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日本经济与股市走势
日本股市
日本股市不同时期的行业板块走势分析在日本长达17年之久的大牛市中,不同时期板块之间的走势出现明显差异。
1.1973-1979年石油危机下能源一枝独秀在1973年-1979年期间,日本GDP从3047.6亿美元增长到9653.5亿美元,增长了2.17倍,名义GDP年均增长17.92%,实际GDP年均增长4.22%。
人均GDP从2843美元增长到8331美元,增长了1.93倍,这一时期是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后期阶段,期间日本出现了明显的通货膨胀,累计贸易顺差为130.44亿美元;汇率升值38.35%,年均升值4.75%;股市累计上涨76%,年均上涨8.41%,但日经指数的估值提升并不明显,股市上涨主要由企业盈利增长推动,本币升值对股市的影响并不明显。
在这一阶段,日本股市中能源板块涨幅最大上涨306%,是市场平均涨幅76%的4.03倍,其他如健康医疗、消费品、公用事业、科技和电信行业表现也明显强于市场,而银行、地产、原材料和消费服务行业表现则明显弱于市场,详。
可以说这一阶段的板块涨幅基本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后能源价格暴涨,日本国内钢铁等原材料工业经历了前期的高速发展阶段后进入停滞阶段,以及消费服务行业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增长的产业特征。
2.1980-1984年电信独领风骚在1980年-1984年期间,日本GDP从9653.5亿美元增长到12544.1亿美元,增长了29.94%名义GDP年均增长3.88%,实际GDP年均增长4.22%。
人均GDP从8331美元增长到10452 美元,增长了25.46%,这一时期日本人均GDP跨越1万美元大关,进入工业化后期,通胀水平得到控制。
期间日本外贸收支出现方向性变化,在出口的推动下外贸顺差的绝对规模和占GDP的比重均持续扩大,而同期美国经历了70年代的石油危机后进入失落的10年,日美贸易摩擦明显增加,为日后的日元被动升值埋下了伏笔。
这一时期,日元汇率贬值7.74% ,日本股市却在企业盈利增长的推动下劲升117%,年均上涨16.76%。
日元的 贬值的历史趋势
日元的贬值的历史趋势
日元的贬值历史趋势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
以下是一些重要时期和事件,影响了日元的贬值:
1. 1960年代至1970年代初:日本经济迅速增长,出口大幅增加,导致日元升值压力。
为了提高出口竞争力,日本政府采取措施刺激内需,其中包括保持低利率、扩大货币供应等。
这些措施导致日元贬值。
2. 1985年:由于美国对日本贸易不平衡的担忧,七国集团(G7)协议迫使日本政府采取行动,阻止日元进一步升值。
日本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干预措施来抑制日元的升值,包括干预外汇市场、提高利率等。
这次干预使日元贬值了约50%。
3. 19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导致日本长期经济停滞。
由于通货紧缩和低增长,日元进一步贬值,跌至历史低点。
4.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投资者避险,导致全球货币市场紧张。
由于日本的经济前景并不明朗,投资者纷纷抛售日元,导致日元贬值。
5. 2012年至2015年:日本实施了宽松货币政策,称为“阿贝经济学”,以刺激经济增长和消除通缩。
这一政策导致日元贬值,帮助推动出口。
总体来说,日本政府的经济政策、全球经济和金融环境以及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等
因素都会对日元的贬值趋势产生影响。
请注意,外汇市场非常复杂,各种因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因此预测货币贬值趋势是一项复杂的任务,无法简单预测未来的走势。
70年代日本经济与股市走势
70年代日本经济与股市走势分类:股票当前以美国经济为中心的世界经济共生模式正面临着美国信用危机的威胁,国际金融动荡的趋势可能被美国经济减速的进程所左右,这从根本上决定了2008年全球资本市场的走势。
而现阶段国内通货膨胀和本币升值的共存、央行调控政策对实体经济所带来的累积效应,也将打破2008年中国经济的高位平衡。
2007年以来世界经济和金融形势的种种动荡,我们需要一个框架和一个长期的视角,从而在纷繁的因素中梳理出本质的线索,否则,纷乱的经济数据与政策将使投资者无所适从,而对经济现象的研究最基本的就是经济周期的框架。
世界经济的长周期波动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加清晰的视角,如果将上个世纪70年代发生的国际金融体系的动荡置于长波周期的框架下来看,即是资本主义黄金增长20年后经济转向衰退的一种反映,日本正当其时崛起。
当前,世界经济中发生的美元贬值、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以及流动性泛滥等现象,与上一个周期发生的一样,无论从国际经济环境还是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扮演的角色看,中国都与日本20世纪70年代的境况颇为相似。
20世纪70年代日本牛市的前因后果1970年后,经济增长的国际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崩溃、美元信用出现危机、全球通货膨胀到来。
1971年8月的尼克松冲击更导致了世界货币体制的震荡,日元兑美元从固定汇率制转向浮动汇率制,日元由原来的1美元兑360日元区间大幅升值,年末升值达16.88%,基本稳定在1美元兑300日元水平。
为了抑制高通胀,日本银行实施了史无前例的货币紧缩政策,1973年一年内连续5次提高利率(共4.75%),5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加强对城市银行、农村信用社的窗口指导,实行融资方案的区别对待,同时从行政上直接抑制设备投资,强化公共投资等。
虽然以上措施基本消除了流动性过剩,对企业融资状况也更为严格,但见效还是晚于预期,1973年后期才正式见效。
然而在日元升值的背景下,其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却增加了。
20世纪50—70年代初年代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和表现
考点:20世纪50—70年代初年代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和表现1.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在日本进行了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20 世纪50 年代,美国出于对本国的战略需要,开始扶持日本。
当时,朝鲜战争爆发,美军在日本大量采购军用物资,刺激了日本经济的繁荣;日本政府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引进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2.表现:1955 年,经济恢复到战前最高水平;20 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的近二十年间,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经济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在钢铁、汽车、船舶、电器等领域均名列世界前列。
例题11951-1973年间,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其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超过10%。
日本经济快速发展,除自身因素爱,还得益于A.美国的大力扶持B.亚太经合组织的促进C.欧盟提供的广阔的市场D.经济一体化的推动答案:解析:()例题2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的近二十年间,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是:A.日本B.欧盟C.英国D.法国答案:解析:1. 在1950年6月日本的丰田卡车产量总共只有300辆,几乎到了关门歇业的边缘。
而朝鲜战争的头一个月,他们就接到了超过5000辆的军事订单,这直接使丰田公司起死回生。
这份订单最有可能来自于A.美国B.中国C.朝鲜D.英国1956年日本政府在《经济白皮书》中宣称:“今后的增长将由现代化来支撑。
”为此日本大量引进美国和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生产技术,扩大投资,扩建新企业,采用最新技术设备,迅速形成电机、电子、汽车、石油化工、合成纤维和合成树脂六大新兴工业部门,从而为日本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打下了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由此可知,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政府重视发展教育。
B.政府大力扶植私人企业C.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D.美国的经济援助◆(2015·四川雅安)16. 日本政府实行“教育先行”战略,教育经费1950年为1599亿日元,1972年增至40244亿日元,占当年政府预算的20%。
日本失去的十年
日本失去的十年上世纪60-70年代,日本经济经历了黄金发展时期,经济高速增长,出口大幅提升,积累了大量的贸易顺差,其中主要是对美国的顺差。
80年代之后,日本与美国的双边贸易摩擦不断加剧,贸易战逐渐升级到汇率战,美国认为是日元低估造成日本对美的巨额贸易顺差。
在美国的压力下,1985年,五国集团(G5)签订了著名的“广场协议”,日元被迫大幅度升值。
其后,由于日本宏观政策的失误,日本遭遇了严重的资产泡沫,并于90年代初破灭,此后日本进入长达十年的经济萧条。
图一:日本经济增速的超级L型一、80年代日本的政治经济格局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之后,日本经济的封闭性、管制性受到了当时国际社会的极大批判。
日本在70年代开始了经济结构调整、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改革,但是进程缓慢。
80年代之后,日本出于自身需要和国际压力的考虑,经济改革、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进程加快,日本政治经济面临三个重大的战略调整。
一是政治国际化。
日本政府一直希望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政策协调行动,扩大国际影响、提升国际地位,实现其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的理想。
1983年,曾根康弘提出了日本的“大国思维战”战略,并把对美关系作为这一战略的基石。
二是金融、经济自由化、国际化。
20世纪80年代之后,日本放弃了战后一直延续的封闭和管制,逐步放宽了利率限制,修订了外汇与外贸管理法,开放了日本金融市场,并积极拓展日本银行海外业务。
1985年,日本政府发表了《关于金融自由化、日元国际化的现状与展望》公告,推进了日本利率市场化、金融业务开放、资本流动自由化和日元国际化等进程。
三是经济结构调整。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际社会要求日本开放国内市场、改变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呼声日高,日本的经济增长模式由“外需主导型”向“内需主导型”转变的压力渐升。
日本政府也认为,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可持续,日本必须扩大内需,以缓和与国际社会的关系。
简言之,80年代中期,日本面临着三个重大的战略转变:一是由“管制经济”向“开放经济”的转变;二是由“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的转变;三是由“外需主导型经济”向“内需主导型经济”的转变。
日元对美元历史汇率
⽇元对美元历史汇率1,1950年到1953年,⽇本股市从85点涨的470点,最⼤涨幅为453%随后在1953年到1954年出现了37.8%的调整,回落⾄300多点;2,1954年到1961年,⽇本股市从314点涨到1829点,最⼤涨幅为483%,随后在1961年到1965年的4年⾥调整44.2%,回落⾄1000多点;3,1965年到1973年,⽇本股市从1020点涨到5350点,最⼤涨幅为415%,随后在1973到1974年出现了37.4%的调整,回落⾄3300多点;4,1974年到1981年,⽇本股市从3350多点上涨到8000多点,上涨了2.4倍,随后在1981年到1982年,回落⾄6000多点;5、最后的阶段就是1982年到1989年,⽇本股市从6000点直上38900点随后进⼊⽇本倒退的10年时期,最⾼的⼀天市盈率曾⾼达92.28倍(1987年10⽉14⽇),引发了严重的泡沫经济从上述数据看,即使在⼀波超级⼤⽜市中,股市上涨之路也会有曲折反复⽇本股市前4次出现调整之前,股指的最⼤涨幅在415%~483%现在中国所处的阶段,与⽇本股市发展的第3~~4阶段颇为相似,有⼀定的借鉴作⽤⼈民币升值是股市的热门话题,同时也是影响未来A股市场的主要因素之⼀很多⼈认为A股市场正在经历当年⽇元升值带来的⽜市⾏情,为了搞清楚本币升值与本国股市的关系,此⽂中详细分析了1973年-1989年期间⽇元汇率和⽇本股市的⾛势,以资借鉴之所以选取1973年-1989年的⾛势,原因有⼆:⼀是⽇元汇率从1971年开始变动;⼆是1989年后的⽇本股市⾛势对⽬前A股市场的借鉴意义并不⼤⽇元升值与⽇本股市相关性不明显在1973-1989年期间,⽇元汇率有升有降,但股市整体呈上涨趋势如果将⽇元升值对股市的影响定义为估值⽔平的提升,则除了1985-1987年外,⽇元汇率与⽇本股市之间并没有明显的正相关性,本币升值能否转化为推动股市上涨的因素,还取决于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当时的宏观经济环境长期盈利增长推动多数板块分享⽜市果实在1973-1989年期间,市场平均上涨了20.23倍,涨幅最⼤的电信板块上涨64.3倍,最⼩的消费品也上涨了15.4倍,⼤多数⾏业涨幅位于20倍左右,与市场平均⽔平接近⽽且,除电信板块外,⼤多数⾏业板块的涨幅与其盈利增幅基本相称可见,长期⽽⾔,盈利增长仍是推动股价上涨的核⼼因素,板块差距并不明显短期⾏业板块表现差异明显尽管长期来看,板块涨幅差异并不明显,但在不同阶段,⾏业板块涨幅差异还是相当⼤的⽽在第三个阶段,即1985-1989年期间,由于股市上涨主要由估值⽔平提升推动,尽管市场涨幅惊⼈,但板块之间的涨幅差距反⽽不到4倍,市场呈明显的普涨特征不同阶段板块表现出轮涨特征最后,我们注意到,不同阶段的热点很少延续,⽽且往往在前⼀阶段涨幅居前的板块,下⼀阶段涨幅很有可能落后于市场;⽽在前⼀阶段涨幅垫底的板块,在下⼀阶段跑赢市场的概率却很⼤⼀、1960年-1990年的⽇元汇率⾛势⼆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重新排列,美国成为当之⽆愧的强国,美元成为国际结算的主要货币,绝⼤多数国家都采取了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本也不例外⾃⼆战后-1970年,⽇元对美元的汇率基本固定在360:1的⽔平⾃1971年开始,⽇本官⽅公布的⽇元对美元汇率开始出现变动,之后⽇元经历了三轮明显的升值和两次轻微的贬值,详见图1⾃1970年-1990年⽇元经历的三轮升值和两次贬值持续时间以及汇率变动幅度如表1所⽰其中三轮升值持续时间均是3年左右,但升值幅度在逐步扩⼤1971年-1973年期间累计升值32.5%,年均升值9.83%;1976-1978年累计升值41.03%,年均升值12.14%;1986-1988年累计升值86.14%,年均升值23.01%经历这三轮升值后,到1988年,⽇元在18年间累计对美元升值幅度达180.92%,年均升值5.9%后⼈关注最多的是1986-1988年的升值,因为这⼀轮升值幅度最⼤,对股市和⽇本经济产⽣的影响也最⼤⼆、⽇元汇率⾛势与⽇本股市⽐较为了弄清楚本币升值与股市的关系,⾸先要弄清楚股票的定价因素和本币升值对这些定价因素的影响概括起来,影响股票定价的因素⽆⾮是两个,⼀是企业盈利增长,⼆是估值提升本币升值除对少数拥有⼤量外币负债或原材料以进⼝为主的公司盈利有正⾯影响外,对整个经济起到的是紧缩作⽤,因此对整个市场的盈利应该不会有正⾯影响如果本币升值对股市有影响,应该是市场的估值⽔平,这可能是由于外部套利资⾦流⼊导致股市供求关系失衡所致这样⼀来,就可以通过观察本币升值期间股市估值⽔平的变化,来判断本币升值对本国股市是否存在前后⼀致的影响具体到⽇本,在1973年-1989年期间,尽管经历了两次⽯油危机,⽽且期间⽇元汇率也是有升有降,但⽇本股市整体却呈上涨趋势,详见表2我们注意到,在1973-1979年期间,⽇经指数的市盈率基本围绕20倍左右波动,市场估值⽔平并没有随着⽇元升值⽽得到提升,⽇本股市的上涨主要由企业盈利增长推动在1980-1984年的⽇元贬值期间,⽇本股市的估值⽔平也没有明显变化,股指在盈利增长的推动下继续呈上涨态势但在1985年-1987年期间,⽇本企业的盈利增长并不明显,股市上涨主要由估值提升推动,期间⽇经指数的市盈率从20倍迅速提升到70倍1987年-1989年由于⽇本企业普遍存在交叉持股,之前迅速上升的股指使许多⼤企业都录得可观的投资收益,据统计,丰⽥汽车在⽇本泡沫后期所取得的投资收益占公司盈利的⼀半以上,因此这⼀阶段⽇经指数的估值不仅没有上升,反⽽还有所下降,股市上升主要由企业盈利推动,但这种主要来⾃股市和地产价格上涨的投资收益,犹如垒在沙丘上的城堡,极不牢固如果我们提出的“本币升值对股市的影响只能体现为市场估值⽔平的提升”这⼀假设成⽴,那么通过观察1973-1989年期间⽇本股市和汇率⾛势可以看出,⽇元升值与⽇本股市估值⽔平提升之间并不存在前后⼀致的正相关性,⽇元升值之所以能在1985-1987年间推动⽇本股市估值⽔平提升,得益于当时⽇本政府错误的经济政策导致资⾦过剩,⽽⽇本国内经济增长放缓后⼜未能为这些过剩的资⾦找到很好的出路,使⼤量过剩资⾦转向了房地产和股市等资产市场,⽇本国民在巨⼤的财富效应的刺激下随即跟进,最终导致了那⼀场影响深远的股市和房市泡沫三、⽇本股市不同时期的⾏业板块⾛势分析在⽇本长达17年之久的⼤⽜市中,不同时期板块之间的⾛势出现明显差异1.1973-1979年⽯油危机下能源⼀枝独秀在1973年-1979年期间,⽇本GDP从3047.6亿美元增长到9653.5亿美元,增长了2.17倍,名义GDP年均增长17.92%,实际GDP年均增长4.22%⼈均GDP从2843美元增长到8331美元,增长了1.93倍,这⼀时期是⽇本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后期阶段,期间⽇本出现了明显的通货膨胀,累计贸易顺差为130.44亿美元;汇率升值38.35%,年均升值4.75%;股市累计上涨76%,年均上涨8.41%,但⽇经指数的估值提升并不明显,股市上涨主要由企业盈利增长推动,本币升值对股市的影响并不明显在这⼀阶段,⽇本股市中能源板块涨幅最⼤,上涨306%,是市场平均涨幅76%的4.03倍,其他如健康医疗、消费品、公⽤事业、科技和电信⾏业表现也明显强于市场,⽽银⾏、地产、原材料和消费服务⾏业表现则明显弱于市场,详见图2可以说这⼀阶段的板块涨幅基本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两次⽯油危机后能源价格暴涨,⽇本国内钢铁等原材料⼯业经历了前期的⾼速发展阶段后进⼊停滞阶段,以及消费服务⾏业随着⼈均收⼊⽔平的提⾼⽽增长的产业特征2.1980-1984年电信独领风骚在1980年-1984年期间,⽇本GDP从9653.5亿美元增长到12544.1亿美元,增长了29.94%,名义GDP年均增长3.88%,实际GDP年均增长4.22%⼈均GDP从8331美元增长到10452美元,增长了25.46%,这⼀时期⽇本⼈均GDP跨越1万美元⼤关,进⼊⼯业化后期,通胀⽔平得到控制期间⽇本外贸收⽀出现⽅向性变化,在出⼝的推动下外贸顺差的绝对规模和占GDP的⽐重均持续扩⼤,⽽同期美国经历了70年代的⽯油危机后进⼊失落的10年,⽇美贸易摩擦明显增加,为⽇后的⽇元被动升值埋下了伏笔这⼀时期,⽇元汇率贬值7.74%,⽇本股市却在企业盈利增长的推动下劲升117%,年均上涨16.76%在这⼀阶段,⽇本电信股涨幅最⼤,上涨了866%,是市场平均涨幅的7.40倍;银⾏股表现也很突出,上涨了316%,是市场平均涨幅的2.7倍;此外科技、健康医疗表现也明显强于市场;⽽前⼀阶段涨幅居前的能源板块在这⼀阶段下跌了1%,地产、消费服务、消费品、保险、原材料和公⽤事业等板块⾛势也弱于市场,详见图3可以说这⼀阶段的板块涨幅反映了投资⼈对新兴⾏业电信、科技未来⾼速增长的预期,以及国内货币供应增加后催⽣的银⾏资产膨胀和银⾏规模的扩⼤3.1985-1989年估值泡沫助推地产消费1985年的“⼴场协议”成为⽇本股市的⼀个重⼤转折点,⽇本股市由之前的经济发展和盈利推动转向估值提升,⽇本央⾏由于担⼼升值对经济的紧缩作⽤,采取了低利率的扩张政策,结果导致⽇本国内货币供应明显增速,M2占GDP 的⽐重逐年上升,迅速增长的财富使⼴⼤投资⼈将⼤量资⾦投向了房地产市场和股市,催⽣了⼀轮波澜壮阔的⽜市,也为⽇后的泡沫破灭埋下了伏笔在这⼀阶段,⽇本实际GDP仅增长17.19%,但汇率升值了72.17%,股市上涨了456%,市场估值⽔平由20倍左右提升到70倍左右在这⼀阶段,具有资产属性的地产、消费服务、公⽤事业和保险涨幅居于前列,分别上涨了762%、709%、626%和617%;原材料⼯业经历了前期的低迷后,随着房地产⾏业的繁荣⽽复苏,涨幅也⾼于市场平均⽔平;⽽在前两个阶段涨幅居前的科技、电信和健康医疗⾏业涨幅居后;消费品和⼯业由于制造业地位的下降,涨幅也落后市场;能源与银⾏涨幅基本接近市场平均⽔平可以说,这⼀阶段⾏业板块的涨幅体现了明显的资产属性,详见图4四、⽇本股市的综合特征通过分析⽇本股市在1973-1989年期间长达17年的⾛势,我们观察到以下特征:1.盈利增长仍是推动股市上涨的核⼼因素如果将1973-1989年作为⼀个整体来看待,通过图5和图6可以看出,长期来看,推动⾏业板块上涨的核⼼因素仍是盈利增长在这17年中,除了电信板块的盈利增幅与股价增幅明显偏离外,其他⾏业的盈利增幅与股价增幅基上落在均线两侧附近2.长期看多少板块均能分享⽜市果实由图7我们可以看到,经历了长达17年的⽜市后,⽇本股市整体上涨了20.23倍,其中涨幅最⼤的电信板块上涨了64.3倍,涨幅最⼩的消费品板块也上涨了15.4倍,⼤多数⾏业的涨幅在市场平均⽔平20倍左右可见,在⼀轮⼤⽜市中,多数板块都是可以分享到的,⽽其中跑得最快的⾏业⼀定是在此期间增长最快的⾏业,尤其是⼀些新兴⾏业详见图73.不同阶段板块涨幅差异明显尽管从长期的⾓度来看,各个板块之间的差异并不明显⽐如从1973年-1989年期间,涨幅最⼤的电信板块的涨幅也只有涨幅最⼩的消费品板块的4.18倍但在不同阶段,各板块之间的涨幅差距要⽐这明显得多其中,在1973-1979年和1980-1984年两个阶段,由于股市上涨主要由企业盈利推动,使板块之间涨幅差异尤为明显,在前⼀阶段达到20.4倍,在后⼀阶段达到867倍,即便扣除能源板块在此期间的下跌,这⼀阶段板块之间的涨幅差距依然达到了19.24倍⽽1985-1989年的股价上涨主要由估值提升推动,板块之间的差距反⽽没那么⼤,涨幅最⼤的板块的涨幅只有涨幅最⼩的板块的3.93倍,市场呈现出明显的普涨特征4.不同阶段热点很难延续除了板块之间的涨幅差异外,我们还注意到,不同阶段的热点板块很少延续,⽽前期涨幅居后的板块在后⼀阶段很有可能涨幅居前⽐如,在1973-1979年期间领涨的能源板块,在随后的1980-1984年期间成为惟⼀下跌的板块,⽽前期居涨幅后位的银⾏,在第⼆阶段⼜涨幅居前;再⽐如,在第⼆阶段涨幅居前的电信和科技板块,在第三阶段涨幅垫底,⽽在前两阶段表现较差的地产板块却成为第三阶段的领涨板块,详见表4美元不晓得!。
日本经济发展历程
日本经济发展历程日本经济发展历程可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1. 重建与发展初期(1945-1960年代):二战后,日本经济遭受严重的战争摧毁,然而在美国的经济援助下,日本迅速进行了重建与恢复。
这一阶段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轻工业和加工制造业,例如造船、纺织等领域的企业得到迅猛发展。
2. 高度经济增长期(1960-1970年代):通过有效的政府规划和私人企业的努力,日本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重点发展的产业包括汽车、电子、钢铁、化工等,日本的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得到了广泛认可。
同时,日本政府采取了保护主义政策,限制了进口并鼓励出口,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增长。
3. 经济转型期(1980-1990年代):随着经济增长的放缓和国内市场的饱和,日本开始面临一系列挑战。
这一时期,日本政府推动了一系列经济改革,包括金融自由化、企业并购与重组等。
同时,日本企业开始积极拓展海外市场,通过直接投资和出口扩大经济规模。
4. 泡沫经济崩溃与失去势头(1990-2000年代):1990年代初,日本的泡沫经济破裂,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崩溃,导致经济陷入长期停滞。
这一阶段,日本面临诸多问题,包括高失业率、恶性通缩等。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刺激措施和结构性改革,然而经济的恢复进程缓慢,日本逐渐失去了过去的经济优势。
5. 超低利率和经济调整(21世纪):为了刺激经济增长,日本实施了超低利率政策,并采取了一系列的量化宽松措施。
虽然这些措施一度提振了股市和出口,但日本仍面临着长期经济调整的挑战,主要包括人口老龄化、人口减少、政府债务高企等。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日本政府也开始注重创新、技术升级以及推动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发展。
从日本股市三十年变迁,汲取经济发展正能量
从日本股市三十年变迁,汲取经济发展正能量引言“失去的30年”是人们对日本自1990年代初以来经济增长停滞不前的一种描述。
在这段时间里,不仅房地产市场遭受了巨大打击,股市也经历了长期的萎靡不振。
本文将分析日本股市过去三十年的走势,并探讨其背后的影响因素及对我们的启示。
一、日本股市泡沫的形成与破裂1980年代,日本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期,国际竞争力强,资本市场活跃。
然而,过度乐观的情绪和不切实际的估值,为股市泡沫的形成埋下了隐患。
1989年,日本股市达到顶峰,日经225指数曾一度攀升至38957点的历史最高纪录。
随着地价和股价的双双上涨,市场上的投机行为日益增加。
然而,1990年,随着地产市场的冷却和货币政策的收紧,股市开始急速下跌,进入了长期熊市,标志着泡沫的破裂。
二、日本股市长期低迷的原因1. 政策因素:日本央行在泡沫时期采取了紧缩货币政策以抑制通胀,提高利率,这直接导致了股市资金的流出。
2. 经济结构问题:日本经济增长模式过于依赖出口和制造业,而忽视了服务业和内需的发展。
3. 人口老龄化:日本社会迅速步入老龄化,劳动力市场萎缩,消费能力下降,进而影响了企业盈利和经济增长。
4. 企业债务高企:许多企业在泡沫时期积累了大量债务,随着经济放缓,它们开始陷入偿债困境。
5. 金融体系问题:银行不良贷款增多,金融体系风险加大,导致信贷收缩,进一步抑制了经济增长。
三、日本股市未来走势展望尽管日本股市在过去30年表现不佳,但近年来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
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刺激措施,包括货币宽松政策、促进外国投资等。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振了市场信心,日经指数逐渐回暖。
四、案例分析与数据分析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日本股市的走势,我们来看一个具体案例。
东京证券交易所是日本主要的股票交易所之一,其市场走势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整个日本股市的状况。
1、东京证券交易所案例分析在1989年的巅峰时期,东证指数(TOPIX)达到了接近3000点的水平。
日本经济发展史及其汇率变动
浅析日本经济发展史及日元汇率变化趋势摘要:日本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其在世界经济的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日元作为战后升值最快的货币之一,在外汇交易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本文简述日本经济发展史,并分析日元兑美元汇率的变化趋势。
关键字:经济发展史汇率趋势一、日本经济发展史日本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重失败后,却出人意料地在短短不到三十年时间内异军突起,一跃成为当时继美苏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工业国和经济强国。
日本经济的发展大致分成以下阶段:战后复兴期、高速成长期、稳步成长期、泡沫经济的膨胀与破灭时期(一)战后经济复兴(1946—1955年)战争结束后的日本经济处于极度混乱和疲乏状态,工矿业生产水平只相当于1941年时的七分之一,严重的粮食危机和通货膨胀遍及全国。
当时支配日本的联合国军,以经济的民主化和非军事化为目标,重点实施了解散财阀、分散少数企业对经济的控制权和确立劳动权等三项政策。
在经济环境有所改善后,美国开始将重点转向帮助日本重建经济。
朝鲜战争爆发后,在日美军的“特需”大大激发了日本企业的生产和投资活动,日本工业的潜在力量得到恢复和发展。
到5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已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
尽管战后的经济恢复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曲折,但从总体上看,无疑是取代了很大的成功。
1946-1951年度,经济增长率为9.9%,其中工矿业生产增长率为22.8%;1951-1955年度,经济增长率为8.7%,其中工矿业生产增长率为11.3%。
(二)经济高速增长〔1955—1972〕从1955年开始,日本经济由战后复兴期进入高速成长期。
日本在50年代至60年代末约二十年的高速成长期中,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经济发展速度。
在外部经济环境方面,进入60年代以后,日本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关贸总协定的要求,逐步放宽了贸易和外汇管制。
1964年,日本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第八位条约国,即对贸易活动原则上不实行外汇管制。
随后,日本又开始着手资本流动的自由化,企业开始相互兼并。
日本失去的十年
广场协议与日本“失去的十年”上世纪60-70年代,日本经济经历了黄金发展时期,经济高速增长,出口大幅提升,积累了大量的贸易顺差,其中主要是对美国的顺差。
80年代之后,日本与美国的双边贸易摩擦不断加剧,贸易战逐渐升级到汇率战,美国认为是日元低估造成日本对美的巨额贸易顺差。
在美国的压力下,1985年,五国集团(G5)签订了著名的“广场协议”,日元被迫大幅度升值。
其后,由于日本宏观政策的失误,日本遭遇了严重的资产泡沫,并于90年代初破灭,此后日本进入长达十年的经济萧条。
本文主要探讨日元升值与日本长期萧条的关系。
供参阅。
一、80年代日本的政治经济格局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之后,日本经济的封闭性、管制性受到了当时国际社会的极大批判。
日本在70年代开始了经济结构调整、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改革,但是进程缓慢。
80年代之后,日本出于自身需要和国际压力的考虑,经济改革、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进程加快,日本政治经济面临三个重大的战略调整。
一是政治国际化。
日本政府一直希望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政策协调行动,扩大国际影响、提升国际地位,实现其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的理想。
1983年,曾根康弘提出了日本的“大国思维战”战略,并把对美关系作为这一战略的基石。
二是金融、经济自由化、国际化。
20世纪80年代之后,日本放弃了战后一直延续的封闭和管制,逐步放宽了利率限制,修订了外汇与外贸管理法,开放了日本金融市场,并积极拓展日本银行海外业务。
1985年,日本政府发表了《关于金融自由化、日元国际化的现状与展望》公告,推进了日本利率市场化、金融业务开放、资本流动自由化和日元国际化等进程。
三是经济结构调整。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际社会要求日本开放国内市场、改变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呼声日高,日本的经济增长模式由“外需主导型”向“内需主导型”转变的压力渐升。
日本政府也认为,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可持续,日本必须扩大内需,以缓和与国际社会的关系。
日本股市的历史
日本股市的历史1950-1989年,日本股市从85点涨到38900点,历时39年,主要分为5个阶段:1、1950年到1953年,日本股市从85点涨到470点,涨幅为453%,随后在1953年到1954年出现了37.8%的调整,回落至300多点。
2、1954年到1961年,日本股市从314点涨到1829点,涨幅为483%,随后在1961年到1965年的4年里调整了44.2%,回落至1000多点。
3、1965年到1973年,日本股市从1020点涨到5350点,涨幅为415%,随后在1973到1974年出现了37.4%的调整,回落至3300多点。
4、1974年到1981年,日本股市从3350多点上涨到8000多点,上涨了2.4倍,随后在1981年到1982年回落至6000多点。
5、1982年到1989年,日本股市从6000点直上38900点。
1987年10月14日,市盈率曾高达92.28倍。
你见过一个熊市长达14年的股市吗?罕见!然而,它的的确确存在过,并发生在日本,这场熊市始于1990年,止于2003年。
日经指数的疯牛:1984年收于11543点;1987年收于21564点;1984——1987三年涨幅接近100%,原属正常“慢牛”。
然而,随后两年的持续暴涨则已过头,每年差不多上涨一万点,实属“疯牛”。
1988 年收于30159点;1989 年收于38915点的历史最高记录。
从1万点到接近4万点,5年累计涨幅接近300%。
日经指数的慢熊:1990年收于23849点,一年跌去15000点;随后股指连年下滑,在西方股市普遍走牛的2000年,它却收于13785点;2003年4月28日更是收于7607点,创下近20多年来的最低记录。
日经指数的无奈:2003年后,随着日本经济缓过劲来,股指开始缓慢苏醒。
直至2007年4月25日,当世界各国股市均冲向了历史最高峰时,日经指数才勉强收于17236点,离40000点尚差若大一截。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历程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历程战后经济发展是指二战后初步恢复之后,日本在经济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历了一个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时期,被称为“日本经济奇迹”。
以下是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主要历程。
第一阶段:战后恢复与经济(1945-1952年)二战结束后,日本经济几乎被摧毁。
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恢复和重建措施,促进了战后经济发展。
针对农业,政府推出了土地政策,将大规模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
对于工业部门,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财政刺激政策,通过提供财政补贴和贷款来重建企业。
此外,政府还通过制定劳动法和推动劳资和谈来改善劳动环境,提高工人的待遇和福利。
第二阶段:高度增长时期(1952-1973年)1955年至1973年期间,日本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年均增长率达9%以上。
这一时期被称为“日本经济奇迹”的黄金时代。
这是通过工业化和出口导向的经济政策实现的。
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增加了投资,包括修建高速公路和建设港口设施,促进了经济发展。
此外,政府还提供了财政补贴和低利率贷款,帮助企业进行现代化和技术升级。
在出口方面,政府实施了出口导向型经济政策,以发展制造业的出口为重点,通过提供关税减免和财政支持来支持出口企业。
第三阶段:泡沫经济时期(1973-1991年)泡沫经济时期是指从1973年石油危机开始到1991年泡沫破裂为止的时期。
这一时期,日本经济继续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特别是金融业和房地产业。
政府鼓励银行放贷,金融业获得了大量资金。
同时,房地产业蓬勃发展,价格飙升。
在此期间,日本的股票和土地市场都处于高涨状态。
然而,这种增长模式积累了许多问题,包括过度借贷和过度投资。
1991年,泡沫破裂,日本陷入长时间的经济低迷。
第四阶段:经济停滞时期(1991年至今)自泡沫破裂以来,日本经济一直处于停滞状态。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刺激经济增长,包括降息、财政刺激和结构性等。
然而,这些措施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日本经济仍然面临很多挑战,包括人口老龄化和高债务等。
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经济转型
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经济转型
20世纪70年代是日本经济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日本经历了从战后恢复期到高经济增长期的经济转型。
在这个阶段,日本经历了许多重大的政策和结构性改变,这些改变使得日本成为了一个经济大国。
1. 对外开放
1971年,日本加入布雷顿森林体系,实现了对外开放。
这个开放促进了日本的贸易和投资,并为日本的经济增长打下了基础。
2. 货币政策改革
在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实施了一项货币政策改革,旨在控制通胀。
这项政策包括限制信贷和货币扩张,以及加强货币紧缩政策。
这些措施有助于抑制日本的通货膨胀率。
3. 产业转移
在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实施了一项产业政策,旨在促进经济的转型和升级。
这项政策鼓励企业朝技术创新和高附加值领域转移。
此外,政府也提供了税收减免和研发支持等方面的支持。
4. 贸易政策
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实施了一项贸易政策,旨在促进国内产业的发展。
这项政策包括对进口商品进行限制,在国内市场保护本地产业。
这个政策使得日本的产业规模逐渐扩大。
5. 金融市场改革
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实施了一些金融市场改革,旨在提高市场透明度。
这些改革包括建立证券交易所和证券清算中心,增强金融监管力度,以及规范银行和证券公司的经营行为。
在以上政策的推动下,日本的经济在20世纪70年代逐渐得到了改善。
截至1979年,日本的GDP已经超越了英国和法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此外,这个时期日本企业的国际化步伐也逐渐加快,许多日本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拓展业务,进一步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日本股票历史走势图
⽇本股票历史⾛势图⽇本股票历史⾛势图下⾯是楼市:⽇本股市从上世纪70年代的5000点开始,经过73年/74年的第⼀次⽯油危机,回调到3580点附近,⽇本完成了彻底的产业转型,之后⼜经过了两次⽯油危机,最终在1990年达到接近40000点。
⽬前中国的经济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同上世纪70年代的⽇本有可⽐之处,还是同其80年相似?对这⼀点我们应该有清楚的认识,因为这决定着⽬前中国的股票市场对应⽇本的是70年代的3580点还是80年代的接近40000点。
为此我们摘录了有关媒体对中国⽇本经济学会秘书长、中国社科院⽇本研究所经济研究室主任张季风研究员的采访,以供⼤家参考。
以下是有关采访的内容:访中国⽇本经济学会秘书长、中国社科院⽇本研究所经济研究室主任张季风研究员 经济发展阶段不⼀样,所采取的经济政策不⼀样,最后导致的结果也不⼀样。
既然中国现在的经济状况和70年代初⽇本更相似,我们就更应该借鉴⽇本70年代初的⼀些经验和教训。
我们就能有⼀个明确的参照系。
编者按: 近段时间,国内许多媒体⼤量报道⽇本上世纪80年代中期泡沫经济,并将其与现在的国内经济现象进⾏⽐较。
从⽇本经济发展教训中寻求借鉴是有意义的,但专家认为,经济问题的⽐较与借鉴要有正确的参照系,不能超越经济的发展阶段进⾏⽐较。
否则,就会开错“药⽅”,误导⼤众。
从发展阶段、宏观经济状况来看,我国⽬前经济现状与⽇本上世纪70年代初更接近,彼时⽇本克服⽯油危机、治理通货膨胀并推动经济转型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本报记者申欣旺 与⽇本80年代中期泡沫经济相⽐,更多的是差异 记者:今年以来,国内对于泡沫经济问题表现了极⼤的关注,有些媒体认为和⽇本上世纪80年代的泡沫⾮常相似,您如何看待? 张季风:正如你所说,⽬前国内很多⼈⼠认为,中国经济出现了泡沫,并且和⽇本上世纪80年代的泡沫经济相似,这种判断的潜台词认为,中国如果不防⽌泡沫的出现,将可能出现类似⽇本的长期萧条。
日本的经济发展历程
日本的经济发展历程日本的经济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在这个时候,日本已经摆脱了几个世纪的封闭政策,开始接触西方国家,并试图学习他们的工业技术和商业模式。
在20世纪初的几十年里,日本政府采取了积极的工业化政策,通过向重工业领域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发展制造业和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等手段来推动经济发展。
此外,世界经济衰退期间,日本政府还实施了一系列出口导向型的措施,以刺激国内经济。
日本的经济发展得到了两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经济复苏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推动。
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日本的经济增长率非常高,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日本公司开始崛起,如丰田、本田和索尼等,在汽车、摩托车、电视和电子产品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
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经济开始出现疲软的迹象。
经济增长率下降,通货膨胀率上升,同时国际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进行经济自由化、改革金融体系、提高对外贸易的开放度等。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日本经济的问题,但并没有完全解决。
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经济再次迎来了高速增长。
这一时期被称为“泡沫经济时代”。
日本的股票和房地产市场繁荣,许多日本公司在海外进行大规模收购。
然而,这个繁荣的时代并没有持续太久,在1990年代初,泡沫经济破灭,日本经济进入了长达20年的停滞期。
在停滞的时期里,日本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包括金融体系的再次改革、刺激内需、促进创新和加大对小型企业的支持等。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振了日本经济,但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如人口老龄化、高度竞争的全球市场和高额政府债务等。
目前,日本经济正在努力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政府致力于推动创新和科技发展,并鼓励创业和引进外国人才。
此外,日本还在积极参与区域和全球贸易协定的谈判,以扩大市场准入和促进贸易自由化。
虽然日本经济在过去几十年里经历了起伏,但它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
随着政府和企业的不断努力,日本有望继续实现经济发展,并在全球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
日本上世纪50-70年代的崛起(上)
日本上世纪50-70年代的崛起(上)作者:童第轶来源:《投资与理财》2009年第20期上世纪日本战后崛起时,经济增速、经济政策与中国极其相似,甚至也出现了“山寨”经济。
证券市场也有相同的轨迹可循……市场的变化总是出人意料,熊市的阴霾还没散尽,新一轮的牛市似乎又强势开局……中国股市到底发生了什么?未来又将走向何方?“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与其在现实中迷茫,不如到现实背后去洞察他的前世今生。
我国股市从建立到现在不足20年,既是新兴市场,又是转轨经济中的市场,与国外成熟市场相比是“小朋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回顾周边市场的成长过程,也许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上世纪50-70年代是日本经济崛起的时期,其发展轨迹与中国的改革开放有同曲同工之妙。
在1956-1973年的18年中,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9.7%,有10年的增长率是两位数。
到70年代初,日本GDP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
这和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增速极为相似。
1980-2000年的20年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 5%,是同期世界平均增长水平的2.7倍,预计今年年底中国GDP,总量也将超过日本,排名全世界第二。
更为巧合的是,当时的日本也积极承办各种国际活动。
1964年在东京举办了第18届奥运会,1970年在大阪举办了万周博览会,这些世界级的大型活动都为当时日本经济发展注入了动力。
同样,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即将在上海举行的世博会,也都会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增添活力。
日本经济起飞时期的经济政策与中国现行政策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上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结构不平衡状况较严重,政府为了实现经济快速增长、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实现充分就业,采取“增加收入、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经济路线,年均经济增长高达10%以上。
这期间的经济高速增长是以投资为主导力量,迅速增长的民间企业投资成为经济高速增长的主力军。
事实上,上世纪50-70年代日本居民的投资消费观念比较保守,储蓄性存款占个人金融资产比例的60%-70%,高于中国现在50%以上的储蓄率。
日本股市的历史走势图
日本股市的历史走势图日本股市的历史走势图2009-12-27日本股票市场从1986年1月开始正式进入大牛市,当时日经指数为13000点,到1989年底飙升到最高点39000点,四年上涨3倍。
参见图2-2。
在1988年,股票市场总市值超过国内生产总值(GDP),到1989年股市顶峰时,股票市场总市值是GDP的1.3倍。
图2-2日经225指数历史走势图日本股市的历史走势图(日经指数),发给大家共享!资料来源:美国金融数据公司由于股价持续快速上涨,使买卖股票完全变成投机行为,买股票完全是出于对股票上涨的预期。
如果从股票分红的投资角度分析,当时日本的股票价格是美国的7倍以上,如此高的股价使日本股票失去投资价值。
1987年,东京证券交易所的股票市值超过了有百年历史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到1988年中期,前者已超过后者50%。
在东京证券市场上排名第一的日本电话电报公司的股票市值有时竟超过西德证券市场所有股票的总市值。
这令美国人和欧洲人感到不可思议。
面对如此长期狂涨的股票市场,美国人一直在警告日本当心股价暴跌。
在1987—1988年,东京股票市场的市盈率越来越高,平均已高达60倍,许多股票的市盈率远高于60倍。
而与此同时,美国纽约股票市场和英国伦敦股票的市盈率一直在11倍—18倍之间。
日本人根本不理睬美国人的警告,市盈率是美国人评价股价高低的工具,这种方法不适合日本股市,“日本有别”。
日本人只知道,股价在上涨,越来越多的人在购买股票,股票供不应求。
在日本,企业间的相互持股现象特别明显,这导致上市流通的股票很少。
日本的银行与企业之间、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协作企业之间和业务往来密切的企业之间大都相互持股,并且在持有后一般不会轻易抛售,而是采取长期持有策略,真正在股票交易市场上流通的股票比例不高。
同时,由于企业间相互持股的做法,使得日本银行和企业一般都拥有大量的股权或股票。
这是日本股票市场所特有的两个特点。
随着股票的持续上涨,使得日本企业通过证券市场融资的成本非常低。
日经指数历史简介
日经指数历史简介组员:丁春乐,黄艳婕,姜汝南,李瞻,童强,杨婷婷,张楚天第一部分日经指数简介 (1)第二部分日经指数——数字特征 (1)第三部分日经指数的历史走势 (3)第一部分日经指数简介日经指数,原称为“日本经济新闻社道·琼斯股票平均价格指数”,是由日本经济新闻社编制并公布的反映日本东京证券交易所股票价格变动的股票价格平均指数。
该指数的前身为1950年9月开始编制的“东证修正平均股价”。
1975年5月1日,日本经济新闻社向美国道·琼斯公司买进商标,采用修正的美国道·琼斯公司股票价格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计算,并将其所编制的股票价格指数定为“日本经济新闻社道·琼斯股票平均价格指数”,1985年5月1日在合同满十年时,经两家协商,将名称改为“日经平均股价指数”(简称日经指数)。
日经指数按其计算对象的采样数目不同,现分为两种:一是日经225种平均股价指数,它是从1950年9月开始编制的;二是日经500种平均股价指数,它是从1982年1月开始编制的。
前一指数因延续时间较长,具有很好的可比性,成为考察日本股票市场股价长期演变及最新变动最常用和最可靠的指标,传媒日常引用的日经指数就是指这个指数。
其所选样本均为在东京证券交易所第一市场上市的股票,样本选定后原则上不再更改。
1981年定位制造业150家,建筑业10家、水产业3家、矿业3家、商业12家、路运及海运14家、金融保险业15家、不动产业3家、仓库业、电力和煤气4家、服务业5家。
而后一指数由于其采样包括有500种股票,其代表性就相对更为广泛,但它的样本是不固定的,每年4月份要根据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成交量和成交金额、市价总值等因素对样本进行更换。
第二部分日经指数——数字特征图:日经指数日回报率频率分布图。
上图数据源为1984年1月4日至2008年5月12日日经指数日回报率(对数回报率)。
中间竖线为日回报率均职。
具体数字特征如下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0年代日本经济与股市走势(此文对今后中国股市研究很有启示)2009/01/07 14:14 [证券分析研究 ].70年代日本经济与股市走势【原创:哈根达斯 2008-07-27 梧桐树下】当前以美国经济为中心的世界经济共生模式正面临着美国信用危机的威胁,国际金融动荡的趋势可能被美国经济减速的进程所左右,这从根本上决定了2008年全球资本市场的走势。
而现阶段国内通货膨胀和本币升值的共存、央行调控政策对实体经济所带来的累积效应,也将打破2008年中国经济的高位平衡。
2007年以来世界经济和金融形势的种种动荡,我们需要一个框架和一个长期的视角,从而在纷繁的因素中梳理出本质的线索,否则,纷乱的经济数据与政策将使投资者无所适从,而对经济现象的研究最基本的就是经济周期的框架。
世界经济的长周期波动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加清晰的视角,如果将上个世纪70年代发生的国际金融体系的动荡置于长波周期的框架下来看,即是资本主义黄金增长20年后经济转向衰退的一种反映,日本正当其时崛起。
当前,世界经济中发生的美元贬值、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以及流动性泛滥等现象,与上一个周期发生的一样,无论从国际经济环境还是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扮演的角色看,中国都与日本20世纪70年代的境况颇为相似。
20世纪70年代日本牛市的前因后果1970年后,经济增长的国际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崩溃、美元信用出现危机、全球通货膨胀到来。
1971年8月的尼克松冲击更导致了世界货币体制的震荡,日元兑美元从固定汇率制转向浮动汇率制,日元由原来的1美元兑360日元区间大幅升值,年末升值达16.88%,基本稳定在1美元兑300日元水平。
为了抑制高通胀,日本银行实施了史无前例的货币紧缩政策,1973年一年内连续5次提高利率(共4.75%),5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加强对城市银行、农村信用社的窗口指导,实行融资方案的区别对待,同时从行政上直接抑制设备投资,强化公共投资等。
虽然以上措施基本消除了流动性过剩,对企业融资状况也更为严格,但见效还是晚于预期,1973年后期才正式见效。
然而在日元升值的背景下,其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却增加了。
1971到1972年间,由于贸易收支的短期需求价格弹性较小、长期需求价格弹性较大,其贸易收支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这也带动了外汇储备的大幅上涨。
同时,当时世界各国都出现了较高的通货膨胀,各国货币都不同程度地兑美元出现上涨,这也部分抵消了日元兑美元的单方面上涨所带来的压力。
根据日本经济企划厅的推算,1972年世界性的通货膨胀导致各国工业出口商品价格上涨了3.4%,给日本带来了9.6亿美元的贸易顺差,而各国货币兑美元不同程度的上涨,还给日本带来了4.4亿美元的顺差收入。
回顾上个世纪70年代日本的大牛市,1970年4月后,随着金融紧缩政策的出台、欧美股市的快速下跌,日本股市出现了跳水,5月国际基金IOS的破产更引发了外国投资者大量卖出日本股票,日本股市在30日内出现了暴跌,后半年股市依然低迷。
1971年,以投机德国马克为起点,世界卷起了一股预期日元等货币兑美元升值的货币投机之风,于是市场上大量买入因日元升值而大幅获益的石油股票,随着对景气上升认同程度的增加,仓储、铁路等以内需为中心的股票也出现了上涨。
1972年,以流动性过剩为背景,日本企业法人大量买入股票,外国投资者也不断追高,伴随着通胀的高涨,散户的参与更将股市推向新高,以钢铁、重电机械、造船为中心的大盘蓝筹股出现了持续高涨并持续到1973年,但大盘蓝筹股已出现了泡沫。
于是,1973年初政府便不断出台打压政策,同年2月份,对国际货币体制的不安更使得股市出现大幅下跌。
伴随着国际市场不断抛售美元,日本和欧洲的汇市不得不相继停止交易,在通胀危机达到顶峰的2、3月份,以大盘蓝筹股为中心的股票反复出现上涨下跌的行情,交易量急剧萎缩。
虽然6月末股市底部出现了反弹迹象,但好景不长,10月第一次石油危机的爆发更加深了日本股价的大幅下跌,美国信贷危机导致世界金融体系动荡当前中国经济所面临的世界经济环境与20世纪70年代初期有着本质的相似。
以美国经济为中心的世界经济共生模式正面临着美国信用的危机,而这种危机在次贷危机、全球通胀的推动下极有可能进一步压缩美国货币政策的调控空间,而由此显现出的国际金融动荡的趋势很可能被美国经济减速的进程所左右,这可能是一个平衡被打破的过程,国际金融体系的动荡是其中的关键。
目前资源核心国、制造核心国在对美国贸易顺差的过程中积累的大量外汇储备基本以美国国债的持有方式存在。
在美联储的加息周期中,美元的强势使得美国国债等资产的吸引力更强,长期收益率的压低也直接导致了利率决策紧缩效应的累积需要更长的周期。
而在美联储的降息周期中,美元贬值直接引致美元资产吸引力的降低尤其是针对国债市场,在这种背景下,实体经济中充斥的流动性只能遵循两种路径,抛弃美元抑或是在美国国内寻找收益率更高的资产类型,前者就直接衍生出美元的进一步滑落和世界经济共生模式的瓦解以及由此带来的增长机制的衰竭,而后者就衍生出房地产、股市的资产价格膨胀过程。
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种可能性已变得愈发渺茫。
一方面,次级债危机与1998年、2001年危机的最大不同是源于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破灭,在大量银行机构参与了这一膨胀机制之后,泡沫破灭引发“资产负债表”问题所导致的信贷紧缩要远强于之前的危机,这也就决定了需要更大的降息空间。
目前“金砖四国”内在经济增长与美国经济周期的不同步导致了原材料需求放缓,一般要滞后于美国经济的回落,在经济增长并未呈现明显放缓和通货膨胀存在压力的背景下,美联储的利率决策处于两难困境,预计美元贬值与美国经济增速放缓将会交织存在,而随着利率调整期限,明年上半年次级债风险还有待观察。
经济增速放缓将制约证券市场的滞后繁荣上个世纪日本大牛市的兴起和发展都体现了国际化日益加深的特征,这个特征在当前的中国市场相当突出。
考察日本1973年牛市见顶的原因,流动性过剩所引发的蓝筹泡沫以及由此而导致的管理层打压政策,是市场调整的内在基础,但真正引发市场调整的,却是美国的经济问题及所引起的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这显然对2007年末和2008年初的市场具有极强的启示意义,这一点将决定2008年全球资本市场的走势,2008年中国证券市场的走势将系于美国。
基于对美国经济将在明年初释放风险的判断,中国经济随后也将步入减速期,这是看待明年市场趋势的最基本出发点,虚拟经济的趋势会受到实体经济减速与治理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的影响,其繁荣程度必然会受到实体经济变化的抑制。
但根据上个世纪对日本经验的理解,流动性因素、升值因素和外资投资的增加可能会使股市在经济减速的过程中滞后于实体经济,仍表现繁荣,但这种繁荣不会走太远;经过两年的消化,1975年后,日元升值进入第二阶段,日本股市重新开始上涨,牛市延续15年,直至1990年,这也是资产价格高速膨胀的主要阶段。
现阶段中国也采取了紧缩的货币政策,央行年内已经9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4次调高基准利率,并加强了窗口指导等行政手段调控,十分类似于1973年时的日本。
在日元升值的第一阶段,由于升值引致的利率敏感度降低而导致货币紧缩政策的效力不甚明显,但其累积效力在面临阶段性转折时会与美国经济溢出效应一起构成外部冲击,进一步考验实体经济的承受力。
在此种逻辑预测下,人民币升值与通货膨胀并存的趋势将在第一阶段长期存在,所以明年货币政策趋紧的状况不会改变。
如果美国经济溢出效应所带来的冲击真快于劳动力重构过程带来的竞争力优势,那么出现贸易顺差增速下滑和人民币升值趋缓的风险是需要更多重视的。
中国现在的状态与70年代中期的日本很相似,特别是大家的本币都在大幅升值的时期。
在理财方面日本的历史比欧美,更贴近于中国。
以日本为例,毫无抬举日本的意思。
只是以历史做对比而已。
1950-1989年,日本股市从85点涨到38900点,历时39年,主要分为5个阶段:1,1950年到1953年,日本股市从85点涨的470点,最大涨幅为453%。
随后在1953年到1954年出现了37.8%的调整,回落至300多点;2,1954年到1961年,日本股市从314点涨到1829点,最大涨幅为483%,随后在1961年到1965年的4年里调整了44.2%,回落至1000多点;3,1965年到1973年,日本股市从1020点涨到5350点,最大涨幅为415%,随后在1973到1974年出现了37.4%的调整,回落至3300多点;4,1974年到1981年,日本股市从3350多点上涨到8000多点,上涨了2.4倍,随后在1981年到1982年,回落至6000多点;5、最后的阶段就是1982年到1989年,日本股市从6000点直上38900点。
随后进入日本倒退的10年时期,最高的一天市盈率曾高达92.28倍(1987年10月14日),引发了严重的泡沫经济。
从上述数据看,即使在一波超级大牛市中,股市上涨之路也会有曲折反复。
日本股市前4次出现调整之前,股指的最大涨幅在415%~483%。
日元升值与日本股市 2007-10-06【提要】人民币升值是2006年市场的热门话题,同时也是影响未来A股市场的主要因素之一。
很多人认为A股市场正在经历当年日元升值带来的牛市行情,为了搞清楚本币升值与本国股市的关系,我们在此文中详细分析了1973年-1989年期间日元汇率和日本股市的走势,以资借鉴。
之所以选取1973年-1989年的走势,原因有二:一是日元汇率从1971年开始变动,而我们未能获得1971-1973年的日本股市数据;二是1989年后的日本股市走势对目前A股市场的借鉴意义并不大。
通过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日元升值与日本股市相关性不明显。
在1973-1989年期间,日元汇率有升有降,但股市整体呈上涨趋势。
如果将日元升值对股市的影响定义为估值水平的提升,则除了1985-1987年外,日元汇率与日本股市之间并没有明显的正相关性,本币升值能否转化为推动股市上涨的因素,还取决于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当时的宏观经济环境。
长期盈利增长推动多数板块分享牛市果实。
在1973-1989年期间,市场平均上涨了20.23倍,涨幅最大的电信板块上涨64.3倍,最小的消费品也上涨了15.4倍,大多数行业涨幅位于20倍左右,与市场平均水平接近。
而且,除电信板块外,大多数行业板块的涨幅与其盈利增幅基本相称。
可见,长期而言,盈利增长仍是推动股价上涨的核心因素,板块差距并不明显。
短期行业板块表现差异明显。
尽管长期来看,板块涨幅差异并不明显,但在不同阶段,行业板块涨幅差异还是相当大的。
其中,在前两个阶段,由于股市上涨主要由盈利增长推动,板块之间的涨幅差距均在20倍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