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

合集下载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教育部2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教育部2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专业能力。

为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特制定《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能力标准》)。

一、总则(一)《能力标准》是规范与引领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准则,是各地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培训和测评等工作的基本依据。

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参照执行。

(二)《能力标准》根据我国中小学校信息技术实际条件的不同、师生信息技术应用情境的差异,对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应用信息技术提出了基本要求和发展性要求。

其中,I.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为基本要求,主要包括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讲解、启发、示范、指导、评价等教学活动应具备的能力;II.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的能力为发展性要求,主要针对教师在学生具备网络学习环境或相应设备的条件下,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所应具有的能力。

本标准根据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与专业发展主线,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区分为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五个维度。

二、基本内容三、实施要求(一)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能力标准》作为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能力标准》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纳入教师全员培训,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建立并完善推动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的机制,切实提升广大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全面推动教育信息化,深化课程改革,实现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有关高等学校和教师培训机构要将《能力标准》作为教师培养培训工作的重要依据,加强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完善培养培训方案,科学设置培养培训课程,创新培养培训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和课程资源建设,开展相关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中小学校要将《能力标准》作为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管理的重要依据。

国家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

国家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

03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增强教师的综合素质
和竞争力。
02 国家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 标准概述
标准的发展历程
01
02
03
1998年
教育部首次提出《中小学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试行)》。
2004年
教育部制定《中小学教师 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 行)》,并启动培训、考 试、认证工作。
存在的问题
部分地区和学校对教育技术标准的实施不够重视,培训内容 与实际教学需求脱节,考试、认证制度不够完善等问题仍然 存在。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标准也需要不断更新和 完善。
03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内涵 与要求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定义
总结词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教育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展的需要。
05 结论与展望
结论
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 显著成效,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 学习效果。
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需要与学科 教学深度融合,发挥技术优势,提高 教学效果。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对于推动教 育信息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需要进 一步加强教师培训和技能提升。
教育技术应用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 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 力。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2013年
教育部发布《中小学教师 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 行)》,成为中小学教师 专业发展的重要依据。
标准的主要内容
意识与态度
教师对教育技术的认识和态度,包括对教育技术在教育教 学中的作用的认同,以及积极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等。
知识与技能
教师掌握的教育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信息技术基本 知识、多媒体教学设备操作、教学软件应用等。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专业能力。

为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特制定《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能力标准》)。

一、总则(一)《能力标准》是规范与引领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准则,是各地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培训和测评等工作的基本依据。

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参照执行。

(二)《能力标准》根据我国中小学校信息技术实际条件的不同、师生信息技术应用情境的差异,对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应用信息技术提出了基本要求和发展性要求。

其中,I.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为基本要求,主要包括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讲解、启发、示范、指导、评价等教学活动应具备的能力;II.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的能力为发展性要求,主要针对教师在学生具备网络学习环境或相应设备的条件下,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所应具有的能力。

本标准根据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与专业发展主线,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区分为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五个维度。

二、基本内容三、实施要求(一)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能力标准》作为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能力标准》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纳入教师全员培训,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建立并完善推动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的机制,切实提升广大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全面推动教育信息化,深化课程改革,实现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有关高等学校和教师培训机构要将《能力标准》作为教师培养培训工作的重要依据,加强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完善培养培训方案,科学设置培养培训课程,创新培养培训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和课程资源建设,开展相关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中小学校要将《能力标准》作为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管理的重要依据。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为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进展,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接着教育规定》有关精神,特制定《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

本标准适用于中小学教学人员、中小学治理人员、中小学技术支持人员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与考核。

第一部分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一】意识与态度〔一〕重要性的认识1.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关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重要作用。

2.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

3.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关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二〕应用意识1.具有在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

2.具有在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行教学改革研究的意识。

3.具有运用教育技术不断丰富学习资源的意识。

4.具有关注新技术进展并尝试将新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意识。

〔三〕评价与反思1.具有对教学资源的利用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2.具有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3.具有对教学效果与效率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四〕终身学习1.具有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以完善自身素质结构的意识与态度。

2.具有利用教育技术进行终身学习以实现专业进展与个人进展的意识与态度。

【二】知识与技能〔一〕差不多知识1.了解教育技术差不多概念。

2.理解教育技术的要紧理论基础。

3.掌握教育技术理论的差不多内容。

4.了解差不多的教育技术研究方法。

〔二〕差不多技能1.掌握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方法。

2.掌握常见教学媒体选择与开发的方法。

3.掌握教学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

4.掌握教学资源治理、教学过程治理和项目治理的方法。

5.掌握教学媒体、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

【三】应用与创新〔一〕教学设计与实施1.能够正确地描述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并能依照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

2.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探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途径。

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

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

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为了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200 4年12月25日,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

这是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第一个专业能力标准,它的颁布与实施是我国教师教育领域一件里程碑性的大事,将对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一、《标准》的研制为了适应基础教育深化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从成立之日起就曾向教育部师范司提出建议——应尽快制定我国的标准。

在充分调研与论证的基础上,教育部于2003年4月正式启动“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研制”项目,并将该项目列入教育部的重大研究课题,并委托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组织实施。

《标准》的研制前后经历了体系框架及内容设计、广泛征求意见、初稿研讨与修订、标准实验与完善四个阶段,历时近两年,共有40余名专家、学者,近20个单位和机构参与了该项目的研究与开发。

为了提高科学性与适用性,专家们深入研究和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相关标准(特别是教育技术标准)以及国内的相关研究成果。

其中,国外的相关标准有《美国教师教育技术标准》(NETS,T)、《美国学生教育技术标准》(NETS·S)、《美国学校管理人员教育技术标准》(NETS·A),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的《教育传播和教学技术项目认证标准》(简称ECIT认证标准),还有《英国教师ICT培训标准》、《英国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和《英国中小学校长职业标准》等。

国内的相关研究成果则涉及《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调查与分析b、《中小学教师的教育信息技术绩效标准研究》,《教育技术类专业人员的能力素质社会需求分析与专业课程框架设计》,以及《教育技术人员能力素质的社会需求专题调查》等。

2004年6月,初稿基本形成后,研制组随即在全国7个实验区,共100余所中小学内通过座谈、问卷调研等方式广泛征询意见,并在其中选择了部分学校进行《标准》使用的实验。

现代教育技术概论客观题题库

现代教育技术概论客观题题库

1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______ 正确答案:B有专业的知识技能▪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专业训练系的知识技能,有专业道德,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有专业道德▪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2 . 多媒体教室的核心媒体是______ 正确答案:C▪中央控制系统▪实物展示台▪多媒体计算机▪投影机3 . 教学设计的关键是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B▪全面的教材▪对学习者的了解▪对教学原理的了解▪多教学方法的了解4 . 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的步骤与方法不包括______ 正确答案:B▪学习目标与任务的确定▪学习方法的确定▪学习环境的选择▪学习资源的设计5 .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将教育目标分为三个领域,其中不包括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B▪认知领域▪理解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6 . 信息化教育的最高目标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A▪素质教育▪培养智慧型人才▪培养创新人才▪教育信息化7 . 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A▪有关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教师的职能▪学生的地位▪教学方法8 . 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

这是教育技术的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B▪广义定义▪AECT 94定义▪AECT 2005 定义▪国际定义9 . 教师可以将屏幕内容传递给学生运用了多媒体网络教室的____________教学功能正确答案:A▪实时广播教学功能▪示X功能▪远程控制功能▪自动辅导功能10 . 教师在自己机器上观看和检查网络上学生的屏幕信息用了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C▪实时广播教学功能▪远程控制功能▪学习监督功能▪在线交流功能11 .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框架是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B▪理论说▪结构说▪程序说▪方法说12 . 头脑风暴是 ____________提出的正确答案:C▪杜威▪X向永▪奥斯本▪本杰明13 . 从技术层面上,信息化教育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多媒体化、网络化和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A▪智能化▪人性化▪现代化▪一体化14 . 教育技术的五个X畴包括: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C▪学习▪实践▪评价▪改善15 . 信息时代要求培养学生的______ 正确答案:A▪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感知能力,阅读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16 . 在网络时代,学生很容易从外部数据资源中获得信息,教师的角色应该是______ 正确答案:D▪信息的垄断者▪信息的讲授者▪良好知识体系的呈现者▪引导者17 . MCAI是以下哪个专业术语的简称? 正确答案:A▪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管理教学▪计算机协会▪现代教育技术18 . 思维导图和传统的笔记方法相比的优势不包括______ 正确答案:B▪它顺应大脑的自然思维模式,让我们的观点在图上表达出来▪制定计划,组织讨论▪能够加强记忆▪激发右脑19 . ____________是教师开展教育研究的切入点正确答案:A▪教学反思▪校本研究▪行动研究▪教学研究20 . 教师对学生机进行锁定,解锁或开、关机属于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学功能中的______ 正确答案:C▪示X功能▪学习监督功能▪远程控制功能▪学籍管理功能21 . 网络学习资源不具有以下哪个特性?正确答案:D▪多样性▪共享性▪实效性▪不可再生性22 . 网络学习资源不包括____________。

教育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教师3号)

教育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教师3号)

教育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
行)》(教师3号)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是由教育部制定的,用于评估和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指导性文件。

以下是教师3号的能力要求:
1. 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知识储备,了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和教育应用的最新技术。

2. 能够熟练使用常见的办公软件,如Word、Excel、PowerPoint等,在教学中能够灵活运用这些软件进行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教学。

3. 具有基本的计算机网络知识,了解局域网和互联网的概念和基本原理,能够使用网络进行信息检索、资源共享和教学交流。

4. 具备使用教育信息化平台的能力,能够在平台上备课、发布教学资源,组织在线课堂和学习活动等。

5. 能够使用多媒体教学装备,掌握使用电子白板、投影仪、多媒体学习机等教学设备进行教学的方法和技巧。

6. 具有基本的信息安全和网络素养,能够保护学生隐私和信息安全,有效防范网络安全威胁。

7. 具备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的能力,能够通过学习自行解决常见的信息技术问题,并能够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需求。

教师3号需要全面掌握上述能力,并能够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来支持教学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一、意识与态度(一)重要性的认识1.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重要作用。

2.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

3.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二)应用意识1.具有在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

2.具有在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行教学改革研究的意识。

3.具有运用教育技术不断丰富学习资源的意识。

4.具有关注新技术发展并尝试将新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意识。

(三)评价与反思1.具有对教学资源的利用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2.具有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3.具有对教学效果与效率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四)终身学习1.具有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以完善自身素质结构的意识与态度。

2.具有利用教育技术进行终身学习以实现专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意识与态度。

二、知识与技能(一)基本知识1.了解教育技术基本概念。

2.理解教育技术的主要理论基础。

3.掌握教育技术理论的基本内容。

4.了解基本的教育技术研究方法。

(二)基本技能1.掌握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方法。

2.掌握常见教学媒体选择与开发的方法。

3.掌握教学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

4.掌握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方法。

5.掌握教学媒体、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

三、应用与创新(一)教学设计与实施1.能够正确地描述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并能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

2.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途径。

3.能为学生提供各种运用技术进行实践的机会,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4.能应用技术开展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二)教学支持与管理1.能够收集、甄别、整合、应用与学科相关的教学资源以优化教学环境。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解读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解读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解读《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解读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也日益受到关注。

为此,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旨在规范和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本文将对该标准进行解读,并分析其对教师和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标准内容概述《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共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应用能力培养目标、应用能力指标和应用能力水平划分。

其中,应用能力培养目标包括技能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应用能力指标包括基本能力指标和拓展能力指标;应用能力水平划分分为三个层级,分别是基本层级、进阶层级和专家层级。

二、应用能力培养目标1. 技能目标技能目标是指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所具备的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

包括熟练掌握办公软件的使用、熟悉网络资源的检索与利用、能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等。

这些技能目标旨在培养教师能够熟练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果。

2. 知识目标知识目标是指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

教师应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原则,熟悉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同时具备一定的信息安全意识和法律法规知识,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应用信息技术。

3. 素质目标素质目标是指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所具备的职业道德、创新思维、协作能力等方面的素质。

教师应具备正确的信息伦理观和法律意识,注重信息技术应用的安全和合理性;同时,应积极创新,不断探索运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法;此外,教师还应具备团队合作意识,能够与其他教师、家长和学生积极合作,共同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三、应用能力指标1. 基本能力指标基本能力指标是指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要求。

主要包括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信息安全与法规观念、教学设计与资源开发、多媒体教学能力等。

通过培养和提高这些基本能力,教师可以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为了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200 4年12月25日,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

这是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第一个专业能力标准,它的颁布与实施是我国教师教育领域一件里程碑性的大事,将对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一、《标准》的研制为了适应基础教育深化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从成立之日起就曾向教育部师范司提出建议——应尽快制定我国的标准。

在充分调研与论证的基础上,教育部于2003年4月正式启动“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研制”项目,并将该项目列入教育部的重大研究课题,并委托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组织实施。

《标准》的研制前后经历了体系框架及内容设计、广泛征求意见、初稿研讨与修订、标准实验与完善四个阶段,历时近两年,共有40余名专家、学者,近20个单位和机构参与了该项目的研究与开发。

为了提高科学性与适用性,专家们深入研究和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相关标准(特别是教育技术标准)以及国内的相关研究成果。

其中,国外的相关标准有《美国教师教育技术标准》(NETS,T)、《美国学生教育技术标准》(NETS·S)、《美国学校管理人员教育技术标准》(NETS·A),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的《教育传播和教学技术项目认证标准》(简称ECIT认证标准),还有《英国教师ICT培训标准》、《英国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和《英国中小学校长职业标准》等。

国内的相关研究成果则涉及《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调查与分析b、《中小学教师的教育信息技术绩效标准研究》,《教育技术类专业人员的能力素质社会需求分析与专业课程框架设计》,以及《教育技术人员能力素质的社会需求专题调查》等。

2004年6月,初稿基本形成后,研制组随即在全国7个实验区,共100余所中小学内通过座谈、问卷调研等方式广泛征询意见,并在其中选择了部分学校进行《标准》使用的实验。

教育技术 模块

教育技术 模块

教育技术学习模块一答案一、选择题1.(多选)《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中规范的对象有()。

A.技术人员B.教学人员C.教辅人员D.技术人员答案是:ABD2.(单选)下列对《标准·教学人员版》中“意识与态度”部分的描述,不恰当的一项是?()A.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重要作用。

B.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是由信息技术促进发展的,并且它也是教育技术能力的核心和培训的目的。

C.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

D.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答案是:B3.(单选)下列哪项不包括在《标准·教学人员版》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中?A.了解教育技术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基础。

B.掌握教育技术理论的基本内容。

C.了解基本的教育技术研究方法。

D.掌握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及掌握绩效技术基本知识。

答案是:D 解析:答案均可在《标准·教学人员版》中找到,其他不正确的选项,都不是《标准·教学人员版》准确叙述的内容。

学员可以参阅光盘中对《标准》的介绍来做。

4.(单选)在《标准·教学人员版》的“应用与创新部分”有关教学实施的要求,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能够正确地描述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并能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

B.能够收集、甄别、整合、应用与学科相关的教学资源以优化教学环境。

C.能利用技术与同事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广泛开展合作与交流。

D.能针对学科教学中教育技术应用的效果进行研究。

答案是:A 解析:答案均可在《标准·教学人员版》中找到,其他不正确的选项,都不是《标准·教学人员版》准确叙述的内容。

学员可以参阅光盘中对《标准》的介绍来做。

5.(单选)下列对教学人员创新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途径。

现代教育技术-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学习网形考作业题目答案

现代教育技术-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学习网形考作业题目答案

现代教育技术1. 教育技术就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它分为有形的技术(物化形态)和()两大类。

A.软件技术(程序形态)B.体态语技术(动作形态)C.言语技术(口语形态)D.无形的技术(智能形态)正确答案:D2. 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对()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研究及其合乎伦理道德的实践。

A.学习内容B.学习过程C.学习产品D.学习评价正确答案B3. 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总结为三条主线,分别是( B )、个别化教学和教学系统设计。

A.直观教学B.视听教学C.程序教学D.范例教学正确答案:B4. 根据()学习理论,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在于,通过多种媒体为学生提供引起反应和形成强化刺激的材料及条件,引起学生的多种反应,使学生建立起刺激与反应间的牢固联结。

A.人本主义B.行为主义C.认知主义D.建构主义正确答案:B5.()学习理论告诉我们,不仅应该重视学习内容分析,也要重视学习者分析,充分考虑学科内容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协调性,关注教学策略的制定、媒体的选择,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来认识理解事物。

A.建构主义B.行为主义C.人本主义D.认知主义正确答案:D6.()理论提倡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重视环境的创设。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B.建构主义C.认知主义D.行为主义正确答案:B7.7.()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自我实现和丰富人性的形式,人际关系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

社会学习理论重视外界环境的影响,注意观察和模仿学习。

A.行为主义B.认知主义C.人本主义D.建构主义正确答案:D8. 系统科学的3个基本原理分别是()。

A.科学原理、整体原理、有序原理B.系统原理、控制原理、反馈原理C.信息原理、控制原理、共同经验原理D.整体原理、反馈原理、有序原理正确答案:D9.9.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中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子标准包括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社会责任。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教育技术是当今教育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对于教学质量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制定和实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中小学教师应具备基本的教育技术知识和技能。

这包括熟练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技术手段和工具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

同时,教师还应具备使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和在线教育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能够有效地利用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其次,中小学教师应具备教育技术整合能力。

教师需要能够将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设计和实施符合学生学习特点和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教师还应能够将教育技术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另外,中小学教师还应具备教育技术创新能力。

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教育技术理论和方法,积极参与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不断改进和创新教育技术应用,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此外,中小学教师还应具备教育技术评价能力。

教师需要能够对教育技术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不断改进教育技术应用,提高教学效果。

最后,中小学教师还应具备教育技术素养和职业道德。

教师需要具备正确的教育技术观念和态度,注重教育技术的伦理和道德规范,保护学生个人信息和隐私,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

只有不断完善和落实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中小学教师才能在教育技术应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

基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的师范专业公共课“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改革

基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的师范专业公共课“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改革

基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的师范专业公共
课“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改革
马启龙;丁玉霞;谢克仁;徐亚强;王永华;张明文
【期刊名称】《西部素质教育》
【年(卷),期】2023(9)5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基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的师范专业公共课“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现状,然后论述了基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的师范专业公共课“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改革设计及实施,最后提出了基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的师范专业公共课“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改革下一步行动建议。

【总页数】4页(P1-4)
【作者】马启龙;丁玉霞;谢克仁;徐亚强;王永华;张明文
【作者单位】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50
【相关文献】
1.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现状评估*--基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的分析
2.基于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呼伦贝尔学院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研究
3.教育部师范司负责人就《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
行)》答记者问4.基于"新能力标准体系"的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改革研究r——以贵州师范大学本科公共课《现代教育技术》为例5.基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研究方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的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的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14.05.27•【文号】教师厅[2014]3号•【施行日期】2014.05.2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师队伍建设正文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厅[2014]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构建教师队伍建设标准体系,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教育部研究制定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教育部办公厅2014年5月27日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专业能力。

为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特制定《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能力标准》)。

一、总则(一)《能力标准》是规范与引领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准则,是各地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培训和测评等工作的基本依据。

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参照执行。

(二)《能力标准》根据我国中小学校信息技术实际条件的不同、师生信息技术应用情境的差异,对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应用信息技术提出了基本要求和发展性要求。

其中,I.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为基本要求,主要包括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讲解、启发、示范、指导、评价等教学活动应具备的能力;II.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的能力为发展性要求,主要针对教师在学生具备网络学习环境或相应设备的条件下,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所应具有的能力。

本标准根据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与专业发展主线,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区分为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五个维度。

国培2012教育技术初级班模块1-8后测试题及答案

国培2012教育技术初级班模块1-8后测试题及答案

国培2012教育技术(初级班)模块1-8后测试题及答案模块1 后测一、选择题1.(多选)《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中规范的对象有()。

A.技术人员B.教学人员C.教辅人员D.技术人员答案是:ABD2.(单选)下列对《标准·教学人员版》中“意识与态度”部分的描述,不恰当的一项是?()A.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重要作用。

B.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是由信息技术促进发展的,并且它也是教育技术能力的核心和培训的目的。

C.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

D.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答案是:B3.(单选)下列哪项不包括在《标准·教学人员版》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中?A.了解教育技术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基础。

B.掌握教育技术理论的基本内容。

C.了解基本的教育技术研究方法。

D.掌握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及掌握绩效技术基本知识。

答案是:D4.(单选)在《标准·教学人员版》的“应用与创新部分”有关教学实施的要求,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能够正确地描述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并能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

B.能够收集、甄别、整合、应用与学科相关的教学资源以优化教学环境。

C.能利用技术与同事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广泛开展合作与交流。

D.能针对学科教学中教育技术应用的效果进行研究。

答案是:A5.(单选)下列对教学人员创新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途径。

B.能在教学中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管理。

C.能利用技术与家长及学生就学生发展与成长进行交流。

D.能针对学科教学中教育技术应用的效果进行研究。

答案是:C6.(多选)在《标准·教学人员版》中,对教师的社会责任作出了4项要求,以下表述正确的是()A.公平利用努力使不同性别、不同经济状况的学生在学习资源的利用上享有均等的机会。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的通知【法规类别】中等教育【发文字号】教师[2004]9号【发布部门】教育部【发布日期】2004.12.15【实施日期】2004.12.15【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2004]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有关精神,为贯彻落实《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意见》(教师[2004]4号)有关要求,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和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我部制定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标准》是指导中小学教学人员、中小学管理人员、中小学技术支持人员教育技术培训与考核的基本依据。

我部将依据《标准》研究建立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考试和认证体系,促进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与考核的健康发展。

附件: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二00四年十二月十五日附件:为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有关精神,特制定《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

本标准适用于中小学教学人员、中小学管理人员、中小学技术支持人员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与考核。

一、意识与态度(一)重要性的认识1.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重要作用。

2.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

3.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二)应用意识1.具有在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为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有关精神,特制定《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

本标准适用于中小学教学人员、中小学管理人员、中小学技术支持人员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与考核。

第一部分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一、意识与态度(一)重要性的认识1.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重要作用。

2.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

3.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二)应用意识1.具有在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

2.具有在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行教学改革研究的意识。

3.具有运用教育技术不断丰富学习资源的意识。

4.具有关注新技术发展并尝试将新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意识。

(三)评价与反思1.具有对教学资源的利用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2.具有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3.具有对教学效果与效率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四)终身学习1.具有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以完善自身素质结构的意识与态度。

2.具有利用教育技术进行终身学习以实现专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意识与态度。

二、知识与技能(一)基本知识1.了解教育技术基本概念。

2.理解教育技术的主要理论基础。

3.掌握教育技术理论的基本内容。

4.了解基本的教育技术研究方法。

(二)基本技能1.掌握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方法。

2.掌握常见教学媒体选择与开发的方法。

3.掌握教学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

4.掌握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方法。

5.掌握教学媒体、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

三、应用与创新(一)教学设计与实施1.能够正确地描述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并能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

2.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途径。

3.能为学生提供各种运用技术进行实践的机会,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4.能应用技术开展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二)教学支持与管理1.能够收集、甄别、整合、应用与学科相关的教学资源以优化教学环境。

2.能在教学中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管理。

3.能在教学中对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管理。

4.能在教学中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管理。

(三)科研与发展1.能结合学科教学进行教育技术应用的研究。

2.能针对学科教学中教育技术应用的效果进行研究。

3.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学习业务知识,发展自身的业务能力。

(四)合作与交流1.能利用技术与学生就学习进行交流。

2.能利用技术与家长就学生情况进行交流。

3.能利用技术与同事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广泛开展合作与交流。

4.能利用技术与教育管理人员就教育管理工作进行沟通。

5.能利用技术与技术人员在教学资源的设计、选择与开发等方面进行合作与交流。

6.能利用技术与学科专家、教育技术专家就教育技术的应用进行交流与合作。

四、社会责任(一)公平利用努力使不同性别、不同经济状况的学生在学习资源的利用上享有均等的机会。

(二)有效应用努力使不同背景、不同性格和能力的学生均能利用学习资源得到良好发展。

(三)健康使用促进学生正确地使用学习资源,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四)规范行为能向学生示范并传授与技术利用有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和伦理道德观念。

第二部分管理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一、意识与态度(一)重要性的认识1.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重要作用。

2.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

3.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二)应用意识1.具有推动在管理中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

2.具有推动在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意识。

3.具有支持教师运用教育技术不断丰富学习资源的意识。

4.具有密切关注新技术的价值并不断挖掘其教育应用潜力的意识。

(三)评价与反思1.具有促进对教学资源的利用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2.具有促进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3.具有促进对教学效果与效率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具有对教学管理的效果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四)终身学习1.具有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以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的意识与态度。

2.具有利用教育技术进行终身学习以实现管理能力与个人素质不断提高的意识与态度。

3.具有利用教育技术为教师创造终身学习环境的意识与态度。

二、知识与技能(一)基本知识1.了解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

2.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范畴。

3.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

4.掌握绩效技术、知识管理和课程开发的基本知识。

(二)基本技能1.掌握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方法。

2.掌握资源管理、过程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方法。

3.掌握教学媒体、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

4.掌握课程规划、设计、开发、实施与评价的方法。

三、应用与创新(一)决策与规划1.制定并实施教育技术应用计划以及应用技术来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条例与法规。

2.能够根据地区特点和实际教育状况,宏观调配学习资源,规划和设计教育系统。

3.能够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和统计数据辅助决策过程。

(二)组织与运用1.能组织与协调各种资源,保证教育技术应用计划的贯彻和执行。

2.能组织与协调各种资源,促进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创建。

3.能组织与协调各种资源,支持信息化的教学活动。

4.能运用技术辅助教学组织和教学实施。

(三)评估与发展1.能使用多种方法对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教育技术应用效果进行评价。

2.能运用技术辅助对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评价。

3.能采取多种措施推动技术体系的不断改进,支持技术的周期性更新。

4.能充分利用技术手段为教师、学生和管理者的发展提供更多机会。

5.能充分运用技术改善教育教学条件,并为教师提供教育技术培训的机会。

(四)合作与交流1.能利用技术与教学人员就教学工作进行交流。

2.能利用技术与技术人员就学习支持与服务进行交流。

3.能利用技术与家长及学生就学生发展与成长进行交流。

4.能利用技术与同事就管理工作进行合作与交流。

四、社会责任(一)公平利用能够在管理制度上保障所有的教师和学生均能利用学习资源得到良好发展。

(二)有效应用1.能够促进学习资源的应用潜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2.能够促进技术应用达到预期效果。

(三)安全使用1.能确保技术环境的安全性。

2.能提高技术应用的安全性。

(四)规范行为1.努力加强信息道德的宣传与教育。

2.努力规范技术应用的行为与言论。

3.具有技术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并能够以实际行动维护这种知识产权。

第三部分技术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一、意识与态度(一)重要性的认识1.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重要作用。

2.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3.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二)应用意识1.具有研究与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识。

2.具有利用技术不断优化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的意识。

3.具有积极辅助与支持教学人员和管理人员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

4.具有不断尝试应用新技术并探索其应用潜力的意识。

(三)评价与反思1.具有对技术及应用方案进行选择和评价的意识。

2.具有对技术开发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3.具有对技术支持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具有对教学资源管理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四)终身学习1.具有积极学习新知识与新技术以提高业务水平的意识。

2.具有利用教育技术进行终身学习以不断提高个人素质的意识。

二、知识与技能(一)基本知识1.了解教育思想、观念和技术的发展趋势。

2.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范畴。

3.掌握现代教学媒体特别是计算机与网络通信的原理与应用。

(二)基本技能1.掌握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方法。

2.了解教学系统设计与开发的方法。

3.掌握教学媒体的设计与开发的技术。

4.掌握教学媒体的维护与管理的方法。

5.掌握学习资源维护与管理的方法。

6.掌握对教学媒体、学习资源的评价方法。

三、应用与创新(一)设计与开发1.参与本单位教育信息化建设方案的整体规划与设计。

2.能够设计与开发本单位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3.能够收集、整理已有学习资源并设计与开发符合教学需要的学习资源。

(二)应用与管理1.能够为教学人员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

2.能够为管理人员的管理和评估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

3.能够对学习资源与学习环境的使用进行有效的管理与维护。

(三)评估与发展1.能够对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的开发与应用效果进行评估,并提出发展建议。

2.能够对自身的技术服务和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并反省自身的技术服务和业务水平。

3.能够参与本校教师教育技术应用效果的评估工作,并提出发展建议。

4.能够参与制定本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方案并实施。

(四)合作与交流1.能利用技术与教师就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交流。

2.能利用技术与管理人员进行交流。

3.能利用技术与学生及家长进行交流。

4.能利用技术与同行及技术专家进行交流。

四、社会责任(一)公平利用能够通过有效的统筹安排保障所有的教师和学生均能利用学习资源得到良好发展。

(二)有效应用1.能不断加强信息资源的管理。

2.能不断提高教育技术应用的有效性。

(三)安全使用1.努力提高技术应用环境的信息安全。

2.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安全、可靠的技术服务。

(四)规范行为1.努力加强技术环境下信息资源的规范管理。

2.努力规范技术应用的行为方式。

附录:术语与定义教育技术(Educational Technology)教育技术是指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教学系统(Instructional System)教学系统是教育系统的子系统,是指为了实现某种教学目的、由各教学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教学功能的整体。

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教学设计又称为教学系统设计(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是指主要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作出具体安排的过程。

信息(Information)信息是人、生物和自动机等控制系统所接收和加工的事物属性或运动状态。

在教育教学领域有表示教学内容的信息、描述师生特征的信息、反映教学动态过程的信息等等。

信息资源(Information Resources)信息资源是指以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像等形式储存在一定的载体上并可供利用的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