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代谢的联系及其调节
9 物质代谢和调节

第九章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节内容提要物质代谢是生命的本质特征,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体内各种物质代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体内物质代谢的特点:①整体性;②在精细调节下进行;③各组织器官物质代谢各具特色;④具有共同的代谢池;⑤ATP是共同能量形式;⑥NADPH是代谢所需的还原当量。
各代谢途径之间可通过共同枢纽性中间产物互相联系和转变。
糖、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素在供应能量上可互相代替,互相制约,但不能完全互相转变,因为有些代谢反应是不可逆的。
各组织、器官有独特的代谢方式。
肝是物质代谢的中心。
从肠道吸收进入人体的营养素,几乎都是经肝的处理和中转;各器官所需的营养素大多也通过肝的加工或转变,有的代谢终产物还需通过肝解毒和排出。
代谢调节可分为三级水平:一是细胞水平调节,主要通过改变关键酶的活性来实现。
酶活性调节有两种方式:酶的变构调节和酶蛋白的化学修饰调节。
变构调节系变构剂与酶的调节亚基结合引起酶分子构象改变,导致其催化活性改变,不涉及共价键与组成的变化。
而酶的化学修饰调节是酶催化的化学反应,涉及酶蛋白的化学结构共价键与组成的变化;有磷酸化、甲基化、乙酰化等方式,以磷酸化为主;化学修饰调节具有放大效应;以调节代谢强度为主。
变构调节与化学修饰调节两者相辅相成,均为快调节。
二是激素水平调节,通过激素与靶细胞受体特异结合,将激素信号转化为细胞内一系列化学反应,最终表现出激素的生物学效应。
根据受体在细胞内的部位不同,激素可分为膜受体激素(蛋白质、肽类及儿茶酚胺类激素),通过与膜受体结合可将信号跨膜传递入细胞内,胞内受体激素(类固醇激素、甲状腺素),可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与胞内受体(大多在核内)结合,形成二聚体,作为转录因子与DNA上特定核苷酸序列即激素反应元件(HRE)结合,以调控该元件所辖特定基因的表达。
三是神经系统可通过内分泌腺间接调节代谢,也可直接对组织、器官直接施加影响,进行整体调节,从而使机体代谢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生物化学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节ppt课件

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节
概述
(一)物质代谢调节的概念
正常情况下,为适应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机体 能够及时调节物质代谢的强度、速率和方向,以 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及代谢的顺利进行,在整 体上保持动态平衡。机体 对物质代谢的精细调 节过程称做代谢调节。
(二)代谢途 径
代谢途径是指生物 体内物质在代谢过 程中,由许多酶促 反应组成的、有秩 序的、依次连接的、 连续的化学反应。
某些代谢途径的变构酶及其变构效应剂
代谢途径 变构酶
变构激活剂
变构抑制剂
糖酵解
己糖激酶
AMP、ADP、FDP、Pi G-6-P
三羧酸循环
磷酸果糖激酶-1 丙酮酸激酶 柠檬酸合酶
FDP FDP AMP
柠檬酸 ATP、乙酰CoA ATP、长链脂酰CoA
糖异生
糖原分解 糖原合成 脂酸合成 胆固醇合成 氨基酸代谢
线粒体
胆固醇合成 细胞液和内质网
磷酸戊糖途径 细胞液
尿素合成 细胞液和线粒体
糖异生
细胞液
蛋白质合成 细胞液和内质网
糖原合成与分解 细胞液
DNA合成 细胞核
氧化磷酸化
线粒体
mRNA合成 细胞核
磷脂合成
内质网
tRNA合成 核质
脂肪酸合成
细胞液
rRNA合成 核仁
脂肪动员
细胞液
血红素合成 细胞液和线粒体
脂酸β氧化
草酰乙酸
丙酮酸
丙酮酸羧化酶
3. 级联调节
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受体
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受体
G蛋白(无活性) G蛋白(有活性)
腺苷酸环化酶 腺苷酸环化酶
(无活性)
(有活性)
ATP
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节《生物化学》复习提要

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节第一节物质代谢的特点(一)整体性体内各种物质包括糖、脂、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等的代谢不是彼此孤立各自为政,而是同时进行的,而且彼此互相联系,或相互转变,或相互依存,构成统一的整体。
(二)代谢调节机体存在精细的调节机制,不断调节各种物质代谢的强度、方向和速度以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
代谢调节普遍存在于生物界,是生物的重要特征。
(三)各组织、器官物质代谢各具特色由于各组织、器官的结构不同,所含有酶系的种类和含量各不相同,因而代谢途径及功能各异,各具特色。
例如肝在糖、脂、蛋白质代谢上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是人体物质代谢的枢纽。
(四)各种代谢物均具有各自共同的代谢池无论是体外摄人的营养物或体内各组织细胞的代谢物,只要是同一化学结构的物质在进行中间代谢时,不分彼此,参加到共同的代谢池中参与代谢。
(五)ATP是机体能量利用的共同形式糖、脂及蛋白质在体内分解氧化释出的能量,均储存在ATP的高能磷酸键中。
(六)NADPH是合成代谢所需的还原当量参与还原合成代谢的还原酶则多以NADPH为辅酶,提供还原当量。
如糖经戊糖磷酸途径生成的NADPH既可为乙酰辅酶A合成脂酸,又可为乙酰辅酶A 合成固醇提供还原当量。
第二节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一、在能量代谢上的相互联系乙酰辅酶A是三大营养物共同的中间代谢物,三羧酸循环是糖、脂、蛋白质最后分解的共同代谢途径,释出的能量均以ATP形式储存。
从能量供应的角度看,这三大营养素可以互相代替,并互相制约。
二、糖、脂和蛋白质代谢之间的联系体内糖、脂、蛋白质和核酸等的代谢不是彼此独立,而是相互关联。
它们通过共同的中间代谢物,即两种代谢途径汇合时的中间产物,三羧酸循环和生物氧化等联成整体。
(一)糖代谢与脂代谢的相互联系当摄人的糖量超过体内能量消耗时,除合成少量糖原储存在肝及肌肉外,生成的柠檬酸及ATP可变构激活乙酰辅酶A竣化酶,使由糖代谢源源而来的大量乙酰辅酶A得以羧化成丙二酰辅酶A,进而合成脂酸及脂肪在脂肪组织中储存,即糖可以转变为脂肪。
第十一章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及其调节

CTP
血红素合成 ALA合成酶
血红素
(2)变构酶的特点及作用机制
变构酶常由多个亚基构成; 变构效应剂可通过非共价键与调节亚基结合,引起酶构
象改变(T态和R态)或亚基的聚合、分离从而影响酶 的活性; 变构酶的酶促反应动力学不符合米曼氏方程式; 变构效应剂常常是酶的底物、产物或其他小分子中间代 谢物。 变构调节过程不需要能量。
(CH2)4CO HS Co
OH
AO
CH
3
CO
P
丙酮酸脱氢 酶
O CH HC TT
S
二氢硫辛酸 转乙酰酶
C C S Co
H3
A
H SH
(CH2)4CO OH
2 3
HP
S
(CH2)4CO OH
S
S
FAD H2
二氢硫辛酸
脱氢酶 FA D
丙酮酸氧化脱羧
NFAA
D+
NADH +H+
乙酰 丙二酸单 β-酮脂酰转移酶 酰转移酶 合成酶
第一节
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一、物质代谢的特点
物质代谢的整体性 物质代谢的可调节性 组织器官代谢的特色性 不同来源代谢物代谢的共同性 能量储存的特殊性 NADPH为合成代谢提供还原当量
二、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一)能量代谢上的相互联系
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的贮存、释放、转移和利 用等称为能量代谢。
现出激素的生物学效应。 根据激素作用受体部位不同,激素可分为:细胞膜受
体激素和细胞内受体激素。
三、整体水平的代谢调节
1.应激状态下的代谢调节
应激是机体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如严重创伤、感染、中 毒、剧烈的情绪变化等所作出的应答性反应。
物质代谢的联系和调节专业知识讲解

汇报人: 2023-12-30
目录
• 物质代谢的基本概念 • 物质代谢的联系 • 物质代谢的调节 • 物质代谢异常与疾病 • 物质代谢的研究方法 • 物质代谢的前沿进展与未来展
望
01
物质代谢的基本概念
物质代谢的定义
物质代谢
指生物体内所发生的用于维持生命活动的化学反应的总和,包括 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两类。
合成代谢
指生物从外界吸收各种营养物质,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将其转化 为自身组成成分,并储存能量的过程。
分解代谢
指生物体将自身组成成分分解为简单物质,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物质代谢的过程
消化吸收
食物经过物理和化学方式被分解为可被细胞吸 收的小分子,如氨基酸、单糖和脂肪酸。
转运
吸收的小分子通过细胞膜的转运进入细胞内部 。
物质代谢与细胞信号转导的联系
激素调节物质代谢
激素作为细胞信号分子,可以调节细胞内酶的活性或影响基因的表达,从而调 节物质代谢的速度和方向。
物质代谢影响细胞信号转导
细胞内的物质代谢可以产生一些小分子信号分子,如cAMP、Ca2+等,这些信 号分子可以作为第二信使参与细胞信号转导过程。
03
物质代谢的调节
05
物质代谢的研究方法
生物化学研究方法
生物化学研究方法是通过生物化学手段来研究物质代谢的过 程。这些手段包括生物化学实验、生物化学分析和生物化学 技术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深入了解物质代谢的分子机制 和代谢途径。
生物化学研究方法还可以用来研究生物体内各种物质的合成 、分解和转化等过程,以及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调节 机制。这些研究对于理解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和疾病发生机制 具有重要意义。
物质代谢联系与调节

01
02
03
某些物质可以诱导细胞内产生诱导酶,这种作用叫做酶的诱导生成作用。
一些分解代谢的酶类只在有关底物or底物类似物存在时才能诱导合成;
一些合成代谢的酶类在产物或产物类似物足够存在时,其合成被阻遏。
1.酶的诱导和阻遏
1
诱导酶:是指当细胞中加入特定诱导物后诱导产生的酶,它的含量在诱导物存在下显著增高,这种诱导物往往是酶底物的类似物或底物本身。
脂肪转变为糖是有限的。脂类分子的甘油部分经糖异生可以生成糖,而FA部分分解产生的乙酰CoA进入TCA后全部氧化为CO2和H2O。因此,在动物中,脂肪转变为糖是有限的,而在植物和微生物中存在乙醛酸循环,乙酰-CoA可产生OA,可异生为糖,因此,在植物和微生物中,脂肪可以转变为糖。
糖代谢与脂代谢的相互联系
细胞代谢的调节,主要是通过控制酶的作用而实现的。这种酶水平的调节,是最基本的调节方式。激素和神经调节是随着生物进化、发展而完善起来的调节机制,但是它们仍然是通过“酶水平”的调节而发挥其作用。所有这些调节又受生物遗传因素的控制。
DNA的复制、转录在细胞核里进行。转录出的mRNA、tRNA、rRNA从核孔穿出进入细胞质,在粗面内质网上进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当诱导物存在时,诱导物和阻遏蛋白结合时,改变阻遏蛋白的构象,不能与操纵基因结合,于是RNA聚合酶起作用,使底物基因进行转录和翻译,生成酶蛋白。
酶生成的阻遏作用(repression) 在没有代谢产物时,阻遏蛋白不能与操纵基因结合,因而结构基因就转录翻译,生成酶蛋白。
当代谢产物存在时,代谢终产物和阻遏蛋白结合,使阻遏蛋白构象发生变化,可与操纵基因结合,从而使结构基因不能进行转录,酶的生成受到阻遏。
核酸代谢与糖、脂及蛋白质代
生物化学基础第08章 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节

糖 ▲生酮氨基酸
脂肪
三
○生糖兼生酮氨基酸 未标记为生糖氨基酸
磷酸丙糖 α —磷酸甘油 脂肪酸
、
三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大 物 质
丙氨 酸 半胱氨酸 甘氨 酸 苏氨 酸 ○ 色氨酸
丙酮酸 乙酰CoA
▲亮氨酸 ○ 异亮氨酸 酮体 ○ 色氨酸
乙酰 乙酰CoA
代
天冬酰胺 天冬氨酸
草酰乙酸
谢
柠檬 酸
▲亮氨酸 ▲赖氨酸 ○ 异亮氨酸
之
间
○ 苯丙氨酸 ○ 酪氨酸
延胡索酸 三羧酸循环
○ 色氨酸 ○ 苯丙氨酸 ○ 酪氨酸
的
联
缬氨 酸 苏氨酸
系
蛋氨酸 ○ 异亮氨酸
琥珀酰CoA
α—酮戊二酸
谷氨 酸 谷氨 酰胺 精氨 酸 组氨 酸 脯氨 酸
四、核酸与其他物质代谢的联系
氨基酸是体内合成核酸的重要原料:
氨基酸
(蛋、丝、组、甘、色)
分解代谢
主要通过神经-体液途径对代谢进行整体调节。 整体调节中,中枢神经系统起主导作用,它可
直接影响组织、器官代谢,如运动神经兴奋时, 肌细胞内ADP与无机磷酸浓度增加,促进糖氧 化分解。
饥饿的整体调节
1~3天不进食,肝糖原减少,血糖趋于降低, 胰岛素分泌减少和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
由此引起肌蛋白分解加快,糖异生作用增强, 脂肪动员和分解增加,酮体生成增多。肌蛋白分 解的氨基酸增多,其中大部分转变为丙氨酸和谷 氨酰胺,成为糖异生的主要原料。脂肪动员的脂 肪酸约有25%在肝生成酮体,脂肪酸和酮体成为 心肌、骨骼肌和肾皮质的重要燃料。
《生物化学基础》
电子课件
鄂东职业技术学院医药学系 湖北省黄 冈 卫 生学校
大学生物化学课件物质代谢的联系和调节

(3)肝在蛋白质代谢中的作用
1. 合成多种血浆蛋白质
(四)共同代谢池
体外摄入的营养物或体内各组织细胞的代谢物, 只要是同一化学结构的物质,在进行中间代谢 时,不分彼此,参加到共同的代谢池中参与代 谢,机会均等。 葡萄糖、 氨基酸
(五)ATP是机体能量利用的共同形式 (六) NADPH是合成代谢所需还原当量
第二节 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一、在能量代谢上的相互联系
全部清蛋白、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Apo A、B、C、 E,部分a1, a2, β球蛋白。
2. AA合成与分解的主要器官。
3. 生成尿素的器官。 肝昏迷氨中毒
(4)肝参与多种维生素和辅酶的代谢 (略)
1. 肝在脂溶性维生素吸收和血液运输中的作用 胆汁酸参与维生素A,D,E,K的吸收。 血液中的运输:视黄醇结合蛋白 维生素D结合蛋白
(二)糖代谢与AA代谢的联系
1. 糖
NEAA (12种)
2. AA 糖 (18种,糖异生,除Leu, Lys)
必需AA 生糖AA 生酮AA 生糖兼生酮AA
(三)脂类代谢与AA代谢的相互联系
1. AA CH3CO-ScoA
FA、胆固醇
2. AA 是合成PL的原料 丝AA、乙醇胺、甲硫AA、胆碱(p160) 肉碱(β-氧化,p156)
饥饿:脂肪动员,脂肪组织分解TG为甘油和FA,释放入血。
6 . 肾:
糖异生、糖酵解、酮体生成 肾髓质,无线粒体,只能酵解供能 肾皮质,主要利用FA、酮体供能
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和代谢调节

(无活性) 磷酸化酶激酶(活性)
104
ATP ADP
5
106
Ⅲ 、举例:糖原磷酸化酶的共价修饰调节
去磷酸化
磷酸化
Ⅳ 、特点:
①快速调节(比别构调节慢);
②酶促、共价修饰;
③被修饰的酶有两种形式,一种为活性形式, 另一种为非活性形式。
④对调节信号有放大效应,调节效率比别构 调节高;
酶级联系统 调控示意图
肾上腺素或 胰高血糖素
1、腺苷酸环化酶
(无活性)
腺苷酸环化酶(活性)
三、脂代谢与蛋白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1、脂肪转化为蛋白质
甘油 脂肪
磷酸二羟丙酮
脂肪酸 乙酰CoA 氨基酸碳架 氨基酸 蛋白质
有限
2、蛋白质转化为脂肪
生酮AA α-酮酸
乙酰乙酸 乙酰辅酶A
蛋白质 生糖AA
丙酮酸
磷酸二羟丙酮
脂肪酸 脂肪
α-磷酸甘油
四、核酸代谢与其他物质代谢的相互关系
1、糖、脂肪、蛋白质为核酸的合成提供原料和能量
Ⅲ、别构调节的一种重要方式 ——前馈和反馈调节
前馈:意思是“输入对输出的影响”。 底物对代谢过程的调节作用。
反馈:意思是“输出对输入的影响”。 代谢产物对代谢过程的调节作用。
前馈和反正馈调控(+):使代谢过程加快。 负调控(-):使代谢过程减慢。
其调节机理是通过酶的变构效应来实现的。
+ 或—
前馈 S0 E0 S1 E1 S2
2.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是相互关联的
(殊途同归——TCA)
3.三者之间的相互转化
一、糖代谢与脂肪代谢的相互联系(转化)
1、糖转化为脂肪
⑴糖
有氧氧化乙酰CoA,NADPH 从头合成 脂肪酸
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和代谢调节

1
腺苷酸环化酶(活性)
意义:酶的共价修饰反应是酶 促反应,只要有少量信号分子 (如激素)存在,即可通过加 速这种酶促反应,而使大量的 另一种酶发生化学修饰,从而 获得放大效应。这种调节方式 快速、效率极高。
2、ATP
cAMP
2 102
3、蛋白激酶
3
(无活性) 蛋白激酶(活性
)
ATP 4、磷酸化酶激
ADP
脂肪
甘油 脂肪酸
磷酸二羟丙酮
乙酰CoA
氨基酸碳架
氨基酸
蛋白质
有限
2、蛋白质转化为脂肪
生酮AA 蛋白质
生糖AA
α-酮酸
乙酰乙酸
丙酮酸
磷酸二羟丙酮
乙酰辅酶A 脂肪酸
α-磷酸甘油
脂肪
四、核酸代谢与其他物质代谢的相互关系 1、糖、脂肪、蛋白质为核酸的合成提供原料和能量
PRPP
糖
糖、脂 CO2 ATP
Gln Gly Asp 甲酸盐
乙醛酸循环 琥珀酸
(植物)
糖异生 糖 糖异生(次要)
TCA
主要
ATP(供能)
二、糖代谢与蛋白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1、糖转化为蛋白质
①碳源:糖经EMP和TCA循环产生3-PGA、PEP、丙酮酸、α-酮戊二酸和草酰乙酸等,它们 均可形成相应的AA。
②能源:ATP。 ③提供还原力: NADH、NADPH
糖 →→α-酮酸→→氨基酸→+蛋N白H3质
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和代谢调节
第一节 物质代谢间的相互联系 一、糖代谢与脂类代谢的相互关系 二、 糖代谢与蛋白质代谢的相互关系 三、脂类代谢与蛋白质代谢的相互关系 四、核酸与糖类、脂类、蛋白质代谢的相互关系
1.各物质的代谢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第十一章 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及其调节(编写)

第十一章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及其调节第一节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一、糖、脂、蛋白质在能量代谢上的相互联系二、糖、脂、蛋白质及核酸代谢之间的相互联系第二节物质代谢的调节一、细胞水平的代谢调节二、激素水平的代谢调节三、整体水平的代谢调节第十一章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及其调节物质代谢、能量代谢与代谢调节是生命存在的三大要素。
生命体都是由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四大类基本物质和一些小分子物质构成的。
虽然这些物质化学性质不同,功能各异,但它们在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并不是彼此孤立、互不影响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彼此交织在一起的。
机体代谢之所以能够顺利进行,生命之所以能够健康延续,并能适应千变万化的体内、外环境,除了具备完整的糖、脂类、蛋白质与氨基酸、核苷酸与核酸代谢和与之偶联的能量代谢以外,机体还存在着复杂完善的代谢调节网络,以保证各种代谢井然有序、有条不紊地进行。
第一节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一、糖、脂、蛋白质在能量代谢上的相互联系糖类、脂类及蛋白质都是能源物质均可在体内氧化供能。
尽管三大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分解的代谢途径各不相同,但乙酰CoA是它们代谢的中间产物,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是它们代谢的共同途径,而且都能生成可利用的化学能ATP。
从能量供给的角度来看,三大营养物质的利用可相互替代。
一般情况下,机体利用能源物质的次序是糖(或糖原)、脂肪和蛋白质(主要为肌肉蛋白),糖是机体主要供能物质(占总热量50%~70%),脂肪是机体储能的主要形式(肥胖者可多达30%~40%)。
机体以糖、脂供能为主,能节约蛋白质的消耗,因为蛋白质是组织细胞的重要结构成分。
由于糖、脂、蛋白质分解代谢有共同的代谢途径限制了进入该代谢途径的代谢物的总量,因而各营养物质的氧化分解又相互制约,并根据机体的不同状态来调整各营养物质氧化分解的代谢速度以适应机体的需要。
若任一种供能物质的分解代谢增强,通常能代谢调节抑制和节约其它供能物质的降解,如在正常情况下,机体主要依赖葡萄糖氧化供能,而脂肪动员及蛋白质分解往往受到抑制;在饥饿状态时,由于糖供应不足,则需动员脂肪或动用蛋白质而获得能量。
物质代谢的联系及调节ppt课件

丙酮酸
乙酰 CoA
植物或微 生物
三羧酸 循环
乙醛酸 循环
糖原(或淀粉) 1,6-二磷酸果糖
磷酸二羟丙酮 磷酸烯醇丙酮酸
草酰乙酸 苹果酸 延胡索酸 琥珀酸
糖的分解代谢和 糖异生的关系
天冬氨酸
(PEP) 丙酮酸
(胞液) (线粒体)
(转氨基作用) 谷氨酸
蛋白质 核酸
淀粉、糖原
脂肪
糖
类
氨基酸
核苷酸
1-磷酸葡萄糖
ATP 腺苷酸 抑制 环化酶
cAMP
磷酸二酯
5'-AMP
酶 激活
葡萄糖
分解代 谢产物
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
• 真核基因表达调控的五个水平
DNA水平调节 转录水平调节 转录后加工的调节 翻译水平调节 翻译后加工的调节
• 真核基因调控主要是正调控 • 顺式作用元件和反式作用因子 • 转录因子的相互作用控制转录
是通过酶的变构效应来实现的。
(1)限速步骤和标兵酶
(2)反馈抑制
(3)前馈和反馈激活
(4)前馈和反馈调节中酶活性调节的机制
共价修饰
酶分子中的某些基团,在其它酶的催化下, 可以共价结合或脱去,引起酶分子构象的改变, 使其活性得到调节,这种方式称为酶的共价修饰 (Covalent moldification )。目前已知有六种修饰方 式:磷酸化/去磷酸化,乙酰化/去乙酰化,腺苷酰 化/去腺苷酰化,尿苷酰化/去尿苷酰化,甲基化/ 去甲基化,氧化(S-S)/还原(2SH)。
谷氨酸
联
谷氨酰氨
系
组氨酸 脯氨酸
丙酮酸 乙酰乙酰CoA
丙二单酰CoA
乙酰CoA
胆固醇
草酰乙酸 苹果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代谢调节的四级水平:
酶水平调节
细胞水平调节 激素水平调节 神经水平调节
多细胞整体水平调节
酶水平的调节
——已有酶活性的调节
1、酶原激活 2、酶的别构效应
酶活性的前馈和反馈调节
3、酶的共价修饰与级联放大机制
4、辅因子对已有酶活性的调节
酶 定 位 的 区 域 化
细胞质:酵解;磷 戊糖途径;糖原 合成;脂肪酸合 成;
线粒体:丙酮酸氧化;三羧 酸循环;-氧化;呼吸链电 子传递;氧化磷酸化
细胞核:核酸合成
内质网:蛋白质合成 ;磷脂合成
酶活性的前馈和反馈调节
前馈(feedforward )和反馈(feedback )是来 自电子工程学的术语,前者的意思是“输入对输出的影 响”,后者的意思是“输出对输入的影响”,这里分别 借用来说明底物和代谢产物对代谢过程的调节作用。这 种调节作用是通过酶的变构效应来实现的。
(1)关键酶与限速步骤
(2)反馈抑制——终产物的调节作用
(3)前馈激活——代谢底物的调节作用
反馈调节中酶活性调节的机制
代谢物
别 构 中 心
活性 中心
(1)关键酶与限速步骤
代谢调控主要通过途径中少数起关键作用的酶进行控制,
这种可被控制并对代谢途径产生重要影响的酶称为关键酶。因
为关键酶所催化的反应通常是最慢的,成为整个过程的限速步 骤,关键酶又称限速酶。
核糖-5-磷酸 磷酸二羟丙酮 PEP 甘油
脂肪酸
生酮氨基酸
亮氨酸 赖氨酸 酪酰氨 色氨酸 笨丙氨酸 异亮氨酸 亮氨酸 色氨酸
丙酮酸
丙二单酰CoA
乙酰乙酰CoA
乙酰CoA
胆固醇
草酰乙酸 苹果酸 延胡索酸 琥珀酸 琥珀酰CoA -酮戊二酸
乙醛酸
柠檬酸
异柠檬酸
第二节 代 谢 调 节
一、代谢调节的概念
二、细胞区域化调节
三、酶水平的调节 四、激素调节
代谢调节
生命是靠代谢的正常运转维持的。生命有限的空间内同时 有那麽多复杂的代谢途径在运转,必须有灵巧而严密的调节机 制,才能使代谢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与生物自身生长发育的需 要。调节失灵便会导致代谢障碍,出现病态甚至危及生命。在
漫长的生物进化历程中,机体的结构、代谢和生理功能越来越
cAMP,cGMP)。
脂肪代谢和糖代谢的关系
3-磷酸甘油 三酰甘油 脂肪酸
糖原(或淀粉) 1,6-二磷酸果糖
甘油
磷酸二羟丙酮
氧 化
合 成
丙酮 酸
磷酸烯醇丙酮酸
草酰乙酸
乙酰 CoA
植物或微 生物
三羧酸 循环
苹果酸
乙醛酸 循环
延胡索酸
琥珀酸
糖的分解代谢和 糖异生的关系
(PEP) 丙氨酸 (胞液) (线粒体) 天冬氨酸
(转氨基作用)
谷氨酸
糖 类 脂 类 氨 基 酸 和 核 苷 酸 之 间 的 代 谢 联 系
蛋白质
氨基酸
核酸
核苷酸
淀粉、糖原
1-磷酸葡萄糖 6-磷酸葡萄糖
脂肪
生糖氨基酸
甘氨酸 天冬氨酸 谷氨酰氨 丙氨酸 甘氨酸 丝氨酰 苏氨酸 半胱氨酸 天冬氨酸 天冬酰氨 酪氨酸 天冬氨酸 苯丙酰氨 异亮氨酸 甲硫酰氨 苏氨酸 缬氨酸 谷氨酸 谷氨酰氨 组氨酸 脯氨酸 精氨酸
C.无活性阻遏蛋白
mRNA
阻遏蛋白(无活性)
酶蛋白 阻遏蛋白不能跟操纵基因结合, 结构基因可以表达
D.无活性阻遏蛋白加辅阻遏剂
代谢产物与阻遏蛋白结合,从而使阻遏蛋 白能够阻挡操纵基因,结构基因不表达
代谢产物
A、乳糖操纵子的结构
乳 糖 操 纵 子 的 负 调 控
调节 基因 R
启 动 操纵 子 基因
P O LacZ
PPi
UDPG
葡萄糖
+
糖原合成酶
糖原
6-磷酸葡萄糖的前馈激活作用
共价修饰
酶分子中的某些基团,在其它酶的催化下, 可以共价结合或脱去,引起酶分子构象的改变, 使其活性得到调节,这种方式称为酶的共价修饰 (Covalent moldification )。目前已知有六种修饰方 式:磷酸化/去磷酸化,乙酰化/去乙酰化,腺苷酰 化/去腺苷酰化,尿苷酰化/去尿苷酰化,甲基化/ 去甲基化,氧化(S-S)/还原(2SH)。
5'-AMP
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
真核基因表达调控的五个水平
DNA水平调节 转录水平调节 转录后加工的调节 翻译水平调节 翻译后加工的调节
翻译调节 核 细胞质
DNA
DNA水平调节
转录水平调节
转录初产物 RNA
转录后加工 的调节
mRNA
mRNA降解调节
真核基因调控主要是正调控
蛋白质前体
顺式作用元件和反式作用因子 转录因子的相互作用控制转录
丙氨酸 苏氨酸 葡萄糖 甘氨酸 丝氨酸 磷酸烯 醇式酸 半胱氨酸 丙酮酸 异亮氨酸
苯丙氨酸 酪氨酸
亮氨酸
赖氨酸 色氨酸
亮氨酸
缬氨酸
乙酰CoA
乙酰乙酰CoA
天冬氨酸 天冬酰氨 苯丙氨酸 酪氨酸 天冬氨酸
草酰乙酸
谷氨酰胺 精氨酸 组氨酸 柠檬酸 脯氨酸
延胡索酸
异亮氨酸
甲硫氨酸 苏氨酸 缬氨酸 琥珀酰CoA -酮戊二酸 谷氨酸
顺序反馈抑制示意图
X
E4 D E5 F J
A
E1
B
E2
C
E3
-
Y
芳香族氨基酸合成的顺序反馈调节
协同调节示意图 A E1 B E2 C E3 E4 D E5 Y
X
-
-
F
G
赖氨酸和苏氨酸的协同反馈调节
同工酶反馈抑制示意图
H
A
E2
E3 E4 D E5 J
E1
E2
B
C
-
-
F G
几种氨基酸的同工酶反馈调节
核酸生物合成需要糖和蛋白质的代谢中间产物参加,而且需要
酶和多种蛋白质因子。
各类物质代谢都离不开具备高能磷酸键的各种核苷酸,如ATP
是能量的“通货”,此外UTP参与多糖的合成,CTP参与磷脂合
成,GTP参与蛋白质合成与糖异生作用。
核苷酸的一些衍生物具重要生理功能(如CoA、NAD+,NADP+,
例:糖原磷酸化酶的共价修饰
ATP
激酶 磷酸酯酶
ADP
磷酸化酶
(无活性)
磷酸化酶
P -OH
(有活性)
P
H2O
酶级联系统 调控示意图 意义:由于
酶的共价修饰 反应是酶促反 应,只要有少 量信号分子 (如激素)存 在,即可通过 加速这种酶促 反应,而使大 量的另一种酶 发生化学修饰, 从而获得放大 效应。这种调 节方式快速、 效率极高。
第十五章
物质代谢的联系及其调节
第一节 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第二节 代谢调节 第三节 基因表达调控
思考
生物大分子
降解代谢 合成代谢
生物构件小分子 ATP
生物构件小分子
NADPH 6-磷酸葡萄糖 丙酮酸 乙酰CoA
中间产物
中间产物
物质的新陈代谢
葡萄糖 芳香族氨基酸
葡萄糖异生
脂肪酸合成 柠檬酸-丙酮酸循环
累积反馈抑制示意图
谷氨酰氨合成酶的累积反馈抑制
前馈激活
在一系列反应序列中,前面反应产生的中 间代谢物对后面反应的酶起激活作用,促进反 应进行,这叫前馈激活(feel forward activation)。 前馈激活作用能使代谢速度加快,所以是 一种正调控。
ATP ADP 6-磷酸葡萄糖
UTP
氨基酸碳骨架进入三羧酸循环的途径
脂类代谢与蛋白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甘油 脂肪 磷酸二羟丙酮
脂肪酸
乙酰CoA
氨基酸碳架
氨基酸
蛋白质
乙醛酸循环
蛋白质
氨基酸 酮酸或乙酰CoA (生酮氨基酸)
脂肪酸
脂肪
核酸与糖、脂类、蛋白质代谢的联系
核酸是细胞内重要的遗传物质,控制着蛋白质的合成,影响细
胞的成分和代谢类型
翻译后加工 的调节
mRNA降解物
活性蛋白质
激 素 调 节 的 机 制
1、含氮激素作用模式
2、甾醇类激素作用模式
甾 醇 类 激 素 作 用 原 理 示 意 图
阻遏蛋白
激活蛋白
操纵子及其调节基因示意图
原核生物酶合成调节的遗传机制
操纵子学说
2、酶合成的诱导和阻遏
调节蛋白是否具有活性有时取决于一个小分子物质 结合,能够结合于蛋白质并改变其性质的小分子物质称 作效应物(effectors)。 根据操纵子对调节基因表达的小分子所作出反应的 特点,分为可诱导(inducible)和可阻遏(repressible)两类。
原核生物酶合成调节的遗传机制
操纵子学说
1.操纵子——原核转录调控的主要形式
在细菌基因组中,编码一组在功能上相关的蛋白 质的几个结构基因,与共同的控制位点组成一个基因 表达的协同单位,称为操纵子(operon)。
调节基因 启动子 操纵基因 结构基因…………..结构基因
R
转录
P
O
S1
S2
Sn
翻译
调控基因的转录
肾上腺素或 胰高血糖素
1、腺苷酸环化酶
(无活性) 腺苷酸环化酶(活性)
肾上腺素或 胰高血糖素
1
2、ATP
cAMP
2
R、cAMP 蛋白激酶(活性)
ATP ADP
102
3
3、蛋白激酶
(无活性)
4、磷酸化酶激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