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模式

合集下载

《区域经济学》课件

《区域经济学》课件
区域经济政策的评估
通过经济增长、就业、收入分配等方面的指标,对区域经济政策的实 施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
区域经济政策的调整
根据评估结果和经济发展形势,对区域经济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以 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区域协调发展的概念
指不同地区之间在经济、社会 、文化等方面相互促进、共同 发展,实现地区间的均衡发展 。
1
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的相 互关系和内在联系,包括产业结构、就业结构、 城乡结构、地区结构等。
2
区域经济结构的形成受到自然资源、地理位置、 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经济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
3
区域经济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的 发展水平和可持续性。
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产业布局是指产业在地域上的分布和组合,是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
人口因素
区域内的人口数量、素质和结构等会 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如劳动力供给 和市场需求。
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 因素,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出口导向型模式
以出口导向型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通 过扩大出口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模式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总结词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详细描述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特定地区的经济发展、产业布局、资源配置、城市化、区域政策等, 以及地区间的经济关系和互动。
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
总结词
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
详细描述
区域经济学对于理解地区经济发展、制定有效的区域政策和促进地区间经济协调发展具 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政府和企业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经济决策,推动地区经济的

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_路径及趋势

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_路径及趋势

2007年第9期《宏观经济管理》○马强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路径及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域相邻的两个以上地区或国家,在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基础上,通过政府间谈判和签定协议的形式,相互采取比区域外更为开放自由的贸易投资政策,并在体制框架和调节机制上,结合成的经济合作组织和国家经济集团。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可从以下四个角度进行划分:一是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的类型或层级顺序,可分为特别优惠关税区、个别商品的一体化、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联盟、货币联盟、经济与政治联盟等8种类型。

二是按照组成国的性质来划分,因为发达国家大多位于北半球,发展中国家位于南半球,所以,习惯上往往把发达国家之间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称为北北(NN)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称为南北(SN)或北南(NS)型,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称为南南(SS)型。

当前,这三种组织模式中,以南南型和北北型较多,南北型较少。

三是按照是否具有相互之间的排斥性特点,可分为开放性模式和排他性模式。

所谓排他性,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即对其成员国数量或区域的限定和优惠政策的限定。

四是按照法源的不同,可分为依照GATTXXIV(关贸总协定第24条)、GATSV(服务贸易总协定第5条)、授权条款以及混合条款设立等四种类型。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路径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追求静态贸易福利最大化、改善一国贸易条件、追求动态效应最大化和其他非传统经济收益等。

目标确定后,通过什么样的路径来参与一体化并达成预期目的就成为关键。

从现实中不同侧面来看,各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路径呈现多样性,且在空间扩展和时间延续过程中,并不单纯选择一种路径来构建一体化,往往是在一定时空阶段以一种路径为主,其他为辅,各种路径之间并不排斥,反而相辅相成。

具体体现为以下几种路径:路径一:由一体化的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不断发展的路径。

典型的如欧盟,其演进路径是:1952年,欧洲其中的6个国家设立欧洲煤炭钢铁联合体;1957年3月,6国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20世纪90年代初期,建成包括12个西欧国家的统一市场;欧洲联盟条约于1993年11月1日正式生效,成立欧盟;2002年1月1日,欧元纸币和硬币开始流通,同年3月1日,欧元成为该区域惟一的法定货币。

区域分工的特点和模式

区域分工的特点和模式

区域分工的特点和模式
区域分工是一种重要的区域经济联系形式,它是指各地区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割和组织。

它的特点和模式如下:
一、特点:
1. 地方专业性:各地区在经济活动中以自己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和产业为主,形成地方专业化的生产格局。

2. 区际协作性:各地区之间通过贸易往来和互相提供原材料、零部件、能源和技术支持等方式,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

3. 层次性:区域分工的发展程度和规模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从单个企业的部门分工发展到整个行业的产业链分工,再到跨区域的经济区域间的产业布局分工。

4. 综合性: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不仅体现在物质产品的交换上,还体现在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的合作交流。

二、模式:
1. 垂直分工模式:各地区之间在同一个生产过程中不同生产阶段进行专业化的生产,彼此相互关联并产生互动合作的关系。

2. 水平分工模式:各地区之间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以不同的行业为主,在各自的领域内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并形成一个紧密的区域经济网络。

3. 组合分工模式: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既有垂直方向的专业化生产分工,也有水平方向的行业分工,同时结合其他方面的互补优势,共同组成一个完整而有机的区域经济体系。

4. 交错分工模式:各地区之间既有垂直方向的专业化生产分工,又有水平方向的行业分工,同时还存在其他方面的需求互补关系,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区域经济网络。

总之,区域分工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它能够促进区域间的经济融合、优势互补和资源优化配置,推动整个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区域经济学模型与案例分析-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区域经济学模型与案例分析-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区域经济学模型与案例分析
主 编 刘耀彬 副主编 张 灵 封亦代
第一章 区域经济的学科属性



第一节 区域与区域经济的本质 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的特征 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 区域与区域经济的本质




一、区域的概念及本质 (一)区域的概念 不同学科对区域有不同解释: 地理学:区域是地球表面的地域单元。 社会学:区域看做具有共同语言、共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 社会聚落。 行政学:区域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
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的特征




1.区域性 区域经济学具有区域性的特点,主要是由于资源禀赋差异、集聚经济和 转移成本的存在决定的。 2.综合性 从广义的角度看,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而 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容无所不包,所以区域经济学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 边缘学科,需要熟悉其他相关的经济学知识。 3.实践性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经济学,建立在经济地理学基础上,是经济学与 经济地理学相结合的产物。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空间问题, 即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环境条件对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相应的资源配置过 程的制约和影响,是关于人的空间经济活动规律和经济的区域秩序与区 域组织的科学,其理论的应用非常广泛。




二、区位选择 1.地理区位 2.生产要素 3.基础设施 4.交易成本 5.聚集经济 6.地方政府表现
第二节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指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在特定经济区域内 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它是在长期经济发展过程 中人类经济活动和区位选择的累积结果,是区域生产要素、 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类型、经济控制力等在一定地域空 间上的综合反映。 一、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 1、点 也称之为节点,表现为一定区域范围经济活动内聚力极化而 成的中心,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点状分布形态。它是区 域经济活动的重心所在,是区域空间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

区域协同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区域协同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区域协同发展的经济学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各国之间的联系不断增强,区域合作越来越成为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区域协同发展也成为了越来越多政策制定者和学者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区域协同发展的优点、必要性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一、区域协同发展的优点1.提高地区经济效益通过区域协同发展,不同地区间的资源得到优化、整合、共享,产生了新的经济效益。

例如,上海与周边地区形成了一个较为稳定的经济区域,上海打造了世界级港口和金融中心,与周边地区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了协同作用,从而推动了整个区域的经济快速发展。

2.增强地区竞争优势区域协同发展可以让不同地区之间共享优势、弥补劣势,形成互补性,提高整个区域的竞争优势。

例如,长江三角洲的协同发展,可以将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的优势互相补充,形成长三角经济区的协同效应,提高整个地区的竞争力。

3.促进资源合理分配区域协同发展可以通过资源融合、迁移和共享,使不同地区的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

例如,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广东的实力在制造业、服务业等方面很强,而香港则拥有先进的金融和商业环境,两者合作可以形成优势互补,推动整个地区更好地发展。

二、区域协同发展的必要性1.促进全球化背景下的地区经济发展全球化的加速带来了市场化需求和跨国企业的竞争,而区域协同发展可以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资源共享、协作发展。

同时,在全球化的同时,国际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也提高了区域合作的必要性。

2.迎接全球性挑战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背景下,面对一些全球性的挑战如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经济危机等问题,区域合作也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例如,全球气候变化问题需要国际合作,而区域合作也是提高某个地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抵御自然灾害的风险等的重要手段之一。

3.实现基础设施互联区域协同发展也可以促进不同地区之间基础设施的互联,为更好地实现生产、物流等要素的迁移提供便利。

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
罗斯托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分为6个阶段,依次是传统社会阶段、准备起飞阶段、起飞阶段、走向成熟阶段、大众消费阶段和超越大众消费阶段。走向成熟阶段这是指一
个社会已把现代化的技术有效地应用到了它的大部分产业的时期。在这一阶段,国家的产业以及出口的产品开始多样化,高附加值的出口产业不断增多,厂家和消费者热衷新的技
二、区域规划的方法有哪些?
1、系统分析法2、传统综合法3、比较与评价大4、数学模拟法
三、发展战略的层次项分别是?
经济发展发面:1、总量指标2、结构指标3、各产业发展状况指标4、财政状况指标5、物价状况指标
科技进步与效益方面:1、科技进步2、效益
人民生活方面:1、居民收入水平2、居民消费水平3、居民和居住状况4、收入差别
九、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有哪些?
1、杜能农业区位论2、韦伯工业区位论3、平衡发展理论4、不平衡发展理论5、区域分工贸易理论6、梯度转移理论7、增长极理论8、点轴开发理论9、网络开发理论10、累计因果理论11、中心--外围理论12、城市圈域经济理论
十、区域资源一般有哪些特征?
1、有用性;2、稀缺性3、多用途性和可替代性4、地域性5、整体性及综合性
术和产品,投资的重点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了资本密集型产业,国民福利、交通和通讯设施显著改善,经济增长惠及整个社会,企业开始向国外投资,一些经济增长极开始转变
为技术创新极。中国目前也已经进入了这一发展阶段。对于中国的发展就是能够及时的采取有效的工业化和结构调整政策,就可以防止出现进一步的衰退,使经济增长维持稳定,
12、区域投资政策:是指中央政府利用其在基础设施及生产性项目建设上的投资权
13、区域管理:是随着区域经济特别是区域问题的产生而形成的一种政府干预经济生活的手段。

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

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第一章1、区域结构:区域并非是杂乱无章的众多事物和现象的聚集,而是由一种网络结构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区域的本质是一种结构;这种结构并不是先无就有的,而是逐渐形成并不断演进而来的;这种结构的过程也就是某一区域的形成过程;当然对不同区域而言,这种结构的完善程度是千差万别的,如何把握该区域的结构特征是构建区域经济的关键所在;2、区位论:研究如何为各个厂商寻找最佳的生产区位,以便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的理论;3、区域经济: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4、新区域经济观: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域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第二章1、经济区位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2、经济区域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3、区域经济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4、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在一定自然区域或行政区域中变化或运动规律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是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相结合的产物第三章1、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指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相互间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间的社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域的过程;2、理论体系:包括关税同盟理论、自由贸易区理论、共同市场理论、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综合发展战略理论等;以关税同盟理论为核心;3、发展趋势及模式: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为:1.由一体化的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不断发展的模式;如:欧盟;2.一体化覆盖的内容由少到多;3.针对各国关注的共同的战略性资源或物资产品,为协调其生产和出口而建立单个商品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如:欧佩克;4.地理位置上相邻的国家或地区由于相互经济、政治关系发展需要建立一体化;如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西非国家共同体、南非发展共同体和东南非共同市场等;5.地理位置上不相邻国家之间根据某种目的而建立一体化;如美国与中东国家建立中东自由贸易区;6.单个国家间建立的双边经济一体化组织;如美国与约旦达成的自由贸易协定等;7.单个国家与一个国家集团之间建立一体化组织;如墨西哥与欧盟达成了FTA;8.集团与集团之间签订一体化协定进行合并;如欧共体;9.已有的一体化集团与一个国家形成一体化;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谈判;10.地理范围上连接的国家不短扩展形成的一体化;如以美国为主导的美洲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发展新趋势为:1.出现了明显加速的趋势;2.向双边化发展;3.向纵深推进;4.趋向复杂性和多样性;5.空间概念淡化;6.趋于开放性;7.走向南北合作;4、典型合作组织: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典型合作组织包括: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第四章1、综合经济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交通通信网络为脉络,上下级城市密切联系,可以为实现更高级的发展目标独立承担一个方面任务的连接成片的区域;2、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法令划出一定范围,在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采取较其他地区更开放、更灵活、享有更优惠政策的地区;3、城市经济:城市经济是指由工业、商业等各种非农业经济部门聚集而成的地区经济;4、科技工业园区:将工业产业与科技活动结合,集聚在一起,形成的一某一产业为主的区域经济区;第五章1、总部经济:总部经济是指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入驻,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集群布局,生产加工基地则安排在营运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从而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2、概念与内涵:概念是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逻辑思维的最基本单元和形式;概念的辩证法是指概念的形成、变化和发展以及概念间的联系和转化的辩证关系;内涵是指某一逻辑术语所包含的性质或一组性质,这种性质是用概念表达的,或包含在概念中,或对于所指的事物的概念是主要的;第六章1、区域经济发展梯度: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以及由低水平地区向高水平地区过度的空间变化历程;2、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创新、发展、成熟、衰老;3、极化效应:任何一个地区,不管什么原因,只要它发展到达了一定的水平,超过了起飞阶段,就会具有一种自我发展的能力,可以不断积累有利因素,为自己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即使原来赖以发展的有利条件已经不存在,它仍可以继续发展;这就是极化效应;4、扩展效应:发达地区在发展的同时,不断向周围扩展,将不发达地区的经济也带动起来的一种效应;5、回程效应:在极化效应作用的同时,作为扩展效应的对立物而起作用的;区域经济发展梯度: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以及由低水平地区向高水平地区过度的空间变化历程;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创新、发展、成熟、衰老;极化效应:任何一个地区,不管什么原因,只要它发展到达了一定的水平,超过了起飞阶段,就会具有一种自我发展的能力,可以不断积累有利因素,为自己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即使原来赖以发展的有利条件已经不存在,它仍可以继续发展;这就是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发达地区在发展的同时,不断向周围扩展,将不发达地区的经济也带动起来的一种效应;回程效应:在极化效应作用的同时,作为扩展效应的对立物而起作用的;辐射理论:一般以大中专门研究经济辐射以及相互辐射现象及规律的理论;点辐射:城市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推开,引起周边地区发展的辐射;线辐射:一般以铁路干线、公路干线、大江大河以及大湖沿边航道和濒临沿海的陆地带为辐射的带状源,向两翼地区或上下游地区推开;面辐射:由点辐射和线辐射形成了经济发展较为发达的地区,然后由这些地区形成再向周边地区的辐射;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经济无论出于哪个发展阶段,无论达到什么样的发展水平,都会形成一定的产业结构;区域产业结构就是区域内产业的分布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二重结构:量上讲:一方面存在着少数处于垄断地位的大型企业,一方面存在着数量和比重很大的中小型企业:一方面是少数占垄断地位的现代化大型企业,一方面是带有前资本主义特征或自然经济特征的中小型企业;变动导向理论:区域产业结构变动导向,是指从宏观上看,区域产业结构沿着一个什么样的方向演进;变动导向理论就是研究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的变动导向问题的理论;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破坏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作为人类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的高度概括,不仅要考虑自然层面的问题,甚至要在更大程度上考虑人文层面的问题;因此,许多文献研究可持续发展,都把视野拓展到了自然和人文两个领域,不仅要研究可持续的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与自然生态问题,还要研究可持续的人文资源、人文环境与人文生态问题;从单纯地关注自然—社会—经济系统局部的自然属性,到同时或更加关注社会经济属性,以把握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寻找全球持续发展的途径,这是现代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环境社会学与社会生态学兴起的根源;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用以评价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的一系列指标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区域差异:不同的区域由于区位因素的不同,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会不同,因此对工业产业的吸引力也不同,这就是区域差异;地域分工:指相互关联的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异,它是社会分工的空间表现形式,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绝对优势:将不同国家的同种产品的成本进行直接比较,某种产品所花成本绝对地低,称为具有“绝对优势”;比较优势:指将本国不同产品成本的比率与国外同类产品的成本比率进行比较;如果较低,则本国就具有比较优势;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指产业结构适应市场变化和保持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而向高级化调整、演进的可能性条件;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区域社会综合指标的提高;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指的是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所组成的有机体;综合评判方法:所谓综合评判,就是对多种因素所决定的事物或现象做出总的评价;区域经济开发:结合本区域经发展以及地域条件的特点,建立开发战略和发展规划,以促进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优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解释

区域经济一体化解释

区域经济一体化解释1.引言1.1 概述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在特定地理区域内,通过加强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合作,实现资源的互补利用、市场的扩大和经济的整体竞争力的提升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它旨在通过促进跨地区的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的优化,推动地区经济的协同发展和整体提升。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了许多国家和地区追求经济增长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在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各个地区之间通过加强经济合作,实现资源要素的流动和互惠互利,进一步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理念是通过整合资源、提高市场规模和效应,实现制度和政策的协调与统一,推动地区经济的整体发展和提高。

它强调的是各个地区之间的合作与互惠,通过资源的优势互补、产业的协同发展和市场的一体化,实现经济的内外联动与共同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许多积极影响。

首先,它可以有效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实现各个地区之间的互惠互利。

其次,通过促进市场的一体化和扩大,加强了地区经济的竞争力,提升了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

此外,通过加强制度和政策的协调与统一,可以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和政策环境。

然而,尽管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许多优势和潜力,但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难题。

其中包括不同地区之间发展水平的差异,制度和政策的差异,以及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这些问题需要各个地区积极合作,加强沟通与交流,共同解决,以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长期稳定发展。

综上所述,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种推动地区经济协同发展和提高的重要经济发展模式。

通过加强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和市场的优化配置,可以有效推动地区经济的整体发展和提升。

然而,要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需要各个地区积极开展合作,解决各种挑战和难题,共同推动地区经济的繁荣和稳定发展。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结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们将介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定义和概念。

《区域经济分析》课件

《区域经济分析》课件

总结词
区域经济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它对于促进经济增长、优化资源配置、缩小地区差距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详细描述
区域经济是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地方财政实力。同时,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区域经济能够提高生产效率,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增强地区经济的竞争力。此外,区域经济的发展还有助于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地区间的均衡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THANKS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总结词
以农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
详细描述
农业化发展模式主要依靠地区内的农业资源,通过发展农业来推动经济增长。这种模式注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附加值,同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农业服务体系。
总结词
以城市为主导的发展模式
详细描述
城市化发展模式主要依靠地区内的城市资源,通过城市化进程来推动经济增长。这种模式注重提高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化水平,同时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
总结词
点轴开发理论是区域经济学中关于区域开发和空间布局的理论,它强调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以点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扩散,同时以轴为通道促进经济要素的流动和集聚。
详细描述
点轴开发理论认为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应选择具有优势的地区作为点,以点为中心集聚资源和人口,形成增长极。同时,通过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轴线,将各个点连接起来,促进经济要素的流动和集聚。这种点轴开发模式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的空间布局和协调发展。
自然资源、地理位置、政策倾斜、技术水平等不同因素导致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原因
表现
通过区域合作,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高中地理课件区域的经济联系)

高中地理课件区域的经济联系)

高中地理课件区域的经济联系1. 引言地理是一门研究人类与自然、人类与人类共同生活空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地理课程也扮演着培养学生地理意识和地理思维的关键角色。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区域的经济联系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区域的经济联系指的是不同地区在经济活动中的互相依赖和相互联系。

本文将从区域的经济联系的定义、种类以及案例分析等方面探讨高中地理课件中区域的经济联系的内容。

2. 区域的经济联系的定义区域的经济联系是指不同地区之间在经济活动中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联系。

区域的经济联系包括但不限于商品流通、劳动力流动、资金流动、信息流动等方面。

区域的经济联系是现代经济全球化的产物,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

3. 区域的经济联系的种类在高中地理课件中,区域的经济联系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种类:3.1 商品流通商品流通是指商品在不同地区之间的买卖、运输和交流活动。

商品流通是区域经济联系中最为直观和常见的形式,通过商品流通,不同地区可以满足各自的需求,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比如,沿海地区以出口贸易为主,而内陆地区则侧重于发展内需市场。

在商品流通中,交通网络的发展和物流体系的完善对区域经济联系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3.2 劳动力流动劳动力流动是指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薪资待遇等而从一个地区流动到另一个地区的现象。

劳动力流动既是区域经济联系的一种表现,也是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供给的结果。

在劳动力流动中,往往涉及到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农民工的跨省务工等情况。

劳动力流动不仅会影响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问题,也会对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3.3 资金流动资金流动是指不同地区之间的资金投资、融资和财富转移等活动。

资金流动是支持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保障,通过资金流动,不同地区可以进行投资和融资活动,促进经济发展。

例如,发达地区往往向欠发达地区提供资金支持,推动其经济发展。

资金流动还可以通过金融市场的发展和货币体系的完善来实现。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协作视角下的区域经济协作模式研究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协作视角下的区域经济协作模式研究

2008年12月第7卷第4期三r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 our nal of S a nm e nxi a Po l yt echni cD ec..2008V01.7.N04区域发展研究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协作视角下的区域经济协作模式研究张晓明(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河南三门峡472000)摘要: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首先必须打破地区封锁,优先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协作.使其起到梯度转移中转站和区域发展增长极的作用。

以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协作试验区经济合作模式的探索为出发点.研究区域经济协作的模式的途径和各自特点,分析各经济主体的定位以及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路径和手段选择。

确立这样的一个经济发展试验区的真正协作模式,对于我国当前正在实施的区域经济协作战略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艾和必要性。

关键词: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经济;协作;模式中围分类号:F127.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123(2008)04枷36—05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2008年规划课题(2008.J K G H A G H一527)收稿日期:2008—10—26作者简介:张晓明(1973一),女,江苏徐州人,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管理学硕士。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协调各方利益关系。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加速推进的阶段,各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这使得协调区域发展问题更为复杂。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政府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战略、方针和措施。

从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到促进中部崛起,把建立区域协调互动机制作为增强经济发展协调性的重要指标。

无论是国内外区域发展的理论还是实践结果都表明.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首先必须打破地区封锁.优先推进区域结合地带的发展,使其起到梯度转移中转站和区域发展增长极的作用【1I(P'14)。

区域协调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

区域协调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议题。

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各地区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发展程度相对均衡,相互协调配合,形成一种有效的地区协作发展模式。

高质量发展则是指在保障经济稳定增长的前提下,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1. 区域协调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区域协调发展是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各地区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的差异性决定了其经济发展的特点。

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确保各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避免出现资源过度集中或者过度分散的情况。

只有各地区协调发展,才能形成全国经济发展的合力,推动国家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

2. 区域协调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保障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区的协调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保障。

只有各地区发展相互协调,才能保证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避免出现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区域协调发展也可以促进各地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技术创新和经济结构调整,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 区域协调发展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区域协调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推动力量。

各地区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将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推动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创新发展理念和模式,提高全国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只有各地区协调发展,才能保证高质量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区域协调发展与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只有在各地区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政府应该加大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支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全国各地区实现协调发展,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4. 区域协调发展与高质量发展的挑战与机遇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地区之间的通联日益紧密,区域协调发展与高质量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区域协调发展要面对的挑战是各地区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差异以及人口流动等问题,这些困难都会影响各地区协调发展的效果。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的区域内,由相互依赖的企业、供应商、产业关联机构和相关产业形成的一种集聚模式和合作网络。

而区域经济发展则是指特定地域范围内的经济活动的总体情况和发展趋势。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关系,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促进创新和技术进步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有助于不同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促进创新和技术进步。

在产业集群中,企业可以共享资源与信息,并形成规模效应。

一些优秀的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引领产业的发展,激励其他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这种创新与技术进步的积极影响,将有助于提升整个区域的经济水平和竞争力。

二、优化资源配置产业集群能够优化资源的配置,实现资源的互补与共享。

不同企业之间可以通过合作,形成供应链与价值链,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与优化配置。

例如,某个地区的企业可以通过产业集群的形成,实现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的紧密合作,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率。

这种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提升区域竞争力产业集群作为一个整体,具有规模效应、技术外溢效应和品牌效应等优势,可以提升区域的竞争力。

通过产业集群的形成,可以吸引更多的资金和人才进入该地区,推动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

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协作,也可以激发创新与发展的动力,进一步提高区域的竞争力。

四、促进就业与经济增长产业集群的发展,往往伴随着就业机会的增加与经济增长的提升。

在产业集群中,企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从而增加了就业机会。

与此同时,产业集群的存在也会吸引更多的外资与投资,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增长。

通过产业集群的发展,可以实现就业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总结起来,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不仅能够促进创新与技术进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区域竞争力,还能够带动就业与经济增长。

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应积极支持和引导产业集群的发展,为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体化区域经济⼀体化—打造中国新区域经济摘要:区域经济⼀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区域经济⼀体化的发展越来越快,区域性经济组织和区域⾦融体系在推进贸易⾃由化⽅⾯可以起到互相补充,相互促进的作⽤。

经过改⾰开放2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经济区域已经形成了以⾹港-深圳-⼴州为中⼼的珠江三⾓洲经济圈、以江浙沪为中⼼的长江三⾓洲经济圈、以北京-天津为中⼼的环渤海经济圈三⼤经济圈,圈际间和圈内各城市间的竞争与协作并存的态势⽇趋显现,竞争的态势要求各个经济区域尽快确⽴⾦融中⼼城市、完成新形势下的⾦融体系的创新过程,以更好地促进和协调经济的发展。

⼀、区域经济与⾦融体系的关系说明区域经济发展速度与区域⾦融体系的发展⽔平制下,⾦融体系依附于经济结构,当⾦融发展⽔平⽇益提⾼,⾦融体系对经济结构的升级和发展就具有⼀定程度上的决定作⽤,尤其在社会经济的转型期,⾼效率的⾦融体系可以通过融资效率的提升促使经济结构合理化。

⾦融体系是⾦融机构、⾦融⼯具和⾦融市场相互作⽤⽽构成的有机整体。

⾦融体系的不断完善是城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个地区动员储蓄、吸纳并配置资本的能⼒和效率提升。

⾦融体系作为资⾦的融通体系已经成为城市综合竞争⼒的重要环境因素,决定着⼀个城市动员储蓄、吸纳并配置资本的能⼒与效率。

随着⾦融开放步伐和⾦融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融体系竞争⼒在城市或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将更加突出。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看法是,⾦融体系本⾝可能是⼀个“整盒”。

但实际上,⾦融体系是由⼀个个功能模块组成的,当采⽤拆解⾦融体系的⽅法来审视区域⾦融体系效率的时候,通常会注意到的问题是关于各个功能模块之间的协调问题。

在⾦融⾏业中,国际间的⼤型⾦融机构已经在考虑把多⽅⾯发展的⾦融机构逐步整合,形成⼀个⾦融控股体系,由⼀个统⼀的管理集团来划分职能部门、协调利益冲突。

对国家和地区⽽⾔,这样的思路也是有效的,事实表明,国际上各个先进国家宏观⾦融体系的各个模块正在出现相互融合的趋势,通过模块间的资⾦流动成为体系内流动的⽅式来提升融资效率。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的新形式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的新形式
建立背景
为了提高亚太地区的贸易便利化水平,各国共同推动建立电子口 岸网络。
发展历程
从最初的试点项目到覆盖整个区域的网络,不断优化和完善。
影响
简化进出口流程,降低贸易成本,提高通关效率,促进亚太地区 的贸易便利化。
THANKS
感谢观看
02
成员国之间合作空间广阔,包括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合作、 环境保护等。
03
需要加强政策协调和资源整合,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04
未来区域经济合作的展望与建议
加强贸易便利化与互联互通建设
推动贸易便利化
简化海关程序、减少贸易壁垒 ,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
加强信息交流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促进成员 国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
建设高效、安全的交通网络, 促进成员国之间的互联互通。
促进跨国公司参与
鼓励跨国公司在亚太地区设立 总部或分支机构,促进区域经
济一体化。
深化金融合作与创新
加强金融监管合作
建立有效的金融监管机制,防范金融风险, 维护区域金融稳定。
加强投融资合作
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支持区域基础设 施建设。
金融合作的深化与创新
金融合作的领域与目标
金融合作涉及货币政策、金融监管、资本市场等多个领域。合作目标包括维护区域金融稳定、促进资 本流动、降低交易成本等,有助于提升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金融合作的实践与成果
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在金融合作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例如,建立了清迈倡议等多边金融安全网机 制,加强了区域内的金融风险防范与应对能力。同时,推动了跨境资本流动便利化、本币结算等创新 实践,促进了区域经济的深度融合。
03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面临的挑战与 机遇

区域经济发展的协同与竞争模式

区域经济发展的协同与竞争模式

区域经济发展的协同与竞争模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也呈现出不同的协同与竞争关系。

为了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理性选择和运用协同与竞争模式,共同把握发展机遇,创造更大的经济利益。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模式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主要指的是经济体系内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等因素导致的角逐。

在当今经济环境下,各地区的竞争无处不在。

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和资源,各地区之间都在竞争着各种优势,从而追求更加优质的商业机会。

竞争的模式根据不同的区域经济条件而异,但是一般可以分为四种:价格竞争、质量竞争、技术创新与管理水平的竞争、产业集群的竞争。

其中价格竞争是最为普遍的竞争方式。

各地区为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优先选择降低价格来吸引客户的消费兴趣。

这种竞争方式在吸引消费者的同时会损害到企业的经济收益,进而影响到产品的质量。

质量竞争则是企业和制造商通过提高生产过程的质量水平来促进消费者的支付。

在这种竞争中,制造商一般不会把价格定得很低,因为消费者在购买时一般会对产品质量进行高品质的要求。

质量竞争对公司经济的收益会产生更大的利润。

技术创新和管理水平的竞争是促进企业和制造商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的手段。

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制造商可以生产更优质的产品。

在这个过程中,制造商受到科技、市场等因素的制约,从而不会产生过度或不必要的竞争。

产业集群的竞争是由产业集群中的各个制造商和企业竞争而形成的。

这种竞争方式是非常复杂的。

产业集群竞争的核心要素是以共同的供应链、技术协同、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等为基础,根据各自优势利用经验来互相融合。

在这种竞争中,制造商可以获得更多的销售机会。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协同模式不同的地区之间最好是合作和互惠,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推进共同的发展,这就是区域经济的协同。

特别是一些区域性经济体,其中的城市、企业等关键元素之间组成了一个紧密协同的网络,长期以来成为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团体重视的重点领域。

国外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现状

国外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现状

国外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现状一、区域经济理论演化区域经济理论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和空间组织变化的理论体系,其演化经历了古典区位论、现代区域发展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三个阶段。

古典区位论主要研究单个企业或产业的区位选择,探讨企业或产业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

现代区域发展理论则关注区域整体发展,强调区域内部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新经济地理学则将地理空间因素纳入经济学分析框架,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和扩散机制。

二、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国外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主要包括均衡发展模式、非均衡发展模式和跨越式发展模式。

均衡发展模式主张在区域内实现资源的均衡配置,推动产业协调发展。

非均衡发展模式则强调优先发展重点地区或产业,以点带面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跨越式发展模式则是利用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跨越传统产业阶段,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三、区域经济政策研究区域经济政策是政府干预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区域财政政策、区域税收政策、区域金融政策、区域土地政策和区域产业政策等。

这些政策旨在促进区域内的资本流动、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源开发,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四、区域经济与全球化全球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全球化使得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促进了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和产业转移。

然而,全球化也加剧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一些地区面临边缘化的风险。

因此,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创新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国外学者对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发现,创新能够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对于提升区域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如何培育创新环境、推动创新活动的发展,成为了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六、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主题,国外学者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三个组织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三个组织

欧洲联盟(英文名称:European Union;法文名称:Unioneuropéenne),简称欧盟(EU),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是由欧洲共同体(European Community,又称欧洲共同市场)发展而来的,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荷卢比三国经济联盟、欧洲共同体、欧盟。

其实是一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

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

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

欧盟现有27个成员国,总面积432.2万平方公里,人口5亿,GDP14.5万亿美元。

欧盟的宗旨是“通过建立无内部边界的空间,加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建立最终实行统一货币的经济货币联盟,促进成员国经济和社会的均衡发展”,“通过实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在国际舞台上弘扬联盟的个性”。

欧盟的盟旗是蓝色底上的十二星旗,普遍说法是因为欧盟一开始只有12个国家,代表了欧盟的开端。

实际上这个十二星旗代表的是圣母玛利亚的十二星冠,寓意圣母玛利亚将永远保佑欧洲联盟。

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

(语言冲突时以英语为标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简称APEC)是亚太地区最具影响的经济合作官方论坛,成立于1989年。

1989年1月,澳大利亚总理霍克访问韩国时建议召开部长级会议,讨论加强亚太经济合作问题。

1989年11月5日至7日,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新西兰和东南亚国家联盟6国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亚太经济合作会议首届部长级会议,这标志着亚太经济合作会议的成立。

1993年6月改名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APEC现有21个成员,分别是中国、澳大利亚、文莱、加拿大、智利、中国香港、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墨西哥、马来西亚、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秘鲁、菲律宾、俄罗斯、新加坡、中国台湾、泰国、美国和越南,1997年温哥华领导人会议宣布APEC进入十年巩固期,暂不接纳新成员。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是什么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是什么

第一种观点认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区域之间在经济交往上日益密切、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发展上关联互动,从而达到各区域经济均衡持续发展的过程。

第二种观点认为,区域协调发展是不同区域基于自身要素禀赋的特点,确定不同要素约束条件下的开发模式,形成合理的分工,同时在政府的调控下,保持区域之间的发展条件、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在合理的范围内,人与自然之间保持和谐状态下的发展状态。

第三种观点认为,区域协调发展是区域之间相互开放、经济交往日益密切、区域分工趋于合理,既保持区域经济整体高效增长,又把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控制在合理、适度的范围内并逐渐收敛,达到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正向促进、良性互动的状态和过程。

第四种观点认为,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既要保持国民经济的高效运转和适度增长,又要促进各区域的经济发展,使区域间的经济差异稳定在合理、适度的范围内,达到各区域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的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虽然上述定义从区域关系的相互联系、区域发展的相互促进、区域差距的逐渐缩小、区域利益的共同增进等方面进行了刻画,但总体上讲其视角主要集中于区域经济差距与联系上。

我们认为区域协调应该是:在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前提下,空间布局合理、总体经济、社会效益最佳,人民享受公共服务水平基本均等(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是指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促进就业、减少贫困、防灾减灾、公共安全、公共文化等)。

即,在居民享受基本均等公共服务的基础上,导致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不是刻意追求各地区经济差距的缩小。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提高城镇的聚集效益和经济辐射能力,推进城镇化建设,是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现阶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重要突破口,是缩小城乡差距的推进器,是促进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解决人口结构性矛盾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牧业生产率、实现农牧业现代化、加快解决农牧业跨越式发展的大战略.因此,加速全区城镇化进程,对促进农牧区经济发展,协调城乡关系,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具有重要意义.。

孙久文《区域经济学教程》名词解释与简答题整理

孙久文《区域经济学教程》名词解释与简答题整理

《区域经济学教程》(第二版) Textbook of Regional Economics孙久文叶裕民编著资料整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1.区域: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3. 区域开发: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简答题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区域经济发展(2)区际经济关系(3)区域经济政策。

2、区位理论(一)古典区位理论1、农业区位论2、工业区位论3、运输区位论(二)现代区位论1.市场区位论。

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转化。

市场区位论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这一学派的主要观点是: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将企业布局在利润最大的区位。

2.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的基本要点为:(1)一个区域的发展必须有自己的核心,它拥有若干大小不同的城镇。

(2)各级中心地及其市场区在一个完整网络系统中形成大小不同的层层六边形,各级中心位于六边形的中心或边的中心与顶点上。

(3)不同规模的中心地提供不同种类的服务,较小中心地提供需要较低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较大中心地能维持需较多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设施。

(4)同一等级的两个相邻中心地之间的距离相等,级别越低,相邻两个中心地间的距离越短。

(5)不同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采取三种模式分布。

3.区位经济学。

廖什于l940年出版了《区位经济学》一书。

研究了区域平衡理论、发展了工业区位理论、经济区理论与市场区位理论等。

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包括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17布局、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和区域开发理论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区域经济合作的意义
冲突能够两败俱伤,通过扩大开放,经济 合作,实现双赢。
• (1)资本无孔不入,追逐最大利润,扩 大了空间经济一体化。
• (2)市场扩大往往伴随交易成本的降低。
4、区域合作形式
• 1、合作经营:契约联合,投入要素不按货币 计量, 计算股份,承担责任。有限责任。
• 资本主义时期。 • 资本成为开放的先锋。 • 增强了地域之间的经济联系,小农经济
被打破,商品化和市场化进程快。
三、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模式: 合作与冲突
1、合作与冲突
• 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 • 既合作又冲突。
2、冲突表现
• 区域之间经济分工在不同区域内的收益 不同,引起矛盾。
• 受益大的希望能够提高开放度,受益小 的希望采取保护措施和封闭,人为的封 闭是经济利益冲突的结果。
• 其原因是,中心地区的经济是独立发展 起来的,具有领先地位和强大的经济控 制力。
2、依附产生的原因
• (1)商品交换过程中地位不平等,中心地区 产品附加值高,具领先性,是发展中地区所必 需的。发展中地区只有用低附加值产品换取急 需的高附加值产品,形成财富向中心的聚集。
• (2)由于财富积累,中心地区加速了科技进 步,更领先于发展中地区。发展中地区增强了 对发展地区的依附。
• (1)创新阶段,发达国家或地区,收入高, 有消费偏好,市场需求旺盛。
• (2)模仿阶段,当产品形成标准化后,创新 产品开始被欠发达地区或落后国家模仿,原创 新地区或国家逐渐失去优势。
• (3)欠发达地区或国家的出口阶段,向其他 欠发达地区的出口。
• (4)欠发达地区或国家向发达地区或国家的 出口阶段。
一、区域间生产要素流动 二、区域间的经济扩展
一、区域间生产要素流动
1、劳动力流动
原因: • (1)现有的城乡收入差; • (2)预期的城乡收入差; • (3)战争和政治、民族原因; • (4)自身价值的追求。
2、资本流动
形式是对外投资: • 直接投资:直接参与区域外的生产经营活动; • 间接投资:通过购买股票债券而引起的资金流
本高。
3、封闭思维的后果
• (1)限制外地商品流入本地和重要商品流出 本地,商品不能很好实现其价值。
• (2)限制要素流动,无效率,无竞争力。 • (3)排斥新鲜事物和管理方法,创新能力差,
科技进步缓慢。 • (4)保护落后生产方式和观念,开拓意识差。 • (5)信息不灵,市场机制难以充分发挥。
4、开放
• 3、三来一补:来样加工、来件加工、来料加 工。补偿贸易是出售的资本品通过买方出售产 品进行偿还。
• 4、BOT:投资方投资建设、投资方运营一段 时间、运营期限届满后交还项目所在地。 Build-operate-transfer。
第二节 区域经济关系理论
一、依附理论 二、产品创新的区域扩散学说
一、依附理论
2、产品循环学说
• 立足发达国家。弗农认为,
• (1)第一过程:新产品问世——国内市场饱 和。
• (2)第二过程:出口到国外,开拓国际市场。 • (3)第三过程:国外市场形成后,国外开始
具有生产能力。 • (4)第四过程:国外生产,具有低廉劳动力
和资源等优势,比较成本低,打回到原输出国 市场。
第三节 区域间的经济扩展
第六章 区域经济关系
第一节 区域经济关系 第二节 区域经济关系理论 第三节 区域间的经济扩展
第一节 区域经济关系
一、区域经济关系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思维模式:封闭与开放 三、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模式:合作与冲突
一、区域经济关系对区域经济 发展影响
1、区域经济关系
• 不同区域之间形成的相互依存、促进和 制约的经济关系。
3、区域之间依附关系的实质
• 实际是一种相互优势互补,落后地区与 发达地区的互补,有利于双方发展。
• 如果发展地区对发展中地区采取扶持的 态度,进行平等贸易,发展中地区加大 引资力度,加快技术进步,可以保持一 种经济伙伴关系。
二、产品创新的区域扩散学说
1、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的生命周期,比较优势在发达和不发 达地区之间转移,表现为:
1、依附理论
又叫中心外围理论。赫希曼认为, • (1)经济发展过程中,势必出现经济增
长的不平衡。 • 经济进步不同时在每一个地方出现,一
旦出现,形成经济中心,巨大动力将会 使经济增长因素围绕其进一步集中。
(2)依附是必然趋势
• 发达与发展中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相互依存和互为消长,发展中地区要依 附中心发达地区。
动。原因: • (1)追逐高额利率和超额利润; • (2)分散投资风险; • (4)避免贸易壁垒,资本替代产品贸易; • (5)内部化以规避税收; • (6)政治或军事原因。
3、技术流动
(1)又叫技术扩散。
• 技术是一种信息,经常依附于一些载体而存在。 如劳动力;设备;产品;专利或传统秘密。
(2)技术流动方式: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思维模式: 封闭与开放
1、开放与封闭
经济发展初期的矛盾。 开放是对于决策者、劳心者;封闭是对于
一般劳动者、劳力者。 开放是商品生产和交换,劳心者的交换多,
劳力者少。
2、封闭
• 前资本主义时期。各个区域内自然经济 为主,区域之间的经济交往少。
封闭思维产生的原因是: • 农业社会落后生产方式的影响; • 权力利益风险,当权者的风险和潜在成
• 技术贸易; • 技术交流与援助; • 模仿与复制。
二、区域间的经济扩展
1、经济带产生的机制
• 产业和企业首先集中在少数条件较好、 位于交通干线周边的城镇,它们是分散 的增长点。
• 增长点之间通过交通干线连接成轴线, 点轴贯通形成经济带。
• 经济带对两侧区域具有很大吸引力,使 区域内各生产要素向经济带两侧聚集。
• 能否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对区域发展非 常重要。
2、区域经济关系的作用
• (1)决定劳动力流动方向和结构,本区域劳 动力素质高低。
• (2)决定资本流动方向和结构,本区域资本 存量多少和吸收外资多少。
• (3)决定技术引进扩散速度、技术经济效益。 • (4)决定对本地自然资源利用程度,对外部
资源使用状况。 • (5)决定区域内市场繁荣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