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中期阶段的一般特征
工业化分哪几个阶段

工业化分哪几个阶段2010-11-04 10:04:30工业化分三个阶段。
初期:人均GDP一般为280—560美元,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生产增加值的比重为20%-40%,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为80%以上。
中期:人均GDP为560-1120美元,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生产增加值的比重为40%-60%,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为50%-80%以上。
后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100-3300美元,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生产增加值的比重为60%以上,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为25%以下,城市化水平应在60%以上。
什么叫工业化?工业化一般经过哪几个阶段?悬赏分:0|解决时间:2006-7-9 18:12 |提问者:atopy工业化指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以传统农业经济为主过渡到以现代工业经济为主的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和发展过程。
工业化一般经历三阶段:第一阶段是消费品工业居主导的阶段;第二阶段是资本品工业加速发展并逐步赶上消费品工业的阶段;第三阶段是资本品工业居主导的阶段。
工业化发展的一般规律?2006-11-4 17:50产业结构中非农产业增长、就业结构中从事非农产业的就业比例上升,相对应的就是农村人口比例下降,城镇人口比例上升,城镇化水平提高。
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划分★小资料什么是工业化﹖简单说,工业化就是用机器体系取代手工劳动的过程。
社会经济在工业化阶段的基本任务就是生产手段的彻底改造。
按照现在比较通行的理论观点,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划分依据主要有总量指标和结构性指标两大类。
总量指标包括国民经济总体实力和人均水平两方面。
按照发展经济学中与我国现时水平相关的划分标准,工业化阶段可以分为人均国民收入280~560美元、560~1120美元、1120~2100美元三个阶段。
依据结构性指标划分经济发展阶段又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类别。
按就业结构和城市化程度划分,其基本依据是产业结构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中工业比重不断增大和第三产业比重不断增大的一般趋势。
湖北工业化中期产业特征及其发展对策

湖北工业化中期产业特征及其发展对策进入21世纪以来,湖北省工业化进程加快,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按照钱纳里等标准综合判断,湖北正处于工业化中期。
其主要阶段特征可以概括为“一高”、“二大”、“三补课”、四个不同”、和面临“五个方面问题”,产业的发展还需在“五大着力点”上做文章。
“一高”,就是经济增速高于全国,工业化中期工业加速扩张典型特征显露。
进入新世纪,工业由较快的增速步入高速发展期,2004年后明显提速,进入了快速工业化时期,增速快于前期,快于全国;尽管近年来工业增速放缓,2016年1―11月为7.9%,仍高出全国工业增加值增速2.5个百分点,湖北工业主营收入先后超过四川、上海、福建、辽宁,前移四位,跃居全国第七位。
在工业强劲增长拉动下,湖北经济发展提速,生产总值2004―2013年连续10年在两位数以上高位运行,近年来增速虽有所放缓,2016年前三季度8.1%,但仍大幅高出全国,国内生产总产值前移三位,弯道超越态势明显。
“二大”,即经济规模和企业大型化,为工业重型化典型特征。
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4276亿元上升到2015年的29550亿元,增长5.9倍;工业增加值由1038亿元上升到11532亿元,增长10.1倍。
经济总量规模持续扩大,产业快速扩张。
企业快速成长和大型化为产业壮大提供了有力支撑,全省工业大中型企业2003年为857户,2010年为1049户,2015年增至2259户。
企业大型化有进一步加速的趋势。
“三补课”,即轻工业发展不足补课、非公经济发展不足补课、区域发展不平衡补课,属转轨型经济工业内部结构合理化调整的特征。
计划经济时期经济发展政策是重投资轻消费,将重工业发展置于优先地位,湖北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具有明显计划经济烙印和发展惯性,畸重畸轻矛盾十分突出,2004年重工业达到76.2%,高出全国近10个百分点,这与湖北农产品资源丰富比较优势不相符,湖北淡水产品、油菜籽、食用菌、魔芋产量多年居全国第一,粮棉等大宗农产品长期居全国前列。
“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9%
,
提高
,
2
3
个 百分
点 , 重 工 业 部 门 占工 业 增 加 值 的 比 重 由 2以刃 年 的
62 . 5 %提 高到
2 《X砰
年的
67
.
6%
,
提高
5.
1
个百分
点 , 表现 出工 业化 对 经济发 展 的主 导作用 和 工 业 内
部重工业 部 门领先 发展 的趋势 (见 表 1)。 “ 十一 五 ”
时 期 , 我 国第 二产 业 增 加 值 占国 内 生 产 总 值 的 比 重
由 20( 刃 年 的 5 0 . 2 % , 提 高 到 20( 科 年 的 52
.
9%
, 提高
2 7. 个 百 分点 , 其 中工 业 增 加值 的 比 重 从 2 0( 刃 年 的
43
. 6 %提 高到
2X( 科 年 的 45
于 工 业 化初 期 阶段 水平 。
二 是 服 务 业 比 重 偏低 。 2戊吟 年 , 服 务 业 占国 内
生 产总值 的 比重 为 31 . 9 % , 服 务业 就业 人 口 比 重 为
30
.
6%
, 低 于 中低收 人国 家 的 平 均水平
, 相 当于 工业
化初始 阶段水 平 。 虽然 服务业 比重偏 低有 统计上漏
重工业增 长速度 快 于 轻工 业 , 重 工业 占工业 增加 值
的份额 明 显 提 高 , 2 0( 抖 年重 工 业 占工 业 增加 值 比重
已 高达 67
6 % .
。
同时 还 出 现 了 资 源 和要 素从 劳动
密集 型 部 门向资本 、 技术密 集部 门 , 以 及 低 度加工 部
关于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的评估

关于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的评估本文根据工业化发展阶段的有关理论,运用统计数据,对我国所处的工业发展阶段进行评估与分析。
从总体上看,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工业主导型”和“工业重型化”是这一阶段的突出特征。
关键词:工业化发展阶段评估当前,我国正处于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时期,科学把握我国产业结构所处的工业化发展阶段,是正确选择切合我国实际的产业结构政策,推动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出发点和前提。
根据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反映工业化阶段演进的指标主要有三大类:一是人均收入水平( GDP 或GNP) 的变动;二是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三是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动。
本文以上述三类指标为依据,对当前我国所处的工业化发展阶段进行评估。
人均收入水平变动所反映的工业化阶段钱纳里在《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中,通过对各种不同类型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相互关系的统计分析,将一国经济发展按人均GDP的变化分为准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实现阶段和后工业化阶段三大阶段。
其中,工业化实现阶段按人均GDP的变动又可以细分为工业化初级阶段、工业化中级阶段、工业化高级阶段3个分阶段。
以1964年美元计,人均GDP 介于200 -400 美元为工业化初级阶段,400 -800 美元为工业化中级阶段,800-1500美元为工业化高级阶段。
由于钱纳里研究的是20世纪60-70年代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所反映的经济发展阶段,考虑到数据的可比性,本文需借助GDP平减指数将1964年美元换算成2007年的美元水平。
换言之,须将美国经济增长的物价波动因素予以扣除,以此来准确反映钱纳里时期的人均收入水平。
根据《美国统计概要(2008)》(Statistical Abstract of the United States: 2008)公布的CPI指数变动情况,可以计算出2007年美元与1964年美元的折算因子为7.966。
据此分别得出在2007年美元水平下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人均GDP变动水平(表1)。
我国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及其方向

我国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及其方向摘要:从我国工业化进程来看,在不同历史阶段,根据不同时期的国情和发展需要,历经了多个发展阶段,表达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及其方向。
本文简述了我国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及其方向,同时对我国工业化发展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总结,并简析了新型工业化的基本内涵。
关键词:工业化;发展阶段;发展模式;发展道路;新型工业化1 引言所谓工业化,主要是指工业在一国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以至取代农业,成为经济主体的过程。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中国实现工业化的任务,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出来的,从“一五”计划算起,我国为实现工业化已经奋斗了半个世纪,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建设成为拥有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并有一部分到达现代化水平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但是,中国的工业化任务还没有完成,总体上看现在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工业化的任务不完成,现代化就难以实现。
因此,继续完成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重要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①为此,研究我国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及其方向,对于正确认识我国经济的发展进程,明确未来的奋斗目标,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2 改革开放之前的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阶段1950~1978年〕中国大规模工业化的起步,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其标志就是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的以“156项”建设为中心的经济建设,它是中国工业化的基石与里程碑。
新中国成立后,如何把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当时可供选择的战略有两种,一种是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即先发展轻工业,待积累了大量资金后,再发展重工业;另一种是苏联模式,即优先发展重工业,在较短的时间里使国家迅速工业化。
这两种战略各有利弊,但我国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这一选择符合当时的基本国情。
通过实行中央集权控制的计划经济体制,抑制了消费,并以农补工、以轻补重,从而使我国从一个工业十分落后的农业国较快步入工业化国家行列,这一阶段的工业化发展突出地表现出以下特征:重工业优先。
新中国工业化的阶段与主要特点

新中国工业化的阶段与主要特点财政与经济学院经济10-1 高煜阁201005003700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工业化历程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1953—1957年: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核心的“一五计划”这一阶段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开端,其背景为1952底,我国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以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可供借鉴;其方针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具体实施为制定“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同时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五计划”的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并且合理调整工业布局。
这一阶段我国工业的转变从国情出发,合理规定国民经济的速度和比例,正确选择主攻方向,集中力量保证重点,并且注意改善人民生活。
第二阶段,1958—1978年:社会主义工业化受挫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提出把我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但是八大的方针没有得到贯彻执行。
1958年,颁布社会主义总路线,开展大跃进,使工业建设受挫。
大跃进在经济上,打乱了国民经济秩序,造成了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使经济结构更加畸形。
政治上,左倾思想更严重。
高指标、瞎指挥、虚报风、浮夸风、“共产风”盛行生态上,生态被严重破坏,影响了后来的粮食生产。
其后,文革对工业建设又造成严重破坏。
文革时期,工业企业管理制度被破坏,经济效益下降。
不少企业管理混乱,劳动纪律松弛,一些地区和企业分成各自的派系,互相争斗,导致生产长时间上不去。
不少重点工程建设受影响。
不少工厂在政治运动中,设备损坏。
第三阶段,1978至今:社会主义工业化新时期中国工业持续稳定发展,工业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个体与私营工业、乡镇企业、外资企业的崛起,国有工业比重下降,开创了多元化工业经济格局。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传统制造业在一定程度上活力降低,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过程中涉及到大量工业用地重新利用。
现阶段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有利于农村现代化建设;开展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资产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成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工业与工业化进程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工业与工业化进程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哲学体系和社会理论,旨在解释和改变社会现实。
其中,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强调公有制、生产资料社会化和无阶级社会的创造。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工业化也是一个核心概念和目标。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工业与工业化的观点和实践,并分析其对社会进步的意义。
1. 社会主义工业的内涵与目标社会主义工业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通过建立和发展工业体系,实现生产力的解放和高度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工业是推动社会变革和结构转型的重要力量。
社会主义工业的目标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提高生产效率和生活水平。
2. 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的阶段性特征社会主义工业化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石,包括不同阶段的工业化进程。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社会主义工业化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初级阶段:初级阶段是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到形成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初期阶段。
在这个阶段,工业化的任务主要是发展基础产业,并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条件。
(2)中级阶段:中级阶段是工业化进程的中期阶段,工业化水平和规模得到显著提升。
在这个阶段,社会主义工业的发展要求加强技术创新和科学管理,提高生产力和竞争力。
(3)高级阶段:高级阶段是工业化进程的最终阶段,也是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的顶峰。
在这个阶段,社会主义工业应该实现现代化,实现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生产模式。
3. 马克思主义对工业化进程的重要观点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有一系列重要观点,这些观点深刻地影响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践和发展。
(1)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动力。
只有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目标。
(2)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科学规划:马克思主义坚持工业化进程的科学规划和有计划性发展,通过调动各种资源和力量,实现经济发展的合理布局和均衡发展。
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理解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

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理解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经济发展是一个持续演变的过程,不同阶段都具有其独特的特征和规律。
理解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以及各个阶段的特征对于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政策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探讨经济增长的三个不同阶段。
一、初级阶段初级阶段是经济发展的起始阶段,特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支配地位和农业的主导地位。
在这个阶段,劳动力占据了经济活动的主要要素,人口相对较多且基础教育水平较低。
因此,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了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同时,由于农业占据了经济的重要位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生产对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二、次级阶段次级阶段是初级阶段向发达阶段过渡的中间阶段,其特征是工业化的加速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
在这一阶段,工业化开始崛起,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工业化的推动使得城市人口大量增长,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
同时,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科技进步的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成为次级阶段的特征之一。
三、发达阶段发达阶段是经济发展的最高阶段,其特征是高度发达的产业结构和知识经济的形成。
在这一阶段,经济结构不断升级,服务业成为最重要的经济支柱,高科技产业和创新型企业得到快速发展。
同时,教育水平普遍较高,人力资源优质化成为经济增长的基础。
发达阶段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
不同阶段的特征和规律决定了经济增长的不同路径和发展方向。
在不同的阶段,政府和企业需要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和政策。
在初级阶段,政府应大力发展农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加强基础教育,促进劳动力素质提高。
在次级阶段,政府应加大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支持力度,推进科技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
在发达阶段,政府应注重提升知识经济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水平,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
总之,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决定了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
对于不同阶段的理解和把握,有助于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在实践中,各国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和调整发展模式,以实现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
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发展阶段及特征

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发展阶段及特征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不同的区域有着各自独特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了解区域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对于我们理解区域的现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制定合理的发展策略都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高中地理必修三的这个重要知识点。
区域发展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传统农业社会阶段在这一阶段,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农业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大多数人口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较为简单和传统。
农业生产主要依靠手工劳动和简单的工具,生产力水平低下。
农民们遵循着长期以来形成的经验和习惯进行耕种,技术创新和改进较为缓慢。
由于农业生产效率不高,粮食产量有限,人们常常面临温饱问题。
在这一阶段,区域内的商业和工业发展非常有限。
交通条件也比较落后,对外交流和贸易较少。
城镇规模较小,数量有限,且功能单一,主要为周边农村地区提供简单的商品和服务。
二、工业化初期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区域开始进入工业化初期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工业开始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力量。
工业生产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例如纺织、食品加工等。
这些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吸引了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从而推动了城镇化进程。
由于工业的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大幅增加。
区域开始大规模开发自然资源,如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等。
但在这一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资源的粗放式利用和浪费现象。
交通条件得到一定改善,为区域内外的物资交流和人员流动提供了便利。
然而,与工业化后期相比,交通网络仍不够完善,运输效率有待提高。
教育和科技水平逐步提升,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人们开始意识到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但在实际行动上还相对滞后。
三、工业化中期阶段当区域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结构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更为显著的变化。
工业结构逐渐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
汽车制造、化工、机械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对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判断

对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判断对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判断一、判断工业化发展阶段的主要依据(一)划分工业化阶段的经典理论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变化,即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是先上升,后保持稳定,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则是先略微下降,后基本平稳,再持续上升。
对此现象,国外经济学家钱纳里、库兹涅兹、赛尔奎等人,基于几十、上百个国家的案例,采取实证分析的方法,得出了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发展阶段的经验性判据,进而得出了“标准结构”。
不同学者对发展阶段的划分不尽相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钱纳里和赛尔奎的方法,他们将经济发展阶段划分为前工业化、工业化实现和后工业化三个阶段,其中工业化实现阶段又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时期。
判断依据主要有人均收入水平、三次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市化水平等标准(见表1)。
具体而言,完成工业化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主要标志是:人均GDP超过11170万美元(2005年美元,购买力平价);农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小于10%,而且第三产业的比重高于第二产业;农业就业人口比重小于10%;城市化水平超过75%。
进入工业化后期的标志是:农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小于10%,但第二产业的比重仍然大于第三产业;农业就业人口比重为10%-30%;城市化水平为60%-75%。
按此标准,美国完成工业化并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时间是1955年,当年工业(不包括建筑业)比重为39.1%,达到最高值。
日本、韩国进入相同阶段的时间分别为1973年、1995年,工业比重的最高值分别为36.6%、41.9%。
此外,工业内部结构也发生显著变化。
工业化初期,纺织、食品等轻工业比重较高,之后比重持续下降;工业化中期,钢铁、水泥、电力等能源原材料工业比重较大,之后开始下降;工业化后期,装备制造等高加工度的制造业比重明显上升。
对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提出了“霍夫曼定理”——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率或霍夫曼系数(消费品工业的净产值与资本品工业净产值之比)是不断下降的,特别是进入工业化中期,霍夫曼比率小于1,呈现出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三次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三次产业结构演进规律一、三次产业结构的基本概念1. 第一产业- 主要指生产食材以及其它一些生物材料的产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等直接以自然物为生产对象的产业。
2. 第二产业- 主要指加工制造产业,利用自然界和第一产业提供的基本材料进行加工处理。
包括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
3. 第三产业- 指不生产物质产品的行业,即服务业。
包括商业、金融、交通运输、通信、教育、公共服务等众多领域。
1. 配第 - 克拉克定律- 随着经济的发展,即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
- 原因在于不同产业间收入的相对差异。
第一产业主要是农业,其生产效率在早期相对较低,随着技术进步,第二产业的工业部门生产效率提高,能提供更高的工资,吸引第一产业劳动力流入。
后来,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的服务业部门兴起,由于其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和较高的附加值,又吸引劳动力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
2. 库兹涅茨法则- 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以及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随着时间的推移处于不断下降之中。
- 第二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一般呈上升趋势,工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也是上升的,但上升到一定阶段后会趋于平稳。
- 第三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及第三产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的。
- 这一规律的背后是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过程。
在工业化初期,第二产业的迅速发展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它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上升。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同时第三产业开始蓬勃发展,其在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就业中的比重逐步提高,而第一产业的比重则持续下降。
3. 产业结构演进的阶段性特征- 工业化前期- 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无论是在国民收入还是就业人口方面。
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

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1995~2005年中国工业化水平评价与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课题组1 工业化水平的评价标准与方法工业化理论认为,工业化标准主要是人均收入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转换。
工业化主要表现为:(1)一般来说,国民收入中工业活动所占比例逐步提高,乃至占主导地位;(2)制造业内部的产业结构逐步升级,技术含量不断提高;(3)在二次产业部门就业的劳动人口比例也有增加的趋势;(4)城市这一工业发展的主要载体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率不断提高;(5)在上述指标增长的同时,整个人口的人均收入不断增加。
基于此,有关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水平可以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工业结构、空间结构等多方面来衡量。
针对我国实际情况,根据代表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可比性原则,我们选择了人均GDP,一二三产业产值比、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增加值比重、人口城市化率、一二三产业就业比等五个指标来衡量我国地区工业化进程,各个指标的阶段划分标准如表1所不。
根据上述衡量工业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和相应的标志值,我们选用加权合成法来构造计算反映一国或者地区工业化水平和进程的综合指数,再用多元统计方法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对结果进行检验。
为了准确反应工业化各个阶段的特征,选择阶段阈值法进行指标的无量纲化,最终可以计算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
通过国家或者地区工业化综合指数的计算,可以判断国家和各个地区所处的工业化阶段。
我们用“一”表示前工业化阶段(综合指数为0),“二”表示工业化初期(综合指数值大于0小于33),“三”表示工业化中期(综合指数值为大于等于33,小于66),“四”表示工业化后期(综合指数值为大于等于66小于等于99),“五”表示后工业化阶段(综合指数值为大于等于100);“(Ⅰ)”表示前半阶段(综合指数值未超过该阶段的中间值),“(Ⅱ)”表示后半阶段(综合指数值超过该阶段中间值);“二(I)”就表示该地区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前半阶段。
从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来看,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从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来看,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最新版】目录一、引言二、产业结构演进的阶段及其规律1.工业化初期2.工业化中期3.工业化后期4.后工业化阶段三、结论正文【引言】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业结构的演进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从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来看,产业结构的演进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本文将从工业化发展的阶段出发,分析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
【产业结构演进的阶段及其规律】1.工业化初期在工业化初期,产业结构的主要特征是以农业为主导,工业逐渐崛起。
这一阶段的产业结构演进规律主要表现为农业向工业的转移,劳动力从农业领域向工业领域转移,资金也逐渐向工业领域集聚。
2.工业化中期在工业化中期,产业结构的主要特征是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服务业开始快速发展。
这一阶段的产业结构演进规律主要表现为工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以及服务业的逐渐崛起。
这一阶段的产业结构演进需要依赖技术进步和创新,以提高生产效率和满足市场需求。
3.工业化后期在工业化后期,产业结构的主要特征是服务业占据主导地位,工业逐渐向高端制造业发展。
这一阶段的产业结构演进规律主要表现为服务业的持续发展和壮大,以及工业向高端制造业的转型。
这一阶段的产业结构演进需要依赖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以提高产业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
4.后工业化阶段在后工业化阶段,产业结构的主要特征是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的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成为主导产业。
这一阶段的产业结构演进规律主要表现为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服务业的进一步壮大。
这一阶段的产业结构演进需要依赖创新驱动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以提高产业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
【结论】总之,从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来看,产业结构的演进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在工业化初期、中期、后期以及后工业化阶段,产业结构的演进都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和规律。
安徽区域工业化进程、主要特征与路径选择

安徽区域工业化进程、主要特征与路径选择一、安徽区域工业化进程及主要特征从生产力角度看,人类社会依次由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发展到知识社会。
在工业社会,工业活动占据主导地位,工业化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工业化进程影响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工业结构、空间结构等。
安徽总体上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但是区域内部各市工业化进程存在阶段性差异。
以工业化程度系数为评判标准(见表一),2021年,17个地市中,合肥、马鞍山、芜湖、铜陵、淮南、淮北6市的工业化程度系数达到1,率先步入工业化社会;安庆、蚌埠、滁州、巢湖、宣城、池州、黄山、阜阳8个市的工业化程度系数达到0.5,进入了半工业化社会;而六安、亳州、宿州3市的工业化程度系数低于0.5,仍处于农业化社会,成为全省工业化的“短腿”。
区域工业化阶段性差异及特征主要为:1.区域工业化阶段差异与人均GDP水平差异密切相关从表二可见,各市工业化阶段性差异是与人均GDP水平差异密切相关的,说明工业化是造成地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主要原因。
2021年,马鞍山、铜陵、合肥、芜湖、淮南、淮北、黄山等7市的人均GDP超过*****元,其工业化系数(工业增加值/农业增加值)基本超过4。
黄山市的工业化系数为1,但是由于旅游产业的拉动力大,使其经济发展水平处于第一梯队。
其第三产业占比47.7%,仅次于合肥的49%。
人均GDP相对较高的宣城市,虽然工业增加值的贡献一般,但是其农业产业化以及旅游经济的贡献大。
亳州、宿州和阜阳3市的工业化系数低于0.5,仍处于农业化社会,其人均GDP排名也是倒数第三、四、一名,六安的工业化系数达到0.6,其人均GDP排名倒数第二,在于其老区、库区存在大量贫困人口。
2.区域工业化阶段差异体现在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等经济结构方面从表三可见,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镇化率与工业化进程的相关性。
非农就业比例超过50%的8地市依次为铜陵、马鞍山、芜湖、淮南、合肥、淮北、巢湖、安庆,其二产就业比例分别为34.5%、39.9%、27.8%、35.3%、27.8%、22.9%、29.8%、22.9%,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其中排列前六位的工业化程度系数达到1。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阶段特征与前景-2019年精选文档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阶段、特征与前景一、引言近代以来,中国实现工业化、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是中国众多仁人志士的梦想。
中国成为一个工业化国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国梦”的一个重要经济内涵。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一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工业化道路时期,该阶段奠定了我国的工业基础,形成了比较全面的工业体系;二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时期,该阶段实现了中国基本经济国情从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的转变(陈佳贵、黄群慧,2005) [1] ,中国的经济总量跃为世界第二。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巨大成功,所谓“中国道路”、“中国奇迹”或者称“中国模式”成为热点。
由于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构成“中国道路”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全面科学认识中国工业化进程,也就是理解“中国道路”的一个关键。
而科学认识改革开放以来的工业化进程,至少需要回答三个相关的问题,一是现在中国工业化达到了什么水平,处于怎样的阶段;二是如何描述已经走过的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国工业化进程具有怎样的特征;三是中国什么时候能够实现工业化,中国能够顺利地成为工业化国家吗。
本文试图基于我们长期跟踪评价研究的结果,对这三个问题进行回答,从而从工业化进程角度给“中国道路”一个注解。
二、中国工业化的水平评价工业化并不是单纯意味着工业的发展,工业化的本质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主要表现为人均收入的不断增长和从农业主导向工业主导的经济结构的转换。
具体而言,工业化主要表现为:国民收入中工业活动所占比例逐步提高,乃至占主导地位;制造业内部的产业结构逐步升级,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在二次产业部门就业的劳动人口比例有增加的趋势;城市这一工业发展的主要载体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在上述指标增长的同时,整个人口的人均收入不断增加。
按照经典工业化理论,一般可以将工业化的进程分为前工业化、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五个大的时期。
经济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其特点

经济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其特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经济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经济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面临的挑战。
本文将介绍经济发展的几个阶段以及其特点。
一、传统经济阶段传统经济是指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导的经济模式,人们主要依赖自然资源进行生产和生活。
在这个阶段,生产方式相对落后,劳动生产率低,经济发展缓慢。
农民占据主导地位,农业是经济的支柱。
传统经济还存在着严重的收入不平等和社会福利低下的问题。
二、工业化阶段工业化是指经济结构由农业为主转向工业为主的过程。
在工业化阶段,机械化生产和大规模生产成为主要特点。
这个阶段的经济增长较快,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制造业发展迅速,城市化加速推进。
然而,工业化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等问题。
三、信息化阶段信息化是指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经济模式。
在这个阶段,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信息化阶段的特点是高度依赖信息技术,知识经济成为主导,对人力资源需求较高。
信息化带来了大量新兴产业和就业机会,推动了经济创新和全球化发展。
四、可持续发展阶段可持续发展是指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考虑资源保护和环境问题。
在这个阶段,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促进,人们追求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可持续发展的特点是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利用和社会公平。
新能源、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逐渐兴起,经济发展更加健康可持续。
五、创新驱动阶段创新驱动是指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
在这个阶段,科技进步成为主要引擎,知识经济和创新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创新驱动的特点是注重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和国家创新能力。
关注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转让,提高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总结起来,经济发展经历了传统经济、工业化、信息化、可持续发展和创新驱动等几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挑战,也对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和创新驱动,推动经济朝着更加健康、绿色和创新的方向发展。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始于20世纪初,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与演变。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惊人的速度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本文将从中国工业化的历史背景、阶段性特征、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历史背景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和中国社会经济的动荡。
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和侵略战争迫使中国开放市场,中国工业迅速衰落。
在此背景下,中国工业的落后状态成为国家独立和富强的障碍。
二、阶段性特征1. 第一阶段:工业起步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末)在这个阶段,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几乎从零开始。
国民经济主要依赖农业,工业化水平非常低下。
此时期的主要特点是政府对工业进行了重要的干预和引导,发起了一系列的工业化运动,如苏维埃运动、抗战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
尽管在政治与军事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和国内外环境的不利因素,中国工业化进程仍然步履艰难。
2. 第二阶段:计划经济时期(20世纪50年代末-20世纪70年代末)在这个阶段,中国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对工业化的控制达到了顶峰。
计划经济的重点是发展重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忽视了消费品工业和农村工业的发展。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等。
3.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转向市场经济,将市场机制引入工业化进程中。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吸引外商投资和引进先进技术。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如环境污染、资源压力和产业结构调整。
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经济增长:中国的工业化带动了经济增长,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 就业机会:工业化进程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农民纷纷转移到城镇就业,劳动力从农业向工业转移。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阶段、特征与前景

实现“ 中国梦 ” 的一个重要经济内涵。新 中国成立以
后,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 , 一是
传统计划经济倦制下工业化道路时期 , 该阶段奠定
了我国的王业基础 , 形成 了比较全面的工业体系 ; 二 是改革开放 以后的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 时期 , 该
阶段实现了中国基本经济国情从农业大 国向工业大 国的转变( 陈佳 贵 、 黄群慧 , 2 0 0 5 ) [ 1 】 , 中国的经济总 量跃为世界第二。 近些年来 , 随着 中国经济的 巨大成功 , 所谓 “ 中 国道路” 、 “ 中国奇迹 ” 或者称“ 中国模式 ” 成为热点。
怎样的阶段 ; 二是如何描述 已经走过的中国工业化
进程 , 中国工 业化 进程 具有 怎样 的特 征 ; 三是 中 国什
么时候能够实现工业化 , 中国能够顺利地成为工业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5 — 2 0
家都处于后工业化阶段。绝大多数发展 中国家都处 于 工业化 初期 、 中期或 者后 期 。 为 了更 具 体研 究一 个 国家或 地 区的工 业化 水平 , 还可 以把 工 业化初 期 、 中
的阶段 , 一般可以从经济发展水平 、 产业结构 、 工业 结构、 就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等方面, 选择相应的指标 来综合评价和判断 。 改革开放以来 , 我国在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同
时, 也加 速推 进 了工业化 进程 。尤 其是 在进 入 2 1 世
指标 ; 产业结构方面 , 选择一二三产业增加值 比为基 本指标 ; 工业结构方面, 选择制造业增加值 占总商品 生产部门增加值的比重为基本指标 ; 空间结构方面 , 选择人 口城市化率为基本指标 ; 就业结构方面, 选择 第一产业就业 占比为基本指标 ,再结合相关理论研 究和国际经验估计确定了工业化不 同阶段的标志值
工业化中期

工业化中期
工业化中期是指一个地方工业发展处于中期阶段。
工业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中间过程。
现代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现代化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工业化的过程。
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其经济发展一般都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结构调整在推动工业发展、加速经济增长方面起核心作用。
在工业化的不同时期,结构调整的范围和特点不同。
一般来讲,人均收入超过1000美元,就标志着进入工业化的加速发展时期。
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结构调整最频繁,结构变动最剧烈,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最有力。
第二,在生产的诸要素中,资本和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在工业化发展的不同阶段上,不同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的重要性相对不同。
在工业化中期,资本投入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角,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但总的趋势是逐步下降的。
而因技术进步引起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上升,到工业化持续发展时期,它已取代资本而成为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因素。
第三,在各类需求中,中间需求(或者生产需求、投资需求)的增长是总需求增长的主角。
在工业化中期,相对于国内最终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来讲,中间需求的增加是制造业迅速成长、产业链拉长的主要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业化中期阶段的一般特征
和应注重的几个问题
厉佛灯
工业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中间过程。
现代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现代化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工业化的过程。
因而,判断我市经济发展水平,就必须分析我市工业化发展水平。
去年,我市人均GDP按当年价格计算达到12000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人均为1450美元;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占GDP的9.4%、56.9%、33%;
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约占从业人员总数的58%;城市化率在32%以上。
按国际上通行的标准来衡量,从总体上看,我市经济发展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中共金华市委《关于制定金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必须从整体发展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这些宏观背景新趋势和自身的阶段特征,顺势应时,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发展。
”纵观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其经济发展一般都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结构调整在推动工业发展、加速经济增长方面起核心作用。
在工业化的不同时期,结构调整的范围和特点不同。
一般来讲,人均收入超过1000美元,就标志着进入工业化的加速发展时期。
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结构调整最频繁,结构变动最剧烈,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最有力。
第二,在生产的诸要素中,资本和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在工业化发展的不同阶段上,
长的贡献最大,但总的趋势是逐步下降的
步上升,到工业化持续发展时期,它已取代资本而成为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因素。
第三,在各类需求中,中间需求(或者生产需求、投资需求)的增长是总需求增长的主角。
在工业化中期,相对于国内最终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来讲,中间需求的增加是制造业迅速成长、产业链拉长的主要原因。
根据上述几个特征,结合我市实际,我们在提升工业化、加快经济发展中应注重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注重始终把工业作为“十五”时期的重中之重来抓。
从我市所处工业化阶段来看,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还有一定的上升空间,我市要完成工业化阶段,进入服务经济时代,至少还要经历十多年的时间。
即使我市的剩余劳动力将重点向第三产业转移,但第三产业的发展也有赖于工业的发展,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二要注重经济结构调整。
现阶段我市已经进入一个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企业重组的时期,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因素将在较长时期内和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
下大力气抓好结构调整,加快产业产品的优化升级,是推进我市工业化进程,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认识,始终关注、高度重视结构调整,特别是在当前国家采取增加投资扩大内需的政策、某些产业产品的市场和经营状况有所好转的情况下,我们更要强调结构调整的重要性,不能因为结构调整是中长期才见效的政策而贻误时机。
加快结构转换升级,首要的问题是要明确调整的思路。
基于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和我市产业结构的实际状况,我们应该确立这样的总体思路:把迎接知识经济挑战与加快工业化进程紧密结合起来,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武装农业、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新兴第三产业,着力培育并形成几个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优势产业和产品。
就目前我市加快工业结构的转换升级来看,有两个重点必须抓紧抓好:一是抓集聚。
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吸引企业向城镇的工业园区集聚。
这既有利减轻企业的投入成本,加快企业发展,也有利于推进城市化进程,还有利于环境保护,可谓一举多得。
二是抓扶优扶强。
就是要扶持一批优势企业。
一个经济发达的地区必定有一批“挑大梁”的优势企业。
我市“挑大梁”的企业,特别是在全国来说能“顶天立地”的企业还很少,与温州、台州等地相比,这也是一个主要的差距。
为此,应加大扶持和培育优势企业的力度。
市区和一些县(市)目前制定的“一厂一策”扶持政策,要真正落到实处。
三要注重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经过多年来的努力,我市在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比较灵活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但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市仍然处于新旧体制转轨时期,企业制度创新、政府职能转变、要素市场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一系列重点、难点问题尚有待进一步突破。
而劳动就业、市场开拓等现实经济生活中的诸多困难、问题和矛盾又对体制改革提出了新要求。
加快实现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不断消除体制性制约因素,仍然是我市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改革意识,把改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重新强调“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改革就不能发展”的观点,真正做到以改革促发展。
四要注重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
现阶段我市正处于工业化加快发展时期,尽管劳动特别是资本要素仍然需要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技术进步因素的作用会越来越突出,越来越成为推动发展的主导力量,而技
术进步的核心问题也就是人才问题。
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必须切实抓好“科教兴市”战略的实施,更加重视人才问题,努力拓宽人才供给渠道,提高人才供给能力,始终把人才问题作为科技进步和加快工业化进程的第一位工作来抓,尤其要把金华籍的人才利用好,要采取必要的政策措施,激励他们通过各种途径,为家乡的发展建功立业。
五要注重环境的不断改善。
环境也是生产力。
重视环境问题也就是重视发展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之所以能够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市上下始终重视硬环境和软环境的改善,如政务公开、集中办事大厅建设、企业投诉中心的设立等等,对改善投资环境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要继续把不断改善发展环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始终摆在突出的位置。
硬环境建设,要重点强化和完善城市综合功能,加快现代信息网络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软环境,要重点围绕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起能够充分调动各种经济成分积极性,发挥各种生产要素作用的政策环境;围绕依法治市,建立起依法办事,注重信誉的法制环境;围绕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建立起与国际规则和惯例接轨的开放环境;围绕机构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建立起服务质量更高和更有效率的管理环境。
(作者为金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