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中国的行政发展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论文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发展政府行为是围绕着政府权力的运用而展开的社会活动,它包括政府统治和政府管理,其中主要是指政府管理。
政府管理与政府职能存在紧密的逻辑关系,将政府职能进行分类,可分为经济职能、政治职能和文化职能,因而,与这三种政府职能相一致,政府行为也可分为经济行为、政治行为和文化行为。
它们分别是政府调控经济利益关系、政治利益关系和文化利益关系的三种不同活动。
一、中国政府治理方式的转型现代政府是以市场为基础的政府,政府不再直接经营竞争性物品和服务的生产与供给,而是让市场去生产和供给竞争性的物品和服务。
中国政府再造实质上正是在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模式。
所谓公共服务型政府模式,就是由政府来创建一种公共服务的供给体系,由政府或是社会来有效、及时和足量地供给人民群众日益扩大的公共服务需求。
在这一治理模式下,公共物品和服务的生产和供给存在着多样化的机制,政府的精力主要集中于规则的制定和实施上,营造有利的激励环境,建设与完善市场制度,促进市场的有序运行。
二、政府公共服务主要模式分析从政府在公共服务过程中的地位和所发挥的作用这一角度划分,政府公共服务主要模式可以归纳为全能型公共服务模式、主导型公共服务模式、参与型公共服务模式和市场型公共服务模式。
(1)政府全能型公共服务模式分析政府全能型公共服务模式是政府包揽一切公共事务、社会一切公共福利来自于政府的模式。
它基于政府是执行人民意志的“公仆机关”这一理念,是全能主义政治系统下无限政府观念在公共服务领域内的具体表现。
政府全能型公共服务模式的主要特别特点就是政府在公共服务中自上而下一统到底,方方面面无所不在。
在这种模式下,政府除了承担自身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外,还承担了公民个人以及社团乃至整个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全过程。
(2)政府主导型公共服务模式分析政府主导型公共服务模式是政府在公共服务生产供给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公共服务模式。
这一模式最主要的特点是政府牢牢掌握公共服务供给的规划决策权,强化对公共服务供给的宏观调控,并对公共服务的供给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督检查,同时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公益事业进行直接经营和直接干预。
论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中的行政法发展和完善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中的行政法发展和完善姓名:黎白李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法律硕士指导教师:孙利2010-09摘 要行政法的发展与社会变迁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
当代中国社会的变迁,深刻地影响着我国行政法发展的历史背景,而社会变迁引起的各种转变也必将推动我国行政法的发展。
每项法律制度的发展和实施,都离不开适于其生存的由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种因素所构成的特定综合历史环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变革和国际环境的变化,我国行政法也在与社会变迁博弈的过程中实现与现代经济社会相适应的现代行政法制。
社会变迁中表现尤为突出的,是行政实体领域在以人为本理念的引导下,从管理行政向服务行政,从刚性执法向柔性执法的转变;是行政程序领域在程序价值的引导下,从行政神秘向行政公开,从行政管制向行政参与的转变;是行政救济领域逐步探讨的对公民权利的全方位救济和保障。
社会巨大变迁推动了我国行政法的全方位发展。
在这种大背景下,我国行政实体法、行政程序法、行政救济法等领域都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这种新的发展趋势是社会变迁的结果,从根本上说,现代行政法是回应型的法律部门,它无时不在回应着社会现实发展的需要而作出自我调整。
本文即从以上角度对我国行政法的立法发展做一探讨。
关键词:当代中国,社会变迁,行政法,立法发展AbstractThere is certain internal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administrative law and social changes. China’s social changes have put great influences on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administrative law. And social changes will definite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dministrative law.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every legal system is inseparable from specific historical environments of economy, politics, society, and culture. As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the reforms of politics and the changes of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China has realized its modern administrative legal system.The most outstanding social change lies in three aspects. In the field of administrative entity, there is the change from governance administration to service administration, from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to flexible implement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oncept of putting people first. In the field of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there is the change from administrative unpublicy to administrative openness, from administrative control to administrative particip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procedure value. And in the field of administrative remedy, there is all-around remedy and protection on human right.Social changes promote all-arou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administrative law.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new development trends have emerged in the fields of administrative entity,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and administrative remedy law. In essence, modern administrative law belongs to the responsive law system, thus it make adjustments at any time on the demands of social development.The paper is to make some research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dministrative law from the angles above.Key words: Social changes, Administrative law, Development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历程的独特性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历程的独特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治发展意味着逐步走向平等:包括公民广泛参加政治活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根据个人的才能和成绩,而不是根据血统门第和社会关系来选拔人才担任官职等。
第二,政治发展意味着一个政治体系能力的增强,包括政府活动范围和规模的扩大;行政管理和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的增加;推动公共政策效率的提高。
第三,政府各部门职责明确,按专业分工原则互相合作。
因此,平等、能力和分化常被看作是政治发展过程的核心。
行政组织学 论述
(4)知识素养。知识是与实践密切联系的概念,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获得的与经验的总和。具体包括:宽广的知识面、熟悉的现代管理意识、一般的科学知识、本职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社会实践知识。
五、论述题
1、试论当代行政组织发展的趋势。
答:答题要点:第一,行政权力不断扩张,行政组织的规模日趋扩大;第二,管理性质日趋复杂,管理功能不断扩充;第三,专业化和职业化倾向;第四,组织间的相互依赖和协调性加强;第五,法律限制和程式化;第六,重视社会的目的;第七,国际影响和国际化的趋势。
2、试论行政组织在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中的功能与作用。
4、评析古典组织理论的贡献及其局限。
答:答题要点:贡献:第一,组织结构的体系化;第二,组织工作的计划化;第三,组织运行的规范化;第四,组织管理的效率化。局限性:第一,传统组织理论过分强调组织的静态方面,忽视了组织的动态方面;第二,传统组织理论过分强调机械的效率观念,把人当成“经济人”来看待;第三,传统组织理论过分强调法律、制度、规范、规则的作用;第四,在研究取向上,当组织是一个封闭系统来看待,未能涉及组织以外在环境的关系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
18、论述领导艺术的主要内容。
答:领导艺术的主要内容
(1)“弹钢琴”艺术。首先,“弹钢琴”艺术要求领导者善于处理好中心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关系,既要抓住主要矛盾,全力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兼顾其他方面的工作,防治工作中的片面性和绝对化。其次,“弹钢琴”艺术要求领导者注意组织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善于做好协调平衡工作,使各要素之间形成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良好格局。
《行政管理学》第12章要点
第十二章行政发展(未来行政管理将向何处去?)第一节行政发展的特点与模式一、行政发展的含义1、行政发展的定义:可以把行政发展定义为:行政系统为了适应行政环境的变化和提高行政效率,按照行政管理的客观规律,变革行政体系,改善行政活动方式和行政关系,以改善生存状态,提升行政能力,更好地执行国家政治意志,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
2、行政发展的内涵:(1)一是行政体系的能力发展过程。
(2)二是行政体系的功能改善过程。
(3)三是行政关系的改善过程。
(4)四是行政体系的结构优化过程。
二、行政发展的特点1、行政发展是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良性互动过程。
(行政发展的动因:一是来自于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和相互促进,另一方面来自于行政体系内部提高生存力和行政绩效的诉求。
)2、行政发展是一个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秩序化的过程。
3、行政发展是一种制度支撑下的行政动态过程。
4、行政发展是一个整体性的系统变化发展过程。
三、行政发展模式所谓行政发展模式,是指的特点、方式、途径与过程的总称。
(一)按照地区特点来划分:英美模式、法德模式、希腊模式、内源式发展模式、外源式发展模式1、英美模式(1)基本特点:利用私营部门的管理理念来重塑政府,其核心在于大力推进政府职能的市场化。
(2)改革方式: 1.以权力分散和放松规制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行政民主化; 2.以国企和事业单位民营化为主要内容的公共部门民营化; 3.以把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公共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市场化; 4.以将企业文化有条件移植到公共行政当中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为主要内容的公共管理企业化; 5.以推行电子政务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运营信息化;等等。
(3)主要特征: 1.调控代替直接提供服务; 2.推行程序的简化与灵活; 3.决策与执行机构相分离,并建立自治执行局; 4.私有化政策更加广泛应用; 5.领导风格与人事管理程序更加灵活; 6.公务员责任制更加明确; 7.以客观事实、既定结果和顾客为导向的行政运作模式。
当代我国行政体制
当代我国行政体制行政体制是一个国家政府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政府机构的设置、权责划分、运行机制等方面。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我国行政体制也在逐步完善和改革中。
本文将从行政体制改革的背景、目标和主要内容等方面进行探讨,解读当代我国行政体制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一、行政体制改革的背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起源于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行政机构体系相对僵化,垂直管理体制制约了行政效能的提升和社会管理的现代化。
改革开放后,我国迎来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浪潮,对行政体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全球化以及社会转型等因素也促使我国开始探索行政体制的改革。
二、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主要包括:1. 提高行政效能:通过简政放权、创新行政管理方式,优化政府职能和服务,提高行政效能,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
2. 加强权力监督和制约:建立健全的权力监督机制,强化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管和外部监督,防止腐败和滥用职权现象的发生。
3. 实现依法行政:加强法治化建设,推动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建立健全的公共决策程序和法律责任追究机制。
4. 提升政府服务水平:推进政务公开,实现政府信息透明化,并加强政府与社会的互动与沟通,为民营企业和市场主体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三、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1. 政府职能转变:推行简政放权,减少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优化政府职能。
如取消和下放一些不必要的行政审批权力,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提高行政审批效率。
2. 政府机构改革:通过精简机构、整合职能等措施,优化行政机构设置,减少政府机构之间的重叠和冗余。
如组建国务院机构,整合相关职能,提升政府运行效率。
3. 分权与责任明确:推行权责分明,强化行政机关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通过明确权力责任边界,加强权力运行监督,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浅析当代中国行政改革的阻力和动力
浅析当代中国行政改革的阻力和动力行政发展的路径依赖是行政改革。
在改革与发展的历程中既有动力又有阻力。
换言之,行政发展有其客观的动力系统,无论是在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无一例外。
一、阻力。
行政改革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利益的分配和再分配的过程,因而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阻力的影响,这一阻力可分为行政系统的外部制约和内部制约。
第一,行政改革的外部制约。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主要表现在:一是市场经济发展不完善性的制约。
一般认为,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政府体制,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合理界定政府的职能范围。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重要的前提条件是自主市民社会的成长和市场机制的完善。
然而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这种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充分性是普遍存在的,它制约了政府能力与行政发展的速度。
二是改革配套程度的制约。
行政组织机构是上层建筑体系中的一个小系统,同时它又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结合部:它的变革必须与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改革相配套、相适应并协同进行.否则任何一方的改革滞后都会影响整个社会改革与发展的进程,其直接的表现必然是各种矛盾在不同系统之间或系统的不同层级之间上下左右移动。
显然,行政系统外部的阻力,是一种“客观”的外在因素,它对行政改革与发展的影响不具有实质性和决定性的意义,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自发减弱。
第二,行政改革的内部制约。
政府及其公务员是这一制约和阻力的主要来源。
行政改革的一个悖论是:政府既是行政改革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和推动者,又是被改革的对象和客体;这形成了改革的主体和客体的二位一体。
因而,行政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基于外部压力的、被动的“自我手术”,当改革涉及到政府及其一些成员的既得利益时,行政改革的内在阻力就会产生并得以强化。
具体而言:首先是来自既存制度方面的阻力。
既存的体系和制度往往具有很大的惯性。
一方面这种巨大的惯性能使一种行政体系生存下去,并保持稳定的生命力;然而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种巨大的保守力量。
当代我国行政体制
(4)同年底,政务院通过了《大行政区人民政府委员 会组织通则》,确定大行政区人民政府委员会或军政委 员会为一级地方政权,同时又作为政务院的代表机关. 当时全国共设立华北、西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 六个大行政区.
Page 4
(5)1950年,政务院先后公布了省、市、县、大城市 的区、乡(行政村)人民政府组织通则。 (6)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了《民族 区域自治实施纲要》。 由此,从中央到地方的国家行政制度已经初步形成。 (7)1954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 人民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为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和 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 同时,宪法和组织法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职权、组成 以及主要活动程序都作了明确规定。 这标志着中国国家行政 1954年至1982年国务院实行集体负责制。 1982年宪法规定,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 总理领导国务院的工作,副总理、国务委员 协助总理工作。 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实行部长、主任负责 制。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领导本部门的 工作,召集和主持部务会议或委员会会议、 委务会议。 三、地方人民政府首长负责制 按照现行宪法和《地方组织法》规定,地方 各级人民政府分别实行省长、自治区主席、 市长、州长、县长、区长、乡长、镇长负责 制。
4.恢复与发展(1977年至1991年) 文革结束后,原来比较好的行政制度逐步得到恢 复。 (1)1979年《地方组织法》的修订,尤其是 1982年薪宪法和新的国务院组织法的颁布,对 国家行政组织、行政职权、行政领导体制等重新 作了规定。以此为基础,中国国家行政制度进入 了全面的改革和发展阶段。 (2)1987年中共十三大规定了政治体制与行政 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步骤,提出行政体制改革的关 键是转变政府职能。 此后中国国家行政制度改革主要是沿着转变政府 职能和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方向前进。
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难点与对策
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难点与对策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对行政体制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然而,行政体制涉及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存在着诸多的难点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当代中国行政体制的难点,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首先,行政体制涉及的利益关系复杂。
当前,我国行政体制需要超越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间的地方利益与中央利益的矛盾,更要考虑到各种行业利益的博弈。
这使得变得困难重重。
因此,对于而言,要坚持以人民利益为中心,迈出的第一步是要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创造更多的利益共同体。
其次,行政体制需要面对的是机构体系庞杂、职能交叉重叠的问题。
行政机构体系庞杂,职能交叉重叠导致了决策效率低下、行政权力滥用等问题的存在。
因此,中需要进行机构职能整合,优化行政管理结构,减少决策节点的重叠,并建立健全责任明晰、权责一致的行政体制。
第三,行政体制需要破解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
过度集中的行政权力容易导致腐败现象的滋生,影响行政效能。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强行政监察,建立健全反腐败机制,提高行政管理的透明度和责任制度,更好地实现政府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第四,行政体制还需要解决干部选拔任用与激励机制不合理的问题。
当前,行政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存在着程序不透明、权力过于集中等问题,导致人才流失和干部队伍素质不高。
因此,应该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增加选拔的民主化程度,建立激励机制,吸引和保留高素质的干部。
第五,行政体制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是党和政府机构之间的关系问题。
党和政府机构的权责界定问题一直是中国行政体制的难点。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下的行政体制,明确权力的衔接和分工,构建党和政府机构的合理关系,实现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工负责的制度。
综上所述,当代中国行政体制面临诸多难点和挑战。
为了推进行政体制,应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积极破解各种利益关系的困扰;进行机构职能整合,优化行政管理结构;加强行政监察,提高行政管理的透明度和责任制度;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建立激励机制;明确党和政府机构的权责关系。
当代中国行政价值观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当代中国行政价值观的发展历程和趋势随着中国不断发展,行政领域价值观的变化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这是由于行政价值观关系到政府行为的取向和效果。
近年来中国行政管理价值观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
政治因素是中国行政管理价值观的改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国家的宏观政策不断调整、政治制度的改革以及政治理念的巨大变化,对政府的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最近几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背景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国家重要的政治目标,政府的管理也从过去的强调“效率”的模式转变为强调公平、安全、和谐等多元化的价值目标,这也要求各级政府官员具备更加完善的行政管理理念和方法,以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推动社会的稳定发展。
经济因素是中国行政管理价值观改变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中国的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政府的经济管理也在不断提高。
过去,政府更加注重经济效益,采用一些以“效率”为导向的表现主义管理模式,但随着国家依靠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升经济质量,官员们的行政管理理念也随之转变。
政府提出“共建、共享、共赢”的理念,强调发展经济和保障公共利益不是对立的两方面,要求政府更加重视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责任,积极支持和发展公共服务事业,进一步落实“人民是第一”的理念,切实保障和维护人民的权益,促进人民福祉的提升。
社会因素是影响中国行政管理价值观变化的另外一个因素。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变,人们的工作、生活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对行政管理体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针对社会日益变化的需求和要求,中国的行政管理者在履行政府职责的同时,也越来越注重了维护公共利益和人民权益、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等理念,为民众提供更为优质的公共服务。
以上三个方面的原因在不同程度上对中国行政管理价值观的发展产生了影响,主要表现在行政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变化上,未来将进一步推动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促进政务公开和公平竞争机制的建立,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动政府决策更加透明,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达到服务人民、实现协调发展和社会和谐的目标。
当代中国行政管理学的发展与展望
当代中国行政管理学的发展与展望当代中国行政管理学的发展与展望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行政管理学(亦称行政学)作为政治学与管理学的交叉边缘性学科,作为与中国改革开放现实密切相关的应用性学科,在中华大地上异军突起,锋芒毕露;并且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中国行政管理学正在向新的广度与深度发展。
因此,探讨当代中国行政管理学发展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寻求中国行政管理学发展的对策,展望中国行政管理学发展的前景,便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当代中国行政管理学发展的主要成就当代中国行政管理学基本上是从“零”开始发展的。
但是在改革现实的需求、领袖权威性的倡导、传统理论的影响、国际环境的促进以及学科本身的适用性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中国行政管理学取得了飞速发展与长足的进步,为学术繁荣、人才培养及机构改革的推进作出了突出贡献。
总的说来,中国行政管理学经过20多年的研究与探索,其取得的成就主要有:政管理学课程体系与教育体系,探讨行政管理学基本理论、原则、技术、方法在我国的适用范围与条件。
一句话,行政管理学的本土化,就是要使行政管理学研究扎根于中国的土壤,解决中国的问题,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服务,体现中国的特色。
2.行政管理学的系统化。
20世纪80年代研究的重点是行政管理学基本原理的总体构建,90年代以来,行政管理学基础理论研究开始扩展到重要的分支学科与分支领域,如组织理论与组织行为学、公务员制度、行政决策学、领导科学等。
21世纪行政管理学理论将深入到其他分支学科,如行政发展与行政现代化理论、行政生态理论、行政改革理论等。
随着研究热点的多元化和向分支领域中的渗透,行政管理学的学科建设与研究范围必将趋于系统化。
3.行政管理学的综合化。
政府行政管理是一个庞杂的体系,行政管理学发展将会更多地与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等进一步紧密结合开展综合研究。
行政管理学的综合化趋势,一方面是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相互借鉴渗透,另一方面研究的领域相互交叉与部分重合,需要不同学科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
简述我国当代行政文化的现状
简述我国当代行政文化的现状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行政文化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当代中国的行政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开放性和创新性的特点,既保留了传统的行政价值观念,又与现代化发展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行政文化体系。
我国当代行政文化的现状表现为多元化。
在多元化的背景下,行政文化的内涵逐渐丰富,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而是包含了更多元的观念和方法。
多元化的行政文化使得行政部门在处理问题时更加注重平衡各方利益,更加灵活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
我国当代行政文化的现状表现为开放性。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的行政文化也变得更加开放。
行政部门与国际接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行政管理经验,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推动行政体制的改革和创新。
开放性的行政文化使得行政部门更加注重沟通和合作,与国内外各方面建立起广泛的合作关系,提高了行政效能。
我国当代行政文化的现状表现为创新性。
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和快速变化的环境,行政部门积极探索创新行政管理的方法和手段。
创新性的行政文化使得行政部门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
同时,行政部门也鼓励创新思维,激发公务员的创新潜能,推动行政管理的现代化进程。
总的来说,我国当代行政文化的现状呈现出多元化、开放性和创新性的特点。
这种行政文化的变化,既是我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也是行政管理不断完善的结果。
多元化的行政文化使得行政部门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开放性的行政文化使得行政部门能够更好地与国内外各方面合作,创新性的行政文化使得行政部门能够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和提供公共服务。
然而,我国当代行政文化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例如,一些地方政府在行政文化的建设中存在急功近利、追求政绩的问题;一些行政部门在行政文化的塑造中存在权力过于集中、决策不够透明的问题。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行政文化建设,提高行政管理的质量和效果。
我国当代行政文化的现状呈现出多元化、开放性和创新性的特点,这种行政文化的变化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行政管理不断完善的结果。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一、简述题1、当代大学生对政治相对冷漠,从我周边的同学和朋友来看,他们对自己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不够重视,对我国的政治体制的理解较为模糊,对政治热点事件不能够深刻透彻的去分析。
因此在我看来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政治冷漠。
政治冷漠的主要原因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有所改变,改革开放以来,物质追求成为国人的主要目标,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士大夫精神渐渐从大学生的价值观里退却,因此对政治的关注也很少,对国家的发展前途也更为冷漠。
大学生对政治的参与无法影响和改变政治的决策,他们对政治方面的想法无法影响政府的决策,常以以为便失去了信心,也就对政治很冷漠。
还有就是大学生对政治参与报酬估量低,在他们看来找到一份好工作是最现实的,因为这样才能够过上舒服的好日子,而去参与政治却没有太多的回报,所以他们想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学业上,以便毕业之后找到一份好的工作。
要改变大学生政治冷漠的现状我们政府要加强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政治的制度化和法制化,实现政治参与的秩序化。
其次我们要开通政治疏通参与的渠道,很多人不是不愿参与政治,而是很难参与政治,因此我们要开通渠道,让大学生更容易去参与政治。
最后要加强对政府的监督管理,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加强群众的公信力。
使广大学生踊跃参加政治,不再冷漠。
2、当下中国社会可作如下划分诸如农村居民以务农,打工为业的群体,其所具有的土地、住房等物资资料都已被剥离了产权的自由支配权,因而无法将其自由地投入市场竞争,以换取经济利益;因为户籍和公共管理的地区限制,这个群体所能够支配的自身人力资本产权并不完整,从而影响其通过出卖自身劳动以换回经济利益的谈判能力。
可见,由于社会制度安排上的痼疾,他们在享受社会再分配,公共资源产权收益以及市场能力方面都缺少话语权,因而他们出于最弱的社会地位。
由于接受教育或是专业培训,从而具备了更高职业技能的人群,虽然同样不占有物质资料的自由支配权,但是由于其拥有专业“技能”,在支配其自身人力资本方面具有更多的选择权,这使其可以凭借出卖劳动而获得不错的薪金收入。
当代中国地方政府课件
目录
• 当代中国地方政府概述 • 当代中国地方政府的发展历程 • 当代中国地方政府的治理模式 • 当代中国地方政府的改革与创新 • 当代中国地方政府的案例分析 • 当代中国地方政府的发展趋势与前景
01
当代中国地方政府概述
Chapter
地方政府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地方政府是由中央政府所授权,在国家法律和政策 框架内,负责辖区公共事务管理的政府机构。
公开透明政府建设
总结词
公开透明政府建设是当代中国地方政府治理的重要方向,旨在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加强公众对政府 工作的监督和参与。
详细描述
中国地方政府的公开透明政府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建立了信息公开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开政府 工作的进展和成果;其次,加强了政府与公众的沟通和互动,通过各种渠道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最后,建立 了各种监督机制,如行政监察、审计等,加强对政府工作的监督和问责。
1. 浦东新区政府注重创新平台建设,包括科技创新园区 、创业孵化器、科技中介服务等,为创新创业提供了良 好环境。
3. 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合作交流,推动科技 成果转化和应用,加速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融合发 展。
详细描述
2. 大力引进和培育创新人才,通过政策优惠、人才公 寓、子女教育等方式吸引人才落户,为区域创新发展提 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未来地方政府改革的主要方向包括优化组织结构、提高治 理效能、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推动经济发展等。同时,地 方政府还需要在创新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完善制度机制 ,提高治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质量。此外,地方政府还需要 积极推动社会参与和合作治理,以实现更好的社会共治。
05
当代中国地方政府的案例分析
简述当代中国行政发展的基本特征
简述当代中国行政发展的基本特征当代中国行政发展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政府职能转变,行政机构,法治化建设,政务公开,权力监督和政府信息化。
首先,当代中国行政发展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政府职能转变。
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开始逐步转变其职能,从过去的“大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政府职能主要由单一的行政管理职能向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公共领域的监管转变,并且开始强调市场经济的作用,注重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和协调性。
其次,行政机构是当代中国行政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中国政府通过行政机构来提高行政效率和工作效能,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这些包括简政放权、行政审批制度、机构合并和优化等。
通过这些,政府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提高服务水平,增加效能和响应能力。
第三,法治化建设是当代中国行政发展的重要特征。
中国政府逐步建立健全法治化的行政机制和法律体系,以规范行政行为。
这一过程包括制定法律法规,建立行政裁决机构,完善法治机制等。
在法治化建设中,中国政府注重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提高行政公正性和行政责任的落实。
第四,政务公开是当代中国行政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政务公开是指政府主动向公众公开政府信息,接受社会监督的一种行为。
中国政府通过加强政务公开,提高政府透明度,增加社会信任,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政务公开不仅使政府更加负责任,也有助于减少腐败和不公正行为的发生。
第五,权力监督是当代中国行政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中国政府通过建立权力监督制度,有效监督和制衡政府行政权力的滥用。
权力监督包括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
内部监督主要是指政府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外部监督则包括公众、媒体、民间组织等对政府行政行为的监督。
权力监督的有效实施可以保证政府的行政行为更加公正和透明。
最后,政府信息化也是当代中国行政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政府信息化是指政府运用信息技术改进管理和服务,促进政府效能的提升和发展。
政府信息化包括政府网站建设、电子政务、数字化政务等。
当代我国行政体制
副总理和国务委员(1982年机构改革后设置,地位相当 于副总理)协助总理工作。
Page 26
2.任期
根据现行宪法,国 务院任期5年。
总理、副总理和国 务委员连续任职不 得超过两届。
Page 27
三、职权 国务院作为我国最高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和最高
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实行部长、主任负责 制。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领导本部门的 工作,召集和主持部务会议或委员会会议、 委务会议。
三、地方人民政府首长负责制
按照现行宪法和《地方组织法》规定,地方 各级人民政府分别实行省长、自治区主席、 市长、州长、县长、区长、乡长、镇长负责 制。
Page 19
Page 25
二、组成与任期
1.组成
1954年前,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员 会任命总理一人,副总理若干人,秘书长一人、政务委 员若干人组成。
1954年宪法规定,国务院组成人员包括总理一人、副总 理若干人、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和秘书长。
1982年宪法规定,国务院由总理一人、副总理若干人、 国务委员若干人、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和 秘书长组成。
依法建制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是行政组织体系、中央与地方的政府层级、各级政府 工作部门的设置,都由各组织法规定;
二是行政机构设置与撤销,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 序来进行;
三是行政机构人员的编制由法律规定。
5.效能原则 衡量行政组织设置是否恰当的标准之一就在于它的行政
效能,即该行政组织在多大程度上能以最少的行政资源 投入来取得最大的社会综P合age 效13 益。
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所实施的监督行为。主要包括: (1)权力监督 权力监督包括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 (2)司法监督(以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为主体) 人民法院专门设立行政审判庭审理行政诉讼案件。 1994年4月通过的《行政诉讼法》进一步明确了法院受
[设计]行政组织学(论述)
1、试论当代行政组织发展的趋势。
P10(1)行政权力不断扩张,行政组织的规模日趋扩大。
行政权力的膨胀和政府行政组织规模的日益庞大,已经成为各国行政管理的普遍现象。
(2)管理性质日趋复杂,管理功能不断扩充。
政府活动范围的扩大,管辖事务的增多,管理对象的复杂,管理手段的多元化,使行政组织的管理性质日趋复杂,管理功能不断扩充。
(3)专业化和职业化趋向。
随着整个社会分化程度的提高,随着行政管理对象的复杂化和专门化,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在行政管理中的广泛应用,政府行政管理日趋专业化,分工也日趋精细(4)组织间的相互依存和协调的加强。
现代行政体系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巨大分化,使得组织与组织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5)法律限制和程式化。
在理性一法律框架下的行政组织,则显示出程式化和法制化的特征。
(6)重视社会的目的。
强调行政组织的社会目的和服务精神,重视行政组织公共服务功能的发挥,已经成为各国行政组织管理的重心所在。
(7)国际影响和国际化的趋向。
行政组织设计与管理中的国际化视野以及重视各国行政组织间的国际交往就成为当代行政组织管理的一个重要理念。
2、试论行政组织在社会的政治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1)政治和社会秩序的维持者。
行政组织的职责在于:1)制定和执行有关的法律,保护公民的自由、财产和权利,使之不受其他社会成员的侵害2)建立一套管理制度,确保社会的良性运行;3)通过军队、警察、官僚机构等“暴力机器”防御外来的攻击,保障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2)利益的表达、聚合和转化者。
作为利益的调节者,行政组织在政治体系中的主要作用就是平衡、调节和整合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利益的表达、聚合和转化,即通过妥协、沟通、协商、法律、经济等途径和手段,实现多方利益的生存和发展。
(3)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行政组织的职责与作用在于:1)通过制定公共政策,为社会发展选择目标,引导社会的健康良性发展;2)通过政策工具调整各种社会关系,使之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目标。
当代中国行政价值观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当代中国行政价值观的发展历程和趋势摘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的行政价值观不断发展。
近几年来,诸多因素的影响使我国行政执法工作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因此,如何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已成为一个焦点问题。
本文通过对当代中国行政价值观的发展历程和趋势的科学总结,对当代中国几代领导人行政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进行了综合性探讨,对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期的行政价值观、改革开放后至党的“十四大”前的行政价值观、党的“十四大”后至党的“十八大”的行政价值观进行了整理。
关键词:行政价值观;发展历程;发展趋势一、当代中国行政价值观的发展历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西方重新打造政府的实践与理论的影响,越来越多的西方行政知识分子和科学家把焦点集中到了公共行政价值取向上,一些学者在研究中把一种公共行政价值取向作为思想的主线。
与此同时,价值观取向也一直贯穿于人类社会的行政发展实践和理论中。
无论是从经验上还是从理论上来看,价值观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影响,甚至可以这样说,个人价值观决定人生道路;行政价值观决定行政发展模式。
行政价值观作为行政系统的核心部分,将从根本上控制行政管理活动的方向,支配行政人员的行政意识和行政理念,对行政管理各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甚至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发展理念。
我国行政价值观先后经历了几代领导人的创新与发展,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
(一)改革开放前的行政价值观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经历了长期的革命战争,民生困苦,经济萎靡不振,百废待兴,再加上当时中国共产党内部分领导腐败变质,脱离人民的现象越来越多。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解放生产力,巩固党的政权,把中国建设成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成为这一阶段党和国家的首要任务。
第一代领导人行政的行政价值观。
我国第一代领导人的行政价值观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特定条件下逐渐形成的。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广阔的执政舞台,为新执政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
简述当代中国行政发展的基本特征
简述当代中国行政发展的基本特征进入21世纪的今天,中国的行政发展可谓是千变万化。
它以不断变化的形式展现出许多不同的特征,其中有几个最为重要,本文将围绕它们展开讨论。
首先,中国的行政发展要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相衔接。
随着中国不断向外开放,它的行政发展越来越受到全球文化、经济和政治环境影响,这对其自身的行政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对市场经济的调节也成为了行政发展的重要内容。
尤其是在新兴经济体发展过程中,随着向市场经济转型步伐的加快,行政发展也越来越受到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
其次,中国行政发展要适应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新型政治经济体制。
即使在经济领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具有很强的特色,而行政发展也要深刻反映出这种特色。
特别是在公共行政、社会治理等方面,行政发展需要有充分的社会主义指导,因此需要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新型政治经济体制的概念作为行政发展的基础。
再者,中国行政发展要加强全面改革和完善。
由于中国的行政发展过去较为偏重一些行政封闭、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台阶式发展”,尤其是服务性政府行政较为薄弱,为此,中国行政发展要加强改革、完善政策,以合理有效地调整政府结构,增强其服务能力。
同时,要注重稳定行政发展,重视对行政制度、机构体制等各方面的改革完善,使其在不同阶段能够主动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变化,保持有效稳定的行政发展态势。
最后,中国行政发展要融入自然、科技和资源保护的考量。
重视自然、科技和资源保护是中国行政发展的新特征。
不仅要深刻把握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而且要重视节能减排、科技引领以及控制资源浪费的思想,这样才能有效地满足与经济发展的要求,进而保护地球环境、提高国民福祉。
综上所述,当代中国行政发展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相衔接;二是要适应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新型政治经济体制;三是要加强改革和完善;四是要融入自然、科技和资源保护的考量。
它们将会推动中国行政发展的长期发展,推动国家文明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当代中国的行政发展一.行政发展的含义(一)所谓行政发展行政发展,就是行政系统为了适应行政环境的变化和提高行政效率,按照行政管理的客观规律,变革行政体系,改善行政活动方式和行政关系,以改善生存状态,提升行政能力,更好地执行国家政治意志,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
行政发展是政府行为方向更进步,更高层次的方向或者现代化的方向变化过程。
从本质上理解,行政发展是政府对行政环境的一种适应过程。
其目的在于通过功能调整、结构重组、行为变革等方面的行政改革,使政府的有效性得以保持和提高,行政体系及其运作手段得以不断发展和加强。
(二)行政发展与政治发展,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的联系行政发展并不是行政体系孤立的变化,而是与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社会发展包括行政发展,也包括政治发展、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等,所以行政发展同政治发展、经济发展、文化发展之间存在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关系。
行政发展,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政治发展的必要先导。
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政治、文化环境的限制,政府传统的“直接控制型”管理体制并未得到根本性突破,政府机构存在的诸多问题仍然未能得到根本解决。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70年代末开始至今,市场与市场主体均已成型,并推进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育,而市场的进一步完善,则对行政机构提出进一步改革的要求,要求政府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政府内外部有碍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的问题、特别是解决各类国有企业改革这一“瓶颈”问题,把国有企业的行业管理权、资产管理权和人事管理权分别划归不同部门,调整政府内部结构,加快转变管理方式,变微观管理为宏观管理,变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变单一管理为多元管理,变过程管理为目标管理,变自为行政为依法行政。
否则由于政府职能和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变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其连带的社会进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和后续力也都会因此而受到禁锢。
故此,行政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行政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当今,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其进展尚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从而导致了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之间的时间落差和进度落差。
同时,由于政治体制改革涉及国家基本的政治结构和权力关系,改革的难度很大,因此在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行政体制的改革与发展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因此,行政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直接突破口,行政发展就成了政治发展的必要前提或必要先导。
行政文化就是在特定的社会里,社会成员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关于行政系统的成因、结构、运行方式,及其与公民间关系的认知、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等心理活动的总和。
当代社会的行政文化由管制型行政总体价值观向服务型行政总体价值观转变;由全能普化行政功能文化向有限分工型行政功能文化转变;由自律本位型行政运行文化向法律本位型行政运行文化转变;由依法服从型行政公共关系文化向自主参与型行政公共关系文化的转变。
行政文化的四种转变都要求现行的行政系统做出相应的变革,促使当代中国行政的发展。
二.当代中国行政发展的基本特征(一)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中国的行政发展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由计划经济时代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转变以来,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从根本上规定了我国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模式,并进一步规定了我国政府的改革方向。
无论是政策的改变,发展的进度,人员的调整等,都服从经济发展为主导。
(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社会的稳定是进行有序的行政发展的首要条件。
行政发展是行政系统与行政环境之间由平衡到不平衡,再由不平衡到平衡的过程。
其价值取向就是追求行政系统与行政环境之间的平衡。
假如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就没有稳定的行政环境,更谈不上行政发展的价值取向。
从实现行政发展的过程来看,当代中国政府在整体上把握好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辩证关系。
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把惩治腐败,加强行政监督作为改革的重要内容;把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强化政府的服务意识作为重要的指导思想;把群众的拥护与赞成当成自己的最高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推进行政发展与改革。
(三)坚持国外行政改革的经验与吸收我国传统的行政改革精华闭关自守曾经使中国落后于其他国家,所以当代把改革开放做为一项基本国策。
对于行政发展,中国政府积极借鉴西方国家的行政发展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以丰富我国行政发展与改革的内容。
另一方面,也十分注意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促进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当今的电子政府、政务公开,以及公务员制度等都是在国外与传统的经验中作用下而制定的模式与体制。
(四)坚持渐进式改革事物的发展总是遵循一定的规律和顺序。
当代中国的行政发展与改革涉及多方面的利益,必然会遇到许多挫折与问题,我们必须遵循渐进式的改革方式,绝不能由这个模式直接过渡到另一模式,它必然要经历一个过渡的阶段。
我们要根据具体的国情,,不断积累、不断创新,采取从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从表层到深层分步实施的做法,“摸着石头过河”,自上而下地逐步推行,是行政发展与改革取得明显的成效。
我国的行政改革在与市场良性互动的过程中,从逐步调整或修改行政权力关系,不断强化市场的竞争规则,进而建立必要的市场秩序,又发展到现在的建立以公民参政议政为基础的政务公开制度、建立以行政责任为核心的政府自律制度、建立以公正的司法审判为保证的司法制度、建立以媒体报道为主要形式的社会舆论监督制度以及建立这些制度的有效运行机制,这些都充分体现我国渐进式改革的特点。
(五)立足于国情当代中国的行政发展必须以自身的国情为出发点,制定出适用于我国行政发展的方针政策。
例如,中国的人口众多,幅员辽阔,根据这个具体国情,政府在处理集权与分权关系的时候,一方面要强调维护国家的统一,保证中央的权威,实现民族的团结;另一方面,也要强调对地方政府的适当分权,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
三.当代中国行政发展的动力当行政体系与行政环境互相适应时,行政体系与行政环境就达到了暂时的动态平衡;当行政体系与行政环境不相适应时,为了实现再次的动态平衡,行政发展就成为无法避免的必然趋势。
所以,行政发展的动力可以来源于行政体系的内部,也可以来源于外部的行政环境。
(一)行政发展的外部动力每一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都不一样的,当这些因素都发生变化的时候,行政体系也必然随之发生变化。
经济是行政体系的基础,无论经济基础是向好的方向还是向不好的方向变化,行政体系的调整都势在必行。
行政的本质是为了维护政治统治,所以任何政治体制的变化都会引起行政体系的调整与变化。
政治体制的变化决定了行政发展的方向,政治力量的调整决定了行政决策的目标,政治意识形态的改变影响了行政价值判断,所以,政治对行政发展的影响是最直接的,政治史行政发展的主要外部动力。
(二)行政发展的内部动力行政组织内部存在一些对于组织膨胀的利益诉求,在这种利益诉求的驱动下,任何行政组织都具有自生长的能力。
在面临信息部对称,财政预算软约束以及其他制度约束缺位的情况下,行政组织会不断地自我膨胀,最终引发财政危机,并造成人浮于事,效率低下,降低政府权威合法性的效果。
为了保持政府权威的合法性和维持较高的行政绩效,必须对行政组织进行改革。
行政组织的演化推动了行政发展。
以及组织分工的细化,政府内部改革人士的推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促进行政发展的作用。
四.当代中国行政发展的阻力(一)改革疲劳和改革精神的丧失。
经过30多年的改革,低层的贫困人民的生活得到了基本的改善,有些群众已经满足于这种改革成效,不愿意坚持改革,使得改革疲劳。
至于改革精神的丧失,正如朱学东所评论的那样:早年的改革者往往富有革命理想主义和牺牲精神,因而具有强大的政治动员能力,使更多的人愿意追随行动并为改革承担代价。
但今天,几乎很少人愿意为了社会的总体改革而牺牲自身的利益。
(二)打破现有利益格局的艰难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情况可以用“短缺基础上的共同贫穷”来形容,从农村开始的改革旨在破除体制樊篱,调动人们致富的积极性并释放活力。
这样的改革明显具有“帕累托改进”的成分,相应地,支持改革的力量最为强大。
随后针对企业的改革在我国实际上走了两条道路,一条是“增量改革”即容许非公企业的发展,另外一条是对集体和国有企业的改革。
民营经济的飞速发展造就了一大批富裕阶层,而国企改革在经历了退出、下岗等阵痛之后,逐渐演变成为固化的利益格局和某种程度的制度“锁定”。
新历史阶段的改革以和谐社会为目标,以社会公正为价值导向,以缩小地域和贫富差距进而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着力点,这意味着改革脱离了“帕累托改进”轨道,越来越具有“劫富济贫”的味道,靠剥夺一些人的利益(如增加税负)来改善其他人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境况。
随着利益受损者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会加入抵制改革的行列,出现所谓“原则支持、具体反对”的状况。
不仅潜在抵制者的队伍在壮大,而且出现了从“孤军奋战”到“联手行动”的苗头和趋势。
(三)改革新理念与传统动力转换机制之间的张力越来越大,矛盾越来越突出如果用“以人为本”来概括改革新理念,那么传统动力机制与这一理念愈益显得格格不入:基层和地方政府离民众最近,最有条件了解、理解或直接体验民众疾苦和需求,但实际上主要发挥传声筒的作用,被动地依靠中央改革意志实施改革;改革的原初动力是回应民众需求,但其直接表现却是对中央意志的响应,各级政府就改革的实施及其效果向中央负责;干部任用以民众满意、民众拥戴为主要依据,但民众满意拥戴与否实际上还是上级说了算。
由于缺乏决定官员乌纱帽的权力,民众在改革中更多扮演了看客的角色,改革的推进变成了中央核心决策层与不同部门、各级地方政府、各种潜在抵制力量之间的博弈。
在社会高度复杂化、利益多元化和潜在抵制者队伍壮大的今天,这一动力转换机制难以为改革的深化提供强劲而又持续不竭的动力。
五.当代中国行政发展的趋势(一)政府职能的转变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政府职能转变成为了最突出的问题。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一直实行全能政府的模式,政府控制着资源、生产经营资料和生活资料。
这种模式极大地抑制了社会主体的积极性,直接导致了行政效率的低下。
但是加入WTO之后,随着非集权化进程的加快,必然要求加快政府体制创新的步伐,彻底打破权力过分集中的传统政府管理体制,打破政府垄断公共物品供给的局面。
促进政府将部分公共服务职能转交给社会和企业,实现其他公共机构、中介组织、社会团体和企业参与公共物品及服务提供的转换过程。
在此基础上,必将加快政府职能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由单一的行政手段向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并用转变的过程,从而实现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