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痛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辨证治痛经
摘要:通过临床实践体会到对于痛经病首先要分辨是经前痛、经后痛或经期痛,其次要弄清月经量的多与少、经色、舌苔脉像以及伴有的其他症状;疼痛时间、部位、性质、经色等可作为鉴别痛经的证型方法。
通过辩证论治,中医中药在调理妇科疾病中疗效确切,患者满意。
关键词:痛经;中医;辨证
月经是妇女的正常生理现象,健康的女子一般14岁左右开始来月经,医学上称之为月经初潮,月经初潮时不应该发生疼痛,即使腹部不适也只有轻微胀痛,这属于正常现象不算是痛经。
但是有的妇女在行经前后或行经期间腹部疼痛剧烈,甚至不能忍受并伴有腰酸、乳房胀痛、精神怠倦、食欲不振等症状,重者更有恶心呕吐、腹泻,甚至昏厥等全身症状,称为痛经。
1 病因病理
祖国医学对痛经的病因有许多论述,并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如张景岳《妇人规》一书中记载:“凡妇女但迂经期则必作痛或食则吐,身体困倦或发寒热者是禀气不足”,指出痛经是由于气血亏虚。
《付青主女科》一书说:“妇人少有腹痛,于经后者,人以气血之虚也,谁之是肾气这涸乎。
盖肾水一虚则不能涵木。
肝木亢盛则气必逆故而作痛”,指出痛经是由于肾虚肝郁。
《丹溪心法》记载:“临行时腰疼痛乃是气滞有血淤。
”说明由于气郁或淤血可引起痛经,又云:“经将来腹中阵痛,乍作乍止者,血热气实也。
”《巢氏病源》记载:“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内伤气血以致体虚,风冷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
”滑伯仁说:“经前脐痛绞痛如刺,寒热发作,下如黑豆汁,两尺沉涩,急此由下焦寒湿之邪博于冲任”。
总的来说,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使气血运行不畅影响月经而产生疼痛。
痛经又分虚实两类。
1.1 虚症
久病体虚弱,气血受损造成气血虚弱胞脉失养,而致痛经。
1.2 实证
(1)气滞血淤:情志失调、肝气不舒、气机不畅、气不引血、血不流通,以致冲任二脉不利经血,滞于胞宫而作痛。
(2)寒湿凝滞:经期淋雨、涉水感寒或久居湿地或过食生冷、寒湿伤于下、焦客于胞宫,经血为寒湿所凝运化不畅而作痛。
(3)湿热淤结:素有仃湿郁久化热或外感热邪湿热与血博结,经行不畅作痛。
2 辩证要点
痛经的主要特点是小腹疼痛。
《妇人规》说:“经行腹痛,证有虚实。
实者多痛于来经之前,经痛而痛自减,虚者多痛于经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大都可按可揉为虚,拒按拒揉为实。
”此段论述可作为痛经的辩证要点。
《医宗金监》谈到“凡经来腹痛,在经后痛为气血虚弱,经前痛为气血凝滞,若因气滞血者,则多胀满,血滞气者则多疼痛。
”更从胀满与疼痛来分辩其实为血滞或气滞。
此段补充了前面《妇人规》论述之不足。
从以上所述可以从疼痛时间、部位、性质、经色等作为我们鉴别痛经的证型方法。
2.1 痛的时间不同
经前痛多为实证,经期痛或实或虚,经后痛多为虚证。
2.2 痛的部位不同
小腹正中痛多为寒湿凝滞,小腹两侧或一侧痛有时牵连到胸肋背部多为气滞凝血淤。
2.3 痛的性质不同
刺痛为淤血,隐隐作痛、喜按为虚,持续作痛、痛甚于胀、拒按为虚淤,时痛时止、胀重于痛为气滞,绞痛、得热痛减为寒,得热重甚为热。
2.4 经色不同
血色淡为虚,血色紫为血热,血色黑为热重。
3 证治
根据临床所见,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3.1 气血虚弱型
主证:经行之后,小腹隐痛,绵绵不断,喜按,经量少,色淡质稀面,色苍白,语言低微,身体怠倦,乏力,精神不振,饮食减少,舌质淡苔,薄脉细弱。
治法:宜补气益血,佐以湿经,用八珍汤加减。
处方:党参15g、白术12g、茯神12g、当归15g、川芎10g、白芍15g、炙甘草10g、阿胶15g、艾叶12g。
用法:水煎温服,一剂两煎,每日早晚各一次,经前服。
3.2 肾虚肝郁型
主证:经行之后,腹痛腰酸,经来时色稍淡或正常,经量多,伴有耳鸣、头目眩晕、视物昏花、两肋胀,舌质红,苔薄白,脉沉弦无力。
治法:宜疏肝解郁,佐以滋肾,以调肝汤加减。
处方:炒山药15g、巴戟天10g、当归(酒洗)10g、白芍12g、阿胶12g、山荧肉15g、甘草10g,两肋胀痛甚者可加制香附12g、柴胡12g。
用法同前。
3.3 气滞血淤型
3.3.1 偏于气滞
主证:经前或经期中,腰腹一侧或两侧胀痛,胀甚于痛,月经量少而不畅,间有小血块,伴有胸腕不舒、两肋亦胀,自觉二便均胀、矢气则舒,有时暧气,苔黄脉弦。
治法:亦行气为主,佐以行血之药,用疏肝解郁汤。
处方:香附12g、青皮10g、柴胡10g、郁金10g、丹参12g、川芎10g、元胡12g、炒川楝10g,色淡量少无块者加当归12g。
用法同前。
3.3.2 偏于血淤
主证:经前或经期腹部持续痛,痛如刀割拒按,经量少,色紫黑有块,排除后痛减,舌质暗红、苔白、黄脉沉弦。
治法:宜行气活血化淤止痛,用桃红四物汤加减。
处方:当归12G、川芎10g、白芍12g、牛膝12g、桃仁12g、红花12g、元胡12g、香附12g,腹痛重加五灵芝12g、生蒲黄12g。
用法同前。
3.3.3 风寒证
主证:经前或经中期中小腹绞痛,有冷感、喜热,月经量少色暗,头感恶寒,舌质正常苔薄,脉浮紧或沉弦。
治法:宜温经散寒,行滞用温经止痛汤。
处方:川芎12g、五灵脂12g、白芷12g、炒艾叶15g、香附15g、元胡15g、生姜10g,如手足发冷喜热恶寒,经色如黑豆汁加当归12g、附子10g。
3.3.4 血热淤结证
主证:经前或经期腹痛下坠,腹部刺痛,痛比胀重,身热或腹部发热,尿黄,经色紫红,质绸有臭味,舌质红,苔白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凉血经验方。
处方:瞿麦12g、扁蓄12g、木通6g、元胡10g、车前子12g、黄苓12g、赤芍12g、甘草6g、地骨皮12g、川楝子12g。
用法同前。
4 体会
(1)通过临床实践体会到对于痛经病首先要弄清是经前痛、经后痛或经期痛,其次要了解量的多与少、经色、舌苔脉像以及伴有的其他症状,这是进一步辩证的依据。
(2)上述各种类型是典型的划分,在临床上碰到的往往是二种以上证型交织在一起的病人,这时我们要分清主次,把主要的证型分辨清楚,并给予重点治疗,其他可以临症用药随症加减。
参考文献:
[1] 清·付山.付青主女科[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
[2] 明·张景岳.罗元恺点注[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84.
[3] 清·吴谦等.医宗金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