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佛学词汇引证(红尘、宿命、释悟、轮回、苦海、六道)
佛家诗词 佛教的诗词鉴赏
佛家诗词佛教的诗词鉴赏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佛家诗词,以及佛教的诗词鉴赏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精选有关佛的经典诗句精选有关佛的经典诗句经典九: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经典十: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经典十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应作如是观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槎枒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
游云居怀古明代:真可千尺盘桓到上方,云居萧索实堪伤。
赵州关外秋风冷,佛印桥头夜月凉。
唐宋碑题文字古,苏黄翰墨藓苔苍。
最怜清净金仙地,返作豪门放牧场。
赞美佛教的诗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惠能禅师红尘梦似蜉蝣,浮生于我真虚幻。
云动风动天亦动,水流岸不动,风不止,我自心不乱。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译文: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就像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拭,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关于赞美佛的诗句关于赞美佛的诗句赞美佛教的诗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惠能禅师红尘梦似蜉蝣,浮生于我真虚幻。
云动风动天亦动,水流岸不动,风不止,我自心不乱。
关于佛家修行的诗句(形容修行的诗句有哪些)关于佛家修行的诗句(形容修行的诗句有哪些)盘膝坐来中夜后佛家诗词,飞蛾扑灭佛前灯。
--石屋清珙憨山德清底事分明在已弓,不须向外问穷通。
但能角处回光照,莫被尘劳困主公。
颂平常心是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有关修道佛家诗词的诗句如下;《离思》元稹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玩松竹二首》白居易吾亦爱吾庐,庐中乐吾道。
前松后修竹,偃卧可终老。
《移家入新宅》白居易取兴或寄酒,放情不过诗。
何必苦修道,此即是无为。
关于佛家的诗句赠琴僧太古清音发指端,月当松顶夜堂寒,悲风流水多呜咽,不听希声不用弹。
--雪窦重显送僧之金陵胜游生末迹,杳自狎时群。
关于六道的诗句
关于六道的诗句
1、悟时超、十地三乘,凝滞四生六道。
--出自:冯尊师《苏武慢·试问禅关》
2、轮回六道不停,结业不能除却。
--出自:宝志《大乘赞十首·其六》
3、三界人蠢蠢,六道人茫茫。
--出自:寒山《诗三百三首》
4、蚁巡环未息,六道乱纷纷。
--出自:寒山《诗三百三首》
5、张王李赵权时姓,六道三途事似麻。
--出自:寒山《诗三百三首》
6、冢间瞻死尸,六道不干我。
--出自:寒山《诗三百三首》
7、三界兮如焰,六道兮如幻,圣贤出世兮如电。
--出自:道常《乐道歌(《灯录》作「获珠吟」)》
8、四生六道一光中,狂夫犹自问弥勒,我亦当年学空寂,一得无心便休息。
--出自:修雅《闻诵《法华经》歌》
9、十方三世兮无我安排,六道四生兮非吾行伍。
--出自:释正觉《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默默之语》。
十首禅意诗词,红尘修行,禅意人生
集Ancien一C hin es e Lx-e rei u reS ea rc h十首禅意诗词,红尘修行,禅意人生O佚名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修行偈颂》【宋代】神秀人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秀是北宗禅的创始人。
他将人的身心比做菩提树与明镜台。
人身本是佛身,心性也本来清净。
只是由于执着,生起了相对间识,以致于经常为尘垢所染。
因此,要保持心的澄明清净,就必须“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即通过坚韧不拨的修习,才能渐次领悟到佛理而成为佛。
神秀的诗偈,形象地浓缩了佛家修持过程的三个阶段:戒、定、慧,这三个阶段体现着佛教基本世界观。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终南别业》【唐代】1: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王维的诗与画极富禅机禅意,文学史上尊他为“诗佛”。
“水穷处”指的是什么?登山时溯流而上,走到最后溪流不见了。
登山者索性坐下来,看见山岭上云朵涌起。
原来水上了天了,变成了云,云又可以变成雨,到时山涧又会有水了,何必绝望?人生境界也是如此。
从水穷到云起到下雨的过程,正如一个人在修行过程中遇到很大的困难,有身体的障碍,有心理的障碍,还有环境的障碍。
如果因此而退心,就要把念头回到初发心的观点上。
初发心时什么也没有,但回溯当时的情形再看看目前,不是已经走了相当长的路了吗?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颂平常心是道》【宋代】慧开禅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这几句诗有着高山流水的味道,天生有些人一看就能明白。
禅宗讲究顿悟,这首诗在某种程度上也给未开悟者呈现了以手指月的姿势。
闲事,也即烦心之事。
关键在于是否能在任何环境中都找到通往风花雪月的境界之路。
春天有百花,夏天有凉风,秋天有明月,冬天有白雪,风、花、雪、月这些在不同时刻都能象征着令人心境豁达之意的事物,便是开悟的人能够保持淡定从容的绵绵无绝之力。
鸠摩罗什翻译的经典词语
鸠摩罗什翻译的经典词语
鸠摩罗什是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翻译家,他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创造了许多经典的词语。
以下是一些鸠摩罗什翻译的经典词语:
1. 无常:指世间一切事物都是无常变化的,常被用于表达无常性和世事变化的真理。
2. 空:指一切现象皆为空性,无实独立存在的本质。
3. 缘起:指一切存在皆因缘聚合而成,没有单独、独立存在的实体。
4. 心如木石:指心思定静如同木头石头一样,没有思维和活动。
5. 因果:指因果关系,即一切现象都有其因果关系,不是孤立存在的。
6. 般若:指智慧,超越世俗常识的智慧。
7. 身心:指心与身体,表达心与身体的关系及心身的统一性。
8. 三世:指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时期。
9. 自性:指事物的本来面目,事物所固有的特性。
10. 地狱:指佛教中的六道轮回之一,是一种痛苦苦难的存在
状态。
这些词语在佛教教义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鸠摩罗什翻译工作的重要成果,也对后世的佛教理论和修行起到了重要影响。
40个基础佛学名词详解
40个基础佛学名词详解以下是40个基础佛学名词的详解:1. 佛陀 (Buddha): 佛教的创始人,也被称为释迦牟尼。
他通过修行和觉悟,成为一个完全觉醒的人,指导众生达到解脱和智慧。
2. 法 (Dharma): 法指的是佛陀的教导和教义。
它包括一系列关于生命和宇宙的真理和指导。
3. 巴利经 (Pali Canon): 是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记录了佛陀的教导和教义。
4. 因果 (Karma): 因果是一个基本的佛教概念,指的是个人行为的结果。
根据佛教,每个人的行为将产生相应的结果,好的行为将带来好的结果,恶行将带来痛苦和困难。
5. 悟 (Enlightenment): 悟是指一个人通过修行和觉察,超越痛苦和无明,实现心灵的觉醒和解脱。
6. 涅槃 (Nirvana): 涅槃是指完全解脱和自由的状态。
在佛教中,涅槃是通过消除痛苦和欲望而达到的。
7. 四圣谛 (Four Noble Truths): 是佛陀的核心教义之一,包括存在苦、苦的起因、苦的终结和达到终结的路径。
8. 八正道 (Eightfold Path): 八正道是一个指导修行的路径,包括正确的理解、思想、言行、生活、努力、念、定和禅定。
9. 三宝 (Three Jewels): 佛教信徒依赖的三个重要支持。
它们是佛陀、法和僧伽 (佛教修行者的集体)。
10. 慈悲 (Compassion): 对所有众生的无私关心和爱心。
慈悲是佛教中重要的品质,也被视为培养智慧和修行的关键。
11. 戒律 (Precepts): 是佛教徒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规则。
这些规定鼓励道德行为和避免伤害他人。
12. 禅定 (Meditation): 通过冥想和专注的修行方法,让思维平静,并提高心灵的觉醒和洞察力。
13. 无我 (Anatta): 是佛教的一个关键概念,指的是没有永恒、自体或独立存在的个体。
佛教认为个体是由无数的无常、无我和无实的元素组成。
14. 空 (Sunyata): 是佛教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指的是一切事物的本质是无自性、空无和不可分割的。
南宋词中的宗教与佛教意蕴
南宋词中的宗教与佛教意蕴概述南宋时期,佛教在中国的影响力日益增长,成为当时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宋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也融入了丰富的宗教与佛教意蕴。
本文将着重探讨南宋词中所展现的宗教与佛教元素,并分析其意义和影响。
1. 宗教观念对南宋词人的影响佛教思想在南宋时期广泛传播,深深地影响了当时诗人们的创作。
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心灵与超越南宋词中常出现对内心世界和超越尘世束缚的追求。
这种追求可以追溯到佛教中关于内心修炼和超度众生的理念。
通过写景抒怀、描绘禅定心境等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于解脱和超越世俗纷扰的渴望。
1.2 缘起缘灭佛教强调因果轮回及生命无常,这种观念在南宋词中得到了体现。
词人们常以鲜明的缘起缘灭的意象来描绘人生和世事的无常与变幻,表达了他们对于生命短暂性及无常性的深刻思考。
1.3 空灵雅致南宋词追求简约、清新和空灵的艺术风格,与佛教注重心静、境静和虚无之义相契合。
通过精炼而富有意境的文字表达,传递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审美情趣。
2. 佛教意象在南宋词中的运用南宋词中经常出现一些具有佛教色彩的意象和符号。
这些意象包括:2.1 山水与禅意南宋时期盛行山水画风,在词中也经常出现对自然山水景物及其中所蕴含的禅修哲学的描绘。
通过描写山水之美,表达作者对于平淡宁静、超越尘世束缚之境地的追求。
2.2 花鸟昆虫与生命觉悟佛教倡导舍离欲望,以物我一体的觉悟看待世界。
在南宋词中,对花鸟昆虫的描写常常超越了表面形象,折射出对于生命平凡而珍贵的领悟。
2.3 和尚与禅机和尚形象在南宋词中也经常出现,承载着佛教智慧和禅修境界的象征意义。
通过塑造和尚形象,词人们探讨了心灵修炼、宿命与自由、人生哲理等主题。
3. 佛教意蕴对南宋词艺术的影响南宋词中融入了宗教与佛教意蕴,使得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更加富有内涵和情感。
具体影响体现在以下方面:3.1 突破传统佛教思想为南宋词提供了突破传统束缚的基础。
宗教元素的引入使得南宋词不再受到旧有文体格局和题材限制,刷新了文学表达方式。
赞美红尘摆渡的诗句
赞美红尘摆渡的诗句红尘摆渡是一个广为人知的词汇,它常常被用来描述人生中的沉浮起伏、喜怒哀乐。
它源于佛教,意味着生死轮回的过程,人们通过过往的经历不断领悟生命的真谛。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关于赞美红尘摆渡的诗句,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之美。
1. “红尘几多风雨,浮生一瞬沧桑。
摆渡相逢繁华,一片芳香荡漾。
”——这是一首描绘人生过程的诗句,在浮生中经历风雨沧桑,但在红尘中相遇,却又感受到了芳香的味道。
2. “望尽人间繁华事,总不寻常之境地。
此心不念红尘事,自度几许清凉天地。
”——这首诗句表达了对红尘轮回的看法,人们不须沉迷于繁华事务之中,而是要以自己的方式去寻找几许清凉天地。
3. “红尘苦短,雪泥鸿爪。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这一句著名的诗句来自晏殊的《人月圆》。
它在揭示“红尘”短暂的同时,勉励人们勇于行善,不要过于追求前程。
4. “人生冷暖自知,修道求真道路迢迢。
且看红尘万象变幻,智者顺势而为。
”——这是一首赞美智慧的诗句,它告诉我们要以修道求真为目标,顺应着红尘变幻的规律来行动。
5. “缘起缘灭,轮回生死。
悟法自在,浮生有涯。
”——这首诗句符合佛学的思想体系,它表达了命运的轮回和自主觉悟的状态,而人生则仍旧是有限的。
6. “沧海桑田世事多,红尘茫茫无所依。
如若心灵勇气足,遇事皆能秉真理。
”——这首诗句强调了心灵的力量,只要我们具有勇气和决心,不管是面对什么样的困境,都能够秉持真理。
7. “沉浮红尘之上,心无旁骛才能懂得。
命定风雨,美好往往不期而至。
”——这是一首饱含人生哲学的诗句,告诉人们红尘世上的命运和不确定性,我们要以专注和平静的心态来面对。
8. “世事如棋,一步踏错,全盘皆输。
而红尘之上,胜负却非永恒。
”——这首诗句以象棋比喻人生,强调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即为我们的行动设置目标并掌握机会。
在诗句中赞美红尘摆渡,是在赞美人生,一种温情地表达对生命的敬畏和赞美。
红尘摆渡,只有跳出人性的琐碎,和心灵的固执,我们才能看到大千世界的辽阔,和命运的千姿百态。
佛教用语大全
佛教用语一瞥十大经典佛教用语: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经典二:不可说。
(有些话是不能说出来的。
一旦失口,往往一丝脆弱的牵伴都会断掉,纵然痛惜也)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经典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经典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经典十: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宗教方面的知识,尤其是佛教知识,在成语中比比皆是。
许多我们随口说出或随手写出的成语,都源于宗教经典。
例如:“当头棒喝”,是佛教禅宗用语。
禅宗和尚接待初学的人,常不问情由,即给予一棒,或大喝一声,要对方不假思索地立即回答问题,以考验其对佛理的领会程度。
“顶礼膜拜”是佛教徒拜佛敬神时两种敬礼方式,顶礼是以自己的头叩拜在佛的脚下,膜拜是两手放在额上,跪下叩头。
行最敬礼时,两肘、双膝和头部都着地,就叫“五体投地”。
“四大皆空”,佛教把坚、湿、暖、动四种性能,称为“四大”,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空的。
“面壁九年”用来比喻刻苦学习和钻研,源自中国佛教禅宗创始人菩提达摩在嵩山少林寺面壁静坐九年不渝的故事。
有一个高僧能用秘密的咒语把神龙请下来,另一个高僧能以锡杖将两头激烈争斗、愤怒咆哮的猛虎分开,使之各奔前程,这就是佛教“降龙伏虎”的故事。
此外,还有现身说法,不二法门,大慈大悲,万劫不复,大千世界等。
“三教九流”,儒教、道教、佛教称为“三教”,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称为“九流”。
“三位一体”,基督教称耶和华为圣父、耶稣为圣子、圣父圣子共有的神的性质为圣灵。
“六神无主”,道教认为人的心、肺、肝、肾、脾、胆各有神灵主宰,称为“六神”。
佛教把“过去、现在、未来”叫做“三生”,人得到极好的机会就叫“三生有幸”。
佛教八苦在苏轼词作中的体现
佛教八苦在苏轼词作中的体现•相关推荐佛教八苦在苏轼词作中的体现佛教八苦在苏轼词作中的体现宋文婕(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摘要:苏轼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奇才,学界对他性格的认识主要停留在其乐观旷达的一面,而忽视了其人生的苦和内心的苦。
事实上,苏轼的生平遭遇及宗教信仰都包含了苦难因素,但是饱受苦难的苏轼词却在表面显得旷达,这又跟后天性格及佛教对其影响有关。
佛教伴随着苏轼一生,苦难也一直伴随着他,佛教“八苦”在其词中都有很具体的反映。
关键词:苏轼;苦;佛教;八苦中图分类号:I20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385(2010)06-0079-05一、前言· 提到苏轼,大家对他的印象莫不是乐观、旷达、狂放,就算身陷囹圄也能坦然面对,林语堂先生对其评价最具代表性———“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这一观点在学界影响颇大,对此笔者持保留意见。
李泽厚的《美的历程》认为苏轼是悲观厌世者,对此观点笔者亦不敢苟同,但这启发我们可以从另一角度来研究苏轼。
通过对苏轼生平、思想、创作的认真了解分析,笔者认为苏轼性格深处是悲观大于乐观,内心深处是苦大于乐的。
他外在表现的超脱旷达是对自身苦难的消解,反过来也是一种变相的加强,使其内心的苦愈加浓烈了。
从苏轼生前至今学界对其已有全面的研究,从研究现状来看,只有少数论文是指出了苏轼的“苦”,但论述不尽全面。
还没有直接论述苏轼之“苦”的表现、其内苦外乐的原因及“苦”在其词作中的反映。
基于此,本文将对此进行尝试性论述,因苏轼一生与佛教甚有渊源,文中论述的“苦”也特指佛教中的“八苦”。
二、苏轼的苦苏轼青年时代就亲炙佛法,后习染渐深。
佛教修行的主旨在于引导人们看破红尘,脱离这受苦受难的尘世,使人们最终离苦得乐。
苏轼好佛也是为了吸取佛理,求得心泰神宁,超然洒脱。
苏轼要想通过佛法超脱苦难,必定对佛教的苦谛有了解。
“苦谛”是佛教的理论基础。
《中阿含·象变喻经》云:“云何苦圣谛?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阴苦。
古代经典佛家诗词及出处
古代经典佛家诗词及出处从佛经文学到僧人文学进而延伸到文人文学,形成了中国佛教文学一脉相承的发展过程。
那么今天小编就和你聊聊古代经典佛家诗词及出处,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古代经典佛家诗词及出处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如世巧幻师,幻作诸男女;彼虚空性,犹实幻生。
而同时代的文人也以凄美的笔墨抒写了同样的生命情调:人生譬朝露,居世多屯蹇。
忧艰常早至,欢会常苦晚。
念当奉时役,去尔日遥远。
遣车迎子还,空往复空返。
省书情凄怆,临食不能饭……既得结大义,欢乐苦不足。
念当远离别,思念叙款曲。
……浮云起高山,悲风激深谷。
(秦嘉《赠妇诗》三首之一、二,《汉诗》卷六,第186—187页) 这是东汉桓帝后期诗人秦嘉《赠妇诗》的一、二首,诗中充满了人生的悲苦和空幻。
之后,人生之苦尤其成为建安诗人普遍伤叹的主旋律:生命易衰之苦、战争残酷之苦、恩爱离别之苦、空房独守之苦、饥寒交迫之苦、仕途不遇之苦、命如草芥之苦、壮志未酬之苦,等等,这一切使得“建安风骨”的深层意蕴中凝结了一个“苦”字: 欢日尚少,戚日苦多。
(《汉乐府?善哉行》,《汉诗》卷九,第266页)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
(蔡琰《悲愤诗》,《汉诗》卷七,第200页)如此苦不堪言,是此前中国文人较少表达的。
因此,当人生之苦的喟叹难以真正解决文人内心深处的矛盾时,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便把人生之苦与本体性的空、幻(梦)联系在一起。
把佛教的苦、空、幻纳入自己的人生观中,使之成为其人生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从秦嘉在诗中率先使用了譬喻人生短暂的“朝露”、“浮云”后,这两个内典中的高频语词也成了汉晋文人诗文中的常用语。
我们先看“朝露”: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魏诗》卷一,第349页)惟人之生,忽若朝露。
促促百年,行暮。
(曹丕《曹苍舒诔》,《全三国文》卷七,第1092页)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
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
自顾非金石,咄唶令心悲。
[转]文化中国:佛诗五十首
[转]文化中国:佛诗五十首龙山散人文化中国:佛诗五十首人生是苦。
佛教精华在于“苦”、“空”两字。
从“苦”入“空”,跳出轮回苦海,精入于神,入于涅槃澄明之境,便就离苦得乐,获大自在。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
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
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
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
佛说彼岸,无生无死,无悲无苦,无欲无求,是忘记悲苦的极乐世界。
以诗言佛,籍诗探源。
吾不信佛,独赏佛诗。
01.怀大都千佛寺唐·憨山忆昔千花七宝台,一花一叶一如来。
不知近日花闲佛,可似当年震法雷。
02.空手南北朝·善慧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人在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03.千家饭南北朝·契此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
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
04.插秧诗南北朝·契此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05.有物南北朝·善慧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
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
06.和无名法师《秋夜草堂寺禅房月下》诗梁·刘孝先幽人住山北,月上照山东。
洞户临松径,虚窗隐竹丛。
山林避炎影,步径逐凉风。
平云断高岫,长河隔净空。
数萤流暗草,一鸟宿疏桐。
兴逸烟宵上,神闲宇宙中。
还思城阙下,何异处樊笼。
07.东林寺诗梁·刘孝绰月殿耀朱幡,风轮和宝铎。
朝猿响薨栋,夜水声帷箔。
08.入若邪溪诗梁·王籍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09.开善寺诗梁·阴铿鹫岭春光遍,王城野望通。
登临情不极,萧散趣无穷。
莺随入户树,花逐下山风。
栋里归云白,窗外落晖红。
古石何年卧,枯树几春空?淹留惜未及,幽桂在芳丛。
10.赠法和颂后秦·鸠摩罗什心山育明德,留熏万由延。
哀鸾孤桐上,清音彻九天。
11.陵峰采药触兴为诗晋·帛道猷连峰数千里,修林带平津。
云过远山翳,风至梗荒榛。
茅茨隐不见,鸡鸣知有人。
宋词中的佛教禅意
宋词中的佛教禅意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其中既有婉约细腻的爱情描写,也有咏史抒怀的豪放洒脱,而其中的一部分词作却融入了佛教禅意,让人在阅读之间仿佛与佛法相互交融。
在宋代的文人雅士中,有一部分仰慕佛教,嗜读佛经,因此在他们的作品中不难发现诸多佛教元素。
唐宋之际,由于佛教的普及,佛教禅宗也逐渐融入文学创作之中。
诗人常以忙忙碌碌的尘世为背景,以禅宗的平和境界为心境,表达对生活的领悟和人生的思考。
例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这首词把“十年生死”和“不思量自难忘”联系起来,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体现了对佛教禅宗中“常中”、“无我”的理念的领悟。
词人感叹人生如梦,生死轮回,只是尘世间匆匆过客,应当超脱于纷扰烦恼之外。
又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有云:“人生无根易逝兮,往来如此而终者。
”辛弃疾以元夕为背景,为读者塑造了一个充满禅意的境界。
人生无常,行为如水流,逝者如斯,如何应对这无常与离别?这是辛弃疾在这首词中探索的命题,也是佛教禅宗智慧提出的。
还有一首韩愈的《春日》:“近寒食,春日游。
迎歌返舞,扶桑楡。
翠华眉颦,金舆整妆。
”这首诗通过借景抒怀的手法,展现了鲍照追求平静、宁静的心境。
人们常说“春风化雨”,这里的“近寒食”、春日游,都寄托了一种抒发情怀的愿望,也代表了佛教禅宗中对自然的敬畏与推崇。
在宋词中,佛教禅意也以无缝地融入词作之中,如辛弃疾的《贺新郎·闺怨》:“新岁初开宴,客散残灯,京口千门,万户皆扃。
”这首词以喜庆的场景为背景,抒发了人生短暂、时光易逝的主题,同时暗示了生命如梦幻,物是人非的佛教观念。
宋词中的佛教禅意让人在欣赏之余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
词人们以低回的笔触,以醉人的音调,以微妙的意象塑造了一个个宁静清净的境界。
佛教的智慧给了这些文人思考人生、升华情感的可能,也让词作更具韵律和哲理。
宋词中的佛教禅意,无论是表现在意象塑造上还是深度体验上,都让这些作品超越了尘世感官的限制,引领读者进入更高层次、更纯粹的世界。
原来汉语中的这些词都来源于佛教
原来汉语中的这些词都来源于佛教
“投机”:彻悟的意思,合乎佛祖的心机谓之投机。
“单刀直入”:禅宗高僧启发学者须直截痛快,不依经论文句,斩尽葛藤(分别杂念),故以单刀直入为喻。
“当头棒喝”:禅门认为佛法不可思议,开口即错,动念即乖。
为了打破学人的迷执,不少禅师用棒,或用喝,作为施教的一种方式。
“天花乱坠”:佛教传说佛祖讲经,感动天神,天上纷纷落下花来。
现形容言谈虚妄、动听而不切实际。
“顽石点头”:指说理透彻,使没有悟性的人也心悦诚服。
“三昧”:佛教用语,梵文“Samādhi”音译词,意为“正定”,即屏绝杂念,使心神平静,是佛门修养之法。
先比喻奥妙之处。
“法宝”:佛教用语,指佛说的法,又指和尚用的衣钵、锡杖等。
“天龙八部”:原为佛教用语,指佛经中常见的“护法神”。
诸天和龙神为八部众的上首,故称。
后被金庸用作书名。
“浮世”:来自佛教用语,本意指人的生死轮回和人世的虚无飘渺。
日本作为风俗画、版画的名称。
“小品”:本属佛教用语。
鸠摩罗什翻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将较详的二十七卷本称作《大品般若》,较略的十卷本称作《小品般若》。
可见,“小品”与“大品”相对,指佛经的节本。
因其篇幅短小,语言简约,便于诵读和传播,故备受人们的青睐。
“智慧”:梵语般若(Prajna)的意译。
佛教谓超越世俗虚幻的认识,达到把握真理的能力。
“真心”:佛教用语。
谓真实无妄之心。
(文:佚名)。
佛学经典名词
佛学经典名词佛学经典是佛教教义的核心文献,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佛学思想和教导。
这些经典中蕴含着众多重要的名词,这些名词是理解佛教教义的关键。
1. 佛陀(Buddha):佛教的创始人,通过修行和觉悟达到了解脱境界。
佛陀被视为智慧和慈悲的化身,是众生解脱的楷模。
2. 菩萨(Bodhisattva):指的是在修行过程中愿意为众生利益而放弃解脱的人。
菩萨具备强大的智慧和慈悲心,以利益他人为己任。
3. 证悟(Enlightenment):指的是通过精进修行和觉悟而达到的心灵境界。
证悟代表着对真理的领悟和解脱,是佛教徒的最终目标。
4. 四圣谛(Four Noble Truths):佛陀在菩提树下第一次转法轮时所宣讲的核心教义。
包括苦谛(生老病死等苦),集谛(苦的起因,贪嗔痴等),灭谛(苦的终结),道谛(通往苦的终结之道,即八正道)。
5. 八正道(Eightfold Path):佛陀所教导的实践方法,旨在引导众生走向解脱。
包括正视、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
6. 无我(Anatta):佛教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宣称人们没有永恒的自我实体。
佛教认为人的自我观念是源于无明的产物,通过洞察无我,才能解脱苦难。
7. 中道(Middle Way):佛陀所倡导的一种修行方法,强调避免极端的行为和思维。
中道主张在世间中寻找平衡,不嗔不贪,超越二元对立。
8. 涅槃(Nirvana):指的是摆脱轮回和苦难的最终境地。
涅槃代表着彻底解脱和达到无上的幸福与智慧。
这只是佛学经典中一小部分重要名词的介绍,实际上佛学经典中还有许多其他概念和名词,每一个都有其独特的涵义和深度。
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名词,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佛教的教导,并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诗词中的佛学词汇引证(红尘、宿命、释悟、轮回、苦海、六道)
诗词中的佛学词汇引证(红尘、宿命、释悟、轮回、苦海、六道)诗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不仅蕴含丰富的意境和情感,还经常涵盖佛学的词汇和思想。
如红尘、宿命、释悟、轮回、苦海以及六道等词汇。
下面将分别从这六个词着手,引证一些诗词中的相关内容。
首先是“红尘”,在佛学中红尘是一种诱惑力强的现实世界,象征着人们世俗的苦恼和追求。
这种红尘的意境常常出现在诗词中,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的诗句,以此表达了在红尘世界中,人们不断追求却又无法达到的境界。
其次是“宿命”,在佛学中宿命是指前世因果的一种延续,也是一个人生命轮回中的安排。
唐代李白的《静夜思》中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的诗句,这里的“思故乡”折射出一个人命运中宿命的轮回,反映了佛学中因果轮回的思想。
再有是“释悟”,在佛学中是指通过内心的领悟超越世俗的智慧之境。
唐代白居易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中有“桃李花开春正阑,汉家天子初加封。
小吏河山万事非,从来此日居诗僧。
”这里的“诗僧”象征着佛教的智慧,通过修行使人们能够达到内心的宁静与境地。
其次是“轮回”,在佛学中是指生命不断的转世再生。
唐代刘长卿的《秋风辞·寒雨连江夜入吴》中有“不堪看也不能扔,把酒酹西浣。
人生几度醉颓圯,三更角角更寒无,何时见过东流水。
”这里描写了生命的流动和不断的轮回,以及人们对于生命的思考与感悟。
然后是“苦海”,在佛学中这个词指的是尘世的痛苦和纷扰。
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的诗句,这里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描写了人们时刻奋进不止的苦海生涯。
最后是“六道”,在佛学中这个词指的是轮回中的六个存在层次,分别是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和地狱。
唐代杜牧的《秋夕》中有“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在这里,牛郎和织女活在人间,象征着人们生活在六道中的某一个层次,写出人们对于轮回命运的感悟。
诗词中的佛学词汇引证(红尘、宿命、释悟、轮回、苦海、六道)
诗词中的佛学词汇引证(红尘、宿命、释悟、轮回、苦海、六道)1、红尘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写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诗中的“大珠小珠落玉盘”一句,寓意人生如琵琶,弦上弹奏的音符代表了人生的经历和途径,而“大珠小珠”则象征了人生中不同的人和事物,“落玉盘”则是指这一切都将在这个世界转瞬即逝。
这种“纷繁浮华,唯有琵琶音”之境象征了人生中的“红尘”。
2、宿命晚唐诗人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写到:“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诗人表达了无奈的感叹,认为一切命中注定,人生中的重逢和分离都是命中注定之事,无法避免的,象征了人生命运的宿命。
3、释悟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理解,即生命如同草木般,经历一年的春夏秋冬后,在岁月中枯荣交替,不断重生,随着时代和世界的变迁,尽管一切都在变化,但生命依旧延续,这种境界即为“释悟”。
4、轮回唐代诗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萤又数秋雨,人约黄昏后,凉风空伴我。
欲取鸣琴彭泽曲,无乃久已闲,独立心自悲。
时下宴乐游,惨澹黄鹤楼,烟霞隔波涛。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生命轮回的认知,认为人生如同季节轮回,一切有始有终,生命亦是如此,即使跨越生死的重重关卡,始终处于轮回之中。
5、苦海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离别的时刻对生命的感悟,认为人生充满苦难,如同一片“苦海”,注定会经历离别,无法逃避。
佛学词语大全
佛学词语大全
佛学词语是一个非常广泛的领域,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佛学词语:佛:佛教中修行者的最高境界,代表着觉悟和智慧。
法:佛法,指佛陀的教导和佛教的教义。
菩萨:修行成佛的菩萨,具有慈悲和智慧,旨在帮助众生解脱苦难。
涅槃:指解脱生死轮回,达到永恒宁静的境界。
因果:因和果的关系,强调一切事物都有其原因和结果。
无常:世事无常,一切都在变化中,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轮回:生命在生死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修行:通过修行来提升自己的心灵和道德品质。
慈悲:对众生的同情和关爱,以及帮助他们解脱苦难的愿望。
般若:智慧,特别是指洞察事物真相和超越生死的智慧。
正念:专注于当下的思维状态,保持警觉和觉察。
缘起:事物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关系的原理。
业力:行为和思想所产生的力量,影响着个体的命运和未来。
解脱:从痛苦和轮回中解脱出来,达到自由和宁静的境界。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指感知外界的六种感官。
词源于佛2
词源于佛1、前生:佛教的轮回说法,称过去的一生为前生,相对今生而言。
例如:唐代《寒山子诗集》第四是一首诗云:“今日如许贫,总是前生作。
”2、前尘:佛教称色、香、声、味、触、法为六尘;当前境界为六尘所成,都非真实,所以称前尘。
出自《楞严经》第二卷:“佛告阿难,一切世间大小内外、诸所事业各属前尘。
”唐代白居易的《长庆集·酒筵上答张居士》诗:“但要前尘减,无妨外相同。
”后来,凡是往事都泛称前尘。
如:回首前尘,前尘影事等。
3、劫火:佛教语。
指世界毁灭时的大火。
出自《新译仁王经》:“劫火洞然,大千俱坏。
”一般也把乱世的灾火称劫火。
元代方回的《桐江续集·旅次感事诗》:“千村经劫火,万境叹虚花。
”4、劫灾:佛教语。
指坏劫的三灾。
成劫之后又坏劫,坏劫末期有火、风、水三灾,世界俱毁。
出自《大日经》第三卷:“周遍生圆光,如劫灾猛焰。
”后来用以比喻要遭受的灾难是无法逃脱的,如“在劫难逃”。
5、劝化:佛教语。
一是指感化。
出自《宋书·夷蛮传》中的释慧琳的《均善论》:“务劝化之业,结师党之势,苦节以要励精之誉,互德以展陵竸之情。
”《天台戒疏》上:“劝化人受戒功德。
胜造八万四千宝塔。
”二是同“募化”。
出自《释氏要览》中引《罪福决疑经》:“僧尼白衣,或自财,或劝化得财,拟作佛像。
”6、化土:为普度众生,佛、菩萨化身所居住的土地。
出自《唯识论·述记》第十卷:“化土虽复说法,神通增故,立变化名。
”7、化身:佛的三身之一。
佛、菩萨本身为法身,世人不能看见;为了普度众生,在世上现身说法,都是佛和菩萨的化身。
出自隋代慧远的《大乘义章》第十九卷:“佛随众生现种种形,或人或天,或龙或鬼,如是一切,同世色像,不为佛形,名为化身。
”后来称事物之非原本者,也叫化身。
例如:《元诗选》中收录的鲜于枢的《困学齐集·题赵模搨本兰亭后》:“兰亭化身千百亿,贞观赵模推第一。
”8、匹马单枪:比喻不借助于人,一个人单独干。
天道里面的诗
天道里面的诗
一、《悟》:
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经。
一悲一喜一枯荣,哪个前生注定?袈裟本无清静,红尘不染性空。
幽幽古刹千年钟,都是痴人说梦。
注:这首词是丁元英的敲门词,里面尽是大逆不道之言。
这首词的本意在求,金钱敲门敲不入,骂尽千年佛教,方的入门。
是入世词。
二、智玄大师改进《悟》的上阕词:
悟道方知天命,修行务取真经。
一生一死一枯荣,皆是因缘注定。
注:智玄大师给丁元英改了上阕词,下阕词未给,从上阕词可以看出,老和尚看透生死,却陷入悲观厌世。
三、《卜算子自嘲》丁元英:
本是后山人,偶做前堂客。
醉舞经阁半卷书,坐井说天阔。
大志戏功名,海斗量福祸。
论到囊中羞涩时,怒指乾坤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中的佛学词汇引证(红尘、宿命、释悟、轮回、苦海、六
道)
红尘:诗句“红颜知己二娘好,谈笑江湖浓似酒。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出自李清照《如梦令》。
其中“红尘”指的是人间烦恼,即生命中的诸多尘事,与佛教中的世俗界相同。
宿命:诗句“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顾城《青玉案·元夕》中提到“有情”便是宿命牵引下的红尘际遇,
生死轮回,不由人们选择。
释悟:诗句“不要轻易让发生的一切,改变了你的心。
”出自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其中指的是人们在领悟佛法、理解人生智慧时,需要得到心灵上的提高和突破。
轮回:诗句“眼看着地上,燕围来啄食。
这算什么?算沧海一粟,算轮回一遇。
”出自贺伯《南乡子·细雨梧桐深闭门》。
其中提到的“轮回”是指六道轮回,即因缘果报及生命轮回往复的佛教概念。
苦海:诗句“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
风雨送春归在,成都。
欲将今夜比往年。
——杜牧《赋得古原草送别》。
其中“苦海”是指人们在红尘世界所遭遇的诸多烦恼之事,是人们轮回重生的根本原因之一。
六道:诗句“遥见洞庭山水远,白银盘里一青蛙。
——唐·杜甫
《登高》。
其中“六道”是指佛教中所认定的六道轮回,即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修罗道、人道和天道六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