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书愤》作品赏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陆游《书愤》鉴赏
![陆游《书愤》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adbdd106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df.png)
陆游《书愤》鉴赏陆游《书愤》鉴赏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
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陆游《书愤》鉴赏,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陆游《书愤》鉴赏原文宋代: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译文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难,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自己当年曾以万里长城来自我期许,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注释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
书:写。
早岁:早年,年轻时。
那:即“哪”。
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
“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
气,气概。
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
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
车船在宋代盛极一时。
因这种战船高大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
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
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
《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里长城!”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
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
名世:名传后世。
堪:能够。
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
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
赏析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书愤》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书愤》](https://img.taocdn.com/s3/m/92c8f921bb68a98271fefa65.png)
4.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
复事”。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试加以分析。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 体现这个特点。
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 斗: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 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 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可以想见他 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3. 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
伯仲间”两句诗?
诗人以诸葛亮自比。诸葛亮在 《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 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 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 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 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 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临安春雨初霁》反映了诗人厌倦官 场生活的心绪,这和他壮志难酬,心情抑 郁是分不开的。时陆游已62岁,在家赋闲5 年,被启用为严州知府,任前到临安觐见 皇帝,候于西湖边客栈,百无聊赖写下此 诗。从中见诗人一夜未眠的郁闷与惆怅。 听说此联传入宫中,深为孝宗所欣赏。
1.阅读六首古诗,按风格特点填上相应作家、 作品。 A.清新自然,用语不落俗套,率真朴素。 B.沉郁顿挫,感情沉郁,气韵浑厚。 C.瑰丽朦胧,色彩绚烂,情思奇幻。 D.含蓄蕴藉,意在言外,或欲说还休。 E.豪迈悲壮,气势豪放,而意含悲壮。
共同进步!
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
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
你能说出它在
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 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
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 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 具体化。
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细写“闲作草”“戏分茶” ,可谓别 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一生思虑着恢复中原 的陆游,竟也“闲”而且“戏”了!临安 春色,与他何干!清淡寡味时,只好用笔 墨、茶水打发时光。悠闲生活的内里,是 诗人壮志难伸的抑郁和愤激。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书愤》的原文、译文、赏析-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书愤》的原文、译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cd7eb00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8e.png)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书愤》的原文、译文、赏析-《书愤》是唐代文学家杜甫所作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具有激烈的社会批判色彩,以书中的人物形象来表达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愤慨。
以下是《书愤》的原文、译文及赏析。
原文:书愤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小儿不学诗,老夫何为学?时时刻刻抱群书,不求甚解心自宽。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译文:书愤朱雀桥边的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曾经属于王谢宴会的堂前,如今却飞入了寻常人家。
小孩不愿学习诗歌,老人们为何还要学呢?时刻抱着一堆书,不求甚解心情自然开朗。
古人的学问是经过辛勤努力得来的,年轻时的努力才能在老年取得成就。
书上学来的知识始终浅薄,只有亲身实践才能真正了解其中的道理。
世人嘲笑我疯狂不理智,而我嘲笑他们看不透人心。
不见五陵豪杰的墓地,我不要鲜花美酒,只要耕种自己的田地!赏析:这首诗以朱雀桥和乌衣巷为背景,以书中的人物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愤慨之情。
首先,诗人以朱雀桥边的野草花和乌衣巷口的夕阳为景,点明了贫瘠之地。
野草花象征着平凡人民,夕阳象征着衰落和消逝的年华。
旧时王谢堂前的燕子飞入了寻常百姓家,这是对权贵豪门的讽刺。
诗人在这里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权贵主导的压迫。
接着,诗人指出小孩不愿学习诗歌,老人们却在学习。
小孩不愿学习诗歌,或许是因为课业繁重、社会环境等原因,而老人们却仍然坚持学习,这是因为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诗人时刻抱着一堆书,虽然不求甚解,但这让他心情宽广。
可见,诗人通过对小孩、老人学习态度的对比,表达了对于知识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在现实生活中不退缩的精神。
接下来,诗人强调了努力学习的重要性。
古人学问得来是经过辛勤努力的,年轻时刻苦学习,才能在老年时取得成就。
纸上得来终觉浅,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真正了解其中的道理。
最新高中语文第05课书愤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最新高中语文第05课书愤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https://img.taocdn.com/s3/m/8bc766cd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55.png)
第05课书愤1.诗人介绍陆游(1125~1210),字,自号_________。
越州山阴(今绍兴)人,_________著名诗人。
诗人终身“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
他的诗既有深刻的理想生活内容,又有乐观的浪漫主义精神。
抗金救国的抱负和壮志难酬的苦闷,构成没法统一的冲突,由此迸发出的火普通的激情和难以压制的愤懑构成他诗歌的基调。
风格雄壮豪放,言语通俗流畅,明白如话。
陆游的诗今存约9300首。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
“60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2.写作背景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上马草军书”的志向。
他生在民族冲突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向坚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本人的抱负。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
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着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1.务观放翁南宋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报国无门,功业无成。
对比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
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和平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详细化。
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
高二语文诗词选修陆游《书愤》赏析
![高二语文诗词选修陆游《书愤》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fb1ea19561252d380eb6ece.png)
高二语文诗词选修陆游《书愤》赏析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鉴赏
陆游,这是一个不幸的人。
虽出生于越州山阴(浙江绍兴)一个有文化传统的官僚地主家庭,但幼时正值金人南侵,”儿时万死避胡兵,饱尝颠沛流离之苦;虽倾情于表妹唐婉,但终究难违母命而留下一曲《钗头凤》的爱情悲剧;虽自幼好学,”万卷纵横,早有诗名,但因举考名居秦桧孙秦埙之前,又”喜论恢复(中原),致触怒秦桧而遭黜落;虽有”铁马金戈”气吞残虏的杀敌报国之志,但”学剑四十年,虏血未染锷,”报国欲死无战场,一生力主抗金,却屡遭罢官家居。
无奈英雄失路,晚年只好”身杂老农间”满眼是桑麻了,但诗人仍然”寤寐不忘中原。
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岁的老诗人,竟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与世长辞。
”诗穷而后工,诗人个人的不幸往往是民族乃至人类的大幸。
正是人生世相的丧乱给了陆游忧国忧民的思想,”手枭逆贼清旧京、”直斩单于衅宝刀的轩昂豪情,”天下可忧非一事,书生无地效孤忠的抑郁和苦闷,........而陆游则将他”六十年间万首诗留给了中华民族,将他一段崇高的爱国精神留给了人类历史,将他”不拘礼法,自号”放翁旷达的人格留给了后人。
赏析陆游《书愤》
![赏析陆游《书愤》](https://img.taocdn.com/s3/m/9c6c0e93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21.png)
赏析陆游《书愤》
《书愤》是南宋文学家陆游所作的一篇文章,主题是批判当时的文化庸俗和书院教育的陈旧观念。
本文语言严厉有力,表现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对文化高度的追求。
其意义深远,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篇章。
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当时文化庸俗的批评。
文章指出,当时的文人墨客流于陈旧,崇拜过时的文化符号,沉溺于虚浮的诗词歌赋之中,缺乏真正的思想和创新精神。
这种文化的庸俗和陈旧引起了作者的强烈不满。
第二部分是对书院教育的批评。
文章指出,书院教育陈规陋习,只是机械记诵经典,缺乏真正的阅读和思考。
这种教育方式对于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没有任何帮助,只是让他们变成了千篇一律的文化机器。
第三部分是对文化高度的追求。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文化高度的追求,他希望能够超越当时的文化庸俗和陈旧,走出书院教育的束缚,真正地去阅读和思考。
作者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开拓思维,发挥创新精神,创造真正有价值的文化。
总之,《书愤》是一篇批判当时文化庸俗和书院教育的文章,作者表达了对文化高度的追求。
文章语言严厉有力,意义深远,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篇章。
- 1 -。
高中语文 书愤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 书愤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https://img.taocdn.com/s3/m/f311e0d2c8d376eeaeaa3156.png)
新疆塔城地区托里县第三中学高中语文书愤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七律的特点用用典的含义。
能力目标理解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情感目标了解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特点,教学要求教学重点背诵全文,提高对、研讨的鉴赏能力,教学难点了解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特点,教学方法诵读分析比较课是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关于陆游陆游(一一二五~一二一O),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宋高宗时,试礼部,名在前到,因触怒秦桧,被罢免,孝宗时,赐进士出身,历官隆兴,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建及江南西路平茶监公事,权知严州,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去职,归老故乡。
二、解题,诵读本诗写于1186年陆洲居山阴时所作,诗中追求壮岁心情,自伤迟幕,致慨世事多艰,小人误车,恢复中原的时机,一去而不可没,结尾诗人并不消沉,以赞颂的口吻表达了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诵读(教读,齐读,背诵)三、分析(一)释题书,写,愤,愤懑,悲愤。
(二)请学生朗读“阅读提示”(三)诗歌分类1、诗歌分类简表(见投影)2、研讨分类(见投影)3、七律常识七律共八句,每句七言,计56字,二,四,六,八句抻韵。
一二句称首联,二四句称颔联,五六句称颈联,七八句称尾联,对句最后一字为平声字。
讲究平仄相间。
(1)问:本诗抻何韵、?有什么好处?答:每联第二句押an韵,天成节奏和韵律,读起来回环上口,具有音乐美,给人以情韵流容的艺术感受。
(2)问:本文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答: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
“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
檀道济传》。
“出师一表”出自《三国志》。
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
尾联用典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推崇,诸氏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尽管蜀汉地狭人少,他仍毅然上表北伐,颂古为了非邻居作者自负为卫国良将,却“报国欲死无战场”。
结句揭示全诗“愤”的由来,将全诗批判的矛头集中到南宗起先的全降派身上,用“千载”名反洁,到现的委婉含蓄,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高中语文《书愤》作品赏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书愤》作品赏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https://img.taocdn.com/s3/m/919df1e0783e0912a3162a3d.png)
《书愤》■关于陆游介绍陆游,南宋诗人。
字务观,号放翁。
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祖父陆佃,徽宗时官至尚书右丞,被诬元祐党籍,罢知亳州。
父陆宰,官朝请大夫,直秘阁。
陆游出身于一个由“贫居苦学”而仕进的世宦家庭。
他诞生和成长的年代,正当宋王朝腐败不振、屡遭金国(女真族)进犯的时候。
陆游诞生的第二年,金兵即攻陷宋朝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他随父陆宰向南逃亡,在“经旬不炊”和夜闻金兵马嘶中,历尽艰辛,逃至寿春(今安徽寿县),后又逃归故乡山阴。
饱经丧乱的生活感受,群情激昂的抗敌气氛,给童年时代的陆游留下难忘的印象,并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他后来曾这样回忆道:“绍兴初,某甫成童,亲见当时士大夫相与言及国事,或裂眦嚼齿,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杀身翊戴王室,虽丑裔方张,视之蔑如也。
”(《跋傅给事帖》)陆游自幼好学不倦,自称“我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
青年时代曾从江西派诗人曾幾学诗,得到不少启发,但他并未受其束缚,又从前代大诗人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岑参等人的诗作中汲取滋养。
封建家庭虽然给陆游以良好的文化熏陶,特别是爱国教育,但也给他带来婚姻上的不幸。
他20岁时与唐氏结婚,夫妻感情甚笃,可是母亲却不喜欢唐氏,硬逼着他们夫妻离散。
离婚后,陆游非常伤痛,曾在10年后的一次偶然相遇中写了〔钗头凤〕词以寄深情,此后多次赋诗怀念,直至老年还写了有名的爱情诗《沈园》。
陆游29岁时,赴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应锁厅试,名列第一,但因居于投降派权臣秦桧的孙子之前,又因他不忘国耻“喜论恢复”,于是受到秦桧忌恨,竟在复试时将他除名。
秦桧死后,孝宗即位,起初颇有抗金之志,主战派受到重视,陆游方被起用。
他积极向朝廷提出许多抗敌复国的军事策略和政治措施。
但由于张浚举兵北伐,部下将领不和,再加投降派掣肘,抗战终于受挫。
宋朝廷立即动摇,又走上屈服求和的老路;陆游也被加上“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黜还乡。
陆游在故乡山阴镜湖之滨闲居4年,屡次上书求职,最后才于乾道五年(1169)得一个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小官,其时已45岁。
《书愤》诗词赏析
![《书愤》诗词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87dfb6e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39.png)
《书愤》诗词赏析《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通过追述自己亲历的战斗和描绘自然景色,抒发了作者的壮志豪情和悲愤之情。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主要从情感表达、意象运用、意境创造、对比手法、语言表达、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等方面展开。
1.情感表达《书愤》这首诗的情感表达十分丰富。
诗人通过对战斗场面的描绘和自然景色的刻画,抒发了自己的壮志豪情和悲愤之情。
整首诗情感饱满,语言质朴自然,读来让人感受到诗人强烈的情感波动。
2.意象运用《书愤》这首诗的意象运用十分精妙。
诗人运用了“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冰河”等意象,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营造出强烈的视觉效果。
这些意象不仅具有象征意义,也凸显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
3.意境创造《书愤》这首诗的意境创造十分出色。
诗人通过描绘战斗场面和自然景色,创造出一个雄浑壮阔的意境。
在这个意境中,诗人抒发了自己的壮志豪情和悲愤之情,使得整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4.对比手法《书愤》这首诗的对比手法运用十分巧妙。
诗人通过对比自己的战斗经历和自然景色,凸显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和悲愤之情。
同时,诗人也将现实与理想进行对比,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遭遇的感慨。
5.语言表达《书愤》这首诗的语言表达十分简练有力。
诗人运用了古朴典雅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整首诗的语言质朴自然,简洁明快,读来铿锵有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6.思想内涵《书愤》这首诗的思想内涵十分深刻。
诗人通过对自己的战斗经历和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遭遇的感慨。
同时,诗人也传递出对正义事业的坚定信仰和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展现了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
7.艺术特色《书愤》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十分鲜明。
诗人通过运用丰富的意象、创造独特的意境、运用巧妙的对比手法等艺术手段,使得整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同时,诗人也以其质朴自然的语言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得这首诗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书愤》原文及翻译赏析
![《书愤》原文及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d7e0adb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2b.png)
《书愤》原文及翻译赏析《书愤》原文及翻译赏析《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诗中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
诗人抒发了自己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书愤》原文及翻译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书愤》原文及翻译赏析1原文: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译文: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气概有如高山。
赞赏刘锜等曾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吴璘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
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
《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差不多?赏析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诗的前四句是回顾往事。
“早岁”句指隆兴元年(1163)他三十九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1172)他四十八岁在南郑任王炎幕僚事。
当时他亲临抗金战争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
以下两句分叙两次值得纪念的经历:隆兴元年,主张抗金的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楼船横江,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军容甚壮。
诗人满怀着收复故土的胜利希望,“气如山”三字描写出他当年的激奋心情。
但不久,张浚军在符离大败,狼狈南撤,次年被罢免。
诗人的愿望成了泡影。
追忆往事,怎不令人叹惋!另一次使诗人不胜感慨的是乾道八年事。
王炎当时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积极擘画进兵关中恢复中原的军事部署。
陆游在军中时,曾有一次在夜间骑马过渭水,后来追忆此事,写下了“念昔少年时,从戎何壮哉!独骑洮河马,涉渭夜衔枚”(《岁暮风雨》)的诗句。
陆游《书愤》鉴赏
![陆游《书愤》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5174742f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1a.png)
陆游《书愤》鉴赏(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陆游《书愤》鉴赏★陆游《书愤》鉴赏《书愤》宋代: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古诗书愤赏析
![古诗书愤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74ed301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29.png)
3
《书愤》是陆游的一首代表作,全诗感情真挚、慷慨激昂,充分展现了诗人对于国家命运 的忧虑和对于自己未能实现理想的遗憾。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对比、比喻等修辞手 法,形象生动、语言凝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这首诗也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它反映了南宋时期社会的矛盾和危机,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深深忧虑和关 注 在评价这首诗时,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从诗歌的艺术价值来看,《书愤》是一首充满激情和感染力的作品。诗人的悲愤之 情贯穿全篇,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震撼力和感染力。同时,诗歌在表现手法上也具有很高 的艺术价值,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形象生动、语言凝练 其次,从思想意义来看,《书愤》反映了南宋时期社会的矛盾和危机,表达了诗人对于国 家、民族和人民的深深忧虑和关注。这首诗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也是对中华民 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对比手法的运用:在《书愤》中,陆游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比如首联中"早岁那知世事艰"与"中原
1
北望气如山"的对比,表现出诗人年轻时雄心壮志和对于时局的忧虑。颔联中"楼船夜雪瓜洲渡"与"铁 马秋风大散关"的对比,描绘了南宋军队在战争中的英勇形象,但也暗示了战争的艰难和形势的严峻。
颈联中"塞上长城空自许"与"镜中衰鬓已先斑"的对比,凸显了诗人的壮志未酬和年老色衰的悲凉情感
2
1
这首诗题目中的"愤"字已 经点明了主题。诗人以" 愤"为主题,通过描述金 兵进犯、朝廷腐败、自己 被排挤、百姓受苦等一系 列现实问题,表Biblioteka 了自己满腔的悲愤之情2
3
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回顾 了诗人早年的豪情壮志, 对于年轻时的理想与抱负 进行了强烈的描绘。其中, "世事艰"三字已暗示了当 时朝政的腐败和外敌的侵 扰,而"气如山"则表现了 诗人对于国家危局的深切
陆游《书愤》赏析:抒发了诗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满腔激愤
![陆游《书愤》赏析:抒发了诗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满腔激愤](https://img.taocdn.com/s3/m/69a37d47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5c.png)
陆游《书愤》赏析:抒发了诗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满腔激愤《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
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
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
尾联以诸葛亮自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这首诗意境开阔,感情沉郁,气韵浑厚。
一、作品原文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难,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记得曾在瓜洲渡痛击金兵,车船在雪夜里飞奔。
秋风中骑着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当年曾以守城大将檀道济自我期许,到如今鬓发渐白,盼望收复故土的愿望已成空谈。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能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2、注释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
书:写。
早岁:早年,年轻时。
那:即“哪”。
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
“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
气,气概。
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
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
车船在宋代盛极一时。
因这种战船高大如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
瓜洲:在今江苏邗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
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
《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里长城!”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
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
陆游《书愤》原文+赏析
![陆游《书愤》原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ddd8375cc17552707220897.png)
陆游《书愤》原文+赏析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译文】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鉴赏】本诗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
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
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
上句指此。
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正在南郑参加王炎军幕事,诗人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
下句指此。
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
“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
”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何啻于泣血?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
“楼船”(雄伟的战舰)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一单元第5课书愤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一单元第5课书愤](https://img.taocdn.com/s3/m/9f7f59d9d4d8d15abe234ed3.png)
2.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 事”。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试加以分析。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 这个特点。这两句诗集中描写宋军英勇抗金的战斗情景, 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将诗人的恢复之志 具体化。渡瓜洲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
(3)出师一表真名世 (4)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一、内容梳理
诗的前四句是回顾往事。诗人满怀着收复故土的胜 利希望,“气如山”三字描写出他当年的激奋心情。“楼 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十四字中包含着 多么丰富的愤激和辛酸的感情啊!
五、六句写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 这是赤心为国的诗人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
2.故事背景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作了 此诗。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 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 “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 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欲出。“书愤” 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颈联上句“塞上长城”写理想,气势雄伟,意境高 远,从大处、远处落笔,是虚写;下句“镜中衰鬓”写现 实,感情沉郁,格调凝重,从细处、近处用墨,是实 写。在虚实的映衬中,加重了诗歌雄壮悲愤的基调。
书愤
陆游
早岁那 知 世事艰,
中原北望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的艰难,北望中原(被金兵占领),心中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书愤》陆游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书愤》陆游](https://img.taocdn.com/s3/m/6653ea412af90242a895e5cf.png)
人又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
前,到临安觐见皇帝。在客栈
对
听候召见,百无聊赖中,写下
比
这首诗。
阅
读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
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
课 外
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
阅
州。
读
歌颂诸葛亮功绩:
杜甫表达的是对于诸葛亮命运的慨
比
叹,一代将才最终功亏一篑,抱憾
较
离世,留下的是昔人已逝,风采不
阅
再的旷古悲凉。
读 陆游作为一个失意的老者,在诗中
表达了对于诸葛亮的钦佩和羡慕。
钦佩诸葛亮的将才;羡慕诸葛亮遇
到明主,得以大展宏图,成就事业。
《临安春雨初霁》写于陆游62 岁时,在山阴赋闲五年后,诗
16岁科考失败
19岁:喜论恢复,语触秦桧
29岁:喜论恢复,殿试失利
陆
34岁:第一次踏上仕途
游
38岁:奏请宋高宗罢黜杨存中,因此被 贬放
的
宋孝宗赐进士出身
仕 途
40岁:因弹劾曾觌、龙大渊再遭贬官 42岁:因“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
被罢免
45岁:夔州通判
48岁:被招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尾联用诸葛亮坚持北伐故事。诸葛亮 上表出师,忠心为主,是何等慷慨。虽然 最终“未捷身死”,但名满天下。千载以 来,有谁可与之相提并论?诗人实际是 以诸葛亮自况,意在斥责朝廷上下 碌碌奸人苟安主降,也表明自己并 未消沉的英雄气概,恢复中原的决 心至死不渝。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 出路,转而将渺茫的希望寄托在古 贤身上,真是万般无奈。
赏析陆游《书愤》
![赏析陆游《书愤》](https://img.taocdn.com/s3/m/48f3c127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86.png)
赏析陆游《书愤》《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赏析陆游《书愤》,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赏析陆游《书愤》篇1《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通过追述早年报国壮志、抗金斗争的豪迈生活,描写了晚年罢官闲居山阴的心情;抒发了自己年华老大,夙愿落空,壮志难酬的悲愤;批判了主和派投降误国,表现了诗人高度的爱国主义情精神。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曾任夔州通判、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权知严州,礼部郎中等职。
他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以完成九州统一大业为平生奋斗的目标,坚持抗金主张,反对和议,但仕途坎坷,屡遭投降派打击,壮志南酬,被迫隐居田园。
他以诗歌为手段,反映南宋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 扫胡尘” “ 靖国艰”是他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慷慨悲壮,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书愤》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作者62岁,罢官闲居山阴已经五年多了。
它充分表达了诗人以恢复中原为己任的意志和决心,抒发了自己年岁老大,壮志难酬的悲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首联,追叙自己早年的宏图大志和气壮如山的爱国热情。
既有对世时艰难的慨叹,又有对自己当年抗金复国的壮心豪气的袒露。
作者青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宏愿。
孝宗即位后,陆游曾向他陈述了有关定都、备战和革新政治的建议,使得朝廷主战气氛甚浓。
隆兴二年(1164)春,陆游积极支持爱国将领张浚北伐,符离之役失利,朝中主和势力日炽,张浚被罢免,陆游也受牵连而免了官职。
乾道八年,陆游抵达南郑,在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任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八个多月的从军生涯是他一生中身临前线最宝贵的时光,他身穿戎装,斗志昂扬地驰骋在西北国防前线。
他考察了南郑一带的山川形势和民情风俗,形成了他的“却用关中作本根”(《山南行》)的战略思想,积极向王炎陈“进取之策”,但南宋朝廷无法容忍他策划北伐的活动。
【高二学习指导】高二语文学习:高二语文必修三书愤赏析
![【高二学习指导】高二语文学习:高二语文必修三书愤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ada67c9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58.png)
【高二学习指导】高二语文学习:高二语文必修三书愤赏析为大家提供“高二语文学习:高二语文必修三书愤赏析”一文,供大家参考使用:高二语言学习:高二语言必修三册愤怒欣赏书愤赏析(一)《书怒》写于宋朝小春熙十三年春,陆游隐居山阴。
在62岁的时候。
从春熙七年起,他被免职六年,住在家乡,没有头衔。
在他的一生中,他“想要恢复”,但他在朝廷中被投降派阻止,未能实现。
因此,他非常悲伤和愤怒。
这首歌是他一生情感经历的艺术总结。
首联上句“早岁那知世事艰”是作者现在的概叹。
小小年纪,便有满腔的爱国热情。
但哪里又会懂得世事的艰辛呢?是啊,正如“少年不知愁滋味”“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廷。
这是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的。
“中原北望气如山”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心中的愤郁积如山。
一个“气”字足以看出诗人的悲愤。
小小年纪便有抗金报负,可是朝廷正豺狼当道。
看着自己的国土被金兵践踏,老百姓被金兵所害。
怎么不会“气如山”呢?可这如山的愤怒又向何处发泄,诗人只能“书愤”。
“建筑船上的雪在夜间穿过瓜州,铁马和秋风扫清了关口”。
我想起宋军打败晋军,收复失地的两次胜利。
这位诗人记忆犹新。
诗人生动地总结了《建筑船上的夜雪》和《铁马上的秋风》两次胜利的斗争。
可以看出,我多么渴望投身于这场战斗。
同时,它也表明宋人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土地。
前两联作者回忆过去,抒写他的抗金报负。
早岁的豪情形成全诗气韵雄厚的基调。
从记忆到现实,第一行反应将诗意化为悲伤。
“堵长城”和“堵长城”是隐喻性的技术,意思是守卫边境的士兵和能够保护国家安全的人。
“空”一词反映了诗人的野心没有得到回报的感觉。
像陆游这样志向远大的南宋人很多,但他们只能“虚张声势”,这说明南宋的统治是多么腐败。
这怎么能不让诗人“愤怒如山”和“愤怒于书”?在这里,“空洞的自我承诺”和“艰难的世界”对应着投降主义者的愤怒。
“镜中的寺庙最先被发现”浪费了很多年。
诗人照了照镜子,发现自己的头发变白了。
诗人的头发为什么会变白?是的,诗人年纪大了,但更多的诗人担心他们的国家!在南宋,有很多“勇士”想要效忠国家,但他们的野心没有得到回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愤》■关于陆游介绍陆游,南宋诗人。
字务观,号放翁。
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祖父陆佃,徽宗时官至尚书右丞,被诬元祐党籍,罢知亳州。
父陆宰,官朝请大夫,直秘阁。
陆游出身于一个由“贫居苦学”而仕进的世宦家庭。
他诞生和成长的年代,正当宋王朝腐败不振、屡遭金国(女真族)进犯的时候。
陆游诞生的第二年,金兵即攻陷宋朝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他随父陆宰向南逃亡,在“经旬不炊”和夜闻金兵马嘶中,历尽艰辛,逃至寿春(今安徽寿县),后又逃归故乡山阴。
饱经丧乱的生活感受,群情激昂的抗敌气氛,给童年时代的陆游留下难忘的印象,并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他后来曾这样回忆道:“绍兴初,某甫成童,亲见当时士大夫相与言及国事,或裂眦嚼齿,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杀身翊戴王室,虽丑裔方张,视之蔑如也。
”(《跋傅给事帖》)陆游自幼好学不倦,自称“我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
青年时代曾从江西派诗人曾幾学诗,得到不少启发,但他并未受其束缚,又从前代大诗人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岑参等人的诗作中汲取滋养。
封建家庭虽然给陆游以良好的文化熏陶,特别是爱国教育,但也给他带来婚姻上的不幸。
他20岁时与唐氏结婚,夫妻感情甚笃,可是母亲却不喜欢唐氏,硬逼着他们夫妻离散。
离婚后,陆游非常伤痛,曾在10年后的一次偶然相遇中写了〔钗头凤〕词以寄深情,此后多次赋诗怀念,直至老年还写了有名的爱情诗《沈园》。
陆游29岁时,赴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应锁厅试,名列第一,但因居于投降派权臣秦桧的孙子之前,又因他不忘国耻“喜论恢复”,于是受到秦桧忌恨,竟在复试时将他除名。
秦桧死后,孝宗即位,起初颇有抗金之志,主战派受到重视,陆游方被起用。
他积极向朝廷提出许多抗敌复国的军事策略和政治措施。
但由于张浚举兵北伐,部下将领不和,再加投降派掣肘,抗战终于受挫。
宋朝廷立即动摇,又走上屈服求和的老路;陆游也被加上“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黜还乡。
陆游在故乡山阴镜湖之滨闲居4年,屡次上书求职,最后才于乾道五年(1169)得一个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小官,其时已45岁。
他迫于生计,不得不于次年远行入蜀就任。
由于位卑职微,再加僻处山城,感到无所作为,但任期满后“归又无所得食”,不得不又上书求“捐一官以禄之,使粗可活”。
乾道八年(1172)主战将领四川宣抚使王炎聘他为干办公事,延至幕中襄理军务。
这使陆游的生活发生很大变化,他换上戎装,驰骋在当时国防前线南郑(今汉中)一带。
铁马秋风、豪雄飞纵的军旅生活,使陆游的怀抱不禁为之一开,写出了许多热情奔放的爱国诗篇。
“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丹心唯报国”,可算是他这一时期生活和心情的写照。
特别是当他看到川陕地势险要,民气豪侠,觉得可用关中作根本,以谋反攻收复失地。
于是便向王炎陈进取之策,提出一些经略中原、积粟练兵的战略。
他充满胜利的信心,认为“王师入秦驻一月,传檄足定河南北”。
可是陆游的这一片报国赤忱,并不能实现。
腐败的宋朝廷,只求苟安,无意进取,致使将士闲置前线,“报国欲死无战场”。
不久,宋朝廷将王炎召回,随即罢免,陆游也改任成都府安抚司参议官。
他只好抱着“不见王师出散关”和“悲歌仰天泪如雨”的激愤心情,眼看着收复中原的希望破灭。
此后,陆游又在蜀州、嘉州、荣州代理通判、知州等职,自称“身如林下僧”,抗战复国的壮志一直得不到伸展的机会。
淳熙二年(1175),范成大镇蜀,邀陆游至其幕中任参议官。
陆与范素有诗文之交,因此不甚拘守官场礼数,以至引起了同僚讥议;又由于陆游的复国抱负和个人的功名事业长久得不到伸展,常以“脱巾漉酒,拄笏看山”为自得,甚至在琵琶腰鼓、舞衫香雾中寻求精神麻醉,遂又被同僚指责为“不拘礼法,恃酒颓放”。
于是陆游索性自号“放翁”,并在诗中这样解嘲道:“名姓已甘黄纸外,光阴全付绿樽中。
门前剥啄谁相觅,贺我今年号放翁。
”从此,“放翁”便和他的诗名同著于世。
陆游在川陕9年,祖国的山川形势、风土民情丰富了他的生活体验。
特别是在南郑前线,他接触到许多边防战士和“忍死望恢复”的“遗民”,使他的精神境界不禁大开,并将许多富有生活实感的爱国激情倾注于诗。
这是他创作上收获最多的时期。
陆游对这一创作阶段很珍视,觉得“诗家三昧忽见前”,于是将全部诗作题名为《剑南诗稿》。
淳熙五年(1178)春,陆游诗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见,但并未真正得到重用,孝宗只派他到福州、江西去做了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
在江西任上,当地发生水灾,他“草行露宿”,不辞辛苦,亲到灾区视察,并“奏拨义仓赈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不料却因此触犯当道,竟以“擅权”罪名罢职还乡。
陆游在家闲居6年,已经62岁,才又被起用为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州。
他赴京受命,写了有名的七律《临安春雨初霁》,其中“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两句,得到孝宗的激赏,但孝宗并不了解陆游的真正抱负,只叫他到严州后,“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
新职虽然不合陆游素志,但他还是勤勉从事,正如诗中所说:“忧民怀懔懔,谋己耻营营。
”他在任上,力求“宽期会,简追胥,戒兴作,节燕游”,因此得到当地人民的爱戴,为他立碑,并为他曾经作过严州太守的高祖陆轸立祠,以纪念他们祖孙二人。
在严州任职期间,陆游曾将历年所作诗,特别是早年的作品,严加删选,共得2 500余首,刊刻为《剑南诗稿》20卷。
此书行世后,深得当时文坛赞誉。
淳熙十五年(1188),陆游在严州任满,卸职还乡。
不久,被召赴临安任军器少监。
次年,光宗即位,改任朝议大夫礼部郎中。
于是他又连上奏章,谏劝朝廷“力图大计,宵旰勿怠”,并提出“救民之贫,莫先于轻赋”等政治主张。
这时宋朝廷已耽于偏安享乐,无意进取,所以陆游的建议不仅不被采纳,反而遭到奸佞之徒的弹劾,以“嘲咏风月”的罪名再度罢官。
陆游对此非常愤慨,便索性将山阴镜湖故居命名为“风月轩”,以示讥讽。
此后,陆游长期蛰居农村,计有12年之久,在幽静但却清贫的生活中度着晚年。
他将书室命名为“老学庵”,以坐拥书城为乐,正像诗中所说:“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另外,他还亲自参加一些农业劳动:“扶衰业耕桑”,“夜半起饭牛”,甚至为了应付“吏征租”,不得不典质衣服。
由于他“身杂老农间”,了解到下层人民的痛苦,而且感到“忠言乃在闾里间”,所以想和他们倾吐满腔爱国热情:“耿耿一寸心,思与穷友论。
”农民们也感到陆游可敬可亲,每当看到他走来,便取出酒菜招待。
他们为了感谢陆游治病施药,更是“村巷欢欣夹道迎”,而且生子多以“陆”字为名,以报“活我”之恩。
在陆游乡居时,宁宗于绍熙五年(1194)七月代光宗即位,次年改国号为庆元。
外戚韩侂胄当政。
他斥理学为伪学,罢逐宗室大臣赵汝愚及理学家朱熹等,史称“庆元党禁”。
在这一时期,陆游曾应韩侂胄之请,为他撰写了《南园记》,希望他“勤劳王事”。
嘉泰二年(1202),宋朝因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尚未完成,召陆游入朝修撰,次年修毕,即辞官还乡。
开禧二年(1206),韩侂胄对金宣战,因急于贪功,贸然出师,不久即以失败告终。
韩亦被杀取首送金议和。
由于陆游和韩曾有上述关系,在当时和后来都曾受到一些责难,认为“晚节”不终。
其实,陆游在韩当政时退而复出,主要是为抗敌复国的夙愿所驱使,并无趋炎附势之意。
陆游于嘉泰三年辞官还乡,已近80高龄。
此后犹赋诗作文不辍,但身体却逐年衰弱,终于在嘉定二年(1209)十二月二十九日,85岁的老诗人抱着未见国土收复的遗恨,与世长辞。
陆游是一位创作特别丰富的诗人,集中存诗共约9300余首。
他的诗大致可以分为三期:第一期是从少年到中年(46岁)入蜀以前。
这一时期最长(约30年),但集中现存诗却最少,约200首左右,这是因为他将早年那些“但欲工藻绘”的作品尽行删去的结果。
据其《跋诗稿》中所说,他曾将42岁以前的诗“又去十之九”,估计删去总在万首以上。
由此也可看出,他前期的诗作主要偏于文字形式,尚未得到生活的充实。
第二期是入蜀以后,到他54岁罢官东归,前后近20年,存诗2 400余首。
这一时期他从军南郑,深入国防前线,充满战斗气息的豪迈生活以及雄奇壮伟的山川形势,不仅加深了他对现实的体验和激发了他爱国的思想感情,同时诗风也随之一变,正像他在诗中所说的“地胜顿惊诗律壮”。
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成熟和丰富,奠定了他作为一代文宗的崇高地位。
第三期是长期蛰居故乡山阴一直到逝世,亦有20年,现存诗约近6 500首。
这一时期的诗作最多,当是由于晚年未暇删汰的缘故。
这一时期他生活比较平静,与农民接触较多,再加他宦海沉浮,饱经忧患,且年事渐高,因此在诗中表现为一种清旷淡远的田园风味,并不时流露着苍凉的人生感慨。
“诗到无人爱处工”,可算是道出了他此时的某种心情和所向往的艺术境界。
另外,在这一时期的诗中,也表现出趋向质朴而沉实的创作风格,如许多反映农村疾苦的诗即属此类。
以上所分三期,仅是大致而言,并不能截然分割。
其实每一时期都有出色的作品,即使是早期,在语言韵律等方面,也显示了诗人艺术上的功力,从而为后来达到更高的成就准备了基础。
更重要的是,在陆游的诗中始终贯穿着一个永不衰退的特色,这就是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
这一特色在他中年入蜀以后,表现尤为明显,不仅在同时代的诗人中显得很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无怪梁启超称之为“亘古男儿一放翁”。
由于陆游所写的诗“言恢复者十之五六”,故屡遭投降派的打击和排挤。
但他“位卑未敢忘忧国”,抗敌御侮一直是最能触发他创作激情的思想主题。
在他早年的诗中曾这样写着:“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夜读兵书》);到了82岁的老年,还是“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老马行》)。
正是这种永不衰竭的爱国热情,使陆游唱出了那一时代最高亢的歌声。
他所写的许多感情激昂、气概宏肆的诗篇,像黄钟大吕一般地震荡人心。
陆游的“一片丹心”'始终得不到报国的机会,不能不常常感到压抑和愤慨,在诗中也就表现为在激昂的基调中又鸣响着悲怆。
正像他在有名的《书愤》诗中所歌咏的:“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又如:“白发萧萧卧泽中,祇凭天地鉴孤忠。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其他还有《金错刀行》《送七兄赴扬州帅幕》《胡无人》《病起书怀》《关山月》《出塞曲》《夜泊水村》《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纵笔》《陇头水》等等,都是气壮语豪而又托兴深微之作。
特别感人的是,陆游在临终前夕,还不忘收复国土,在有名的《示儿》诗中写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以上这类诗,堪称是最能体现陆游创作精神的代表作。
陆游的诗可谓各体兼备,无论是古体、律诗、绝句都有出色之作,其中尤以七律写得又多又好。
在这方面,陆游继承了前人的经验,同时又富有自己的创造,所以有人称他和杜甫、李商隐完成七律创作上的“三变”(舒位《瓶水斋诗话》);又称他的七律“当时无与比埒”(沈德潜《说诗晬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