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志成研究院期刊文章基于美国SUNCITYARIZONA项目经验对

合集下载

外文翻译外文文献英文文献国际建设工程风险分析

外文翻译外文文献英文文献国际建设工程风险分析

外文文献:This analysis used a case study methodology to analyze the issues surrounding the partial collapse of the roof of a building housing the headquarters of the Standards Association of Zimbabwe (SAZ). In particular, it examined the prior roles played by the team of construction professionals. The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SAZ’s traditional construction project was generally characterized by high risk. There was a clear indication of the failure of a contractor and architects in preventing and/or mitigating potential construction problems as alleged by the plaintiff. It was reasonable to conclude that between them the defects should have been detected earlier and rectified in good time before the partial roof failure. It appeared justified for the plaintiff to have brought a negligence claim against both the contractor and the architects. The risk analysis facilitated, through its 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 to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a construction problem, the identification of an effective risk management strategy for future construction prject and riskThe structural design of the reinforced concrete elements was done by consulting engineers Knight Piesold (KP). Quantity surveying services were provided by Hawkins, Leshnick & Bath (HLB). The contract was awarded to Central African Building Corporation (CABCO) who was also responsible for the provision of a specialist roof structure using patented “gang nail” roof trusses. The building construction proceeded to completion and was handed over to the owners on Sept. 12, 1991. The SAZ took effective occupation of the headquarters building without a certificate of occupation. Also, the defects liability period was only three months .The roof structure was in place 10 years At first the SAZ decided to go to arbitration, but this failed to yield an immediate solution. The SAZ then decided toproceed to litigate in court and to bring a negligence claim against CABCO. The preparation for arbitration was reused for litigation. The SAZ’s quantified losses stood at approximately $ 6 million in Zimbabwe dollars (US $1.2m) .After all parties had examined the facts and evidence before them, it became clear that there was a great probability that the courts might rule that both the architects and the contractor were lia ble. It was at this stage that the defendants’ lawyers requested that the matter be settled out of court. The plaintiff agreed to this suxamined the prior roles played by the project management function and construction professionals in preventing/mitigating potential construction problems. It further assessed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employer/client and parties to a construction contract are able to recover damages under that contract.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critical analysis was to identify an effective risk management strategy for future construction projects. The importance of this study is its multidimensional examination approach.Experience sugge be misleading. All construction projects are prototypes to some extent and imply change. Change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tself suggests that past experience is unlikely to be sufficient on its own. A structured approach is required. Such a structure can not and must not replace the experience and expertise of the participant. Rather, it brings additional benefits that assist to clarify objectives, identify the nature of the uncertainties, introduces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systems, improves decision-making, introduces effective risk control measures, protects the project objectives and provides knowledge of the risk history .Construction professionals need to know how to balance the contingencies of risk with their specific contractual, financial, oper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requirements. Many construction professionals look at risks in dividually with a myopic lens and donot realize the potential impact that other associated risks may have on their business operations. Using a holistic risk management approach will enable a firm to identify all of the organization’s business risks. This will increas e the probability of risk mitigation, with the ultimate goal of total risk elimination .Recommended key construction and risk 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future construction projects have been considered and their explanation follows. J.W. Hinchey stated th at there is and can be no ‘best practice’ standard for risk allocation on a high-profile project or for that matter, any project. He said, instead, successful risk management is a mind-set and a process. According to Hinchey, the ideal mind-set is for the parties and their representatives to, first, be intentional about identifying project risks and then to proceed to develop a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process for avoiding, mitigat and its location. This is said to be necessary not only to allow alternative responses to be explored. But also to ensure that the right questions are asked and the major risks identified. Heads of sources of risk are said to be a convenient way of providing a structure for identifying risks to completion of a participant’s pa rt of the project. Effective risk management is said to require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Inevitably risk management requires examination of engineering, legal and insurance related solutions .It is stated that the use of analytical techniques based on a statistical approach could be of enormous use in decision making . Many of these techniques are said to be relevant to estimation of the consequences of risk events, and not how allocation of risk is to be achieved. In addition, at the present stage of the development of risk management, Atkinson states that it must be recognized that major decisions will be made that can not be based solely on mathematical analysis. The complexity ofconstruction projects means that the project definition in terms of both physical form and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will be based on consideration of only a relatively small number of risks . This is said to then allow a general structured approach that can be applied to any construction project to increase the awareness of participants .The new, simplified Construction Design and Management Regulations (CDM Regulations) which came in to f 1996, into a single regulatory package.The new CDM regulations offer an opportunity for a step change in health and safety performance and are used to reemphasize the health, safety and broader business benefits of a well-managed and co-ordinated approach to the management of health and safety in construction. I believe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se skills is imperative to provide the client with the most effective services available, delivering the best value project possible.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t Risk (CM at Risk), similar to established private sector methods of construction contracting, is gaining popularity in the public sector. It is a process that allows a client to select a construction manager (CM) based on qualifications; make the CM a member of a collaborative project team; centralize responsibility for construction under a single contract; obtain a bonded guaranteed maximum price; produce a more manageable, predictable project; save time and money; and reduce risk for the client, the architect and the CM.CM at Risk, a more professional approach to construction, is taking its place along with design-build, bridging and the more traditional process of design-bid-build as an established method of project delivery.The AE can review to get the projec. Competition in the community is more equitable: all subcontractors have a fair shot at the work .A contingency within the GMP covers unexpected but justifiable costs, and a contingency above the GMP allows for client changes. As long as the subcontractors are within the GMP they are reimbursed to the CM, so the CM represents the client in negotiating inevitable changes with subcontractors.There can be similar problems where each party in a project is separately insured. For this reason a move towards project insurance is recommended. The traditional approach reinforces adversarial attitudes, and even provides incentives for people to overlook or conceal risks in an attempt to avoid or transfer responsibility.A contingency within the GMP covers unexpected but justifiable costs, and a contingency above the GMP allows for client changes. As long as the subcontractors are within the GMP they are reimbursed to the CM, so the CM represents the client in negotiating inevitable changes with subcontractors.There can be similar problems where each party in a project is separately insured. For this reason a move towards project insurance is recommended. The traditional approach reinforces adversarial attitudes, and even provides incentives for people to overlook or conceal risks in an attempt to avoid or transfer responsibility.It was reasonable to assume that between them the defects should have been detected earlier and rectified in good time before the partial roof failure. It did appear justified for the plaintiff to have brought a negligence claim against both the contractor and the architects.In many projects clients do not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ir role in facilitating cooperation and coordination; the desi recompense. They do not want surprises, and are more likely to engage in litigation when things go wrong.中文译文:国际建设工程风险分析索赔看来是合乎情理的。

城市轨道交通低碳效应研究综述

城市轨道交通低碳效应研究综述

城市轨道交通低碳效应研究综述目录一、内容概括 (2)1.1 背景与意义 (2)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3)二、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 (3)2.1 全球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概况 (5)2.2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历程 (6)2.3 城市轨道交通类型与技术 (7)三、城市轨道交通低碳效应理论基础 (9)3.1 碳排放核算方法 (10)3.2 低碳交通理论 (11)3.3 生态足迹理论 (12)3.4 循环经济理论 (14)四、城市轨道交通低碳效应评价方法 (15)4.1 生命周期评价法 (17)4.2 碳足迹分析法 (18)4.3 低碳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19)五、城市轨道交通低碳效应实证分析 (20)5.1 国内外案例分析 (21)5.2 实证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3)5.3 结果与讨论 (23)六、城市轨道交通低碳效应政策建议 (25)6.1 完善法规标准 (26)6.2 推动技术创新 (27)6.3 加强国际合作 (29)七、结论与展望 (30)7.1 主要结论 (31)7.2 研究展望 (32)一、内容概括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一种快速、高效、环保的交通方式,已经成为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城市交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对城市轨道交通低碳效应研究进行综述,梳理和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

文章首先介绍了城市轨道交通低碳效应的概念及其重要意义,然后分析了影响城市轨道交通低碳效应的主要因素,包括车辆技术、线路布局、运营管理等方面。

文章从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空气污染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城市轨道交通低碳效应的具体表现。

文章提出了未来城市轨道交通低碳效应研究的发展趋势和建议,以期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绿色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1.1 背景与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轨道交通作为现代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和发展日益受到全球关注。

城市轨道交通以其高效、便捷、安全的特点,有效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提升了居民出行效率和生活品质。

开发新品 美国向日本学习

开发新品  美国向日本学习

开发新品美国向日本学习
李蒙蔚
【期刊名称】《电子质量》
【年(卷),期】1995(000)002
【摘要】美国公司正在逐步放弃以往的那种单独的一个个开发新产品的方法,向日本学习,从市场、从应用的角度来开发、改进产品,并采用了协同工程的方法。

【总页数】2页(P19-20)
【作者】李蒙蔚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16.6
【相关文献】
1.几个美国食用向日葵新品种比较试验结果 [J], 王德寿;李城德;岳云
2.美国向日葵品种对中国向日葵产业影响分析 [J], 魏良民
3.美国Specialized开发的电动自行车新品 [J], 江南(翻译)
4.美国向日本学习数学教学法 [J], 弓长
5.美国借鉴向日葵特征开发高效太阳能发电系统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GPS实时精密星历确定

GPS实时精密星历确定

GPS实时精密星历确定
张鹏
【期刊名称】《全球定位系统》
【年(卷),期】2001(026)004
【摘要】本文基于美国Gamit软件研究的基础上,对于GPS实时精密轨道确定的方法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提出了在中国区域范围内有实用价值的区域定轨方法与方案.本文从GPS轨道的各种摄动力影响入手,对实时GPS轨道确定方法进行了阐述,同时讨论了在国家测绘局目前GPS跟踪站网的构架下,利用跟踪站网的多天数据并且引入随机参数进行GPS实时轨道确定的实例.
【总页数】8页(P9-15,38)
【作者】张鹏
【作者单位】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北京海淀区紫竹院百胜村一号,100044【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N96
【相关文献】
1.GPS实时定轨误差对姿态确定的影响分析 [J], 王文妍;杨盛庆;吴敬玉;彭仁军
2.星载GPS实时定轨中重力场模型阶次的最优确定方法 [J], 王甫红;王军;龚学文;夏博洋
3.基于小时观测文件拼接的GPS实时钟差确定算法 [J], 武美芳;苏行;张喆
4.IGS精密星历对C级GPS网解算精度影响 [J], 张潘;李亚伦;冯茵
5.MADOCA GPS/GLONASS实时精密星历产品的性能评估 [J], 马壮;陈俊平;刘姣;王阿昊;伍冠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际收缩城市研究的特征与趋势——基于Citespace的图谱量化分析

国际收缩城市研究的特征与趋势——基于Citespace的图谱量化分析

图1国际收缩城市研究的历年文献数量 2.2研究领域
研究领域的分布特征可以直观的反映收缩城市研究的热门学科领域。从国际收缩城市研究的专业领域
时区演化图谱(见图2)中可以看出,早期的研究主要涉及Environmental Science(环境科学Geography(地 理)、lkban Study(城市研究)ARegional & Urban Planning(区域城市规划)等工科领域,该领域的文献量最大, 是研究收缩城市的核心领域;2008年以后,Sociology(社会学)Business & Economics(商业经济学)AEcology (生态)等学科关注到收缩城市带来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收缩城市的研究领域开始扩展。近年来,Remote Sensing(遥感)Sustainable Science & Technology(可持续科学技术)Transportation(交通)等都对这一主题展
Harpanl Univ rfTufts Univ
Univ Manchester
Cardiff Univ
Univ Ostrava
图4国际收缩城市研究的研究机构合作共现图谱
第2期
郑 皓,等:国际收缩城市研究的特征与趋势
47
3 国际收缩城市研究热点与主题聚类
3.1研究热点分析 研究热点是某一时段内引起学者或专家广泛关注或探讨的科学问题或专题。关键词作为文章核心思想
古ASEY M FAUST
AHJOND S GARMESTANI KIRSTEN SCHWARZ EUIJ1N YANG
MAXWELL HARTT
KARINA PALLAGST JAROSLAW KAZIMIERCZAK
JIRI RINTERA 血砸 兀 ESCHURZ

商业项目调研分析研究报告

商业项目调研分析研究报告

商业项目调研分析研究报告目录一、内容概览 (3)1.1 调研背景 (4)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4)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5)1.4 报告结构安排 (7)二、市场环境分析 (8)2.1 宏观经济环境 (9)2.2 行业环境 (10)2.3 竞争环境 (12)2.4 消费者行为分析 (13)三、商业项目定位 (14)3.1 项目定位 (15)3.2 目标客户群 (17)3.3 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选择 (18)3.4 项目竞争优势分析 (19)四、商业项目运营策略 (21)4.1 产品策略 (22)4.2 价格策略 (23)4.3 渠道策略 (25)4.4 推广策略 (26)五、商业项目财务分析 (27)5.1 财务计划 (29)5.2 收入预测 (30)5.3 成本预测 (31)5.4 利润预测 (32)5.5 资金筹措与运用 (33)六、风险评估与应对 (34)6.1 风险识别 (36)6.2 风险评估 (36)6.3 风险应对策略 (38)6.4 风险控制措施 (39)七、商业项目可持续发展 (40)7.1 可持续发展理念 (41)7.2 绿色经营与环保 (43)7.3 社会责任与公益活动 (45)7.4 长期发展规划 (46)八、结论与建议 (47)8.1 研究结论总结 (48)8.2 对商业项目的建议 (50)8.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51)一、内容概览本报告旨在对商业项目进行全面深入的调研与分析,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市场数据、行业动态及竞争格局等信息,为决策者提供全面、客观的参考依据。

报告将围绕项目的市场环境、竞争态势、客户需求、财务评估等方面展开详细论述,帮助决策者深入了解项目的优势和劣势,发现潜在的市场机会和风险,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商业策略。

在报告的开头部分,我们将对项目的背景、目的和意义进行简要介绍,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研究框架。

我们将对项目的市场环境进行分析,包括宏观经济形势、行业发展趋势、政策法规等因素,以揭示项目所处的外部环境及其影响。

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症状群生物学机制的研究现状

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症状群生物学机制的研究现状

ʌ临床基础ɔ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症状群生物学机制的研究现状❋李凌香1,刘保延2,周雪忠3,舒梓心3,牟梓君1,何丽云1ә(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㊀100700;2.中国中医科学院数据中心,北京㊀100700;3.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北京㊀100044)㊀㊀摘要:目的:分析国内外症状群生物学机制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态势,为中医药领域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㊂方法:检索7个常用数据库中有关症状群生物机制的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纳入文献的发表年代㊁研究内容㊁作者㊁高频关键词等㊂结果:共纳入文献175篇,发文量自2012年呈快速增长趋势,美国以34.29%发文量居首位,语种以英文为主(79.43%),以观察性临床研究为主,研究内容主要聚焦于精神心理领域㊁癌症㊁胃肠道疾病㊁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抑郁症㊁癌症相关症状群㊁细胞因子及遗传学等方面㊂结论:症状群生物学机制研究已进入大发展时期,但中医相关研究仍处于萌芽阶段,或可借鉴现代医学相关研究成果和经验,结合大数据时代带来的良机,以促进中医药领域相关研究的发展㊂㊀㊀关键词:症状群;生物学机制;生物分子网络;辨证论治;文献计量学㊀㊀中图分类号:R229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6-3250(2021)05-0786-06Research Status of Biological Mechanism of Symptom ClustersBased on Bibliometric AnalysisLI Ling-xiang 1,LIU Bao-yan 2,ZHOU Xue-zhong 3,SHU Zi-xin 3,MOU Zi-jun 1,HE Li-yun 1ә(1.Institute of Basic Research in Clinical Medicine,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700,China;2.Data center,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700,China;3.School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Beijing 100044,China)㊀㊀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biological mechanism of symptom clusters at home and abroad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related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Methods :The data sources were retrieved from 7databases.The key aspects according to bibliometrics method such as publication time ,research content ,author ,high-frequency and keywords were analyzed.Results :A total of 175papers were included ,and the annual volume of papers published has shown a rapid growth trend since 2012;American (34.29%)had the largest amount of documents ,and English was the main language (79.43%);Observational clinical research was the most common type and the research mainly focused on the field of mental psychology ,cancer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 ,fatigue syndrome ,etc ;It was the hotspot to study depression ,cancer-related symptoms ,cytokines and its genetics.Conclusion :The studies on the biological mechanism of symptom cluster has developed rapidly ,but there was still less on TCM area especially for high quality studies.We can draw lessons from the relevant research and make full use of biomedical database ,and take advantage of the opportunity brought by the era of big data ,which coul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elated research on TCM ,and may reveal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㊀㊀Key words :Symptom cluster ;Biological mechanism ;Biomolecular network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reatment ;Bibliometric❋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673964)-基于多尺度非完整数据的中医个体知识图谱构建及其诊疗规律研究作者简介:李凌香(1990-),女,湖南衡阳人,在读博士研究生,从事中医临床评价方法研究㊂ә通讯作者:何丽云(1963-),女,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人,研究员,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临床评价方法研究,Tel :************,E-mail :Hely3699@ ㊂㊀㊀症状群(symptom cluster )最早出现在心理学和精神卫生领域㊂近10年来,症状群相关研究已成为国内外护理和癌症症状管理的热点,并逐步延伸至慢性疾病[1-4]领域㊂研究表明,单纯通过生物标志物或单个症状对疾病做出诊疗和预后判断并不准确,因此学者们越来越注重对症状群生物学机制的探索㊂2001年,Dodd 等[5-6]首次提出症状群概念:症状群为一组(2个及以上)具有内在联系的症状集合 ㊂中医认为,症状群是指在同一病证中出现,具有共同病理机制且常相伴而生的几个症状共同组成的症状集合[7]㊂国内外学者对 症状群 的认识相对一致,症状群在中医辨证论治中具有重要地位,其本质是医患互动的信息转化过程,而症状群是信息的内涵㊂症状群可以体现疾病不同阶段的特征,用相对固定的 症状群 将 病 的过程㊁变化规律(即病机)加以区分;‘伤寒杂病论“是善于运用症状群的典范,中医先辈们构建了一套阐释方证(症状群)规律的理论与临床诊疗体系,但对症状群生物学机制的阐述和揭示仍存在较大瓶颈㊂本研究分析症状群生物机制的研究现状㊁发展趋势㊁热点及不足,以期为中医药领域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㊂1㊀资料与方法1.1㊀资料来源以中国知识基础设施(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CNKI )㊁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㊁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㊁PubMed ㊁SinoMed ㊁Web of science ㊁Ovid ,共7个数据库为资料来源㊂检索主题:症状群生物学机制㊂中文文献检索采用主题/全字段检索,外文文献检索采取主题词与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检索,以期尽量查全㊂中文检索式: 症状群 AND 生物标记物 OR 炎症因子 OR 基因 OR 表观基因 OR 代谢组学 OR 蛋白组学 OR 线粒体 OR 细胞因子 OR 细菌 OR 病毒 ㊂外文检索式: Biological Markers [Mesh ]OR biomarker ˑ[Text Word ]OR Inflammation [Mesh ]OR inflammatory markers [Text Word ]OR Epigenesis ,Genetic [Mesh ]OR Genomics [Mesh ]OR Metabolomics [Mesh ]OR Proteomics [Mesh ]OR Mitochondria [Mesh ]OR Cytokines [Mesh ]OR Bacteria [Mesh ]OR Viruses [Mesh ]AND Syndrome [Mesh ]OR symptom cluster [Text Word ]OR symptom clusters [Text Word ]OR symptom complex [Text Word ]OR multiple symptoms [Text Word ][8]㊂Filters :Humans ㊂检索时间范围为建库至2020年3月20日㊂1.2㊀文献纳入标准研究类型涉及临床研究㊁实验研究㊁综述等;研究对象为症状群生物学基础(包括生物标记物㊁炎症因子㊁基因㊁表观基因㊁代谢组学㊁蛋白组学㊁线粒体㊁细胞因子㊁细菌㊁病毒等)㊂1.3㊀文献排除标准动物实验研究㊁无法获取全文的研究㊁数据不完整㊁重复发表或数据重复报道的研究(保留时间最早的1篇)㊁新闻报道㊁社论与主题不相关文献㊂1.4㊀研究质量控制文献筛选过程由2名研究人员根据纳入㊁排除标准,严格独立进行,意见不一致时由双方讨论达成一致意见,或由第三方人员进行判断㊂1.5㊀统计学方法以文献计量学基本定律作为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采用Note-Express 软件与Excel 对相关文献的年代分布㊁语种及国家㊁文献类型㊁作者㊁高频关键词㊁研究内容㊁研究方法等为对象进行统计分析㊂2㊀结果2.1㊀文献检索结果检索到相关文献共8581篇,其中CNKI 40篇,万方108篇,维普7篇,Pubmed 2464篇,Sinomed 2102篇,Web of science 846篇,Ovid 数据库中3014篇㊂将初检文献进行查重,剔除重复文献217篇;阅读文献题目和摘要(必要时阅读全文)后,按照排除标准剔除文献8189篇(排除主题不相关文献较多,原因是现代医学疾病多以 综合征 命名的特点所致,而文献本身并未涉及症状群生物学机制研究),共纳入文献175篇(中文文献30篇,外文文献145篇)㊂2.2㊀文献特征描述2.2.1㊀研究发展趋势分析㊀图1示,检索到有关症状群生物学机制最早的文献见于1983年,发文1篇,表明在 症状群 概念正式提出之前已有学者关注这一问题㊂但1983年至2003年10年间共发表文献21篇,占发文总量的12%,平均每年发表2.1篇,数量少且增长缓慢;从2003年开始小幅度增加,由21篇增加至2012年的71篇,增长了3.4倍㊂自2012年开始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12年1月1日至2020年3月20日共检索到发表文献104篇,占发文总量的59.42%,平均每年发表13篇;其中发表文献最多的年份是2019年高达22篇,占总文献数的12.57%,是1983年该类文章首次发文量的22倍㊂普赖斯原理[9]表明,文献数量进入指数增长阶段时,学科便进入大发展时期,提示症状群生物学机制研究的进展较缓慢,但目前已经进入大发展时期,呈现 情报爆炸 态势㊂图1㊀各年度发表文献数量与文献累计数量比较㊀㊀2.2.2㊀文献类型及语种分析㊀文献类型分为期刊㊁学位论文㊁会议论文三类,期刊文章最多为163篇(93.14%),其次为学位论文11篇(6.29%),会议论文1篇(0.57%),表明期刊论文是症状群生物学机制的主要发表形式㊂文献语种为英文论文139篇(79.43%),中文论文30篇(17.14%),其他语种为6篇(3.43%),提示研究症状群生物学机制的论文目前以英文为主㊂2.2.3㊀研究设计类型分析㊀表1示,文献的研究设计类型分为4大类,包括临床研究(病例报告/病例系列㊁横断面/队列研究㊁随机对照试验㊁病例对照)㊁文献综述(传统综述与系统综述)㊁基础实验研究以及其他类型研究㊂以综述类文献68篇(38.86%)与病例对照类论文55篇(31.43%)为多见,表明症状群生物学机制研究目前以观察性临床研究为主,干预性试验研究和基础实验类研究较少㊂表1㊀文献研究设计类型分布比较研究类型论文数量/篇百分比/%基础实验10.57文献综述6838.86病例报告/病例系列2313.14横断面/队列研究2011.43随机对照试验5 2.86病例对照5531.43其他31.71㊀㊀2.2.4㊀文献作者分析㊀表2示,依据洛特卡定律,在一个成熟的研究领域,写n 篇论文的作者数量约为写1篇论文作者数的1/n 2,并且写1篇论文的作者数量约占所有作者数量的60%[10]㊂本研究仅统计论文的第一作者,作者发文量最多为4篇共有5位作者,发文量ȡ2篇的作者共40位㊂表2示,发文量4篇㊁3篇和2篇的作者人数占发文1篇,作者人数的比率分别约为3.70%㊁20.00%和5.93%,比率低于洛特卡定律规定的理论值(分别为1/42㊁1/32和1/22);发表1篇论文作者数约占作者总数的77.14%,高于洛特卡定律规定的60%理论值㊂提示症状群生物学机制相关研究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作者群,需要进一步培育能够长期从事该研究领域的学者群㊂表2㊀作者发文量分布比较发文量/篇作者人数占作者总数比率/%占发文1篇作者人数比率/%45 2.86 3.70384.575.9322715.4320.00113577.14100.00㊀㊀图2示,收录文献中以美国作者发文最多共60篇占34.29%,其次为中国39篇占22.29%,英国10篇占5.71%㊂图2㊀作者地域分布情况比较㊀㊀2.2.5㊀研究热点分析㊀表3示,高频关键词是反映研究热点的关键信息,175篇文献共有536个关键词㊂从频次排名前10位的关键词来看,症状群生物学机制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抑郁症㊁细胞因子与癌症相关症状群㊁炎症标记物及遗传学等方面㊂表3㊀排名前10的高频关键词分布序号关键词频次/次频率/%1抑郁症31 5.782细胞因子30 5.603症状群28 5.224炎症23 4.295基因21 3.926癌症14 2.617疲劳12 2.248慢性疲劳综合征11 2.059疼痛10 1.8710人类101.87㊀㊀2.3㊀研究内容分析文献的研究内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某时期内某一学科的研究热点及发展方向[11]㊂按照疾病的种类对文献研究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发现研究内容主要聚焦于7大类疾病,如精神心理疾病(抑郁症㊁精神分裂症㊁围绝经期综合征㊁经前期综合征)㊁癌症相关症状群(放化疗术后及陪护人员出现的症状群)㊁胃肠道症状群(肠易激㊁功能性消化不良)㊁纤维肌痛综合征㊁慢性疲劳综合征㊁心脏疾病症状群(心力衰竭㊁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㊁干燥综合征㊂分析发现,最早关注症状群生物学机制的文献为外文文献,研究内容为经前期综合征[12]㊂30篇中文文献的主要研究内容为精神心理疾病19篇(63.33%),癌症相关症状群5篇(16.67%),心脏相关疾病症状群4篇(13.33%)㊂145篇英文文献主要研究内容为精神心理疾病36篇(24.83%),癌症相关症状群25篇(17.24%),胃肠道症状群21篇(14.48%),慢性疲劳综合征11篇(7.59%),纤维肌痛综合征11篇(7.59%),干燥综合征8篇(5.52%)㊂2.4㊀研究方法分析2.4.1㊀症状群识别及其分类方法㊀文献中对于命名为 综合征 的疾病,其症状群的识别主要依据临床表现来确定[13];对于癌症相关症状群的识别,多采用潜在剖面分析法(potential profile analysis,LPA)与聚类分析法[14-15],结合患者的基本特征如年龄㊁性别㊁病程㊁病史和使用处方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症状群发生发展和预后等因素进行分析,获得影响症状群状态变化的主要表征及干预特征[16]㊂对于精神心理领域症状群的识别,主要根据相关量表(如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㊁安德森症状评估表(md anderson symptom inventory,MDASI)㊁Greene更年期评分量表等)的条目㊁得分以及家族史,进行症状群划分[17-20],提示目前可能尚未形成较统一的症状群识别方法㊂2.4.2㊀生物标志物-基因提取方法㊀共23篇文献涉及基因提取,文献中主要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方法(9篇),也有研究者采取高温连接酶检测反应基因芯片(ligase detection reaction,LDR)技术测定基因多态性㊁利用TaqMan荧光探针检测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技术以及聚合酶链式反应结合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PCR-PAGE)等分析方法,还有少量的(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研究[21],表明目前临床研究中基因数据主要来源于小样本目标人群的生物样本提取检测,对于生物医学数据库的利用度不高㊂3 讨论3.1㊀症状群生物学机制研究的重要性分析症状群生物学机制研究是中西医结合新医学体系的关键拐点,也是沟通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桥梁㊂症状群生物学机制研究,不仅能为症状群的靶向治疗和精准护理奠定理论基础[22-23],还能揭示中医辨证论治的科学内涵㊂国外1项130万余人的失眠相关基因研究[24]发现,失眠疾病基因与高血压㊁肥胖和冠心病之间有很高的重合度,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中医异病同治的科学内涵㊂文献研究[25]发现,桂枝汤证的生物学基础为9个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的亚型中TLR-3㊁TLR-4和TLR-9的mRNA表达上调,而桂枝汤能有效逆转某些TLR亚型在不同时间的上调,这一研究科学地解释了桂枝汤的药理作用机制,也阐明了桂枝汤证(即症状群)的生物学基础,在一定程度上阐释了 方证 的科学内涵㊂中医的病通常是建立在症状学基础上的,是一种宏观上的病[26]㊂尽管 症 是客观的,但客观性并不是选择诊断性或评价性指标的唯一依据[27],只有能真正反映疾病特征的症状群,才能作为诊断或评价的指标㊂病是症状群在时间上的分布规律的体现,不同时期的症状群将疾病分成段,而证是症状群所处的空间位置㊂症状群是证候形成的主要信息载体,不同类别的症状群可以反映疾病不同阶段的特征㊂用相对固定的 症状群 将 病 的过程㊁变化规律,也就是 病机 加以区分,形成辨证论治诊疗模式的主体框架,可以提高辨证和论治的把握度㊂刘钊乐[28]等发现,症状群具有更强的诊断指向性,对提高临床辨证诊断水平有积极的影响㊂生物学机制研究则是该研究策略下的重要切入点,有助于从分子水平综合描述病证发展过程的复杂性及其相互关联关系[29]㊂在此研究潮流之下,现代医学与中医有望殊途同归,未来在中医辨证论治整体观的指导下,可以系统开展症状表型研究㊁症状群分类㊁生物学基础内涵的研究,建立以症状群为主要框架的个体化辨证论治诊疗体系㊂3.2㊀症状群生物学机制的研究现状分析通过上述文献分析可以发现,症状群生物学机制研究仍处于不成熟阶段㊂现代医学对症状群的研究主要涉及症状群的种类㊁构成及其与基因多态性㊁细胞因子等生物标记物的相关性㊂研究方式以临床观察性研究为主,且以小样本研究居多,干预性试验研究和基础实验类研究仍很少;研究的病种亦较为局限,主要关注精神心理疾病㊁癌症相关症状群㊁胃肠道症状群㊁纤维肌痛综合征与慢性疲劳综合征,未来应该进一步丰富疾病病种,并进一步探索不同病种出现相同症状群的生物学机制㊂目前症状群的识别方法尚未统一,这可能是疾病的命名特点所致㊂现代医学对于许多疾病的命名,尤其是命名为 综合征 的疾病,其本质就是1组或多组由特异性症状与非特异性症状组成的症状群,如肠易激综合征㊁围绝经期综合征㊁干燥综合征等㊂对于症状群的识别,主要使用统计分析方法提取症状群或采用质性研究的描述方法,通过文字提炼症状群[30]㊂但因对症状群定义的界定不一致,研究者采取的统计学方法也存在差异[31]㊂目前常采用的统计学方法主要包括主成分分析㊁公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㊂然而Kim[32]指出,并没有太理想的研究症状群的统计分析方法;2016年Samantha[33]发现,潜类分析法(latent class analysis,LCA)非常适合症状群研究,可用于鉴别不同人群中生物标志物㊁遗传变量与症状群成员的关系㊂因此,研究者在选择识别症状群方法时,应该结合自身研究疾病的特点,选择相对较为公认的方法㊂文献研究提示,目前临床研究中基因数据主要来源于小样本目标人群的生物样本提取检测,对于生物医学数据库的利用度不高㊂因此,笔者建议在开展大型临床研究的同时,可以加大对生物医学数据库的利用度㊂大数据时代,许多开源数据库都可以十分便捷地获取信息和知识㊂本研究团队前期建立的数据库SymMap[34],整合了中西医症状㊁疾病㊁基因㊁中药和靶点等症状图谱(SymMap http:// /)㊂该图谱包含6种实体(1717个中医症状,499味中药,961个西医症状,5235个西医疾病,19595种化学成分和4302个基因)和106721条直接实体关系,且在持续更新和完善中㊂刘林[35]等通过对症状数据的收集整理及研究,得到准确的症状术语㊁症状与疾病以及症状与基因关系数据等,从而为研究症状的生物学基础提供了巨大帮助㊂以下简单介绍一下常用的中医药生物医学数据库㊂①疾病数据库:MalaCards[36]㊁DisGeNet[37]㊁GWAS[38]和DiseaseConnect[39]等;②中药成分数据库:TCMSP[40]㊁TCMID[41]㊁HIT[42]和TCM Database@ Taiwan[43];③药物成分靶点数据库:Genecards[44]㊁DrugBank[45]等;④生物分子相互作用数据库: STRING11(人种子集,近2万蛋白质,30余万高质量相互作用)㊁HPRD㊁BIND㊁DIP㊁HAPPI和MINT[46]等㊂各类生物医学信息数据库正以蓬勃态势发展,为相关研究的开展奠定了深厚的生物学基础㊂3.3㊀症状群生物学机制的研究动态分析2017年美国专家共识[47]提出,在未来的研究中,症状群的定义应该从患者的主观症状体验㊁时间维度㊁基本分子机制等角度出发㊂为进一步揭示症状群的分子机制,促进症状群临床评测的开展,美国NIH于2018年发布了有关症状群研究的R01项目指南(https:///grants/guide/pa-files/ PA-17-462.html)㊂该指南分别从跨病种症状群种类及演变规律㊁症状群的分子机制和症状群的评测研究等三个方面开展,期望通过症状群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以解决疾病机制研究中症状涉及少与临床中症状困扰负担重的鸿沟(临床中症状困扰仍是大多数患者就医的主要原因)㊂中医药领域开展症状群生物学机制研究,需要结合中医临床数据在非特异性症状的采集㊁症状内涵的理论解析和辨证论治体系的优势;从疾病的症状群分类㊁症状群生物学内涵和分子网络关联的有效核心方证的挖掘等方面进行示范性研究,为中医药领域防治重大慢性疾病(如糖尿病㊁失眠等)提供可行的方法和研究路径㊂未来开展症状群相关研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同时关注特异性症状群和非特异性症状群,以便开展个体化治疗;二是症状群分子机理研究,除特异性生物标记物,还需从分子网络视角探索症状群生物学内涵的系统性与多样性;三是疾病症状群研究,不能只注重单个症状群的发现研究,还需探索各症状群之间的关联及演变规律㊂症状群生物学机制研究目前处于发展阶段,中医疾病-症状群生物学机制研究更是处于萌芽阶段,但大数据时代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机,如果能够建立相应的方法结合网络药理学㊁系统生物医学㊁生物信息学㊁互联网技术以及临床诊疗数据,对重大慢性疾病的症状群分类㊁演变规律及生物分子机制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或许有望进一步促进中医辨证论治诊疗规律科学内涵的揭示,这也是中西医结合的一个新的着力点㊂本文通过对症状群生物学机制的研究现状㊁热点与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分析,结合中医学的学科特点,提出以 症状群 结合 病机 进行疾病分类的设想:通过对疾病-症状群-有效方证为核心的辨证论治体系,展开生物学机制的探索,建立从 疾病-症状群表型网络-中药靶点网络-分子相互作用网络 理解 病-症-治-效 的研究框架,以期为中医药领域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㊂关于构建中医疾病-症状群-有效核心方-分子生物学机制相关联的辨证论治体系,任重而道远,希望有志者能携手共同探索㊂参考文献:[1]㊀MIASKOWSKI C,BARSEVICK A,BERGER A,et al.Advancing symptom science through symptom cluster research:expert panel proceedings and recommendations[J].JNCI: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2017,109(4):253.[2]㊀LEE S J,JEON J.Relationship between symptom clusters and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at stages2to4chronic kidney disease inKorea[J].Applied Nursing Research,2015,28(4):13-19.[3]㊀CONLEY S,PROCTOR D D,JEON S,et al.Symptom clustersin adults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J].Research inNursing&Health,2017,40(5):424-434.[4]㊀MOENS K,SIEGERT R J,TAYLOR S,et al.Symptom Clustersin People Living with HIV Attending Five Palliative CareFacilities in Two Sub-Saharan African Countries:A HierarchicalCluster Analysis[J].Plos One,2015,10(5):e0126554.[5]㊀DODD MJ,MIASKOWSKI C,PAUL SM.Symptom clusters andtheir effect on the functional status of patients with cancer[J].Oncol Nurs Forum,2001,28(3):465-470.[6]㊀DODD M,JANSON S,FACIONE N,et al.Advancing thescience of symptom management[J].Journal of advancednursing,2001,33(5):668-676.[7]㊀郑立群,苏静,杨振宁.症状群落理论对中医辨证思维影响的探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40(3):208-214.[8]㊀LYNCH KELLY D,DICKINSON K,HSIAO C P,et al.Biological Basis for the Clustering of Symptoms[J].Seminars inOncology Nursing,2016,32(4):351-360.[9]㊀SOLLA PRICE.Little science,big science[J].Von DerStudierstube Zur,1963,7(6):443-458.[10]㊀EGGHE L,ROUSSEAU R.Introduction to Informet rics:Quantitative Methods in Library,Documentation and InformationScience[M].New York: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1990:341-344.[11]㊀吴冰.国内糖尿病饮食相关文献计量学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4,14(11):1204-1207.[12]㊀ABRAHAM G E.Nutritional factors in the etiology of thepremenstrual syndromes[J].Journal of Reproductive Medicine,1983,28(7):446-464.[13]㊀AL-DABBAGH M,LAPPHRA K,SCHEIFELE D W,et al.Elevated Inflammatory Mediators in Adults with OculorespiratorySyndrome following Influenza Immunization:a Public HealthAgency of Canada/Canadian Institutes of Health ResearchInfluenza Research Network Study[J].Clinical&VaccineImmunology,2013,20(8):1108-1114.[14]㊀王潇,段培蓓,夏超,等.癌症症状群亚组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护理学报,2019,26(5):20-24. [15]㊀ILLI J,MIASKOWSKI C,COOPER B,et al.Associationbetween pro-and anti-inflammatory cytokine genes and asymptom cluster of pain,fatigue,sleep disturbance,anddepression[J].Cytokine,2012,58(3):437-447.[16]㊀庞秋萍,姬艳博,许翠萍.基于聚类分析的癌症病人症状群及其与生活质量㊁炎症因子的关系[J].护理研究,2019,33(24):4205-4210.[17]㊀刘涛.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GT)n二核苷酸重复多态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4.[18]㊀杨斌.抑郁症患者血浆脑肠肽含量变化及其相关性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5.[19]㊀张晨,吴志国,洪武,等.Bcl-2基因启动子多态性与重度抑郁症及其临床表型的关联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4(4):422-425.[20]㊀施梅.单相抑郁症与5-羟色胺系统候选基因的关联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医科大学,2006.[21]㊀DANKYU YOON,HYO-JEONG BAN,YOUNG JIN KIM,et al.Replication of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on asthma andallergic diseases in Korean adult population[J].Bmb Reports,2012,45(5):305-310.[22]㊀MIASKOWSKI C,BARSEVICK A,BERGER A,et al.Advancing Symptom Science Through Symptom Cluster Research:Expert Panel Proceedings and Recommendations[J].J NatlCancer Inst,2017,109(4):1-9.[23]㊀LYNCH KELLY D,DICKINSON K,HSIAO C P,et al.Biological Basis for the Clustering of Symptoms[J].Seminars inOncology Nursing,2016,32(4):351-360.[24]㊀JANSEN PHILIP R,WATANABE KYOKO,STRINGER SVEN,et al.Genome-wide analysis of insomnia in1,331,010individuals identifies new risk loci and functional pathways[J].Nature genetics,2019,51(3):394-403.[25]㊀DU XIN-LIANG,SUI FENG,HUO HAI-RU,et al.Reciprocaleffects of Guizhi decoction to the Guizhi decoction syndrome bytoll-like receptor mRNA expression and cytokines secretion[J].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2013,19(11):826-835.[26]㊀张宇鹏,尹玉芳.中医 辨证 概念诠释[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8,24(10):1352-1353.[27]㊀陈世波,刘保延,王永炎,等. 症 及其分类在中医临床评价中的作用分析[J].中医杂志,2009,50(1):5-7.[28]㊀刘钊乐.中医证候表征方式对辨证诊断思维影响的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5.[29]㊀李梢.中医证候生物分子网络标志的构想与研究[J].中医杂志,2009,50(9):773-776.[30]㊀CANHUA X,DEBORAH WB,BONNIE MJ.Methods forexamining cancer symptom clustersover time[J].Res NursHealth,2014,37(1):65-74.[31]㊀XIAO C.The state of science in the study of cancer symptomclusters[J].Eur J Oncol Nurs,2010,14(5):417-434. [32]㊀KIM H J,ABRAHAM I,MALONE P S.Analytical methods andissues for symptom cluster research in oncology[J].CurrentOpinion in Supportive and Palliative Care,2013,7(1):45-53.[33]㊀CONLEY S.Symptom Cluster Research With Biomarkers andGenetics Using Latent Class Analysis[J].Western Journal ofNursing Research,2016,39(12):1639-1653. [34]㊀YANG,WU FEILONG,YANG KUO,et al.SymMap:anintegrative databa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nhanced bysymptom mapping[J].Nucleic Acids Res,2019,47(D1):D1110-D1117.[35]㊀刘林.中医临床表型与基因型集成与分析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5.[36]㊀ESPE S.MalaCards:The Human Disease Database[J].Journalof the Medical Library Association JMLA,2018,106(1):140-141.[37]㊀PIÑERO JANET,BRAVOÀLEX,QUERALT-ROSINACH NU'RIA,et al.DisGeNET:a comprehensive platform integratinginformation on human disease-associated genes and variants[J].Nucleic Acids Res,2017,45(D1):D833-D839. [38]㊀VAN,OMMEN,G,et al.Popper revisited:GWAS here,lastyear[J].Europe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EJHG,2008,16(1):1-2.[39]㊀CHUN-CHI L,YU-TING T,WENYUAN L,et al.DiseaseConnect:a comprehensive web server for mechanism-based disease-disease connections[J].Nucleic Acids Res,2014,42(Web Server issue):137-146.[40]㊀RU J,LI P,WANG J,et al.TCMSP:a database of systemspharmacology for drug discovery from herbal medicines[J].JCheminform,2014,6(1):13.[41]㊀XUE R,FANG Z,ZHANG M,et al.TCMID:traditionalChinese medicine integrative database for herb molecularmechanism analysis[J].Nucleic Acids Res,2013,41(Database issue):D1089-D1095.[42]㊀YE H,YE L,KANG H,et al.HIT:linking herbal activeingredients to targets[J].Nucleic Acids Res,2011,39(Database issue):D1055-D1059.[43]㊀CHEN CY.TCM Database@Taiwan:the world s largest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atabase for drug screening in silico[J].PLoS One,2011,6(1):e15939.[44]㊀REBHAN M,CHALIFACASPI V,PRILUSKY J,et al.GeneCards:integrating information about genes,proteins anddiseases[J].Trends in Genetics Tig,1997,13(4):163. [45]㊀WISHART DS,KNOX C,GUO AC,et al.DrugBank:aknowledgebase for drugs,drug actions and drug targets[J].Nucleic Acids Res,2008,36(Database issue):D901-D906.[46]㊀张彦琼,李梢.网络药理学与中医药现代研究的若干进展[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5,29(6):883-892.[47]㊀MIASKOWSKI C,BARSEVICK A,BERGER A,et al.Advancing symptom science through symptom cluster research:expert panel proceedings and recommendations[J].Journal of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2017,109(4):1-9.收稿日期:2020-06-10。

美国华裔教授研发新方法大幅提高钙钛矿太阳电池效率

美国华裔教授研发新方法大幅提高钙钛矿太阳电池效率

美国华裔教授研发新方法大幅提高钙钛矿太阳电池效率佚名
【期刊名称】《电源技术》
【年(卷),期】2014(38)3
【摘要】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材料科学工程学系华裔教授杨阳(音译)领导的研究团队,经过7个月的研究.成功研发出新方法,大幅提高了钙钛矿太阳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生产出大面积钙钛矿太阳电池。

【总页数】2页(P406-407)
【关键词】太阳电池;钙钛矿;电池效率;研发;华裔;美国;光电转换效率;材料科学【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M914.4
【相关文献】
1.钙钛矿太阳电池系列讲座(1)钙钛矿型多晶薄膜太阳电池(1) [J], 廖显伯;郝会颖;韩培德;向贤碧
2.钙钛矿太阳电池系列讲座(2)钙钛矿型多晶薄膜太阳电池(2) [J], 廖显伯;郝会颖;韩培德;向贤碧
3.钙钛矿太阳电池系列讲座(5)钙钛矿型多晶薄膜太阳电池(5) [J], 廖显伯;郝会颖;韩培德;向贤碧
4.在电子传输层中掺杂二氧化钛纳米粒子提高反式钙钛矿太阳电池的效率 [J], 谢小银;刘冠辰;徐重阳;柳志海
5.新型钙钛矿薄膜太阳电池:促进钙钛矿薄膜电池效率提高和产业化发展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博志成研究院期刊文章】基于美国sun city arizona项目经验对中国.docx

【博志成研究院期刊文章】基于美国sun city arizona项目经验对中国.docx

“夕阳红”托起朝阳产业——基于美国SUN CITY ARIZONA项目经验对中国养老地产的若干思考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严重,龙头地产商们纷纷开始关注、研究甚至开展中国式养老地产实践:2006年起万科就开始关注中国养老地产市场前景,并进行了从产品设计到市场需求等一系列可行性研究,将养老地产列入公司战略发展的一部分;保利也已经进行了两年多的研究,并在上海、广州试点;华润、首创也曾在不同场合提及关注养老地产领域的发展。

中国的一线城市和多个沿海热点旅游城市中已建成不少养老地产项目,并且还在不断推出以养老为卖点的地产开发项目。

然而,外表如火如荼的中国养老地产对比国外养老地产发展实践来看,事实上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目前已有的养老地产项目在定位、规划、产品设计等方面各有不足。

因此,走出国门学习国外优秀养老地产项目的先进经验,对于中国养老地产发展颇具借鉴意义。

一、公司战略选择下的SUN CITY ARIZONA项目美国是一个养老地产发达的国家,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就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已有约3900万65岁以上的人口,约占美国总人口的13%。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美国的养老地产已经进入体系完善的成熟阶段。

由DEL WEBB 公司开发的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太阳城项目SUN CITY ARIZONA是美国最大的养老地产项目,整个项目约共9472英亩,14.8平方英里。

入住者为来自美国各州和世界50多个国家的四万四千名退休老人,平均年龄为73.4岁。

该项目是目前世界运作最成功的养老地产项目,DEL WEBB公司以其作为范本在美国七个州开发了十几个太阳城社区产品线,其成功经验对美国的养老地产、乃至于世界多国的养老地产发展都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回顾SUN CITY AZ的发展历史,我们能够看出该项目是在DEL WEBB公司战略选择下而生,它成就了DEL WEBB公司在美国养老地产市场的霸主地位。

DEL WEBB公司的创始人韦伯从1928年开始来到当时经济状况还很低迷的凤凰城,作为小承包商承建小型住宅房屋和商业店铺以积累资本和经验。

海外EPC项目管理优化的研究——以乌兹别克斯坦橡胶厂项目为例

海外EPC项目管理优化的研究——以乌兹别克斯坦橡胶厂项目为例

第 11 期丁 灿等.海外EPC项目管理优化的研究——以乌兹别克斯坦橡胶厂项目为例643海外EPC项目管理优化的研究——以乌兹别克斯坦橡胶厂项目为例丁 灿1,胡捷帆2(1.北京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北京100143;2.北京市南郊农场有限公司,北京100176)摘要:以乌兹别克斯坦橡胶厂项目为例,对海外工程采购施工(简称EPC)项目的管理优化进行了研究。

从承包商的视角对海外EPC项目前期、施工、生产阶段的管理优化措施和创新机制进行了分析,总结出提升项目管理效率的策略,可为其他企业降低EPC项目风险提供参考。

关键词:EPC项目;管理优化;风险分析;乌兹别克斯坦橡胶厂中图分类号:TQ336 文章编号:1006-8171(2023)11-0643-06文献标志码:B DOI:10.12135/j.issn.1006-8171.2023.11.0643自一带一路倡议(简称倡议)提出以来,我国依靠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区域合作平台,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截至2022年年末,我国已与150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倡议提出10年来,国有企业发挥桥头堡作用,践行走出去的发展战略,采用工程采购施工(Engineering Procurement Construction,简称EPC)项目模式,克服海外政治、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等风险,将中国标准和中国技术带到海外,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并积极探索符合企业实际的海外项目建设新路径。

目前,国内学者以具体案例为研究对象,对EPC项目管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黄福[1]运用德尔菲法识别出项目企业文化认同、保函、汇率、分包商管理、设计、工程质量管理、运输和合同等八大风险因素并提出应对措施。

王东等[2-4]从EPC总承包商的角度出发,运用层次分析法对项目风险进行了评估。

心身家庭:家庭系统中的神经性厌食症_笔记

心身家庭:家庭系统中的神经性厌食症_笔记

《心身家庭:家庭系统中的神经性厌食症》读书札记目录1. 内容描述 (2)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目的 (4)1.3 研究方法 (4)2. 家庭系统理论概述 (5)2.1 家庭系统的定义与特征 (6)2.2 家庭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8)2.3 家庭系统理论的发展历程 (9)3. 神经性厌食症的诊断与治疗 (10)3.1 神经性厌食症的症状与体征 (12)3.2 神经性厌食症的诊断标准 (13)3.3 神经性厌食症的治疗策略 (14)4. 家庭系统中的神经性厌食症 (15)4.1 家庭环境对神经性厌食症的影响 (16)4.2 家庭成员在神经性厌食症中的角色 (17)4.3 家庭沟通与神经性厌食症的关系 (19)5. 心理治疗在神经性厌食症中的应用 (20)5.1 认知行为疗法在神经性厌食症中的应用 (21)5.2 家庭系统治疗在神经性厌食症中的应用 (23)5.3 其他心理治疗方法在神经性厌食症中的应用 (24)6. 药物治疗在神经性厌食症中的应用 (25)6.1 抗抑郁药物在神经性厌食症中的应用 (27)6.2 抗焦虑药物在神经性厌食症中的应用 (27)6.3 其他药物在神经性厌食症中的应用 (28)7. 社会支持在神经性厌食症康复中的作用 (30)7.1 社会支持的概念与类型 (32)7.2 社会支持对神经性厌食症康复的影响 (33)7.3 提高社会支持水平的策略与措施 (35)8. 结论与展望 (36)8.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37)8.2 本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38)8.3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与展望 (40)1. 内容描述神经性厌食症概述:定义神经性厌食症作为一个复杂的心身疾病,并简要介绍其症状表现,如体重显著下降、身体形象扭曲和极端饮食行为等。

家庭系统理论框架:解释家庭系统理论的基本概念,比如家庭成员间的相互依赖、边界模糊与界限设置的重要性,以及家庭动力学的组织与发展如何影响个人行为和心理健康。

文献调研报告模板范文

文献调研报告模板范文

文献调研报告模板范文目录一、内容概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研究目的与问题 (4)1.3 研究方法与范围 (4)二、文献综述 (5)2.1 相关概念界定 (6)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7)2.2.1 国内研究动态 (8)2.2.2 国外研究动态 (9)2.3 文献评述与分析 (10)三、主要文献研究 (12)3.1 经典文献研究 (13)3.2 最新文献研究 (14)3.3 深度剖析代表性文献 (15)四、文献综合评述 (16)4.1 文献总结 (17)4.2 文献不足与争议 (18)4.3 对研究的启示 (19)五、未来研究方向 (20)5.1 研究空白与展望 (22)5.2 研究创新点与建议 (23)一、内容概述本文献调研报告旨在对某一主题或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以期为研究者提供一个系统、全面的参考框架。

报告共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引言、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与建议以及结论。

引言:简要介绍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明确研究问题和假设,为后续文献梳理和分析奠定基础。

文献综述:通过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分类,对已有研究的主要观点、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和成果进行总结和评价,找出研究领域的空白和发展潜力。

研究方法:详细介绍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包括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等过程,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研究结果与分析:对研究所得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深入分析,揭示研究现象的本质规律和内在联系,为后续讨论和建议提供有力支持。

讨论与建议:对研究结果进行合理解释和评价,指出研究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为未来研究提供方向和启示。

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成果,强调研究的重要性和价值,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明确的研究结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XX领域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

在此背景下,深入探讨XX领域的起源、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公共数据开放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影响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公共数据开放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影响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公共数据开放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影响目录1. 内容简述 (3)1.1 研究背景 (4)1.2 研究意义 (5)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7)2. 文献综述 (7)2.1 公共数据开放的理论基础 (9)2.2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现状与挑战 (10)2.3 公共数据开放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相关研究 (11)3. 新质生产力视角的定义与分析 (12)3.1 新质生产力概念解读 (13)3.2 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区别 (14)3.3 新质生产力的特征与影响 (15)4. 公共数据开放的概念与现状 (17)4.1 公共数据开放的定义 (18)4.2 公共数据开放的模式与机制 (19)4.3 国内外公共数据开放的实践案例 (20)5. 公共数据开放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影响分析 (21)5.1 提升城市创新能力 (23)5.1.1 新技术应用的促进 (25)5.1.2 创新环境的优化 (26)5.2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27)5.2.1 数据驱动的新产业培育 (28)5.2.2 传统产业改造与升级 (30)5.3 推动公共服务优化 (31)5.3.1 提升公共服务效率 (32)5.3.2 实现精准化服务 (34)5.4 增强城市治理能力 (35)5.4.1 数据驱动的城市决策 (36)5.4.2 形成社会共治局面 (38)6. 公共数据开放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建议 (39)6.1 数据质量与开放性的问题 (41)6.2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42)6.3 法律制度与政策支持体系 (43)6.4 人才培养与技术支撑 (44)7. 实证分析与案例研究 (45)7.1 研究设计 (47)7.2 实证分析 (48)7.3 典型案例分析 (49)8. 结论与展望 (51)8.1 主要研究结论 (52)8.2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53)8.3 政策建议与对策措施 (54)1. 内容简述本文档旨在探讨在全球化、互联网+背景下,公共数据的开放及其所催生的新质生产力模式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深远影响。

高速飞行器气动热辐射效应分析与计算毕业设计论文

高速飞行器气动热辐射效应分析与计算毕业设计论文

高速飞行器气动热辐射效应分析与计算摘要高速导弹光学窗口外存在激波层,为高度不均匀的梯度温度气体介质,针对其中的热辐射传递开展一种有效数值求解方法研究,基于离散传递法的思想,利用光线传输模型寻找导引头探测口径内的视线路径,推衍出激波层的热辐射强度计算模型,并且求出结果证明在一定红外波段内,激波层热辐射噪声在大气层内受飞行高度影响很小,与马赫数关系密切。

本文建立了物性分布高度不均匀高温气体介质的热辐射计算体系,可以为直接或间接需要此计算结果的工程军事场合提供参考。

关键词:红外成像制导,气动热辐射效应,辐射传递方程,分子原子光谱High-speed aerodynamic analysis and calculation of the thermalradiation effectsAbstractThe presence of foreign high-speed missile shock layer optical window for the highly uneven temperature gradients gaseous medium, for which the thermal radiation transfer research an efficient numerical solution method, based on the idea of discrete transfer method, the use of light transmission model looking seeker caliber within sight path detection, inferring the thermal radiation intensity of the shock layer model, and the results obtained prove that in a certain infrared wavelengths, the shock layer by thermal radiation noise has little effect altitude in the atmosphere, and Mach several closely related.This paper established a highly uneven distribution of physical properties of high temperature gas medium heat radiation calculation system, which can be directly or indirectly Then you need this military occasions engineering calculations provide a reference.Key words: infrared imaging guidance, pneumatic heat radiation effects, radiative transfer equation, molecular atomic spectroscopy目录摘要 (1)1研究的目的背景与意义 (5)1.1气动热辐射效应相关研究的发展现状及研究目的 (5)1.2国外发展现状 (6)1.2.1高温气体热辐射特性研究 (6)1.2.2高速飞行器气动热辐射效应 (7)1.3国内发展现状 (8)2 气动热辐射效应相关概念 (9)2.1 高速飞行器气动热辐射效应的概念 (9)2.2辐射传递方程的一般形式 (10)2.3几何光学光线追迹模型 (12)2.3.1 正入射光线传输 (12)2.3.2斜入射光线传输 (13)2.4量子热辐射的基本概念 (15)2.5气体中光的发射、吸收机制 (16)2.6气体吸收发射系数的计算 (18)3气动热辐射效应分析与计算 (19)3.1高温气体分子原子辐射吸收系数 (19)3.1.1多级温度模型建立 (20)3.2高温气体原子分子辐射吸收系数 (23)3.2.1高温气体原子辐射吸收系数 (23)3.2.2高温气体分子辐射吸收系数 (25)3.3光学传输模型 (25)3.3.1介质离散 (25)3.3.2光线追迹 (26)3.4辐射传递方程求解 (28)3.4.1辐射传递轨迹 (28)3.4.2离散传递法 (29)3.5计算结果与讨论 (30)4 结论 (32)参考文献 (33)致谢 (34)1 研究的目的背景及意义1.1高速飞行器气动热辐射效应相关研究的目的及意义自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尤其是近二十年以来,激光技术和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以及机载激光、战术高能激光武器、激光雷达、激光通讯、大气光学测量等大量技术应用展现出来,使人们开始关注光在大气、湍流层、附面层等复杂流场中传输的规律研究。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太阳神健身综合体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太阳神健身综合体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太阳神健身综合体
Sasaki设计事务所
【期刊名称】《城市建筑》
【年(卷),期】2015(000)025
【总页数】6页(P74-79)
【作者】Sasaki设计事务所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美国州立大学本科生就业能力培养探析——以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为例 [J], 高黎;汪霞
2.转型中美国创业型大学趋同性特征与策略选择
——基于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个案研究 [J], 桂敏
3.英语教学论视野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雅思英语教学管理机制探索——以海南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联合国际旅游学院为例 [J], 许彬
4."视频反馈"技术在高校排球训练中的应用研究①
——以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为例 [J], 薛强
5.财政危机背景下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治理策略研究——以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为例[J], 梁会青;朱洪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美国加州图书馆协会在夏季阅读项目中的工作及启示

美国加州图书馆协会在夏季阅读项目中的工作及启示

美国加州图书馆协会在夏季阅读项目中的工作及启示
阎婷婷
【期刊名称】《山东图书馆学刊》
【年(卷),期】2016(000)006
【摘要】美国加州图书馆协会组织的夏季阅读项目被美国图书馆协会推为夏季阅读最佳实践项目.本文对该协会就夏季阅读项目所做的工作做了如下剖析:制定州辖区范围内指导性文件及资源库;设定项目预期成果并基于成果进行多元化项目评估;系统化的项目培训工作;重视对夏季阅读项目的研究工作.之后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总结了4点启示,即:充分发挥各省、各地区图书馆专业组织在全民阅读推广方面的指导作用;设立阅读推广项目的预期目标,并基于此目标进行评估;对项目具体实施者进行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重视阅读推广项目的研究.
【总页数】4页(P59-61,72)
【作者】阎婷婷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江苏南京2100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2.1
【相关文献】
1.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的统计工作机制对我国高校图书馆统计工作的启示 [J], 李睦;胡秀梅;何雪梅;谭云江;高凡
2.美国公共图书馆协会学前儿童阅读准备项目研究及启示 [J], 蔺丽英;杨洪江;张春

3.图书馆协会管理什么——解读美国图书馆协会工作手册 [J], 桑良至
4.美国图书馆协会阅读推广项目及启示 [J], 王小平
5.美国专业图书馆协会推动开展竞争情报工作的做法及启示 [J], 陈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如何提高新药研发的成功率: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的优化及其对类药性质的影响

如何提高新药研发的成功率: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的优化及其对类药性质的影响

如何提高新药研发的成功率: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的优化及
其对类药性质的影响
熊照明
【期刊名称】《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4(026)003
【摘要】近年来,为提高新药研发的成功率,通过对实验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统计分析,并和成功药物进行比较对照,试图找出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与它们的类药性质的关系,从而可以指导新药的设计,加快新药研发的成功率和研发速度.
【总页数】5页(P64-68)
【作者】熊照明
【作者单位】美国BoehringerIngelheim制药公司,康乃狄克州瑞吉费尔德06877【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1
【相关文献】
1.有机化合物QSPR的分子拓扑指数研究——饱和链烃化合物物理化学性质的研究 [J], 茆震;陈武;梅平;梅博文
2.如何提高新药研发的成功率: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的优化及其对类药性质的影响 [J], 熊照明
3.基础化学综合实验设计--卟啉化合物的合成及物理化学性质 [J], 夏春兰;卢卫兵;邓立志;周晓海;杨廷贤;席美云;安从俊;颜肖慈;刘义
4.甲基三氟丙基环三硅氧烷与芳香族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研究 [J], 于丽娇;董红;
伍川;胡玉倩;张丽君
5.二芳基乙烯类光致变色化合物的光物理化学性质 [J], 王丽华;肖伟洪;游秀丽;蒲守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应用变点模型来研究沪深股股市波动性突变行为

应用变点模型来研究沪深股股市波动性突变行为

应用变点模型来研究沪深股股市波动性突变行为
宿成建;陈洁
【期刊名称】《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3(26)10
【摘要】股票价格的每日变化呈现随机漫步的特征,其一定程度的波动反映了股票变化的内在规律,但未能预期的股价的突然变化对投资者及社会经济却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如股价突然大幅下跌会令投资者损失惨重。

笔者提出一种方差变点模型(波动性突变点模型),并用该模型分析从1992年到2002年上证和深证综合指数的方差变点,应用二分分段法结合西沃兹信息标准(Chen和Gupta1997),找出股指收益率序列中的所有方差(波动性)突变点,对这些变点的经济意义进行解释。

【总页数】4页(P152-155)
【关键词】变点;假设检验;西沃兹信息标准(SIC);二分分段法;收益率序列
【作者】宿成建;陈洁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美国坎萨斯城密苏里大学统计数学系【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30.91
【相关文献】
1.沪深300股指期货对A股市场波动性实证研究 [J], 夏丽娜;洪历;
2.中国股市价格的波动性研究——基于沪深300指数的GARCH族模型 [J], 何红霞
3.沪深300股指期货对A股市场波动性实证研究 [J], 夏丽娜;洪历
4.股指期货对我国股市波动性的影响研究——基于沪深300股指期货 [J], 钱婷
5.沪深300股指期货对我国股市波动性影响的研究 [J], 王起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博志成研究院期刊文章基于美国S U N C I T Y A R I Z O N A项目经验对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夕阳红”托起朝阳产业——基于美国SUN CITY ARIZONA项目经验对中国养老地产的若干思考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严重,龙头地产商们纷纷开始关注、研究甚至开展中国式养老地产实践:2006年起万科就开始关注中国养老地产市场前景,并进行了从产品设计到市场需求等一系列可行性研究,将养老地产列入公司战略发展的一部分;保利也已经进行了两年多的研究,并在上海、广州试点;华润、首创也曾在不同场合提及关注养老地产领域的发展。

中国的一线城市和多个沿海热点旅游城市中已建成不少养老地产项目,并且还在不断推出以养老为卖点的地产开发项目。

然而,外表如火如荼的中国养老地产对比国外养老地产发展实践来看,事实上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目前已有的养老地产项目在定位、规划、产品设计等方面各有不足。

因此,走出国门学习国外优秀养老地产项目的先进经验,对于中国养老地产发展颇具借鉴意义。

一、公司战略选择下的SUN CITY ARIZONA项目美国是一个养老地产发达的国家,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就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已有约3900万65岁以上的人口,约占美国总人口的13%。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美国的养老地产已经进入体系完善的成熟阶段。

由DEL WEBB公司开发的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太阳城项目SUN CITY ARIZONA是美国最大的养老地产项目,整个项目约共9472英亩,平方英里。

入住者为来自美国各州和世界50多个国家的四万四千名退休老人,平均年龄为岁。

该项目是目前世界运作最成功的养老地产项目,DEL WEBB公司以其作为范本在美国七个州开发了十几个太阳城社区产品线,其成功经验对美国的养老地产、乃至于世界多国的养老地产发展都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回顾SUN CITY AZ的发展历史,我们能够看出该项目是在DEL WEBB 公司战略选择下而生,它成就了DEL WEBB公司在美国养老地产市场的霸主地位。

DEL WEBB公司的创始人韦伯从1928年开始来到当时经济状况还很低迷的凤凰城,作为小承包商承建小型住宅房屋和商业店铺以积累资本和经验。

公司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拥有了自己的专业建筑公司。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凤凰城出现了经济爆发性增长的十年,而DEL WEBB公司也在此时也拥有了一个新的发展机会,即在亚利桑那州最大的两个城市——凤凰城与图森市之间的郊区建造一个全新的社区。

该项目的地理位置非常好,距离凤凰城公里,距离图森市209公里,这里全年有312天能够接受日照,周边有lake pleasant地区公园和white tanks地区公园,整个区域的气候和风景都很适宜老年人的居住喜好。

当时公司已经确立了以全面进入老年住宅与商业共同发展作为下一阶段的发展战略,该项目的地理位置、周边环境以及老年客群的充足性,使得DEL WEBB公司最终决定将这个社区建造成为包括老年住宅和商业的综合性社区。

这个社区就是后来闻名世界的养老地产项目SUN CITY ARIZONA。

作为实现公司战略的一次大胆尝试,它开创了美国养老社区的先河。

二、定位清晰、规划完善的“老人之城”清晰的项目定位项目建设伊始,DEL WEBB公司对于项目的定位就极其清晰:以拥有固定收入的退休老人为主要客户群体,建设包括住宅、娱乐和商业设施的综合性社区,使得该社区能够进行自我维持和运转。

完善的总体规划项目从1960年开始建设,共历经二十多年的建设历程。

其建设规划的整体思路是:首先建设完成商业中心、高尔夫球场、娱乐中心、宾馆、邮局等配套娱乐和商业设施,然后再建设养老住宅。

这种“建造小社区紧邻商业及娱乐设施”的建设思路后来也成为了美国其他养老社区规划的学习对象。

按照项目定位和规划思路,DEL WEBB公司最终将SUN CITY AZ项目规划为六大居住区:活动自理型社区(active adult communities):独栋别墅社区,给55岁以上生活完全可以自理的人群居住;高级人士出租型公寓(senior apartment rentals):以出租形式提供的公寓;持续照料型退休社区(continued care retirement communities):根据顾客的需要,提供不同层次的照料服务;辅助生活(assisted living):为住在单元中的生活不能自理的顾客提供日常的全方位照料;退休社区(retirement communities):以出售或者出租的形式,提供给生活完全可以自理的退休人群;专业护理(skilled nursing ):可以以单独的形式进行专业护理,或是在“辅助生活”的服务中提供专业护理;特别护理服务(specialty care):专为老年痴呆症患者提供该服务。

这六大居住区适应不同类型老人的需求,住宅与各种生活配套及娱乐场所交织,创造了一种完善、有活力的生活方式。

SUN CITY AZ项目中住宅类型多样,包括独栋、双拼、多层公寓、复合公寓住宅等,其中DEL WEBB公司销售主打产品主要为以下四种:大量的娱乐和商业配套是SUN CITY AZ项目最令人津津乐道的特色之一,项目共拥有7个康乐中心、130家特许俱乐部、各种球类活动场所,尤其是社区内有11个类型各异的高尔夫球场,被人称道为“高尔夫爱好者的天堂”。

在这里娱乐设施宜动宜静,所有老年人都能够找到自己喜好的娱乐方式。

而面面俱到的商业配套更是使整个社区如同一个小型城市一般,几乎居民所有的需求都能够在这里自给自足。

在产品设计上项目更是凸显了作为“老人城”的需求特色,SUN CITY AZ明文规定:所有居民必须是55岁以上的老人。

这里的建筑规划完全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小区内实现无障碍设计:无障碍步行道、无障碍防滑坡道,低按键、高插座设置,社区住宅以低层建筑为主等。

同时,社区内的空间导向性被强调:对方位感、交通的安全性、道路的可达性均做了安排,实施严格的人车分流。

多维的运作模式SUN CITY AZ采取将保险、地产、养老产业融合在一起的商业模式,即养老加地产的开发模式,这种模式将地产开发与创造消费者生活方式结合在一起。

保险行业进军地产,买断其居住权,采取酒店式管理,以收取会员管理费用的收益模式进行投资回笼,另一方面还为公司吸收养老保险客户。

SUN CITY AZ项目除了DEL WEBB公司的投资以外,还一直致力于积极引入多渠道的资金流入,以用于不断持续加强社区整体的优化:有教会、慈善机构募捐的款额;基金会、企业的捐款;社会团体的互助金等款额。

其中政府的拨款占相当大的比例,资金主要来自于纳税人的税款和个人预交的社会保险金。

此外,其他机构的捐助也起到重要作用。

同时,在引资上,SUN CITY AZ项目高效的商业化运作使社区得以吸引以保险资金为代表的长期资金参与,为社区的可持续运营提供可靠保障。

三、SUN CITY AZ项目给中国养老地产带来的思考中国飞速发展的老龄化是目前不得不面对的严峻挑战,在我国的养老体制、养老产业都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存在的问题和要补的功课还较多。

通过以上对SUN CITY AZ项目的了解和经验借鉴,博志成研究院认为其给中国养老地产带来了几方面的思考:第一,开发商要转变以往只作为养老地产开发商而非养老服务供应商的角色定位,养老地产的项目定位要脱离重前期建设轻后期运营的误区目前中国已经有相当数量的养老地产项目,但在回顾国内养老地产发展时,仍然无法列举出比较成功的项目。

从项目属性及定位的角度来看,目前开发商即使有意转战养老地产,也是延续传统地产开发的思维方式,即认为养老地产项目的中心是户型建设,在有了以符合老年人行动习惯为设计思路的建筑体后,再在其中注入各种元素以求丰富社区生活、提升项目品质。

这一模式的症结在于客群定位不清或错误,开发过程重前期建设轻后期运营,建筑过于死板无法满足未来服务环节灵活多变的需求,无法形成良性循环更妄谈树立品牌。

借鉴SUN CITY AZ成功的项目定位方法,以及博志成研究院基于对养老地产数年的研究经验认为,作为养老地产的开发商,首先要转变开发思维,以养老服务供应商的角色定位,按照市场定位规划服务内容,继而根据服务内容分析建筑开发的要求,在建筑内以服务取胜,最终完成整个地产项目。

这一模式的本质是以服务供应为核心,以建筑实体为辅助支撑的服务商开发管理过程,而非地产商地产开发过程。

第二,建立养老地产专业化和综合化矛盾下的项目规划新思路纵观中国现有的养老地产项目,大多都处于前期规划时专业化期望很高,在项目中设计众多老人住宅的元素,而真正投入运营时却发现受制于中国老人普遍经济水平不高、观念传统、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等现实因素,不得不向盈利低头,改变专业化初衷,改向大量注入综合化元素,以求拓宽客户群体,增加销售。

这种矛盾起源于养老地产本质中所包含的专业化与综合化矛盾,这个问题的核心变成了如何权衡专业化与综合化之间的平衡关系。

SUN CITY AZ较好的解决了这个矛盾,通过明晰的项目定位和规划详尽的功能分区调和了专业化和综合化的关系。

我们可以模仿这种方式来规划中国的养老地产,但博志成研究院通过参与过的养老地产项目的经验总结出,与此同时需要明确认识到的一点是,中国地产商在解决专业化和综合化矛盾的时候,必须采取符合中国国情的新思路:专业化地设计好与老年人相关的设施、服务之后,在户型上应考虑设计成三代同居大户型、两套关联户型搭配销售或就近居住的模式,让老年人因为人性的设施、优质多样的社区服务而向往迁居,让年轻人希望跟老年人同处一套居室的愿望得以满足、长辈的晚年生活得以充实,以及自己的晚年生活有所希冀而愿意举家搬迁到开发的养老地产。

在做好了老年人专业化市场的前提下,因中青年人的到来使得综合化市场也得以建立。

第三,树立养老地产多元化的经营策略通过对SUN CITY AZ运营模式的经验学习,养老地产宜采用多样化的经营策略。

一方面,从通过市场化运作加大资金保障角度来说,中国养老地产可以借鉴SUN CITY AZ项目除争取政府支持外,积极加大公益机构、慈善机构及公众支持的宣传力度丰富资金渠道;还可引入美国已经发展成熟的“倒按揭”模式,即当下业内也正在热议的“以房养老”,但该种模式的应用受制于中国当前在经济、社会、政策等各关键因素的制约,需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全新之路。

这里也仅仅是就SUN CITY AZ项目所投射出的一些经验做出简要分析,博志成研究院正在结合过去在养老地产开发项目上的经验,深入研究探索多种符合中国特色的养老地产投融资模式。

另一方面,单纯从满足各类型老年人不同的诉求角度来说,通过SUN CITY AZ项目的经验,我们可以精细化设计建筑形式、内部构造、细节设施等,满足行动不便的老年人生理上的健康基本需求;设计多样化的服务内容,如旅游探索、娱乐交流、学习发展等各种类别的享乐型服务,满足老年人对于享受生活、自我发展的心理需求;积极探索与养老机构之外的公共机构合作的发展模式,如与大学合作,让有精力的老年人在大学自由学习、为高校学生讲授人生经历、工作经验,满足老年人希望持续展示人生魅力体现人生价值的心理欲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