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程的学科渗透
初中语文学科渗透德育教育之我见
初中语文学科渗透德育教育之我见【摘要】语文是具有思想性的基础工具学科,是智育与德育的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初中语文渗透德育教育途径方法《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语文是具有思想性的基础工具学科,是智育与德育的统一。
文以载道,道在文中,我国伟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本中有各类文章,包括政治性的文章和文学性作品,都要善读由语言文字而洞明其内容,才有益于思想的提高,品德的修养。
由此可见,只要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善加引导、挖掘,使学生在感情上产生共鸣,就可以达到德育的目的。
笔者对此问题做点粗浅的探索。
1.教师要善于挖掘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点在语文教材中,有孔子充满积极人世精神的《论语》,朱自清先生清丽典雅的《荷塘月色》,豪情壮志又深怀爱国情感的《满江红》,可见语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语言十文学(文艺),思想内容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语言文字由思想内容来驾驭。
教师要充分依据教材,充分挖掘其固有的德育因素,将德育和智育有机结合。
1.1从课题中挖掘。
课题对文章起着点睛的作用。
很多课文的课题,直接揭示了全文的中心思想,找德育因素要从课题的关键词语人手。
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可抓住“最可爱”三字探究:什么样的人最可爱,联系实际,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2从课文内容中挖掘。
每一篇课文都载有一定的“道”,寄寓着一定的思想内容,反映一定的德育倾向,因此,德育因素可从课文内容挖掘。
语文教学中的学科渗透
作者: 余要武
作者机构: 安徽省铜陵市第十五中学
出版物刊名: 学语文
页码: 23-24页
主题词: 学科渗透;语文教学;综合运用能力;引导学生;教学理念;融会贯通;思维定式;立体思维
摘要:新的教学理念要求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加强各学科内部以及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把各门学科作为有机整体的一个部分去学习,杜绝各自为政的、割裂式的本位教学。
达到各学科的融会贯通,把学生从传统的单向思维定式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多角度的立体思维。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提高综合素质和综合运用能力。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的分析
意义 . 然而有些 作品 的消极作用却是不容忽视 的。如果说不 区别时代 。 不区别古 人和今人 。 不 区别思 想内容的进步和局
限性、 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 而让学生 全盘 吸收 。 那 与我们所
讲的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目 标将背道而驰 比如意志的
力, 使其具备基本的母语运 用能力和 自学 能力 ; 高中阶段 : 在 初 中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 听、 说、 读、 写能力 。同时要 培
养鉴赏 、 分析与评论文学作 品的能力 。以使学 生形 成初步 的 治学能力 。 二、 解放思想 。 更新观念 。 大 力推 进课程设 置、 教材体 系、 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的改革
练 中。 学生由此步人 了死读书 、 读死书的误区。 要解决 目前 中
国成立前 的作 品. 这类作 品虽然对认识当时的社会具有不可
忽视的价值 . 并 在语 言文字和写作技巧等方面有 积极 的借鉴
学语文教学 中存在 的问题 ,实 现应试教 育向素质教 育的转 轨, 就必须转变教育观念 。 改革考试方法 。 要将知识测试与能 力考查有机地 结合起来 , 以能力考查 为核心 , 注重考 查学生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命题应全面体现语文教
程。 也清楚地显示 了这一点 。中国的许多爱国者, 是在长期 的
生活实践 中认 清了 “ 只有社会 主义能够救 中国” 这个伟大真 理而走向共产主义的。从爱 国主义走向共 产主义, 不仅是我
党历史与先进 分子共 同的思想发展历程 。 也是对 当代中学生 进行思想教育所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规律 。 四、 个性心理 品质 的发展 目标
人的个性 心理 品质是多方面的 . 而情感 、 意志、 性格 则是 它 的主要成分。中学生 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 目标 , 应该包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
、
湃的导语像一把钥匙 , 轻 松开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学生求 知 的大 门。这样 的激 情引 趣 , 可 以使 学生 的注 意力高 度集 中 , 兴趣 盎 然
地跟随执教者走进课 文 , 开 始紧张而 又愉悦 的学 习。如 教学《 沁 园春 ・长沙 》 这 首词 , 我 的导入 语 为 : “ 同学们 ,
一
代 伟人 毛泽 东 的诗词 , 初 中时我们 曾学 过一 首 , 大 家
活环 境闭塞落 后 的情况 在 于后 天 的改造 。也许 正应 了
愚公 移山精神的感召 , 中国人 向来 不乏 改天换 地 的决 心 和毅 力 , 一 代又一代无畏且无 名的华 夏儿女 才在高原 冈 峦上 开辟 出道道梯 田, 在激流 回湍之 地兴建起 都江堰 庇 佑蜀 中沃土两千余年 。换一个 角度 看 , 就在衣 食 尚且 不 足人 生七十称古稀 的战国时代 , 所谓 “ 今者 不乐 , 逝 者其 耋” ( 《 诗经 ・车邻 》 ) , “ 年 且九 十” 的愚 公想 的不 是颐 养 天年 , 而是 自己身后 子孙万 代生存 的便 利 , 思 虑不可 谓 不长远 。所 以 当他 的建 议 一 经提 出 , 立 刻 得 到 家人 赞 同, 邻 里支持 。有 趣 的是 , 这样 一个 浩大 的 工程 是 由一 个行将就木 的老人提 出 , 然后 由众人 附议 的。作 品如此 安排显然有褒扬长者 的智慧 之意 。愚公 集一 生经验 , 深 思熟虑 , 谋定 而 后动 , 造福 后代 , 功成 不必 在 我 , 何 其 可
的精神传诵 至今 , 就 因为 它寄 寓 了我们 民族 众 志成 城 、
中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研究
新 论视 窗
中学 语 文 教 学 渗 透 德 育 的研 究
广西 河池 市大化县 第四 中学 (380 韦 恒 5 00 )
苏霍姆 林 斯基 认 为 : 要 实现 全 面 发展 , 要 使 德 “ 就
育、 智育 、 体育 、 育、 美 劳育 教育深 入地相互 渗透和 交织 , 使这几方面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 的完整 过程 。 同时 , ” 他 又认为 :居于 首位 的教育 是德 育 。这 指 出了 中学语 文 “ ” 教学在提高学 生知 识水平 的同时 , 要 注重德 育渗 透 , 还 以此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和道 德水准 。可见 , 在语 文教
动, 培养学生 树立 正确 的人 生观 、 界 观和 价值 观 。教 世
叫杨胜勇 的初 三 中学 生 残忍 地 杀 害 了一 名 同 班 同学 。
杨胜 勇家在 大 山深 处 , 父母 常 年在外 打工 , 个典 型 的 是
留守学生 。平时同学们觉得他 的性格 比较孤僻 易怒 , 很
少与他来往 。听说案发前 , 同班 的一个 同学与学 校周 是
学 中加强德 育 渗 透 , 仅有 利 于 学 生加 深 对 知识 的理 不
响给社会带来 的现 实危 害越 来越 明显 。社 会上 拜金 主 义、 享乐主 义和 极 端个 人 主 义盛 行 , 利 忘义 、 讲 信 见 不 用、 欺压诈 骗成为社会的公害 。新 时期 的学 校德育 教育 同样面临着一系列深刻 、 沉重 的变迁 。德 育教育成 为一
边的几个哥们 , 每个 星期都 要求 他要 按 时上交 保 护费 。
父母不 在身 边 , 受到 同学 的欺 负 , 又没 有引起 学校教 师
学年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总结5篇
学年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总结5篇篇1本学年,语文学科在德育渗透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内涵、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有效整合教育资源,以及积极构建家校共育平台,学生不仅在知识层面得到了提升,更在德育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一、教材内涵挖掘,德育素材丰富本学年,语文学科在教材选择上注重德育素材的丰富性。
选用的教材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文学作品,还融入了大量的德育元素。
通过这些文学作品,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更能够在阅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德育熏陶。
二、教学活动设计,德育目标明确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注重德育目标的明确性。
每一次教学活动,都紧紧围绕德育主题展开。
例如,在《静夜思》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不仅让学生理解诗人的思乡之情,更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珍惜与家人的团聚时光,培养他们的亲情观念。
三、教育资源整合,德育效果显著本学年,语文学科在教育资源整合方面下了大功夫。
我们积极利用学校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等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材料。
同时,我们还借助网络平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交流,让学生在互动中深化对德育知识的理解和认同。
四、家校共育平台构建,德育合力形成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
本学年,语文学科注重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共同构建家校共育平台。
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我们与家长共同探讨学生的德育问题,分享德育经验。
在家长的积极配合下,学生的德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五、学生成果展示,德育成果喜人本学年,语文学科的学生在各类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例如,在“诵读比赛”中,学生们以饱满的热情和优美的语言,表达了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写作比赛”中,学生们用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他们的文学才华和道德素养。
这些成绩的取得,充分展示了语文学科在德育渗透方面的成果。
六、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尽管本学年在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例如,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不专注、不尊重他人的行为仍需进一步引导和纠正。
初中语文渗透德育教案
初中语文渗透德育教案篇一:初中语文教育中德育的渗透初中语文教育中德育的渗透利用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进行渗透德育教育,既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语文老师的责任。
因此,在教学中,老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应当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之际汲取情感素养的精华,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从而形成美好的心灵品格。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优势和重要性1、是更好地实现中学德育目标、促进中学德育工作开展的需要。
从中学阶段德育的目标来看,有许多方面与语言教学的要求和目标相一致、相符合,在初中语文教材中都有着十分直接或间接的体现。
所以,在进行初中语言教育过程中,根据中学德育教育的目标要求,有针对性地对语言教学的一些内容进行强化,将有助于提高中学生的道德水平,从而更好地实现中学德育目标,促进中学德育工作开展。
2、是完善中学德育内容、充实中学德育手段的需要。
中学阶段德育的内容,在初中语言教材中都或多或少有所体现,并且更为具体化、直观化。
同时,语言教材中还有一部分内容,也对中学生的德育起到强化作用。
另外,通过初中语文教学实现对中学生的道德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中学德育手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强初中语文教育有助于充实中学德育手段。
3、是解决当前初中语文在学生德育中作用发挥不够的需要。
就整体状况来说,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作用发挥仍然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是受应试教育影响,一些中学不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也就难以意识到初中语文教学对中学生德育的重要意义,不注意发挥初中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的作用;二是一些初中语文老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上停留在单纯传授知识的层面,对教材的德育内容挖掘的不深、不透、不够,不能有效发挥初中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的作用;三是有的初中语文教师功底不够扎实,上课方式、教学方法比较简单,在思想认识上不注重通过初中语文教学加强对中学生的德育。
这都影响到初中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作用的发挥。
初中语文教学学科融合(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语文教学学科融合第一篇范文:初中语文教学学科融合在当今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各学科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学科融合成为了一种新的发展趋势。
初中语文教学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顺应这一趋势,实现学科融合,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将从学科融合的内涵、方法、实践等方面进行探讨。
学科融合的内涵学科融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方法、价值观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科融合不仅包括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还包括语文学科内部各个模块的融合。
具体来说,初中语文教学学科融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语文与人文社科的融合:通过语文教学,引导学生了解历史、文化、哲学等人文社科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语文与自然科学的融合:通过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语文与艺术的融合:通过语文教学,引导学生欣赏和创作艺术作品,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4.语文学科内部各模块的融合:将阅读、写作、口语表达、思维训练等语文教学模块相互渗透、相互支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学科融合的方法为了实现初中语文教学的学科融合,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情境创设:通过情境创设,将语文知识与现实生活、其他学科知识紧密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项目学习:引导学生围绕某一主题或项目,进行探究式学习,将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互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跨学科课程设计:结合其他学科的课程内容,设计跨学科的语文教学课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地接触到其他学科的知识。
4.教学手段多样化: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网络等,实现语文教学与其它学科知识的有机结合。
5.校内外资源整合: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与其他学科教师、专家、社会机构等合作,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科融合活动。
学科融合的实践在实际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学学科融合的实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教学内容整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有机整合,设计出富有学科融合特色的教学内容。
初中语文教学渗透思政元素的具体策略
教学篇誗经验交流初中语文教学渗透思政元素的具体策略林顺霞(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田家炳中学,甘肃积石山)语文学科作为思政的有效载体,围绕教学内容挖掘思政元素,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从语文学科中挖掘思政教育的元素,让学科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从而发挥育人育心的作用。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思政教育与语文教学合二为一,找准结合点和切入点,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爱祖国、爱民族、爱社会的质朴情感。
一、深挖下潜,思政教育细化在《回忆我的母亲》中,朱德以其诚挚的语言对自己的母亲进行了描写,让我们看到一位虽普通且朴实却震古烁今的伟大母亲形象,整个文本是以小见大的方式,从母亲对朱德的思想意识的影响方面,看出母亲身上的闪光点。
在学习这一篇课文时融合思政教育,就需要深挖思政元素,引领学生先来关注朱德所处的时代背景。
在那个枪林弹雨的革命时代,朱德身经百战,面对艰难困苦,勇往直前,带领革命战士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而奋勇向前。
教师可以抛出问题作为思政渗透的转折点:是什么原因造成朱德的这一性格特点和他良好而崇高的思想品德呢?追根溯源,正是因为受母亲正确思想的指导和影响,从小教会朱德做人的根本。
朱德写出自己平凡的母亲,从另一个侧面体现出中华民族精神与社会责任意识生生不息的传承。
它带给学生的思想感悟会更为深刻,因为这不是简单的歌功颂德,用各种华丽的词藻叙述自己的母亲,而是平时普通的语言,让学生眼前立刻显现出朱德母亲的形象,而因为这位优秀母亲正确思想的引领,培养出优秀的儿子,面对各种艰辛,都无法阻挡朱德身怀社会大任,身先士卒。
二、拓展延伸,思政教育入实在教学《邓稼先》这篇课文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引领学生拓展视野,从古到今进行追忆与回顾,从而打开学生心灵,注入思政教育的源头活水。
通过对百年之前清朝时期的社会状况做一讲述,让学生穿越过去,面对外敌入侵、任人宰割的悲惨境遇,国家命运处于危急之中。
中学语文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思考
之意 识 , 导 学生 欣 赏 生 命 之 美好 , 求 生 命 之 意 义 , 引 探 建
构生 命之 信 仰 . 面提 升生 命质 量 的过 程 。 全 语 文 是 基 础 教育 阶段 最基 本 和最 重 的一 门课 程 , 它
在 素 质 教 育 中 起 着 举 足 轻 重 的作 用 。语 文 学 科 在 素 质 教
育 方 面 的 特 殊 优 势 主 要 在 于 :语 文 是 工 具 性 和 人 文 性 的
语 文 教 学 除 了 在 文 本 教 学 中 提 升 生 命 教 育 的 意 识 之 外 ,还 可 以在 平 时 的 写 作训 练 中进 行 生 命 教 育 的 渗 透 。 “ 作教 学 的真谛 是 让 学生 将 写作 视 为生 活 中表 白 内心 、 写 与 人 沟 通 的 需 要 … … 作 文 需 要 有 生 命 意 识 .需 要 字 里 行 间 跳 跃 着 生 命 的 活 力 ” 余 秋 雨 也 说 过 :作 文 训 练 , 。 “ 说 到 底 . 生命 与 生命 之 间 的表达 和 沟通 的训 练 。 因此 , 是 ” 我 们 要 走 出传 统 写 作 教 学 片 面 注 重 技 法 指 导 的 误 区 , 把 提 升 学 生人 文素 养 、 进 学 生 身心 和 谐 发展 摆 在 重要 位 置 , 促 构 建 “ 命 式 ” 写作 教 学 。 生 的 在 “ 命 式 ” 写 作 教 学 中 , 文 教 师 的重 要 任 务 就 生 的 语 是要 引导学 生 自由地抒 写 生 活 , 诉 生 命 情感 , 达 生命 倾 表
价 值 观 。 如何 有 效 地利 用 语 文 教 学 资 源 开 展 生命 教 育 ,
三生教育在中学语文中的渗透
三生教育在中学语文中的渗透
三生教育在中学语文中的渗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通过课程设置:三生教育在中学语文课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他们将文学欣赏与阅读理解、写作训练相结合,通过丰富的教材选择和科学的教
学设计,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
能力。
2. 引导学生进行文化探究:三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并通过多样
化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他们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文学
作品背后的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让学生通过文本阅读和文化解码来思考和分析社会
现象及人生问题。
3. 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三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他们引导
学生通过文学作品感受他人的喜怒哀乐,关注社会问题及人类的困境,并鼓励学生通
过行动来改变和影响社会。
4. 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三生教育倡导综合素质评价,注重发现和培养学生的潜能和
特长。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他们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评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造力、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三生教育在中学语文中的渗透是通过课程设置、文化探究、人文关怀和综
合素质评价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
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例谈语文学科生命教育的渗透
人们 常 说 兴 趣 是 最 好 的老 师 。 那 么 如 何 激 发 学 生
的 写 字 兴趣 呢 ?这 一 点 我认 为十 分 重 要 , 也 很难 做 到 。
教 学 中 渗透 生 命 教 育 呢 ?作 为 语 文 教 师 , 当 我 们 将 教 材
中 一 些 现 有 材 料 中 的 积极 向 上 的 “ 感性材料 ” 细 水 长 流 源 源 不 断 地 输 入 学 生 的 心 田 .必 然 会 对 他 们 的 情 操 志
联 系生活实际 . 创设生动真实的情景 . 充 分 调 动 学 生 情 感 如 苏 教 版 必修 二 “ 珍 爱 生命 ” 专题 . 就 很 值 得 对 文 本
中 生 命 教 育 内容 的 挖 掘 。史 铁 生 《 我与地坛》 一文中 , 可 以 充 分 挖掘 作 者 对 生 命 的 思考 。 史 铁 生 作 为一 位 残 疾 作家 . “ 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 . 他 剖 析 自己 当时 的 心 路 历 程 , “ 想关于死的事” : 我 的 身 体 残 疾
多 .而 且 要 根 据 所 写 笔 画 的 粗 细 长 短 来 调 整 手 腕 的 力
度, 所 以需 要 教 师 示 范 、 指 导 。 同时 练 字 要 求 学 生 全 身 心 的投 入 , 心平气静 , 持 之 以 恒 。这 样 不 但 提 高 了 学 生 的汉 字 书 写 书 水 平 .更 有 益 于 学 生 语 文综 合 素 养 的 提
高。 三、 教 师 要 激 发 学 生 的 写 字兴 趣
生 观和价值观 , 让他们学会 尊重生命 、 热爱生命 、 珍 惜 生命。 语文学科集社会性 、 工具 性 和 人 文 性 为 一 体 . 在 生
命 教 育 方面 具 有 不能 比拟 的优 势 。 中 学 语 文 教 材 中 许 多 文 章 都 不 同程 度 地 含 有对 生 命 意 识 的 体 验 和 思 考 . 处 处 蕴 含着 “ 生 命情 感 ” 的信 息 。那 么 . 如 何 在 中 学 语 文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摘要】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学科。
“文以载道”。
在语文教学的中进行德育渗透,要选准最佳结合点,潜移默化;联系学生实际,有的放矢;注重情感体验,以情理动人。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语文教学是一门融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艺术性为一体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学科。
古人云:“文以载道”。
这不仅说明了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有强烈的艺术性,它还是德育因素最丰富的基础工具学科。
那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呢?一、选准最佳结合点,潜移默化语文教材内容广泛,较其它学科相比,进行思想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那些情文并茂的文字无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即是情感的渗透、语言的感染,是师生感情的交流。
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古今中外的许多优秀作品无不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人民的生活情景、斗争业绩,字里行间洋溢着高尚的道德情操、朴实无华的生活态度、平凡而伟大的人生道路,这些都是我们进行“德育”教育的极好教材。
语文教学要紧紧把握住作品的时代脉搏及其所具有的一定的现实意义,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教育,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与作品产生共鸣,德育渗透即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对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不要只局限在宏篇大论或典型形象上,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平凡的话语、朴素的感情、真实的事件中所体现出来的深刻的内涵,去进行入情入理的渗透。
教学中要认真寻找最佳结合点和具有丰富内涵的知识点,使之附着有物,“牵一发而动全身”。
如在讲解《冯婉贞》一文时,要紧紧抓住她的“情、谋、志、智”四方面的特点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其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她的“吾村将齑粉乎”的“戚然”这情;“莫如以吾所长攻敌所短”之谋;“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之志;“急逐弗失”之智,无不是中国人民近代抗暴斗争的光辉写照,会强烈地感染着学生,使他们看到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唤起他们热爱祖国的感情。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工作计划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工作计划语文学科德育渗透工作计划叶金龙1、要不断增强教师的德育渗透意识在语文教学研究中,我们深感教材中所蕴含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德育渗透提供了有利的资源和养料。
教师只有在教材处理中善于发现和深入挖掘德育的内容,不断地增强德育渗透意识,才能使德育在语文教学中做到"润物细无声"。
教师以身垂范,为人师表,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加强与学生的思想交流,是寓德于文成功实施的基矗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打成一片,运用自己的影响和感召力,去营造良好的德育智育氛围,培养和谐、融洽、彼此信赖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吮吸健康成长的甘露,获取全面发展的营养。
中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的发展是一个完整的心理过程。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学生的情感与道德观念成长现状为出发点,使学生对文章的情感主题与道德主题积极理解,受到身临其境的陶冶,在认知发展过程中保持情感、情绪的兴奋,主动获得课文中知识、情感、品德的精华,成就健康豁达的人格。
教师是影响学生思想、心理与情感的施教者。
教师的教学艺术不仅仅是传授技能,还包括对学生情感发展、品德发展欲望的唤醒能力。
这种能力唤醒了学生对自我人格成长的自觉意识,坚定他们向着正确方向前进的信念。
语文教师应是探究教学育德功能的“弄潮儿”,在深入理解、钻研教材时对教材体现出的思想与情感内涵保持激情,用高度的工作热情、深厚的才识与高超的教学艺术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寻找育德育智的最佳结合点,启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实现他们思想与情感的升华、进化,使课堂教学的智能训练、品德教育、美感陶冶与行为修正诸多作用融为一体。
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做到与学生同心、同情、同感,又要保持施教者的清醒、主动地位,既能同学生融成一片,感染、打动学生,又能保持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权威。
如果说游泳教学最有效的手段是“下水牎师生同泳”,那么教学也是这样,语文教师只有以平等的心态与学生同学习,同感受,同思考,同共鸣,才能使学生进入善学、善思、善得的学习境界,教师在这时也就达到了“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的教育艺术境界。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浅谈论文摘要:人文教育是以人文精神为教育内容和价值取向,实施人文关怀,塑造人文品格,培养“真”、“善”、“美”人格的教育活动。
语文教学中应渗透人文精神教育。
就必须充分关注学生心灵,尊重学生个性,培养情感取向,通过理解、欣赏达到更高的境界。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人文教育中图分类号:h0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教育在呼唤以人为本,提倡人文精神,进行人文教育,是我们语文教育教学“阵痛”后的思索。
在语文教学中倡导人文教育的理念,渗透人文的教育,理应成为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和实践的必然选择。
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这更加突出了这门课的思想性和人文性。
在中学各学科中,语文应该首先挣脱以理性工具为基础的教学体式,由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转变为重视对文化意义和人文价值的揭示;由只注重培养学生作为社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转变为重视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培育与发展;由只注重对学生个体的改造,转变为重视人的全面发展。
真正实现从应试教学到素质教育的改变,是我们的教学越来越具有人情味。
有鉴于此,我认为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我们的语文教师是更有所作为的,并从以下三方面做过有益的探索。
一、关注心灵。
真正的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的活动”,而不是“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
(雅斯贝尔)师生关系不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占有与被占有的关系,师生之间倡导的是灵魂之间平等的交流。
关注学生的心灵,首先要处理好师生关系。
现在一般的提法是,师生在课堂上是“主导性和主体性”的关系,在平时则是朋友关系。
但我认为,师生之间应该是主体与体间的“对话性”关系。
地位是平等的,交流才是相互的;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心灵。
在教学中,我把题材相同的课文罗列出来让学生比较。
结果发现,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归园田居》从田园风物的描绘中洋溢出一种精神解放的喜悦。
《桃花源记》则重点描绘出桃花源的社会风气一没有君主,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语文课堂作为中学教育中的重要一环,不仅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文学知识的重要场所,更应当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平台。
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积极情感态度、良好的情感管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使学生自尊、自爱、自信,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一门重要课程。
在语文课堂中,如何渗透情感教育成为了教师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一、文言文情感教育的渗透文言文是语文课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学习古代文化、道德、情感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感悟。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情感运用在文言文中,让学生从中感受并理解情感的力量。
在教授《论语》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聚焦孔子的仁爱之道,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感受孔子的仁爱之心,引导学生对孔子的学识和品德给予尊重与崇拜。
同样,在教授《诗经》时,也可以引导学生从诗文中感受爱情、家国情怀等情感,让学生明白古人的情感情节,从而认知这些情感在古代社会的重要性。
文学作品是情感教育的重要来源和载体。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文学作品来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情感,理解他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情感表达、情感交流能力。
在教学《红楼梦》时,可以引导学生审视作品中的人物情感,了解他们的情感状况、情感变化以及情感冲突。
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从中领悟友情、爱情等情感,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情感教育的力量。
三、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践语文课堂中的情感教育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具体的实践。
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设计一些情感教育的实践活动。
在教学《孔乙己》一课时,可以设计一些角色扮演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下孔乙己内心的痛苦与孤独,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来理解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锻炼和提升。
又在教学《荷塘月色》时,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的荷塘去感知自然的情感,进而产生对自然的畅想和对自然的热爱,从而提升学生的情感认知水平。
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探讨
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探讨1. 引言1.1 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探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已经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心理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认识和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实现自我发展。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探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渗透心理教育,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之一。
语文教学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心理教育则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石。
将心理教育融入中学语文教学中,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更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的生活幸福感和适应能力。
深入探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教育目标,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2. 正文2.1 心理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语文教学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会接触到不同的文字、情境和人物,从而引发各种情感体验。
通过适当的心理教育引导,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情感,表达情感,培养情感的表达能力和情感认知能力。
语文教学是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学生通过阅读、写作等活动可以促进自己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
而心理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率。
语文教学是一个启发灵感的过程,学生在接触各种文学作品的同时也在接触不同的思想和文化。
通过心理教育的引导,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背后的思想和情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意识。
心理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只有将心理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中,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全面发展目标,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得到心灵的滋养。
2.2 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教育呢?教师可以通过选取能引起学生共鸣和思考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来认识自己的情感和心理状态,进而自我调节和解决问题。
劳动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分析
劳动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分析作者:姚小敏来源:《语文世界(教师版)》2024年第08期基于新课标教学背景,教师应该注重跨学科教学理念,联系多种学科知识,从而实现综合教学目标。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劳动方面的教学资源,借助多样教学工具,开展劳动教育主题活动,组织相应的创作活动,进一步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听说读写是初中语文的四个重要板块,教师结合听说读写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感悟劳动真谛,有利于提升教学水平,满足新课标的教学要求。
(一)借助多样化的教学工具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挖掘文本中的劳动价值,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找到语文知识和劳动知识之间的关联,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体验。
1.利用微课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引导学生参与阅读活动,提升阅读水平。
学生学习微课不仅可以了解语文知识中蕴含的劳动智慧,还可以加深对劳动精神的理解程度。
例如,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背影》一课,教师制作微课组织学生学习,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
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视频,总结文章要点,提出问题:“为什么父亲的背影是不同的?”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观察自己父亲的劳动场面,发现劳动的美,进一步养成热爱劳动的意识。
2.引入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工具,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找到语文知识与劳动之间的逻辑关系,帮助他们构建完整的写作结构,提升写作水平。
仍以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背影》一课为例,教师借助思维导图展示课文的结构,包括送行过程、文章主旨、写作特色,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的内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结合文章中的父亲形象,完成以父亲为主题的写作任务。
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积极完成写作任务,将父亲的形象定义为劳动者的形象,在写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了劳动意识。
(二)开展劳动教育主题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劳动教育主题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对劳动知识的理解程度,丰富学习体验。
1.听说训练教师开展听说方面的劳动教育主题活动,借助听说活动,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劳动精神,提升学生的听说水平,培养劳动意识。
新课改下“渗透技巧”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
新课改下“渗透技巧”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摘要:新课程下背景下学生学业压力大,语文课堂若没有创新,学生将失去兴趣,文章就自己教学中的一些体会,浅谈课堂教学中俘获“生”心的一些心得。
关键词:渗透;幽默;情感;技巧课程改革日新月异,教学资源丰富多彩,而无论如何变化,课堂教学作为改革的主渠道、主阵地,始终承担着最重要最直接的的教育职能。
教学行为,具体到每一堂课,它总有一定的主题的,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教师都应课前了然于胸。
“题外话”,“课外话”顾名思义,就是“题外之话”、“课外之言”。
从概念上来说它们属于课外、题外,从内容上来说,似乎关关系不大,却不能忽略。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在新学期第一堂课上,有位老师的第一句话如是说,“德国有位思想家曾说:‘时间的步伐有三种:未来姗姗来迟,现在象箭一般飞逝,过去永远静立不动。
’希望同学们把握如飞的现在,有计划地去安排时间,刻苦、勤奋地学习。
下面,请大家打开新课本……”这段“开场白”,精彩、简炼,富有鼓动性和启发性。
它虽与接下来的新课没有多大联系,时间上短短一两分钟,但它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在新学期的第一课,这样的开场肯定比板起脸来作思想工作要强。
语文是一门最具个性的学科。
教学要打破沉闷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焕发课堂活力,提高教学效果,必须运用渗透,所谓渗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一些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节课堂气氛,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提高学生的能力。
一、渗透的形式(一)幽默诙谐式教师极具风趣幽默的语言,对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
课堂教学刚开始时,学生容易沉浸于课间十分钟的情景中,注意力不够集中,个别好动的学生可能还会窃窃私语、静不下心。
课堂教学进行到20分钟以后,有的学生的注意力再也难于集中,有的甚至昏昏欲睡。
这时如果教师怒气相向,势必影响整堂课的和谐气氛,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思维的发挥。
这时候就应该运用幽默,来调节氛围。
如讲解《边城》时,讲到翠翠梦见二佬给他摘了一把“虎耳草”,有一个男同学趴在桌上睡觉,我便停下来说,我们班有一个同学梦见有人摘“虎耳草”给他了,你们猜猜是谁?同学们马上哄堂大笑,几十双目光瞧着他,他很不好意思地低着头,我马上又说了一句电影《大话西游》中的经典台词,“下雨了,快收衣服啊!”,学生又大笑,课堂气氛活跃起来,然后继续进行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语文课程的学科渗透
摘要: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一个重要渠道,即语文的学科渗透,其途径和方法是丰富多样的。
教师应有意识强化学生的学科渗透观念,要因学科渗透而不断充电以求成“杂家”,也要让学生自觉去实践学科渗透。
关键词:语文课程;学科渗透;意义;途径
引言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内容上,既包括政治,又蕴含经济;范围上,既包含天文地理,又牵连古今中外。
由此可见,语文教师必须是“多项全能”,是“杂家”,能主动而自觉地渗透多种学科知识。
一直以来,我国中小学语文课程多重视学科内知识资源的开发,却轻视了各学科知识间的相互渗透与整合;重视语文课程的独立性,却轻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重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却轻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张孝纯也指出:“充分利用现代的条件,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使语文课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1]”新课标中“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的提出,充分表明新课标对语文课程中学科渗透的重视,也是对新一轮课改中的语文教师提出的较高要求。
语文教师应重视对其他课程或艺术表现形式的研究。
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现人文性,要真正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所以,有人戏称语文教师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
矛盾统一体。
那么,语文教师应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学科渗透?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途径。
一、教学中渗透美术学科
语文课堂加入绘画艺术,不仅起到课堂的激趣作用,更能启发学生思维,理解文章的内涵,让学生热爱语文课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说的就是这道理。
例如,笔者在讲解周敦颐《爱莲说》中“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所表现的“纯真自然、高洁独立”高贵品质后,在课后拓展环节中,布置了让学生用素描来画莲花的任务。
学生的素描中,有的特意将淤泥与莲叶作了对比,有的突出了莲花根茎的笔直……其中一幅素描在茂密的莲叶旁点缀了几只可爱的蝴蝶,来突出莲之“香远益清”。
简单几笔勾勒,体现出学生对莲的品质的理解之深刻,并用绘画艺术表现出来,达到了不同艺术的高度融合,给语文教学增添了一点灵动活泼的色彩。
正如陶行知所说:“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所以‘学’和‘乐’不可以分离。
[2]”
二、教学中渗透音乐艺术
文学和音乐同属艺术,其目的都是表现人类复杂的情感、深刻的思想,只是方式不同。
因而,音乐进入语文课堂,必能促进学生体悟文本的情感,更好地思考文本承载的深刻思想。
例如,在讲授《伯牙善鼓琴》时,初中生很难理解乐曲如何体现“巍巍乎若泰山,洋洋乎若江河”。
这时教师可播放《高山流水》这支曲子,学生就可直观体会到乐曲节奏、音高、旋律的变化特点,也就能迅速体会到伯牙演奏
技艺之高超与子期对乐曲的领悟之准确。
三、教学中渗透史地学科
文史哲历来有其共通之处。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作品都是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具有丰富的历史积淀和深刻的时代背景。
因而,语文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将相关的历史知识融入文本,让学生把握文本思想和情感的深度。
例如,在教学《鸿门宴》时,为了再现当时的历史背景,在布置预习时,让学生查找有关秦末历史知识,了解历史上的刘邦和项羽。
课堂上让学生展示自己查找的有关材料,通过课本剧方式,再现鸿门宴当时紧张的场面,同时也让学生加深了解楚汉战争的历史知识,更加理解刘邦取得最后胜利的历史必然性,也更全面地了解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又如,展示影片《辛德勒的名单》,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二战”给世界带来的灾难,既让作品情感在学生头脑中扎根,又让爱国情感在学生心中喷发,从而使学生的审美认知能力也得到提高。
中学语文也渗透地理知识,如王维《渭城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不仅能让人感受到诗中那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让人了解了“阳关”在唐朝边疆军事中的重要地位。
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唐诗的理解,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四、教学中渗透数理化学科
俗话说,语文乃百科之母,这主要体现在对文字阅读和理解、书面表达和逻辑思维等方面。
中高考出现过以优美诗词歌赋、成语典故为原型的情景题,这些诗句、典故中蕴含着许多物理知识,如光的反射与折射、机械能的转化以及物态变化等。
将这些诗句、歌词渗透到
物理试题中,不但提升了物理学科的人文素养,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考查了学生对文字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书面表达和逻辑思维等能力。
五、教学中渗透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
语文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遨游文学海洋,更要引领学生发现美,进行美的教育,让他们成为知识渊博和人格完美的统一体。
文学的本质就是情感,因而文学作品就具有了强大的情感教育作用。
中学语文课本里就有许多这样的榜样人物,如《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先生、《百合花》中的小战士、《狼》中对恶势力的斗争,让学生不禁莞尔,又令人深思;在《灯》中,对光明、希望、正义的召唤,让人热血沸腾……教师在教授语文知识、启发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时,既要让学生学会审美,又要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六、语文教学紧跟时代热点问题
近年来,高考、中考、阅读、写作都跟当前社会热点问题有着密切关系,如现代网络科技发展、保护环境、共享经济等热点问题都在高考、中考语文试题里面出现过。
这就要求教师在讲透文本的同时,还要适当将时事结合起来,让学生从小养成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把个人前途、命运同祖国前途、命运紧密结合。
七、结语
语文课堂的学科渗透形式虽然多样,却必须遵循一个原则——有益于语文教学的实效,有益于学生对语文兴趣的提高,有益于语文教学成绩的提升。
只有沉下心来,从语文课堂教学的特性着眼,从语文
课堂的实效性出发,语文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博采众长,开创出一个崭新的语文课堂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张孝纯.“大语文教育”刍议[D].河北师院学报,1996.
[2]刘艳霞.从学生心理出发,调动写作情感[J].阅读与鉴赏:教研版,2006(06):61-63.
作者:李春俤单位:福建省福鼎市民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