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第十课翻译和原文说课讲解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上册语文苏教版第九课古诗四首

八年级上册语文苏教版第九课古诗四首

关键语句解读与赏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表达了诗人超脱尘世、向往自然的情感,同时展示了诗人闲适自得的 生活状态。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通过描绘静谧的春夜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安详。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以动衬静,通过山鸟的时鸣来反衬春夜的静谧,营造出一种幽深静谧 的意境。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100%
情感共鸣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 分享与诗歌情感相似的个人感受 ,增进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80%
讨论成果展示
各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汇报讨 论成果,分享对诗歌情感表达的 见解。
角色扮演:演绎诗歌中的场景和人物
01
02
03
04
选择角色
学生自由选择诗歌中的角色, 如诗人、游子、思妇等,准备 扮演。
诗歌推荐
每位学生准备一首自己喜爱的诗歌作品,向全班 同学推荐。
分享理由
学生简要介绍所推荐诗歌的作者、背景、主题等 ,并阐述自己喜爱该诗的理由。
互动交流
其他同学可以就推荐的诗歌提出问题或发表看法 ,展开互动交流。
拓展阅读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推荐,提供相关的拓展阅读材 料,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不同风格的诗歌作品。
04
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文学常识和修辞手法
文学常识
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包括押韵、平仄、对仗等;掌握古代 诗人的其他代表作品及时代背景等元素。
修辞手法
学习并掌握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体 会其在表达情感、描绘景物方面的作用。
意象运用和象征意义
意象运用
分析诗歌中具体意象的运用,如山水 、草木、风霜等自然景物,以及鸟兽 、虫鱼等动物形象,理解它们所营造 的氛围和表达的情感。

汉语初二第九课说课稿

汉语初二第九课说课稿

汉语说课稿姓名: XXXXXXXXXX工作单位:沙雅县第三中学学科:汉语(双语)年级:初二学段:初中题目:第九课:理想的风筝联系电话: ZXXXXXXXX一、教材分析: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二年级汉语下册第九课<<理想的风筝>>。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

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

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为能很好地落实,针对阅读课文的特点,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如下:二、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以较快的语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的基本内容。

引导学生初步掌握阅读课文的技巧和方法,让学生准确理解课文的内容和结构,掌握课文的表达方式,学习句型并模仿造句,利用课文材料培养听,说,写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边读,边想,边记的方法读懂每句话,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从小培养尊重和关爱残疾人,不怕困难和挫折,热爱生活,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助,互助互爱的良好品德。

三、重点与难点突破及途径:1.本课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

2.本课教学难点是:能够概括段意,准确把握课文的结构,能够熟练运用句式造句。

难点原因:《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我找到了一个教学目标、教材和学生之间的最佳结合点。

充分利用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使学生一下子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课文讲了刘老师哪几件典型事例,由于抓住了教与学的结合点,学生就能深入浅出地阅读文本内容,很自然地走进了刘老师的内心世界,在情感上得到了共鸣。

突破途径:在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时我用了四个问题。

不难发现这是一组分解难点又逐步靠近并解决难点的问题。

给了学生台阶,又顺应着整堂课的理解,显得水到渠成,通俗易懂地让学生理解了“理想的风筝”是什么!三、教法,学法的选择和运用1.教法: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讲解法,讨论法,练习法)2.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渗透学生学法指导,如:合作交流,读写结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三峡》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三峡》教案及知识点

1.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三峡》教案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并熟读成诵。

2、学习抓住特征写景状物的方法。

3、欣赏三峡的壮丽风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钱币被称为“国家的名片”,钱币上的风景往往都是一个国家最值得去的地方,你们有没有留意过人民币背面的风景? 有谁知道十元人民币背面选的是哪个地方? ——的瞿塘峡。

瞿塘峡,两岸如削,岩壁高耸,大江在悬崖绝壁中汹涌奔流,郭沫若过此发出了“若言风景异,三峡此为魁”的赞叹。

你们知道,“三峡”指哪三峡吗? 2、欣赏三峡风光,带着问题:“峡”是什么意思?为什么长江在这一段要称为“峡”呢? 明:大家看这个“峡”字是“山”和“夹”相合而成。

看这几幅由高空拍摄的三峡照片,两山相夹,一水流过,形象地给我们说明了“峡”的含义。

(二山夹一水称之为“峡”) 3、三峡山高峡窄,水深流急,真可谓“万山磅礴一水通,惊涛轰鸣气势雄”。

我们虽然不能亲自到三峡一游,但读郦道元的《三峡》一文,定能领略三峡壮丽的自然风光,发出“江山如此多娇”由衷赞叹! 二、简介作者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

所撰《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泛补充发展,自成巨著。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 1、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注意字词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2、四生朗读课文,师强调生字词的读音,齐读每一层。

3、自由读、互读,注意字音和句子的停顿。

4、齐读课文。

5、结合书下注释和字典,合作疏通文章大意。

(目标:通过讨论,大致读懂文意。

方法:口头说文章大意,遇到疑难处查字典,书下简短注释可先写在文中,长的翻译不写。

) 四、深入研读课文 (一)研读“自三峡……不见曦月”——两岸的山 1、两山相夹,一水流过,称之为“峡”,由此可见,写三峡肯定要写到——山和水。

作者先写的什么呢?来看第一层——齐读 明:先写了三峡两岸的山。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9课《三峡》文本解读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9课《三峡》文本解读

《三峡》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郦道元(约472—527),生活于南北朝北魏时期,出生在范阳郡一个官宦世家,世袭永宁侯。

少年时代就喜爱游览。

后来他做了官,就到各地游历,每到一地除参观名胜古迹外,还用心勘察水流地势,了解沿岸地理、地貌、土壤、气候,人民的生产生活,地域的变迁等。

他发现古代的地理书——《水经注》,虽然对大小河流的来龙去脉缺乏准确记载,但由于时代更替,城邑兴衰,有些河流改道,名称也变了,但书上却未加以补充和说明。

郦道元于是亲自给《水经》作注,写下了其中著名的《水经注》,其中记录了上百条大小河流,包括三峡。

2.文题诠释本文题目《三峡》直接点明了作者写作的对象:三峡。

三峡,即长江三峡又名峡江或大三峡,地处中国的腹地,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全长193千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

三峡两岸崇山峻岭,悬崖绝壁,风光奇绝,两岸陡峭连绵的山峰,一般高出江面700-800米左右。

江面最狭处有100米左右;随着规模巨大的三峡工程的兴建,这里更成了世界知名的旅游热线。

三峡旅游区优美景区众多,其中最著名的丰都鬼城,忠县石宝寨,云阳张飞庙,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宏伟的三峡工程,大宁河小三峡等。

3.主旨《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绘了三峡山高岭连的地貌和不同季节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展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奇丽、无限壮观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4.内容解读《三峡》是《水经》中的“(江水)又东过巫县南,盐水从县东南流注之”的一条注。

作者抓住了三峡景物的特点,描写三峡的形势和景色,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表现了他热爱祖国河山的深厚感情。

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

写山,突出山的连绵不断、奇险高峻、遮天蔽日的特点。

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水势凶猛,船行速度飞快。

“春冬之时”,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

第10课《三峡》说课课件(共44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0课《三峡》说课课件(共44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参考译文: 1.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盖住了天空和太阳。 2.除非正午和半夜,其他时间都看不见太阳或月亮。 3.即使骑着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4.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 泉瀑布急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5.解题: 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先总写三峡的地貌特征,再分写三峡的四季景色。 在四季变化中展现三峡奇异诡谲(guǐ jué)的美景,描写了大自然的 无比雄伟壮丽,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
六、说教学过程
板块一、导入新课 出示“三峡”的风景图片: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他说:“中国 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 ”(三峡)。同学们,(欣赏图片)请看这就是余秋雨所说的三峡,到 底三峡有什么样的魅力呢? 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来看看古人郦道元眼中的三峡是如何的无限风光吧。 (揭示课题)
三、说教学目标
1. 理解文章内容,识记常见的文言词语,提高文言文的朗读理解能力。 2.了解三峡的相关知识。 3.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4.感受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感词汇,体会三峡的景色美以及作者抓住景物的 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
3、三峡的知识链接 长江三峡,是中国10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40佳旅游景观之首。它西 起它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迄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跨奉节、 巫山、巴东、秭归、宜昌五县市,长二百零四公里,是中国古文化发 源地之一。三峡两岸悬崖峭壁,水流湍急,古朴与自然美妙结合,使 三峡景色更加美丽。
板块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要求学生: (1)根据范读标出自己误读或不会读的字音。 (2)根据范读划出朗读节奏。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美丽的颜色》优质课件【最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美丽的颜色》优质课件【最新】

1. 了解有关居里夫人和镭的故事,了解传记 文学的特点。(重点)
2. 把握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学会生动细致 地刻画人物形象。(难点)
3. 学习居里夫人刻苦钻研、献身科学的精神 和淡泊名利的崇高境界。
艾芙·居里(1904—2007), 居里夫妇的次女,《居里夫人传》 的作者,优秀的音乐教育家和人 物传记作家。
设备极其简陋 没有把有害气体排
简陋
出去的“通风罩”
说明居里夫妇忘我的工作态度以及极强的敬业 精神和吃苦精神。
如何理解在此恶劣环境下的“最美 好”“最快乐”的几年?
在这几年里,尽管环境恶劣,工作量 大,但正是由于居里夫人“把精力完全用 在工作上”的艰苦努力,最终成功地提取 出了镭,使他们最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是 “最美好”“最快乐”的几年。
单句成段,把玛丽“一个人”比作“一 家工厂”进一步强调了玛丽工作量之大,表 现了她的能干与工作的艰辛,表达了女儿对 母亲的敬仰、爱慕之情,也隐含着对母亲的 心疼和爱。
怎样理解第13段中“反自然”一词的含义?
一指工作强度大、时间长,远远超出人 的身体能承受的极限。
二指放射性元素对人体有害,但因条件 艰苦,没有必要的保护措施。
居里夫人的评价: 英勇时期
学习第2部分
居里夫人负责的工作是什么样的呢?在文中 找出对这份工作的描写的语句。
“男子的职务”“反自然” 穿旧工作服,头发被吹得飘起来,烟刺激着眼 睛和咽喉 她独自一个人就是一家工厂 离析极小的含量的物质,从大量混合杂质中分 离炼制…… 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年
工作繁重、 辛苦,会 影响外在 形象和健 康。
在发现镭的瞬间,玛丽为什么很“谨慎”?
因为这是他们几年来艰辛探索、努力钻 研的结果,也因为这种物质前所未有,极为 宝贵。

八年级上册(初二上学期)语文 第九课《三峡》说课稿

八年级上册(初二上学期)语文  第九课《三峡》说课稿

一、说教材的处理《三峡》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的文章。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背诵优秀诗文80篇”。

《三峡》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关于三峡的一段注释,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写景散文。

课文通过对三峡的山水和一年四季三峡景色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

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的描写手法以及成功的运用了对偶、夸张、引用等修辞手法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更是令人赞叹。

我的教学设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1.5个课时来完成,前半个课时重在预习指导,要求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通译全文,达到理解全文的基本内容的目的。

第二课时以读为主,通过朗读、讨论等手段,理解文章的美和写作的妙处。

本说案说的是这一课时。

据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一、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理解文意,熟读成诵。

二、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的美。

三、欣赏课文,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笔法之妙。

学习本课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

基于八年级学生的特点和知识结构,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体会三峡的美和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上,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这是一篇写景散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采用了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

如上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峡的美丽的风光,配上舒缓优美的音乐,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和直观形象的板书等等,以此帮助学生理解,使之进入情境,进而领会文章的美。

当然,“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的。

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

部部编教材八年级(上)第9课《三峡》

部部编教材八年级(上)第9课《三峡》

绝 巘 多 生 柏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一词多义:
自三峡七百里中 ( 在 ) 自非亭午夜分 ( 如果 ) 并自为其名 ( 自己 )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从 )
一词多义:
沿溯阻绝( 断 ) 绝山献多生怪柏 ( 极 ) 哀转久绝 ( 消失 ) 佛印绝类弥勒( 极 )
晴初霜旦
林、涧、猿啸、回声
悲寂、凄凉
作者描写“猿声”的作用是什么?
渲染三峡秋景的凄凉。
作者引用渔歌的作用是什么?
引用渔者的歌谣来说明三峡 秋景的凄凉,以衬托游者哀愁的 心情。
常有高猿 长啸,属引凄异, 空谷传响,哀转 久绝。
渲染了寒秋三 峡的凄凉、肃杀 的气氛。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 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翻译:到了夏天,水漫上山陵,上 行和下行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
翻译: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早晨坐船 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 千二百里,即使是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 也没有这么快。
第三段: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白色的急流 回旋的清波
翻译: 春冬季节,激起白色浪花的急 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的清波, 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提示:有三种求助方式。一是课下 注解;二是组内成员;三是老师)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翻译: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 是相连的高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 方。
翻译: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 蔽住了蓝天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和 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第二段: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极高的山峰
冲荡
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 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三峡》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三峡》说课稿

《三峡》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开场白: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三峡》。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及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三峡》是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共四篇课文,围绕山水之美展开,学习古诗文中歌咏山水的篇章,可帮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净化心灵。

本文作者郦道元用简洁凝练、富有概括力的语言描绘了长江三峡四季风光之美,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二、说学情这一时期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习惯,好奇心强烈。

但是文言文学习难度较大,学生往往仅着眼于字词句的翻译,对文章整体的理解有一定困难,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增加感性认识,从而整体把握课文意义。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了解和学情的把握。

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认读“溯”等生字词,把握文章节奏,正确、流利地朗读。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合作与交流,理解三峡山水的特点,品味语言。

(这也是本课教学重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关注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这也是本课教学难点)四、说教学方法在教法上: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主要采用了自学法、情境法、朗读探究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学法上:为了发挥学生主体性,我主要会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

五、说教学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

为此我将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激发求知欲上课开始,我会采用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我的导入语设计如下:同学们,我们一起看图片,欣赏三峡的奇绝秀美,山险水异。

的确,自古以来三峡就是文人墨客争相吟咏之处。

想想我们都学过哪些和三峡有关的诗句呢?这样的导入,揭示了本课的主题,还形成了阅读期待。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语文第9课《三峡》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语文第9课《三峡》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语文第9课《三峡》知识点整理《三峡》重点知识点一、原文注释和翻译原文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quē)处;注释;①自:在②略无:完全没有.略,完全,全部③阙:同”缺”,中断翻译: 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群山连绵,没有一点空缺的地方。

原文2:重岩叠嶂(zhàng),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xī)月。

注释;①嶂,直立像屏障一样的山峰②隐,蔽:遮盖③自:如果④亭午,正午。

⑤夜分,半夜⑥曦,早晨的阳光,这里指太阳翻译: 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 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原文:3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sù)阻绝。

注释;①至于:到了②襄陵:上,漫上;丘陵③沿:顺流而下;④溯:逆流而上⑤绝:断翻译: 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上下航行的船只都阻隔断了.原文 4: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注释;①或:有②其:这,从白帝城到江陵的距离③虽:即使④乘奔御风: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

奔,奔驰的快马。

⑤不以:不如;以,认为,如⑥疾:快翻译: (如)有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则)有时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是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长风,也不如船行得快啊.原文 5:春冬之时,则素湍(tuān)绿潭,回清倒影。

注释;①之时:的时节;时,季节,时节②素湍:白色的急流③回清:回旋着清波翻译: 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影子。

1 / 5原文 6:绝巘(yǎn)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shù)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注释;①绝巘(yǎn):极高的山峰。

绝,极;巘,山峰②飞。

飞泻③漱(shù)冲荡④其,它们,指怪柏⑤清荣峻茂:水清,树茂,山高,草盛⑥良:实在,的确翻译: 极高的山峰上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古柏,悬挂着的泉水瀑布,从它们中间飞泻,冲荡下来。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短文二篇》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短文二篇》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短文二篇》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读:本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短文二篇》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答谢中书书南朝·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

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注重整体感知。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参考注释和工具书,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感情基调有初步认识。

2.注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环节。

过程与方法1.诵读,体味语言的自然美,学习写景的技巧。

2.从叙事写景的角度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答谢中书书》:感受祖国山川之美。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9课老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9课老王

伛偻 yǔ lǚ:腰背弯曲。 惶恐 huáng kǒng:惶惧惊恐。 荒僻 huāng pì:人迹罕至且偏远。 塌败 tā bài:塌陷、破败。 取缔 qǔ dì:明令取消或禁止某事。 骷髅 kū lóu∶干枯无肉的死人的全副骨骼。
干枯无肉的死人颅骨。 滞笨 zhì bèn:呆滞笨拙。 愧怍 kuì zuò: 惭愧。
我们常常无法 做伟大的事,但我 们可以用伟大的爱 去做些小事。
——诺贝尔和平 奖得主特蕾莎修女
特蕾莎(Mother Teresa) [1910-1997]
边听边想
1、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2、作者给我们介绍了老王的哪些情况?从这些
信息你读到什么?(从职业、家人、外貌、居 住条件等方面来看) 3、老王的善良表现在哪里? 4、作者一家人的善良表现在哪里? 5、对课文结尾的最后一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1、 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线 索: “我”与老王的交往。
探究品读:
1、为什么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能 那么关心、爱护;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 较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要有什么 精神才能像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 心人?
原因:一、平等观念。
二、人道主义精神。
2.这篇写人记事的散文,材料琐碎, 但是经过作者的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作者是怎样组织的。
前四段以逻辑顺序(因果关系)来写:老王 的职业、不幸遭遇、居住条件。
接下来的四个片段,按照时间顺序,写老王 的工作与为人;
说 一说
• 爱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美德,其 实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看到像老王 那样的弱者,你能说说印象深刻的 有哪些吗?
关 注 “老 王”
年迈的老人 背上扛得太 多…….
关 注 “老 王”

第9课 辛亥革命 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第9课 辛亥革命   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广西起义
萍浏醴起义
安庆起义 黄花岗起义
1、萍浏醴起义 时间: 1906年冬 领导: 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 地点: 江西湖南交界的萍乡、浏阳、醴陵 结果: 起义失败,刘道一等在长沙遇害 地位: 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个武装起义 影响: 起义虽然失败 ,但同盟会声望由此大增
2、安庆起义
时间: 1907年夏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
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
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羶,满街狼犬,
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青衫,吾不
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
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
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
心,于啼泣之馀,亦以天下人为念,当
概况:
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独立,革命 形势发展要求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
时间: 1912年1月1日 民国元年
临时大总统民:国孙纪中山年+1911= 副总统: 黎元洪公元纪年
都城: 南京
纪元: 民国纪年 公历
意义: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孙中山领 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材料一:临时政府成立之后,……满清时代辱国之
4.黄花岗起义
准备 孙中山赴欧美各国募集起义经费,黄兴到香 港设立统筹部,作为起义的领导机关。
地点 广州
时 间 1911年4月
人物 黄兴、喻培伦、林觉民
经过
黄兴在准备尚未就绪的情况下,临时决定提前举事。 他亲率一百余名革命党人攻入两广总督衙门,总督张 鸣岐吓得爬后墙逃走。革命党人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 苦战一昼夜。
萍乡、浏阳、 刘道一、蔡绍南 醴陵
同盟会成立后领导 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部编版八上第10课短文两篇注释、翻译、简答及答案《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部编版八上第10课短文两篇注释、翻译、简答及答案《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一、重点注释默写:《答谢中书书》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四时】四季。

3、【歇】消散。

4、【夕日欲颓】夕阻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5、【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6、【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

7、【与】参与。

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记承天寺夜游》1、【念】考虑,想到。

2、【相与】共同,一起。

3、【中庭】院子里。

4、【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5、【盖】大概是。

6、【但】只是。

7、【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二、重点句子翻译: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翻译: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翻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5、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6、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翻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8、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三、课内简答题:1、《答谢中书书》中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答:总领全文,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九课 老王内容解析 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九课 老王内容解析 人教新课标版

第9课:老王(二课时)一、内容及其解析:本文是我国著名女作家杨绛女士写的一篇描写不为人所关注的劳动人民的文章,作者以其细腻的文笔,向我们展示了一位贫困而有良心的劳动者的形象,老王的生活境况较能为同学们所了解,但我认为文章不仅仅是为老王而写,老王仅仅是在文革这一特殊时期,秉承良心、良知而行的善良群众的代表,他们尊重知识,尊重有知识的作者一家,更重要的是,他们尊重人的尊严,所以,他们会在作者失意、不被人尊重时,为作者一家人着想,帮助他们。

有可能我的观点不为大众所接受,但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总比教给他们知识重要。

教学重点是,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是,明白时代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①复习并逐步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②能够根据课文内容合理地分析人物形象。

③能够结合时代背景对课文内容进行评价。

三、教学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很难准确把握课文内容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难以体会人物特点与琐碎叙事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叙事表达出人物特点,叙事服务于人物特点。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自读点拨法,本文是写人记事的散文,通过叙写与车夫老王的交往片断,刻画了虽穷苦卑微却纯朴善良的老王形象。

学生诵读中以善良体察善良,感悟情感,陶冶性情。

教师点拨、突出作品提出的关怀不幸者的写作意旨。

合作探究法,阅读中关乎作品情感、材料组织等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合作研讨解决。

五、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同学们,正如歌曲《让世界充满爱》中所呼唤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以真纯的情感善待、关爱同在一片蓝天下的他人,那么人世间真的会多一份阳光,少一些冷漠,多一份文明,少一些残酷。

爱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美德,杨绛女士的《老王》将通过与车夫的交往,为我们诠释这一并不深奥的生活命题。

(二)学习新知识,整体感知课文: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注音塌败(tā)取缔(dì)伛(ǔ)翳(ì)骷髅(ū óu)绷(bēng)滞笨(hì)愧怍(uò)(2)释义塌败:塌陷破败。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解读备课资料:第9课三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解读备课资料:第9课三峡

第三单元第9课三峡郦道元(约470—527年),字善长,北魏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

地理学家、散文家。

青少年时代在青州度过。

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官至御史。

为官清刻严峻,不避权贵,后为关右大使,被雍州刺史萧宝夤暗杀。

他一生好学不倦,博览群书,有感于《水经》简而难通,立志为《水经》作注。

经过实地考察,他旁征博引,征引群书四百多种,著有《水经注》四十卷,极大地丰富了原书内容。

《水经注》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

因此,他可称为我国游记文学的开拓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

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已佚。

本文选自《水经注校证》卷三十四(中华书局2007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作者所撰《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为补充发展,自成巨著。

全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

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它与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李善的《文选注》齐名,合称“四大名注”。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在三峡的七百里当中,两岸山峰相连,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

重重的悬崖、叠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段析】概述三峡的全貌。

描写三峡奇特险峻的山势,突出三峡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断隔绝了。

有时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须急速传达,有时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快马驾着清风也没有这么快呀。

【段析】写夏日急流,突出夏日水势之急。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人教版(2017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三峡》教案

人教版(2017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三峡》教案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如“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分析“素湍绿潭”中的拟人修辞,指导学生学会在写作中运用。
-语言表达的准确性:针对学生在描述课文内容时出现的表达不清、逻辑混乱等问题,教师需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清晰、有条理的表达。
四学习的是《三峡》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旅途中是否遇到过壮丽的自然景观?”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三峡》的奥秘。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三峡》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学生能迅速抓住课文的主旨,对修辞手法和特殊句式的运用也能熟练掌握;而有的学生在这些方面则显得有些吃力。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这是一个不错的开头。但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讲解重点难点时,可能没有做到足够深入浅出,导致部分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因此,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尽量用更生动、具体的例子来解释抽象的概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b.修辞手法的运用: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c.重点词语、成语和特殊句式的掌握:熟练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成语和特殊句式,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举例解释:
-自然风光:如“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要求学生理解其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对山水的赞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观念。
4.课文内容:
a.阅读课文,理解三峡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及历史变迁。
b.分析课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三峡》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三峡》教案
-课文结构分析:课文的结构清晰,通过不同的段落展现了三峡的自然美和人文历史。学生应学会分析课文结构,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审美情感培养:通过学习课文,学生应2.教学难点
-词汇的准确运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生词的意义理解不够深入,难以在具体的语境中准确运用。例如,“逶迤”一词,学生需要理解其在文中的具体指代,以及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恰当使用。
-句型的深层含义:理解句型的深层含义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学生需要把握其不仅仅是对景色的描述,还寓意着人生哲理。
-课文结构的把握: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分析课文的深层结构可能存在困难。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不同段落之间的联系,构建整体的文章框架。
-情感的深入体验: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验作者的情感,是教学的难点之一。学生可能对课文中蕴含的深厚情感理解不透,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感悟。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三峡》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三峡》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课文朗读与理解,掌握重点词汇、句型,分析课文结构,领略三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1.课文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重点词汇:梳理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如“逶迤”、“磅礴”、“诡谲”等,并掌握其意义和用法。
7.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核心素养目标
《三峡》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对课文的深入阅读与分析,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之美,培养审美情趣。
2.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通过学习课文中的历史人文知识,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三峡
【北魏】郦道元
【原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

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

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在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

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这时候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

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
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
10.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南北朝】陶弘景
【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
【北宋】苏轼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