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性观的现代解读(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人性观的现代解读(一)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使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一方面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提出了一个深度思考的问题:我们现代人,我们的社会到底要向哪里发展?说到底就是为什么活着的问题。不仅普通老百姓在想这个问题,很多领导干部和理论工作者也没有完全搞清楚这个问题。本文就历史上对马克思主义有关人的本质的误读作一个澄清,并提出对马克思人的本质的新的理解,尝试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恢复我们对理想社会的信心。

关键词:人性、社会属性、自然属性、阶级性

长期以来,关于人性的表述我们一直都依据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那句话“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于是我们就当然地推理为社会属性是区别人与动物的唯一标准,在阶级社会中人性的社会性表现为阶级性,不带阶级性的人性就是抽象的人性,超阶级的人性。于是每个人都打上了阶级的烙印。于是就有了文革残酷的阶级斗争。然而,今天我们回头再来看马克思关于人性的表述,我们会发现关于人性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表述根本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原意。

一、马克思论人性

马克思在1844年到1846年两年中对人性有三种不同的重要表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1)在1845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在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3)

(一)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是人类的根本属性。

马克思对人性的表述的哲学基础来源于对劳动的阐述,是通过对人的劳动与动物的劳动加以比较为说明人作为类存在的根本特性,这是马克思主共产主义理论大厦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人学和美学理论的基础。“诚然,动物也生产。它也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美的规律来建造。”(4)正因为人的生产是自由的、自觉的、有意识的、全面的,所以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是人类区别于一切动物的根本特征。一切违背这一根本属性的都是非人道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仅仅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5)有必要重点强调一下,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自由并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理解的个人相对社会所拥有的自由,而是指人作为类存在超越于其它一切动物之上所显示的自由,是指人类的生产摆脱了肉体的直接需要和物种衍繁的需要进行的真正自由的生产。因此人类的生产是能动的、创造性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这种自由的生产劳动中人可以得到美感。如果一旦人的劳动失去了自由性也就失去了自觉性,没有自觉性的劳动也就没有创造性,是一种被迫的、痛苦的劳动。在私有制的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在异化条件下的劳动不但没有使自己的本质力量得到体现,反而使自己的精神和肉体都感到痛苦。工人的劳动成果被资本家剥夺了,仅仅为了满足自己肉体的需要进行生产,人类的劳动退化为动物的劳动,自由自觉的劳动变成被迫的劳动,因而异化劳动是违反人性

的。要克服异化就必须消灭阶级,消灭了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真正含义就在于此。

除了私有制形成对人类劳动的自由性的强烈破坏之外,人类劳动的社会分工也会或多或少地造成自由性的减弱。因而,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使人类劳动的自由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使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解放。共产主义社会就是在物质财富极其丰富的基础上使每个人的劳动最大限度地接近艺术劳动。因为艺术劳动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的劳动、创造性的劳动,是生命意义的体验,是避免了被迫性、单调性、重复性的愉快的劳动。

以往在解释人性的回归时,许多人把人的原始欲望随意宣泄或个体人的随心所欲作为终极目标,这都是对人性的误解。人性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人类自由自觉的生产活动。

(二)全面的需求是人类存在与发展的最终目的和根本动力。

“人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时常被提出来却又得不到圆满的解答。其实我们仔细阅读马克思的原着就可以很坦然地回答,活着就是为了满足需求。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自然界任何一种动物存在的理由都是为了满足需求。但同样是为了满足需求,人与动物却有本质的不同。动物的生产是自发的、无意识的。它们在获取食物时只是得到一种生理满足的快感;而人的生产是自由的、自觉的、有意识的,人类不但要满足物质的需要,还要满足精神的需要。人类在满足需要时不但能获得快感,还能获得美感。动物的生产是被动的,它们每一次只是把自己的产品吃掉,每一次生产都是从头开始,都是对前一次生产的简单重复,它们对自然界的作用等于零;而人的生产是一种创造性的生命活动。人类按事物的规律进行生产,不但改造对象,而且直接创造出新的对象。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狭隘的,只是在延续生命和物种的需要时才生产,它们只生产自身;人的生产是全面的,人类通过社会性劳动创造新的世界,以满足人类的各方面的需求。正是由于人的生命活动是积极全面的,因此人的需求也是丰富多样的,不断发展的。人类的需求显现出一种不断超越的过程。生存的需求满足了,就会产生发展的需求;物质的需求满足了,又会产生精神的需求。动物靠被动、消极的活动可以从自然界直接获取所需要的一切。而人的需求必须通过全面的、创造性的生产才能得到满足。人类的需求的积极性和实现这些需求的手段的积极性,产生了人对大自然能动的关系以及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独特的能动的作用。因此可以说满足人类的全面需求是人类存在的最终目的,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没有需求就没有生产。人类把大自然作为自身的延伸,作为实现自我的手段,作为体现本质力量的对象。因此,人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界在范围上显得异常广阔。正如马克思所说:“无论是在人那里还是在动物那里,类生活从肉体方面说来就在于: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比动物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就越广泛。从理论领域说来,植物、动物、石头、空气、水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同样,从实践领域说来,这些东西只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6)人类通过创造性的生命活动满足类生活的全面需要。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需求的不断满足以及为满足需求而出现的新的工具,又会引发进一步的需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总是处于永远可以满足需求和永远无法满足需求的矛盾运动之中。“人类史同自然史的区别在于,人类史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而自然史不是我们创造的。”(7)

由于人的需求是全面的,所以人的本质也是全面的,人的需求失去了全面性,人性也就失去了全面性。在异化劳动状态下,工人与需求之间产生了脱节,人性变得不完整,甚至人性降低为动物性。所以必须改变异化状态,恢复人性的完整性。依据这一原理,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就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也就是按人的本性分配。按劳分配的原则只是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一种暂时的、狭益的分配原则。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彻底消除由于劳动能力的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