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需要鲁迅_钱理群
鲁迅式发言稿
鲁迅式发言稿同志们,大家好!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中国急需鲁迅》,鲁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他的思想和精神对于我们今天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然而,我认为,当前的中国仍然急需鲁迅,需要他强烈的批判精神和激发社会良知的力量。
首先,中国急需鲁迅在于我们国家的现实情况。
鲁迅曾经生活在一个民族面临危机的时代,他敏锐地捕捉到了那个时代人民的苦难和矛盾。
而今天,我们国家虽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仍然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
贫富差距悬殊,环境污染严重,腐败问题依旧严峻。
这些问题需要像鲁迅那样敢于面对真相、直言不讳地批判,唤醒人们的良知和社会的正义感。
其次,中国急需鲁迅的原因在于我们的文化遗产与传统的创新。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化的先驱者,他以批判的目光审视传统文化的弊端,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来寻求新的道路和价值观。
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文化多元化的时代,需要更多像鲁迅一样敢于面对传统文化的问题,并以新的视角来思考和传承。
只有通过批判和创新,我们才能真正走向文化的复兴和发展。
第三,中国急需鲁迅是因为我们的教育体制与思想观念的引领。
鲁迅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对于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主张以人为本,强调对于个体的思考和独立的精神。
然而,我们当前的教育体制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功利导向,缺乏对于学生自主思考和个性发展的培养。
我们需要像鲁迅一样关注教育的本质,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创造力,引领他们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公民。
最后,中国急需鲁迅是为了我们的社会和文化的进步。
鲁迅以其锐利的笔触和深刻的见解,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陋。
他的作品不仅是对时代的控诉,更是对人类理想的追求。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我们需要更多具有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品,引导人们思考人类的价值和意义。
只有通过对于社会问题的批判和对于人性的思考,我们才能找到前行的方向和道德的坚守。
同志们,中国急需鲁迅。
在这个时代的交汇点上,我们需要像鲁迅一样勇敢地面对现实,坚持不懈地进行思考和探索。
不是所有人都喜欢鲁迅,尤其是杂文
不是所有人都喜欢鲁迅,尤其是杂文昨天是鲁迅逝世79周年,朋友圈小刷了一下鲁迅。
不久前,阅读邻居读书会主题阅读了李静的《大先生》,最近集中看了一些关于鲁迅的东西,包括一本钱理群的《和钱理群一起阅读鲁迅》。
今天分享这本书中钱理群老师谈鲁迅杂文思维的文章,对我们理解鲁迅杂文很有启发。
鲁迅的杂文思维文 | 钱理群不是所有人都喜欢鲁迅,特别是鲁迅杂文。
……但你一旦不满现状,对多年所受的教育产生怀疑,对现有的生活方式感到不满,想寻找另一种思路,另一种生活方式,有了打破既定秩序、冲出几乎命定的环境、突破自己的内在欲求,这时候,自然就会对鲁迅杂文里的特别的观念、思维方式、表达方式感到亲切,就能从他的杂文里得到启示。
我们读者读鲁迅杂文,不仅被他的思想深刻所震撼,更触摸到了一个活生生的鲁迅,他的所见所思所感,他的心灵的歌哭。
这才是鲁迅杂文的真正内核,鲁迅杂文根底上是诗的。
鲁迅确实说过,中国大众的灵魂都在他的杂文里;我们还要说,鲁迅杂文里更有他自己的灵魂。
——钱理群在演讲会上谈鲁迅杂文鲁迅杂文不仅有深邃的思想,更有独特的思维方式。
读鲁迅杂文不仅要注意鲁迅讲什么,怎么讲,还要注意他怎么想;不仅要了解他的独特见解,还要了解他看世界的方法。
我常常说,鲁迅的意义,就在他是中国思想文化结构里的异样的存在,另一种存在。
他不仅对任何构成主流的意识形态,公认的常规、常理、常态、定论提出质疑与挑战,而且提供了另一种思维方式。
因此不是所有人都喜欢鲁迅,特别是鲁迅杂文。
当你对自己多年所受的教育深信不疑,对现在生活各方面都很满意的时候,你不会喜欢鲁迅,觉得鲁迅怪怪的,跟你所接受的、习惯的、认可的观念、思维方式都不一样。
你本能地要拒绝他。
但你一旦不满现状,对多年所受的教育产生怀疑,对现有的生活方式感到不满,想寻找另一种思路,另一种生活方式,有了打破既定秩序、冲出几乎命定的环境、突破自己的内在欲求,这时候,自然就会对鲁迅杂文里的特别的观念、思维方式、表达方式感到亲切,就能从他的杂文里得到启示。
钱理群讲鲁迅
钱理群讲鲁迅中学语文中的鲁迅作品教学认识问题和教法问题我虽然一直关心中小学语文教育,但却尽量避免给中小学老师作报告,因此拒绝了许多约请。
因为我深知自己缺乏在第一线进行教学的经验,害怕讲一些不着边际的大道理,让老师们失望,更怕发生误导。
我唯一敢讲的,是鲁迅作品教学,这不仅因为我的专业就是研究鲁迅,更因为我在2004年、2005 年在我的母校南师附中和北大附中、北师大实验中学开设了“鲁迅作品选读”的选修课,去年还在台湾清华大学中文系的学生开设了类似的课程。
在这几所学校上课的讲稿,包括和学生课堂上的讨论,以及学生的作业,课程结束后的调查中学生的反应,都已辑为《钱理群中学讲鲁迅》一书,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
有了这样的实践经验和总结,我就有了点底气,敢在这里讲了。
但我也有自知之明:这不过是个人的一些经验和认识,并不具有普遍性,更谈不上示范性,一切都要靠在座的诸位老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姑妄讲之,大家就姑妄听之,参考而已。
我想讲两个问题:认识问题和教法问题。
一、如何认识鲁迅作品教学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意义和地位。
有人问:为什么要在中学讲那么多鲁迅作品,少读点,滕出时间,多读点梁实秋、林语堂的作品,不更好吗,我不反对中学生读梁实秋、林语堂的作品,我还主张要读胡适、周作人的文章,现在的语文教材中把他们两位排除在外,是不应该的。
我们应该给中学生提供一个比较开阔的阅读空间,思想文化空间,这是没有问题的。
但我要强调的,是鲁迅与梁实秋、林语堂他们不同之处,也就是我在很多场合都谈到的,鲁迅不是一般的文学家,而是具有原创性的,民族思想源泉性的思想家、文学家。
这样的原创性、源泉性作家,每一个民族都不多,比如英国有莎士比亚,俄国有托尔斯泰,德国有哥德,等等,这样的作家在他那个国家、民族里,是家喻户晓的,人们从小就读他们的作品,而且要读一辈子,不断地从阅读他们的作品中,获得启示,获得灵感,获得精神的支撑。
因此,他们的作品,总是成为国民教育的基本教材,他们的作品的教学,是培育民族精神的基础性工作。
最新高中作文素材:今天,我们为什么依然需要读鲁迅?
最新高中作文素材:今天,我们为什么依然需要读鲁迅?近二十年来,鲁迅研究的娱乐化、边缘化及矮化鲁迅等现象甚嚣尘上。
不可否认,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对鲁迅的研究评价也会呈现多元化趋势。
学术界和民间对鲁迅品格和思想进行质疑的声音不时出现,这正是社会高度发展进步的结果。
质疑和批判并不是终极目的,当下最为迫切的是将鲁迅的核心思想与中国社会和文化境遇的现实相关联,并将其作为引导当下中国社会与文化发展和国民性改造的精神资源。
“鲁迅与20世纪中国研究丛书”的问世,把作为现代中国文化巨人和20世纪中国文化符号价值的鲁迅,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阐释。
以八种视角阐释鲁迅(题目凸显文章中心内容,高度概括。
)①既往的鲁迅研究成果中不乏丛书,但是由八部专著构成的“鲁迅与20世纪中国研究丛书”(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8年5月出版)与众不同,其整体性与系统性已迅与20世纪中国研究丛书”的与众不同。
)迅与20世纪中国研究”的结项成果为基础编选而成的。
项目负责人谭桂林教授,实际上是这套丛书的主编,却未挂“主编”之名。
丛书总序《让鲁迅重新回到民族的现实生存中去》鲁迅研究界的中坚或新锐,他们将自己近年的部分研究成果纳入了这套丛书。
(介绍丛书的整体架构、编著者、主要内容及编写目的。
)都市化进程,与20世纪中国的文学教育,以及鲁迅在20世纪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符号功能与象征意义等,则是本丛书提出的具有创新性的问题。
”丛书对于鲁迅与都市文化、鲁迅与文学教育的研究,确有开拓性。
现代中国的各类转型,均与“乡镇—都市”的二元结构及这种结构的持续变化有关。
鲁迅处在这个结构之中,感受并呈现着这个结构的内在张力与复杂性。
他是在离开作为乡镇的“S城”,沿着“异路”走到南京、东京、仙台、北京、上海这种大都市之后,成长为现代中国乃至东亚的文化巨人。
1935年,他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提出“侨寓文学”问题,就是因为他明确意识到了来自乡镇的现代作家(包括他本人)在那个结构中的位置,而且他当时“侨寓”上海。
走进鲁迅的小说世界——从教材鲁迅作品中延伸出的专题学习
走进鲁迅的小说世界-从教材鲁迅作品中延伸出的专题学习吴泓(广东省深圳市新安中学集团高中部,518201)摘要:以六版高中语文教材选入或节选的鲁迅小说作 考,确定鲁迅作品专题学习的阅读篇目,开展鲁迅作品延伸阅读专题学习:聚焦语言与 思维、思想与人格,确定学习目标,通过泛读、精读、研读等,实现从泛读向研 读的进阶,从专题阅读向论文写作的迁移。
关 :鲁迅作品;专题学习;教材选文各个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都选编过鲁迅作 品。
为了让学生真正读懂鲁迅作品、读懂鲁迅,基 于教材中的鲁 品,我们在高二年 学期开展了一次延伸阅读专题学习。
_、专题学习内容:聚焦鲁迅,选定作品(一)为什么读鲁迅其一,鲁迅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对中国社 会诸多问题思考的深刻性、丰富性与宏阔视野,对 思想启蒙运动的怀疑态度、清醒认识和批判理性 及其“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抗争精神,在整个20世 纪的中国作家中,确实少有人能与其匹敌。
鲁迅 研究学者王得后就认为,鲁迅的思想是“立人”的,是“以‘立人>为目的和中心、以实践为基础、以批 判‘根深蒂固的所谓旧文明沩手段的关于现代中 国人及其社会如何改造的思想体系”。
而如何改 造社会,如何塑造新人,也是学生“走人现代”所需要思考或解决的一个重要议题。
其二,鲁迅作品虽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初 期,却树立起了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经典范式。
他的作品中在体裁、叙述手法、人物刻画、形象塑 造、语言运用,以及吸收、运用最先进的现代主义 表现 面,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1923年,茅盾在《读〈呐喊9一文中就予以极高的 评价+在中国新文 ,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 篇新形式,而这些新形式又莫不给青年作者以极 大的影响。
”学生接触、了解、探究鲁迅小说的这些 新文体、新手法、新语言,也必将给他们的语文学 习带来极大的益处。
其三,鲁迅研究学者张梦阳在反思自我时吐 露真言+80余年的鲁 著,95%是套话、假话、废话、重复的空言,顶多有5%谈出些真见。
为什么今天我们还需要鲁迅(下)
为什么今天我们还需要鲁迅(下)作者:温儒敏来源:《青春期健康》2018年第04期(接上一期)有学者认为从鲁迅开始,那一代人造成了文化的断裂,这话不负责任。
鲁迅对传统文化非常了解,做了大量的工作,可以说鲁迅在策略层面上猛烈攻打传统,但操作层面又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不能轻易说鲁迅割断了传统,全盘否定传统,鲁迅不是虚无主义者,五四这一代人也不是。
鲁迅活到50多岁,工作30多年,除了写小说、写杂文,2/3的工夫都在整理古籍,在整理中国传统文化,他写过《唐宋传奇集》《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
鲁迅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但他对传统文化的整理研究又达到了近百年来最高水准,我想是开拓性的,他的一些专著,像《中国小说史略》,现在还是学术界的典范。
鲁迅攻打传统,又对传统文化进行研究,分析整理,往往有独到的目光,他其实是传统文化最有见地的继承者、价值重估者。
那些笼统批评鲁迅偏激和割裂传统的人,其实并不真正了解鲁迅的独特价值。
鲁迅是深刻的,但鲁迅不是居高临下,他是带着自己的生命体验,有一种悲悯和无奈。
读钱钟书的书,就看着好笑,很难感受,为什么?因为他缺少鲁迅式的悲悯,《围城》里没有一个主人公他不讽刺的,虽然讽刺得很机智,但有几个人看《围城》被感动呢?这跟鲁迅不一样,鲁迅是另外一种高度。
中国是缺少宗教的国家,悲悯之心是非常珍贵的,悲悯以及无奈表现出这种病态的社会,鲁迅痛彻地感到中国社会存在严重的弊病,所以要批判国民性,“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但鲁迅的文章没有开过药方,药方不是文学家所能开出來的,鲁迅不是写《人民日报》社论,他绝对不会写那种光明的前途,他就是把问题指出来。
把病看出来,把中国的病根看出来了,这是鲁迅的伟大。
我们今天读鲁迅,应该很看重鲁迅这种批判性的思维,应该感到鲁迅所说的那些病,现在是不是还有?鲁迅为什么那么执着地批判国民性呢?这跟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现实深刻的认识有关。
1907年,他写过一篇文章,一个国家要厉害,首先人要健康、健全,应该尊重个性的发展,应该把人类的创造力张扬出来。
名人对鲁讯的评价
名人对鲁讯的评价名人对鲁讯的评价 1主要评价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
他没有奴性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品格。
鲁迅是文化战线上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诚、最热情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敌人冲锋陷阵。
鲁迅的方向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是新生活的方向。
——摘自《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98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
鲁迅在中国的价值,在我看来,是中国一流的圣人。
孔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摘自《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43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
叶圣陶: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
郑振铎:鲁迅先生的逝世,不仅是中国失去了一位年轻勇敢的领袖,也是失去了一位最真诚热情的朋友。
郭沫若:鲁迅先生无意做诗人。
他偶尔做点事,每次都是唱歌。
老舍:看看鲁迅全集的目录,大概就没人敢说这不是个渊博的人。
可是渊博二字还不是对鲁迅先生的恰好赞同。
茅盾:要冒这一切伟大的永久纪念的必得办到,由一个先决条件:学习鲁迅!鲁迅逝世时,郁达夫在《怀鲁迅》中写下这样的话: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虽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拜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怀鲁迅》郁达夫,一九三六年十月二十四日在上海,原载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一日《文学》第七卷第五号。
儿子眼中的鲁迅周海婴:或许是由于政治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父亲的形象都被塑造为“横眉冷对”,好像不横眉冷对就不是真正的鲁迅、社会需要的鲁迅。
的确,鲁迅是爱憎分明的,但不等于说鲁迅没有普通人的情感,没有他温和、慈爱的那一面。
我后来也问过叔叔周建人好多次:“你有没有看见过我爸爸发脾气的样子?”他说从来没有。
在我眼里,母亲与父亲之间的感情包含着两种:一种是学生对老师的崇敬,还有一种是夫妻之间的爱护、帮助。
今天,我们为什么依然需要鲁迅?
今天,我们为什么依然需要鲁迅?导语:7月初,研究了五十年鲁迅的钱理群出版了新书《鲁迅与当代中国》,这本书里不仅集结了他多年的研究成果,还解答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对于当今中国,鲁迅的意义到底是什么?鲁迅是谁?课本上写,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
钱理群教授不喜欢:“这样的鲁迅可敬,却不可亲不可爱。
我们学生就是被这‘三家’吓到了。
”电影《鲁迅》里,濮存昕演的鲁迅可亲可爱,是好儿子、好父亲、好朋友。
钱理群不满足,“花这么大力气拍电影,仅仅为了说:鲁迅是个‘三好’公民?”他觉得,鲁迅“不是神,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但他又是个特别稀有的人。
因此我们才需要他”。
在北京大学说起钱理群,第一反应是那个“讲鲁迅的”,第二反应是那个曾经痛批大学正在培养“精致利己主义者”的教授。
钱理群教授年近八旬,一生研究鲁迅,出版8本讲鲁迅的论著,编纂过鲁迅作品全编。
7月初,他出版新书《鲁迅与当代中国》,集结了十余年研究成果。
五十年里,他对鲁迅的研究往“民族脊梁”上一点点添加肌理和血肉:从60年代拥有“硬骨头”的圣人,到80年代的彷徨矛盾,到现在这个想尽一切让国人“幸福地生活、合理地做人”的知识分子。
演讲时,钱理群总将鲁迅与英国的莎士比亚、俄国的托尔斯泰、德国的歌德连起来说,他说每个国家都有一个作家,“应该从小读他的作品,读一辈子,精神上就有了底。
” 7月8日,他为新书在北大附近的三联书店做讲座,这天讲座的题目是:“今天,我们为什么需要鲁迅?”小学四年级,钱理群乱翻哥哥抽屉,找到一本“文选”。
里面有一篇《腊叶》,是一个叫“鲁迅”的人写的。
鲁迅写的“腊叶”钱理群没看懂,但又觉得“非常美,又非常奇,更怪,甚至觉得恐怖”,这种被文字唤起的“莫名的感觉”,他在晚年管这叫“第一次和鲁迅相遇”。
第一次和鲁迅相遇时,钱理群并不知道生命到了岔路口。
那是1949年,父母就去台湾还是留大陆产生分歧。
父亲是一名国民党高官,打算带全家飞往台湾;而母亲想先“留下来看一看”,于是派父亲先探探路,母子留在了南京武夷路的大宅里。
46-钱理群:“鲁迅”的“现在价值”
(三)“实践”问题
回顾中国思想界与学术界,鲁迅的实践精神恰恰是被忽略以至贬斥的,这突出地表现在对鲁迅后期的评价上。我们知道,正是在鲁迅生命的最后十年,鲁迅的实践精神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一方面他用杂文为武器,直接参与政治、思想、文化战线的斗争,进行了短兵相接的战斗;另一面又与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反抗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实际革命运动相配合,直接参与了群众的抗议运动。但在某些中国知识分子看来,这都成了鲁迅的“罪状”,至少也是鲁迅的“局限性”:鲁迅的杂文战斗被看作是“意气用事”,是“浪费才华”;鲁迅与工农革命运动的结合竟被诬为“与极权合谋”。这同样不是偶然:它正是反映了当下中国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中的犬儒主义、伪清高、伪贵族主义的倾向,他们真的如鲁迅在《伤逝》里所描写的那样,被关在金丝笼里,“麻痹了翅子,即使放出笼外,早已不能奋飞”,甚至是失去了行动的欲望与要求。正是这样的精神萎靡状态,使中国知识分子不但在现实中国社会里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且在中国未来的社会变动中也将同样无所作为。在我看来,鲁迅的“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实践精神,正是在这样的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中,显示出了它的特殊意义与价值。
还有自称“新生代”的作家,也迫不及待地要“搬开”鲁迅这块“老石头”,以“开创文学的新纪元”。
这是一个饶有兴味的思想文化现象:在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坛学界,轮番走过各式各样的“主义”的鼓吹者,而且几乎是毫无例外地要以“批判鲁迅”为自己开路。这样的情况,在21世纪初仍在继续。
因此,在当代中国,研究鲁迅,言说鲁迅,传播鲁迅思想与文学,就具有某种“文化反抗,文化坚守”的意味。我读韩国朋友的鲁迅研究论著,也多少感觉到这样的意味。因为在这个美国霸权主义、单边主义猖獗的世界,鲁迅所参与创造的20世纪东亚思想文化遗产,同样显得不合时宜;“鲁迅”的“现在价值”问题,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东亚国家以至世界的思想、文化学术界的问题。
第1讲 为什么要读鲁迅
物价与美国接轨、工资与非洲接轨的必然性与合理性;或
干脆作了外国人欺诈中国的“乏走狗”,与其里应外合、 巧取豪夺。它们岂容鲁迅再一次把它打入水中?!
祥林嫂、华老栓、闰土们复活了。他们依然逆来顺受, 情绪稳定。因为“这人肉的筵宴现在还排着,有许多人还 想一直排下去”,这样,必须要备足了餐料。而那些准备
文革后伴随着对文革的全面批判,对鲁迅的评价基本上走 的是捣毁偶像的路线,即所谓把鲁迅从“神”还原为 “人”。或是强调其凡人的一面,是一个好儿子、好丈夫、
好父亲;或是剖析了他作为普通人的精神心理,甚至不惜
把他说成一个精神心理上有暗疾的人。
钱理群指出,将鲁迅凡俗化,实际上是在消解或削弱鲁迅
的精神意义和价值,而这又与消解理想、消解精神的世俗 化的时代思潮直接相关。所谓的世俗化,不过是重新定义 理想和精神的一种努力罢了。理想不再是昔日的以人类解 放为终极目标的英雄主义理想,而可能只是缩小为谋求个 人的幸福;精神也不再以摆脱一切外在束缚、实现自由为 目标,而可能会强调个人的主观的、当下的体验,这样的
结果必然是把鲁迅非历史化,抽象化。
谢泳:《鲁迅研究中无法回避的问题》
为什么鲁迅以反专制为基本追求而却总是被专制利用,鲁
迅的悲剧不在生前而在死后,他差不多可以说是中国近代 以来唯一一个没有被新时代否定的知识分子,这是为什么? 鲁迅是最不愿意和官员打交道的,不像胡适那样,还想过 去做政府的诤友,鲁迅是最看不惯胡适这一点的,然而奇
的“战士”,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才会从根本上获得
转变。
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 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 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 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 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 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钱理群 我与青年
钱理群我与青年“我始终如一坚持讲鲁迅,毫不动摇”我和青年靠什么来连接?我和青年连接的纽带就是讲鲁迅。
这几十年来,不管外界对鲁迅有怎么样的评价,不管有多少人总想把鲁迅赶出课堂,但我始终如一坚持讲鲁迅,毫不动摇。
原因是什么呢?原因有三点:第一、我认为鲁迅是一个真的人,而青年人正需要这样真的成年人,尤其是在充斥着谎言、欺骗的社会。
鲁迅之真,表现在两方面。
第一鲁迅面对一切现实,他不怕说出事情的真相。
他有足够的智慧,也有足够的勇气向我们揭示事情的真相,这非常难得。
鲁迅之真还表现于他在青年面前是敞开自己的心扉的。
他毫不犹豫地在青年面前敞开自己的痛苦、自己的犹豫、自己的弱点,他和青年一起思考、一起追求,这是一个真正的真诚的成年人。
这是我觉得鲁迅和青年相通的地方。
第二、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语言的大师。
鲁迅的语言有两个特点,一个特点他是把中国汉语的表现能力发挥到了极致,另一方面他有极大的个人性和极大的创造性。
而这两方面都是青年人学习语言的一个最好的途径。
我觉得年轻人从小时候就能留恋于鲁迅所创作的汉语家园中,那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第三、鲁迅在中国的文化里面是另外一个存在,因此当一个人春风得意感觉良好的时候,你是不会接受鲁迅的。
当你感到苦恼,感到不满意了,你对你听到的各种各样的说法感到怀疑,对生命存在感觉不大对劲,想寻找新出路的时候,这是接触鲁迅的最佳时机。
很多青年朋友告诉我,他们在中学的时候,读了很多鲁迅的作品,当时并没有什么感觉,甚至有点厌烦鲁迅,但到了社会以后,尝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以后,他突然想起鲁迅,又回过头来认真读鲁迅。
我觉得这样一个过程是非常真实的。
所以我坚信青年读鲁迅,我要做的角色从一开始就是做青年和鲁迅之间的纽带和桥梁。
北大学生接触鲁迅有几个过程,第一是1980年代,在启蒙主义的时代,那时候学生听我的课和我讲课都非常非常投入,形成了一种气场,我和学生之间心心相印的气场,学生的认同度是非常高的。
到了1990年代发生变化。
“探寻”的方法与意义——读钱理群的《心灵的探寻》
023[摘 要] 钱理群先生的《心灵的探寻》一书,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鲁迅的角度和视野。
深入分析作者在此书中建构的方法论体系和其阐释意图,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该书对鲁迅形象的还原和塑造,也能更好地理解钱理群先生在该书中“探寻”的意义。
作者在书中建构了以鲁迅常用意象群为横坐标,以包括了历史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广阔时空为纵坐标的方法论体系,并由此弥补了对鲁迅经典评价的不足,试图实现“个体”“民族英雄”“人类探索真理的伟大代表”等多层次的鲁迅形象的统一。
此外,作者在努力“回到鲁迅那里去”的同时,也力图从鲁迅身上汲取改造中国人与社会的力量,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与鲁迅在多方面的同构。
最后,作者还在书中建构了一种“研究对象—作者—读者”三者平等的对话观。
可以说,该书对鲁迅的“探寻”,是在遵循客观真实前提下的能动性创造。
[关 键 词] 钱理群;《心灵的探寻》;鲁迅“探寻”的方法与意义——读钱理群的《心灵的探寻》何思谕一、“探寻”的方法——横纵坐标系的建构《心灵的探寻》是20世纪80年代末钱理群先生出版的鲁迅研究巨作,在这本书中,他以《野草》一书为基本架构,对鲁迅作品及通信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意象进行整理分析,挖掘出其背后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丰富内涵,从而把“个人”的鲁迅、“民族精神代表”的鲁迅以及“人类探索真理的伟大代表”的鲁迅三者统一起来。
《心灵的探寻》一书对“回到鲁迅那里去”的努力以及对于阐释“我之鲁迅观”的主体能动性的发挥,都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观察角度与探究方法,具有很高的文学与文化价值。
因此,分析钱理群先生在此书中“探寻”的方法,不仅能够更清晰地看到该书的结构和论述体系,还有助于理解论者对鲁迅形象的“还原”与“建构”,以及论者“探寻”的意义。
首先,该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观察角度,也是本书建立的研究鲁迅的横坐标——对意象的分析,即“从作家在作品中惯用的、反复出现的词语入手,找出作家独特的单位意象、单位观念(包括范畴)”①,并通过分析这些意象和观念,对作家的精神世界和艺术世界加以研究和把握。
钱理群读鲁迅
钱理群谈读鲁迅的书李杰访谈虽然是大学教授,但钱理群先生与中学语文教学的缘分却很深他做过中学语文教师;从北大退休后,到中学开过鲁迅作品选修课;他跟很多中学语文老师有很深的交往他说:“大学与中学的沟通、学术界与教育界的沟通,本来就是五四新文化的一个传统”他高度评价他给中学生上课的收获,中学生对鲁迅作品的想象和理解,常常让他精神振奋他说:“中学将永远是我以及我们每一个人的精神家园”他怎样看待中学鲁迅作品教学?他对中学鲁迅作品教学有什么具体建议?带着这些语文老师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我们采访了钱先生。
记者:语文教师没有像您这么深的专业素养,他们教鲁迅的作品,有没有一个可以把握的大致原则?钱理群:根据我的经验,教鲁迅的作品关键就是要找到鲁迅和孩子生命之间内在的一个沟通点,把这个点找到了,整个教学就活了。
找不到点,始终是隔膜。
怎样在鲁迅和学生之间找到一个生命的共同点,或者是生命的通道呢?为什么学生多少有点拒斥鲁迅?我觉得有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对现在的孩子来说,鲁迅是在远处,在高处,在深不可测处,这样他们会觉得,鲁迅太远、太高、太深了,而且不可测。
让鲁迅走近孩子,让鲁迅走向孩子,真正成为孩子对话的对象,这就是中学语文教师的责任。
记者:当您面对中学生讲鲁迅作品的时候,是如何开始的?钱理群:我去中学给孩子讲鲁迅的时候,遇到的一个难题,也是我必须解决的间题,就是我该从哪里开始讲起?现在回过头来想,我们必须对学生所处的人生阶段、对学生的生命和他们所遇到的间题有所了解。
另外,对鲁迅的生命也要有一个了解。
在我看来,鲁迅教学能不能成功的关键,是能不能找到鲁迅作品与孩子的生活经验或生命要求之间的联系。
所以我的鲁迅作品第一讲找了这样一个命题:“父亲与儿子”。
我选择了鲁迅关于父亲的两个作品—《五猖会》和《父亲的病》,还有杂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另外,我把鲁迅书信中凡是谈到海婴的地方,集中变成一篇文章,叫做“鲁迅笔下的海婴”。
同时选择许广平对鲁迅关心孩子的描写,以及海婴回压鲁迅的文章,把这些组成一个单元。
今天我们为什么需要鲁迅 读后感
今天我们为什么需要鲁迅读后感
我们怎么看待鲁迅,我们今天的鲁迅观,其实不止是对鲁迅和他那个时代的理解,更包含了对我们自己和当下这个时代的理解。
我们的鲁迅观,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我们的思想观和时代观。
1980年代,政治领域的“拨乱反正”同样也投射到了文化思想领域,“重写文学史”成了那一代文学研究者共同的课题。
“现在回想起来,我们当时还真是幼稚,觉得真理在手,就是要走现代化的路,做什么都理直气壮,可能因为年轻吧,根本不知道害怕。
也完全没有意识到,我们在整体的世界观上,有很大的偏颇或者浅薄的地方。
”
那是王晓明记忆中思潮涌动的1980年代,这一点同样体现在鲁迅研究领域。
早在1981年,尚未大学毕业的王晓明,第一篇发表的论文就是对鲁迅之心理重负的探讨。
1983年,王富仁提出“回到鲁迅那里去”。
1985年,王晓明发表了个人学术生涯的第一篇重要论文《鲁迅:现代中国最苦痛的灵魂》,从鲁迅的主体人格出发,揭开鲁迅极其复杂的内心面向。
1988年,钱理群出版了《心灵的探寻》,分享“我之鲁迅观”,这本书成为鲁迅研究的标志性作品。
我们为什么需要鲁迅?
我们为什么需要鲁迅?
钱理群
【期刊名称】《时代人物》
【年(卷),期】2016(000)010
【摘要】一位同学告诉我,他看了在学校放映的电影一《鲁迅》,非常感动。
我对这部电影的印象也很不错,能拍成这样,是很不容易了。
在拍摄过程中,编剧和导演曾经征求过我的意见,因此我注意到编剧的一个陈述,强调鲁迅"兼有‘儿子'、‘丈夫'、‘父亲'、‘导师'、‘朋友'等几重身份",整部电影也是围绕这五方面来展开的,着重从日常生活中来展现鲁迅情感的丰富。
同学们看了电影以后,觉得亲切感人,这说明电影是成功的,
【总页数】2页(P54-55)
【作者】钱理群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52
【相关文献】
1.今天我们需要从鲁迅作品的教学中获取什么 [J], 马志伦
2.今天我们依然深切地需要鲁迅——山东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郑春教授访谈 [J], 郑春;史建国
3.我们需要鲁迅 [J], 王睿
4.高校《鲁迅导读》教研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 [J], 蒋永国
5.高校《鲁迅导读》教研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 [J], 蒋永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鲁迅的力量在民间——鲁迅精神与当代青年
作者: 钱理群
作者机构: 北京大学中文系
出版物刊名: 南方文坛
页码: 5-6页
主题词: 鲁迅研究;鲁迅精神;当代青年;民族文化传统;现代民族文化;鲁迅作品;“文化革命”;
鲁迅博物馆;精神流浪;文化大革命
摘要: 在新建的鲁迅博物馆明亮的大厅里,许多中、外鲁迅研究专家聚集在一起,座谈鲁迅的精神与文学,这使我想起了20多年前我参加过的一个聚会。
那时,“文化大革命”还没有结束,我还在贵州的一个小山城里(现在已经是一个著名的旅游胜地)教书,也许是出于教师的职业习惯,喜欢与年轻人来往。
于是,聚集起了一批人。
有工人,知青,也有少数在校学生。
我们当时个人的处境都不太好,但忧心忡忡的,却是国家的命运,以至世界发展的前景。
我们当时最热衷讨论的题目是:“中国向何处去”与“世界向何处去”。
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问题,逼着我们去思考,去探索。
我们内心有太多的痛苦,要寻求可以向他倾诉的朋友与导师。
于是,我们找到了鲁迅,于是有了我前面提到的聚会,一次又一次,而且都是秘密的。
我所在的学校离城中心比较远,旁边有一个水库。
每到假日,朋友们就一个一个地来到我的住地,白天爬山,游泳,饿了就煮一大锅白菜汤,就着各人带来的干粮。
晚上,拉起窗帘,围坐在一盏微明的灯下,我们就开始读鲁迅作品了。
一般都是由我先讲,然后自由地讨论,有时也争得面红耳赤。
当时讨论了一些什么,今天已经印象模糊了。
但我还记得,我们最喜欢的,也是经常提及的,是鲁迅《彷徨》题辞里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图 / Cardon
杂文选刊 2007. 6( 上)
57
读一点鲁迅
提出这样的问题, 并不是无 的放矢: 因为在当下的思想文化 界、鲁迅研究界或隐或显地存在 着 一 种 倾 向 : 在 将“ 鲁 迅 凡 俗 化 ” 的旗号下, 消解或削弱鲁迅的精 神意义和价值。这又显然与消解 理想, 消解精神的世俗化的时代 思潮直接相关。
是的, 鲁迅和我们一样: 他不 是神, 是人, 和我们一样的普通 人。
我们为什么 需要鲁迅
○钱理群
( 其中居然有“ 宽 容 ”的 旗 号) 给 鲁 迅横加各种罪名。尽管明知道这 种不相容是鲁迅这样的另类的宿 命, 今天的新罪名不过是鲁迅早 已 预 见 的“ 老 谱 袭 用 ”, 但 我 仍 然 感到悲哀与忧虑, 不是为鲁迅, 而 是为我们自己。
当然, 任何时候, 真正关注、 以至接受鲁迅的, 始终是少数: 一 个大家都接受的鲁迅, 就不是鲁 迅了。我曾 在《与 鲁 迅 相 遇》里 说 过:“人在 春 风 得 意 , 自 我 感 觉 良 好的时候, 大概是很难接近鲁迅 的, 人倒霉了, 陷入了生命的困 境, 充满了困惑, 甚至感到绝望, 这 时 就 接 近 鲁 迅 了 。”换 一 个 角 度 说 , 当 你 对 既 成 观 念 、思 维 、语 言 表达方式, 深信不疑, 或者成了习 惯, 即使读鲁迅作品, 也会觉得别 扭, 本能地要批判他, 拒绝他; 但 当你对自己听惯了的话, 习惯了 的常规、常态、定 论 , 产 生 不 满 , 有 了怀疑, 有了打破既定秩序, 冲出 几乎命定的环境, 突破自己的内 心欲求, 那么, 你对鲁迅那些特别 的 思 想 、表 达 , 就 会 感 到 亲 切 , 就 能够从他那里得到启发。这就是 鲁迅对我们的意义: 他是另一种
存在, 另一种声音, 另一种思维, 因而也就是另一种可能性。
而鲁迅同时又质疑自己, 也 就是说, 他的怀疑精神最终是指 向自身的, 这是他思想的彻底之 处、特别之 处 , 是 其 他 知 识 分 子 很 难达到的一个境界。因此, 他不要 求我们处处认同他, 他的思想也 处 在 流 动 、开 放 的 过 程 中 , 这 样 , 他自己就成为一个最好的辩驳对 象。也就是说, 鲁迅著作是要一边 读, 一边辩驳的: 既和自己原有的 固定的思维 、观 念 辩 驳 , 也 和 鲁 迅 辩驳, 辩驳的过程, 就是思考逐渐 深入的过程。在鲁迅面前, 你必须 思考, 而且是独立地思考。正是鲁 迅, 能够促使我们独立思考, 激发 我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他不接 受任何收编, 他也从不试图收编 我们; 相反, 他期待, 并帮助我们 成长为一个有自由思想的、独立 创 造 的 人— ——这 就 是 鲁 迅 对 我 们 的主要意义。
更难能可贵的是, 鲁迅同时 又是一个能够将自己的思想追求 变为实践的知识分子。他的前述 边缘的、异 类 的 、反 体 制 的 思 想 立 场, 注定他在现实社会结构中, 必 然站在社会底层的“被侮辱和被 损害者”这一边 , 为 他 们“ 悲 哀 、呐 喊和战 斗 ”: 这 正 是 鲁 迅 文 学 的 本 质 。 同 时 , 他 又 怀 着“ 立 人 ”的 理 想, 对一切方面, 一切形式的对人 的个体精神自由的侵犯, 对人的 奴役, 进行永不休止的批判, 因 此, 他是永远不满足现状的, 因而 是“ 永 远 的 批 判 者 ”: 这 也 正 是 鲁 迅思想的核心。鲁迅曾提出一个 “ 真 的 知 识 阶 级 ”的 概 念 , 其 主 要 内涵就是以上所说的两个方面: 永远站在底层平民这一边, 是永 远的批判者。这也是鲁迅的自我 命名。这样 的“ 真 的 知 识 阶 级 ”的 传统, 在当下中国的意义, 是不言 而喻的。这是我们今天需要鲁迅 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但, 鲁迅又和我们, 和大多数 中国人不一 样 : 他 是 一 个 特 别 、因 而稀有的人。因此, 我们才需要 他。
鲁迅思想的特别在哪里? 他和 以 充 当 “ 导 师 ”、“ 国 师 ” 为追求的知识分子的根本区别, 就在于他从 不 看 重( 甚 至 藐 视) 社 会、政治、思想 、文 化 、学 术 的 中 心 位置, 他也不接受体制的收编, 他 愿意“站在沙漠上, 看看飞沙走 石, 乐则大笑, 悲则大叫, 愤则大 骂”, 他然, 他更深知, 完全脱离体制的 控制是不可能的, 独立和自由极 其有限, 他甚至说, 这是“伪自 由 ”, 他 连 自 己 的 追 求 也 是 怀 疑 的。 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讲 “正统”、“ 道 统 ”, 同 化 力 极 强 的 文 化结构与传 统 来 说 , 这 样 的“ 好 的 怀疑主 义 者 ”, 这 样 的 体 制 外 的 、 边缘的批判者, 是十分难得而重 要的。我们甚至可以说, 中国现代 思想文化, 幸亏有了鲁迅, 也许还 有其他的另类, 才形成某种张力, 才留下了未被规范、收编的另一 种发展可能性。 鲁迅这样的中国现代思想文 化中的少数 、异 数 , 对 今 天 的 中 国 思想文化界、今天的中国读者的 意义何在? 首先, 它是一个检验: 能否容 忍鲁迅, 这是对当代, 以及未来中 国文化发展的宽容度、健康度的 一 个 检 验 。而 我 们 这 里 所 发 生 的 , 却是人们争先恐后地以各种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