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性观的现代解读(一)

合集下载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及其当代意义-精品文档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及其当代意义-精品文档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及其当代意义一、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思想渊源任何哲学理论归根到底是由当时社会的经济决定的,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在独特的时代背景下也具有它自己的思想渊源。

1.1 黑格尔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传统的哲学是一种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在思考人的本质时,大多把人的本质理解成一种永恒不变的东西。

在黑格尔看来,人的主要特征在于人的自觉的活动方式,即劳动,这一思想对马克思有很大的启发。

然而,黑格尔把自我意识看作人的本质,这就陷入了唯心主义,他的历史观是超历史的抽象的一般哲学。

黑格尔在人的本质观上,认为劳动是人的“理性”的产物,并且强调了理性在劳动中的作用,这一思想是具有合理的因素。

但是,黑格尔仅仅把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看作理性的活动,这就从根本上歪曲了劳动的性质,因此黑格尔没有正确揭示人的本质。

但他的思想对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一点是我们必须要肯定的。

1.2 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思想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首先是批判了黑格尔的神秘主义的绝对精神论,在他看来应当把人的根本还给人自身,彻底抛弃绝对精神。

费尔巴哈认为黑格尔的思辨哲学是理性化了的宗教,是思辨神学,从根本上说它和宗教一样都是人的本质的异化。

在费尔巴哈看来,思维是从存在而来的,但存在是从自身并且通过自身而来的,存在并不来自于思维,存在只能为存在自己所产生。

费尔巴哈认为,存在的本质是自然的本质,也就是说,人的本质可以理解为自然的本质。

他试图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探讨人的本质,把“社会性”看作人的本质。

但是,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也存在着缺陷,费尔巴哈从人的“完整性”来揭示人的本质,这是有其合理性的。

关键在于,他没有把人的实践活动看作人的本质完整性的基础。

1.3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发展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探讨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过程而逐步深入的,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人与动物的区别以及人的劳动出发,作了不同于以往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 个人整理

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 个人整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马克思主义对人性的理解仍就是我们今天理解人的基本根据。

哲学史可以说就是对人性理解的历史。

从已有的全部哲学史来瞧,只有马克思对人性的理解才就是全面而真实的。

这种理解中的人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人而不就是抽象概念中的人,这种具体生活中的人才就是具有类特性、社会性、历史性以及生命双重性的人。

这种对人性的理解克服了以往哲学对人的抽象理解以及对人的完整性的分裂,还人以真实面目。

只有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才会有正确的社会观、历史观、价值观,哲学才会对人的生成、发展、完善起到观念上的促进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人类提供了人与社会发展的理想。

这种理想即人的自由的真正实现,人的个性的充分实现,以这种“自由人联合体”构成的社会就是属于人的真正的社会,这种社会实现了人与自身本质的统一,实现了人与自然、社会矛盾的解决。

这种理想为人与社会的发展指明了道路。

马克思虽然就是西方的哲学家,但她不就是局限于狭隘的民族国家的视域内思考问题,而就是立足于整个人类,关注人类的命运。

因而,马克思不就是纯粹西方意义上的思想家,而就是真正属于全人类的思想家,她的思想具有人类性价值。

正就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在人类发展的意义上对非西方国家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这也就是当代中国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的理论根据所在。

一、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认识马克思主义人性论,需要考察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在中国的情形,因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对于我们分析人性论具有直接的影响。

同时,《去魅》就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科学发展观重大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科学发展观无疑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晶,而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

为了正确把握这一核心理念,显然需要搞清楚人性就是什么?为此则必须对于以往中国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的主要失误有所廓清。

这个失误主要就就是把人性归结为阶级性。

《去魅》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指出:“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后继者中,又有人提出了人性就就是‘阶级性’的观点,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性理论本身变得扑朔迷离了。

马克思的人学观及当代启示

马克思的人学观及当代启示

马克思的人学观及当代启示马克思是19世纪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经济学家,他对社会的人类学观念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马克思的人学观,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人的本质、人的社会性和人的历史作用。

马克思的人学观强调了人的本质。

他认为,人的本质是劳动和创造,是物质生产和社会实践。

在马克思看来,人通过劳动创造了自己的生活和文明,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劳动是人类生活的本质,也是人类与自然界和社会的关系的核心。

马克思的这一人学观念给我们当代一个重要的启示,那就是劳动的尊严和价值。

在现代社会,劳动往往被边缘化和贬低,而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也使得很多劳动者失去了劳动的尊严和价值。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劳动的本质和价值,重建劳动者的尊严和尊重。

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个更加人性化和平等的社会。

马克思的人学观强调了人的社会性。

他认为,人是社会关系的动物,人的个体生存和发展是依赖于社会的。

在人的社会性方面,马克思的人学观念给我们当代一个重要的启示,那就是关注社会公平和正义。

在当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社会矛盾日益加剧,社会不公正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我们需要重视人的社会性,关注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和平等的社会秩序。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的人学观强调了人的历史作用。

他认为,人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改变者,人的历史作用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动力。

在这一方面,马克思的人学观念给我们当代一个重要的启示,那就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变革。

在当代社会,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需要人们积极参与到社会改革和进步中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马克思的人学观及当代启示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要从马克思的人学观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关注劳动的尊严和价值,重建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马克思的人学观及当代启示

马克思的人学观及当代启示

马克思的人学观及当代启示
马克思是19世纪的经济学家、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对人类社会和人的发展做出了深刻的思考和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的本质、人的解放和人的价值的理论。

马克思的人学观对当代社会依然具有启示和意义。

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的产物,人在社会中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人的本质是社会的动物,人通过劳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并与其他人共同创造和共享社会财富。

马克思强调了人的自由和创造力的重要性,他认为人只有在自由的劳动中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实现真正的自我价值。

马克思的人学观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在当代社会,人们常常被经济利益所驱动,追求狭隘的个人利益而忽视了全面发展。

马克思的人学观提示我们,人应该追求全面的发展,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还包括精神、文化和道德等方面的发展。

马克思的人学观强调了人的社会关系和合作的重要性。

在当代社会,人们常常陷入竞争和利益的争夺中,忽视了与他人的合作和关系。

马克思的人学观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共同的努力和合作,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的人学观对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它提醒我们关注人的社会属性和劳动的重要性,注重人的自由和创造力,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人的社会关系和合作。

只有通过理解和践行马克思的人学观,我们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和谐和美好的社会。

马克思的人学观及当代启示

马克思的人学观及当代启示

马克思的人学观及当代启示
马克思是19世纪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经济学家,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改良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人学观点主要集中在个人的社会性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上。

他认为,人的发展和成长是通过社会实践和与他人的互动来实现的。

下面将探讨马克思的人学观以及当代对此的启示。

马克思强调人的社会性。

他认为人是社会的产物,个体的发展和成长是通过社会的力量来实现的。

马克思指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个体只能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合作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这就意味着,人必须与他人建立关系,并且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来实现个体的发展。

马克思的人学观对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我们应该认识到人的社会性是一个基本的事实。

每个人都要与他人建立关系,并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来实现自身的发展。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需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社会的进步。

我们应该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个体的利益和整个社会的利益是相辅相成的,只有通过相互交换和合作才能实现共同的进步。

当代社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利益冲突和竞争,我们应该摒弃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思维,注重社会的整体利益,追求共同的发展和进步。

马克思的人学观启示我们要关注社会公平和正义。

马克思认为,社会的问题和矛盾主要是由于压迫和剥削造成的,只有消除这些不公正现象,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当代社会仍然存在着各种不公正和不平等的问题,我们应该努力推动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保障每个人的基本权益和尊严。

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与价值观

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与价值观

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与价值观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发展和人类历史的理论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人性观和价值观被视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强调人类的社会性和历史性,而其价值观则强调社会公平和人类解放。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与价值观,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个理论体系。

一、人性观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认为,人是社会的动物,个体的行为和思维都受到社会关系和历史环境的制约。

人性是在特定的社会形态和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不是与生俱来的固有属性。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劳动动物,通过劳动改变自然和社会,实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中,劳动是人类与自然界和社会之间进行物质交流的基本方式。

通过劳动,人们改变自然界的物质形态,生产出满足人类需要的物质财富,并通过社会分配机制来满足个体的需求。

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性的,个体的自由和发展需要建立在社会关系的基础上。

二、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以公平和解放为核心。

在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指出了剥削制度的存在和私有制度对人的压迫。

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和人类的解放,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公平和解放的关键。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通过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和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实现了人们的平等和自由。

马克思主义主张个体通过社会分工和合作来实现自身的发展,并通过实现共同富裕来实现社会公平。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公平观强调消除社会阶级之间的差距和解决社会不平等的问题。

它主张消除剥削制度,实现财富的公平分配,并通过教育和文化等方式提供平等的机会和资源,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人类解放观认为,个体的解放需要从物质条件和精神觉醒两个方面来考虑。

物质条件的解放是通过改变经济结构和解决社会问题来实现的,而精神觉醒的解放则是指个体认识到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存在价值,并主动参与社会变革的过程。

三、人性观与价值观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与价值观是相辅相成的。

马克思的人学观及当代启示

马克思的人学观及当代启示

马克思的人学观及当代启示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他对人学思想的研究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的人学观强调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并在人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

马克思的人学观在许多方面具有当代的启示。

他强调了人的社会性。

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自身的存在价值。

这与当代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研究不谋而合。

当代社会学家认为,人的行为和观念是社会环境的产物,个体的行为和意识是通过社会交往和互动形成的。

马克思的人学观强调了人的历史性。

他认为人的本质是历史性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历史的变革推动的。

这与当代历史学和人类学的观点一致。

当代历史学家认为,人类的历史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人们的意识和行为也在历史演进中不断变化。

马克思的人学观还关注了人的解放和自由。

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为了解放人们的劳动和创造潜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这一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代社会依然存在着各种形式的压迫和剥削,人们仍然需要不断争取自由和解放。

马克思的人学观还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的发展和自我实现的理论。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他的劳动观。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生活的基础,也是人类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方式。

他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雇佣劳动制度,主张建立一种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实现劳动的自由和平等。

马克思的人学观对于当代的教育和培养也具有启示意义。

他提出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主张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这与当代教育理念的要求相一致,即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能力,而不仅仅是单一的知识和技能。

浅谈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及其现实意义_杨康裕欣

浅谈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及其现实意义_杨康裕欣

[ 5]
环境中入手。作为无产阶级的理论导师, 马克思以此 为基础, 提出了他的共产主义—人类解放学说。 马克 — —共产主义, 思给了我们一个很美好的憧憬— 并且这 个憧憬并不像乌托邦那样飘渺, 这个憧憬是建立在坚 实的基础之上的。 二、 马克思人性观的现实意义 1. 马克思人性观是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石。2003 年 10 月 14 日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党中央提出了 “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 协调、 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 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 的执政理念。 我们应该 如何看待以人为本呢, 这个基础就是马克思的人性观。 社会是有人组成的, 人是社会的主体, 党中央应该 采取什么样的执政方针或思想路线, 选择和建立什么 样的国家机构体制和管理手段, 就必须先对人性问题 , 做出最基本的判断 弄清楚这个社会的主体“人 ” 到底 指的是什么。如果没有把以人为本的“人 ” 给定义好, 那这个政策就只能是口号, 而不能落实到实处, 更起不 了它应有的作用。 既然人是现实的, 从事生产劳动的个人, 那么以人 为本就应该落实到每个现实的个人身上 , 在这些现实 的个人身上, 没有财富的差别, 没有地域的差别, 没有 男女的差别。党中央近几年来, 特别注重医疗卫生改 革, 城市农村低保等问题, 对这些问题的重视, 说明我 们对人的本性的理解在不断地加深 。 2. 马克思人性观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 供了理论依据。面对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当前社会中 存在的种种矛盾, 党中央适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的主张, 并号召全国上下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 社会而奋斗 而所谓的和谐就是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关 系, 使各方面协调发展, 而在这各种关系中, 最重要的, 也是最主要的关系就是人与社会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 系, 而马克思的人性观就为我们处理好这两方面的关 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既然人的本质在于劳动, 在于“一切社会关系的 。而且马克思认为, 总和” 劳动应该是自觉、 自由的, 而且人在劳动中得到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 当然, 在 当前的社会中, 我们还存在着普遍的异化劳动现象。 但不能因此就否定了劳动对于人类的价值 。 既然如 我们就应该把劳动看成是一种崇高的工作 , 每个人 此, 都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得到自己的发展 , 在发 展自己的过程中, 也就使整个社会得到了发展。 既然 人类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那我们就应该处 , 理好个人与整个社会的关系 因为如果整个总体都乱 了, 那就没有个人的容身之地了。我们可以看到, 在当 前社会中存在着很多坑蒙诈骗的行为, 如油条里面有 磷、 鸡翅里有苏丹红、 肉里注水、 米是陈化粮、 牛奶加入 了三聚氰胺的毒浪翻卷而来等等, 这都是因为人们没 有对人性有个很好的认识。

马克思人性观的现代解读

马克思人性观的现代解读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使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一方面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提出了一个深度思考的问题:我们现代人,我们的社会到底要向哪里发展?说到底就是为什么活着的问题。

不仅普通老百姓在想这个问题,很多领导干部和理论工作者也没有完全搞清楚这个问题。

本文就历史上对马克思主义有关人的本质的误读作一个澄清,并提出对马克思人的本质的新的理解,尝试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恢复我们对理想社会的信心。

关键词:人性、社会属性、自然属性、阶级性长期以来,关于人性的表述我们一直都依据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那句话“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

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于是我们就当然地推理为社会属性是区别人与动物的唯一标准,在阶级社会中人性的社会性表现为阶级性,不带阶级性的人性就是抽象的人性,超阶级的人性。

于是每个人都打上了阶级的烙印。

于是就有了文革残酷的阶级斗争。

然而,今天我们回头再来看马克思关于人性的表述,我们会发现关于人性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表述根本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原意。

一、马克思论人性马克思在1844年到1846年两年中对人性有三种不同的重要表述。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1)在1845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

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在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

(3)(一)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是人类的根本属性。

马克思对人性的表述的哲学基础来源于对劳动的阐述,是通过对人的劳动与动物的劳动加以比较为说明人作为类存在的根本特性,这是马克思主共产主义理论大厦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人学和美学理论的基础。

马克思人性观

马克思人性观

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与西方管理心理学的人性假设什么是人的本性?怎样认识和理解人的本性?这是社会学、伦理学、人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共同研究的课题,也是管理心理学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对人的本性的看法,仍是管理理论、管理原则和管理方法的基础。

把人看成“性本恶”的“经济人”、“性本善”的“自动人”,还是人是社会关系总和的观点,对管理将产生不同的作用。

本章试用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对西方管理心理学中的人性假设作简要评述与介绍。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一、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一)人的本质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其共同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它包括经济关系、(物质关系或生产关系),政治关系以及思想文化和其他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相互关系。

生产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本性说到底,是人的社会属性,是由人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的。

在阶级社会里,根本不存在超阶级、超时代的抽象的人性,只有具体的带着社会性的、阶级性的人性。

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阶级具有不同的人性。

人的社会属性是不能离开自然属性而单独存在。

人性乃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①人作为有机体首先是自然实体,人是自然界的产物。

人源于动物,又超出了动物,人的自然属性与生理需要同动物相比,也有根本的区别。

②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每个人都以社会成员的身份参加社会活动。

③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成为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

④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各自的个性。

个性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人的心理特性的总和,人的本质集中体现在个性上面,个性是以社会性为主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其实质乃是社会性。

人的个性是由个性倾向性,性格系统、智能系统、自我调节系统构成的。

个性是人的社会进程的结果,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的个性还有共性与个别差异性、他律性与自律性、稳定性与可塑性等特点。

当代青少年问题马克思主义人性论视角下的读解

当代青少年问题马克思主义人性论视角下的读解

当代青少年问题马克思主义人性论视角下的读解[摘要]马克思的人性论是人的需要性、社会性和类特性的统一,这一科学论断对青少年问题的综合治理有着不可忽视的指导意义。

人的需要性揭示了尊重青少年需要的重要性,人的社会性揭示了要加强治理的系统性,人的类特性揭示了要重视矫治对象的主体性。

[关键词]青少年问题路径人性论一、青少年问题根源的人性论析解认知和解决青少年问题,首先必须把握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形成与发展变化的规律,而这种变化的规律是受到人性这一深层因素的制约,这就决定了要做好青少年治理工作应对其进行人性研究,这才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论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部分,他从现实的、社会的人出发,得出三个紧密相联的人性观点。

首先,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性。

要研究人的本性必须研究人的需要,离开人的需要就不可能真正认识人的本性。

其次,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也就是说,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人的本质均等于其相应的历史时期所具有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最后,人的类特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所谓“人的类特性”,就是人类的特性,即人类作为动物中的一类所具有的区别于其他类的特殊的性质。

二、马克思主义人性论视角下青少年问题的实然青少年问题治理工作是以人为基础的社会救助活动,在这一活动中,首先必须要认识人,了解人,把握青少年的思想、行为形成与发展变化的规律,而这种变化的规律是受到人性这一深层因素制约和规定的。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的科学论断为我们解读青少年问题治理困境提供了新的视角,从人的需要、社会性和类特性三个角度去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转型期青少年问题治理陷入困境的主要根源在于:对人的需要性的漠视导致青少年问题治理动力不足;对人的社会性的轻视导致了青少年教育力量分散;对人的类属性的忽视导致青少年主体性培养的缺失。

三、青少年问题治理的路径选择——马克思主义人性论的指导一要尊重青少年的合理需要。

马克思的人学观及当代启示

马克思的人学观及当代启示

马克思的人学观及当代启示马克思是19世纪的一位重要思想家和政治家,他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类社会和经济现象的理论和观点。

他的人学观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马克思的人学观主要体现在他关于人类的本质和人类历史发展的理论上。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的本质是社会的,而不是个体的。

人只有在与他人的交往和合作中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和发展。

他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决定社会变迁的根本动力,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础。

他提出了著名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观点,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社会制度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马克思还指出,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人们的意识和行为也会有所不同。

马克思的人学观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马克思的人学观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合作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通常忽视了与他人的真正交流和合作,更多地关注个人利益和竞争。

这种个体主义的思维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冲突。

而马克思的人学观提醒我们,只有通过与他人的有效交往和合作,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和发展。

马克思的人学观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理解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他指出,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社会制度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在当代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对我们构建新的经济模式和社会形态提出了新的挑战。

马克思的人学观提醒我们要关注并适应这些变化,同时也要思考和探讨如何在新的社会背景下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的人学观呼吁我们关注人类的普遍利益和全球问题。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的利益是相互联系和不可分割的。

在当代社会,全球性的问题和挑战,如环境污染、贫富差距、恐怖主义等,已经成为了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

马克思的人学观提醒我们,要超越个人和国家的狭隘利益,关注人类的整体利益,积极参与到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

马克思的人学观还提醒我们要关注并保障人的基本权益和尊严。

在当代社会,人权和社会正义问题仍然存在,并需要我们的关注和努力。

解读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最新年文档

解读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最新年文档

解读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最新年文档解读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人的本质在西方哲学中是一个古老但又常提常新的话题。

在马克思主义之前的哲学家总是只看到人的某种属性,而以此种属性消溶其他属性,不能得到关于人的本质的正确认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能动性与受动性相统一的实践概念,从此出发,它超越了以往全部的抽象人性论,形成了科学的人的本质观。

一、人的本质的实践特性(一)对抽象人性论的批判在马克思主义提出科学的人的本质学说之前,资产阶级的抽象人性论占据统治地位,其中以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的人性论最具代表性。

康德认为,人的本质是作为一种理性存在物而存在,能按照“善良意志”去行动,能否按此先天的理性原则行事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

黑格尔则认为人是自我意识的存在,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思想和理性,能够认识作为实体和主体的绝对精神,从必然走向自由。

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用以自然为基础的“类”代替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他强调人的自然本性,认为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类意识”,人类历史就是“类”的实现过程。

他提倡创立一种爱的新宗教,借以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

马克思针对以往的抽象人性论,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1]。

无论是旧唯物主义者还是唯心主义者,都没有从主客体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来看待问题,不理解作为人的感性活动的实践。

在旧唯物主义那里,仅仅依靠感性的直观,强调人的受动性的一面,主体的能动作用被忽视。

与此同时,唯心主义则抽象地发展了人的能动性,按照精神的逻辑推演了人类社会和历史的形成,整个活动只是精神的自我统一的过程。

凡此种种撇开了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离开了人的实践活动和历史发展来解释的人的共同本质的学说只能是一种抽象的解释,不能给予人的本质以科学说明。

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_个人整理

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_个人整理

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_个人整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马克思主义对人性的理解仍是我们今天理解人的基本根据。

哲学史可以说是对人性理解的历史。

从已有的全部哲学史来看,只有马克思对人性的理解才是全面而真实的。

这种理解中的人是现实生活中的人而不是抽象概念中的人,这种具体生活中的人才是具有类特性、社会性、历史性以及生命双重性的人。

这种对人性的理解克服了以往哲学对人的抽象理解以及对人的完整性的分裂,还人以真实面目。

只有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才会有正确的社会观、历史观、价值观,哲学才会对人的生成、发展、完善起到观念上的促进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人类提供了人与社会发展的理想。

这种理想即人的自由的真正实现,人的个性的充分实现,以这种“自由人联合体”构成的社会是属于人的真正的社会,这种社会实现了人与自身本质的统一,实现了人与自然、社会矛盾的解决。

这种理想为人与社会的发展指明了道路。

马克思虽然是西方的哲学家,但他不是局限于狭隘的民族国家的视域思考问题,而是立足于整个人类,关注人类的命运。

因而,马克思不是纯粹西方意义上的思想家,而是真正属于全人类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具有人类性价值。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在人类发展的意义上对非西方国家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这也是当代中国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的理论根据所在。

一、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认识马克思主义人性论,需要考察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在中国的情形,因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对于我们分析人性论具有直接的影响。

同时,《去魅》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科学发展观重大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科学发展观无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晶,而其核心是以人为本。

为了正确把握这一核心理念,显然需要搞清楚人性是什么?为此则必须对于以往中国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的主要失误有所廓清。

这个失误主要就是把人性归结为阶级性。

《去魅》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指出:“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后继者中,又有人提出了人性就是‘阶级性’的观点,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性理论本身变得扑朔迷离了。

马克思哲学视野下的人性光辉(一)

马克思哲学视野下的人性光辉(一)

马克思哲学视野下的人性光辉(一)〔摘要〕人本主义哲学是西方哲学史上的重大研究成果,但其发展至现代后陷入了理论困境,迫切需要找寻出路。

而马克思人学源于西方人本主义哲学,并最终超越了它,是人本主义哲学摆脱困境的解药。

马克思人学包含着深情的人文关怀,在其发展历程中,马克思注重探讨人的本质,强烈批判了异化劳动和人的本质异化现象,在关注人的生存状况的基础上,为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指明了道路。

〔关键词〕西方人本主义;马克思人学;超越Abstract:Humanismphilosophyisagreatachievementinwesternphilosophyhistory.But,uptomodernt imes,ithasfallenintothedilemmaintheoryandneedstolookforanoutleturgently.Marx'stheoryabouth umanderivesfromthewesternphilosophyonhumanism,andhassurmounteditfinally.Infact,Marx'sth eorycanberegardedasthemedicineswhichhelpthephilosophyonhumanismextricateitselffrompredic ament.Marx'stheoryabouthumancontainsaffectionatehumanecare.Inthecourseofdevelopment,M arxpaidattentiontoprobingintothenatureofhumanandstronglycriticizedthedissimilationlaborandth ephenomenaofhumannaturedissimilation.Moreover,onthebasisofpayingcloseattentiontohumane xistence,Marxpointedoutaroadformankindtoliberateanddevelopfreely.Keywords:westernhumanism;Marx'stheoryabouthuman;surmount在西方人本主义发展陷入困境之后,人们不禁要问,人本主义哲学的出路在何方?其实,马克思人学解决了这一问题,它虽然在时间上早于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流派,但它仍具有总结和批判现代社会中人的生活状况的针对性,并在汲取近代西方人本主义合理因素的基础上以巨大的优越性超越了近现代西方人本主义。

对马克思人性观的总结

对马克思人性观的总结

对马克思人性观的总结马克思的“人性”概念思想深刻、内涵丰富,其理论空间尚待进一步拓展、开掘。

其中涉及的问题很多,但笔者认为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马克思的“人性”概念与“人的本质”概念的关系问题。

这是因为,在马克思的早期文本中,“人的本质”是一个高频概念,但自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作出关于“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现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P135)的著名论断之后,这一概念就在马克思的文本中很少出现了,特别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这个为青年黑格尔派哲学家们所称道的概念是以被马克思、恩格斯给予集中批判的形式出现的;与之不同,“人性”(“人的本性”、“人类本性”等)这一概念在马克思那里却保留下来了。

然而,时下人们却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探讨“人的本质”问题上,而淡化了对“人性”问题的研究,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令人深思,其中或许有现实方面的顾虑,但笔者认为主要原因还是我们对马克思相关文本的研究,尚未从根本上摆脱教科书一般“原理”的束缚。

实际上,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在马克思那里,“人性”与“人的本质”这两个概念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是互补的还是互斥的?我们要认真研究的问题至少有:第一,马克思是否用“人性”(“人类本性”、“人的本性”等)概念取代了“人的本质”概念?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我们现在讨论“人的本质”问题的理由和根据何在?第二,一般认为,“人的本质”总是具体的,抽象的“人的本质”是不存在的,若果如此,那么我们将如何处置马克思的“人的类本质”概念呢?“人的类本质”与“人的本质”是什么关系?是否可以把“人的类本质”理解为抽象的“人的本质”,而所谓具体的“人的本质”是否可以被理解为人的现实本质即“人的个体本质”?等等。

这些都是事关创新发展唯物史观、建构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体系的重要问题,希望学界给予高度关注,把相关研究引向深入。

马克思人性观的现代解读

马克思人性观的现代解读

马克思人性观的现代解读马克思的人性观是他对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的深刻思考的产物。

他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性的,人的人性在社会关系中发展和实现。

马克思的人性观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思考和启示。

首先,马克思的人性观强调了人的社会性和群体意识。

他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性的,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实现自己的真正个性和自由。

在现代社会中,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思潮盛行,人们往往追求个人的欲望和利益最大化,忽视了自己在社会关系中的责任和义务。

马克思的人性观提醒着我们,个体的幸福和自由是建立在整个社会的幸福和自由基础之上的,只有关注和解决社会问题,共同推进社会发展,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其次,马克思的人性观强调了人的创造能力和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通过劳动和实践,改造自然和社会,创造出丰富多样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在现代社会中,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类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大幅提高,但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社会不平等等问题。

马克思的人性观提醒着我们,要正确看待科技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创造力的发挥,推动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再次,马克思的人性观强调了人的自由和解放。

他认为,人的自由是一个历史的目标,只有在解放了的社会里,人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尽管我们享有一定程度的自由和权利,但是我们也面临着各种束缚和限制。

马克思的人性观提醒着我们,要关注个人和社会的自由,推动社会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消除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层面的不平等和不自由,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

最后,马克思的人性观强调了人的互助和合作。

他认为,人只有通过相互合作和互助,才能克服自然界的困难和实现自己的理想。

在现代社会中,竞争和利益至上的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导致了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泛滥。

马克思的人性观提醒着我们,要关注个体和社会的互助和合作,推动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建立更加公正和有利于人类共同发展的社会秩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人性观的现代解读(一)内容提要: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使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一方面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提出了一个深度思考的问题:我们现代人,我们的社会到底要向哪里发展?说到底就是为什么活着的问题。

不仅普通老百姓在想这个问题,很多领导干部和理论工作者也没有完全搞清楚这个问题。

本文就历史上对马克思主义有关人的本质的误读作一个澄清,并提出对马克思人的本质的新的理解,尝试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恢复我们对理想社会的信心。

关键词:人性、社会属性、自然属性、阶级性长期以来,关于人性的表述我们一直都依据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那句话“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

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于是我们就当然地推理为社会属性是区别人与动物的唯一标准,在阶级社会中人性的社会性表现为阶级性,不带阶级性的人性就是抽象的人性,超阶级的人性。

于是每个人都打上了阶级的烙印。

于是就有了文革残酷的阶级斗争。

然而,今天我们回头再来看马克思关于人性的表述,我们会发现关于人性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表述根本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原意。

一、马克思论人性马克思在1844年到1846年两年中对人性有三种不同的重要表述。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1)在1845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

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在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

(3)(一)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是人类的根本属性。

马克思对人性的表述的哲学基础来源于对劳动的阐述,是通过对人的劳动与动物的劳动加以比较为说明人作为类存在的根本特性,这是马克思主共产主义理论大厦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人学和美学理论的基础。

“诚然,动物也生产。

它也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

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美的规律来建造。

”(4)正因为人的生产是自由的、自觉的、有意识的、全面的,所以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是人类区别于一切动物的根本特征。

一切违背这一根本属性的都是非人道的。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

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

……仅仅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

”(5)有必要重点强调一下,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自由并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理解的个人相对社会所拥有的自由,而是指人作为类存在超越于其它一切动物之上所显示的自由,是指人类的生产摆脱了肉体的直接需要和物种衍繁的需要进行的真正自由的生产。

因此人类的生产是能动的、创造性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在这种自由的生产劳动中人可以得到美感。

如果一旦人的劳动失去了自由性也就失去了自觉性,没有自觉性的劳动也就没有创造性,是一种被迫的、痛苦的劳动。

在私有制的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在异化条件下的劳动不但没有使自己的本质力量得到体现,反而使自己的精神和肉体都感到痛苦。

工人的劳动成果被资本家剥夺了,仅仅为了满足自己肉体的需要进行生产,人类的劳动退化为动物的劳动,自由自觉的劳动变成被迫的劳动,因而异化劳动是违反人性的。

要克服异化就必须消灭阶级,消灭了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真正含义就在于此。

除了私有制形成对人类劳动的自由性的强烈破坏之外,人类劳动的社会分工也会或多或少地造成自由性的减弱。

因而,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使人类劳动的自由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使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解放。

共产主义社会就是在物质财富极其丰富的基础上使每个人的劳动最大限度地接近艺术劳动。

因为艺术劳动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的劳动、创造性的劳动,是生命意义的体验,是避免了被迫性、单调性、重复性的愉快的劳动。

以往在解释人性的回归时,许多人把人的原始欲望随意宣泄或个体人的随心所欲作为终极目标,这都是对人性的误解。

人性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人类自由自觉的生产活动。

(二)全面的需求是人类存在与发展的最终目的和根本动力。

“人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时常被提出来却又得不到圆满的解答。

其实我们仔细阅读马克思的原着就可以很坦然地回答,活着就是为了满足需求。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

自然界任何一种动物存在的理由都是为了满足需求。

但同样是为了满足需求,人与动物却有本质的不同。

动物的生产是自发的、无意识的。

它们在获取食物时只是得到一种生理满足的快感;而人的生产是自由的、自觉的、有意识的,人类不但要满足物质的需要,还要满足精神的需要。

人类在满足需要时不但能获得快感,还能获得美感。

动物的生产是被动的,它们每一次只是把自己的产品吃掉,每一次生产都是从头开始,都是对前一次生产的简单重复,它们对自然界的作用等于零;而人的生产是一种创造性的生命活动。

人类按事物的规律进行生产,不但改造对象,而且直接创造出新的对象。

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狭隘的,只是在延续生命和物种的需要时才生产,它们只生产自身;人的生产是全面的,人类通过社会性劳动创造新的世界,以满足人类的各方面的需求。

正是由于人的生命活动是积极全面的,因此人的需求也是丰富多样的,不断发展的。

人类的需求显现出一种不断超越的过程。

生存的需求满足了,就会产生发展的需求;物质的需求满足了,又会产生精神的需求。

动物靠被动、消极的活动可以从自然界直接获取所需要的一切。

而人的需求必须通过全面的、创造性的生产才能得到满足。

人类的需求的积极性和实现这些需求的手段的积极性,产生了人对大自然能动的关系以及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独特的能动的作用。

因此可以说满足人类的全面需求是人类存在的最终目的,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没有需求就没有生产。

人类把大自然作为自身的延伸,作为实现自我的手段,作为体现本质力量的对象。

因此,人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界在范围上显得异常广阔。

正如马克思所说:“无论是在人那里还是在动物那里,类生活从肉体方面说来就在于: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比动物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就越广泛。

从理论领域说来,植物、动物、石头、空气、水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同样,从实践领域说来,这些东西只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

……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

”(6)人类通过创造性的生命活动满足类生活的全面需要。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需求的不断满足以及为满足需求而出现的新的工具,又会引发进一步的需求。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总是处于永远可以满足需求和永远无法满足需求的矛盾运动之中。

“人类史同自然史的区别在于,人类史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而自然史不是我们创造的。

”(7)由于人的需求是全面的,所以人的本质也是全面的,人的需求失去了全面性,人性也就失去了全面性。

在异化劳动状态下,工人与需求之间产生了脱节,人性变得不完整,甚至人性降低为动物性。

所以必须改变异化状态,恢复人性的完整性。

依据这一原理,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就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也就是按人的本性分配。

按劳分配的原则只是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一种暂时的、狭益的分配原则。

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彻底消除由于劳动能力的差别引起的占有和消费的不平等。

共产主义是对异化的彻底扬弃。

按需分配是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人类本性的分配方式。

当然这一分配方式的前提是社会物质财富达到能源源不断地满足人们各种需求的水平,否则按需分配便是一句空话。

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所谓提前进入共产主义的疯话,就是把这一原则给忘了,因而开了个历史玩笑。

在我国,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定论曾经走过许多弯路。

在50年代曾经提出社会的基本矛盾是落后的生产力与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

可是后来由于认识上的失误,把社会的基本矛盾定为阶级矛盾,以至于引发十年浩劫,使中国错过了宝贵的发展机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首的党中央重新把社会的基本矛盾定为落后的生产力与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由此把党的工作中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才有了中国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人性的表现形态是包括人的自然属性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以往有关人性的权威结论是“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因此许多人以此为依据把人性归结为人的社会属性,并推导出在阶级社会中人性表现为阶级性,因此人性便没有了共性,任何人性都打上了阶级的印记。

这就是使中国社会陷入几十年无休止的阶级斗争漩涡的理论根源。

澄清马克思在这一表述上的准确含义不仅有理论意义,而且有现实意义。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论断,是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时形成的理论。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体系虽然在认识上是唯物主义的,但由于他否定了人的能动作用和历史作用,所以在历史观上却走向唯心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