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单元测试】

合集下载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1单元《政治制度》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1单元《政治制度》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1单元《政治制度》测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分)1. 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A. 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B. 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C. 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D. 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2. 钱穆先生指出“中国版图的辽廓,盖自秦时已奠其规模。

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

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

”这一统一的变局还体现出()A. 从宗法封建到帝制集权B. 从血缘世袭到宗法世袭C. 从世袭政治到官僚政治D. 从礼乐治理到法律治理3. 苏州某中学高二(1)班同学自编自导了一部历史短剧,扮演我国古代的一些著名帝王穿越历史隧道谈论自己的丰功伟绩。

其中的台词有与史实不符的地方是()A. 秦始皇:“我首创了有利于维护统一的政治制度,功高盖世!”B. 唐太宗:“我三分相权,使其相互监督,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

”C. 明成祖:“我设立内阁,感受到大权在握的踏实。

”D. 康熙帝:“我设置军机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了我的手中。

”4. 下表所示为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制度创新汇总(部分)。

表格信息反映了()朝代制度特点西汉中外朝制尚书、常侍等组成中枢权力的“决策班子”隋唐三省六部制、设置政事堂中枢机构分工合作;宰相集体负责,相互牵制宋初设枢密院管军政、整编禁军统兵权和指挥权分离明清内阁制、军机处决策权高度集中,执行效率高A. 中央对地方控制力不断加强B. 中枢决策机构逐渐完备化C. 行政效率不断提升的趋势D. 皇权不断加强的过程5. 古代雅典城邦机构中,主要包括执政官、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民众法庭;而古代罗马共和国机构中,也同样出现了执政官,公民大会、元老院、保民官。

此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 )A. 古雅典更重视法律建设B. 古罗马更重视平民利益C. 执政官数量不同D. 民主政治与贵族政治的不同6. 雅典由贵族制走向共和制,而罗马却由共和制走向帝制,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A. 两国统治阶级的意愿B. 两国地域的大小C. 两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D. 两国民族传统的差异7. “作为现代宪法的基础的一些普遍原则,即那些为17世纪的大部分欧洲人难于理解和在当时的大不列颠尚未获得全胜的原则,已在新英格兰的法律上得到全部承认,并被订于法律的条款之内。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单元测试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单元测试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一单元政治制度复习检测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4·陕西省·月考试卷) 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

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

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

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指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并使其成为正统思想②“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其中“政”的核心是中央集权③“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大一统A. ①②B. ①C. ②D. ③2.(2024·月考试卷)古代中国两千余年的政治制度,按西方标准,称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的对立面。

而现代学者却认为,古代中国的皇帝很难做到为所欲为的专制。

古代制约皇权的主要因素是()A. 以民本主义为执政的指导思想 B. 中国古代王朝监察体制C. 遵照儒家标准的官僚制度系统D. 地方势力制约中央集权3.(2024·陕西省·期末考试)钱穆先生认为:“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

”据此,下列“现实”与“制度变动”对应正确的一组是()A. 西周灭亡——秦朝郡县制 B. 秦朝灭亡——汉初郡国并行制C. 藩镇割据——唐朝三省六部制D. 丞相擅权——明朝内阁制4.(2024·河南省·单元测试)古代中国有两个典型的中央建制:一个是汉武帝为分割外朝权力而由身边亲信组成的“内朝”(官职有中书令、尚书令、门下侍郎等)长期演变而来;另一个被称为“名不师古,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阙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材料中提到的两个中央建制的相同点是()A. 都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和管理B. 都是中央设置的行政处置机构C. 都体现了“分化事权”的制度安排D. 都提高了中央政府的办事效率5.(2024·黑龙江省·月考试卷)雅典城邦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多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政务大事。

2024九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测试卷

2024九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测试卷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社会主义制度(答案)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下列哪一项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
A.依法服兵役
B.遵守宪法和法律
C.宗教信仰自由(答案)
D.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
3.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
A.国务院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答案)
C.最高人民法院
D.最高人民检察院
4.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其核心是:
A.依宪治国(答案)
B.依法行政
C.司法公正
D.法治宣传
5.下列关于我国公民义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公民有休息的权利
B.公民必须依法服兵役(答案)
C.公民可以随意表达自己的意见
D.公民无需关心国家大事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
A.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B.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C.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答案)
D.爱国、守法、明礼、诚信
7.下列行为中,属于遵守社会公德的是:
A.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
B.随地吐痰
C.乱扔垃圾
D.排队上下车(答案)
8.我国法律规定,未满多少周岁的公民为未成年人?
A.14周岁
B.16周岁
C.18周岁(答案)
D.20周岁。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题(含答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题(含答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题一、单选题1.有学者认为:“封建制度的国家在维护社会稳定、避免内战和实现王朝持久繁荣方面远较专制制度逊色。

”这里的封建制度是()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皇帝制2.隋唐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完善,其“完善”的含义是①皇帝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②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③地方官吏由中央统一任命④实行三省六部制,中央各部门相互制约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3.据史书记载,汉高祖在位12年,丞相仅1人;惠帝在位7年,丞相3人;文帝在位23年,丞相5人。

唐太宗在位23年,宰相29人;武后掌政共21年,宰相78人;玄宗在位43年,宰相34人。

由此可见,宰相人数变化原因主要在于A.宰相的任期不断缩短B.世家大族垄断高官职衔C.科举提高官员的素质D.围绕分割相权调整官制4.曾有大臣这样描述自己:“昭代本无相名,吾侪止供票拟。

上委之圣裁,下委之六部。

”这位大臣是A.秦代的三公B.唐代的三省C.宋代的三司D.明代的内阁5.《包拯·致君》:“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

”包拯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A.没有法律就没有纪律 B.必须用法律教化民众C.严格执法是治国之本 D.必须用严刑酷法治国6.2012年7月18日,《深圳特区报》刊登《科举制之美》一文:“科举产生出了一大批……政治家、众多有杰出贡献的思想家……外交家等,通过科举而施展才华,都是中华民族的英才。

”这充分说明了A.科举制完全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B.科举制有利于选拔社会实用人才C.科举制彻底抛弃门第等级观念D.古代官吏主要来源于科举选官7.史学家吕思勉曾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作这样的评述:“《书经·洪范》载:‘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

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此以(一)君主(二)卿士(三)庶人(四)龟(五)筮,各占一权,而以其多少数定吉凶。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试题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试题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试题班次 学号 姓名 得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计50分)分) 1.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请你判断,在西周的封国──鲁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 ( ) A .周王.周王 B .鲁国国君.鲁国国君 C .卿大夫.卿大夫 D .士.士2、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 )妻 妾一般称谓一般称谓 妻(正室)妻(正室) A 、三哥(20岁)岁) B 、四哥(14岁)岁)妾一(侧室)妾一(侧室) C 、大哥(25岁)岁)妾二(侧室)妾二(侧室) D 、二哥(22岁)岁)3.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取代世袭制,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取代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主要是因为主要是因为 ( ) A .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B .扩大了统治基础.扩大了统治基础C .君主控制了用人权 D .实现了选贤任能.实现了选贤任能4.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 ( ) A .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B .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C .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D .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5.(2006上海单科)《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

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 ) A .封号和耕牛.封号和耕牛 B .土地和耕牛.土地和耕牛 C .土地和人口.土地和人口 D .人口和铁犁.人口和铁犁 6.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 ) A .绝对的.绝对的 B .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关系C .仅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仅仅是家族等级关系D .方国联盟的基础.方国联盟的基础7.西周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主要目的是.西周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主要目的是 ( ) ( )A .防止财产大量流失.防止财产大量流失B B B.巩固父系家长的宗族地位.巩固父系家长的宗族地位.巩固父系家长的宗族地位C .保证王权平稳过渡.保证王权平稳过渡D D.避免政治上出现分裂局面.避免政治上出现分裂局面.避免政治上出现分裂局面 8.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

江苏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政治制度单元测评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江苏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政治制度单元测评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第一单元测评(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 [2022江苏宿迁高二期末]“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

……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

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对该“周人统治的机制”解读正确的是( )A. 周王拥有绝对的权力B. 按照宗族等级分配政治权力C. 打破禅让政治的传统D. 血缘贵族政治从此得以确立2. [2022江苏高二学业考试]下面所示是秦统一全国后的地方官职简表。

从表中内容能得出的结论是( )秦统一全国后的地方官职简表郡级官员县级官员乡间组织京畿郡县乡亭里郡守县令三老内史郡丞县长有秩亭长里魁郡尉县丞啬夫主爵都尉监御史县尉游徼A. 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 郡国并行制在全国推行C. 官员都能世袭统治权D.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3. [2022江苏盐城高二期末]唐太宗时期设10道为监察区。

733年,唐玄宗改为15道,并设置采访使、观察使以常驻,道成为州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

“安史之乱”后,唐廷便将原在边防实行的镇守节度使制应用于诸道,军事成为当时“道”的主要政务。

这些调整( ) A. 完善了地方的监察制度 B. 适应了现实政治的需要C. 提高了基层的行政效率D. 加速了唐朝统治的瓦解4. [2023江苏南通高二期末]清朝规定奏折由具奏人派遣专人或通过驿站直接送入内宫,由皇帝亲自折阅并用朱笔批示,然后再交来人或通过驿站发回原奏人遵行,中间不必经过任何机构或个人转手。

这一做法( )A. 使中枢秘书机构发生变化B. 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C. 杜绝了官场营私舞弊现象D. 减轻皇帝处理政务的负担5. [2023江苏淮安高二期末]“从政者主要通过抽签产生,无视候选人的知识、经验、能力和品行,一批无知识、无经验、无能力或品行不端的人担任公职;决策过程情绪化,民众往往不是基于自身的理性思考,是受能言善辩者的鼓动甚至是别有用心的蛊惑,投出自己的选票。

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一)

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一)

5601.《孟子• 告子》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

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这段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春秋时期诸侯争霸B.战国时期兼并战争C.西周初分封制D.西周末王室衰微2.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谈及周代的宗法制度时说:“任天者定,任人者争。

定之以天,争乃不生。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天”是指A.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B.表现自然现象的天道C.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D.确定继承人选的天子3.编钟是我国古代的重要乐器。

春秋之前,王公贵族在家里悬挂编钟是有严格规定的,所谓“王宫悬(四边悬挂) ,诸侯轩悬(三面悬挂) ,卿大夫判悬(两面悬挂) ,士特悬(单面悬挂)” ,逾制则会招致杀身之祸。

这反映出当时的社会A.等级制度森严B.宗法色彩浓厚C.文化生活丰富D.法律制度严苛4.到了秦、汉统一,由封建转为郡县,古人称“化家为国” ,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只有一个家却变成了国家。

这里“化家为国”指的是A.分封制的瓦解B.郡县制的实行C.封建制度的确立D.郡国并行制的实施5.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封建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指A.全国有统一的货币、度量衡B.全国有通行的统一文字C. 以皇权至高无上为最基本的原则D. 中央机构对地方机构实行直接有效的行政管理6.汉武帝时《出界律》规定:诸侯王只能在自己的封地活动,绝对不能私出国(诸侯国)界。

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A.强化君主专制B.加强思想控制C. 防止诸侯割据D.加强中央集权7.唐中宗曾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直接封拜官职,但因心怯,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被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唐代A. 中书省和门下省形同虚设B.丞相权力得到空前强化C.三省制对皇权有一定约束D.严格执行集体决策机制8.宋真宗写手诏立宠爱的刘氏为贵妃,派人送给宰相李沆颁布,李沆看后,居然当着使者的面,用烛火将诏书烧了,并让其回话说:李沆认为不可。

高中历史人教版政治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高中历史人教版政治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2)相同:最高决策权都在皇帝手中,相权的存废或调整都服从于皇权。不同:唐太宗把皇权和相权协调起来,注意发挥宰相的参政辅佐作用;明太祖把君主专制与宰相制相对立,从制度上取消相权,以保证皇权的绝对权威。
【解析】(1)由材料“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不亡何待”等关键信息可知,唐太宗认为设置宰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做法:宰相等先集体议政,皇帝最后决断。由材料“自秦始皇置丞相,旋踵而亡……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事皆朝廷总之……”等关键信息可知,明太祖认为设置宰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应集权于皇帝一身。做法:废除丞相,中央各部门分理政务,皇帝总揽大权。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三省六部制、内阁制
8.D
【解析】黄宗羲依据内阁仅做“批答”认为,内阁成员是“宫奴”。这反映出内阁制度强化了专制皇权,故选D项。黄宗義不是肯定而是批判内阁制度,内阁成员不可参与中央决策,而且内阁提高行政效率的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不选ABC三项。
——摘自《明史记事本末》
(1)据材料一、二,指出唐太宗和明太祖对丞相作用的看法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他们的不同做法。
(2)综合上述材料,比较唐朝、明朝两个时期皇权与相权关系的异同。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唐书》载:“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之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而不居其职,其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军机处
【答案】(1)看法与做法:唐太宗认为设置宰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做法:宰相等先集体议政,皇帝最后决断。明太祖认为设置宰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应集权于皇帝一身。做法:废除丞相,中央各部门分理政务,互不统属,皇帝总揽大权。

政治1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政治1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政治1单元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以下哪些方面?A.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B.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C.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D. 所有选项2.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D.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不包括:A.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B. 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C. 完全由市场调节资源配置D. 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4. 我国法律的基本原则包括:A.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 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C. 法律的普遍适用性D. 所有选项5. 以下哪项不是公民的基本义务?A.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B. 遵守宪法和法律C. 依法纳税D. 随意发表政治言论6.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哪些权利是不可侵犯的?A. 言论自由B. 宗教信仰自由C. 人身自由D. 所有选项7. 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是:A. 有法可依B. 有法必依C. 执法必严D. 所有选项8.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B. 完全的计划经济C.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D. 以私有制为主体9. 我国的根本任务是:A. 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B. 维护社会稳定C. 促进经济发展D.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10. 我国的基本国策包括:A. 计划生育B. 保护环境C. 节约资源D. 所有选项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我国的根本大法是________。

2.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但同时需要________。

4.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________。

5.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________,它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政治第一单元测试题

政治第一单元测试题

政治第一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政治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A. 政治权力B. 政治制度C. 政治文化D. 政治行为2. 下列哪一项不是政治权力的来源?A. 法律B. 传统C. 暴力D. 道德3. 政治参与的主要形式包括:A. 投票B. 抗议C. 游说D. 所有以上4. 政治制度的类型包括:A. 君主制B. 共和制C. 专制D. 所有以上5. 政治意识形态的分类不包括:A. 保守主义B. 社会主义C. 资本主义E. 现实主义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6. 政治学是一门研究_________的学科。

7. 政治权力的合法性来源于_________。

8. 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9. 政治参与是公民对_________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10. 政治意识形态影响着人们对于_________和_________的看法。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1. 简述政治制度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12. 描述政治文化在社会稳定与发展中的作用。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3. 论述政治权力的集中与分散对政治稳定的影响。

14. 分析政治参与对民主政治的促进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问题。

五、案例分析题(共20分)15. 阅读以下案例:某国在进行政治改革,试图引入更多的民主元素以增强政治参与度。

请分析该国改革可能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请根据上述测试题进行答题,确保答案准确、完整。

人教新课标版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

人教新课标版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

第一单元测试一、单选题1.有学者认为,分封制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

它的实行从内部和外部对原族群的血缘关系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

那些姬姓以外的氏族人群,在周人对其亲族子弟及同盟者的分封中被包围、分解、隔绝、控制了。

据此可知分封制中族群关系的重新组合A.有利于文明和文化的共同创造B.不利于原族群的进一步发展C.彻底地瓦解了原有的血缘关系D.完成了华夏民族的形成过程2.殷墟甲骨卜辞大多是占卜的记录。

从10多万片甲骨卜辞中可以看出,一切民事都被涂上了“神事”的色彩。

商王一年之中,无日不祭;大事小事,无事不卜。

这反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宗法制度雏形已现端倪B.政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C.政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D.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3.“芒芒禹迹,划为九州”;“夏有乱政,而作禹刑”;“鲧作城郭”。

上述信息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禅让制形成B.王的出现C.早期国家诞生D.世袭制的确立4.公元前782年,周幽王继位。

周幽王宠幸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

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

”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天子适诸侯曰巡狩。

巡狩者,巡所守也。

B.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述职者,述所职也。

C.元侯(大国之君)作师,卿率之,以承天子。

D.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

5.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

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6.有学者指出,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变革围绕“国君通过对官员的任免和监督以加强权力的统一和集中”“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来加强中央集权”“国君掌握兵权和军权以保障国君的权力和地位”等方面进行。

这说明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A.使君主专制集权制度在全国建立起来B.以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体制C.为建立专制集权体制进行了多方准备D.导致贵族分封体制开始走向崩溃7.钱穆认为:封建制逐步破坏,郡县制逐步推行,自春秋至战国已然。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单元过关训练卷-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单元过关训练卷-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单元过关训练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1.如表为中国古代史上历代地方行政设置状况。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设置的突出特点是()A.机构完善B.分级管理C.因俗而治D.权力制衡2.2022年北京冬奥会火种台以“承天载物”为设计理念,创意灵感来自中国传统青铜礼器——何尊。

何尊是西周成王时期的青铜器,内底铸铭文122字,提到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宅兹中国”。

这表明()A.“中国”一词历史悠久B.西周已建立大一统国家C.中国自古就是天下中心D.宗法制分封制互为表里3.法国1875年宪法既没有确定原则的前言,也没有规定公民的权利义务,没有明确规定政体。

对一些国家重要的职务只字未提,关于宪法的修改只要两院绝对多数通过决议,或是总统提出要求用不着2/3的多数,也不用征求人民的意见。

法国这一结局的出现()A.是君主派和共和派斗争妥协的产物B.表明共和之路艰难而曲折C.说明民主共和之路符合时代的潮流D.无法适应工业经济的发展4.《尚书·洪范》记载周武王问政于箕子(商纣王的叔父),箕子建议他除了“谋及卿士”“谋及卜筮”外,还要“谋及庶人”。

武王十分钦佩。

这反映了当时()A.原始民主传统仍具影响力B.重大事务采取集体决策C.商朝的残余势力仍然强大D.神权政治占据主导地位5.1832年后,新兴工业资产阶级首次进入议会参与国家管理,这是英国向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迈出的重要一步。

其主要原因是英国()A.工业革命B.殖民扩张C.圈地运动D.光荣革命6.如图为唐代和元代行政区划示意图。

与唐代相比,元代采取了新的划界原则。

这一原则客观上()A.强化了行省对地方有效管辖B.增强了对国家的政治认同感C.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的格局D.阻碍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进程7.清朝军机处与内阁不同,它以行政简化为宗旨,满文文书由满人军机章京,汉文文书由汉人军机章京来处理。

因此,军机处的房屋分为满屋和汉屋,分别处理口常的实际业务。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单元测试—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单元测试—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

第一单元测试一、单选题1.《新唐书·地理志》中“羁縻州”款,提到“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

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

”羁縻府州政策的实施A.保证了边疆地区的安宁与稳定B.加快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变革C.中央与羁縻府州之间平等共处D.加强了内地与边疆联系与交往2.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在西部地区设立郡县,由中央直接管辖,必须“奉汉法以治”,而在东部地区则封立王国,并允许各诸侯国在一定程度上“从俗而治”,在法律方面享有一定自主权。

汉初的这种政策A.有效削弱了地方诸侯国势力B.使诸侯国不受汉朝法律控制C.表明汉朝放弃文化习俗统一D.缓解了帝国初期的文化冲突3.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亲理万机。

之后尽管“高皇帝鸡鸣而起,昧爽而朝,未日出而临百官”,但政务处置仍难免有失当之处。

这反映出明代A.君主专制空前加强B.宦官专权事出有因C.君相矛盾仍很突出D.中枢运行机制失衡4.从商鞅到李斯,秦国大量任用才智之士为相。

这些相虽然权倾一时,名动天下,对秦统一全国有莫大的功劳,但却无一老死于相位,并且都未世袭于子孙。

这从侧面说明秦统一全国的原因是A.建立了三公九卿制B.克服了来自内外的挑战C.较早建立了官僚制D.得到了天下名士的拥护5.西周初年,武王封伯禽、康叔于鲁、卫,地域各为四百里“亲亲之义,褒有德也”;封姜尚于齐,“兼五侯地,尊勤劳也”;周初所封的诸侯有数百个,其中姬姓者五十五人,然其地“上不过百里,下三十里”。

这说明西周分封制A.稳定了政治局面B.有严格的等级限制C.以同姓分封为主D.实行嫡长子继承制6.翻检西周史,周王朝的最高首领称“王”,周王发表诰命时用“王曰”,或“王若曰”。

周王又称“天子”,被视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

这反映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神权与王权的结合B.嫡庶子孙为天下大宗C.“天下为公”D.“郡”“国”并行7.明代的翰林院起初位于紫禁城文渊阁,其中的部分翰林学士能够参与机密,成为内阁大学士,后来,翰林院迁出文渊阁,内阁大学士独留文渊阁。

统编版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一单元政治制度单元测试

统编版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一单元政治制度单元测试

第一单元测试一、单选题1.夏商周三代的君主在营建新的都城之时,必须先选择“国之正坛”和“木之修茂者”,用于建造宗庙和神社。

在都城的布局上,宫城一般位于城中心,宗庙、神社位于宫城前方的左右两侧。

由此可知,夏商周三代A.神权处于统治地位B.宗法体制已经形成C.中央集权日益完善D.王权与神权相结合2.一位当代学者说:“中国两千多年来非封建制的实践带来了近乎无地方政府的传统,用严复的话说是“尺柄寸权,悉归国家”的传统。

”这一“传统”实际指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行省制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汉代丞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

”明朝则废除了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提升六部的职权,六部直接向里帝负责。

上述变化的实质是A.集思广益,减少失误B.分工协作,提高效率C.相互制约,杜绝贪腐D.削弱相权,加强皇权4.廷议也叫做朝议、朝会和大议等,是皇帝与大臣们在朝堂上定期集会议事的一种形式。

所议有政治、经济、民族、文化、救灾、战争等等,参加廷议的官吏有文有武,职位自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诸侯王、众卿、将军,下至大夫、博士、令长等……讨论结果由皇帝最后裁决。

由此可见,廷议制度A.有效协调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B.体现了士大夫集团的政治品格C.有效限制君主专制D.有利于提升行政决策的科学性5.1819年位于路易斯安那的密苏里向国会申请辟为新州时,出现了蓄奴州与自由州的争议。

1820年国会通过议案,规定密苏里作为蓄奴州加入合众国,同时从马萨诸塞州划出一个缅因州作为自由州加入合众国。

该议案的通过体现了美国旨在A.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缓和南北之间的矛盾C.避免大小州之间的纷争D.落实三权分立的原则6.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为联邦制国家,联邦政府拥有最高权力,各州政府拥有一定自主权。

当联邦政府行使宪法未授予的权力时,各州有权拒绝。

这表明该宪法A.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B.促成了各州独立平等C.体现了分权制衡原则D.扩大了地方政府权力7.1877年5月16日,支持君主制的法国总统麦克马洪迫使亲共和的西蒙内阁辞职,并在参议院同意下解散拒绝信任新政府的众议院。

2022秋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政治制度单元达标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2022秋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政治制度单元达标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第一单元达标检测(时间:75分钟 分数: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表是秦朝九卿的名称和职掌的事务,据此可知秦朝( )名称职掌事务名称职掌事务郎中令卫尉少府太仆奉常A .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B .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了贵族政治C .确立了强干弱枝的中央集权制度D .政治体制有明显家国同构色彩【答案】D 【解析】由秦朝九卿职掌的事务可以看出,郎中令、卫尉、少府、太仆、宗正都是围绕皇室的家事设置的,国家与皇家实际上融为一体,说明秦朝的政治体制具有家国同构色彩,故D 项正确;仅从九卿职掌的事务无法得出秦朝是否统一的结论,排除A 项;B 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九卿是中央官制,材料没有提及地方制度,没有对比,故无法从材料得出强干弱枝的结论,排除C 项。

2.钱穆认为,中国政制之演进,约为三级。

第一级,“由封建而跻统一”;第二级,“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第三级,“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

从演进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 )A .政权统治基础逐步扩大化和民众化B .推行科举制是士人政府形成的标志C .共同趋向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 .儒家思想正统化影响三级政制演变【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政治基础进一步扩大,由贵族分封走向士人政府再走向科举竞选,有利于普通民众参与政治,体现了政权基础逐渐大众化,故A 项正确;推行科举制从隋朝开始,而汉武帝尊崇儒术之后的政府即被学者称为士人政府,排除B 项;“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只是“第一级”中由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过渡,排除C 项;儒家思想到汉武帝时才成为正统思想,不可能影响材料中的“第一级”演进,排除D项。

3.据文献记载,宋之前,谏官一般由宰相任用;宋以后,谏官不准由宰相任用,而由皇帝亲自选拔。

这一现象( )A.加强了中央集权B.完善了监察制度C.便于君主改正过失D.加强了君主专制【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宋以后,谏官不准由宰相任用,而由皇帝亲自选拔”可知,宋代以后谏官主要由皇帝选任,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化,故选D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周测/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在宋代,“事无巨细,非经两府不得施行”,皇帝的命令要与“两府”讨论后才能施行。

“凡事与大臣佥议”,“方为诏敕”。

这种做法A.反映宋朝具有一定的权力制衡倾向B.表明中央决策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C.表明“两府”权力已凌驾于皇权之上D.反映出国家决策民主化的发展趋势2.在唐初,宰相有两类。

中书令、门下侍中和尚书省仆射为当然宰相,如果所设之职全部有人担任,共六人。

此外,其他高级大臣、在战时偶尔还有突出的将领,也可能任特任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在韦后当权的短暂时期,同时任职的宰相人数不少于17人。

……713年玄宗总揽政务后人数又从四人进一步减到二人。

唐朝宰相人数的这种变化是为了A.有效处理政务B.维护朝政稳定C.削弱宰相权力D.增加决策科学3.春秋多发弑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左传》归纳为“并后(妃子与王后等同)、匹嫡(庶子与嫡子等同)、两政(大臣与国君等同)、耦国(大城与国都等同),乱之本也。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王权已经无足轻重B.统治阶层争权夺利C.国人参与处理国事D.传统秩序土崩瓦解4.某美国总统曾讲道:“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

”美国实现把统治者“关在笼子里的梦想”的是A.总统权力在国会之下B.实行君主立宪制政体C.实行三权分立D.实行选民直接选举总统5.据《石林燕语.卷三》载:“太祖始以赵中令(赵普)独相,久欲拜薛文惠公等为之副而难其名,召翰林学士陶谷问:下丞相一等有何官?’谷对曰:‘唐有参知政事’,遂以命之。

”后来,宋朝在乾德二年(964年)四月至开宝六年(973年)九月任命薛居正为参知政事,任期9年5个月;开宝五年(972年)二月至开宝六年(973年)五月,任命刘熙古为参知政事,任期1年3个月。

结合材料信息,以下对于参知政事的认知正确的是A.任期无定期是北宋皇权加强的表现B.北宋参知政事作为副丞相总理财政C.设置参知政事是宋朝削弱地方势力的手段D.北宋参知政事属于中央内侍机构6.德国在1871年确立的君主立宪制既保留了专制主义的传统,加强了普鲁士王朝和容克在德国的统治;又依靠强大的中央政府,推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消除了德国经济发展的障碍,将德国带入现代化发展的快车道。

这表明君主立宪制的建立()A.为德国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B.实现了德国社会的长治久安C.使国王成为了“虚君”D.顺应了德国发展的现实需要7.贞观年间,给事中、谏议大夫执掌规谏和讽议朝政之事,兼领史官之职,负责载录天子起居、言行。

这一制度()A.有利于限制皇权B.确立了官修史书正统地位C.削弱了三省职权D.强化了君主对舆论的控制8.色诺芬在《雅典政治》开篇便申明:“关于雅典人的国家体制,我对之并不欣赏,因为他们在为自己选定它之后,也就因而选定了一种使平民日子过得比贵族还好的制度。

”对此理解恰当的一项是,在当时的雅典()A.民主具有明显虚伪性B.民主政治已名存实亡C.民主的缺陷不可忽视D.平民较贵族权力更大9.元朝中央采取一省制,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然而元朝的军事机构拥有独立且很高的权限,再加上各地宗王享受着半自治的特权,因此文官系统无法对他们进行节制。

这说明元朝一省制()第1页共8页◎第2页共8页A.使皇帝成功将大权收回B.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初衷C.利于中央机构不断完善D.造成地方割据局面出现10.在伯利克里执政时,雅典曾通过一项法律,剥夺双亲中有一方非雅典出生的人的公民权。

这一规定A.打击了殖民扩张活动B.保证了公民的平等地位C.限制了城邦发展活力D.是应对局势的临时措施11.西周时期实行国野分治,国人是以周部族为主体的统治部族成员,野人是被征服地区的传统居民。

春秋战国时期,国野制出现破坏迹象,国人、野人合二为一,逐渐成为专制政权下的编户齐民。

这一变化A.确立了土地私有制B.源于分封宗法制度的瓦解C.促进国家形态转变D.奠定专制集权的阶级基础12.唐代的使职,是职官本制以外的差遣官,即离开原来的职守去任某事,独立于三A.官僚体制的成熟演进B.君相矛盾的尖锐发展C.政治控制能力的变化D.中央地方的权力配置13.有学者认为:这是要打破权力单向中心化结构,建立起—个中心与周边之间的经常性互动与反馈的体系,中心带动周边,通过汇聚民智而变得更加聪慧,周边烘托中心,通过领悟中心而变得更加自觉,不断推动社会进步。

这一论述可以用于说明A.雅典民主政治B.人民政治协商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4.汉成帝改刺史为州牧,然废置无常。

东汉末年,汉灵帝接受宗室刘焉建议,选派"清明重臣"出任州牧,掌一州军政,州牧由原先虚职成为州最高长官。

这一措施A.旨在保障吏治清明B.埋下了汉末分裂割据的隐患C.意图削弱王国势力D.利于打破世家对政权的垄断15.《礼记昏义》有这样的话:“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西周的婚礼,有纳采、问名、请期、亲迎等六项程序,称为“六礼”,包括从议婚到完婚的完整程序。

这反映了西周①宗法制是礼乐制的基础①礼乐制具有规范性①礼乐制强化了中央集权①分封制具有等级性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16.汉代《百官志》记官而不及机构,以长官、佐贰、属官代表各自府署,被称为"以官存司";而唐代《百官志》则是"以司存官",即在各机构名下记其长官、佐贰及所属官吏,并将之概视为机构成员。

这从本质上反映出A.强化集权秩序的趋势B.官修正史体例的变化C.政府机构臃肿的弊端D.政府行政效率的降低17.西周实行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宗法制度,而宋国始终将“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奉为天下通义。

如宋丁公死后,儿子宋滑公即位;宋滑公死后,弟弟宋炀公即位。

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A.传贤优于传子B.宗法制度瓦解C.王室逐渐衰微D.殷人旧俗影响18.俾斯麦企图建立一种特殊的德意志型的立宪议会制度,以达到保持普鲁士王朝政治统治优势之目的。

这种设想在1871 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

下列能第3页共8页◎第4页共8页体现这一目的的正确选项是A.联邦议会由民选产生B.帝国议会掌握着立法大权C.宰相对联邦议会负责D.帝国皇帝有主宰议会之权19.特许状是中古英格兰教俗贵族拥有土地、司法、行政等方面特权的凭据。

研究表明,中世纪的英格兰,特许状伪造现象屡见不鲜。

由于大部分伪造特许状当时无法被有效识破,不少伪造特许状是以“真实身份”走出中世纪的。

贵族伪造特许状主要是出于()A.维持地方自治权的需要B.发展商品经济的选择C.强化英格兰王权的目的D.维护庄园经济的存续20.西周初年,周天子分封鲁国时举行了一场隆重的策命典礼,并由司空“授土”,同徒“授民”。

对这一史实解释最恰当的是A.周天子重视礼仪制度建设B.鲁国国君的地位与周天子相似C.周天子用最高礼节接待鲁国国君D.鲁国国君的权力来源于周天子21.1621年,英国下议院的一个委员会来觐见国王詹姆士一世时,他无奈地对侍从吩咐道:“你们摆好十二把交椅吧,我要接待十二位国王!”这反映了此时的英国A.君主立宪制已经建立B.国王与议会的矛盾完全激化C.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D.议会对国王形成了制约22.《乐记》总结了先秦时期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乐记·乐本篇》记载:“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由此可知,音乐A.决定了政治是否清明B.能够反映社会政治状况C.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D.促进了等级制度的强化23.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是①执政党和参政党之间的关系①工人阶级政党之间的关系①亲密的友党之间的关系①社会主义劳动者政党之间的关系①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24.以“客”(宾客)出仕是战国最风行的仕进途径,其中秦国相当典型。

据统计,从秦孝公至秦王政,担任丞相的23人中有20人是客卿,这在七雄中是绝无仅有的。

对比东方六国,秦国A.学术氛围更加自由B.选官制度更为先进C.宗法势力相对薄弱D.经济实力十分强大25.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历经变迁:秦汉主要有郡、县两级,唐代为道、州、县三级,宋代为路、州、县三级,元朝为行省、路、府、州、县五级。

以上现象反映的实质A.地方管理制度趋向成熟B.地方行政机构数量增加C.县是最稳定的行政机构D.中央集权制度日益加强二、材料分析题26.伟大的古老文明都是“相似”“相知”,更是“相亲”的。

古老文明的智慧更可以照鉴未来。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法典的缘起与(罗马)查士丁尼法典的组成方式有相同之处……限制《中国法典》之外的出版物的发行(政府除外),罗马亦是如此。

两国都各自以公告、律令和诏书等形式立法,还有诸如过继、家庭财产共同占有关系等都有相同之处。

——田涛《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法律接触与碰撞》材料二公元前227年,罗马建立第一个行省,之后,随着罗马海外征服的范围不断扩大,行省制成为罗马统治海外领地的重要制度。

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后,行省制度趋于完善。

……战国时期,秦对外扩张活动不断加剧,县的数目也越来越多。

秦国郡辖县制度的形成,大概要到战国末期。

秦帝国建立后,废除分封制,确立郡县制为帝国的地方行政制度。

罗马与秦汉的专制政体有明显的不同之处。

秦汉郡县的机第5页共8页◎第6页共8页构庞大,人员众多,但塔顶是至高无上、独揽大权的皇帝。

罗马帝国的行省机构则远不及秦汉帝国那样复杂,罗马皇帝控制了行省主要官员的任命,对行省监督也趋于严格。

——摘编自易宁《秦汉郡县制、罗马行省制与古代中西文明的特点》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与罗马在法治方面,有哪些相似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秦帝国和罗马帝国均重视法治的相似因素。

(2)据材料二概括秦汉郡县制和罗马帝国行省制建立的相同之处。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上述材料对当今国家治理的启示。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隋代虽置三公,以高官不除。

其秉国钧者惟内史(中书)、纳言(门下),而尚书令事无不统,即不预机事,亦称政本之地。

——永璿《历代职官表·内阁》材料二唐制:每事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

又还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付门下。

若可行,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材料三议事已定,德彝数反之于上前,由是有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