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朗诵ppt
合集下载
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64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64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4b926947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27.png)
祭孔大典 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七
1、孔子的形象
①荀子说:“仲尼之状,面如蒙倛。” “蒙倛(qī) ”是上古时代人
们避邪驱鬼和送葬时所用的神像, 所以……果然吓人!
传顾恺之所画《孔子为鲁司寇 像》中,孔子着官服、戴官帽,一 副官员气派,体现了孔子较高的政 治地位,但也是面容和蔼,一副 “为政以德”之态。
③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
动。” ④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
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根据周礼调整统 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 者。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 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⑤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⑥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 温、良、恭、俭、让”等。
与小人在人生价值和追求上的不同。 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以义作为自己
的行为标准;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 以外在的东西作标参照,以利来衡量。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通过“君子”与“小人”的对比,强调了 “义”对于君子,对于品格的重要性。
拓展:有人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为例,说孔子 “主张义利对立,尚义排利“。结合下列孔子的言论,你是 否认同上述观点。 ①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 也。”(《里仁》) ②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 吾所好。”(《述而》) ③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 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④子曰:“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 也。”(《泰伯》) ⑤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 为成人矣。”(《宪问》)
《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60张PPT).ppt
![《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60张PPT).ppt](https://img.taocdn.com/s3/m/e67a30da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71.png)
背景
春秋末期,正值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 也是战乱纷争的年代。周朝的礼制日渐崩坏,名存 实亡,社会处于一种大的动荡阶段。人们本性中最 原始的欲望如脱缰野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 念。
在生活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为了维护 社会稳定,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孔子建立 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
“四书”“五经”“十三经”
四书名单:《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作品。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五经”。五经是儒 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相传它们都经过儒家创始人之一的孔 子的编辑或修改。
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 《论语》、《孝经》,共七经; 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尔雅》,共 十二经。
以具体的行为要求来说理,深刻而平实。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yuè何?” (《八佾yì》)
➢ 而:如果 ➢ 如……何:固定句式,怎样对待……呢?/把……怎么样
呢?/对……怎么办呢? ➢ 礼:礼仪制度 ➢ 乐:音乐舞蹈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 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乐呢?
学而第一 (主要讲“务本”的道理,引导初学者进入“道德 之门”) 为政第二 (主要讲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 八佾第三 (主要记录孔子谈论礼乐) 里仁第四 (主要讲仁德的道理) 公冶长第五 (主要讲评价古今人物及其得失) 雍也第六 (记录孔子和弟子们的言行) 述而第七 (主要记录孔子的容貌和言行) 泰伯第八 (主要记孔子和曾子的言论及其对古人的评论) 子罕第九 (主要记孔子言论,重点为孔子的行事风格,提倡 和不提倡做的事)
中国风国学经典古典传统文化论语PPT
![中国风国学经典古典传统文化论语PPT](https://img.taocdn.com/s3/m/4bbc7131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8d52d48.png)
此处添加详细文本描述,建议与标题相关并符合整体语言风格,语言描述尽量简洁。
此处添加详细文本描述,建议与标题相关并符合整体语言风格,语言描述尽量简洁。
此处添加详细文本描述,建议与标题相关并符合整体语言风格,语言描述尽量简洁。
点击输入替换内容文字内容点击输入替换内容文字内容点击输入替换内容文字内容点击输入替换内容文字内容
此处添加计划扼要说明,添加简短说明文字。此处添加明年计划的扼要说明,添加简短说明文字。
点击输入替换内容文字内容点击输入替换内容文字内容点击输入替换内容文字内容点击输入替换内容文字内容
点击输入替换内容文字内容点击输入替换内容文字内容点击输入替换内容文字内容点击输入替换内容文字内容
点击添加文字,点击添加文字
点击添加文字,点击添加文字
点击添加文字,点击添加文字
—添加您的文字副标题—
请替换文字内容
点击输入替换内容文字内容点击输入替换内容文字内容点击输入替换内容文字内容点击输入替换内容文字内容
文字标题内容
文字标题内容
文字标题内容
文字标题内容
文字标题内容
点击输入替换内容文字内容点击输入替换内容文字内容
文字标题内容
点击输入替换内容文字内容点击输入替换内容文字内容
文字标题内容
点击输入替换内容文字内容点击输入替换内容文字内容
请替换文字内容
文字
点击输入替换内容文字内容点击输入替换内容文字内容点击输入替换内容文字内容点击输入替换内容文字内容
请替换文字内容
文字
点击输入替换内容文字内容点击输入替换内容文字内容点击输入替换内容文字内容点击输入替换内容文字内容
请替换文字内容
文字
点击输入替换内容文字内容点击输入替换内容文字内容点击输入替换内容文字内容点击输入替换内容文字内容
5.1《论语》课件(共56张PPT)
![5.1《论语》课件(共5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02675e7f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cb.png)
克己复礼的细则。”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看,不合于礼的不听,
不合于礼的不说,不合于礼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
让我实践这些话吧。 颜渊:颜回,为人谦逊好学,素以德行著称, 七十二贤之首。十三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 事 之 ,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对颜回称 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
子贡问曰:“有一 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
③归:称赞,赞许 ④由:依靠。 ⑤请:请允许我 ⑥目:条 目,细则 ⑦礼:名词作动词,合乎礼 ⑧敏:聪敏 ⑨事:
实践,从事
古今异义:一日
(古义:一旦。今义:一天)
【译文】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 之礼,就是仁。一旦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赞你是仁人。
实行仁德依靠的是自己,难道要依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
君子,对于品格的重要性。
6-1.如何理解“文”与“质”的辩证关系?
【译文】孔子说:“智慧的人不会疑惑,仁 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颜渊问仁。子曰:“克 己复礼为仁。一 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 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 ,请事斯语 矣。”(《颜渊》)
①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②一日:一旦
②君子取义(第四章)
梳 ③君子文质彬彬,合 理 乎中庸(第六章)
主
要 思
4.修己与待人
①见贤思齐,善于借
想 鉴(第五章)
观 ②君子忠恕,己所不
点
欲,勿施于人(第十 一 章)
2.论“仁”
①仁是礼和乐的基础 (第二章)
②君子弘毅,仁为己 任(第七章)
③君子不惑不忧不惧 (第九章)
不合于礼的不说,不合于礼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
让我实践这些话吧。 颜渊:颜回,为人谦逊好学,素以德行著称, 七十二贤之首。十三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 事 之 ,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对颜回称 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
子贡问曰:“有一 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
③归:称赞,赞许 ④由:依靠。 ⑤请:请允许我 ⑥目:条 目,细则 ⑦礼:名词作动词,合乎礼 ⑧敏:聪敏 ⑨事:
实践,从事
古今异义:一日
(古义:一旦。今义:一天)
【译文】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 之礼,就是仁。一旦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赞你是仁人。
实行仁德依靠的是自己,难道要依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
君子,对于品格的重要性。
6-1.如何理解“文”与“质”的辩证关系?
【译文】孔子说:“智慧的人不会疑惑,仁 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颜渊问仁。子曰:“克 己复礼为仁。一 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 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 ,请事斯语 矣。”(《颜渊》)
①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②一日:一旦
②君子取义(第四章)
梳 ③君子文质彬彬,合 理 乎中庸(第六章)
主
要 思
4.修己与待人
①见贤思齐,善于借
想 鉴(第五章)
观 ②君子忠恕,己所不
点
欲,勿施于人(第十 一 章)
2.论“仁”
①仁是礼和乐的基础 (第二章)
②君子弘毅,仁为己 任(第七章)
③君子不惑不忧不惧 (第九章)
第12课《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38张PPT)
![第12课《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3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f7b8e08a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ab.png)
我们可以采用这样的模式:文中
“
”字或句,我最受用。
它的含义是“
”,
给我“
”的感悟或
启发。
阅读经典,就像看汽车的后视镜,是为了更好 的前行。这些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是至圣先 师以博爱的胸怀,对后世学子的殷切期望;这 跨越2000多年的谆谆教诲,承载着中华民族为 师为学的优良传统,它提携我们后辈们踏着正 道的光,让我们成为“仁义礼智信”的践行者 与传播者。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 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 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 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感叹语气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 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 会有疑惑了。”
分析文义
代词,它,学问和事业
7.子曰:“知 之
者不如好之者,
……的人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喜欢、爱好 以……为快乐, 名词的意动用法
这一章运用了什么修辞? 顶真
知识链接 顶真,又称联珠、蝉联,是一种文 学修辞方法,是指上句的结尾与下 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用以 修饰两句子的声韵的方法。
学过的知识
温习 形容词作名词 表承接
子曰:“温
故/
而知
它,指前面
可
以/
的内容
(之)为师矣。”
可以 凭借 成为
省略句
新的理解与体会 形容词作名词
新,
分析文义
迷惑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却,表转折 就 却,表转折 疑惑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完美版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完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a83de74d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db.png)
人称代词,我
自己
曾子曰:“吾 日 三 省 吾 身:
wèi,替,给 谋划,出主意 每天 自我检查,反省
为 人谋而不 忠 乎?与朋友交而
真诚,诚实 尽心竭力 复习
不 信 乎?传 不 习 乎?”
chuán,老师传授的知识
•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 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 不习乎?”
•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 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 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 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 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曾子每天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
为别人办事 与朋友交往 温习知识
• 曾子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忠(尽心力)信(诚实)习(温习)
分析文义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 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有所成 就,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 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 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会逾越法度规矩。
课文探究
• 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按时温习 它 通“悦”
先生,指孔子
愉快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
志同道合的人
语气词 相当于 “吗
了解而 不 愠, 不亦君子源自?”却 生气,发怒 有道德修养的人
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 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完美版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完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7145cb5c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2a.png)
提出“仁、义、礼、智、信”等核心概念,构建 了儒家思想体系。
03 教育理念
倡导“有教无类”,注重因材施教,强调学习与 思考相结合。
章节概述
章节内容
《论语》十二章选取了《论语》中的 部分章节,涵盖了孔子的政治主张、 伦理思想、教育理念等多个方面。
结构安排
重点与难点
重点阐述孔子的核心思想和理念,难 点在于对古文的深入理解和文化背景 的把握。
邻里关系的和谐
里仁也体现了邻里之间和睦相处、互相关爱的美好关系, 这种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01
贫穷的困境
贫穷使人生活困顿,无法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因此是人们所厌恶的。
02
卑贱的地位
卑贱的地位使人失去尊严和自由,受到他人的轻 视和侮辱,因此也是人们所厌恶的。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公冶长篇
公冶长可妻也
原文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 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译文
孔子谈到公冶长时说:“可以把女儿 嫁给他为妻,他虽然有过牢狱之灾, 但这并不是他的罪过。”于是,孔子 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解读
本章是孔子对公冶长的评价和对其人 品的肯定。孔子认为公冶长虽然曾经 遭受过牢狱之灾,但那是冤枉,并非 他的罪过,因此孔子并不轻视他,而 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这表明孔 子在看待一个人时,重视的是其品德 和才能,而不是其过去的经历。
把握度的重要性
在生活中,我们需要把握度,避免过 度或不足的行为。比如,在饮食方面 ,过度追求美食可能会导致肥胖和健 康问题;在工作方面,过度劳累可能 会导致身心疲惫和效率下降。
小人的狭隘
小人则只关注眼前的利益和个人得失,缺乏远大的志向和高尚的品 德。
03 教育理念
倡导“有教无类”,注重因材施教,强调学习与 思考相结合。
章节概述
章节内容
《论语》十二章选取了《论语》中的 部分章节,涵盖了孔子的政治主张、 伦理思想、教育理念等多个方面。
结构安排
重点与难点
重点阐述孔子的核心思想和理念,难 点在于对古文的深入理解和文化背景 的把握。
邻里关系的和谐
里仁也体现了邻里之间和睦相处、互相关爱的美好关系, 这种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01
贫穷的困境
贫穷使人生活困顿,无法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因此是人们所厌恶的。
02
卑贱的地位
卑贱的地位使人失去尊严和自由,受到他人的轻 视和侮辱,因此也是人们所厌恶的。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公冶长篇
公冶长可妻也
原文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 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译文
孔子谈到公冶长时说:“可以把女儿 嫁给他为妻,他虽然有过牢狱之灾, 但这并不是他的罪过。”于是,孔子 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解读
本章是孔子对公冶长的评价和对其人 品的肯定。孔子认为公冶长虽然曾经 遭受过牢狱之灾,但那是冤枉,并非 他的罪过,因此孔子并不轻视他,而 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这表明孔 子在看待一个人时,重视的是其品德 和才能,而不是其过去的经历。
把握度的重要性
在生活中,我们需要把握度,避免过 度或不足的行为。比如,在饮食方面 ,过度追求美食可能会导致肥胖和健 康问题;在工作方面,过度劳累可能 会导致身心疲惫和效率下降。
小人的狭隘
小人则只关注眼前的利益和个人得失,缺乏远大的志向和高尚的品 德。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908042e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dd.png)
知识点解析
古今异义现象在文言文阅读中常会遇到。只有准确辨析出这个词是否古 今异义,才能正确理解其表达的意思,顺畅地翻译文意。在复习过程中,考 生要重视掌握辨析古今异义词的几种有效方法:
✓ 把握好判定标准
古今异义是指某个词语古已有之,现在仍然使用,字音字形完全相同, 而意义已发生了变化的词。简单地说,我们判定一个词是否古今异义词,需 要看四个方面:这个词古代就有;这个词语现在还在使用;这个词语的词形 词音与现代汉语的完全相同;古义与今义不同。如果这个词具备了这四个方 面的条件,那就可以判定这个词就是古今异义词了。
纷向朝廷“献书”,因口口相传再手抄笔录辗转反复,字句往往有所差异。今日所读之本经
历了两次大改造,一个是西汉末年,汉成帝帝师张禹以《鲁论》为主,结合《齐论》编定的
《张侯论》,有21篇;西元二世纪中期,郑玄又以《张侯论》为底本,根据不同版本进行点
校,定下《论语》今本,并结集了两汉间对《论语》的不同解释。
知识点 解析 8.通“如”:好像,如同。
例:军惊而坏都舍。 9.通“尔”,你,你的。
【例】①而翁归,自与汝算耳! ②若欲死而父。
《论语》十二章
——孔子
-.
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时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 “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关 于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籍,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 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 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 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 《书》《礼》《易》《春秋》。)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db4967f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a1.png)
●
博学而笃志( dǔ )
●
●
传不习乎(chuán ) 逝者如斯夫(fú )好( hào)之者
●
●
●
理解词意
①子曰( 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文中指孔子 ) ⑪饭疏食,饮水( 吃 )
②人不知而不愠( 生气,恼怒 ) ③不亦君子乎( 指有才德的人 ) ④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诚信 ) ⑤传不习乎(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
墨剑飘雨 liyongqian
李永强g
环节一:知作者,明背景
走近作者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
(今山东省曲阜市)人,古代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 14 年 , 晚 年 回 鲁 修 《 诗 》 《 书 》 , 定 《 礼 》 《乐》,序《周易》,撰《春秋》。孔子对后世影响 深远长久,他的“仁”与“礼”成为国家施政和 个人自我修养的重要准则;“有教无类”的平民 教育思想使华夏文明得以无限传承;对古代文献 的系统整理,不仅寄予了自己的理想,更使得中 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具有了深广的内涵。 孔子的思 想和教育实践,使他成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 之首,并且他的祭祀一度成为和上帝、国家祖宗 神同等级别的“大祀”
理解词意
一词多义
不亦乐乎
乐 回也不改其乐
形容词,高兴 名词,乐趣)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为 为人谋而不忠乎
可以为师矣
wèi,介词,替 wéi,动词,成为,做
理解词意
一词多义
学而时习之
而 人不知而不愠
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文中是“然后”“之后”的意思
连词,表转折关系,却,但是
墨剑飘雨 liyongqian
李永强g
博学而笃志( dǔ )
●
●
传不习乎(chuán ) 逝者如斯夫(fú )好( hào)之者
●
●
●
理解词意
①子曰( 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文中指孔子 ) ⑪饭疏食,饮水( 吃 )
②人不知而不愠( 生气,恼怒 ) ③不亦君子乎( 指有才德的人 ) ④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诚信 ) ⑤传不习乎(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
墨剑飘雨 liyongqian
李永强g
环节一:知作者,明背景
走近作者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
(今山东省曲阜市)人,古代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 14 年 , 晚 年 回 鲁 修 《 诗 》 《 书 》 , 定 《 礼 》 《乐》,序《周易》,撰《春秋》。孔子对后世影响 深远长久,他的“仁”与“礼”成为国家施政和 个人自我修养的重要准则;“有教无类”的平民 教育思想使华夏文明得以无限传承;对古代文献 的系统整理,不仅寄予了自己的理想,更使得中 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具有了深广的内涵。 孔子的思 想和教育实践,使他成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 之首,并且他的祭祀一度成为和上帝、国家祖宗 神同等级别的“大祀”
理解词意
一词多义
不亦乐乎
乐 回也不改其乐
形容词,高兴 名词,乐趣)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为 为人谋而不忠乎
可以为师矣
wèi,介词,替 wéi,动词,成为,做
理解词意
一词多义
学而时习之
而 人不知而不愠
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文中是“然后”“之后”的意思
连词,表转折关系,却,但是
墨剑飘雨 liyongqian
李永强g
12《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30张PPT)
![12《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30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3dcc83ae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2c.png)
孔子说:“懂得学问和事业的人比不上喜爱学问和事业的人,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好之者不如 乐 之者。”
喜爱学问和事业的人比不上以学问和事业为快乐的人。”
疏通文意
第七章:学习态度
以学习为乐
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以“乐之”为心理状态的最 高境界。由此可见,兴趣是学习和做事的最好的动力。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对学习感兴趣,有强烈 的求知欲望,不用老师和家长督促,也会用心学习,取得好成绩。 有的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和做作业似乎是为了应付老师 和家长,或者为了应付考试。作为学生,要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 在学习当中寻找乐趣。
疏通文意
第六章 道德修养
赞美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
颜回“不改其乐”,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 总是要有一点精神追求,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 活清苦、困顿,也能自得其乐。
疏通文意
懂得、知道
7、子曰:“知
代词,它,这里指学
问和事业。
之
者不
比得上
如
喜爱好,爱之好者,者……的人:
疏通文意
古义: 冷水 今义:包括冷水、热水
8、子曰:名“作动饭,吃 疏粗粮食饮
胳膊
水, 曲肱
表而顺接枕之,乐乐趣
亦也
代词:这
在 其中
了
矣。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不义
正当手段
表而修饰富且贵,对于于我如好像浮云。”
用不正当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于我来讲就像浮云一样。”
举一反三、道听途说、见贤思齐、尽善尽美、 患得患失、任重道远、三思而行、随心所欲、 言而有信、文质彬彬、察言观色。
12《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58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12《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58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https://img.taocdn.com/s3/m/bd446030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33.png)
4.饭疏食,饮水
(古)粗糙。
(今)疏通,疏散。
(古)冷水。
(今)包括冷、热水。
(三)特殊句式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省略句,介词“以”后面省略宾语“之”,代 “温故 而知新”。 2.人不知而不愠 省略句,动词“知”后面省略宾语“之”,代 “自 己”。 3.其不善者而改之 省略句,句首省略了动词“择”。
(《述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逐章学习前六章内容,理解文意。
1.朗读课文,圈画关键词,结合课文注释疏通 句意。
第一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 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 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了《诗》《书》等古代文 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 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 子言行的一部书。共 20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 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等。东汉列为“七经”之 一,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 “四书”。
成语归纳 不亦乐乎:愿意是“不也是很快乐的吗?”现常用来 表示程度极深。 三省吾身: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来检查自己,后指多 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三十而立:三十岁便能够独立做事情。指开始走向成 熟。 温故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 会。也指回忆过去,认识现在。
《论语》五则PPT课件
![《论语》五则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4ccf31d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82.png)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臣之所好者,道也
文言文翻译六字法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君与俱来
1. 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 省略宾语“之” ○ 告诉(误入桃花源)这件事
文言文翻译六字法
01 调,就是调整语序。主要针对倒装
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 语后置、谓语前置等。
02 求可使报秦之人
公冶长篇第五
Hale Waihona Puke 1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
2
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
3
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4
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
5
孔子说:“我的志向是,年老的让他安逸,朋友们使他信任我,年轻的子弟们使他怀念我。”
2
《大学》
《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 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 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 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小人而无忌惮也。” 恐惧乎其所不闻。莫现乎隐, 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 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 地位焉,万物育焉。
周游卫、宋、曹、郑、陈、蔡等国。
○ (69——73岁)孔子返鲁前(483——479)
69岁儿死,71岁颜回死,72岁子路死
《论语》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 部书,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 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 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b.臣之所好者,道也
文言文翻译六字法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君与俱来
1. 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 省略宾语“之” ○ 告诉(误入桃花源)这件事
文言文翻译六字法
01 调,就是调整语序。主要针对倒装
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 语后置、谓语前置等。
02 求可使报秦之人
公冶长篇第五
Hale Waihona Puke 1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
2
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
3
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4
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
5
孔子说:“我的志向是,年老的让他安逸,朋友们使他信任我,年轻的子弟们使他怀念我。”
2
《大学》
《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 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 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 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小人而无忌惮也。” 恐惧乎其所不闻。莫现乎隐, 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 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 地位焉,万物育焉。
周游卫、宋、曹、郑、陈、蔡等国。
○ (69——73岁)孔子返鲁前(483——479)
69岁儿死,71岁颜回死,72岁子路死
《论语》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 部书,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 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 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a9c1c5b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e9.png)
逐句剖析(七)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士应该具有坚毅宏大的品格;以仁道为使命,奋斗终生,死而 后已。
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应当勇于担当时代的重任,坚 毅刚强,戮力奋斗。
逐句剖析(八)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
《论语》
十二章
1 全文翻译,疏通文意脉络。 2 深入核心,理解立身处世。 3 品味语言,赏析表达技巧。
一
全文翻译,疏通文意脉络
全文翻译
——朗诵、翻译
第一步:朗读原文,注意字音和断句; 第二步:整句翻译,注意语意通顺; 第三步:点明重要词汇和句式。
(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
——《论语·阳货》
“兴、观、群、怨”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理论体系,“观”是形式的也是 基础,只有通过“可以观”的艺术观赏形式,才能实现“可以兴”、“可以 群”、“可以怨”的社会政治目的。
诗之所以是“可以观”的,不仅在于诗具有“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 失,自考正”的抽象政治意义,更在于春秋时代的《诗》具有付诸视觉形式 的具象的艺术意味,即以“诗三百”为代表的诗歌包含政治上可以观察与艺 术上可以观赏的双重意义。
整体感知,梳理概括 1.请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填出下图的空缺内容。
论“仁” 论“道” 论修己与待人
整体感知,梳理概括
2、本课所选《论语》十二章,阐述了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一 些观点,请根据文本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语句 敏于事而慎于言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朝闻道,夕死可矣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dc8488c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fb.png)
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1)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 •(2)30—50岁,欲仕不能。 •(3)50—55岁,在鲁从政。 •(4)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5)68—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 逾矩。”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 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
敏:勤勉。 而①:表并列。而②:表顺承。 就:到。 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正:使…匡正。 已:句尾语气词 表陈述,相当于“了”。
孔子说:“品德高尚的 人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 不追求舒适,做事勤勉,言 谈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 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 学了。”
野:粗野、鄙俗。
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
史:虚饰、浮夸。
采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样
彬彬:配合适当的样子。 之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研 读 文 本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文”与“质”的关系?
孔子这里说的“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 备“仁”的内在品质,同时又合乎“礼”并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 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这一方面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 “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方面反映了孔子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 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而主张不偏不倚,执两用中。 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互依
③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
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 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 “仁”“礼”。
•(1)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 •(2)30—50岁,欲仕不能。 •(3)50—55岁,在鲁从政。 •(4)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5)68—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 逾矩。”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 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
敏:勤勉。 而①:表并列。而②:表顺承。 就:到。 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正:使…匡正。 已:句尾语气词 表陈述,相当于“了”。
孔子说:“品德高尚的 人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 不追求舒适,做事勤勉,言 谈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 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 学了。”
野:粗野、鄙俗。
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
史:虚饰、浮夸。
采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样
彬彬:配合适当的样子。 之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研 读 文 本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文”与“质”的关系?
孔子这里说的“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 备“仁”的内在品质,同时又合乎“礼”并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 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这一方面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 “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方面反映了孔子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 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而主张不偏不倚,执两用中。 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互依
③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
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 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 “仁”“礼”。
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件(共28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件(共28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d5373974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1a.png)
( 1 ) 子 夏 曰 : “ 博学而笃志
, 切 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 。”
( 2 ) 子 曰 : “ 三 军 可 夺 帅 也 , 匹夫不可夺志也
9
O
(3)当别人不理解 自 己时,我们不应恼怒,保
持应有 的风范 ,正如《 <论语>十二章》 中
所 说 的 : “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
(4)唐太宗有一句名言 :“以人为镜 ,可 明得 失 。 ”由此我们可 以联想到《 论语》 中孔子
·——课文解读—→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 改之。”
三人 几个人 焉 在其中
善者 优点
而就
整段翻译
孔子说:“几人同行,必然有可以作为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长处学习,将他们的不 足引以为戒,作为借鉴而改 正。”
— — 课文解读 —一
请简单分析“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
我认为孔子并不排斥富贵,但 富贵的来应该是正义的,以不 义的手段获取富贵是不可取的。 孔子认为如果不能获得富贵, 就应该学会安贫乐道,着重在 贫困中修养身心,提高自身的
道德品质
—— -结构梳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 者不如乐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学习态度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一箪食 (
三省吾身( )传不习乎(
曲肱而枕之(
)
)
)
2.文学常识填空。
《论语》,
(学派)经典著作,是一部
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
(体裁)著
作,共20篇。它与《
》《
》合称为“四书”。孔子,名丘,字仲尼,
(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论语讲读PPT课件
![论语讲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2416b588762caaedc33d4ad.png)
第30页/共34页
二、《论语》文本比较复杂,内藴深厚, 历代训解繁多,在文义及思想的解说都歧 见纷纭,课堂教学将以师生间的共同研读 为主,而避免单向讲授的方式。研读的内 容包括文字训诂、文义的理解以及孔子的 思想等多方面内容,内容不作限定,也不 以得出一致结论为目的,保持开放性与启 发性。文字训诂尽量避免过于苛细繁琐, 同时包括必要的名物制度的释义等。
第26页/共34页
扩展阅读: 《史记·孔子世家》《孝经》《孟子正义》 《荀子集解》《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 (本雅明·史华兹著,程钢译,江苏人民 出版社2004年)《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 (陈来著,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 《论语故事》(村下湖人著,孔繁叶译, 海峡文艺出版社2003年) 《论语外编——孔子佚语汇编》(裴传 永汇释,济南出版社1995年)
讲解先进篇,背诵先进篇第一、三~十三、十 五~二十、二十二~二十六章。
第14页/共34页
第十一讲 颜渊篇第十二
讲解颜渊篇,背诵第一~五、七、八、十一、 十四~二十、二十二~二十四章。
第15页/共34页
第十二讲 子路篇第十三
讲解子路篇,背诵第三~五、十六、十九~二 十三、二十六~二十八章。
第16页/共34页
第27页/共34页
教学录象
第28页/共34页
主讲教师
查正贤,博士,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发 表论文《试论王勃的易学时命观及对其文学创 作的影响》(《文学遗产》2002年第2期)等。
第29页/共34页
课程简介
基于本课程的性质和《论语》的特定情形,本课 程拟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以《论语》的自然顺序安排课程进度,而不 采用以若干主题重新组织《论语》的方式,避 免将一些“成体系”的“思想”和“知识”强 加给学生,以期使学生从整体上完整地接触经 典的原貌,并以课堂教学为契机主动理解原典 的精神意藴,庶几不违背本课程的设计目标。
二、《论语》文本比较复杂,内藴深厚, 历代训解繁多,在文义及思想的解说都歧 见纷纭,课堂教学将以师生间的共同研读 为主,而避免单向讲授的方式。研读的内 容包括文字训诂、文义的理解以及孔子的 思想等多方面内容,内容不作限定,也不 以得出一致结论为目的,保持开放性与启 发性。文字训诂尽量避免过于苛细繁琐, 同时包括必要的名物制度的释义等。
第26页/共34页
扩展阅读: 《史记·孔子世家》《孝经》《孟子正义》 《荀子集解》《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 (本雅明·史华兹著,程钢译,江苏人民 出版社2004年)《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 (陈来著,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 《论语故事》(村下湖人著,孔繁叶译, 海峡文艺出版社2003年) 《论语外编——孔子佚语汇编》(裴传 永汇释,济南出版社1995年)
讲解先进篇,背诵先进篇第一、三~十三、十 五~二十、二十二~二十六章。
第14页/共34页
第十一讲 颜渊篇第十二
讲解颜渊篇,背诵第一~五、七、八、十一、 十四~二十、二十二~二十四章。
第15页/共34页
第十二讲 子路篇第十三
讲解子路篇,背诵第三~五、十六、十九~二 十三、二十六~二十八章。
第16页/共34页
第27页/共34页
教学录象
第28页/共34页
主讲教师
查正贤,博士,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发 表论文《试论王勃的易学时命观及对其文学创 作的影响》(《文学遗产》2002年第2期)等。
第29页/共34页
课程简介
基于本课程的性质和《论语》的特定情形,本课 程拟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以《论语》的自然顺序安排课程进度,而不 采用以若干主题重新组织《论语》的方式,避 免将一些“成体系”的“思想”和“知识”强 加给学生,以期使学生从整体上完整地接触经 典的原貌,并以课堂教学为契机主动理解原典 的精神意藴,庶几不违背本课程的设计目标。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67d4677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ac.png)
个人修养: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 习乎? 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不 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孔子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 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
顶真 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层层推 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
第八章
原 文 : 子曰:“饭/ 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
且贵,于我/如浮云。” 注释: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吃。水,文言 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 肱:这里指胳膊。 于:介词,对,对于。
《论语》十二章
论 语 L U N Y U 孔子
目录
壹贰 叁肆
文学常识 基础字词 内容讲解 合作探究
文 学 常 识
壹
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 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 思想家、政治家、教 育家, 儒 家学派创始人。主张的“仁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 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曾修 《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万世师表”,战国时期儒家代表 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罔 (wǎng) 殆(dài)
一箪食(dān)
斯夫(fú) 好之者(hào) 曲肱(gōng )
内 容 讲 解
叁
第一章 原 文 : 子 曰 : “ 学 / 而 时 习 之 , 不 亦 / 说 乎 ? 有 朋 / 自 远 方
《论语》十二章ppt优秀PPT教学课件
![《论语》十二章ppt优秀PPT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95de474ba0d4a7303763a30.png)
三:多次
水:冷水
可以:可以凭借
匹夫:普通人,男子汉
善者:优点,长处 不善者:缺点
这类词要多比较,留心,记忆
34
词类活用: ❖ 学而时习之 ❖ 时:名词-状语,按时
❖ 吾日三省吾身 ❖ 日:名词-状语,每日
❖ 温故而知新 ❖ 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
35
❖ 传不习乎 ❖ 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
(4)面山而居 (表修饰)
42
判断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
(1)人不知而不愠 (表转折) (2)为人谋而不忠乎 (表转折)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表转折) (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表承接)
(5)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表承接)
43
(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表转折)
❖ 孔子说:“[对于任何学问和事业,]懂 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 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19
吃饭 名词作动词
gōng, 冷水 弯着胳膊
❖ 子曰:“饭 疏食饮水,曲肱 而枕之,
当做枕头
粗粮(糙米)
名词作动词
对于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 而富且贵,于我如浮
乐趣
云。”
正当手段
20
❖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 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 云。”
12
旧的知识 温习 形容词作名词 表顺承
❖ 子曰:“温 故 而 知 新,
可 以 为师可矣以。” 成为
新的领悟(新的知识) 凭借 形容词作名词
知道、懂得
13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 为 师
学学 则而 殆不 。思 则 罔 , 思 而 不
不发 知奋 老忘 之食 将, 至乐 云以 尔忘 。忧 ,
不举 不 复一 愤 也隅 不 。不 启 以, 三不 隅悱 反不 ,发 则;
朝 闻 道 , 夕 死 可 矣 。
而士 道不 远可 。以 不 弘 毅 , 任 重
当 仁 不 让 于 师 。
乐知 知 ,者 者 仁动 乐 者, 水 寿仁 , 。者 仁 静者 。乐 知山 者。
勇知 者者 不不 惧惑 。, 仁 者 不 忧 ,
人君 废子 言不 。以 言 举 人 , 不 以
过 而 不 改 , 是 谓 过 已 。
利君 。子 喻 于 义 , 小 人 喻 于
谢谢观赏
之知 者之 不者 如不 乐如 之好 者之 。者 , 好
者古 为之 人学 。者 为 己 , 今 之 学
仁仁 至远 矣乎 。哉 ? 我 欲 仁 , 斯
凋岁 也寒 。, 然 后 知 松 柏 之 后
可三 夺军 志可 也夺 。帅 也 , 匹 夫 不
人过 皆也 仰, 之人 。皆 见 之 ; 更 也 ,
巧 言 令 色 , 鲜 矣 仁 。
身其 不身 正正 ,, 虽不 令令 不而 从行 。; 其
君 子 不 器
文 质 彬 彬 , 然 后 君 子 。
德 不 孤 , 必 有 邻 。
浮不 云义 。而 富 且 贵 , 于 我 如
仁志 ,士 有仁 杀人 生, 以无 成求 仁生 。以 害
小也 君 知, 子 也小 不 。人 可 不小 可知 大而 受可 而大 可受
不知 知之 ,为 是知 知之 也, 。不 知 为
可言求君 谓,安子 好就,食 学有敏无 也道于求 已而事饱 。正而, 焉慎居 ,于无
不不乎学 愠亦?而 ,乐有时 不乎朋习 亦?自之 君人远 子不方, 乎知来不 ?而,亦 说
不耳 五 十 吾 逾顺 十 而 十 矩, 而 立 有 。七 知 , 五 十天四而 而命十志 从,而于 心六不学 所十惑, 欲而,三 ,
学学 则而 殆不 。思 则 罔 , 思 而 不
不发 知奋 老忘 之食 将, 至乐 云以 尔忘 。忧 ,
不举 不 复一 愤 也隅 不 。不 启 以, 三不 隅悱 反不 ,发 则;
朝 闻 道 , 夕 死 可 矣 。
而士 道不 远可 。以 不 弘 毅 , 任 重
当 仁 不 让 于 师 。
乐知 知 ,者 者 仁动 乐 者, 水 寿仁 , 。者 仁 静者 。乐 知山 者。
勇知 者者 不不 惧惑 。, 仁 者 不 忧 ,
人君 废子 言不 。以 言 举 人 , 不 以
过 而 不 改 , 是 谓 过 已 。
利君 。子 喻 于 义 , 小 人 喻 于
谢谢观赏
之知 者之 不者 如不 乐如 之好 者之 。者 , 好
者古 为之 人学 。者 为 己 , 今 之 学
仁仁 至远 矣乎 。哉 ? 我 欲 仁 , 斯
凋岁 也寒 。, 然 后 知 松 柏 之 后
可三 夺军 志可 也夺 。帅 也 , 匹 夫 不
人过 皆也 仰, 之人 。皆 见 之 ; 更 也 ,
巧 言 令 色 , 鲜 矣 仁 。
身其 不身 正正 ,, 虽不 令令 不而 从行 。; 其
君 子 不 器
文 质 彬 彬 , 然 后 君 子 。
德 不 孤 , 必 有 邻 。
浮不 云义 。而 富 且 贵 , 于 我 如
仁志 ,士 有仁 杀人 生, 以无 成求 仁生 。以 害
小也 君 知, 子 也小 不 。人 可 不小 可知 大而 受可 而大 可受
不知 知之 ,为 是知 知之 也, 。不 知 为
可言求君 谓,安子 好就,食 学有敏无 也道于求 已而事饱 。正而, 焉慎居 ,于无
不不乎学 愠亦?而 ,乐有时 不乎朋习 亦?自之 君人远 子不方, 乎知来不 ?而,亦 说
不耳 五 十 吾 逾顺 十 而 十 矩, 而 立 有 。七 知 , 五 十天四而 而命十志 从,而于 心六不学 所十惑, 欲而,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