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报刊言情小说研究
清末民初中国文学史中的古典小说研究
第39卷第12期2020年12月绵阳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Mianyang Teachers'CollegeVol.39No.12Dec.2020D01:10.16276/51-1670/g.2020.12.019清末民初中国文学史中的古典小说研究赵东旭(浙江外国语学院浙江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浙江杭州310023)摘要:清末民初国内中国文学史著作的撰写还处于萌芽期,但自此开启了文学史中古典小说研究的风气。
这一时期国内文学史家的小说观念整体上是陈旧保守的,如林传甲仍视小说为“诲淫盗”之词,王梦曾将小说看作"附庸”和"点缀”,张之纯亦“择要叙列,俾知概略”。
文学史家对古典小说的编排体例和章节设置也呈现出简单化特征,没有形成体系,更谈不上深入探究,题材类型选择也较为单一,数量有限。
总体上看,$匕时文学史家的古典小说研究还处于雏形状态,有待于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究其原因,现代文学和小说观念在国内的影响力在当时非常有限,小说学术研究还没有系统开展,文学史家未能充分认识到古典小说的真正价值。
关键词:清末民初;中国文学史;古典小说;雏形中图分类号:1206.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612X(2020)12-0122-07游国恩先生在《对于编写中国文学史的几点意见)(1957)一文中曾指出,20世纪初国内中国文学史著作的撰写处于草创时期,那时文学的概念还不明确,体例显得十分混乱⑴。
清末民初,国内一些学者受海外的中国文学史著作,尤其是东邻日本的中国文学史著作影响,也开始创作本土的中国文学史。
这一时期国内的中国文学史著作数量较少,且当时的文学史家如林传甲、窦警凡等人,并没有十分清晰的现代文学观念。
这些中国文学史著作仍然属于“杂文学”的范畴,许多文学史作品包括文字音韵、诸子、群经、传记杂史和目录学等内容,经、史、子、集成为中国文学史的主要论述对象,纯文学仅占其中一小部分。
近代《小说月报》研究现状、问题及展望——以《小说月报》 (1910-1932)为中心
文化传播与审美f4第4卷第10期近代《小说月报》研究现状、问题及展望—以《小说月杈》(1910-1932 )为中心qn、夫l|/r(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730070)摘要:《小说月报》由上海商务印书馆主办印行的,成立于1910年10月。
在我国近代报刊中,其内容从各不 同侧面描绘了 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生活及近代东部发达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时代风貌,具有强烈的 现实主义精神。
本文通过对国内关于《小说月报》(191M932)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发现,关于《小说月报》的研究呈现出三个特点:研究方向趋同,多元学科视角切入,报刊与社会互动密切。
同时,针对上述研究成果,关注到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学理思考,以期对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小说月报》;新闻史;近代社会;新闻理论与实务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1 ) 10-0112-04_、引言《小说月报》是我国现代文学第一大刊,在五四运 动前为鸳鸯蝴蝶派所主导的刊物,而后在新文化运动 影响下,其经营者进行了多次改革,自此《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机关刊物,也成为“为人生”的主要阵地。
后迫于销量下降等原因,其开始译述外国文艺作品,亦 在栏目、封面、插画、广告等模块上也做足功夫。
在其发 行22年的时间里,该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 的地位,对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亦做出极大贡献。
作 为刊载小说的报刊,它虽不像《大公报》《申报》等报刊 能够记录重大社会事件始末,但它却以小说为载体,从 侧面去揭发、凸显和批评社会各维度的阴暗面,具有强 烈的现实批判主义精神。
相较于《解放日报》《申报》等 同时代报刊的研宄,关于《小说月报》的学术研宄还处 于初级阶段[1]。
但可看到近年来学界对其研宄越来越 深入。
因而本文拟对近年来《小说月报》研究进行总结 归纳,揭露其研究问题和相应策略,以求对后续研究有 所裨益。
清末民初伦理小说的文化倾向与时代特色
清末民初伦理小说的文化倾向与时代特色清末民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社会经济的变革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伦理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这个时期,伦理小说兴起并且成为了社会风气中的一部分。
伦理小说不仅具有文化倾向,更体现了其所处时代的特色。
本文将探讨清末民初伦理小说的文化倾向与时代特色。
一、社会变革与伦理观念清末民初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传统的封建制度逐渐衰落,社会经济开始崭新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伦理观念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以前的儒家伦理观念逐渐受到质疑,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伦理小说在这一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社会变革的产物,更是对传统伦理观念的一种反思和重新定义。
二、性别观念的变化清末民初时期,性别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逐渐被人们所质疑,女性开始追求独立和平等的权利。
伦理小说在这一时期反映了这种变化。
例如,鲁迅的《阿Q正传》中的阿Q妹妹就是一个勇敢追求自由的女性形象。
伦理小说通过女性形象的塑造,表达了对传统性别观念的挑战,并呼吁人们对女性权利的重视。
三、现代化进程与道德困境清末民初时期,中国开始面临现代化进程的冲击,传统与现代的价值观相互碰撞。
这种碰撞带来了许多道德困境,伦理小说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例如,茅盾的《子夜》中,主人公李娟面临经济困境而放弃自己的价值观,这引发了人们对现代价值观与传统伦理观念的矛盾思考。
四、民族意识与社会责任清末民初时期,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中国人开始反思自己的民族意识与社会责任。
伦理小说通过对人物形象和情节的塑造,呼唤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的觉醒。
例如,郭沫若的《祝福》就是一个集中体现了民族意识和社会责任的伦理小说,通过对主人公墨临川的塑造,唤起了人们对民族命运的关注与思考。
五、家庭伦理与人际关系清末民初时期,家庭伦理和人际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传统的家族观念开始受到冲击,个人的自由和选择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伦理小说在探讨家庭伦理和人际关系时,传递了对现代家庭关系的思考和反思。
清末民初小说研究
清末“未来”题材小说研究——以《未来世界》为例专业:汉语言文学学号:200913201242 姓名:莫海英指导老师:蔡德龙【内容摘要】戊戌变法失败后,随着改良运动的发展,爱国救亡的呼声此起彼伏,涌现出大量爱国文人志士,他们持笔书写历史、憧憬未来。
在本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新思维和旧思维的对撞冲突下,大批反映国家主义、政治与历史、未来理想社会的小说相继涌现,形成了清末民初新的小说局面。
清末民初的民族先觉者们,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残酷黑暗的现实中,追寻和探索民族救亡之道,用文字编织理想,借笔墨描绘中国未来的美好景象,形成新一类“未来”题材小说。
本文将以《未来世界》为主,从产生背景、选材立意、写作手法、艺术特色等多角度对“未来世界”进行深入剖析,以其他“未来”题材小说为佐证,对清末民初“未来”题材小说进行研究,探索“未来”题材小说的文学价值以及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和影响。
【关键词】清末民初;小说;“未来”题材;未来世界;文学影响中国的小说,起源较早,从远古的神话、魏晋南北朝的志人志怪小说、唐传奇到明清章回小说,经历了起源、雏形、定型、发展、高潮这几个时期。
或记录史实,或描绘生活习俗、或刻录人们的思想发展轨迹。
在文学史上,小说的发展,从一个时期进入到另一个时期,往往会经历一个过渡阶段。
过渡阶段的小说是对前一阶段小说的继承和发展,是一个在慢慢转型中,得到新的发展,出现新的局面的过程。
明清章回小说,进入到现代小说的过渡时期,产生了大批量新型题材小说,这类新题材小说在明清小说的基础上有怎样的新发展?有怎样的文学地位和影响?都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未来”题材小说的产生的背景与原因清末民初,即戊戌变法至五四运动前,在这个时期,仍存在一部分作品,是在前一个时期小说创作基础上的沿续与发展,例如侠义小说《三侠五义》、《小五义》《续小五义》以及侠邪小说《青楼梦》、《海上花列传》等。
它们只是对古典小说的延续和发展,并不能代表这一时期小说创作的主流。
清末民初的伦理小说繁盛的原因分析
清末民初的伦理小说繁盛的原因分析伦理小说是文学的一种重要类型,它以道德伦理为主题,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绘,展现了社会的伦理观念和价值取向。
清末民初是中国伦理小说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伦理小说繁盛,其原因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从社会背景来看,清末民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时期,社会矛盾激化,人们对于道德伦理的关注度提高。
这一时期的伦理小说家们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社会变化,他们通过创作伦理小说,揭示了社会的伦理矛盾,引导人们对道德伦理的思考。
例如,吴趼人的《孽海花》、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等作品,都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它们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伦理观念和价值取向。
从文学传统来看,中国古典小说有着丰富的伦理道德内容,这为清末民初的伦理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许多伦理小说家都受到了古典小说的影响,他们在创作中借鉴了古典小说的叙事技巧和人物塑造方法,使得他们的作品具有了更高的艺术价值。
古典小说中的伦理道德观念也为当时的伦理小说家提供了反思和启示,使他们能够更加深入地探讨社会伦理问题。
从作家个人因素来看,清末民初的伦理小说家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独特的审美观念,这使得他们的作品具有了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例如,鲁迅的《呐喊》、茅盾的《子夜》等作品,都是在批判封建礼教的表现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对于引导社会伦理观念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从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来看,清末民初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伦理小说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这一时期,许多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传统的封建伦理观念,提倡民主、科学、平等的新伦理观念。
这些新伦理观念为伦理小说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使得伦理小说能够更好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们的精神需求。
清末民初的伦理小说繁盛的原因可以从社会背景、文学传统、作家个人因素和思想解放运动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这一时期的伦理小说家们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为推动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社会伦理观念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晚清报刊小说研究.pdf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晚清报刊小说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博士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指导教师:***20040501提出了一些看法除了资料建设意义外出于这样的考虑晚清期刊小说目录晚清报刊所登广告晚清以小说命名的出版社作为附录载于文后晚清报刊小说文化产品大众传播AbstractLate Qing Dynasty was an era characterized by its strenuous turbulence in both Chinese society and Chinese culture. As far as the late Qing literature was concerned, it differentiated from that of the past in almost every respect, namely, the literary patterns, literary concepts, contents and structures of literary creation as well as the literary dissemination paradigms. In terms of literary creation of that era, the flourishing of novelle was so marvelous that “it was a world of eight-part essays a decade ago, but a new one of novelle at present ”, as Yin Bansheng exclaimed in 1906. In a word, the late Qing novelle were so prosperous that it changed the historical fate of novelle creation in China, see, from the previous “a small lane” to “the succinctness” of Chinese literary creation; it brought up a surging revolution initiated by Liang Qichao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novelle; and it aroused the infinite enthusiasm and interest of many a researcher and achieved a great success, take for example, Lu Xun’s 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Novelle, A Ying’s History Of The Late Qing Novelle.The dominant feature that made the late Qing novell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he past was that they were published in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with no exception of a great number of novels. At the time novelle were published not only in literary periodicals (the professional ones for novelle in particular) but in many newspapers as well. Therefore, no scholar in the field should brush aside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novelle themselves and the press of that era. So far, A New And Enlarged Novelle Catalogue From Late Qing To Early Min Guo, accomplished by the distinguished Japanese scholar Zunbenzhaoxiong, has been regarded as the most detailed book concerning late Qing novelle,yet it still has lots of regrettable imperfections, as the author Zunbenzhaoxiong himself admitted, on the one hand, it was based on the second-hand materials, on the other, many novelle published in the daily newspapers were excluded. So, to a certain degree, it is its incompletion that stimulates me to decide on the topic of my present doctoral dissertation. Frankly, I began my study on late Qing novelle 5 years ago when I was engaged in writing my postgraduate dissertation with my supervisor’s help. I initiated my research with collecting the first-hand materials which took me almost three years. Ultimately, there were approximately 1065 novelle taken from 106 periodicals (from 1872 to 1911) and 1456 novelle published in 47 newspapers issued before 1912 stored in Shanghai Library. Those first-hand materials have been applied to my two theses, respectively, Catalogue Of Late Qing Novelle Published In Periodicals and Catalogue Of Late Qing Novelle Published In Newspapers. Objectively, compared with A New And Enlarged Novelle Catalogue From Late Qing To Early Min Guo, those two theses have supplemented with more than 1000 new items.Altogether, the doctoral dissertation has 8 chapters, excluding Preface and Conclusion. Preface deals with a brief recall of the study on late Qing novelle in the previous century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a short introduction to the determination and importance of the subject of my dissertation and an explanation to the main idea and features of the dissertation. Chapter One focuses on the exploration of the reasons why novelle became so flourishing. The following twochapters revolve around the press novelle in late Qing----the former concerns with the novelle published in periodicals while the latter in newspapers, particularly in ShiBao (Times), Shenzhou Ribao (Shenzhou Daily) and ShenBao (Shanghai Daily). Chapter Four is on the novelle in Pictorials. How the late Qing novelle could have been spread so widely, in other words, t he dissemination paradigm (the press media in particular) is the central idea discussed in Chapter Five. The next chapter is on the categorizations of the late Qing novelle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contents. Chapter Seven is an analytical study on those novelle through the angle of craftsmanship of novelle. The last chapter is a systematical study on the features taken shapes after the spread of those novelle. The last, not the least, is the Conclusion which supplies those who are interested in the study of late Qing novelle with some suggestions.To sum up, there are two academic aspects achieved in my doctoral dissertation. One i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hand materials concerning the study of late Qing novelle, the other is the theoretical stand I take on the creation and the spread of those novelle.The appendices of the dissertation are Catalogue Of Late Qing Novelle Published In Periodicals,Catalogue Of Late Qing Novelle Published In Newspapers, Advertisements In Late Qing Press, Names Of The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In Which Late Qing Novelle Published and List Of Publishing Houses Entitled With The Names Of Late Qing Novelle.Key words:Late Qing Press Novelle Cultural Product Dissemination Paradigms论文独创性声明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不包含其他人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作者签名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导师签名导论一深刻变化的时代文学观念在这其中的兴盛应是晚清文学的一大特色从以往视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小说界革命晚清小说形成了中国小说史上一个特殊的时代一传播者与接受者得以迅速沟通不过总的说来还比较零碎比如因为晚清时流行将小说与戏曲时新歌词谭瀛室随笔的结构儒林外史进入民国以后四时期晚清小说才真正为学界所关注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论也涉及到小说批评的标准及方法问题言之有物情感思想指出在中国文学中文学比较而无愧色者洪都百炼生三人而已)一项实写今日社会之情状他还主张文学作品的形式当造今日之文学乃真小道作白话小说的施耐庵正宗文学改תÒý×Ô½¯ÈðÔå±àС˵¿¼Ö¤2ÐÂÇàÄêÐÂÇàÄêÐÂÇàÄê良当议第一流但他的这些看法对晚清小说研究的开展主要还是在从晚清小说的研究在资料建设与方法的探索中逐渐展开社会动乱开拓了晚清小说的研究领域中国小说史略仅论文就达数百篇之多以鲁迅郑振铎陈子展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著述1³ѸÏÈÉúµÄ´ÓÔÚËû֮ǰҲûÓÐÈËÓÐÄÜÁ¦¶ÔС˵ÉÏÏÂÁ½Ç§ÄêµÄ·¢Õ¹¹ì¼£×÷×ÝÉîµÄÑо¿µ«¶¼²»¹ýÊÇÂÛʫ˵ÎÄÖ®ÓàÁı¸Ò»¸ñ¶øÒÑÖйúС˵ʷÂÔÒÕÊõÌØÕ÷ÈýÀà½ÒʾÆä²úÉúµÄʱ´ú±³¾°¼°·¢Õ¹¹æÂÉ×÷Æ·ÓèÒԿ͹۵ÄÆÀ¼ÛÖйúС˵ʷÂÔÕýÈç°¢Ó¢Ëù˵ÊÇÒòËû¶ø²ÅÓÐÍêÕûµÄÊ·ÊéÖйúС˵ʷÂÔÖйúС˵µÄÀúÊ·±äǨ¸½Â¼Ò»Æð³ö°æ)ÖйúС˵ʷÂÔÖеķí´ÌÅÉÂÛÊöÁ˲¿·ÖÍíÇåС˵µÄ´ú±í×÷¼ÒÓë×÷Æ·ÍíÇåС˵ʷÒÔ¼°ÍíÇåС˵ÔÚ˼ÏëÄÚÈÝÊéÖÐÒÔ×÷Æ·µÄÌâ²Ä¶ÔÖ÷ÒªµÄ×÷¼ÒÓë×÷Æ·ÓбȽϿ͹۵ÄÆÀÎöºöÂÔÁËС˵µÄÒÕÊõÐÔ±±¾©´óѧµÚһԺг±Éç1924Äê6Ô³ö°æ³Ѹȫ¼¯1981Äê°æ°¢Ó¢ÍíÇåС˵ʷ类及论述中其首创之功自不可没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活文学——白话小说并从文学史的角度肯定了某些作家与作品的贡献与价值来衡量我国的小说的结论活文学也是比较片面的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谴责小说对四大代表作家及其作品也有比较客观的评述作品的具体考证和研究官场现形记海上花列传注意采集到第一手资料其中特别注意搜集整理有关作家小说闲谈中杨世骥的 3作品的故事源流关于儿女英雄传龙图公案官场现形记为有关作家1949年前的晚清小说研究中国小说史略则比较系统但难免初期阶段的粗浅对作品的研究艺术结构的研究还有一些主观的穿凿附会二最近之五十年中华书局太平洋书店良友出版公司中华书局容肇祖的文章发表于李玄伯的文章发表于孙楷第的文章发表于12文学季刊文史杂志开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作品进行了集中的研究经济和文化领域出现的错误与偏差配合当时政治斗争中批判资产阶级和还展开了一场对晚清改良主义及晚清小说的批判文学评论和1964年6月28日谈刘鹗的老残游记刊登了穆欣的前言孽海花历次革命运动到来的时候因而文章还指出中国人民所走的是革命的道路呢是反对革命此后分别进行了批判如文乃山的李伯元作品的思想倾向是进步的官场现形记但在当时的政治形势下完全都是从政治角度立论的文化大革命由于晚清小说特殊的某些特殊性其一近代文学而且简单地认为凡是过激的保守的在这种理论的误导下其二这在关于刘鹗及其汉奸极端反动反动望风捕影老残游记1965年10月30日光明日报光明日报不过以前十七年思想的影响和干扰比如中国小说史稿中国近代文学文稿都设有专节论述晚清谴责小说繁荣的原因共有以下几点1»ö¸ù×ÔÇ¿×ʲú½×¼¶ÖªÊ¶·Ö×ÓÆÈÇÐÐèÒªÒ»ÓÐÁ¦µÄ±©Â¶ÓëÐû´«µÄÎäÆ÷С˵´´×÷ѸËٵط¢Õ¹ºÍ·±ÈÙÆðÀ´2²ûÃ÷ÁËС˵Ëù¹ÌÓеÄÆÕ¼°ÐÔÖ¸³öÁ˸ĸïС˵ÒÔ·þÎñÓÚËûÃÇÕþÖÎÖ÷ÕŵÄ;¾¶·×·×ÒÔ´´×÷С˵×÷Ϊ×Ô¼º²ÎÓëÉç»á¶·ÕùµÄÊֶδ̼¤ÁËÎÄÈ˵Ĵ´×÷¶¼ÎªÕâʱÆÚС˵µÄ·±ÈÙÌṩÁËÓÐÀûµÄÌõ¼þ建国后至在晚清小说资料整理方面贡献最大的仍然是阿英先生在资料整理方面晚清戏曲小说目外中国近代反侵略文学集中国近代反侵略文学补编晚清文学丛钞在资料建设方面老残游记研究资料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三1977年随着党的晚清文学研究1960Äê4Ô°æ1959Äê9Ô°渴µ©´óѧ±àÖйú½ü´úÎÄѧʷ¸å¼ªÁÖ´óѧ±àÖйúÎÄѧʷ¸å1954Äê8Ô³ö°æ1962Äê4Ô³ö°æ1962Äê4Ô³ö°æ1984Äê7ÔµÚ1°æÀî²®ÔªÑо¿×ÊÁÏÎâõÂÈËÑо¿×ÊÁÏ也由复苏到逐步走向繁荣并且呈现出一个观念更新多元互补的良好态势中国近代文学论稿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第一卷中国小说的近代变革晚清小说史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中国近代小说演变史新的发现一是这些著作均有一定的开拓性三是研究晚清小说的视角和批评方法日渐丰富由于文学史的编写研究个性的反映资料调查和个案研究还很不充分改革开放以来研究晚清小说的最大困难就是资料晚清小说的特点是量大很少有晚清小说家出版过文集杂志上搜集近年来许多研究者有组织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集中国近代文学研究资料丛书只出版了一两种晚清小说大系在海内外影响较大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戏剧民间文学翻译文学1500万字中国近代小说大系此书是目前规模最宏大1986年10月第1版1988年3月第1版1989年版 1992年6月第1版1996年8月第1版1997年版1998年版1998年3月第1版2000年11月第1版广泛中国近代文学作品系列戏曲七是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的于润琦主编的分社会爱国警世伦理10类这套近代短篇小说丛书但因近代短篇小说大都刊登于当时的报纸和杂志ÈÕ±¾ÊÇÎÒ¹úµÄ½üÁÚ20世纪日本产生了不少研究晚清社会和晚清小说的专家松井秀吉20世纪80年代开始麦生登美江等一批学者则比较活跃清末小说闲谈清末民初小说目录新编清末民初小说目录一些西方学者在晚清小说的研究上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从传统到现代——19至20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小说并对认为晚清小说的情节和主题缺乏统一性的普遍看法提出质疑但其思维模式本文的选题和资料准备Îá¹úÖ®ÎÄÌå11这是梁启超的著名论断中国文联出版社中国研究地方官僚的生活满蒙恨海5号官僚批判的文学102号 地狱的报告天理大学学报1983年清末小说研究会文部省出版赞助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11梁启超中国各报存佚表第100册黄摩西谈到异军突起者晚清小说不同于以往的一个重要特点然后再出版单行本的特别是专业小说杂志刊载小说研究晚清小说的特点晚清小说史另外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报刊小说因此在这方面晚清戏曲小说目樽本照雄以严谨求实态度所编的外国学者做小说目录整理所面对的难题主要是资料的缺乏日报 五年前开始做有关晚清报刊小说的硕士学位论文时无论是目前已经出版的有关资料书和目录书在漫长的研究生学习期间内连续坐了几年冷板凳短篇小说也以一种计查出有47种日报开辟了小说专栏晚清日报小说目录著录的晚清小说补充了1000余种也关心报刊上小说理论文章以及小说广告收集了大量资料的创作和传播各方面都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大众传媒的发展必须以发达的城市为依托文化都相当发达的大都市小说见表一小说林中外小说林1988版表一10不详 小说世界 1905 上海 半月刊 2吴趼人 24 1906 上海 月刊 警僧 新世界小说社报5不详 1907 广州 旬刊 黄伯耀28中外小说林923253012王西神 126 小说画报 1910 不详新小说月月小说申报时报亦都在上海创刊发行使其具有其他图书馆无法比拟的优势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本文的撰写情况µ¼ÂÛÍâµ¼ÂÛ²¢¶Ô±¾ÎÄд×÷µÄ¹¹Ë¼¼ÓÒÔ˵Ã÷ÆÚ¿¯ÈÕ±¨Ê±±¨É걨第五章研究报刊小说的传播第七章从小说艺术的角度分析晚清报刊小说余论二希望本文能有益于晚清小说研究的深入发展晚清期刊小说目录晚清报刊所登广告晚清以小说命名的出版社作为附录载于文后以第一手资料说话以及研究视角的变换比如在晚清小说兴盛原因研究上本文特别作了深入的调查本文也注意到对其中一些问题作更深入的论述报刊与小说的传播问题若干章节也因此形成了专题研究的性质第一章报刊小说的成因关于晚清小说兴盛的原因前辈学者已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中国小说史略后虽屡平内乱英有识者则已翻然思改革而于戊戌变政既不成顿有掊击之意矣阿英在第一由于新闻事业的发达是当时知识阶层受了西洋文化影响第三大家知道不足与有为并提倡维新与革命晚清小说史以后接着又说群乃知政府不足与图则需要作实事求是的分析也就是说都确确实实有了一个极大的飞跃在1901年—1903年间这个历史性事变是什么呢这是不争的事实因为历史上的商鞅办法观点虽然不尽相同为了弄清晚清小说兴盛的真正原因还有必要做进一步去探讨和研究1998年1月第1版阿英晚清小说史 1997年6月第1版第一节庚子国变重创下的清王朝的内部改革十九世纪中叶起敲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中国即陷入了内忧外患之中1857年至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之败等等严重地侵犯了中国的领土领海等主权及长达三十年的洋务运动却失败在他们的手中洋务运动的失败水可以载舟当义和团的勇士们高喊着他们用烧纸灰的办法来判断谁是教民的刹那其做法实在是愚昧至极英法意慈禧太后以群虎而搏一羊神京陆沉中国数千年来有的认为立宪可以救国他办小说杂志撰写论文加深了中华民族的危机感心惊胆战以后巨额之代价时经大创后不能不从事于改革布告中外1901年1月29日朕尤痛自刻责积弊相仍现正议和以期渐致富强取外国之长惩前事之失今者恭承慈命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庸俗之吏多庸人藉为藏身之固而毫无实际私祸天下者在一晚近之学西法者此西法之皮毛,而非西学之本源也临下简即西人富强之始基而佐以瞻徇情面学其皮毛而又不精总之欲求振作梁启超本馆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全编第一册,1901年更张各就现在情弊吏治民生当因当革如何而人才始盛各举所知再行上禀慈谟清朝在他的最后的十年中改革涉及到废除科举扩展新军发展实业经济教育法律等等各个方面清王朝已是一个病的很重的人病的如此深重的中国在内外交困的情形下1911年的一场革命使中国走上了另外一条富国强民之路给中国人带来了希望通过小说的艺术形式和关心国家的人们一同去探寻救国之良方文明小史说出了自己对清末社会变革的思考也有办得好的也有学得成的到底先有人肯办上下兴奋大雨要下的风潮一样么是真是假将他们表扬一番对社会的变革李伯元是持欢迎态度的取外国之长惩前事之失惟归于强国利民而已法无古今法无中西的精神是相通的希望中国迅速富强起来预备期接连写了预备立宪立宪万岁五篇小说来揭露清廷的假立宪1958年版 1985年2月第1版李伯元文明小史第1页趼呓外编政治维新要言暮春上海书局石印本见其所撰及其他在小说中吴趼人批判了目前规制未备他在小说中的思考肯定要比李伯元空有一腔报国之志老残游记决定这艘船命运的不只是一种力量侵略者却懂得如何驾船的实践家船主他们用的是外国的向盘他们是天主教倘与他们多说几句话他就要拿我们的船了这是卖船的汉奸刘鹗清楚地看到中国要想实现强国之梦必须走漫长而又曲折的路在一个返魂香又有臭支支的气味救命的物件一路平坦大道石头七大八小不晓得多少人送了性命这山里的路若一直向前有意曲我告诉你个诀窍罢眼前的路你走两步中国当时的改革除了为作家们提出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外改革的做法是去中国之短乃可作后事之师参酌中西政要当因当革各抒所见各抒所见当时的人们在是百家争鸣骂清官在中国的小说作家中改革涉及到了许多领域所以晚清小说的题材是相当丰富的1957年10月北京第1版刘鹗老残游记 第二节 上海租界地的温床作用晚清上海租界在中国政治而从文学的角度来研究上海租界对小说的影响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租界的存在近代报刊的兴起又使小说有了新的传播载体报纸纷纷登载小说书店大量刊印小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晚清小说形成的热潮为何不在北京这一现象要求我们必须对其进行实践上的调查和学理上的阐释报纸做了大量的调查统计工作这座矿藏的成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中国小说史略对清政府展开了猛烈的攻击未对小说兴盛的原因作出深入的分析晚清小说史晚清小说史以后接着又指出晚清小说繁荣的原因这是事实因为历史上的商鞅变法官场现形记序恰好到了这个时期——租界的保障淫秽谴责小说各位学者对晚清小说繁荣原因的探讨各有各的角度和着眼点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总结出一些经验对晚清小说兴盛的原因做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清政府惨败法等国签订不平等的望厦条约1998年1月第1版欧阳健晚清小说史 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 国宁波开办学堂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即天津台南镇江淡水登州改为烟台租地盖教堂造坟茔开放长江开放的五口厦门北至天津南京这样广阔的范围自由开展各种活动美日比等国家在上海镇江广州重庆等城市开辟了租界区一特殊而宽松的政治环境清廷于1901年刊布了造妖书妖言条例申报的报道申报的新闻申报及却无法阻挡人们利用小说这个武器来反清抒发理想清廷在历朝历代中文禁算是比较严厉的谁不害怕呢这与租界地的存在有着重要的关系占据很大地盘司法俱全的市政管理机构殖民主义者禁止清军随意进入租界有利于清季以来的反对势力时务报乃由外国公使密电天津同时被土棍诬为以谤皇上因美国教会救入租界脱险设官会审章程后来的事实是中国差役不仅不能在界内搜索刑事犯才能去拘捕罪犯只要与租界有关苏报苏报苏报高唱保皇立宪之论陈范的思想有了变化先后发表了释仇满等文章陈范又聘请爱国学社的章士钊担任接连发表了论中国当道者皆革命党杀人主义1903年6月9日但在本国人民面前穷凶极恶的清王朝在强大的外国人面前实在是像绵羊一样温顺只好向上海租界地提出请求苏报以邹容被判监禁两年因这显然是租界的因为不是租界的庇护章太炎被杀头是无疑的公开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租界实行的是西方列强的法律于右任在陕西被政府缉拿大展宏图民呼日报这一点爱国心与自觉心上海是自治区域的模范著名近代史家陈旭麓先生1988年在是侵略者的产物它送来了资本主义及其先进事物法治等无疑都是它送来的先进事物好歹有个程序于右任也不可能屡仆屡起南山集一个主权国家对来自别国的国事犯有庇护的权利认为租界内的政治犯也应按政治避难者的身份予以保护拒绝将他们1898年戊戌政变后1991年10月第1版陈旭麓学术文存 缉由于黄遵宪当时暂住在公共租界后来英日两国又向清政府施加压力政治小说了他受洋务派的影响1896年津镇铁路而且受到旅京同乡的反对不久又应德商福公司的聘请并提出我严定其制则彼之利在一时的大胆主张汉奸垄断矿利要将其刚毅又奏刘鹗保护老残游记因此以20世纪最初6年江苏的狄楚青刘鹗王国维广东的吴趼人陕西的于右任或从事小说理论研究自由或鼓吹用武力推翻现政府演讲组织政党在清廷统治区内数名要求增加20文工资的豆腐业罢工工人竟被上海县衙门分别责打几百板事实告诉我们在租界内不但可以以各种名义创办报刊申报的论文惟民政部大臣之意此取缔租界报纸之说之由来亦能尽限制耶毋亦徒见庸人自扰而已矣而如有违章之罚办是因为清政府因为天津的字句就查禁该报蔡元培蔡元培全集黄遵宪致梁启超梁启超年谱长编申报中国租界史国报纸为了免受中国官方的控制根据英国1918年的情报报道实事新报神州日报中华新报John FergusonÔÚÃÀ¹úÁìʹÝ×¢²áÐÂÉ걨ʱ±¨Â޽̸ßΪ×ÜÖ÷±ÊÃñºôÈÕ±¨½«±¨Ãû¸ÄΪÃñºôÈÕ±¨ÉϺ£±¨Ö½Ð¡Ê·¶ø¿öÆä×î´óÔ-ÒòÈ»ÔòÎáÈ˶ø¹¶ÒÔÉϺ£±¨Ö½×ÔºÀÓÚÈ«¹úÕßµ«Õâ¸öÀúÊ·ÊÂʵ¸æËßÎÒÃÇÔÚÉϺ£×â½çÄÚ³ö°æ¹ý¹úÃñÈÕÈÕ±¨¶þÊ®ÊÀ¼Í´óÎę̀ÐÂÎű¨Ò²ÔÚ×â½çÖз¢Õ¹¸ïÃü¾üËÕ±¨°¸¼ÍʵÈÊé¼®ÈçÔÂÔÂС˵Éç¿ÉÒÔ˵µ±Ê±Ð¡Ëµ´ó¶¼ÔÚ×â½çµØ³ö°æËüÃǵÃÒÔѸËÙ·±Ê¢ÆðÀ´ÐèÒª´óÁ¿µÄС˵ͬʱҲдάÐÂ־ʿºÍ¼¤½øµÄ¸ïÃüÅÉÈçºÎÀûÓÃ×â½ç´ÓÊ·´ÇåµÄÕþÖλ¸ºÆØÏÐ̸³ö°æʱ¼ä申报 望平街 美查 187230 时务报 福州路 梁启超 18969 时报 福州路 狄楚青 19044 小说七日报 南京路 谈小莲 190620 新世界小说社报 上海棋盘街 警僧 1906 神州日报 福州路 于右任 19072 小说林 上海棋盘街 徐念慈 1907 竞立社小说月报 上海四马路 彭俞 1907 了维新志士如何利用租界这个特殊的政治环境¹úÐÔÓëÇøÓòÐÔBryna GoodmanÉϺ£±¨ÒµÎÄ»¯µÄ¿çÑî¹â»Ô1986Äê9ÔµÚ1°æ这些在新空气里涵养过来的人有的著书立说又靠着上海租界外人保护之权因此他们的胆量渐渐的大了设了一个演说坛这些演说内容大都是鼓吹民主这些行为政治家谴责政府宣扬革命因为利用租界从事政治活动意图推翻其统治才是清政府最大的忧患盖与政局素形隔绝也居处之适宜遂藏有政局之黑幕极其背影以与中央政府相抗界内的居民不需要登记户口无国籍的侨民都可以自由出入界内建有众多的工厂公用事业及戏馆为流入租界的华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公开的或地下的烟馆贩卖鸦片黑道其贸易地位在乾嘉时期就有了一定的地位东南之都会不过当时的上海还不如苏州特别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后由于战争为上海开埠之造因为江则租界繁盛一次随着工商业的不断发展许多人被迫离开土地进城当学徒和做工是造成租界人口剧增的又一原因同于我国的一个普通县份超过一百万已达余万英国商人造的房子也租给华人1989年5月第1版嘉庆姚公鹤上海闲话 添社戏馆争奇竞胜挥金如土有人把当时上海的繁华社会概括为十景二曰新楼选馔五曰松风品茶八曰飞车拥丽自宵达旦饮馔诸物游人以群聚申报惟洋泾浜一区几于无微不至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清末民初的上海都堪称翘楚使得能够食于斯有酒食以相征逐有戏园茗肆以资遣兴弹子房也申报酒店绚丽多彩的租界生活为小说提供了丰富的题材这些小说有相当一部分以上海为背景海上花列传上海新繁华梦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书中以自号历记其二十多年中所见所闻怪现状恶现状不少是发生在上海的民情的地方甚多楔子上海地方人烟稠密加以苏扬各地之烟花环聚于四马路一带那上等的那下等的于是乎把六十年前的一片芦苇滩头繁华到极凡到上海来来往往的人人生世上争奈这些人所讲的应酬便是赌局车水马龙虽是空着心儿好象除了征逐之外居然成为上海的土产物还有许多骗局一切希奇古怪于是乎又把六十年前民风淳朴的地方1989Äê12Ô°æ1989Äê5Ô°æÏãÑÞ´ÔÊéÉ걨1997Äê7ÔµÚ1°æ吴趼人小说中所描写的与现实是相附的李伯元海天鸿雪记北自杨树浦岸上的煤气灯夜间望去曲院勾栏酒肉薰天觉得世界上最要紧的事情无有过于征逐者醉纸迷金倾心游目曾朴在咦原来这孽海和奴乐岛黄海之西此事一经发现都聚集在此地都道希罕秃着几打笔头内中有个爱自由者闻信却不知从何处问起无非是那班肥头胖耳的洋行买办胡说乱话的新闻社员打野鸡马龙车水爱自由者到不解起来不但为小说的繁盛提供了小说家和读者为小说家提供的素材是十分丰富的我们这里只从妓院首先妓院林立有些研究上海历史的学者认为这也是近代中国消费方式变革过程中色情消费泛滥的表现名花如云粉黛三千妓馆之多甲天下上海富商大贾及五方游手之人趁风骈集吏不敢呵几于花天酒地矣而势有不能计千五百余家上海妓女的人数也多得惊人小说他家的老太太表示强烈反对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1984年版。
东西“情圣”的合流与唯情论的乌托邦——清末民初言情小说与“浪漫爱”的兴起
Western and Eastern Confluence of "Magnificent Wooer" and Emotionalism of Utopia——Booming romantic fiction and "romantic love" in the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作者: 耿传明
作者机构: 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300071
出版物刊名: 学术交流
页码: 160-165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4期
主题词: 言情小说;唯情论;浪漫爱;乌托邦;“人神”文化
摘要:"浪漫爱"的兴起是一种现代性的文化现象,它与传统的瓦解、现代个人的出现相伴
而生,是人性解放特别是人的感性解放的突出表征。
"浪漫爱"带有"以情求道"倾向,它追求的
是爱的唯一性、永恒性和至善、至美性,它在现代成为一种人的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超
出性爱本身,具有了超越凡俗的精神意义。
清末民初言情小说的兴起可视为这种现代浪漫爱的滥
觞,其中《红楼梦》和《茶花女》的相遇,为这种浪漫爱的兴起提供了极大的助力。
清末民初言情
小说中的唯情派继承了明清以来以情抗礼的文学传统并与西方浪漫主义爱情小说实现了对接;他
们所表现的爱情具有超凡脱俗的乌托邦特性,本土禁欲主义道德与西方纯情、浪漫之爱与此结成
了同盟,这是现代性初兴时期浪漫主义反世俗的"人的自我神化"倾向在中国文学中的表现。
清末民初的伦理小说繁盛的原因分析
清末民初的伦理小说繁盛的原因分析伦理小说是文学的一种重要类型,它以反映社会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揭示人性的善恶美丑。
清末民初是中国伦理小说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伦理小说繁盛,其原因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从社会背景来看,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历史变革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种社会变革为伦理小说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空间。
在这个时期,许多作家敏锐地捕捉到了社会变革的脉搏,他们通过创作伦理小说,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从文学传统来看,清末民初是中国文学传统与西方文学影响的交融时期。
这一时期,西方现代文学思潮传入中国,对中国传统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许多作家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吸收借鉴西方文学的创作方法和技巧,使得伦理小说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取得了新的突破。
这种文学传统的创新和发展,为伦理小说的繁盛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从作家个人因素来看,清末民初是中国作家群星璀璨的时代。
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文学家,如鲁迅、茅盾、巴金、老舍等。
他们在伦理小说创作方面具有很高的造诣,他们的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实关怀和艺术价值。
这些作家的作品不仅丰富了伦理小说的内容,也提高了伦理小说的艺术水平,为伦理小说的繁盛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市场需求来看,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
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娱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伦理小说作为一种富有教育意义和娱乐性的文学作品,自然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在这一时期,市场上出现了大量优秀的伦理小说,满足了人们的文化需求,推动了伦理小说的繁盛。
清末民初的伦理小说繁盛的原因可以从社会背景、文学传统、作家个人因素和市场需求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这一时期的伦理小说以其深刻的社会关怀、丰富的艺术表现和广泛的市场基础,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鸳鸯蝴蝶派的编辑策略与清末民初女性小说创作
说大观》 《 小说画报》 《 小说海》 《 妇女时报》 《 好世界》 等。
8
估 呢?
职业尴 尬 。其 转 变 的第 二 重 思 维 , 即认识 到作 为
本人 认 为 , 还 应 当进 入女 性 主 义批 评 及 性 别 话语 研究 层 面观 照清末 民初女性 小 说家 群体 及其
为前 进 的方 向与 目标 , 其 中女 性小 说 家 成 规模 的 涌 现便 是重要 的表征 之一 。她们 的涌 现 , 首先 , 是 在 晚清 改 良主义 思 潮 下 , 伴 随着 声 势浩 大 的 “ 废 缠足 , 兴 女学 ” 的女 性 解放 运 动 , 使其 突 破 了宫 闱 罗帐 , 获 得 了广泛 的知识 阅读 面 , 开始 了表 达 自我 的漫长 旅程 。其 次 , 近 现代 传 媒 业 与文 学 消 费 市
( 1 3 D WX J 0 1 ) 。
①鸳鸯蝴蝶派 , 本文简称“ 鸳蝴派 ” , 是清末民初 出现 的一个带有浓厚趣 味主义与消闲性质的小说流派 。鸳蝴派 文人大都与近现代
传媒( 报刊 ) 发生紧密 的联系 , 其主要阵地有 : 《 小说时报》 《 小说月报》 《 游戏杂志》 《 眉语》 《 礼拜六》 《 小说丛报》 《 小说新报》 《 小
大众传播媒介的报刊。当他们娴熟地设计着报刊 上 的文艺 栏 目, 百 感 交 集 地 阐发 着 刊物 的 文化 定 位时 , 表明他们 已经能够游刃有余地驾驭其所掌 控 的印刷 文化 资本 , 并 将 其作 为 一 个 文 化产 业 进 行经营, 形成 了“ 作 者一 编 辑 一文 本 ( 小说 ) 一 媒 介( 报刊) 一读者” 这样较为成熟 的产业链条。在 以往的研究中, 讯息传播过程中的“ 编辑 ” 一环往
论清末民初的黑幕小说、鸳鸯蝴蝶派小说
论清末民初的黑幕小说、鸳鸯蝴蝶派小说王志刚摘要: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中,黑幕小说是颇具争议的小说之一,学界对其多持批判态度,研究者多认为黑幕小说只有民俗学和社会学价值,多忽略了它的文学价值。
清末民初的鸳鸯蝴蝶派作家通过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建构以及"情"与"礼"的冲突模式设置,表现出对传统伦理道德的认同,但这种认同在晚清以降的社会文化思潮及文学创作潮流中却呈现出"逆转性"。
对于他们的这种文化选择,应放置在20世纪初的复古主义思潮及社会现实的激变中考察,鸳蝴派作家认为传统文化观念,而不是西方文化理念,更适合作为转型社会必需的价值规范。
他们在对传统文化观念的开掘与转化中,形成了区别于五四文学吸收外来文化资源实现现代转型的另一种潜在传统。
黑幕小说是近代小说流派。
大约在1915至1918年间,与鸳鸯蝴蝶派前后相继,盛行于上海,它与鸳鸯蝴蝶派同样反映了作者游戏的、消遣的、趣味主义的文学观。
当时各种杂志、小报、大报副刊均刊载此类小说,如《时事新报》就开辟有“上海黑幕”专栏。
这类作品数量达数十百种,代表作是1918年编辑出版的《中国黑幕大观》及其续集。
《中国黑幕大观》“裒其文为百万言”,“列其纲为十六,标其目为千余”(序二),分政界、军界、学界、商界、党会、匪类、报界、僧道、慈善事业等类,编撰者自谓“摘伏发奸,穷形尽相”,以起“醒世”或“劝戒”的作用。
实际上,这类黑幕小说的内容,不外“某某之风流案”、“某小姐某姨太之秘密史”、“某女拆白党之艳质”、“某处之私娼”、“某处盗案之巧”,等等,虽然揭发了社会上的种种罪恶和龌龊行为,却把它归结为偶然现象,并没有揭示其社会根源。
加上作者客观地毫无取舍地记录各种丑恶现象,其社会作用往往适得其反,变成了教人为恶的“犯罪教科书”。
有的作品更成为军阀、政客之间相互中伤、攻讦的工具。
所以鲁迅指出,这类作品“丑诋私敌,等于谤书;又或有谩骂之志而无抒写之才,则遂堕落而为‘黑幕小说’”(《中国小说史略》)。
哀情文学:《玉梨魂》、《雪鸿泪史》&鸳鸯蝴蝶派的小说(中国风系列)
这些人主要有:徐枕亚、徐天啸、李定夷、吴双热、胡仪 、刘铁冷(刘铁冷,名绮,又名文魁、字汉声,又字松涛,宝应人,家学渊源,民初任《民权报》编辑并执教于上海各学校,著有《铁冷丛谈》、《铁冷碎墨正续集》、《四六丛话》、《鸥梦轩诗牍》等,小说有《征夫恨》、《斗艳记》、《野草花》等。)、蒋箸超、包祖香(包祖香,别署独醒,吴兴人,曾任《民权报》本埠新闻版编辑,著有弹词《玉女怨》等)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被称为“三鼎”的徐枕亚、李定夷、吴双热。这些人大多数是江南文人,文化背景和趣味非常接近,加之又是十分相投的朋友、同事,互相间影响呼应,并且几乎同时在《民权报》上发表长篇哀情小说,造成了风靡一时的文化风气,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徐枕亚的《玉梨魂》。
一、鸳鸯蝴蝶派文学的源流
哀情小说,也称鸳鸯蝴蝶派小说。“鸳鸯蝴蝶派”一词的出现是带有贬义的,它是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期,一些主张新文化的知识分子,对民初活跃在上海文坛的一批文人作家的一种创作倾向的概括。据研究者考证,较早提出“鸳鸯蝴蝶派”这一名词的是周作人,1918年4月19日,周作人在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小说研究会上讲演《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提及“《玉梨魂》派的鸳鸯蝴蝶体”。
法国作家小仲马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所写的小说《茶花女》,在欧洲社会经历了半个世纪的轰动后,被林纾翻译介绍到了中国,这本名为《巴黎茶花女遗事》最早的刊本是己亥(1898年)正月福州出版的木刻大巾箱本,此后这本小说风行海内,先后有十二个版本再版二十多次,成为晚清影响最大的一部西洋小说,当时的文人将它比作西洋的《红楼梦》。这部小说改变了中国士大夫头脑中“唯中国有文学”的观念,同时也提高了小说在中国文学中乃至在社会上的地位,严复有“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之叹。
中国现代社会言情小说研究
中国现代社会言情小说研究本论文是对现代社会言情小说的研究。
社会言情小说是现代通俗文学中最主要的部分,也是读者面最广,最有代表性的部分。
本文在大量阅读作品的基础上,探索了社会言情小说与传统的关系,以及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跟随时代发展而进行的变革。
从言情的传统来看,我国古代小说中有着丰富的言情的传统。
从唐代传奇中,就已有《会真记》、《李娃传》分别开启了“才子佳人”和“士子与青楼妓女”的言情模式。
后来的宋话本和拟话本中,也出现了《碾玉观音》、《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等很多有言情内容的小说。
明清之际更是出现了一批专门言情的“才子佳人小说”,以《玉娇梨》、《好逑传》、《平山冷燕》等为代表。
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对后世小说创作有巨大影响的言情杰作《红楼梦》。
在产生了这样的高峰之后,描写才子与佳人的言情小说难以为继,于是就另“辟情场于北里”,产生了《青楼梦》、《花月痕》、《海上花列传》等大批狭邪小说,其中也有不少是言情的杰作,如《花月痕》,就对现代言情小说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社会言情小说的形成,一方面是晚清民初出现了大量的礼拜六派的言情小说,一方面,从晚清开始也出现了象《恨海》这样的“以社会变革为经,以儿女之情为纬”的“写情小说”。
到了《广陵潮》,更是把当时流行的言情小说和社会小说这两种小说形式结合起来,形成了典型的社会言情小说这种形式。
总起来讲,正如范伯群先生在《毕倚虹评传》中所说,“因为言情者是在社会之中谈情说爱,所以大多言情小说都涉及若干社会的侧面。
而在通俗文学领域中,写社会小说者,也难免不包涵若干言情片段。
论家将他们硬分成‘社会’与‘言情’等不同品种,只不过指出他们的侧重点而已。
凡此类小说,统称之为‘社会言情小说’,往往会被作者和读者所乐意接受。
”现代社会言情小说一方面继承了前人的言情小说中的许多遗产,同时也有许多的发展和变革。
本文主要从叙事模式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考察,一方面,从言情模式的角度,分别通过《玉梨魂》和《广陵潮》等代表性作品分析了“才子佳人”模式和“士子与青楼名妓”模式在社会言情小说中的表现,分析了社会言情作家对这两个传统模式的继承和变革;另一方面,通过对几大类人物形象的考察分析,探讨了社会言情小说类型化的人物模式。
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中“佳人”的婚恋观
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中“佳人”的婚恋观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中“佳人”的婚恋观盛行于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大多数系佳人与才子的爱情佳话,以“显扬女子,颂其异能”为突出特点。
此类小说中“佳人”形象的塑造极富典型意义,尤其是她们的婚恋观,堪称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女性婚恋理想模式嬗变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对明清之后乃至当今女性的婚恋观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本文试以学界公认的纯正典雅的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为研究基础,从中国传统文学中女性婚恋理想模式的嬗变出发探讨“佳人”之“情”,具体分析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中佳人的爱情观、婚姻观,进而分析“佳人”婚恋观的形成因素。
文章主要分四个部分来阐述。
第一部分,梳理中国古代文学中女性的婚恋理想模式,从中归纳出“美人‘事’英雄”、“淑女‘配’君子”、“佳人‘恋’才子”三种婚恋模式,进而考察此婚恋理想的嬗变轨迹。
第二部分,具体分析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中“佳人”的爱情观。
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将这种爱情观归纳为唯美的爱情选择、诗意的恋爱方式、恪守礼仪的恋爱准则三个方面,并从对传统爱情观的挑战与皈依角度作具体分析。
第三部分,具体分析“佳人”的婚姻观。
小说中佳人的婚姻观具有比爱情观更为明显的矛盾统一性。
文章主要从婚姻自主与奉旨完婚、忠贞不二与一夫多妻两个方面加以阐述。
第四部分,从传统的继承、社会风气的影响,以及小说创作者自身三个角度,具体分析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中“佳人”婚恋观的形成因素,以及这一婚恋观对此后文学中女性婚恋理想的影响。
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中“佳人”的婚恋观,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女性婚恋观的嬗变过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一婚恋观“顺情”与“循礼”的矛盾统一性,正是女性思想意识的进步在婚恋观上的体现,其历史局限性不可否认,其历史与时代的进步性也同样不容忽视。
清末民初北京小报小说中的男女关系和爱情
清末民初北京小报小说中的男女关系和爱情顾迎新(中共青岛市委党校,山东青岛266071)[摘 要] 清末民初北京小报小说中有关男女交往、婚恋题材的作品,在对待女子的态度方面,反对女子自由出入公共场合,反对女子与男子自由交往,谈话,认为这样的行为是肇祸之由;在男女婚姻恋爱方面,对于婚前产生爱情的“男女”尤其是女子十分不屑,斥之为无耻,反对自由恋爱、自主婚姻。
由于作者们自身个体意识的缺乏,无法理解现代“爱情”这种精神现象的出现和内涵,因而无法对“爱情”做更深层次的描写和分析,只能将“爱情”定义为一种浅薄的对容貌的迷恋。
[关键词] 清末民初 北京小报 小说 男女关系 自主恋爱婚姻[中图分类号] I20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642(2009)09—0062—06收稿日期:2009-07-06作者简介:顾迎新,中共青岛市委党校讲师,文学博士。
一、清末民初北京小报小说述略从1895年维新派创办《中外纪闻》开始,北京地区才有了近代意义上的报纸。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北京地区的报业迅速发展起来。
当时的报纸按照版式大小、所用语言、刊载内容、价格高低,可分为大报和小报两种。
大报价格昂贵,用文言文写作,专门刊登国家要闻、政策措施、外交军政等,其读者是生活比较优越,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能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社会中上层群体。
与此相对,小报价格便宜,用白话文或北京方言写作,多数以刊载市民生活琐事、戏剧娱乐信息、民间传说、小说等为主,其读者是文化水平较低,无法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甚至不识字的文盲和半文盲以及部分有一定文化水平但是生活比较贫困的中下层市民群体。
小报创办不久,便开始连载小说。
这些小说使用非常贴近中下层民众的语言进行创作,采用了当时北京地区中下层民众所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如评书、相声、京剧、梆子戏、大鼓的特点和词句,内容上主要以中下层市民的生活琐事、市民生活中发生的重大案件、事件,以及一些古典小说作品的改编为主。
《巴黎茶花女遗事》与清末民初的中国小说
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巴黎茶花女遗事》与清末民初的中国小说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指导教师:***20080530摘 要《巴黎茶花女遗事》是第一部在清末民初的中国产生广泛影响的翻译小说,这部翻译小说因其在中国小说近代化的过程当中起到的积极作用,成为中国近代甚至现代文学史绕不开的作品。
开放的社会环境以及中国小说观念的转变为《巴黎茶花女遗事》进入中国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内忧外患使得清末民初中国人的情感体验日趋哀恸,这种体验与《巴黎茶花女遗事》的基调一致,从而成为作品能被接受的重要时代因素。
《巴黎茶花女遗事》在社会上的广泛流传必然引起清末民初小说创作者对它的模仿,这些模拟之作一方面暴露了中国小说在接受西方小说时的简单和肤浅,另一方面又在客观上引起了《巴黎茶花女遗事》中的叙事结构和叙事方式在更广范围内的传播。
传统的大团圆结构被打破,章回体形式被拔除,最重要的是第一人称叙事在更宽广范围内的运用,它对中国小说观念具有初步而又意义深远的影响。
从宏观的角度看,《巴黎茶花女遗事》在中国小说的转型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政治主题几乎涵盖了中国文学方方面面的前提下,《巴黎茶花女遗事》及其仿作保持了突出个体感受的文学特征,这种对个体感受的注重甚至可以说是五四运动个性解放的先声。
关键词:《巴黎茶花女遗事》;中国小说;影响AbstractYishi Paris La Traviata is the first translated novel which has a wide influence in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late Qing Dynasty of China. It appeared at the turning period during which the Chinese literature concept change from the traditional one to the modern one. Therefore it have a positive value in the literary history.Internal and external problems makes the Chinese people in the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increasingly emotionally mourn. This kind of experience is same to the tone in the Yishi Paris La Traviata. So it was accepted at that era. Widespread of a work in the community will inevitably cause a degree of scope to imitate. These mimic expose that for the Chinese novel accepts the Western novel simply and superficially, but they objectively promote agit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Paris La Traviata in the narrative structure and narrative pattern in a broader way.Traditional Chapter novel and Happy Ending almost not to be adopted since Yishi Paris La Traviata was published, and it highlights the first-person narrative form and concept’s impact of Chinese novels and a preliminary concept and far-initial and far-reaching influence. In Yishi Paris La Traviata and the mimic the political theme cover almost all aspects of the Chinese literature and maintain the literary characteristic that literature should highlight the individual feelings, which is even regareed as the precursor of the May 4th Movement personality liberation.Key words: Yishi Paris La Traviata; Chinese novel; Influence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试论民初言情小说的贡献与局限
他为 了未婚妻能够嫁给别人而 出家 , 出家后意欲 坚守戒律 , 但在心底 一直不能忘记未婚妻。听到 未婚妻为他守志绝食而死的消息 , 不远千里 , 赶往 未婚妻墓前凭 吊。他拒绝 了静子 的爱情 , 持和 坚 尚的身分 , 但感情上 又充满惆怅痛苦。他不 能不
倘若我们把 “ 责小说” 为晚清小说 的代 谴 作 表, 么, 那 民初 小 说 的 代 表 无 疑 是 “ 情 小 说 ” 言 。 人们把民初小说家称为“ 鸳鸯 蝴蝶派” 就是根据 , 他们创作 的“ 言情小说 ” 的基本 特征命 名 的。事 实上 , 民初 “ 言情 小 说 ” 实 数 量 众 多 , 有 席 卷 确 大 小说文坛 之势 , 当时人也 肯定 : 近来 中国之 文 “ 士, 多从 事 于艳 情 小说 , 意 描 写 , 形 极 相 。 加 穷 ” 而 上海 尤 甚 , 时人 考证 : 上 海 发 行 之 小 说 , 极 “ 今 盛矣 , 然按 其 内容・ 十八 九 为言情 之 作 。 [( , 则 ”2 H J 同时 , 言情” 常常渗入 到其他 题材 的小说 之 “ 又 中, 成为贯穿小说始终 的主要 趣味线 , 涵秋的 李
情小 说 ” 成 中 国小 说史 上 继 明末 清 初 “ 子 佳 形 才
大都同明清“ 才子佳人” 小说 中的长辈一样通情 达理 , 往往 不 构 成青 年 男 女 自由相 恋 的 障碍 。这
样 的“ 言情 小 说 ” 某 种 程 度 上 揭 露 了社 会 的动 在 荡 黑 暗 , 挞 了帝 国主 义 的侵 略和 清 王 朝 的腐 朽 鞭 统治 , 但它 未 能充分 展示 那个 时代 的精 神束 缚 , 未 能从 人物 所遭 受 的封建 宗法 制 的思想禁 锢 上来展 现纯 真 的爱 情 悲 剧 。 马克 思 曾 经 指 出 : 男 女 之 “ 间 的关 系是人 与人 之 间 的直 接 的 、 自然 的、 必然 的 关 系 。…… 因而 , 据 这 种关 系就 可 以判 断 出人 根 的整 个文 明程 度 。根据 这种 关 系的性 质就 可 以看
拨开迷雾 生发新见——《隐蔽的风景:清末民初女性小说创作研究》评介
作者: 芦洁[1]
作者机构: [1]河南大学文学院
出版物刊名: 山东社会科学
页码: F0003-F0003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1期
主题词: 女性小说创作;南开大学出版社;女性创作;清末民初时期;拨开迷雾;学术生长点;历史定位;被遮蔽
摘要:马勤勤著《隐蔽的风景:清末民初女性小说创作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16年10月出版)是一部注重发掘被遮蔽的学术生长点、寻找浮出历史的罅隙的著作,对清末民初时期女性创作的小说展开了深入考察,探寻清末民初女性小说创作的升沉起伏与历史定位,形成崭新的问题空间。
作者有非常明确的问题意识,努力重返"女性小说创作"之原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末民初报刊言情小说研究
清末民初中国文学古今演变之际,言情小说一度呈独领风骚之势,并初步完成了古代小说向现代小说的过渡,成为现代通俗小说的重要品种。
在这一过程中,根植于传统的类型意识扮演了重要角色。
中国古代言情小说传统包括了“三言二拍”的部分篇目、才子佳人小说、《红楼梦》、《花月痕》等具有广泛影响的作品。
清末民初作者、读者和批评家对类型的自觉促使他们体认、承继与改造言情小说传统,使之成为一种现代小说类型的文学资源。
另一方面,当时小说的创作和传播以报刊为中心,这不仅改变了作品发表方式,也构造了新的“作者-作品-读者”关系。
报刊媒体与小说创作二者的互动,形成了传统转化的情境与动力。
本文以1901-1917年间的报刊言情小说为考察对象,在掌握文本的基础上,结合相应的报刊史、文学史研究,分析报刊与小说结合的成因与过程,探讨编者、作者与读者对报刊言情小说兴起的历史过程所发生的影响,并以言情小说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为线索,审
视其在主题、价值观、叙事与文体等方面产生的特色与新变,阐释言情小说向现代小说类型的转化,及其历史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