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课标知识要点

小学数学课标知识要点

小学数学课标知识要点1、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2、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3、《课标》根据学生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5年级),第三学段(6-9年级)4、《课标》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

5、各个学段中,《课标》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6、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

7、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8、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9、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10、讨论学习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

11、问题教学法的要旨在于为学生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情绪12、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实现的目标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13、经历是数学学习的过程性目标。

14、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15、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16、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

17、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

18、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19、数学评价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20、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第五届全国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优质课评比与观摩活动作品欣赏确定位置银川北塔中学张利一、教材分析1.教学理念: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2.课程标准对本章的要求:(1)认识并能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中,会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由点的位置写出它的坐标。

(2)能在方格纸上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

(3)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感受图形变换后点的坐标的变化。

(4)灵活运用不同的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

3.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上第三章第一节,本节课通过形式多样的题材(如电影院找座位、确定地图上城市的位置、找停车位等)将现实生活中的点定位法通过不同的形式展示给每一位学生,其中既有平面直角坐标的思想,也有极坐标的思想。

4.教材的处理考虑到有些学生没有接触过电影院这个场景,以及学生不能充分的参与教学活动,所以我对教材中知识的引入部分做了处理,通过“神州九号”成功返航登陆来引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感受到位置确定的必要性,引出本节课的题目。

在内容的选择上,我把课本上的电影院座位改为学生自己的座位,更能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形成理论知识---确定位置的一种方法,更好的体现了本节课的重点。

重点:1.在现实情境中感受确定物体位置的多种方法;2.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方法确定物体的位置。

二、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接触和认识生活中的位置现象,具备了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讲授的,为学生由感性升华到理性提供了有利契机。

这一节课既是认识图形知识的继续,又是后面学习坐标、一次函数等知识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通过对学情分析确定如下难点。

难点: 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确定物体的位置。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一、填空(30分)1、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2.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3.第一学段,学生将学习万以内的数、简单的分数和小数、常见的量 ,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

初步建立数感;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

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二、简答(40分)1、数学课程标准第二学段对“数与代数”的具体要求是什么?1.数的认识(1)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读、写亿以内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2)进一步认识小数和分数,认识百分数;探索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关系,并会进行转化(不包括将循环小数化为分数).(3)会比较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大小.(4)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5)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6)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交流. (7)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并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8)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9)知道整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

2.数的运算(1)会口算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2)能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学情分析方案 (2)

学情分析方案 (2)

学情分析方案一、学情分析目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

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心理认知特点,从而增强教学设计的针对性和预见性,使教学设计更符合学生的实际。

为了更好地把握住教学设计的起点,更好地读懂学生,以便结合学生的情况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更容易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教学效果。

我对确定以《植树问题》为主题对本班学生进行调研。

调查的目标:1、调查学生的知识基础。

2、调查学生对所有知识的经验。

3、调查学生遇到困难后所采用的方法。

4、调查学生学习方式的兴趣点。

二、学情分析内容本次教学主题是《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本课前学生曾学过除法,他们对于平均分已经有了感性的理解和认识,为解决株距奠定了良好的学习基础,但这部分内容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索空间,对于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和掌握。

因此,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整合,并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组织开展各个环节的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

既需要教师的引领,也需要学生的主动探索。

教学目标:1、通过猜测,试验,验证等教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两端都栽,两端都不栽,只栽一端的植树问题的规律,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有关问题。

2、培养学生通过“化繁为简”从简单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和化归思想。

教学重、难点:1、发现并理解两端都栽,两端都不栽,只栽一端的植树问题中,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

2、运用植树问题的解题思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学情分析方法和工具。

方法:借助“问卷星”对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课堂听课情况、完成作业情况进行调查,布置课前预习作业,让学生通过预习,初步掌握植树问题。

在课堂开始,以谈话的方式导入,巧妙设计提问,借助“P P T”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回答问题,掌握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并解决实际问题。

工具:1、问卷星2、P P T文稿。

小学数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1

小学数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1

一、填空(30分)1、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2.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如何评价学生?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应重视过程评价,以定性描述为主,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

6、谈话法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教材内容组织成若干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开展讨论、得出结论,从而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一种方法。

7、数学课程与原来的教学大纲相比,从目标取向上看,它突出如下几个方面:(1)重视培养学生数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2)强调让学生体验数学化的过程;(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精神;(4)使学生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思想方法。

8、课型按上课的形式来划分可分为:讲授课、自学辅导课、练习课、复习课、实践活动课、实验课等。

9、按照前苏联巴班斯基的分类思想,检查学生认识活动效果的方法有:(1)口头检查法;(2)直观检查法;(3)实习检查法。

10、那些对前面知识紧密联系,对后面要学习的知识具有重大影响的内容,为教学的重点。

12、所谓“教育”,应当是一项既着眼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又着眼于未来发展的事业,是为“未来”而培育人的事业。

“教育在本质上是以发展为目标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13、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涉及数学学习的好奇心、求知欲、自信心、自我负责精神、意志力、对数学的价值意识、实事求是的态度等诸多方面。

2024义务教育数学新课标课程标准2022年版考试真题库和答案

2024义务教育数学新课标课程标准2022年版考试真题库和答案

2024义务教育数学新课标课程标准2022年版考试真题库和答案一、填空题(共计68 题,每题1 分)1.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

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和。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处理好;要重视,处理好;要重视,处理好。

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和。

答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过程;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层次性;多样性。

2.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模拟和.转变为.与实践创新。

答案:记忆;练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3.课程目标以为本,以为导向,进一步强调使学生获得数学的获得与发展,发展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正确的。

答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简称?四基;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为实现导向的教学目标,不仅要教学内容之间的,还要把握教学内容与核心素养发展之间的。

答案:核心素养;整体把握;关联;主线;相应;关联。

5.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思维主要表现为: .或。

答案:运算能力;推理意识;推理能力。

6.以曹冲称象故事为依托,结合,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感受相等,发展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答案:现实素材;等量的等量;量感;推理意识。

7.考试成绩是学生和学校招生录取的,为和学校教学质量.提供重要参考。

答案:毕业;高一级;重要依据;评价地域;改进教学。

8.教学研究对于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应注重和协同,整合各类资源,创新教研机制,高水平开展研究.指导和效劳工作。

答案:地域教研;校本教研。

9.图形与几何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在小学阶段包括和两个主题。

学段之间的内容,,。

答案: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的位置与运动;相互关联;螺旋上升;逐段递进。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

总体说来,两堂课都很真实,实在,课件从制作到应用都能很好地服务于教学,发挥着抽象问题具体化,突破难点的作用,教态大方,语言流畅,板书工整,条理清晰,逻辑严谨,用各自的方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思想方法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

具体说来,两堂课又各有特色。

*老师的课:(1)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如动手画一画环节让学生绘画测量得结论。

(2)注重及时总结梳理知识,本堂课共总结了3次,这样能让学生易清楚记忆众多定理。

(3)注重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如应用2题用两种不同形式表达,体现了由合情推理向有条理推理的转化。

(4)注重分层指导和分层作业。

(5)缺憾是缺乏一道有难度的题,若把选做作业移到前面则更好。

*老师的课:(1)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如实行加分制。

(2)注重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如开头的文字题学生列完式后问学生是由哪句话可得。

(3)注重好习惯的培养,如做笔记的习惯,回答问题过程严谨叙述的习惯,一题多解的习惯。

(4)抓住难点和疑点仔细剖析,如增长率的意义。

(5)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得益于教师语言风趣幽默,体现出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很强。

(6)所选例题习题有梯度。

点点建议,有以下几点: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语言不仅要生动更应该准确精炼。

这节课教师在学生通过12人的排队总结出每行人数、行数和总人数之间的关系后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用什么规律方法排又不容易犯错误?”。

接着让学生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

在这个问题上学生感到很模糊,不知怎么回答,在此也花费了一定的时间,关键是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炼,在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也要非常地注意这个问题,以免学生走进一个误区。

2020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考试试卷及答案(三套)

2020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考试试卷及答案(三套)

2020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考试试卷(一)一、填空1、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3.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4、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5、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6、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7、学生是数学学习的评价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8、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路)、(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作出了阐述。

9、《数学课程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等四个学习领域。

10、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教师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注重(C),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

A、探究式B、自主式C、启发式D、合作式2、《数学课程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B)(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A、空间图形B、图形与几何C、几何与直观D、图形与直观3、推理一般包括(C)。

A、逻辑推理和类比推理B、逻辑推理和演绎推理C、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D、合情推理和逻辑推理4、“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A)次。

新课标知识要点

新课标知识要点

新课标知识要点1、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2、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3、《课标》根据学生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5年级),第三学段(6—9年级)。

4、《课标》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

5、各个学段中,《课标》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

6、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

7、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8、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9、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10、讨论学习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

11、问题教学法的要旨在于为学生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情绪。

12、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实现的目标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3、经历是数学学习的过程性目标。

14、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15、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16、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

17、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

18、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19、数学评价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20、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21、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

22、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23、一个教师对时间如何分配,直接反映这个教师的教学观。

数学新课程标准试题及答案

数学新课程标准试题及答案

数学新课程标准试题及答案【篇一:2014版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及答案】lass=txt>学校姓名分数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5分)1、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从2、数学课程目标包括3、在各学段中,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 “”“”“ ”。

“”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4、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意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和模型思想。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和。

5、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 6、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的理念,促进学生的。

7、数学课程标准包括前言、 8、好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 9、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处理好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体会对于某些数学知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从不同的层次进行理解。

10、评价结果的呈现应采用11、学生的现实主要包括生活现实、、其他学科现实三个方面。

12、数学教学在总体目标中突出了“方向及目标价值取向。

13、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在具体表述上作了修改,提出了“两能”,即的能力、的能力。

14、教材一方面要符合数学的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它不具有()a、基础性b、普及性c、发展性d、连续性2、对于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关系,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

b、“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c、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

d、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思想多样化的关系。

3、()是对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

a、直观性b、科学性c、教育性d、合理性4、()是考查学生课程目标达成状况的重要方式,合理地设计和实施它有助于全面考查学生的数学学业成就,及时反馈教学成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如何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如何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如何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一书的扉页中指出:“如果我们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该如何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呢?一、改善对起点的“不清不楚”1,关注逻辑起点:系统、细致分析教材。

所谓逻辑起点,指学生按照教材的学习进度,应该具有的知识基础。

学生的逻辑起点是教师准确寻找教学起点的最基本前提。

教师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理清小学阶段现行教材的编排特点与编排体系,对每册教材所涉及的知识点、各领域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和分布情况需要细致地加以研究。

只有将这些了然于胸,才能把握好学生的逻辑起点,确定好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找准教学的切入点。

2,关注现实起点:切实、深入掌握储备。

所谓现实起点,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具有的知识基础。

3.把握大众起点:让学生全体参与及全程参与成为可能。

班级授课制下,我们最需要关注的是大众起点,即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起点。

对于一节具体课来说,教师需要了解:教学目标中的内容哪些是大多数学生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的?掌握的程度如何?还有哪些知识大部分学生是不会的?所教授的知识中,哪些是学生可以通过自学掌握的?哪些通过合作与讨论是可以达到目标的?哪些需要教师的引导与点拨……了解大众起点与相关的学情,教师就可以确定哪些内容可以略讲甚至不讲,哪些内容应重点进行引导,从哪个地方人手比较好。

这样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尽可能实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全体参与及全程参与。

4.把握个体起点:让教学顺利与精彩成为可能。

大部分学生数学学习的现实起点高于逻辑起点,尤其是个别优秀的学生表现更为突出,而后三分之一学生接受新知较慢,其现实起点往往又低于逻辑起点。

二、力求起点把握的“不偏不倚”1.备课前下足工夫。

新课标下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标下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这就是说新的教学模式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等一切教学手段都要为学生的“学”服务,学生应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充当教学的“主角”。

那么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参与意识。

学习动机是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所需的内部驱动力,而学习动机又来自于学生的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心理上的学习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教学时可以设计小游戏让学生动手去做:取黄豆若干粒,让一个学生分成相等的三堆,然后蒙上老师的眼睛,让该同学从第一堆中取10粒放入第二堆,再从第三堆中取5粒放入第二堆,最后从第二堆中取出与第一堆中余下的粒数相同的粒数,这样第二堆余下的粒数老师能立即答出是25粒。

如此变换黄豆粒数,让不同的学生动手去做,教师都能立即说出最后的粒数,这样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急于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教师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使问题在兴趣中得以解决。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结合所学内容,精心设计各种活动,以活跃学生身心,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2、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生活环境是决定一个人是否成才的重要因素,同样课堂环境对学生课堂学习起着重要作用。

在课堂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就需要建立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

教育家苏霍嫫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播种在这个土壤上。

”可见师生之间的情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在积极情感的催化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体现出民主的教学思想,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的发展,以平等的心态点拨、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要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方式学习,倡导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展示自己的才智,张扬自己的个性。

小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试题及答案

小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试题及答案

1、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3.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4、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5、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6、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7、《数学课程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等四个学习领域。

8、课程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一步强调使学生获得数学“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发展,发展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四能”即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2、新课程强调在教学中要达到和谐发展的三维目标是(过程与方法)3、下列对“教学”的描述正确的是(教学的本质是交往互动)4、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过程。

5、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用教材教)。

6、《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的动词。

7、各科新教材中最一致、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内容密切联系生活)8、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不包括(学生是自主的人)9、在学习活动中最稳定、最可靠、最持久的推动力是(认知内驱力)10、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所以学习后应该(及时复习)1.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于个性)的过程。

浅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

浅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

浅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是新课标“四基”之一,是学生在经历数学活动过程中获得的对于数学的体验和认知,是新的学习活动的基础。

课堂教学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主要阵地,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三点:一、做中学,在操作活动中初步感悟数学活动经验。

匈牙利大数学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东西,最有效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

”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

”学习知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

对于学生来讲,只有动手操作、体验积累数学经验,才能最终沉淀到他们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伴其一生,受用一生。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活动为主线,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思考和探索,通过各种动手活动,有效地解决数学问题,从而在活动中学习和感悟数学,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例如计算题算理的理解枯燥无味,单凭单调的讲解,学生不容易理解。

课堂上,如果能让学生通过反复动手操作,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学十几减九退位减时,我让学生操作小棒,九根不够减,所以从一捆10根中减去9根,还剩1根再和原来的几根合在一起就算出了结果。

然后借助计数器,个位不够减,可先用十位上的1个十减,还剩下1根,再和个位上的数合在一起。

学生在熟练操作的基础上,充分理解了算理。

二、学中思,在小组探究活动中提升数学活动经验。

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是帮助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的一个重要渠道。

如果不对获得概念的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那么数学活动就有可能停留在经验水平上,事倍功半。

如果学生在抽象出概念后能对思路进行检验和自我评价,探索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那么学生的思维就会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再概括,从而可以对概念的认识上升到理性水平。

长此以往,学生便学会了“数学地思考”,使自己的思维变得条理化、清晰化、精确化、概括化,而这便促进了数学素养的形成。

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

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依据新课标提出的两个基本理念,在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一、用活教材,诱发学习的动机教材呈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

在备课时,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

找准“知识的最近生长区”,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交流平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学生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学数学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二、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传统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

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

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

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

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拓宽学生体验的自由空间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

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拓宽学生的体验空间。

在本节课中,学生称了2分硬币,又称了数学书、文具盒等不足1千克重的物品,接着又分小组称了称超过1千克重的物品。

按比例分配工作反思

按比例分配工作反思

按比例分配反思篇一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比的应用”一课是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从生活实际引人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

”在揭示课题,出示目标之后,我让学生根据根据自学指导自学,思考如何解决溶液配比的问题,这种贴近学生生活又有一定挑战性的实际问题,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且这种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放入问题中,能使学生真正体会数学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就在身边。

二。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要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向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

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已经初步感悟到了按比例分配的两种方法,即份数的方法和分数意义的方法,在尝试做题的过程中,交流、纠错,对这类应用题建立起了模型,讨论、交流、真正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

每一个问题的提出,教师都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自交流合作,然后再观察比较,最后得出结论。

整个过程,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三、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

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又不是简单的解题训练。

在练习的设计上,采用多种形式步步提高,通过有层次和有坡度的一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应用题解答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让学生充分实践体验,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按比例分配反思篇二一、课堂教学设计说明本节课的复习部分:通过交流日常生活中某些物体或某些商品组成的部分的比,和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题目为学习新知识创设情境,从而提出课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老师的知识面一定要广,并对教材要进行深入的挖掘,才能预设的充分而准确,才能提高驾驭课堂生成的能力,才能给予学生高水平的指导。
2、我想建议编者在编写这一节教材时,是否能把重合这种情况在书上提一下,不要求掌握,但应该拓展一下知识面,让学生了解一下。这样就把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阐述的更完整更严谨了。
学干扰或混淆作用的知识
《垂直与平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直线、线段、射线的性质、学习了角及角的度量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解决平行和垂直的概念问题,在“空间与图形”的领域中,垂直与平行是学生以后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等几何形体的基础,也为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垂直”和“平行”的现象在生活中经常看到,但是从实物抽象到同一平面,并理解其中的含义,对于空间观念尚不完善的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另外要了解两条直线的相互关系,是思维层次的一次提高,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表象,培养空间的想象能力。
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基于以上理念,我们应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取数学经验。
学生的学习期待
(1)知识: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2)技能:培养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新知的能力;培养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数学的重要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前测对教学的启示
学生已经学到的与新知识相关的知识
从学生思维角度看,垂直与平行这些几何图形,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学生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表象,但由于学生生活的局限性,理解概念中的“永不相交”比较困难;还有学生年龄尚小,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尚不丰富,导致他们不能正确理解“同一平面”的本质;再加上以前学习的直线、射线、线段等研究的都是单一对象的特征,而垂线与平行线研究的是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位置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学生还没有建立表象。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帮助他们解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