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001]
省特色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
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点建设工作总结报告学校名称淮阴师范学院专业名称物理学建设类别特色二○○五年五月物理学特色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经过系科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物理学特色专业建设工作进展顺利,专业建设成效显著,现将特色专业建设工作总结如下:一、围绕专业建设方案和工作目标开展切实可行的各项活动物理学特色专业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关键,没有一支年富力强、实力雄厚、作风正派、锐意进取的学术队伍是难以实现学科建设的飞跃,难以取得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因而,在专业建设中,我们充分发挥学科带队人和学术带头人的重要作用,积极培养学术骨干,紧紧围绕特色专业建设目标,加大力度进行特色专业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素质优良、作风严谨、结构合理、团结协作、勇攀高峰、以高水平学科、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的教师队伍。
强化科研工作,增强团队精神,汇集集体研究力量,努力克服研究方向分散、单打独斗现象,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努力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
凝聚学术研究方向,在人员进修深造、考研读博等方面,鼓励、引导与界定研究方向紧紧围绕学科发展,顾全大局、研究方向明确。
特色专业建设以教改为基础,在教学上起示范作用,为申报硕士点、发展研究生教育、做好硕士学位课程教学等相关工作的前期准备。
1、物理学特色专业建设的整体目标是:主动适应社会和发展需要,争创物理学(师范类)品牌专业;在“十五”期间为物理学专业申报硕士点、招收硕士研究生等高层次办学打好坚实基础,在专业方向、导师群体、招生规模及办学条件等诸方面做好超前准备;培养掌握物理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实验技能和具有进行初步科学研究的能力,能进行中学物理教学的教师、教育科研人员和物理学工作者,每年招生规模为200人左右。
2、为使毕业生能适应就业市场对师资的新要求,对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作了以下的修改调整:第一,在2004届及以后各届学生的课程计划中调整加入“基础教育新课程专题教育”的教学环节,专题讲授、解读“新课程标准",将其有关内容纳入课程考试;第二,本着“厚基础、宽口径”原则,将物理学学科课程中的“物理基础理论、物理教育(素质教育)研究和物理应用技术”三个方向的课程选修模块作修改与调整,使之有利于实施和适应日益发展变化的基础教育改革的新形势。
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范文(2篇)
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范文在____年____教育科学研究院(____教育学院)的院特色专业遴选工作中,我系汉语言文学专业被确立为院特色专业建设点。
三年来,经过我系全体同仁的不懈努力,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建设水平达到了我院专业的验收标准,本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成效显著,现将特色专业建设工作总结如下:一、紧扣专业建设方略,切实推进各项工作汉语言文学专业拥有一支年轻化、学历高、实力强,而且作风顽强、锐意进取的专业队伍。
在专业建设中,我们充分发挥学术带头人与学科带头人的作用,积极培养学术骨干,紧扣特色专业建设目标,加大力度进行专业队伍建设。
教学科研并重,以教学为基础,以科研为提升,积极开展学术交流,营造健康和谐的学术氛围。
特色专业在学院未来发展方面要起龙头作用,为此全系同志进一步把各教研室工作做细、做强、做大,真正做到未雨绸缪。
1.力促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健康发展,争创本专业为品牌专业。
____五期间,本专业加大引进人才力度,加快制度建设,加速教学改革,建设精品课程,为学校进入更高的平台做好了超前准备;培养了一批批具有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的合格中小学语文教学教师、教育科研人员、文秘工作者;每年毕业师范类专转本生____人左右。
本专业毕业生一直保持着较高比例和较高质量的就业率,其中有一大批相继进入了我院附属高中、____十三中、____东路小学、游府西街小学、长--____路小学和外地的名校,还有一些考取了硕士研究生、公务员和事业单位。
不少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另眼相看,给予很高的评价,主动要求我们派毕业生前往实习,在公开招聘前提前来我院物色本专业优秀毕业生。
这一切为本专业成为院品牌专业打下坚实基础。
2.积极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保证了本专业的良性发展。
为适应高教事业的发展,本专业从十五期间就致力于发展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职称、高学历的师资队伍。
截至____年____月,汉语言文学专业先后吸纳____名博士,一位从事古代汉语、古文献研究,一位从事先秦两汉文学研究。
特色专业建设总结报告
特色专业建设总结报告特色专业建设总结报告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特色专业建设在高校中逐渐崭露头角。
本报告旨在对我校特色专业建设进行总结和评估,以便更好地推进未来的发展。
我校特色专业建设始于20XX年,经过多年的努力,特色专业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
首先,我们针对市场需求和学生兴趣,确定了一系列具有独特特色的专业,如“xx设计与创新专业”和“xx体育管理专业”,这些专业吸引了大量优秀的学生报考,并受到社会的认可。
其次,我们注重与行业合作,建立了一批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和企业合作项目,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同时,我们还开展了一系列特色的实践课程和活动,如实验室开放日、企业参观等,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特色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首先,部分特色专业的教师队伍相对薄弱,缺少对应的专业技术和经验。
这导致教学质量不稳定,无法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
其次,部分特色专业的教学设施存在短板,无法满足教学和实践需求。
再次,特色专业建设中缺乏与行业紧密结合和跨学科合作,造成了教学与科研的脱节现象。
最后,特色专业的宣传和推广工作不够到位,很多学生和社会对我们的特色专业了解不足。
为了更好地推进我校特色专业建设,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我们将招聘具有特色专业背景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同时加强教师培训和交流,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其次,加大对教学设施的投入,更新教学设备,提高实验室和实训场地的质量,以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
再次,加强与行业的合作,建立更多的实践基地和企业合作项目,将教学与实际应用有机结合。
最后,加强宣传和推广工作,通过各类媒体和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和社会了解我们的特色专业,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报考。
总之,特色专业建设是我校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1
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点工作总结报告目录一、专业简介 (3)二、专业建设方案与工作目标的执行和完成情况 (4)三、改革与建设的主要方面及所做的工作 (6)四、经费投入及使用情况 (15)五、取得的进展和成效 (16)六、专业的特色优势 (19)七、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21)一、专业简介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创办于1991年,是最早开办该专业的学校之一,1997年被省政府批准为江苏省第一批五年制高职试点专业, 2002年起招收高中后三年制高职学生,2003年被评为江苏省五年制高职示范专业,2009年被立项为江苏省成教特色专业,2010年被立项为江苏省特色专业。
近年来,江苏省劳动厅依次批准在我院设立了江苏省常州轻院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江苏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定点培训机构,国家示范性数控实训基地依次授予国家高职高专教育数控技术师资培训基地,数控技能竞赛基地等。
自此以来,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依托这些基地,广泛开展对学生、兄弟同仁及社会人员的相关职业技能培训,参加由省技能鉴定中心组织的鉴定考核人员,取得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为99%以上。
本专业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近年来,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近三年招收学生情况见表1。
表1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近三年招生情况名师1人,333工程培养对象1名,建设期内,新增教授2名,高级职称比例增至55.6%,新增硕士学位教师4名,硕士占教师比例由建设前40%提高至48.9%,35岁青年教师硕士比例由50%提高至77.8%, 9名教师取得相关职业资格技师证书,双师比例由73.3%提高到93.3%。
特色专业建设期内,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师建设了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主编高职“双证”教材8本,“十一五”规划教材1本,省精品教材2本。
发表教科研论文71篇,其中EI收录8篇,中文核心期刊37篇。
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一项,院级教学成果奖一项。
完成教科研课题11项,在研课题18项,其中省级以上课题7项,到帐经费39.4万元。
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
江苏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二0一二年三月目录一、专业办学背景简介 (1)二、专业建设方案 (1)三、工作目标的执行和完成情况 (5)(一)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5)(二)课程建设与改革 (6)(三)师资队伍建设 (9)(四)教学条件完善 (10)(五)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服务 (13)四、改革与建设的主要方面及所做的工作 (16)(一)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16)(二)教材建设 (23)(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25)(四)教学管理 (28)(五)合作办学 (30)五、经费投入及使用情况 (31)(一)经费投入 (31)(二)规范管理 (33)六、取得的进展和成效 (33)(一)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培养,形成“教学工场"人才培养模式 (33)(二)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取得实质进展,实现核心主干课程的全覆盖 (34)(三)引入和借鉴企业实际产品,开发教学项目,推行项目教学 (34)(四)实施双师工程,逐步形成一支高水平优秀教学团队 (35)(五)社会化校企共建实训实习基地取得重要进展 (39)七、本专业的特色优势 (40)(一)构建“校企共育、工商复合”的技术服务人才培养模式 (40)(二)建设“校中厂”和“工程中心”,引进企业项目,实境实练 (40)八、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41)(一)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需要持续加强,进一步创新合作模式和机制,提升学校的“四技服务”能力 (41)(二)“双师"教学团队需要进一步提高,必须持续加强教师的企业锻炼培育“教学名师”和吸引企业优秀“技术大师”来校上课 (41)(三)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建设的还不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大开发力度 (42)一、专业办学背景简介我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初创于2001年,本专业前身为“通信与信息技术专业”、“电子信息专业",2005年根据国家教育部高职高专专业目录更名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高校特色专业建设情况汇报
高校特色专业建设情况汇报近年来,我校高校特色专业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断丰富专业设置,提升教学水平,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首先,我校注重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通过市场调研和专业需求分析,我校积极探索新的专业领域,开设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专业,如地理信息科学、数字媒体艺术、生态环境工程等。
这些专业不仅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选择和发展空间。
其次,我校加强了特色专业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
通过与企业合作、校外实习等形式,我校特色专业的学生得到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培养了更多的实用型人才。
同时,学校还注重引进国内外专家学者,组织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此外,我校还加强了特色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通过引进高水平人才、加强教师培训等措施,提升了特色专业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同时,学校还鼓励教师参与产学研合作,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
最后,我校还加强了特色专业的社会服务和交流合作。
学校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
同时,学校还加强了与国内外高校的交流合作,拓展了特色专业的国际视野,提升了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总的来说,我校高校特色专业建设情况良好,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特色专业建设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工作。
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特色专业的建设水平,为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校专业特色建设总结汇报
高校专业特色建设总结汇报高校专业特色建设总结汇报一、引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专业特色建设日益受到重视。
高校专业特色的建设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还能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本文将对高校专业特色建设进行总结和汇报,并提出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高校专业特色建设的重要性高校专业特色建设是根据社会的需求、学科的发展方向以及学生的兴趣特长等因素,通过设置特色课程、加强科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方式,使专业有独特的特点和优势。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三、高校专业特色建设的现状目前,高校专业特色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方面,许多高校通过与企业合作,开设与行业需求紧密相关的专业课程,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一些高校通过引入国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全球意识。
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过于单一,缺乏差异化和特色;一些高校没有与社会需求对接,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脱节。
四、高校专业特色建设的经验总结1. 建立与社会需求对接的专业设置:将国家和地区的政策规划和行业需求纳入专业设置的参考范围,确保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匹配。
2. 引进外部资源:通过引进高水平的教师、学者和行业专家,组织国际性的学术交流和研讨会,提高专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3.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通过与企业合作,开设实践型课程,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学习和实践,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建立评估体系:制定科学、全面的评估指标,对专业特色建设的成果进行评估和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和调整。
五、高校专业特色建设的发展方向1.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和创新项目,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 加强与行业的合作:与企业、社会组织等建立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开展联合培养、实习就业等活动,确保专业教育与实际需求相结合。
特色专业试点建设情况汇报
特色专业试点建设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校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政策,深入推进特色专业试点
建设,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专业竞争力。
本文将对我校特色专业试
点建设情况进行汇报,以便全面了解我校特色专业试点建设的成果
和进展。
首先,我校积极探索特色专业建设的路径和模式,根据市场需
求和学生兴趣,开设了一系列具有特色和优势的专业,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互联网+等。
同时,针对这些特色专业,我校加强了师
资队伍建设,引进了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教师,为
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和指导。
其次,我校特色专业试点建设注重与产业对接,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展校企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
通过与企业
的深度合作,我校特色专业试点建设实现了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学
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此外,我校特色专业试点建设还注重学科交叉和综合实践能力
的培养,通过跨学科的课程设置和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和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总的来说,我校特色专业试点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高的教学质量。
未来,我校将继续深化特色专业试点建设,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科竞争力,为学生的发展和就业创造更好的条件。
希望各位领导和老师能够关注和支持我校特色专业试点建设工作,共同为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努力奋斗!。
省特色专业建设年终总结
省特色专业建设年终总结今年是省特色专业建设的关键一年,经过全体教职工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各个特色专业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
特色专业建设工作的总结如下:一、加强专业建设,推动学科发展今年,我们聚焦特色专业的定位和特色方向,加强对技术创新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增设实践环节,扩大实习实训基地等措施,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同时,培养师资队伍,加强教学团队的建设,提升师资实力,为特色专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技术创新我们积极与企业、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开展产学研项目,促进了实际应用技术的转化和创新。
通过与企业合作实施的项目,在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生产效益和品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同时,与科研机构的合作为特色专业的研究和科研工作提供了更多的资源支持,促进了学科的发展和创新。
三、加强学生培养,提高就业质量我们注重特色专业的培养质量和学生的职业素养。
通过开设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参与校外实习实训,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与企业合作开展校企合作教育,提供更多实习机会和就业岗位,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合格的专业人才,取得了优秀的就业质量。
四、加强学科交流,提高学科影响力我们积极开展学科交流与合作,组织举办学术研讨会、学术报告等活动,提高学科的学术声誉和影响力。
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专家进行合作交流,引进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推动特色专业的教学改革和创新发展。
同时,加强与同行学校的合作,共同推动特色专业的发展,提高整体竞争力。
五、加强特色建设宣传,提高知名度我们通过多种方式,宣传特色专业的建设成果和突出特色,提高了社会对特色专业和我校特色教育的认知度和认可度。
开展校园招聘会、走进中学等活动,扩大特色专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了更多的优秀学生和人才关注和选择。
总结起来,今年特色专业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扩大特色专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推动特色专业的发展。
学校特色建设工作总结2篇
学校特色建立工作总结学校特色建立工作总结精选2篇〔一〕学校特色建立工作总结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开展,教育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局部,而学校那么是教育事业中最重要的基地之一。
学校特色建立就是指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底上,积极加强学校与社会的交流与合作,以及加强师生管理、注重课程设置等一系列措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进步学校整体的教育程度,这是一项重要而长期的工作。
在过去一年里,我们学校在特色建立方面付出了很大努力,如今来进展一下总结,希望对今后的工作有所启示。
近年来,在教育部门的推动下,我国的课程教育不断创新,趋向综合化和多元化,因此我们学校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力开发创新课程,推出多个针对学生兴趣的选修课程。
例如舞蹈课、摄影课、体育竞赛课等等,这些课程在激发学生积极性、创造力、想象力等方面起到了宏大作用,在学生学术成果展、文艺汇演等活动中也备受好评。
老师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关键,因此,我们学校特别注重师资队伍建立,提升老师个人职业素质。
学校开展了一系列培训班,引进了众多的优秀老师和行业专家来为老师们进展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培训,提升老师的教育素质和教育才能,为学生提供好的教育质量。
除了课堂教学外,学校还注重拓宽课外活动工程,丰富学生课余生活,进步学生综合素质。
例如学生会、志愿中心、艺术团等社团活动,以及游学活动、社会理论、文化体验等课外拓展工程,这些活动为学生的个性开展、人文素质、实际才能等方面的提升做出了重要的奉献。
多元化教育开展是当前国家倡导的教育形态之一,学校在这方面也很有建树。
学校打造了多元化的教育品牌,如戏曲社、新媒体共创小组等,让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开拓自己的才能,进步在各行各业中的竞争力。
学校特色建立除了注重学术、文化等方面的开展外,同样注重思想政治教育。
学校强化学生党建工作,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品德、优秀的人物形象,进步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
学校特色专业建设总结范文
学校特色专业建设总结范文近年来,学校特色专业建设成为各个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
通过特色专业的建设,学校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增强学校的竞争力。
本文将从专业设置、教师队伍、实践环节、国际交流等方面展开讨论,对学校特色专业建设进行总结。
一、专业设置方面学校特色专业的设置是其特色建设的基础。
学校应根据本地区的经济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需求,进行合理的专业设置。
通过与企业、行业协会的广泛合作,可以了解市场需求,开设适应社会发展的特色专业。
同时,学校还应注重跨学科专业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学校特色专业的建设需要有优秀的教师队伍来支撑。
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和引进,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可以组织教师参加学术研讨会、学术交流活动,扩大他们的学术视野和研究资源。
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设立教学团队、开展教师培训等方式,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三、实践环节设置方面特色专业的建设应注重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校可以通过实践环节的设置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比如,引入企业实习、社会实践、创新实验等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此外,学校还可以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提供实践机会和实习岗位,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四、课程设置方面特色专业的建设需要有合理的课程设置。
学校应根据所属专业的特点和发展方向,进行科学的课程设计。
可以引入前沿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学校还应注重课程与实际需求的对接,确保所设课程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际能力。
五、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学校特色专业的建设离不开教育教学改革。
学校应根据特色专业的需求,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
比如,引入项目化教学、问题导向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此外,学校还应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及时反馈教学效果,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特色专业建设总结报告
强化品牌强化品牌,,彰显特色彰显特色,,进一步提高护理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护理人才培养质量★怀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护理系★(2011年5月)2000年学校升格来,护理系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强化品牌,彰显特色,着力加强护理专业建设。
2008年9月护理专业被湖南省教育厅评审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省级特色专业”。
三年来,护理系按照省教育厅和学校的要求,加强和促进护理特色专业建设的“发展、改革、创新”,进一步提高专业建设整体水平和护理人才培养质量,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和创新护理教育教学体系积极探索和创新护理教育教学体系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执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综合素质提高为基础,在护理大专业的基础上,我们积极探索,构筑了“一个专业、多个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一个平台,多个模块”的课程体系。
1.“一个专业、多个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1)坚持校院联合,培养专科护理方向人才2004年以来,在与湖南省儿童医院、人民医院、肿瘤医院联合开办儿童护理、儿童重症监护、手术护理、肿瘤护理4个专科方向的基础上,2010年与肿瘤医院又联合开办了造口护理专科方向。
今年4月,与湘雅医院联合开办了“重症监护”专科方向。
几年来,为用人单位培养专科护理方向人才达800余人。
“校院联合”培养专科护理方向人才的培养模式,开创了学校专科护理教育的先河,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了学生的就业层次,扩大了学校的办学影响力。
该培养模式已被省内外多所高职高专院校引用和推广,《当代护士》杂志将系列报道我校护理专业建设工作。
(2)顺应社区卫生服务需求,培养社区护理方向人才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顺应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和需求,护理系于2008年10月成立社区护理教研室,于2009-2010年6月,先后考察和调研了怀化、长沙、广州深圳和北京等地的社区护理人才现状和需求,并对社区护理办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论证。
大学学科建设工作总结范文(二篇)
大学学科建设工作总结范文大学学科建设是高校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高校的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校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工作,积极推进各项举措,取得了一定成绩。
本文将对我校近几年学科建设工作进行总结,总结经验,分析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以期进一步提升我校学科建设水平。
一、学科建设取得的成绩1. 学科建设目标明确。
我校制定了明确的学科发展目标,明确了学科建设的方向和重点。
同时,各学院也通过制定学科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学科建设的具体目标和计划,为学科建设工作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指导。
2. 学科带头人和骨干队伍建设稳步推进。
我校注重引进和培养学科带头人,在各个学科领域选拔培养了一批学术水平较高、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者。
同时,也积极支持和推动骨干教师的发展,加强骨干教师培训和交流,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
3. 学科建设投入力度加大。
我校逐年增加学科建设的经费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
同时,也积极争取各类科研项目资助,为学科建设提供更多的支持。
4. 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
我校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与多所国外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开展了一系列的学术交流活动。
这不仅拓宽了学科研究的视野,也提高了学科建设的水平。
二、存在的问题1. 学科发展缺乏整体规划。
虽然各学院均制定了学科发展规划,但整体上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在学科建设方向上存在一定的重叠和重复,导致资源分散,效益不明显。
2. 学科建设投入不平衡。
一些学科建设经费投入相对较少,导致教学科研条件较差,影响了学科建设的进展。
同时,一些优势学科的投入也存在浪费和不合理的情况,需要进一步加强资金管理与使用。
3. 学科带头人和骨干队伍培养还需加强。
学科带头人和骨干队伍的培养离不开长期的投入和支持,需要加大对他们的培训和激励力度,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和领导能力,以更好地带动学科建设。
4. 国际交流与合作成果转化不够。
虽然我校与多所国际高校开展了合作,但合作成果的转化还不够,缺乏有效的机制和渠道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限制了学科建设的实际效果。
特色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
特色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南京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1.专业建设方案与工作目标的执行和完成情况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深化教学改革,构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校企合作,建设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基地;强化队伍建设,保障教学科研需要。
以‚优基础、适口径、强素能、多方向‛为指导,依托行业、服务地方、立足江苏、面向全国,把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专业。
专业建设的总体思路:秉承办学传统,坚持‚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弘扬‚知行统一、创业创新‛精神,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水平评估为契机,优化教学资源配臵;以技能培养为特色,构建灵活的课程体系;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打造多元化教师团队。
以特色专业建设推动各项教学基本建设,促进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经过三年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达到了预定的建设目标。
2009 年‚创建‘校企融合’教育模式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获得第六届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9 年‚走多元化、多样式校企融合之路,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7 年‚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培训系统的研制和应用‛,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7 年《电机学》、《发电厂电气部分》、《电力电子技术》等三本教材获得省部级精品教材。
2008、2009 年获得江苏省自然科研基金项目、‚六大人才高峰‛资助项目5 项。
2008 年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被遴选为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
2007 年与江苏省电力公司共建‚输变电工程实习(训)中心‛、与南京南瑞继保公司共建‚电力系统自动化集成实验室‛。
2009 年与施耐德公司合作共建‚电气工程自动化‛实验室。
2006 年以来本专业毕业生签约率均超过92%,就业率均达100%。
2.改革与建设的主要方面及所做的工作2.1 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改革2.1.1 立足电力行业,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贯彻‚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以‚优基础、适口径、强素能、多方向‛为指导,秉承专业办学传统,结合学校应用型本科的办学定位,立足电力行业,制定(修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特色专业建设总结
特色专业建设总结特色专业建设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一环,旨在培养具备特殊技能和实用知识的专业人才。
特色专业的建设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结合学校的办学特点和资源优势,打造出独具特色的专业群体,不仅能满足市场需求,还能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本文将对特色专业建设进行总结,包括优势、挑战和发展方向。
首先,特色专业建设具有以下优势。
一是满足市场需求。
特色专业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设置,紧密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这样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较高,并能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二是提高学校知名度。
特色专业的建设能够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增强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一些独具特色的专业在业界和社会中享有较高声誉,吸引了众多有潜力和志向的学生报考,并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提升学校竞争力。
特色专业的建设能提高学校的竞争力,帮助学校在同行中脱颖而出。
通过特色专业的建设,学校能够发挥自身的优势,培养具备特殊技能和实用知识的专业人才,而不是与其他学校面面俱到地提供传统的一些专业。
这样能够吸引更多学生选择这些独特的专业。
特色专业建设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是市场需求的变化。
市场需求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依据,但市场需求常常会发生变化。
如果特色专业仅仅追随市场的热点,而没有长远规划,那么一旦市场需求发生变化,这些专业就可能面临过剩和就业压力增加的问题。
二是师资队伍建设。
特色专业的建设需要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来支撑,但有些学校在这方面存在不足。
一方面,很难吸引到高水平的教师愿意投身于特色专业的建设,另一方面,一些学校的资源有限,无法提供了足够的条件吸引优秀的教师。
在特色专业建设中,有几个方向值得关注和发展。
一是跨学科融合。
特色专业的建设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的学科优势和资源,进行跨学科的融合。
通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专业结合起来,创新出独具特色的专业,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和市场需求,也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军校特色专业建设情况汇报
军校特色专业建设情况汇报
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国防建设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校积极探索特色专业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目前,我校特色专业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具体情况如下:
首先,我校注重特色专业的选题和设置。
针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需要,我校结合地方实际,选取了一些独具特色的专业方向,如军事装备工程、军事心理学等。
这些专业既符合国家需求,又有利于学生就业和发展,得到了社会和企业的认可和支持。
其次,我校加强特色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保证特色专业的教学质量,我校积极引进了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教师,他们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还为学生搭建了更多的实习和实践平台,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再次,我校加强特色专业的课程建设。
针对特色专业的特点,我校对相关课程进行了精心设计和调整,增加了实践环节,提高了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通过课程建设,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将来的工作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我校注重特色专业的学生培养和实践能力提升。
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我校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实习、科研、创新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军队的需求。
综上所述,我校特色专业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下一步,我校将进一步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为国家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特色专业建设情况总结报告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特色专业建设情况总结报告一、专业建设情况简介(一)专业基本情况1.专业设置时间和建设过程1998年,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商学院(原经济系)开始设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2000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始招收国际贸易专科学生。
2005年,本专业升格为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开始招收本科学生,同年启动本专业的特色建设。
2006年,本专业所在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科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
2007年,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国际贸易实务”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2008年,本专业被评为第一批省级特色专业;2009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正式取得学士学位授予权;同年,本专业第一届本科学生毕业。
2010年,本专业已经基本形成了主要特色和优势。
2. 目前在校学生情况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现在在校本科学生1632名,其中,2007年本科学生397人,2008年本科学生402人,2009年本科学生413人,2010年本科学生420人,基本逞逐年增长趋势。
3. 教师情况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基本形成了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结构合理,发展潜力巨大的学科梯队,现有教师31人,其中教授(含研究员) 13人,副教授16人,讲师2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为93.6%;中青年教师共计19人,占总人数的61.3%,已成为学科队伍的中坚力量,是专业建设发展的重要支撑4.教学设施基本情况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设施能满足专业建设需要,专业成员科研工作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图书期刊资料配置齐全,能满足专业教学与科研的需要。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数据库建设顺利。
本专业建设了国际贸易数据库,该库是中国第一家国际贸易数据库,为本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创造了良好的信息平台。
(二)本专业建设目标、成效和特色概述1.本专业建设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练掌握国际贸易所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政策与法规,具有较强的外贸业务实践能力、洞察形势随机应变的能力、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驾驭市场的能力,适应外贸行业第一线岗位(群)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特色名校专业年度总结(3篇)
第1篇一、引言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国特色名校专业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本篇总结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特色名校专业的发展进行梳理,以期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一、教育教学成果1. 人才培养(1)专业设置: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特色名校专业不断优化专业设置,形成了以专业特色为核心,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的专业体系。
(2)课程建设:以学生为中心,深化课程改革,推进课程内容与产业需求对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3)教学模式创新: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 教师队伍建设(1)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2)教师培训:开展各类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
(3)教师激励机制:完善教师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
二、科学研究成果1. 科研项目(1)国家级项目:积极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争取更多科研经费支持。
(2)省部级项目:争取更多省部级科研项目,提高学校科研影响力。
2. 科研成果(1)学术论文: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提升学校学术影响力。
(2)专利授权:积极申请专利,保护学校科研成果。
(3)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三、社会服务成果1. 产学研合作(1)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实训基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2)与企业开展合作研究: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推动产业发展。
2. 社会培训与咨询(1)举办各类培训班:满足社会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
(2)提供咨询服务:为企业、政府等提供专业咨询服务。
四、特色名校专业发展展望1.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1)推进课程体系改革,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2)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 加强科研创新(1)鼓励教师参与科研项目,提高学校科研水平。
(2)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提升学校科研影响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专业名称:土木工程建设等级:国家级项目负责人:王祥秋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土木工程系目录一、引言二、建设目标任务1、专业特色建设目标2、师资队伍建设目标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目标4、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目标5、教学基础条件建设目标6、特色学科建设目标三、建设方案与措施四、建设工作成效五、存在的问题与努力方向一、引言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土木工程专业自2010年被批准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和广东省特色专业建设点以来,在广东省教育厅指示精神引导下,在学校相关部门的指导配合下,环境与土木建筑学院按照申报书提出的建设方案和工作目标,认真部署和按计划逐步实施各项建设工作。
经过仅两年的努力,专业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现将具体建设工作经验总结如下:二、建设目标与任务依托土木工程专业及学科建设扎实的工作基础,充分发挥本专业在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等方面的综合优势,以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建设工作为契机,以“立足佛山、面向广东”为宗旨,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的办学理念,以课程建设与学生创新能力建设为突破口,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强化大学生建筑节能与环境保护理论与技能的培养,着力打造“绿色环保土木工程”专业办学特色,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把土木工程专业建设成为国内同类院校领先、地方特色鲜明的高层次专门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具体的建设目标与任务如下:1、专业特色建设目标充分发挥学院在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建筑学等相关专业与交叉学科的综合办学优势,紧密围绕国家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客观要求,满足国家重点发展以节能环保、低碳排放为战略性目标的新兴建筑产业对土建类专业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结合广东省、佛山市大力推行建筑节能减排新技术以及交通土建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等工作的客观需要,在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嵌入建筑节能减排新理论、新技术以及土木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等课程模块,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绿色建筑设计以及节能环保理念,突显专业办学特色。
2、师资队伍建设目标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培养高水平学术带头人,聘任一批校外工程专家作为兼职教师,着力培育“双师型”教师队伍,构建跨专业、跨学科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打造一支有较高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的高质量教学团队,满足专业与学科特色发展的需要。
建设期内,培养2-3名学术带头人,引进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2人,通过名师培育工程,力争获得省级教学名师1-2人。
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目标以满足市场需求和提高学生就业率为导向,加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期内,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特点与专业发展需要,与2-3家合作单位签订校企产学合作或订单式培养协议;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结合我校作为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在2010年人才培养计划修订过程中适当降低公共基础课学时、学分比例,提高实践教学与专业课程学时、学分数以及增加创新学分数等措施,着力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为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应用型本科专业技术人才提供重要基础平台。
4、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目标努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队伍稳定、素质较高、服务意识强的教学管理队伍,创新教学管理体制和机制,完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构建运转高效、监控有力、反馈及时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以特色教材建设与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进一步优化和创新课程体系,建设期内,将《材料力学》、《土力学》建设成为校级精品课程,力争将《结构力学》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课程,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特色教学需要,资助《结构力学》、《土力学》等特色教材出版;深入开展教学方法与教学理论研究,力争获得省级教研课题1-2项、省级教学成果1-2项。
为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提供重要基础保障。
5、教学基础条件建设目标以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和广东高校土建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建设为依托,进一步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建设期内,重点完善建筑材料实验室、工程力学实验室、结构实验室以及土工试验室仪器设备条件,新增100T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一台、土工三轴试验仪3台,按时完成超高重型落锤多功能冲击实验室建设任务;力争获得广东高校土建工程技术开发中心立项;以现有专业实习地基和产学研合作基地为依托,构建校企产学合作人才培养平台,新增产学研合作基地1-2个;以现有图书资源为基础,强化专业外文期刊与电子信息资源库建设,新增专业外文期刊5-10种,购买土木工程电子信息资源库一套。
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开阔学生学术视野提供更加完备的基础条件。
6、特色学科建设目标进一步加大学科建设力度,在做好现有特色学科建设的基础上,围绕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绿色建筑与环境保护理念等特色需要,进一步凝练学科特色研究方向,促进多学科交叉与融合,进一步深入开展船桥碰撞理论、新型材料结构、环境岩土工程以及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等特色学科研究方向,力争在1-2个学科研究方向取得较大突破,为土木工程专业特色发展奠定坚实的学科研究基础。
三、建设方案与措施针对土木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提出的建设目标任务,该专业通过认真讨论,广泛收集各方意见与建议,充分调动本专业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与措施,确保了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并取得了预期的建设目标与成效。
1、明确专业办学定位与专业办学特色。
秉承“立足佛山、面向广东”以及“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的办学理念。
紧密结合佛山建设现代化大城市以及广东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特殊需求,以课程建设与学生创新能力建设为突破口,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大学生建筑节能与环境保护理论与技能的培养,着力打造“绿色环保土木工程”专业办学特色,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把土木工程专业建设成为国内同类院校领先、地方特色鲜明的高层次专门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2、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人才培养特色。
充分发挥学院在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建筑学等相关专业与交叉学科的综合办学优势,紧密围绕国家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客观要求,满足国家重点发展以节能环保、低碳排放为战略性目标的新兴建筑产业对土建类专业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结合广东省、佛山市大力推行建筑节能减排新技术以及交通土建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等工作的客观需要,在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嵌入建筑节能减排新理论、新技术以及土木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等课程模块,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绿色建筑设计以及节能环保理念,突显专业办学特色。
结合2010年人才培养计划修订工作,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增设专业与学科交叉课程模块,开设《建筑节能技术》、《固体废弃物处技术》、《土木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等专业课程,强化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节能环保意识培养。
3、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体系,突出创新能力培养。
在人才培养计划中明确规定大学生创新能力学分要求,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在学期间要求所获得的创新学分数不低于8学分。
通过推行和强化大学生学术基金项目研究、开放性实验、学生参与教师纵横向科研项目等第二课堂活动,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2010年以来,本专业先后有300余人次大学生参与教师纵横向课题、大学生学术基金以及开放性实验等创新实践活动,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显着提高。
与此同时,为了充分调动和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深入实施创新教育,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重要保证,有效地发挥高水平专业教师在促进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突显专业办学特色,以及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应用实践能力等方面的重要指导作用,我院对2012届土木工程专业优秀生、特长生实行导师制,首次聘请10位优秀教师担任本科生指导教师,全程指导学生学习、生活与创新实践,为提高本科生创新能力提供重要保障。
4、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的社会适应能力。
为了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根据行业实际需要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
本专业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本专业与社会广泛接触的良好机遇,进一步加强与土木建筑与交通行业大中型骨干企业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探索校企产学合作与订单式人才培养新模式,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先后与广东省第六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翔顺集团有限公司、南海纵横交通建设质量检测有限公司、广东世纪达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签订订单式与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协议。
每年约30%左右的大学生到合作单位参加专业实习,其中大部分学生与合作单位达成就业意向。
5、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注重教师业务能力培养。
专业师资队伍整体实力与水平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
2010年以来,本专业结合特色专业与学科建设需要,进一步优化学缘结构和知识结构,引进和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通过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全面提高教师队伍学识水平和业务素质。
先后引进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人,选派4名骨干教师分别赴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美国路易斯安娜大学以及日本九州大学访学,使本专业专任教师硕士、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91%,教师队伍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得到明显改善。
表1 建设期间派出进修人员一览表与此同时,通过鼓励广大教师参与工程实践和应用性科研课题研究,努力提高广大教师的科研水平;2010年以来,本专业教师共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课题10项,横向课题70余项,专业教师年人均科研经费万元。
针对土木工程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深入开展教学研究,先后承担广东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项,校级重大教研课题2项、重点教研课题2项,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教师队伍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得到普遍提高。
2010年以来,本专业先后有1名教师荣获广东省教育系统优秀教师,2名教师荣获佛山市教育系统优秀教师,1人荣获佛山市创新领军人才荣誉称号。
教师队伍整体实力与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表2 承担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研究课题4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教学改革重点项目2007张国学5定性结构力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教学改革重点项目2009陈玉骥6土木建筑专业基础力学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教学改革重点项目2011罗冬梅6、强化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高课程教学水平。
以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为抓手,积极推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
探索并实施了“科研四进课堂”课程教学新模式:第一、科研信息进理论课堂,本专业广大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及时融入最新科学研究成果、更新教学内容;第二、科研成果进教案、讲义,及时将科研成果融入教案和讲义之中,大大提高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适用性和前沿性。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