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思想对唐代诗词的深远影响

合集下载

唐代诗歌中的佛教文化解析

唐代诗歌中的佛教文化解析

唐代诗歌中的佛教文化解析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其诗人们融合了不同的文化元素,使唐代诗歌独步天下。

其中,佛教文化是一个重要的元素,在唐代诗歌中被广泛运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唐代诗歌中的佛教文化进行解析。

一、佛教文化在唐代诗歌中的流行佛教文化在唐代社会中极为普及,因此也自然地渗透到唐诗中。

唐代诗人们对佛教的吸收和消化表现得相当出色,他们将佛教中优美的诗句和富有哲理的思想灌注到自己的作品中,使得唐代诗歌中佛教的文化氛围更加深厚。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其中“更上一层楼”深受佛教思想影响。

佛教信仰认为人生是追求境界的过程,而登高则可以使人的视野更开阔,境界更高远。

因此,“更上一层楼”成为了诗歌中表达追求境界、追求高度的典型表达方式。

二、佛教文化在唐代诗歌中的表现方式唐代诗歌中表现佛教文化的方式多种多样。

有些诗人就在诗歌开头就明确指出主题,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离离原上草”描述了人间的离别与不变,指出了人生的无常,与佛教的视角不谋而合。

而“一岁一枯荣”的描述,则道出了一切法都是无常的真谛。

整首诗通过诗人发自内心的感慨,表现出了佛教所倡导的“离恼生菩提”的境界。

有些诗人则更多地采用隐喻的方式表现佛教文化。

例如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豪情万丈,充满了对人生的乐观和自信。

但是,仔细品读,会发现其中蕴藏着强烈的佛教思想。

如“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就抒发了人生短促无常、易老易衰的哀叹之情,与佛教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相呼应。

三、佛教文化在唐代诗歌中的哲思特点佛教文化在唐代诗歌中的精髓,就在于其“超凡脱俗”的哲学思想。

唐诗中的禅意与佛教文化影响

唐诗中的禅意与佛教文化影响

唐诗中的禅意与佛教文化影响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的巅峰时期,被誉为"诗的盛世"。

在众多唐诗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禅意与佛教文化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这种影响源于唐代社会对佛教的广泛接纳和推崇。

佛教传入唐朝佛教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大约公元前1世纪,然而真正大规模传播和得到帝王支持始于东晋时期。

而到了唐朝,佛教逐渐成为社会主流宗教,并得到许多皇帝和贵族的厚待。

禅意与佛教思想融入唐诗禅意和佛教思想在唐诗中体现得深刻而广泛。

以下是一些典型例子:1.超脱尘世:禅宗注重超脱尘世烦恼与人生苦难,这种观念也反映在很多唐诗中。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的"欲穷千里目"意味着要超越俗世的繁忙与纷扰。

2.自然观察:禅宗倡导注重当下的觉知和对自然界的关注,唐诗中也多有表达。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又有一句:"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水漫漫。

"对自然界景观的细致描绘体现了对当下瞬息万变的关注。

3.善心与慈悲:佛教强调善心与慈悲为重要品质,在唐诗中也可见其影响。

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这首诗以植物的生命力作隐喻,传递出人们相聚、分离和再相聚之间不断循环轮回的思想。

唐代禅宗诗人唐代禅宗的兴盛也催生了许多著名的禅宗诗人。

其中最知名的非杜牧和白居易莫属。

1.杜牧:杜牧的作品以悲愁之情而闻名,但他也写了一些描写自然和表达禅意的作品。

例如《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以秋夕为背景,借用了传统神话中的元素,表达了对清静与安宁生活状态的向往。

2.白居易:白居易是唐代最富有灵性诗人之一,在大量现实主义及个体感叹题材中,常以自然界视角探寻佛教哲学思想。

佛教文化对盛唐诗词的影响

佛教文化对盛唐诗词的影响

佛教文化对盛唐诗词的影响1. 引言1.1 概述佛教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以来,佛教逐渐深入人心并发展繁荣。

尤其在盛唐时期(公元618年-公元907年),佛教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影响力。

盛唐诗词作为当时文学的代表,也受到了佛教文化的深刻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对佛教文化对盛唐诗词的影响进行详细探析。

首先,我们将回顾佛教传入中国以及盛唐时期佛教的繁荣情况(第2节)。

接着,我们将从思想层面探讨盛唐诗词中体现出来的佛教思想(第2节)。

然后,在第3节中,我们将介绍几位盛唐时期的重要佛教诗人及其代表作品。

在第4节中,我们将讨论佛教对盛唐诗词艺术上的影响和意义,包括语言表达、主题情感和艺术技巧方面的借鉴。

最后,在结论部分(第5节),我们将总结佛教文化对盛唐诗词的重要性,并展望佛教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延续和发展。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佛教文化对盛唐诗词的影响,深入挖掘佛教思想在盛唐时期文学创作中的独特意义。

通过对盛唐时期佛教与诗词相互影响关系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盛唐文学及其背后承载的宗教、哲学等多重意蕴。

同时,本文也希望为今后进一步研究佛教与文学之间关联提供参考和启示。

2. 佛教文化对盛唐诗词的影响2.1 佛教传入中国佛教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后,逐渐在中国社会中发展壮大。

最初是通过丝绸之路从印度传入中国,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国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追随者和支持。

2.2 盛唐时期的佛教繁荣盛唐时期(7世纪-9世纪)是佛教在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

当时,许多寺庙和僧院建立起来,并且成为文化交流、学术研究以及艺术创作的中心。

佛教的繁荣也对当时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对盛唐诗词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2.3 佛教思想在盛唐诗词中的体现盛唐诗人深受佛教思想的启发,在他们的作品中可以找到许多与佛教相关的主题和意象。

首先,他们借鉴了佛经中所表达的智慧和人生观念,在诗词中呈现出对人世间悲喜离合、生老病死等命运的思考。

浅谈佛教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浅谈佛教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浅谈佛教对唐代诗歌创作的普遍影响——以“诗佛”王维的创作为例08中文袁淑婷08011057摘要:佛教在题材、诗风、意境等方面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十分深远,唐代作为诗歌创作的巅峰时期,不少唐诗体现了佛教佛理对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深远影响。

本文以“诗佛”王维的诗歌创作为例,详细分析佛教对王维个人的创作的影响,进而论述佛教对唐代诗歌创作的普遍影响。

关键词:佛教唐诗王维创作影响宗教的前进发展对推动文化的发展是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的。

佛教发源于印度,自东汉传入我国,不断地发展蔓延,逐渐与中国固有学说相交融,遂嬗变为独具特色的中国佛学。

盛唐时期的王维,继承陶渊明、谢灵运的传统,将山水田园诗推向颠峰。

他的山水田园诗创作,从里到外都渗透了浓厚的佛教色彩,尤其是禅宗的影响更是直接而强烈。

以“诗佛”王维的诗歌论证佛教对诗歌创作的影响,有一定的说服力。

王维在盛唐时代,创作的山水田园诗,无论在题材的选择,诗风的形成,诗歌意境的构成及其情感抒发上,追根溯源,都能看到佛教的影子。

唐宋时代的山水田园诗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

佛教禅宗,成了唐宋山水田园诗创作的哲学动力,王维尤其如此。

“诗虽然不是讨论哲学和宣传宗教的工具,但是它的后面如果没有哲学和宗教,就不易达到深广的境界。

”(摘自朱光潜《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在多姿、多彩的文学创作的背后,总能看到哲学的影子,作家的世界观、人生观支配着他的创作取向,甚至影响到他对题材的选择。

一、对选择诗歌题材的影响唐代是我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作为唐代文化组成部分的佛教文化,不仅影响到当时社会各个阶层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作为重要题材,进入了唐诗。

佛教是让人脱离“苦”的宗教,脱离的办法是“无己”,是泯灭物我之界限。

没有“苦”、“烦恼”,最好是远离人世,走向山水田园,自然就会少了人世间的种种“苦”和“烦恼”。

纵观唐代诗坛,有一很有趣的现象,写山水田园的诗人,大都深受佛教的影响。

佛教使他们走向田园山水,决定了他们对诗歌创作题材的选择。

佛教影响下的唐代文学典范

佛教影响下的唐代文学典范

佛教影响下的唐代文学典范导语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唐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辉煌的时期,众多文学典范涌现出来。

在佛教的影响下,唐代文学更加博大精深,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

本文将从佛教哲学、佛教艺术和佛教故事三个方面探讨佛教对唐代文学的影响,并介绍一些佛教影响下的唐代文学典范。

1. 佛教哲学与唐代文学在唐代文学中,佛教哲学对诗歌、散文和戏剧等各种文体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1 唐诗中的禅意禅宗是佛教中的一支重要宗派,深受文人雅士的青睐。

唐代的一些伟大诗人,如王之涣、李绅、王之涣等,都受到了禅宗思想的熏陶。

他们的诗作中常常融入了禅宗的禅意与思绪,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超脱和对内心灵魂的追求。

比如,王维的《登鹳雀楼》一诗,表达了登高远眺的境界,描绘了诗人在登高时所体验到的宁静和超脱感: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李商隐的《悼亡诗二十三首之二十二》中也有类似的表达方式,他以禅宗的世界观诠释作者亲丧之感: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1.2 禅宗艺术的影响佛教艺术也对唐代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佛教建筑、佛像雕塑和佛经装饰等艺术形式,成为了唐代文人创作的重要素材。

唐代诗人李白在《庐山谣》中,以庐山为题材描绘了宏伟壮丽的佛寺景观:非昔日之山,不属于我。

庐山秀出世,文章亦美哉!岂许工程师,终日为僧矣?这些艺术形式的影响,使得唐代文学作品的艺术性更加丰富,形象更加生动。

2. 佛教故事与唐代文学佛教故事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唐代文学的重要来源之一。

唐代文人在创作中经常借鉴佛教故事中的情节和意象,塑造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文学典范。

2.1 《伐檀伐径》与佛教思想佛教故事《伐檀伐径》是唐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题材,也是对佛教思想的一种展示。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善信为了供养佛陀而开坦途的故事。

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伐檀伐径》以这个故事为题材,表达了作者对善行和布施的赞美。

唐代文学与佛教文化的融合与影响

唐代文学与佛教文化的融合与影响

Introduction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一个时期,也是佛教传播与繁盛的时期。

在这个时代,唐代文学和佛教文化融合并相互影响,成就了许多独特而卓越的文学作品。

唐代文学与佛教文化的融合不仅影响了文学艺术的风格和内容,也对社会、政治和宗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唐代文学与佛教文化的融合与影响,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学与信仰交融给中国文化带来的影响和意义。

唐代文学风格的变迁传统文学与佛教文学的碰撞在唐代初期,中国传统文学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随着佛教的兴起和传播,佛教文学逐渐融入传统文学的领域。

唐代文学的风格由此发生了一定的变迁。

传统文学注重描写世俗生活和士人情怀,而佛教文学则更加关注超凡脱俗的境界和灵魂的救赎。

这种碰撞使得唐代文学具有了更加广阔的表达空间和深刻的内涵。

以诗歌为代表的佛教文学在唐代文学中,诗歌作为最富盛名和影响力的文学形式之一,也承载着佛教文化的影响。

许多唐代诗人受到佛教信仰的启发,创作了许多优美动人的佛教诗歌。

这些诗歌表达了诗人的宗教体验和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同时也使得佛教信仰在普通人中间得到了广泛传播。

佛教文学的诗意与禅意的融合佛教文学在唐代不仅影响了普通人的诗文创作,也影响了士人阶层的文学创作。

许多士人在创作中融入了佛教的诗意和禅意。

他们通过诗歌的写作表达对佛教中涵义深刻的思想和境界的追求。

这种融合使得唐代文学更加富有哲理和禅味,也使得文学艺术更加深入人心。

佛教文化对唐代文学的影响开放和包容的思想佛教文化的传入使得唐代社会变得更加开放和包容。

佛教强调人们的心灵纯净和慈悲善良,提倡满足普世的人性需求和追求。

这种开放和包容的思想对唐代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文学作品中逐渐出现了更多对人性、人情和社会问题的关注,揭示了唐代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以佛教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佛教文化的影响促使唐代文学出现了许多以佛教为主题的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以艺术手法表达佛教哲理和思想,也深入挖掘了人性、道德和社会伦理等问题。

唐代诗歌与佛教诗歌的联系与对比

唐代诗歌与佛教诗歌的联系与对比

唐代诗歌与佛教诗歌的联系与对比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诗歌一直是重要的艺术形式。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高峰期,而佛教的兴盛也给诗歌带来了新的表现形式和内涵。

在唐代诗歌中,不乏诗人深受佛教影响,创作出了许多具有佛教色彩的诗作。

本文从“诗歌与佛教的关系”和“唐代诗歌与佛教诗歌的联系与对比”两个角度来探讨这一话题。

一、诗歌与佛教的关系佛教是一种宗教文化,强调人的内心修行,舍弃善恶对错的世俗观念。

诗歌则是一种文学创作方式,可以表达世俗和内心的各种情感和思考。

这两种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互相影响的。

佛教思想的兴起促进了唐代诗歌中的禅宗思想,而唐诗的艺术性则为佛教诗歌提供了更多的表现空间。

其次,佛教文化本身也是诗歌的重要养料。

佛经中的经文、偈语、文集等都是用诗歌的形式表达。

从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墨家文化等古代文化中,可见其中都有相应的诗歌表现方式。

这种呈现方式,促进了佛教与诗歌的交流互动,使得唐代的佛教诗歌得以自由发展。

二、唐代诗歌与佛教诗歌的联系与对比1. 对于唐诗来说,佛教诗歌是一种新的诗歌形式。

传统的唐诗主要是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而佛教诗歌则多采用七言律诗、永字八句等不同的形式。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以七言绝句为体裁,借用佛教‘留得残荷听雨声’作勉励自己的话语。

他打破了传统的诗歌形式,用一种新的形式表达佛教中的思想感受。

2. 唐代的佛教诗歌主题涵盖了佛教信仰、禅宗思想、佛教故事等方面。

佛教的信仰构成了佛教诗歌的重要主题之一。

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相对于人生短暂的自然界对比,表达了“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禅宗思想。

此外,唐代的佛教诗歌还可能包括其他学说方面的内容,如王勃的《滕王阁序》即涉及了儒教、道教、佛教这三大思想门类的对待人生和人事的态度。

3. 从艺术风格的角度来看,唐代诗歌和佛教诗歌又有不同之处。

传统的唐诗强调的是情感的表达,尤其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

唐代的诗歌高度的艺术性,唐诗的平仄和押韵都非常优雅。

古代文学史:佛教对唐诗的影响

古代文学史:佛教对唐诗的影响

佛教对唐诗的影响[摘要]:佛教在西汉末由印度传入中国,到唐代进入全盛时期。

佛教为唐诗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灵感,丰富了唐诗的表现手法,把“空”的佛理融入唐诗,有利于唐诗精神境界的提高,促进唐诗走向繁荣昌盛,把唐代民族的思辨能力和审美意识提到了一个新的更高层次。

[关键词]:佛教、唐诗佛教在西汉末由印度传人中国,到唐代进入全盛时期。

①大到国家祭祀庆典,小到百姓日常生活,无不反映出佛教对人们生活的深刻影响,因此,佛教思想逐渐地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

在这样的形势下,由于唐代佛教的兴盛以及由此带来的寺院文化的发达,唐代诗人便不可避免地与佛教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唐诗中的佛教思想之所以如此繁盛,一方面,唐人善于吸取不同的思想养料来丰富自己的时代精神,而佛典便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张国刚说:“佛学为中国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命意遣词方法。

数千卷由梵文翻译过来的佛典本身就是典雅瑰丽的文学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欣赏价值。

……般若和禅宗的思想影响了王维、白居易等文人的诗歌创作,使他们的诗歌能于山水、田园、玄言之外,推向理趣的境界。

”②因此,唐诗善于吸收佛理,从而推动哲学、宗教、艺术、文学等文化形态的发展;另一方面,与佛教教义对人心灵的召唤以及人的主体感悟是分不开的,佛教思想体现的是一种心灵的纯意识的活动,它引导人们认识到“万物皆空”,从而借助“空”的思维来感悟人生,把唐代文人们从痛苦与苦难中解放出来,不仅使文人们旧的生活图景土崩瓦解,而且塑造出一幅崭新的生活蓝图,使诗人们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使其由负重生活转向艺术生活,因而得到唐代文人的推崇。

崇尚佛教的唐代文人追求清幽静谧的美学意境,在诗中不仅引用了佛典的典故,而且还运用了佛典中的修辞手法,如寓言、博喻、夸张、排比等,并在唐诗语言上表现出亦虚亦实的美学品格,为中唐以后诗风的变革提供了借鉴,推动了唐代文人传统思维和审美情趣的变革,不仅促进了唐诗走向繁荣昌盛,还把唐代民族的思辨能力和审美意识提到了一个新的更高层次。

佛学对唐代文人的双重影响

佛学对唐代文人的双重影响

佛学对唐代文人的双重影响摘要:佛学虽然源出印度,但是经过千百年的演化推炼,已经成为独具特色中国禅宗,且其影响远远超出了宗教的范畴而延伸至文学的领域,这种影响在唐朝诗歌的发展方面表现尤其突出。

佛学在唐朝以它自身所特有的魅力影响了并形成了两种风格完全不同的文人。

具体的说就是他们在诗歌的意境上一样的汲取佛学清净无为的思想,但其价值观念却分别走向两端。

一类趋向于佛学所提倡的避世清修,控制内心的欲望,不主张干预现实,另一类却将佛家的超然物外自觉的融会贯通与日常行事中,形成了洒脱不羁的风格。

关键词:佛学极端出世入世一政治衰败是佛学盛行的土壤大凡佛学能得以盛行,无不与知识分子的政治意图在他所处的时代中遭遇挫折有关,这种政治失意、投身佛学的事情普遍出现于唐宋两朝,尤其是见于唐朝。

但是我们可以揣见的是,唐朝社会的特别开放和对待文人的特别宽容,否则我们无法想象一个当朝宰相一边处理国家事物一边研究佛理禅宗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

也正是这种宽容政治与文化环境,形成了唐朝诗歌中所特有的的唯美和大气,即便是王唯的消极出世之作,仍是处处可见一个泱泱大国鼎盛时期所特有的和顺与辽阔。

比如他的“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1]两句,完全是一个帝国宰相才能有的气魄。

众所周知,唐王朝的衰败由天宝年间开始,一片金迷纸醉歌舞生平之中处处透露出横生的弊端,这些弊端的总爆发就是导致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安史之乱”“郦样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2],一个偌大的开元盛世,竟然在一场战争中烟消云散。

我们惋惜一个盛世的消亡,我们叹息那片土壤的颓败,但是我们同样的应该惊异于这片土地上的因腐败而滋生的绚烂的佛学花朵。

我一直认为政治与佛学的发展是一种不完全正比例的关系,甚至从某中程度上说,它们二者呈现一种完全一致或者完全背离的关系。

比如说一个社会发展到鼎盛时期的时候,佛学一般情况下也会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发展到鼎盛,还有就是政治极端败坏而统治阶级难以依靠情况下,民众就会自发的向佛学寻求庇护,这同样也会导致佛学的兴盛。

佛教对唐朝文学的影响

佛教对唐朝文学的影响

佛教对唐朝文学的影响摘要: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以后,一直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特别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多元文化激荡,融合的势头更大,吸取中国本土思想而创立的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大大改变了佛教的面貌。

所以到了和平时代的唐代的文学受佛教影响尤盛,特别到了唐中后期禅宗的出现对文学的影响又加深一层。

本文是佛教对唐朝文学中文体、诗歌的影响。

关键字:唐文化,禅宗,文体,诗歌,正文:佛教是一种以信仰为根本,解脱为目的,教育为中心,文化为纽带的宗教。

自佛教传入中国,佛教就以它博大精深的人文资源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源远流长的佛教思想文化,不单是中国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对中国社会、政治、历史、哲学、伦理道德、文学文体、语言、词汇、音乐、舞蹈、建筑、雕塑、绘画、天文、医学、科技以及婚丧嫁娶、吉庆节目等民俗民风、民族性格和心理素质等世俗文化的诸多方面产生过重大影响和积极作用。

佛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一方面是与中国的思辨哲学相结合,对教义愈研愈精,由此引起各宗派的成立,使佛教本身达到高度的繁荣。

一方面与中国的人生理想相结合,使佛教与中国社会密切联系。

一方面是与中国的灿烂文学相结合,使佛教成为绚丽多彩的文学宝库。

文学是一个时代社会各个层面在艺术上的反映,所以一个时代文学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唐代的文学受佛教的影响使盛唐文学拥有别具一格的特色。

唐代是中国佛教臻于鼎盛时期。

唐初一位叫那提的印度僧人在游历印度各地及南亚和东南亚后来到中国,观之中国佛教盛况说:“脂那东国(之中国)盛传大乘,佛法崇盛,瞻洲①称最”。

由此可见唐代中国佛教的兴盛,居于世界第一。

这种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政治上统治者的扶植推崇、经济上发展繁荣和文化上交流融合及翻译和崇佛作家的出现。

故而唐朝文学受佛教影响是必然。

(一)文体唐代佛教对于文体的影响尤为深刻。

首先佛教之经典翻译到我国,或是五七言之新诗体,或是长行。

长行之中,亦有说理、述事、问答、乃至譬喻等,与中国之文学方面,亦有极大之裨助。

唐代文人的诗歌与佛教文化

唐代文人的诗歌与佛教文化

唐代文人的诗歌与佛教文化导言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同时也是佛教在中国传播最为广泛的时期之一。

唐代文人对佛教的接纳和吸纳,不仅在思想、宗教信仰方面产生了影响,还在他们的诗歌创作中体现出来。

本篇文章将探讨唐代文人如何将佛教元素融入到他们的诗歌创作中,以及这种融合带来的影响。

1. 唐代文人对佛教思想的认同•文人对佛教的接纳:唐代社会多元化使得佛教得以向大众传播,并深受士人和文人喜爱。

•诗人面对世俗忧虑:唐代社会变革带来了种种不安定因素,诗人抱有迷茫和忧虑,寻求心灵慰藉。

•从一己身世到超越凡尘:唐代文人通过接触佛教信仰实践,逐渐认同了其中所包含的禅宗哲学思想,并在诗歌中表达个体之存在与宇宙间联系,追寻心灵的平静和解放。

2. 唐代文人诗歌中佛教元素的呈现•感受自然与追求超越:唐代文人诗歌中经常出现对大自然景色的赞美,将其视为逃离世俗困扰、达到内心宁静的途径。

同时,他们通过借用佛教词汇和象征来传达对精神世界的表达和探索。

•以修养为目标:唐代文人在诗歌中强调个体内在修养、情感抒发以及回归本我的重要性,倡导心灵上的净化与成长。

•生命与空性觉悟:唐代文人通过佛教思想,将生命与空性相结合,探讨生老病死和人生无常等哲学问题,在诗歌创作中折射出对生命意义深层次思考。

3. 唐代文人对佛教影响的评价•影响艺术创作:唐代文人对佛教信仰的接纳不仅使他们内心得到安抚和启发,也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

通过吸纳佛教思想和表达方式,他们一方面提升了自己的诗歌艺术水平,另一方面也扩大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促进文化交流:佛教在唐代无论是来自国内还是国外的传播都带来了跨越宗教和文化边界的影响。

唐代文人将佛教元素融入到诗歌中后,不仅激发了更多人对佛教文化的关注与学习,也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总结唐代文人将佛教元素融入到他们的诗歌创作中,既体现出他们对佛教思想的认同与接纳,又丰富了诗歌表现形式和内涵。

这种融合不仅使得文人在追求个体内心净化与宇宙间联系上得到满足,同时也推动了唐代诗歌艺术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发展。

唐代文学与佛教思想的结合与影响

唐代文学与佛教思想的结合与影响

唐代文学与佛教思想的结合与影响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期,而佛教思想则在唐代经历了繁荣与衰落。

唐代文学与佛教思想的交融既是文学史上的一大特色,也是文化交流的反映。

在唐代,佛教思想对文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此我们将深入探讨唐代文学与佛教思想的结合和互相影响。

一、佛教在唐代的影响唐代是中国佛教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佛教在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都有影响力。

首先,唐代的皇室多对佛教信仰传统持支持态度,例如武则天、李唐等皇帝,他们修建佛寺、举行佛教活动,促进了佛教思想的传播。

其次,唐代的文化氛围也有利于佛教的传播。

诗歌等文学作品促进了佛教美学的形成,佛教的美学格律也影响了唐代诗歌的写作风格。

此外,佛教在医学、农学等方面的进展也丰富了唐代社会的生活和知识。

二、佛教与唐代文学的结合唐代诗歌是中国文学历史上较好的时期,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而佛教思想也对唐诗有很大的影响。

唐代诗人也较为热衷于佛教诗,通过表现佛教的思想和境界,使31唐诗歌发挥更为深刻的意义。

1.新诗意境的广阔在唐诗中,跨界式的佛教思想被大量引用和运用,诗人们以此来形成自己的诗歌风格、丰富诗歌联想、阐着自己高超的境界和道德情操。

例如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片段,将生命境界、诗意意象,与佛教中的“入定化境”相融会负,展示出一种“皈依佛法”,将人世间之形象与佛教境界相联。

2.艺术美学的丰厚唐诗在艺术美学上也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唐诗的题材展现了一种信奉佛教的慢慢气息、美感意境,风景画境中常常交织着佛教中的真实世界、罗汉国家和佛教中的象征意义等,如雪落下是人生百态,情爱是种浮躁,它们所代表的情感状态被视为一种表现方式,能够增强佛教的艺术魅力和内在意蕴,进而形成代表唐诗派别之一的“佛教诗”,此标传播着人性上的耐心与宽厚等精气神。

三、结语唐代文学与佛教思想的结合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遗产,它是文学和精神文化之间的一种相互促进、相互交流,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

唐代佛教与诗词创作的相互影响研究

唐代佛教与诗词创作的相互影响研究

唐代佛教与诗词创作的相互影响研究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佛教和诗词创作在这个时期达到了相互影响的高峰。

佛教的传播与唐代文人的诗词创作相互促进,为当时文化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首先,佛教的传播为唐代诗词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意象。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逐渐融入当时的社会和文化。

唐代的许多文人雅士将佛教的思想与艺术相结合,创作了大量描写佛教主题的诗词作品。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人生的无常和悲欢离合,展现了佛教的轮回思想;杜牧的《秋夕》则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将佛教的超脱和人间的温馨巧妙地糅合在一起。

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诗词的题材,也体现了佛教思想在唐代文化中的渗透。

其次,佛教的传播也推动了唐代文人对诗词创作形式的创新和发展。

佛教宗派众多,流传的经典和典籍也繁多复杂。

这些经典和典籍常常采用特殊的语言形式和修辞手法,使得文人在阅读和研究佛经时受到了启发,借鉴了其中的一些表达方法和技巧,运用到自己的诗词创作中。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与佛经中经常采用的“对仗”相似;杜牧的《秋夕》则运用了夸张和意象的手法,以突出诗意。

这些诗人的创新不仅推动了唐代诗词的发展,也拓展了中国古典诗词的表达方式。

此外,唐代的文人雅士也将佛教的禅修思想融入到自己的诗词创作中。

佛教强调内心的宁静和超越,这与文人追求心灵的洁净和追求真理的理念相契合。

唐代的许多文人雅士致力于修行和修炼,他们通过身心的训练来达到心灵的安宁和自由。

这些修行者往往以佛教的禅修方法为基础,如坐禅、行禅等,通过与自然的融合和冥想来达到超脱尘世的境界。

他们的修行经历和心得体验,不仅豢养了他们的情感和灵性,也丰富了他们的诗词创作。

例如,王之涣的《寒食》以纯净的心灵与孤寂的自然相遇,表达了对世俗的超越和对自我境界的追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则通过对尘世变化的观察,唤起了对生死自由的思考。

西域佛教对唐诗的影响

西域佛教对唐诗的影响

西域佛教对唐诗的影响佛教的思想对唐诗的影响有:“一切皆空”。

佛教认为世间的财富、美色、权位都是假的,虚无的,人们苦苦执着这些假象,到头来只是一场空,只会带来无限痛苦。

因此,需要人们觉悟,只有从沉迷中觉醒的人,才会看破这一点,放弃追求,学会超脱。

李白在唐诗中颇有造诣,作为西域的有缘人,佛教思想对他的诗歌创作影响很深。

李白在《答湖州迦叶司马白何人》一诗云: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者。

湖州司马何须问,金粟如来是后身。

从这一诗中,不难看出此诗受到佛教熏洗,用金粟如来维摩洁居士之典。

李白集中涉禅之作不在少数。

《赠宣州灵源寺仲浚公》:观心同水月,解领得明珠,同样,也像人们展示了诗中禅语禅机的妙用。

作为诗圣的杜甫,为唐诗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他的诗中,也同样受到西域佛教的影响,诗圣在《夜听许十一诵诗》中写道,余亦师粲,可心犹缚禅寄。

至中晚唐,李白、韩愈、刘禹锡、贾岛、李商隐、温庭筠等等,没有不涉及禅学的,王维是禅宗神会禅师的弟子,杜甫的主导思想是儒家思想,但也掺杂了佛教的思想。

王维的“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诗中我们感受到一种离尘绝世、超然物外的思想情绪, 表现了诗人追求寂静空灵的境界:忘掉尘世, 消除妄念, 获悟佛理。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 诗情、画意、音乐美、禅趣高度结合,诗人的自我形象与山水景物契合交融。

王维笃志奉佛, 冠有“诗佛”之美誉。

以诗喻禅、以禅论诗便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常见内容。

王维的《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 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 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 安禅制毒龙。

”王维诗中最爱用“静”、“澹”、“远”、“闲”一类字样, 还有“禅”、“寂”、“空”、“无生”等佛家用语, 他能够用静定从容的闲适心情, 去观察大自然, 抒写于笔端,作成绝佳的诗句。

素有“诗佛”之称的王维奉佛最盛, 他将山水与禅趣完全融为一体, 在诗境中体现佛境, 含禅意于不言中。

古诗词中的宗教信仰如何影响作者的创作和思想

古诗词中的宗教信仰如何影响作者的创作和思想

古诗词中的宗教信仰如何影响作者的创作和思想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其中融入了诸多的宗教信仰元素。

古诗词作为文化载体,既是文人心灵的抒发,也是思想交流的重要途径。

宗教信仰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自然地渗透到了古代文人的创作与思想中,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古诗词中宗教信仰对作者创作和思想的影响。

古代中国宗教信仰众多,包括佛教、道教、儒教等,每一种宗教信仰都对古代文人的创作与思想产生了独特的影响。

首先,佛教对古代文人的创作和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佛教主张超越尘世的纷扰,注重个体内心的冥想与修行,这种修行追求的是心性上的解脱。

因此,古代文人在感悟人生、追求真理、思考存在意义等方面受到佛教的启发。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超越凡尘、追求究竟的意境,体现了佛教思想对于诗人创作的启示。

其次,道教对古代文人的创作和思想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道教追求自然与道的合一,强调物我相融、天人合一的境界。

如唐代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首诗体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与感悟,流露出一种超然物世、回归自然的思考。

古代文人在信仰儒教的同时,也受到其影响并融入到诗词创作与思想中。

儒教重视道德和社会伦理,强调人的道德修养与身份地位的履行。

因此,古人在创作中渗入了儒家的思想,表达了对于社会和人际关系的体察和思考。

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即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切与思考:“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这首词反映了社会现实的种种困惑与不公,表达了作者的愤懑和对社会的呼吁。

综上所述,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了作者的个人感受与思考,也深受到宗教信仰的影响。

佛教的释迦牟尼教义启迪了古人的追求真理和心灵解脱;道教的无为而治理念使古代文人超脱尘世、回归自然;而儒教的关于道德和人伦的思考贯穿了古代诗人对社会和人性的观察与思考。

唐代诗词与宗教思想的交融

唐代诗词与宗教思想的交融

唐代诗词与宗教思想的交融唐代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不仅有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化名人,也涌现出了大量卓越的诗人。

众多唐代诗歌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宗教思想,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本文将探讨唐代诗词如何与宗教思想相互交融,并对其影响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析。

1. 唐代宗教背景简介在探讨唐代诗词与宗教思想交融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唐代时期的宗教背景。

当时,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成为三大主要信仰体系。

佛教带来了禅悟、菩萨、度众等概念;道教注重长生不老、修仙等理念;而儒家则强调礼义文化和个人修养。

2. 佛教与唐代诗词佛教对唐代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许多唐诗作品中留下了对佛教思想的借鉴和融合。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描述登高的场景表达了人们追求境界超越常人的愿望,映射出佛教中涅槃的境界;杜牧的《秋夕》则以“银烛秋光冷画屏”开篇,通过夜晚寂静的氛围唤起了人们对生死与空灵世界的思考。

3. 道教与唐代诗词道教对唐代诗歌创作同样产生了深刻影响。

不少诗人将道家修仙理念融入其作品当中。

例如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一诗中写道:“战云将卷天地黑,城阙辅三秦”,形象描绘了修行者进入无尽境界,并暗示着道家所追求的长生不老观念。

4. 儒家与唐代诗词儒家思想在唐代文化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虽然在宗教方面没有像佛教和道教那样直接影响诗歌创作,但有一些诗人以儒家思想为基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价值观。

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以琵琶艺术与内心世界的对应来反映人性和情感冲突,此即可视为道出了儒家伦理观念中人性的困境。

5. 宗教思想在唐代文化中的意义唐代诗词与宗教思想交融的现象不仅是文学创作上的提纲挈领,更体现了当时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等多个层面。

宗教思想在唐代文化中扮演着引导民众寻找精神寄托、追求境界超越常俗生活的角色,并丰富了唐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结论唐代诗词与宗教思想的交融无疑是中国文化史上重要而独特的现象之一。

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对于唐代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其具备了丰富的宇宙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唐代文学与佛教思想的交互影响研究

唐代文学与佛教思想的交互影响研究

唐代文学与佛教思想的交互影响研究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也是佛教思想在中国发展壮大的时期。

唐代文学与佛教思想之间的交互影响是研究者们长期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从文学作品的主题、形式和思想内涵等方面探讨唐代文学与佛教思想之间的关联。

在唐代文学中,可以看到很多与佛教有关的主题。

佛教的中心思想是修身养性,追求解脱和悟道。

这与唐代文人的追求相似,他们追求自我解放,追求精神境界的升华。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景物描绘与佛教观念相结合,表达了生命的短暂和世俗纷扰背后的解脱之道。

这种将自然景物与佛教理念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在唐代文学中很常见。

此外,唐代文学中还满是佛教的隐喻和象征。

佛教中的莲花、鹿王、舍利子等形象,在唐代文学中经常出现。

例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写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里的“无为”就是佛教中的“无为而治”,将佛教的思想隐含其中。

唐代文学以其精致的写作技巧和诗情画意的表现方式,将佛教思想融入其中,达到思想启迪的效果。

在唐代文学中,佛教的思想内涵也得到了广泛的表达。

例如,杜甫的诗歌中常常写到人生的苦难和生死的无常。

他的《登高》中写道:“云在青天水在瓶,天与云与水相连。

”这些诗句中流露出对人生苦难和短暂无常的感慨,与佛教思想中的生老病死不离人的观念相呼应。

杜牧的诗歌中也有类似的表现,例如《秋夕》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这些诗句中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烦恼与佛教的宁静境界的向往。

除了主题和思想内涵,唐代文学还受到佛教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学形式。

唐代的诗歌,特别是七言绝句,常常运用意象和修辞手法,借以表达对佛教境界的追求。

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芙蓉如面柳如眉,梨花一枝春带雨。

云雀啭一千嗌,桃李争妍春发去。

”这些诗句通过鲜明的意象和比喻,表现出了佛教理念中的优美和超凡脱俗的境界。

总而言之,在唐代文学和佛教思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唐代文学与佛教文化的交融》

《唐代文学与佛教文化的交融》

唐代文学与佛教文化的交融在唐朝(618年-907年),佛教文化在中国达到了高峰,并与当时蓬勃发展的文学结合,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学风貌。

本文将探讨唐代文学与佛教文化之间的交融关系,着重介绍诗歌、小说和戏剧领域中体现这种融合的作品及其意义。

1. 唐代佛教诗歌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而佛教对唐代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许多著名诗人如王维、杜牧等都曾写过描绘佛教主题的作品。

他们以自然景物为背景,借以表达对生命和存在意义的思考,传达出一种超越尘世纷扰的宁静与升华。

1.1 王维与禅意诗王维是唐代最富于禅意的诗人之一。

他以山水、花草等自然意象为表现对象,通过鲜明而简洁的语言描绘悟道心境。

代表作品如《登鹳雀楼》、《山居秋暝》等,反映了王维深入思考人生和自然之间的联系,展现了佛教教义对其创作的影响。

1.2 杜牧与诗仙传统杜牧则代表了唐代具有浓郁世俗情调的佛教诗歌。

他巧妙运用佛教理念来抒发内心矛盾与纷扰,以及对人世间善恶和人性弱点的触动。

例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中,杜牧通过描写西方极乐世界中花香草美所给他带来的思考和启示,展示了佛教慈悲与世俗欲望之间的矛盾冲突。

2. 唐代佛教小说在唐代,佛教小说也蓬勃发展起来,并成为当时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小说以佛教传奇为题材,讲述各类功德堂、画像堂等宣扬佛家科仪理论、提升修行境界的故事,代表作品有《法华经传》。

2.1 《法华经传》中的唐僧带徒该小说以真实历史人物唐玄奘为原型,讲述他四年求取大乘佛教舍利子的传奇经历。

小说中描绘了唐僧带领一众弟子在西方梵天净土中历尽艰辛、修炼升华的过程。

这部作品不仅打破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界限,还通过对唐僧和徒弟们丹心向佛的描写,强调了佛教修行道路上的坚持和信仰。

3. 唐代佛教戏剧在戏剧领域,唐代也出现了以佛教题材为基础的创作形式。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曲”和“杂剧”,融入了佛教哲学思想及相关故事情节。

3.1 曲艺与佛教主题曲艺是一种中国古典戏剧形式,其中以《观音菩萨降服牛头马面序》等代表作最为著名。

佛教禅宗与唐诗的启示与影响

佛教禅宗与唐诗的启示与影响

佛教禅宗与唐诗的启示与影响简介佛教禅宗和唐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禅宗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和修行方式,深受中国文人的追捧;而唐诗则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本文将探讨佛教禅宗对唐诗的启示以及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影响。

1. 佛教禅宗对唐诗创作的启示1.1 心境与情感体验禅宗注重内心与自我觉察,强调静坐冥想以达到心灵的平静与清明。

这种超越常人世俗的心境和情感体验也影响了许多唐代诗人。

他们在写作时常常追求内心深处真实的感悟和审视自我,表现出独特而深邃的情感体验。

1.2 自然意象与修辞手法禅宗注重观察身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共通性,通过直接而纯净的形式来表达意境。

类似地,唐诗中出现了许多关于自然景物的描写,借此来抒发思想情感。

禅宗对唐诗的启示使得诗人们更加注重运用具象的自然意象和独特的修辞手法来塑造诗歌形象。

1.3 莲花与空灵在佛教禅宗中,莲花被视为纯洁而超越尘俗的象征。

唐代诗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来表达内心追求净化与解脱的愿望。

这种寓意丰富且高度凝练的表达方式,成为了唐诗中一个重要而独特的主题。

2. 唐诗对佛教禅宗的影响2.1 禅院文化唐代出现了许多以佛教禅宗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禅院。

这些寺庙不仅是佛教信仰之地,也是学问交流和文化盛会之所。

许多文人墨客亦常在其中修行、创作、笔耕不辍,并将其修养经验融入到作品中,进一步推动着当时文学艺术的发展。

2.2 思想交流与影响唐代的文人士大夫对佛教禅宗的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进行了深入地研究。

他们将禅宗的修行理念与自己的文学创作紧密结合,使得唐诗表现出一种更加内省、超脱世俗的审美倾向。

2.3 语言与艺术表达唐代诗歌以其简练、高度凝炼的形式而闻名。

禅宗对于追求虚静和意象纤细之道有着深刻见解,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唐诗的语言风格和艺术表达手法。

唐诗中那些抽象、充满意境的表达方式,可以说是禅宗思想对诗歌造成影响的直接体现。

结论可以看出,佛教禅宗与唐诗之间存在着相互启示和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思想对唐代诗词的深远影响
唐代的诗歌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瑰宝,其内容的丰富、形式绚丽可谓空前绝后。

而这一时期宗教也极其盛行,主要以佛教、道教、儒家思想为主。

唐代诗人在人格品质、精神状态上程度不同的受到宗教的影响,因而在他们的诗歌中体现的宗教哲学精神内在化、心灵化程度也就有了差别,并影响到了具体诗歌创作的优劣。

他们往往可以自由的从自己的性格、气质、爱好,甚至于实际需要出发去选择某种宗教哲学观念作为自己立身行事的价值支撑,通过他们的诗篇作为其思想价值观念的体现。

他们当中有的潜心于儒,有的游心于道,有的息心于佛,同时也有儒、释、道三家兼收并蓄。

而主要影响唐代诗词却以佛教为主,主要是与当时佛理的盛行有关。

这种繁盛之极的佛教理念使得当时诗歌弥漫着佛学气息。

虽然对儒、释、道三家同样表现出兼收并蓄的开阔胸怀。

但对佛教的景仰崇敬之情甚至超过了儒、道两家。

下面我们来列举几位唐代诗人的代表来概述他们的宗教理念。

唐代名儒世家出身的诗人王勃,他不仅继承了传统家学的馈赠即儒家思想,而且从自身的兴趣、爱好、气质出发又把道教和佛教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

他在《游山庙记》中说:“吾之有生二十载矣,雅厌城阙,酷嗜江海,常学仙经。

博涉道记。

” 从中体现了王勃通过游历道庙仙府,且与道士隐者充分交流,来获取道教思想。

这里就不难看出他浓重的道教思源。

而对于佛教,王勃则表现的更为执着,以至于有归一佛教的愿望:“我今回向菩提,一心归命圆寂。


又如具有深厚佛学素养的“诗佛”王维,他被推崇为佛教史上的维摩诘居士,而取号为“摩诘”。

他深受禅宗的思想影响,所以创作的诗歌作品是直达佛教禅理。

如《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了观四大因,根性何所有?妄计苟不生,是身孰休咎?色声何谓客,阴界复谁守? 徒言莲花目,岂恶杨枝肘。

既饱香积饭。

不醉声闻酒。

有无断常见,生灭幻梦受。

既病即实相,趋空定狂走。

”此诗充斥着佛学概念、词语,表现了他对佛学的浓厚兴趣。

王维的另一首《送别》诗中“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 除了表现了诗人对现实不满,从中我们还不难看出他向往隐逸佛家的生活,似有看空一切和超然出世的思想。

从而形成了一种宽以代人、容于世俗的超凡境界。

《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中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句颇有禅意,他并不因至“水穷处”就兴阑而返,而是“坐看云起”。

体现出其任缘随意、平静安闲的心态,以及自然恬淡、闲适悠然,如闲云野鹤般随缘适意的行程。

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空山寂静,偶闻人语,空山传响,静中有动,空山人语更显空山之寂;而幽静的深林里,偶然照到青苔上的一缕斜阳则更显动中之静谧。

充斥“静”的佛教理念。

《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寂静的坞中花开花落的悠然,静中有花开花落的生命的涌动,但又透出了一点冷寂与孤独。

似有“禅”的思想。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 阒无人迹的山涧中,花开花落、无声无息,只有被月色惊扰了的山鸟鸣叫的声音,稍稍打破了宁静的春夜、沉寂的山涧,而“花落”、月出”、“鸟鸣”的轻动微响则更深地体现出了山林的幽静。

体现了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

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原。

作为深受中国佛教影响最具代表性的唐代诗人王维,他主要是禅宗方面的影响。

禅是中国人接触大乘佛教教义后体认到自己心灵的深处而灿烂地发挥到哲学与艺术的一种境界。

静穆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也是构成‘禅’的“心灵状态” 。

以禅入诗,以诗说禅,以禅论诗,诗禅结
合,就是在诗中表达禅理、禅趣、禅境、表达禅定时体验到的那种轻安宁静、闲适自然的情趣,体现禅宗追求“净心”“任性”“无念”的宗旨。

意即所谓“幽深清远,自有林下一种风流”
“诗仙”李白是尊儒崇道的典范,而他的诗词中也常充有佛教理念。

如《庐山东林寺夜怀》:“我寻青莲宇,独往谢城阙。

霜清东林钟,水白虎溪月。

天香生虚空,天乐鸣不歇。

宴坐寂不动,大千入毫发。

湛然冥真心,旷劫断出没。

”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 这些诗或大量引入禅语,或以境说佛理,在格律声韵、遣词造句上,用比单纯的描述更胜一筹的方式来阐发其对佛教教义的理解。

唐代另一位诗人柳宗元在其《渔翁》一诗中的:“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也颇富禅意。

他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空寂寥廓、寒江凝雪,惟有孤舟独钓,这在一片静谧中体现出了孤舟渔翁的孤独、寒寂。

此诗被认为有“人境俱夺”之佳境。

佛教在中国本土的传播中,逐渐从诵经苦修中走出来,提出“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的思想。

在佛教禅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影响下,唐诗达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

“文载道、诗言志、词缘情”旨在言志言情的诗词其魅力在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言已尽而意无穷”的妙境中。

这种若有若无、言浅意浓的韵味,关键在于体味和悟,它与禅宗直指内心、不可言传的“悟”相通。

因此,诗禅相通,诗为禅添文采,而禅为诗增境界,即“诗为禅客添花锦,禅为诗家切玉刀” 。

这类充满佛理的诗歌主要是对佛教和佛教徒的咏颂,或是对佛教禅理的直接传达。

佛典“十二分教”中有两部分韵文,即“祗夜”和“伽陀”。

“祗夜”又称“重颂”、“应颂”,是以韵散结合的方式直接叙述佛教教义的;“伽陀”又称“讽颂”或“孤起”,是以带韵的短文来宣讲佛理的。

用诗歌来歌颂礼佛是古印度的传统。

此二者在汉语中译为“偈”、“颂”或“偈颂”,多为佛经中的赞颂词。

佛教传入中国后,翻译时为便于诵读和理解,将它们按照中国诗歌的传统形式。

主要形式是五言,也有四言、六言、七言翻译出来。

但作为传道布教的工具,语言必然要求通俗易懂,受佛典内容与形式的限制,在翻译时做到字数整齐一致,就不能讲求严格的节奏、韵律,因此这些偈颂就成为类似于接近口语的通俗诗。

这种通俗诗体影响了唐代的诗风,即中唐时通俗诗风“元和体”的流行。

文人的情感、体验不仅具有了往昔不可比拟的充沛活力,而且在更高精神理想的投射下发生了质的转化与提升,从而更富有人性的光辉,也更具有文化的色彩。

心灵世界的更新,为艺术在初唐获得全面发展奠定了健康的精神内蕴,说到底,“一件艺术品本质上是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激情支配下的创造,是诗人的感受、思想、情感的共同体现。

” 唐诗歌不仅一改往常的柔糜气息,变得骨气端翔、音情顿挫,而且还走出宫廷台阁,表现出广阔的宇宙意识和弘深的历史意识,这些新变都为盛唐气象的到来做了良好扎实的铺垫。

而且在宗教哲学观念的选择上表现出越来越大的自由。

这种自觉自愿的能动选择,激活了文人心灵深处的情感,引发了他们丰富生存状态的渴望。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大致窥得佛教影响唐代诗人意识的嬗变之迹,以及此种影响在唐代诗歌理论与创作中所起的实际作用。

联系王维、李白、王勃、柳宗元等人以寻觅中国古诗词中宗教色彩的历史渊源,实际上反映了一种多文化的形成过程,从而体现了本民族文化通过外来文化影响,建立了丰富的中国思想文化宝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