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东亚各国强兵 中国大炮日本火枪朝鲜弓箭
壬辰倭乱中朝日双方火器及其使用的对比
壬辰倭乱中朝日双方火器及其使用的对比作者:张正阳来源:《科学与财富》2019年第07期摘要:与大多数人传统印象中单纯使用冷兵器的古代战争不同,壬辰倭乱时的军队已经进入了冷热兵器混用的时代。
在战争中,火器的使用已经普及,并对双方的战术乃至战略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通过史料我们可以得知,明军火炮先进而日军善用火枪。
那么,作为参战方之一的朝鲜,火器的技术特点以及与日军的火器对比又有什么特点呢?在于日军的对抗中又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当前我们对壬辰倭乱战争的回顾通常集中于“庙堂之上”的军阵攻伐,以及政治外交的博弈。
现在,不妨让我们把视线集中在士兵手中的兵器上,感受其中的魅力,思考其对当时乃至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壬辰倭乱;火器;朝鲜;日本朝鲜的火器朝鲜制造火器由来已久,早在1377年高丽王朝时期便设立了专门的制造机构——火筒都监。
在高丽王朝统治末期,为了抵御倭寇对朝鲜沿海区域的掠夺入侵,将领崔茂宣临危受命,就任火筒都监总管,立即防治了大批明朝的各式火器。
最后在1380年,100艘装备了火器的朝鲜战船在镇浦附近摧毁了来犯的由500余艘战船组成的倭寇舰队。
在李氏朝鲜建立后,改设置军器监继续制造各式火器。
因为与明朝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在朝鲜的火器上我们或多或少可以看见一些明朝火器的影子。
比如“火车”就与明朝火器“一窝蜂”类似。
这里说的“火车”并不是我们现在所指的交通工具,而是一种火箭发射装置,即通过火药的反作用力将箭矢推出杀伤敌人。
可以比喻为古代的火箭炮发射车。
1451年朝鲜造出了能一次性装载100枝神机箭的火车,并在壬辰倭乱中得到了进一步改进,可以搭载胜字号铳筒15具。
据史料记载,这种新式火车曾在幸州山保卫战中被使用,给予了日军较大伤亡。
朝鲜的火器另一个特点是呈系统化。
朝军将火炮以及铳筒都按口径的大小分为了天、地、玄、黄几个等级。
按当代观点看来,有一种将火炮按不同口径进行军属火炮、师属火炮进行划分的意味。
此外还有胜字号铳筒,据史料记载其基本口径为16毫米至18毫米,铳身长55厘米到60厘米,射程约为200米。
同时代中国与欧洲的火器发展:从明初领先世界,到明末奋起直追
同时代中国与欧洲的火器发展:从明初领先世界,到明末奋起直追火药是中国发明的,我们只会用来放烟花?明朝说我不同意明朝堪称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最重视火器研发及使用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立国之后,就明令要求大明军队“凡军一百户,铳十”,意思是火器在军队武器中的占比要达到10%。
明代铜手铳要装备如此大规模的火器,那么火器研发与制造自然不能落后,洪武年间成立的工部军器局与内府兵仗局,两大兵器研发与制造机构,对于增加明朝军队的火器技术提高与普及装备也是不遗余力,而且不仅仅是中央机构,地方卫所经过朝廷批准了,也可以自主研发制造火器。
到了明成祖朱棣上台后,明朝的火器发展更是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永乐年间设立的神机营,具有跨时代的意义,神机营的出现,标志着世界第一次出现了成建制的火器军种,比起欧洲1505年才开始筹备组建首支成建制的火器军种——西班牙火枪兵,领先了100多年。
安南之战——当时世界最大规模火器对轰的战争永乐四年(1406)年,明朝与安南(今越南)之战爆发,这场战争是当时世界上交战双方都大规模使用火器的战争,双方投入的兵力十余万之多,安南虽然国小,但是善于火器研发与使用,在某些技术上甚至还优于明朝,根据王兆春《中国火器史》的引述,明军在进攻安南关隘的时候,经常性遭遇安南上万规模军队放铳死守,可见当时安南国对于火器的装备与使用规模。
明代安南疆域针对安南先进的火器技术,明朝平定安南之后,迅速的招纳引进安南善造火器等各类人才,其中以黎澄最为杰出,因其对于明朝火器技术的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被奉为“火药之神”,因监制火器的功劳,一路升至工部尚书,可见明朝对于火器技术人才的重视程度。
也是因为大批的安南火器技术人才被纳入,结合明朝自身的研发与制造基础,永乐年间火器发展有了一个质的突破,永乐八年(1410年)明成祖朱棣北伐蒙古,出征军队中装备手铳的军人高达两万,而这些手铳基本上都是前一年为了准备北伐蒙古而特地新造的,一年之内能新造两万余支手铳,足以得知明朝当时两大兵器局的技术成熟度与生产规模之强。
明代的军事科技:火器与火药
明代的军事科技:火器与火药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其军事科技在世界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明代的火器与火药技术。
本文将以这个主题为中心,探讨明代的军事科技发展。
一、火器的出现与发展在明代之前,中国已经存在一些原始的火器。
然而,明代的火器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明朝初期,火药、火炮和火枪逐渐出现在战场上,并在后来继续不断发展和改进。
1. 火药的应用火药作为最基本的火器材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明代的火药主要由硝石、炭素和硫磺组成,制作方法与之前相比有了一定的改进。
火药的出现使得军队能够利用爆炸的威力攻击敌人,增加了战斗的破坏力。
2. 火炮的应用明代的火炮是中国火器的代表之一。
它们通常由铁制成,形状为圆筒状,能够发射铁球等炮弹。
明朝初期的火炮威力相对较低,但随着技术的进步,火炮的射程、精度和威力都得到了提升。
火炮的出现,使得明军在战斗中能够远程攻击敌方阵地,对城墙等防御设施产生巨大威胁。
3. 火枪的应用火枪是明代军队装备的另一种重要火器。
它是一种类似于枪械的武器,能够发射铅弹或铁弹。
明代火枪的制造工艺与火炮类似,但尺寸更小。
火枪的出现,使得士兵能够在战斗中近距离攻击敌人,增加了战斗的灵活性。
二、火器的影响和作用明代的火器技术对当时的军事格局和作战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1. 增强了攻城能力明代的火炮和火枪在攻城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火炮可以轻松摧毁城墙,火枪则可以清除城墙上的射手。
这使得攻城方能够更快速地攻克敌人的防线。
2. 改变了战争策略明代的火器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战争策略。
以往的战争往往以骑兵和步兵的冲锋为主,而火器的出现使得射击成为了战斗的主要方式。
战斗方式的变化,使得战争更加现代化,也提高了明军的战斗力。
3. 推动了军事科技的进步明代的火器技术在当时来说属于先进水平,是其它国家望尘莫及的。
这使得明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军事大国之一。
同时,火器的出现也推动了其他军事科技的发展,如炮台、火药车等战争器械的出现,进一步提升了明军的作战能力。
七年战争(壬辰倭乱)中著名战役的中日军力对比
明军阵亡将领:卢继忠
日军阵亡将领:竹森义盛,森本仪太夫
战役过程:开始的时候明军在战场上占据优势,日军在野战能力上比明军骑兵差,在遭到了重大伤亡后日将加藤清正放弃了与明军打野战的打法,而采取了坚守城池的做法,日军边打边撤,撤退到最后一个也是最坚固的阵地:岛山。明军缺少大炮,所以久攻不下,伤亡惨重。最后连续10几天下雨,明军弹尽粮绝,被迫撤退。日军追击过程中被明军后卫部队阻击,也无法扩大战果,双方又恢复了战前的态势。
(八)顺天郡战役:
明军:2万余人
将领:刘铤
副将:李应轼、吴宗道、吴广、王士琦等
日军:第1军团1万4千人左右
军团长:小西行长
副将:马晴信、松浦镇信、远藤又次郎、内藤如安、大村喜前、后藤信康
结果:明军胜利、毙伤日军7千余人、明军伤亡3千5百余人。
日军损失7000余人
原因:这是个战略上的失误,明军的兵力过于分散(本来总兵力就不到日军的一半),其他地方的明军无法也没有能力增援南原。当然明军和朝鲜军在这次战役中的表现可以用可歌可泣来形容,明军和朝鲜军在大炮没有弹药,箭石全部用完,粮食也消耗完的情况下没有一个投降,全部战死。其勇猛精神使日军深为震撼。
(三)碧蹄馆大战:
明军:骑兵3千人(后又增加了2千人,一共是5千人)
主将:李如松
副将:李如柏、李如梅、查大受、祖承训、李有异等
日军:第3军团和第6军团和第9军团共3万6千余人
军团长:黑田长政、小早川隆景、羽柴秀胜
副将:加藤光泰、久野重胜、小河信章、后藤基次、小野和泉、小野成幸、池边永晟、小川成重、安东幸贞等
朝鲜军:近1万人
中朝
联军指挥官:杨镐(明军将领)
中朝联军副指挥官:麻贵(明军将领)
中国古代火器发展概论和明代火器介绍
目录中国古代火器发展概论 (2)火药发明前 (2)宋元时期 (2)明朝 (4)满清 (6)中国明代兵器中的火器 (7)原始的火焰喷射器——猛火油柜 (7)多管火箭炮——一窝蜂 (8)一窝蜂火箭弹的改进版火箭车 (9)架火战车 (10)对人杀伤地雷 (11)非触发水雷——水底龙王炮 (11)单兵手榴弹——震天雷 (12)毒气弹——霹雳炮毒火球 (13)杀伤燃烧弹——万人敌 (14)三眼铳 (15)多级火箭——火龙出水 (17)古式后膛榴弹炮——佛朗机 (17)单发步枪——火铳 (19)碗口铳 (20)远程重炮——红夷大炮 (20)城塞炮.是红夷炮的变种 (21)小型化的红夷炮 (21)铸造时通过增加箍来防止炸膛的明代大将军炮 (22)半自动步枪——十眼铳 (22)连发手枪——拐子铳 (22)多管转膛炮迅雷铳 (23)大口径左轮枪——五雷神机 (23)最早的迫击炮——虎蹲炮 (24)新式步枪——鸟枪(火绳枪) (24)战防炮——抬枪 (25)带助推火箭的滑翔炸弹——神火飞鸦 (25)装铁沙的步兵手雷 (26)飞震天雷 (26)佛朗机手铳 (27)改进佛朗机产出的后装炮 (29)古代的多级火箭---龙出水 (29)可以左右转动的后装炮 (30)明朝攻城炮(后装) (30)明朝中期步兵手雷 (31)明朝中期使用的,参考了荷兰人的火炮 (32)明朝中期野战火炮 (32)明代的触发式地雷,这是最早的地雷了 (33)前装炮 (34)中国古代火器发展概论火药发明前火作为一种最早被人类掌握的自然力量,以其破坏力而被古人所崇拜,并且由此而走入了人类的战争。
但是由于技术原因,古人缺乏有效的投射手段,而使火在战争中的应用受到限制,所以在早期战争中,用火来杀伤敌人,只能靠事先的埋伏而缺乏机动性。
而从查到的资料来看,在我国,最早的主动用火进攻敌人而取得丰厚战果的,应该是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东吴用艨艟(图)装载燃料冲入曹军水寨而获胜。
明朝的军事装备与武器发展
明朝的军事装备与武器发展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军事装备与武器的发展对于明朝的历史演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明朝军事装备的发展和武器的进步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明朝军事装备的发展明朝作为一个军事强大的朝代,强调军事装备的研发和改良。
在装备方面,明朝主要发展了以下几个方面。
1. 铠甲:明朝的铠甲在军事装备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早期的明朝多采用重铁甲,后来逐渐发展出轻型铠甲,并且采用了更加精细的制造工艺。
这些铠甲不仅可以提供优异的防护,还有助于增加士兵的机动性。
2. 头盔:明朝的头盔设计也非常讲究,既要保护头部,又要不影响士兵的视野。
明朝的头盔通常采用铁质,外部覆盖漆和纹饰,不仅美观,而且具备一定的防护能力。
3. 护具:明朝还发展了各种各样的护具,如护肩、护膝、护手等。
这些护具不仅有助于保护士兵的关键部位,还能提升士兵的战斗力。
二、明朝武器的进步明朝的武器技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各种类型的武器在明朝时期得到了诸多改良。
1. 弓箭:明朝的弓箭技术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先进的。
明朝的弓箭使用竹胎和兽筋制作,射程和威力都较前朝得到了显著提升。
明朝的弓箭还特别注重箭矢的穿透力,使得明朝的弓箭成为致命的远程武器。
2. 火器:明朝是中国火器制造技术发展的一个巅峰时期。
明朝的火器种类丰富,如火炮、火枪、手炮等。
明朝的火炮在技术和威力上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成为强大的攻城利器。
3. 兵器刃:明朝的剑、刀、枪等兵器刃具也得到了改良和发展。
明朝的剑刃更加锋利,刀刃更加坚固,能够在战斗中起到更好的杀伤作用。
枪的长度和重量也经过调整,使得士兵在战斗中更加灵活和便于操纵。
三、明朝军事装备与武器发展的影响明朝军事装备与武器的发展对于明朝的历史演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 提升了军事实力:明朝军事装备与武器的发展提升了明朝的军事实力,使其成为当时东亚地区的军事强国。
这为明朝的国内稳定和对外扩张提供了有力保障。
2. 保障了边疆安全:明朝不断改进的军事装备与武器使得明朝能够更好地保障边疆的安全。
细看明朝三大使用火器的军队
细看明朝三大使用火器的军队有人说,中国人发明火药后用来制造烟花供宫廷享乐,而欧洲则利用火药制造武器。
这种看法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正确的,但是,火药作为一种具有巨大威力的新型物质,并没有也不可能被智慧的中国人民所忽略,而是被迅速地运用到战争中去。
西方国家也是在蒙古大军西征的过程中,在对火药及火器的威力有了切肤之痛之后,才逐渐认识和掌握并不断改进火器制造和火药配制技术,最终生产出让近代中国蒙羞百年的火药武器的。
火药发明之初,由于受火药燃烧力度以及对于火药性能认识的限制,基本上只利用了火药的燃烧性能,例如宋朝时期的梨花枪,主要利用安装于长枪前端的喷火筒喷射火焰杀伤敌人,威力极为有限。
此时的火器与其说是杀伤性武器,倒不如说是威吓性工具,因而在与游牧民族骑兵的作战效果并不明显。
然而,当具备了身管、弹丸、火药三种要素的突火枪问世之后,火器的发展便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天地。
明朝是中国古代火器发展的最鼎盛时期。
明朝建国之初,火器的发明和制作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但随着承平日久,火器的发展开始迟滞起来,逐渐被西方国家超越了。
而嘉靖之后,由于面对南边的倭寇,北有鞑靼和后金的多重威胁,火器在明朝又继续发展起来。
当时以徐光启为代表的一批有识就提出了“有精兵而无精器以助之,是谓徒强”;“若有人无器,则人非我有矣”的思想,大力推动了火器技术的发展。
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军事将领,如戚继光、孙承宗、袁崇焕等,编练了使用火器的新型军队,如神机营、戚家军和孙承宗的车营等。
神机营明朝的神机营是较为成熟地运用火器的最典型的代表。
建立神机营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对付退回到蒙古高原上的蒙古骑兵。
永乐八年(1410年),时为中国一部分的交趾(今越南)发生叛乱,明成祖朱棣命沐英率军讨伐。
交趾地处热带,盛产亚洲象,并建立了一支颇具规模的战象兵部队。
初时由于明军缺乏对付这一兵种的经验,吃了几个败仗。
后来沐英发现,战象对明军的主要威胁在于其体型庞大,一般的冷兵器很难给其造成致命杀伤,加之明军士兵从未见过如此庞然大物,心生惧意,导致战线很容易就为敌人突破。
昔日亚洲的火枪大国――――中国明朝与日本的火枪发展史
燧发枪与军事革命
18世纪初,技术的革新极大地促进了战术发展。轻步兵开始排成线式战斗队形,依赖其火力进行作战,从而成为步兵中实施进攻和防御的主要力量。自从战争中四种基本武器系统[指轻、重步兵、轻、重骑兵]形成以来,武器自身的任何改进都对战术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例如,人们成功地将滑膛枪作些改进,以成为一杆短的长矛,这对陆地作战的战术发展产生极大影响。
一、鸟铳的来历
鸟铳是16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期,我国明清军队装备的一种用火绳点火发射弹丸的单兵枪,因其能射中在天之鸟而得名,又因其所安装的弯形枪托形似鸟喙而被称为鸟咀铳,也有人称其为鸟枪。它们的名称虽有不同,但在基本构造和发射方式上是一致的。关于它们的来历,自明代后期起,在兵书和史书中就有三说:其一是“鸟铳由我国自创说”,其二是“鸟铳从日本传入说”,其三是“鸟铳自西洋直接传入说”。三说虽都言之有据,但并非都能成立。
由此可知,明军在破双屿之战中,同时缴获了日本和葡萄牙人使用的火绳枪。但当时葡萄牙人使用的火绳枪不如经过改制的日本种子岛铳,所以何良臣在《阵纪·技用》中说:“鸟铳出自外夷……但不敢连发五、七铳,恐内热起火,且虑其破(即膛炸),唯倭铳不妨”。由于倭铳优于夷铳,所以明廷军事当局以仿制日本式火绳枪为主,于是有鸟铳得自倭人之说。这就是欧洲火绳枪传入之事不为人重视的原因。
(二)鸟铳从日本传入说
日本是怎样制成火绳枪的呢?据日本火器史学家们的研究,日本人最初是从中国传入的火器中知道火器知识的,尔后又在中国明火铳和欧洲火绳枪的影响下,制成了日本最早的火绳枪一一种子岛铳。其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前文所说,自1274年(元至元十一年,日本文永十一年)至1281年日、蒙(元)战争时期。日军从作战中见到了蒙古(元)军使用的铁火炮,从此得知世界上已经有了一种新式兵器?火器。这是日本初知火器的阶段。
从冷兵器到热兵器:16世纪朝鲜战场上的火器竞逐
从冷兵器到热兵器:16世纪朝鲜战场上的火器竞逐在朝鲜壬辰卫国战争中,明朝、朝鲜和日本三国的军队在作战中都使用了各自制造的最新式武器,将战场变成了十六世纪的高科技兵器——火器的实战效果展示场??土洋结合的明军火器火药是当今国人引以自豪的“四大发明”之一,中国也是最早将火药用于军事的国家。
早在明朝初期,军队的火器配备已初具规模。
洪武时期,朝廷规定:“凡军一百户,铳十,刀牌二十,弓箭三十,枪四十。
”据此,明初军队火器配备比例已达百分之十。
而到了成化年间,明军步兵中使用火器的士兵,已占到编制总数的三分之一。
在明代的战争实践中,明军逐渐不再以人多势众作为取胜的主要条件,而开始更多地依赖武器,以火器的优势来争取对北方游牧民族的胜利,正所谓“火器之为利也,迅如雷霆,疾如闪电”,当时的明朝人颇带几分得意地宣告“中国之长技莫过于火器。
”公元1593年1月27日,应朝鲜方面的请求,明总兵官李如松奉命率近4万明军雄赳赳气昂昂渡过鸭绿江,入朝参战。
这支军队里,同样携带着当时令人叹为观止的种类繁多的火器装备。
佛朗机炮是明正德年间(16世纪初)由西方传入的一种新式火炮,即短管加农炮。
佛郎机,本是明代对葡萄牙人在明军阵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舶来的“佛郎机”。
16世纪早期,更为先进的西欧火器开始传入中国,对明朝火器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522年8月,5艘葡萄牙舰船对广州进行挑衅,被明军击败,2艘舰船及20多门佛郎机炮被明军缴获。
佛郎机炮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火器,佛郎机是明朝对葡萄牙国的称呼,后将其火炮称为佛朗机。
其炮的最妙之处,就是分母铳和子铳,装有火药和弹子的子铳,放入母铳膛内发射,这就避免了铳膛与火药、弹子直接接触而发生爆炸。
因子铳是单个的,便可以发射一个子铳后换上另一个。
几个子铳迅速更换,就能形成“弹落如雨,所向无敌”的巨大杀伤力。
佛郎机炮的母铳不仅坚固结实,而且还装有准星,使射击的准确性大为提高。
入朝明军使用的被称为“大将军炮”的重型佛郎机长1.4米,口径110毫米,重达1050斤,每门配子炮3个,轮流发射,“一发五百子,击宽二十余丈,可以洞众”,威力着实惊人。
【明朝历史】明朝的火器有多厉害:曾铸造世界最先进的大炮
【明朝历史】明朝的火器有多厉害:曾铸造世界最先进的大炮?众所周知,是清朝打败代替了明朝,那么论武力,当然应该是清朝比较厉害了,而且火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然而一直以来却有这样的说法:“中国发明了火药,却拿来造烟花。
可是”事实并非如此,实际上中国在明末清初时期,受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影响,中国的本土工匠手艺与西方的科学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曾经铸造过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大炮。
万历四十七年,明朝军队在萨尔浒之役中惨败于努尔哈赤。
而此时精通西学的徐光启在朝中得到重用,他积极向西洋传教士学习有关火炮的铸造知识。
万历四十八年,即1620年9月,荷兰海船在广东曲江近海一带沉没,地方当局立刻派人下海打捞。
但是在那个没有潜水装备的年代,人们用一种极为巧妙的手法进行打捞工作。
他们首先将一艘大船载满砂石,使船吃水加深,再将大船航行至沉船的上面,潜水将铁链系在大炮的铳耳上,之后将砂石抛入海中,借船身的浮力将大炮与沉船分开,再用绞车绞起。
经过三个月的努力,除了中小铳外,共捞得大铳三十六门,其中二十四门运送进京。
第二年,又从另外两艘沉船上打捞出一批大炮。
那些被打捞出来的大炮,一些就出现在宁远的城墙上,将后金的八旗铁骑打得片甲不留。
红夷大炮是当时中国最为先进的大炮,然而这种炮并不是从海里打捞出来的。
而是在天启四年(1624年),中国南方就已开始自己铸造红夷火炮了。
虎门白沙巡检何儒就铸造了十四门,其中几门也被带去宁远。
中国工匠在不断的仿造铸炮过程中,明代工匠也在不断改进铸炮技术,使用铁芯铜体铸造法。
它巧妙地利用铜的熔点(1083℃)远远低于铁(1538℃)的熔点的物理性质,于铁胎冷却后再以泥型铸造法或失蜡法制模,并浇铸铜壁。
与先前的铁炮或铜炮相比,这种新型火器不仅管壁较薄,重量较轻,花费较少,而且比较耐用。
炮的产量能够如此之多是与中国当时高超的铸铁技术息息相关的。
正当后金大军以骑兵和步兵为主要武力部队的时候,当时的明朝政府则已经拥有新型武器??“红夷大炮”。
明朝的军备与武器战争的利刃
明朝的军备与武器战争的利刃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军备与武器在战争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明朝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武器的制造和战争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明朝的军备与武器中,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利刃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兵种的发展在明朝时期,兵种的发展经历了从弓箭兵、骑兵到火器兵种的演变过程。
明朝建立初期,重视弓箭兵的训练和运用。
弓箭在射程和杀伤力上有很大优势,能够有效地对敌人进行远程打击。
此外,明朝还注重骑兵的建设,骑兵在移动性和突击能力上具有优势,可以迅速突破敌军阵型。
随着火药武器的引入和发展,火器成为了明朝军队的重要武器之一。
火器包括火炮和火枪两类。
其中,火炮作为军队攻城工具的有效武器,具有较长的射程和较大的杀伤力。
火枪则作为步兵的主要武器,能够有效地对敌军进行近距离射击。
二、火器的应用明朝火器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战争的攻城和步战中。
在攻城战中,火炮被广泛用于攻城和攻击城墙。
火炮的远程射程和强大的杀伤力使得攻城更加高效。
同时,火炮也被用作防御工事,在敌军攻城时能够有效地进行火力压制。
在步战中,火枪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火枪具有射程近、火力猛的特点,使得步兵在战场上能够更好地进行火力压制和防御。
火枪的出现使得明朝的步兵战斗方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不再依赖传统的弓箭,而是利用更加强大的火药火器。
三、军备的创新明朝在军备制造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
首先,明朝加强了对火器的研制和制造。
明代的火药配方更加科学,火枪的制造工艺也有了显著的改进,提高了火器的威力和稳定性。
同时,明朝还注重火器的标准化生产,使得火枪的质量和数量得到了保证。
其次,明朝在军事理论和军事教育方面进行了创新。
明代出现了军事著作《武经总要》,对兵器的分类和用法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同时,明朝实行了科举制度,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军事将领,为军备和战争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持。
最后,明朝还注重军事科技的引进和吸收。
明朝的军事装备介绍
明朝的军事装备介绍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朝代,其军事装备在当时具有很高的水平和重要的影响力。
本文将介绍明朝时期的军事装备,从武器、盔甲、战车和军事工程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武器1. 弓弩:明朝时期,弓弩作为重要的远程武器,被广泛应用于战争中。
其特点是射程远、威力大,尤其是明朝改良后的重弩更为出色,射程可达百步以上,对敌人形成有效的威胁。
2. 剑刀:明朝时期,官方武器主要以刀剑为主。
其中,官府采用的长刀威力较大,适合近身作战;而普通士兵则使用短兵器如宝剑、匕首等。
明朝的剑刀工艺精湛,既注重美观,又强调实用性。
3. 火器:明朝时期,火器的使用逐渐兴起。
火药、火枪、炮等成为军队装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朝的火药制作技术不断发展,火枪的威力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火器在军事战斗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盔甲1. 甲胄:明朝时期,甲胄主要由铁、皮、木等材料制成,分为轻甲和重甲两类。
官兵通常使用轻甲,一般由锁子甲和鳞甲构成,具有灵活性和防护性。
而重甲则通常是高级将领或官员使用,由硬板甲构成,比轻甲更为坚固。
2. 头盔:明朝的头盔款式繁多,有的采用铁片或装饰性羽毛制作,有的则更注重实用性,采用重型头盔,保护头部不受伤害。
3. 护具:除了甲胄和头盔外,明朝的士兵还配备有护腿、护手、护肩等护具,以提高自身的安全性,减少在战斗中受伤的可能。
三、战车明朝的战车多采用四轮马车,正常情况下由两匹马牵引。
战车上设有弩箭、刀枪等武器,战斗时充当远程火力支援的角色。
战车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明朝军队的一种重要军事装备。
四、军事工程明朝时期,军事工程得到了重视。
军事工程包括建造城墙、修筑城堡、挖掘护城河等,目的是加强城市和边塞地区的防御能力。
明朝的城墙工程规模宏大,使边疆地区得到有效的防御,并为军队提供了有利的作战地形。
总结:明朝的军事装备在当时具有很高的水平和重要的影响力。
武器方面,弓弩、剑刀和火器成为关键的武器;盔甲包括甲胄、头盔和护具,注重保护士兵的安全;战车成为远程火力支援的重要角色;军事工程则加强了边塞地区的防御能力。
明朝军队与日军在朝鲜的火器大战
明朝军队与日军在朝鲜的火器大战核心提示:朝鲜国王李昖问道:“铳筒(指日本人的鸟铳)之声,不与天兵(指明军)之火炮同耶?”李德馨回答:“倭铳之声,虽四面俱发,而声声各闻,天兵之炮,如山崩地裂,山原震荡,不可状言……”李昖赞叹道:“军势如此,可不战而胜矣!”来源:新华网现代战争很少见刀光剑影,能见到的大多是枪炮所带来的滚滚硝烟,开战便意味着枪林弹雨和炮火连天。
古代战场是否只见血腥而不闻硝烟呢?否。
公元十六世纪时,大明朝便与日军在朝鲜平壤,真枪真炮的大干了一场,大炮对鸟铳,硝烟弥漫。
新华网刊载文章记录了这场大规模的战事,在战火燃烧的平壤,明军用火力最猛的大炮抗日援朝,成功击退日军。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说到古代战争,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只是一片刀光剑影,与现代战争中的枪林弹雨完全不同。
殊不知,在古代,同样也有与现代战争一样的炮火连天。
自从唐代开始尝试将火药应用于军事,经过历代不断的改进,使用火药作战的方式已经名目相当繁多了。
特别要注意的是,是利用火药来推送弹丸的金属管形火器,其主要分为炮、枪两大类,并在战争中逐渐取代刀、剑、弓箭等冷兵器的地位,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例如公元十六世纪,明军与日军就在朝鲜平壤爆发了一场用大炮与鸟铳互相射击的大规模战事。
明朝时的红夷大炮日本的实际统治者丰臣秀吉1592年发动二十万大军,渡过朝鲜海峡,于4月13日在朝鲜釜山登陆,开始了侵朝战争。
日军一路所向披靡,连克汉城、开城、平壤。
朝鲜军民望风皆溃,国王李昖放弃京城,逃到义州,接二连三地派使臣赴明朝求援。
作为朝鲜宗主国的明朝,虽然已经逐渐平息了日本海盗在沿海地区的侵扰,但是对日本仍存戒心,对日本的对外扩张政策不会坐视不管,遂决定进行抗日援朝之战,兵锋直指平壤。
明军,火力最猛的是大炮回顾明军与日军作战的历史,不能不提起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的名将戚继光。
戚继光曾经在浙江训练出一支劲旅,为最终平息日本海盗对沿海地区的侵扰居功至伟,其后,他又奉命在北边的蓟州、昌平、辽东、保定四镇练兵,使这些地方军队的战斗力大大提高,他还著有《纪效新书》及《练兵实纪》等兵书,对后来的明军影响很大。
明朝火器一览(部分)
明朝火器一览(部分)古式后膛榴弹炮:佛朗机明代正德年间利用欧洲技术制造的大型后装火炮,使用带炮弹壳的开花炮弹!火铳-单发步枪:明代制式的早期轻型火器,铸造精良,设计精巧,和元朝的火铳比较,所需火药大大减少。
明代作为标准武器,曾生产达九万余,1449年的北京保卫战广泛使用。
红夷大炮号称将军炮,明末引进西方技术制造,带有炮耳和瞄准具,可以调节射程,炮身寿命长,大型者重1.6吨,射程可以达到1.9公里!应该是这一类武器的极限了“拐子铳”-连发手枪带有曲柄的连发火绳枪,长37.5厘米,使用类似佛朗机的装填方式,可以连续三发,射程150米,明朝称为“万胜佛朗机”,在抗日援朝中使用比较多。
“迅雷铳”-多管转膛炮:单兵多管火器,明代赵士珍发明,参考了土耳其的类似火器,最大的可以达到18管,使用火绳或者燧石击发,加上外罩后状如琵琶。
发射完毕后可以作为冷兵器使用“五雷神机”-大口径左轮枪:这真是世界最早的左轮枪了,戚继光在北方战线防卫蒙古军队的发明,有三眼,五眼,七眼各种规格,一般使用时二人一组射击,一人支架,转动枪管,一人瞄准射击。
射程180米。
虎蹲炮-戚继光军中最常用的火器,这种轻便的火炮跑管薄,射程不远,适用于山地作战,机动灵活,由于前装,可以大仰角发射和大量装备下层部队而与今天的迫击炮有异曲同工的用处。
抬枪-战防炮:大型鸟枪,明代《天工开物》最早记载其图片,带有三角支架和旋转装置,长3米,重12公斤,有效射程200米,外号“九头鸟”,威力强劲,即便当时的战车也无法抵挡。
带助推火箭的滑翔炸弹:神火飞鸦沦为礼炮的三眼铳,是明军重要的单兵火药武器,原因是它可以连续释放,构成密集火力,有利于压制行动迅速的骑兵。
可能对历史熟悉的朋友能够想到,崇祯在李自成攻入北京的时候出宫而走,手中提的兵器就是三眼铳。
火龙出水多级火箭:明代《武备志》记载的多级火箭,用纸糊筒外绑第一级火箭,龙口内有第二级火箭,射出后加大射程击中敌方船舰,用于水上攻击,射程可以达到1.5公里。
朝鲜的弓箭,日本的火绳枪,明朝的大炮
朝鲜的弓箭,日本的火绳枪,明朝的大炮我们可以把四百多年前的这场三国大战,看做一个东亚武器博览会。
朝鲜、日本、明朝各有所长。
先从最弱的一环来。
朝鲜最强的是弓箭。
现代奥运会的射箭项目上,许多国家的选手都疑惑不解:为什么射箭的冠军总是被韩国人垄断?他们有什么秘密吗?而另一项由韩国人创立的射箭比赛更具影响力:世界传统弓大会,已经开到了第八届。
朝鲜人射箭好是有历史渊源的。
古代中国对于四野边民,称为东夷、西戎、北狄、南蛮。
朝鲜半岛属于东夷的大范畴,“夷”这个字在《说文》上的解释就是一个人持着一张弓。
《后汉书·东夷传》说“乐浪,檀弓出其地。
”明代朝鲜人所写的《朝鲜史略》上有这样的记载:高丽恭愍王与倭寇对阵时,曾于200多步外(大约150米)引弓毙敌。
朝鲜山多地少,森林茂密,自古就有射猎的习俗。
朝鲜弓是一种复合反曲弓,不同于中国和日本弓,尺寸小,但反曲非常大,射速很大。
他们独特的片箭箭身短小,轻巧,飞得远。
后来朝鲜半岛的西方传教士也称赞说“朝鲜人力大无比、擅长使用弓和箭,他们的弓箭象土耳其箭那样非常小巧。
”图:朝鲜传统弓图:朝鲜弓箭手到了朝鲜李朝,军事技术匮乏,很少的火器也是从明朝传来的老式铳炮,士兵更乐于练习弓箭。
连两班贵族,都把射箭作为修德、娱乐的手段。
其实,朝鲜也有新式武器鸟铳,早在日本侵朝三年前,对马岛主宗义智曾向朝鲜献过两只孔雀与两把鸟铳,结果国王李昖把孔雀放生了,把鸟铳闲置到军器库里。
战场上,朝鲜人才悲哀的发现,自己被时代抛弃了。
日军普遍装备鸟铳,比弓箭射的更准更远更有杀伤力,明军大量闻所未闻的火炮更不用提。
柳成龙曾悲叹道:“吾国军事只用弓箭,未能练就其它技术。
”日本最强的是火绳枪(中国人称鸟铳,日本人称铁炮)。
日本仿自葡萄牙的火绳枪质量相当优秀,柳成龙在《惩毖录》里描述道,朝鲜军的弓矢发射后数十步就坠地,而日军火绳枪却能隔远杀伤,近距离则能贯穿击伤3、4人。
在日军第一次攻克平壤时,火绳枪在城下发射,竟能越过城墙射进城内,射入城楼柱子达数寸。
昔日亚洲的火枪大国――――中国明朝与日本的火枪发展史
昔日亚洲的火枪大国――――中国明朝与日本的火枪发展史昔日亚洲的火枪大国――――中国明朝与日本的火枪发展史据说丰臣秀吉的火枪队很了得,但不知与明朝的火器相比谁更强?鸟枪类火器包括鸟嘴铳、鲁密铳、自生火铳和鸟枪等,分述其形制性能如下:鸟嘴铳:公元1548年(明嘉靖二十七年),明军在收复被倭寇及葡萄牙人侵占的双屿(今浙江鄞县东南)战斗中,俘获了一些善于制造鸟枪的日本人及鸟枪。
由马宪、李槐等人,学习了制造鸟枪的方法,并在其基础上,加以研究改进,于公元1558年(明嘉靖三十七年)造出了“比西番尤为精绝”的中国第一批火绳枪一万支,称之为“鸟嘴铳”。
这铳用熟铁打造,重约5~6斤,有准星、照门,安装木托之上。
铳口长出木托2寸,托后7寸向下弯.曲,托腹藏搠杖(通条)一根,重3两,另有火绳,每根长2丈,重3两。
每次装粒状黑色火药3钱,铅子重3钱。
火门有盖,使用龙头类火绳发火机。
发射时将火绳点燃安入龙头,右手开火门后紧握枪尾,用食指扣板机向后,龙头落在火门,燃药发射。
《武备志》说:“后手不弃把,点火则不动,故十发有八九中,即飞鸟之在林,皆可射落,因是得名”,成为当时战斗中的“利器”。
鲁密鸟铳:公元1598年(明万历二十六年),中国古代著名火器专家赵世祯在鲁密国(今土耳其)贡入的鸟枪基础上,创制了比鸟嘴铳射程更远的火绳机枪,称之为“鲁密铳”。
铳全重8斤,长5~7尺,装药4钱,铅弹重3钱,火绳机的板机安在枪托内,拨之则落于火门,火燃之后,自行昂起。
枪托尾部有钢刃,敌人逼近时,即倒转来作斩马刀用。
这铳射程远,威力大,在结构上也优于鸟嘴铳。
故《武备志》说:“鸟铣:唯鲁密铳最远最毒”。
掣电铳赵世祯在创制鲁密铳的同时,还吸取鸟枪及佛郎机的优点,创造“掣电铳”。
铳长约6尺,重5斤,采用后装子铳的形式。
子铳5个,各长6寸,重约10两,前有圆小嘴,后方有扁方笋,笋中有眼,用捎钉钉住,以防前撞后坐。
装药2.5钱,铅弹重2钱。
这铳的发火装置与鲁密铳同,但下面加有护圈。
(论文)16至17世纪日本火器在东亚区域的流布与影响考述TheDis..
东方论坛2013年第2期冷兵器时代,日本的武备制造业相当发达。
以日本刀(中国正史称之为“倭刀”、“倭剑”)为代表的日本武器,素以精良闻名东南亚,海外销路极广。
明人张燮《东西洋考》曾提到:“倭刀甚利,中国人多鬻之。
其精者能卷之使圆,盖百练而绕指也。
”[1]而16世纪后,日本火器悄然兴起,其中代表武器——“鸟铳”,逐步取代日本刀,成为日本武器出口贸易的支柱商品。
通过贸易与战争的多重传播,“鸟铳”及其改进版的火铳,逐渐发展为在东亚各政权军队中占主导地位的轻型管状火器。
有关这一时期日本火器在东亚各政权的使用状况及其影响,以往研究鲜有专论。
因此,本文将以近世日本火器的区域流布作为切入点,阐述这一军事变革的历史意义,并由此兼论16至17世纪东亚政治版图内的势力消长与格局变化。
一、日本火器的兴起与发展13世纪时,蒙古人曾两次出征日本。
蒙古人使用的投掷型火炮使日本人大为震惊,这也是日本军队第一次接触到大型火器。
但随着蒙古人远征的失败,火器并没有在日本得到广泛的流传。
日本各大名的军队从装备到战术,仍基本沿用原来的样式与套路。
真正改变这一局面的契机,发生在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将欧洲火器引入了日本,并迅速在岛内得到传播。
据日本僧人南浦文之在《铁炮记》一文记载:日本天文十二年(1544),一艘葡萄牙商船抵达日本九州南部种子岛。
船上的葡萄牙人带来了一种岛上居民从未见过的“铁炮”(即“火枪”)。
此枪“长二三尺,中通外直,底部有塞,其旁有一穴,为通火之路,入药其中,添以小团铅”,即可进行射击。
试射之时,“其发也,如掣电之光;其鸣也,如惊雷之轰。
闻者莫不掩其耳矣。
”当时种子岛的领主惠时、时尧父子,见其威力巨大,便力邀葡萄牙人传授该枪的制造和使用之法,并花费重金购置了两支,作为仿制的样品。
同时,还派工匠向葡萄牙人学习制造弹药之法。
几经波折后,惠时家族终于掌握了这种火器的设计诀窍,并据此自行研发出一批“火枪”。
不久,惠时家族所研发的“火枪”威震日本,被称之为“种子岛铳”。
明朝的冷兵器与日军铁炮队的对比,绝对占上风
明朝的冷兵器与日军铁炮队的对比,绝对占上风明朝火铳其实就是传统意义上说的“火绳枪’(日本称为”铁炮“,当然日本也有相应的改进),中国的火铳虽然多,但性能并不是很高。
后来,明军在与葡萄牙的一次战斗中,俘获制造火绳枪的日本人及枪支若干,学习之并改进之,于1558年造出了“比西番尤为精绝”的中国第一批火绳枪一万只,称为“鸟嘴铳”,即鸟铳。
明代后期,鸟铳成为明军的主要装备。
三眼铳是明军重要的单兵火药武器,原因是它可以连续释放,构成密集火力,有利于压制行动迅速的骑兵。
特别说明的是,这也是一种冷、热兼用的火器。
当时的明军有专门装备这种火器的骑兵,三眼铳发射完三次之后,不用再次装药,因为骑军这时已冲入敌阵,铳换个拿法,就是一把“狼牙棒”,又是一件很称手的兵器,这种战法在当时来说是很先进的。
鲁密铳鲁密铳是中国明朝杰出火器研制家赵士桢所改进的一种火绳枪,原型是土耳其鲁密国所进贡的火绳枪。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赵士桢向鲁密国使者朵思麻请教鲁密国火枪的构造及制作方法,经改进后制成“鲁密铳”。
鲁密铳约重七八斤,约长六七尺,发射的机关在床里。
捏一下就掉,火燃复起,床尾有钢刀,若敌人逼近,即可作近战用。
鲁密铳比普通火绳枪枪管要长,所以可以射击更远的目标;同时精准性也更高。
迅雷铳-多管转膛炮这个东西可以说是古代的马克沁机关枪!单兵多管火器,明代赵士珍发明,参考了土耳其的类似火器,最大的可以达到18管,使用火绳或者燧石击发,加上外罩后状如雨伞。
发射完毕后可以作为冷兵器使用。
当时的欧洲火枪手,单兵作战的装备是12个装好火药小筒,也就是说,每次作战,士兵能打出12发子弹。
再看看我们的“转膛炮”,一下就18发,而且发射间隔比火枪短,发射完之后还可以当长枪使用。
五雷神机-大口径左轮枪这真是世界最早的左轮枪了,戚继光在北方战线防卫蒙古军队的发明,有三眼,五眼,七眼各种规格,一般使用时二人一组射击,一人支架,转动枪管,一人瞄准射击。
平壤之战,明朝打的日本几乎全军覆没,其中最厉害的是什么-
平壤之战,明朝打的日本几乎全军覆没,其中最厉害的是什么?本文导读:明帝国疆域辽阔,眼界宽广。
不缺训练有素的弓箭手,以及当时科技的发展,选择的大炮是历史必然。
日本地狭人稠,士兵缺乏训练,资源短缺等原因,进而选择了火枪,这都是当时国情决定的。
公元16世纪后期,日本各地的割据势力陆续臣服于丰臣秀吉,全国获得了统一。
美国一位战略家曾经说过:“日本这个民族所有的想象力都来自于对大陆的渴望”,统一日本显然不是丰臣秀吉的征战的终点。
他的目标是通过朝鲜征服中国,甚至坐镇宁波征服天竺。
1591年丰臣秀吉出动大军进攻朝鲜,出动的日本军队大部分都是步兵,装备有日本刀、长矛和火绳枪(日本称为铁炮)。
早在1543年,日军就引进了葡萄牙的火枪,最初日本只是从欧洲人手中购买火枪,但随后日本人就掌握了核心技术,开始自己制造甚至改造火枪,其火枪性能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当时朝鲜的领议政(相当于中国的丞相)柳成龙评价日本火枪:“其致远之力,命中之巧,倍于(朝鲜)弓矢……来如风雷,其不能当必矣”。
1593年2月8日,明朝大军围攻日军占领的平壤城,日军在城墙上做了很多射击孔,发挥自己火枪的威力,明军第一次攻城伤亡很大。
但很快,明军重炮部队来了,史书记载明军用将军炮(120 门)与虎蹲炮(20门)等火炮猛轰平壤城。
根据史料记载,明军将军炮“一发决血衢三里,草枯数年”,虽然有些夸张但是也能从中体会到明军重炮的威力。
“顷刻间爆炸声震天,焰烟蔽空,……日方粮库,弹药库悉中炮燃烧,兵营工事相继被毁”铁炮在真正的大炮面前犹如螳臂当车,不堪一击。
很快明军就攻入了平壤,明军和日军开始了惨烈的巷战此时日军火枪威力小的弱点暴露了出来。
明军副将李如柏头盔被日军火枪击中,但是因为“盔中棉厚”,李如柏只受了点小伤,蓟镇参将吴惟忠则是胸口中弹,但仍能“犹奋呼督战”,战后吴惟忠升任任左军都督府都督佥事。
明朝的枪客观讲,是比同时代西方要落后的,也逊色于小日本;但明朝的大口径炮属于世界一流水平,虽说也是仿制的。
明军有着东亚最棒的火器,为何还是输?其实道理在这里
明军有着东亚最棒的火器,为何还是输?其实道理在这里近十年来,明清战争一直是网络的热门话题。
许多人一直有一个疑惑——为何明军在火力上占据绝对优势,却屡战屡败?纵然有宁锦大捷等依靠火器打胜的战役,但本质还是守城战。
在纯粹的野战中,明军从未击败过后金/清军哪怕一次。
许多历史、军事专家也在寻找原因——这明显违反历史潮流的事情,为何能发生?其实这与当时东亚的政治、经济环境息息相关。
替明军开脱的理由,大都不成立【长期以来,明军主要的对手都是八旗而非农民军】许多人将八旗崛起的理由归咎于明朝内部。
他们相信如果不是农民军四处捣乱,迫使明军两线作战,八旗早已被打败。
可惜,从时间上看,农民军崛起于崇祯元年,后金政权建立与万历晚期。
八旗比李、张等人早数十年和明军交战。
在此之前,八旗已经在野战中所向披靡,迫使明军采取堡垒战略。
即通过大量加税、摊派在短时间内汇集资金筑造边境的要塞防御网络。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手段对民生的伤害非常大。
大量的赋税通过摊派手段,被层层累积到最底层的农民身上,最终酿成席卷北方的大起义。
从这方面说,八旗才是真正毁灭明帝国的元凶。
【八旗的弓马骑射不止一次击败朝鲜、明朝】也有人说,八旗的胜利建立在汉军旗身上。
尤其是三顺王投降后,带去了西洋教练和熟练的炮兵队伍。
依靠着他们相助,八旗获得了远胜于明军的火力,从而在战争中压制明军。
可是,三顺王归顺是因为登州兵变失败。
此时已经是崇祯4年(公元1631年),距离万历49年(公元1619年)的萨尔浒战役已有12年。
在此期间,八旗已经将明军压制在大凌河一线。
明军在塞外的野战主力也被摧毁大半,甚至连辽阳、沈阳都被占领。
所以,三顺王的归顺,只能算作“锦上添花”,不是一些人解读的“雪中送炭”。
【红衣炮在东亚的主要作用为攻城】当然,八旗并非没有火器装备。
早在努尔哈赤时期,八旗便将俘虏、归顺的汉军整编为“黑营”。
战斗中,黑营部队专门负责火药武器的运用。
在浑河战役时,黑营的火器击破成川军的防线,八旗才得以攻入阵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明末东亚各国强兵中国大炮日本火枪朝鲜弓箭
导语:朝鲜人射箭好是有历史渊源的。
古代中国对于四野边民,称为东夷、西戎、北狄、南蛮。
朝鲜半岛属于东夷的大范畴,“夷”这个字在《说文》上的
朝鲜人射箭好是有历史渊源的。
古代中国对于四野边民,称为东夷、西戎、北狄、南蛮。
朝鲜半岛属于东夷的大范畴,“夷”这个字在《说文》上的解释就是一个人持着一张弓。
《后汉书·东夷传》说“乐浪,檀弓出其地”。
明代朝鲜人所写的《朝鲜史略》上有这样的记载:高丽恭愍王与倭寇对阵时,曾于两百多步外(大约一百五十米)引弓毙敌。
朝鲜的角弓和片箭不同于中国和日本,角弓弹性好,射程远,片箭箭身短小,轻巧,飞得远。
后来朝鲜半岛的西方传教士也称赞说“朝鲜人力大无比、擅长使用弓和箭,他们的弓箭像土耳其箭那样非常小巧”。
到了朝鲜李朝,军事技术匮乏,很少的火器也是从明朝传来的老式铳炮,士兵更乐于练习弓箭。
连两班贵族,都把射箭作为修德、娱乐的手段。
其实,朝鲜也有新式武器鸟铳,早在日本侵朝三年前,对马岛主宗义智曾向朝鲜献过两只孔雀与两把鸟铳,结果国王李昖把孔雀放生了,把鸟铳闲置到军器库里。
战场上,朝鲜人才悲哀地发现,自己被时代抛弃了。
日军普遍装备鸟铳,比弓箭射的更准更远更有杀伤力,明军大量闻所未闻的火炮更不用提。
柳成龙曾悲叹道:“吾国军事只用弓箭,未能练就其他技术。
”
日本最强的是火绳枪(中国人称鸟铳,日本人称铁炮)。
日本仿自葡萄牙的火绳枪质量相当优秀,柳成龙在《惩毖录》里描述道,朝鲜军的弓矢发射后数十步就坠地,而日军火绳枪却能隔远杀伤,近距离则能贯穿击伤三四人。
在日军第一次攻克平壤时,火绳枪在城下发射,竟能越过城墙射进城内,射入城楼柱子达数寸。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