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公共基础课程计算机新教学大纲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大纲-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学大纲说明(一)、课程的地位、作用与任务《计算机组成原理》是信息类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之一,是一门涉及较多硬件知识的计算机系统软件课程。
在计算机软硬件课程的设置上,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其特点是概念多、内容全面、涉及硬件内容,系统性强,其整体实现思想和技术理解有点难度。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要求计算机组成原理对建立计算机整体概念,因此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结构,掌握其工作原理,了解它的发展的新技术、新动向,从而为学生以后在各类计算机上从事开发和应用的需要。
掌握:基本概念包括:计算机系统组成及层次结构、运算方法和运算器、存储系统与指令系统、中央处理器、总线系统、外围设备、输入输出系统等。
基本知识: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以及有关的新技术。
理解重点:运算器结构、存储系统的管理方法、指令格式、中央处理器的结构和控制、外围设备通信控制方式。
难点:运算方法及运算器、中央处理器、输入输出控制方式。
(三)、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1、本课程概念多、较抽象、涉及面广,因此教学形式以讲授方式为主。
2、为加强和落实动手能力的培养,应充分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配合主教材、辅助教材、CAI、网络教材、试题库、实验教材综合使用,力求形成理论、抽象、设计三过程相统一的课程体系。
3、对关键性概念、整体实现思想方面的问题可辅以课堂讨论的形式。
4、如条件许可,应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授课、答疑和讨论。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先修课为:计算机应用基础、操作系统原理、电子电路基础的知识(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教材:白中英,《计算机组成原理》(第三版、网络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1.课程以文字教材为主(包括主教材和实验教材两部分),文字教材担负起形成整个课程体系系统性和完整性的任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媒体形式。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一)本课程定位与性质本课程是中级技工学校的公共基础课,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第一层次,本课程除了要求学生通过结束课程考试外,还要求通过广东省高新技术办公软件中级考证。
1.2.3.1.2.3.1.2.附:学时分配表二、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单元Windows系统操作【教学内容】1.操作系统概述2.键盘、鼠标器的使用3.窗口和菜单的构成及其操作4.Windows的设置5.Windows的文件与文件夹1.2.3.4.5.1.2.3.4.5.6.7.1.熟练掌握新建或打开文档;2.理解编辑文档基本原则和方式;3.熟练掌握保存或关闭文档的操作;4.掌握文档中光标移动的操作;5.掌握文本删除、插入和改写的操作;6.掌握常用符号与特殊符号的输入操作;7.熟练掌握文本选定、复制和移动、数据交换的操作;8.掌握字符串查找与替换的操作。
第三单元Word格式设置与编排【教学内容】1.设置Word文档字体格式;2.设置Word文档段落格式;3.拼写检查(对英文拼写错误检查);4.设置项目符号或编号;5.设置中文版式。
【基本要求】1.2.3.4.5.1.2.3.4.5.1.2.3.4.熟练掌握表格中文本格式的设置、对齐方式、文字底纹、表格底纹;5.熟练掌握对表格边框线条添加和取消,显示和隐藏。
第五单元Word文档的版式【教学内容】1.页面设置(纸张大小,页边距);2.艺术字设置;3.分栏的设置;4.插入图片;5.插入脚注尾注;6.边框与底纹的设置;7.页眉/页码的设置。
【基本要求】1.熟练掌握对文章中页面的设置调整(纸张选择,纸张方向,页面边距大小设置,页面页脚位置占用调整等);2.掌握对艺术字的设置(艺术字样式、形状、阴影效果、版式、颜色等等);3.掌握分栏方法和注意要素;4.掌握图版插入的方法,图片的设置要求和效果,与艺术字有很多共同点;5.6.7.1.2.3.4.5.6.7.1.2.3.4.熟练掌握单元格设置的基本操作,包括字体、数字格式、对齐方式、合并与取消合并,单元格边框和底纹的设置;5.了解打印的基本步骤,分页符插入和打印标题设置的意义,掌握文档的打印设——打印预览和打印方式操作;6.掌握Excel中公式的插入方法7.理解图表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创建、编辑和格式化图表,掌握插入图表中四个步骤的选择和设置(图表类型选择、数据区域选择、图表选项设置、图表位置的存放)第七单元数据管理【教学内容】1.公式与函数使用;2.排序;3.筛选(自动筛选);4.合并计算;5.分类汇总;6.数据透视表。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信息道德及信息安全准则,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二、课程教学目标1.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办公应用、网络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技能,使学生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能力。
2. 使学生能够根据职业需求运用计算机,体验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发布信息的过程,逐渐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意识。
3. 使学生树立知识产权意识,了解并能够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依法进行信息技术活动。
三、教学内容结构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两个部分构成。
1. 基础模块(不含*号部分)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号部分是为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对象的教学要求而设立的内容,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基础模块总的教学时数为96~108学时。
2. 职业模块为限定选修内容,是结合基础模块进行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训练,教学时数为32~36学时。
职业模块旨在提升学生在工作、生活中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教学中可根据需要选择内容。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一)本大纲对教学要求的层次表述1. 对知识的教学要求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
了解:指对知识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
理解:指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有一定的理性认识,能用正确的语言进行叙述和解释。
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解决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应用问题。
2. 对技能的教学要求分为会操作和熟练操作两个层次。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xxxx学院《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大纲适用专业:高职所有专业编制单位: xxxxxxx年xx月xx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一、教学对象本大纲适用于全校非计算机专业的专科层次学习二、学分与学时总学时:32,其中理论学时:16,实践学时:16。
平均周学时2。
三、课程模块类别及课程属性课程模块:公共基础课模块课程属性:本课程是公共必修课程,是大学各专业计算机教育中第一层次的课程,是当代大学生的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计算机应用技能,以满足和适应信息化社会对大学生基本素质的要求。
课程属性:必修课。
四、课程性质、任务和目的性质:《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基础性课程,是当代学生的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属于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第一层次的课程。
任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不印、、不仅要让学习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而且要让学生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素养,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解决自己专业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目的: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是扩展视野,为后续课程学习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使他们在各自的专业中能够有意识的借鉴、引入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些理念、技术和方法。
五、主要先修与后续课程本课程无先修课程六.考试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考试考核方式为:上机考试成绩评定为:平时成绩40%(平时作业20%+平时出勤20%)+上级考试成绩60%(理论知识成绩30%+实际操作成绩30%)七、教学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分章节)第一章计算机系统知识【目的要求】1、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组成部分、未来计算机的发展趋势(超级计算机发展现状及应用介绍(重点))、与数据的概念、息基础技术、信息系统技术、信息应用技术、代信息技术数字化、多媒体化、高速度、网络化、宽频带、智能化特点、维的概念、内涵、应用介绍2、熟悉计算机应用领域(重点介绍典型应用领域:科学计算、数据处理、电子商务等)3、了解计算机发展史(第一台计算机出现的历史时刻及特征、计算机发展史上的3次飞跃及其特征、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史、)4、掌握进制转换的方法,包括其他进制转换成十进制,十进制转换成其他进制,二进制与八进制、十六进制之间的转换。
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
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计算机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为其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的主要任务包括: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和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熟练运用办公软件进行文字处理、数据处理和演示文稿制作;具备网络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网络操作和信息获取;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和计算机伦理道德观念。
二、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计算机的发展、特点、分类和应用领域。
2、熟悉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包括硬件和软件。
3、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常见操作系统的操作方法。
4、理解办公软件的功能和操作流程。
5、知晓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和常用网络服务。
(二)技能目标1、能够熟练进行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如开机、关机、鼠标和键盘的使用等。
2、熟练安装和使用常用的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
3、运用办公软件进行高效的文字处理、表格制作和演示文稿设计。
4、掌握网络连接和设置,能够利用网络获取和交流信息。
(三)素养目标1、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能够主动获取和利用信息。
2、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在计算机应用中发挥创造性。
3、树立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
三、课程内容(一)计算机基础知识1、计算机的发展历程、特点和分类。
2、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包括硬件(中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等)和软件(系统软件、应用软件)。
3、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数据表示。
(二)操作系统1、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功能。
2、 Windows 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如桌面管理、文件和文件夹操作、系统设置等。
(三)办公软件1、 Word 文字处理软件:文档的创建、编辑、格式设置、页面布局、表格制作等。
2、 Excel 电子表格软件:工作表的创建、数据输入与编辑、公式与函数的应用、数据图表的制作等。
《信息技术(基础模块)》教学大纲
《信息技术(基础模块)》教学大纲一、课程信息课程名称:信息技术(基础模块)课程类别:素质选修课/公共基础必修课程课程性质:选修/必修计划学时:41计划学分:2先修课程:无选用教材:《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张敏华史小英主编,2021年;适用专业:本课程适合作为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作为计算机培训班的教材或各行各业相关人员自学信息技术的参考书。
课程负责人:二、课程简介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全面、系统地介绍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
全书6个模块,每个模块下包含若干任务,分别讲解文档处理、电子表格处理、演示文稿制作、信息检索、新一代信息技术概述、信息素养与社会责任等内容。
采用项目驱动的讲解方式来锻炼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书中每个任务主要按照“任务描述→技术分析→示例演示→任务实现→能力拓展”的结构进行讲解;以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练习和巩固。
本课程在讲解过程中,还通过“提示”小栏目为学生提供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更加全面的知识,引导学生尝试更好、更快地完成当前工作任务及类似工作任务;也通过该栏目,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课程教学要求注:“课程教学要求”栏中内容为针对该课程适用专业的专业毕业要求与相关教学要求的具体描述。
“关联程度”栏中字母表示二者关联程度。
关联程度按高关联、中关联、低关联三档分别表示为“H ”“M ”或“L ”。
“课程教学要求”及“关联程度”中的空白栏表示该课程与所对应的专业毕业要求条目不相关。
四、课程教学内容五、考核要求及成绩评定注:此表中内容为该课程的全部考核方式及其相关信息。
六、学生学习建议(一)学习方法建议1. 理论配合课堂案例进行学习,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道德伦理,恪守信息社会行为规范,全面提升信息素养。
2.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在信息检索的操作;3. 提高学生的钻研精神,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更好地将知识融入实际操作和应用当中。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
《计算机应用(yìngyòng)基础》教学大纲(jiào xué dàɡānɡ)一、课程(kèchéng)概述《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xué sheng)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课程旨在研究现有技术背景和社会需要下,如何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来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熟悉信息化社会中的各项基本应用,并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当前这个信息的社会,计算机应用已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本技能,因此计算机的应用水平(shuǐpíng)直接反映了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在整个人才培养目标各环节中也处于一个核心基础的地位,本课程也一直都是各院校的重点建设课程之一。
随着社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该课程的定位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与形式的扩展上,更是一种观念的重塑——人们在任何需要帮助的时候,都应当将计算机作为其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事实上,在21世纪这个信息的时代,计算机已和语言一样,成为现代公民必备的一项基本素质。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总目标是“以应用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技能培养为中心”。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要使学生认识到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了解计算机及网络信息应用的主要方面,培养学生通过网络来辅助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意识,使学生了解用计算机作为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初步掌握在日常生活中利用计算机的能力,并扩展到其专业应用领域,为学习其它相关课程和技能,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奠定基础。
此外,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理解一些计算机的常用术语和基本概念,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知识;学生还能熟练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平台进行文件的管理,以及系统的设置,熟练掌握Office办公软件的主要操作(能通过Word来完成对文字的处理,能通过Excel来完成对电子表格的处理,能通过Powerpoint来实现演示文稿的处理),以及各种常用软件的使用,并具备对音频、视频、动画等信息进行简单处理的能力。
(2024年)最新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案中职
04
数据压缩
阐述数据压缩的原理和常用算法 ,如哈夫曼编码、LZ77等。
20
数据可视化技术介绍
01
02
03
04
数据可视化概念
解释数据可视化的定义和意义 ,以及常见的数据可视化工具
和库。
基本图表绘制
介绍如何使用Python等编程 语言绘制常见的图表,如折线
图、柱状图、散点图等。
高级可视化技术
讲解高级可视化技术的实现原 理和应用场景,如热力图、树
常见网络攻击手段
网络攻击手段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病毒、蠕虫、木马、钓鱼、DDoS攻击等。这些攻击手段可能导 致数据泄露、系统瘫痪、网络拥堵等严重后果。
防范方法
为了有效防范网络攻击,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安装杀毒软件和防火墙,定期更新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 补丁,不轻易打开未知来源的邮件和链接,限制不必要的网络端口和服务,定期备份重要数据等。
4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目标
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 、办公软件、网络基础等方面的 基本概念和原理。
技能目标
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包括 文件管理、文字处理、表格制作 、演示文稿制作等;能够使用常 用应用软件解决实际问题。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机应 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 创新能力。
2024/3/26
9
计算机网络基础
2024/3/26
01
网络定义与分类
计算机网络是由多台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连接起来 ,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换的系统。按覆盖范围可分为局 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
02 03
网络协议与标准
网络协议是计算机之间通信的规则和约定,常见的网络协 议有TCP/IP、HTTP、FTP等。网络标准是为了保证不同 厂商生产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能够相互通信而制定的规范 ,如IEEE 802系列标准。
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课程名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适用专业:各专业通用说明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各专业计算机公共课。
它的应用水平直接反映了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在国家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中,计算机应用基础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计算机应用基础”是许多非计算机专业,如航空、财会、数控、电子、建筑等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
本课程正是以立足于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学生自身素质为重点,着重满足各类专业学生的培养需要而开设的。
本课程采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式教学法,利用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将学习活动过程的设计融入教学过程中,以使学生借助教师的指导能够独立地完成学习活动,《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内容比较杂、多,但中专的学生有一定的基础,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单元为主,按照教学内容设立单元项目,把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关于计算机应用技能的掌握,分为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应用、演示文稿制作、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网络交流、等七个单元项目,涵盖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知识点,同时确定了每一个单元项目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能力,根据能力的要求,将每个单元项目又划分为若干个工作任务。
项目划分好后,教师要进行课前教学准备工作。
在每一个单元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自己先将项目设计开发出来,为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做好案例的准备工作。
在项目实施前,教师可以向学生作简要的实施动员工作,向学生说明项目的意义与作用,引导学生上网欣赏优秀的作品,收集相关资料,从而激发学生完成项目开发的兴趣。
针对项目的难度不同,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演示文稿、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等项目的实施由每个学生独立完成,而针对网络技术、网络交流等稍大的项目成立项目小组,推选小组负责人,制定计划,并落实分工,参考项目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个人能力,确定小组成员(一般4-5人)。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标准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标准(试行)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计算机应用(090100)二、入学要求初中毕业或有同等学历三、基本学制3年四、培养目标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面向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领域,培养从事计算机及相关设备的使用、维护、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软件与硬件操作、办公应用、网络应用、多媒体应用和信息处理等操作或产品销售,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五、职业范围说明:可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和专业(技能)方向取得1或2个证书。
六、人才规格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以下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一)职业素养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自觉遵守行业法规、规范和企业规章制度。
2.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团队协作能力和客观服务意识。
3.具有计算机应用相关的信息安全、知识产权保护和质量规范意识。
4.具有获取前沿技术信息、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5.具有熟练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二)专业知识和技能1.具有熟练的中英文录入能力,掌握文字排版技能。
2.具有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具有熟练操作计算机和应用办公软件的能力。
3.具有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和技能。
4.具有计算机应用领域常用工具软件的应用能力。
5.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具有开发计算机简单功能应用的能力。
6.具有多媒体素材处理、简单的动画设计能力。
7.具有使用数据库工具开发计算机简单功能应用的基本能力。
8.掌握网页设计与制作的基础知识和规范要求,具有建立网站、制作网页的能力。
9.具有计算机硬件拆装、系统组装和简单故障排除及维护的能力。
专业(技能)方向——办公自动化1.具有熟练的办公软件高级应用能力。
2.掌握常用办公设备的使用方法,具有办公设备的日常维护及常见故障排除的能力。
3.掌握文书与档案管理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专业(技能)方向——计算机设备维护与营销1.具有常用数码产品的日常维护及常见故障排除能力。
2.掌握信息技术领域的营销方法与技巧。
3.掌握电子商务流程,具有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进行数码产品等产品营销的能力。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大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二〇一二年九月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信息道德及信息安全准则,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二、课程教学目标1.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办公应用、网络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技能,使学生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能力。
2. 使学生能够根据职业需求运用计算机,体验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发布信息的过程,逐渐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意识。
3. 使学生树立知识产权意识,了解并能够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依法进行信息技术活动。
三、教学内容结构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两个部分构成。
1. 基础模块(不含*号部分)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号部分是为适应不同专业教学要求而设立的内容,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基础模块总的教学时数为96~108学时。
2. 职业模块为限定选修内容,是结合基础模块进行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训练,教学时数为32~36学时。
职业模块旨在提升学生在工作、生活中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教学中可根据需要选择内容。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一)本大纲对教学要求的层次表述1. 对知识的教学要求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
了解:指对知识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
理解:指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有一定的理性认识,能用正确的语言进行叙述和解释。
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解决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应用问题。
2. 对技能的教学要求分为会操作和熟练操作两个层次。
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职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养,为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基本操作,掌握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演示文稿等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方法,熟悉网络应用和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操作,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信息处理和信息交流能力,以及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职业道德。
二、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2、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和文件管理方法。
3、熟练掌握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方法,能进行文档排版和编辑。
4、熟练掌握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方法,能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5、熟练掌握演示文稿软件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方法,能制作简单的演示文稿。
6、了解网络基础知识和常用网络工具的使用方法。
7、了解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常用多媒体软件的使用方法。
(二)技能目标1、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能够快速、准确地完成各种计算机操作任务。
2、能够运用文字处理软件进行各种文档的创建、编辑、排版和打印。
3、能够运用电子表格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计算、统计和分析,并能制作图表。
4、能够运用演示文稿软件制作结构合理、布局美观、内容丰富的演示文稿。
5、能够利用网络进行信息检索、下载和上传,以及进行简单的网络交流。
6、能够运用多媒体软件进行图片、音频和视频的处理和编辑。
(三)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具备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团队中有效地协作。
4、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使学生能够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课程内容(一)计算机基础知识1、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分类和应用领域。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初稿)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一.说明1课程的性质和内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职业技术学院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本课程,是专科、专升本科阶段各专业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应用的必修课程,也是为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要求,提高学生信息素质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
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文字录入、Windows XP的使用、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
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培养学生自觉使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和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计算机成为学生获取知识,提高素质的有力工具,从而促进本专业相关学科的学习。
2课程的任务和要求该课程的设置及教学任务的选择以普及计算机技术和应用为主,通过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对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兴趣,建立起计算机应用意识,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道德,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计算机及其常用办公集成软件、Internet 的基本操作与使用方法,能够正确地选择和使用典型的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同时兼顾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前沿知识,为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并在综合思维能力、综合表达能力及综合设计能力诸方面均能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3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我们在教学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快速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对我们上好信息技术课是非常重要的。
♦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
一方面要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为出发点,设计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适应的信息文化环境。
另一方面要营造好学生课堂学习的小环境,有计划的让每一个学生亲历需求分析、方案设计以及方案实施登记决问题的完整过程,鼓励学生在过程中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合理选用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首先,可以学习、借鉴其他科目的成功经验,根据教学需要恰当地采用讲解、观察、讨论、参观、实验等方法,做到兼容并蓄、取长补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4: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水平;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的水平,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信息道德及信息安全准则,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二、课程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提升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办公应用、网络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技能,使学生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常见问题的水平。
2. 使学生能够根据职业需求使用计算机,体验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发布信息的过程,逐渐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意识。
3. 使学生树立知识产权意识,了解并能够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依法实行信息技术活动。
三、教学内容结构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两个部分构成。
1. 基础模块(不含*号部分)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号部分是为适合不同地区、不同对象的教学要求而设立的内容,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实行选择。
基础模块总的教学时数为96~108学时。
2. 职业模块为限定选修内容,是结合基础模块实行的计算机综合应用水平训练,教学时数为32~36学时。
职业模块旨在提升学生在工作、生活中应用计算机的水平,教学中可根据需要选择内容。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本大纲对教学要求的层次表述
1. 对知识的教学要求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
了解:指对知识有感性的、初步的理解。
理解:指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有一定的理性理解,能用准确的语言实行叙述和解释。
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解决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应用问题。
2. 对技能的教学要求分为会操作和熟练操作两个层次。
会:指能够使用所学的技能实行独立操作,并能准确完成指定任务。
熟练:指能够连贯娴熟地完成操作,并能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操作流程,能解决操作中出现的错误和问题,准确完成操作任务。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1. 基础模块
第一单元计算机基础知识
续表
—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