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的励志故事

合集下载

屠呦呦的励志故事

屠呦呦的励志故事

屠呦呦的励志故事屠呦呦的3个哥哥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作为家中唯一的女孩,屠呦呦同样从小就开始接受了完整的教育。

只是,屠呦呦的学生生涯,从1946年始中断了两年多。

这一年,16岁的屠呦呦经受了一场灾难的考验一一她不幸染上了肺结核,被迫终止了学业。

此时,经历了战乱洗礼的屠家,生活已变得十分拮据. 得了肺结核,对这个小女孩的考验可想而知。

所幸的是,经过两年多的治疗调理,屠呦呦得以好转并继续学业。

这段患肺结核的经历,在屠呦呦看来,正是自己对医药学产生兴趣的起源.“医药的作用很神奇,我当时就想,如果我学会了,不仅可以让自己远离病痛,还可以救治更多人,何乐而不为呢?"一代药学家的原始起点,就是来自于这种“治己救人"的朴素愿望.家庭的熏陶,也让屠呦呦对医药渐生兴趣。

父亲屠濂规是银行职员,平时则喜好读书。

家中楼顶那个摆满古籍的小阁间,既是父亲的书房,也成为屠呦呦最爱的去处。

父亲去看书时,屠呦呦也会坐在一旁,装模作样摆本书看.虽然看不太懂文字部分,但是中医药方面的书,大多配有插图,这让屠呦呦十分享受那段简单而快乐的读图岁月.屠呦呦作为父母唯一的女儿,备受疼爱,曾让许多同学羡慕不已的是:屠呦呦喜食香螺,在繁忙的求学生活中,妈妈总会亲手做好腌香螺,捎给自己心爱的女儿。

1948年,休学两年病情好转后,18岁的屠呦呦开始进入宁波私立效实中学高中就读,也与父亲屠濂规成为校友.这是一所颇为传奇的学校。

创立于1912年2月的效实中学,由中国早期物理学家何育杰以及叶秉良、陈训正、钱保杭等一批当时著名的科学家,联手宁波当地实业家李镜第共同创办.学校以“私力之经营,施实川之教育,为民治导先路”为宗旨,创校之初就提出了“教育之事,贵有适性,与人适意志,与地适风尚,与时适际遇”的教育理念。

学校办至1917年时,就已声名鹊起。

名校上海复旦大学及圣约翰大学皆与效实中学订约,凡效实中学毕业生皆可免试,直接保送入学。

1948年2月,当屠呦呦以同等学力的身份,进入效实中学读高中一年级时,学校从抗日战争的战火中走出还不到3年。

励志作文关于屠呦呦的

励志作文关于屠呦呦的

励志作文关于屠呦呦的说起屠呦呦,那可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她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在科学界闪耀着独特而耀眼的光芒。

屠呦呦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没有什么显赫的背景,可她从小就对医学充满了好奇和热爱。

在成长的道路上,她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但她从未放弃过自己的梦想。

记得有一次,屠呦呦为了研究青蒿素,钻进了古老的医书里,没日没夜地翻阅、查找。

那一本本泛黄的书籍,仿佛是一个个神秘的宝藏,她在其中努力挖掘着能拯救无数生命的线索。

一页页密密麻麻的文字,一个个复杂的配方,她都仔仔细细地琢磨、分析。

有时候,眼睛看累了,她就揉揉眼,继续沉浸在那充满智慧和希望的知识海洋中。

实验室里,她更是全神贯注。

那些瓶瓶罐罐、仪器设备就是她的“战友”。

为了提取青蒿素,她不断尝试着各种方法,一次次的失败并没有让她气馁。

有一回,实验结果又不尽人意,旁人都觉得可能这条路走不通了,劝她换个方向。

可屠呦呦那股子倔强劲儿上来了,她坚定地说:“不,我觉得就快成功了,再试一次!”她重新调整方案,继续埋头苦干。

在研究过程中,屠呦呦还亲自去野外采集青蒿。

那炎炎烈日下,她戴着草帽,弯着腰,在草丛中仔细地寻找着青蒿的身影。

汗水湿透了她的衣衫,蚊虫在她身边嗡嗡作响,她却毫不在意。

找到青蒿后,她如获至宝,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放进篮子里。

回到实验室,又马不停蹄地开始新一轮的实验。

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和改进,当终于成功提取出青蒿素的那一刻,屠呦呦激动得热泪盈眶。

她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这将是改变无数疟疾患者命运的伟大发现。

屠呦呦的成功并非偶然,那是她无数个日夜的坚持和付出换来的。

她没有被困难打倒,没有被挫折击退,始终怀着一颗炽热的心,为了医学事业,为了拯救更多的生命,勇往直前。

如今,屠呦呦的名字已经家喻户晓,她的成就让全世界为之瞩目。

但她依然保持着那份谦逊和执着,继续在科研的道路上默默前行。

她的故事让我明白,只要有梦想,并为之努力奋斗,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像屠呦呦一样,坚定信念,永不放弃。

屠呦呦读书的小故事

屠呦呦读书的小故事

屠呦呦读书的小故事在那个充满希望与奋斗气息的年代里,有一个小姑娘,她叫屠呦呦。

她就像一颗充满潜力的种子,在知识的沃土里默默汲取养分,这颗种子日后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为世界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屠呦呦小时候,读书于她而言,就像是一场奇妙的冒险。

家里的长辈们都很重视教育,他们知道,在那个时代,知识就像是黑暗中的明灯,能照亮前行的路。

屠呦呦的父母常常围坐在小呦呦身边,父亲拿着一本古老的典籍,轻声念着那些富有哲理的句子。

母亲则在一旁微笑着,时不时插上几句话,鼓励小呦呦认真听。

“呦呦啊,你看这书里的字,每一个都像是一个小宝藏呢。

”父亲笑眯眯地对小呦呦说。

小呦呦眼睛亮晶晶的,好奇地问:“爸爸,那我怎么才能把这些宝藏都挖出来呀?”父亲轻轻敲了敲书本,回答道:“那就得靠你自己慢慢读,用心去想啦。

”于是,小呦呦就这么一头扎进了书的海洋。

她就读的学校,虽然没有现在这么先进的设备,但老师们都特别认真负责。

那些老师们就像是辛勤的园丁,用心浇灌着每一株幼苗。

在课堂上,老师讲着各种有趣的知识,从自然科学到人文历史。

屠呦呦总是听得最认真的那个,她的眼睛紧紧盯着黑板,生怕错过一个字。

有一次,老师在讲关于植物药用价值的知识。

屠呦呦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她心里想:“哇,原来那些普普通通的植物能有这么大的作用啊,这就像魔法一样呢。

”下课后,她还缠着老师问个不停。

“老师,那是不是所有的草都能治病呀?”屠呦呦急切地问。

老师笑着回答:“呦呦呀,可不是所有的草都能治病,但很多植物都有着神奇的力量,这就需要我们去探索发现呢。

”这一番话,就像一颗种子,种在了屠呦呦的心里。

她对书籍里有关医药方面的知识更加着迷了。

她经常跑到学校的图书馆里,那图书馆虽然不大,但对屠呦呦来说就像是一个装满宝贝的魔法屋。

她在书架间穿梭,找到一本又一本关于医药的书籍。

那些书啊,纸张都有些泛黄,带着岁月的痕迹,但在屠呦呦眼里,那可是比金子还珍贵的东西。

她读那些艰涩难懂的医药书籍时,有时候也会皱起眉头。

名人屠呦呦的故事

名人屠呦呦的故事

名人屠呦呦的故事名人屠呦呦的故事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宁波,汉族,中共党员,药学家,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名人屠呦呦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寸草心,几度寒暑报春晖“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

作为一名药学专业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

从1955年进入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来,她几十年如一日,埋首于深爱的事业中,将一份份漂亮的成绩单回馈给党和人民。

屠呦呦入职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

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贡献;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炙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

屠呦呦最引人瞩目的成就是发现青蒿素,作为防治疟疾的一线药物,“它每年在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并且在与疟疾这种致命疾病的持续战斗中产生了长远的医疗福利。

”拉斯克基金会如是说。

传承者,古代医书淘到金1971年10月4日,一双双眼睛紧张地盯着191号青蒿提取物样品抗疟实验的最后成果。

随着检测结果的揭晓,整个实验室都沸腾了:该样品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

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由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

临危受命,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

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

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没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方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方集》。

写坚持屠呦呦素材的事例

写坚持屠呦呦素材的事例

写坚持屠呦呦素材的事例一、屠呦呦的坚持故事屠呦呦啊,那可真是个超厉害的人物。

她研究青蒿素的过程简直就是一部充满坚持的传奇。

屠呦呦在寻找抗疟新药的时候,条件那叫一个艰苦。

她要从大量的传统中草药文献中去寻找可能有用的线索。

这就像是在大海里捞针一样,可她没有丝毫退缩。

当时的科研环境也不好,设备没有现在这么先进,很多工作都得靠人工一点点去做。

她和她的团队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来提取青蒿中的有效成分。

失败了很多次,要是一般人可能早就放弃了。

但是屠呦呦不一样啊,她就像是一个执着的探险家,在充满迷雾的丛林里不断寻找出口。

她不断地调整提取的方法,一遍又一遍地做实验。

而且在那个年代,女性搞科研也面临着不少的压力。

但屠呦呦完全不理会这些外界的干扰,她的眼里只有青蒿素,只有找到治疗疟疾的方法。

她在实验室里埋头苦干,不顾日夜。

她可能会因为一个实验结果不理想而发愁,但是发愁之后就又重新振作起来继续研究。

她的这种坚持最终有了回报。

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她终于发现了青蒿素的提取方法。

青蒿素的发现拯救了无数疟疾患者的生命,这在全球的医疗领域都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她的坚持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科研梦想,更是为了全人类的健康。

她就像一盏明灯,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不管多困难的事情都有可能成功。

她的故事也激励着我们这些大学生。

我们在学习中也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说解不出的数学题,写不出的论文。

但是和屠呦呦面临的困难比起来,我们这些又算得了什么呢?她能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下来,我们也应该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努力拼搏。

她的坚持让我们相信,只要不放弃,就一定能有所收获。

她是我们的榜样,让我们看到了坚持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

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像她一样。

比如说参加社团活动,有时候可能会遇到成员之间的矛盾,或者活动策划遇到瓶颈。

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下去,像屠呦呦对待青蒿素研究一样,积极地去解决问题,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方法,就一定能够把社团活动办好。

屠呦呦的故事就是这样充满力量,时刻提醒着我们要做一个有坚持精神的人。

名人励志:屠呦呦的励志故事

名人励志:屠呦呦的励志故事

名人励志:屠呦呦的励志故事人生必然有起有伏,在低谷时,如果我们有梦想,并且勇于面对困难、励志成功,那么在未来,我们就会走得更远、攀得更高。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一篇《名人励志:屠呦呦的励志故事》,为大家增添前行的动力。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屠呦呦隐藏在巨大的"集体"中。

9月23日,在纽约举行的美国拉斯克医学奖的颁奖大会上,这位满头鬈发、戴着眼镜的女科学家将金色奖杯高高举起时,在地球另一侧,好奇的中国民众才第一次看到这张陌生的面孔。

当这位81岁的老人凭借40多年前的研究成果,第一次被推到幕前时,她的感言仍带着集体主义的烙印。

"荣誉不是我个人的,还有我的团队,还有全国的同志们。

"她说,"这是属于中医药集体发掘的一个成功范例,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一场"军民联合的大项目"】如今屠呦呦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当年参与的是一场"军民大联合的项目"。

来自全国60多个单位的500名科研人员投入其中,屠呦呦是其中一员。

疟疾在人类历史中是一片挥之不去的阴影。

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目前占世界人口一半的大约33亿人处于罹患疟疾的危险之中,每年约发生2.5亿起疟疾病例和近100万例死亡。

20世纪50年代,WHO启动了一场旨在根除疟疾的计划,但进入60年代,很多地方的疟原虫产生了抗药性,疾病治疗陷入困境。

1964年美国出兵越南后,越美双方都因疟疾造成严重减员,双方都开始寻求治疗疟疾的全新药物。

美方联合英、法、澳大利亚等国的研究机构研究新药,越方则寻求中国帮助。

1967年5月23日,代号为"523"的绝密项目应运而生。

1969年,当时还是中医研究院初级研究员的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研究组的组长。

"523项目"分两个组开展抗疟药开发工作:西药组和中药组。

屠呦呦的励志故事

屠呦呦的励志故事

屠呦呦的励志故事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屠呦呦的励志故事屠呦呦的3个哥哥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作为家中唯一的女孩,屠呦呦同样从小就开始接受了完整的教育。

只是,屠呦呦的学生生涯,从1946年始中断了两年多。

这一年,16岁的屠呦呦经受了一场灾难的考验——她不幸染上了肺结核,被迫终止了学业。

此时,经历了战乱洗礼的屠家,生活已变得十分拮据。

得了肺结核,对这个小女孩的考验可想而知。

所幸的是,经过两年多的治疗调理,屠呦呦得以好转并继续学业。

这段患肺结核的经历,在屠呦呦看来,正是自己对医药学产生兴趣的起源。

“医药的作用很神奇,我当时就想,如果我学会了,不仅可以让自己远离病痛,还可以救治更多人,何乐而不为呢?”一代药学家的原始起点,就是来自于这种“治己救人”的朴素愿望。

家庭的熏陶,也让屠呦呦对医药渐生兴趣。

父亲屠濂规是银行职员,平时则喜好读书。

家中楼顶那个摆满古籍的小阁间,既是父亲的书房,也成为屠呦呦最爱的去处。

父亲去看书时,屠呦呦也会坐在一旁,装模作样摆本书看。

虽然看不太懂文字部分,但是中医药方面的书,大多配有插图,这让屠呦呦十分享受那段简单而快乐的读图岁月。

屠呦呦作为父母唯一的女儿,备受疼爱,曾让许多同学羡慕不已的是:屠呦呦喜食香螺,在繁忙的求学生活中,妈妈总会亲手做好腌香螺,捎给自己心爱的女儿。

1948年,休学两年病情好转后,18岁的屠呦呦开始进入宁波私立效实中学高中就读,也与父亲屠濂规成为校友。

这是一所颇为传奇的学校。

创立于1912年2月的效实中学,由中国早期物理学家何育杰以及叶秉良、陈训正、钱保杭等一批当时着名的科学家,联手宁波当地实业家李镜第共同创办。

学校以“私力之经营,施实川之教育,为民治导先路”为宗旨,创校之初就提出了“教育之事,贵有适性,与人适意志,与地适风尚,与时适际遇”的教育理念。

学校办至1917年时,就已声名鹊起。

名校上海复旦大学及圣约翰大学皆与效实中学订约,凡效实中学毕业生皆可免试,直接保送入学。

屠呦呦的励志故事

屠呦呦的励志故事

屠呦呦的励志故事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屠呦呦的励志故事屠呦呦的3个哥哥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作为家中唯一的女孩,屠呦呦同样从小就开始接受了完整的教育。

只是,屠呦呦的学生生涯,从1946年始中断了两年多。

这一年,16岁的屠呦呦经受了一场灾难的考验——她不幸染上了肺结核,被迫终止了学业。

此时,经历了战乱洗礼的屠家,生活已变得十分拮据。

得了肺结核,对这个小女孩的考验可想而知。

所幸的是,经过两年多的治疗调理,屠呦呦得以好转并继续学业。

这段患肺结核的经历,在屠呦呦看来,正是自己对医药学产生兴趣的起源。

“医药的作用很神奇,我当时就想,如果我学会了,不仅可以让自己远离病痛,还可以救治更多人,何乐而不为呢?”一代药学家的原始起点,就是来自于这种“治己救人”的朴素愿望。

家庭的熏陶,也让屠呦呦对医药渐生兴趣。

父亲屠濂规是银行职员,平时则喜好读书。

家中楼顶那个摆满古籍的小阁间,既是父亲的书房,也成为屠呦呦最爱的去处。

父亲去看书时,屠呦呦也会坐在一旁,装模作样摆本书看。

虽然看不太懂文字部分,但是中医药方面的书,大多配有插图,这让屠呦呦十分享受那段简单而快乐的读图岁月。

屠呦呦作为父母唯一的女儿,备受疼爱,曾让许多同学羡慕不已的是:屠呦呦喜食香螺,在繁忙的求学生活中,妈妈总会亲手做好腌香螺,捎给自己心爱的女儿。

1948年,休学两年病情好转后,18岁的屠呦呦开始进入宁波私立效实中学高中就读,也与父亲屠濂规成为校友。

这是一所颇为传奇的学校。

创立于1912年2月的效实中学,由中国早期物理学家何育杰以及叶秉良、陈训正、钱保杭等一批当时着名的科学家,联手宁波当地实业家李镜第共同创办。

学校以“私力之经营,施实川之教育,为民治导先路”为宗旨,创校之初就提出了“教育之事,贵有适性,与人适意志,与地适风尚,与时适际遇”的教育理念。

学校办至1917年时,就已声名鹊起。

名人屠呦呦的六个励志故事

名人屠呦呦的六个励志故事

名人屠呦呦的六个励志故事屠呦呦的获奖,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这必将激励更多的中国科学家不断攀登世界科学高峰,为人类文明和人民福祉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名人屠呦呦的六个励志故事,欢迎查阅,供参考,谢谢。

名人屠呦呦的六个励志故事篇1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宁波,女,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1980年被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

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了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并因此在2011年9月获得了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

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12月6日,屠呦呦参加由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组织的新闻发布会。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北京时间2015年12月11日凌晨,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5年12月25日,根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小行星中心出版的第96939—97570号公报,第31230号小行星被命名为屠呦呦(Tuyouyou)星。

2016年2月,屠呦呦获得“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奖。

名人屠呦呦的六个励志故事篇2“梅花香自苦寒来”,学习她的“韧劲儿”。

青蒿素的发现谈何容易,屠呦呦和其团队付出了怎样的艰辛,世人难以想象。

如果没有锲而不舍的“韧劲儿”,科学实验难有建树。

“千锤万凿出深山”,学习她的“钻劲儿”。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引发疟疾的疟原虫产生了抗药性,科学家们开始寻找新药。

在漫长的探索中,中国政府也启动了“523项目”,屠呦呦开创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

如果没有勇于探索的“钻劲儿”,这项科研成果很可能付诸东流。

“柳暗花明又一村”,学习她的“悟劲儿”。

屠呦呦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入手,她查阅经典医书、地方药志,四处走访老中医,做了2000多张资料卡片,最后整理出一个600多种(包括青蒿在内)草药的《抗疟单验方集》。

屠呦呦的励志故事100字

屠呦呦的励志故事100字

屠呦呦的励志故事一则
人物志:屠呦呦,中国医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

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她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2016年2月,屠呦呦获得“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奖。

屠呦呦励志故事
1971年10月4日,一双双眼睛紧张地盯着191号青蒿提取物样品抗症实验的最后成果。

随着检测结果的揭晓,整个实验室都沸腾了:该样品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
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

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

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

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没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方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方集》。

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后来,她重新翻阅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牢牢抓住她的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一语惊醒梦中人,屠呦呦马上意识到问题可能出在常用的“水煎”法上,因为高温会破坏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她随即另辟蹊径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实验,终于获得成功。

屠呦呦坚持不懈的例子简短一点

屠呦呦坚持不懈的例子简短一点

屠呦呦坚持不懈的例子简短一点
屠呦呦,中国著名的中医化学家,因其在研究青蒿素中发现并研制出青蒿素,并因此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她的例子是一个典型的坚持不懈的例子,让我们看看她是如何战胜一切困难,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目标的。

屠呦呦生于1930年,学医前已经是一名教师。

然而,她被中药的神奇之处所吸引,决定离开教师队伍转而投身于中医的研究。

坚持自己信仰,她不断地研究和挖掘,她对中药的了解越来越深刻。

在研究青蒿素的过程中,她发现了一种叫做“青蒿素”的中草药,可以治疗疟疾。

然而,青蒿素的提取出了上千次,每一次都失败了。

她并没有放弃,相反,她一遍又一遍地试验,总结,分析,更好地了解青蒿素提取的原理。

在1969年,她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她成功地从青蒿中提取出了纯净的青蒿素,这个颠覆了世界医学界逾三百年的突破性发现。

此项发现也被誉为人类历史上医学界的一大里程碑。

而在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颁奖仪式上,屠呦呦偷偷地掏出一张写有“生命不息,志不止”的小纸条,把这句话作为回答记者采访的问题。

屠呦呦的背后是一种为了追求真理不懈奋斗的精神,是一种坚韧不拔和永不放弃的信仰。

她不断尝试,反复实验,终于
成功地发现出一种新的药物,青蒿素;在这个过程中,她坚守着自己的信仰,不为难度所折服,不为挫折所打败。

屠呦呦的成功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人生道理:只要肯持之以恒,勇往直前,就能最终战胜一切困难。

无论在什么领域,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信仰,无论多少困难,需要多少时间,我们都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成就一番事业。

最后,让我们纪念这位伟大的中医学家,向她致敬!。

名人屠呦呦的故事

名人屠呦呦的故事

名人屠呦呦的故事名人屠呦呦的故事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宁波,汉族,中共党员,药学家,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名人屠呦呦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寸草心,几度寒暑报春晖“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

作为一名药学专业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

从1955年进入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来,她几十年如一日,埋首于深爱的事业中,将一份份漂亮的成绩单回馈给党和人民。

屠呦呦入职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

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贡献;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炙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

屠呦呦最引人瞩目的成就是发现青蒿素,作为防治疟疾的一线药物,“它每年在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并且在与疟疾这种致命疾病的持续战斗中产生了长远的医疗福利。

”拉斯克基金会如是说。

传承者,古代医书淘到金1971年10月4日,一双双眼睛紧张地盯着191号青蒿提取物样品抗疟实验的最后成果。

随着检测结果的揭晓,整个实验室都沸腾了:该样品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

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由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

临危受命,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

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

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没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方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方集》。

屠呦呦人物事迹小故事

屠呦呦人物事迹小故事

屠呦呦人物事迹小故事
屠呦呦是一位享誉全球的中医药学家。

在她年轻时,由于家境贫困,她无法接受高等教育。

然而,她对中医药的兴趣和热情使她决心自学成才。

每天早晨,屠呦呦早早起床,在大自然中寻找各种草药。

她仔细观察草药的特点,并亲自动手进行提取和试验。

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努力,终于在贫瘠寒冷的土地上发现了一味特殊的草药。

这草药具有强大的抗疟作用,对世界上发病率最高的疟疾产生了重要的研究价值。

然而,屠呦呦深知世界各地都有对抗疟疾的需求,所以她毅然决定将这一发现分享给全世界。

她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为当时中药还没有得到国际承认。

然而,屠呦呦并没有灰心丧气。

她决定亲自前往国际会议的讲台,向全世界介绍她的药物。

她战胜了语言障碍,用流利的英语向与会嘉宾讲解了她的研究成果。

她的努力得到了认可,引起了世界各国医学界的关注。

随着屠呦呦药物的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她的药物终于被证实可以有效抵抗疟疾。

这一发现给世界各地受疟疾困扰的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屠呦呦的药物被誉为“青蒿素”,成为全球治疟疾的重要药剂。

多年来,她带领团队不断改进和推广这一药物,挽救了无数生命。

屠呦呦正是凭借她的坚持和执着,改变了整个医药界对中药的看法。

她的成就不仅使中医药走向了世界,也让人们认识到传统药物的重要性。

屠呦呦的故事激励着无数年轻的医学爱好者,激发他们投身中医药事业的热情。

我们要感谢屠呦呦,她是中医药事业中的一颗璀璨明星。

屠呦呦的励志故事800字作文

屠呦呦的励志故事800字作文

屠呦呦的励志故事800字作文篇1嘿,让我来给您讲讲屠呦呦的求学经历吧!屠呦呦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小时候的她就对知识充满了渴望。

在那个物质条件并不丰富的年代,上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哎呀呀,学校的设施简陋,书本也稀缺,可这丝毫没有动摇屠呦呦求学的决心。

每天,她都要早早地起床,走过长长的山路才能到达学校。

路途的艰辛没有让她退缩,反而让她更加珍惜在学校的时光。

教室里没有明亮的灯光,桌椅也破旧不堪,但屠呦呦的眼睛里却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她总是坐在教室里最认真的那个位置,仔细聆听老师的每一句话,认真做好每一道题。

课后,别的孩子都出去玩了,她却还在那里埋头苦读。

那一本本被她翻旧了的课本,那一张张写满了笔记的纸张,都是她努力的见证呢!在学校,屠呦呦遇到了很多难题。

有时候,老师讲的知识她听不懂,她就会主动去请教老师,一遍不行就两遍,直到完全明白为止。

有时候,作业太难了,她咬着笔头思考很久,也不放弃。

她心里始终有一个信念: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

到了中学,学习的任务更重了,课程也越来越难。

可是屠呦呦不怕,她每天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学习上。

晚上,别人都睡了,她还在昏暗的灯光下复习当天的功课,预习第二天的内容。

周末,当同学们都去玩耍的时候,她却在家里阅读各种书籍,不断地充实自己。

为了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屠呦呦还经常去图书馆借书。

图书馆的路很远,但她从不觉得累。

在图书馆里,她就像一只饥饿的小蜜蜂,在知识的花丛中尽情地吮吸着花蜜。

她读了一本又一本的书,积累了丰富的知识。

高中的时候,屠呦呦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高考的竞争很激烈,学习的内容也更加复杂。

但她从不抱怨,每天都给自己制定严格的学习计划,然后一丝不苟地去执行。

她知道,只有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就这样,在艰苦的学习条件下,屠呦呦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刻苦的精神,积累了丰富的知识。

这些知识就像一把把钥匙,为她日后打开科研的大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屠呦呦坚持不懈的例子简短

屠呦呦坚持不懈的例子简短

屠呦呦坚持不懈的例子简短屠呦呦是中国科学家、中药学专家,也是中国现代中药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她坚持不懈地致力于中药研究30多年,为人类的健康和福祉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屠呦呦早年是一位农村女孩,她对草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后来,她进入了上海中医学院,开展了研究工作。

在长时间的药材采集和药物测试中,她遭遇了许多困难和挫折。

但是,她没有放弃,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不断摸索、探索、研究,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技术和水平,为中药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1971年,屠呦呦开始研究抗疟药物。

当时,疟疾已成为中国南方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的一大公共卫生问题。

她在采集遇紫花蒿的过程中,发现它可能有较强的抗病毒活力。

于是,她决定在遇紫花蒿中提取有效成分,进行化学分析,找到特定的成分,最终成功地提取出治疟有效成分——青蒿素。

然而,屠呦呦的成功并没有来得那么容易。

1972年,突如其来的文革使科研工作受到了很大的干扰,且于1976年-1980年期间,我国又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数以万计的人因意外失去了生命。

屠呦呦决定众志成城,投身救治工作。

然而,面对人类严重的疟疾危机,她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努力,而是瞄准潜在的药物效应,不断努力增加药理学知识,尝试不同的草药配方。

多年来,屠呦呦坚持自己的信仰,救治了数以百万计的患者,最终寻找到了可行的治疗方案。

青蒿素终于得以应用于现代药物治疗中,并被誉为疟疾的“奇迹药物”。

屠呦呦的贡献不仅在于青蒿素,还在于使中医药走向正规化、科学化的创新和努力。

她在长达三十年的中药研究上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她的多年辛勤工作和研究成果,不仅为新药的研制和中医药的正规化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同时也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和推进公共卫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屠呦呦坚持不懈地追求,是她成为中国和世界科学共同体的重要贡献之一。

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也经过了数十年的艰苦奋斗,她秉持着坦诚、勤奋、自谦、刻苦和尊重事实等过硬品质,在科技领域不断突破。

屠呦呦自律的事例

屠呦呦自律的事例

屠呦呦自律的事例屠呦呦是首位获得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屠呦呦是幸运的,除了她自身的不懈努力外,她还遇到了开明的家庭。

家庭给了她引导、支持和信念,成就了她辉煌的事业。

如果没有良好的家庭教养,没有长久以来锲而不舍的刻苦钻研劲儿,研发青蒿素的科学实验是很难有所建树的。

屠呦呦近日赴瑞典领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颁奖之前,屠呦呦做了题为“青蒿素的发现中医给世界的礼物”的演讲,强调这不仅是授予她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

她还讲述了40年前在艰苦的环境下,中国科学家努力奋斗从中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的故事,并特意谈到中医药说,这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填补了我国无诺贝尔科学奖的空白。

她将中医中药推向了世界,她将民族的变成世界的。

过去,包括很多中国人在内的国内外学者专家,都批评中医中药为伪科学。

屠呦呦用诺贝尔医学奖粉碎了他们对中医中药的攻击,奠定了中医中药在世界医学领域的地位。

屠呦呦是民族的功勋、佼佼者,她对科学的贡献是卓著的。

40年前的科研条件和环境可想而知,屠呦呦要从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谈何容易?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可谓历经千辛万苦。

失败了,推掉重来,经历了无数次的实验。

在失败面前,他们不言弃,始终执着地追求。

屠呦呦被称着是“三无教授”,她毫不在乎,兢兢业业,对科学执着追求,锲而不舍。

为了检验药物的效果,屠呦呦甚至亲自口服药物,尝试药物在自己身上的反应,以做到保证药物的万无一失,屠呦呦的肝脏因此受到了损伤,牺牲了自己的健康,目的就是换来大家的健康,换来人类的科学进步。

屠呦呦与青蒿素之间充满了许多精彩传奇故事,表现了科学家的态度、品质和精神,屠呦呦的精彩故事是一本极好的励志书。

必须用好这本书,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学习科学家的精神特质,“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

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荣誉待遇面前不伸手,为着祖国的科学事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励志人物事迹演讲稿范文

励志人物事迹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站在这里,为大家讲述一位励志人物的事迹,他是一位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榜样。

他,就是我国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

屠呦呦,一个普通的女子,却在我国医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她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执着、什么是坚韧、什么是担当。

今天,就让我带领大家走进屠呦呦的世界,感受她的精神力量。

一、立志医学,勇攀高峰屠呦呦出生在浙江宁波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便立志要成为一名医生,为人民群众解除病痛。

1955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医学院,开始了她的医学之路。

在大学期间,她勤奋好学,成绩优异,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

1965年,屠呦呦被分配到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

当时,我国正面临着疟疾肆虐的严峻形势,疟疾患者遍布全国。

屠呦呦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她决心要找到治疗疟疾的有效方法。

二、历经艰辛,攻克难关为了寻找治疗疟疾的药物,屠呦呦带领团队查阅了大量的中医古籍,走访了无数民间医生,搜集了大量的草药。

她常常熬夜研究,甚至几天几夜不合眼。

在她的带领下,团队发现了一种名为青蒿的草药,但效果并不理想。

面对困境,屠呦呦没有放弃。

她带领团队反复试验,不断改进提取方法。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她发现青蒿素具有良好的抗疟活性。

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她终于成功提取出青蒿素,为全球疟疾患者带来了福音。

三、无私奉献,造福人类青蒿素的发现,使屠呦呦成为了我国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然而,她并没有因此骄傲自满,而是更加谦虚谨慎。

她把荣誉和奖励让给了团队成员,自己却默默无闻地继续从事科研工作。

屠呦呦深知,青蒿素的发现只是人类战胜疟疾的第一步。

她带领团队继续深入研究,努力提高青蒿素的疗效,降低副作用。

在她的努力下,青蒿素类药物被广泛应用于全球抗疟事业,为全球数亿疟疾患者带来了希望。

四、传承精神,启迪后人屠呦呦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不懈努力。

她身上所展现出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1. 执着精神:面对困难,永不放弃。

屠呦呦精神品质事例

屠呦呦精神品质事例

屠呦呦精神品质事例屠呦呦,这是一个在世界医学史上都熠熠生辉的名字。

她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疟疾治疗的黑暗之路,她的精神品质啊,就像那星星点点的火种,能在咱们每个人的心里燃起一把希望与奋进的火焰。

屠呦呦的坚持就像一场漫长的马拉松。

你想啊,疟疾这难题,那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攻克的。

她在青蒿素的研究道路上一走就是几十年。

几十年啊,人生能有几个几十年呢?就像爬山,那不是走一小段平路就到顶的,而是一路上坡,坡还陡得很,荆棘丛生。

她却从未想过放弃,每天就扎在实验室里,面对着那些瓶瓶罐罐,各种草药样本。

她要是没有那股子坚持劲儿,青蒿素这宝贝不知道还要在黑暗里多藏多久呢。

这就好比咱们平常人想减肥,头几天兴致勃勃地跑步节食,可没几天就打退堂鼓了。

和屠呦呦比起来,咱们这哪叫坚持啊?她的探索精神也特别令人钦佩。

青蒿素的发现可不是凭空掉下来的馅饼。

那时候的研究条件有限,没有现在这么先进的仪器设备。

她就像一个勇敢的探险家,在传统中医药的这片广袤森林里摸索前行。

她把老祖宗留下的那些医书典籍翻了个遍,一种一种草药去尝试,一个一个配方去研究。

这种探索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迷宫里找出口,不知道哪条路是对的,只能一条一条试。

很多人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早就灰心了,可她不,她硬是凭借着自己的探索精神,在无数次失败后找到了青蒿这颗“救命稻草”。

这和咱们生活中做事情也一样啊,遇到新的问题,不能就只想着走老路,得有勇气去探索新的方法。

如果大家都不敢去探索,那这个世界怎么能进步呢?屠呦呦还特别能吃苦。

她做研究的时候,环境那叫一个艰苦。

可是她就像一棵坚韧的小草,不管环境多么恶劣,都能顽强生长。

她深入到那些疟疾高发地区,去了解病情,去收集样本。

那里的条件可不像咱们在城市里这么舒服,蚊虫叮咬、生活不便,这些都没有拦住她。

这让我想起那些在偏远山区支教的老师,他们也是放弃了城市里的舒适生活,到艰苦的地方去,为的就是给那里的孩子带去知识和希望。

屠呦呦也是一样,她心里装着的是全世界那些饱受疟疾折磨的患者,为了这个目标,吃苦算得了什么呢?她的无私奉献精神更值得咱们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屠呦呦的励志故事
屠呦呦的3个哥哥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作为家中唯一的女孩,屠呦呦同样从小就开始接受了完整的教育。

只是,屠呦呦的学生生涯,从1946年始中断了两年多。

这一年,16岁的屠呦呦经受了一场灾难的考验——她不幸染上了肺结核,被迫终止了学业。

此时,经历了战乱洗礼的屠家,生活已变得十分拮据。

得了肺结核,对这个小女孩的考验可想而知。

所幸的是,经过两年多的治疗调理,屠呦呦得以好转并继续学业。

这段患肺结核的经历,在屠呦呦看来,正是自己对医药学产生兴趣的起源。

“医药的作用很神奇,我当时就想,如果我学会了,不仅可以让自己远离病痛,还可以救治更多人,何乐而不为呢?”
一代药学家的原始起点,就是来自于这种“治己救人”的朴素愿望。

家庭的熏陶,也让屠呦呦对医药渐生兴趣。

父亲屠濂规是银行职员,平时则喜好读书。

家中楼顶那个摆满古籍的小阁间,既是父亲的书房,也成为屠呦呦最爱的去处。

父亲去看书时,屠呦呦也会坐在一旁,装模作样摆本书看。

虽然看不太懂文字部分,但是中医药方面的书,大多配有插图,这让屠呦呦十分享受那段简单而快乐的读图岁月。

屠呦呦作为父母唯一的女儿,备受疼爱,曾让许多同学羡慕不已的是:屠呦呦喜食香螺,在繁忙的求学生活中,妈妈总会亲手做好腌香螺,捎给自己心爱的女儿。

1948年,休学两年病情好转后,18岁的屠呦呦开始进入宁波私立效实中学高中就读,也与父亲屠濂规成为校友。

这是一所颇为传奇的学校。

创立于1912年2月的效实中学,由中国早期物理学家何育杰以及叶秉良、陈训正、钱保杭等一批当时著名的科学家,联手宁波当地实业家李镜第共同创办。

学校以“私力之经营,施实川之教育,为民治导先路”为宗旨,创校之初就提出了“教育之事,贵有适性,与人适意志,与地适风尚,与时适际遇”的教育理念。

学校办至1917年时,就已声名鹊起。

名校上海复旦大学及圣约翰大学皆与效实中学订约,凡效实中学毕业生皆可免试,直接保送入学。

1948年2月,当屠呦呦以同等学力的身份,进入效实中学读高中一年级时,学校从抗日战争的战火中走出还不到3年。

在1941年4月宁波沦陷后,直至1945年10月25日,效实中学才得以复校,这一天,也成为后来的宁波效实中学校庆纪念日。

1951年的夏天,已是高中毕业生的屠呦呦认定,自己的求学之路还将继续。

考上大学,自然成为她的新目标。

考前填报志愿时,素来喜欢自己拿主意的屠呦呦大笔一挥,给自己报了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

当时,国内开设药学系的大学尚寥寥无几,北大医学院药学系更是其中翘楚。

但在并无医学家传的屠家,屠呦呦的选择显得颇有个性。

其实,高中时身患肺结核后被治愈的经历,已让少年屠呦呦对医学心向往之。

为何要学药?则是因为她觉得,用药正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

那时,新中国尚未迎来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录取的高考时代,全国分为东北、华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六区,由同一地区的高校进行联合招生。

北大清华等名校皆属于华北区。

按照规定,作为浙江考生,有志北上求学的屠呦呦,需要离开已生活20多年的老家宁波,前往省会杭州参加考试。

3天时间里,尚未满21岁的屠呦呦在考点浙江大学校园里,完成了自己的高考征途。

当时,华北区高校的录取榜,会登载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纸上,于是,在等待发榜的日子里,没事儿就去翻翻这几份报纸,也成为屠呦呦那段时间的习惯。

当1951年的夏季即将到尾声时,屠呦呦接到了北京大学寄来的录取通知书,她即将启程,北上入京,开启自己在高等教育阶段的求学生涯。

在那个年代,身为女孩能够在接受完高中教育后继续读大学,屠呦呦觉得自己很“幸运”。

也正是在那个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女性开始有机会“走出家门”,让聪明才智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

屠呦呦能够成为新中国首批女大学生中的一员,正印证了女性在国家建设和民族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上世纪50年代的北京大学医学院,在这座千年古都中显得颇为洋气。

设在北京市西城区西什库天主堂附近的校园,被包裹在当年的皇家建筑群之中,学子们每天抬头可见的,却是西方典型的哥特式建筑。

如今,这里已是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一门诊部的所在地。

在校期间,屠呦呦和同窗们的实验室和宿舍,则设在附近的菜园胡同13号。

当年的同窗、北京卫生职业学院首批主任药师周仕锟回忆,他们这一班,按入学年份排序,称为药学第八班,全班七八十人。

与屠呦呦同龄的周仕锟记得,他们在班上年龄相对较大,最小的同学比他们小3岁。

屠呦呦近日赴瑞典领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颁奖之前,屠呦呦做了题为“青蒿素的发现中医给世界的礼物”的演讲,强调这不仅是授予她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

她还讲述了40年前在艰苦的环境下,中国科学家努力奋斗从中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的故事,并特意谈到中医药说,这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填补了我国无诺贝尔科学奖的空白。

她将中医中药推向了世界,她将民族的变成世界的。

过去,包括很多中国人在内的国内外学者专家,都批评中医中药为伪科学。

屠呦呦用诺贝尔医学奖粉碎了他们对中医中药的攻击,奠定了中医中药在世界医学领域的地位。

屠呦呦是民族的功勋、佼佼者,她对科学的贡献是卓著的。

40年前的科研条件和环境可想而知,屠呦呦要从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谈何容易?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可谓历经千辛万苦。

失败了,推掉重来,经历了无数次的实验。

在失败面前,他们不言弃,始终执着地追求。

屠呦呦被称着是“三无教授”,她毫不在乎,兢兢业业,对科学执着追求,锲而不舍。

为了检验药物的效果,屠呦呦甚至亲自口服药物,尝试药物在自己身上的反应,以做到保证药物的万无一失,屠呦呦的肝脏因此受到了损伤,牺牲了自己的健康,目的就是换来大家的健康,换来人类的科学进步。

屠呦呦与青蒿素之间充满了许多精彩传奇故事,表现了科学家的态度、品质和精神,屠呦呦的精彩故事是一本极好的励志书。

必须用好这本书,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学习科学家的精神特质,“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

科学有险阻,
苦战能过关。

”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荣誉待遇面前不伸手,为着祖国的科学事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今天,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更需要讲好屠呦呦与青蒿素的故事,用屠呦呦的故事屠呦呦的精神鼓舞大众,振奋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