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女子寒凝血淤型痛经中按摩的价值分析
《加味良方温经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疗效分析》
《加味良方温经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疗效分析》一、引言痛经是妇科常见病之一,其中原发性痛经占比较高。
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是痛经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其症状主要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温则舒,伴随经量少、色暗或有血块等。
目前,中医治疗痛经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加味良方温经汤因其独特的疗效和较低的副作用,被广泛应用于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治疗。
本文旨在分析加味良方温经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二、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了近三年内我院收治的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的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均采用加味良方温经汤进行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痛经症状、生活质量、不良反应等指标的变化。
三、加味良方温经汤的组成及作用机制加味良方温经汤主要由多种中草药组成,包括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肉桂、吴茱萸等。
这些药物具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改善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的症状。
四、疗效分析1. 症状改善情况:经过加味良方温经汤的治疗,患者的痛经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
小腹冷痛、得温则舒等症状得到缓解,经量减少、色暗或有血块等情况也有所改善。
2. 生活质量提高:治疗前,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痛经的严重影响。
治疗后,患者的精神状态、睡眠质量、食欲等指标均有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3. 不良反应:加味良方温经汤治疗过程中,患者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表明该方剂具有较低的副作用。
五、讨论加味良方温经汤通过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有效改善了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的症状。
同时,该方剂还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无明显的副作用。
在临床应用中,加味良方温经汤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然而,仍需注意的是,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进行辨证施治,以确保治疗效果最佳。
此外,为进一步提高疗效,可以尝试将加味良方温经汤与其他治疗方法相结合,如针灸、艾灸等,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治疗痛经的疗效分析论文(共2篇)
中医治疗痛经的疗效分析论文(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中医治疗痛经的效果与案例分析痛经是妇科常见的多发病,常于经期和经期前后出现小腹部疼痛,甚者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等症。
近年来运用中药加针灸以及拔火罐的方法治疗痛经126例,疗效满意。
1一般资料126例中,年龄13~45岁,20岁以下者32例,21~30岁者55例,31~45岁者39例;未婚者56例,已婚者70例;腹痛时间发生于经期前者72例,发生于经期者25例,发生于经期后者19例;病程1~5年者61例;6~10年者26例;11~15年者22例;15年以上者17例;在126例中,经期及前后均腹痛同时伴有剧烈恶心呕吐者5例,经期伴有头痛者10例。
临床分型根据经期腹痛的程度和临床表现,将痛经分为轻,中,重度三种。
轻度:经行小腹疼痛明显,伴有腰痛,但能坚持工作,无全身症状,有时需要口服止痛药。
中度:经行小腹疼痛难忍,伴有腰部酸痛,用止痛药等措施疼痛暂缓。
重度:经行小腹疼痛剧烈,坐卧不安严重影响正常生活,且伴有腰部疼痛,恶心呕吐剧烈,面色恍白,四肢厥泠,泠汗淋漓,腹泻等症,用止痛药等措施无明显缓解。
病例中,重度痛经患者,均排出器质性病变,月经周期基本正常。
都用中药,针灸和拔火罐治疗,不加任何镇痛药。
诊疗方法自拟方柴胡15g,郁金20g,香附20g,白芍20g,枳壳12g,蒲黄10g,五灵脂15g,炙甘草10g,随症加减:腹痛甚者加元胡,呕吐不止者加生姜、姜半夏、吴茱萸。
乳房胀痛者加青皮,血块多者加三七粉,腹泻者加炒白术、仙灵脾,腰痛甚者加寄生,川断,狗脊,菟丝子,肢泠汗出者桂枝。
上药水煎2~3次,每次煎至150~250ml,1剂/d,早晚空腹服用。
于经期前一周开始服用,每服用10剂为一疗程。
连服3个月经周期。
中成药在两个月经周期之间口服新乡佐今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出产的《活血通脉片》一日三次饭后口服。
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的中医治疗
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的中医治疗痛经是女性常见的妇科疾病症状之一,它困扰着很多很多女性,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在中医上来讲,痛经是由于气滞血瘀、经血运行不畅或者着凉受寒引起,由于不同病因所致,痛经出现的具体症状也不尽相同,因此痛经分为很多种类,有气滞血瘀型、寒湿凝滞型、气血虚弱型、肝肾亏虚型,不同的类型由不同的治疗方法,接下来我们就具体来谈谈原发性痛经中寒凝血瘀型的中医治疗。
1.什么是原发性痛经呢原发性痛经是指在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的下腹部疼痛、坠胀、痉挛性疼痛,伴有腰痛或其他不适如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严重者会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质量。
原发性痛经多发于年轻女性,受各种因素所影响,例如精神因素、心理压力或者经期进食生冷食物、饮食不规律缺乏适当的体育锻炼、有痛经家族史等,原发性痛经是不伴有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的月经期腹痛,如果不能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还出现一些严重并发症如面色发白、四肢冰冷甚至会出现晕厥等。
在中医妇科学中,痛经主要有两大病因,一是不荣则痛,如肾气亏损型、气血虚弱型;二是不通则痛,如气滞血瘀型、寒凝血瘀型、湿热瘀阻型;病机是充任气血运行不畅,冲任胞宫失于濡养而出现的痛经。
中医很早就对原发性痛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例如在《华佗神方》中写道:“妇人行经时,腹痛如绞,谓之痛经。
”这是最早对痛经下的定义。
在南宋陈自明的《妇人良方大全》认为:“痛经有因于寒者,有气郁者,有血结者。
”痛经的发生有虚有实,正如《景岳全书·妇人规》记载的:“经行腹痛,证有虚实。
” 实者则实由于气滞血瘀、寒凝气滞、湿热瘀阻导致的不通而产生的疼痛,虚者则由于肾气亏损、气血虚弱导致的不荣,子宫失于濡养产生的疼痛。
1.寒凝血瘀型的痛经有何临床表现呢在中医中,原发性痛经分为很多种类型,在之前的内容中也有提到过,本文主要是谈论寒凝血瘀型的痛经。
那么寒凝血瘀型的痛经有何特别的临床表现呢?首先,寒凝血瘀型痛经是实证,它是在经期中产生疼痛,拒按,疼痛性质为冷痛,月经量少、色黯,有血块,全身表现为寒症、血瘀证的表现,舌脉表现为舌黯苔白、脉沉紧,应该以散寒、化瘀、止痛的护治原则来进行治疗和护理。
中医中药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中医中药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妇科疾病一直是困扰女性健康的重要问题。
在治疗妇科疾病方面,中医中药凭借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治疗经验,展现出了不可忽视的应用价值。
中医认为,女性的生理特点与肝、脾、肾等脏腑以及气血的关系密切。
妇科疾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这些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比如,肝郁气滞可能导致月经不调、痛经;脾肾阳虚可能引起带下病、宫寒不孕等。
在月经病的治疗中,中医中药有着显著的优势。
月经不调是常见的妇科问题,包括月经周期、经量、经色、经质的异常。
中医通过辨证论治,根据个体的体质和病情,采取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健脾补肾等方法进行调理。
对于月经过少,可能使用当归、熟地、白芍等养血调经的中药;而对于月经过多,则会选用益母草、茜草等化瘀止血的药材。
中药调理不仅能改善月经症状,还能从根本上调整身体的内在平衡,预防疾病的复发。
痛经也是许多女性面临的困扰。
中医将痛经分为寒凝血瘀型、气滞血瘀型、气血虚弱型等不同类型。
针对寒凝血瘀型痛经,会使用温经散寒、化瘀止痛的中药,如艾叶、肉桂、红花等;气滞血瘀型痛经则常用疏肝理气、活血止痛的药物,如柴胡、郁金、赤芍等。
此外,中医还有针灸、艾灸等外治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运行,缓解痛经症状。
在妇科炎症方面,中医中药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阴道炎、盆腔炎等炎症性疾病,在中医看来多是由于湿热下注、热毒蕴结所致。
中药方剂如龙胆泻肝汤、五味消毒饮等,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散结的功效。
同时,中药灌肠、中药外敷等方法能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提高疗效。
不孕不育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中医中药在这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对于排卵障碍性不孕,中医通过补肾填精、调理气血,促进卵泡发育和排卵。
对于输卵管阻塞性不孕,中药活血化瘀、通络散结的作用有助于疏通输卵管。
此外,中医还注重调理患者的整体体质,提高受孕的机会。
产后病是女性产后常见的健康问题,如产后恶露不尽、产后身痛、缺乳等。
中医认为产后多虚多瘀,会使用生化汤等方剂活血化瘀、补虚扶正。
女性痛经病因、分类、痛经证型、主要表现及按揉穴位、推拿、艾灸和经前护理等中医治疗急性原发性痛经操作
女性痛经病因、分类、痛经证型、主要表现及按揉穴位、推拿、艾灸和经前护理等中医徒手治疗急性原发性痛经操作痛经是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昏厥者。
根据有无盆腔器质性疾病将其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
前者病因不明确,不伴盆腔器质性疾病。
后者病因明确,因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经期腹痛,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等。
原发性痛经占痛经90%以上,主要与月经时子宫内膜前列腺素(PG)含量增高有关,PGF2ɑ引起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血管痉挛,子宫缺血缺氧,是造成痛经的主要原因。
增多的前列腺素进入血液循环,还会引起心血管和消化道症状。
对于原发性痛经西医治疗主要以非甾体抗炎药和避孕药为主。
痛经发生是由于冲任二脉气血的生理变化急骤,导致胞宫的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滞胞宫、冲任失于濡养,从而导致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
其病位在冲任、胞宫,变化在气血,表现为痛证。
中医将痛经主要分为寒凝血瘀、气滞血瘀、肝肾亏损、阳虚内寒、气血虚弱、湿热瘀阻6种证型,其中以寒凝血瘀、气滞血瘀证最多。
寒凝血瘀型痛经主要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经血量少或经行不畅,经色紫暗有块,块下痛减,畏寒或手足欠温,乳房胀痛,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苔白,脉弦或沉紧。
以上各症,但见两症便是,不必悉具。
痛经中医简易紧急解痛方法(一)按揉穴位耳穴:盆腔、神门、内生殖器、腹、肾刺激耳穴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节神经、平衡内分泌等作用。
刺激耳穴可提高脑内抗痛结构的功能,释放内啡肽、脑啡肽,因此止痛效果好。
急性痛经可以用手指或棉签的硬头等工具按压以下五个耳穴(盆腔、神门、内生殖器、腹、肾),取按压最酸胀处,直上直下按压,一个穴位按压30下再换下一个穴位按压。
穴位:血海、地机、三阴交、十七椎找穴位的时候,可以用手压一下,如果有明显的酸麻重胀感,就是找对位置。
可选择手指按压,或将穴位表层的皮肤提起,穴无定处,按压时存在酸麻重胀感为宜,力度由轻至重,可按可揉可提起皮肤都能达到刺激的作用,可主按压一个穴位,也可多个穴位搭配按摩,不可一直按住不动,要按一下起一下,使血液流通。
脐针配合混元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
脐针配合混元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痛经,即月经周期中经前或经期出现的腹部疼痛症状,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也是女性生活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
原发性痛经是指无明显妇科病变的痛经。
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是原发性痛经的一种常见类型,其病理特点为寒邪内凝、气滞血瘀所致。
传统中医药认为,月经过程中遇寒冷或饮食不节,可导致子宫寒邪内凝。
这些寒邪内凝会引起经络阻滞,气机郁滞,最终导致瘀血生发。
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关键是祛寒去凝,活血化瘀。
脐针是一种通过针刺脐部,刺激腹部经络和脏腑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的疗法。
混元灸是一种通过燃烧灸药,刺激特定穴位,调整气血运行的疗法。
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脐针配合混元灸可以显著改善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症状。
这些研究通常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接受脐针配合混元灸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或假治疗。
疗程一般为3个月,每个月治疗10次。
治疗后,观察两组病人的症状改善情况。
研究结果显示,脐针配合混元灸治疗可以显著缓解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腹痛症状。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疼痛程度明显降低,经期疼痛时间缩短。
治疗组的月经量也有所增加,经期血块减少,经血颜色变鲜。
脐针配合混元灸治疗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有积极的影响。
疼痛的减轻使得病人的情绪得到缓解,同时由于经期痛苦的减少,病人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
脐针配合混元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通过祛寒去凝,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显著缓解腹痛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由于研究的样本量较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来验证这种治疗方法的疗效。
少腹逐瘀汤加减联合推拿疗法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
少腹逐瘀汤加减联合推拿疗法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林晓;洪世致【期刊名称】《临床合理用药杂志》【年(卷),期】2024(17)12【摘要】目的观察少腹逐瘀汤加减联合推拿疗法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6月于厦门市第五医院治疗的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推拿治疗组(n=40)与联合治疗组(n=40)。
推拿治疗组开展推拿疗法,联合治疗组在推拿治疗组基础上给予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2组均以14 d为1个周期,持续治疗3个周期。
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与治疗3个周期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COX痛经症状量表(CMSS)评分、血浆前列腺素F2α(PGF2α)水平。
结果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推拿治疗组(97.50%vs.75.00%,χ^(2)=8.538,P=0.003)。
治疗3个周期后,2组VA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及CMSS评分中持续时间、严重程度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联合治疗组低于推拿治疗组(P<0.01);2组血浆PGF2α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联合治疗组低于推拿治疗组(P<0.01)。
结论在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过程中,采用少腹逐瘀汤加减联合推拿疗法能够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和临床症状,缩短疼痛时间并降低PGF2α水平,从而获得显著疗效。
【总页数】4页(P108-111)【作者】林晓;洪世致【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第五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相关文献】1.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疗效观察2.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北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3.少腹逐瘀汤加减配合火龙罐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的临床效果4.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疗效探讨5.少腹逐瘀汤并中药封包热敷联合布洛芬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寒凝血瘀论治痛经及中医护理初探
从寒凝血瘀论治痛经及中医护理初探【摘要】目的探讨寒凝血瘀型痛经的有效治疗方法和护理途径。
方法回顾分析21例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针灸疗法、中药口服、热敷疗法、食疗及相应的中医护理等综合治疗模式。
结果所有21例,14例临床症状完全消失,5例临床症状好转,有效率达到90.48%。
结论针药结合联合食疗及中医护理干预对寒凝血瘀型痛经的治疗,疗效显著,可以明显改善痛经症状。
【关键词】痛经;寒凝血瘀;护理痛经是指患者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部的现象,它是妇科常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其具体的病因病机有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瘀阻与气血虚弱,肾气亏损。
临床上以寒凝血瘀最为常见,女子为阴柔之体,以血为用,多先天体质偏寒,加之后天失于调养、贪凉、熬夜、饮食不节,进一步损伤阳气,寒邪内侵,致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则减,形寒肢冷,月经后期,经量少,涩滞不爽,经色黯红或夹有血块,大便多溏,带下绵绵,舌黯或有瘀斑,苔白腻而滑,脉沉紧或沉迟,常伴有面色苍白,大汗淋漓,手足厥冷,恶心等症状。
回顾分析2017年6月-2017年12月临床诊治及护理的21例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的临床资料,以中医“不通则痛”、“寒凝血瘀”理论为指导,采用针灸疗法、中药口服、热敷疗法、食疗、中医护理等综合方法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1例,年龄18~42岁,病程3~15年,治疗前结合相应的病史、体检及辅助检查排除继发性痛经,排除其他急腹症可能,符合痛经表现。
1.1.诊断标准经过妇科检查,生殖器官未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排除其他可能的急腹症。
根据痛经的程度分为轻、中、重三度。
轻度:小腹部或腰骶部疼痛明显,但能坚持工作,没有明显的全身症状,偶尔可能需要服用止痛药缓解症状;中度:疼痛程度较轻度重,伴有恶心呕吐、四肢不温等全身表现;重度:疼痛程度较重,严重影响学习、生活和工作,必须卧床休息,伴有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等表现,通过一定的止痛治疗不能明显改善的。
中医如何治疗经期痛经
中医如何治疗经期痛经对于许多女性来说,经期痛经是一个令人烦恼和痛苦的问题。
每个月的那几天,腹部的疼痛、坠胀感,甚至伴有腰酸、头痛、恶心等不适,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
而中医在治疗经期痛经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且往往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中医认为,痛经的发生主要与气血运行不畅、胞宫失于濡养有关。
其病因可以分为虚实两大类。
虚证多由于气血虚弱、肝肾亏损,导致胞宫失养;实证则多因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瘀阻等,使得气血运行受阻。
针对气血虚弱型的痛经,中医治疗通常以益气养血为主。
在日常生活中,建议患者多食用一些具有补气血作用的食物,如红枣、桂圆、当归、黄芪等。
同时,中医会开具一些补气血的方剂,如八珍汤。
八珍汤由人参、白术、茯苓、当归、川芎、白芍、熟地、炙甘草组成,具有气血双补的功效。
通过调理气血,使胞宫得以濡养,从而缓解痛经症状。
肝肾亏损型的痛经患者,多表现为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伴有腰酸、头晕耳鸣等症状。
中医治疗重在滋补肝肾,常用的方剂有左归丸。
左归丸由熟地、山药、枸杞、山茱萸、川牛膝、菟丝子、鹿角胶、龟板胶组成,能够滋养肝肾,填精益髓。
此外,还会建议患者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
气滞血瘀型的痛经,疼痛多为胀痛,且伴有乳房胀痛、胸闷等症状。
中医治疗以行气活血、化瘀止痛为主。
常用的中药有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柴胡、枳壳等。
方剂方面,血府逐瘀汤是一个常用的选择。
同时,患者也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如散步、瑜伽等,促进气血运行,缓解疼痛。
寒凝血瘀型的痛经,往往是由于经期受寒或过食生冷导致。
这类患者的疼痛较为剧烈,得热则缓,常伴有手足冰冷。
治疗上以温经散寒、化瘀止痛为主。
可以使用艾叶、肉桂、小茴香等中药。
方剂如少腹逐瘀汤,有温经散寒、活血祛瘀的作用。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暖,尤其是腹部和下肢,避免受寒。
湿热瘀阻型的痛经,多伴有带下量多、色黄质稠、小便短赤等症状。
治疗时以清热利湿、化瘀止痛为原则。
常用的中药有黄柏、苍术、薏苡仁、赤芍、丹皮等。
中药灸贴神阙穴治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观察
《 中 医妇 科 学 》 ( 新 世纪 全 国高 等 中医药 院校 七 年 制 规划 教 材第 轻 , 其 余 症状 好转 , 服 止痛 药 能坚 持 工作 ; 无效 : 腹 痛 及其 余 症状
一
版) 有 关 内容 制定 寒 凝 血 瘀 型主 症 : 经 前 或 经期 小 腹 冷痛 拒 无改 善 。
6 8
辩§ |≯ l 碧 | § ¥
内蒙 古 中医药
疗法与方药
中药灸贴神 阙穴治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观察
陈少玲 黄 少妮 何剑 荣
摘
要: 目的 : 观察艾 灸联 合狗 皮膏贴神 阙穴 治疗寒凝血瘀 型原发 性痛 经的疗效 。方法 : 将6 O 例 寒凝 血瘀 型原发性 痛经 患者 , 随机 分 成2
采用 S P S S 1 3 . 0统计 软 件 包 建 立 数 据 库 和 进 行 数 据 的统 计
活, 需 卧床 休 息 , 伴腰 部 酸痛 , 面 色咣 白, 冷汗 淋漓 , 四肢厥 冷 , 呕 分析 , 计 数资 料采 用卡 方 检验 , 计 量 资料 采用 t 检验 。
吐腹 泻 , 或 肛 门 坠胀 , 用止 痛 措施 无 明显 缓解 , 痛 经 症状 积 分 ≥ 4 疗 效标 准 与治 疗 结果
笔者 于 2 0 1 1 年l 0至 2 0 1 2年 1 2月 通过 收 集 在 我 院 门诊 就 不 缓解 者 于 6小时 后 重 复用 药 , 痛 止停 药 , 并 让病 人 汜下 每 月 服
诊 的符合 寒 凝血 瘀 型原 发性 痛经 患 者 6 0例 , 采 用艾 灸 联合 狗 皮 用 的总 片数 。 膏灸 贴 神 阙穴治 疗 , 效果 满 意 , 现 报 道如 下 。 2 . 2治 疗 组 : 于 月 经 干 净后 1 周开始治疗 , 以艾 条 温 和 灸 神 阙 穴 1 临床 资料 1 0分钟 后 , 再 以狗 皮膏 敷 贴 神 阙穴 治疗 , 每 晚 睡前 敷 灸 1 次, 至 1 . 1诊 断标 准 : ( 1 )全 部病 例 依 据 中华 人 民 共 和 国卫 生 部 发 布 的 次晨 取去 狗皮 膏 , 连续 2周 , 经行停用 , 痛 甚 可 口服 双氯 芬 酸 肠 《 中药新 药 临 床研 究 指导 》 ( 1 9 9 3 年) [ 1 1 有 关 内 容将 原 发性 痛 经 程 溶 片 , 每次 2 5 a r g , 如不 缓 解 6小时 后 可重 复用 药 。 度分 为轻 、 中、 重3 度。 经 期及 前后 小 腹疼 痛 5分 ( 基础 分 ) , 腹 痛 两组 均连 用 3个月 经 周期 , 治 疗 后 停药 观 察 3 个 月 经 周期 , 难忍 1 分, 腹痛 明显 0 . 5 分, 坐卧不宁 1 分, 休 克 2分 , 面色 咣 白 嘱 注意少 吃寒 凉 生 冷 , 或 剌激 性 食 物 , 经 期 不宜 游 泳 , 涉水 , 切 勿
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中医治疗分析
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中医治疗分析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一种病症,它主要是由于寒邪侵袭、气机郁滞、血液凝滞所致,其临床表现主要为经行腹痛、痛经伴有寒冷感,疼痛部位多为下腹部,痛经症状较为严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认为,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发生与女性的体质、生活环境、饮食习惯等都有一定关系,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中医师需要全面分析患者的病情,并结合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有效治疗的目的。
以下是对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中医治疗分析。
一、辨证施治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治疗首先要进行辨证施治,针对患者的病情特点进行辨证论治,中医师需要仔细了解患者的临床表现、舌脉情况等,明确病情的发生机制。
一般来说,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患者多表现为经行腹痛,疼痛部位多在下腹部,伴有寒冷感,月经周期不规律,经血量少且颜色较暗等症状。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进一步辨证施治,如辨寒热、辨气血、辨瘀滞等,以确定治疗的方向和重点。
二、调理气机寒凝气滞是寒邪困滞在经脉之中,导致气机郁滞的结果,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调理气机是非常重要的。
中医常用的调理气机的方法主要包括温经散寒、理气止痛等,如可采用艾灸温经,或者服用温经散寒的中药来调理气机。
温经散寒能够促进经脉的畅通,减轻寒邪对经脉的影响,从而改善气机郁滞的情况,减轻疼痛症状。
三、活血化瘀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患者容易出现血瘀现象,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采用一些方法来活血化瘀。
中医治疗中常用的活血化瘀的方法主要包括穴位按摩、艾灸、中药调理等。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促进经络的畅通,改善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活血化瘀的效果。
也可以使用一些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来治疗,如川芎、红花、丹参等,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消除血瘀,减轻疼痛。
四、调整饮食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饮食习惯对病情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进行饮食调理。
一般来说,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患者应该少食寒凉生冷的食物,如冰激凌、西瓜等;可以多食温热的食物,如姜、桂皮、辣椒等,有助于驱寒散凝,改善症状。
痛经的自我按摩缓解方法
痛经的自我按摩缓解方法
痛经,可能是每一个女性都曾经历过。
它主要表现为行经前后,或行经期间小腹及腰部疼痛,甚至疼痛难忍常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汗出、肢冷、晕厥等症状。
中医认为,引起痛经的原因是气滞血淤、寒湿凝滞。
气血虚弱最终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即所谓“不通则痛”。
痛经时除了使用世纪本草暖宫贴,还可以巧用双手进行自我按摩,相信它定能使您告别痛经的烦恼。
(一)平卧床上,双目微闭,呼吸调匀,左手掌重叠于右手背上,将右手掌心轻轻放在下腹部,静卧1—3分钟。
(二)将双手掌分别放于下腹部耻骨两旁,适当有力反复向两侧分摩0.5~1分钟。
(三)左手掌重叠在右手背上,将右手掌心放在肚脐下,适当用力绕脐作顺时针团摩腹部0.5~1分钟,至腹部发热为佳。
(四)左手半握拳,将拇指指腹放在关元穴,适当用力揉按0.5—1分钟。
(五)右手掌重叠在左手背上,左手掌心放在中脘穴,适当用力揉按0.5—1分钟。
(六)坐于床上,将双手掌分别放在腰骶部两侧,自上而下用力摩擦腰骶部0.5—1分钟,以皮肤发热为佳。
宫寒是女性痛经最常见的原因,除先天体质虚寒,过食生冷、腹部受寒等也很容易使胞宫失养,引发痛经。
最适合宫寒型痛经者在家
自疗的方法,首推中药世纪本草暖宫贴外敷疗法。
现将具体的使用方法告诉大家。
经期前一周开始,至月经结束于肚脐部位(神阙空)贴敷世纪本草暖宫贴,三天更换一次,坚持14天为一个疗程,连用三个疗程,对宫寒痛经有疏通经络、活血化淤、温经散寒的功效。
脐针配合混元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
脐针配合混元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痛经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特别是原发性痛经。
其特点是经期出现阵发性腹痛,常伴有头痛、腰酸等症状,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西方医学通常采用止痛药和口服避孕药等方法缓解症状,但药物治疗存在不良反应,而中医药则以调理内分泌功能,改善气血循环,调整脏腑功能、温通经络等为主要治疗手段,且临床疗效良好,对痛经的治疗和调理具有明显优势。
本研究采用脐针配合混元灸的方法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旨在探究该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并为痛经的治疗提供参考和借鉴。
方法:1、对象:选取90例确诊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病人为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年龄范围在18-40岁之间,病程在半年以上,痛经程度普遍介于中度至重度。
2、方法:采取脐针配合混元灸的方法进行治疗,每周1-2次,共治疗4周。
脐针选择在月经后7日或5日开始施针,连续施针3日,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
混元灸则在月经后第14日进行,每周1次,连续治疗4周。
3、观察指标:每次治疗前后记录病人的痛经程度和月经周期。
结果:通过治疗后,90例病人的痛经程度均有所缓解,其中64例明显好转,18例有所改善,只有8例的痛经程度未有明显改善。
在治疗前,病人月经周期波动较大,但治疗后月经周期更加稳定,且经期长度明显缩短。
在治疗后一年后的随访中,有86例病人痛经症状未再复发。
讨论:脐针配合混元灸是一种有效的治疗痛经的中医方法,它通过调整病人的气血循环,改善内分泌功能,调整脏腑功能,以达到缓解痛经的效果。
混元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
它通过灸热使病人的经脉和穴位受到刺激,以达到调理气血和经络的效果。
在本研究中采用混元灸可以起到温通经络,活血化瘀,驱寒止痛的效果。
脐针则是一种特殊的针灸方法,采用在脐中施针的方式,以达到调理脏腑功能的效果。
在治疗痛经方面,脐针可以起到调整生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进而缓解症状的作用。
脐针配合混元灸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中医方法,它具有调理气血、调整脏腑功能、温通经络等作用,临床疗效良好。
脐针配合混元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
脐针配合混元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痛经是指在月经来潮前或经期中,伴随着腹部剧痛的症状。
痛经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原发性痛经是最常见的一种。
原发性痛经是指没有明显的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痛经,通常在月经初潮后的6个月内出现。
其主要病理机制是寒凝血瘀,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目前,传统中医疗法在治疗痛经中有很好的效果,其中脐针配合混元灸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
该方法通过刺激脐部和局部穴位,调和气机,疏通经络,使气血运行畅通,达到缓解痛经的目的。
一、脐针治疗脐针是利用针刺刺入脐孔,刺激相关穴位,达到调和气血的作用。
对于寒凝血瘀型的原发性痛经,常用的脐针穴位有中脘、气海、关元、三阴交等。
治疗时,首先进行皮肤消毒,将针刺入适当的深度,然后旋转针头,产生刺激作用。
据临床研究发现,脐针治疗可以缓解痛经症状,并能够改善子宫内膜增生的情况,对调整内分泌有一定作用。
二、混元灸治疗混元灸是一种温灸疗法,可通过燃烧艾叶产生的热量,刺激穴位,温暖子宫,疏通经络。
治疗时,首先选择合适的艾叶,点燃后将其放置在适当的穴位上,进行温灸治疗。
常用的穴位有关元、足三里、气海等。
混元灸治疗对于寒凝血瘀型痛经有一定的疗效,可以缓解疼痛,并能够调整子宫内膜的生长,改善血液循环。
三、脐针配合混元灸联合治疗脐针和混元灸在治疗痛经中的应用有着相辅相成的作用。
脐针可以通过调和气机,改善痛经引起的症状;而混元灸可以通过温灸的作用,疏通经络,改善痛经引起的气血循环不畅。
脐针与混元灸的联合治疗,可以更加有效地促进气血运行,缓解痛经。
据临床研究发现,脐针配合混元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能够显著改善症状。
一项研究中,将120名患有原发性痛经的女性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接受脐针配合混元灸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
结果显示,治疗组的痛经程度明显减轻,月经周期也明显恢复正常,而对照组的效果不如治疗组显著。
脐针配合混元灸联合治疗对于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有着良好的临床效果。
痛经按摩哪个部位
痛经按摩哪个部位文章目录*一、痛经按摩哪个部位1. 痛经按摩哪个部位2. 女性如何预防痛经3. 女性痛经吃什么好*二、缓解痛经的食疗有什么*三、长期痛经会带来哪些危害痛经按摩哪个部位1、痛经按摩哪个部位 1.1、按摩子宫穴子宫穴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效果,经期前后按摩均有治疗及预防作用。
1.2、按摩八髎穴八髎穴对泌尿生殖系统方面的疾病有治疗和预防作用,尤其针对女性生殖系统,按摩八髎有运行气血,活血化瘀的效果,痛经时使用按揉及按压的手法,效果都不错。
1.3、按摩太冲穴大冲为肝经的穴位,具有疏肝解郁、行气止痛的效果,按揉有助于减缓痛经。
2、女性如何预防痛经 2.1、月经来潮前3-5天内饮食以清淡食物为主应进食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不宜过饱,尤其应避免进食生冷食品。
因生冷食品能刺激子宫、输卵管收缩,从而诱发或加重痛经。
2.2、月经来潮,则更应避免一切生冷及不易消化和刺激性食物可适当吃些有酸味的食品,如酸菜、食醋食品有缓解痛经作用。
2.3、为了缓解痛经,痛经患者平时饮食应多样化不可偏食,应经常食用些具有理气活血作用的蔬菜水果。
保持饮食均衡少吃过甜或咸的食物,因为它们会使你胀气并且行动迟缓,应多吃蔬菜、水果、鸡肉、鱼肉,并尽量多餐。
3、女性痛经吃什么好 3.1、红糖中医认为,红糖具有益气养血,健脾暖胃,驱风散寒,活血化淤之效,对女性月经顺畅有帮助,可让身体温暖,增加能量,活络气血,加快血液循环,月经也会排得较为顺畅。
3.2、苹果1个苹果中含有类黄酮约30毫克以上,含有15%的碳水化合物及果胶,维生素A、C、E及钾和抗氧化剂等含量也很丰富。
有研究提示:生物类黄酮,可调节血脂,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清脂质;扩张血管,解除痉挛;苹果含有的糖和锂、溴锌、镁等元素,是有效镇静的安眠药。
缓解痛经的食疗有什么1、归蛋益母粥患者取当归15克,益母草30克,粳米30克,鸡蛋3个。
先将当归、益母草煎煮2次,每次沸后20分钟,合并滤液,与粳米、鸡蛋共同煮粥,吃蛋喝粥,痛经患者每天1~2次,连续5~7天,治疗3个月经周期。
痛经的推拿治疗
治则
• 治疗痛经的原则是:“通调气血” • 气滞血瘀:行气活血 • 寒湿凝滞:温经散寒,化瘀 • 气血虚弱:补益气血
基本治法
• 仰卧,顺时针摩小腹,一指禅推、揉关元、气海。 • 仰卧,点按揉双侧的天枢、归来、子宫穴5分钟。 •
痛经保健推拿
• 仰卧,用双手的食、中、无名指三指沿腹正中线, 由脐向下擦至中极穴,5分钟。
• 按揉双侧的天枢、归来、子宫穴5分钟。 • 手掌揉小腹部10分钟。 • 端坐,双手擦腰骶部,以温热为度。 • 如伴有恶心、呕吐者,掐内关。 • 一般在月经前7天开始治疗,每天两次,至经净
后3天停止治疗。
1.掐按两侧地机穴至小腿内侧,有酸胀感并 向脚部放散为度。
2.两手拇指尖互相掐两侧公孙穴约1分钟, 然后按揉两侧内关穴各1分钟。
3.按揉三阴交穴1~3分钟。
痛经保健推拿
4.点按两侧曲泉及气海、关元穴各2~5分钟。
5.两掌从脐下向下平推小腹部2~3分钟; 以关元为中心摩小腹部3~5分钟
痛经:自我推拿套路
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中医治疗分析
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中医治疗分析
痛经是指在月经期出现的周期性下腹部疼痛,一般以有经期痛作为主诉。
中医认为,
痛经多因寒凝,气滞,血瘀等因素引起,需针对病因进行中医治疗。
寒凝型痛经一般表现为疼痛持续时间较长,疼痛部位常位于腰骶部或小腹部,部分患
者会伴有寒战或手足冰冷等寒性症状,体检时可以触及到阴道突然收缩。
治疗上,应以温
补为主,可选用温经止痛药物,如温经散寒汤、桂枝加附子汤等。
同时应避免寒凉食物,
多食温热食物,如姜、红枣、黄酒等,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寒能力。
气滞型痛经主要表现为疼痛突然和剧烈,部位多位于腹部中央或下腹部,可以在月经
前或月经初期出现,且颜色较深量较少。
治疗时,应调整情志,保持心情愉悦,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减少情绪的波动。
药物治疗可采用活血行气的方剂,如舒经活血汤、逍遥丸等,对于气虚型痛经,可用调理气血,增强体质的方剂治疗,如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
血瘀型痛经多表现为疼痛剧烈,部位不固定,可放射至阴部或腰骶部,在月经期出血
量较多,血质呈暗红色且有血块。
治疗上应以活血化瘀为主,可用调理气血,活血化瘀的
方剂,如桃红四物汤、当归生姜羊肉汤等,同时避免负重、过度劳累,注意保持好的心态,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饮食,以增强体质。
总之,中医治疗痛经应根据病因辨证施治,针对不同的类型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同
时注意生活调节,加强体质,以达到治疗效果。
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中医治疗分析
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中医治疗分析痛经是女性经期常见的症状之一,因此,对于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中医治疗也备受关注。
下面将对该病症的病机病因、中医辨证论治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对临床工作有所启示。
病因病机寒凝气滞和血瘀为痛经的主要病因病机。
1. 寒凝气滞寒凝气滞主要是指经期或前期因寒邪侵袭,气机不畅或情志不畅,造成子宫寒性凝滞,经脉气血不畅,形成经络不舒畅所引起的疼痛。
临床表现为痛经的程度较剧烈,但痛经的时间不长,多在月经前后几天出现。
2. 血瘀血瘀则是指经期因气血运行不畅,形成的止血则会长期滞留在子宫内部形成的问题。
因此,女性体内的血液循环不良,经血不畅,导致经血凝结不易排出且经血颜色深而质地稠厚,影响子宫和脏腑的正常功能。
临床表现为痛经的程度较轻,但经痛的时间较长,且疼痛呈现阵发性。
中医治疗方案1.中药汤剂中医中的许多重要方剂对于痛经的治疗都有积极的作用,主要包括桂枝加芍药人参汤、逍遥散、六味地黄丸等。
其中,桂枝加芍药人参汤是经典痛经汤剂,主要起到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作用,逍遥散则是主要起到调气养血的作用,六味地黄丸则主要起到养血健脾的作用。
2.针灸和艾灸针灸可以有效地改善痛经症状,促进气血运行,开通经络。
例如使用梁丘功的松果穴,可以调节机体身体机能、温热子宫,而日本流派的用针技法则针灸师可以根据患者的特点选择适合的穴位进行点刺或按摩,达到抒缓经痛的目的。
同时,使用艾灸疗法也可达到同样效果,经常使用的穴位包括神阙穴、三阴交、关元等。
3.食疗对于痛经的改善,食疗也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建议饮食应以清淡、保健为主,多食蔬菜水果和粗粮,尽量减少食用油腻、辛辣、过冷及过度制热、含脂肪太高等食品,调节体质。
总之,中医治疗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方法丰富多样,需要针对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
综合运用中药汤剂,针灸以及食疗等治疗手段,可以显著提高病人的治愈率,促进病情快速恢复。
重灸神阙和中极穴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体会
重灸神阙和中极穴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体会痛经是指妇女经期或行经前后,周期性出现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属祖国医学“经行腹痛”范畴。
临床上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原发性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是指女性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改变的经行小腹疼痛并随月经周期而发作的一种疾病,为妇科常见病、多发病[1]。
近年来,笔者采用重灸神阙和中极穴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取得了可喜的临床效果,现将报导如下。
1 一般资料本试验设计观察患者36例,均为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科病区住院病人,年龄在18至35之间,均为原发性痛经患者。
2 诊断标准本病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
原发性痛经,指经妇科检查,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者,多发生于月经初潮后2-3年青春期少女或已生育的年轻妇女。
继发性痛经,生殖器官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者,经妇科检查、B型超声显像、腹腔镜等技术检查有盆腔炎、子宫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病变致痛经。
根据痛经程度可分为3度,轻度:经期或其前后小腹疼痛明显,伴腰部酸痛,但能坚持工作,无全身症状,有时需要服止痛药。
中度:经期或其前后小腹疼痛难忍,伴腰部酸痛,恶心呕吐,四肢不温,用止痛措施疼痛暂缓。
重度:经期或其前后小腹疼痛难忍,坐卧不宁,严重影响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必须卧床休息,伴腰部酸痛,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呕吐腹泻,或肛门坠胀,采用止痛措施无明显缓解。
3 治疗医者手持纯艾条,用雀啄灸法施灸于神阙穴和中极穴,于月经前一周开始治疗。
每天一次,每次20分钟,10天为一个疗程,连续服用 4个月经周期。
口服少腹逐瘀汤(由当归15g,赤芍1515g,川芎615g,没药915g,延胡索915g,五灵脂915g,生蒲黄915g,小茴香315g,干姜615g,肉桂315g等组成),呕吐剧加砂仁515g,吴茱萸615g;乳房双胁胀痛加川楝子515g,香附1215g;经水难下加益母草1515g;腰痛甚加杜仲1015g,续断1015g,去没药避免攻逐过度伤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疗女子寒凝血淤型痛经中按摩的价值分析
发表时间:2019-10-15T18:05:24.647Z 来源:《大众医学》2019年7月作者:张毅坤
[导读] 从中医角度,在对女子痛经分类的基础上,对病发率最高的寒凝血淤型痛经进行分析研究,梳理该种痛经的主要致病原因,然后结合中医按摩的作用原理,论证其临床应用价值。
舒筋康盲人按摩张毅坤
摘要:目的:从中医角度,在对女子痛经分类的基础上,对病发率最高的寒凝血淤型痛经进行分析研究,梳理该种痛经的主要致病原因,然后结合中医按摩的作用原理,论证其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论证方法,在分析病种、病因以及按摩治疗的作用机理时,以中医理论为依据,结合按摩临床经验,确保研究符合事实。
结论:中医治疗女子痛经有疗效显著、安全、副作用小等优点,特别是对由于工作生活节奏快、冷热侵蚀、气候变化、饮食等外因导致的女子寒凝血淤型痛经具有显著的疗效。
关键词:寒凝血淤;痛经;中医治疗;按摩
1.引言
痛经,是一个妇科学名词,又被称为“经行腹痛”,是指女子正值经期或经期前后出现的周期性、间断性小腹疼痛,严重的也会痛引腰骶、剧痛导致不能行走,甚至昏厥。
痛经在古代中医领域已是研究科目,汉朝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说明淤血是导致经水不利而引起痛经;隋朝巢元方在《诸病源侯论》中提出:“妇女月水来而腹痛者,由劳伤气血,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脉,损伤冲任之脉”,进一步论证痛经的病因。
总结古代中医学对痛经的认识,气血运行不畅、胞宫经血流通受阻、冲任、胞宫失于濡养等是主要致病因素。
现代中医学根据病因病机对痛经进行更加科学的分类,便于临床对症治疗。
2.女子痛经的分类
(1)气滞血瘀型。
患者在工作、生活中长时间感到抑郁,经期或经期前后情绪低沉,肝火大、脾气暴躁。
腹内气滞,气血也随之瘀滞,经血运行不通,从而导致痛经。
这类痛经多发生于接近更年期的中年妇女中。
(2)气血虚弱型。
患者的脾胃长期较弱,气血生化之源不足,也有的患者经历过大病、慢性病,身体素质下降了,气血不能恢复到正常状态。
以致冲任气血少,行经之后,气虚血滞,机体功能无力流通,而导致痛经。
这类痛经多发、易发于身体虚弱的妇女之中。
(3)肾气亏损型。
有的患者是天生的肾虚,也有的患者是因长期劳作、疾病,而损及精血,动了肾气这一根本。
冲任之本是肾脏,肾气亏损后,精亏血少,胞脉失养,行经后更肾气虚弱,不荣则痛。
这类痛经多发于肾气虚亏妇女中。
(4)湿热蕴结型。
患者因为体内湿热内蕴,流注冲任,阻滞气血正常运行;有的患者在经期、或生产、堕胎之后调理不当,受到湿热邪气侵入;也有患者因肝脾虚弱而水湿内生,湿邪蕴久化热,导致湿热与经血相冲凝结而痛经。
(5)寒凝血淤型。
患者多因为贪凉饮冷、感受风寒湿邪等[1],如在经期前后淋雨、洗凉水澡、贪食生冷、吹空调、穿衣单薄、居所寒湿等,使得内伤干寒,风冷寒气淤积在冲任、胞中,导致经络不顺,经血凝滞不畅。
也有患者本身是寒性体质,即阳虚内寒,一旦在外界寒气的冲击下,导致反复性痛经。
此类痛经主要是寒气、湿气引起,并且各个年龄段的妇女都有可能得这类疾病。
通过对痛经种类的分析,不难发现:寒凝血淤型痛经发病率最高,涵盖的范围最广,但也是容易预防和治疗,专业治疗可分就医和按摩调理两个方面。
2.治疗寒凝血淤型痛经中按摩的价值
《黄帝内经》是一部综合性的古医书,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形成“阴阳”、“虚实”、“脉象”、“经络”、“五脏六腑”等理论,这些也是按摩治疗能够发挥价值的理论来源。
中医按摩是一种理疗方法,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应用于治病和保健养生领域,其实用价值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3.1镇痛止痛
古人发现按摩的治疗、调理作用,是人们在劳动生活中总结出来的。
当人们遇到扭伤而疼痛时,会本能地按压痛处,发现疼痛减轻或消失,促使按摩逐步应用到医学、养生领域。
通过按摩治疗寒凝血淤型痛经,是与按摩最基本的镇痛止痛原理一致,按摩师点压患者的相关部位或穴位,促使局部经血畅通、温经通络,以达到止痛的目的[2]。
3.2疏通经络
《黄帝内经》提出:“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论证了按摩有疏通经络的作用。
现代医学也证实:按摩可以刺激末梢神经,促进血液、淋巴循环及组织间的代谢,可以协调各组织、器官间的功能,使机能的新陈代谢水平有所提高。
寒凝血淤型痛经是由于外因影响而身体新陈代谢能力下降,通过按摩可以对这一疾病有调理效果。
3.3 调和气血
《灵枢.营卫生会》提出:“营气运行于脉中,卫气散发与脉外”,营气通过血液输送营养,卫气通过精气保护身体,两者共同组成气血系统。
《素问.八正神明论》提出:“天寒日阴,则人血凝而卫气沉…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说明气血通顺是健康根本。
按摩治疗寒凝血淤型痛经是以柔软、轻和的外力,循经络、按穴位,通过经络传导来调节,借以调和营卫气血,如祛湿驱寒,增强机体健康。
3.4 强身健体
通过临床数据来看,寒凝血淤型痛经多发于年轻女子中,一类是初经患者,她们还处于身体发育阶段,对疾病的免疫能力较弱;一类是青年患者,她们在经期前后不注意防寒保暖;另外一类是产后或病后患者,她们有的体质变弱,人体抗病能力下降。
这几类人群需要通过自我强身健体来对抗疾病,也可以借助中医按摩理疗来增加抵抗力。
专业按摩可以帮助疏通经络,促使气血周流,调节阴阳平衡、消除疲劳和压力等功效,对提高患者体质也是有益的。
4.体会
按摩对于寒凝血瘀型痛经确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能够明显改善痛经患者的临床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血液的流变性及盆腔血液循环而实现的[3]。
从按摩治疗的总思路上来说,需要把握两个关键环节:一是“通”,即促进血脉畅通、打通经络,改善血凝滞缓和冲任气血运行,《医学真传》提出的“通则不痛”,与中医按摩的理念相同;二是“温”,此类痛经的根本病因是寒湿沉积、邪气侵蚀,《素问.
痹论》提出的“有寒故痛”,因此按摩治疗重点要放在让患者驱寒祛湿,基本方法是通过促进血液循环,调动和理顺营气、卫气。
针对寒凝血瘀型痛经的按摩,腹部、腰骶部、下肢是按摩操作的三个主要部位。
具体按摩要把握准穴位,方法有:(1)运用一指禅推法或揉法按气海穴,以获得通气、温通经脉、活血化瘀的作用。
(2)推按关元穴增加肚脐周围的热度,加快局部血液循环,起到减轻疼痛的作用。
(3)运用一指禅法或按法按肾俞穴,缓解局部疼痛、痉挛,促进血液循环,具有散寒除湿、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作用。
(4)按压八髎穴,激发督脉原阳、调节肾精,以期获得冲任气血和胞脉畅通的效果。
(5)血海穴具有健脾益气、养血生血等功能,按压此穴位可以解决阴血不足、淤血阻滞问题。
(6)三阴交在小腿内侧,是治疗痛经病的重要穴位,按压此穴道可以调整经脉虚实,起到增强患者身体免疫力的作用。
此外,按摩师在治疗后,建议患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自觉地进行增强体质锻炼等,这对于加快患者康复也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孔令多.综合疗法治疗寒凝血滞型痛经98例[J].广西中医药,2001(04):45 [2]刘芳媛,于燕.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中医治疗近况[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70):145
[3]马琳.推拿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