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融合论文:产业融合对产业组织转变的影响研究
产业融合的经济学相关探讨
产业融合的经济学相关探讨作者:李林潼来源:《商情》2016年第47期(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方式,实现并促进产业融合的实现,是企业促进自身发展的主要方法之一。
产业融合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分为多个方面,其中包括了是否进行产业升级,运用哪种方式融合可以实现效益最大化等,对于这些方面的分析与探讨,可以为产业融合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产业融合经济学产业经济引言:产业融合的实现,可以让不同的产业优势互补,借鉴其他产业成功的经验,促进产业升级与发展。
因为每个产业有各自融合的特点与范围,所以,政府或企业要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根据不同产业的运营特点,找到特点相近的产业,遵循产业融合的要求,实现产业融合。
一、产业融合的概述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逐渐加深了对产业融合的研究,但仍未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
(一)产业融合的特点产业融合的特点包括以下四点,即技术演化论、边界模糊论、过程统一论以及产业组织论等。
首先,技术演化论是以技术发展为基础,对产业融合进行讨论,对产业融合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这是因为产业融合必须以技术依托,用信息与科技基础创新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促进产业的融合。
其次,边界模糊论是指传统产业在运营的过程中,会给经营内容给出明确的边界,让该项工作在边界内进行,不会超出这一边界,形成既定的产业发展模式,让每个产业过于独立,缺少产业间的连接。
接着,过程统一论共有三个步骤,最先要完成技术融合,然后以技术为基础,进行业务融合,进而实现市场融合,如果缺少中间任意一个过程,产业无法有效融合。
最后,产业组织论要求扩大产业经营的范围,进行产业技术的革新,打破不同产业之间的壁垒,增强企业的竞争意识,建立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二)产业融合的范围人们会通过产业融合的范围给出融合的界定与定义,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首先,狭义层次是指以产业数字融合为前提,消除不同产业之间的边界,让其变得模糊。
这一层次主要体现在计算机、传媒等产业,实现技术与信息的融合。
“互联网+”推动产业变革的研究
“互联网+”推动产业变革的研究刘鸣环(中共淮安市委党校,江苏淮安223001)摘要:“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融合的标志,是对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本文对“互联网+”推动产业变革的意义进行深刻的研究,使得在“互联网+”驱动下引起的产业变革,将推动新常态下我国未来经济走向新的征程,促进我国经济实现和谐、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产业融合;产业变革;创新驱动“互联网+”是在创新2.0时代下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相互融合的新业态,是互联网技术在实践应用中形成的成果,在新的领域创造的一种新的生态。
“互联网+”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社会资源中的优化配置和集成作用,使社会各领域形成一种新的经济发展形态。
“互联网+”行动计划是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提出的,自2014年,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进入了中高速增长,在经济转型期,需要有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带动经济的发展。
近几年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中国经济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与此同时,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对中国经济的增长和产业的优化升级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互联网+”影响深远,不仅影响了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经济模式、产业结构,也带动了战略要素、管理方式和竞争能力的变化。
在产业融合的驱动下,产业变革中融入了信息技术的变革和创新,知识的创造和流动促进了创新能力的提升和新技术的形成,新技术的出现促进了产业的升级,并进一步催生了新的产业,这对产业布局、产业链、产业组织等也产生了深刻影响,最终促使产业变革成为现实。
第一、加速产业深度融合,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使得信息要素融入传统产业各个环节中,利用信息交换节约时间成本,减少重复环节,提升效率,促进了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这是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原因。
论当代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产业融合
论当代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产业融合王征【摘要】当前,信息产业融合型的增长模式正在快速改变着社会经济的运行方式.产业融合正在加速产业结构的变动,也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间的融合渗透促进了新兴业务的活跃爆发,为产业发展带来了一股全新的力量.应当以此为契机,培育新一代产业增长极,以产业融合有力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期刊名称】《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18)003【总页数】3页(P58-60)【关键词】产业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增长【作者】王征【作者单位】济南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济南25009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424.3信息化对于工业化的带动,不仅促进了对传统产业的改造,还推动了关联产业的彼此交融,从而形成了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
它拓宽了产业发展空间,促使产业结构动态高度化与合理化,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与发展;产业融合有利于促进技术融合创新,催生新兴业态发展;它对于引领新兴消费需求、提高行业的生产效率也具有积极作用。
[1]一、产业融合:当代产业发展新趋势产业融合源于信息产业内部行业之间的渗透交叉,因为产业融合的条件决定了它必然是在关联度较强的行业之间发生,而且其中较为领先的行业必然是要具有较强的扩散和带动能力的。
产业融合是信息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所形成的一种产业新范式,是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部不同行业之间互相渗透、互相交叉,从而逐步形成新业态的过程,是社会生产力进步以及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必然结果,是当今国内外产业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新趋势。
其形成动因是,伴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迅速发展,行业的边界日趋模糊,越来越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
上世纪70年代,新技术革命导致的通讯技术的革新与信息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开启了通讯部门与传媒部门之间以信息技术为纽带的融合之门;其后互联网与传媒行业的联合更使得现代传媒手段如虎添翼;现代通讯技术向日用电器行业的渗透传播,让智能手机等便携式电子产品成为现代人尤其是年轻时尚一族的新宠;近年来,三网融合的兴起更是将产业融合的浪潮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产业融合
产业融合目录什么是产业融合产业融合的结果产业融合的类型产业融合产生的效应动因分析产业融合的演进方式产业融合的效应分析一、什么是产业融合从不同角度分析产业融合问题,会有不同的理解,其概念主要归结为4类:1、从信息通信产业角度看,产业融合是在技术融合、数字融合基础上所产生的产业边界模糊化,最初指计算机、通信和广播电视业的“三网融合”。
2、从原因与过程看,产业融合是从技术融合到产品和业务融合,再到市场融合,最后达到产业融合,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
3、从产品服务和产业组织结构看,伴随着产品功能的改变,提供该产品的机构或公司组织之间边界的模糊。
4、从产业创新和产业发展看,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不同行业在技术与制度创新的基础上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合为一体,逐步形成新型产业形态的动态发展过程。
二、产业融合的结果产业融合的结果是出现了新的产业或新的增长点。
三、产业融合的类型从产业角度,产业融合可分为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三类。
产业渗透是指发生于高科技产业和传统产业的边界处的产业融合;产业交叉是指通过产业间的功能互补和延伸实现产业融合,往往发生于高科技产业产业链自然延伸的部分;产业重组主要发生于具有紧密联系的产业之间,这些产业往往是某一大类产业内部的子产业。
四、产业融合产生的效应产业融合已经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发展趋势来进行讨论,当前,产业融合已是产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理论分析表明,产业融合是在经济全球化、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产业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的一种发展模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它所产生的效应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促进了传统产业创新,进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发展。
由于产业融合容易发生在高技术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产业融合过程中产生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在客观上提高了消费者的需求层次,取代了某些传统技术、产品或服务,造成这些产业市场需求逐渐萎缩,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下降;同时产业融合催生出的新技术融合更多的传统产业部门,改变着传统产业的生产与服务方式,促使其产品与服务结构的升级。
产业融合理论
产业融合理论作者简介:马健南京大学商学院在产业演进和产业发展史中,产业融合现象随处可见。
国外关于产业融合的著述虽很丰富,但大多是现象分析,理论上的分析并不成形;而国内的学者几乎忽视了这个具有重要价值问题的理论研究。
综览近几年来的文献,西方关于产业融合的基本理论研究大致涉及以下方面。
一、产业融合的涵义和特征学术界对产业融合的讨论,最早源于数字技术的出现而导致的产业之间的交叉。
早在1978年,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尼古路庞特(Negrouponte)用三个重叠的圆圈来描述计算、印刷和广播三者的技术边界,认为三个圆圈的交叉处将成为成长最快、创新最多的领域。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哈佛大学的欧丁格(Oettinger)和法国作家罗尔(Nora)与敏斯(Mince)分别创造了Compunctions和Telemetriqu 两个新词来试图反映数字融合的发展趋势,并把信息转换成数字后,将照片、音乐、文件、视像和对话透过同一种终端机和网络传送及显示的现象称为“数字融合”(Mueller,1997)。
此外,根据欧洲委员会“绿皮书”(Green Paper)的定义,融合是指“产业联盟和合并、技术网络平台和市场等三个角度的融合”;而尤弗亚(Yoffie,1997)将融合定义为“采用数字技术后原来各自独立产品的整合”。
以数字融合为基础,格林斯腾和卡恩纳(Greensteina & Khanna,1997)将产业融合定义为“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
这个定义局限于以互联网为标志的计算机、通信和广播电视业的融合。
植草益(2001)给产业融合下的定义是:产业融合就是通过技术革新和放宽限制来降低行业间的壁垒,加强行业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
这个定义是从产业融合的原因及结果两方面来揭示产业融合的意义的。
因为属于同一产业的企业群在产业内部、企业之间处于竞争关系,但从产业的严密定义来看,超出产业之外就不能称为竞争关系。
我国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与挑战
我国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与挑战产业融合是指通过不同产业的资源配置及互补,进行生产、管理和营销等各种商业活动,以提高产业链的效益和降低运营成本。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产业融合成为了各国竞争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国这几年在产业融合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挑战。
一、我国产业融合的现状1. 产业融合的趋势随着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推动,我国已经逐渐从制造工业向服务工业的转型中,以信息、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核心科技的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产业融合成为了实现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2. 产业融合带来的好处通过产业融合,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可以实现深度合作,互相借力、协同创新,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产业升级。
另外,产业融合还能够促进产业与地方经济的融合发展,形成一种“以产业为龙头、以生产要素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的地方特色产业体系,提高地方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3. 产业融合的成果在过去几年中,我国在产业融合领域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
例如,智能制造与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深度融合促使制造业生产效率提高、成本降低;新能源汽车产业与加油站、能源交易平台等的场景融合提升了新能源汽车的供应链管理与充电服务体验等。
二、我国产业融合的挑战1. 产业融合的存在性问题我们的国家虽然推行了诸如“中国制造2025”等重要战略以促进各产业之间的融合,但是目前还缺乏系统性的制度保障、信贷支持等,还存在一些分散需求、资金和技术不够相让等问题,难以推进产业融合的落地。
2. 产业融合存在的难点产业融合实际上是多种产业多个单元之间深入浸润与相互交流的过程。
这类交流过程一方面存在着不同领域专业性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不同等难点;另一方面又涉及到经济市场的自由度,因此很难实现统一、公平、完整的产业融合过程。
3. 产业融合的基础与阻力产业的融合需要一个可处理的基础,其在区域资源的整合上面也存在着连锁式的复杂性问题,还有可能遭遇对现有产业结构的负面影响。
产业融合的动因、效应和困境
Industrial Economy产业经济1502018年2月 产业融合的动因、效应和困境——以互联网+金融为例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田红彬摘 要:本文分析产业融合的原因,产业融合对产业发展、结构的影响机理,据此探讨互联网+金融的困境。
结果显示,产业融合是借助相关的技术渗透来促进产业内的增长,借助产业的重组来实现产业的向外扩张。
此外,产业融合可以引导产业进行结构升级,促进产业的并行发展,形成更合理的产业结构。
其商业模式创新、需求结构升级、技术创新与产业制度松懈的共同作用力下来推动相关产业融合的发生。
关键词:产业融合 创新 互联网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02(a)-150-0220世纪60年代Rosenberg(1963)提出技术融合的相关含义,在70年代Negrouponte(1978)提出了产业融合的相关含义,一直到了90年代,提供着各种功能丰富的产品与服务,各产业之间的界限还是十分清晰明朗,这其中有着不尽相同的分割市场,它们之间有着一定程度上的纵向一体化的市场规模。
从90年代中以来,不同的产业之间存在企业兼并的事情频频发生,各行各业之间的界限也逐渐开始模糊起来,但相关传统的产业结构与组织理论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产业之间的融合问题日益严重,并引起了经济学界的高度重视,这成为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和难点之一。
单元媛和赵玉林(2012)对近10年来国外有关产业融合的类型、途径、识别与测度等理论研究新发展新情况进行了综述;李美云(2005)从产业融合的概念、产业融合与产业演化的关系、产业融合与政府管制政策、产业融合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影响等方面,对国外产业融合研究的发展研究进行了综述。
1 产业融合的起因产业融合带来了全球产业一个新的突破性增长效应,同时也带来一些新功能与自身价值的提升,所以我们探讨的产业融合的动因成为此次十分受关注的研究课题。
从其他角度来看,从不同的视角来看:管制环境的变化、顾客对全面解决方案和服务提出的需求、建立创新合作的商业机会、全球市场上产品组件的普遍存在等(Hacklin、Raurich和Marxt,2005)。
产业融合下的我国制造业发展
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产业融合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
产业融合可定义为:由于技术进步、放松管制与管理创新,各产业边界处出现了技术融合;这将导致产业之间的产品与业务融合、市场融合,并使原产业特征发生变化,最终促使产业边界的模糊或消失,甚至需要重新界定产业界限。
这一融合可以视为产业之间通力合作的过程与结果。
产业融合对制造业发展的影响1.促成制造业内部价值链的拆分与重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的不断发展,产业融合趋势的进一步加强,制造业的制造流程和空间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制造业价值链的拆分与重组特征明显。
在价值琏的拆分方面,一方面由于高新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大量应用,产业技术之间相互渗透和交叉,产品制造表现得更为迂回,加工环节增多,大大延长了产品价值琏,价值琏的增值环节越来越多。
另一方面处于价值链顶端环节的制造业厂商越来越注重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最为优越的生产区位,进行相关价值链环节的生产布点,或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最有效的专业化生产制造商作为其相关价值链服务的供应商,从而实现产品价值链的全球化整合,使制造业价值链更具全球性的拆分空间特征。
在价值琏重组方面,产业融合的作用更是明显。
产业融合导致制造业内部各子产业之间渗透交叉与重组,从而导致制造业价值琏重组,甚至创造出全新的价值琏。
新兴光电子产业、纳米产业、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就是明证。
2.制造业产业组织虚拟化彻底改变传统企业组织充满物质刚性的特征,虚拟的组织接近替代地理接近,制造业产业组织虚拟化。
在信息化进程中,随着产业融合趋势的显现,使产业边界模糊化,并大大突破了时空界限。
这种变化将对制造企业和集群的边界及其地理集中性产生重大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企业组织或产业集群空间结构在地理上接近或集中的基本属性。
在产业组织体系中,当网络而不是企业成为实际的运作单位时,虚拟化的组织完全可以不受地理限制地相互紧密接近,这种组织接近替代地理接近将使产业组织的空间结构得以有新的发展与变化,打破企业和集群的相对固定边界,使跨产业、跨机构的联结与互补更大规模化与密集化,导致制造企业和集群的疆界向一个无形空间拓展。
产业融合与产业组织创新关系研究
产业融合与产业组织创新关系研究【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信息经济的到来,产业融合已成为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并在越来越多的产业中拓展。
因此,对产业融合及产业融合过程中产业组织创新进行研究探讨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着重分析了产业融合对产业发展中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以及企业组织产生的革命性影响,得出产业融合是推进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的有效途径,也是产业变迁与产业发展重要方式的结论。
【关键词】产业融合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一、产业融合与市场结构所谓市场结构,指的是对市场竞争程度以及价格形成等产生战略性影响的市场组织的特征。
换言之,一个特定市场中的各个市场主体在市场交易中的地位、作用、比例关系以及它们在市场上交换商品的特点,即形成了具体产业的市场结构。
从根本上说,市场结构是反映市场竞争和垄断关系的概念,一个产业的市场结构问题,其实质就是该产业的竞争性(或者说是垄断性)程度问题。
决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有市场集中程度、产品差别化程度和进入壁垒,通常用市场集中度来描述和衡量市场结构的状况。
现行的市场结构理论认为,把有限的市场容量和各企业追求规模经济的动向结合在一起,就会造成生产的集中和企业数目的减少。
而在产业融合以后,市场结构会发生更复杂的变化。
产业融合能够通过建立与实现产业、企业组织之间新的联系而改变竞争范围,促进更大范围的竞争。
在产业融合过程中,来自其他产业的企业也会加入进来,竞争会进一步激化。
在产业融合之前,属于同一产业的企业群在产业内部、企业之间处于竞争关系,从产业的严格定义上看,超出产业之外就不能称为竞争关系。
但是在产业融合过程中,原先有固定化业务边界与市场边界的产业部门相互交叉与渗透,使产业之间由原先非竞争关系转变为竞争关系。
而且在此过程中还有大量来自其他产业的新参与者,使竞争程度进一步加剧。
竞争激化的过程中,必然有企业倒闭和企业吸收合并等悲剧发生。
在产业融合中,由于网络外部性等原因,也可能会出现某种形式的垄断。
产业融合:我国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产品不同, 具有 多样化和更好的功能 , 产品的收入弹性较高。产业融 合带来的产品标准化和模块化 , 使得产品的规模 生产变得更加容 易, 产品生产的柔性也得到提高 , 从而产生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 24 产业融合可 以推进产业制度变革 在产 业融合中 ,产业的 . 发展模式、 发展 规律 、 发展规则将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 , 这就给 旧的 经济、 社会管理体 制提 出了挑战。 如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 的融合 , 例 1 产 业 融合 的 内涵 必将对原有 的传统产业扶持政策带来冲击 , 对传 统产 业的管理体制 人们最 早 研 究产 业融 合是 从信 息通讯 业 领域 的产 业 融合 开 始 的 , 提 出挑 战。 只 有 通 过 深 化 体 制 改革 和 制 度 创 新 , 能促 进 产 业 融 合 才 即电信、 广播 电视和出版三大产业的融合现象。伴随着新技术革命的 后 的新 产 业 的发 展 。 快 速发 展和 企业 跨 行业 、 地 区 的兼 并活 动 , 跨 产业 的边 界开 始 模糊 化 , 3 加快 我 国 产 业融 合 发 展 的 对 策 大量出现了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不同行业之间的相互交叉、 相互渗 31营造促进产业融合的 良好环境 政府要根据产业融合的发展 . 透、 相互 融合 的 经济 现 象。 们将 此 经济 现 象称 之 为产业 融合 。 产 业 我 对 趋势和规律 , 科学、 细致地做好产业融合规划 , 以促进不同产业在融合 融 合 的理解 , 明确 它不是 几 个 产业 简 单 的相 加 , 应 而是 由于技 术 进 步 、 渗透中共同发展 , 并形成相互融合的新型产业体 系; 消除部 f限制和 - j 放 松管 制 与管 理创 新 , 边 界和 交 叉 处 出现 的技 术 融合 导 致 各产 业 产业 条块分割障碍 , 形成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的运作机制 ; 一步放松对部 进 打破原来的产业界 限, 使之相互介入 、 相互渗透 , 从而改变了原有产业 分产业 管 制 , 于产 业 融合 ; 以便 制定 新 的 管制 规则 , 为产业 融 合和 企 业 产 品 的特征 和 市 场 需 求 , 形成 一 种 新 型 的竞 争 与合 作 关 系 , 终 达 到 最 发展提供宽松 的外部环境。 加强法制建设 , 完善投融资体制, 抓紧制定 产业之间产品、 业务与市场 的全面融合。要注意的是首先虽然产业融 和完善促进产业融合的法律体 系, 促进产业融合政策环境优化。 合 往往 以技 术融 合 为 先导 ,但 不 是所 有 的 技 术 融合 都 能 形成 产业 融 32 加 快 建 设 产 业 融 合 的 基 础 设 施 及 配 套 机 制 以 政 府 为 主 _ 合 ; 术融 合 能不 能导 致 产业 融 合 , 决 于市 场 需 求 、 技 还取 制度 和 政策 环 导, 加强对基础研 究和 设施 的投入 , 建立 各种 应用性 的技 术研 究与 境 等 因素。 其次 产业 融合 的结 果会 改 变原 有 产业 的垄 断与 竞 争 关 系。 开 发机 构 , 社 会 提供 应 用 技 术研 究 平 台 。 建 立 不 同学 科 领 域 交 叉 为 对于 自然垄断性产业来说 , 它要与其它产业融合 , 首先必须打破垄断 , 融合 的研究机制 , 促进各部门间研 究开发的合作 。建 立多学科和技 放 松管 制 , 允许 其 它 产业 的企 业进 入 , 必 然会 改变 这 些 产 业 原 有 的 这 术交叉的聚集地 , 搞好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垄 断与 竞争 关 系。 对于 其 它产 业来 说 , 涉 及其 市场 关 系 的变 化。 而 也会 33 培 育 不 同产 业 之 间融 合 渗 透 的优 势 产 业 群 根 据 我 国及 各 . 因为产业融合前 , 只有属于本产业内部 的企业 之间才相互存在竞争关 地 经 济 发 展 的情 况 及 产 业 结 构 调 整 、 级 的 方 向 , 及 产 业 之 间衔 升 以 系 , 与产 业外 的企 业 之 间则不 存在 竞 争 关系 。 而 但是 , 旦 由于 产业 融 一 接 和 融 合 关 系 , 育 不 同产 业 之 间 融 合 渗 透 的 优 势 产 业 群 , 按 照 培 并 合的需要, 本产 业 与 其 它产 业 积极 地 展 开 了相 互 介 入 , 么本 产 业 的 那 “ 自主 、 元 、 赢 ” 市场 经济 原 则 , 建 新 的 发 展 产 业 融 合 的 企 业 多 共 的 组 企业 与其 它产 业 的企 业也 就 处于 相 互竞 争 的状 态 之 中 , 而 使 竞争 进 从 集 团和 跨 国 公 司 。 步激 化 。最 后伴 随着 产 业 融合 和 企业 之 间 的竞 争加 剧 , 必然 会 出现 3 促进 企业 融合 发展 企业 是产 业 融合 的主体 。 . 4 顺应 产业 融合 的 企业 破 产 倒 闭、 业 合 并和 企 业 重 组等 现 象 , 企 业 的组 织 形 式 和 规 企 使 发展趋势 , 企业在观念上进行革新 , 战略上实施转变 , 从多个方面推进 模发生变化, 其经营的业务和范 围也会有很大的扩展。 产 业融 合。 一 方面按 照市 场机 制要 求 , 过 混合兼 并 、 通 战略 重组 等形 式 2 产 业融 合 对 我 国 产 业发 展 的 作 用 实现资源合理流动 , 形成充满活力和有较强竞争力的新 的融合企业。 同 21 产 业 融 合 促 进 产 业 结 构 的 转换 与 升 级 产 业 融 合 往 往 发 生 . 时各种 形 式 的兼并 、 重组 也给企 业 战略 管理 的实 施带来 了不稳定 性 。 企 在 高 新技 术 产 业 与 传 统 产 业 之 间 , 为高 新 技 术 产 业 与 其 它产 业 之 因 业要重新设计适应产业融合的战略和制度。另一方面鼓励各类企业从 间具有广泛 的关联性。高新技术产业融入到传统产业过程就是用高 融合需求出发 , 推进技术的创新融合 , 提高产业融合的紧密度。 新技术取代一 些传统技术 的过程 , 这将导致高新技 术产业 与传统 产 35积极培育各类产业融合的中介服务机构 应积极培育各类产 . 业 之间的边界模糊 、 甚至消 失 , 引发传统产 业的分化 、 解体 和重组 , 业融合的中介服务机构。要重点支持专业人才引入、 从业人员培训 、 企 促使传统 产业迅速过渡 为高新技术产业 , 促使较低层次的产业结构 业信用鉴证、 行业资质论证、 法律规章咨询等方面中介服务机构。重视 抛 弃 一般 的演 进 过 程 , 得 跨 越 式 发 展 。 与 此 同 时 在 这 一 过 程 中 新 获 对传统中介服务机构进行改造 , 引导这些中介服务机构扩展知识面、 增 的技 术 得 到 广 泛应 用 , 的产 品 被 广 泛 使 用 , 的服 务 被 广泛 普 及 , 新 新 加服 务 功能和 扩 大服 务范 围 , 断提 高对产 业 融合 服务 的能 力和水 平。 不 从 而 促 进 新技 术 、 产 品 、 服 务 不 断 催 生 , 新 新 旧技 术 、 产 品 、 层 次 老 低 36 强 化专 业 人 才 的培 养 和 训 练 产 业 融 合 对 融 合 型和 刨 造 型 。 服务 不 断 萎缩 或消 逝 , 最终 实现 产 业 结 构 的优 化升 级 。 的人 才产 生强大的需求。各 类高等院校应 技术交叉融合 的发展 态 22 产业融合促 进各产业部 门多头 并进式发展 产 业融合使各 . 势, 尽旱开设相 关专业 , 开展多层次的学历教育 , 培养产业融合所需 产业部 门增长率的差异大大缩小。因为产业融合将改变产业 结构 的 的 高层 次 复 合 型 人 才 。 类科 研 院 所 应尽 快开 展 融 合 型研 究和 跨 学 各 变化呈现线性 的这一传统的替代规律 , 各产业 与创新起源点 的距 科专业设置 , 使 培养 具有复合 性知识和 创造 性思维 的人 才。企业应建 离基本相 同, 技术进步周期的步调 基本一致 , 因而产 业生产率上升 立 起 再 教 育 培 训 机 制 , 善企 业 职 工 的 知 识 结 构 , 员 工 掌 握 更 多 改 让 的差 距 在 大 大减 小 , 而 各 产 业 增 长 的 速 度 差 异缩 小 。 比 如传 统 的 从 更 新 的 复合 性 知 识 和 技 能 。 低 速 增长 的农 业部 门和 高 新 技 术 产 业 的融 合 形 成 现 代 农 业 产 业 , 具 总 之 产业 融 合 极 大地 推 进着 产 业 结 构 升 级 和 经 济 发 展 , 是产 业 有和 现 代 工业 、 代 服 务 业 一 样 的 高 增 长 率 。 因 此 产 业 融 合 为 现 代 现 经济发展的必然。为此我们应从优化产业
浅析高技术产业融合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以福建省为例
2 0 1 3 年1
浅析高技术产业融合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 武汉理 工大学 湖北武汉 4 3 0 0 7 o )
摘 要: 随着经济 的快速发展 , 我 国新 的经济增 长观念 的树 立和指导, 对 高科技运 用的力度加 大 , 步伐加快。 高技术产业的市场化和产业化 可以推 进整个产业结构 的合理化和 高度化 。高技 术产 业融合 以其高成长性和高关联性带动着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本文对福 建省高技 术融合 进行 了具体的分析 , 讨论 了高技术产业 融合对产 业结构 升级 的影响
关键字: 高技术产业 产业融合 结构升 级 研究背景 信息技术 的出现和发展 , 创造 了计算机 、 通信 定各关系式 的函数形式 , 并将 指数模型一律表 2 1 世纪 以来 , 随着经济 全球化 的迅速 发展 设备、 集成电路等新兴 的电子信息产 品制造业 。 示为双对数线性模型 ( 其斜 率为弹性系数 ) 。 和 国际竞 争的 日益激烈 , 信 息技术革命在生产 高技术产业之 间的融合创立 出新 的产 业, 大大 建立模型如下 : 发展 中起着 越来越重要 的作用 , 极大地促进 了 地拓展 了原有 的产业结构 , Ln Y1 =C + aLn X +e t ( 1 ) 促进产业 结构的优 全球产业 调整升级 。近来 , 高技术产业不 断发 化升 级 。制造 业信 息化技 术则 因为集成 多项 L n Y2 = C+nL n X ̄£ t ( 2 ) 展与 融合 。产业 融合是 产业提 高生产 率和竞 先进技术 , Y3 = C + M x2 + 2 X+e t ( 3 ) 能够 同时调控物流 、 资金流、 信息流 , 争力 的一种 发展 模式和 产业组织 形式 。高技 促进 了产 品设计 的创新 、 式( 1 ) 中 Yl 表示第 一产 业产值 占G D P的 企业管理模 式的创新 式( 2 ) 表示第二产业产值 占G D P的比重 , 术产业融合 , 使各产业之 间相互渗透 , 强有 力 和企业问协作关 系的创新 , 减少 了资源 消耗和 比重 , 式( 3 ) 中Y 3 表示第三产业产值 占G D P的比重 , 的推动着就 业结构 的转换 , 并创造 出越来越多 环 境污染 , 提 高了产 品质量和劳动 生产率 。 t 表示 t 时期高技术改造产 同产业产值 , C为 的就 业机会 。 同时促使 市场 结构在 企业 竞争 ( 2 ) 高技 术产业与传统产业 的渗透 融合。 X a 、 l 、 2为系数, £ t 为随机变量 。 合作 关系 的变动 中不断 趋于合理 化 。有 利于 高技术产业 与传 统产业的融合 , 有 力的推动了 常 数, 根据统计年鉴 中的数据 , 用经 济计 量软件 实现 以科 学发展观为导 向, 以科技创新为动力 我国传统产业 的发展, 提高 了传统产业 的竞争 v i e w s 6 . 0 , 采用最 小二乘法 ( O L S ) 进行 回归分 来调整和优 化产业结构 。 力, 高技术产业 有效地改变 了传统产业 的增长 E 经 检验。检验结果如下 : 二、 产业 融合基本概念 机 制和方式 , 提 高传 统产业素质 。 目 前传 统产 析 , 第一产业检验结果 : l 、 高技 术产业 业仍是我 国经济 发展的主体 , 但传统产 业存在 Ln Yl =3 . 4 2 2 0 5 8 . 0 . 1 9 5 7 9 O Ln X 各 国家 对高技术产业 的界定有不 同, 总的 着很 多不可忽 视 的问题 。高技术产 业 以其 用 ( 2 0 . 8 9 1 4 8 ) ( - 8 . 4 1 8 0 9 0 ) 来说 , 高技 术产业是指用 当代尖 端技术 ( 主要 高新技术 来改造和 升级生产 设备和工艺流 程, W= 0 . 9 4 6 5 7 0 是指信息技 术、 生物工程和 新材 料等领域) 生 从而给产 品带来 高技术含量, 并有效地 延伸产 第二产业检验结果 : 产高技术产 品的产业群 。具体 来说, 高技术产 业链 。作为高技 术产业的信息技术 , 通 过渗 透 Ln Y2 =4 . 1 l 6 9 8 0 + 0. 0l 23 5 9 * Ln X 业是指必 须以利用 电脑 、 超 大型集成 电路等最 和辐射 , 使机械 、 冶金、 化工等传统制造 业的生 ( 1 1 2 . 5 6 5 2 ) ( 2 . 3 7 9 8 0 9 ) 尖端科技产 品为基础 , 并投 入巨额研究与开发 产 方式和经营理 念发生革命性 的变化 。 =O . 5 8 60 7 1 费用 , 从事生 产的智慧密集 型产业 四、 高技术产业 融合对产业结构升级 贡献 第三产业检验结果 : 2 、 产业 融合的含义 分 析 Y3 =. 31 . 5 3 9l 3 - 3 . 1 9 E. 0 5 * +O . 0 8 9 3 8 9 *X 产业 融合现象研究最 早始 于技术融合, 美 本文 以福建省为例 , 通过研 究福 建省高技 ( . 2 . 2 7 5 5 l 0 ) ( - 4 . 0 8 0 5 6 3 ) ( 3 . 9 2 0 3 l 3 ) 国学者 R o s e n b e r g 在 对美国机器工具产业演化 术改造传统产业 的产值及增加值 占 G D P得 比 =O . 8 5 0 5 5 0 的研 究 中发现 同一技术 向不 同产 业扩 散 的现 重 , 来说 明高技 术产业融合对产业 结构升级的 经分析发现 , 高技术产业改造传统 产业对 象, 并把这种现 象定义为技 术融合。有学者从 影响 。 产业 结构变动有一定 的促进作用 , 对 第一产业 产业视角 展开研 究, 如植草 益认为产业融合就 ( 1 ) 增加值方 面: 2 0 0 3 年到 2 0 0 8 年 之间 , 产值 占 G D P的 比重 , 第三产业产值 占 G D P得 是通 过技术 创新 和放 宽限制来 降低 行业 间的 福建 省高新技 术产 业产值 迅速增 长 。在 高新 比重呈负相关 , 但高技术产业 改造传 统产业对 壁垒, 加 强行业企业 间的竞 争合作关系 。欧洲 技术产业产值 分行中, 高新技术 改造传 统产业 于第 二产业 比重呈正相关 , 说 明高技术改造传 委 员会的绿 皮书 则称产 业融合 是技术 网络平 产值增长 的最 为迅速 , 从2 0 0 3 年5 3 1 . 2 6 亿元 统产 业主要是在第二产业 中体现 出来, 高技术 台、 市场 和产 业联盟与合并三 个角度的融合 。 迅速增长到 2 0 0 8 年的 2 3 4 1 . 0 8 亿元 。 产业 与第二产业联系 的比较 紧密。 这些 定义使 得产 业融合 这一概 念更加有 意义 五、 研究结论 和具有综合 性。 本文通过分析发现 , 高技术产 业融合 能促 三、 高技术产业融合 进 产业 结构升级 。高技 术产业主 要通过 与传 1 、 高技 术产业融合机 制 统产 业渗透融合 , 高技术产业之 问交叉融合来 ( 1 ) 动因机制 。技术进 步是高技术产业融 提 升产业结构 , 促进 了第三产业 与第一 、 二产 合 的重要 推动力 之一 。技术进 步通 过技术创 业融合 。同时 , 以福建 省为例 , 分析 了福建 省 高技术 改造传 统产业 的增加值及 其增 加值 比 新、 技 术扩散、 技术转移 等方式进行渗透 。( 2 ) 重。并通过实证分析 , 高技 术改造传统产业对 激励 机制 。政府 为高技 术产业 的融 合创造 良 产 业结构升级 的影 响, 其 中, 对 第二产业 的影 好 的外 部坏境, 建立完善 的信息流 , 完善科技 响最为明显 优惠 政策, 构建新 的投 资、 融资体系和法律体 参考 文献 : 系 。( 3 ) 需求机制 。人 们的生活水平不 断地提 【 l 】 吴福象, 马健, 程志宏. 产业融合对 产业 高, 市场 要不断地找 寻新的产品 以满足市 场需 结构升级的效应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 J ] . 华东经 求 多样化 、 个性化需 求, 同时又要 能满足 高质 济管理, 2 0 0 9 00 ) 量、 低 成本 、 低消耗和 清洁生产的要求 。产业 从上 图可 以看 出高技 术 改造 传统 产业 的 【 2 】 曹 卫, 郝亚林 . 产业融合对我 国产 业结 融 合会促使新产 品的产生, 可 以更 好地 去适应 J ] . 经济体制 改革 , 2 0 0 3 ( 3 ) . 增加 值在 逐年的上升 , 高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 构调整 的启示 【 人们 的需求 。 t a l 马健. 信 息产业融合与产业结 构升级 业 的增加值 占G D P 的比重 , 从2 0 0 4 年的1 . 3 4 % 2 、 高技术产业 融合推动产业结构 升级 上升 到 2 0 0 8年的 1 . 6 1 %。 在 2 0 0 7年 比重达到 【 J ] . 产 业经济研究, : o o 3 ( 2 ) . ( 1 ) 高技术产业之 间的交叉融合 。在 产业 t 4 1 唐 昭霞, 朱 家德 . 产业融合对产 业结构 . 6 2 %, 2 0 0 8 年 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有所下 降, 结构 调整、 边界融合 与产业多元化 发展趋 势
我国实施产业融合的必要性及路径选择
我国实施产业融合的必要性及路径选择作者:宋佳益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09年第12期在目前经济的发展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的一条就是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重大进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包括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而产业融合本质上是一种创新,这种创新和创新方式的扩散带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另外,二元经济是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所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产业融合对二元经济转型也会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可见,产业融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中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一、产业融合提升国家竞争力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信息化发展的产物,是在全球信息化发展的大背景与经典的工业化任务没有完成而又遇到了信息化挑战的小背景下提出的工业化发展的新路径,可以说新型工业化不是传统工业化的延伸,而是传统工业化任务与信息化时代任务的双重叠加。
产业融合是新型工业化实现的基本途径。
新型工业化的基本内涵是技术进步、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低、充分就业的工业化。
这些内涵和目标的实现依赖于产业融合。
一方面,通过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的广泛运用,在技术层面上实现融合,而技术层面上的融合会促进工业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另一方面,通过产业融合,使工业生产方式逐步软化,使工业化的发展不再完全建立在物质体系支撑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以知识和技术体系支撑为主的基础之上,从而使工业发展中的物耗降低,污染减少。
同时,由于产业融合的发展,产业链条的延伸和扩展,产业配套进一步加深,相关服务业不断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实现了新型工业化的充分就业目标。
例如,第一产业内部的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等子产业之间,以生物技术融合为基础,通过生物链重新整合,形成生态农业等新型产业形态。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重组融合更多地表现为以信息技术为纽带的、产业链的上下游产业的重组融合,融合后生产的新产品表现出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如模糊智能洗衣机、绿色家电的出现就是重组融合的重要成果。
产业融合理论研究综述_产业融合模式
产业融合理论研究综述_产业融合模式论文导读::本文从思想源流、内涵、类型、模式、动因、发展方向及其应对战略等方面,对国内外有关产业融合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整理和归纳,并对产业融合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评述,以期为学界更加深入地展开对产业融合的研究做些基础工作。
论文关键词:产业融合,产业融合内涵,产业融合动因,产业融合模式一、引言产业融合作为一种新的经济现象,最初发生在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业部门,之后伴随着新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企业跨行业、跨地区的兼并重组,产业的边界逐渐趋于模糊,全新的融合型产业体系逐步形成。
现今,产业融合这一新型产业革命,正如一股浪潮冲击并变更着传统的产业结构产业融合模式,影响到个人、企业和国家等各个层面。
产业融合是以技术创新和技术融合为基础与核心的产业发展趋势,在现代信息技术和基础设施的支撑下,产业融合可能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广泛态势,并深刻影响着我国新时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国内外产业融合研究现状(一)产业融合思想源流的研究产业融合虽然是近三十年才兴起的理论课题,但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以及马歇尔等经济学家就观察到了产业融合的某些端倪并进行了分析。
马克思指出了分工在一定的条件下将趋于收敛,出现分工基础上的结合生产,这实际上就是融合思想的发端。
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有一段很精彩的论述,展示了他对产业融合的朦胧感知和预见。
他说:“…当分工的精细不断增大时,名义不同的各种行业之间的分界线,有许多正在缩小,而且不难越过…”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马克思、马歇尔虽然萌发过产业融合的思想,但他们没有明确提出产业融合的范畴和理论框架。
(二)产业融合内涵的研究产业融合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Rosenberg对美国机械工具产业技术的演变的研究当中。
1963年,他在《机械工具产业技术进步》一文中指出,在19世纪中期产业融合模式,相似的技术应用于不同的产业时,一个独立的、专业化的机械工具产业就出现了。
他将这一过程称为技术融合,即不同产业在生产过程中逐渐依赖于相同的一套生产技术,因此从技术的角度看,原先分立的产业变得紧密联系。
产业融合理论研究综述
经济研究产业融合是伴随技术变革与扩散过程而出现的一种新经济现象。
国外产业融合思想最早起源于美国学者罗森伯格(Rosenberg1963)。
20世纪70年代末,该现象受到广泛关注,并最初来源于实业界关于“电脑和通信”融合图景的描绘。
此后扩展到学术界和政界。
1978年,麻省理工学院(MIT)媒体实验室N・尼古路庞特对计算、印刷、和广播业三者间技术融合的模型化描述,并认为交叉处是增长最快,创新最多的地方[1],开启了学术界对产业融合研究的大门。
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学术界对产业融合的研究成果也只是零星的出现。
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美国新电信法案通过后,信息通信领域里跨媒体、跨产业、跨地域的企业并购风起云涌之时,才出现了产业融合研究的高潮,大量研究文献开始出现。
纵观目前国内外对产业融合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内涵、类型、动力及意义几个方面。
一、产业融合的内涵国内外学者对产业融合现象进行研究时,尝试着从不同视角对其内涵进行界定,结果使得其内涵至今仍未形成一致意见。
具体而言,现有研究成果主要从技术、产品、企业、市场及制度等视角来界定产业融合内涵的。
(一)技术视角产业融合现象研究最早始于技术融合。
罗森伯格(Rosenberg 1963)在对美国机器工具产业演化研究中发现同一技术向不同产业扩散的现象,并把该现象定义为“技术融合”[2]。
所谓技术融合是指迄今为止不同产业分享共同知识和技术基础的过程[3](Athreye&Keeble 2000;Fai&Tunzelmann 2001;Lind 2004;张磊2001)。
也是某些技术在一系列产业中的广泛应用和扩散,并导致创新活动发生的过程[4](Sahal 1985;Dosi 1988;岭言 2001;卢东斌2001)。
当不同产业技术的一体化(即共享相同的技术基础)显著地影响或改变另一产业中产品、竞争、价值创造过程的本质(Lei2001)时,意味着技术融合产生。
产业融合理论分析
进 了产业问的相互渗透和融合 新科技的迅速发展促使 了企
业通过的各种形式进行兼并 重组。 产业融合为产业发展提供 了更大 的发展空间, 产业结构的动态化和合理化过程 , 促使
了 产 业结 构 的进 一步 优 化和 发 展 。
好 的外部条件 ,这使产业的壁垒有所降低为产业 间的融合 、 交织和渗透提供了条件。
( 三)跨国公司的扩张成为产业融合的巨大推动力 。 跨
收稿 日期 :2 1— 1 -3 O0 1 0
国公司的产 生和发展是在 国际经营 中使产业划分转化为产
业融合 , 际上就是 国际金融资本的融合 、 实 产业融合 的发展
() 3产业融合 使企业之间的合作 关系得到加强 ,同时也 促进 了竞争。企业以并购、流程重组、战略联盟和虚拟企业
等方式使相 关产业得以融合 , 并使企业间及企业的内部组织
结 构 形 式产 生 了相 应 变 化 。
一
产 业融合理论 的涵义
二
产业 融合 的动因分析
欧盟委员会在 “ 绿皮书”中将产业融合定义 为 “ 是技术
产业 融合 理 论 分析
钱 小 林
( 南财 经 大 学 , 四川 成 都 6 0 0 ) 西 1 00
摘 要 :产业融合是 当前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前 沿问题 ,经历 了技术、产品、企业、市场等阶段 ,是动态的发展过程。产
业融合使产业边界模糊化,这种变化将对产业结构体 系产生重大影响,将使各产业间的关联关系进行 重新调整 。通过对传统
史。
作者简介:钱小林 (9 6 ) 17 - ,男 ,四川德阳人 ,硕士,
产业融合五大效应
产业融合五大效应
陈柳钦
【期刊名称】《《宁波经济:财经视点》》
【年(卷),期】2007(000)006
【摘要】产业融合是在经济全球化、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产业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的一种发展模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产业融合通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不同行业之间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逐步形成新产业属性或新型产业形态,进而推进产业的变革与社会生产的发展。
【总页数】2页(P16-17)
【作者】陈柳钦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62.9
【相关文献】
1.产业融合效应与促进我国产业融合的措施 [J], 陈柳钦
2.农村产业融合与农民收入增长
——基于空间效应与门槛效应的实证研究 [J], 王丽英;丁姝羽;刘后平
3.城镇化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财政支农的门槛效应分析 [J], 李晓龙
4.农村产业融合与新型城镇化对收入分配的协同效应
——基于产城融合视角的实证检验 [J], 张东玲;王艳霞
5.区域协同视域下西部地区农村电商产业融合效应与优化策略 [J], 马静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融合论文:产业融合对产业组织转变的影响研究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信息经济的到来,产业融合已成为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并在越来越多的产业中拓展。
因此,对产业融合及产业融合过程中产业组织创新进行研究探讨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着重分析了产业融合对产业发展中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以及企业组织产生的革命性影响,得出产业融合是推进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的有效途径,也是产业变迁与产业发展重要方式的结论。
关键词产业融合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
一、相关文献的研究
(一)有关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
马歇尔在《产业经济学》一书中,第一次将产业的内部结构定义为产业组织,其后,马歇尔(1890)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把组织列为萨伊的资本、劳动、土地三种生产要素之外的第四种生产要素,认为组织是一种能强化知识作用的要素,其内容包括企业内部组织、同一产业中各企业间的组织、不同产业间的组织形态和政府组织。
此外,贝恩(1959)在《产业组织》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框架,明确了产业组织研究的目的和方法,提出了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并将这一范式和产业组织政策联系起来,规范了产业组织的理论体系。
(二)有关产业融合理论的研究。
周振华(2003)认为产业融合意味着传统产业边界模糊化和经济服务化趋势,产业间新型的竞争协同关系的建立和更大的复合经济效应。
他运用产业边界的理论分析框架,从电信、广播电视、出版业融合的案例中抽象出产业融合的主要因素—数字化信息、综合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信息平台,并检验了他们在更广的产业经济范围内的适应性。
随着产业融合的拓展,产业融合将导致产业基础、产业关联、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等方面发生根本性变化,对经济一体化和社会发展产生综合影响。
朱瑞博(2003)在青木昌彦模块化理论的基础上,将价值模块整合和产业融合问题有机联合起来。
另外,朱瑞博从系统观点的角度阐明了产业融合的本质和特征,即产业融合是一种模块化过程,或者说是产业系统化过程,是传统产业分工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回归。
他认为价值模块是产业融合的载体,并总结了sip模块(硅智产模块)、soc(系统级芯片)对3c产业融合的影响。
马健(2006)在2002、2003年的研究基础上,不但分析了产业融合的原因,还研究了产业融合的效应、产业融合的识别原则和衡量方法,提出了产业融合需求增长模型。
在《产业融合论》一书中,马健认为:产业融合带动产业升级,
是通过产业内企业之间业务融合的模仿扩散过程和信息技
术投资在产业之间的模仿扩散过程实现的;当产业内的强势企业首先进行产业融合时,它会作为产业融合的示范人,而其他企业为了达到先动企业相似的技术、组织与业务状况,必然纷纷模仿这些强势企业的行为,达到产业融合的水平;而多数产业与信息技术产业相融合的结果,是整个产业产生了升级效应,从而提高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能力和水平。
二、产业融合与市场结构
所谓市场结构,指的是对市场竞争程度以及价格形成等产生战略性影响的市场组织的特征。
换言之,一个特定市场中的各个市场主体在市场交易中的地位、作用、比例关系以及它们在市场上交换商品的特点,即形成了具体产业的市场结构。
从根本上说,市场结构是反映市场竞争和垄断关系的概念,一个产业的市场结构问题,其实质就是该产业的竞争性程度问题。
决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有市场集中程度、产品差别化程度和进入壁垒,通常用市场集中度来描述和衡量市场结构的状况。
在产业融合过程中,来自其他产业的企业也会加入进来,竞争会进一步激化,由于网络外部性等原因,也可能会出现某种形式的垄断。
但与传统垄断相比,已发生了变化。
总之,产业融合使得新参与者进入和开辟新市场,增强
了竞争性和新市场结构的塑造,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就业增加和人力资本的发展。
自由化和竞争使得信息服务的传输和发送已成为日常用品,并且将其转化为低边际成本、高容量的商业活动,从而改变了当前的市场结构。
产业融合使市场从垄断竞争向完全竞争转变,经济效率大幅度提高,规模经济在企业战略中的地位被范围经济所取代,在技术融合与业务融合的基础上,推动企业间的横向购并或混合购并,导致竞争性企业数量减少,从而提高产业的市场集中度。
三、产业融合与市场行为、市场绩效
scp的产业组织理论认为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决定市场绩效。
后来的一些经济学家在不放弃scp框架的前提下开始强调企业行为对市场结构的反作用和市场效果状况对企业行为进而对市场结构的影响,任何成本最低的企业规模自然会迅速扩大,从而在运行结果与市场结构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一)产业融合与市场行为。
市场行为是指企业为实现其经营目标而根据市场环境的情况采取相应行动的行为。
经营目标是企业市场行为的目的和动力。
市场行为主要包括:一是以控制和影响价格为基本特征和直接目的的价格行为;二是以促进销售、提高市场占有率为主要内容的促销行为;三是以产权关系变动为主要
特征的企业组织调整行为。
从西方经济学角度来讲,企业进行纵向一体化是组织通过权衡,认为公司内部交易成本大于外部市场交易成本的结果。
而横向一体化注重与外部组织的合作与共存,与外界的交易是非纯粹的市场交易。
企业为了达到快速响应的目的,往往通过企业间的横向联合,来把握稍纵即逝的市场时机。
而且技术融合使得企业不同的业务可以在同一运作平台上开展,它们相互之间可以互补,通过协作发挥出更大的效应。
所以此时的横向一体化是企业自身资源多种利用和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以便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经营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企业通过抓住核心的东西,进行更大范围的业务整合,从而有利于企业整体利益的实现和竞争优势的形成。
(二)产业融合与市场绩效。
由于产业融合对市场结构、市场行为的改变,其影响必然会传导到市场绩效方面。
对市场绩效进行描述和评价,主要从资源配置效率、产业的规模结构效率、技术进步等几个方面,直接或间接地描述市场绩效的基本情况,评价市场绩效的优劣。
市场绩效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资源配置效率是同时从消费者的效用满足程度和生产者的生产效率大小的角度来考察资源的利用状态,其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
有限的消费品在消费者之间进行分配从而使得消费者获得
的效用满足程度;二是有限的生产资源在生产者之间进行分配,使得生产者所获得的产出大小程度;三是考虑生产者和消费者两个方面,即生产者利用有限的生产资源所得到的产出大小程度和消费者使用这些产出所获得的效用满足程度。
当消费者从产业融合式的产业发展中得到更高的效用时,生产者也会从产业融合式的产业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利润,资源也就得到了更加优越的配置。
因此,产业融合式的产业发展有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提高市场绩效的程度。
□(作者: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英]马歇尔.产业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87.
[2]冯素玲,后小仙.当代产业组织理论综述.经济纵横,2007,(7).
[3]青木昌彦,安腾晴彦.模块时代——新产业结构的本质.远东出版社,2003.
[4]朱瑞博.价值模块整合与产业融合. 中国工业经济,2003,(8).
[5]马健.产业融合论.牛津大学出版社,2006,(8).
[6]余东华.产业融合与产业组织结构优化.天津社会科学,2005,(3).
[7]沈桂龙.产业融合及其对产业组织的影响.上海经济研究,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