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古诗四首
七上古诗全部
七上古诗全部【观沧海】(曹操"东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王湾"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二)、课外古诗词背诵【龟虽寿】(曹操东汉)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过故人庄】(孟浩然"唐)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唐)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夜雨寄北】(李商隐"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泊秦淮】(杜牧"唐)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浣溪沙】(晏殊"宋)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初一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四首
初一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四首《观沧海》【】曹操【朝代】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朝代】唐在容易的容易的秋天之后,布谷鸟钟,我听见你经过五条溪流。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王湾【朝代】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朝代】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主旨,体会思想感情。
2.通过朗读,我们可以欣赏诗歌中描绘的意境,并学会如何把握诗歌的意象。
3、激发学生诵读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
重难点:1、《观沧海》中“大海”这一意向的准确把握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的理解3、《次北固山下》中重点分析颈联蕴含的自然理趣4、《天净沙·秋思》中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结合《观沧海》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
3.品味语言,体验诗中描绘的壮丽景象。
4、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的博大胸怀和英雄气概。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一代枭雄曹操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话题,这一切都缘于河南省文物局的高调宣布--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被确定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在老百姓的眼里,他是阴险狡诈的白脸*雄;在读书人眼里,他是文才卓异的文坛巨擘;在政治家的眼里,他是叱咤风云的乱世枭雄;在历史家的眼里,他是雄才伟略的盖世英豪,真实的曹操是一位怎样的人呢:让我们通过一首诗来初步了解一下这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七年级上册第4课《四首古诗》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上册第4课《四首古诗》知识点整
理
这份文档旨在整理七年级上册第4课《四首古诗》的知识点。
以下为相关知识的概述:
诗歌介绍
- 诗歌是一种通过文字表达情感、描绘事物的艺术表达形式。
- 诗歌常常采用特殊的格式和韵律来传达情感和理念。
古诗欣赏
课文中包含了四首古诗,它们分别是:
1. 《登鹳雀楼》——王之涣
2. 《望庐山瀑布》——李白
3. 《春晓》——孟浩然
4. 《静夜思》——李白
以下对每首古诗进行简要介绍:
《登鹳雀楼》
- 作者:王之涣
- 描述了作者站在高楼之上,远眺山河景色的情景。
- 通过对景物描写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繁荣昌盛的美好
祝愿。
《望庐山瀑布》
- 作者:李白
- 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以及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 通过对大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
的热爱。
《春晓》
- 作者:孟浩然
- 描绘了春天清晨的美好景象。
-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述,表达了对生命和希望的讴歌。
《静夜思》
- 作者:李白
- 描绘了作者在寂静的夜晚思念远方亲人的情景。
- 通过对内心情感的抒发,表达了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以上就是七年级上册第4课《四首古诗》的知识点整理。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七年级语文古诗四首
七年级语文古诗四首古诗赏析是我们学习古代诗歌的一个难点,所以在七年级的时候我们一定要为以后打好基础。
下面是由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古诗四首赏析,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七年级语文古诗四首赏析(一)竹里馆唐代: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析此诗收录于《王右丞集笺注》,为《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七首。
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
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
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
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独具匠心,妙手回春的大手笔。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其实, 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
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
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七年级语文古诗四首赏析(二)逢入京使唐代: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赏析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
旅途的颠沛流离,思乡的肝肠寸断,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古诗的美妙之处在于其简洁而深刻的表达方式,古人用有限的文字,抒发出无限的情感。
在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中,我们学习了几首古诗,今天我将为大家分享其中的四首。
第一首古诗是《静夜思》。
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他在寒冷的夜晚独自思考生活的意义。
诗中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寂静的夜晚,「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作者通过对月光和霜的描绘,传达了他内心的孤独和思考。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文字,表达了人们对自身命运的思考,饱含哲理。
第二首古诗是《登鹳雀楼》。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描写的是他在登高的过程中所看到的壮丽景色。
诗中的描写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自然美的壮丽和壮阔。
这首诗中唱出了北国的辽阔和壮丽,给人一种豪迈的感觉。
第三首古诗是《春晓》。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他描绘了春天的美景。
整首诗洋溢着朝气蓬勃的春天气息,「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作者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让人感受到了春天的美丽和活力。
这首诗中展示了春天的魅力和生机勃勃的气息,令人心旷神怡。
第四首古诗是《望岳》。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杜甫的作品,是他对家乡的追思之作。
诗中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作者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以才思敏捷的文笔,展示了作者的才情和家国情怀。
以上是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中的四首古诗,每一首诗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和内涵。
它们以简洁、深刻的语言表达人们对生活、自然和家乡的感慨和思考。
古诗的存在让我们领略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
让我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继续领略和研究优秀古诗的魅力。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四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四首一、第一首《秋词》秋词刘禹锡〔唐代〕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赏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这首诗开篇就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直截了当地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
“自古”和“逢”,说出了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
接着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
“秋日胜春朝”,使用对比的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充满生机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直接说出自己的观点的方式抛出自己的看法。
为什么秋胜过春呢?先说了自己的看法,再作解释。
第三句体现了五言绝句中的第三句破局转折的结构性特点。
用一个场景感很强的画面来把诗歌的情感丰富度拉开。
诗人用特别典型有动感的具体事物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
蓝天白云秋高气爽一只飞速上升的白鹤冲破云霄,这句就一个感觉,动感十足。
这幅画面可以是看做对“秋日胜春朝”的解释。
第四句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里的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
字里行间作者那乐观的情怀。
如果说,上句侧重写秋的“形美”,那么这句则突出秋的“神韵”,使“秋日胜春朝”的观点表现得更鲜明,更有力度。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展现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这样的描写里面根本找不到什么悲凉的气息。
诗人随着自己的“诗情”,和想象驰骋于碧空之上。
于是,白鹤一飞冲霄是“实”,自己的诗情得旷远是“虚”。
这样的两句把“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自然而然就得出一种充满激情的感受。
这首诗,读起来根本读不到悲凉的感受,体会到的是博大的胸怀和高昂激越的气概。
二、第二首《夜雨寄北》夜雨寄北李商隐〔唐代〕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七年级上《古诗四首》赏析
七年级上《古诗四首》赏析《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1、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等军事著作。
其诗以慷慨悲壮、宏伟壮观著称。
著有《蒿里行》《短歌行》《苦寒行》《龟虽寿》《观沧海》等诗篇。
2、《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属于实写,描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属于想象的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3、中心思想:这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开阔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名句填空《观沧海》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极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
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
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表现草木欣欣向荣,生机无限。
3、“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秋风萧瑟,波浪滔天的雄伟壮观的情景。
4、“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四句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
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四句是互文见义,作者以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的宽广胸怀和豪迈气魄。
这为千古名句。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作者李白(701年-762年11月30日)?,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合称为“大李杜”。
?李白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
七上语文古诗四首笔记
七上语文古诗四首笔记以下是对七年级语文古诗四首的笔记,包括诗题、作者、主题、内容和艺术手法等:1. 《观沧海》作者:曹操主题:描绘大海的壮丽景色,表达诗人的豪情壮志。
内容: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艺术手法:作者通过写景和比喻的手法,将大海的壮丽景色和自己的豪情壮志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统一的渴望和追求。
2. 《次北固山下》作者:王湾主题:描绘江南水乡的美景,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
内容: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艺术手法:作者通过写景和寓情于景的手法,将江南水乡的美景和自己的思乡之情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3. 《钱塘湖春行》作者:白居易主题:描绘西湖春天的美景,表达诗人的闲适之情。
内容: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艺术手法:作者通过写景和寓情于景的手法,将西湖春天的美景和自己的闲适之情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4. 《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主题:描绘秋天的荒凉景象,表达诗人的羁旅之思。
内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艺术手法:作者通过意象和寓情于景的手法,将秋天的荒凉景象和自己的羁旅之思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四首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故乡
岑参
勉强
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强 欲 登 高 去,
无 人 送 酒 来。
可怜
遥 怜 故 园 菊,
应 傍 战 场 开。
靠近
诗词翻译
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 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 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我在远方 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大概 靠近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 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 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 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有《岑参 集》十卷,已佚。今有《岑嘉州集》七卷(或为八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四卷。
诗词解读
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诗词解读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李龟年:唐玄宗 时著名乐师,擅 长唱歌。安史之 乱后,流落江南。
经常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指殿中监崔涤, 唐玄宗的宠臣。
今湖南一带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春末。落花的寓意甚多,人衰 老飘零,社会的凋敝丧乱都在 其中。
李龟年
பைடு நூலகம்
诗词翻译
当年在岐王府里经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 也曾多次听到你的歌声。如今正是江南一派大好风光 的时候, (没想到)在这落花时节又与你重逢。
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诗人追忆 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及描 写现实两人重逢的场景, 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盛衰 变化的苍凉感叹,以及对 彼此现状的悲叹。
行
军
九
日 思 长
岑 参
安
故
园
作者名片
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江陵(今湖北荆州 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 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 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 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 其幕府判官。大历五年(770年)
七年级古诗上册必背
七年级古诗上册必背
七年级上册的必背古诗包括《观沧海》(曹操)、《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次北固山下》(王湾)、《天净沙·秋思》(马致远)等。
- 《观沧海》通过描绘大海的宽阔浩荡和山岛的耸立,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壮
志和胸怀;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则表达了作者对友人被贬官的关切和忧虑,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 《次北固山下》描绘了旅途中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的羁旅之情和对家乡的
思念;
- 《天净沙·秋思》则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的孤寂和忧愁。
此外,七年级上册的必背古诗还包括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杜牧的《泊秦淮》、晏殊的《浣溪沙》、杨万里的《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李清照的《如梦令》以及朱熹的《观书有感》等。
这些古诗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建议学生反复诵读,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四首古诗七年级上册
四首古诗七年级上册
1、《观沧海》东汉末年/三国·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七年级语文四首古诗知识点
七年级语文四首古诗知识点作为中华文化中的精髓之一,古诗词一直是中学语文教育的重点。
在七年级语文教学中,四首古诗《登高》、《悯农》、《静夜思》、《将进酒》都是必学素材,本文将详细介绍这四首古诗的核心知识点。
一、《登高》《登高》是唐代杜甫的诗作,诗中表达了诗人追求卓越和社会进步的理想抱负。
下面是该诗中的核心知识点:1.韵律和格律:诗的韵律是“押韵”,每两句韵尾的音要相同。
《登高》的韵律是“平仄押韵”。
格律是指诗的韵脚、格律要求各个部分间的平仄、押韵等。
《登高》的格律是“正二仄”、“平声韵”。
2.运用修辞手法:杜甫运用了大量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表达了对未来的热切期望和对自己的鞭策。
3.反衬手法:在对景描写中使用反衬手法,通过对比来突出人物的形象和内涵。
例如“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衬托,更加鲜明地表达了诗人的抱负。
二,《悯农》《悯农》是唐代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诗中展示了诗人对农民的怀念之情,关注农村现实,反映了唐代的农民生活状态。
下面是该诗中的核心知识点:1.运用形象生动的描写方式:白居易通过对农村生活的具体描写,表达了对农民的深情厚谊和自己的社会责任。
2.反映社会现实:唐代农民的生活困难,充满痛苦,白居易在诗中真实地反映了这种社会现实,进而引起社会对农民问题的关注和解决。
3.表达民生思想:在这首诗中,白居易深情地歌颂了农民创造的财富和对社会的贡献,更深刻地表达了对民生思想的关注。
三,《静夜思》《静夜思》是唐代李白的代表作品之一,诗中表达了诗人闲坐一夜的思想和情感,描写了一种宁静祥和的生活状态。
下面是该诗中的核心知识点:1.体裁和形式:《静夜思》为五言古诗,由三个短句组成,行数少、思想丰满,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2.意境营造:诗人通过对描写中的物象的细致、灵活和巧妙的运用,创造出了荒夜中宁静而柔美的意境。
3.形象描写:李白运用了生动的形象描写手法,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使得诗意得以更加鲜明地展现出来。
七年级上册古诗四首笔记
七年级上册古诗四首笔记一、原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二、作者及背景。
作者曹操,这是曹操在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行军到海边,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一时兴起所作。
三、字词解析。
1.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2. “碣石”:山名。
3. “澹澹”:水波摇动的样子。
就像你看到湖面上有风吹过,那水纹一层一层波动的样子,这里形容大海的波澜壮阔。
4. “竦峙”:高高地挺立。
你可以想象海中间那些山岛,像一个个高大的巨人站在那,很有气势。
5.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秋风呼呼地吹着,树叶沙沙作响,这种感觉就很萧瑟。
四、诗句赏析。
1.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开篇就点明了诗人的位置和他要做的事,简单直接,就像我们写作文开头说“今天我来到了一个很美的地方,我要好好看看”一样。
2.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这两句开始描写大海的景色了。
大海的水波动荡,那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中,一动一静,画面感超强。
你看,水在动,山岛像定海神针一样不动,多有趣的对比。
3.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这几句描写更细致了。
岛上树木茂盛,草也长得很茂密,但是秋风一吹,大海就涌起巨大的波涛。
感觉就像是先给你看一幅平静又生机勃勃的海岛图,然后突然来一阵秋风,大海就像被激怒了一样,波涛汹涌,特别有冲击力。
4.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几句可就厉害了。
诗人说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都是从大海里出来的;银河的星光闪烁,也好像是从大海里冒出来的。
这是一种超级夸张的写法,但又让人觉得大海真的很浩瀚,好像能包容一切。
就好像大海是一个超级大的魔法口袋,日月星辰都能装进去呢。
一、原文。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二、作者及背景。
作者李白。
王昌龄被贬官到龙标(今湖南黔阳),李白听到这个消息后,写了这首诗给他,表示同情和安慰。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诗四首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诗四首观沧海【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作者介绍: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译文:东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周围树木葱茏,各种草植生长茂盛。
萧瑟的风声传来,草木动摇,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天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
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注释:(1)观:欣赏。
(2)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3)碣(jié)石:山名。
碣石山,在现在河北昌黎。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4)沧:通“苍”,青绿色。
(5)海:渤海。
(6)何:多么。
(7)澹澹(dàn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8)竦峙(sǒngzhì):高高地耸立。
竦:通“耸”,高起。
峙,挺立。
(9)萧瑟(xiāosè):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10)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1)日月:太阳和月亮。
(12)若:如同,好像是。
(13)星汉:银河。
(14)幸:庆幸。
(15)甚:极其,很。
(16)至:极点。
(17)哉:语气词。
(18)幸甚至哉(zāi):真是幸运极了。
(19)以:用(歌以咏)。
(20)志:理想。
七上第一单元古诗四首
七上第一单元古诗四首原文:《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衍生注释:“东临碣石”:东行登上碣石山。
“以观沧海”:来观赏那苍茫的大海。
“水何澹澹”:海水多么宽阔浩荡。
“山岛竦峙”: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丛生”:树木和百草郁郁葱葱。
“百草丰茂”:各种草木茂盛。
“秋风萧瑟”: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
“洪波涌起”:海中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二、赏析:这首诗开篇就点明了观海的地点,展现出大海的壮阔景象。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草木繁茂,秋风呼啸,波涛汹涌,作者以其雄浑的笔力描绘出大海的万千气象。
接着通过想象,写出日月星辰似乎都出自大海,表现出大海的包容和伟大,也展现出作者的博大胸怀和宏伟抱负。
全诗语言质朴,意境开阔,气势磅礴。
三、作者介绍: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他在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了北方;在文学上,他的诗歌苍凉慷慨,富有气魄。
四、运用片段:在一次旅行中,我站在海边,望着那无边无际的大海,脑海中不禁浮现出“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的画面,仿佛自己也穿越时空,与曹操一同感受着这沧海的雄浑。
原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一、衍生注释:“杨花落尽子规啼”: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
“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听说你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希望它能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二、赏析:首句借景抒情,杨花飘落,子规啼叫,渲染出一种凄凉的氛围。
次句写出友人被贬的遥远和艰难。
后两句则想象奇特,将自己的愁心托付给明月,伴随友人前往贬谪之地,抒发了对友人的深切关怀和牵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上古诗四首
《七言古诗四首》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典型的诗歌体裁,也是我国古代文学最著名的四大体裁之一。
《七言古诗四首》分别由诗人杜甫、白居易、韩愈和王勃所作,这四首诗涉及历史、哲理、农耕生活等多个方面,描绘了古代伟大的人物和宏大的场景,深受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
第一首是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描绘的是一个晴天的夜晚,一位士大夫携手少女在江畔散步,寻找着江畔的春光。
诗中运用了“春风十里”、“落花时节又逢君”这样的比喻,表达出了夜晚江畔春意盎然的氛围,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二首是白居易的《静夜思》,这首诗描写了一个晚上,作者在寂静的夜晚中想念家乡,思念自己的亲人。
诗中运用了“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样的比喻,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他对生活的渴望和期盼。
第三首是韩愈的《春晓》,这首诗描写了一个春天的清晨,作者在春晓之时被惊醒,看到了周围的景象,并被激发出了对生活的憧憬。
诗中运用了“春眠不觉晓”、“野径云俱黑”这样的比喻,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情和渴望,以及他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
最后一首是王勃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描写了元二使安西出使西域的场景,作者以“西出阳关”、“苍梧洲”这样的比喻,来表现出元二使安西驰骋西域的壮丽景象,也表现出作者对安西的祝福之情。
《七言古诗四首》是中国古代文学中重要的文学体裁,它们涉及到历史、哲理、农耕生活等多个方面,把古代伟大的人物和宏大的场景展示给我们,以及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家乡的牵挂、对自然界的敬畏等,都深深地影响着中国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