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试卷失街亭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学习要点与能力训练47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失街亭》《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学习要点与能力训练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红色字注音
①叱左右推出斩之()
②筑起城垣()
③舜帝殛鲧用禹()
④辎重等器,亦无遗失()
⑤熟谙战法()
⑥把延困在垓心()
⑦长史杨仪进曰()
⑧父亲何故自隳志气耶()
⑨为掎角之势()
⑩乃偏裨之事耳()
2.下列注音有误的一项:
A.屏去左右(bǐng)合具薄赆(jìn)
B.胁肩谄笑(xiàn)不以贫窭易心(jù)
C.勿为贾竖子所欺(gǔ)必加黜逐(chù)
D.充轫于中(rân)李公子负心薄倖(xìng)
3.下列字形无误的一项:
A.人物形像一帆风顺认罪服法自暴自弃
B.望而却步功不可没事半功倍视死如归
C.雨露甘霖变幻莫测坐想其成白头偕老
D.生杀予夺远大报负小恩小惠志大财疏
4.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
A《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著,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小说,也是一部有影响的长篇历史小说。
B.《三国演义》是根据陈寿的《三国志》、裴松之作注的正史材料,以及民间传说,再加上作者个人的丰富生活经验创作而成。
C.《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选自《警世通言》,作者为明末小说家冯梦龙。他的作品最著名的有“三言”和“二拍”。
D“三言”是宋元明三代最重要的一部白话短篇小说总集,包括《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5.对下列这首词的鉴赏有误的一项:
满江红赤壁怀古
(宋)戴复古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
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A.上片第一句远不如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有气势,但词人以朴素的叙述入题,倒也显得自然轻快。
B.“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两句,用精工的对偶句,把战争的场面表现得真实而又生动,描绘了蜀吴联军的高昂士气,写出了火攻曹军时的翻江倒海之势。“貔虎”本指猛兽,比喻勇猛的军队。
C.“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句,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有异曲同工之妙,传神地描绘出曹军崩溃之快,周瑜取胜之速“今如许”转折一问,感慨苍茫,意味深厚。
D.词下片数句,写赤壁矶附近的山川形胜,追怀赤壁之战的遗迹,表达自己少读历史书籍的感慨,而词最后忧国伤时的感怀,也与姜夔的“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用的同一种手法,再无心欣赏道旁杨柳。
6.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却说孔明自令马谡等守街亭去后,犹豫不定。忽报王平使人送本至。孔明唤入,左右呈上图本。孔明就文几上拆开视之。拍案大惊曰:“马谡无知,坑陷吾军矣!”左右问曰:“丞相何故失惊?”孔明曰:“吾观此图本,失却要路,占山为寨,倘魏兵大至,四面围合,断汲水道路,不须二日,军自乱矣。若街亭有失,吾等安归?”长史杨仪进曰:“某虽不才,愿替马幼常回。”孔明将安营之法,一一吩咐与杨仪。正待要行,忽报马到来,说:“街亭、列柳城尽失了!”孔明跌足长叹曰:“大事去矣!此吾之过也!”急唤关兴、张苞吩咐曰:“汝二人各引三千精兵,投武功山小路而行。如遇魏兵,不可大击,只鼓噪呐喊,为疑兵惊之。彼当自走,亦不可追。待军退尽,便投阳平关去。”又令张翼先引军去修理剑阁,以备归路。又密传号令,教大军暗暗收拾行装,以备起程。又令马岱、姜维断后,先伏于山谷中,待诸军退尽,方始收兵。又差心腹人,分路报与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官吏军民,皆入汉中。又遣心腹人到冀县搬取姜维老母,送入汉中。
(《三国演义》九十五回)
选出对本文段理解有误的一项:
A.本段中“犹豫不定”“就文几”等词表明诸葛亮在派马谡出兵守街亭时,是不甚放心的,基于他对马谡的了解,他已感到此事凶多吉少,对派马谡深感后悔。
B.诸葛亮在听到街亭和列柳城失陷的消息后,第一个反应就是“吾之过”。其实在派马谡出征时,诸葛亮已反复强调了街亭的重要并授之布阵的方法,是马谡一意孤行才导致战事不利。孔明的自责,恰表现了他的胸襟和气度。
C.在诸葛亮得知街亭已失,顿足叹惋之时,却也冷静地采取了一系列的补救措施,“急唤”“又令”“又密传令号”“又令”“又差”“又遣”等词生动表现了孔明遇险时的有条不紊。
D.小说在叙述孔明布置撤退步骤时,特别提到他关照三郡的军与民都撤入汉中,以及特派心腹人将姜维的老母接入汉中,因为姜维在断后。这些既表现了诸葛亮的细致谨慎,更表现了他的宽厚爱民和对下属的体恤。
二、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作为中国长篇小说的经典性巨著《三国演义》、《水浒传》是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诞生的:一个千疮百孔的王朝倒塌了,废墟上另一个崭新的、统一的、生气勃勃的明王朝在崛起。
许多杰出人物曾为摧毁腐朽的元王朝做出过史诗般的贡献,这是一个没有人能否认的英雄如云的时代。于是,小说家很自然地产生了一种富有时代感的小说观念,即有效地塑造和歌颂民众心中的英雄形象,以表达对以往历尽艰辛、壮美伟丽的斗争生活的深挚怀念。他们要从战争的“史”里找到诗。而“史”里确实有诗。英雄的历史决定了小说的英雄主义和豪迈的诗情。我们说,明代初年横空出世的两部杰作——《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标志着一种时代的风尚;这是一种洋溢着巨大的胜利喜悦和坚定信念的英雄风尚。这种英雄文学最有价值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传奇性。他们选择的题材和人物本身,通常就是富有传奇色彩的。我们谁能忘却刘备、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和李逵、武松、鲁智深、林冲这些叱咤风云的传奇英雄人物?通过他们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刚毅、蛮勇、有力量、有血性的世界。这些主人公当然不是文化上的巨人,但他们是性格上的巨人。这些刚毅果敢的人,富于个性、敏于行动,无论为善还是为恶,都是无所顾忌,勇往直前,至死方休。在这些传奇演义的故事里,人物多是不怕流血、蔑视死亡、有非凡的自制,甚至残忍的行为都成了力的表现。他们几乎多是气势磅礴、恢宏雄健,给人以力的感召。这表现了作家们的一种气度,即对力的_________,对勇的______,对激情的_______。它使你看到的是刚性的雄风,是男性的严峻的美。
《三国演义》、《水浒传》反映了时代的风貌,也铸造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它们线条粗犷,不事雕琢,甚至略有仓促,但让人读后心在跳、血在流,透出一股逼人的热气,这就是它们共同具有的豪放美、粗犷美。这些作品没有丝毫脂粉气、绮靡气,而独具雄伟劲直的阳刚之美和气势。作者手中的笔如一把凿子,他们的小说是凿出来的。它引起人们十分强烈的情愫:或能促人奋发昂扬,或能逼人扼腕悲愤,或能令人仰天长啸、慷慨悲歌,或能教人刚毅沉郁、壮怀激烈。《三国演义》、《水浒传》的气势美,就在于它们显现了人类精神面貌的气势,而小说作者所以表达了这种气势美,正是由于他们对生活的气势美的独到的领略能力,并能将它变形为小说的气势美。
(选自《史里寻诗到俗世咀味》宁宗一)
1.为下列句子选择一组最恰当的词语:
对力的________,对勇的___________,对激情的____________。
A.礼赞崇拜追求
B.歌颂礼赞追求
C.礼赞向往歌颂
D.崇拜追求礼赞
2.作者讲“从战争的‘史’里找到诗”“而‘史’里确实有诗”,这里的“诗”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诞生,“标志着一种时代的风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举例说明《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所传达出来的阳刚之美和气势。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