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马克思宗教观的人性思考

合集下载

0201 马克思主义的评价

0201 马克思主义的评价

马克思主义评价一、关于马克思马克思是卓越的哲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学家,一生为了思想研究,被十几个国家驱逐,仍然矢志不渝,最终在疾病中死亡。

无论其理论是对是错,马克思那种严谨治学、追求真理的精神,正是我们研究哲学必须学习的。

此外,马克思作为一位思想家,不仅是思考哲学,更关心中下层的劳动大众,具备伟大的人性原则,符合哲学内在的方向。

二、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评析马克思的涉猎甚广,遍及哲学、社会、经济、政治和革命,知识极为渊博,具体评述如下:1. 哲学方面马克思哲学主要是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无神论。

1)善于组合马克思哲学方面的创造性比较一般,基本在跟随时代,前瞻性严重不足。

但他是一位非常厉害的组合大师,把各种已存的哲学抽出主干,进行选择和有效组合。

唯物论取自费尔巴哈,对立统一取自黑格尔;就其组合密合度看是很高的。

2)挖掘方向错误马哲并没从根基上去挖掘和证明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合理性,因此就哲学层面看,深度不足导致进步也不大,未能真正超越黑格尔等在哲学上的造诣。

其中物质和意识的定义明显构成循环,而对立统一也继承了黑格尔的诡辩,严重背离了基础逻辑。

在黑格尔的中庸哲学下,马哲宣称不偏不倚,但由于重物质轻意识,实际滑落为拼命强调实践的经验主义。

结合自然科学,马哲发展出“否定之否定规律”,“量变和质变规律”,其实质是对立统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拓展。

但和过往的哲学一样,马哲没能真正去研究时间、空间这两种存在究竟为何物。

3)狂妄自大的哲学由于马哲固有的重实践轻理论的本性,背离了形而上的哲学本质,走上了强行干涉社会生活的道路。

马哲表面上拒绝了二元法,但实际上对立统一却是一种非常明显的二元法。

而强调一元法回归的实质,在于确立自身的超越地位。

它更宣称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是运动变化的根源。

这就完全构成了对哲学元论的越界,而事实上任何一种元论,只是观察事物的一种方法而已。

在这种狂妄自大的方式下,马哲几乎用“对立统一”代替了哲学上所有的“二元法”,又用“唯物辩证法”代替了哲学上所有的“辩证法”。

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来批判“人性自私”的错误的观点

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来批判“人性自私”的错误的观点

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来批判“人性自私”的错误的观点。

根据本学期目前学到的内容,我明白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很多知识。

人性自私”的命题从本质上说,是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为了论证资本、利润和生存竞争的天然合理性而提出来的。

由于历史与现实的诸种原因,这个问题却在当今中国又变得时髦起来。

因此,我们在这里必须针对现时代的人生实践所面临的一些新问题进行理论上的再思考。

在关于马克思哲学上我们对于人的本质的理解有几点:1.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

2.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

首先,第一点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关于人性的本质的学说,有一个共同的根本性错误在于离开人所生存的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社会关系谈论人性和人的本质问题。

马克思从分析费尔巴哈入手,批判了历史唯心主义的抽象人性论,彻底否定了抹杀人的社会性、阶级性和历史性,并从这种抽象的、一般的、孤立的单个人出发,将人的本质归结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的观点。

马克思并不完全否认人类具有某些共同性,而是反对将这一共同性抽象化,反对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考察人的本质。

第二点,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

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集中体现为阶级关系的,所以,阶级社会里,人的本质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每个人一生下来置身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否则,一旦脱离社会关系,丧失社会属性,就会和徒具人形的“狼孩”一样,无论先天有多么发达的大和健全的躯体,都不可能具备人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本质的学说,从某种层面上论证了人性自私的错误观点. 人性的发展不外乎先天与后天二者. 先天对讲, 对于每个新生命体, 因为没有价值观念,所以不存在孰是孰非. 所以说,"人之初,如玉璞”.初生的生命体,如同一块未打磨的玉一般,并不存在社会上所各种品质. 从这一论点出发,"人性自私"已经算是不成立了. 你会说一个刚出生的小孩子是坏蛋吗? 不能, 你说,他将来会是坏蛋,但是后天的环境却是决定性因素, 在温馨的环境下生长,他就是一个好孩子; 在不好的环境下,他很可能就会变坏. 你还可能说,他的爸爸是坏蛋,所以他会跟着变坏? 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问题并不在此, 爸爸是坏人,孩子跟着变坏,只能说明也是后天孩子在爸爸的环境下,被影响变坏了.如果,爸爸是坏人,但是孩子却并不在爸爸身边,或者在妈妈身边,那么结果可能就有很大的差别。

费尔巴哈的提纲

费尔巴哈的提纲

费尔巴哈的提纲费尔巴哈(Ludwig Feuerbach)是19世纪德国的一位哲学家,他的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及其后续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费尔巴哈的主要思想围绕宗教、神权和人性展开,他对人类存在的本质以及宗教对人类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批判。

本文将通过介绍费尔巴哈的思想,深入探讨他对宗教和人性的看法,并讨论他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

一、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是他思想体系的核心之一。

他认为宗教是人类的幻觉,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虚幻投射。

费尔巴哈认为,宗教的兴起是因为人类在面对现实的困境和不确定性时,寻找心理安慰和希望的一种反应。

宗教作为一种幻觉,提供了对抗世俗生活的逃避和慰藉。

费尔巴哈深入剖析了宗教的实质,认为宗教是抽象的、人类自我意识的反映,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无知和恐惧的产物。

他批判了宗教的唯心主义观点,并提出了唯物主义的替代方案。

他认为,人类应当从现实生活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依赖宗教来逃避和安慰自己。

二、费尔巴哈的神权批判除了对宗教的批判,费尔巴哈也对神权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评。

他认为,神权是宗教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宗教的一种权威化体系。

费尔巴哈指出,神权不仅是对个人信仰的一种束缚,更是对社会秩序的一种控制和统治。

费尔巴哈认为,神权是对人类意识的压迫和剥夺。

他批判了神权对人类思想的禁锢,认为它使人们无法自由思考和实践。

他主张要消灭神权,解放人类思想,让人们能够自由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和创造力。

三、费尔巴哈对人性的论述费尔巴哈对人性的论述是他思想体系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人性是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对世界的反映和态度。

费尔巴哈提出了人性的本质是社会性的,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实现的。

费尔巴哈批判了传统哲学中关于人性固有属性的观点,他认为人性是历史和社会条件的产物,它是在个体和社会相互作用中不断演变和塑造的。

他提出,人类应当通过社会变革和个人努力来实现人性的全面发展,摆脱各种束缚,追求自由和幸福。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的起源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的起源

人性靠法律还是道德约束用马克思的道德观揭示人性的约束力艺术学院课程与教学论(声乐)谭云波11040102025第一部分论马克思的道德观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人性越来越冷漠,究竟什么才能约束人性,是法律还是道德?马克思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道德没有强制性,它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来起作用。

道德是在人类社会的一定的生产方式中产生,受人们的经济关系的制约,并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道德具有历史性。

和原始社会所有制相适应的是原始社会的共同道德,它以氏族成员之间平等互助的关系和对民族的整体责任感为其行为的规范。

在阶级社会里,道德具有阶级性,统一的共同道德分裂为阶级的道德。

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相适应,剥削阶级的道德成为各社会形态中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其共同的道德信条是:“剥削有理”、“压迫有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与之相对立的是各社会的劳动者阶级的道德,它们提倡勤劳、勇敢、团结互助、反对剥削和压迫。

以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为行为准则的资产阶级道德是剥削阶级道德的典型和最后一个历史类型。

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无产阶级道德即共产主义道德是劳动者道德的最高类型,它根源于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和经济条件,反映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

从总体看,道德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永恒的道德、超阶级的道德是没有的。

但是,为了保证人们之间的正常交往,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需要有一些大家都能接受并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如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儿童,尊敬长辈,讲究卫生,反对流氓、盗窃行为等。

尽管这些道德准则并非道德中最本质的方面,而且在阶级社会中也打上了阶级的烙印,但毕竟起着约束不同阶级人们行为的作用。

道德具有历史继承性。

一般说,剥削阶级的道德观念为以后的剥削阶级所继承,而劳动人民的高尚品德则在劳动人民中世代相传。

历史上先进阶级(包括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剥削阶级)道德中的某些积极内容,也可为后来的劳动人民所批判改造而加以吸收,并赋予新的阶级内容。

马克思“现实的人”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现实的人”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现实的人”思想及其当代意义1. 引言1.1 马克思“现实的人”思想及其当代意义马克思“现实的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他强调了人类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况和需求。

在当代社会,这一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下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

马克思对现实的人的理解是全面的,他认为人的本质是实践的动物,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现实的人需要通过劳动来创造财富,通过社会实践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现实的人在当代社会的意义体现在各个方面,无论是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还是文化领域,都需要关注人的真实需求和利益。

只有关注现实的人,才能真正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

现实的人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在于,我们需要关注人的整体利益,实现个体与集体的统一,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只有关注现实的人,才能找到正确的发展路径。

马克思“现实的人”思想的应用和发展在当代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我们提供指导,引领我们走向更加人性化、可持续的社会发展道路。

通过对现实的人思想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发现其中的精髓,从而更好地应用到当代社会实践中。

马克思“现实的人”思想及其当代意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对我们指导当代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启示和作用。

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化对这一思想的研究和应用,探索更加符合人类整体利益的发展路径。

2. 正文2.1 马克思对现实的人的理解马克思对现实的人的理解可以从他所倡导的人类解放和全面发展的理论中得以窥见。

马克思认为,人是具有创造性和自我实现能力的生命体,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动力。

在他看来,现实的人不仅是劳动者、生产者,更是意识形态的创造者和批判者。

马克思强调人只有通过劳动和实践才能认识自己、改造自己和改变世界,只有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自身的自由和自我价值。

他认为,人类的理性和创造力是无限的,只有在实现个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进步和繁荣。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中关于人的笔记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中关于人的笔记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袁贵仁著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1996 (所引用马恩全集的第一版)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6页一、劳动与人的本质力量劳动还是人的自我表现、自我肯定的形式。

劳动过程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展开的过程,是人在其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肯定自身的过程。

劳动实现了人的肉体的和精神的潜力,以客观的物化形式展现人的本质力量,表现人的创造性的社会本质,确证人在世界上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根本的存在方式,人是在劳动中而且也只有在劳动中才能“能动地表现自己的”②(马恩全3卷29页)。

离开劳动过程,人无以表现自己的主体性;离开劳动产品,人无法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离开劳动,人无法肯定自己的主体地位。

在一定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人的特性实际上就是人的劳动的特性。

P85 1人的类本质和人的本质劳动是人的类本质,是把人作为类存在物,强阔人和动物的区别;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主要指“单个人”的本质,把个人(以及民族、阶级)作为一定社会关系的载体、承担者,把人与人相区别。

也就是说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中可以进行人的个性、民族性、阶级性、国民性的现实思考,如无产阶级的“本质”和资产阶级的“本质”,以及个人的、民族的、阶级的“本质”等等。

在理论上,人的本质是劳动和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都是科学! P96二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说明了需要在整个唯物主义历史观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逻辑起点是由“劳动”、,“需要”和“增殖”三个因素构成的,离开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全面说明人类活动和人类历史。

需要是理解人的活动和人类历史的逻辑起点之一。

需要理论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P1461人的需要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人有很多需要,但并不是凡存在于人身上的需要都是合理的。

《〈费尔巴哈〉导读》

《〈费尔巴哈〉导读》

《〈费尔巴哈〉导读》费尔巴哈(Ludwig Feuerbach)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他以其对宗教、人性和唯物主义的思考而闻名。

他的著作《费尔巴哈》影响了许多后来的哲学家和社会思想家。

本文将对《费尔巴哈》一书进行导读,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费尔巴哈的思想。

首先,我们可以从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批判入手。

费尔巴哈认为,宗教是人类自我幻想的产物,是对人类内心欲望的一种表达。

宗教信仰的起源在于人们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和对世界的不完全理解。

人类倾向于将自身的愿望和未实现的理想投射到超自然的存在上,从而获得一种心灵上的安慰和对未来的期望。

然而,费尔巴哈指出,宗教信仰实质上是虚幻的,它扼杀了人类真正的自由和解放。

接着,费尔巴哈对人性的思考也是他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传统的哲学将人类理解为超越自身的存在,而费尔巴哈则主张以人为本,将人的本质置于哲学思考的中心。

他认为,人类是社会的产物,人的本质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环境的塑造。

他反对抽象的理性主义,主张以具体的、有感性的存在为基础进行思考。

通过这样的方式,他试图从人性的角度出发,理解并改变社会。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也是他对哲学做出的重要贡献之一。

他认为,物质是唯一真实的存在,而精神、意识等抽象的概念只是物质的表现形式。

他反对将精神界看作独立于物质世界的存在,而主张将精神界的一切现象都归结为物质的表现。

这样的唯物主义观点对后来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之一。

此外,费尔巴哈对人类解放的思考也是他的重要贡献之一。

他认为,人类的解放需要从宗教意识形态和哲学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回归到人类自身的本质和需要。

他主张人们要通过思辨和批判的方式,逐步抛弃虚幻的宗教信仰和抽象的哲学观念,走向真正的自由和解放。

这种人文主义的思想影响了许多后来的社会运动和政治理论,为社会变革和进步提供了思想基础。

综上所述,费尔巴哈对宗教、人性和唯物主义的思考对于哲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的本质理论研究》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的本质理论研究》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的本质理论研究》一、引言《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重要著作,它为理解人的本质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人的本质问题是哲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领域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对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人的本质理论出发,深入探讨其理论内容及其意义。

二、人的本质理论概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人的本质理论。

他们认为,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所决定的,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本质不仅包括个体的生理、心理特征,还包括社会关系、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人的本质是一个历史性的、发展变化的、多元化的概念。

三、人的本质理论的构成要素1. 社会关系: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社会关系是人的本质的核心要素。

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关系,包括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分配关系等,都是人的本质的体现。

2. 物质生产:物质生产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生产活动。

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的本质的重要体现。

物质生产不仅决定了人们的生产方式,也决定了人们的交往方式和思想观念。

3. 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人们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积淀。

它包括语言、文字、艺术、宗教、习俗等各个方面。

文化传统对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也是人的本质的体现之一。

四、人的本质理论的意义人的本质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首先,它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为人们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其次,它强调了社会关系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性,为人们认识和处理社会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

最后,它为人们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

五、结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人的本质理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强调了社会关系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性,为人们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

[实用参考]关于马克思对宗教批判的几点思考

[实用参考]关于马克思对宗教批判的几点思考

关于马克思对宗教批判的几点思考——以《论犹太人问题》为例周娟(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730070)摘要:马克思关于宗教问题的批判是为人自身的解放所做的一种基础性理论工作。

他批判的重点不是指向那些教义,而是从现实的人的宗教现象出发,他对现实宗教现象的批判实质就是对现实的人的生存状况的批判,并且尽可能地从宗教批判中寻找出人类解放的又一次可能。

这种可能性的实现俨然是属人的政治事务所要解决的,因此,人类的解放就上升为政治解放的层面,并且也只有通过政治解放才可以达到宗教解放,使得国家秩序摆脱世俗性宗教的束缚,并且只有在人类的解放中才可以给予宗教合理的地位。

关键词:宗教批判,人的解放,宗教解放,政治解放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在马克思的《论犹太人问题》中,涉及了大量的对于宗教问题的分析与批判。

这种批判的重点不是指向那些教义教条,而是尽可能地从他的宗教批判中寻找出人类解放的可能。

他的起始点是从当时德国本有的种族问题开始把脉,犹太人的问题就是当时的种族问题,而且从这一问题又上升到人的解放这一领域。

具体而言,马克思分析了宗教世俗化的现象以及人的政治世界又该如何面对这种宗教世俗化现象,并且阐述了在现世世界中,国家以及人自身如何通过政治解放而达到某种程度下人类自由的实现。

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马克思关于宗教问题的批判是为全人类的解放以及人自身的解放所做的一种基础性理论工作。

一.对宗教的批判就是对人自身的批判人的问题长期以来在社会历史中就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这是因为人是既会思考又会实践的一类生命体。

在人类的诸多事务中,宗教又是一个无法避免的话题,而且凡是被人接受于生活中的那些宗教,必然具有部分世俗性的特征与印记。

这就使得人的特性与宗教的特性相互影响、相互混合,也使得宗教在世俗世界中明显地打上了人的印记。

对于宗教中那部分“神迹”内容,可能不太适合一般的人去理解和思维,因为许多客观因素都限制了人类的一般认知能力,就如同哲学家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所得出的结论,纯粹理性无法认知超出经验范围的“物自体”。

弗洛姆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弗洛姆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弗洛姆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它象征着现实社会的种种苦难、压抑和无奈,因而宗教是应该而且必须被消灭的,正如现实中的一切苦难、压抑和无奈都应该而且必须被消灭。

弗洛姆却认为,还存在一种特殊的宗教,一种即使生活富足、内心幸福也可能存在的宗教。

这种宗教是关于社会进步和人的解放的大爱,也是马克思著作的核心。

标签: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世俗宗教我们必须超越我们的自我陶醉、私心和内心的孤独并走向生活;而且——迈斯脱尔·埃克哈脱会这样说——必须使我们自己变空,才能达到充分,才能变成整体。

如用不同的话来表达这种信仰,就正是马克思著作的核心。

——弗洛姆一在弗洛姆看来,马克思主义学说实质上是一个宗教理论体系。

它以政治经济学批判和法哲学批判为基础,以哲学、社会学思想为论证手段,提出了“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的社会思想,其中心始终没离开过“人”这个主题。

“人”这个概念不仅是马克思整个学说的起点,也是其着力渲染的逻辑终点。

研究人的异化以及这种异化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的被消解,是马克思整个学说体系的重中之重,人道主义的终极关怀也始终在马克思的整个学说体系中闪耀着夺目的光芒。

在这里,马克思既没有把人神化(这是经典宗教理论的特征),也没有因此而供奉起共产主义来,相反,在马克思眼里,人是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共产主义更不是一种浪漫而又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是一个在历史有规律的运动中必定能得到实现的科学真理。

那么,何以说他的学说是一宗教理论体系呢?对此,弗洛姆有一段精彩的诠释:“今天真正理解马克思的人是很少的。

假如我说除了我和少数另外几个人外,差不多都错了,我可能显得骄傲自大了些。

我并不想评价得这样概括,但我确实感到许多研究马克思的专家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即马克思主义实质上是一种宗教,当然不是在信仰上帝这个意义上的宗教。

佛教在一定意义上也不是宗教。

佛教在不信上帝这个意义上说也不是宗教。

佛教不承认神,但它的中心信仰是宗教的。

《马克思传》读后感—_《马克思传》读书笔记5篇

《马克思传》读后感—_《马克思传》读书笔记5篇

《马克思传》读后感—_《马克思传》读书笔记5篇《马克思传》读后感有哪些?马克思理论得到验证是在他晚年时期,是因为他不断的批判,或者说改进个和妥协。

由此,他成功了。

一起来看看《马克思传》读后感—_《马克思传》读书笔记5篇,欢迎查阅!《马克思传》读后感1马克思逝世时,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说:“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120__年过去了,恩格斯的这一预言。

不断得到证实。

世纪之交,许多国家纷纷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评选千年伟人。

1999年秋季,英国广播公司(BBC)传来一个消息:在英国举办的千年最伟大思想家选举中,马克思高居牛顿、康德等人之前,被评为已过去的千年中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

在《马克思》中,作者刘雷以生动细致的笔触和严谨的叙事风格讲述了马克思一生的思想活动和生活,同时透过对这位伟大人物生平的描述,展现出那个时代激荡的社会变革与政治风云。

一直以来,马克思作为共产主义的先驱者和缔造者为全世界人民所敬仰和崇拜,尤其整个19世纪是在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在中国他的知名度绝对不亚于毛泽东,他之所以伟大,归咎其理,莫过于思想的伟大.马克思的一生,可以说就是其思想形成的一生。

作为21世纪的大好青年,更应该继续信任他,遵从他,把他开创的思想解放事业继续推行下去.我个人从来不崇拜任何人,我只欣赏那些伟大的人,因为他们有伟大的思想能够引导我走向正确的道路,能够得到我所需要的,从而形成我的思想,我想这才是我想要的。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童年时代的马克思就带有极强的个性的。

同时,马克思也生活在一个具有良好教育背景的家庭里。

其父亲亨利希·马克思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律师,学识渊博,而且深受启蒙思想的开明绅士。

其父亲虽然是个犹太人,但其并未将犹太人的宗教文化传授给马克思。

这使得马克思自小就受到启蒙思想的熏陶,自小就学会独立思考问题。

这也为马克思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事业上,马克思是执著的,专横的,偏执的,尖锐的,这点是毫无疑问的,却也正是伟大之处,也正因为这些,他才能创造出伟大的真理!与事业相比,马克思在生活上很窘迫,这源于他对金钱的态度,其实也反映了他的个性,他不善于理财,因为他认为金钱不重要,懒得花心思,豁达的性格,不拘小节的作风.因此他后半生的经济来源,大都来自于恩格斯这位朋友。

《失乐园:约翰·弥尔顿对宗教与人性的思考》

《失乐园:约翰·弥尔顿对宗教与人性的思考》

失乐园:约翰·弥尔顿对宗教与人性的思考引言《失乐园》是英国文学史上一部被广泛认为是最重要、最复杂和最具影响力的史诗巨著。

它由17世纪英国文学家约翰·弥尔顿创作,描绘了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生活,并探索了人类堕落与原罪的主题。

这部作品充满了对宗教与人性的深度思考,成为后世文学、哲学与宗教领域的重要参照。

弥尔顿对宗教的思考1. 宗教自由弥尔顿是一个支持宗教自由的激进思想家。

他以《劝告君士坦丁堡牧师》等政治论著呼吁废除国教制度,主张建立一个个体信仰自由、无论派别或信仰背景都能平等相处的社会。

他在《失乐园》中也体现了这一观点,通过亚当和夏娃的剧情展示了个人选择、责任与道德决定的重要性。

2. 对神秘主义的质疑弥尔顿对传统的神秘主义观点提出了质疑。

《失乐园》中的撒旦代表了一个混乱与反抗的力量,他通过诱使亚当和夏娃违抗上帝的禁令来展现人类自由意志的盛衰与人性本能中隐藏的邪恶。

这种对纯粹理性和明晰思维的断言,体现了弥尔顿对信仰体系进行透彻思考并保持怀疑态度。

3. 宗教与政治弥尔顿认为宗教和政治是紧密关联的领域。

他在《失乐园》中探讨了权力与统治、自由与奴役、正义与不平等等议题,并使用天使战争与人类内斗来反映当前政治局势。

作品中展示了政治权谋、背叛以及个人价值观对社会秩序及个体命运产生巨大影响。

弥尔顿对人性的思考1. 人类堕落《失乐园》中最核心而又复杂的议题之一是人类堕落与原罪。

弥尔顿将亚当和夏娃作为人类始祖,通过描述他们受到撒旦的欺骗而背叛上帝,并从伊甸园被驱逐出去。

同时,他也描绘了这一堕落对整个人类历史和人性的深远影响,思考了自由意志、道德选择与后果承担的问题。

2. 对教育的重视在《失乐园》中,弥尔顿呼吁为实现人类救赎和心灵解放而进行教育改革。

他提倡培养自主、独立思考的个体,并批判统治者对知识的垄断和控制。

通过亚当与拉斯佩金娜的对话,他表达了教育在培养理性反思和推动社会进步中的至关重要性。

结论约翰·弥尔顿以其巨著《失乐园》深刻地思考了宗教与人性之间复杂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人性观与“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人性观与“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对人本质所做 最高的理论概括, 它为我们科 学的认识人 、 育人、 教 发展人提供 了理论依据 。通过对马克思主 义人性理 论的简要 阐述, 并以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点为基础 , 分析 了人性理论和思想政治教 育的关系, 以及 对 “ 以人为本” 思想
政 治教 育 工 作 的启 示 和 指 导 意义 。 关键 词 : 想政 治 教 育 ; 性 ;以人 为本 ; 示 思 人 启
们 不难 看 出: 思 主义 的人性 观 所指 的人 性是 自然性 、 马克
1 的本质 . 人
马克思 和恩格斯 对人 的本 质进行 了深入 、科学 的探
讨 。 出:人 的本质 并不是 单个 人所 固有 的抽象物 。 指 “ 在其 现实性 上 , 它是一 切社 会关 系 的总和 。 2’ 的本 质是类 []人 ,
要 的意 义。

己的某种需 要和 为 了这 种需要 的器 官而 做事 ,他就 什 么 也不 能做 到[ 。” 8 ] 因此 , 以说 “ 要是 人 自由 自 活 动 可 需 觉 的动力 ”[ 0人类 的一切 能 动的实 践过 程就 是一个 满 足 9 ]

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科学 内涵
自 身不断发展的需要的过程。这充分体现了人类实践活 动主体性的特点。 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 既有物质生活的 需要 , 又有精神生活的需要 , 二者不可偏废 。 综上所述, 我
作者简 介 : 程丽丽 ( 9 0 , , 16 -) 女 黑龙 江工程学院体育部
需要的满足程度的差异性反映在认识和行为方式上便会
产 生各种 思想 问题 和行 为偏 向 。造成 人与 自然 、 社会 、 他
维普资讯
第6 期
马克思主义人性观与 “ 以人为本” 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马列文论选读》主观50题

《马列文论选读》主观50题

《马列文论选读》主观50题一、简答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文学语言的要求。

2.为什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语言的音乐性作为判断文学作品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准?3.从思维层面看,艺术精神的掌握世界有哪些特征?4.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主要是从哪些方面谈艺术的社会作用的?5.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具体文本,简述文艺的倾向性的问题。

6.简述恩格斯对歌德的评价。

7.简述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

8.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具体文本,简述文艺的真实性。

9.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具体文本,简述马克思的异化概念。

10.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具体文本,简述“自然的人化”。

11.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具体文本,简述影响文学发展的上层建筑诸因素的具体制约关系。

12.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具体文本,简述文学创作客体的特殊性。

13.简述文艺普及与提高之间的关系。

14.简述恩格斯对于未来戏剧的理想。

15.如何理解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16.文艺应该如何具有倾向性?17.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是如何对异化劳动进行分析的?这一分析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有什么影响?18.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实践论美学观?19.如何理解恩格斯所谈到的“文艺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20.简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二、论述题21.试述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论述文艺的社会性质的。

22.试述马克思提出的“劳动创造了美”这个命题。

23.结合列宁、毛泽东的思想观念,谈谈你对文艺家深入生活观察和学习的理解。

24.试分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常用的文学批评方法及其特点。

25.论述“莎士比亚化”与“席勒式”的含义、区别以及各自的创作意义。

26.结合具体作品,阐述现实主义文学中“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意义。

27.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角度,探讨文学艺术在社会变革时期的作用与使命。

28.论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重要影响。

29.分析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文学事业的相关论述及其对社会主义文学建设的指导意义。

费尔巴哈的主要观点

费尔巴哈的主要观点

费尔巴哈的主要观点费尔巴哈(Ludwig Andreas Feuerbach)是19世纪德国的哲学家和人文主义者,他的思想对于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费尔巴哈的主要观点涉及宗教、人性、唯物主义等方面,下文将详细探讨这些观点。

宗教是人类幻想的产物费尔巴哈认为,宗教是人类对于超自然存在的幻想和投射。

他批判了基督教神学中的神秘主义和超自然观念,并主张将宗教还给人类,将神圣从天堂拉回到地上。

1. 宗教的本质费尔巴哈认为,宗教的本质在于对于绝对存在的崇拜和神圣的投射。

人们将自己无法理解的事物或者自己无法满足的需求上升到超自然层面,并构建出一系列的信仰体系。

2. 宗教的来源费尔巴哈认为,宗教的来源在于人的有限性和矛盾性。

人类对于自己的有限性感到不满,同时又在生活中遇到无法解释的问题,于是创造了宗教来弥补这些缺失。

3. 宗教的社会作用费尔巴哈指出,宗教在社会中起到了安慰人心、规范行为和维护秩序的作用。

宗教的存在能够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满足和道德准则的指引,从而使社会更加稳定。

人性决定意识费尔巴哈对人性的理解对于他的唯物主义观点至关重要。

他认为,人类的本质决定了他们的意识和思维方式,而不是相反。

1. 人是世俗的存在费尔巴哈批判了传统哲学中将人类理解为理性和超验的存在的观点,主张将人类还原为物质的有感知和感受能力的世俗存在。

2. 人的自觉和宗教信仰在费尔巴哈看来,人的自觉和宗教信仰是由于人类对自身本质的否定和逃避造成的。

通过宗教的幻想,人们试图逃离现实的痛苦和不确定性。

3. 人性解放的途径费尔巴哈认为,人性的解放需要从宗教的幻觉中解脱出来,回归到现实世界中。

他主张通过社会的改造和现实的改变来实现人性的解放。

唯物主义和先验知识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以唯物主义为基础,他对先验知识的否定对于他的思想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1. 唯物主义的基础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观点认为,物质世界是真实和客观的存在,而意识和精神是物质的产物而非独立存在的实体。

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会通与融合研究从文化与人性层面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会通与融合研究从文化与人性层面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会通与融合研究从文化与人性层面的思考马克思主义和儒学作为两个不同的文化体系,分别代表了西方和东方的文化。

虽然在现代社会中,这两种文化体系通常被视为相互矛盾的,但是它们在某些方面存在一些相似之处。

正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儒学的交融与合并,从文化和人性的角度来看,对于当今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文化和人性两个角度来讨论这一问题。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和儒学之间的会通与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价值观的相似性。

马克思主义和儒学在价值观上都强调社会公正与人类大同。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现阶级平等和社会进步,提倡人的自由和平等,儒学则提倡道德的完美,重视个体与宇宙的和谐之美。

2.思想方法的相似性。

马克思主义和儒学在思想方法上都注重从社会全局角度理解问题,强调历史和现实对问题的影响,并强调实践对于真理的检验。

3.人文关怀的相似性。

马克思主义和儒学在人文关怀上都强调重视人的自我价值,关注人类的发展和幸福生活。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现社会平等和公正,儒学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4.和谐共生的相似性。

马克思主义和儒学在和谐共生上都倡导和平与谅解,鼓励人们相互尊重,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实现和谐共生。

5.历史责任的相似性。

马克思主义和儒学都认为人类应该承担历史责任,为人类自由、平等和幸福的实现做出贡献。

从人性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和儒学的会通与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平衡。

马克思主义和儒学都认为个体和集体的关系是互动的,不能仅仅强调个体利益,也不能仅仅强调集体利益。

2.人道主义的尊重。

马克思主义和儒学都强调人的尊严和人道主义,强烈反对剥削和压迫。

3.实事求是的态度。

马克思主义和儒学都提倡实事求是,认为人们应该从实际出发,从实践上消除不合理的东西。

4.创造力的追求。

马克思主义和儒学都认为人类有无限的创造力,应该追求人类价值的最大化。

5.社会形态适应能力的强调。

宗教的现代意义

宗教的现代意义

宗教的现代意义——我为什么信仰宗教摘要通过人权阐述宗教,通过宗教反思人权。

本文试图依靠一种全新的思维来审视现代社会下的利益与权力和人性的纠纷。

找到宗教在现代社会的现实意义,使得忙碌的中国人和沉沦于金钱下的物质社会得到一种纪念。

探究幸福和人生存在的价值,对以金钱为成功标准的批判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憧憬是本文的核心所在。

一.宗教的人性思考人创造了上帝,用于克服最原始的自然畏惧,表达自我的实现和寄托,象征着图腾的梦想。

由此获得心灵的依附感,并将自我的自卑感不断放大,于是,上帝就成了毋庸置疑的万能者。

从圣奥古斯丁试图从各个方面论证上帝的存在和宗教的普世价值的经院哲学体系到哥伦布以西方人特有的思维带去宗教传播的航行,无不充斥着人类对宗教价值的狂热。

在信仰者看来,不信奉宗教是可怕的愚民的行为,在死后的世界将会得不到合理的处置。

生死,成了宗教讨论的焦点。

佛教的本体论( 缘起论) 、轮回论、涅槃论,虚空和彼岸世界;基督教的原罪观、复活观、永生观、奉献观和世界观;犹太教的弥赛亚、来生、复活;乃至印度教,伊斯兰教甚至墨家的明鬼,道家的天人合一,无不是对人生价值和生死的探讨。

文艺复兴后人的价值被挖掘出来,对人权的追求,对自由平等的追求使得上帝不得不被从神坛上拉下来。

从牛顿用经典力学的斯芬达科斯之剑把上帝驱逐出宇宙到达尔文把上帝造人的胡话彻底撕破。

西方哲学家和科学家试图用实证和经验主义论述宗教寄托中的生存问题,以使自然科学和哲学逐步取代宗教迷信。

不依靠神而是依靠人本身来解决人的问题。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通过批评休谟的经验主义和论述上帝(道德,信仰)与自然理性的结合揭露人类政治家,宗教家的伪善面具,使得人们不再作为一种生存工具而活在自己编织的枷锁里面。

就像我所听见的一句话描述的那样:“无知社会就是畜生把人培养成畜生来为另一群畜生服务,文明社会就是把畜生圈养起来带上枷锁来解放为畜生服务的人。

”叔本华则直接用意志代替上帝来描绘表象与幸福。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各条解析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各条解析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各条解析费尔巴哈(Ludwig Feuerbach)是19世纪德国的一位哲学家,他的思想对于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费尔巴哈的思想主要围绕着宗教、人性和人类解放展开,下面将按照提纲的要求对其思想进行解析。

一、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批判1. 宗教是人类自我投射的产物:费尔巴哈认为,宗教是人类对自身理想和愿望的投射,它源于人类对自身无力感和渺小感的恐惧。

宗教将人类的本性和能力投射到超自然的神明之上,使人们对神的崇拜成为超越现实的理想寄托。

2. 宗教的虚幻性:费尔巴哈指出,宗教是一种虚幻的信仰体系,它没有真实的基础和实证。

宗教的神明只是人类幻想的产物,而世界的真相和意义应该从人类自身的实践和经验中去寻找。

3. 宗教的消极影响:费尔巴哈批判宗教对人类的消极影响,认为它使人们沉迷于超自然的幻想之中,导致对现实的逃避。

宗教还加剧了阶级和社会的分化,使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忽视了社会公正和人类解放的重要性。

二、费尔巴哈对人性的理解1. 人类的本质是社会的产物:费尔巴哈认为,人类的本质并非来自上帝的赋予,而是社会关系和历史条件的产物。

人类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都是通过社会互动和历史发展而形成的。

2. 人类的本质是有限的:费尔巴哈强调人类的有限性,他认为人类是一个有限的存在,不可能超越自身的身体和感知能力。

因此,人类应该关注和珍惜自身的存在,而不是将希望和依赖寄托于超自然力量。

3. 人类的自我解放:费尔巴哈主张人类通过自我解放来实现真正的幸福和自由。

他认为,人类应该摆脱对宗教的依赖,从而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和潜能,通过实践和改造社会来达到人类的解放。

三、费尔巴哈对人类解放的思考1. 人类解放的条件:费尔巴哈认为,要实现人类的解放,首先需要消除社会中的不平等和剥削。

只有在平等和自由的社会条件下,人类才能发展自己的潜能,并实现自身的价值。

2. 人类解放的实践:费尔巴哈强调人类解放是一种实践活动,需要通过具体的社会行动来实现。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实践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实践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实践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科学地揭示了人类历史和人的全面发展规律,从总体而言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践的重要指导思想。

在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作为人类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一切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就奠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的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在对人的发展的理解上,存在着两种对立的历史观。

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抽象人道主义从某种理想化的、抽象的人的理念出发,把人的发展概括为“人——非人——人”的模式,并把人的发展描述为人性的异化与人性的复归。

这种观点离开了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人,离开了人的现实的社会历史活动和社会历史联系,而把人的发展看作一种主观设定的过程,这是一种关于人的发展问题上的抽象观点。

与抽象的人道主义相反,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

”[1] 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丰富性、全面性取决于社会关系的丰富性、全面性。

人的发展是同人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关系的变化发展相一致的,人创造社会关系的活动是向着全面性的方向发展的,因而人在创造全面的社会关系的历史实践进程中也使自身达到全面性。

只有当社会关系的发展达到了某种丰富性即全面性,人才能在全面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全面的活动与普遍的相互交往而获得全面的发展,达到自身的全面性。

社会关系的全面性是历史的产物,人自身的全面性也只能在历史中达到。

因此,人向着全面性的方向发展,并不是什么人性的复归,而是通过创造全面的社会关系达到的。

人对自己本质的全面占有不是人的全面性本质的失而复得,而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创造全面性的社会关系,在日益丰富的社会关系中,人才会获得多方面的社会规定性,成为日益全面性的人。

所谓人的全面性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

它不是人的发展的出发点和前提条件,而它本身却正是以人的历史发展为前提条件的。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

人性靠法律还是道德约束用马克思的道德观揭示人性的约束力艺术学院谭云波第一部分论马克思的道德观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人性越来越冷漠,究竟什么才能约束人性,是法律还是道德?马克思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道德没有强制性,它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来起作用。

道德是在人类社会的一定的生产方式中产生,受人们的经济关系的制约,并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道德具有历史性。

和原始社会所有制相适应的是原始社会的共同道德,它以氏族成员之间平等互助的关系和对民族的整体责任感为其行为的规范。

在阶级社会里,道德具有阶级性,统一的共同道德分裂为阶级的道德。

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相适应,剥削阶级的道德成为各社会形态中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其共同的道德信条是:“剥削有理”、“压迫有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与之相对立的是各社会的劳动者阶级的道德,它们提倡勤劳、勇敢、团结互助、反对剥削和压迫。

以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为行为准则的资产阶级道德是剥削阶级道德的典型和最后一个历史类型。

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无产阶级道德即共产主义道德是劳动者道德的最高类型,它根源于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和经济条件,反映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

从总体看,道德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永恒的道德、超阶级的道德是没有的。

但是,为了保证人们之间的正常交往,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需要有一些大家都能接受并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如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儿童,尊敬长辈,讲究卫生,反对流氓、盗窃行为等。

尽管这些道德准则并非道德中最本质的方面,而且在阶级社会中也打上了阶级的烙印,但毕竟起着约束不同阶级人们行为的作用。

道德具有历史继承性。

一般说,剥削阶级的道德观念为以后的剥削阶级所继承,而劳动人民的高尚品德则在劳动人民中世代相传。

历史上先进阶级(包括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剥削阶级)道德中的某些积极内容,也可为后来的劳动人民所批判改造而加以吸收,并赋予新的阶级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期以来 , 我们对于宗教的这种理解造成了 理论上的误区 。一是把宗教理解为人类早期的 、 不成熟的 、歪曲的认识 , 这就会自然地把宗教等 同于迷信 、巫术及原始宗教中的神 。于是我们人 为地把宗教与科学对立起来 , 并坚信科学的发展
34
对马克思宗教观的人性思考
必然能像消灭人们对迷信认识一样 , 也必然成为 宗教的 “终结者”。但这又如何解释当代科技极 为发达的西方国家 , 宗教仍旧在人们日常生活中 普遍存在呢 ? 二是宗教社会原因理解为统治阶级 对人民的压迫 , 这样就把宗教等同于社会的上层 建筑 , 就像国家的法律和道德一样 , 成为统治人 民的工具 。这样我们又如何说明在已经消灭阶级 对立的我国的宗教政策中 , 还允许人们有从事宗 教信仰自由呢 ?
的自身发生了分离 。“宗教的异化本身只发生在
意识领域 、人的内心领域中 , 而经济的异化是现 实生活的异化 , ……。”⑦
人们的 精 神 异 化 的 表 现 就 是 自 我 意 识 的 丧
失 , 而这种自我意识丧失的直接结果就是人与人 的身体发生分离 , 就成为了马克思所讲的 “还没 有获得自身或已经丧失自身的人”。人在现实中 意识不到自己是人的存在 , 这种自我意识只能在 宗教里以虚幻的形式存在着 , 人们只有在宗教的 幻想中才能获得自我意识 , 在彼岸世界的天堂中 才能感到自己是人的存在 。因此 , 宗教就是人的 自我意识的异化 。同样的道理 , 现实中人对物的 关系也是一种异化的关系 , 人们不能占有自己的 劳动产品 , 人的劳动已经异化在私有财产中 。而 “以物的依赖性人的独立性”失去了对 “物”的
种虚无的状态 , 将宗教与私有财产变为虚无的存 在 , 而使人的存在由现实的 “虚无”成为现实的 “真实”。
3 、宗教的灭亡与人的实现 。 在马克思看来 , 宗教是对人的自我意识的剥 夺和占有 , 人在精神上失去了独立性 , 人只能借 宗教中的虚假本质才能确定现实中自我存在 。这 样 , 宗教的灭亡过程也就是让人的自我意识逐步 恢复的过程 , 即人 “同自己的内心的僧侣进行斗 争 , 同自己的僧侣本性进行斗争”。λζ 只有以真实 中的类本质才能去对抗宗教中的虚假本质 , 才能 在现实中意识到自己是真实的存在 。只有人占有 了类本质 , 人就已经成了真正的人存在 , 于是宗 教的作用完全丧失 , 宗教才能最后的灭亡 。“当 谋事在人 , 成事也在人的时候 , 现在还在宗教中 反映出来的最后的异己力量才会消失 , 因而宗教 反映本身也就随着消失 。”λ{ 从马克思本身哲学发展的轨迹上看 , 把宗教 与人的本质联系在一起 , 从宗教异化中发现了现 实社会中劳动的异化 , 进一步发现了剩余价值 、 私有制产生的密秘 , 于是把批判的茅头指向了资 本主义制度本身 ; 正是在宗教中看到了人的异化 状态 , 才在现实中发现人的物化状态 , 并坚信只 有消除人类的异化 , 才能改变人类的命运 ; 正是 对宗教中人的虚幻的自由批判 , 才有了从现实社 会中实现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的伟大目标 。正如 马克思本人所说过的 : “我们的全部任务只能是 赋予宗教问题和哲学问题以适合于自觉的人的形 态 , ……”λ|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 曾给宗教下过一个定义 : “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 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 觉 。”⑥通过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 , 马克思把宗 教理解为人的自我意识 , 而这种自我意识是与人 的本质相一致的 , 是人成为一个真正人的标志 。 在马克思看来 , 人之为人在现实中必须确保两方 面的绝对独立性 。一是从人对自身的关系上 , 在 精神上的自我独立性 , 即拥有自我意识 ; 二是人 对外界的关系 , 人对物的独立性 , 即对自己劳动 产品的直接占有 。但在阶级社会中 , 人的这两种 自我独立性却由于异化现象的存在 , 结果都与人
这种理论上的误区的存在 , 至少证明了我们 以往对于马克思宗教观理解上的不全面性 , 仅仅 认识到宗教产生的认识和阶级根源并不能形成对 宗教的全面认识 。所以 , 尽管我们业已形成了一 个相对独立的 、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体 系 。但仍然无法合理解答当前存在的大量宗教现 象 。究其原因 , 我们认为是在对马克思的宗教观 的理解上我们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事实 , 即马克思 是从人的角度去思考宗教的存在 , 宗教本身有着 深厚的人性根源 。
关键词 马克思宗教观 异化 人性解放 作者叔贵峰 , 沈阳师范大学副教授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生 ( 辽宁 110034) ;郭嘤蔚 ,北华大学副教授 、吉林大学马克思哲学专业博士生 (吉林 132013) 。
我国学者对于马克思的宗教理论的研究始于 从 20 世纪 80 年代 , 多数成果集中在研究马克思 对宗教问题的正面批判上 , 目的在于说明现实中 宗教的危害性及其消极影响 。同时 , 强调马克思 与恩格斯 、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宗教 论述的内在联系 , 将其系统化和体系化 , 形成了 包括我国在内社会主义国家的宗教理论 。这种解 读方式将宗教理解为资本主义社会上层建筑的一 种形式 , 它必然要随着经济基础的改变而归于消 亡 。本文认为 , 这种理解并非全面 。宗教源于人 的本质的异化 , 说明宗教与人的本质有着内在的 相通性和一致性 。从马克思相关宗教的文献中 , 我们可以发现 , 马克思正是从人的角度去思考宗 教的产生 、存在 、作用及灭亡过程的 。所以 , 只 有通过人性来认识宗教的实质 , 才能更为全面和 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宗教观的真实含义 。
从以上分析 , 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与恩格斯 对于宗教的理解大体上是一致的 , 即都是从人的 现实处境出发 , 看到隐藏在宗教形式下的人性根 源 。宗教正是人性丧失的现实表现 , 人的存在才 是宗教存在的 “秘密”。马克思深刻地指出 , “是 人创造了宗教 , 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 。”λϖ “宗教 只是虚幻的太阳 , 当人没有围绕自身转动的时 候 , 它总是围绕着人转动 。”λω不同的只是 : 马克
1 、宗教的获得与人的丧失 。 在马克思看来 , 宗教本身是一个人的意识或 精神领域中的问题 。是人的自我的丧失 , 也是人 的主体意识的丧失 , 即是 “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 去”。由于自我的丧失 , 人在现实中意识不到自 己是一个人的存在 。而宗教的存在的意义在于它 让人感觉到他还是人的存在 。于是马克思把宗教 确定为 “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 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人在宗教中 找到一个虚假的本质 , 通过它才能让现实中的人 意识到自己还是人的存在 。马克思所追求的当然 不是宗教中的虚幻的人性 , 而是要找到人的现实 本质是什么 ? 于是马克思从人与自然的实践的 、 能动的关系中 , 把类本质确定为人的真正本质 , 人对类本质的占有人才真正地找到了失落在宗教 中的自我意识 , 人才会在现实中真切地意识到自 己是一个人的存在 。马克思说 : “有人想在天国 的幻想的现实性中寻找一种超人的存在物 , 而他 找到的却只是自己本身的反映 , 于是他再也不想 在他正在寻找和应当寻找自己的真正现实性的地 方 , 只却寻找自身的假象 , 寻找非人了 。”λξ 2 、宗教的真实与人的虚无 。 人的本质的异化包括二种方式 , 即在宗教中 异化为上帝和在现实社会中异化为私有财产 。但 这两种异化途径所产生的结果却是相同的 ———人 的虚无 。宗教用异化的方式把人的真实放到了彼 岸世界的天国中 , 私有财产也以同样的形式将人 的类本质放到了物的世界里 。人的真实性不再此 岸世界 , 而是在彼岸世界以虚幻的形式存在着 。 “ ……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 , 并在 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的王国 , ……。”λψ于是宗 教与人的存在的关系是这样的 : 把宗教中的人作 为真实的人存在 , 则现实社会中人就是一种虚无 的 、非人的存在 ; 由此推导出把私有财产作为一 种真实的存在 , 失去了类本质的人也是一种虚无 的 、非人的存在 。马克思要做的就是消除人的这
在恩格斯关于哲学的定义中 , 我们也同样看 到了人的本质的异化不仅仅发生在意识领域 , 而 且也发生在社会领域 。恩格斯把支配着人们的
“外部力量”理解为 “自 然 力 量”和 “社 会 力
量”, 而这两种力量在宗教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所 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 “自然力量”首先出现在人 类认识的初期 , 使宗教 有 了 最 初 的 确 定 形 式 , “首先是自然力量获得了这样的反映 ……”; ⑨其 后 , 随着私有制的出现 , 人的劳动异化为私有财 产而与人相对立 , 人不但不能占有私有财产 , 并 且私有财产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反过来压制人 、 束缚人 , 使人失去了为人的本质 , 由人的存在变 成了非人的存在 。恩格斯说 : “在目前的资产阶 级社会中 , 人们就像受某种异己力量的支配一 样 , 受自己所创造的经济关系 、受自己所生产的 生产资料的支配 。”⑩
二 、马克思关于宗教理解的人性维度
对于宗教为什么存在这个问题的认识 , 恩格 斯与马克思的内在思想基本上是一致 , 这种一致 性就是把宗教的存在和人的存在联系在一起 。马 克思本人同意费尔巴哈对于宗教的理解 , 即 “宗 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但马克思并没有停留在 这个看法上 , 马克思又进一步去追问宗教异化的 社会根源是什么 ? 于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 的提纲》中指出了 :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 我异化 , 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 、想像的世界 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 。他致力于把宗教 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 。 ……世俗的基础使自 己和自己本身分离 , 并使自己转入云霄 , 成为一 个独立王国 , 这一事实 , 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 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 。”⑤
占有 , 也就无所谓独立性可言 。结果是人的现实 处境只能是为了维持自身及其后代的存在 , 马克 思称人的这种状态是 “动物式”或 “非人的存
在”。因而 , 异化是宗教产生的原因 , 异化的结 果使人与人的本质相分离 , 人的存在自然成为了 “无本质”、“无类性”的存在 。对此 , 马克思指 出 : “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 , 因为人 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 。”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