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百家村两座战国墓
河北邯郸西小屯墓地HLM1001战国墓发掘简报
河北邯郸西小屯墓地HLM1001战国墓发掘简报第一篇范文河北邯郸西小屯墓地HLM1001战国墓发掘简报河北邯郸西小屯墓地HLM1001战国墓的发掘工作于2021年展开,此次发掘由我国考古学家团队主持,旨在揭示战国时期的社会风貌和历史文化。
墓地位于邯郸市丛台区西小屯村,地处华北平原,地理位置优越,墓葬数量众多,保存完好。
HLM1001战国墓是一座中型墓葬,墓室结构严谨,分为墓道、墓室和棺室三部分。
墓道为东西向,墓室南北向,墓室长3.8米,宽2.2米,高1.8米。
墓室四壁用红砖砌筑,券顶结构,保存状况良好。
棺室位于墓室西部,与墓室相连,长1.8米,宽1.2米,高0.8米,内置一副木质棺材,已朽烂。
在墓葬清理过程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丰富的随葬品,共计200余件。
其中,铜器、陶器、玉器、石器等应有尽有,反映了战国时期的生活习俗和工艺水平。
铜器以青铜礼器、兵器、生活用器为主,如鼎、簋、壶、盘等,造型精美,纹饰丰富。
陶器有陶罐、陶豆、陶壶等,以泥质灰陶和红陶为主,部分陶器上有绳纹、篮纹等装饰。
玉器有玉璧、玉佩、玉器等,石器有石刀、石斧等。
河北邯郸西小屯墓地HLM1001战国墓的发掘,不仅丰富了我国战国时期的考古资料,也为研究古代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在未来的工作中,考古学家将继续加强对这一时期墓葬的发掘与研究,揭示更多未知的历史秘密。
第二篇范文发掘地: 河北邯郸西小屯村 发掘时间: 2021年 发掘团队: 中国考古学家团队在2021年的一次考古发掘中,中国考古学家团队在河北邯郸西小屯村发现了一座编号为HLM1001的战国墓。
这座墓不仅提供了丰富的随葬品,而且为研究战国时期的社会生活、文化、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What(发现了什么)HLM1001是一座中型墓葬,结构包括墓道、墓室和棺室。
墓室四壁用红砖砌筑,券顶结构,保存状况良好。
棺室位于墓室西部,与墓室相连。
在墓葬清理过程中,考古学家发现了200余件随葬品,包括铜器、陶器、玉器和石器。
邯郸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邯郸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邯郸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05A、古遗址(35处)序号名称时代地点1 百家村西遗址新石器时代复兴区百家村西1000米2 彭家寨遗址新石器时代复兴区彭家寨村东3 百家村西北遗址东周复兴区百家村西北4 百家村东遗址战国复兴区百家村东5 温明殿遗址汉丛台区蔚庄村西6 香山遗址新石器时代峰峰矿区香山村西7 富田遗址商峰峰矿区富田村西8 界侯城遗址战国峰峰矿区界侯城村北9 苍龙庙遗址元、明、清峰峰矿区西佐村10 户村遗址新石器时代、商邯郸县户村东北11 薛庄遗址战国邯郸县薛庄村西北12 徘徊遗址新石器时代武安市徘徊村北13 东洞桑树地遗址新石器时代、商、战国武安市东洞村东南14 儒教遗址新石器时代武安市儒教村南50米15 城二庄遗址新石器时代武安市城二庄村东16 大温村东坡顶遗址新石器时代武安市大温村村北17 南文章遗址新石器时代武安市南文章村西南18 高坡遗址新石器时代武安市高坡村南19 伯延褡裢沟遗址商武安市伯延村西北20 罗峪遗址商武安市罗峪村东南21 龙泉陈家地遗址商武安市伯延村西北22 贺进古城址战国、汉武安市贺进村23 小店古城址战国、汉武安市小店村内24 新桥遗址旧石器时代涉县新桥村东25 寨上古城地遗址新石器时代涉县寨上村26 西阳城遗址新石器时代永年县西阳城村西南200米27 邓底遗址新石器时代永年县邓底村西200米28 辛庄遗址新石器时代永年县西辛庄村东南300米29 台口遗址新石器时代永年县台口村西南250米30 永合会张咀地遗址商永年县永合会村东北500米31 大石山遗址商永年县大石山村西1000米32 古城营城址汉、宋邱县城角村南33 高母营遗址战国成安县高母营村北34 元符寺遗址唐成安县东二祖村北35 西太平遗址新石器时代临漳县西太平村西北B、古墓葬(35处)序号名称时代地点36 百家村墓群战国、汉复兴区百家村西北37 西小屯墓群战国、汉复兴区西小屯村西、北38 郝村墓群汉复兴区郝村南侧39 王朗墓群汉复兴区王朗村西40 张庄桥墓群汉邯山区张庄桥村北、赵王城南侧41 车骑关墓群汉邯山区车骑关村东北42 崔庄汉墓汉峰峰矿区崔庄村西北43 李以唐墓明峰峰矿区西和村南44 乐毅墓战国邯郸县大乐堡村东北45 程三光家族墓群清邯郸县胡村西46 固镇棋盘地墓群战国、汉武安市固镇村西北300米47 紫罗墓群汉武安市柴油罗村西南48 郭资墓明武安市西马庄村西49 涂氏先茔清涉县白芟村50 东阳城墓汉永年县东阳城村东北1500米51 西?阳墓汉永年县西?村西北100米52 临洺关墓群汉永年县临洺关镇北西街村西1200米53 西召庄墓群汉永年县西召庄村西、北54 西洞头墓群汉永年县西洞头村西南55 小龙马墓群汉永年县小龙马村北一带56 北卷子墓群汉永年县北卷子村西南57 曲陌墓群汉永年县曲陌村南及东南58 前当头墓群汉永年县前当头村西南和西北59 后当头墓群汉永年县后当头村北和东北60 邱城汉墓汉邱县东门外1000米61 孙维城家庭墓群明邱县孙庄村西南500米62 蒋家庭墓群明邱县南辛店村西南500米63 邢伦家庭墓群明邱县古城营村西南500米64 刘嘉遇家庭墓群明邱县东枣园村东65 郭彬墓元大名县娘娘庙村东南66 西张庄墓群东汉肥乡县西张庄村南600米67 刘家寨墓东汉肥乡肥东刘家寨村西200米68 魏琳墓明肥乡县南屯庄村东500米69 秦家营墓唐成安县秦家营村70 吕家庄墓群宋成安县吕家庄村西北C、古建筑(47处)序号名称时代地点71 百家村经幢五代后周复兴区前百家村内72 通济桥明邯山区张庄桥村73 学步桥明丛台区北门外74 柳林桥明丛台区柳林桥村内75 北苏曹桥明、清丛台区北苏曹村内76 柳林水闸明丛台区西柳林村西约700米77 罗城头水闸明邯山区罗城头村北78 邯郸行宫清丛台区城内中街79 邯山书院清丛台区城内中街人民路南侧80 风月关明、清峰峰矿区黑龙洞村81 龙泉寺明、清、民国峰峰矿区后南台村82 和村崔府君庙明、清峰峰矿区和村83 义井龙王庙元、明、清峰峰矿区义井村南84 南吕固吕翁祠唐、清邯郸县南海吕固村东北85 西望庄十字阁明邯郸县西望庄村南86 西望庄老爷庙明邯郸县西望庄村东87 苏里闸明、清邯郸县苏里村北88 圣井岗清、民国邯郸县肖河村89 黄粱梦广济宫清邯郸县黄粱梦村90 重华寺清邯郸县北张庄村北91 南岗塔宋武安市南岗村92 峻极关明武安市奈何村西北2500米93 龙岩寺明、清武安市东万年村94 禅房寺明武安市禅房村村西95 冶陶南阁明武安市冶陶村内96 南河底南阁清武安市南河底村97 贺进十字阁清武安市贺进村内98 沙?戏楼清武安南沙?村99 常乐龙王庙元涉县常乐村100 完定寺元、明、清涉县中原村101 长生寺明、清涉县张家头村西102 奉仙寺明涉县东宇庄村103 寿圣寺天王殿明涉县偏城村104 普同塔明涉县史家庄村105 大庙明、清涉县更乐村内106 涉县城隍庙戏楼明涉县城里村107 国安寺明、清涉县太仓村108 磁县崔府君庙明磁县城关滏阳街109 云摩寨元磁县索庄110 西闸明磁县龙王庙111 高臾庙明磁县王街112 观音阁明永年县临铭关镇南街113 陈村清真寺明、清邱县陈村114 金北清真寺明、清大名县金北村内115 大名城明、清大名县城116 国教寺清成安县城西南117 任氏祠堂清临漳县香菜营村西D、石窟寺及摩崖造像(3处)118 皇姑庵石刻唐、明、清峰峰矿区寺后坡村119 白家庄摩崖造像北宋武安市白家庄村东北500米120 堂沟石窟隋、唐涉县木井村E、石刻(12处)121 邯郸碑林唐至民国邯郸市丛台公园内122 蔺相如回车巷纪念碑明、现代丛台区南城街123 隆庆寺石造像明邯郸县西召里村东124 柏林桥创建碑记金武安市柏林村西南桥下125 宗族茔元之志碑元武安市柏林村南126 李滕?墓碑明武安市南沟村西南500米127 滴翠岩碑刻明、清武安市阳邑村西南128 祥符寺石佛像隋涉县龙泉寺村129 莲花寺石佛像明涉县古台村东北130 莲亭诗碑清永年县广府北街路西五金厂院内131 陈氏墓石刻明大名县陈坟村东南132 重修灵惠齐圣广佐王庙之碑元F、近现代文化史迹(18处)133 王琴堂故居清丛台区东门里北街134 百家村惨案旧址1938 复兴区后百家村135 抗日地道1944 峰峰矿区西王看村136 玉皇庙马功岑纪念馆清、30年代邯郸县东扶仁村西137 小隐豹烈西碑1947 邯郸县小隐豹村东北138 百官司烈士祠堂抗日战争时期武安市百官村西139 李何林烈士碑抗日战争时期武安市柏林村内140 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办公室旧址40年代涉县弹音村141 太行行署礼堂旧址40年代涉县下温村142 偏成县殉国烈士纪念阁1946年涉县东鹿头村143 东鹿头烈士陵园1946 涉县东鹿头村144 响堂铺伏击战纪念碑70年代涉县响堂铺村145 武禹襄故居清永年县老城犯春街路西146 郭企之烈士纪念亭1956年曲周县老城东北角147 邱城惨案纪念碑30年代邱县南街148 郭隆真纪念碑1986年大名县西王庄村149 二十八烈士公墓1947年魏县南台头村150 肥乡县烈士陵园现代肥乡县陵园街北端路东A、古遗址(21处)编号名称时代地点1郝家垴遗址新石器、仰韶、龙山武安市康二城镇招贤村东南2 洞上遗址仰韶、商、战国武安市康二城镇洞上村南3 下流泉遗址龙山、汉武安市淑村镇下流泉村南4 清化东台遗址龙山武安市康二城镇清化村东5 大?远遗址龙山、商、战国武安市北安庄乡大?远村西北6 茶口遗址商早期武安市徘徊镇茶口村南7 北壕地、西壕地遗址战国武安市午汲镇午汲村北、西北8 小寺地遗址战国武安市午汲镇午汲村东9 北田村古城遗址战、汉武安市北安东乡北田村北10 崔炉冶铁遗址宋代武安市磁山镇崔炉村西11 北寨遗址元、清磁县陶泉乡北岔口村东北12 玄元庙遗址明代磁县花官营乡屯庄村内13 流泉寺遗址明、清磁县陶泉乡炉峰山腰14 永合会东北沟遗址西周永年县小永合会镇永二村东北15 西召庄遗址宋、元永年县永合会镇西召庄村西16 临洺关驿站明、清永年县临洺关镇北西街17 靳彭城遗址汉、北朝临漳县习文乡靳彭城村东18 鬼谷祠遗址明、清、近代临漳县香菜营乡盐食村南19 大名县城遗址金、元、明、清大名县城东南旧治中村20 庄户顶遗址汉、宋邱县旦寨乡古城营村西南21 魏县故城墙遗址明代魏县城关镇内B、古墓葬(17处)编号名称时代地点22 清化大冢战、汉武安市康二城镇清化村北23 火堆地古墓群战、汉武安市午汲镇均河村北24 相岗地古墓群战国、东汉武安市冶陶镇小固镇村东25 南田村古墓东汉武安市安乡南田村西26 西阳苑古墓汉代武安市邑城镇西阳苑村北27 邑城古墓群东汉武安市邑城镇邑城村南教场地28 毛遂墓(传说)战国永年县广府镇广府村西南29 西阳城墓群汉永年县西阳城村北、西北和村内30 代庄墓群汉永年县西阳城乡代庄村东和村东北31 胡瓒墓明永年县小龙马乡西张固村西北32 霍允猷家族墓群明邱县马头镇北孝固村西北33 段荣、段绍墓北齐曲周县白寨乡北油村34 西王封墓汉、北朝广平县北吴村乡西王封村北35 张氏古墓群明、清肥乡县元固乡三里堤村南36 康堤口罗氏墓群唐大名县大名镇北康堤口村、林村南37 张公瑾墓唐魏县边马乡边马村北38 崔东壁墓清魏县城关镇内C、古建筑(29处)编号名称时代地点39 野河塔宋武安市淑村镇野河村南40 玉峰塔宋武安市午汲镇玉泉岭东玉峰山上41 麒麟阁清武安市磁山镇下洛阳村北42 北安庄塔明武安市北安庄乡北安庄村南43 郭宝珠塔明武安土山乡西土山村北街44 武安市外城东门及内城北门明武安市武安镇东关街、北关街内45 沙?丁字阁明武安市贺进镇沙洺酒厂院内46 后白山长城明武安市活水乡后白山村西47 大军脑玉皇庙明、清武安市矿山镇上焦寺村东48 尖山云霄观明、清武安市北安庄乡粟山村南49 大智寺明、清武安市磁山镇中孔壁村东50 西土山九龙庙清武安市土山乡西土山东街51 西土山关帝庙清武安市土山乡西土山村内52 碧霞元君庙清武安市武镇教委家属院内53 东土山碧霞宫清武安市土山乡东土山村内54 后土行宫明、清武安市阳邑镇柏林村内55 南皎寺明磁县贾壁乡南皎村内56 黑龙庙明磁县贾壁乡双河村内57 炉峰山无梁殿及五龙宫遗址明磁县陶泉乡北王庄村西炉峰山58 石拱桥明磁县花官营乡石桥村东59 白土无梁殿清磁县白土镇白土村内60 奶奶庙戏楼清磁县陶泉乡韩庄村内61 磁县鼓楼明磁县县城内中山大街62 塔庄千佛塔明涉县辽城乡塔庄村内63 兴龙寺明涉县鹿头乡东安居村北64 南岗文昌阁清涉县城关镇南岗村西65 静因寺清涉县固新镇原曲村龙门山上66 柏台寺明、清涉县固新镇昭义村北67 秦师石塔明魏县大马村乡曹堤村南D、石窟寺及石刻(17处)编号名称时代地点68 黄土岩碑刻及遗址宋、明、清武安市贺进镇前临河村黄土岩水库69 千佛龛元武安市马家庄乡新庄村东北70 罗汉洞明、清武安市活水乡七步沟村西71 东艾口石窟北周磁县观台镇东艾口村西72 惠果寺石刻宋、明、清武安市贺进镇寺西村东73 碧霄山黄天后土庙碑刻明、清武安市阳邑镇柏林村北74 永宁寺碑刻明、清武安市管陶乡寺峪沟村内75 井峪村莲花洞碑刻明、清武安市活水乡井峪村西南300米76 九龙山碑刻明、清武安市马庄乡宋家井村东南77 下店庙石刻明、清武安市活水乡下店庙村内78 老爷山碑刻明、清武安市活水乡东常社村东79 瑞云庵石塔及石刻明、清武安市活水乡活水村村东80 唐帝庙碑刻金磁县观台镇乞伏村内81 天宝寨石刻元、明、清磁县陶泉乡华陀村云台山上82 兴龙山倒挂寨石刻明、清磁县白土镇羊城村北龙山顶83 聚龙山石刻明、清磁县陶泉乡南岔口村南84 泰山行宫九莲阁碑明大名县杨桥镇东海子村内E、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6处)编号名称时代地点85 和村万人坑烈士公墓民国三十四年峰峰矿区和村镇西和村村南86 梁沟兵工厂旧址抗日战争时期武安市管陶乡梁沟村西87 伯延房家、许家庄园清末、民国武安市伯延镇伯延村、先进街内88 淑村朱家庄园民国武安市淑村镇大淑村内89 贞节牌坊民国三年磁县贾壁乡新华村内90 中共磁县特别支部旧址1925年磁县时村营乡西小屋村内91 南关大石桥民国24年磁县磁州镇兴仁街和兴礼街之间92 观台六河沟煤矿烈士纪念碑抗日战争时期磁县观台镇观台中学前92 金得三烈士墓1950年磁县时村营乡下七垣村内94 毛泽东主席视察纪念馆1959年成安县道东堡乡道东堡村西95 裴香斋祠堂1945年魏县东代固乡东代固村内96 三世名医碑1931年大名北峰乡炉电村东路北97 第七师范学校校长谢台臣纪念碑民国大名师范院内98 宣圣会医院旧址1925年大名县政府院内99 王占元祠堂民国初馆陶县城胜利街100 晋冀鲁豫边区参议会1946年邯郸市邯山区硝场胡同内101 马服君赵奢墓战汉邯郸县三陵乡陈窑村西北300米处。
战国时期赵国王墓制度浅析——以邯郸赵国侯(王)墓葬为参考
赵国是战国七雄之一。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之领地,赵正式被列于诸侯,赵籍为赵烈侯,赵国成为战国时期重要诸侯国之一。
烈侯传位武侯,武侯传于敬侯赵章,公元前386年,敬侯于即位之初迁都邯郸,之后又传7代。
公元前228年,秦军攻陷邯郸,俘虏了赵幽缪王,赵国为秦国所灭。
赵都于邯郸阶段是其重要的统治期,也是强盛期,按照东周时诸侯国王墓“陵随城移、城陵相依”[1]的原则,如无特殊情况,迁都邯郸后,赵国侯(王)当葬在邯郸附近,这些赵国侯(王)墓葬体现出与墓主身份及时代特征相对应的王墓制度。
本文拟以河北邯郸赵国侯(王)墓葬的考古资料为参考,结合相关资料,对战国时期赵国王墓制度作浅显分析。
一、考古发现概况目前,河北邯郸附近发现多处带封土的大墓,其中包含赵敬侯及其之后多位赵侯(王)的陵墓(图一)。
由于相关考古工作相对零散,加之有些墓葬的考古工作并未全面开展,关于邯郸战国时期赵国侯(王)墓的研究*本研究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项目编号:17ZDA216)的阶段性成果战国时期赵国王墓制度浅析——以邯郸赵国侯(王)墓葬为参考*刘尊志(南开大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天津300350)【关键词】河北邯郸;战国;赵国;王墓制度【摘要】公元前386年,赵国迁都邯郸,多位赵国侯(王)死后葬在邯郸城附近。
今河北省邯郸市西北部发现多座战国时期的赵国侯(王)墓葬,这些墓葬在位置与分布、墓葬制度、墓外设施等方面充分体现出战国时期赵国王墓制度的内容、特征和内涵。
可以说,赵都邯郸时期,不仅促成赵国侯墓向王墓的变化,也完成了王墓向王陵的转变,为探讨战国时期王墓的发展及陵寝制度的初步形成提供了相应参考。
————————虽已有成果,但在墓葬分布及墓主归属等方面仍存在不同意见,下文在叙述考古发现概况时亦会对相关研究有所涉及。
(一)五陵台[2,3]今邯郸市丛台区和永年区(原邯郸县和永年县)交界处的丘陵地带有五组战国高等级墓葬,被称为“五陵台”,包含五个陵台的大陵区占地面积约为28平方公里。
古城邯郸概述
古城邯郸概述(作者:陈光唐)古城邯郸,历史悠久,其名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已载入《春秋·谷梁传》史籍。
战国时期是赵国的国都,也是华北冶铁业与商的中心,汉代为五大古都之一。
东汉以后随着华北的衰颓而日渐荒凉。
清末京汉铁路通车后又开始兴旺,新中国建立后,迅速得到恢复与发展,这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留下众多的古迹名胜和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传说,被称为“成语典故之乡”。
一、历史沿革和地位古城位于太行山东麓的华北平原,交通便利,资源富足,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发展社会经济过程中,历居领先地位。
司马光在他名著中有“邯郸之仓库实”的记述。
早在七八千年前的先民,就在这一带劈荆斩棘创建家园,留下了丰富的“磁山文化”遗址。
到了三千年的商代邯郸已是人口聚集,农业、手工业、商业比较发达的城邑,为商王朝都城殷的京畿之地。
《史记·殷本记》注中有“自盘庚徒殷至纣之灭,二百五十五年,更不徒都,纣时稍大其邑,南距朝歌,北据邯郸及沙丘,皆为离宫别馆”。
到了春秋时期,由于社会生产进一步发展,加上地理形势险要,在诸侯逐鹿中原的兼并战争中,邯郸为其争夺的主要目标,许多有名的战役均发生在这里。
最后为赵简子据有,赵氏以此为基地,逐步扩大实力,为建立赵国奠定了基础。
周安王16年(公元前386年)赵敬候看中了邯郸的地理形势与经济地位,把国都由中牟迁入邯郸。
迁都后的邯郸日渐发展,尤其是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后,国势更盛,北灭中山国,西北扩地至今包头市以北,号称“四战”强国。
都城邯郸随着赵国的强盛而步入繁荣的历史阶段。
邯郸为赵都,经八代国君,历158年。
战国时期的邯郸,不仅是赵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也是当时最负盛名的冶铁业与商业的中心。
《史记·货殖列传与吕不韦列传》中有“邯郸人郭纵以冶铁成业与王者寽富。
”大商贾吕不韦“贩贱卖贵家累千金”的记载。
秦统—后,建立郡县制,邯郸为邯郸郡的首府。
汉代的邯郸仍很繁荣,为五大古都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首饰饰品
1.头饰(1)笄是固定发髻的用具,原始社会普遍使用,春秋战国时期出土的实物,用木笄、玉笄、竹笄等。
据《仪礼》等书记载,女子年满15岁便视为成人,如已许嫁便可梳髻插笄。
如未许嫁,到20岁时也要举行笄礼。
女子成年叫及笄。
(2)梳篦是梳理头发的用具,也把梳篦插在头发上作装饰,春秋战国梳篦的形状,背部呈圆弧形,身部有对称纹饰。
山西侯马出土春秋时人纹陶范中女子的头上插着双角形篦,其背部作弯角形,与商周的梳篦背上缘近乎平直,背正中有突起物不同。
故也有人认为是角形冠。
春秋战国时期的实物,有河南淅川春秋墓的玉梳、山西长治分水岭春秋墓的竹梳、湖北江陵拍马山和四川青川战国墓出土的木梳等。
庐芹斋《中国古玉展览目录》所载两件战国玉梳的形状也如此。
再往后,梳的形状就向扁长而低的形状变化,梳齿也更多了,更便于使用。
2.耳饰玦小型的玦是古代从新石器时代流传下来的一种耳饰,春秋战国的玉玦,有圆形缺口素面无纹的,有雕琢成纹饰的,有呈柱状加缺口的。
中山国战国墓出土有夔龙首黄玉玦一件,广东曲江石峡墓出土有圆廓外4个半月形突饰的玉玦,玦的外形有呈柱形的,有呈椭圆形孔不居中的,有上宽下窄椭圆的。
湖南耒阳市一处距耒水600米的山坡上的春秋时越人墓出土水晶玦一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径19.5厘米的大玦,那是一种佩玦而非耳饰,象征决断。
如《白虎通》所说:“君子能决断则佩玦。
”《史记》记叙楚汉相争,在鸿门宴上,范增要楚霸王杀刘邦,几次用眼睛盯着项羽,并三次举所佩玉玦向项羽示意,项羽没有理会。
说明秦汉时期仍有在腰间佩玦的习惯。
1983年在河南光山县宝相寺春秋早期黄君孟墓出土龙纹玉玦一双。
战国时期的耳坠制作已很精美。
3.颈饰颈饰是原始社会就很普遍的装饰,春秋战国时代的颈饰出土不少,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出土颈饰,其中一件系由许多不同形状的〓组成,其余为〓形器及一小系璧。
安徽寿县蔡侯墓出土绿松石1518粒,均有穿孔,大小不一,装一盒中,又有穿孔骨珠139粒。
春秋战国时期的首饰佩饰
1.头饰(1)笄是固定发髻的用具,原始社会普遍使用,春秋战国时期出土的实物,用木笄、玉笄、竹笄等。
据《仪礼》等书记载,女子年满15岁便视为成人,如已许嫁便可梳髻插笄。
如未许嫁,到20岁时也要举行笄礼。
女子成年叫及笄。
(2)梳篦是梳理头发的用具,也把梳篦插在头发上作装饰,春秋战国梳篦的形状,背部呈圆弧形,身部有对称纹饰。
山西侯马出土春秋时人纹陶范中女子的头上插着双角形篦,其背部作弯角形,与商周的梳篦背上缘近乎平直,背正中有突起物不同。
故也有人认为是角形冠。
春秋战国时期的实物,有河南淅川春秋墓的玉梳、山西长治分水岭春秋墓的竹梳、湖北江陵拍马山和四川青川战国墓出土的木梳等。
庐芹斋《中国古玉展览目录》所载两件战国玉梳的形状也如此。
再往后,梳的形状就向扁长而低的形状变化,梳齿也更多了,更便于使用。
2.耳饰玦小型的玦是古代从新石器时代流传下来的一种耳饰,春秋战国的玉玦,有圆形缺口素面无纹的,有雕琢成纹饰的,有呈柱状加缺口的。
中山国战国墓出土有夔龙首黄玉玦一件,广东曲江石峡墓出土有圆廓外4个半月形突饰的玉玦,玦的外形有呈柱形的,有呈椭圆形孔不居中的,有上宽下窄椭圆的。
湖南耒阳市一处距耒水600米的山坡上的春秋时越人墓出土水晶玦一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径19.5厘米的大玦,那是一种佩玦而非耳饰,象征决断。
如《白虎通》所说:“君子能决断则佩玦。
”《史记》记叙楚汉相争,在鸿门宴上,范增要楚霸王杀刘邦,几次用眼睛盯着项羽,并三次举所佩玉玦向项羽示意,项羽没有理会。
说明秦汉时期仍有在腰间佩玦的习惯。
1983年在河南光山县宝相寺春秋早期黄君孟墓出土龙纹玉玦一双。
战国时期的耳坠制作已很精美。
3.颈饰颈饰是原始社会就很普遍的装饰,春秋战国时代的颈饰出土不少,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出土颈饰,其中一件系由许多不同形状的〓组成,其余为〓形器及一小系璧。
安徽寿县蔡侯墓出土绿松石1518粒,均有穿孔,大小不一,装一盒中,又有穿孔骨珠139粒。
邯郸赵王陵墓的位置在哪里
邯郸赵王陵墓的位置在哪里战国赵王陵墓群,由5座陵墓组成位于邯郸市,赵王墓的具体位置在哪里呢?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邯郸永年赵王陵墓园,欢迎阅读!邯郸永年赵王陵墓园战国赵王陵墓群,由5座陵墓组成位于邯郸市西北15公里处紫山东麓的丘陵地带,气势宏伟、十分壮观,是战国时期“七雄”之一的赵国帝王寝陵,是河北省乃至全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帝王陵之一,历经2300多年的风雨侵袭,但整体保存完整,其陵墓的规摸为中外史学界誉为最早的“东方金字塔”。
赵王陵墓园是永年县民政局主管的生态化墓园,位于永年县界河店乡温窑村西,战国赵王陵1号2号陵中间,距市中心18公里,距永年县城4公里。
赵国君主是谁邯郸之战发生在公元前公元前259至公元前257年,那时正由赵孝成王即位。
赵孝成王一生守卫邯郸、退却秦军、开辟疆土,但是在他在位的时期,赵国国势逐渐转衰。
公元前245年,赵王去世,太子即位。
赵孝成王名为赵丹。
刚即位时,秦国攻打赵国,夺去了赵国三座城池。
眼看着秦国还要继续攻打赵国,赵王向齐国求救。
齐国回复说把赵王的弟弟长安君当作人质送到齐国,齐国才出兵。
最后,长安君依照约定前往齐国,齐国出兵为赵国解围,这算是孝成王第一次联合齐国阻挡了秦国的进攻。
赵王曾经做过一个梦,史官告诫赵王不要贪做不该做的事情。
公元前262年,秦国进攻韩国上党,韩军不愿投降,就派使者出使赵国,称要上党即将被秦国攻下,可是韩国宁愿把上党给赵国也不想给秦国。
赵孝成王知道上党被秦国士兵围住,出兵去救上党。
当时的臣子都提醒赵王这是韩国想嫁祸给赵国,可是赵王不听。
秦国看到廉颇来到上党,设计让赵孝成王派赵括接替廉颇,把廉颇调回赵国。
蔺相如知晓这件事劝告赵王不要这么做,可惜赵王我行我素。
后秦国大胜赵国,赵括被杀,赵军全军覆没。
至此,赵国国运大衰。
其实赵王还是一个比较稳健的君王。
他在位的时候,有一班著名的文臣武将,也算精心治国,只是后来犯了些错误,力不从心了。
赵王陵墓园管理办法一、要认真开展清理整顿公墓的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组织民政、公安、土地、工商等有关部门,集中一段时间开展清理整顿公墓的工作。
邯郸百家村M6发掘简报
道 自南 向北有三道残存墙基 ,残高 0 ~1 . . 4 5 米 ,北 部和 中部 的墙 基均 为 墓室 内分 割墓 室 墙基 的延续 , 南部墙基与墓室内南墙相连 , 甬 道底 部 为砖 平铺 地 面 。甬道 靠近 墓道 部分 发 现有 圆木竖 直排 列 痕迹 ,应 为封 闭 墓室 时使 用, 残存墙基上有木板平铺残留痕迹 。 主室 位于 M 墓 葬结 构的 中间位置 。 6
发 掘 。该 墓 葬位 于 后 百 家村 村 西 约 7 5米 的 台地 之 上 ,向 南 10米 为 沁 河 ( 0 图
一
) 。此 次 发 掘 的这 座 墓 葬 属 于 邯 郸
市文物保 护单位百家村墓群 , 编号为 M6 现简 报如 下 。 ,
一
、
墓葬 形 制
1封 土 、
发 掘前墓 葬地表 的封土破 坏严
主 室 的北 壁 、 壁 、 壁 东 侧 的上 部 均 遭 破 东 南
2墓 葬结 构 、 M6为 土坑 竖 穴砖 室 墓 , 向 1。 , 方 4 由墓 道、 甬道 、 室 、 主 西侧 室 、 藏 坑组 成 ( 埋 图二 ) 。 墓道 位 于 主室 东侧 , 高南 低 , 北 呈斜 坡 状 通 向墓 室 , 长 1. , 部 开 口处 已遭 残 27米 北
—
∞
嘲
A
一
0( 0I 嘲 q 黼
一 一一 一 …
A
图二
M 6平 剖 面 图
灰 色 土块 的五花 土 , 层 厚度 不 均 , 夯 内含 大量
甬道
位 于 主墓 室东 部 ,东 接墓 道 。 甬
礓石块 , 包含有泥质灰 陶器残片 ; 三次夯土 第 主要 为 黄 褐 色 土 掺 杂 黑灰 色 土 块 , 土质 为粉 末 状 , 密 , 层 质量 较差 。三次夯 土特点 是 致 夯 夯筑 质量 不 高 , 夯层 01 . 5~04 米 不 等 , .S 夯窝
赵国的社会生活
第十四章赵国的社会生活第十四章赵国的社会生活一上层社会的礼仪朝觐、会盟之礼朝觐之礼,是诸侯觐见天子的一种礼仪,其作用原为明君臣之义(《礼记·经解》),天子在户牖之间站立,诸侯北面觐见天子称为觐;天子站立在门屏之问,诸公东面、诸侯西面日朝(《礼记·曲礼下》)。
西周时期的制度为五年一朝,进入春秋时期以后,随着西周礼制遭到破坏,诸侯朝觐天子之礼也遭到破坏。
在诸侯争霸战争中,取得霸主地位的诸侯率领其他小国诸侯朝见天子,朝觐之礼变成为诸侯争霸过程中所提出的"尊王攘夷"口号的表现形式。
春秋时期的赵氏,是依附于晋国的一支重要族氏,它的地位只是诸侯之卿,按周礼是没有朝见周天子的资格的。
春秋时期,周天子地位下降,诸侯王势力大增。
到春秋末年,政治权力的重心进一步下移,在各诸侯国也出现了政在私门的状况。
周天子为了维护自己摇摇欲坠的统治,开始拉拢一些诸侯之卿。
鲁昭公二十二年'(前520年),周王室发生王子朝之乱,周天子被赶出京城。
鲁昭公二十五年,为了平定周王室之乱,晋国派赵简子与诸侯会于黄父(今山西沁水西北),赵筒子命令诸侯国的大夫"输王粟,具戍人"。
在参加这次谋平王室的行动中,赵筒子以此次行动指挥者的身份朝觐了周天子,周天子封赵简子为命卿。
晋国正卿赵简子应用何种礼节朝觐周天子,这对赵简子来说确实是一件不太明白的事,于是赵简子向参加盟会的子大叔询问揖让周旋之礼。
当子大叔告诉他这只是仪,而非礼的时候,这位晋国正卿就更加感到茫然不解。
子大叔给赵简子讲述了一套"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的理论,这使赵筒子眼界大开,表示要终身守此言。
周天子为了表示对赵简子的感激之情,用隆重的礼仪招待了赵简子。
1988年在太原金胜村发现的春秋晚期至战国初期的大墓,据学者研究,此墓即为赵筒子大墓,此墓的头箱所置青铜礼器,与《仪礼·聘礼》中"饪一牢在西,鼎九,羞鼎三;腥一牢在东,鼎七;堂上之馔八,西夹六"即诸侯聘礼之仪的记载完全一致,这可能就是赵简子朝见周天子时周天子享简子所用礼器规格。
赵国冶铜、冶铁技术的研究
摘要战国时期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战国时期赵国的科学技术也不例外,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尤其是在冶铜、冶铁技术上。
通过对史料记载及考古中出土的文物进行研究,来讨论赵国在冶铜、冶铁技术上的发展。
赵国在冶铜技术,有着先进的冶铸、装饰工艺,在青铜造型、纹饰艺术上技术含量也是很高的。
在冶铁技术上,对鼓风方法进行了改进,冶铸生铁时也开始使用高炉,而且出现了铸铁柔化处理技术,也开始使用铁范。
赵国冶铜、冶铁技术的发展对赵国国家实力的增强,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不能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赵国冶铜冶铁目录摘要 (1)外文页 (2)1 序言 (4)2 赵国冶铜技术的发展 (4)2.1 先进的冶铸、装饰工艺 (4)2.2 青铜造型、纹饰艺术 (5)3 赵国冶铁技术的发展 (5)3.1鼓风方法的改进 (6)3.2 高炉冶铸生铁技术的使用 (6)3.3 铸铁柔化处理技术的出现 (6)3.4 铁范的使用 (7)参考文献 (7)致谢 ................................................................. ..8赵国冶铜、冶铁技术的发展1 引言战国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关键性的重大变革和发展时期。
战国时期各国处在连年的合纵连横与兼并战争中,然而各国的合纵连横与兼并战争与其国家实力是密不可分的,要想掌握其主动权必须拥有强大国家实力。
科学技术在其中就占有了重要的地位。
战国时期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例如,在农业、数学、力学、天文学、历法、冶炼等方面。
尤其是在冶铜、冶铁技术上。
但由于战国时期各国位置、经济发展水平等各方面的原因,冶铜、冶铁技术发展的程度是有一定的不同的。
赵国的疆域包括今陕西省的东北部,今山西省的中部,并延伸向东北部、东南部,兼有今河北省的东南部,并涉及今山东省西边的一角和今河南省的北端,其都城原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公元前四二四年赵献子即位后迁都至中牟(今河南鹤壁西),公元前三八六年赵敬侯迁都至邯郸(今河北邯郸)。
邯郸景点介绍作文
邯郸景点介绍作文
邯郸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地处华北平原南部,东临渤海,西依太行,北连京津,南接中原。
邯郸是一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也是一座正在建设中的现代化城市。
下面,就让我介绍一下邯郸的景点吧!
赵王陵
赵王陵位于邯郸市西南10公里处的丛台区北关大街与东关街交汇处。
这里地势平坦,风景优美。
是一座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风景名胜区。
赵王陵景区由三部分组成:一是陵冢;二是古墓群;三是龙化河。
陵冢为秦始皇的父亲赵胜之墓,位于陵冢村西,高5米,底边长7.5米。
墓前有碑楼一座。
墓前有碑二通,一为《大元至正通宝》,一为元至正年间所立;一为元至正年间所立。
墓道前立碑刻,上刻元、明、清历代碑4通,其中明碑2通,有碑文2通。
墓冢周围松柏成林,景色宜人。
古墓群位于陵冢村南1.5公里处的东关街东侧,是我国古代墓葬的典型代表之一。
共有墓群5座:西北两座为西周墓;东南两座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西南一座为汉代墓。
—— 1 —1 —。
邯郸百家村两座战国墓
邯郸市人 民路是市 区一条东西 向主干
道 ,人 民路西延 工程所 涉及 的百家村 位于赵 邯郸故城 大北城城 西 。墓 葬位 于沁河北 岸 台
地之 上 , 后百 家村 村 西约 7 5米 , 向南 10米 0
置 陪 葬器物 , 壁龛 宽 1 米 , 06米 , 04 . 1 高 . 深 -
厘米 ( 图三 , ) 1。 盖 豆 3件 。子 母 口 , 细柄 , 座 似喇 叭 底
铜尖 状物
3件 。一段 较粗 , 一段 细 , 一
端器 表残 留 明显缠绕 织物 的痕 迹 ,具体 功能
不 详 。标 本 M 1: 9 O 1 ,长 1 . 米 ,直 径 1 6厘
03 07 米 ( .~ . 厘 图三 ,2 。 1)
盍
0
● .. . .. . J . .. . ・. . . .. . -. .
1 。M 1: 6 唇 微侈 , 圈足 , 件 O 1, 假 器
8 米 0厘
口一端 凸出一 流 。 口径 l. 88厘米 , 底径 92厘 .
图二
MO 1平 面 图
1 碗 2 .筒形 器 3 6 壶 47 8 1 、 … 1豆 5 1 型 壹 、0球
邯 郸 百家村 两座 战 国墓
河北 省 文物研 究 所
( 北 石家庄 003 ) 河 5 0 1
【 关键词 】 市; 邯郸 百家村 ; 国墓葬; 战 发掘 【 摘 要 】 0 年 4月- 0 为配合邯郸市人民路 西延工程 , 2 8 0 1 月, 河北省文物研 究所对工程涉及的百家村村西
发现的 2 座战 国墓葬进行 了 发掘 , 获得一批较为重要的考古资料 , 为进一步研究赵 国的墓 葬结构 、 葬特点 、 丧 等
晋与韩赵魏青铜器_杜廼松
团结报/2010年/11月/25日/第008版文史周刊史藏晋与韩赵魏青铜器著名学者、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杜廼松西周初期封叔虞于唐,至其子燮父将国名改称晋。
在山西侯马、太原等地曾发现不少春秋晋墓,较典型的有1961年发现的侯马市上马村13号墓和1987年发现的太原市金胜村251号大墓。
上马13号墓,出土铜器有:鼎7、鑑2、方壶2、簋4、簠2、甗1、鬲2、盘5、匜1,以及戈、矛、镞、工具等。
两件铜鼎的铭文相同,器主为徐国庚儿。
铭文对研究晋、徐关系有着重要价值。
墓内出土一种兵器为矩,可勾可刺,是异形戟形器,罕见。
太原金胜村251号大墓,随葬品有3千余件,仅青铜器就出土1402件,数量多,品类多,包括礼乐器、兵器、车马器、工具和生活用品。
礼乐器有鼎、鬲、甗、豆、簠、壶、鸟兽尊、鉴、罍、匜、钅和、盘、炭盘、勺、编鎛等;兵器有戈、戟、钺、矛、剑、镞等;车马器有衔、当卢、铃等;工具有斧、锛、刀、锥、削、锯、凿、针等;生活用器有灶、钵、缸、釜、镜、带钩、耳杯、量具等。
251号墓时代属春秋晚期,墓主是赵国高级贵族卿或上大夫。
在这些铜器中,许多器物都非常令人注目,其中如通高100厘米、口径104厘米、250多公斤重的大鼎,是春秋时代罕见的大镬鼎。
几件大鉴同出一墓,也是少见到的。
铜瓠壶和鸟尊优美华丽,前者有鸟盖和兽状鋬,盖、鋬以链相连。
后者全身饰鳞羽纹,与传出土太原,今藏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的“子作弄鸟”尊如出一模,应是艺术杰作。
虎扼鹰纹铜戈形象生动,整体风格似今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馆的吴王寿梦戈。
从中也可窥见晋吴文化之相互影响。
从这批青铜器铸造技术看,多采用春秋时期已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即拍印法、嵌错技术、悍接技术等等。
这是晋国青铜器铸造业水平的体现。
三家分晋后的韩、赵、魏铜器墓也曾发现很多,列举如下:1954年初,曾对长治市分水岭战国墓进行发掘,出土大批青铜器,其中9座战国墓内,出土有鼎、簋、鬲、豆、簠、敦、壶、盘、匜、鑑等,以及兵器、车马器、服饰器等等。
从邯钢出土铜器看赵国贵族墓葬区域doc
∙从邯钢出土铜器看赵国贵族墓葬区域0∙郝良真赵建朝来源:先秦两汉赵文化研究0∙∙简介:1989年5月,在邯郸市复兴路彭家寨村东南的邯郸钢铁公司北大门外基本建设工程中,(原解放军4691部队北大门为邯钢北大门,今邯钢北大门在其北,开于复兴路南侧,距原北大门约0.5公里)发现了数座战国墓。
但由于该墓群在基本建设中遭到了严重破坏,其墓葬的结构与文化面貌被彻底扰乱,无法进行科学的考古发掘。
在其中的一座墓中采集了鼎、甗、盘、匜5件青铜器和部分陶器标本,其它大量的随葬器物丧失殆尽0∙三、从邯钢出土铜器看赵国贵族墓葬区域01989年5月,在邯郸市复兴路彭家寨村东南的邯郸钢铁公司北大门外基本建设工程中,(原解放军4691部队北大门为邯钢北大门,今邯钢北大门在其北,开于复兴路南侧,距原北大门约0.5公里)发现了数座战国墓。
但由于该墓群在基本建设中遭到了严重破坏,其墓葬的结构与文化面貌被彻底扰乱,无法进行科学的考古发掘。
在其中的一座墓中采集了鼎、甗、盘、匜5件青铜器和部分陶器标本,其它大量的随葬器物丧失殆尽。
据当时的建筑工人介绍,该墓还有其它铜器,已散失不明,从其描述器物形状看,可能还有两件青铜镦,其具体的尺寸和纹饰已不清楚。
1 994年,邯郸市文物管理处将这批青铜器移交邯郸市博物馆收藏(出土文物见彩图二十三)。
0邯钢北大门战国墓应属彭家寨墓群的一部分,(彭家寨原村因邯钢扩建今已搬迁至其东北2公里处,称彭家寨新村。
)其中出土铜器的这座墓是目前在邯郸发现的战国时期陪葬青铜器最多的一处墓葬,其墓主人的身份地位较高。
现将这批铜器刊要如下:铜鼎二件鼎Ⅰ(见图1):器身略为球形体,鼎盖呈覆盆形,其上等距分置三个扁环钮,深鼓腹,子母口,附耳,圜形底。
通高31.1厘米,器身口径28厘米,盖口径30厘米,腹径31厘米,重约5800克。
器盖中心为素圆,外饰三周花纹带,内圈为交体龙纹(拓片1),外两圈均饰勾连雷纹饰(拓片2),盖上三扁环钮均饰绳索纹,鼎两侧附耳正面饰蟠螭纹(拓片3),耳侧面饰绳索纹(拓片4),器腹纹饰以一条横弦纹界开,分上下两圈,且上宽下窄,均饰勾连雷纹(拓片5)。
春秋战国时期邯郸金砖墓群财富和权力的象征
春秋战国时期邯郸金砖墓群财富和权力的象征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个时期,邯郸地区出现了一处重要的墓群——邯郸金砖墓群。
这个墓群不仅仅是一处古代墓葬,更是财富和权力的象征。
本文将从墓群的发现、墓葬的特点以及墓葬中的财富和权力象征等方面进行探讨。
邯郸金砖墓群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发现的,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
这个墓群包括了大量的墓葬,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一座金砖墓。
这座金砖墓是一座砖石结构的墓葬,墓室内有大量的金银器、玉器、青铜器等贵重的文物。
这些文物的数量和质量都非常惊人,显示出墓主人的极高的社会地位和财富。
邯郸金砖墓群中的墓葬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首先,墓葬的规模非常大,墓室内有多个房间,墓道也非常长。
这些墓葬的规模之大,显示出墓主人的高贵身份和显赫地位。
其次,墓葬中的文物非常丰富,包括了金银器、玉器、青铜器等各种贵重的器物。
这些文物的数量和质量都非常高,显示出墓主人的巨大财富和奢华生活。
再次,墓葬中的壁画和石刻也非常精美,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宗教信仰。
这些壁画和石刻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对当时社会和文化的珍贵记录。
邯郸金砖墓群中的财富和权力象征主要体现在墓葬中的文物上。
首先,金银器是墓葬中最为显眼的财富象征。
金银器在古代是非常珍贵的贵重物品,只有极少数人才能拥有。
墓葬中的金银器数量众多,显示出墓主人的巨大财富和地位。
其次,玉器也是墓葬中的重要财富象征。
玉器在古代被视为吉祥之物,具有神秘和神圣的意义。
墓葬中的玉器数量众多,显示出墓主人的高贵身份和宗教信仰。
再次,青铜器也是墓葬中的重要财富象征。
青铜器在古代是贵族阶层的专属物品,具有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墓葬中的青铜器数量众多,显示出墓主人的高贵身份和权力。
邯郸金砖墓群的发现对于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墓葬中的文物可以为我们提供关于当时社会生活和宗教信仰的重要线索。
河北邯郸百家村战国墓
作者: 孙德海
作者机构: 河北省文化局文化工作队
出版物刊名: 考古
页码: 613-634页
主题词: 战国墓葬;标本;长方形;图版;筒形器;邯郸;考古发掘;古墓葬;穿孔;河北省
摘要: <正> 百家村古墓葬的发掘工作,是在1957和1959两年当中进行的:第一次,即1957年的发掘工作规模较小,清理了8座战国墓;第二次于1959年,由河北省文化学院同学在此实习,共清理了战国墓41座、汉墓10座两次共计发掘战国墓49座、汉墓10座。
在1957年间,北京大学、河北省文化局邯郸考古发掘队,也曾在此进行了一次发掘工作,共发掘古墓32座。
这一部分材料,将由北京大学负责整理。
战国赵王陵二号陵出士文物述论
作者: 刘天鹰;陈斌
作者机构: 河北省邯郸市博物馆
出版物刊名: 文物世界
页码: 12-14页
主题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战国时期;王陵;述论;丘陵地;邯郸市;河北省;永年县
摘要:战国时期赵王陵墓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北省邯郸市西北紫山东麓的丘陵地带,背靠太行紫山,环以沁河、滏水,山环水抱。
陵区占地近30平方公里。
现有5座高大的陵台,呈西南东北方向分布排列在起自邯郸县周窑村至永年县温窑村,蜿蜒数十里,气势恢宏壮观。
这五座王陵自成体系,均筑有高大的陵台,以自然山丘为基,周围夯筑土坝,内填土石而成,。
邯郸百家村M6发掘简报
邯郸百家村M6发掘简报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期刊名称】《文物春秋》
【年(卷),期】2011(000)001
【摘要】2008年4月-10月,为配合邯郸市人民路西延工程,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工程涉及的百家村村西区域的1座汉代墓葬进行了发掘,获得一批较为重要的考古资料,为进一步研究邯郸地区汉代贵族墓葬结构、丧葬特点、等级制度及经济文化发展状况提供了实物资料.
【总页数】6页(P51-56)
【作者】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邯郸市南湖小区古墓葬发掘简报邯郸市 [J], 邯郸文物保护研究所
2.邯郸百家村两座战国墓 [J],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3.陕西澄城刘家洼芮国遗址东Ⅰ区墓地M6发掘简报 [J],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渭南市博物馆;澄城县文化和旅游局
4.陕西咸阳韩家村北周墓发掘简报 [J], 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5.场所记忆视角下工厂单位社区遗产更新研究
——以邯郸市邯钢百家村社区为例 [J], 白梅;朱永强;连海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邯郸百家村两座战国墓
作者: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来源:《文物春秋》2009年第04期
[关键词]邯郸市;百家村;战国墓葬;发掘
[摘要]2008年4月~10月,为配合邯郸市人民路西延工程,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工程涉及的百家村村西发现的2座战国墓葬进行了发掘,获得一批较为重要的考古资料,为进一步研究赵国的墓葬结构、丧葬特点、等级制度及经济文化发展状况提供了实物资料。
邯郸市人民路是市区一条东西向主干道,人民路西延工程所涉及的百家村位于赵邯郸故城大北城城西。
墓葬位于沁河北岸台地之上,后百家村村西约75米,向南100米为沁河(图一)。
此次共发掘墓葬两座,编号为2008HBM01、2008HBM02(以下简称M01、M02),现简报如下。
一、M01
1、墓葬形制
M01位于邯郸市文物保护单位百家村墓群M6的东南部,发掘前曾归属于M6的附属设施。
M01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向100,由于建筑物的破坏,原来的墓壁除西壁保存完整外,其余均遭破坏。
M01深4.2米,口较大,底略小,距开口3.6米处存在二层台,二层台的东部偏南搁置陪葬器物,二层台距墓底0.6米。
墓室内东部偏南有一壁龛用来放置陪葬器物,壁龛宽1.1米,高0.6米,深0.4米。
由于地下水位较高,墓底的葬具、人骨均朽毁不可辨(图二)。
2、出土器物
除铜饰件外,均为陶器。
碗1件。
M01:1,直口微敛,弧壁平底。
口径17.4厘米,底径6.8厘米,高6.7厘米。
壶2件。
颈部较短,鼓腹,假圈足,器盖之上附莲瓣钮四个,器身饰有弦纹。
标本M01:3,口径14厘米,底径10厘米,高33.4厘米(图三,1)。
盖豆3件。
子母口,细柄,底座似喇叭形,圈钮浅盘形盖,圈钮沿部敞口,下腹较深,底座宽平。
标本M01:13,口径18厘米,腹径18.8厘米,通高24厘米(图三,2)。
筒形器1件。
M01:2,微敞口,器壁较直而稍有弧度,平底,器身饰以弦纹。
口径11.6厘米,底径84厘米,高13.6厘米(图三,3)。
匹1件。
M01:15,口部近圆形,前端带流,浅弧腹,平底。
口径12厘米,高4.4厘米(图三,4)。
豆4件。
两大两小,形制相同。
浅盘,圆柱细长柄,底座似喇叭形。
标本M01:4,盘径10.4厘米,高13.6厘米。
标本M01:8,盘径12.8厘米,高17.2厘米(图三,5)。
球形壶2件。
小口,圆唇,短颈,溜肩,长圆腹,实心底,较厚。
标本M01:10,口径4.8厘米,底径6.4厘米,高12.8厘米(图三,6)。
鼎2件。
覆钵形盖,子母口,扁圆腹,外附方形立耳,蹄形足,器盖上附3个对称的方台形钮。
标本M01:9,口径21.6厘米,腹径24厘米,通高21.2厘米(图三,7)。
鸟柱盆1件。
M01:18,直口、弧壁,平底,中央有一支柱,上托一鸟形。
口径24厘米,底径10厘米,通高13.6厘米(图三,8)。
盉1件。
M01:16,唇微侈,假圈足,器口一端凸出一流。
口径18.8厘米,底径9.2厘
米,高11.2厘米(图三,9)。
盆1件。
M01:17,直口微敛,弧壁平底,内壁近底部饰有一圈锯齿纹。
口径23.2厘米,底径9.6厘米,高9.2厘米(图三,10)。
铜饰件1件。
M01:20,环状,一端平直伸出,伸出部穿孔,环部饰有纹饰。
口径2.1厘米(图三,11)。
铜尖状物3件。
一段较粗,一段细,一端器表残留明显缠绕织物的痕迹,具体功能不详。
标本M01:19,长11.6厘米,直径0.3~0.7厘米(图三,12)。
二、M02
1、墓葬形制
该墓是在发掘M6埋藏坑扩方时发现的,位于M6南6米处,东边紧挨M6埋藏坑,东7.5米处为M01。
M02为近正方形土坑竖穴墓,墓向100°。
墓口东西长2.30米,南北宽2.25米。
墓圹内填五花土,经夯筑后填实。
深2.55~2.7米,口较大,底略小,距开口2.25米处存在二层台,二层台距墓底0.3—0.42米。
两具棺,一南一北搁置,中间被二层台分隔开,北部编号为
M02Ⅰ,南部编号为M02Ⅱ。
M02Ⅰ葬具为木棺,东西长1.6米,南北宽0.45米,残高0.09米。
棺内存有人骨一具,东西向摆放,头东脚西,仰身直肢,面向上,朽毁严重。
头部北边放置骨器、铜镜、石质带钩各一件,根据人骨初步断定为女性。
M02Ⅱ仅存棺痕迹,东西长1.65米,南北宽0.78米,残高0.15米。
未发现人骨痕迹,出土有铜印、铜环、剑摽、铜质带钩各1件,贝饰件8件(图四)。
2、出土器物
石质带钩1件。
M02I:1,钩端已损毁,腹部呈弧面,背面残存方形钮。
残长10.3厘米,宽1.6厘米(图五,1)。
铜镜1件。
M02 I:2,锈蚀严重。
宽缘,方形钮座,其外饰有纹饰,主纹是四山字纹,地纹为枝叶纹。
直径9.5厘米,厚0.5厘米。
骨器1件。
M02I:3,圆柱状,一端略细,通体磨光。
长4.2厘米,直径0.9~1.3厘米(图五,2)。
铜带钩1件。
M02Ⅱ:8,呈琵琶状,钩端为兽头形,锈蚀不可辨。
腹部呈弧面鼓起,背面有一圆形钮。
长6.4厘米,宽1厘米(图五,5)。
剑搡1件。
M02Ⅱ:3,石质。
平面呈梯形,一端略小,两边薄,中间厚,细端面有一孔。
宽5厘米,高3.6厘米,最厚处1.2厘米(图五,6)。
铜环1件。
M02Ⅱ:6,素面。
直径2.7厘米(图五,7)。
铜印1件。
M02Ⅱ:7,覆盝形,上有半球形钮,下为正方形座,印面有“邮口”两字,字迹清晰。
通高1.3厘米,印面边长1.2×1.2厘米(图五,8)。
贝饰件8件。
标本M02Ⅱ:1,扇贝形,长4.5厘米,宽4厘米(图五,3)。
标本
M02Ⅱ:5,贝形,长2.5厘米(图五,4)。
三、结语
M01、M02位于邯郸市百家村战国墓群中,这里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墓葬区域,其发掘无疑为研究赵国的墓葬结构、丧葬特点、等级制度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M01为土坑竖穴,平面的长宽比例接近1,和以往发掘过的百家村墓葬基本相似。
其中的陪葬物品搁置在二层台上和陶器置于东壁龛内,与百家村战国墓的M51、M52、M24相同。
由此分析,M01应为战国时期的小型墓葬。
其出土的陶器为鼎、豆、壶、匝组合,以及筒形器、鸟柱盆、球形壶等,均与以往百家村战国墓葬出土的器物相同。
其中的陶叵呈圆形,陶鼎、陶壶、盖豆等器物上出现有压磨暗纹,这些均属于战国晚期特征。
因此,M01的年代应在战国晚期。
M01的陶器组合为2鼎、2壶、4豆,其墓主人身份应在士—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