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阶段主要理论
工业化阶段主要理论
![工业化阶段主要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414e616a25c52cc58bd6be32.png)
约翰·贝茨·克拉克约翰·贝茨·克拉克(John Bates Clark,1847-1938)美国经济学家。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美国经济学会创始人、协会第三任会长。
倡导静态与动态两种经济分析方法,对现代庸俗经济学有广泛影响。
个人简介应用边际原理于生产和分配领域,提出边际生产率说,认为工人工资水平的下降,是由于人数的增加;倡导动态利润说,认为利润只存在于动态即发展着的经济之中,是对资本家采用新技术的报酬,企图为资本主义高额垄断利润提供理论根据。
主要著作有《财富的哲学》、《财富的分配》、《经济学纲要》。
约翰·贝茨·克拉克奖(John Bates Clark Medal)俗称“小诺贝尔经济学奖”,是由美国经济协会于1947 年在美国经济协会创始人、协会第三任会长、著名经济学家约翰·贝茨·克拉克诞辰100 周年之际所设立的。
目的在于纪念提出边际生产力概念与生产耗竭理论、并研究出根植于边际效用的需求理论的经济学家克拉克(1847—1938)。
它是经济学界除诺贝尔经济学奖之外的另一项重要大奖,这个奖项1947年设立,每两年评选一次,入选的基本资格为在美国大学任教、40岁以下的学者。
克拉克奖章的首名得主是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
克拉克奖章被视为诺贝尔奖的重要指针,获得此奖章的学者,通常会引起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的注意。
威廉·配第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1623-1687)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统计学家。
一生著作颇丰,主要有《赋税论》(写于1662年,全名《关于税收与捐献的论文》),《献给英明人士》(1664),《政治算术》(1672),《爱尔兰政治剖析》(1674),《货币略论》等。
威廉配第简介威廉·配第出生于英国的一个手工业者家庭,从事过许多职业,从商船上的服务员、水手到医生、音乐教授。
产业经济学重点
![产业经济学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d0fd667baf1ffc4ffe47acd0.png)
1、产业组织:生产同一类(严格地说,是生产具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的企业在同一市场上集合而成的同一产业内各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构,该结构决定了企业规模经济效益的实现与企业竞争活力的发挥之间的平衡。
2、产业组织政策: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效果,政府制定的干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调节企业间关系的公共政策,其实质是协调竞争和规模经济之间的矛盾,以维持正常的市场秩序,促进有效竞争态势的形成。
3、产业结构:产业与产业之间的数量关系结构及技术经济联系方式,产业结构的变化主要由需求结构、生产结构、就业结构和贸易结构及其关联机制的变化体现出来。
4、市场结构:对市场内竞争程度以及价格形成等产生战略性影响的市场组织的特征。
5、市场行为:是指企业在充分考虑市场供求条件和其他企业的基础上,所采取的各种策略行为。
6、范围经济:存在于单个企业的联合产出超过两个各自生产一种产品的企业所能达到的产量之时(假定两个企业得到的投入物相等)。
7、规模经济:通常是指产品的单位成本随规模即生产能力的提高而逐渐降低的规律。
8、市场集中度:表示在特定产业或市场中,卖者或买者具有怎样的相对的规模结构的指标。
由于市场集中度是反映特定市场的集中程度的指标,所以它与市场中垄断力量的形成密切相关,也正因为如此,产业组织理论把市场集中度作为考察市场结构的首要因素。
9、雁行形态理论:产业结构演进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与国际市场相适应。
一国的经济发展需要有完善的内贸与外贸相结合的全方位的产业结构。
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对此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雁行形态理论”。
这一理论要求将本国产业发展与国际市场密切联系起来,使产业结构国际化。
10、衰退产业:是指经历了幼小期、成长期、成熟期之后,进入了产业生命周期的最后一个阶段。
其一般特征是:产品需求量和销售量大幅度下降,技术进步率下降且创新无望,而由另一新兴产业提供的替代产品却同时出现需求与销售额上升趋势。
11、自然垄断产业:指其主要业务具有规模经济效益,需要大规模固定资本投资,边际成本不断下降,具有网络效益的产业,如铁路、电力、电信等,一般称为公用事业或基础设施产业等。
霍夫曼系数
![霍夫曼系数](https://img.taocdn.com/s3/m/e39c3c7102768e9951e73896.png)
雁形产业发展形态说Fra bibliotek雁形产业发展形态说的三个模型 模型1(基本):后起国特定产业的生命周期一般由三个阶段构 成。即:进口— 国内生产(进口替代)— 出口(后又扩展为五阶段, 加上“成熟”和“返进口”两个阶段)。 模型2(变形I):国内各产业生命周期均经过上述各阶段,但 次序由消费资料生产转向生产资料生产。或由轻工业转向重工业, 进而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 模型3(变形II):随比较优势动态变化,通过直接投资等方式 在国际间出现产业转移,东亚的后起国追赶先行国的进程具有“雁 形模式”的特征。但“雁形模式”的形成是有条件的,但条件发生 变化时,该模型也将转换。即这一模式可以说明过去,不一定能说 明将来;可以适用于东亚中小国家和地区,但不一定适用于发展中 国家。
霍夫曼系数
霍夫曼对工业化问题进行了许多富有开创性的研究,提出了被称为 “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的问题阶段理论。他根据霍夫曼比例, 即消费品工业净产值与资本工业净产值的比例,把工业化分为四个 阶段: • 第一个阶段:消费品工业占主导地位,霍夫曼比例为(5+/1)。 • 第二阶段:资本品工业快于消费品工业的增长,消费品工业 降到工业总产值的50%左右或以下,霍夫曼比例为(2.5 +/- 0.5)。 • 第三阶段:资本品工业继续快速增长,并已达到和消费品工 业相平衡状态,霍夫曼比例为(1 +/- 0.5)。 • 第四阶段:资本品工业占主导地位,这一阶段被认为实现了 工业化,霍夫曼比例为1以下。 • 在实际应用中,霍夫曼比例往往用轻工业品净产值与重工业 品净产值的比例来表示。霍夫曼的工业阶段论阐述的主要是工业过 程中重化工业阶段的演变情形。
雁形产业发展形态说
此外,日本经济学家赤松(Kaname Akamatsu)从一国的经济发展需要有完善 的内贸与外贸相结合的全方位的产业结构 出发,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雁行形态理 论”。认为后起的工业化国家的产业发展 要与国际市场相适应,使产业结构国际化。
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
![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https://img.taocdn.com/s3/m/85e7772d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13.png)
首先,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资源节约和 环保效益型工业体系。
其次,积极探索循环经济工业发展之路。
最后,引导和促进工业企业在制度、技 术和管理上的创新与变革。
第四节 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实现路径
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从根本上说,工业化过程就是伴随科技 进步,经济不断发展,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 级的过程。在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 要正确处理发展高技术产业和发展传统产业 的关系、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发展劳 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以及发展虚拟经济和发 展实体经济的关系。
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要突破 核心技术,提升信息产业水平。信息产业是 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
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要大力 推进社会信息化。要推动财税、金融、医疗、 教育、社会保障等领域重要信息系统建设, 提高政府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
第四节 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实现路径
二、工业化与城镇化互相促进
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
教学重点: 1、工业化的概念、模式和阶段 2、我国工业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历程和评价 3、新型工业化 4、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实现路径
教学难点: 1、我国新型工业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融入全球化推动工业化
第一节 工业化的基本理论
一、工业化的概念
狭义概念: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不断上升 的过程。
第四节 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实现路径
四、经济效益提升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提高经济效益是经济工作的核心目标, 追求工业化,不仅要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更要提高经济效益。中国是人口大国,人均 占有的资源比较少,在工业化进程中,必须 始终注意节约资源,与环境友好,给后人留 出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工业理论总结报告范文(3篇)
![工业理论总结报告范文(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39caf88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9118c64.png)
第1篇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工业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工业理论作为指导工业生产和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对于提升工业生产效率、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旨在对工业理论进行总结,梳理其核心观点和发展趋势,为我国工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二、工业理论概述1. 工业理论的概念工业理论是研究工业生产过程中各种经济、技术、管理等方面规律的科学。
它包括工业经济学、工业工程学、工业技术学、工业管理学等多个分支,旨在提高工业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优化资源配置。
2. 工业理论的核心观点(1)劳动分工与专业化: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理论,认为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2)规模经济:马歇尔提出了规模经济理论,认为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成本会逐渐降低,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技术进步:熊彼特提出了创新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推动工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企业应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以保持竞争优势。
(4)产业链与产业集群:波特提出了产业链与产业集群理论,认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能够提高整体竞争力,产业集群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三、工业理论的发展趋势1. 智能制造: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制造成为工业理论发展的新趋势。
智能制造将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 绿色制造:面对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问题,绿色制造成为工业理论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绿色制造注重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3. 服务型制造: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服务型制造成为工业理论发展的新趋势。
服务型制造强调产品与服务的融合,以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
4. 工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与工业生产相结合,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优化和决策,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和安全性。
四、我国工业理论的发展现状1. 工业理论研究成果丰硕:近年来,我国工业理论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为我国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理论支撑。
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
![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168a8cea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db.png)
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
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是一种社会发展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钱纳里提出。
根据这个理论,社会发展有三个阶段,分别是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
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理论提出,社会的发展会通过三个阶段,从农业社会发展到工业社会,再从工业社会发展到信息社会。
农业社会的特点是以农耕经济为主,其社会结构稳定,社会秩序和传统也相对保守,主要依靠农业活动获取收入。
而工业社会则是以工业化生产为主,它依靠机器化生产,基本上拥有丰富的生产资料,而且有大量的劳动力,使生产力大大提高。
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社会的出现,使得社会发展进入了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社会资源和信息的获取变得更容易,社会结构更加灵活,同时人们也开始更加关注自我发展和创新,以获得更多的财富和机会。
因此,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可以作为一种标准参考工具,来了解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从而帮助我们对当前发展阶段有更深入的了解,也可以更好地应对社会发展中的挑战和变化。
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
![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6a064101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4b.png)
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
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经济发展理论,由意大利经济学家钱纳里(Amadeo Giannini)提出。
该理论着重于发掘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将经济发展进程划分为“发达”、“发展中”和“发展中”三个阶段。
在发达阶段,经济发展总体上稳定,特征是高投资、高利润、高生产率、稳定的价格环境和低失业率,但经济增长机制也可能出现瓶颈,如高投资资本累积和技术投资饱和局面。
在发展中阶段,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大量的新技术和资本投资开始进入,资本的积累也开始增加,技术投资也开始增加,从而推动了经济发展。
在最后的发展中阶段,经济发展总体上稳定,特征是高投资、高利润、高生产率、稳定的价格环境和低失业率。
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对于理解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它忽略了技术进步的重要作用,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也可能来自技术的发展。
其次,它忽略了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经济发展的轨迹可能出现波动,因此,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不能准确地预测经济发展的发展轨迹。
总之,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是一种有价值的经济发展理论,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因此,在实际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从多个
角度对经济发展进行研究和分析,才能更好地把握经济发展趋势。
经济发展的阶段理论
![经济发展的阶段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064f10ac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70.png)
经济发展的阶段理论经济发展的阶段理论是一种描述和解释不同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的理论框架。
它认为各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演变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并可以分成不同的阶段。
这些阶段通常包括传统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等,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本文将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经济发展的阶段理论,并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影响因素和实践意义。
一、传统社会阶段传统社会阶段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较为初级、以农业为主导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们的生产方式相对简单,生产力水平较低,社会分工有限,经济活动主要以农耕为主。
贸易和商业发展较为落后,技术和科学水平相对较低。
传统社会阶段的特征还包括人口增长缓慢、劳动力素质有限、商业和金融体系不完善等。
这些因素限制了经济的扩张和发展,使得传统社会阶段的国家或地区往往处于相对贫困和落后的状态。
二、农业社会阶段农业社会阶段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逐渐从农业为主转向工业化进程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农业领域的生产力逐渐提高,农产品得以大规模生产和流通,人们开始从事非农业领域的经济活动。
农业社会阶段的特征主要包括农民数量减少、城市化程度提高、农业机械化和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兴起等。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农业社会阶段的国家或地区经济逐渐增长,并为后续工业化提供坚实的基础。
三、工业社会阶段工业社会阶段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逐渐从农业和传统工艺经济向大规模工业化转型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工业部门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工业化进程加速,城市化程度进一步提升。
工业社会阶段的特征包括工人阶级数量增加、工业生产规模扩大、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等。
此时,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大幅增长,工业部门的比重显著提升,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四、后工业社会阶段后工业社会阶段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开始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领域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经济发展程度较高,产业结构更加多元化,科技进步与创新更为重要。
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和工业化阶段理论
![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和工业化阶段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5a8274d3a0116c175f0e48b2.png)
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和工业化阶段理论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和工业化阶段理论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概述从发展的长期过程中考察了制造业内部各部门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动,揭示制造业内部结构转换的原因,即产业间存在着,为了解制造业内部的结构变动趋势奠定了基础,他通过深入考察,发现了制造发展受、需求规模和的影响大,而受和初级品输出率的影响小。
钱纳里的工业化发展阶段钱纳里的关于收入变动和生产结构转换的标‘准”模式(1970年的美元)钱纳里的工业化发展阶段我们参考江西省统计局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使用六项指标来衡量赣州市的工业化进程。
工业化阶段基本划分标准我国和我市各年份人均GDP说明: (按2000年人口普查7586743人和2010年人口普查8368440人,平均每年人口增长78170人计算。
美元汇率按当年计算。
)1、人均经济总量。
2005年赣州市的人均GDP为6130元,以1970年美元衡量,大约相当于540美元。
2011年赣州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472美元,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我国和我市各年份三大产业比例2、产业结构。
三次产业比例由1998年的∶∶调整为2003年的∶∶。
2005年赣州市三次产业构成为::;2011年赣州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
07年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调整为::由此数据可以看到赣州市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的中后期,并且赣州市已进入工业化进程加速状态,正向工业化中级阶段迈进。
3、就业结构。
2005年,赣州市农业劳动力为万人,占全市就业人数的%。
(江西省2004年为41%)4、工业内部结构。
2005年,赣州市的制造业实现增加值亿元,占总商品增加值(第一、第二产业增加值之和)的%;机械工业增加值为亿元,占制造业增加值的%。
(江西省2004年此两项比重分别为%和%)5、贸易结构。
2005年,赣州市机电产品出口额1200多万美元,占海关总出口额的%。
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和工业化阶段理论
![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和工业化阶段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49e4f8f9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18.png)
钱纳⾥标准产业结构和⼯业化阶段理论钱纳⾥标准产业结构和⼯业化阶段理论钱纳⾥⼯业化阶段理论概述钱纳⾥从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中考察了制造业内部各产业部门的地位和作⽤的变动,揭⽰制造业内部结构转换的原因,即产业间存在着产业关联效应,为了解制造业内部的结构变动趋势奠定了基础,他通过深⼊考察,发现了制造发展受⼈均GNP 、需求规模和投资率的影响⼤,⽽受⼯业品和初级品输出率的影响⼩。
钱纳⾥的⼯业化发展阶段钱纳⾥的关于收⼊变动和⽣产结构转换的标‘准”模式(1970年的美元)钱纳⾥的⼯业化发展阶段⼈均GDP (美元)经济发展阶段 300-600 初级产品⽣产阶段 600-1200 初期⼯业化阶段1200-2400 中期 2400-4500 后期 4500-7200 初级阶段发达经济阶段7200-10800⾼级阶段我们参考江西省统计局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使⽤六项指标来衡量赣州市的⼯业化进程。
⼯业化阶段基本划分标准我国和我市各年份⼈均GDP说明:(按2000年⼈⼝普查7586743⼈和2010年⼈⼝普查8368440⼈,平均每年⼈⼝增长78170⼈计算。
美元汇率按当年计算。
)1、⼈均经济总量。
2005年赣州市的⼈均GDP为6130元,以1970年美元衡量,⼤约相当于540美元。
2011年赣州市⼈均国内⽣产总值为2472美元,处于⼯业化后期阶段我国和我市各年份三⼤产业⽐例2、产业结构。
三次产业⽐例由1998年的38.7∶28.3∶33.0调整为2003年的29.5∶32.7∶37.8。
2005年赣州市三次产业构成为25.8:36.4:37.8;2011年赣州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8.9:44.4:36.7。
07年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23.3:38.9:37.8调整为22.6:40.0:37.4由此数据可以看到赣州市处于⼯业化初级阶段的中后期,并且赣州市已进⼊⼯业化进程加速状态,正向⼯业化中级阶段迈进。
3、就业结构。
工业化阶段划分理论综述——兼谈对我国目前工业化所处阶段的判定
![工业化阶段划分理论综述——兼谈对我国目前工业化所处阶段的判定](https://img.taocdn.com/s3/m/c87841077cd184254b35357d.png)
要 性 所在
(, 工 业 化 阶 段 划 分 理 论 综 述 二) .
1 纳 里 的人均 收人 六 阶段 理论 . 钱
美 国著 名 经济 学 家钱 纳 里 认 为 , 济增 长 是 经 经 济结 构 f 业 结 构1 变 的结 果 , 构 转 变 与 人 均 收 产 转 结
张 美 云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门峡 职业技 术 学 院 , 三 河南 三 门峡 4 2 0 ) 7 0 0
摘
要 : 据 工 业 化 阶 段 划 分 的 八 种 理 论 , 用有 关数 据 , 用 人 均 G 、 资 率 和 城 市 化 水 平 等 指 标 , 过 综 合 依 运 采 DP 投 经
分 析 . 定 我 国 目前 处 于 工 业 化 的 中级 阶段 判 关键 词 : 业 化 : 业化 阶段 ; 国 : 定 工 工 我 判 中 图分 类 号 : 2 43 F 2.
2 0世 纪 7 0年代 末 . 乎所 有 西 方 发展 经 济 学 家 仍 几 然 把 _业 化 理解 为 单 纯 是 制造 业 的 发 展 .并 把 这 r 种形 式 的工 业化 作 为 经济 发 展 的 目标… -) 这 (545 55 个 定 义是 我 国 著 名 经 济 学 家 张 培 刚 教 授 提 出 的 ( ) 生 产 工具 的角度 . 济史 学 家鲁 道夫 . 2从 经 吕贝尔
一
加 : 机 器 生产 为特 征 的现 代 T业 的发 展 ; 生 物 以 非 性 能 源 在 生 产 中使 用 比重 的增 加 :资 源 配 置 的 主
、
工 业化 和 工业化 阶段 划分 的理 论
综 述
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
![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https://img.taocdn.com/s3/m/0483e41fa8956bec0975e3dd.png)
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1995~2005年中国工业化水平评价与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课题组1 工业化水平的评价标准与方法工业化理论认为,工业化标准主要是人均收入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转换。
工业化主要表现为:(1)一般来说,国民收入中工业活动所占比例逐步提高,乃至占主导地位;(2)制造业内部的产业结构逐步升级,技术含量不断提高;(3)在二次产业部门就业的劳动人口比例也有增加的趋势;(4)城市这一工业发展的主要载体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率不断提高;(5)在上述指标增长的同时,整个人口的人均收入不断增加。
基于此,有关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水平可以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工业结构、空间结构等多方面来衡量。
针对我国实际情况,根据代表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可比性原则,我们选择了人均GDP,一二三产业产值比、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增加值比重、人口城市化率、一二三产业就业比等五个指标来衡量我国地区工业化进程,各个指标的阶段划分标准如表1所不。
根据上述衡量工业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和相应的标志值,我们选用加权合成法来构造计算反映一国或者地区工业化水平和进程的综合指数,再用多元统计方法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对结果进行检验。
为了准确反应工业化各个阶段的特征,选择阶段阈值法进行指标的无量纲化,最终可以计算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
通过国家或者地区工业化综合指数的计算,可以判断国家和各个地区所处的工业化阶段。
我们用“一”表示前工业化阶段(综合指数为0),“二”表示工业化初期(综合指数值大于0小于33),“三”表示工业化中期(综合指数值为大于等于33,小于66),“四”表示工业化后期(综合指数值为大于等于66小于等于99),“五”表示后工业化阶段(综合指数值为大于等于100);“(Ⅰ)”表示前半阶段(综合指数值未超过该阶段的中间值),“(Ⅱ)”表示后半阶段(综合指数值超过该阶段中间值);“二(I)”就表示该地区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前半阶段。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及成就PPT课件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及成就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9e89708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ad.png)
,为经济高速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工业化道路的主要经验与教训
• 推动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重视科技研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 养高素质人才,为工业化提供持续动力。
中国工业化道路的主要经验与教训
• 注意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 时,要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 思想及成就ppt课件
目录
• 引言 • 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 中国工业化的主要成就 • 案例分析:中国工业化的成功之
路 • 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挑战与展望 • 结论与总结01引言源自工业化的定义与意义定义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从以农业为主导的经济形态, 逐渐转向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形态的过程。
必要性和紧迫性。
政策支持与产业发展
02
详细介绍国家在新能源领域的政策扶持、科研投入,以及风电
、太阳能、核电等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
绿色发展与技术创新
03
探讨新能源产业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贡献,以及国
内企业在新能源技术、储能技术等方面的创新突破。
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挑战与展
05
望
当前中国工业化面临的挑战
• 关注民生福祉和社会公平。工业化带来的经济增长 要惠及全体人民,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公 平正义。
教训
• 避免产业结构失衡。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要注 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避免过度依赖某一产业或领 域。
对未来工业化道路的启示与建议
启示
• 工业化道路需根据国情制定。各国在推进工业化时 ,要充分考虑自身资源禀赋、市场需求和制度环境 等因素,制定符合国情的工业化战略。
• 平衡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关系。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 时,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 协调发展。
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
![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6fd269dd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37.png)
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
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提出了5个不同的工业化阶段,即农业化、制造业化、高度工业化、再工业化和服务性工业化。
农业化阶段:在这一阶段,农民仍然是社会的主要劳动力来源,农业是最重要的行业。
农业经济结构保持相对稳定,而其他行业独立发展。
制造业化阶段:在这一阶段,制造业的发展开始快速扩张,开始成为主要的经济活动行业,工业用地也开始扩大,城市发展加快,供应链系统也开始发展,劳动力开始转移至制造业。
高度工业化阶段:在这一阶段,制造业部门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经济活动行业,资本密集型生产使制造业发展中迅速,投资量增加,新技术应用,导致制造业规模企业快速发展,标准化生产技术应用广泛,以及大量的从业人员将从农业转向制造业,支撑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再工业化阶段:在这一阶段,制造业在发展当中得到了更高的技术水平,机器制造越来越复杂,自动化设备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制造业行业也开始进入了精细化制造、多层次分工以及新技术的研发阶段。
服务性工业化阶段:在这一阶段,服务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要,服务能力的投入逐渐增加,服务行业成为社会支柱行业,推动了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和技术创新,促进了政府机构的管理体系的改革,服务性工业化的整体水平迅速提升。
第二章 工业化理论 《发展经济学》PPT课件
![第二章 工业化理论 《发展经济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f0e206f83d049649a66580f.png)
内涵:狭义与广义 特征:
与发达国家工业化道路相比较 与中国传统的工业化相比较
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政策选择
政策导向上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 实行以信息化优先发展的跨越式发展战略 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战略 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 工业化理论
2.1工业化理论与一般模式
工业化的内涵与实质
工业化的基本内容是经济结构的转化过程 工业化的实质是生产方式的变革过程 工业化还表现为社会经济关系和文化层次的变革
工业化与经济发展
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 工业化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题 工业化阶段演进规律(人均收入水平变动、三次产业结构中国的工业化
中国工业化的萌芽与艰难起步
晚清(19世纪60年代——1911年) 近代工业化的萌芽阶段
民国(1912-1949年) 艰难的工业化过程
中国工业化的奠基发展与全面推进
现代工业化的奠基与发展 改革开放与工业化的全面推进
3
2 工业化理论
2.3新型工业化道路
4
变动)
1
2 工业化理论
工业化发动的条件和一般模式
工业化发动的条件
经济条件: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科学技术、自然资源及国内外市场 非经济条件:企业家精神、社会条件、文化条件和政治体制等
工业化的一般模式
民间自发演进型:英国等 民间与政府共同发动型:德国、日本等 政府发动型:前苏联、前东欧和中国
产业经济学-学习指南
![产业经济学-学习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449fc6c43169a4517623a3b5.png)
产业经济学复习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5 ACDAB 6~10 CBCDA 11~15 BCDBA16~20 CBBCA 21~25 CCBCA 26~30 CABAA31~35 AACAD二.名词解释1. 沉没成本: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
在经济学中会用到“沉没成本”的概念,代指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
2. 非经济性壁垒:指企业自身无法支配的、外生的,由产品技术特点、资源供给条件、社会法律制度、政府行为以及消费者偏好等因素所形成的壁垒。
3. 主导产业:是指在产业结构体系中处于驯熟发展并对产业发展具有引导和支撑作用的产业4.掠夺性定价:指原有企业将价格消减至对手平均成本之下,以便将对手驱逐出市场或遏制进入,即使遭受短期损失。
一旦对手离开,原有企业就会提高价格以补偿掠夺期损失。
5. 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特定产业中互有了解的公司或机构聚集在特定地理位置的一种现象。
6.管制:指具有法律地位的,相对独立的管制者(机构),依照一定的法规,对被管制者(主要是企业)所采取的一系列行政管理与监督。
7. 规模经济是指当生产或经销单一产品的单一经营单位因规模扩大而减少了生产或经销的单位成本时而导致的经济。
8. 某一产业存在的经济利润(超额利润)为新企业提供了进入这一产业的经济激励,对于潜在进入者,它们更关注在进入某一有利可图的产业时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即进入壁垒。
9. 混合并购是彼此没有相关市场或生产过程的公司之间进行的并购行为。
10. 产业关联:是指最终产业与生产这些最终产品所投入的中间产品产业之间以及这些中间产品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和数量结构关系。
11.资本密集型产业:是指生产过程中对资本需求依赖程度较大的产业,或是说是资本有机结构水平较高,在其生产的产品中物化劳动即投入资本量所占比例较大的产业。
12.产业集中度:特定产业的生产经营集中度,一般用该产业中最大的主要的厂商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或其产销量占整个产业的比重来表示。
发展经济学第二讲工业化理论
![发展经济学第二讲工业化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060ac4b858fafab069dc02ef.png)
第三、起飞阶段
新工业扩张,利润用于再投资; 推动其他工业和城市地区的扩张; 一部分人收入大幅增加,有很高储蓄率; 新的企业家阶层扩大; 新技术扩散; 一二十年后,社会基本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
发生根本性改变,使之适应于维持一个稳定 的经济增长率。
发展经济学第二讲工业化理论
6 2400--3600 3360--5040 12700--19050 发达经济 后工业化阶段
高级阶段
发展经济学第二讲工业化理论
钱纳里等人认为工业化的程度一般可由国 内生产总值中制造业份额的增加来度量。在准 工业化阶段,占统治地位的是初级产品的生产 活动,主要是农业生产活动。这一阶段,虽然 制造业的增长速度一般会高于初级产品生产的 增长速度,但由于过低的收入水平所决定的对 工业制成品的有限需求难以使制造业成为总产 出的主要来源。在工业化实现阶段,制造业对 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发生了变化,制造业占国内 生产总值的比重基本呈持续上升态势,而初级 产品份额则急剧下降(由38%降至9%以下)。
发展经济学第二讲工业化理论
对外贸易越来越频繁; 10-20%的国民收入用于投资,产出持
续超过人口增长; 新的思想和体制代替旧的思想和体制 德国、英国、法国、美国大约在19世纪
末之后经过了这一阶段。
发展经济学第二讲工业化理论
第五、大众高消费阶段
人均收入远远超过基本需要; 城市人口和白领阶层所占比例大; 日益增加的资源用于社会福利和社会安全; 耐用消费品产业和服务业成为经济中的主导部门; 小汽车得到普及。 美国:20世纪50年代完成这一阶段; 西欧和日本: 20世纪50年代进入这一阶段。
业优势地位渐趋下降;第三阶段,资本品工
业继续快速增长,消费品工业与资本品工业
中国工业化初始阶段理论内涵
![中国工业化初始阶段理论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06df8c1cb8f67c1cfbd6b82c.png)
作者: 高军峰
作者机构: 许昌学院社科部河南许昌461000
出版物刊名: 长江论坛
页码: 42-46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2期
主题词: 工业化初始阶段;经济结构变化;工业倾斜发展;工业发展互动
摘要:学界对中国工业化的阶段划分关注的较多,但对中国工业化初始阶段的研究较为薄弱。
中国工业化初始阶段是与先起工业化国家相类似的工业化起步阶段;是采用农业支持工业的方式实现工业部门高速增长的阶段;是工农业经济部门和结构发生剧烈变化的阶段。
厘清中国工业化初始阶段的内涵,有益于为新时期推进新型工业化战略实施、实现有效的政策设定和制度安排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约翰·贝茨·克拉克约翰·贝茨·克拉克(John Bates Clark,1847-1938)美国经济学家。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美国经济学会创始人、协会第三任会长。
倡导静态与动态两种经济分析方法,对现代庸俗经济学有广泛影响。
个人简介应用边际原理于生产和分配领域,提出边际生产率说,认为工人工资水平的下降,是由于人数的增加;倡导动态利润说,认为利润只存在于动态即发展着的经济之中,是对资本家采用新技术的报酬,企图为资本主义高额垄断利润提供理论根据。
主要著作有《财富的哲学》、《财富的分配》、《经济学纲要》。
约翰·贝茨·克拉克奖(John Bates Clark Medal)俗称“小诺贝尔经济学奖”,是由美国经济协会于1947 年在美国经济协会创始人、协会第三任会长、著名经济学家约翰·贝茨·克拉克诞辰100 周年之际所设立的。
目的在于纪念提出边际生产力概念与生产耗竭理论、并研究出根植于边际效用的需求理论的经济学家克拉克(1847—1938)。
它是经济学界除诺贝尔经济学奖之外的另一项重要大奖,这个奖项1947年设立,每两年评选一次,入选的基本资格为在美国大学任教、40岁以下的学者。
克拉克奖章的首名得主是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
克拉克奖章被视为诺贝尔奖的重要指针,获得此奖章的学者,通常会引起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的注意。
威廉·配第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1623-1687)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统计学家。
一生著作颇丰,主要有《赋税论》(写于1662年,全名《关于税收与捐献的论文》),《献给英明人士》(1664),《政治算术》(1672),《爱尔兰政治剖析》(1674),《货币略论》等。
威廉配第简介威廉·配第出生于英国的一个手工业者家庭,从事过许多职业,从商船上的服务员、水手到医生、音乐教授。
他头脑聪明,学习勤奋,敢于冒险,善于投机,晚年成为拥有大片土地的大地主,还先后创办了渔场、冶铁和铝矿企业。
马克思对配第的人品是憎恶的,说他是个“十分轻浮的外科军医”,是个“轻浮的掠夺成性的、毫无气节的冒险家”;但是,对于他的经济思想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他为”现代政治经济学的创始者”、“最有天才的和最有创见的经济研究家”,是“政治经济学之父,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统计学的创始人”。
威廉·配第的主要贡献是最先提出了劳动决定价值的基本原理,并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考察了工资、地租、利息等范畴,他把地租看作是剩余价值的基本形态。
配第区分了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
他的自然价格相当于价值,他指出:假如一个人生产一蒲式耳小麦所用劳动时间和从秘鲁银矿中生产一盎司白银并运到伦敦所需劳动时间相等,后者便是前者的自然价格。
可以看出,配第认为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
他还提出了商品的价值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
但是他没有把价值、交换价值和价格明确区分开来,他把生产白银的具体劳动当作创造价值的劳动,不懂得创造价值的是抽象劳动。
他还提出了“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的观点,由此,他认为劳动和土地共同创造价值,显然,这种观点和他的劳动价值论是矛盾的,它混淆了使用价值的生产和价值的创造。
霍夫曼定理(重定向自霍夫曼经验定理)霍夫曼定理:工业化进程中工业结构演变的规律霍夫曼定理概述霍夫曼定理又被称作“霍夫曼经验定理”是指资本资料工业在制造业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并超过消费资料工业所占比重。
20世纪30年代初,德国经济学家W.C.霍夫曼根据工业化早期和中期的经验数据推算出来的。
他把工业化某些阶段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外推到工业化后期。
通过设定霍夫曼比例或霍夫曼系数,对各国工业化过程中消费品和资本品工业(即重工业)的相对地位变化作了统计分析。
得到的结论是,各国工业化无论开始于何时,一般具有相同的趋势,即随着一国工业化的进展,消费品部门与资本品部门的净产值之比是逐渐趋于下降,霍夫曼比例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这就是著名的“霍夫曼定理”。
1931年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在《工业化的阶段和类型》中提出。
霍夫曼通过分析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生产与资本资料工业生产的比例关系,得出了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霍夫曼比例= ------------------------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根据霍夫曼比例,工业化进程包括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发展迅速,在制造业中占有统治地位;资本资料工业则不发达,在制造业中所占比重较小,其净产值平均为资本品工业净产值的5倍。
第二阶段,资本资料工业发展较快,消费资料工业虽也有发展,但速度减缓,而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仍远不及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但前者的产值仍是2.5倍于后者的净产值。
第三阶段,消费资料工业与资本资料工业在规模上大致相当。
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超过消费资料工业并继续上升。
整个工业化过程,就是资本资料工业在制造业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后者的净产值将大于前者。
随着工业品的升级,其比率是逐步下降的。
四个阶段的霍夫曼系数分别为5(±1),2.5(±1),1(±0.5),1以下。
在工业化前期,消费资料主要是轻纺工业部门生产的,资本资料主要是重化工部门生产的,因而,霍夫曼对工业结构的研究实际上是在分析工业结构的“重工业化”趋势。
实际情况表明,霍夫曼关于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理论在工业化前期是基本符合现实的。
他对20多个国家1880年-1929年消费品工业和资本品工业比重的数据进行了归纳,并得出结论: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存在资本品工业产值的比重持续上升的必然趋势;到20年代末期,在英、美、法、德等处于工业化中期末的国家中,资本品工业产值与消费品工业产值的比值已经大致齐平。
霍夫曼进而预言,进入工业化的后期阶段以后,资本品工业产值的比重将继续上升,成为主导的产业部门。
在当时通行的国民经济只包含工业和农业两个主要的产业部门的分析框架下,这也就意味着,资本品工业在工业化后期将成为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部门。
霍夫曼定理不能得到印证的主要原因在现代经济中“霍夫曼定理”不能得到印证的主要原因是:第一,“霍夫曼定理”是建立在先行工业化国家早期增长模式之上的。
在这些国家工业化的早期阶段,经济增长依赖于机器作业对手工劳动的替代。
在这一替代过程中必然发生的资本对劳动比例,或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资本品生产的优先增长成为必然。
但是,正如20世纪50年代以来索洛、库兹涅茨、舒尔茨、萨缪尔森等一大批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所揭示的,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并不是资本投入,而是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
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品的优先增长就不再是必然的第二,霍夫曼对工业化进程中经济结构变化的研究,是在国民经济只存在工业和农业两个部门的理论框架下进行的,因此,他把资本品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的上升和居于主导地位,等同于它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和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运用20世纪40年代确立的“产业三分”的框架来进行分析,我们看到的真实图景是:无论是作为工业化第一梯队的英、美,第二梯队的德、法,还是第三梯队的日本,增长得最快的产业并不是工业,更不是资本品工业或重工业,而是服务业。
不论从就业结构看还是从产值结构看,服务业都很快成为国民经济中占主要地位的产业部门。
服务业,特别是其中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于先行工业化国家生产成本、特别是交易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高,起了重要的作用。
霍利斯·钱纳里(Hollis B. Chenery)霍利斯·钱纳里简介霍利斯·钱纳里(Hollis B. Chenery,1918–1994) ,哈佛大学教授,著名经济学家、世界银行经济顾问,1918年生于美国弗吉尼亚洲,1950年获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68年获荷兰经济学院荣誉博士。
他曾任斯坦福大学教授、美国国际开发署副署长、世界银行副行长等公职,1965年起任哈佛大学教授至今。
1952年开始在斯坦福大学执教。
1960至1965年任美国国际开发署助理署长,1965至1970年在哈佛大学国际事务中心任经济学教授,1970至1972年任世界银行行长麦克纳马拉的经济顾问。
1972至1982年任世界银行负责发展政策的副行长。
他还是世界经济计量学会会员、美国文理研究院研究员。
霍利斯·钱纳里的主要著作钱纳里长期从事经济发展、产业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其主要著作有:《产业联系经济学》(合著,1959年)、《工业化进程》(1969年)、《发展计划研究》(1971年)、《发展型式,1950-1970》(合著,1975年)、《结构变化与发展政策》(1979年)、《增长中的再分配:政策探讨》等。
霍利斯·钱纳里的理论在50年代,钱纳里最先运用影子价格理论进行投资项目分析,从而发展了微观计划理论;他还在投入产出论理基础上,推进了有关产业之间的联系的研究;在60年代,钱纳里等人一同提出了两缺口模型,将投资、储蓄和进出口同引进外资联系起来,成为各国分析国内国际经济关系的重工具。
在80年代,钱纳里等人提出的“发展形式”理论,将研究领域延伸到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认为投资和储蓄只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对于发展,重要的是经济转变,因而强调对结构变动的各种制约因素的分析,如收入水平、资源禀赋、人口规模、政府的政策和发展目标、国际资本、国际先进技术、国际贸易环境等,从而揭示了经济发展的“标准型式”和各自的不同特点。
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概述钱纳里从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中考察了制造业内部各产业部门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动,揭示制造业内部结构转换的原因,即产业间存在着产业关联效应,为了解制造业内部的结构变动趋势奠定了基础,他通过深入考察,发现了制造发展受人均GNP、需求规模和投资率的影响大,而受工业品和初级品输出率的影响小。
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的内容钱纳里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其中的9个准工业化国家(地区)1960—1980间的历史资料,建立了多国模型,利用回归方程建立了DGP市场占有率模型,即提出了标准产业结构。
即根据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不发达经济到成熟工业经济整个变化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六个时期,从任何一个发展阶段向更高一个阶段的跃进都是通过产业结构转化来推动的。
1)初级产业,是指经济发展初期对经济发展起主要作用的制造业部门,例如食品、皮革、纺织等部门;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经济阶段。
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没有或极少有现代工业,生产力水平很低。
第二阶段是工业化初期阶段。
产业结构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结构逐步向以现代化工业为主的工业化结构转变,工业中则以食品、烟草、采掘、建材等初级产品的生产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