意识.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2)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3)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4)能够正确使用“区间”的符号表示某些函数的定义域;3. 情态与价值: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函数的必要性的重要性,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三、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函数的模型化思想,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难点:符号“y=f(x)”的含义,函数定义域和值域的区间表示;四、教学方法从学生知识层面看:学生在初中初步探讨了函数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基础;通过高一第一节“集合”的学习,对集合思想的认识也日渐提高,为重新定义函数,从根本上揭示函数的本质提供了知识保证.从学生能力层面看: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初步具备了学习函数概念的基本能力.从以上的学情分析,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采用学生广泛参与,师生共同探究的教学模式,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指导学生学习。

高中数学面试说课试讲模板

高中数学面试说课试讲模板

高中数学说课稿模板一课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课稿)说教材:一、说教材:1、地位、作用和特点:《________________》是高中数学课本第______册(____修)的第____章“________”的第______节内容。

本节是在学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后编排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打下基础,所以_________________是本章的重要内容。

此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本节的特点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之二是:_________________。

2、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B、C(2)能力目标:A、B、C(3)德育目标:A、B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2)教学难点:说教法:二、说教法: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据自己对研究性学习“启发式”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认识,结合本校学生实际,主要突出了几个方面:一是创设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

二是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就是把教和学的各种方法综合起来统一组织运用于教学过程,以求获得最佳效果。

另外还注意获得和交换信息渠道的综合、教学手段的综合和课堂内外的综合。

并且在整个教学设计尽量做到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触发学生的思维,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思维教学代替单纯的记忆教学。

高中数学面试试讲稿

高中数学面试试讲稿

高中数学面试试讲稿5篇第一篇《奇函数》1.题目:奇函数2.内容:3.基本要求:(1)能利用函数图象探究出奇函数的特点;(2)教学中注意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有适当的提问环节;(3)请在10 分钟内完成试讲内容。

《奇函数》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奇函数概念,知道奇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并能熟练利用定义法判断一个函数是奇函数。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奇函数的活动,培养类比、观察、归纳、思考与创新能力,体会数学由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思维方法,并从中感受数形结合的巨大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习信心与参与热情,培养良好的数学素养与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奇函数的性质及其几何意义。

【难点】判断奇函数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回顾偶函数的定义及相关结论。

(二)生成新知学生交流后回答:预设:两个函数的图象都关于原点对称。

如果反映在函数解析式上就是:当自变量x 取一对相反数时,相应的函数值 f(x)也是一对相反数也就是说对于函数定义域内任一个x 都有 f(-x)=-f(x)。

这时我们称函数 f(x)为奇函数。

奇函数的定义:一般地,如果对于函数 f(x)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函数 f(x)就叫做奇函数问题2:奇函数的图像有什么特征?奇函数的定义域有什么特征?(三)应用新知判断下列函数是不是奇函数?(四)小结作业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作业:学习下节课内容。

四、板书设计五、教学反思第二篇《两直线平行的判定》1.题目:两直线平行的判定2.内容:3.基本要求:(1)试讲过程要有条理;(2)有适当板书;(3)能够根据斜率判定两条直线平行;(4)试讲时间十分钟。

《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能根据斜率判定两条直线平行。

【过程与方法】体验、经历用斜率研究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的过程与方法,通过两条直线斜率之间的关系解释几何含义,初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5第一章《小结》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5第一章《小结》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5第一章《小结》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考点解读
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5》(人教版)第一章解三角形复习课第一课时。

三角形是几何中最基本的图形,解三角形是由三角形中给定的某些条件,求出它的未知元素,或得出、证实它的某些结论。

现实中大量测量和几何计算问题可以转化为解三角形问题。

正、余弦定理从两个方面表示了三角形中的边长与角度之间的数量关系,能关联三角形中的未知量与已知量,能联系三角形的边、角元素,是解三角形不可缺少的工具。

高考对这一内容的考查既可出现在选择、填空题,也可能出现在解答题。

选择、填空通常以考查三角形边角互化为主的小综合题形式出现,有一定难度;解答题主要考查三角恒等变换、正、余弦定理的综合应用,难度虽然不大,但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运算能力和灵活运用正、余弦定理解题的能力。

2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必修5的学习,已了解正弦和余弦定理的内容,但如何灵活运用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怎样合理选择定理进行边角关系转化进而解决三角形综合问题,还需通过复习指导去进一步提高。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掌握利用正、余弦定理实现三角形边角互化的方法与途径;
②能根据条件灵活运用正、余弦定理解决三角形中的有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③经历公式的推导和应用,体验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规律,初步形成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④通过三角形的求解,渗透方程求解思想和发展合情推理与猜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⑤通过三角函数、正、余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关系,来理解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精编范文】高中数学面试说课稿word版本 (8页)

【精编范文】高中数学面试说课稿word版本 (8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高中数学面试说课稿想要面试高中数学老师吗?面试说课稿怎么写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中数学面试说课稿,希望能帮到大家!高中数学面试说课稿一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是必修章第节的内容,我将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本节课的教学,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是在学习了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并为后面学习做准备,在整个高中数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本节内容十分重要。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水平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掌握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归纳抽象概括使学生构建领悟数学思想,培养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体验数学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培养善于观察勇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根据教学目标、本节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本节重点是,由于学生对缺少感性认识,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二、教法学法根据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相统一的规律,我采用引导发现法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并借助多媒体为辅助手段。

在教师点拨下,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由……引入: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地沉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证明过程。

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对于本题:……2、由实例得出本课新的知识点是:……3、讲解例题。

我们在讲解例题时,不仅在于怎样解,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而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题中:4、能力训练。

课后练习……使学生能巩固羡慕自觉运用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

教师资格证试讲高中数学说课稿二

教师资格证试讲高中数学说课稿二

说课稿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xx组 xx 号考生,我叫xxxxxxxxx,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集合间的基本关系.下面我先对教材进行分析.一、教材分析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是选自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第二部分内容。

集合概念及其理论是近代数学的基石,集合语言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通过学习、使用集合语言,有利于学生简洁、准确地表达数学内容,高中课程只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学生将学会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表示有关的数学对象,发展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本章集合的初步知识是学生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是高中数学学习的出发点。

本小节内容是在学习了集合的概念以及集合的表示方法、元素与集合的从属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是下一节学习集合之间的运算的基础,因此本小节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二、教学目标根据上述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方面:1.知识与技能(1)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2)理解子集、真子集的概念.(3)能使用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2.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实例,发现集合间的基本关系,体验其现实意义.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2)体会类比对发现新结论的作用.三、重点和难点重点:集合间的包含与相等关系,子集与真子集的概念.难点:难点是属于关系与包含关系的区别.四、教学方法本节课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的第2节数学课,也是学生正式学习集合语言的第3节课。

由于一切对于学生来说都是新的,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对来说比较浓厚,有利于学习活动的展开。

而集合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在初中就已经使用数轴求简单不等式(组)的解,用图示法表示四边形之间的关系,陌生的是使用集合的语言来描述集合之间的关系。

而从具体的实例中抽象出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的本质,对于学生是一个挑战。

高中数学面试试讲教案万能模板

高中数学面试试讲教案万能模板

高中数学面试试讲教案万能模板一、内容简述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高中数学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代数、几何、三角函数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并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通过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基础概念、定理公式、解题方法和实际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讲解演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主动探索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教学效果更加生动、形象、直观。

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解题技巧,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和公式的推导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将重点难点逐一攻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因材施教。

1. 阐述高中数学教育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数学不仅是自然科学的核心分支,更是现代社会各领域发展的基础支撑。

高中数学教育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和未来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本部分将深入探讨高中数学教育的重要性。

高中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其内容不仅涉及到数学基础知识的普及,还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中。

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理论探索到实际应用,都离不开数学作为基础支撑。

无论是科学研究、工程开发还是日常的生活问题处理,数学都是必备的工具之一。

高中数学教育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强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数学中的逻辑推理、公式推导和问题解决过程,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造力。

这种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解决复杂问题至关重要。

高中数学是学生进入高等教育阶段的重要基础。

无论是理工科还是经济管理等专业,都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

高中数学面试试讲教案万能模板(共9篇)

高中数学面试试讲教案万能模板(共9篇)

高中数学面试试讲教案万能模板(共9篇)面试试讲教案万能模板教学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它要求教师灵活应变,因材施教。

但是教案的撰写,却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其内容一般包括课程名称、课型、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具、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作业设计、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等。

下面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网的小编将对这一部分内容作简要的介绍,希望对各位面试有所帮助!一、课题名称课题名称即所授课的名称。

二、课型、课时课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而划分出来的课堂教学的类型。

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也是多种多样的。

在教案中常见的有讲授课、练习课、复习课、实验课、示范课、研讨课、汇报课、观摩课、优质课、录像课等等。

课时主要是指授课内容要在几个课时内完成。

三、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课题或课时的教学内容而提出的,是指学生在课程结束时应达到的具体目标或教师应完成的教学任务。

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教学目标包括三个部分,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体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考虑传授给学生哪些知识,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切合学生学习实际。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指在授课时必须着重讲解和分析的内容。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经过自学还不能理解或理解有较大困难的内容。

在编写教案时,教师既要抓住、抓准教学难点,并考虑采用恰当的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以扫除学生理解教材的障碍;又要抓住、抓准教学重点,正确适当地处理好教材,以保证较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五、教具教具又称教具准备,是指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

如多媒体、模型、标本、实物、音像等。

六、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

如课堂的提问、讨论、启发、自学、演示、演讲、辩论等。

七、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制定的具体的教学步骤和措施。

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的核心和主体,编写时要根据教学目标及教材的具体情况,该详则详,该略则略,做到内容充实、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利于教学。

2019事业单位招聘考试面试说课稿高中数学面试抽题汇总(人教版必修1-5)

2019事业单位招聘考试面试说课稿高中数学面试抽题汇总(人教版必修1-5)

2019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面试说课稿高中数学面试抽题汇总(人教版必修1-5)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下)午好(鞠躬),我是_01_号考生。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_》(第_课时)(板书),本节课出自人教A版高中数学第一册第1章第1节。

我将尝试运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本节课的教学。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要应本着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我将以此为基础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与教学评估六个方面进行阐释。

我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思考,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谢谢!答辩:如果是评委直接s提问,“谢谢老师的问题”,思考半分钟,“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思考的。

”、“回答完毕,请老师批评指正。

”(鞠躬)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既是在知识上的延伸和发展,又是本章的运用与巩固,也为下一章教学作铺垫,起着链条的作用。

同时,这部分内容较好地反映了的内在联系和相互转化,蕴含着归纳、转化、数形结合等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探究能力及创新意识。

概括地讲,本节课内容的地位体现在它的基础性,作用体现在它的工具性。

(与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如何?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了哪部分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对哪些知识的运用,又是后面学习哪些知识的基础?)(二)学情分析通过前一阶段的教学,学生对函数和图象的认识已有了一定的认知结构,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知识层面:学生在已初步掌握了。

✧能力层面:学生在初中已经掌握了用初步具备了思想。

✧情感层面:学生对数学新内容的学习有相当的兴趣和积极性。

但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等方面发展不够均衡.(三)教学内容—课时安排本节内容分课时学习。

(本课时,品味数学中的和谐美,体验成功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分析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也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

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1-5试讲,面试说课稿

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1-5试讲,面试说课稿

§1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一.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

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中得到应用。

二.目标分析: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教学目标l.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2.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三. 教法分析1. 教学方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2. 教学手段:在教学中使用投影仪来辅助教学.四.过程分析(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1.教师首先提出问题:(1)介绍自己的家庭、原来就读的学校、现在的班级。

(2)问题:像“家庭”、“学校”、“班级”等,有什么共同特征?引导学生互相交流. 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2.活动:(1)列举生活中的集合的例子;(2)分析、概括各实例的共同特征由此引出这节要学的内容。

设计意图: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为新知作好铺垫(二)研探新知,建构概念1.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7个实例:(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3)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4)所有的正方形;(5)海南省在2004年9月之前建成的所有立交桥;(6)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的点;(7)国兴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学生的全体.2.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7个实例的共同特征是什么?3.每个小组选出——位同学发表本组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7个实例的特征,并给出集合的含义.一般地,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称为集合(简称为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作这个集合的元素.4.教师指出:集合常用大写字母A,B,C,D,…表示,元素常用小写字母a b c d…表示.,,,设计意图: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集合的概念,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乐于求索的精神(三)质疑答辩,发展思维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思考:集合中元素有什么特点?并注意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疑难.使学生明确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即: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我们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 2.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1)大于3小于11的偶数;(2)我国的小河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建解.3. 让学生自己举出一些能够构成集合的例子以及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并说明理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及时的评价.4.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1)如果用A表示高—(3)班全体学生组成的集合,用a表示高一(3)班的一位同学,b是高一(4)班的一位同学,那么,a b与集合A分别有什么关系?由此引导学生得出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两种:属于和不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a A∈.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集合A,记作a A∉.(2)如果用A表示“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组成的集合,则中国.日本与集合A的关系分别是什么?请用数学符号分别表示.(3)让学生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第1题.5.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数集扩充过程,然后阅读教材中的相交内容,写出常用数集的记号.并让学生完成习题1.1A组第1题.6.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并思考.讨论下列问题:(1)要表示一个集合共有几种方式?(2)试比较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在表示集合时,各自有什么特点?适用的对象是什么?(3)如何根据问题选择适当的集合表示法?使学生弄清楚三种表示方式的优缺点和体会它们存在的必要性和适用对象。

国考教师资格证试讲稿 人教版 高中 数学 高中 必修一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国考教师资格证试讲稿 人教版 高中 数学 高中 必修一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结论:在 Rt△ABC 中,设 A 对边为 a,B 对边为 b,C 对边为 c,锐角 A 的正弦, 余弦,正切依次为: = sinA
a b a = , cosA = , tanA c c b
思考 1:角推广后,这样的三角函数的定义不再适用,我们必须对三角函数重新定义. 你能用直角坐标系中角的终边上点的坐标来表示锐角三角函数吗? 如图,设锐角 α 的顶点与原点 O 重合,始边与 x 轴的正半轴重合,那么它的终边在第一象限. 在 α 的终边上任取一点 P (a, b) ,它与原点的距离 r =
思考 如果将题目中的坐标改为(-3a,-4a),题目又应该怎么做? 3.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和函数值符号
探究: 请根据上述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 先将正弦, 余弦和正切函数在弧度制下的定义域填 入下表,再将这三种函数的值再各象限的符号填入下表: 函 数 定 义 域
y = sin α
y = cos α
R
(1) cos 2500
(2) sin( −
π
4
)
(3) tan(−6720 )
(4) tan 3π
变式训练(一)求下列各式的值
1. cos
25π 15π ) + tan(− 3 4
2. sin 4200 cos 7500 + sin( −6900 ) cos( −6600 ) 三. 强化练习,巩固小结 1.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 2. 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及三角函数值的符号 3. 诱导公式 四 、布置作业 课本习题 1.2A 组第 3,7,9 题 五、板书设计 略
23π ) 4
sin a + tan a 的定义域
sin(a + k ⋅ 2π ) = sin 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一.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

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中得到应用。

二.目标分析: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教学目标l.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2.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三. 教法分析1. 教学方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2. 教学手段:在教学中使用投影仪来辅助教学.四.过程分析(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1.教师首先提出问题:(1)介绍自己的家庭、原来就读的学校、现在的班级。

(2)问题:像“家庭”、“学校”、“班级”等,有什么共同特征?引导学生互相交流. 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2.活动:(1)列举生活中的集合的例子;(2)分析、概括各实例的共同特征由此引出这节要学的内容。

设计意图: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为新知作好铺垫(二)研探新知,建构概念1.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7个实例:(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3)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4)所有的正方形;(5)海南省在2004年9月之前建成的所有立交桥;(6)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的点;(7)国兴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学生的全体.2.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7个实例的共同特征是什么?3.每个小组选出——位同学发表本组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7个实例的特征,并给出集合的含义.一般地,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称为集合(简称为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作这个集合的元素.4.教师指出:集合常用大写字母A,B,C,D,…表示,元素常用小写字母a b c d…表示.,,,设计意图: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集合的概念,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乐于求索的精神(三)质疑答辩,发展思维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思考:集合中元素有什么特点?并注意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疑难.使学生明确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即: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我们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 2.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1)大于3小于11的偶数;(2)我国的小河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建解.3. 让学生自己举出一些能够构成集合的例子以及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并说明理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及时的评价.4.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1)如果用A表示高—(3)班全体学生组成的集合,用a表示高一(3)班的一位同学,b是高一(4)班的一位同学,那么,a b与集合A分别有什么关系?由此引导学生得出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两种:属于和不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a A∈.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集合A,记作a A∉.(2)如果用A表示“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组成的集合,则中国.日本与集合A的关系分别是什么?请用数学符号分别表示.(3)让学生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第1题.5.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数集扩充过程,然后阅读教材中的相交内容,写出常用数集的记号.并让学生完成习题1.1A组第1题.6.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并思考.讨论下列问题:(1)要表示一个集合共有几种方式?(2)试比较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在表示集合时,各自有什么特点?适用的对象是什么?(3)如何根据问题选择适当的集合表示法?使学生弄清楚三种表示方式的优缺点和体会它们存在的必要性和适用对象。

设计意图:明确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使学生弄清楚三种表示方式的优缺点,从而突破难点。

(四)巩固深化,反馈矫正教师投影学习:(1)用自然语言描述集合{1,3,5,7,9};(2)用例举法表示集合{|18}=∈≤<A x N x(3)试选择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教材第6页练习第2题.设计意图:使学生及时巩固所学新知,体会三种表示方式存在的必要性和适用对象(五)归纳小结,布置作业小结: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了解或体会下例问题: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内容?2.你认为学习集合有什么意义?3.选择集合的表示法时应注意些什么?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对概念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有清晰的认识,回顾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及集合的三种表示方式。

作业:1.课后书面作业:第13页习题1.1A组第4题.2.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多少种?如何表示?类似地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又有多少种呢?如何表示?请同学们通过预习教材.五.板书分析§2 函数的概念教材分析: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高中阶段不仅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同时还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高中阶段更注重函数模型化的思想.教学目的:(1)通过丰富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2)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3)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4)能够正确使用“区间”的符号表示某些函数的定义域;教学重点:理解函数的模型化思想,用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教学难点:符号“y=f(x)”的含义,函数定义域和值域的区间表示;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1.复习初中所学函数的概念,强调函数的模型化思想;2.阅读课本引例,体会函数是描述客观事物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的思想:(1)炮弹的射高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2)南极臭氧空洞面积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3)“八五”计划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备用实例:3.4.根据初中所学函数的概念,判断各个实例中的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是否是函数关系.二、新课教学(一)函数的有关概念1.函数的概念: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 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function).记作:y=f(x),x∈A.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domain);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 x∈A }叫做函数的值域(range).注意:○1“y=f(x)”是函数符号,可以用任意的字母表示,如“y=g(x)”;○2函数符号“y=f(x)”中的f(x)表示与x对应的函数值,一个数,而不是f乘x.2.构成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3.区间的概念(1)区间的分类:开区间、闭区间、半开半闭区间;(2)无穷区间;(3)区间的数轴表示.4.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讨论(由学生完成,师生共同分析讲评)(二)典型例题1.求函数定义域例1课本P20解:(略)说明:○1函数的定义域通常由问题的实际背景确定,如果课前三个实例;○2 如果只给出解析式y=f(x),而没有指明它的定义域,则函数的定义域即是指能使这个式子有意义的实数的集合;○3 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要写成集合或区间的形式. 巩固练习:课本P 22第1题2.判断两个函数是否为同一函数课本P 21例2解:(略)说明:○1 构成函数三个要素是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由于值域是由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决定的,所以,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即称这两个函数相等(或为同一函数)○2 两个函数相等当且仅当它们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而与表示自变量和函数值的字母无关。

巩固练习:○1 课本P 22第2题 ○2 判断下列函数f (x )与g (x )是否表示同一个函数,说明理由? (1)f ( x ) = (x -1) 0;g ( x ) = 1(2)f ( x ) = x ; g ( x ) = 2x(3)f ( x ) = x 2;f ( x ) = (x + 1) 2(4)f ( x ) = | x | ;g ( x ) = 2x(三)课堂练习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1)|x |x 1)x (f -=(2)x 111)x (f +=(3)5x 4x )x (f 2+--=(4)1x x 4)x (f 2--= (5)10x 6x )x (f 2+-=(6)13x x 1)x (f -++-=三、归纳小结,强化思想从具体实例引入了函数的的概念,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描述了函数的定义及其相关概念,介绍了求函数定义域和判断同一函数的典型题目,引入了区间的概念来表示集合。

四、作业布置课本P习题1.2(A组)第1—7题(B组)第1题28§3《单调性与最大(小)值》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本节课内容教材共分两课时进行,这是第一课时,该课时主要学习函数的单调性的的概念,依据函数图象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和应用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函数单调性是高中数学中相当重要的一个基础知识点,是研究和讨论初等函数有关性质的基础。

掌握本节内容不仅为今后的函数学习打下理论基础,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教学重点: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和判断某些函数单调性的方法。

明确单调性是一个局部概念.教学难点:领会函数单调性的实质与应用,明确单调性是一个局部的概念。

教学关键: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结构出发,讲清楚概念的形成过程.4.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正处于以感性思维为主的年龄阶段,而且思维逐步地从感性思维过渡到理性思维,并由此向逻辑思维发展,但学生思维不成熟、不严密、意志力薄弱,故而整个教学环节总是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从学生的认知结构来看,他们只能根据函数的图象观察出“随着自变量的增大函数值增大”等变化趋势,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函数图象的直观性,发挥好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由于学生在概念的掌握上缺少系统性、严谨性,在教学中注意加强.二、目标分析(一)知识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掌握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单调性的方法;了解函数单调区间的概念,并能根据函数图象说出函数的单调区间。

2.能力目标:通过证明函数的单调性的学习,使学生体验和理解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归纳推理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归纳能力,领会数学的归纳转化的思想方法,增加学生的知识联系,增强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构建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