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课后练习题4
萨缪尔森宏观经济学第19版课后习题答案含笔记
萨缪尔森宏观经济学第19版课后习题答案含笔记萨缪尔森《宏观经济学》(第19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部分 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编 基本概念第1章 经济学核⼼概念1.1 复习笔记⼀、经济学概述1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研究的是⼀个社会如何利⽤稀缺的资源⽣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个体之间进⾏分配。
其中所包含的最基本的思想为:资源是稀缺的,社会必须以有效率的⽅式利⽤有限的资源。
2.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经济学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是:⽣产什么,如何⽣产以及为谁⽣产。
(1)⽣产什么和⽣产多少?⼀个社会必须决定,在诸多可能的物品和劳务之中,每⼀种应该⽣产多少以及何时⽣产。
例如决定是利⽤有限的资源⽣产更多的消费品,还是应当⽣产较少的消费品和较多的投资品,从⽽让明天拥有更多的产出和消费。
(2)如何⽣产?⼀个社会必须决定谁来⽣产,使⽤何种资源,以及采⽤何种⽣产技术。
(3)为谁⽣产?⽣产出来的产品和劳务⽤什么样⽅式分配到社会的各个成员中,即怎样分配所⽣产出的产品。
3.经济学的双重主题稀缺与效率是经济学的双重主题。
经济社会中的⽣产资源也称之为⽣产要素,主要包括:资本(其价格为利息)、⼟地(其价格为地租)、劳动(其价格为⼯资)。
稀缺是指资源相对于⼈们⽆限的需求⽽⾔,总是有限的;效率是指最有效地使⽤社会资源以满⾜⼈们的愿望和需求。
正是由于资源稀缺性的存在,使得⼈们必须考虑如何使⽤有限的相对稀缺的⽣产资源来满⾜⽆限多样化的需要,这就是所谓的“经济问题”。
4.资源的使⽤效率及其变动经济学除了“⽣产什么、如何⽣产以及为谁⽣产”这三个基本问题外,还研究以下三⽅⾯的内容:(1)社会稀缺的资源是否得到充分使⽤;(2)社会资源总量的变动;(3)货币的稳定性。
⼆、资源配置和经济制度1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指资源配置由市场供求所决定的经济,是⼀种主要由个⼈和私⼈企业决定⽣产和消费的经济制度。
价格、市场、盈亏、刺激与奖励的⼀整套机制解决了“⽣产什么、如何⽣产和为谁⽣产”这三⼤基本问题。
张延《中级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4第四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IS-LM模型)
张延《中级宏观经济学》第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IS LM -模型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下述方程是对某一经济的描述(可以假定C 、I 、G 等均以十亿美元度量,而R 以百分比度量,利率5%意味着5R =)。
()0.81C t Y =-0.25T Y =100050I R =-0700G =0.2562.5L Y R =-500M P =(1)IS 曲线的定义是什么?哪一个方程描述了IS 曲线?(2)LM 曲线的定义是什么?哪一个方程描述了LM 曲线?(3)收入和利率的均衡水平是什么?(4)用文字描述IS 曲线与LM 曲线的交点所满足的条件,并且解释为什么该点是均衡位置。
答:(1)IS 曲线代表了产品市场处于均衡时候的国民收入和利率水平的组合。
它描述了利率和收入的反向变动关系,利率下降会导致投资支出增加,从而厂商的实际产出增加,收入也会增加。
由00.6170050Y C I G Y R =++=+-,整理得4250125Y R =-,此方程描述了IS 曲线。
(2)LM 曲线代表了货币市场处于均衡时候的利率和收入水平的组合,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时候的利率和收入水平的组合。
它描述了利率和收入水平的同向变动关系。
由M L P=,得5000.2562.5Y R =-,整理得2000250Y R =+,此方程描述了LM 曲线。
(3)将IS 曲线和LM 曲线方程联立,有42501252000250R R -=+,解得:6R *=,3500Y *=。
(4)在LM 曲线和IS 曲线的交点处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处于均衡。
黎诣远宏观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4.4第4篇 )
黎诣远《宏观经济学》(第3版)第4篇当代经济问题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判断题(对者打√,错者打×,并简述理由)1.通货膨胀发生时,工薪收入者、退休金收入者、债权人成为受害人。
【答案】√【解析】因为通胀发生时,物价上涨、纸币贬值,纸币所代表的实物量减少,如果工资和退休金都没有得到相应程度的提高,而物价却上涨了,他们的实际收益是降低了。
债权人从债务人手中获得的资产价值减少了。
2.抑制性通货膨胀是指:如果取消价格管理,物价就会急剧上升。
【答案】√【解析】抑制的通货膨胀是指经济生活中存在着通货膨胀,但由于政府的物价管制,价格水平并未上涨。
3.资本自身的积累可以长期维持人均产出的增长。
【答案】×【解析】资本自身的积累对人均产出的长期增长无影响,只对最初的人均产出量有影响。
4.经济增长的标志是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
【答案】×【解析】经济增长的标志是GDP的增长。
5.在发生通货紧缩时,经济就会出现停滞或负增长。
【答案】×【解析】以中国为例,1998年中国面临着通货紧缩,但经济并没有呈现出负增长,经济增长率为7.1%。
二、选择题(在括号填上正确答案,并简述理由)1.根据哈罗德的分析,如果有保证的增长率等于资本增长率,国民经济将()。
A.持续高涨B.长期萧条C.均衡增长D.不能确定【答案】C【解析】/w w w G s v =,假定合意的储蓄s 总会实现,合意的资本—产出比v 会引致必要的投资需求,如果资本增长率等于有保证的经济增长率,一国经济将均衡增长。
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和答案
复习与思考题:1.名词解释宏观经济学实证分析规范分析存量分析流量分析事前变量分析事后变量分析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主要研究哪些问题?3.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4.请谈谈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XXX与区别?参考答案2.答: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作为研究对象,它考察总体经济的运行状况、发展趋势和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它涉及到经济中商品与劳务的总产量与收入、通货膨胀和失业率、国际收支和汇率、长期的经济增长和短期的经济波动等现象,揭示这些经济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相互关系。
3.答:实证分析方法与规范分析法、总量分析法、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事前变量分析与事后变量分析、存量分析与流量分析、即期分析与跨时期分析、静态、比较静态与动态分析、经济模型分析法。
4.答:参考第二节。
(撰稿:刘天祥)本章习题一、概念题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名义GDP、实际GDP、GDP折算指数二、单项选择题1. 下列产品中不属于中间产品的是()A. 某造船厂购进的钢材B. 某造船厂购进的厂房C. 某面包店购进的面粉D. 某服装厂购进的棉布2. 在一个四部门经济模型中,GNP=()。
A. 消费十净投资十政府购买十净出口B. 消费十总投资十政府购买十净出口C. 消费十净投资十政府购买十总出口D. 消费十总投资十政府购买十总出口3. 下列各项中,属于要素收入的是()A. 企业间接税B. 政府的农产品补贴C. 公司利润税D. 政府企业盈余4. 经济学的投资是指()。
A. 企业增加一笔存货B. 建造一座厂房C. 购买一台机器D. 以上都是5. 已知在第一年名义GNP为500,如到第六年GNP核价指数增加一倍,实际产出上升40%,则第六年的名义GNP为()。
A. 2000B. 1400C. 1000D. 750三、判断题1.农民生产并用于自己消费的粮食不应计入GNP。
()2.在进行国民收入核算时,政府为公务人员加薪,应视为政府购买。
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共9篇)
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共9篇)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一): 这是曼昆的宏观经济学的24章的课后习题,求高手解答,我要详细的计算过程!答案我已经知道,是变动0.4美元在长期中,糖果的价格从0.10美元上升到0.60美元。
在同一时期中,消费物价指数从150上升到300。
根据整体通货膨胀进行调整后,糖果的价格变动了多少我要详细的解答过程,怎么算的就行了!由CPI可知,通货膨胀率=(300-150)/150*100%=100%糖果的原始价格P=0.1在这段时间通过通货膨胀变为0.1*(1+通货膨胀率)=0.2实际上糖果在后来卖到了0.6,所以糖果实际价格变动了0.6-0.2=0.4美元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二): 曼昆宏观经济学26章课后题答案是不是错了假设政府明年借债比今年多了200亿美元,对于可贷资金市场的利率和投资,供给和需求曲线的变动,答案是不是有错答案说是供给曲线不变,需求曲线右移,我认为是需求曲线不动,供给曲线左移……财政政策当然变动的是需求,供给怎么可能变动,你可能是总供给和总需求有些混淆,我开始的时候也不是很清楚,多看几遍就明白了,供给曲线可能因为劳动力变动,而合财政货币政策无关.这些政策变动的都是需求.另外右移就是借钱多了,就是投资需求多了,就是G多了,那就是需求曲线右移了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三): 谁有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十七章课后题答案第十七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1、(1)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这一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一个经济社会的总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购买和国外需求.总需求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价格水平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宏观经济学中,为了说明价格对总需求量的影响,引入了总需求曲线的概念,即总需求量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几何表示.在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理论中,总需求曲线的理论来源主要由产品市场均衡理论和货币市场均衡理论来反映.(2)在IS—LM模型中,一般价格水平被假定为一个常数(参数).在价格水平固定不变且货币供给为已知的情况下,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决定均衡的收入水平.现用图1—62来说明怎样根据IS—LM图形推导总需求曲线.图1—62分上下两部.上图为IS—LM图.下图表示价格水平和需求总量之间的关系,即总需求曲线.当价格P的数值为时,此时的LM曲线与IS曲线相交于点 , 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和利率顺次为和 .将和标在下图中便得到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 .现在假设P由下降到 .由于P的下降,LM曲线移动到的位置,它与IS曲线的交点为点. 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和利率顺次为和 .对应于上图的点 ,又可在下图中找到 .按照同样的程序,随着P的变化,LM曲线和IS曲线可以有许多交点,每一个交点都代表着一个特定的y和p.于是有许多P与的组合,从而构成了下图中一系列的点.把这些点连在一起所得到的曲线AD便是总需求曲线.从以上关于总需求曲线的推导中看到,总需求曲线表示社会中的需求总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相反方向的关系.即总需求曲线是向下方倾斜的.向右下方倾斜的总需求曲线表示,价格水平越高,需求总量越小;价格水平越低,需求总量越大.2、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货币政策是指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应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无论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是通过影响利率、消费和投资进而影响总需求,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得到调节的,通过对总需求的调节来调控宏观经济,所以称为需求管理政策.3、总供给曲线描述国民收入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依存关系.根据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场的均衡推导而得到.资本存量一定时,国民收入水平碎就业量的增加而增加,就业量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均衡.所以总供给曲线的理论来源于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场均衡的理论.4、总供给曲线的理论主要由总量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场理论来反映的.在劳动力市场理论中,经济学家对工资和价格的变化和调整速度的看法是分歧的.古典总供给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运行没有阻力,在工资和价格可以灵活变动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得以出清,使经济的就业总能维持充分就业状态,从而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经济的产量总能保持在充分就业的产量或潜在产量水平上.因此,在以价格为纵坐标,总产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古典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充分就业产量水平的垂直线.凯恩斯的总供给理论认为,在短期,一些价格是粘性的,从而不能根据需求的变动而调整.由于工资和价格粘性,短期总供给曲线不是垂直的,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在以价格为纵坐标,收入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是一条水平线,表明经济中的厂商在现有价格水平上,愿意供给所需的任何数量的商品.作为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基础的思想是,作为工资和价格粘性的结果,劳动力市场不能总维持在充分就业状态,由于存在失业,厂商可以在现行工资下获得所需劳动.因而他们的平均生产成本被认为是不随产出水平变化而变化.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古典的和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分别代表着劳动力市场的两种极端的说法.在现实中工资和价格的调整经常介于两者之间.在这种情况下以价格为纵坐标,产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延伸的,这即为常规的总需求曲线.总之,针对总量劳动市场关于工资和价格的不同假设,宏观经济学中存在着三种类型的总供给曲线.5、解答:宏观经济学在用总需求—总供给说明经济中的萧条,高涨和滞涨时,主要是通过说明短期的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来完成的.如图1—63所示. 从图1—63可以看到,短期的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AD是总需求曲线, 使短期供给曲线,总需求曲线和短期供给曲线的交点E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y,价格水平为P,二者都处于很低的水平,第一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萧条状态.第二种情况是,当总需求增加,总需求曲线从AD向右移动到时,短期总供给曲线和新的总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 ,价格水平为 ,二者都处于很高的水平,第二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高涨状态.现在假定短期供给曲线由于供给冲击(如石油价格和工资等提高)而向左移动,但总需求曲线不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短期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可以用图1—64表示.在图1—64中,AD是总需求曲线,是短期总供给曲线,两者的交点E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价格水平为P.现在由于出现供给冲击,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到,总需求曲线和新的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价格水平为,这个产量低于原来的产量,而价格水平却高于原来的价格水平,这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滞涨状态,即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结合在一起的状态.6、二者在“形式”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微观经济学的供求模型主要说明单个商品的价格和数量的决定.宏观经济中的AD—AS模型主要说明总体经济的价格水平和国民收入的决定.二者在图形上都用两条曲线来表示,在价格为纵坐标,数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向右下方倾斜的为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延伸的为供给曲线.但二者在内容上有很大的不同:其一,两模型涉及的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供求模型是微观领域的事物,而宏观经济中的AD—AS模型是宏观领域的事物.其二,各自的理论基础不同.微观经济学中的供求模型中的需求曲线的理论基础是消费者行为理论,而供给曲线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成本理论和市场理论,它们均属于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宏观经济学中的总需求曲线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产品市场均衡和货币市场均衡理论,而供给曲线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劳动市场理论和总量生产函数,它们均属于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其三,各自的功能不同.微观经济学中的供求模型在说明商品的价格和数量的决定的同时,还可以来说明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移动对价格和商品数量的影响,充其量这一模型只解释微观市场的一些现象和结果.宏观经济中的AD—AS模型在说明价格和产出决定的同时,可以用来解释宏观经济的波动现象,还可以用来说明政府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干预经济的结果.7、(1)由得;2023 + P = 2400 - P于是 P=200, =2200即得供求均衡点.(2)向左平移10%后的总需求方程为:于是,由有:2023 + P = 2160 – PP=80 , =2080与(1)相比,新的均衡表现出经济处于萧条状态.(3)向右平移10%后的总需求方程为:于是,由有:2023 + P = 2640 – PP=320 , =2320与(1)相比,新的均衡表现出经济处于高涨状态.(4)向左平移10%后的总供给方程为:于是,由有:1800 + P = 2400 – PP=300 , =2100与(1)相比,新的均衡表现出经济处于滞涨状态.(5)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属于常规型.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四): 宏观经济学问题题号:11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内容:一般把经济周期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为().选项:a、兴旺,停滞,萧条和复苏b、繁荣,停滞,萧条和恢复c、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d、兴旺,衰退,萧条和恢复题号:12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内容:“面粉是中间产品”这一命题()选项:a、一定是对的b、一定是不对的c、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不对的d、以上三种说法全对.题号:13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内容:下列哪种情况下执行财政政策的效果较好(选项:a、LM陡峭而IS平缓b、LM平缓而IS陡峭c、LM和IS一样平缓d、LM和IS一样陡峭题号:14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内容:政府财政政策通过哪一个变量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选项:a、进口b、消费支出c、出口d、政府购买.题号:15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内容: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计入GDP的政府支出是指().选项:a、政府购买物品的支出b、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c、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加上政府的转移支出之和d、政府工作人员的薪金和政府转移支出题号:16 题型:是非题本题分数:5内容:长期总供给曲线所表示的总产出是经济中的潜在产出水平选项:1、错2、对题号:17 题型:是非题本题分数:5内容:GDP中扣除资本折旧,就可以得到NNP选项:1、错2、对题号:18 题型:是非题本题分数:5内容:在长期总供给水平,由于生产要素等得到了充分利用,因此经济中不存在失业选项:1、错2、对题号:19 题型:是非题本题分数:5内容:个人收入即为个人可支配收入,是人们可随意用来消费或储蓄的收入选项:1、错2、对题号:20 题型:是非题本题分数:5内容:GNP折算指数是实际GDP与名义GDP的比率选项:1、错2、对C,C,A,D,B对,对(NNP国民生产净值),错(可能还有摩擦失业),错,错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五): 一道宏观经济学的习题,求答案及解析7、将一国经济中所有市场交易的货币价值进行加总a、会得到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全部资源的市场价值b、所获得的数值可能大于、小于或等于GDP的值c、会得到经济中的新增价值总和d、会得到国内生产总值`b 正确市场交易的可能有中间产品,如此中间产品加上最终产品,则重复计算的结果大于GDP;不在国内市场交易,出口销往国外的漏算,则计算结果会小于gdp;如果重复的和漏算的正好相等,则结果可能等于gdp。
《宏观经济学》课后练习题5-13-04
第5章失业一、选择题1.失业率指标是( B )。
A.失业人口/总人口B.失业人口/劳动力人口C.失业人口/劳动年龄人口D.失业人口/就业人口2.零失业是一个不现实,可能也不可取的政策目标,这是因为如下事实,除了( B )A.工作和工人匹配需要时间B.强迫年老的人工作是不人道的C.最低工资法限制了工作机会D.一些失业工人不愿意在提供给他们的岗位上工作3.自然失业率的主要决定因素是( A )A.离职率和就业率B.失业平均持续时间C.劳动力规模D.离职率4.令L等于劳动力规模,E等于就业工人人数,U等于失业工人人数。
失业率等于( D )A.(L-E)/LB.U/LC.1-(E/L)D.以上全部5.令s表示离职率,f 表示就业率。
如果劳动力市场处于稳定状态,自然失业率等于( C )A.1/sB.1/(s+f)C.s/(s+f)D.f/(s+f)6.下列关于自然失业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自然失业率是历史上最低限度水平的失业率B.自然失业率与一国的经济效率之间关系密切C.自然失业率恒定不变D.自然失业率包含摩擦性失业7.一些摩擦性失业不可避免,因为( D )。
A.效率工资使工资高于均衡工资B.最低工资法C.工会存在D.不同企业之间劳动需求的变动8.下列会增加摩擦失业率的政府政策是( B )A.扩充工作培训计划B.增加失业保障金C.降低最低工资D.发布关于空缺职位的信息9.在下列哪种情况下不会出现摩擦性失业( D )A.经济中出现部门转移B.一些公司倒闭C.工人们离开当前工作,寻找新的职业D.工人们一起离开当前工作,并停止找工作10.下列哪种情况下会出现结构性失业( B )A.工资具有完全弹性B.分配工作C.在当前工资水平下,劳动需求超过劳动供给D.劳动力市场完全竞争11.实际工资刚性( C )。
A.降低了离职率,提高了就业率B.提高了就职率,降低了失业率C.降低了就职率,提高了失业率D.更有利于局外人12.经济学家认为工资刚性可由下列哪一项引起( D )A.工会B.最低工资法C.效率工资D.以上全部13.根据各种效率工资理论,高工资可以使工人们工作效率更高,这可以归于以下所有原因,除了( D )A.使工人们买得起更有营养的饮食B.吸引高素质的工人C.可以通过失业成本提高增加工人的努力程度D.将人们置于更高的税级,所以他们不得不努力工作,以取得同样的税后收入14.效率工资理论认为,厂商在面临持续失业时可能不会降低工资,因为厂商( D )A.相信劳动供给曲线是完全弹性的B.受最低工资法的限制而不能这样做C.已经签订了固定工资的工会合同D.降低工资会失去更多的工人,而培训新工人需要花费成本15.失业持续时间的数据说明了( D )A.大部分失业工人的失业时间少于两个月B.失业总时间的大部分是由那些失业时间超过两个月的人造成的C.在欧洲,失业工人失业的持续时间要长于美国D.上面所有陈述都是正确的16.关于失业的错误陈述是( D )A.大部分失业工人的失业持续时间少于6周B.那些失业时间超过两个月的人会经历失业总时间的大部分C.青少年和成年黑人通常比成年白人的失业率高D.现在,成年女性比成年男性的失业率高很多17.测量得到的失业率可能比实际的失业率低是因为( B )。
《宏观经济学》章节习题及答案解析
《宏观经济学》章节习题及答案解析第一章导论1、怎样理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解答】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经济的总体行为。
它的基本研究方法是考察经济的总体趋势,采用总量分析法。
它解决的主要中心问题经济周期与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
与微观经济学不同,宏观经济学则主要研究整体经济,以产出、失业、通货膨胀这些大范围内的经济现象为研究对象,其目的是对产出、失业以及价格的变动作出经济解释,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
这些总量包括两类,一类是个量的总和,另一类是平均量。
因此,宏观经济学又称为“总量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章节习题及答案解析第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下列项目是否计入GDP,为什么?(1)政府转移支付(2)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3)购买普通股票(4)购买一块地产【解答】(1)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DP,因为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包括社会保障税)和社会保险及社会救济等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手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务发生。
例如,政府给残疾人发放救济金,并不是残疾人创造了收入;相反,倒是因为他丧失了创造收入的能力从而失去生活来源才给予救济的。
(2)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不计入GDP,因为在生产时已经计入过。
(3)购买普通股票不计入GDP,因为经济学上所讲的投资是增加或替换资本资产的支出,即购买新厂房,设备和存货的行为,而人们购买股票和债券只是一种证券交易活动,并不是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
(4)购买一块地产也不计入GDP,因为购买地产只是一种所有权的转移活动,不属于经济意义的投资活动,故不计入GDP。
2、如果甲乙两国并成一个国家,对GDP 总和会有什么影响(假定两国产出不变)?【解答】如果甲乙两国合并成一个国家,对GDP 总和会有影响。
因为甲乙两国未合并成一个国家时,双方可能有贸易往来,但这种贸易只会影响甲国或乙国的GDP,对两国GDP 总和不会有影响。
(2021年整理)宏观经济学习题4答案
(完整)宏观经济学习题4答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宏观经济学习题4答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宏观经济学习题4答案的全部内容。
宏观经济学习题4答案一、选择题1-5:D;B;D;C;C6—10:B;D;B;D;B11-16:A;A;A;A;A;B二、分析讨论题:1.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哪一项随经济周期波动的更厉害些?朝哪个方向波动?答:政府为减少经济波动,往往运用财政政策作总需求管理.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都会对经济周期作出反应其中转移支付随经济波动更厉害些,并朝反周期方向波动.因为经济衰退时,失业津贴、贫困救济、农产品价格补贴等支出会自动增加;而经济繁荣时,这些支出会自动减少,而政府购买则变动较少,因为国防费、教育经费以及政府行政性开支等有一定刚性,不可能随经济周期波动很大。
2.是否边际税率越高,税收作为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越大?答:在混合经济中投资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比私人部门的变动小,原因是当总需求由于意愿投资增加而增加时,会导致国民收入和可支配收入增加,但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小于国民收入的增加,因为在国民收入增加时,税收也在增加,增加的数量等于边际税率乘以国民收入,结果混合经济中消费支出增加额要比私人经济中小,从而通过乘数作用使国民收入累积增加也小一些.同样,总需求下降时,混合经济中收入下降也比私人部门经济中要小一些。
这说明税收制度是一种对国民收入波动的自动稳定器。
混合经济中支出乘数值与私人经济中支出乘数值的差额决定了税收制度的自动稳定程度,其差额越大,自动稳定作用越大,这是因为,在边际消费倾向一定条件下,混合经济中支出乘数越小,说明边际税率越高,从而自动稳定量越大。
《宏观经济学》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导论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与微观经济学有什么区别答: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即以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和国民收入的变动及就业、经济周期波动、通货膨胀、财政与金融、经济增长等等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体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及后果,是组成经济的具体单位,而不是聚集单位;它企求解释个人、家庭、企业和工业的经济行为和经济原则,并研究各种市场结构和表现;消费者和家庭的开支水平、具体企业和工业的价格、产出决策、工资、竞争机制和作用,市场结构及社会效益等,都是它需要研究的变量;微观和宏观的区别在于:a研究对象不同;宏观的研究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经济行为,微观研究的是个体经济行为;b研究主题不同:宏观是资源利用以至充分就业;微观是资源配置最终到效用最大化;c中心理论不同:宏观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微观是价格理论;第二章宏观经济的衡量与均衡1.试述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和个人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关系; 答: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国范围内在某一给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2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GNP和GDP 的关系:二者统计口径不一样;GNP是一个国民概念,GDP是一个地域概念;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为: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外国公民在本国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3国内生产净值NDP即一个国家一年中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减去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资本折旧费所得出的净增长量;4国民收入 NI即一个国家在一年内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实际报酬的总和,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从国内生产净值中扣除企业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政府补助金就得到这一狭义的国民收入;5个人收入personal income,简写为PI,指个人实际得到的收入;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和社会保险税+加政府转移支付6个人可支配收入disposable personal income,简写为DPI,指缴纳了个人所得税以后留下的可为个人所支配的收入;2.试述名义GDP和实际GDP的区别,为什么估计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状况是通常使用实际GDP答:名义GDP是以当年市场价格现期价格来测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实际GDP是以不变价格,即用过去某一年称为基年的价格为标准的国内生产总值;名义GDP和实际GDP两者之间最主要的区别是计算时使用的价格不同;注重整体;预测GDP数值通常使用实际GDP,因为它可以衡量两个不同时期经济中的物质产量的变化;实际GDP的变动剔除了名义GDP中的价格变动因素,它能准确地反映一国实际产量的变化;因此估计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状况是通常使用实际GDP.4.经济中的总人口可以划分成哪几种类型失业率用什么来衡量答:经济中的总人口划分为劳动年龄人口和非劳动年龄人口;我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年龄下限为16周岁,上限为法定退休年龄男为60,女为55;劳动年龄人口又划分为劳动力人口和非劳动力人口;劳动力人口由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构成;失业率=失业人口/劳动人口×100%,因此失业率由劳动人口、失业人口、就业人口三个人口数的综合变动来决定的,测算起来比较复杂;5.一个经济的产出水平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P51答:国民经济的产出水平总收入有两个因素决定的:一是投入的生产要素,二是各种生产要素与产出之间的技术关系;生产要素的投入包括劳动、资本、土地等,当投入一定的资本和劳动时,产出水平取决于生产的技术状况,可以用生产函数来反映,Y=FK,L;在既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与产量之间的技术联系,而任何生产方法和技术水平的改进都会导致新的投入产出关系;当资本存量增加和就业量增加时,产量会提高;另外技术水平的提高也会促使产量提高;7.当规模报酬不变时,国民收入的分配有什么特征57答: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如果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的性质,国民收入将正好分配给各种生产要素,这时利润就等于零,这一规律被称为欧拉定理;如果生产函数FK,L规模报酬不变,根据欧拉定理有:Y=FK,L=MP L•L+MP K•K总收入Y正好在资本和劳动之间分配,也就是说,由要素边际产量决定的各种要素报酬之和恰好等于总收入;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所指的利润是经济利润,经济利润并不包括企业的正常利润,因此,企业的利润虽然等于零,企业仍然可以获得正常利润,而正常利润已经包括在企业的成本之中;总之,在一个完全竞争的经济中,每种生产要素都根据它的边际产量获得报酬,而国民收入应该正好等于各种要素的报酬之和;8.宏观经济中产品和服务的总供给和总需求是如何实现均衡的61答:总需求由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三部分组成,并且消费取决于可支配的收入,投资取决于实际利率,政府购买和税收都是外生给定的;于是,总需求函数:Y=C+I+G=CY-T+I r+ G总供给也就是经济的总产出水平,由投入的生产要素决定,就是:Y=F K,L= Y 注意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就是使总需求和总供给相等,即Y= CY-T+I r+ G使总需求等于总供给的实际利率水平被称为均衡利率;这是一个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这里假定价格是固定不变的,实际利率是唯一可变的变量;实际利率的波动可使总需求发生变动,从而使总需求和潜在的实际国民收入水平相等;11.如果政府增加一百万的政府购买,会对公共储蓄、私人储蓄、国民储蓄和投资产生什么影响政府增加100万的购买,公共储蓄减少100万,私人储蓄不变,国民储蓄减少100万,投资减少100万;如果政府是增加一百万的税收,又会对上述变量产生什么影响假定MPC=0.7政府增加100万的税收,因为边际消费倾向是0.7,则政府购买增加70万,公共储蓄增加了30万,私人储蓄不变,国民储蓄增加了30万,投资增加了30万;12.政府如果增加税收,会对消费、投资和利率产生什么影响书70答:增加税收的效果类似于减少政府购买;增税使可支配收入下降从而消费减少,而边际消费倾向越大,增税抑制消费的效果越好;由于产出水平由潜在的生产能力决定,保持不变,政府购买也不变,消费减少意味着投资在上升,利率在下降;总之,增税会使利率下降,刺激投资13假设一个经济的宏观数据如下单位:亿美元,GDP=5000,政府支出=1000,投资1000,消费=250+0.75Y-T,I=1000-50r1试计算公共储蓄、私人储蓄、国民储蓄2假设政府支出增加到1250,公共储蓄、私人储蓄、国民储蓄会是多少3试求新的均衡利率水平11、奥肯定律即描述失业率与GDP之间的关系的经验规律;奥肯根据美国的经验数据发现,失业率和GDP增长率之间存在如下关系:实际GDP变化的百分比=3% –2×失业率的变化;3%是在失业率不发生变化时实际GDP的趋势增长率,这是由技术进步、人口增长、资本积累决定的;由此,失业率每增加1%,实际GDP下降2%;奥肯定律为产出增长率和失业率变化率之间相互转换提供了一个粗略的估算法则;第三章经济增长1.什么是资本积累的黄金律长期消费总水平最大化的条件是什么书77答:长期消费总水平最高的稳定状态被称为资本积累的“黄金律水平”;记为k;长期消费水平最大化的条件是:在资本的黄金律稳态水平,资本的边际产出等于折旧率,即MP K=δ;也就是说,在黄金律水平,资本的边际产出减去折旧等于0;2.在索洛模型中,储蓄率是如何影响稳定状态收入水平,以及稳定状态增长率的书751储蓄率提高,资本存量水平、产出水平提高,实现经济增长;图76注意要画图一个经济中本来的储蓄率为s1,那么这个经济的稳定状态资本存量就是k1 ;如果这个经济的储蓄率由于政策等的原因从 s1提高到了s2;那么这必然引起储蓄曲线sfk向上移动,从s1fk上升到s2fk;这个时候k1就不再是一个稳定状态的资本存量,因为根据向上移动了的储蓄函数,在这个资本存量水平,投资大于折旧,因此资本存量会上升,直到新的储蓄函数与折旧线相交的点所对应的资本存量水平k2 ,k2是对应储蓄率 s2的新的稳定状态;这个稳定状态与原来的稳状相比,有较高的资本存量水平和较高的产出;储蓄率对一个经济稳定状态的影响,说明了储蓄率的高低对经济增长速度的一方面影响;因为较高的储蓄率意味着较高的稳定状态,那么当一个经济的当前资本存量水平较低时,就意味着与稳定状态可能存在更大的差距,这样经济增长就会有较大的空间和速度;2储蓄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暂时的;因为在长期中只要经济达到它的稳态,那么它就不会再继续增长;如果一个经济保持较高的储蓄率,它会保持较大的资本存量和较高的产出水平,但它无法保持较高的增长率,甚至无法保持增长;在模型的假设下,理论上除非增长率不断提高,否则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增长是不可能长期持续的;3.一个政策制定者调控经济,实现资本积累的黄金律水平的主要手段有哪些政策制定者一般都希望实现黄金律稳态吗为什么书79答:实现资本积累的黄金律水平分两种情况来说:一是经济的初始稳态资本存量高于黄金律稳态;这种情况下政策制定者应采取降低储蓄率以降低稳态资本存量的政策;二是经济的初始稳态资本存量低于黄金律稳态;这种情况下,政策制定者应采取提高储蓄率以达到黄金律稳态政策;政府制定者一般希望实现黄金律稳态,但是他们有时不能够那么做;因为他们要在当前的消费和未来的消费之间进行选择;如果政策制定者对当前利益和当代人的利益更关心,就不会采取实现黄金律稳态的政策;如果政策制定者看中长远利益和各代人的利益一视同仁,则会选择实现黄金律稳态的政策;实际情况是,由于短视和对当前利益的偏爱,以及政治方面的考虑等,政策制定者通常不会选择与实现黄金律稳定状态相完全一致的政策,实际所采取的政策与实现黄金律稳态的要求总是有偏离的;4.在索洛模型中,人口增长率对一个经济稳定状态的收入水平,以及一个经济的增长率有什么影响书82 答:用小写字母代表人均数量,因此y=Y/L代表人均产出,而k=K/L表示人均资本,现在人均资本的变化为:△k=i-δ+ n k该方程表明新投资、折旧和人口增长是如何影响人均资本存量的;新投资会提高k,同时折旧和人口增长则在降低k ;我们可以把δ+nk项看作是一种“平衡投资”,即在存在折旧和人口增长的情况下,为了保持人均资本不变必需追加的投资;平衡投资包括对现有资本的折旧δk的弥补,还包括给新劳动力配备资本的投资,必需的数量是nk,即n个新劳动力每人k单位资本;该方程表明人口增长在降低人均资本积累方面的影响是与资本折旧相似的,只是折旧是通过资本的折损降低k,而人口增长则是通过资本存量在一个更大的人口中摊薄而降低k;用sfk代替人均资本变化方程中的投资i,则方程可以写成:△k=sfk-δ+ n k稳定状态即sfk和δ+ n k曲线的交点;人口增长对收入水平和经济增长的影响:1人口增长,总产出增加,总收入增加,但人均产出和人均收入不变;2把人口增长引进索洛模型为我们提供了关于为什么有些国家富裕而另一些国家则很贫穷的一种解释;人口增长率高则稳态人均资本低,人均产出低,国家贫穷;5.在索洛模型中,技术进步是如何影响资本积累的稳定状态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如何书86 答:首先对变量的代数符号进行重新安排,现在k=K/L•E,是每劳动力效率单位资本,而不是人均资本;y=Y/L•E 是每劳动力效率单位的产出,而不是人均产出;原来意义上的k和y则可以看作劳动力的效率E不变且等于 1时的特例;当k和y的意义重新定义过以后,有技术进步的生产函数就仍然可以写成:y=fk现在每劳动力效率单位资本k的变化规律为:△k=sfk-δ+ n+ g k当我们对k和y重新定义过以后,引进技术进步因素,在形式上对一个经济的稳定状态等并不会产生影响;在有技术进步时经济同样存在一个资本水平k,在此处资本存量具有稳定性,即这个经济的稳定状态,该稳定状态同样代表经济的长期均衡;在有技术进步的索洛模型中,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表现在:1人均产出以g速率增长2总产出以n+g速率增长所以,经济会持续增长;由于提高储蓄率只能实现在到达稳态之前的短期中的增长,而不是可以长期持续的高增长率,而人口的增长则对人均意义上的增长没有意义;因此索洛模型表明,只有技术进步是一个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源泉,能够推动产出和生活水平的不断上升;7.设一个国家的总量生产函数是:Y=K0.5其中Y和K分别指人均产出和人均资本;如果储蓄率为28%,人口增长率为1%,技术进步速率为2%,折旧率为4%,该国稳定状态的产出是多少如果储蓄率下降到10%,而人口增长率上升到4%,其他不变,那么该国新的稳定状态产出是多少答:稳定状态时,△k=sfk-δ+n+gk=0 则δ+n+gk=sfk0.28·y=4%+1%+2%k 得出:稳态时k=16; 稳态产出y=4Sfk=δ+n+gk 0.1y=4%+4%+2%k 得出k=1; 稳态产出y=1第四章失业1.什么是自然失业率自然失业率由哪些因素决定P100答:在实现了充分就业时仍然存在的失业为自然失业;由于经济中一些不可避免的因素导致的失业是自然失业;在排除了经济周期的影响之后,每个经济仍然会总存在一定比例的失业人口,自然失业率就是这些失业人口对总劳动力的比率;这种失业率的存在的大小与劳动力市场结构、信息完备程度、劳动力转移成本等多种因素有关,而与市场经济运行本身无关;动态的看,失业率的决定是两种自然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部分失业人口经过一段时期以后能重找到工作;另一方面,就业人口会不断游离出新的失业人口;U/L=s/s+f,从等式可以看出经济处于长期均衡时的失业率由失业人口重新就业比率f和就业人口离职比率s共同决定;离职比率越高,失业率就会越高;重新就业率越高,失业率越低;第五章通货膨胀1、货币有哪些基本职能通常有哪些指标可以用来测算货币数量书123答:一般而言,货币有三种基本职能:a计价单位,货币为衡量千差万别的商品的相对价格提供了标准;b交易媒介,人们可以用货币来购买任何所需要的商品或劳务;c价值储存,货币提供了将当前的购买力转移到未来的手段;货币可以用现金包括纸币和硬币、活期存款支票、证券市场中的资产、储蓄账户里的资金等来衡量货币的数量;2、什么是古典两分法书131答:在古典经济学家看来,实际变量由经济中各市场的一般均衡来决定,而名义变量则取决于货币的供给数量;货币供应数量增加,只会导致普遍的价格水平的上升,而不会改变各种商品的相对价格,所以货币数量变动不会改变厂商和家庭的决策,也不会改变产出和就业这类实际变量;由于这种观点将名义变量和实际变量分割开来,互不影响,因此被称为古典两分法;7.在一个经济中,货币流通速度是常数,实际GDP的年增长率为5%,货币存量每年增长14%,名义利率是11%,则实际利率为多少答:通货膨胀率=货币存量年增长率-实际GDP的年增长率=14%-5%=9%实际利率r=i-л=11%-9%=2%10. 结合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的高通货膨胀谈谈通货膨胀会引起哪些社会成本;通货膨胀是一个到处扩散其影响的过程,每个人和经济中的其他经济单位都在某种程度受到它的影响;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和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对社会的危害不同;1在低通货膨胀率下,预期到的通货膨胀不是大问题,不会对人们的决策行为产生太大冲击,但通货膨胀率很高时,就会出现抢购,造成极大的经济混乱;2高通货膨胀会造成税收的扭曲;3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还有一个危害,就是造成财富的再分配效应;通货膨胀不利于靠固定的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因为其收入固定,其收入落后于上涨的物价水平,其实际收入因通货膨胀而减少,其生活水平下降;相反,那些靠变动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则会从通货膨胀中得益,这些人的货币收入会走在价格水平和生活费用上涨之前;例如,在有的行业有强大的工会支持,他们的工资合同中订有工资随生活费用上涨而提高的条款,或者有强有力的工会代表他们进行谈判,在每个新合同中都能够得到较大幅度的工资增长;通货膨胀对储蓄者不利;随着价格上涨,存款的实际价值或者购买力就会降低;通货膨胀还可以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发生收入再分配的效应;通货膨胀牺牲债权人的利益而使债务人获利;我国80年代的高通货膨胀,造成了抢购现象和再分配效应;11、有一种观点认为“通货膨胀就是拒偿债务”;你同意这种观点么,请说出你的理由;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和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在这里的效应有何不同答: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通货膨胀是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发生收入再分配的作用;具体地说,通货膨胀靠牺牲债务人的利益而使债务人获利,激进点的说法是“通货膨胀就是拒绝债务”;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可以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发生收入再分配的效应;通货膨胀通过牺牲债权人的利益而使债务人获利;因为,通货膨胀导致的货币贬值,实际上减少了债务负担;预期到的通货膨胀情况有所不同,关键是看预期是否准确;如果实际通货膨胀率高于签定合同时预期的通货膨胀,则未预期的通货膨胀为正,贷款者受损失,而借款者得利,如果实际的通货膨胀低于预期的通货膨胀,则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为负,贷款者得利,而借款者受损;给借贷双方带来损失的是通货膨胀的错误预期;第七章总需求与总供给1.试解释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原因;书167答: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主要取决于实际资产效应、跨期替代效应、开放替代效应等三个因素;1实际资产效应庇古效应当价格水平上升时,货币实际购买力减少,人们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就会减少对商品的需求量,价格水平下降时,人们所愿意购买的商品总量增加,总需求曲线因此向下倾斜;2、跨期替代效应利率效应、凯恩斯效应一般来讲,价格上升时会抬高利率水平,利率水平的提高也就意味着当前消费的机会成本增加而未来消费的预期收益提高,人们会减少当前消费量,增加未来消费量;而随着总价格水平的下降,人们则会用当前消费来替代未来消费从而增加对商品的总需求量,这就是跨期替代效应;跨期替代效应也会导致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3、开放替代效应NX效应当一国价格水平上升时,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其他国家生产的产品就会变得相对便宜,进口增加;而外国居民则用本国产品替代外国产品,出口减少因此净出口需求量从而商品总需求量会减少;当一个经济对外开放时,开放替代效应就构成了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另一个原因;;在什么情况下两者达到一致,在什么情况下两者又会偏离;P175 答区分:短期均衡是指短期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交点,此点是社会总需求正好等于社会总供给,宏观总量达到了短期均衡;长期均衡是指长期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交点,此点是社会总需求正好等于长期社会总供给,宏观总量达到了长期均衡;在短期中,由于某些名义变量不具备充分的伸缩性,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会造成实际产量的变动;在长期中,市场机制的作用会使名义变量的变动趋向一致,即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不能改变一国潜在的长期总产量,潜在的总产量的变动仍然取决于技术、人口和资本存量等实际因素;宏观经济的短期均衡会出现三种情况:失业均衡、充分就业均衡、超充分就业均衡;只有在充分就业均衡时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达到一致,而在失业均衡、超充分就业均衡状态两者又不一致了;3.中央银行减少货币供应量在短期和长期内分别会对经济产生什么影响书178答:中央银行减少货币供应量,在短期内,由于某些名义变量不具备充分的伸缩性,货币供应量的减少会造成实际产量的减少;在长期中,市场机制的作用会使名义变量的变动趋向一致:货币供应量减少会带来价格水平的同比例下降,而价格水平的下降则会逐步促使名义货币工资同比例的下降,因此长期内实际工资保持不变,企业只能得到正常利润,失业率会回到自然率的水平;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并不能改变一国潜在的长期总产量,潜在的总产量的变动仍然取决于技术、人口和资本存量等实际因素;4、假定中央银行A和中央银行B有不同的目标偏好;中央银行A关注价格水平的稳定,而中央银行B关注如何使产出和就业水平保持在自然率的水平上;现假定经济面临不同的外生冲击因素:1外国收入减少;2石油价格上涨;请分析中央银行A和中央银行B在不同的目标偏好下会有如何不同的政策选择;答:1外国收入减少,出口减少,需求减少,价格下跌,产出下降;A目标:稳定价格措施:扩张性经济政策,增加政府开支,扩大货币供应量,扩大需求,使供求平衡,以稳定价格;B目标:产出和就业稳定;措施:扩张性经济政策,减免税、降低利率,稳定产出和就业;2石油价格上涨,成本上涨,价格上涨;经济增长率下降,产出下降,就业下降A目标:稳定价格措施:保持总需求曲线不变,等待市场机制进行调节,石油提价会促使人们采取节能措施和寻找替代能源,以减少对石油的依赖;从而促使世界市场上石油价格逐步下降;但是,这个过程相当漫长,因为节能和开发新能源都需要时间,因此整个经济会面临一段较长时期的衰退;B目标:产出和就业稳定;措施: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扩大总需求均衡产量回到了原来的潜在产出水平,但价格水平却进一步上升;这样,经济可以避免长期经济衰退的痛苦,但必须付出通货膨胀的代价;第八章总需求理论5.考虑如下一个封闭经济中的情况:消费函数C=200+0.75Y-T;投资函数I=200-25r;政府购买和税收都是100;货币需求函数M/Pd=Y-100r;货币供应量是1000;价格水平是2;求:1IS曲线和LM曲线,以及均衡利率收入水平;2当政府购买从100增加到150时,IS曲线将如何移动,移动的距离是多少,并求出此时的均衡利率和收入水平;3当货币供给从1000增加到1200时,LM曲线将如何移动,移动的距离是多少,并求出此时的均衡利率和收入水平; 4当价格水平是可以变动的情况下,推导出总需求曲线;答:1IS曲线:y=C+I+G=1700-100rLM曲线:Y-100r=1000/2 y=500+100r求解方程y=1700-100ry=500+100r得均衡收入y=1100 均衡利率r= 6%2 政府购买增加后IS曲线y=C+I+G =1900-100r。
《宏观经济学》(刘天祥4版)各章习题答案
《宏观经济学》第4版习题答案第一章习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宏观经济学:是关于国民经济总量问题研究的经济理论。
它是以社会总体经济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总体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以期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高宏观经济运行的绩效提供理论依据,为消费者、企业和投资者等微观经济行为主体提供宏观经济运行的背景知识。
2.实证分析:对于宏观经济现象、经济行为及其结果进行一种纯粹客观的、科学的考察和描述性的说明。
其实质是揭示经济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而不涉及对这些因果关系进行“好或坏”、“应该或不应该”的评价。
3.规范分析:是对经济现象或经济行为进行主观价值判断性的考察,它要说明对于某种经济现象或经济行为应该做出什么样的判断,其经济结果是好是坏,是否应该采取某种做法等。
4.存量分析:是指对一定时点上已有的经济总量的数值及其对其他经济变量的影响进行分析。
5.流量分析:是对一定时期内有关经济总量的产出、投入的变动及其对其他经济总量的影响进行分析。
6.事前变量分析:指经济变量在决策时的取值的分析。
7.事后变量分析:指对经济变量的实际取值的分析。
二、问答题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主要研究哪些问题?答: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主要研究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国民收入决定中的几个专题。
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答:实证分析方法、总量分析方法、均衡分析方法、存量分析方法和流量分析方法相结合、事前变量分析和事后变量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方法相结合,即期分析和跨时期分析的方法相结合。
3.请谈谈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
答:联系:①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②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相互补充、互为前提③两者都采用了实证分析法,属于实证经济学④两者都以市场经济制度为背景区别:①研究对象不同②解决的问题不同③研究方法不同④基本假设不同⑤中心理论和基本内容不同第二章习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国或一定地区在一定时间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经济学-(NEW)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
(NEW)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目录第一章导论第一篇宏观经济的长期模型第二章宏观经济的衡量与均衡第三章经济增长第四章失业第五章通货膨胀第六章开放经济第二篇宏观经济的短期模型第七章总需求与总供给第八章总需求理论第九章总供给理论第十章开放经济的短期均衡第十一章宏观经济政策和理论第三篇宏观经济模型的深化第十二章消费理论第十三章投资理论第十四章政府支出和税收第十五章货币供给和需求第十六章宏观经济学流派第一章导论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与微观经济学有什么区别?答:(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总产出水平的不断提高,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经济增长的决定以及人均产出增长率。
②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指的是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阶段性的不规则的上下波动。
经济周期通常用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可表示为GDP)、失业率、股票价格和通货膨胀率等宏观经济指标的波动来衡量。
③失业。
根据失业产生的原因,可以把失业分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了解这三种类型的失业,对于宏观经济的分析非常重要。
④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简称通胀,指的是一国平均价格水平的上升。
与它相反的是通货紧缩,代表一国平均价格水平的下降。
平均价格水平通常用价格指数来衡量。
⑤开放经济。
在当前的世界经济格局中,任何一个有一定规模的国家的经济都是一个与其他国家有着大量贸易和金融联系的经济体,或者说是开放经济。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任何一国经济的发展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其他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就包括国与国之间经济纽带的联结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关系。
⑥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是从全局上对经济运行施加影响的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两种最主要的宏观经济政策形式。
(2)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两大部分,二者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基本假设不同。
宏观经济学习题(附答案)
第一部分国民收入核算第二部分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第三部分 IS-LM模型及政策分析与实践第四部分总供求+失业与通胀+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第一部分国民收入核算一、判断正误并改正1.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各种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价值总和。
(错)2.在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中,所谓商品只包括有形的物质产品。
(错)包括:物质产品与劳务(goods and services)3.不论是商品数量还是商品价格的变化都会引起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
(错)只有商品数量的变化会引起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
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是以具有不变购买力的货币单位衡量的国内生产总值,通常是以现行货币单位来表现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的全部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和。
但由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会抬高或降低物价,因而会使货币的购买力随物价的波动而发生变化。
为了消除价格变动的影响,一般是以某一年为基期,以该年的价格为不变价格,然后用物价指数来矫正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而计算出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实际国内生产总值能准确地反映产量的变动情况。
一般来说,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小于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在通货紧缩的情况下,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大于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4.政府的转移支付是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的一部分。
(错)为什么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DP?答:因为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包括社会保险税)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手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务的交换发生。
例如,政府给残疾人发放救济金,并不是因为残疾人创造了收入;相反,倒是因为他丧失了创造收入的能力从而失去生活来源才给予救济。
失业救济金发放则是因为人们失去了工作从而丧失了取得收入的机会才给予救济。
政府转移支付和政府购买虽都属政府支出,但前者不计入GDP而后者计入GDP,因为后者发生了实在的交换活动。
比方说,政府给公立学校教师发薪水是因为教师提供了教育工作的服务。
巴罗《宏观经济学:现代观点》课后习题详解 第4章 运用索洛增长模型【圣才出品】
第4章运用索洛增长模型一、概念题1.绝对趋同(absolute convergence)答:绝对趋同是指不论各国的其他特征如何,穷国的人均收入增长倾向于比富国更快,这样穷国就能在一段时间内赶上富裕国家的假说。
“绝对”指趋同是不受其他经济变量的制约。
从理论上说,经济趋同可分为“绝对趋同”和“条件趋同”两种,但实证研究证明绝对趋同并不存在,而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现实世界中,条件趋同都是客观存在的现象。
2.有条件趋同(conditional convergence)答:有条件的趋同是指实际人均GDP的起始水平相对于长期或稳态位置越低,则增长率越快的一种理论。
实际人均GDP的起始水平越低则增长率越快的这一性质是由于边际产品递减规律作用的结果。
而趋同之所以是有条件的,是由于各国的稳态增长水平不同。
稳态水平依赖于储蓄率、人口增长率、生产函数的性质以及政府政策和人力资本初始存量上的差异——正是这些差异导致各国经济增长巨大的差异,当这些差异被排除时,各国经济将趋于收敛到相同的稳态,这就是条件趋同理论,也称作“条件收敛”。
3.趋同(convergence)答:趋同是指不同的经济体向着同样或相同的方向发展的现象。
经济趋同是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个重要假说。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实际人均GDP的起始水平相对于长期或稳态位置越低,则增长率越快,这一性质是由于报酬递减规律作用的结果。
在资本报酬递减、技术进步一致性的条件下,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比发达地区快。
经济趋同可分为绝对趋同和条件趋同:绝对趋同考虑的是对于不同的经济体,初始的人均资本水平0k不同而其他的外生变量A、s、n、δ均相同的条件下,初始的人均资本水平较低的穷国将会以较快的速度增长追赶上初始人均资本水平较高的富国,达到趋同,即稳态的人均资本k*相等;有条件的趋同是指实际人均GDP的起始水平相对于长期或稳态位置越低,则增长率越快的一种理论。
4.维持生存的水平(subsistence level)答:维持生存的水平是指人们维持生命所需要的最起码的生活水平。
宏观经济学课后练习题4
宏观经济学课后练习题4第四章货币与通货膨胀一、选择题1.货币是( D )A.交易所用资产存量。
B.公众手中的现金。
C.价值储藏手段、计价单位和交换媒介。
D.以上全部。
2.物物交换的经济体要求( C )A.使用法定货币。
B.使用商品货币。
C.需求的双向一致性。
D.货币作为价值储藏手段而非交换媒介。
3.法定货币( D )A.以黄金为后盾。
B.由意大利汽车制造商确定为货币。
C.包括通货和银行金库里储存的黄金。
D.是一种没有内在价值的货币。
4.下列哪种情况下货币供给增加( B )A.政府购买增加。
B.联储从公众手中购买国库债券。
C.一个平民购买通用汽车的债券。
向公众发售股票,然后将收益用于新工厂的建设。
5.下列哪项不包括在M1中( C )A.通货。
B.活期存款。
C.储蓄存款。
D.旅行支票。
6.根据费雪方程式,名义利率( A )A.等于实际利率加上通胀率。
B.等于实际利率减去通胀率。
C.总是比实际利率高。
D.不变。
7.根据费雪效应,更高的通货膨胀率会导致( C )A.更高的实际货币余额。
B.更高的实际利率。
C.更高的名义利率。
D.以上全部。
8.如果通货膨胀从6%下降到4%,其他都保持不变,那么,根据费雪效应( C )A.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都下降2%。
B.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都不变。
C.名义利率下降2%,实际利率保持不变。
D.名义利率不变,实际利率下降2%。
9.预期通货膨胀损害( D )A.货币持有者。
B.那些在预期通货膨胀之前收取固定的名义养老金并靠养老金生活的人。
C.饭店所有者。
D.以上全部。
10.假设经济中唯一的产品是马铃薯,某年1 000磅的马铃薯按每磅美元的价格出售。
经济体中的货币数量是50美元。
货币的交易流通速度是( B )如果名义货币供给上升6%,价格水平上升4%,产出上升3%,那么,根据数量方程式,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上升( D )A. 13%B. 7%C. 3%D. 1%12.设货币供给某一年上升了1%,然后就在此较高水平上保持不变。
宏观经济学课后答案第四章
第四章一、名词解释一般均衡:通过生产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以及这两种市场相互之间的供给和需求力量的相互作用,每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量与需求量在某一价格下同时趋于相等,社会经济将达到全面均衡状态。
交易动机:指个人和企业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而需要足够的货币,现金来支付开发。
谨慎动机: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部分货币的动机。
投机动机: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
流动偏好:是指因现金存在流动性,使人们更希望持有更多的现金。
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种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的贴现率。
二、单项选择题1、一般来说,IS曲线的斜率(B)A、为正B、为负C、为零D、等于1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政府购买增加会使IS曲线(B)A、向左移动B、向右移动C、保持不变D、发生转动3、按照凯恩斯的观点,人们持有货币事由于(D)A、交易动机B、谨慎动机C、投机动机D、以上都正确4、投资需求增加会引起IS曲线(B)A、向右移动投资需求曲线的移动量B、向右移动投资需求曲线的移动量乘以乘数C、向左移动投资需求曲线的移动量D、向左移动投资需求曲线的移动量乘以乘数5、IS曲线上的每一点表示(A)A、产品市场投资等于储蓄时收入与利率的组合B、使投资等于储蓄时的均衡货币额C、货币市场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时的均衡货币额D、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都均衡时的收入与利率组合6、下列引起IS曲线左移的因素是(C)A、投资需求增加B、政府购买减少C、政府税收增加D、政府税收减少7、LM曲线的斜率取决于(D)A、边际消费倾向B、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反应程度C、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D、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反应程度8、当公众预期(B)时,会持有更多的货币。
A、债券价格上升B、债券利率下降C、债券利率下降D、预算盈余增加9、货币的投机型需求主要取决于(A)A、利率高低B、未来收入的水平C、预防动机D、利率下降1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供给增加会引起(A)A、收入增加B、收入下降C、利率上升D、利率下降三、简答题1、为什么说资本边际效率曲线不能准确代表企业的投资需求曲线资本边际效率曲线基本上反映了投资需求与利率之间的反方向变动关系。
宏观经济学课后答案(共10篇)
宏观经济学课后答案(共10篇)宏观经济学课后答案(一): 宏观经济学习题3 ,请大家帮忙做做!非常感谢!5、假设在两部门经济中,C=50+0.8Y,I=50。
(C为消费,I为投资)• (1)求均衡的国民收入Y、C、S分别为多少(2)投资乘数是多少• (3)如果投资增加20(即△I=20),国民收入将如何变化若充分就业的YF=800,经济存在紧缩还是膨胀其缺口是多少6、假如某人的边际消费倾向恒等于1/2,他的收支平衡点是8000美元,若他的收入为1万美元,试计算:他的消费和储蓄各为多少?7、假设经济模型为:C=20+0.75(Y-T);I=380;G=400;T=0.20Y;Y=C+I+G。
• (1)计算边际消费倾向。
(2)计算均衡的收入水平。
• (3)在均衡的收入水平下,政府预算盈余为多少?1 Y=C+I=0.8Y+50+50=0.8Y+100 ,Y=500,I=50,C=450,ki=1/(1-0.8)=5I增加20,Y增加100,紧缩,缺口800-500=3002 边际消费倾向1/2设消费函数c=a+0.5y收支平衡点80008000=a+4000,a=4000c=4000+0.5yy=10000,c=9000,s=10003 dc/dy=0.75*0.8=0.6y=c+i+g=20+0.75(y-0.2y)+380+400=0.6y+800,y=2023预算盈余bs=t-g=400-400=0宏观经济学课后答案(二): 宏观经济学习题:当政府通过提高税收来增加政府支出时的挤出效应是指:A.刺激了消费和储蓄,实际利率上升,投资下降B.抑制了消费和储蓄,实际利率下降,投资下降C.抑制了消费和储蓄,实际利率上升,投资上升D.抑制了消费和储蓄,实际利率下降,投资上升E.抑制了消费和储蓄,实际利率上升,投资下降帮帮忙啊~说明理由~分不多~麻烦了Y=C+G+I~G增加的挤出效应是C I减少因为y=c-s 税收增加后Y=C(1+T)100%-S(1+T)100%即储蓄消费同时下降.因为S=I 投资下降了当然利率就上升了所以答案是E楼下的对投资和消费的说明正确,但利率问题错了宏观经济学课后答案(三): 求解一道宏观经济学习题……已知C=200+0.25Yd,I=150+0.25Y-1000R,G=250,T=200,(L/P)^d=2Y-8000R,M/P=1600.试求:IS曲线方程LM曲线方程均衡的实际国民收入均衡利率水平均衡水平时的C和I,并将C、I和G相加来检验均衡的实际国民收入Y.【宏观经济学课后答案】IS曲线:y=c+i+t=200+0.25(y-t)+150+0.25y-1000r+200,t=200LM曲线:2y-8000r=1600自己化简方程,然后两方程联立,解得y,r.分别代入就好了···宏观经济学课后答案(四): 宏观经济学习题在某国,自发消费支出是500亿美元,边际消费倾向是0.8.投资是3000亿美元,政府购买是2500亿美元,税收T=3000+0.1Y(亿美元,假定没有转移支付等项,税收为净税收),出口为100亿美元,进口M=0.12Y.1.消费函数是什么2.总支出曲线的方程式是什么3.均衡支出是多少4.政府购买乘数是多少消费函数C=500+0.8*(Y-3000-0.1Y)自己化简就行了总支出 AE=Y=C+I+GP+(出口-进口) Y就是NI国名收入 C用第一题的式子带入 GP是政府购买带进去就行了均衡支出就是吧y求出来就行了政府购买乘数与税收乘数相差一个负号购买乘数是正的税收乘数=-MPC*MULT MULT=1/(1-MPC)算出来的是负的把符号除了就是购买乘数宏观经济学课后答案(五): 一道宏观经济学的习题,求答案及解析7、将一国经济中所有市场交易的货币价值进行加总a、会得到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全部资源的市场价值b、所获得的数值可能大于、小于或等于GDP的值c、会得到经济中的新增价值总和d、会得到国内生产总值`b 正确市场交易的可能有中间产品,如此中间产品加上最终产品,则重复计算的结果大于GDP;不在国内市场交易,出口销往国外的漏算,则计算结果会小于gdp;如果重复的和漏算的正好相等,则结果可能等于gdp。
《宏观经济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10章开放的宏观经济一、选择题1、净出口:净出口是本国向其他国家出口的产品与服务的价值减去外国向本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用EX表示出口,用IM表示进口,则(EX-IM)就是净出口。
进口应从本国总购买中减去,因为进口表示收入流到国外,同时,也不是用于购买本国产品的支出;出口则应加进本国总购买量之中,因为出口表示收入从国外流入,是用于购买本国产品的支出。
因此,净出口应计入总支出,它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
影响净出口的因素有很多,在宏观经济学中,汇率和国内收入水平被认为是两个最重要的因素。
2、贸易余额:贸易余额是出口与进口的差额,一般用NX表示。
它表示一国产品与服务的贸易与进口和出口相等的标准距离有多大。
如果一国NX是正的,则称该国有贸易盈余。
在这种情况下,该国在世界金融市场上是净债权人,该国出口的产品大于进口的产品。
如果一国NX是负的,则该国有赤字。
在这种情况子下,该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是净债务人,该国进口的产品大于出口的产品。
如果NX恰好等于零,那么,该国有平衡的贸易,因为进口值等于出口值。
3、资本净流出:资本净流出有时也被称为国外净投资,它是国内储蓄和国内投资之间的差额S-I。
如果一国的资本净流出是正的,那么,该国的储蓄大于投资,该国把余额贷给了外国人;如果资本净流出是负的,那么,该国的投资大于储蓄,该国通过从国外借贷来为这种额外投资筹资。
因此,资本净流出等于国内居民对国外的借贷额减外国人借给本国的金额,它反映了国际间为资本积累筹资的资金流动。
4、贸易盈余与贸易赤字: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表明,资本净流出总是等于贸易余额,资本净流出=贸易余额,即S-I=NX。
如果一国的S-I和NX是正的,该国就有贸易盈余。
在这种情况下,该国在世界金融市场上是净债权人,该国出口的产品大于进口的产品。
如果一国的S-I和NX是负的,该国就有贸易赤字。
在这种情况下,该国在世界金融市场上是净债务人,该国进口的产品大于该国出口的产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货币与通货膨胀一、选择题1.货币是( D )A.交易所用资产存量。
B.公众手中的现金。
C.价值储藏手段、计价单位和交换媒介。
D.以上全部。
2.物物交换的经济体要求( C )A.使用法定货币。
B.使用商品货币。
C.需求的双向一致性。
D.货币作为价值储藏手段而非交换媒介。
3.法定货币( D )A.以黄金为后盾。
B.由意大利汽车制造商确定为货币。
C.包括通货和银行金库里储存的黄金。
D.是一种没有内在价值的货币。
4.下列哪种情况下货币供给增加( B )A.政府购买增加。
B.联储从公众手中购买国库债券。
C.一个平民购买通用汽车的债券。
D.IBM向公众发售股票,然后将收益用于新工厂的建设。
5.下列哪项不包括在M1中?( C )A.通货。
B.活期存款。
C.储蓄存款。
D.旅行支票。
6.根据费雪方程式,名义利率( A )A.等于实际利率加上通胀率。
B.等于实际利率减去通胀率。
C.总是比实际利率高。
D.不变。
7.根据费雪效应,更高的通货膨胀率会导致( C )A.更高的实际货币余额。
B.更高的实际利率。
C.更高的名义利率。
D.以上全部。
8.如果通货膨胀从6%下降到4%,其他都保持不变,那么,根据费雪效应( C )A.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都下降2%。
B.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都不变。
C.名义利率下降2%,实际利率保持不变。
D.名义利率不变,实际利率下降2%。
9.预期通货膨胀损害( D )A.货币持有者。
B.那些在预期通货膨胀之前收取固定的名义养老金并靠养老金生活的人。
C.饭店所有者。
D.以上全部。
10.假设经济中唯一的产品是马铃薯,某年1 000磅的马铃薯按每磅0.15美元的价格出售。
经济体中的货币数量是50美元。
货币的交易流通速度是( B )A.5B.3C.1.5D.0.3311.如果名义货币供给上升6%,价格水平上升4%,产出上升3%,那么,根据数量方程式,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上升( D )A. 13%B. 7%C. 3%D. 1%12.设货币供给某一年上升了1%,然后就在此较高水平上保持不变。
根据货币数量论,通货膨胀率( C )A.第一年为1%,之后不变。
B.第一年上升1%,然后就在此较高水平上保持不变。
C.第一年上升1%,然后回到其初始值。
D.不受影响。
13.假设名义利率等于9%,预期通货膨胀率为5%,实际通货膨胀结果是3%。
在这种情况下( A )A.事前实际利率是4%。
B.事后实际利率是4%。
C.事前实际利率是6%。
D.事后实际利率是2%。
14.在通货膨胀时期,持有货币的成本等于( C )A.名义利率。
B.事前实际利率加上预期通货膨胀率。
C.A、B都对。
D.事后实际利率。
15.实际货币余额需求的数量取决于( D )A.事前实际利率。
B.名义利率。
C. 实际收入。
D.B和C。
16.在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时期,债权人受害,而债务人得益,因为( B )A.事后实际利率超过事前利率。
B.事后实际利率低于事前实际利率。
C.实际利率下降。
D.名义利率下降。
17.在恶性通货膨胀末期,实际货币余额上升,因为( B )A.联储通过发行更多纸币阻止恶性通货膨胀。
B.预期通货膨胀下降使名义利率降低,从而使所需实际余额量增多。
这使得即使在价格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实际货币供给依然增加。
C.通货膨胀的下降降低了预期实际利率,这又增加了货币需求量。
D.实际利率上升,所以人们把更多的资产转为货币。
18.如果货币需求方程式是(M/P)d=0.4Y,那么( D )A.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不变。
B.货币需求和利率无关。
C.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等于2.5。
D.以上全部正确。
19.根据古典二分法( D )A.货币供给不影响任何实际变量。
B.价格水平以及其他所有名义变量都取决于货币市场的均衡。
C.货币是中性的。
D.以上全部正确。
20.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同意这一观点,即古典模型与下列哪项讨论最相关( C )A.经济衰退。
B.短期。
C.长期。
D.经济复苏。
二、名词解释1、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在一段时期内,一个经济中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持续显著的上涨。
它包含三层含义:①通货膨胀是经济中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而不是个别商品或劳务的价格上涨;②通货膨胀是价格的持续上涨,而非一次性上涨;③通货膨胀是价格的显著上涨,而非某些微小的上升,例如每年上升0.5%,不能视为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一般用通货膨胀率来衡量。
根据不同标准,可以把通货膨胀划分为不同类型。
根据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公开型通货膨胀和隐蔽型通货膨胀;根据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可以分为爬行式通货膨胀、奔跑式通货膨胀和恶性通货膨胀;根据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可以分为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混合型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根据通货膨胀是否被预期,分为预期型通货膨胀和非预期通货膨胀。
2、恶性通货膨胀:恶性通货膨胀又称“超速通货膨胀”,指物价总水平以极高的、完全失去控制的速率持续上升的现象。
有学者认为,物价总水平每月以50%以上的速率持续上升,为恶性通货膨胀。
恶性通货膨胀较为少见,它往往发生在战争期间或战后初期。
20世纪的德国和20世纪40年代末的中国都曾出现这种物价上涨率数以亿计的急剧通货膨胀。
恶性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于政府大规模地滥发货币造成的,但深层的原因往往是政府巨额财政赤字,因此恶性通货膨胀的治理最终还要依赖于财政政策的改变。
在恶性通货膨胀中,货币丧失储藏价值功能,而且至少部分丧失交换媒介的职能,公众尽管不可能完全放弃正在迅速贬值的货币,但要进行代价高昂的努力,以减少货币持有量。
恶性通货膨胀理论的代表人物P·卡甘认为,在恶性通货膨胀时,对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反比地依赖于预期的通货膨胀率。
当实际通货膨胀率大于均衡通货膨胀率时,货币流通速度的增加而不一定是货币供给的增加可能使通货膨胀率上升。
3、货币需求函数:(1)货币需求函数是为了分析货币需求量的决定因素及其变动规律而建立的一种函数关系。
通常将决定和影响货币需求的各种因素作为自变量,而将货币需求本身作为因变量。
(2)比较典型的货币需求函数有:①传统货币数量论的交易方程式:PV=MY,其中M为货币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一般物价水平,Y为实际国民收入;②剑桥方程式:M= kPY,其中M为货币数量,k为以货币形式持有的国民收入的比例,P为一般物价水平,Y为实际国民收入;③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L=L1(Y)+L2(i)。
其中由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用L1表示,是收入Y的递增函数,即L1=L1(Y);投机性货币需求L2则与利率有关,是利率的递减函数,即L2=L2(i);④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M=f{P,r b,r c,1/P·dP/dt,w,y,u},其中,M 表示名义货币量,P表示价格水平,r b表示债券的预期收益率,r c表示股票的预期收益率,1/P·dP/dt表示物价的预期变动率,w表示人力财富与非人力财富的比率,y 表示货币收入,u为其他随机因素。
4、货币数量论:货币数量论是关于货币数量与物价水平关系的一种理论。
货币数量论用数量方程式作为分析工具。
数量方程式:MV=PT,式中,M为流通中的货币数量,V为货币的流通速度,P 为一般物价水平,T为社会总交易额。
如果用Y代表实际GDP,P代表GDP平减指数,而PY是名义GDP,那么数量方程式变成:MV=PY。
货币数量论假设:货币流通速度V不变,那么货币数量M的变动必然引起名义GDP 的同比例变动。
货币数量论进一步认为生产要素和生产函数共同决定实际GDP,这样货币数量论意味着,物价水平和货币供给同比例变动,也即货币增长率决定通货膨胀率。
5、金(银)币铸造税:金(银)币铸造税是指政府由于其印制货币的垄断权而获得的收入。
铸币税是一种无形的税,它是政府通过垄断货币发行权而获得的货币面值大于币材成本的差价部分。
印制货币所需花费的成本极低,而所印出的钞票本身具有购买力,政府可以用它来换取商品与服务。
在金属货币时代,货币产生于实体经济,货币与商品实行等价交换,因此基本上不存在货币的发行收入。
但到了不足值货币特别是信用货币时代,货币发行从技术上脱离了实体经济的束缚,成为一种能为发行者带来发行收入的特权。
西方政策曾以“铸币税”的形式对私人银行发行钞课税,作为允许他们拥有货币发行特权的交换。
当中央银行建立后,垄断了货币权,铸币税就全部归政府所有,是政府的一项收入。
6、名义与实际利率:经济学家把银行支付的利率称为名义利率,它是未剔除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而把剔除了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称为实际率。
我们平时观察到的都是名义利率,但对购买力产生实质影响的却是实际利率。
如果i代表名义利率,r代表实际利率,而π代表通货膨胀率,那么,这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写为:r=i-π。
因此,实际利率是名义利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差额。
7、数量方程式:数量方程式是用来表示交易量与货币之间的关系的方程。
它有以下表示形式:MV=PT式中,M为流通中的货币数量,V为货币的流通速度,P为一般物价水平,T为社会总交易额。
交易方程式直观地表示了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与一般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
如果用Y代表实际GDP,P是GDP平减指数,而PY是名义GDP,数量方程式变为MV=PY。
8、费雪方程式和费雪效应:费雪方程是反映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关系的方程。
如果i代表名义利率,r代表实际利率,而π代表通货膨胀率,那么,费雪方程式可以写为:r=i-π。
费雪方程式说明名义利率可以由于两个原因而变动:由于实际利率变动或由于通货膨胀率变动。
费雪效应是假定实际利率不受通货膨胀影响,它随着储蓄与投资的平衡状况而调整时,名义利率和通货膨胀率一对一的变动。
在现实中,由于一般只能观察到预期通货膨胀率,因此费雪效应一般指名义利率和预期通货膨胀率一对一的变动。
9、事前和事后实际利率:事前实际利率是进行和贷款时债务人和债权人预期的实际利率,而事后实际利率是实际上实现的实际利率。
虽然债务人和债权人不能确切地预期未来的通货膨胀,但他们确实对通货膨胀率有某种预期。
假设π代表实际的未来的通货膨胀,πe代表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
事前的实际利率是i-πe,而事后的实际利率是i-π。
当实际通货膨胀π不同于预期的通货膨胀πe时,这两个实际利率不同。
10、鞋底成本:也称“皮鞋成本”,是形象地衡量发生通货膨胀时减少货币持有量的成本。
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引起较高的名义利率,而名义利率增加又减少了实际货币余额,人们为了降低实际货币余额减少所带来的损失,必然更频繁地跑到银行去取款---例如,他们会一周两次各取50美元,而不是一周一次取100美元。
这种来自减少货币持有量的不方便就是通货膨胀的鞋底成本,因此更经常地去银行使皮鞋磨损的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