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教案
2022-2023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运动和位置》教案
《运动和位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
2.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科学探究目标1. 判断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2.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测定和表述某个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科学态度目标1.关注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
2.与同伴合作探究,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感知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
【教学重难点】重点: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测定和表述自己在某些时刻的位置。
难点:观察图片,判断“运动和静止”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方向盘、软尺、活动记录表、透明方向盘及测量尺。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聚焦1. 谈话:当我们站在地面观察物体时,会发现有的物体是运动的,有的是静止的,我们怎样来判断呢?设计意图:通过谈话,直接引出聚焦部分的第二个问题“怎样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引发学生思考。
2. 呈现三组照片并提问:请大家观察并判断,照片中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并利用以下句式说说自己判断的依据。
和相比,的位置(移动了/没有移动),所以我认为它是(运动的/静止的)。
设计意图:提供给学生一定的表述范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表达,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对“参照物”的概念有更直观的感受。
3. 交流判断结果和依据。
预设1:学生容易把一个具体的物体分成多个局部去认识,而对运动和静止作出错误判断。
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明确:把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来判断。
预设2:学生自定参照物进行比较,教师给予鼓励,但不要求所有学生这样做。
4. 小结:和地面相比,该物体如果移动了,我们就可以认为它是运动的;相反,该物体没有移动,那我们就认为它是静止的。
二、探索(一)导入1. 谈话:现在老师是运动还是静止的?你呢?预设:老师是运动的,“我”是静止的。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我们的“过山车”》教案(2023新课标版)
7.我们的“过山车”【教材简析】本单元以物体运动为研究主题,前六课逐步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位置、运动形式及运动的快慢等。
本课基于“过山车”这一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工程设计项目,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过山车”——设计“过山车”——搭建“过山车”——测试“过山车”一系列活动。
通过本课的学习实践,学生不仅应用了本单元前几课所学的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在斜面上的运动等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针对一个具体项目——建造“过山车”,按照设计的基本步骤完成指定的任务,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有机地融为一体,综合应用跨学科知识,提高交流和评价能力,发展创新和实践能力,体会“做”和“思”的成功和乐趣。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过山车”是比较熟悉的,很多孩子都曾经坐过“过山车”,或者在书本和视频中看过“过山车”,对它的整体结构是有所了解的。
因此,简单的画图设计“过山车”对学生来说可能并不难。
但是三年级学生空间想象力不够,同时缺乏实际经验容易在设计时加入过多的想象。
由于以上两点,学生在设计和制作中容易出现设计不符合要求或者制作的“过山车”与设计不相符的情况。
这就要求在设计前引导学生明确设计要求,制作时要及时调整设计与制作间偏差,以期顺利通过初试并优化设计制作方法。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包括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等。
[科学思维]用发散和聚合思维的方式参与技术设计项目,能够了解和领悟技术工程的一般方法。
[探究实践]1.根据已有材料,针对“过山车”的设计要求,按照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完成指定的任务。
2.对自己小组或他人设计的想法、模型等提出改进建议,在制作过程中及完成后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整。
[态度责任]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完成指定任务,并乐于反思和改进,体验设计产品的成就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根据要求合理设计和制作自己的一座过山车。
[难点]制作过程中轨道的铺设及曲线轨道的调整。
【教学准备】[教师]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
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让孩子爱上科学
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让孩子爱上科学让孩子爱上科学作为家长和教师,我们都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够对科学产生兴趣,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愉悦和好奇心。
在三年级下学期的第一个单元,我们将学习让孩子更好地认识科学,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特点和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培养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究意识,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以下内容:1.科学的基本概念及科学家的工作。
2.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3.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4.科学实验的设计和实验记录。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1.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包括如下内容:(1)科学的定义和科学家的工作。
(2)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3)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4)科学实验的设计和实验记录。
2.教学方法本单元的教学以探究式学习为主,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科学探究意识的培养。
具体教学方法如下:(1)理论讲授与实践结合。
(2)个别教学与小组讨论相结合。
(3)师生互动、学生自主探究以及案例分析相结合。
(4)科学展览和科学实验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1.探究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科学家的工作。
(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科学家的经典实验和发现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家的成就和对科学发展的贡献,为学生打开科学探究的大门。
(2)探究通过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如什么是科学,科学的特点是什么等。
(3)总结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对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科学家的工作进行总结。
2.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1)导入通过提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如为什么会下雨、为什么能用手机打电话等问题,引导学生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2)探究通过设计一些实验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的实用性和日常的应用。
例如: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如把纸片用火烧掉,用显微镜观察飞机模型等。
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对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进行总结。
教育科学出版社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教育科学出版社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2、种植我们的植物3、我们先看到了根4、种子变成了幼苗5、茎越长越高6、开花了,结果了7、我们的大丰收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1、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2、蚕的生长变化3、蚕变了新模样4、蛹变成了什么5、蚕的生命周期6、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7、我们的生命周期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1、温度和温度计2、测量水的温度3、水结冰了4、冰融化了5、水珠从哪里来6、水和水蒸气7、水的三种形态第四单位:磁铁1、我们知道的磁铁2、磁铁有磁性3、磁铁的两极4、磁铁的相互作用5、磁力大少会变化吗6、指南针7、做一个指南针1 / 14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讲授计划1、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研究活动.培养他们的猎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素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研究和生活打好根蒂根基。
二、全册教材分析:1、全册内容情况和各单元教学目标:本册内容由“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温度与水的变化”“磁铁”四个单元组成。
“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将引领学生在种植风仙花的过程中.观察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发育历程.发现其生长变化的规律.知道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都要经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营养生长”“开花结果”这样的生命周期。
同时伴随着生长过程.指导学生研究植物主要器官一根、茎、叶的功能.初步认识植物体都有维持其生存的结构、结构与功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动物的生命周期”单位.将指导学生亲历养蚕的过程.了解蚕的一生要经历出身、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生命周期.并以蚕的生命周期为例.从常见动物的生命过程中.以及从人体特点的观察中.认识动物和人的生命周期。
“温度与水的变化”单位.将以水为例.引导学生探究热量和物质状态变化之间的干系。
通过观察水的固、液和气三态.研讨水在融化、结冰、蒸发和凝结等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匡助他们初步认识物质是不竭变化的.这种变化是与外界条件亲昵相关的。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5.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教材简析】前一课观察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活动,学生发现了物体在斜面上会静止、滑动或滚动,也会留意到斜面上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
本课和下一课就引导学生研究运动快慢的问题。
在整个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中,关于物体运动中“速度”概念的学习,本单元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
但从整体的大单元角度审视,本单元是围绕“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这一个核心概念进行编排的。
所以不是要引导学生去深挖速度的概念,而是要把握好“初步经历”的度。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在经历和体验中进行推理论证和模型建构,从而提升科学素养。
在教材编排中,《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是《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的铺垫课,从课堂结构来说是相同的,在前一课中获得方法,然后在后一课中用同样的方法,获得认知和素养的提升,是一个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转变过程。
所以,本堂课让学生获得方法(探究的方法、实用工具的方法、数据的处理)将是重点。
因此,在贯穿本课的三个探索活动中,虽然指向都是“运动相同距离,所用时间短,运动快”,但具体操作方法和工具使用的维度是层层深入的,从激活经验---运动会的快慢比较,到自己制定比赛规则,最后通过秒表计时来比较快慢,是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快慢”有很充分的生活体验,比如在运动场上跑步,乘坐交通工具。
但是三年级学生的主要思维是具象思维,对于快慢的直观经验就是:看到路上一辆车超过另一辆车,就知道谁快谁慢;看到同时起步的同学奔跑,谁先到达终点,谁就快。
学生的认知反应的是客观实际,但是少了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和探究:影响物体快慢的因素是哪些?如何用数据来描述运动的快慢。
本课需要我们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工具进行测量,指导学生思考更全面、表述更严谨。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运动相同的距离,可以用比较运动时间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用时短,运动快;用时长,运动慢。
[科学思维]以运动会等日常生活经验为基础,建构时间与距离之间的模型,解释现象和数据;基于获得的方法和数据,运用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的思维,建立数据与解释之间的关系。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6课《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6.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教材简析】本课和第5课主要指向核心概念“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内涵下的“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这两节课都是初步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但比较快慢的方法不同,这节课的方法是通过比较相同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距离来区分快慢。
本课的探索活动主要有3个:①交通工具运动快慢比较;②不同地点,同时出发、同时停止,比较运动的快慢;③不同地点,不同时出发,比较运动的快慢。
这3个活动都是在用相同时间比距离的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但在具体操作方法和工具使用的维度上是层层递进的:第1个活动不需要测量时间和距离,只通过不同交通工具运动快慢排序,让学生直观的知道相同时间内比较距离的判断速度快慢的方法;第2个活动,则指向具体的操作,其中需要借助软尺测量距离;第3个活动,不仅需要软尺测量距离,还需要通过秒表来计时。
拓展活动由“追及跑”游戏和“比较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两部分组成。
这两部分内容不仅是速度的应用,同时还承担着激发起学生运动速度比较的热情,还引出“速度”这个科学词汇。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在日常一些游戏活动中会涉及到你追我赶的速度比较,另外对身边一些常见交通工具(如汽车、自行车、动车等)的速度快慢也是有一定感知的。
因此他们对速度的认识绝不是一张白纸,他们甚至能准确判断一些简单的速度比较。
同时在前一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会了用相同距离比时间长短的方式比运动的快慢,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已经学会如何使用秒表和软尺。
这些都为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基础。
本节课活动较多,每个活动都各自独立,且都有各自的作用。
对于学生而言,按步骤进行实验活动不难,但重要的是各步骤在速度比较中的作用,以及实验后的交流。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短跑比赛视频,分析谁快谁慢,认识到相同时间内可通过运动的距离长短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即运动时间相同,距离长,运动快;距离短,运动慢。
[科学思维]能基于实验中数据的测量,运用对比、分析比较出物体运动的快慢,并通过归纳概括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实践活动全册教案
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实践活动全册教案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质活动一:物质的变化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质的变化现象。
-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引起学生对物质变化的兴趣。
2. 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现象。
3. 讨论与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析物质变化的原因。
4.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物质变化的特点,并提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学资源- 实验材料:蜡烛、水、盐等。
- 实验仪器:烧杯、试管、滴管等。
活动二:物质的性质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物质的性质。
-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物质性质现象,引起学生对物质性质的兴趣。
2. 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性质表现。
3. 讨论与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析物质性质的特点。
4.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物质性质的规律,并提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学资源- 实验材料:蜡烛、水、盐、纸等。
- 实验仪器:烧杯、试管、滴管等。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力活动一:力的作用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力的作用。
-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力的作用现象,引起学生对力作用的兴趣。
2. 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力在不同条件下的作用效果。
3. 讨论与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析力作用的特点。
4.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力作用的基本原理,并提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学资源- 实验材料:气球、小车、绳子等。
- 实验仪器:弹簧测力计、滑轮组等。
活动二:力的转换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力的转换。
-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力的转换现象,引起学生对力转换的兴趣。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各种各样的运动》教案(2023新课标版)
2.各种各样的运动【教材简析】本课通过观察、比拟和记录身边常见物体的运动形式,认识到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各种各样的, 同时认识到运动方式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同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为下一课《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做好认知铺垫。
本课活动分为两局部,第一局部是用多种方法让物体运动起来,观察并比拟运动形式是否一样。
第二局部是本课的重点活动,引导学生在物体上用贴圆点的方式做标记,用多种方法让它们运动起来,通过观察和记录圆点的运动形式,交流并分类,概括不同运动形式的特点。
“做标记” 其实是将一个具体的物体抽象为“质点”的过程,既方便了学生观察和记录物体的运动形式,也表达了本单元想渗透的[科学思维]方式一一研究物体的运动,可以将具体的物体进行抽象。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能够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并且能够表述运动方向和距离表述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
学生对物体的运动形式已有一定的了解,知道一些基本的运动形式,如建立在具体物体上的滚动、移动、转动等,但对其运动形式的特点没有深入研究。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探究不同物体的运动形式,认识到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各种各样的,这些运动形式可以进行分类。
[科学思维]用比拟、分类的方法,能区别常见的运动形式的特点。
[探究实践]观察、比拟物体的运动,用简单的图示和文字等描述物体的运动形式,从而感受探究生活中各种物体运动形式的乐趣。
[态度责任]在探究的过程中,能养成认真观察、及时记录运动情况和开展交流研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全活中常见物体的运动形式,能比拟、分类其不同特点。
[难点]观察物体的运动形式,并用简单的图示和文字描述。
【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小汽车。
[学生]1.每组提供指尖陀螺、钢尺、彩虹圈、弹簧玩偶、弹力球、跳蛙、红色圆片;2.观察记录卡片、小组记录单。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聚焦问题(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课件,视频(运动的赛车)1.课件出示赛车视频。
三下科学第一单元备课教案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三年级科学(上) 第一单元集备教案1 审核人签字备课组长签字 教研组长签字 教务教研签字 校委会签字 党支部签字 单元名称: 物体的运动单元内容: 本单元共8课,这8课的编排逻辑如下:第1到6课,具体从物体的位置、不同物体运动形式的观察比较、不同物体运动快慢的测量比较这三方面展开;第7课,设计制作;第8课,综合应用。
本单元以物质科学领域主要概念“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为线索,组织有层次的学习活动,其中第7课延伸到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工程技术的关键是设计,工程是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设计、解决实际问题和 制造产品的活动”。
单元目标:(1)科学概念目标●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物体的运动有不同形式。
●物体的运动按运动轨迹(运动路线)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科学探究目标●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描述某个物体某个时刻的位置。
●通过观察和比较,记录和描述物体不同的运动方式。
●借助秒表、软尺等工具进行测量,并比较不同物体运动的快慢。
●根据设计要求,设计、制作、评价、改进自己小组的“过山车”。
(3)科学态度目标●亲历对物体运动的探究活动,表现出相应的探究兴趣。
●采用合适的方式,如实地记录和讲述有关物体运动的信息。
单元重点:通过观察和比较,记录和描述物体不同的运动方式。
单元难点: 借助秒表、软尺等工具进行测量,并比较不同物体运动的快慢。
教学建议 1、培养学生初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3 、把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科学问题,并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
课时安排8课时。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第一单元:能源与环境保护课时一:自然界的能源教学目标:- 了解自然界的能源种类及其特点- 知道人类利用能源的方法和过程-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教学准备:- 教材: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自然界的能源,引导学生讨论不同能源的特点。
2. 研究:利用教材中相关内容,向学生介绍不同能源的种类和特点。
3. 呈现:展示人类如何利用能源,介绍不同的能源开发方式和过程。
4.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意识。
课时二:节约能源,从我做起教学目标:- 了解节约能源的概念和意义- 培养学生养成节约能源的好惯- 引导学生提出节约能源的措施和方法教学准备:- 教材: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 实物:能源的使用场景道具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观察实物和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能源的浪费现象并讨论原因。
2. 研究:利用教材中的内容,向学生介绍节约能源的概念和意义。
3. 探究:用实物道具展示不同的能源使用场景,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4.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如何节约能源,提出自己的节约能源措施和方法。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每个人都可以从自身做起,为节约能源做贡献。
课时三:环保小卫士教学目标:- 加深学生对环境保护的理解和认识-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教学准备:- 教材: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 图片:环保行动的图片素材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观察环保行动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环保意义和环保行动的重要性。
2. 研究:利用教材中相关内容,向学生介绍不同的环保行动和方法。
3.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环保行动并反思其中的意义。
4.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探秘植物世界课时1:认识植物学习目标•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
•掌握植物的生长繁殖方式。
•培养对植物的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植物的基本特征–根、茎、叶的功能和结构–动植物的不同之处2.植物的分类–草本植物、木本植物、水生植物等–用常见植物进行分类练习3.植物的生长繁殖–种子的结构和发芽–利用种子进行观察实验–植物的无性繁殖:分株、扦插、嫁接等方式4.植物的保护意识–培养对植物的保护意识–引导学生爱护周围的植物环境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植物生长的视频,激发学生对植物认识的兴趣。
2.介绍植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3.进行植物的分类练习,让学生根据结构特点将常见植物进行分类。
4.引导学生观察种子的结构,并进行发芽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植物生长的过程。
5.介绍植物的无性繁殖方式,通过图片和视频演示,让学生了解不同繁殖方式的特点。
6.培养学生对植物的保护意识,通过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了解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7.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教学资源•视频:植物生长的过程•实物:常见植物、种子•图片:植物的不同部分、植物的分类等教学评估1.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
2.学生的分类练习成果展示。
3.学生对植物保护意识的理解和表达。
课时2:植物的生长环境和适应性学习目标•了解植物的生长环境要求。
•掌握植物的适应性特点和表现。
•培养对植物的珍惜和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植物的生长环境要求–光线、水分、温度和土壤等要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同植物对生长环境要求的差异2.植物的适应性特点和表现–显性和隐性适应性–植物生长的特殊环境适应能力3.植物的珍惜和保护意识–引导学生发表对植物的态度和看法–培养对植物的珍惜和保护意识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介绍一些植物的适应性特点,引起学生对植物生长环境的思考。
2.介绍植物的生长环境要求,通过图片和图表展示,让学生了解不同因素对植物的影响。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教案(2023新课标版)
4.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教材简析】本课是《物体的运动》单元第四课的内容。
本节课将聚焦到滑动、滚动、静止等运动情况。
为了研究滑动、滚动等运动状态必须得让物体运动起来,因此借助斜面使物体运动。
利用学生观察到不同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方式的不同和运动快慢的改变,成功引出后续对运动快慢的观察,也为最后一节课“过山车”的开展提供良好的设计基础。
本课先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不同斜面,引发学生对斜面共同点的思考,再引导学生进入“我们周围有许多斜面,物体在斜面上会怎样运动”这个问题的思考,继而带领学生进入物体在斜面上运动的探究活动。
通过进行“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的探究活动,发现不同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是不同的,且与它的形状有一定的关系,同时引导学生对生活中更多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展开探究,激发学生浓烈的探究欲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将斜面坡度增大,观察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的变化,发现斜面越高,物体运动速度越快,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方式或许面临改变。
【学情分析】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能够简单判断出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意识到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
他们知晓了运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感受到了探究生活中各种物体运动方式的乐趣。
同时他们也可以根据物体运动路线的不同,将物体的运动简单地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在日常的生活中,他们感受过滑滑梯、滑草、滑沙的快乐,体会过盘山公路的便捷,看到过卡车卸货的方式,因此对物体在斜面的运动是有一定感受的。
本课就是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模糊感受,转化为具体的实验探究活动,研究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物体的运动。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不同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知道不同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是不一样的。
通过对物体形状的观察,知道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与它的形状存在一定的关系。
[科学思维]用比较的方法,区别出物体的各种不同形状和摆放方式,并对物体的运动方式进行预测。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青岛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1、小车的运动教科书表明:力的现象是学生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但究竟什么是力,怎样来表达力以及力的种类等却是学生所陌生的。
推力和拉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种形式的力,本课以学生们喜爱的玩小车游戏为载体,按照“问题――假设――验证――发现――交流”的科学认识程序,谈就“推和拉都是力”、“推力和拉力都有方向和大小”以及“推力和拉力在生活中的应用”等内容。
在探究中认识、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本课依据《科学课程标准》中“知道推和拉可以使物体的运动发生变化,推和拉都是力;理由大小和方向”这一目标而编写的。
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对影响小车在斜面上、平面上的因素做出假设;2、能根据假设设计实验展开检验;3、能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收集证据;4、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科学知识:1、晓得小车从斜坡龙日下,向前冲上去的距离于什么有关;2、认识到“控制变量”就是一种收集证据的关键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反复试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2、意识到科学技术在化解日常工作、生活问题中所起至的促进作用。
二、教学准备工作:小车、用来大斜坡的硬纸板、软尺、木块。
(每组一套)三、教学过程:(一)观赏片断,谈话引入1、观赏一段运动中的汽车片断2、谈话导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汽车行驶在马路上,来来往往,络绎不绝,时而快,时而慢,在他们身上好象蕴藏着许许多多的秘密,你们想不想了解一些它们的小秘密?3、揭示课题:小车的运动(二)引出问题,提出假设1、小车的运动方式是什么?2、过渡阶段:怎样就是一辆小车跑得快些?3、引出问题:小车从斜坡上冲下来,向前冲出去的距离会与什么有关呢?4、猜测与坡度会有怎样的关系?5、明确提出假设:与坡度有关。
坡度越大,冲上去的距离越远。
(三)设计计划,实验检验1、我们的假设究竟设立不设立?须要设计一个实验去检验这个假设。
统编版(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统编版(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 复第一单元所学的有关动物的知识,包括动物的分类和特征。
2. 加深学生对不同种类动物之间的差异和联系的认识。
3. 培养学生对动物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4. 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和保护动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复第一单元所学的有关动物的知识。
2. 培养学生对动物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四、教学过程1. 教师先向学生复动物的分类和特征:- 教师可使用多媒体方式展示各类动物的图片和简要介绍。
- 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回答。
2.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堂中的小动物:- 教师可带来适合课堂观察的小动物,如蚯蚓、蜗牛等。
- 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动物的外观特征和行为性。
五、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了解更多不同种类的动物,并进行观察和描述。
2. 组织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动物及其特征,鼓励他们用多种方式展示。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观察和描述动物时的表现。
2. 评价学生对动物分类和特征的掌握程度。
3. 评估学生参与小组分享的积极程度和能力。
七、课后作业1.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动物的短文,包括该动物的特征、性和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内容。
2. 鼓励学生用图片、手工制作等方式做相关展示。
八、教学资源1. 多媒体设备2. 相关动物图片3. 适合观察的小动物九、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复习动物的分类和特征,以及观察和描述小动物,帮助学生巩固和扩展了对动物的认知。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然而,课堂时间有限,后续可加强拓展学生对不同种类动物的了解。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含教学反思)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植物新生命的开始》的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通过三年级上册“植物”单元的学习,学生对植物的认识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已初步领悟到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是会发生变化的。
本单元是继三年级上册“植物”单元的延伸学习。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尽管外部特征不同,但在适宜的条件下都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或向日葵的一生ppt课件、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菜豆等)、白纸、放大镜。
(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教学过程】【作业布置】:家庭作业:准备今天要求的材料。
注:有种植条件的学校请学校后勤帮忙提前一天对种植基地松好土,施好肥,浇足水。
学习评价:你怎样观察种子,有什么发现?记录表2:种子观察记录经过观察,我们发现这些种子的形状、颜色、大小……。
《植物新生命的开始》教学反思三年级下册的“植物”单元已经开始引领学生有意识地关注植物的有关问题,并且通过对向日葵一生的介绍,注意到植物一生的变化。
但发生了什么变化?其他植物是否也会发生同样的变化?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对变化的认识是间接的,对其他植物的生长变化的认识也是零散的、模糊的。
本课的教学就是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和做好播种前的准备工作等活动,激发学生对植物生长变化观察的兴趣,引发学生种植植物的欲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的根据已有认识进行预测的意识与能力。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猫给小猫哺乳的图片、鸡妈妈带小鸡吃食的图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大镜。
(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教学过程】:一、听听说说1、师:小猫是谁生下来的?小鸡是怎么来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2、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师:(出示图片)验证学生说出的答案。
4、师: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它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二、想想画画1、师:用图画和文字将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
2、生:在P2页“我知道的植物生长过程”的画板里画图。
3、师:展示学生画的作品。
4、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画的作品的意义。
5、师: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三、观察种子1、师:每个人把自己带来的白纸放到桌面上,将带来的植物的种子放到白纸上,观察植物的种子,边观察边记录。
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2、师: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准备观察种子的什么?3、生:说说自己的想法?4、师:你们说对了,我们观察植物的种子,要观察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5、生:观察植物的种子。
6、师: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发现了什么?7、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师:关注学生的汇报)8、师:不同植物的种子,从外观来看,它们的形状不一样、大小不一样、颜色不一样、种皮不一样等。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运动和地方》教案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运动和地方》教案主题:运动和地方目标:- 了解不同物体的运动方式和运动规律- 掌握描述物体运动的常用词汇- 了解物体的位置和方向概念教学内容:1. 物体的运动方式和运动规律-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不同物体的运动方式,例如:人走、鸟飞、风吹树叶等。
- 引导学生总结不同物体的运动规律,例如:人可以走、跑、跳,但不能像鸟一样飞。
2. 描述物体运动的常用词汇-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不同物体的运动,研究描述物体运动的常用词汇,例如:走、跑、飞、转动等。
3. 位置和方向概念- 引导学生了解物体的位置和方向概念,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
教学步骤:1. 导入- 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不同物体的运动方式,激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探究- 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物体运动,引导他们总结出运动方式和运动规律。
3. 研究- 通过举例和图片展示,教授描述物体运动的常用词汇,并让学生模仿、记忆。
4. 操练- 给学生一些简单的运动动作,并请他们用正确的词汇来描述。
5. 巩固- 利用练题或小游戏巩固学生对物体位置和方向概念的理解。
6. 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扩展活动:1. 观察身边环境中更多的物体运动方式,并在课堂上分享。
2. 利用地图或模型让学生描述物体的位置和方向。
注意事项:- 需要提前准备好相关图片或实物,以便展示给学生观察和讨论。
- 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正确使用描述物体运动的常用词汇。
- 鼓励学生参与活动和讨论,并积极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想法。
- 对于理解困难的学生,可提供更多的实例和练,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
参考资料:- 无。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1-22)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第一1.运动和位置【教材简析】《运动和位置》是三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单元的起始课。
为落实“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及“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两个科学概念,课文安排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是学生通过观察与讨论学会利用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是否发生了位置变化,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
第二个是借助方向盘和软尺,学习采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这样的方法来描述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聚焦板块通过观察一张小女孩喂鱼的图片,引出研究当我们站在地面观察物体时,怎样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
探索板块,学生先通过独立观察图片、进行判断并思考依据,再全班交流的方式,发现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的依据。
学生再通过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小组合作探究方式,会发现同时用方向和距离来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变了,是运动的;位置没变,是静止。
同时认识到需要同时用方向和距离来准确描述位置。
拓展板块,本活动是告知方向和距离,标画物体所在位置。
其实质也是在应用中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学情分析】对于运动,学生并不陌生,他们有着许多生活经验。
但是学生对于物体的运动还有一些不完善甚至错误的认识,例如他们往往无法判断自动上升的扶梯上的人是否在运动,其原因是缺少“参照物”的概念。
在本课中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与讨论学会利用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是否发生了位置变化来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
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会使用前后左右、东南西北、远近等描述物体所处位置和方向。
在本课中将借助方向盘和软尺来帮助学生采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这样的方法,对于物体某个时刻的位置进行描述。
学生通过活动能意识到方向和距离共同决定物体某个时刻的位置。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
2.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1.1运动和位置》优秀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1.1《运动和位置》教案课题课题运动和位置运动和位置单元单元一单元一单元学科学科科学科学年级年级 三年级三年级学习学习目标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1.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
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
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
2.2.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1.1.判断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判断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判断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2.2.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测定和表述某个物体的位置。
测定和表述某个物体的位置。
科学态度目标科学态度目标1.1.关注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
关注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
关注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
2.2.与同伴合作探究与同伴合作探究与同伴合作探究,,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感知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
初步感知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
重点重点 知道如何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知道如何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难点难点 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
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环节教师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1. 新课聚焦新课聚焦 展示滑雪的课件,提问:滑雪的人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静止的?师:他既是运动的,又是静止的。
师:他既是运动的,又是静止的。
你们知道我为什么这么说吗?你们知道我为什么这么说吗?我们站在地面观察物体时,怎样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怎样准确的判断物体的位置的还是静止的?怎样准确的判断物体的位置? ?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学习新的课题《运动和位置》,板书课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科学下册
授课人: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小学学校主备人: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本册科学教科书的第一单元,学生在三年级上册《科学》学习的基础上,转承到本册学习内容上,他们对科学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本单元在“制作能力”、“猜想与假设”、“表达与交流”等科学探究方面,延续了三年级上册教科书的培养要素,并进行了有效的深入。在“利用证据、逻辑推理及想象建立假设”、“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等科学探究方面,本单元给学生搭建起一个适于操作的平台,在科学探究的构建逻辑上,提响了一个上升的趋势。因此,本单元的总体地位体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趋势,目的是使学生逐步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1)在实验中,需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
(2)保持不变的条件是什么?
(3)你们小组准备怎样进行实验,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的计划?
2、小组汇报,教师综合意见,分配实验任务
3、开始实验、汇报结果、及时点评
4、小结结论:通过同学们的实验验证,我们得出了相同的结论,说明我们刚才提出的假设是成立的。我觉得同学们在实验中都非常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钻研精神。
2、展示使摩擦力增大或减小的方法。
(四)寻找生活中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现象
摩擦力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有时会给人们带来方便,需要增大;有时又有危害,需要减小。你能找出身边有哪些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现象吗?
1、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出示有关的图片,认识更多有关的现象。
板书设计:
2、玩滑梯的启示
摩擦力
教学反思: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什么是摩擦力。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出示“摩擦力”的概念。
二、学习新课
(一)指导学生认识摩擦力有大小
1、出示游戏图片(一个同学蹲在地上,然后另一个同学拉着他前进。)。同学们做过这个游戏吗?这里面有没有摩擦力?经常在什么时候玩?为什么平时不玩?你愿意拉一个体重轻的还是重的?为什么?
板书设计:
1、小车的运动
教学反思:
个性化设计
2《玩滑梯的启示》
一课时
学校主备人:授课时间:年月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获得有关摩擦力的知识,提高探究意识和实验技能,形成科学思维以及科学的行为习惯。
2、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各种现象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将自己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活动二:探究使跷跷板平衡的办法
1、讨论探究方案
(1)提出活动纸想:请大家结合你的生活经验猜测一下怎样才能使杠杆尺保持平衡。
(2)学生讨论后组织汇报。
(3)教师小结:同学们的预测都有可能,但还不是结果,要知道这些预测是不是正确,还要验证,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预测,结合桌上的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制定自己的探究方案。
3、揭示课题:小车的运动
(二)引出问题,提出假设
1、小车的运动方式是什么?
2、过渡:怎样是一辆小车跑得快些?
3、引出问题:小车从斜坡上冲下来,向前冲出去的距离会与什么有关呢?
4、猜测与坡度会有怎样的关系?
5、提出假设:与坡度有关。坡度越大,冲出去的距离越远。
(三)设计计划,实验验证
1、我们的假设究竟成立不成立?需要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这个假设。小组讨论:
个性化设计
3《蹊跷板》
一课时
学校主备人:授课时间:年月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知识经验对杠杆尺平衡作出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规律。
2、过程与方法:
善于在游戏中发现、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的技术成果;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变生活。
动。我们要进行一次比赛,比一比那个小组在游戏中,发现、提出的问题多。
2、学生分组活动。
3、活动小结及交流。
(1)各族代表交流本组玩弹簧玩具或游戏的名称、玩法,说出自己的感受和发现的问题。
(2)各小组同学根据交流,统一认识,然后选择喜欢的问题,有目的的实验、探究验证。
4、小结:当压缩或拉长弹簧时,弹簧有一种要恢复原来形态的力,这就是弹力。
板书设计:
跷跷板
物重
左右一样
距离
教学反思:
个性化设计
4《弹簧中的学问》
一课时
学校主备人授课时间:年月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发生变化,产生弹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游戏能够感知道物体的弹力;能发现生活中的弹力;会设计、制作弹力玩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研究生活中的弹力,养成乐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天平的主要构造;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教学重点、难点:
以跷跷板为探究的切入点,研究杠杆的平衡原理及天平的结构特点。
教法与学法:
实验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等准备:
支架、杠杆尺、钩码、蜡烛
教学过程:
游戏导入:演示“蜡烛跷跷板”实验。
谈话:这是一个有趣的“蜡烛跷跷板”游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谁的发现多?
学生:他的左右两端不断地跷起来。
师:你在生活中玩过类似的游戏吗?他为什么一会儿跷起来一会儿有落下来呢?
探究活动:
活动一:感知跷跷板的平衡,提出问题
出示书中图片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片,看他们有什么不同。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然后组织学生交流)
同学们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也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总之大家都想知道跷跷板平衡的办法
2、教师小结:同学们玩的弹簧玩具真有趣,(出示弹簧拉力器)老师这儿有一个弹簧拉力器,谁能把这个拉力器拉开?
小结:同学们玩的、说的,都与弹簧有关,关于弹簧,还有许多的游戏和问题等着我们探究呢!
探究过程:
²活动一:玩弹簧游戏,认识弹力。
1、师生玩与弹力有关的游戏。
教师谈话:各小组同学利用老师准备的弹簧玩具,进行游戏活
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尝试解决提出的问题,感受到科学并不神秘,我们也能研究科学。
课时分配:
本单元一共6课,各用1课时,共用6课时。
1《小车的运动》
一课时
学校主备人:授课时间:年月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小车从斜坡上滑下,向前冲出去的距离于什么有关;
(2)认识到“Hale Waihona Puke 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
(2)能用感官直接感知自然界的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有关现象或结论。
(3)能够正确使用物品进行实验,会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
(2)愿意与人合作,喜欢与人交流;
(3)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应用实际,改善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以学生玩滑梯等典型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探究有关摩擦力的科学规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3.科学知识:知道推和拉可以使物体的运动发生变化,推和拉都是力,力有大小和方向;知道弹力、摩擦力等生活中常见的力;探究杠杆尺保持平衡的方法;探究磁铁的方向特性,磁铁的两极,以及磁铁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规律。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对生活中有关力的现象进行探究,让他们对各种力的现象有一个亲历的活动,探究科学的秘密,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在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弹性、弹力有一定经验与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其进一步探究认识有关弹性与弹力的科学规律,以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法与学法:
实验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等准备:
搜集弹性器材;整理与弹力有关的文字、图片资料弹力在生活中应用的录像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1、谈话导入:同学们,在课下你们一定玩过许多有关弹簧的玩具,说一说你都玩过了那些与弹簧有关的玩具。学生交流自己所玩的弹簧玩具。
(1)小组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
(2)全班交流,并选择出恰当的实验方案。
(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上台演示实验过程。
(5)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被拉动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被拉动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4、回顾做过的两个实验,总结出比较系统的结论。
(三)设计实验:设法增大或减小摩擦力。
1、分组进行实验
2、验证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
(1)引导学生在各小组内设计一个可行的实验方案。
(2)全班交流各组的实验方案,并做出恰当的选择。
(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并上台演示实验过程。
(5)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
3、验证摩擦力的大小与被拉动物体的重量有关
2、教师演示:用手在桌子上搓。提问:这里面是否有摩擦力?试一试轻推和重推有什么感觉?这说明了什么?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摩擦力有大小”。
摩擦力无处不在,但里面的知识也不少。这节课你想研究与它有关的哪些问题?对学生的提问进行适当处理,归结到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二)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让学生猜测一下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根据学生的猜测情况适当进行引导,让他们想到可能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和被拉动物体的重量有关。
²活动二:了解生活中的弹力现象
1、教师谈话钢材,同学们通过探究,知道了什么是弹力,,其实弹力有许多的应用,谁还能说出一些弹力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
2、学生交流
3、教师根据学生交流进行总结,并给学生补充关于弹力的录像。
自由活动
1、设计弹力玩具。
(1)谈话:同学们认识了弹力,并且知道了弹力在社过重的一些应用,想不想自己设计一个弹力玩具?比一比,那个小组同学的设计创意新颖。
(四)运用方法,自主实验
1、小车从斜坡上冲下来的距离我们已经知道与坡度有关以外,还可以研究与什么有关,请同学们选择一个条件讨论你们小组的实验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