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恋爱观研究述评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恋爱观研究述评

摘要:恋爱是人类固有的高级情感,也是每一位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面对的人生问题。随着大学生在生理、心理上的日渐成熟,开始形成相对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恋爱观。在前人关于恋爱观及其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重新界定恋爱观的定义;简要介绍国外关于恋爱观研究的历史和国内学者恋爱观的研究;结合前人研究和社会现实状况归纳影响大学生恋爱观形成的因素;最后已有恋爱观研究的不足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恋爱观;影响因素;展望

一、大学生恋爱观研究现状

“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这句话出自《非诚勿扰》节目中的美女嘉宾马偌,却被一部分女大学生视为座右铭。“做得好,不如嫁得好”这句话被更多的人接受甚至崇尚。“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却也被许多大学生当作谈恋爱的游戏规则。虽然这些现象并不代表总体大学生对恋爱所持有的态度,但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的迅速推进,大学生的恋爱观也悄然发生变化。本文结合前人研究的理论基础上,了解当今社会大学生的恋爱观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以后恋爱观的研究提出展望。

不同的学者在界定恋爱观有不同的见解。

RubinZ认为恋爱观是一个人对恋爱对象和爱情关系所持有

的一种多面性态度,对一个人爱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有重要作用。黄希庭对恋爱观下的定义是对什么样的爱情有意义,什么样的婚姻生活幸福、选择什么样的结婚对象等问题所持有的态度,是价值观在爱情问题上的具体体现。李庆祝认为“恋爱观是人们对恋爱与爱情的所持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由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决定的”。卢春莉在黄希庭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恋爱观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恋爱问题上的具体体现。”

笔者结合以上研究者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基础上将恋爱观定义为:是人们对在恋爱过程中的产生的各种基本问题保持相对稳定的评价和个性倾向。

1.国外恋爱观研究历史

关于大学生恋爱、恋爱观等相关课题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40年代弗洛伊德建立精神分析学说时开始的,迄今为止已有一百多年的研究历史。从这个层面上我们可以认为弗洛伊德是研究恋爱观的鼻祖。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他的《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提出人的需要包括五个层次,即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对方能否满足自己爱的需要,已成为大学生择偶时必不可少的考虑条件。

法国著名心理学家穆勒基于婚姻基础的基本内涵,认为人类结婚有三个动机:即经济、子女、爱情。在上古时代,人类结婚首选经济条件优越的,子女第二,爱情则排在最后;到了中古时期,繁衍

后代跃居第一,经济第二,爱情第三仍然排在最后;到了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追求精神享受,因此追求爱情成为结婚的首要动机,繁衍后代和对方的经济实力则是次要动机。印度学者古普塔(1982),他访问了很多对夫妻,发现以激情、浪漫爱情为基础而结合的夫妻婚后五年,彼此爱情感会逐渐下降;而由家庭扶助安排结合的夫妻,五年后他们的爱情分数会大大超过因爱而结合的夫妻们。

2.国内恋爱观研究现状

我国是拥有两千多年封建传统的国度,在封建社会,封建礼教发展到了严格甚至残酷的地步,尤其是对妇女的限制和压迫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例如“三从四德”、“饿死事小失节是大”、“男女授受不亲”、“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等。从中可以看出封建社会人们对男女恋爱的态度。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在几代领导人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思想观念较之前得到进一步的解放。学者们对恋爱观课题的研究也多了起来,研究成果也颇为丰富。

肖晓鸿对当代大学生对恋爱的态度进行了现状的调查。其中有61%对大学生恋爱持无所谓态度,39%的人认为大学生应该谈恋爱,没有人选择不应该恋爱。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发现,随着大学生生理、心理的成熟,加上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学生的思想得到解放,从谈恋爱色变到逐渐转为支持在校期间恋爱。吴继红,卢莉丽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果显示大学生恋爱动机呈复杂多样性。绝大部分大

学生谈恋爱是被对方的某些优点所吸引;因弥补寻找精神寄托、内心空虚而谈恋爱的占被调查人数的18.5%。存在从众心理谈恋爱的占调查总人数的 3.3%。此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恋爱动机多元化,虽然主流动机是积极的,但也不乏一些大学生的恋爱动机是消极的。安晓斌在他的硕士学位论文《大学生恋爱观及其与人格类型的相关研究》,从恋爱动机、恋爱中的依恋方式、择偶标准、性行为取向等四个方面的内容揭示恋爱观的内涵。

结合在中国知网上所查恋爱观的相关研究,归纳出我国学者关于恋爱观的研究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恋爱态度的现状研究。研究发现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对在校期间谈恋爱持赞成态度,将追求爱情视为结婚的前提,甚至对多角恋表示理解并持宽容态度。这些都表现出了当代大学生抛弃传统观念,持现代与开放的观念。

第二,对大学生恋爱动机的研究。恋爱动机呈复杂多样性,总体来说大学生的恋爱动机比较明确且积极向上,但也存在模糊不清晰的现象甚至出现拜金的思想,这就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传媒等多方面的努力,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动机。

第三,关于对择偶标准。研究表明虽然大部分大学生择偶看中对方的能力,但也部分学生看中对方家庭经济背景。因此,高校方面应加强对大学生择偶的教育,树立正确、积极的择偶标准。

第四,性观念的研究。由于受媒体影响,大学生思想观念得到解放,对性方面知识也有所了解。

二、影响大学生恋爱观的因素

我国大学生年龄范围大致在17—25岁,大学生身体各系统的生理机能包括性机能等都达到最佳状态。生理发育的成熟促使他们渴望并寻求与异性交往,性意识的觉醒唤起他们对恋爱生活的向往。可以说生理因素是大学生恋爱观形成的基础。

大学生进入青年期,他们的认知能力、情感和人格的发展都日趋完善,开始形成稳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大学生心理发展还有它的不稳定性,容易将爱情简单化、片面化、理想化、浪漫化。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相对稳定和不稳定性都影响着大学生恋爱观的形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发生变化,形成了开放的思想观念和多元价值观,另外受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的影响,大学生崇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从而表现出恋爱动机功利化和择偶标准实用化的倾向。

大学生恋爱观还受大众传媒的影响。我国拥有4亿网民,而大学生占其中大多数。网络上对恋爱、性的描述,都会对大学生的恋爱观产生一定的影响。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如金钱、权贵等经济权利利益诱惑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恋爱观的腐蚀。

三、已有研究的不足

通过在中国期刊网上查阅相关文献并进行总结,笔者认为,已有关于恋爱观的相关研究中主要存在以下不足。第一,概念界定模糊不清。关于大学生恋爱观问题的相关研究,出现“恋爱观”、“婚恋观”、“婚姻观”、“恋爱价值观”、“情爱观”、“婚恋价值观”等庞杂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