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制造系统作业
注塑模具制造自动化系统操作流程
注塑模具制造自动化系统操作流程注塑模具制造是一项关键的制造工艺,主要用于制造塑料制品。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许多厂家采用了自动化系统来进行注塑模具制造。
本文将介绍注塑模具制造自动化系统的操作流程,并详细讲解每个步骤的操作方法。
一、系统启动与准备1. 开启注塑模具制造自动化系统电源,并确保所有设备与电源连接正常。
2. 确认系统的主控制面板显示正常,各个仪表指示灯亮起。
3. 检查液压系统、气动系统、冷却系统等各个子系统的工作状态,确保其正常运行。
二、模具设计导入1. 启动模具设计软件,并导入待加工的模具设计文件。
2. 预览模具设计文件,确认模具尺寸、结构等参数符合要求。
3. 根据需要对模具设计文件进行调整,如修改尺寸、调整配件等。
三、加工参数设置1. 在自动化系统的主控制面板上选择加工参数设置功能。
2. 输入注塑模具材料的信息,如类型、厚度、硬度等参数。
3. 根据模具设计文件和加工要求,设置注塑过程中的温度、压力、速度等参数。
4. 检查参数设置是否正确,并保存参数信息。
四、模具加工操作1. 启动注塑模具制造自动化系统的加工模式。
2. 根据模具设计文件和加工参数设置,自动化系统将根据预设的路径进行自动化加工操作。
3. 监控模具加工过程中的各项参数,如温度、压力、速度等,确保其处于合理的范围内。
4. 若出现异常情况,自动化系统会发出警报,并自动停止加工操作,待问题解决后方可继续加工。
五、加工完成与质检1. 加工完成后,自动化系统将发出提示信号,操作人员可进行下一步操作。
2. 取出加工完成的模具,进行质量检验。
3. 检查模具表面是否平整、无明显瑕疵,尺寸是否符合要求,并记录检验结果。
4. 若模具不符合质量要求,需对其进行修整或重新加工。
六、数据记录与分析1. 自动化系统将自动记录每一次的加工数据,包括温度、压力、加工时间等参数。
2. 对加工数据进行存储和分析,以便后续改进和优化模具制造过程。
3. 根据加工数据和质检结果,评估注塑模具制造自动化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并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自动化制造系统综合实践
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自动化制造系统在制造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本文通过对自动化制造系统的概述,分析了其在我国制造业中的应用现状,并探讨了自动化制造系统的综合实践方法,旨在为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一、引言自动化制造系统是利用计算机、通信、控制等技术,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的一种新型制造系统。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然而,传统制造业面临着生产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政府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旨在通过自动化、智能化、绿色化等手段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本文将对自动化制造系统的综合实践进行探讨。
二、自动化制造系统概述1. 定义自动化制造系统是指利用计算机、通信、控制等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自动化管理、监控和控制的系统。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自动化设备:如数控机床、机器人、自动化物流设备等。
(2)自动化控制系统:如PLC、DCS、SCADA等。
(3)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实现生产过程的集成管理。
2. 类型根据自动化程度的不同,自动化制造系统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单机自动化:指单个设备实现自动化。
(2)生产线自动化:指多条生产线实现自动化。
(3)企业自动化:指整个企业实现自动化。
三、自动化制造系统在我国制造业中的应用现状1. 应用领域不断拓展目前,自动化制造系统在我国制造业中的应用领域已从传统的机械、汽车、电子等行业扩展到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技术领域。
2. 应用水平不断提高随着我国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动化制造系统的应用水平不断提高。
例如,机器人、数控机床等设备的精度和效率显著提高,CIMS系统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3. 应用效果显著自动化制造系统的应用为我国制造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据统计,自动化制造系统可以使生产效率提高30%以上,资源利用率提高20%以上。
四、自动化制造系统的综合实践方法1. 制定合理的自动化规划(1)明确企业发展战略: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确定自动化制造系统的应用目标。
制造系统自动化技术大作业-机械手设计(精)
制造系统自动化技术作业题目:搬运机械手运动控制系统设计班号:学号:姓名:日期:一、设计要求1. 搬运机械手功能示意图2.基本要求与参数本作业要求完成一种二指机械手的运动控制系统设计。
该机械手采用二指夹持结构,如图 1所示,机械手实现对工件的夹持、搬运、放置等操作。
以夹持圆柱体为例,要求设计运动控制系统及控制流程。
机械手通过升降、左右回转、前后伸缩、夹紧及松开等动作完成工件从位置 A 到 B 的搬运工作, 具体操作顺序:逆时针回转 (机械手的初始位置在 A 与 B 之间— >下降— >夹紧— >上升— >顺时针回转— >下降— >松开— >上升,机械手的工作臂都设有限位开关 SQ i 。
设计参数: (1抓重 :10Kg(2最大工作半径:1500mm (3运动参数:伸缩行程:0-1200mm ; 伸缩速度:80mm/s; 升降行程:0-500mm ; 升降速度:50mm/s 回转范围:0-1800控制器要求:(1在 PLC 、单片机、 PC 微机或者 DSP 中任选其一;(2具备回原点、手动单步操作及自动连续操作等基本功能。
AB工件SQ 1SQ 46夹紧松开二、驱动及传动方案的设计及部件的选择初步选定为圆柱坐标式机械手。
, 它适用于搬运和测量工件。
具有直观性好, 结构简单,本体占用的空间较小,而动作范围较大等优点。
圆柱坐标式机械手的工作范围可分为:一个旋转运动, 一个直线运动, 加一个不在直线运动所在的平面内的旋转运动;二个直线运动加一个旋转运动。
选用液压传动系统,工作稳定,易于控制。
1 手部抓取缸液压原理图采用: YF-B10B溢流阀2FRM5-20/102调速阀23E1-10B二位三通阀2 摆动液压回路采用: 2FRM5-20/102调速阀 34E1-10B 换向阀 YF-B10B 溢流阀 3 小臂伸缩缸液压回路采用:YF-B10B 溢流阀 2FRM5-20/102 调速阀 23E1-10B 二位三通阀 4 总体系统图三、二指夹持机构的设计及计算夹紧机械手, 根据工件的形状, 采用最常用的外卡式两指钳爪, 夹紧方式用常闭史弹簧夹紧,松开时,用单作用式液压缸。
自动化制造系统实训报告
一、前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自动化制造系统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动化制造系统的原理和应用,我们参加了为期两周的实训课程。
通过这次实训,我们深入了解了自动化制造系统的基本原理、组成及运行过程,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二、实训目的1. 理解自动化制造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和运行原理;2. 掌握自动化制造系统的基本操作和调试方法;3. 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4. 提高对自动化制造系统的认识和兴趣。
三、实训内容1. 自动化制造系统概述实训课程首先介绍了自动化制造系统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自动化制造系统是指在较少的人工直接或间接干预下,将原材料加工成零件或将零件组装成产品,在加工过程中实现管理过程和工艺过程自动化。
2. 自动化制造系统组成自动化制造系统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加工系统:包括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等,完成工件的切削加工、排屑、清洗和测量等。
(2)工件支撑系统:包括工件输送、搬运以及存储功能的工件供给装置。
(3)刀具支撑系统:包括刀具的装配、输送、交换和存储装置以及刀具的预调和管理系统。
(4)控制与管理系统:对制造过程的监控、检测、协调与管理。
3. 自动化制造系统运行原理自动化制造系统通过计算机编程实现对加工过程的控制。
在加工过程中,计算机根据设定的程序自动控制机床的运动,完成工件的加工。
同时,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加工过程,确保加工精度。
4. 自动化制造系统实训操作实训过程中,我们学习了自动化制造系统的基本操作和调试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1)数控机床的基本操作:包括机床的启动、停止、工件装夹、刀具更换等。
(2)加工中心的操作:包括工件的装夹、刀具更换、加工参数设置等。
(3)自动化生产线调试:包括生产线各环节的协调、传感器安装与调试、PLC编程等。
四、实训成果1. 掌握了自动化制造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组成;2. 熟练掌握了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等设备的操作方法;3. 熟悉了自动化生产线的调试过程和PLC编程;4. 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自动化制造系统实验报告
自动化制造系统实验报告1. 引言自动化制造系统是一种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来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的系统。
本实验旨在通过搭建一个简单的自动化制造系统,探索其工作原理和应用。
2.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搭建一个自动化制造系统,了解其基本工作原理,掌握实验中所使用的设备和工具,以及学习如何进行系统的操作和控制。
3. 实验设备和工具本实验所使用的设备和工具如下:- 一台计算机- 一个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一个传感器- 一个执行器- 一套传输线路4. 实验步骤4.1 设备连接首先,将PLC与计算机通过数据线连接,并将传感器和执行器分别与PLC相连。
确保所有设备连接正确,并检查连接线路是否稳固。
4.2 系统设置在计算机上安装并打开相应的自动化制造系统软件。
根据实验要求,设置系统的参数和控制逻辑。
确保系统的设置符合实验要求,并进行相应的调试。
4.3 实验操作根据实验要求,进行相应的操作。
例如,可以通过传感器检测物体的位置,并通过执行器控制物体的移动。
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数据和观察结果。
4.4 数据分析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和观察结果,进行数据分析。
分析数据的变化趋势和规律,并根据实验目的进行相应的结论和总结。
5. 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步骤和数据分析的结果,得出以下实验结果和讨论:- 描述实验过程中设备的工作情况和性能表现。
- 分析实验数据的变化趋势和规律。
- 讨论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期的一致性或差异性,并给出可能的原因和解释。
6. 实验总结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搭建了一个简单的自动化制造系统,并进行了相应的操作和控制。
通过数据分析和结果讨论,我们进一步了解了自动化制造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本实验对于我们理解自动化制造系统的概念和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7. 实验结论根据本实验的结果和讨论,我们得出以下实验结论:- 自动化制造系统能够通过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
- 自动化制造系统能够通过传感器和执行器实现对物体的检测和控制。
(完整word版)自动化制造系统作业与思考题答案
思考题与作业题11什么是AMS?定义1:是由一定范围的被加工对象、一定的制造柔性和一定自动化水平的各种设备和高素质的人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定义2:在较少的人工直接或间接干预下,将原材料加工成零件或将零件组装成产品,在加工过程中实现管理过程和工艺过程自动化。
2试述AMS的意义?提高生产率、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降低劳动强度、有利于产品更新、提高劳动者素质、劳动相关技术的发展、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
3试述AMS的功能组成和物理组成物理组成:1具有一定技术水平和决策能力的人2一定范围的被加工对象3信息流及其控制系统4能量流及其控制系统5物料流及物料处理系统功能组成:毛坯制备、热处理过程、储运过程、机械加工、装配过程、辅助过程、质量控制、系统控制。
4试述AMS中采用成组技术的作用1、利用零件之间的相似性分类归族,从而扩大了生产批量,可以以少品种、大批量生产的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实现多品种、中小批量的自动化生产。
2.在产品设计领域,提高了产品的继承性和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成度,大大减少了不必要的多样化和重复性劳动,缩短了产品的设计研制周期。
3.在工艺准备领域,由于成组可调工艺装备的应用,大大减少了专用工艺装备的数量,相应地减少生产准备时间和费用,也减少了由于工件类型改变而引起的重新调整时间,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也缩短了生产周期。
5制造自动化可分为哪几个层次?1工序自动化。
2工艺过程自动化。
3制造过程的自动化思考题与作业题21试述AMS的实施流程1市场/客观需求2组建班子/队伍3需求分析4可行性论证5初步设计6详细设计7系统仿真8系统建造2试述AMS的设计特点和设计原则设计特点: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规划与仿真相结合、数学推导与专家意见相结合。
设计原则:机电互补原则、功能优化原则、自动化原则、效益最大化原则、开放性原则3试述AMS的调试类别、调试等级、调试内容、调试指标。
调试类别:系统调试调试等级:单机,主系统,系统调试内容:启动、空运段、试切屑性能调试调试指标:4AMS的评价目的是什么?全面的完整的评价一个系统。
制造业的生产线自动化与智能制造作业指导书
制造业的生产线自动化与智能制造作业指导书第1章生产线自动化概述 (4)1.1 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4)1.1.1 自动化技术发展历程 (4)1.1.2 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领域 (4)1.2 生产线自动化的优势与挑战 (4)1.2.1 优势 (4)1.2.2 挑战 (5)1.3 自动化生产线的设计原则 (5)1.3.1 安全性原则 (5)1.3.2 可靠性原则 (5)1.3.3 灵活性原则 (5)1.3.4 经济性原则 (5)1.3.5 可扩展性原则 (5)第2章智能制造技术基础 (5)2.1 智能制造的定义与特点 (5)2.1.1 定义 (6)2.1.2 特点 (6)2.2 智能制造系统的关键技术 (6)2.2.1 工业大数据 (6)2.2.2 工业互联网 (6)2.2.3 人工智能 (6)2.2.4 技术 (6)2.2.5 数字孪生 (6)2.3 智能制造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7)2.3.1 发展现状 (7)2.3.2 发展趋势 (7)第3章生产线自动化设备选型 (7)3.1 常用自动化设备类型及特点 (7)3.1.1 传动设备 (7)3.1.2 设备 (7)3.1.3 检测与传感设备 (7)3.1.4 控制系统 (7)3.1.5 仓储与物流设备 (8)3.2 设备选型原则与依据 (8)3.2.1 选型原则 (8)3.2.2 选型依据 (8)3.3 设备选型实例分析 (8)3.3.1 传动设备 (8)3.3.2 设备 (8)3.3.3 检测与传感设备 (8)3.3.4 控制系统 (8)3.3.5 仓储与物流设备 (9)第4章生产线布局设计 (9)4.1 生产线布局设计原则 (9)4.1.1 流程最优化原则 (9)4.1.2 空间利用率原则 (9)4.1.3 人机工程学原则 (9)4.1.4 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原则 (9)4.1.5 安全性原则 (9)4.2 布局设计方法与步骤 (9)4.2.1 收集和分析资料 (9)4.2.2 制定布局设计方案 (9)4.2.3 仿真分析 (10)4.2.4 优化布局方案 (10)4.2.5 实施与评价 (10)4.3 生产线布局优化实例 (10)4.3.1 原布局存在的问题 (10)4.3.2 优化措施 (10)4.3.3 优化效果 (10)第5章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10)5.1 控制系统的类型与原理 (11)5.1.1 类型概述 (11)5.1.2 原理介绍 (11)5.2 控制系统设计方法 (11)5.2.1 经典控制理论设计方法 (11)5.2.2 现代控制理论设计方法 (11)5.2.3 人工智能控制方法 (12)5.3 控制系统硬件与软件配置 (12)5.3.1 硬件配置 (12)5.3.2 软件配置 (12)5.3.3 系统集成与调试 (12)第6章传感器与执行器应用 (12)6.1 传感器的类型及原理 (12)6.1.1 传感器概述 (12)6.1.2 传感器的类型 (12)6.1.3 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13)6.2 执行器的类型及原理 (13)6.2.1 执行器概述 (13)6.2.2 执行器的类型 (13)6.2.3 执行器的工作原理 (13)6.3 传感器与执行器的选型与应用 (14)6.3.1 传感器的选型与应用 (14)6.3.2 执行器的选型与应用 (14)6.3.3 传感器与执行器的集成应用 (14)第7章数据采集与处理 (14)7.1 数据采集技术与方法 (14)7.1.1 传感器技术 (14)7.1.2 自动识别技术 (14)7.1.3 数据采集设备 (14)7.2 数据处理与分析 (14)7.2.1 数据预处理 (15)7.2.2 数据分析方法 (15)7.2.3 智能决策支持 (15)7.3 数据可视化与报表 (15)7.3.1 数据可视化 (15)7.3.2 报表 (15)7.3.3 报表应用 (15)第8章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与调试 (15)8.1 系统集成技术与方法 (15)8.1.1 概述 (15)8.1.2 系统集成框架 (16)8.1.3 设备集成技术 (16)8.1.4 软件系统集成技术 (16)8.1.5 网络通信技术 (16)8.2 系统调试与优化 (16)8.2.1 系统调试概述 (16)8.2.2 硬件调试 (16)8.2.3 软件调试 (16)8.2.4 系统联动调试 (16)8.2.5 系统优化 (16)8.3 智能制造系统运行与维护 (17)8.3.1 系统运行管理 (17)8.3.2 系统维护策略 (17)8.3.3 故障诊断与处理 (17)8.3.4 数据分析与优化 (17)8.3.5 持续改进 (17)第9章生产线的智能化升级 (17)9.1 智能化升级路径与方法 (17)9.1.1 评估现有生产线状况 (17)9.1.2 制定智能化升级方案 (17)9.1.3 逐步实施智能化改造 (17)9.1.4 持续优化与迭代 (18)9.2 智能制造装备的应用 (18)9.2.1 自动化 (18)9.2.2 智能视觉检测系统 (18)9.2.3 传感器与物联网技术 (18)9.2.4 人工智能技术 (18)9.3 智能生产线案例分析 (18)9.3.1 案例一:某电子元件生产线智能化升级 (18)9.3.2 案例二:某汽车零部件生产线智能化改造 (18)9.3.3 案例三:某家电生产线智能化升级 (18)9.3.4 案例四:某食品生产线智能化改造 (18)第10章智能制造在制造业中的应用 (18)10.1 智能制造在汽车行业的应用 (18)10.1.1 智能制造技术概述 (18)10.1.2 智能制造在汽车生产线中的应用 (19)10.1.3 智能制造在汽车零部件制造中的应用 (19)10.2 智能制造在电子行业的应用 (19)10.2.1 智能制造在电子元器件生产中的应用 (19)10.2.2 智能制造在电子产品组装中的应用 (19)10.2.3 智能制造在电子行业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 (19)10.3 智能制造在机械制造行业的应用 (19)10.3.1 智能制造在机械加工中的应用 (19)10.3.2 智能制造在装配线中的应用 (19)10.3.3 智能制造在设备维护与管理中的应用 (19)10.4 智能制造在其他行业的应用与展望 (19)10.4.1 智能制造在食品行业的应用 (19)10.4.2 智能制造在医药行业的应用 (19)10.4.3 智能制造在纺织行业的应用 (20)10.4.4 智能制造在其他行业的应用与展望 (20)第1章生产线自动化概述1.1 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1.1.1 自动化技术发展历程自动化技术起源于20世纪初,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与演变,已成为现代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智能制造中的自动化作业指导系统开发
智能制造中的自动化作业指导系统开发在当今制造业快速发展的时代,智能制造已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其中,自动化作业指导系统的开发是智能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显著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并降低生产成本。
一、自动化作业指导系统的定义与作用自动化作业指导系统是一种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技术,为生产线上的操作人员提供实时、准确、清晰的作业指导信息的系统。
它可以将复杂的工艺流程和操作要求转化为简单易懂的指令,帮助操作人员快速掌握正确的作业方法,减少人为失误。
其主要作用包括:1、提高生产效率:通过精确的作业指导,减少操作人员的思考时间和操作失误,从而加快生产节奏。
2、保证产品质量:确保每个操作环节都按照标准进行,有效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的质量问题。
3、降低培训成本:新员工能够更快地上手工作,减少了培训时间和费用。
4、实现生产过程的可追溯性:记录每个操作步骤和相关数据,便于后续的质量分析和问题追溯。
二、开发自动化作业指导系统的关键技术1、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要实现自动化作业指导,首先需要获取生产线上的各种数据,如设备运行状态、工艺参数、产品质量检测数据等。
通过传感器、物联网等技术手段采集这些数据,并进行有效的处理和分析,为作业指导提供依据。
2、智能算法与模型利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智能算法,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建立作业模型。
例如,可以通过分析历史数据,预测设备的故障风险,提前给出维护指导;或者根据产品质量数据,优化作业流程和参数。
3、人机交互技术一个友好、直观的人机交互界面对于自动化作业指导系统至关重要。
操作人员能够方便地获取所需的信息,并且能够与系统进行有效的交互,如输入操作反馈、提出问题等。
4、信息安全技术由于自动化作业指导系统涉及到企业的核心生产数据,必须采取严格的信息安全措施,防止数据泄露和恶意攻击。
三、自动化作业指导系统的开发流程1、需求分析深入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作业要求和存在的问题,明确系统的功能需求和性能指标。
(完整word版)自动化制造系统
自动化制造系统第一次作业一、论述题;1。
论述人机一体化自动化制造系统的主要特征。
自动化制造系统是由一定范围的被加工对象、一定的制造柔性和一定自动化水平的各种设备和高素质的人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它接受外部信息、能源、资金、配套件和原材料等,在人和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共同作用下,实现一定程度的柔性自功化制造,最后输出产品、文档资料、废料和对环境的污染.自动化制造系统具有五个典型的组成部分:1。
具有一定技术水平和决策能力的人2。
一定范围的被加工对象3.信息流及其控制系统4.能量流及其控制系统5.物料流及物料处理系统。
2.应该从哪些方面评价自动化制造系统?任何一个人造系统都是为某一特定目的而设计建造的。
为了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选择,评价是否达到预定目标,就需要对系统进行评价.我们从六个方面进行评价,这六个方面称为制造系统的六要素。
1)生产率生产率是自动化制造系统的主要衡量指标之一.提高生产率也是建造自动化制造系统的主要目的之一。
2)产品质量制造系统的输出应是高质量的产品,否则系统就失去其存在价值。
自动化制造系统在产品质量方面追求的最高目标是实现”零缺陷”生产。
3)经济性提高制造系统的经济性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可以降低产品的销售价格;减轻用户的负担。
4)寿命周期可靠性自动化制造系统在其寿命周期内应能够可靠地工作,经常出故障的系统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
5)制造柔性未来自动化制造系统面对的是多品种、小批量生产。
这种生产模式要求系统具有很大的柔性,才能适应外部环境快速改变的需求.6)可持续发展特性在制造系统规划和运行过程中实施”清洁化生产"战略,追求的对环境的”零污染”和对资源的"零浪费”,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
制造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特性已成为自动化制造系统的主要评价指标。
二、名词解释题:1。
制造:是人类按照市场需求,运用主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借助于手工或可以利用的客观物质和工具,采用有效的方法,将原材料转化为最终物质产品并投放市场的全过程。
自动化制造系统实验报告
自动化制造系统实验报告1. 引言自动化制造系统是一种集成了各种自动化设备和控制技术的生产系统,旨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本实验报告旨在详细描述自动化制造系统的设计与实施,并分析其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2.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设计并实施一个自动化制造系统,通过对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分析,评估系统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3. 实验设备和材料本实验所使用的设备包括:自动化控制器、传感器、执行器、计算机等。
材料包括: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等。
4. 实验步骤4.1 设计自动化制造系统的流程图在本实验中,我们首先需要设计一个自动化制造系统的流程图,以明确系统中各个设备的功能和工作流程。
4.2 搭建实验平台根据流程图的设计,我们搭建一个实验平台,包括自动化控制器、传感器、执行器等设备的连接和布置。
4.3 编写程序根据实验要求和流程图的设计,我们编写相应的程序,实现自动化制造系统的控制和监测功能。
4.4 实施实验将所需的材料输入到系统中,启动程序,观察和记录系统的运行情况,包括生产速度、产品质量、能耗等指标。
4.5 数据分析与结果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我们进行数据分析,评估自动化制造系统对生产效率的影响,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5. 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自动化制造系统能够显著提高生产效率,大大缩短生产周期。
- 自动化制造系统能够降低人力成本,减少人为错误。
- 自动化制造系统能够提高产品质量,减少次品率。
- 自动化制造系统能够实时监测生产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6. 结论本实验通过设计和实施一个自动化制造系统,评估了其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自动化制造系统能够显著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因此,自动化制造系统在现代制造业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7. 参考文献[1] Smith, J. (2010). Automation in Manufacturing Systems. New York: Wiley.[2] Chen, L., & Wang, Y. (2015). Advances in Automation Technology. Berlin: Springer.以上为自动化制造系统实验报告的详细内容。
江苏自考02211自动化制造系统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2-4 机械传动控制的特点是什么? a) 传递的动力和信号一般都是机械连接的,所以在高速时可以实现准确的传递与信号处理,并且可以重复这两个动
1-4 机械制造自动化的作用是什么? a) 提高生产率; b) 缩短生产周期; c) 提高产品质量; d) 提高经济效益; e) 降低劳动强度; f) 有利于产品更新; g) 提高劳动者素质; h) 带动相关技术的发展;
1-5 机械制造自动化系统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a) 加工系统; b) 工件支撑系统; c) 刀具支撑系统 d) 控制与管理系统;
3-3 加工设备自动化包含的主要内容与实现的途径有哪些? 主要内容: 机床加工自动化循环、工件自动转位、自动测量及控制; 刀具的自动补偿、自动更换刀具; 自动排屑、自动装卸工件; 途径: 对于半自动加工设备,通过配置自动上下料装置来实现加工设备的完全自动化; 对于通用加工设备,运用电气控制技术、数控技术等进行自动化改造; 根据加工工件的特点和工艺要求设计制造专用的自动化加工设备; 采用数控加工设备,包括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等;
作; b) 控制元件同时又是驱动元件;
2-5 试比较分散控制与集中控制的优缺点? 分散控制: 优点: 实现自动循环的方法简单,电气元件的通用性强,成本低,系统本身具有一定的互锁性; 缺点: 顺序动作较多时,自动循环时间会增加,对提高生产率不利; 当执行机构较多时,会使电气控制线路变得复杂,对控制系统的调整和维修不利; 在使用大量有触点式电器时,由于触点频发动作,容易引起故障; 集中控制: 优点: 所有指令存储和控制装置都集中在一起,控制链路短且简单,控制系统比较简单,调整比较方便; 可以避免某一部件发生故障而其他部件继续运动与之发生碰撞或干涉问题,工作精度和可靠性比较高;
自动化制造系统实验报告
自动化制造系统实验报告一、引言自动化制造系统是指利用计算机、控制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对生产过程中的各种物料、信息和能量进行自动控制和管理的系统。
本实验旨在通过搭建一个简单的自动化制造系统,探索其工作原理和应用。
二、实验目的1. 了解自动化制造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组成部分;2. 熟悉自动化制造系统的工作流程和操作方法;3. 掌握自动化制造系统的调试和故障排除技巧;4. 分析自动化制造系统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三、实验设备和材料1. 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用于控制自动化制造系统的各个部分;2. 传感器:用于感知生产过程中的各种物理量,如温度、压力等;3. 执行器:用于执行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动作,如电机、气缸等;4. 人机界面:用于与自动化制造系统进行交互和监控;5. 实验台架:用于搭建自动化制造系统的实验平台;6. 实验样品:用于模拟实际生产中的工件。
四、实验步骤1. 搭建实验平台:按照实验要求,将PLC、传感器、执行器和人机界面等设备连接到实验台架上,确保各个设备之间的正常通信和工作。
2. 编写控制程序:根据实验要求,使用PLC编程软件编写控制程序,实现自动化制造系统的各个功能和工作流程。
3. 调试和测试:将实验样品放置到实验平台上,通过人机界面设置参数和启动自动化制造系统,观察和记录系统的运行情况,并进行必要的调试和测试。
4. 故障排除:在实验过程中,如果发现系统出现故障或异常情况,需要及时进行故障排除,找出问题所在并解决。
5. 数据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和数据,对自动化制造系统的性能和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估,总结实验经验和教训。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本次实验,成功搭建了一个简单的自动化制造系统,并完成了实验要求的各项功能。
经过调试和测试,系统运行稳定,各个部分之间的协调配合良好。
实验数据显示,自动化制造系统能够高效地完成生产任务,并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六、实验应用和展望自动化制造系统在工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自动化制造系统实验报告
自动化制造系统实验报告引言概述:自动化制造系统是一种集成了各种自动化设备和控制系统的生产系统,旨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并确保产品质量稳定。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深入了解自动化制造系统的工作原理和优势。
一、自动化制造系统的概念和分类1.1 自动化制造系统的概念:自动化制造系统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和控制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1.2 自动化制造系统的分类:按照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自动化制造系统可分为CAD/CAM系统、CIM系统、CNC系统等。
1.3 自动化制造系统的优势: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减少人为错误、确保产品质量稳定。
二、自动化制造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2.1 自动化制造系统的组成:自动化制造系统由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人机界面等组成。
2.2 自动化制造系统的工作原理:传感器采集生产过程中的数据,通过控制器进行处理和决策,执行器实施控制指令,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
2.3 自动化制造系统的应用范围:自动化制造系统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电子产品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
三、自动化制造系统的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3.1 实验过程:通过搭建自动化制造系统的实验平台,进行生产过程的模拟和控制。
3.2 实验结果:观察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运行情况,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和效率。
3.3 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结果,评估自动化制造系统在提高生产效率和确保产品质量方面的作用。
四、自动化制造系统的发展趋势和挑战4.1 发展趋势:自动化制造系统将向着智能化、柔性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4.2 挑战:自动化制造系统在应对复杂生产环境、提高系统稳定性和安全性等方面面临挑战。
4.3 解决方案: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不断优化自动化制造系统的性能和功能。
五、自动化制造系统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前景5.1 应用前景:自动化制造系统将在工业生产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
智能制造环境中的自动化作业指导系统
智能制造环境中的自动化作业指导系统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制造业领域,智能制造已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而在智能制造环境中,自动化作业指导系统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为企业的生产流程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自动化作业指导系统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它是一套能够根据生产任务和工艺要求,为操作人员提供实时、准确、详细作业指导的智能化系统。
它不再是传统的纸质或电子文档式的作业指导书,而是通过与生产设备、传感器、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等的深度集成,实现了信息的实时交互和动态更新。
在智能制造环境中,自动化作业指导系统具有诸多显著优势。
首先,它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传统的作业指导方式往往需要操作人员花费时间去查找和理解相关的文档,而自动化作业指导系统能够将所需的信息直接推送到操作界面,减少了查找和理解的时间,使操作人员能够迅速投入工作。
其次,它显著提高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系统能够精确地控制每个操作步骤和工艺参数,确保操作人员严格按照标准流程进行作业,从而有效降低了因人为失误导致的质量问题。
再者,它增强了生产过程的灵活性。
当生产任务或工艺发生变化时,系统能够迅速更新作业指导内容,使生产线能够快速适应新的要求,减少了调整和适应的时间成本。
为了更好地理解自动化作业指导系统的工作原理,我们可以以一个汽车零部件生产厂为例。
在生产线上,当一个新的零部件订单下达时,自动化作业指导系统会从 ERP 系统中获取相关的生产任务信息,包括零部件的型号、规格、数量以及交付日期等。
然后,系统根据预先设定的工艺路线和作业流程,为每个工位的操作人员生成详细的作业指导。
比如,在某个焊接工位,系统会在操作界面上显示焊接的位置、电流、电压等参数,同时通过视频或动画演示焊接的操作步骤。
操作人员只需按照系统的指导进行操作,即可完成高质量的焊接工作。
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系统还会实时收集生产数据,如焊接的实际参数、操作时间等,并与标准参数进行对比。
自动化制造系统实验报告
自动化制造系统实验报告引言概述:自动化制造系统是一种通过使用计算机控制和传感器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优化的系统。
本实验报告旨在详细介绍自动化制造系统的原理和应用,并通过实验结果验证其效果和可行性。
一、自动化制造系统的概念和原理1.1 自动化制造系统的定义自动化制造系统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通过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器等设备,实现对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和优化。
它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灵活性。
1.2 自动化制造系统的组成自动化制造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
硬件包括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和机械设备等,软件包括控制算法、监控系统和生产计划等。
1.3 自动化制造系统的原理自动化制造系统通过传感器感知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参数,并将这些参数输入到控制器中进行处理和决策。
控制器根据预设的控制算法,控制执行器对生产过程进行调整和控制,以达到预期的生产目标。
二、自动化制造系统的应用领域2.1 汽车制造自动化制造系统在汽车制造中的应用广泛。
它可以实现汽车生产线的自动化组装、焊接、喷涂等工艺,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2 电子产品制造自动化制造系统在电子产品制造中起到关键作用。
它可以实现电子产品的自动化组装、测试和包装,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一致性。
2.3 医药制造自动化制造系统在医药制造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它可以实现药品的自动化生产和包装,提高生产效率和药品质量的稳定性。
三、自动化制造系统的优势和挑战3.1 优势自动化制造系统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人力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一致性。
它还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灵活性和可追溯性,方便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
3.2 挑战自动化制造系统的建设和维护成本较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此外,自动化制造系统的设计和调试也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对技术人员的要求较高。
3.3 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自动化制造系统将更加智能化和柔性化。
未来的自动化制造系统将更加注重人机协作,实现人机一体化的生产方式。
自动化制造系统实验报告
自动化创造系统实验报告标题:自动化创造系统实验报告引言概述:自动化创造系统是一种集成为了多种技术和设备,能够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的系统。
本实验旨在通过搭建自动化创造系统,探讨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和优势。
一、系统搭建1.1 系统组成:自动化创造系统由PLC控制器、传感器、执行器、人机界面等组成。
1.2 连接方式:各个组成部份通过电缆、接口等方式连接,实现信息传输和控制。
1.3 系统调试:对各个组成部份进行调试,确保系统正常运行。
二、生产流程控制2.1 设定生产参数:通过人机界面输入生产参数,如速度、温度等。
2.2 控制逻辑:PLC控制器根据设定参数,控制传感器和执行器的工作,实现生产流程控制。
2.3 实时监控:通过人机界面实时监控生产过程,及时调整参数以保证生产质量。
三、故障诊断与维护3.1 故障诊断:系统浮现故障时,通过传感器检测和PLC控制器诊断,定位故障原因。
3.2 维护保养:定期对系统进行维护保养,如清洁传感器、检查电缆连接等。
3.3 故障排除:根据故障诊断结果,及时修复故障,确保系统正常运行。
四、生产效率分析4.1 数据采集:通过系统记录生产过程中的数据,如生产时间、产量等。
4.2 数据分析: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评估生产效率和质量。
4.3 优化改进: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对系统进行优化改进,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五、应用与展望5.1 工业应用:自动化创造系统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医疗等行业,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5.2 发展趋势: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动化创造系统将更加智能化、柔性化,适应不同生产需求。
5.3 展望未来:自动化创造系统将成为工业生产的主流,推动工业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自动化创造系统的原理和应用,了解了其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和优势。
希翼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能够更好地应用自动化创造系统,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推动工业发展。
自动化制造系统习题集-学生用
《自动化制造系统》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 FMS是: ( )A.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B. 智能制造系统C. 柔性制造系统D. 仿真系统2. FMC是: ( )A. 柔性制造系统B. 柔性制造单元C. 柔性制造线D. 柔性装配3. AMS是:()A. 柔性制造系统B. 刚性制造系统C. 自动化制造系统D. 智能制造系统4. FMS中,完成制造任务的执行系统是: ( )A. 加工系统B. 物流系统C. 控制系统D. 管理系统5. 柔性自动线的工艺基础是: ( )A. 成组技术B. 数控技术C. 计算技术D. 仿真技术6. 大批量制造的年产量为: ( )A. 小于500件B. 500-1000件C. 500-5000件D. 超过5000件7. CIMS的特点是强调制造全过程的系统性和: ()A. 集成性B. 目的性C. 整体性D. 层次性8. 在计算机统一控制下,由自动装卸与输送系统将若干台数控机床或加工中心连接起来而构成的一种适合于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的先进制造系统是: ( )A. 柔性制造系统B. 柔性制造单元C.智能制造单元D.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9. 刚性自动生产线上,被加工零件顺序地通过各个工作位置,要按照一定的: ( )A. 生产节拍B. 工序时间C. 加工时间D. 辅助时间10. ( )是零件整个机械加工工艺过程自动化的基本问题之一,是实现零件加工自动化的基础。
A. 物流供输的自动化B. 加工设备的自动化C. 刀具的自动化D. 检测过程的自动化11 柔性制造系统的设备利用率: ( )A. 低B. 高C. 根据产量波动D. 先低后高12. 柔性连接的自动线,调节相邻两台机床生产节拍,起调剂平衡作用的是: ( )A. 输送装置B. 储料装置C. 转位装置D. 托盘装置13. 备有刀库能按预定程序自动换刀,对工件进行多工序加工的高效数控机床是: ( )A. 数控车床B. 数控铣床C. 多坐标数控机床D. 加工中心14. 加工中心是指具有( )的数控加工设备。
智能制造下的自动化作业计划与调度系统
智能制造下的自动化作业计划与调度系统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制造业环境中,智能制造已成为企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质量的关键手段。
其中,自动化作业计划与调度系统作为智能制造的核心组成部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什么是自动化作业计划与调度系统呢?简单来说,它是一套能够根据生产需求、资源状况和工艺要求等因素,自动生成作业计划并进行合理调度的智能化系统。
这一系统就像是一个聪明的“指挥官”,能够精准地安排生产任务,确保每个环节都能高效运转。
传统的制造业中,作业计划与调度往往依赖人工经验,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出现失误。
而在智能制造时代,自动化作业计划与调度系统凭借其强大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能够快速准确地应对各种复杂的生产情况。
首先,该系统能够对生产需求进行精确的分析和预测。
通过收集市场订单、销售数据以及客户需求等信息,系统可以提前了解产品的需求量和交付时间,从而为制定合理的作业计划提供依据。
这就避免了盲目生产导致的库存积压或者供不应求的情况。
其次,系统会对企业内部的资源进行全面评估。
包括设备的运行状况、工人的技能水平和工作时间、原材料的库存等。
在充分了解资源的基础上,系统能够将生产任务合理地分配到各个生产环节,确保资源得到最优化的利用。
再者,工艺要求也是系统考虑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产品可能有不同的生产工艺和流程,系统会根据这些要求,安排合适的设备和人员进行生产,以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在实际运行中,自动化作业计划与调度系统能够实现实时监控和动态调整。
当生产过程中出现设备故障、原材料短缺或者订单变更等突发情况时,系统能够迅速做出反应,重新调整作业计划和调度方案,确保生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例如,某汽车制造企业引入了自动化作业计划与调度系统。
在接到一批新的订单后,系统首先对订单中的车型、配置和数量进行分析,结合企业现有的生产能力和资源状况,制定出详细的生产计划。
包括零部件的采购时间、车身焊接、喷漆、总装等各个环节的具体安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一、试述自动化制造系统的常见类型及其性能比较。
1、刚性自动线:生产率高,但柔性较差,当被加工对象发生变化时,需要停机、停线并对机床、卡具、刀具等工装设备进行调整或更换,如果被加工件的形状、尺寸或精度变化很大,则需要对生产线进行重新设计和制造。
4刚性综合自动化系统
工作原理:除了完成工件的所有切削加工工序外,还能进行热处理、锻压、焊接、装配、检验、涂装以及包装等工序。
应用特点:适用于产品比较单一,但工序内容比较多,加工批量特别大的零部件加工。结构复杂,投资强度大,建线周期长,更换产品困难,但生产效率极高,加工质量稳定,工人劳动强度低。
5.数控机床NC
4)多层计算机控制系统FMS的控制系统采用计算机多层控制,通常是三层控制,即单元层、工作站层和设备层。
除了上述4个基本组成部分以外,FMS还可以加以扩展:①自动清洗工作站;②自动去毛刺设备;③自动测量设备;④集中切屑运输系统;⑤集中冷却润滑系统等。
四、根据图3-2说明FMS的工作原理。
1、计算机控制系统对输入的生产计划信息和技术信息进行处理、分配,并按程序对储运系统进行控制。
6、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监视记录装置随时采集加工质量和数量信息。
7、当改变加工产品时,只要改变生产计划信息、技术信息和加工程序,FMS就能自动调整并完成产品加工。
五、根据制造系统实例图说明其工作过程。
六、FMS的机床配置形式及系统特征(生产柔性、生产率、系统可靠性及投资强度比)比较。
FMS的机床配置形式有:互替式(并联)、互补式(串联)、混合式(并串联三种。
工作原理:有1~3台计算机数控机床或加工中心组成,单元中配备有某种形式的托盘交换装置或工业机器人,由单元计算机进行程序编制和分配、负荷平衡和作业计划控制。
应用特点:占地面积小,系统结构简单,成本较低,投资较小,可靠性较高。
10.柔性制造线FML
工作原理:像刚性自动线一样,具有一定的生产节拍工件沿一定的方向顺序传送。
互替式:生产柔性低、生产率低、系统可靠性高、投资强度比高;
互补式:生产柔性中、生产率高、系统可靠性低、投资强度比低;
混合式:生产柔性高、生产率中、系统可靠性中、投资强度比中;
第三章
1.MAS常用的加工设备种类有哪些?柔性设备是否一定比刚性设备好?为什么?
答:常用设备:组合机床、数控机床、加工中心
当环境条件变化时,如产品品种改变、技术条件改变、零件制造工艺改变等,柔性系统不需要多大的调整,不需花费多长时间就可以适应这种变化,仍然低成本高效率地生产出新的产品;但当产品种类不需要变化且生产批量很大时,刚性设备的成本更低。
如车削中心用于加工回转体类零件,板材加工中心用于板材加工,卧式加工中心适用于加工箱体、泵体、阀体和壳体等需要多面加工的零件,立式加工中心适用于加工板料零件,如箱盖、盖板、壳体和模具型腔等单面加工零件。
B)满足生产能力(生产纲领)。
C)与机床配置形式相适应。
加工设备类型选择还受到机床配置形式的影响。在互替形式下,强调工序集中,要有较大的柔性和较宽的工艺范围。而在互补形式下,主要考虑生产率,较多用立式机床甚至专用机床。
应用特点:具有刚性自动线的绝大部分优点,当批量不大时,生产成本比刚性自动线低得多,当品种改变时,系统所需的调整时间又比刚性自动线少得多,但建立系统的总费用却比刚性自动线要多得多。
11.柔性制造系统FMS
工作原理:一般由四部分组成:两台以上的数控加工装置、一个自动化的物料和刀具储运系统、若干台辅助设备和一个由多级计算机组成的控制和管理系统。
2)工件储运系统工件储运系统由工件库、工件运输设备和更换装置等组成。工件库包括自动化立体仓库和托盘(工件)缓冲站。工件运输设备包括各种传送带、运输小车、机器人或机械手等。,工件更换装置包括各种机器人或机械手、托盘交换装置等。
3)刀具储运系统刀具储运系统由刀具库、刀具输送装置和交换机构等组成。
刀具库有中央刀库和机床刀库。刀具输送装置有不同形式的运输小车、机器人或机械手。刀具交换装置通常是指机床上的换刀机构,如换刀机械手。
第一章
一、什么是制造、制造系统?
制造是人类按照市场需求,运用主管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借助于手工或可以利用的客观事物和工具,采用有效的方法,将原材料转化为最终物质产品并投放市场的全过程。
制造系统是为了达到预定的制造目的而构造的物理或组织系统。
二、自动化制造系统的分类。
自动化制造系统可分为刚性自动化设备及系统和柔性自动化设备及系统两大类。
2、分布式数字控制DNC:系统检测,数据管理,系统监视。
3、柔性制造单元:单元内的机床在工艺能力上通常是相互补充的,可混流加工不同的零件,具有单元层和设备层两级计算机控制,对外具有接口,可组成柔性制造系统。
4、柔性制造系统FMS:柔性高,适应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系统内的机床在工艺能力上是相互补充和/或相互补充的;可混流加工不同的零件;系统局部调整或维修不中断整个系统的运动;多层计算机控制,可以和上层计算机联网;可进行第三班无人干预生产。
Groover产品寿命周期模型:
式中: ——生产某种产品所需总时间;
B——批数;
Q——批量;
T1——单件工时;
T2——每批产品所需生产准备时间(包括原材料订货时间,制定生产计划时间,工艺装备调整时间…);
T3——每种产品所需设计及生产准备时间(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工艺装备设计与制造…)。
上式两边除以BQ,得到:
D)选择加工中心时还应考虑它的尺寸及排屑装置的位置等。
E)性价比等。
通常卧式加工中心工艺比较广泛,但同类规格的机床,一般卧式机床的价格比立式机床贵80%-100%。有时可考虑用夹具来扩充立式机床的工艺范围。
二)工件装卸站
装卸站设有机动、液动或手动的工作台。
装卸站功能要求:
A结构型式与工件或托盘生产率相适应。
2.MAS;②设备使用者对设备功能的基本要求。
2)生产率(时间)根据自动化制造系统的设计产量、利润、市场等因素可以规定其生产率,在满足质量约束的方案集内,找出满足生产率约束的方案集。
3)柔性当环境条件变化时,如果系统不需要多大的调整,不需花费多长时间就可以适应这种变化,仍然低成本高效率地生产出新的产品,我们说这种系统柔性好,反之则柔性差。
2、料库和夹具库根据产品的品种和调度计划、信息,供应相应的毛坯和夹具,并由系统输送配合。
3机器人或自动化装卸机按控制系统的指令和编码信息,自动识别和选择工件及夹具,并安装到相应的机床上。
4、机床根据工件和加工程序的编码,选择加工程序、刀具和工艺参数进行加工。
5、加工完毕,按控制信息转换工序和检验,并由储运系统将工件送到成品库,讲夹具送到夹具库。
B操作要求高度统一。工作台至地面的高度以便于操作者在托盘上装卸夹具及工件为宜。(工件自动导引小车可将托盘从工作台上取走或将托盘推上工作台)
C自动控制功能。在装卸站设置计算机终端,操作人员通过终端可以接收来自自动化制造系统各单元控制器的作业指令或提出作业请求。
D监视识别功能。防止错装的工件进入自动化制造系统。
E装卸站的数目取决于自动化制造系统的规模及工件进出自动化制造系统的频率。
F对于过重无法用人力搬运的工件,在装卸站还应设置吊车或叉车作为辅助搬运设备。
G在装卸站还应设置自动开启式防护闸门或其它安全防护装置,避免自动导引小车取走托盘时误伤操作者。
(三)工件检测站
在线检测时,检测站布置在线内。测量机的检测过程由NC程序控制。测量结果反馈到自动化制造系统的控制器,用以判断刀具性能的变化,控制刀具的补偿量或实施其它控制行为,迅速判定工件加工中的问题。
4)成本在满足以上约束条件的可行方案集内,应按成本最低的原则选择设备,可以采用数学规划法求解。
3.FMS中各独立工作站的设备配置内容、形式及其影响因素。
答:(一)机械加工工作站
机械加工工作站一般泛指各类机床。机床类型、规格、性能、数量,决定了自动化制造系统的加工能力。
机床的功能要求:
A)满足零件族工艺要求(决定工艺范围)
式中TLC——生产每件产品所需平均时间。
式(1-2)即为Groover产品寿命周期模型。
TLC是一个综合指标,减小TLC常被作为生产活动追求的目标
刚性自动化:着眼降低T1(单件工时)
柔性自动化:着眼降低T1和T2(部分)
综合自动化:同时减小T1、T2、T3,特别是T2和T3,因而在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
7.混合成组制造单元
工作原理:采用成组技术原理布置加工设备,包括成组单机、成组单元和成组流水线。在成组制造单元中,数控设备和普通加工设备并存,各自发挥其最大作用。
8.分布式数控系统DNC
工作原理:采用一台计算及控制若干台CNC机床。
应用特点:结构简单、灵活性大、可靠性高、投资小。
9.性制造单元FMC
1刚性半自动化单机:
工作原理:采用的是机械或电液的复合控制,一般采用多刀多面加工。
应用特点:投资少、见效快,适用于产品品种变化范围和生产规模都较大的场合。主要缺点是调整工作量大,加工质量差,工人的劳动强度也大。
2刚性自动化单机:
工作原理:在刚性半自动化单机的基础上增加了自动上下料装置而形成的自动化机床。
应用特点:投资少、见效快,但通用性差。
3刚性自动线
工作原理:用工件输送系统将各种自动化加工设备和辅助设备按一定的顺序连接起来,在控制系统的作用下完成单个零件加工的复杂大系统。
应用特点:具有很高的自动化程度具有统一的制造系统和严格的生产节奏。生产率高、生产周期短,改善了劳动条件,便于管理;缺点是投资大,系统调整周期长更换产品不方便。
5、柔性制造线FML:FML同时具有刚性自动线和FMS的某些特征,在柔性上接近FMS,在生产率上接近刚性自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