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杲生平及著作
易水学派-李杲王好古罗天益
‚忠而有性,富而好施。‛
4
“李杲,字明之。其祖贫时,夜坐读书,有 一女子从室西地中出,与杲祖坐谈,甚美。 祖问:‘汝是何鬼神耶?’女取笔书曰:‘ 许身愧比双南。’复入地。已而阅子美诗, 知为金。掘之得一笥,压以石。石面刻云: ‘金一笥畀李氏,孙以医名后世。’后从张 元素学医,尽得其术。世称‘东垣先生’” 。 ——清· 阮葵生《茶余客话》
脾胃受损,升降浮沉发生变化: ‚或下泄而久不能升,是有秋冬而无春
夏,乃生长之用陷于殒杀之气,而百病
皆起;或久升而不降,亦病焉。‛
32
在升降中李氏特别重视生长、升发。
正常谷气上升,脾气升发,元气充沛,生机 活跃,阴火沉潜下降;
反常谷气下降,脾气下流,元气亏乏,生机
减退,阴火上冲,百病由生。
内 伤 热 中 证 病 机
气火失调
火热上行独燎其面 身热而烦蒸蒸躁热 三焦九窍积热
阴火亢盛
升降失常
不任风寒乃生寒热 大便泄泻 九窍不通
60
2、辨内伤、外感
辨证与中热颇相似 复有一节,乘天气大热之时,在于路途中 劳役得之,或在田野间劳形得之;更或有身 体薄弱,食少劳役过甚;又有修善常斋之人 ,胃气久虚,而因劳役得之者。皆与阳明中 热白虎汤证相似。
13
脾位中焦,在腹腔内、膈之下偏左方,与胃以膜相 连。 脾胃——“仓廪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特性:脾居中央,分主四时;脾为太阴湿土,又主 运化水液,故喜燥恶湿。 脾在五行属土,为阴中之至阴。
17
主要从两方面论述:
1、脾胃与元气的关系
2、脾胃为精气升降运动的枢纽
18
肾为生气之根 先天 之精 后天 之精
阴火上冲于肺,见气高而喘,烦热,渴而脉 洪大;
金元四大家李杲(重新作)
〓 时医因循守旧,执着河间泻火说而不悟其
理,内伤热中证皆用寒凉泻火之法,必重 损元气,误治致死的为数不少。
〓 李杲面对当时寒凉泻火的医界时弊,力倡
补中益气、甘温除热,因而被誉为“补土派 ”
“医之王道”。
著述
〓《内外伤辨惑论》
(1247年)全书共3卷、26论。主要是辨 内伤与外感的区别。
临证治疗经验
4、内伤热中证的治疗
①治疗思想: 〓 “内伤不足之病,荀误认作外感有余之 病,而反泻之,则虚其虚也。 〓《难经》云: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 余。如此者,医杀之耳。然则奈何 ? 〓 曰:惟当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 寒以泻其火则愈。 〓《内经》曰: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盖 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其胃土 耳”。
李东垣学术门径
二、研究脾胃学说
其一:受《内经》“土生万物”的影响:
〓 “人以水谷为本”《素问·平人气象论》
〓 “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
也”
《素问·玉机真藏论》
〓 李杲曾言“《内经》之旨,皎如日星。”
《脾胃论》所引的《素问》内容竟占《素问》 全文的三分之一。
李东垣学术门径
其二:受元素、诸家之影响: 对于张仲景、孙思邈、刘河间等医家的学说
升麻、人参、泽泻、炒曲、橘皮、白术、麦门冬、 当归身、炙甘草、青皮、黄柏、葛根、五味子)
〓 湿热较盛伤及脾胃——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柴胡、升麻、人参、黄芪、炙草、苍术、羌活、黄 连、黄芩、石膏)
临证治疗经验
② 脾胃气虚导致其他脏腑病变——求其本而治之 ⑴ 肺之脾胃虚: 少气懒言,动则气短,自汗无力,脉虚舌淡 ——肺气虚 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喉干便结,脉数舌燥 ——肺不清肃 疲乏无力,四肢懒动,怠惰嗜卧,口不知味, 食不消化 ——脾胃虚 升阳益胃汤:黄芪、半夏、人参、白术、
李杲(本)
万氏家抄方》 《万氏家抄方》: 黄芪 人参 白术 甘草 陈皮 当归 升麻 柴胡 黄芩 芍药 半夏 主治:中气不足,挟感寒暑,致患疟疾。 主治:中气不足,挟感寒暑,致患疟疾。 《医便》: 医便》 黄芪 人参 白术 甘草 陈皮 当归 升麻 柴胡 半夏 贝母 茯神 酸枣仁 杞子 黄柏 主治:劳力伤神,饥饱失时,症类疟疾/复感风寒。 主治:劳力伤神,饥饱失时,症类疟疾/复感风寒。
(二) 对内伤病因病机的认识
病因(脾胃内伤三因论) 1 病因(脾胃内伤三因论) 夫饮食不节则胃病” (1)饮食不节 “夫饮食不节则胃病” 饮食不节→胃病→ 饮食不节→胃病→脾病 形体劳役则脾病” (2)劳役过度 “形体劳役则脾病” 劳役过度→脾病→ 劳役过度→脾病→胃病 (3)七情所伤 七情刺激→心火→ 七情刺激→心火→元气受损 火乘土位
主要著作: 二 主要著作:
内外伤辨惑论》1247年 1 《内外伤辨惑论》1247年 3卷 主要讨论内伤/ 主要讨论内伤/外感 脾胃论》1249年 2 《脾胃论》1249年 3卷 是其脾胃学说的代表作 全书列方60 60余首 全书列方60余首 兰室秘藏》1276年 3 《兰室秘藏》1276年 3卷 分述内, 分述内,外,妇,儿临床各科 有不少李杲的自制方 4 罗天益还整理出版李杲《医学发明》、 活法机要》 东垣先生试效方》 《活法机要》、《东垣先生试效方》。
元气充足
脏腑正常 水谷之气下流 生机消沉
阴火下潜
脾气不升
元气亏乏
脏腑失调
阴火上升
在升发的同时, * 在升发的同时,注重潜降阴火 胃气升发——主要的,基本的; 主要的, 胃气升发 主要的 基本的;
相反 相成
阴火潜降——次要的,权宜的; 次要的,权宜的; 阴火潜降 次要的 脾胃受损, 脾胃受损,升降浮 沉运动就发生障碍 久降而不能升 久升而不能降
李杲脾胃学派
2.制方遣药的特点 ① 重视整体,调治局部,治病求本, 本于脾胃; ② 因证投方,灵活权变; ③ 多多益善,亦用精专。
《医史·东垣老人传》
——砚坚 李杲(公元1180~1251年),
金元四大家之一,补土派创始人。
【原文】
李杲,字明之,镇人也,世以赀雄 乡里。杲幼岁好医药,时易人张元素以 医名燕赵间,杲捐千金从之学,不数年, 尽传其业。家既富厚,无事于技,操有 余以自重,人不敢以医名之。大夫士或 病其资性高謇,少所降屈,非危急之疾, 不敢谒也。其学于伤寒、痈疽、眼目病 为尤长。
【字词】
13.高謇:清高正直。 謇(1)口吃,言辞不顺利。(2)正直 14.降屈:降志屈身。 15.谒: (1)拜见:~见。拜~。 (2)说明,陈述,告发:请~其故。 (3)请求:~归。~医。 (4 )掌管晋见的近待。
【字词】
16伤寒: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 伤寒是外感风寒之邪,感而即发的疾病。 17.痈疽:毒疮,多而广的叫痈,深的叫疽。现 代医学认为是皮肤的毛囊和皮脂腺成群受细菌感 染所致的化脓性炎,病原菌为葡萄球菌。 痈发于 肌肉,红肿高大,多属于阳症,疽发于骨之上平塌色 暗多属于阴症
【字词】
1.京兆:京都,此指北京。
2.甘淡渗泄之药:利水之剂。
3.启玄子:王冰的号。
2.主要著作
《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 ⑴.《内外伤辨惑论》三卷,刊于1247年,主 要论述内伤和外感两大类病的病因、病状、 脉象、治法等问题。 ⑵ .《脾胃论》三卷,成书于1249年,强调脾胃 的重要生理作用,并提出“内伤脾胃,百病 由生”的理论,集中反映了李氏学术思想, 为其代表作。 ⑶ .《兰室秘藏》三卷,刊于1276年。
李杲的生平著作
李杲的生平著作李杲生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年(公元1180年),卒于元宪宗元年(公元1251年),终年71岁。
富甲一方。
曾从张洁古学医。
其医论以为饮食不节、劳役所伤及情绪失常,易致脾胃受伤、正气衰弱,从而引发多种病变。
对于发热的疾病,应分辨“外感”或“内伤”,对邪正的辨证施治应有明确的区别。
治法上重视调理脾胃和培补元气,扶正以驱邪。
于内伤脾胃的理论和治法均有贡献。
所著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流传较广。
李东垣著李杲幼年就喜爱医学,曾捐款千金而跟随易州张元素学医,学了没有几年,就掌握了张氏的各种医学技术,除精通内科外,还擅长外科、五官科和针灸各科。
他在医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在金元各派学术争鸣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临证实践,创制并逐步完善了“补土派”的理论,为充实和发展中医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主要著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和《兰室秘藏》等书,着重阐明了脾胃的生理功能,内伤病的致病、发病机理,鉴别诊断,治疗方药等一系列问题。
东垣认为脾胃是元气之本,元气是健康之本。
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所由生。
这是李东垣内伤学说的一个基本论点。
据此创制了“甘温除大热”之法。
李氏根据脾胃的重要性而创立的补脾法,丰富了中医学治疗理论。
李氏的学术思想,是在《内经》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并通过实践,对内伤病的致病因素,发病机理等作了深入细致的阐发,给后人治疗脾胃病指出了新的途径。
李氏主要著作有:《内外伤辨惑论》,成书于公元1231年,全书共二卷;《脾胃论》成书于公元1249年,全书共三卷;《兰室秘藏》三卷;《药象论》一卷;《医学发明》、《伤寒会要》等。
李 杲 - 河南中医学院精品课程网
1、脾胃学说的学术渊源
脾胃学说导源于《内经》:其关于脾胃主水谷精微 运化,主肌肉,为血气化生之源等论述, 奠定了脾胃学说 理论基础。 《伤寒杂病论》:“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保胃气, 存津液”,“四季脾旺不受邪”等奠定了脾胃学说临床证 治基础。 钱乙:提出小儿脾胃柔弱忌用攻下,用益黄散、七味 白术散、异功散等顾护脾胃思想,对李杲不无启示。 张元素:阐发脏腑辨证,详论中药归经,使辨治脾胃病 有了重要依据。
2、论述脾胃的功能
(1)脾胃与元气的关系
脾胃为滋养元气之源
(2)脾胃为精气升降运动的枢钮
自然界的升降浮沉 人体精气的升降沉浮:关键在于脾胃 重视胆气的升发作用
3、对内伤热中证的阐发
(1பைடு நூலகம்内伤热中证的定义
是指因脾胃内伤所造成的,虚性的或者 本虚标实的火热邪气。 病机关键是: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
2、张景岳
东垣发明内伤一证,其功诚为不小,凡其所 论,有的确不易者。
3、叶桂
气分本虚,卫少外护,畏寒怯冷· · · · · · 历举益 气法,无出东垣范围,俾清阳旋转,脾胃自强, 偏寒偏热,总有太过不及之弊。补中益气加味。 (临证指南医案· 脾胃门)
李
杲
一、生平及著作
二、主要学术思想 三、对后世医家的影响 四、学术评价 重点
一、生平及著作
李杲,字明之,世居真定的东垣地区 (今河北正安),因此晚年自号东垣老人。
《内外伤辨惑论》 《脾胃论》 《兰室秘藏》 《医学发明》
二、主要学术思想
1、脾胃学说的学术渊源
2、论述脾胃的功能 3、对内伤热病的阐发
(2)内伤热中证的病因
饮食不节
劳役过度
精神刺激
(3)内伤热中证的症状
中医各家学说李东垣
宋濂在《元史•李杲传》中记载:“李杲字明之,镇人也,世以赀雄 乡里。杲幼岁好医药,时易人张元素以医名燕、赵间,杲捐千金从之
学,不数年尽传其业。家既富厚,无事于技,操有余以自重,人不敢
以医名之。大夫士或病其资性高謇,少所降屈,非危急之疾,不敢谒 也。其学于伤寒、痈疽、眼目病为尤长。”
李杲20多岁时,其母患病,里中数名医生前来诊治,寒热温凉,所言 不一,施治各异,均治疗无效,郁郁而终,莫知究系何病。这件事对 李杲的触动极大,深自痛悼,极为自责,从此立志学医。 他听闻易水的张元素先生在燕赵(今河北、山西)一带很有名望,便 携重金前往易州,拜师学医。他儒学功底深厚,又忠信刻苦,不数年, 不但尽得张先生所学,且其成就在其师之上。
的是用木棉做的黑帐子,被子几年才更换一次;他还不饮酒、不听音 乐、不近女色,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俭朴的皇帝。
东垣家境富厚,学医之后,并未行医,而是到济源(今河南济源县)
做了监税官。
当时当地疫疠流行,俗称大头天行,亡于此疾者甚多。东垣为此心中 难过,寝食难安,他循流探源,考据经典,结合时疫,制定了著名的
“普济消毒饮”,活人无数。时人称之为仙方,刻于石碑,广为流传,
传为千百年来的医林佳话。
普济消毒饮: 黄芩(酒炒,15克) 、黄连(酒炒,15克) 、陈皮(去白,6克) 、 甘草(生用,6克) 、玄参(6克) 、柴胡(6克)、 桔梗(6克) 、 连翘(3克)、板蓝根(3克)、 马勃(3克)、 牛蒡子(3克)、 薄荷(3克)、 僵蚕(2克) 、升麻(2克)。 芩连皮草玄柴梗,翘板马牛薄蚕升。
脾胃土气居中为脏腑精气之转枢。气机升降运动虽然与各脏腑均有关
系,但总赖脾升胃降。 脾主升清,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
古代名医 李杲 生平简介
古代名医李杲生平简介姓名李杲字明之、东垣老人别名李东垣去逝时间暂无资料。
所在朝代金出生地区暂无资料。
主要成就“脾胃学说”的创始人擅长领域调治脾土代表作品《内外伤辨惑论》一、李杲简介:李杲,字明之,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晚年自号东垣老人,生于1180年,卒于1251年。
他是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他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
据《元史》记载“杲幼岁好医药,时易人张元素以医名燕赵间,杲捐千金从之学”。
二、人物介绍:李杲,字明之,生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年(公元1180年),卒于元宪宗元年(公元1251年)。
他家世代居住在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因真定汉初称为东垣国,所以李杲晚年自号东垣老人,学医于张元素,尽得其传而又独有发挥,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脾胃内伤学说。
是我国医学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
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
他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
三、主要著作:李杲虽非易水学派之起始人,然因在老师张元素的影响下,颇多创见,著述甚丰,故在易水学派中,影响较大。
其著述有:《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东垣试效方》《活法机要》等。
另有《伤寒会要》、《保婴集》、《伤寒治法举要》、《东垣心要》、《万愈方》、《医学辨论》、《用药珍珠囊》、《五经活法机要》、《疮疡论》、《医方便儒》、《药性赋》等,有些已亡,有的系依托之作,故真伪尚待考。
李杲医书,唯《内外伤辨惑论》,为其生前手定。
余皆由门人校定。
或据其有关资料所整理。
四、学术内容:李氏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是人身生命活动的动力来源,突出强调了脾胃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他说:“夫元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生发诸阳上升之气,此数者,皆饮食入胃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也。
中医各家学说
善食而瘦
脾胃之气的盛衰
基本观点:
脾胃是元气之本,元气是健康之本,脾 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所由生。
2.脾胃为精气升降运动的枢纽
风(春)升生 热(夏)浮长 湿(长夏)化成 燥(秋)降收 寒(冬)沉藏
“一岁四时之气,终而复始,如环无端。天 地阴阳生杀之理。”
脾胃是人体精气升降枢纽
脾胃升 降枢纽
《内外伤辨惑论》 《脾胃论》
《兰室秘藏》
二、学术思想
(一)对脾胃生理功能的阐发 (二)对内伤热中证病因病理的论述 (三)治疗特点与遣药制方法度 (四)内伤热中证及其鉴别诊断
(一)对脾胃生理功能的阐发
1.脾胃与元气的关系
2.脾胃为精气升降运动的枢 纽
1.脾胃与元气的关系
元气= 先天真气+ 后天胃气 “夫元气、谷气、营气、卫气、
李杲
(1180--1251)
一、生平与著作
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 金元四大家之一,创脾胃学说 被后世称为“补土派”鼻祖。 师承关系:张元素以医名燕赵间,
李杲捐千金从学之 罗天益: 东垣先生之医学,医之王道也。
家既富厚, 无事于技, 操有余以自重, 人不敢以医名之。
著作:
人体阳气之升 人体阳气之降
春生夏长,皆从胃中出也 脾胃受损病变:
下泄而久不能升——有秋冬而无春夏 久升而不降——有春夏而无秋冬
脾胃受伤,百病发 降——潜降阴火 脾胃受损,元气亏乏
火上乘
元气下降,阴
升(脾)胃气和降阴火,是相反相成的 升发是主要的,基本的; 潜降是次要的,权宜的。
2.辨寒热 外感者,发热恶寒,寒热并作,面色赤, 鼻息壅塞,呼吸不畅,心中烦闷,其恶寒 得温不止,必待表解或传里,其寒始罢, 语声重浊,高厉有力。
李杲
辨手心手背——手心手背温凉之不同,来诊断外感 与内伤 辨口鼻——内伤饮食劳倦,首先犯于脾胃,脾胃开 窍于口,而外感风寒首先犯肺,肺开窍于鼻 辨气少气盛——从口鼻呼吸和语言的有力无力及音 质 辨头痛——外感与内伤,都常见有头痛
辨筋骨四肢——出现以怠惰无力为特征的病理表现 辨食欲——观察食欲,可直接了解内在脾胃的功能 情况 辨渴——主要反映体内的津液情况 辨表证虚实——“有表证之虚实,有气血之虚实, 有脏腑之虚实,有阴阳之虚实” 辨劳役内热与阳明中热
1.
本书反映了东垣脾胃学说在临床方面的成就。它 丰富和补充了《内外伤辩惑论》和《脾胃论》的 内容,被认为是“东垣学术成就之集大成”者。
本书集中反映了李杲自制诸方。李杲立方有法, 有常有变,非常注意病情之出入而加减用药。李 氏对升阳除湿,理气顺气活血化瘀等治法亦深有 见地。
2.
《东垣试效方》
《东垣试效方》并非由李杲本人亲自完成,而是其弟子罗天益在《兰室秘藏》 的基础上,结合李杲临终前交予他的病案及方剂方面的资料,以方位主要内 容汇编而成。
李杲(1180年-1251年)
字明之,号東垣老人,后世多称为 李东垣 金元四大家之一,开创了补土派。由于李東垣生 活于北方,所以被誉为北医。 自幼喜爱医药,拜张元素为师
中国河北省正定县南城门(长 乐门)内的李杲雕像。
《内外伤辩惑论》
理论
《脾胃论》 《兰室秘藏》
李杲亲自完成
临床
罗天益整理
《东垣试效方》
李杲在完成上述二书后,从1249年至病逝的2年之间,抱病篇写了这本书, 取《黄帝内经 素问》“藏诸灵兰之室”之交,名之为《兰室密藏》。
• 分6卷,共21门。 • 全书涉及内,外,妇,儿,眼,耳鼻,口齿咽喉各科 • 以内科疾病占篇幅,16种常见内科疾病,分别各立一 门。 • 对于难以归类之证,列入杂病门。 • 外科有疮疡门,妇科有妇人门,门下有3论,分别阐 述了经闭经漏半产误用寒凉药之病理和治疗。 • 小二门则以惊风和癍症这两种常见疾病为重点。 • 五官科疾病则列有眼耳鼻门和口齿咽喉门。
李杲
p 13
3、制方遣药的特点 、
⑴、重视整体,调治局部,治病求本,本于 脾胃 ⑵ 、因证投方,灵活善变 ⑶ 、多多益善,亦用精专
p 14
p6
⑶ 张仲景《金匮要略》论脾胃 “四季脾旺不受邪” “人受气于水谷以养神,水谷 尽而神去。” ⑷ 孙思邈论脾胃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 “五脏不足调于胃” “若要安,三里莫要干” ⑸ 刘河间主火说 “五志过极皆为热甚” 李氏“心君不宁,化而为火” “七情凝滞,脉 中惟有火” ⑹ 张元素 药性升降浮沉和归经学说
p4
二、时代背景与学术渊源
5
5
1、时代背景 、
中原战乱;局方流弊
2、学术渊源 、
⑴《内经》对脾胃的生理、病理论述 “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 海”;“阳明者五藏六府之海,五藏六府皆禀气于胃”; “谷气通于脾”;“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此其常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 精,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⑵《难经》 “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东垣提出“饮食失节, 寒温不适,脾胃乃伤”; “胃者,水谷之海,主禀,四时皆 以胃气为本, 是谓四时之变病,死生之要舍也。”东垣提 出:“人以胃气为本”
李杲
1
1
一、生平和主要著作
2
2
1、生平简介 、
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
老人,宋金时真定 (今河 北省保定市)人,生于公 元1180年,卒于1251年。 师从张元素,重视脏腑辨 证,对《内经》《难经》 深有研究,提出“内伤脾胃, 百病由生”的论点。
p3
2、主要著作 、
《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 ⑴《内外伤辨惑论》三卷,成书于1247年, 主 要论述内伤和外感两大类病的病因、病 状、脉象、治法等问题。 ⑵ 《脾胃论》三卷,成书于1249年,强调 脾胃的重要生理作用,并提出“内伤脾胃, 百病由 生”的理论,集中反映了李氏学术 思想。 ⑶ 《兰室秘藏》三卷,刊于1276年。
李杲脾胃论主要内容
李杲脾胃论主要内容《脾胃论》,撰于公元1249年,三卷,是李东垣创导脾胃学说的代表著作。
卷上为基本部分,引用大量《内经》原文以阐述其脾胃论的主要观点和治疗方药。
卷中阐述脾胃病的具体论治。
卷下详述脾胃病与天地阴阳、升降浮沉的密切关系,并提出多种治疗方法,列方60余首,并附方义及服用法。
所创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升阳散火汤等为临床所习用。
作者简介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宋金时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生活于金大定二十年至元宪宗元年(公元1180-1251年)。
李杲出身富豪之家,早年其母患病,遍延诸医,杂药乱投,竟不知为何证而毙。
李杲痛悔自己不知医,于是以千金为贽,受业于易州张元素,尽得其传而多阐发。
他不仅重视脏腑辨证,且精于遣药制方,尤其对《内经》《难经》等典籍深有研究,结合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对脾胃与元气的关系作了重要的发挥,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颇有见地。
李氏治疗脾胃内伤诸病,主用益气升阳,结合苦寒泻火,对后世影响甚大。
其著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和《兰室秘藏》等。
书评、序言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八风之邪,中人之高者也。
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谓水谷入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饮食不节而病者也。
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肤筋脉,必从足始者也。
《内经》说百病皆由上中下三者,及论形气两虚,即不及天地之邪,乃知脾胃不足为百病之始。
有余不足,世医不能辨之者,盖已久矣。
往者遭壬辰之变,五六十日之间,为饮食劳倦所伤而殁者,将百万人,皆谓由伤寒而殁。
后见明之“辨内外伤”及“饮食劳倦伤”一论,而后知世医之误。
学术不明,误人乃如此,可不大哀耶?明之既著论矣,且惧俗蔽不可以猝悟也,故又著《脾胃论》叮咛之。
上发二书之微,下祛千载之惑,此书果行,壬辰药祸,当无从而作。
仁人之言,其意博哉!内容简介《脾胃论》是东垣学说中理论最集中的部分。
卷上为本书的基本部分,尤其开卷三篇“脾胃虚实传变论”、“脏气法时升降浮沉补泻之图”和“脾胃胜衰论”,引用了大量经文来论述作者关于脾胃论学说的主要观点和治疗方药,为全书奠定基础。
李杲
他曾从师于当时的名儒翰林学士王若虚、冯叔献学习《论语》、《孟子》和《春秋》。为探讨学问,他在自家宅院的空地上建起书院,专门邀请和接待来访的儒士,其中有生活拮据者,他均予以周济。在金章宗泰和年间,李杲20多岁时,他家乡一带闹饥荒,灾民流离失所,困苦不堪,他慷慨解囊,设粥赈灾,使好多百姓免于非命。
李杲留给后人的医学著作有《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和《用药法象》等。
他的理论学说诞生后,得到其弟子王好古、罗天益等人的继承发展。王好古一方面大量吸收东垣的药物学理论,重视其临床应用,另一方面受东垣深入阐发内伤脾胃病机理论的启发,创立了“阴证论”。罗天益则比较全面地吸收了东垣的脾胃学说,在脾胃内伤病纲目分类及其临床应用经验的认识上,进一步丰富了东垣的脾胃学说。他的学说对后世医家,尤其是温补学派影响很大。
不知出于何种原因,大约在30多岁时,李杲按照金朝的制度向官府交钱买了个官位,做了临原(今河南境内)的税务官。在此期间,流行一种俗称“大头天行”的疾病,即一种以头面红肿、咽喉不利为主症的传染病。当时的医生查遍医书也找不到古人对此病的论述,多用泻剂治疗但均不获效,而一泻再泻往往使病人一个接一个地死去。尽管这样,医生并不认为是误治之过,病人家属对此也无异议。唯有李杲觉得病人死得冤枉,于是他废寝忘食地研究本病,从症状到病因反复探讨,终于研制出普济消毒饮一方,用于病人,屡验屡效。为救治更多病人,李杲不图利,不留名,他命人把药方刻于木板立在人多醒目的地方。凡照此方治疗的病人无不获效,当时百姓以为此方为仙人所传,把它刻于石碑之上。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医家之门户分于金元”。河间学派和易水学派为我国医学史上承前启后影响最大的两大学派,李杲为易水学派的中流砥柱,他学医于张元素但对后世的影响可谓在元素之上。朱丹溪虽为河间学派的三传弟子,但其学说在某些方面也受李杲学说某些启示。明代以后,薛立斋、张景岳、李中梓、叶天士等医家都曾对李杲的学说景仰、研习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自成一家。此外,龚廷贤、龚居中、张志聪等均受李杲学说很大影响。尽管李氏学说的继承者们已经明确,片面强调脾胃未免有些偏颇,但李杲学说在我国医学史上仍不失为划时代的一个里程碑,作为一名伟大的医学家,他将永远名垂史册。
李东垣脾胃内伤热病的理论基础
李东垣脾胃内伤热病的理论基础一、本文概述李东垣,名李杲,字明之,晚年自号东垣老人,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是金元时期的著名医学家,被后世尊称为“补土派”的创始人。
他的医学理论及实践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中,他关于脾胃内伤热病的理论更是独具特色,成为了中医学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深入剖析李东垣脾胃内伤热病的理论基础,以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其学术思想,为现代中医临床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本文将首先介绍李东垣的生平及其医学成就,以展现其学术背景及在中医领域的重要地位。
接着,将重点阐述李东垣脾胃内伤热病的理论框架,包括其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的内容。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进一步分析李东垣脾胃内伤热病理论的学术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从而揭示其在中医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本文还将对李东垣的学术思想进行总结和评价,以期为推动现代中医临床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脾胃内伤热病的病因病机李东垣,金元时期的著名医家,提出了“脾胃内伤学说”,这一学说在中医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尤其关注脾胃内伤所导致的热病,深入探讨了其病因与病机。
病因方面,李东垣认为脾胃内伤热病的主要病因在于饮食失节、劳逸失度以及情志失调。
饮食失节,如过食生冷、肥甘厚味,均可损伤脾胃,导致气机升降失常,进而化热生火。
劳逸失度,如过度劳累或过度安逸,均可导致脾胃功能减弱,从而引发内热。
情志失调,如忧思过度,会影响脾胃的正常运化,导致气机郁滞,郁而化热。
在病机方面,李东垣认为脾胃内伤热病的核心在于脾胃升降失常,气机郁滞。
脾胃升降失常,一方面会导致水谷精微无法正常运化,另一方面会使气机郁滞,进而化热生火。
脾胃内伤还会导致气血生化不足,抗病能力下降,从而加重热病的发展。
李东垣还特别强调了脾胃内伤热病与湿邪的关系。
他认为,脾胃内伤易导致湿邪内生,湿邪又会进一步加重脾胃的损伤,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在治疗脾胃内伤热病时,必须注意祛湿,以打破这一恶性循环。
李 杲
(二)临证经验与用药特色
• 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 、清暑益气汤
• 升阳散火——升阳散火汤
• 升阳除湿——升阳除湿汤
• 清泻实火——普济消毒饮 ;清胃散 ;凉 血地黄汤 ;龙胆泻肝汤、补脾胃泻阴火升 阳汤等。
• 用药特色 – 注重配伍 :君臣主次分明,如当归补血汤 – 轻药愈病 :用量宜小,以轻取胜 – 喜用风药:如升麻、柴胡、防风、葛根 (风生升)。
– 脾气升发是主要的,基本的 沛、阴火潜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元气充
2、脾胃内伤病因
• 饮食不节 • 劳役过度 • 情志内伤 • 药物(苦寒)
• 多因素综合作用 • 精神因素影响为先
百 病 由 生
内 伤 脾 胃
3、脾胃内伤病机
• (1)气火失调 – 气——元气 – 火——阴火 –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
• 阴火 –阴,意为火由内伤而来 –阴火,内伤因素导致的以脾胃气虚为基 础产生的一系列火热病症的概称。
• (2)升降失常 –下泄而久不能升 –久升而不降
清气不升,浊气不降,
周身气血逆行而乱
4、脾胃内伤病临床特征
• (1)脾胃气虚症候群 – 主要有肢体沉重,四肢不收,怠惰嗜卧, 气短声低,头痛目眩,精神少,纳差乏 味等。 • (2)火热亢盛症候群 – 主要有身热,烦躁,恶热,手心热,气 高而喘,口渴,肌热不欲更衣,脉洪大, 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蒸蒸燥热,得 凉则止等。
李 杲
【一、概说】
• 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金代真定(今河 北正定县)人。 • 师承授受: –张元素 李杲 罗天益 王好古 • 著作: –《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 藏》、《医学发明》及《李东垣医学全书》及 《金元四大医学家名著集成· 李东垣名著》等。
李杲
主 要 学 术 思 想
(2)人体精气的升降 沉浮。 (3)升降失常与五脏 六腑的关系:风湿相搏 →尽痛
主 要 学 术 思 想
(二)阐发内伤热中证
“内伤热中”即“内伤发 热”。 1、病因(1)饮食失节 (2)劳役过度 (3)七情所伤 2、病机(1)阴火概念 (2)阴火产生 机制
主 要 学 术 思 想
(一)分型
脾气虚弱型 脾胃虚寒型 脾虚下泻型 脾虚湿困型 脾胃肝胆湿热熏蒸型 脾不统血型 脾肾阳虚型 心脾两虚型 脾虚发热型
脾 胃 学 说 的 临 床 应 用
(二)治法
纳化反常调治法
理脾和胃 助脾健运 温补脾阳 滋养脾阳 滋养胃阴 消食和胃 健脾消积 疏肝健脾 温肾健脾
脾 胃 学 说 的 临 床 应 用
主 要 学 术 思 想
5、历代医家对阴火的认识
“阴火就是心火” “阴火就是虚阳外越” “阳损及阴”及“阴血不足” “虚人感冒” “阴火主要是实火”
主 要 学 术 思 想
(三)治疗用药 1、内伤热中证的治疗
根据《内经》:“劳者温 之,虚者益之”原则,创用 甘温除热法。
主 要 学 术 思 想
(1)升阳益气甘温除热
1、补中益气汤 功用:补其味,升其阳 方义:参芪术草-----甘温补益 脾胃 升麻、柴胡-----升举下陷阳气 当归------和气 陈皮-----行气 立方意旨:虚者补之,损者 益之,陷者举之.
主 要 学 术 思 想
2、升阳散火汤 功用:透发火郁,宣达阳气。 适应证:阳气遏郁,火热内郁。 3、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治疗原则:补其中,升其阳, 泻其火。 功用:提升阳气,益胃泻火。 适应证:湿热困阻, 谷气下流-----气短人困,内热 (长夏时)
主 要 学 术 思 想
李杲的脾胃学说浅析_贵襄平
第9卷第11期·总第115期2011年06月·上半月刊114李杲的脾胃学说浅析贵襄平关键词:李杲;脾胃学说doi:10.3969/j.issn.1672-2779.2011.11.076 文章编号:1672-2779(2011)-11-0114-02李杲(1180年至1251年),字明之,世居真定(今河北省正定)的东垣地区,晚年自号东垣老人,后人习称李东垣。
师从易州(今河北省易县)张元素,主要著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密藏》、《活法机要》、《医学发明》、《东垣试效方》等,其中以《脾胃论》最为著名,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理论观点,创立了脾胃学说,充实、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而成为“补土派”的代表人物。
笔者试就脾胃学说的主要内容浅析如下:1 脾胃伤则百病生李杲认为,脾胃是元气之本,元气是健康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百病生。
《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云:“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
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九窍者,五脏主之,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
”《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又说:“悉言人以胃气为本。
盖人受水谷之气以生,所谓清气、营气、运气、卫气、春升之气,皆胃气之别称也。
夫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指出人赖水谷之气以生,而脾胃的运化功能是化生气血的源泉。
气血旺盛,则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五官九窍功能协调正常;气血亏虚,则人体脏腑功能衰退,百病由生。
强调脾胃在人体生理病理上的重要性。
2 饮食不节、寒温不适、劳役过度、精神刺激均可损伤脾胃《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云:“故夫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
此因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资助心火。
火与元气不两立,火胜则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
中医各家学说—李东垣
中医各家学说
李
杲
一 生平简介
二 主要著作
三 学术内容
1 对脾胃生理功能的阐发 2 内伤病的病因病机 3 内伤与外感的鉴别 4 脾胃内伤的治疗 5 后世的发展
一.生平简介:
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 宋金时真定(今河北正定县)人, 金元四大家之一,创立脾胃学说, 被后世称为“补土派”鼻祖。
师承关系:张元素以医名燕赵间, 李杲捐千金从学之。
二.李杲主要著作:
1、《内外伤辨惑论》,三卷,鉴别内伤与外 感,全书二十六论,公元1247年成书。
2、《脾胃论》,三卷,全书36篇,处方63首, 1249年成书。
3、《兰室秘藏》,三卷21门,成书于元至元 12年(1276年),学生罗天益整理。
4、罗天益还整理出版李杲《医学发明》、 《活法机要》、《东垣先生试效方》
康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 病所由生。
2.脾胃为升降之枢纽
(1)升降浮沉是自然界一切事物的主 要运动形式,决定万物生长发生收 藏的变化;同时也是人体生命活动 的主要形式。
风(春)升生 热(夏)浮长 湿(长夏)化成 燥(秋)降收 寒(冬)沉藏
一岁四时之气,终而复始,如环 无端。天地阴阳生杀之理。
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 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 心不主令,相火代之,元气之贼也。火与 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饮食劳倦所 伤始为热中论》)
内伤热中证
肢体沉重
脾胃气虚 四肢不收
三
怠惰嗜卧
神疲气短
大
火热上行独燎其面
病
阴火亢盛 身热而烦蒸蒸燥热
三焦九窍积热
机
不任风寒乃生寒热
升发是主要的,基本的;
藏品阁《东垣十书》
藏品阁《东垣十书》藏品阁——数据汇通《东垣十书》是一部医学丛书,编辑者不详,收录宋、金、元医家著作10种,故题名十书。
其中李杲所著三书是研究中医补土学派的重要著作。
李杲,字东垣,晚号东垣老人,金代真定(今河北正定)人。
是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
李氏宗《内经》法,师仲景心,勤于临床,生平著述颇丰,《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和《用药法象》等均为其代表作。
李氏开创内伤脾胃学说之先河,为补土学派的代表人物。
《东垣十书》中收录李杲3部著作。
其中,《内外伤辨惑论》,又名《内外伤辨》,成书于1247年,分上、中、下3卷,凡26论,是李氏晚年论定之作。
上卷有辨阴证阳证、辨脉、辨寒热等13篇有关辨证要论,世称“内外伤十三辨”。
卷中和卷下则结合具体方药论述以饮食劳倦为主的内科疾病的证治。
全书重点阐述对内伤病的独到见解和内外伤辨证要点,以及治疗大法、具体方药。
对于饮食劳倦,虚人感冒,提出主用补中益气汤,取补土生金、升清降浊、阴阳生化之法。
反映了李氏从脾胃论病,补土敦脾的学术特点。
此书是补土学派的重要著作之一。
《脾胃论》成书于1249年,全书分上、中、下3卷,有医论38篇,方论63篇。
全书崇《内经》“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的宗旨,以“人以胃气为本”的思想为基础,着力阐发“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病机理论,倡导培补脾土、潜降阴火的治疗理念,形成较为系统的脾胃内伤病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
上卷详细阐述了脾胃的生理功能和病机特点,以及脾胃在发病学上的认识意义,论述各证治疗之法;中卷以专题阐发气运盛衰、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等理论,并详述调中益气汤、补中益气汤等补脾胃诸方的主治应用、随症加减配伍;下卷着重论述脾胃虚损与其他脏腑、九窍的关系,及治疗湿热成痿、饮酒过伤等证诸方和有关治验。
《兰室秘藏》成书于1276年,全书共3卷,计21门,载医论21篇,列方280余首,包括内、外、妇、儿、五官临床各科,是东垣学说的具体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 平 及 著 作
李杲,号明之,晚号东垣老
人,宋金真定人。 《脾胃论》提出“内伤脾胃, 百病由生。” 《内外伤辨惑论》阐明内伤 外感疾病区别。 《兰室秘藏》
学 术 及 思 学 想 术 形 渊 成 源 因 素
时代特点:宋金对峙,
金元混战。 医界状况:局方影响依 然存在。
润下燥结
养血通便 养血润燥
脾 胃 学 说 的 临 床 应 用
升降反常的调治法
下气降逆
清热平胃
祛寒降逆 疏肝和胃 补气升提湿相搏 →尽痛
主 要 学 术 思 想
(二)阐发内伤热中证
“内伤热中”即“内伤发 热”。 1、病因(1)饮食失节 (2)劳役过度 (3)七情所伤 2、病机(1)阴火概念 (2)阴火产生 机制
主 要 学 术 思 想
阳气不升,伏留化火。 津伤血弱,内燥化火。 谷气下流,湿火相合。 心君不宁,化而为火。
“阴火就是心火”
“阴火就是虚阳外越”
“阳损及阴”及“阴血不足”
“虚人感冒”
“阴火主要是实火”
主 要 学 术 思 想
(三)治疗用药
1、内伤热中证的治疗
根据《内经》:“劳者温 之,虚者益之”原则,创用 甘温除热法。
主 要 学 术 思 想
(1)升阳益气甘温除热
1、补中益气汤 功用:补其味,升其阳 方义:参芪术草-----甘温补益 脾胃 升麻、柴胡-----升举下陷阳气 当归------和气 陈皮-----行气 立方意旨:虚者补之,损者 益之,陷者举之.
主 要 学 术 思 想
2、升阳散火汤 功用:透发火郁,宣达阳气。 适应证:阳气遏郁,火热内郁。 3、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治疗原则:补其中,升其阳, 泻其火。 功用:提升阳气,益胃泻火。 适应证:湿热困阻, 谷气下流-----气短人困,内热 (长夏时)
主 要 学 术 思 想
三方共同点: ①用甘温益气药。 ②用升、柴升阳药。 不同点: 补中益气汤:培补元气为主。 升阳散火汤:以升阳为主。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以泻火为主。
主 要 学 术 思 想
3、阴火的定位
(1)心火 (2)肝火 (3)肾火 (4)血中伏火
主 要 学 术 思 想
4、阴火的热型:
a.高热b.中等发热c. 低热 d.自觉发热(筋热、骨髓中热)
阴火的症状:
a.外感热病类似症状b.虚损症状 c.全身性症状d.局部症状
主 要 学 术 思 想
5、历代医家对阴火的认识
《内经》中诸多脾胃论述。
学 术 渊 源
《难经· 十五难》:“胃者,
水谷之海,主禀,四时皆以 胃气为本。” 张仲景 《千金方》 刘河间 张元素
主 要 学 术 思 想
(一)论述脾胃
1、脾胃与元气的关系(生理)
脾胃为元气之本
脾胃为后天之本
脾胃为气血阴阳之根蒂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病理)
主 要 学 术 思 想
(2)苦寒直折
代表方:硃沙安神丸
(3)滋阴泻火
代表方:熟干地黄丸
(4)风药胜湿,淡渗利湿 (5)辛顺苦泻 (6)先补其阳,后泻其阴
主 要 学 术 思 想
2、制方遣药特点
(1)重视整体,治疗局部
(2)因证设方,灵活权变 (3)多多益善,不避精专
脾 胃 学 说 对 后 世 的 影 响
心脾两虚型 脾虚发热型
脾 胃 学 说 的 临 床 应 用
(二)治法
纳化反常调治法
理脾和胃 助脾健运 温补脾阳 滋养脾阳 滋养胃阴 消食和胃
健脾消积
疏肝健脾 温肾健脾
脾 胃 学 说 的 临 床 应 用
燥湿反常调治法
芳香之化 燥湿健脾
除湿化痰
温阳化痰 燥湿淡渗 湿热两清 泻下燥结
师承方面
1、王好古 2、罗天益
私淑方面
1、朱丹溪 2、张介宾 3、赵养葵 4、薛立斋
5、叶天士
6、王孟英
脾 胃 学 说 的 临 床 应 用
(一)分型
脾气虚弱型 脾胃虚寒型 脾虚下泻型 脾虚湿困型
脾胃肝胆湿热熏蒸型
脾不统血型
脾肾阳虚型
气之不足 气火关系失调
主 要 学 术 思 想
2、脾胃为精气升降之枢纽
(1)自然界的升降浮沉
“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 前六月-----春夏----阳生阴长---升浮 后六月-----秋冬----阳杀阴藏----沉 降
春夏------长夏-----秋冬
主 要 学 术 思 想
(2)人体精气的升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