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史讲义 第二章 秦汉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秦汉时期的经济政策与贸易发展
秦汉时期的经济政策与贸易发展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不仅政权更迭频繁,而且经济政策与贸易发展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秦汉时期的经济政策与贸易发展。
首先,秦汉时期的经济政策以农业为主导。
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施了一系列的农业政策,鼓励农民开垦荒地,提高耕作技术,推广良种良法。
秦朝还实行均田制,将荒地重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解决了社会不公问题,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汉朝延续了秦朝的农业政策,并进一步完善了土地政策,确保农民的土地权益。
这些措施使得农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为经济的稳定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秦汉时期的贸易发展迅速。
秦朝统一货币制度,推行统一的度量衡标准,方便商品交流。
同时,修建了大量的官道和运河,方便运输和贸易。
汉朝更是修筑了著名的丝绸之路,连接了中国和西域,大大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贸易往来。
此外,汉朝还设立了市舶司,专门负责对外贸易,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
这些举措都为贸易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最后,秦汉时期的商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
秦汉时期,商业已经成为了经济的重要部分。
随着农业和贸易的发展,商人的地位和影响力也逐渐增强。
商人们通过采购农产品、贩卖商品、投资矿山和制造业等方式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同时,商人们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资助教育、修建水利工程等。
秦汉时期的商业也培养了一批商楚,他们不仅精通商业技巧,还具备广泛的知识和能力。
这些商业活动为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综上所述,秦汉时期的经济政策与贸易发展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通过积极的经济政策和贸易发展,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贸易繁荣,而且推动了商业的迅猛发展。
这些成就不仅为秦汉两朝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来的历史进程铺平了道路。
秦汉时期的经济政策与贸易发展,无疑是中国古代经济史上的一颗明珠,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二.2秦汉时期的经济
称为西域。
B 张骞出使西域“凿空”: 第一次目的:大月愿望
C 第二次: 公元前119年,张骞及其使团,访问西域
的许多国家。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 打通了汉朝和西域的联系,交往从此越趋频 繁。
丝绸之路开辟
D 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总 管西域事务,保护丝路。从此,今新疆 地区开始隶属中央的管辖 E 公元73年,东汉派班超出使西域,他 帮助西域各国摆脱了匈奴的控制,被东 汉任命为西域都护,加强了西域与内地 的联系。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甘英到达波斯湾。166年,大秦使臣来到 洛阳,这是有史记载的欧洲国家政府同 我国的首次直接交往。 (2)唐设立安西、北庭都护府作为控制 西域、保护丝路的机构
3、两汉时期商业和城市发展的状况 (1)重农抑商:对商业以法律困辱之; 苛以重税; 表现:对商业管理严格:各城市里有专供贸易的市(经营地点限 制),内设官署,监管交易;开市和闭市的时间击鼓通知(经营 时间限制)。盐铁官营:打击了地方豪强操纵盐铁经营,加强了 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是“抑商”政策的重要体现,给社会经济 和民众生活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
一.秦朝经济发展
秦始皇为维护统一,采取了哪些经济措施?有何作用? (1)承认土地私有,按亩纳税;移民垦荒。
目的:加强税收 作用:巩固封建土地所有制 (2)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目的:加强税收 作用:有利于密切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也有利于多民 族国家的统一。 (3)统一车轨,修驰道,建立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 网络。 目的:有利于传达政令、调遣军队。 作用:促进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秦汉时期的经济
3.水利:兴修漕渠、白渠、井渠
(坎儿井)等水利工程。王景
治黄河。
荷
4.土地制度:三种土地私有制继
塘
续发展:君主私有、自耕农私
渔
有、地主私有。后两者存在此 消彼长的关系,土地兼并不断。
猎 画 像
汉代,租佃现象比较普遍。田
砖
庄经济发展。
代田法
先把田地开成一条 条垄和沟。第一年 把庄稼种在沟里, 出苗后,逐渐把垄 上的草和土培到苗 根上,第二年在原 来的垄上,再如法 开沟栽种,这是一 种合理利用地力、 保苗抗旱的栽培方 法。
汉武帝时期的均输法、平准法
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在桑弘羊主持下 普遍推行均输法:郡国设均输官掌其事,受大司农(即主 管全国钱财、粮食的长官)节制。均输官负责将各郡国应 缴贡物统一折价征收当地土特产品,一部分运往京师,一 部分运至价贵地区出售,有时还在出售地将所得继续收购 特产,易地辗转贩卖。汉代来自田庄经济 总之,田庄经济是包括农
林牧副渔、手工业、商业等综 合经营的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 单位。由于田庄是有组织的生 产单位,可以根据不同的土质 种植不同的农作物,可以利用 田庄中的人力、物力、财力积 极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可以制 造先进的生产工具,兴建相应 的水利设施,推广先进的生产 东汉时豪强的田庄迅速增长和扩大, 经验和生产技术,从发展生产 庄园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中所占比 力角度,是个体经济无法比拟 例越来越大。“有求必给”、”闭 的力发。展它、一定也程促度进社上适会应经了济生进产步。门经成济市的一”个,很自大给特自点足。成为东汉庄园
组成,称为“部曲”或“家兵”,豪强田庄还建有军事设施, 庄园内修有坞堡,四周有高墙,深沟围绕,设有警楼。豪强的 私人武装,其任务是看家护院,后来转变为豪强地主镇压农民 起义和拥兵割据的武装力量。东汉末年在讨伐黄巾军过程中, 地方豪强趁机割据一方,于是形成汉末诸侯割据之势。
秦汉经济
秦汉经济秦汉经济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其经济体系在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对外贸易等多个方面均取得了显著进步,为后世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文将从秦汉时期的农业发展、手工业进步、商品经济与货币制度、以及对外贸易等方面,详细剖析秦汉经济的繁荣与特点。
农业发展:奠定经济基础秦汉时期,农业生产体系逐渐形成并不断完善,成为当时经济的核心支柱。
这一时期,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与推广,为农业生产带来了质的飞跃。
铁制农具的普及在秦汉时期,铁制农具得到了广泛普及,如犁、铧、锄等铁制农具的大量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效率。
这些农具的推广,不仅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还推动了农业生产向更高效、更精细的方向发展。
铁制农具的普及使得土地的耕作更加深入和彻底,增加了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
以犁为例,铁犁的使用使得耕地的深度和宽度都得到了显著提升,能够更好地翻动土壤,促进作物的生长。
水利工程的兴修秦汉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大规模兴修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这些水利工程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稳定的水源,扩大了农业灌溉面积,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水利工程的兴修还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发展。
郑国渠的修建不仅解决了关中地区的灌溉问题,还使得该地区成为了当时的粮仓。
都江堰则通过科学的水利调控,保障了成都平原的农业生产,成为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
农业政策的推行秦汉时期,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政策,如均田制、减轻赋税、免除农民军役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均田制的实施确保了土地的合理分配,使得农民能够获得足够的耕地进行生产。
减轻赋税和免除军役则直接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使得他们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农业生产中。
手工业进步:展现技术革新秦汉时期,手工业也取得了显著进步,成为当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手工业技术的革新与传承,为秦汉经济的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国经济史》第二章秦汉经济的发展精品PPT课件
(一)重农政策:
1.“以有功劳行田宅”。 2.“复故爵田宅”。
3.释放奴隶。 4.减轻农民负担。
5.鼓励增加人口。 以上是重农方面的一些措施,这些措施的实行,
对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生产起了重要作用。
(二) 中,一些奸商,乘 机扰乱市场、大发横财,因此,汉政府采取“抑商” 政策。
三、刘秀开创的东汉王朝,
经济政策,仍继承西汉旧制,只作某些调整: 首先:颁布了名田制度和户籍制度。 其次:汉光武帝还释放奴婢,释放王莽时关押的
罪徒。同时广行屯田以及假贫民公田等。 在工商业方面:东汉时期比较放任和宽松。
第二节 赋役制度
一、赋役制度 赋税和徭役既是秦汉帝国赖以生存并能运行 的重要经济支柱,也是其统治者剥削广大人 民的主要经济手段。秦汉时期的赋税和徭役 并行。 (一)、秦代的赋役制度 秦统一后,在赋税和徭役制度方面仍沿袭 战国以来的办法。田赋是按土地征收的。
(2)秦王朝除了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封建租 佃关系已经普遍发展起来外,封建国家也还掌握 不少土地。如1975年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发现的秦 简中有关律令,从官制、土地、赋役方面的材料 看,当时封建国家掌握不少土地,还专门设置有 自成体系、自低至高的农官,如“田典”、“部 佐”、“田音夫”、“都官”等来管理。对官有 土地的经管方式,一种是土地由官府役使奴隶耕 种;但绝大多数官田,都是以份地形式授与农民 耕种。农民再以地租和赋税合一的形式作为贡纳 上交封建政府。这自然也是一种封建剥削关系。
赋税方面:秦统一六国后,于秦始皇
(5)通过入粟拜爵、捐纳、土地自由买卖等手段。:
一、秦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重农政策:(1)、秦代的“使黔首自实田”。 秦始皇于三十一年(公元前2l 6年)下令“使黔首自实
秦汉时期的社会经济变革
秦汉时期的社会经济变革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这种变革涵盖了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等各个领域。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论述秦汉时期的社会经济变革。
首先,农业产量的提升是秦汉时期社会经济变革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此之前的诸侯时代,农业生产力低下,农民劳动条件差,生活水平低下。
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诸侯割据,实行统一的农业政策,推行均田制度,将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使得农民有了稳定的生产土地,并得到适应自己经济地位的土地数量。
此外,秦朝还采取了伐山治水的措施,开垦了大量的荒地,扩大了耕地面积,进一步提高了农业产量。
在后来的汉朝,汉武帝更是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实行“永巳”的政策,鼓励农民进行农田改良,加强农业耕作技术的研究,使得农业产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其次,手工业的发展也是秦汉时期社会经济变革的重要方面。
在这个时期,制陶、铁器制作、纺织等手工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陶器的制作技术被不断改进和推广,制陶业在秦汉时期进入了繁荣期。
铁器制作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铁器的种类和质量都得到了提升。
这使得农民和手工业者在生活和生产上都有了更多的选择和便利。
与此同时,纺织业也取得了长足进展,丝织品和棉织品的产量大幅增长,成为汉朝的重要贸易商品之一,也推动了商业的发展。
最后,商业的繁荣也是秦汉时期社会经济变革的重要表现。
在秦朝时期,由于统一的货币制度和交通的畅通,商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货币经济在秦朝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商人的地位在社会中得到了提升。
在汉朝时期,汉武帝进一步推动了商业的发展,实行官营商业政策,建立了专门的官办商业机构,鼓励商人发展贸易。
此外,汉朝还开辟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使得中原地区的商品得以远销到中国的西北和东南亚地区,也带动了商业的繁荣。
综上所述,秦汉时期的社会经济变革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农业产量的提升、手工业的发展以及商业的繁荣都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秦汉时期的经济发展与国家财政
秦汉时期的经济发展与国家财政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不仅在政权更迭、国土统一方面有着重大的意义,同时也在经济发展和国家财政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举措和成就。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财政也得到显著改善。
一、农业经济的发展在秦汉时期,农业经济仍然是中国经济的主要支柱。
秦朝统一后,实行均田制、收租庸、度量衡等重要的农业政策,有效地保护了农民的利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同时,改良农具、推广耕作技术也进一步提高了农产品的生产力,增加了农业产值。
在汉朝时期,农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汉武帝推行“封禅之术”,通过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提高了水稻的种植面积和产量。
优化农业结构,推广种植树木和果实,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多元化和发展。
通过这些举措,农产品的丰收为国家提供了物质基础,带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手工业的繁荣除了农业经济,秦汉时期的手工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
在秦朝时期,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工匠制度,对手工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汉朝时期,更是推行了注重实用的经济政策,特别是鼓励制瓷和纺织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手工业的繁荣。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秦汉时期的丝绸制造技术在世界上独一无二,成为中国出口的重要商品。
丝绸的生产和销售不仅带来巨大的财富,也推动了贸易的发展,使中国的影响力扩大到国际舞台。
三、商业贸易的繁荣秦汉时期商业贸易的繁荣为国家财政带来了巨大的收入。
汉武帝时期,西汉政府积极推动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贸易的繁荣。
丝绸、瓷器、铜器等中国特色的商品通过丝绸之路远销世界各地,从而为国家财政增加了大量的税收。
同时,国内贸易也蓬勃发展,商人们通过繁忙的市场和商业银行的兴起,实现了商品流通的便利和资金的周转,为经济活动的展开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四、国家财政的改革与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秦汉时期的国家财政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
秦朝采取了一定的财政手段来增加财政收入,如推行均田制、收租庸、度量衡等措施,提高了财政的可获得性。
2 中国经济思想史 讲义 第二部分 秦汉时期的经济思想
第四章秦汉时期的经济思想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秦汉时期经济思想的发展与成果,从中汲取有益的营养来为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同时也加深对中国古代经济思想是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认识,尤其是深刻认识到挖掘这些经济思想对我国今天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借鉴意义。
第一节司马迁的经济思想司马迁在中国伟大的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和光辉一页.他的不朽之作《史记》中列有《平准书》、《河渠书》和《货殖列传》,开创了史学家记事历史必须考虑社会经济活动问题的先例和典范。
其主要经济思想有:一、主张经济自由和放任政策司马迁认为自然界有自己的规律,人们只能顺应这些规律而不能违背它。
在这种世界观的指导下,司马迁在经济思想上不赞成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干预,主张经济自由主义,可以说他是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家中最彻底的经济自由主义者。
这比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要早近两千年。
进入近代以后,我国主张发展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制度的思想家往往引用司马迁“善者因之”一段话表明自己的观点。
二、农工商并重和本末富论司马迁认为对待国民经济各部门,即农、渔、工、商应是一视同仁的:“此四者,人所以食之原也。
原大则饶,原小则鲜。
上则富国,下则富家。
”由此可以看出,司马迁从根本上是否定重农抑商的观点。
司马迁还创造了“本富”、“末富”和“奸富”的新概念。
三、分配观念1.司马迁对贫富分化现象已有了较充分的认识。
2.他对贫富不均现象不主张积极予以消除,只是不赞成“奸富”。
3.他认为造成贫富差异问题是由于人有巧拙,能力不同的原因。
四、生产经营论司马迁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生产经营思想,其主要思想如下:1.要有一定量的货币才能经营.这里涉及到司马迁对货币的认识问题。
第一,他认为货币起源于商品交换。
第二,他也认识到货币起源的时间是很久远的。
2.生产经营的商品应该注意质量。
3.资金要不断流动,如“无息币”,“财欲其行如流水”。
4.要勤俭节约,如“无财作力”,“夫纤啬筋力,治生之正道也。
6秦汉的社会经济
两 汉 经 济 的 发 展
农业的发展
手工业的进步 商业的繁荣
一 、农业的进步
1. 水利事业的发展 2. 农具的进步 犁壁出现 二牛抬杠 耧 车 3. 农作物的种植 南水稻、北小麦
犁
壁
汉代牛耕图(二牛抬杠)
耧 车
二、手工业的进步
• 1、纺织业 • 2、冶铁业 东汉杜诗: • 3、制漆业 • 4、煮盐业
水排
素纱衣
汉 墓 帛 画
杜诗发明的水排
农 业 商业
手工业
三、商业的繁荣
1、秦朝:大商人巴寡妇清 2、汉朝:市 3、货币制度较为健全 4、五都的出现
汉长安城布局图 汉长安城布局图
西市 东市
为什么东西 二市在城市 的西北角?
采取抑商政策,不把 商业区设在市中心
东汉市集画像出现,为社会经济的 发展奠定基础; ⑵统治者实行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 施,如重农、兴修水利等,为社会 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⑶科学技术的进步,如:农业、手工 业方面的成就,为社会经济的发展 创造了条件。
第三讲:封建经济的初步发展——秦汉的经济【课件】
铁官,便属在所县。
②性质:政府垄断盐铁
——《史记·平准书》
③影响: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
总之,西周末至春秋前期,王室政权降落到强大诸侯;春秋后期,诸侯争权又降落到卿大夫之家。
打击了富商大—贾—和严耕大望手《中工国业政治者制度史纲
【必备知识】
三、汉武帝的经济政策
2.措施:
(3)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商业贸易;
——严耕望《中国政治制度史纲
【必备知识】
二、秦汉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对外贸易:丝绸之路
中国
经济:推动中国手工业发展 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会
文化:基督教、佛教传入中国 印度天文学成就传入中国
社会生活:西域作物传入中国
罗马
经济: 丝织技术传入,推动当地手工
业发展 社会生活:
中国丝绸远销欧洲、西亚,丰 降落到强大诸侯;春秋后期,诸侯争权又降落到富卿沿大线夫之人家们。生活
2018·江苏高考·重农抑商
1.核心概念:休养生息政策;重农抑商政策;盐铁官营政策;牛耕逐渐普及全国;西汉发明犁壁、耧车、耦犁等 先进农具;田庄经济发展。
2.分析汉初的经济形势及休养生息的影响。 3.理解汉武帝经济改革的历史逻辑与治理智慧。
一、 【必备知识】
一、休养生息政策与“文景之治”
1.背景:
①内容:
往者,郡国诸侯各以其方物贡输,往来烦杂,物多苦恶,或不偿其费。故置大农部丞
数十人,分部主郡国,各往往县置均输、盐铁官,令远方各以其物贵时商贾所转贩者为赋,
而相灌输。
——《史记·平准书》
置平准于京师,都受天下委输。召工官治车诸器,皆仰给大农。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
之货物,贵即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踊。
秦汉时期的经济
秦汉时期的经济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不仅在政治和军事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也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本文将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和货币制度等方面来描述秦汉时期的经济情况。
一、农业发展秦汉时期,农业是当时经济的基础和主要产业。
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显著改善,主要表现在农具的改良和灌溉设施的发展上。
例如,秦朝的国家计划对农业生产进行了组织和管理,加强了农业的灌溉和水利工程建设,提高了农田的利用率和产量。
另外,水稻、麦类、豆类和蔬菜等农作物的种植也得到了推广和发展,为粮食生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手工业的繁荣在秦汉时期,手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为当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陶瓷、铁器、丝织品、纸张等行业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特别是陶瓷和丝织品,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上都享有盛誉。
制作精良的青铜器和陶瓷器不仅成为贵族和权贵的象征品,也成为秦汉时期的重要出口商品。
此外,丝绸的生产和出口也在秦汉时期达到了顶峰,成为中国经济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三、商业的繁荣在秦汉时期,商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繁荣,商品经济开始蓬勃发展,市场逐渐形成。
商业活动的主要形式是集市和贸易,流通手段主要是货币和交换。
秦汉时期的商业活动不仅局限于国内,还涉及到对外贸易,出口的商品包括丝织品、陶瓷、盐等。
同时,秦汉时期还建立了一系列的贸易园地和商务设施,如长安、洛阳等城市的市场繁忙,商业街巷络绎不绝,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四、货币制度的建立秦汉时期也见证了我国货币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在此之前,主要流通的是以物易物的交换方式。
然而,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秦朝开始推行铸币制度,发行“铜钱”,使交换方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汉朝时期,货币制度进一步发展,钱币种类更加多样化。
此外,汉武帝还通过推行“半两法”改革,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货币的使用,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总结起来,秦汉时期的经济以农业为基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货币制度的建立为经济交流提供了方便。
第二单元 秦汉时期的经济PPT课件
• 西汉重视开拓西北边疆,关中又是拓边的基地,肩负着提 供粮秣的重任。因此,西汉一代,特别是汉武帝在位期间 (公元前140―前87年),为了满足各方面对粮秣等的需 求,除凿漕渠,从东方运粮入关外,更主要的是在关中增 建灌溉工程,以扩大水浇地面积,增加当地的粮食产量。 这就在关中形成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兴建水利的高潮,在短 短的几十年中,穿凿了龙首渠、六辅渠、白渠、成国渠等 大批农田水利工程。
犁耕技术的发展西汉时期的西汉时期的耦犁形象图形象图东汉东汉牛耕图画像石牛耕图画像石甘肃嘉峪关市出土甘肃嘉峪关市出土铁犁铧冠铁犁铧冠19511951年于河南辉县年于河南辉县出土出土战国铁犁没有犁壁只战国铁犁没有犁壁只有松土破土不能翻土作有松土破土不能翻土作垄构造比较简单垄构造比较简单汉代的犁和汉代的犁和犁壁翻土犁壁翻土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
• 3.手工业的发展 • 商朝:原始瓷器(原料、炉温) • 东汉:成熟青瓷
2014年考古十大发现之一
浙江禁山窑青瓷鸡首壶
浙江禁山窑址出土了大量高质量成熟青瓷器,应主 要是为南京地区社会上层专门烧造。出土龙窑代表了 东汉至三国西晋时期的装烧工艺的完整发展过程。发 现了中国古代青瓷制作的源头。
2014年考古十大发现之一 浙江禁山窑址
──司马迁《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 【注解】关梁:水陆交通要地。,严禁百姓开采。禁:禁令。
汉武帝时期
到了武帝时期,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重要的变 化,一方面,经济恢复与发展以后,土地兼并日 盛,豪强势力扩大,而商人资本的发展则加剧了 这一过程,使社会矛盾激化;另一方面,匈奴也 加强了对边境的压力,而对外战争需要的经济基 础却由于诸侯王的存在而难以巩固。在这种情况 下,继续实行自由放任的黄老之术就行不通了, 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和改行国家干预政策。
高三历史第二章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知识点
高三历史第二章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知识点汉朝的土地所有制与秦朝相同,土地私有,并可自由买卖。
以下是第二章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知识点,请大家认真学习。
(一)两汉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1.大一统局面的出现,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
2.统治者实行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如重农、兴修水利等,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3.科学技术的进步,如:农业、手工业方面的成就,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4.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二)农业的发展1.农业发展的原因(1)两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中央政权得到巩固,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得以实施,各民族间交往密切,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2)两汉的统治者均采取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这一政策的实施,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史上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或轻视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
这一政策既对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和巩固封建统治有利,又对商业的发展起过阻碍作用,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十分深远。
重农抑商政策的演变和影响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治国政策。
其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作为一项完整的政策,最初萌发于战国商鞅变法,在秦将这一政策第一次明确提出和大力推行,在实践上到西汉武帝时被推向高峰,并成为后来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所奉行的基本国策。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我国一些思想家提出了工商皆本思想,驳斥了封建正统的重农抑商政策,黄宗羲把过去重农抑商政策转变为农工商并重。
重农,即尚农,以农立国。
原因是农业经济是古代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主要起了积极作用。
但与重农相联系的抑商政策对于社会经济发展也存在一定的消极作用:①从农业和工商业的相互关系看,抑商政策过分夸大了农工商之间的矛盾,用极端的办法去遏制工商业的发展,打乱了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内部平衡。
②从商品货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相互关系看,抑商思想和政策阻止了商品货币经济的正常发展,使自然经济得以强化,并由此造成了我国封建社会长期缓慢的发展。
秦汉时期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
秦汉时期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都有着许多的创新和发展。
特别是在经济上,这个时期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经济最发达和活跃的时期之一。
一、秦汉时期的农业经济秦汉时期的农业经济是这个时期经济发展的基础。
在这个时期,农业生产的技术不断地得到改进和提高,种植技术的改进和施肥技术的推广都大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同时,在这个时期,农民不断地开垦新的土地,使得农业的耕种面积大大地扩张。
在这个时期,农民可以获得土地的产权和相应的收成,这样使得他们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农业生产中来。
同时,由于土地的扩张和生产技术的改进,农业生产的产量也得到了保障,这样有助于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二、秦汉时期的商业经济秦汉时期的商业经济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显著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银钱的流通率不断地增加,人们通过银钱来实现货物的交换。
同时,在这个时期,商业活动也不断地得到了发展,商人们通过开设店铺和找到销路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在这个时期,商业经济也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通过货币政策和贸易政策等方式来推动商业经济的发展。
同时,政府还通过发掘矿藏和开辟道路等方式来促进商业经济的发展。
三、秦汉时期的手工业经济秦汉时期的手工业经济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时期,手工业的生产技术不断地得到改进和提高,有些手工业的产品还达到了很高的技术水平。
同时,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政策来支持和促进手工业的发展,政府通过发行货币和提供原材料等方式来支持手工业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手工业的产品也得到了广泛的市场,一些手工业品甚至被出口到一些国家。
同时,手工业也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四、秦汉时期的社会变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秦汉时期的社会也发生了一些变迁。
在这个时期,社会阶层开始出现较大的分化,贵族阶层和平民阶层之间的地位差异逐渐扩大。
同时,商人和手工业者也逐渐地成为社会上的新阶层,他们的地位也随之上升。
秦汉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秦汉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秦汉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是指秦统一中国至东汉王朝的结束这一阶段,包括秦、西汉、东汉三个王朝。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首次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统一,秦王嬴政改号称皇帝,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秦朝。
秦始皇废分封,立郡县,开始实行全面的统一。
然而由于缺乏历史经验,秦朝二世而亡。
在经过短暂的分裂之后,汉朝继之而起,并基本延续秦的制度,史称“汉承秦制”。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时期。
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经济向前发展并达到空前繁荣的时期。
秦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等均获得了进一步发展。
一、农业春秋战国时期商业活动十分频繁,商品经济极为发达,但到秦汉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势头被扼杀了,重农抑商政策逐步确立了起来。
由于重农政策的实行,农业得到大大发展,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逐渐形成,主要体现在:1。
生产工具:铁制农具和牛耕进一步普遍化,如秦朝已出现全铁的犁铧,西汉时出现了三角形犁,发明了犁壁,便于翻土碎土,比欧洲早了一千多年;西汉还发明了新型的播种工具耧车,大大加快了播种速度。
东汉时,牛耕遍及全国,中原地区还出现了马耕,牛耕方式也由汉武帝时的“二牛三人”挽犁法发展为东汉时的“一牛一人”犁地法,大大提高了效率;此外,在灌溉方面发明了翻车、渴乌,使灌溉能力得以大大提高。
石田塘2。
水利建设:秦汉时期非常重视水利事业,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如秦修建了灵渠和郑国渠拦河坝等;汉代大规模治理黄河:汉武帝亲临治河工地;东汉明帝令水利专家王景主持修河。
此外汉朝还修建灌溉、航运工程26处。
3。
农业耕作技术:“代田法”的发明与推广,是汉代耕作技术的一次突破。
它在用地养地、合理施肥、抗旱、保墒、防倒伏、光能利用、改善田间小气候诸方面多建树,是后世进行耕作制度改革的先驱和祖师。
在代田法耕作下,产量“超出常田一解以上,善者倍之”。
秦汉时期的经济发展与贸易繁荣
秦汉时期的经济发展与贸易繁荣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不仅是政治上的统一和治安的改善,也是经济发展和贸易繁荣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中国古代的繁荣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农业经济的发展秦汉时期,由于农田水利的发展和耕地面积的扩大,农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大力推行土地整顿,将封建地主的土地进行重新分配,使农民的土地得到有效利用。
同时,他还推行了括地法,将荒废的土地征用并重新分配给农民,进一步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在农田水利方面,秦始皇下令修建万里长城,修筑了许多灌溉水渠,使得农田得到了有效的灌溉,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同时,秦朝还实行均田制,通过将耕地分成大小基本相同的田块,使得每个农民都有足够的土地养活自己,这也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在肥沃的土地和优越的气候条件下,秦汉时期的农业产量大幅增长,粮食、蔬菜、棉花、丝绸等农产品不仅能够满足国内需求,还可以出口到其他国家。
这使得中国的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为贸易繁荣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手工业的兴盛秦汉时期,手工业也经历了空前繁荣的时期。
在政权统一和社会治安改善的情况下,各地手工业逐渐兴盛起来。
制陶、制瓷、制铁、制造丝绸等手工业的发展使得中国的产品远销海外,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
丝绸是当时中国的一项重要手工业,秦汉时期的丝绸制造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成品的丝绸被视为奢侈品,受到世界各地的追捧。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进入了西亚、欧洲等地,与当地的商品进行交换。
这使得中国的丝绸成为了整个古代贸易网络中的一部分,也为中国带来了巨额财富。
除了丝绸之外,中国的铁器制造业也非常发达。
在秦汉时期,中国的铁器质量优良,制造工艺精湛,深受国内外市场的青睐。
铁制品的贸易带动了钢铁、煤炭等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繁荣。
三、对外贸易的繁荣秦汉时期,中国和国外之间的贸易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政府的扶持下,商业活动蓬勃发展,许多商业城市如长安、洛阳、成都等繁荣起来。
秦汉时期的经济发展与管理研究
秦汉时期的经济发展与管理研究秦汉时期经济的发展和管理,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随着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秦汉时期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不仅决定了当时的政治和文化,也对后世的影响极大。
本文将探讨秦汉时期经济的发展和管理,包括主要的经济形态、政策和管理措施。
一、秦汉时期的经济形态秦汉时期,中国的经济形态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
在农业方面,秦汉时期继承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经验,对土地进行了规划和整理,推行尺度一致的度牒法,使得土地使用更为合理、均衡。
同时,还进行了强力的水利工程建设,如大运河和灌溉工程,使得耕作更加便利、高效,农业生产得以大幅提升。
在手工业方面,秦汉时期经济地位逐渐成为农业经济的有力补充。
其中以瓷器、铁器、丝绸等制造业为代表。
在瓷器制造方面,秦汉时期逐渐发展出了烧制技术为代表的青花瓷和白釉瓷等新型瓷器,成为中国瓷器工艺史上的重要发展阶段。
在铁器制造方面,秦汉时期加大了对铁器的生产和管理,铁制农具、武器、日常用具等流传至今。
丝绸业也在当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蚕桑技术的进步和国家的丝绸贸易使得丝绸这一中国古代的名片享誉海内外。
二、秦汉时期的经济政策秦汉时期,政府对经济的政策和管理措施也有着很大的作用。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货币制度和重农抑商政策。
货币制度在秦汉时期得到了重视和加强。
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和货币,在各个地区实施了通货统一的政策。
在货币方面,秦汉时期采用的是铜钱和布币两种货币形态。
铜钱的使用,方便了货物的交换,使得商品经济大大发展。
布币则方便了政府的管理和税收征收。
重农抑商政策则是秦汉时期的另一重要经济政策。
它的核心是对商业和商品经济的限制和抑制,以重视农业经济为导向。
这种政策代表了中国古代政治内政的独特特点,也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上的重要影响因素。
通过重视农业推广以及强制商人与手工业者入农耕籍,抑制商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却滋生了黑市经济,抑制、停滞了秦汉的经济发展,延缓了中国直到唐朝才有富有的市民阶层。
秦汉时期的经济发展与贸易繁荣
秦汉时期的经济发展与贸易繁荣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不仅在政治、军事方面有着重大的变革与发展,经济发展和贸易繁荣也是这段历史的重要特点。
在秦朝统一六国之后,国家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与制度建设,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首先,秦朝推行了均田制,将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耕作精度,农业生产大幅度增长。
同时,秦始皇还进行水利工程建设,修筑灌溉渠道和水库,改善了农田的水源条件,进一步提高了粮食产量。
此外,秦朝统一的货币制度和交通路网的建设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
秦始皇推行铸币制度,统一了货币单位,加强了贸易的便利程度。
而且,秦朝修筑了连接南北的秦塞大道和东西的郑国渠,使得商品的流通更加便捷,交通带来的促进也带动了贸易的繁荣。
经济发展的另一重要体现是秦汉时期的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
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手工业出现了空前繁荣。
秦汉时期国家对手工业给予重视,特别是皇室对于丝织品的需求极大,丝织业成为当时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成为中国古代手工业最为发达的时期之一。
同时,陶瓷、铁器等手工业生产也有了大幅度的发展。
这种繁荣的手工业使得商品的多样性增加,贸易也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贸易在秦汉时期也达到了新的高度。
秦朝推行了“官倒民营”的政策,鼓励商人自由经营,这极大地推动了商业的发展。
商业经济日益兴盛的结果,是一些城市的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的商业繁荣。
经过几代的发展,汉朝时期的长安、洛阳等城市逐渐崛起,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
同时,随着贸易的发展,丝绸之路成为汉朝与西方国家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丝绸、茶叶、玻璃器皿等商品的交流与流通使得东西方经济有了更多的互动。
秦汉时期的经济发展和贸易繁荣不仅带动了物质文明的进步,也为社会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条件。
丰富多样的商品和文化交流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样,艺术、科学、文化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
可以说,秦汉时期的经济发展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一个高峰,也为后来的历史奠定了重要基础。
秦汉时期的经济发展与国家财政
秦汉时期的经济发展与国家财政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不仅在政治、军事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还在经济发展和国家财政方面做出了许多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本文将从农业发展、商业贸易和财政制度三个方面,探讨秦汉时期的经济发展与国家财政。
首先,秦汉时期的农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石。
秦朝时实行“均田制”,将土地重新分配给百姓,并实行“废井田、灌溉田”的政策,引进灌溉技术,从根本上提高了农田的利用率和产量。
这种制度在汉朝得到延续和改进,通过加强对农田水利的投资和管理,使农田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
此外,秦汉时期的农业生产还得益于农业工具和农艺的进步,例如犁耕和秋耕制度的推广,使得农业劳动效率得到提高。
其次,秦汉时期的商业贸易蓬勃发展,为经济提供了更多的动力。
秦朝时实行郡县制,将国家的行政区划划分为一百三十多个郡县,这种制度使得商品和信息更加便捷地流通起来。
在商业贸易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的还有开发交通运输。
秦朝修建了著名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为后来的商路开辟奠定了基础。
汉朝延续了秦朝的政策,大力发展内河水运和陆上交通,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贸易的发展。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市井经济的兴盛,各个城市的商业街区如长安的商业繁荣看的发动机费,再到广州的粤汉铁路。
这些城市的商业街区成为了商品和人们交流的重要场所,也为城市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最后,秦汉时期的国家财政制度为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提供了保障。
秦朝采用了统一的货币制度,开始铸造“半两”和“五铢”的铜钱,统一货币为贸易和交易提供了便利。
在财政管理方面,秦朝实行官僚制度,建立严格的财政制度和纳税制度,确保国家财政稳定运行。
汉朝延续了秦朝的制度,并进一步改革,完善了财务管理制度。
此外还出现了象鼻钱、衍充勋章,可以被认定为前期的中国纸币,通过细致的经济管理,国家的财政状况进一步得到改善。
总的来说,秦汉时期的经济发展和国家财政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在农业发展上,通过改革土地制度、引进灌溉技术等方式,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在商业贸易上,通过开发交通运输和发展市井经济,促进了商品流通和贸易发展;在财政制度上,秦汉时期建立了统一的货币制度和严格的财政管理制度,为国家财政的稳定运行提供了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秦汉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公元前221年一公元220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
秦灭六国后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地主阶级专政的封建国家,这时中国的大部分领土都在秦王朝的统治之下。
为了巩固国家的统一,秦王朝采取了一系列的重大措施来加强封建专制统治。
秦代疆域图第一节重农抑商政策⏹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政府在财政收入和政治稳定方面总是要依赖农村经济和农业人口,因此,历代政府都必须以政治权力推行一系列不断更替改进的经济政策,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
另一方面,商业的职业流动性以及商人和社会各群体保持的广泛联系;总是让统治者不放心,加之商人对农民的贱买贵卖的剥削,也影响并削弱着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因此,中国传统社会基本上以重农抑商为基本国策。
⏹为了抑制工商业的过度发展,历代政府大都采取了如下措施:(1)建立起庞大的官办手工业体系。
⏹(2)政府推行官办商业,专卖榷酌、平准均输。
⏹(3)强调谴责商人不等价交换的消极作用。
(4)对商业直接进行掠夺性的剥夺,如汉代的告缗钱、舟车,唐代的借商,宋代的经总制钱,元代的滥发纸币,的矿税监等;(5)通过入粟拜爵、捐纳、土地自由买卖等手段。
:一、秦代的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政策:(1)、秦代的“使黔首自实田”。
秦始皇于三十一年(公元前2l6年)下令“使黔首自实田”。
黔首,就是黎民百姓。
秦始皇发布“使黔首自实田”的命令,就进一步从法律上在全国范围内确认了土地私有制的合法性。
这样,在这项命令的作用下,中国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很快发展起来。
⏹(2)秦王朝除了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封建租佃关系已经普遍发展起来外,封建国家也还掌握不少土地。
如1975年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发现的秦简中有关律令,从官制、土地、赋役方面的材料看,当时封建国家掌握不少土地,还专门设置有自成体系、自低至高的农官,如“田典”、“部佐”、“田音夫”、“都官”等来管理。
对官有土地的经管方式,一种是土地由官府役使奴隶耕种;但绝大多数官田,都是以份地形式授与农民耕种。
农民再以地租和赋税合一的形式作为贡纳上交封建政府。
这自然也是一种封建剥削关系。
在抑商方面:1、秦统一后,实行了迁移“山东豪富”到关中、巴蜀或南阳的办法,打算迁移的人数达一二十万户之多。
⏹2、谪戍⏹3、商人的子孙世代不得为官⏹意义:秦王朝的这些重农经济政策,有利于其经济的发展,因此为继起的汉王朝所承袭,并对汉以后历朝有久远的影响。
但是,秦王朝的重农经济政策,并没能顺应全国统一后的新形势而实行必要的转变。
它仍然把秦自商鞅以来所推行的农战政策作为基本政策,继续把先秦法家的农战思想奉为指导思想。
秦王朝的这种做法,就使其统治具有急政暴虐的特色。
秦始皇北发兵30万驱赶匈奴,南发兵50万征百越,修阿房宫、骊山墓各征调傜役70万,加上筑长城、修驰道,总计动用民力超过300万人次。
⏹秦时可统计的人口约为2000万,服役的人数竞占全国总人口的15%以上。
这当然不是国民经济所能承受得了的。
⏹秦的暴政当然受到广大人民的不满和反抗。
秦的统治者就以严刑峻法来强制推行,人民挥手触禁,动辄陷刑,致使“赭衣塞路,囹成市”,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公元前209年,一场以陈胜、吴广,项羽、刘邦为首的农民起义,埋葬了秦王朝。
(见教材P43)二、汉初重农抑商政策⏹西汉初期,经过了长达六年的社会动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谨,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汉书·食货志》)“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史记·平准书》)针对这种情况,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稳定社会秩序,西汉政府制定和实行了以下社会经济政策和措施。
(一)重农整政策:⏹1.“以有功劳行田宅”。
2.“复故爵田宅”。
⏹3.释放奴隶。
⏹4.减轻农民负担。
5.鼓励增加人口。
⏹以上是重农方面的一些措施,这些措施的实行,对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生产起了重要作用。
(二)“抑商”政策:⏹西汉初年,在经济恢复过程中,一些奸商,乘机扰乱市场、大发横财,因此,汉政府采取“抑商”政策。
⏹1.算缗、告缗。
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2.均输、平准。
武帝元封六年(前l I0年)⏹3.五均、六筦。
这是王莽实行的政策。
⏹西汉惠帝吕后“无为而治”西汉惠帝、吕后时期,采取“无为而治”政策。
“无为而治”也松弛了抑商政策。
武帝时,一方面各诸侯国经济政治势力已十分强大,对中央政权构成很大威胁;另一方面,因连年用兵,“征伐四夷。
国内足”国家财政窘困。
因此,武帝就改变了“无为而治”政策,实行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3)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首先,把铸钱、冶铁、煮盐等,一律实行官营。
⏹其次,下令取消郡国铸钱,政府统一铸五铢钱,在全国流通。
⏹再次,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又“初榷酒酤”。
最后,实行特殊的财产税。
⏹武帝时推行的这些政策,削弱了地方诸侯王的势力,打击了私人工商者,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政治的统治力量。
西汉末年,土地兼并严重,土地问题突出,出现了社会经济危机哀帝时虽有限制占田和限制占有奴婢的措施,但见效甚微。
王莽时进行改制,结果整个社会经济更加混乱,终于引发了绿林、赤眉为首的农民大起义和战乱,导致了西汉政权的灭亡。
继之而起的是东汉王朝。
三、刘秀开创的东汉王朝,经济政策,仍继承西汉旧制,只作某些调整:首先:颁布了名田制度和户籍制度。
其次:汉光武帝还释放奴婢,释放王莽时关押的罪徒。
同时广行屯田以及假贫民公田等。
在工商业方面:东汉时期比较放任和宽松。
第二节赋役制度⏹一、赋役制度赋税和徭役既是秦汉帝国赖以生存并能运行的重要经济支柱,也是其统治者剥削广大人民的主要经济手段。
秦汉时期的赋税和徭役并行。
(一)、秦代的赋役制度秦统一后,在赋税和徭役制度方面仍沿袭战国以来的办法。
田赋是按土地征收的。
⏹赋税方面:秦统一六国后,于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正式废止授田制,实行“使黔首自实田”。
国家以此向占有土地的民户征收田租、稿税,征收数目已经调整。
除田租、稿税外,秦代还有户赋和口赋。
赋是军赋,其征收已完全与土地脱节,而是以人户为单位征收,称“户赋”。
–徭役劳动方面:秦代规定,从17岁到40岁的男子,都需要向政府服各种繁重的徭役劳动有人统计过,秦时人口约二千万,而每年所征发的徭役劳动,起码不下三百万人,服役人数竞占全国总人口15%以上。
(二)、汉代赋役制度(1)、赋税制度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是为了维持封建国家的存在和发展所制定的财政收入制度。
在汉代赋税制度,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有:田租、假税、算赋、口赋及货赋等。
⏹1、田租。
是指封建国家对私人土地(耕地)所征收的赋税(这和私人土地出租所收取的地租不同)。
汉代国家向私人士地所征收的田租率,各时期不尽相同。
可见,三十税一,成为两汉时期田租的普遍税率(直到王莽改制时,还说“汉民减轻田租,三十而税一”。
)汉代征收田租,一般分为三个等级。
“汉制,收田租有上、中、下”⏹第一种。
是一亩收一石左右的,即如晁错所说的,“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汉书·食货志上》)。
一亩收一石,按三十税一税率折算,则每亩应收田租3.33升,即3升左右。
⏹第二种。
是亩产2石的,按三十税一计算、每亩应收谷6.66升,不到7升。
⏹第三种。
是肥沃土地,亩产3石的,按三十税一计算,每亩应收田租1斗。
三十税一是一种按田亩和产量结合的征收税率,还不是定额租(还是分成制的一种形式)。
曹操规定“田租亩四升”,就是定额租了。
可见汉代田租征收是从分成制向定额租过渡。
⏹2、假税。
⏹(1)汉代政府将公田“假”予人民耕种,并向其征收“假税”。
“假税”比“三十税一”的田租要重。
占收获量的50%,自然超过“三十税一”了。
⏹(2)屯田中的民屯,也是假田予民,收取假税性质。
(3)汉代还有一种假田是“假郡国贫民田”,带有救济贫民和安置流民于土地上的性质。
3、口赋与算赋。
⏹(1)口赋就是人口税。
秦代已有人口税(称口结),约每人征收120钱。
汉代仍有口赋,不过,汉代的口赋是儿童税。
从汉武帝开始,3岁一14岁儿童,每人23钱。
元帝时改由7岁一14岁的儿童交纳,数目不变,成定制。
(2)算赋是成人税。
男女15岁一56岁的都要交纳。
每人出120钱为一算,成定制。
可见,口赋、算赋都是人头税,不过用途不同。
算赋为军赋,“治库兵车马”,归大司农主管,口赋“二十钱以食天子,其三钱者,武帝加口赋,以补车骑马”。
⏹4、赀赋赀赋就是财产税。
赀赋的征收,一般是“货万钱,算百二十七。
税率为3.3%,超过了正常的赀税税率。
赀赋是以财产多少征税的,符合租税公平原则。
不过,汉代赀税税率较低,对富豪大家来说,不算什么,起不到限制作用。
⏹5、其他。
汉代赋税除以上项目外,还有一种刍稿税。
刍是牧草,稿是禾杆。
刍稿即喂养牲畜的草饲料。
刍稿税是汉朝政府让人民交纳牧草、禾秆,以供官府饲养牲畜之用。
刍稿多为田稿、田刍和户刍三种。
需要交纳的刍稿税数目大大超过田租(刍稿税是基于人户和田亩两者征收的,而且按人户交纳的数额大大超过田亩征收部分)。
(2)、汉代的徭役制度⏹汉代徭役沿袭秦制。
服徭内容,《汉书·食货志》中董仲舒说:秦时,“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成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汉兴循而未改。
”⏹一种是更卒,适龄男子每年须服役一个月。
亲自去的叫“战更”,自己不去,可雇人代役叫“过更”。
⏹另一种是正卒,这是兵役的一种,是成年男子在郡国服的兵役叫“正卒”,(或在京师屯戍)每人一生须服此种兵役一年。
⏹再一种是戍卒,也是兵役的一种,是在边境戍边一年,叫“戍卒”。
⏹秦代是17岁开始,18岁正式服役。
汉初沿袭未变。
景帝时,把服徭年龄推迟三年,改为从20岁开始,“今天下男子二十始博”(《汉书·景帝纪》)。
昭帝时又改为23岁开始-56岁免役。
二、中国传统社会赋役制度及其变动⏹中国传统社会里,国家的财政收入是皇室、贵族、官吏军队等非劳动群体藉以维持生存的源泉。
专制国家通常采取征调实物与劳动力的财政政策,建立赋役制度,以保证国家权力的正常运行。
中国传统社会赋役制度的发展变化,在地主制经济发展的推动下。
经历了赋役并重、赋重于役、役并人赋的三个阶段.1.秦汉至唐代中叶为赋役并重阶段在这一阶段,地主制经济还不发达,自耕农大量存在,国家赋役征课的对象主要是自耕农。
⏹2.唐中叶至明中叶为赋重于役阶段唐代前期,土地兼并盛行,均田制遭到破坏,以均田制为基础的租庸调制无法实行,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德宗于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实行两税法。
两税法包括地税和户税。
赋税从主要征课自耕农,向主要与地主分割地租转移。
这是税制的一种进步。
3.明中叶的“一条鞭法”至清康熙雍正年间的“摊丁入亩”,属役并入赋阶段明初,田赋沿用唐宋夏税秋粮两大名目,万历九年,张居正在各地赋役改革的基础上,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