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复习及答案
2020年高考历史复习专题训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答案)
2020年高考复习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说文解字》中说:“宗,尊祖庙也。
”这说明维系宗法制的纽带是()A.宗教信仰B.财产制度C.血缘关系D.地域联系2.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追尊秦庄襄王,并通过营建极庙、陵墓、刻碑等措施反复强调其“始皇”的身份,将自己置于“帝者之祖”的位置。
其主要目的是( )A.恢复周朝的宗法制度B.强化政权的合法性C.消除前朝的政治影响D.开创新的皇帝制度3.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汉兴,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制其守(郡守)宰,不制其侯王。
”汉朝为解决这种现象采取的措施是()A.实行郡国并行制B.颁布“推恩令”C.设立刺史巡行郡县D.分封同姓诸侯国4.明制,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
而皇帝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
按照规定,皇帝仅仅批写几本,大多数的“批红”由司礼监的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笔。
以往,太监读书识字是被严令禁止的。
明宣宗不仅改了这个规矩,而且在他的鼓励下,宫里还成立了专门的太监学堂。
明宣宗这一做法在当时最可能是为了()A.提高官员素质B.牵制内阁权力C.减少决策失误D.完善办事程序5.近年来,福建和台湾两岸的中华儿女定期进行祭拜“妈祖”的大型民间活动。
“妈祖”文化现象与宗法制有密切联系,在宗法制中,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 ( )A.家族等级关系B.政治隶属关系C.家族血缘关系D.既有家族血缘等级关系,又有政治隶属关系6.(明)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卷八中讲了一个宦官对权势变化的亲身体会。
嘉靖年间的一位宦官说:“我辈在顺门上久,见时事几复矣。
昔日张先生(内阁大学士中的首辅张璁)进朝,我们多要打个躬。
后至夏先生(首辅夏言),我们只平着眼看望。
今严先生(首辅严嵩)与我们拱拱手,方始进去。
”这则材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A.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B.内阁首辅在朝臣中的权威逐渐下降C.明朝的礼仪制度日益规范D.明朝宦官权势膨胀7.北京大学张传玺教授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还有不少学者认为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题含答案
20.史载唐高宗在位时期处理的政务,将近300件,发现其中20多件有武则天参加,但大多是有关外戚和后宫的事务,而任命宰相、将领等重要事务,都由唐高宗亲自处理,材料主要表明
A.武则天干预朝政较为合理B.唐高宗临朝主政不决事
C.武则天政绩实在乏善可陈D.国事政务由唐高宗主导
C.没有设立相应的惩治措施来配合监察体制
D.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监察体制的效能有限
6.中国古代对地方管辖的措施不断变化。民间俗语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里的“州官”,其最早应该出现的
A.秦朝B.汉朝C.唐朝D.元朝
7.政治象征是指几乎所有的政治系统都依赖于一些象征符号、仪式行为或特殊话语来维持其运转。下列是殷商时期的政治象征
18.“日暮乡关何处是,今年除夕不放假;日照香炉生紫烟,今年除夕不放假。”网友们对2014年节假日放假安排吐槽的背后,更多的是表达“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结。追根溯源,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的情结源于
A.禅让制B.分封制C.宗法制D.礼乐制
19.“上海是个移民社会,我们的祖辈很可能来自浙江省、江苏省、广东省……”这里“省”的含义,最早出现于
A.①②③④B.①③C.①②③D.①
8.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取真才之最古老最好的制度。”甚至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从时代发展以及创立角度看,该“发明”的着眼点在于
A.强化君主专制,培养忠臣顺民B.弘扬儒学正统,约束官吏言行
C.防范武将专权,完善官僚体制D.抑制门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古代中国存在许多同居共财的家庭,如唐朝张公艺“九世同居”,宋朝陈兢一家“十三世同居”。上述现象反映了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复习题及答案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复习题及答案高三历史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备考导航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
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从而为现代社会的政治活动提供与教训,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展望今后命题,除继续注重上述考点外,还有可能出现一些与当今干部人事制度、机构改革、反腐倡廉等相关联的古代政治制度的新题型。
复习目标知识目标专制主义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和地方行政体制古代重要的官制和选官制度古代其他重要政治制度能力目标I、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2、归纳汉代到元朝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从中掌握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3、古代用人制度与选官制度的古代演变。
4、了解明清时期的内阁制、军机处等史实,认识君主考制加强带给中国社会的影响。
5、古代中央官制与地方官制的沿革。
重点、难点、1、专制主义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科举制计划课时:二课时复习过程:专题知识归纳1、基本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它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基本的政治制度。
专制主义是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的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对地方拥有统帅权,地方听命于中央。
1)、分封制西周统治者为了巩固奴隶主政权,政治上实行分封制,它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2)、郡县制春秋战国时出现,秦朝在全国推行,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取代了分封制,大大削弱了地方政权的独立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改革,郡县制在中国被长期沿用下来,影响十分深远。
3)、“蕃汉分治”制在辽境内,居住很多民族,汉族与契丹等族在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人民的生活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异,为此实行“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它的特点是民族分治,实质是阶级统治而非民族压迫,作用是促进了契丹的发展,加速契丹封建化进程,也推动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试题及答案
必修一第一单元综合测评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1.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你判断,在西周封国——鲁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A周王B鲁国国君C卿大夫D士2.”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这则纪功石刻说的是()A周天子分封诸侯B秦始皇统一六国C汉武帝开拓疆土D忽必烈一定乾元3.唐朝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兄害弟,夺得帝位,历来为史家所非议,这是因为他违反了()A内外服制度B分封制度C宗法制度D礼制4.秦朝倾国家之力,征发70余万人建造了一座宏伟陵墓——秦始皇陵,秦朝能够倾国家之力,完成这一工程的主要原因是()A小农经济的发展B军事民主制的作用C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D村社组织的健全5.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为祭宗庙,要列侯献酎金助祭,后以所献酎金的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好为借口,废列侯106人。
这则材料说明了()A列侯献的酎金有问题B汉武帝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C汉武帝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D汉武帝贪财暴虐6.从汉到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二府并重,地方由郡国并存到州县两级制,再到文臣、通判的设置,反映了()A中央政府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B中央集权制度不断民主化的趋势C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D中央与地方权力日益增大的趋势7.春秋战国的争霸,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唐朝中后期的藩镇割据,五代十国等现象的出现根源于()A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B地方割据势力不断膨胀C中央集权遭到削弱D民族矛盾尖锐8.以下措施中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的是()①殿阁大学士的设置②三省六部制的确立③军机处的设立④枢密院的设立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9.《三字经》写到“周武王,始诛纣。
八百载,最长久”周朝“最长久”的制度保障是()①分封制②宗法制③礼乐制度④中央集权制度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0.下列历史现象与西周的分封制没有内在联系的是()A“周公……立七十一国”B山东素称“齐鲁大地”C“裂都会而为之郡邑”D“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11.西周宗法制下,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维系他们之间大宗与小宗关系的纽带是()A地域关系B血缘关系C信仰关系D财产关系12.对秦朝统治机构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秦朝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B秦朝是一个法制国家C秦朝中央机构职责明确D丞相位高权重13.对三省六部制的表述正确的是()A解决了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B加强了专制皇权C通过分工与制约,提高行政效率D有利于选拔人才,保证政治清明14.电视剧《康熙王朝》中的索额图、明珠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剧中康熙帝称他们为“索相”和“明相”,对此,同学们众说纷纭,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符合史实,索额图和明珠的确是康熙帝的丞相B符合史实,尽管称“相”但已经没有实质意义了C不符合史实,索额图和明珠二人是康熙帝的军机大臣D不符合史实,明代已经废除丞相,所以不能称二人为“相”15.2007年1月8日,备受关注的安徽西汉墓的墓主被确定为西汉六安国第一代王刘庆。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题(含答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题一、单选题1.有学者认为:“封建制度的国家在维护社会稳定、避免内战和实现王朝持久繁荣方面远较专制制度逊色。
”这里的封建制度是()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皇帝制2.隋唐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完善,其“完善”的含义是①皇帝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②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③地方官吏由中央统一任命④实行三省六部制,中央各部门相互制约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3.据史书记载,汉高祖在位12年,丞相仅1人;惠帝在位7年,丞相3人;文帝在位23年,丞相5人。
唐太宗在位23年,宰相29人;武后掌政共21年,宰相78人;玄宗在位43年,宰相34人。
由此可见,宰相人数变化原因主要在于A.宰相的任期不断缩短B.世家大族垄断高官职衔C.科举提高官员的素质D.围绕分割相权调整官制4.曾有大臣这样描述自己:“昭代本无相名,吾侪止供票拟。
上委之圣裁,下委之六部。
”这位大臣是A.秦代的三公B.唐代的三省C.宋代的三司D.明代的内阁5.《包拯·致君》:“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
”包拯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A.没有法律就没有纪律 B.必须用法律教化民众C.严格执法是治国之本 D.必须用严刑酷法治国6.2012年7月18日,《深圳特区报》刊登《科举制之美》一文:“科举产生出了一大批……政治家、众多有杰出贡献的思想家……外交家等,通过科举而施展才华,都是中华民族的英才。
”这充分说明了A.科举制完全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B.科举制有利于选拔社会实用人才C.科举制彻底抛弃门第等级观念D.古代官吏主要来源于科举选官7.史学家吕思勉曾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作这样的评述:“《书经·洪范》载:‘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
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此以(一)君主(二)卿士(三)庶人(四)龟(五)筮,各占一权,而以其多少数定吉凶。
人教历史必修一单元测试题: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3 含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 卷(选择题共48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祖先崇拜从远古时代起就一直是中国宗教独有的重要特征,对一个人的姓十分重视与这一点有密切的联系。
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名字之后。
中国人的祖先崇拜A.推动了宗教的产生 B.强化了家庭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C.是宗法制的必然结果 D.调和了贵族在爵位继承上的矛盾【答案】B【解析】中国宗教的出现早于祖先崇拜,故A项错误;祖先崇拜强调血缘家族关系,突出家族家庭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故B项正确;祖先崇拜的出现早于宗法制,故 C项错误;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调和了贵族在爵位继承上的矛盾,故D项错误。
学科网2.中国古代社会有“出妇之道”:女儿出嫁后,娘家的户口、土地、生活用品一律清除;不能继承娘家财产;改姓氏;不在传统伦理的三族(父族、母族、妻族)中;若一个家族因罪连坐,嫁出去的姑娘也不必受牵连。
对以上现象理解最准确的是A.古代社会重男轻女 B.三纲五常束缚女性C.妇女家庭地位低下 D.宗法观念根深蒂固【答案】D【解析】材料描述的是古代妇女出嫁后地位地下,这体现了社会重男轻女的现象,A项仅仅是对材料的描述,没有揭示其原因,故A项错误;材料中仅仅涉及妇女出嫁后不在三族中,没有强调三纲五常对妇女的束缚,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的描述,妇女出嫁后地位极低,说明古代社会受宗法观念影响,仍然存在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现象,故D项正确。
3.商代的统治者在封赏贵族时,往往会冠以相应名号。
例如,血缘相近而辈分低者称为“子”;辈分高或年长者称为“公”、“伯”;负责边境地区警戒安全任务者称为“侯”、“卫”;在畿内主要负责垦殖者称为“男”、“甸(田)”。
这说明商代A.宗法分封制已完善 B.存在贵族爵位等级C.统治秩序尚未稳固 D.神权色彩比较浓厚【答案】B【解析】材料没有体现分封制和宗法制,故A项错误;材料中涉及到的“子”“公”“伯”“侯”“男”等都是后来的我国封建社会的贵族爵位等级名称,所以材料说明在商代贵族爵位等级已经存在,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统治秩序的稳定与否,故C项错误;材料只涉及到封赏贵族的称谓,而不涉及神权色彩,故D项错误。
全国统考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
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汉代的监察机关人员少而且官阶低,御史台的主管御史中丞官阶尚不及九卿,实行“位卑权重”的原则。
这种做法 ( )A.有利于皇帝对官员的控制B.阻碍了监察职能的发挥C.有效杜绝官僚机构的腐败D.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膨胀解析:据材料中“监察机关人员少而且官阶低” “位卑权重”等信息可得出以监察机关、御史中丞的低官位,但具有重权,利于皇帝对官员的控制,故A项正确;虽然位低,但是权重,不存在阻碍监察职能的发挥,故B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对“腐败”问题进行阐释,故C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对地方势力膨胀的情况进行阐释,故D项排除。
答案:A2.秦末“有叛人而无叛吏”,汉初“有叛国而无叛郡”,中唐“有叛将而无叛州”。
这说明( )A.秦朝郡县制削弱了中央集权B.中央集权制有利于国家统一C.唐朝安史之乱导致藩镇林立D.西汉郡国并行制达到了目的解析:秦朝实行郡县制,地方官由皇帝任免,“有叛人而无叛吏”,避免了地方割据的局面重演;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势力威胁中央集权,出现“有叛国而无叛郡”;唐玄宗时期设立节度使,出现藩镇割据,出现“有叛将而无叛州”的局面,上述反叛中,地方各郡县、各州以及地方官员都没有参与,反映了中央集权制有利于国家统一,故B项正确。
答案:B3.唐太宗贞观三年“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
”这一做法 ( )A.削弱了门下省审议权B.有利于决策的合理性C.一定程度上削弱皇权D.加强了尚书省执行权解析:材料体现了唐朝三省六部制的集体决策,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故选B项;门下省的审议权并没有削弱,排除A项;三省分工体现相权一分为三,强化了皇权,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尚书省执行权,排除D项。
答案:B4.北宋时期的官制有一些重要特点,如重复设官(三司使、通判等)、官职分离(官员实际担任的职务与官名不符)。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提高行政效率C.分散官员权力D.加强君主专制解析:依据题干材料“重复设官”“官职分离”,结合所学可知,官职重复和分离,使各层权力机构的权力趋于分散,有利于加强专制君权,故D项正确。
1_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1.(2021江苏南京、盐城一模)?左传·定公四年?载:“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
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于周为睦。
分鲁公以大路大旂,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以法那么周公,用即命于周。
〞材料说明( )根据2.(2021江苏扬州期末)许倬云在?西周史?中指出:“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封了不同的人群。
新封的封国,因其与原居民的糅合,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
因此,分封制下的诸侯,一方面保持宗族族群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势必开展地缘单位的政治性格。
〞材料反映分封制的施行( )3.(2021江苏苏锡常镇调研一)?左传·襄公十二年?中记载:“秋,吴子寿梦卒。
(襄公)临于周庙,礼也。
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临,哭也)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
〞材料反映了( )4.(2021江苏无锡期中)西周时期,“‘宗’原先握有的那些权渐渐于无形中转移给了‘君’,而成为‘君有合族之道’。
君权既并吞了宗权,于是乃形成见君不见宗的‘有君无宗’状态〞。
对此理解正确的选项是( )A.君权与宗权合并,形成了中央集权体制扩大为以君权为中心的宗法封建制C.周天子的权威得以强化,宗法制消亡5.(2021江苏南通一模)?剑桥中国史?载:“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
但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
〞材料评说的制度应是( )6.(2021江苏扬州一模)“自从有了民主政治的理想之后,官僚政治就一直成为人们憎恶和鞭挞的对象。
这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历史地看,官僚政治的出现也有过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以下历史现象符合以上观点的是( )7.(2021江苏赣榆模拟)元朝在沿用郡县制一系列根本制度和规那么的根底上,增加了行省设置。
人教版历史必修1高考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讲含答案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主要经历了两大阶段线索1夏商周时期是中华民族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阶段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受宗族血缘关系的影响明显,尤其是西周时期,周王利用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的手段确定了一套严密的控制体系;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逐渐走向崩溃。
线索2秦汉至明清时期是中华民族政治文明的发展阶段(1)君主专制: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度,摆脱了血缘政治模式,开创官僚政治集权统治。
秦汉至明清时期,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并重,直至明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清代设立军机处,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的趋势。
(2)中央集权: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发展,促使秦汉至明清的统治者采取措施调整地方机构。
从郡县制、郡国并行制再到行省制,体现了地方日益听命于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趋势。
(3)选官制度:从汉代察举制到魏晋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科举制,中国选官制度日趋完善。
[考纲要求]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第1讲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王权承袭: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王位传承的方式有父子相传和兄终弟及。
2.王权特点: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3.行政管理(1)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
(2)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图示解史分封制实际效能及影响二、西周的分封制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内容主要封国鲁、齐、燕、卫、宋、晋等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诸侯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诸侯权利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等级关系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评价进步性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局限性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随着诸侯国势力的壮大,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三、西周的宗法制1.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历史】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参考答案
解题技巧示例1.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
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D.用泥制陶的事实【解题技巧】试题立意在于考查秦朝实行郡县制的事实,并隐含着对“论从史出”的关注。
解题可以采取分析法,即逐项分析选择枝与题干的相关性。
A显然不正确,可排除;据题干,抓住“封泥是(密封信件文书加盖了印章)的泥块”这一解释,可以排除B、C;然后据材料中“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确定正确答案为C。
2.列举秦、唐、北宋、明朝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有关史实,揭示其历史演变的总体趋势,并指出其影响。
【解题技巧】这道问答题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纵向考查学生对不同时期(涉及秦、唐、北宋、明)君权与相权关系史实的归纳概括能力;后半部分要求学生立足列出的史实,归纳趋势、影响,这是一个提升。
解题要围绕指定的朝代按时间顺序理一个清晰的线索,其次要紧扣君权与相权来答题,不要将与相权无关的史实也写入答案,如答秦朝的相权涉及御史大夫、太尉等。
不审题,不知道答案的范围,这是学生最易犯的错误,要引起注意。
在答第一问时,还要明确君权与相权此长彼消的态势,为解答后面问题作准备。
【参考答案】①史实:秦朝: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在中央设置丞相。
辅佐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北宋:在宰相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把宰相的职权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权。
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直属皇帝。
皇帝的权力空前提高。
②总体发展趋势: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
③影响: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高度发展。
参考答案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B2.D3.B4.C5.B6.C7.A8.A9.C10.B11.A12.B13.B14.C15.D16.A17.D18.D19.(1)大禹治理水患,泽被百姓。
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一复习方案: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习目标】记忆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识记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理解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趋势、识记明朝废除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等史实。
【线索特征】本单元包括先秦时期政治文明和秦汉至明清(公元前221年至公元1840年)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线索为:先秦政治制度的历史特征是:血缘关系同政治隶属关系相结合,“家国一体”;等级森严,带有浓厚的宗族色彩;中央尚未建立起对地方的绝对集权。
秦汉至明清时期的历史特征是:以封建专制主义为核心,皇权至上;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基本矛盾之一,斗争的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中央政府内部的一对基本矛盾,斗争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
【知识梳理】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夏商政治制度1.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建立,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2.商代政治的特点: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神权和王权相结合。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1.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2.内容:①分封对象——①、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3.影响:(1)积极方面:①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②加强了周天子对②的统治,西周成为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2)消极方面:诸侯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三、宗法制1.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定义: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3.特点:③——嫡长子,即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嫡长子继承制就是王位及其他爵位由嫡长子继承,其他儿子在不同的分封范围内,可被封为诸侯、卿大夫、士。
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4.大宗与小宗的关系: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2016-2020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训练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师版含解析)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020年】1.(2020·新课标I)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
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
这表明当时周朝A. 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 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 宗法制度开始解体D. 分封制度受到挑战【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分封制下诸侯获得封位都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根据“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可知楚王自立为王的做法是对分封制的破坏,说明当时分封制度受到挑战,故选D;A项说法过于绝对,礼乐制度依然存在,排除;王位世袭制始终存在,并没有消亡,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宗法血缘关系,不能说明宗法关系开始解体,排除C。
故选D2.(2020·新课标I)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
这表明,宗谱的纂修A. 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B. 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C. 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D. 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答案】B【解析】“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思想都是儒家思想的内容,在族谱中存在这些内容说明宗谱的纂修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故选B;宗谱纂修不是选官,和科举制无关,排除A;仅依靠纂修不一定能维持血统的纯正,排除C;四民社会结构和经济基础及社会环境有关,不是靠纂修宗谱确立的,排除D。
故选B。
3.(2020·新课标Ⅱ)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
经此事后,宋代科举A. 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B. 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C. 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D. 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答案】C【解析】宋朝初年科举考试中,省试主考官李昉徇私一案被告发后,皇帝主持的殿试成为常制,这体现出宋朝科举制的考试录取程序渐趋完善,C项正确;在隋朝创立科举制时已经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A项错误;确立“省试考试权威”与“皇帝出题”的“殿试成为常制”不符,B项错误;“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与材料主题不符,D项错误。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题(含答案)
B.鲁国国君是鲁国内部再分封诸国的大宗,周天子则为其小宗
C.周天子为鲁国大宗,鲁国内部再分封诸国也以周天子为大宗
D.周天子是鲁国的大宗,鲁国国君则是内部再分封诸国的大宗
7.第十一届全运会开幕式于2009年的10月11日在山东举行,CCTV5体坛快讯也特别开设“走齐鲁看全运”板块,全景展现“齐鲁大地”的风采。山东省“齐鲁大地”称呼渊源于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指出,“总观国史,政制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举竞选,三也。”钱穆先生所述的第一级和第三级演进分别开始于
A.秦汉、明朝B.西周、秦汉C.西周、隋唐D.秦汉、隋唐
5.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天子作师,公帅之,以征不德……是以上能征下,下无奸惠。”
《国语·鲁语上》
“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藩篱,夏殷以来的故国,方之蔑矣。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
王国维《殷商制度论》
“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
(2)变化:从严禁流动到允许自由迁徙。(4分)
原因: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公民自由迁徙的权利得到保证;工业革命(经济发展)需要大量自由劳动力,限制人口流动不利于经济发展;启蒙运动使天赋人权(自由、民主)思想广泛传播。(每点2分,任意两点得满分4分)
(3)50年代:受苏联模式城乡二元体制影响;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需要;计划经济体制的实施;农业集体化需要;保障城市粮食供应。(每点2分,任意两点得满分4分)
2020年高考历史热点单元突破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答案解析)
A.使相权受到了制约B.导致武将专权局面
C.致使行政机构膨胀D.使皇权受到制约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将军辅政而领尚书事成为惯例”可知,通过内朝牵制外朝,使相权受到了制约,故A项正确;B项是唐末五代的政治特点,故B项错误;C项是宋朝政治的特点之一,故C项错误;题干中举措加强了皇权,故D项错误。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至此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被废除了,君主专制发展的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清朝军机处的设置雍正时设立,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君主专制的加强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加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从却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二、易错易混点:
8.唐代的取士原则事实上兼顾着士人的平日才学与科场表现,有时主考官还派专人采访举子在社会上的才德声望,制成名录以供录取时参考。由此可见,唐代科举( )
A.沿用九品中正制B.录取限制较为苛刻
C.存留察举制痕迹D.考试程序趋向公正
【答案】C
【解析】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与材料中“派专人采访举子在社会上的才德声望,制成名录以供录取时参考”相符,故C项正确;其他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9.(2018·贵州联考)西汉时,形成了内朝的尚书组织与外朝的三公九卿一起管理政务及分工又相互制约的双轨行政管理体制制度;明朝时形成了内阁制度,尤其是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时,权倾朝野。这些制度的形成主要说明了( )
A.君主专制的加强B.中央集权的加强
C.监察制度的削弱D.防范官员的腐败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反映的是西汉设置内外朝制度,明朝时期设置内阁,主要体现了专制皇权的加强,故A项正确;材料中涉及的是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不是中央和地方,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监察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中主要体现了君主对相权的控制,不是防范官员的腐败,故D项错误。
【人教版】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1_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_单元综合提升_含答案
单元综合提升专题一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1.初步形成: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正式建立:秦统一后,为巩固统治,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确立皇帝制度(皇权至高无上)、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
3.巩固:西汉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完善: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来源。
5.加强:北宋时期,在中央,设参知政事(副相)、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
在地方,派文官做知州与通判互相牵制;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通过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6.新发展:元朝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7.空前强化: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厂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地方实行三司分权。
清朝增设军机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大兴文字狱。
8.结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深化理解古代中国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方式(1)加强君主权力。
如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汉武帝利用新儒学神化皇权;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等。
(2)加强思想控制。
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
(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
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汉代实行中外朝制度和刺史制度;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设军机处等。
(4)注重官吏的选拔和任免。
自秦废分封制后,官吏任免权由皇帝一人掌握;隋唐及之后实行的科举考试,是培养和选拔官吏的重要途径。
(5)加强监察机制。
如秦朝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刺史;宋代在地方设通判;明清设都察院、按察使司等。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明清皇权和中央集权制
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明清皇权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有学者认为,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是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
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 )A.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B.决策程序趋于规X化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D.分权制衡限制了皇权解析:A项没有体现出“制度变革”,故A项错误;三省六部制,中书省和门下省分别掌握决策、审议,都是决策机构,决策程序有一个机构转变为两个机构,体现决策程序趋于规X化,故B项正确;C项是科举制的影响,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分权制衡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D项错误。
答案:B2.《隋书·地理志》记载:“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
”(如下图所示)对这一记载认识正确的是( )A.吸取前朝教训,废除了秦的郡县制度B.巩固专制统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管理体系多样,有效控制了地方政权D.王国相对独立,后来威胁了专制皇权解析:从材料信息与图片的内容可以看出,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制,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部分恢复了分封制,故A项错误;汉初部分恢复分封制,导致了王国问题,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有效地控制地方政权,故B、C项错误;后来王国势力膨胀,严重威胁了专制皇权,故D项正确。
答案:D3.下表中的评价与史实最相符的选项是( )选项史实评价A 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B 唐朝设置节度使巩固了边疆,防止了地方割据C 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相权,进一步加强了皇权力过大,造成了安史之乱和地方割据,故B项错误;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行政权、军权、财权被分割,有效地加强了皇权,故C项正确;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不具有决策权,不能统领六部,故D项错误。
答案:C4.作为中央行政制度的重要补充,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呈现出往复式规律性变化。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复习及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复习一、选择题1.“夏朝设秩宗,商朝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
”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C.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2.据《礼记•玉藻》记载和考古发现得知,簋是重要的礼器,主要用于祭祀时放置煮熟的饭食,一般与鼎相配合使用。
周礼规定,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大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
这种现象反映西周()A.社会奢侈腐败现象严重B.社会等级森严C.冶铜业十分落后D.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3.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4.在中国古代社会,“国”和“家”对统治者而言是紧密相连的。
从政治角度看,古代社会中“国”和“家”的重要联结点是()A.禅让制B.嫡长子继承制C.郡县制D.察举制5.《史记集解》“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
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该材料反映了()A.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B.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C.皇权为民,与民共享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6.秦朝的“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
这反映了秦朝()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C.九卿制约,中央集权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7.“邓氏自中与后累世宠贵,凡侯者二十九人,公二人,大将军以下十三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
”(《后汉书•邓禹传》)这种状况出现是由于当时()A.世袭制的实行B.按军功受爵的结果C.察举日益注重门第D.科举择优录取的结果8.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特征有()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B.中央直接管理地方各县C.主要地方官可世代沿袭D.地方拥有较独立的行政体系9.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冶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10.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尚书本是皇宫内廷秘书,中书依官名论,也即是在内廷管理文件之意,侍中(门下省长官)则是在宫中侍奉皇帝。
历史一单元测试题: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6含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到:“秦灭六国,……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步崩溃,……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
……然在平民政府创建的过程中,却屡次有‘封建'思想之复活。
……平民政府的……思想则为‘无为而治',‘无为’之实则为‘因循’”.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观点的是()①汉初沿袭周朝分封制②汉承秦制体现在大体沿袭了秦朝的官僚制度③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贯穿汉代④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建立的封建政权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2、唐太宗时期,按照山川形势把天下划分为十道,派遣黜陟(读zhi晋升)使或者观风俗使分巡,但时设时废,没有定制。
唐玄宗时期改为十五道,各道设采访处置使,有固定的治所,便成为当时最大行政区.后来,唐王朝宣布废除十五道,但藩镇割据基本还是原来道的势力范围。
这表明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B.山川形势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管理C.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调整D.行政官员兼任监察职位成为趋势3、元朝行省有权参与议定路府州县所掌的赋税数额、征收方式,也拥有对路府州县赋税额高低上下、此增彼减的调整权。
镇戍与淮河以南的汉军诸万户及新附军等,则直接由行省管辖。
材料表明元朝行省制度下()A.地方成为自治单位B.形成了以行省为单位的割据势力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D.地方权力被严重削弱4、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
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女性地位低下B.婚姻讲究门第C.择婿方式独特D.大臣拉帮结派5、“宰相采用委员制……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复习一、选择题1.“夏朝设秩宗,商朝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
”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C.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2.据《礼记•玉藻》记载和考古发现得知,簋是重要的礼器,主要用于祭祀时放置煮熟的饭食,一般与鼎相配合使用。
周礼规定,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大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
这种现象反映西周()A.社会奢侈腐败现象严重B.社会等级森严C.冶铜业十分落后D.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3.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4.在中国古代社会,“国”和“家”对统治者而言是紧密相连的。
从政治角度看,古代社会中“国”和“家”的重要联结点是()A.禅让制B.嫡长子继承制C.郡县制D.察举制5.《史记集解》“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
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该材料反映了()A.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B.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C.皇权为民,与民共享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6.秦朝的“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
这反映了秦朝()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C.九卿制约,中央集权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7.“邓氏自中与后累世宠贵,凡侯者二十九人,公二人,大将军以下十三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
”(《后汉书•邓禹传》)这种状况出现是由于当时()A.世袭制的实行B.按军功受爵的结果C.察举日益注重门第D.科举择优录取的结果8.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特征有()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B.中央直接管理地方各县C.主要地方官可世代沿袭D.地方拥有较独立的行政体系9.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冶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10.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尚书本是皇宫内廷秘书,中书依官名论,也即是在内廷管理文件之意,侍中(门下省长官)则是在宫中侍奉皇帝。
魏晋时期,皇帝将宰相之权交由这些私属代行……到唐代,则全由内廷官一变而为政府外朝的执政官,把以前的宰相职权正式分配给三省。
”这种变化体现了()A.唐代的相权一分为三B.唐代政府对皇室滥用职权的剥夺C.唐代的皇权得以强化D.唐代中央机构完全沿袭魏晋时期11.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唐之于汉的“变动”体现在()A.皇帝制度的确立B.郡县制的实行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D.三省六部制的实行12.学者唐长孺认为:九品中正制只是保证清浊分流,并不等于选举制度的全部。
这主要是因为()A.中正官有授官职责B.任命权完全归于皇帝C.中央政府掌控任官权D.选官关键在于内阁13.据记载,徐元庆之父被县尉所杀,后徐元庆杀县尉报父仇.审案时武则天主张无罪释放徐元庆,而大臣陈子昂建议,宜正国之法,置之以刑,然后旌其闾墓,嘉其徽烈.在激烈的争论后,依陈子昂的意见做出最后的判决.《新唐书》记载了8个类似的案件与争论.这反映了当时()A.专制皇权弱化B.宗法观念受到冲击C.地方吏治废弛D.注重礼法矛盾的调和14.有人评价说,宋朝一代,官员如天上银河里的星星;又有人说,宋朝一代,目不见官。
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北宋强化中央集权B.北宋官员人浮于事C.北宋科举考试的发展D.北宋吸取了前代的教训15.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16.宋朝“广开科举之门,俾bi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gui”,这表明宋代科举制的实行()A.影响了社会的价值取向B.使社会各阶层热衷科举C.扰乱了社会的秩序D.活跃了人们的思想17.它“是整个文官官僚机构的神经中枢,有权荐举官员,草拟诏书,并奏请皇帝批准,事实上对帝国范围内所有的文职官员的任命都有操控权”,该机构是()A.唐代尚书省B.元代中书省C.明代内阁D.清代军机处18.《明太祖实录》载:“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
今礼所言不得隔城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
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上述材料反映出明太祖()A.要抑制权臣,加强皇权B.要解除地方割据C.明了皇权与相权的冲突D.要改革官制19.《皇明祖训》载“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对此理解符合史实的是()A.成祖罢相,高度集权B.都察御史,行使监察C.权分六部,内阁统帅D.废除丞相,政治清明20.《清史稿》中记载:“先是世祖亲政,日至票本房,大学士司票拟,意任隆密。
康熙时,改内阁,分其职设翰林院。
雍正时,青海告警,复分其职设军机处……军机处军机大臣,无定员,由大学士、尚书、侍郎内特旨召入。
……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
……明降谕旨,述交内阁。
”由此可知军机处()A.大臣须由专人担任B.掌控军国大事决策权C.分化了内阁的权力D.主要为皇帝提供建议21.下列加强封建专制的措施,明清两朝共有的是()A.中央设内阁和六部B.设置军机处C.设立厂卫特务机构D.废除丞相22. (2014年高考天津文综)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与此相关的措施是:()A.秦朝设立御史大夫和太尉B.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C.北宋设立枢密使和通判D.元朝设立中书省23.(2014年高考山东文综)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24.“内阁”是中西方共有的政治概念。
中国明朝的内阁与西方国家内阁的最大不同是()A.掌握着最高的决策权B.是最高的行政机构C.行使立法和司法大权D.是皇权专制的产物25.(2014天津文综,13)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
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A.专制皇权B.中央集权C.检察权力D.对农民的控制二、解答题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武王克商,先有天下,其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
﹣﹣《左传• 昭公二十八年》材料二(楚庄王十六年,公元前598年)伐陈,杀夏征舒。
征舒碱其君,故杀之也。
已破陈,即县之。
(秦惠文王十三年,公元前312年)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
﹣﹣《史记》材料三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国,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为得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四中统、至元间……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
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统之。
﹣《元史•百官志》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诸侯的主要对象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提炼出相关的历史信息。
(3)材料三、四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哪些政治制度?这些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何共同影响?(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2.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地名),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史记〃周本纪》材料二:三年,(周)幽王嬖爱褒姒。
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
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
后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
周太史伯阳读史记(当时各国记载的历史皆称史记)曰“周亡矣。
”——《史记〃周本纪》材料三:“夏商周断代工程”与1996年正式设定,成为中国“九五”期间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为了使工程规定的目标能顺利实现,国务院成立了由国家科委副主任邓楠为组长、七个部委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李铁映、宋健二人为工程特别顾问。
聘任历史学家李学勤、碳—14专家李伯谦、天文学家席泽宗为工程“首席科学家”,主持由21位不同学科的专家组成的专家工作。
——陈宁《“夏商周断代工程”争议难平》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的对象有哪几类?(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西周的政治制度分析,为什么“周太史”发出“周亡矣”的感叹?(3)史料一般分为原始史料与二手史料两大类。
从研究西周历史的角度看,材料一、二所引用的史料属于哪一类?材料三中“夏商周断代工程”所采用研究方法有什么特点?3.中国古代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武帝时,只叫地方长官每年要选举些孝子廉吏,但后来孝廉充斥仕途,别的进仕之路都为之阻塞了,于是大家都争要为孝廉。
本来所谓孝廉,一种是孝子,另一种是廉吏。
后来规定每郡满二十万户口的只能举一个,如是则孝廉不分,仅成一个参政入仕的资格而已。
后来又请托舞弊,逼得朝廷于察举孝廉后再加上一番考试。
如是则全失却原来察举孝廉之用意。
从此以后,无论选举或考试,都是分区定额的。
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和经济文化进步的地区,都一样照人口比例来考选。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科举制大事年表请回答:(1) 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选官制的依据和方式前后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时期选官依据与汉代有何不同。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科举制演变的基本特征。
(3)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中国人才选拔制度的基本认识。
第一单元答案1—5:CBCBD 6—10:BCAAB 11—15:DCDAA 16---20:ABABC 21—25:ABBDA1.1)对象:王族;特点: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或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2)信息:春秋战国时期,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分封制崩溃;诸侯国往往在新征服的土地上设置郡县(或诸侯国内已经设置郡、县,或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争夺土地.(3)制度:郡县制度、行省制度.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为后世沿用(或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4)特点: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或从血缘世袭到皇帝任免);地方管理制度不断创新发展;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越来越强.2.(1)先代贵族、功臣、王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