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构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构想
摘要:近些年,《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到底改什么、怎么改,专家学者们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提出了许多可行的方法和途径。

本文主要从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入手,从课程设置、教材的选择、教学法的改革、教师队伍的建设等几方面来阐述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构想。

关键词: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构想
关于《大学语文》在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经有很多专家和学者探讨过了,基本达成了它是高校的公共基础课,在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作用的共识。

尽管如此,《大学语文》在高校,尤其是在高职院校中的现状还是很令人担忧的,这当然和《大学语文》的教学中的功效性和实效性不佳有着直接关系,所以,加强《大学语文》的课程建设势在必行。

一、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教学现状
《大学语文》在被边缘化很多年以后,近些年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结果也不是很令人满意。

在高职院校中,比较重视的,课时占70学时左右,其次有30多学时的,还有的院校根据部分专业的需要,开设一定量的《大学语文》,有的高职院校为了给专业课让路,则根本不开设《大学语文》。

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它既不能和“两课”相提并论,就连计算机和外语课,也无法相比。

这样做和高等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有些背离,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
大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同时也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公民的任务。

让《大学语文》课处于这样的境地,只是注意到了目标中“技能”的培养,缺忽略和弱化了“高素质”和“人才”的因素。

亚里士多德说过:“哲学指导人的行动,文学净化人的思想。

”这在整个培养目标中,把最根本的“健全的人”目标缺失了,有着很明显的实用性和功利性。

即便是开设70左右的课时,也难以完成这门课程本身所承载的“人文素养的培养”的使命。

对于以技能训练为主的高职院校,想再增加更多的课时,是不太现实的,所以,加强《大学语文》的课程建设势在必行。

二、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构想
一门课程的建设包括的内容比较多,这里主要从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法的选择和教师队伍的建设等几方面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一)课程设置构想。

现在,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很多选用了针对高职高专编写的包括经典选文和应用文写作在内的《大学语文》教材,有的还有口语交际的内容。

个人认为,这种做法改变了《大学语文》课程的根本功能,这门课程在大学中的主导作用应以人文素养的提高为主。

语文的工具性应该在学生进入大学前的十二年中完。

从学生进入小学开始,语文课就已经以听说读写训练为主了,这样的训练从小学一直持续到高中毕业。

到了大学,再让《大学语文》课变
成听说读写的训练课,这有悖于这门课程的功能。

所以,个人认为,在高校中,能否像“两课”那样,也用教育管理的手段为《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及其质量的提高提供保障,把《大学语文》设置为公共必修课。

为了弥补学生在其它方面的不足,可以围绕语文学科开设形式多样的选修课。

比如,《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名篇赏析》、《影视名著欣赏》等等。

这样就不至于使《大学语文》承载过重,既要完成人文素养的提高,又要兼顾到说写基本技能的训练。

(二)教材建设构想。

近年来,《大学语文》的教材建设成绩是很突出的。

具体数量未做统计,但有影响、有特色的大学语文教材主要有四种:+文选”模式,以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和夏中义主编的《大学新语文》、《大学人文读本》为代表;②“专题+文选”模式,以温儒敏主编的《高等语文》和周金声主编的《大学人文语文》为代表;③“作家+文选”模式,以钱理群主编的《大学文学》为代表;④“文史+文选”模式,以王步高主编的《大学语文》为代表。

前面说过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的,很多选用了针对高职高专编写的包括经典选文和应用文写作在内的《大学语文》教材,甚至有的还有口语交际的内容。

编写者和选用者都是着眼于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中的“高技能”目标。

但我个人认为,这种教材内容过于庞杂,还没有完全脱离中学“双基”训练的模式。

作为高职高专
院校,上述教材同样可以成为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程的首选教材,以便更好地完成其人文素养培养的使命。

或者可以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的文化基础,编写一套类似上述模式,侧重人文素养培养的高职高专专用教材。

总之,《大学语文》教材不能再像中学语文教材那样,以“双基”训练为主安排内容。

(三)教法建设构想。

《大学语文》在某些高校被边缘化、被压缩课时、甚至被取消,有对其地位和功能的不重视问题,也有这个时代追求功利、追求短平快的效率问题,但也不可否认存在《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的不科学问题。

那么如何构建高职高专《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呢?当然,人们常说教无定法。

但针对高职高专学生文化基础差的现状,确实应该在教学法上进行深入研究。

当前国家提出创建创新型社会,要求学生从知识型向技能型、研究型学习转变,《大学语文》的教学,也应该本着这一思路。

在讲授教材上的文学名篇时,不局限于作品本身,应把作品放到更广阔的背景中去。

可以从作家的立身行事、创作风格、作品研究综述、作品争鸣等多个角度,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

对于名家的评论本着不盲从的态度,可以各抒己见,更重要的是能结合现实进行评价,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他们的思维。

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字词句章逐一落实,把优美的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学生学得枯燥无味。

讲授《大学语文》课程,还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化进行教学,把最优质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开课之初,首先要把文学史纲的体系明确给学生,以经典作品的精讲为切入点,运用以点带面的方法,使学生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获取大量信息。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往往涵盖了人文、历史、地理以及社会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学生可以从中汲取古今中外文学的精髓。

配合《大学语文》的教学,如前所述,可以增加一些选修课的内容。

如《演讲与口才》、《名篇赏析》、《影视名著欣赏》等等。

还可以和人文素养讲座、大学生艺术节、文学社团相结合等,形式灵活多样。

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取无限乐趣,同时收获审美享受。

(四)教师队伍建设。

担任《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师的现状是专业知识不够精深,在专业上没有什么专长的教师才去讲授《大学语文》。

这对《大学语文》课效率的高低也是一个制约。

记得一位语文前辈曾说过,语文教师应该是个“杂家”。

但“杂”的前提必须要有“一专”。

而现实的情况是,很多《大学语文》教师既不“专”,也不“杂”,所以要给学生大量的信息,是很难的事情。

因此,《大学语文》的课程建设,教师队伍的建设也不容忽视。

讲授《大学语文》的教师必须具有比较丰富专业知识,同时哲学、历史、地理知识也不能匮乏。

综上所述,《大学语文》的课程设置,应把它设为公共必修课,同时辅以相关的语文学科的选修课;教材应该采用前面所述的具有代表性的某一种,或者编写一套适合高职学生知识和能力特点的以人文素养培养为主的高职高专专用教材;教学法应该改变传统的一言堂形式,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同时和高校的其它活动相结合,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队伍的建设目标是把每一位《大学语文》教师打造成能够“一专”的“杂家”。

使《大学语文》充分实现它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姜本红.《关于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几个问题的思考》,2009.6.
[2]孔庆东.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方向[j].中国大学教学,2006,8(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