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淋巴上皮瘤样癌1例

合集下载

五种病理类型并存的乳腺癌一例及文献复习

五种病理类型并存的乳腺癌一例及文献复习

2019 年第 6 卷第 59 期2019 Vol.6 No.59167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Literature·病例报告·五种病理类型并存的乳腺癌一例及文献复习肖桦琳,蔡凤林*,章佳新(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乳腺外科,江苏 扬州 225001)【关键词】乳腺癌;病理组织学;治疗【中图分类号】R73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59.167.02201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 )发布的《肿瘤组织学和遗传学分类》详细介绍了乳腺癌多种病理组织学类型。

不同病理组织学类型、分级,治疗方式及预后也不同。

因此,广泛取材明确病灶的组织学类型在个体化治疗时代非常重要。

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乳腺外科收治了1例非特殊性浸润性癌、粘液癌、腺样囊性癌、浸润性微乳头状癌、导管内癌5种病理组织学类型并存的乳腺癌患者,现报告 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患者女性,47岁,因体检发现左乳肿物两月入院。

患者两月前体检发现左乳有一肿块,约鸽蛋大小,无疼痛,无发热,后在美容院每周行乳腺按摩一次,发现左乳肿块未缩小,再次就诊,门诊拟“左乳肿块”收住入院。

既往体健。

末次月经:2017年03月15日。

专科检查:左侧乳房内上方距乳头2.5 cm 处扪及一肿物,约2.5 cm ×2 cm 大小,质硬,边界欠清,活动度差,与皮肤无粘连,左腋下可扪及一肿大淋巴结,约1.5×1 cm 大小,质地便硬。

右乳及右侧腋窝未及明细异常。

辅助检查:乳腺钼靶片提示双侧乳腺呈多量腺体型。

左乳后上方见片状不对称影,右乳未见明显肿块,双乳未见异常钙化,双腋部淋巴结可见,余未见异常。

左侧BI-RADS :4A ;右侧BI-RADS :2。

乳腺彩超提示左乳10~12点处可见数个低回声,外形不规则,边界欠清,较大20 mm ×12 mm ,内见少许血流信号;左腋下探及数个低回声,较大28 mm ×11 mm ;右腋下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

乳腺Paget's病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乳腺Paget's病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乳腺Paget's病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杜春海;付娜;李广义【期刊名称】《河北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2(033)009【总页数】2页(P1099-1100)【关键词】乳腺疾病;诊断;治疗【作者】杜春海;付娜;李广义【作者单位】河北省景县人民医院外四科,河北,景县,053500;北京市石景山中医医院普外科,北京,100043;河北省景县人民医院外四科,河北,景县,053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9乳腺Paget′s病又称湿疹样癌,多见于40~60岁女性,约占原发性乳腺癌的1% ~3%,80% ~90%患者伴有乳腺其他部位肿瘤[1]。

为乳腺癌的一种少见形式,表现为乳头乳晕复合体的湿疹样改变[2]。

其常见的症状为乳晕湿疹、出血、溃疡和乳头瘙痒等。

患者,女性,48岁,因左侧乳头反复破溃2年,于2011年9月12日入院。

患者于2009年8月出现左侧乳头破溃、渗液,不伴有疼痛,就诊于外院,考虑为乳腺炎,给予口服药物(具体名及量不详)治疗,效果不明显,且左侧乳头破溃处经久不愈。

2011年5月,患者左侧乳头破溃处出现疼痛,遂来我院就诊。

专科检查:左乳头凹陷,左侧乳头区皮肤破溃,有少量淡黄色液体渗出,左乳未触及明确肿物,无压痛,表面皮肤未见桔皮样改变。

乳腺MRI提示左侧乳腺非肿块样强化病变。

取左侧乳头乳晕复合体皮肤进行全层表皮活检,病理回报:左乳头Paget′s病。

于2011年9月22日行左侧全乳切除术,术中快速冷冻病理提示:腋窝淋巴结未见转移癌。

术后大病理回报:(左侧)乳腺高级别导管内癌,肿瘤累及大部分乳腺组织,范围15cm×11cm×2.5cm;癌组织累及乳头下方大输乳管,乳头皮肤派杰病,病变范围1.3cm×1.3cm×0.2cm;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细胞,原癌基因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雌激素受体(-),Ki-67(+),孕激素受体(-);其余乳腺组织呈腺病改变。

乳腺癌

乳腺癌


血行转移

诊断及鉴别诊断

详细询问病史及临床检查后,大多数可得出诊断,部分患者 需细胞学或病理检查确诊。 鉴别诊断:




乳腺纤维腺瘤:好发于内分泌旺盛而调节紊乱的年轻妇女。肿块 明显,肿块圆形或扁圆形,一般在3cm以内。单发或多发,质坚 韧,表面光滑或结节状,分界清楚,无粘连,触之有滑动感。肿 块无痛,生长缓慢,但在妊娠时增大较快。 乳腺增生病:是由于内分泌的功能性紊乱引起,其本质既非炎症, 又非肿瘤,而是正常结构的错乱。一般有典型体征和症状,容易 区别。而硬化性腺病常在乳腺内有界限不清的硬结,体积较小, 临床上常难以与乳腺癌相区别,应通过多种物理检查来鉴别。 乳腺囊性增生病:多见于中年妇女,特点是乳房胀痛,肿块可程 周期性,与月经周期有关。 乳腺结核:多为胸壁结核蔓延而来,可溃破,并流出干酪样脓液。 注意检查时常发现有其他部位的结核病灶同时存在。临床表现为 炎症性病变,可形成肿块,有时大时小的变化,也常伴有腋下淋 巴结肿大,临床有1/3的患者难以与癌相区别。
临床表现

乳腺轮廊改变:

当肿块较大时,乳腺可有局部隆起,乳腺增大。当肿瘤累及皮 肤或胸肌时,可使乳房变硬,缩小。病人端坐时,患侧乳腺可 提高。。 乳头回缩及朝向改变:乳头扁平、回缩、凹陷、朝向改变,直 至完全缩入乳晕下,看不见乳头。乳腺癌所致的乳头下陷与先 天性乳头内陷不同。后者经常可用手牵拉提出,而乳腺癌所致 的乳头回缩不可能被拉出,而且凹陷的乳头下或周围可扪及肿 块。 乳头的湿疹样改变:最初为乳头瘙痒,乳头上皮增厚、脱屑、 渗液,逐渐出现糜烂,糜烂而反复结痂、剁脱,乳晕皮肤剥脱 后出现红色肉芽,乳头可慢慢变平,最后消失。 乳头溢液伴肿块者,乳腺癌所占的比例较大。溢液可以是无色、 乳白色、淡黄色、棕色、血性等;可以呈水样、血样、浆液性或 脓性;溢液量可多可少,间隔时间也不一致。

肺淋巴上皮瘤样癌

肺淋巴上皮瘤样癌
03
02
营养支持
提供适当的营养支持,保证患者的 营养需求。
定期复查
定期进行复查,监测肿瘤的复发和 转移情况。
04
05
预防与控制
预防策略
戒烟限酒
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是预防肺淋巴上皮瘤样癌的重要措施,因为 烟草和酒精都是已知的致癌物质。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保持适度的运动、均衡的饮食和良好的睡眠,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 力,降低患病风险。
基因突变
肺淋巴上皮瘤样癌的发生与基因突变有关,常见的基因突变包括 EGFR、ALK和ROS1等。
吸烟
吸烟是肺淋巴上皮瘤样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长期吸烟者患病风 险增加。
环境因素
暴露于石棉、放射线等环境因素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流行病学
1 2
发病率
肺淋巴上皮瘤样癌在肺癌中的发病率较低,仅占 所有肺癌病例的1%-2%。
胸痛
胸痛也是常见的症状之 一,通常表现为钝痛或 刺痛,可放射至肩部或
背部。
发热
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发 热,通常为低热,但也
有可能出现高热。
体征
肺部听诊
肺部听诊可能会发现异常的呼 吸音,如干啰音或湿啰音。
淋巴结肿大
淋巴结肿大是肺淋巴上皮瘤样 癌常见的体征之一,尤其是在 颈部、腋窝和腹股沟等部位。
杵状指
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
通过手术将肿瘤及周围组织切除,以达到根 治的目的。
胸腔镜手术
微创手术方式,减小手术创伤,加快术后恢 复。
淋巴结清扫
手术中清扫肿瘤附近的淋巴结,以降低转移 的风险。
术后护理
手术后需进行严密的监测和护理,预防并发 症的发生。
放射治疗
放疗种类
包括根治性放疗、姑息性放疗和辅助放疗等。

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的CT表现、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

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的CT表现、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

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的 CT表现、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的病理特征以及CT表现。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于2014年1月-2016年2月纳入的11例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患者临床资料,均通过病理证实,收集其CT资料,分析病理特点。

结果:单发,病灶大小2.1-8.9cm,平均(4.8±0.6)cm;6例周围型、5例中央型;CT平扫发现钙化2例、空洞性病变1例、坏死区1例、7例密度均匀;CT加强扫描发现3例轻中度强化、8例显著强化;1边界模糊、10例边界清晰;3例血管与病灶界限分明、5例血管受病灶挤压、3例病灶内血管包埋。

肿瘤切除术8例,其中2例淋巴结转移。

结论:CT检查可见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肿块边界多清晰、均可见强化、体积偏大,以单发为主,周围型常见于胸膜下部位,中央型特征表现为“血管包埋征”。

【关键词】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CT表现;病理特征在全部肺肿瘤中,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不足1%,十分罕见,目前被归类于非小细胞肺癌,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多认为可能与疱疹病毒(EBV)感染有关。

现阶段关于该病的研究报道较少,术前确诊难度较大。

本研究分析了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的病理特征以及CT表现,希望能够指导临床有效诊断、治疗。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课题对象11例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患者,于2014年1月-2016年2月纳入,包括2例男性、9例女性,年龄39-76岁,均龄(56.7±10.5)岁。

均通过EBER病毒原位杂交染色、免疫组化以及光镜等病理学检查,证实为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

其中穿刺活检3例、肿瘤切除术8例。

排除既往存在鼻咽癌病史患者。

1.2方法应用多层螺旋CT扫描仪,患者仰卧,两手向上伸展并举过头顶,头先进,常规扫描观察胸肺部,扫描观察范围为肺底部一直到肺尖,CT检查期间,嘱咐患者屏住呼吸,螺距调整为1,层厚调整为5mm,管电压设为120Kv,管电流200mA,矩阵设为512*512。

肺淋巴上皮瘤样癌

肺淋巴上皮瘤样癌

肺淋巴上皮瘤样癌摘要肺淋巴上皮瘤样癌(Lymphoepithelioma-like carcinoma,LELC)最早在1987年被报道。

从1987年至2006年,仅仅150例在文章中被报道。

这种少见的非小细胞肺癌的特殊类型倾向于年轻非吸烟亚洲人发病,无性别差别。

组织学上,其与未分化鼻咽癌很难区分。

潜在的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感染对LELC的致癌作用,证据主要集中在亚洲人,而不是白种人。

在这些报道的病例中,超过半数在早期可切除阶段(I或II期),而且在晚期病例中,有围支气管血管扩散的倾向伴有血管包绕(vascular encasement)。

诊断LELC,需要通过内镜活检且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排除鼻咽癌和淋巴瘤,同时可以行或不行鼻咽部磁共振检查。

LELC的主流治疗是,对于早期病例行根治性手术切除,对于晚期或转移病例,手术、化疗、放疗多学科联合治疗已经在临床中应用。

LELC的总生存率相对非LELC类型非小细胞肺癌较好。

对于该少见恶性肿瘤最佳治疗的多学科研究非常有必要。

1.介绍淋巴上皮瘤样癌,最早描述于鼻咽部,指的是未分化癌伴有明显淋巴细胞浸润。

Begin 等(1)在1987年首次报道了一种组织学上类似鼻咽癌的原发肺癌。

在这篇报道中,也提示了这种特殊癌症和EB病毒的关系。

此后,不断有关于此癌症的流行病学、组织学、EB病毒致病作用和治疗的研究被报道。

从1987年至2006年,关于LELC的文章将近40篇被报道,包括了仅仅150左右的病例。

这些病例大部分都是东方人,其中三分之二来源于华南(2-3)、台湾(4-5)、香港(6-16)。

LELC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和其它原发性肺癌明显不同,其在亚太地区定义为一个特殊疾病。

2.流行病学到2006年为止,总共有33篇病例报道或系列研究描述了LELC的发生(1-33)。

这些病例主要是东亚人为主,白人病例仅仅占了153例中的18例。

依据两个华南和台湾的最大系列研究(3-4),LELC占了原发性肺癌的0.9%。

乳腺癌,女性第一杀手

乳腺癌,女性第一杀手

经验交流159乳腺癌,女性第一杀手伍泽华营山县人民医院 四川南充 637700女性的乳腺是由皮肤以及众多的纤维组织组合而成,其中包含腺体和脂肪组织。

所谓的乳腺癌指的是腺体的上皮组织中生长了恶性肿瘤。

但是,在人体当中乳腺出现了某些疾病并不会直接危及生命。

其中,原位性质的乳腺癌并不会导致人体丧失生命体征,但是,乳腺在发生癌变的时候,其中癌细胞之间的连接方式极为松散,极其在病变的乳腺中脱落下来,脱落的癌变细胞会跟随血液流向全身,遍布全身的淋巴系统也会将癌细胞液播散到全身当中,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受到严重威胁。

一、乳腺癌的临床表现1.乳腺肿块:大多数的乳腺癌患者在患病期间,乳腺周边都会出现肿块。

这种肿块在初期的时候并不会被患者直接观察到。

肿块的质地是较硬的,其边缘呈现出不规则的形状,肿块表面并不光滑。

很多的乳腺癌患者的乳腺肿块是没有痛感的,患者在患病初期仅会伴有轻微程度的隐痛感或者是刺痛感。

2.乳头溢液:不处于妊娠期的女性如果出现乳头渗血的情况,或者是乳头出现排出乳汁、脓液等现象都是患有乳腺癌的临床表现。

另外,女性如果停止哺育婴儿半年以上的时间后,乳头如果仍有乳汁渗出的情况,则称为乳头溢液现象。

引起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很多种,其中,乳腺癌便是引发乳头溢液现象的重要因素。

3.肤质发生改变:乳腺癌患者的肤质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发生强烈的变化。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是乳腺肿瘤使女性乳腺周边皮肤与胸部肌筋膜韧带之间失去了连接性,韧带也会因此逐渐并失去原有的弹性。

这就导致原先与韧带之间富有连接性的皮肤出现了凹陷的形态。

如果乳腺癌细胞已经堵塞了全身的淋巴管,患者的皮肤将会呈现出橘皮一样的纹理,直观表现为患者的乳腺皮肤上会出现很多呈点状的凹陷特征。

当患者的病情已经延续到乳腺癌晚期的时候,患者体内的癌细胞会在人体的淋巴管内生长分裂,除此之外,腺管以及纤维组织内部也会被癌细胞侵占,患者的乳腺皮肤中会存在质地较硬的结节。

4.乳头以及乳晕会异常情况:乳腺癌肿瘤一般情况下都会生长在乳头的深部,乳头会受到恶性肿瘤的影响产生回缩现象。

乳腺癌并恶性淋巴瘤1例报告

乳腺癌并恶性淋巴瘤1例报告
山东 医药 2 0 1 3年第 5 3卷第 3 9期
乳腺 癌 并恶 性 淋 巴瘤 1 例 报告
王文浩 , 李贵 新 , 黄 琰 , 刘 锦 ( 1潍坊 医学 院 , 山东潍坊 2 6 1 0 5 3; 2潍 坊 医学院 附属 医院)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2 - 2 6 6 X . 2 0 1 3 . 3 9 . 0 4 3
患者女 , 7 2 岁 。于 2 0 1 0年 6月发现右乳下方 约 1
院 曾就淋 巴瘤与 多原 发 肿瘤 的关 系做 过 研 究 , 结果
c m x 2 e m结节 , 质硬 , 与皮肤无粘连 , 局部无压痛 , 乳头
无溢液 。因肿块增大明显 , 于2 0 1 0年 7月 1 2日在潍坊
a t u r e a n d a s t a t i s t i c a l s t u d y [ J ] .A M J C a n c e r , 1 9 3 2 , ( 1 6 ) : 1 3 5 8 - 1 4 1 4 .
E M A (一) 、 C D 9 9 ( 一) 、 S I O 0 ( 一) 、 E R( 一) 、 P R( 一) 。术
合放 疗 , 目前患者 状况 良好 , 在 化疗 和随访 中 。
参 考文献 :
[ 1 ]Wa r r e n S , G a t e 0 . M u l t i p l e p i r m a r y m a l i g n a n t t l l m O r s , . a s u r v e y o f l i t e 受累野放疗 ; 进展期患者无不 良预 后 因素 , 给予 6~ 8周期 R . C H O P方 案 化疗 , 适

1例乳腺癌患者大面积皮肤破溃伤口的护理

1例乳腺癌患者大面积皮肤破溃伤口的护理

11例乳腺癌患者大面积皮肤破溃伤口的护理曾明秀,卜丽文,汪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上海200032关键词:乳腺癌;皮肤破溃;伤口护理乳房肿块、乳房外形改变(酒窝征、乳房皮肤橘皮样改变)是乳腺癌的常见临床表现。

当乳腺癌发展至晚期,癌肿侵犯皮肤后会出现皮肤破溃形成伤口。

如果对破溃伤口护理不重视或护理不当,则会减缓伤口的愈合甚至恶化,以至于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随着湿性愈合理论的推广,我国医务人员将该理论广泛应用于各类伤口护理中,并已取得显著效果。

但在肿瘤伤口应用并取得成功报道的却较少。

我院于2010年4月收治1例乳腺癌大面积皮肤破溃的患者,经过我院护理人员不懈努力,患者最终伤口愈合良好出院。

现将其相关护理体会报道如下,供护理同行参考和探讨。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64岁。

2009年2月因感胸闷,乏力就诊发现左胸腔大量积液,胸水内找到腺癌细胞。

2009年3月患者自觉左侧乳房红肿胀痛,乳晕周边出现水泡,局部皮肤呈橘皮样改变,有溃破,左侧腋下淋巴结肿大约1cm。

行穿刺病理显示:左侧乳腺浸润性癌。

诊断为肺癌乳腺转移。

行多程化疗后乳房皮肤溃破一直未愈,创面逐渐扩大。

2010年4月10日患者自觉胸闷气急加重以左肺癌乳腺转移多程化疗后收住入院。

医生体检发现患者整个左侧乳房溃破,溃疡面 10cm×18 cm大小。

遂通知造口治疗师协助处理伤口,造口治疗师针对患者的伤口发展情况选用不同的湿性愈合的敷料进行处理,取得满意的效果,4个月后患者伤口愈合良好出院。

2 护理措施2.1伤口护理:2.1.1 伤口评估该患者整个左侧乳房破溃,溃疡面 10c m×18 c m大小。

伤口表面为100%黄褐色腐肉,伤口边缘皮增厚卷曲,颜色暗褐色。

溃疡触之易出血,在撕除覆盖物时渗血明显。

伤口大量渗液,自行用棉布和卫生纸包扎,3~4h更换一次。

伤口恶臭,根据1995 Haughton & Young对癌症伤口气味的描述评为强烈恶臭[1]。

EB病毒相关性淋巴上皮瘤样肝内胆管细胞癌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EB病毒相关性淋巴上皮瘤样肝内胆管细胞癌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精准医学杂志2023年4月第38卷第2期 JP r e c i sM e d ,A pr i l 2023,V o l .38,N o .2d o i :10.13362/j .j pm e d .202302018 文章编号:2096-529X (2023)02-0176-04[收稿日期]2023-01-19; [修订日期]2023-03-18[基金项目]山东省自然基金资助项目(Z R 2017MH 009);青岛大学医学+X 项目(Q D F Y+X 2021017)[通讯作者]李玉军,E m a i l :l i y u ju n .66@163.c o m E B 病毒相关性淋巴上皮瘤样肝内胆管细胞癌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侯明妤 何冰 卢晓 杨丹丹 郭芷含 李玉军(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山东青岛 266003)[摘要] 目的 探讨E B 病毒相关性淋巴上皮瘤样肝内胆管细胞癌(E B V a L E L I C C )的病理学特征,以加深临床对该肿瘤的认识㊂方法 收集1例E B V a L E L I C C 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学资料,对其病理石蜡标本进行免疫组化㊁原位杂交和基因重排检测,分析该病病理学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㊂结果 患者女,56岁,肿瘤位于肝左外叶,边界清楚,约1.8c mˑ1.5c mˑ1.2c m 大小㊂于肝胆外科行腹腔镜下肝左外叶切除术,术后病理学检查示肿瘤细胞呈腺管状,部分不规则㊁融合或呈筛状,细胞呈合体状,核大㊁染色质细,可见小核仁,未见核分裂象;间质大量淋巴细胞㊁浆细胞增生,伴淋巴滤泡形成㊂免疫组化染色示肿瘤细胞表达C K 7㊁C K 19,P 53表达率为10%,表现为野生型,K i -67增殖指数5%,间质淋巴细胞表达C D 3㊁C D 4㊁C D 8㊁C D 20,淋巴滤泡生发中心细胞表达B C L -6㊁C D 10,不表达B C L -2,浆细胞表达C D 38㊁K a p pa ㊁L a mb d a ,P D -L 1(22C 3)在肿瘤细胞及间质淋巴细胞均有表达,联合阳性分数值约为30㊂E B E R 原位杂交检测示肿瘤细胞弥漫阳性㊂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及T 细胞受体基因均呈多克隆重排㊂患者术前及术后均未接受任何治疗,随访8个月健在,未发现肿瘤复发转移㊂结论 E B V a L E L I C C 是一种罕见的胆管癌亚型,具有独特的病理学特征,患者可从免疫治疗中获益,预后好于普通型胆管细胞癌㊂[关键词] 疱疹病毒4型,人;胆管上皮癌;免疫组织化学;诊断,鉴别;B -淋巴细胞;T -淋巴细胞[中图分类号] R 735.8 [文献标志码] AE P S T E I N -B A R R V I R U S -A S S O C I A T E D L Y M P H O E P I T H E L I O M A -L I K E I N T R A H E P A T I C C H O L A N G I O C A R C I N O M A :A C A S E R E P O R TA N DL I T E R A T U R ER E V I E W H O U M i n g y u ,H EB i n g ,L U X i a o ,Y A N G D a n d a n ,G U OZ h i h a n ,L IY u ju n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P a t h o l o g y ,T h eA f f i l i a t e dH o s p i t a l o fQ i n g d a oU n i v e r s i t y ,Q i n gd a o 266003,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 O b je c t i v e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p a t h o l o g i c a lf e a t u r e so fE p s t e i n -B a r r v i r u s (E B V )-a s s o c i a t e d l y m p h o e p i t h e l i o -m a -l i k e i n t r a h e p a t i cc h o l a ng i o c a r c i n o m a (E B V a L E L I C C ),a n dt o i m p r o v eth eu n d e r s t a n di n g of t h i sd i s e a s e i nc l i n i c a l p r a c t i c e .M e t h o d s C l i n i c a l a n d p a t h o l og i c a l d a t aw e r e c o l l e c t e d f r o mo n e p a t i e n tw i t hE B V a L E L I C C ,a n d i mm u n ohi s t o c h e m i s t r y,i ns i t u h y b r i d i z a t i o n ,a n d g e n e r e a r r a n g e m e n t t e s tw e r e p e r f o r m e d f o r t h e p a r a f f i n -e m b e d d e d t i s s u e s a m p l e o f t h i s p a t i e n t .T h e p a t h o l o gi -c a l f e a t u r e s o f t h i s d i s e a s ew e r e a n a l y z e d ,a n d a l i t e r a t u r e r e v i e w w a s p e r f o r m e d . R e s u l t s T h e f e m a l e p a t i e n t ,a g e d56y e a r s ,h a d t h e t u m o r l o c a t e d i n t h e l e f t l a t e r a l l o b e o f t h e l i v e r ,w i t h a c l e a r b o u n d a r y an d a s i z e o f 1.8c mˑ1.5c mˑ1.2c m.T h e p a t i e n t u n d e r w e n t l a p a r o s c o p i c l e f t l a t e r a l s e g m e n t l i v e r r e s e c t i o n i nD e p a r t m e n t o fH e p a t o b i l i a r y S u r g e r y .P o s t o p e r a t i v e p a t h o l o g y s h o w e d t h a t t u m o r c e l l s h a d a g l a n d u l a r t u b u l a r s t r u c t u r e ,a n d s o m e c e l l s h a d a n i r r e g u l a r ,f u s e d o r s i e v e -l i k e s h a p e ,w i t h l a r g e n u c l e i ,f i n e c h r o m a t i n ,s m a l l n u c l e o l i ,a n d n om i t o t i c f i g u r e s ;p r o l i f e r a t i o n o f l y m p h o c yt e s a n d p l a s m a c e l l sw a s o b s e r v e dw i t h t h e f o r m a t i o n o f l y m p h o i d f o l l i c l e s i n t h e s t r o m a .I mm u n o h i s t o c h e m i c a l s t a i n i n g s h o w e d t h a t C K 7,C K 19,a n dP 53h a d a n e x pr e s s i o n r a t e o f 10%i n t u m o r c e l l s ,w i t hw i l d t y p e a n d aK i -67p r o l i f e r a t i o n i n d e x o f 5%;s t r o m a l l y m p h o c y t e s s h o w e d t h e e x p r e s s i o n o f C D 3,C D 4,C D 8,a n dC D 20,l y m p h o i d f o l l i c u l a r g e r m i n a l c e n t e r c e l l s s h o w e d t h ee x p r e s s i o no fB C L -6a n dC D 10a n dh a dn oe x p r e s s i o no fB C L -2,a n d p l a s m a c e l l s s h o w e d t h e e x p r e s s i o n o f C D 38,K a p p a ,a n dL a m b d a ;P D -L 1(22C 3)w a s e x p r e s s e d i nb o t h t u m o r c e l l s a n d i n t e r -s t i t i a l l y m p h o c y t e s ,w i t h a c o m b i n e d p o s i t i v e s c o r e o f 30.E B E R i n s i t u h y b r i d i z a t i o n a s s a y s h o w e d d i f f u s e p o s i t i v i t y o f t u m o r c e l l s .P o l y m e r a s e c h a i n r e a c t i o nd e t e c t e dm u l t i p l e c l o n e s o f l y m p h o c y t e i mm u n o g l o b u l i n a n dTc e l l r e c e p t o r g e n e s .T h e p a t i e n t d i d n o t r e -c e i v e a n y t r e a t m e n t b e f o r e a n d a f t e r s u r g e r y a n dw a s a l i v ea f t e r 8m o n t h so f f o l l o w -u p ,w i t h o u t t u m o r r e c u r r e n c eo rm e t a s t a s i s .C o n c l u s i o n E B V a L E L I C C i s a r a r e s u b t y p e o f c h o l a n g i o c a r c i n o m aw i t hu n i q u e p a t h o l o gi c a l f e a t u r e s .P a t i e n t s c a n b e n e f i t f r o mi m -m u n o t h e r a p y ,a n dE B V a L E L I C Ct e n d s t oh a v e ab e t t e r p r o g n o s i s t h a n c o mm o n c h o l a n gi o c a r c i n o m a .[K E Y W O R D S ] H e r p e s v i r u s4,h u m a n ;C h o l a n g i o c a r c i n o m a ;I mm u n o h i s t o c h e m i s t r y ;D i a g n o s i s ,d i f f e r e n t i a l ;B -l y m ph o -c y t e s ;T -l y m p h o c yt e s E B 病毒相关性淋巴上皮瘤样肝内胆管细胞癌(E B V a L E L I C C )是一种临床罕见的肝内胆管细胞癌(I C C ),具有独特的病理学特征,其由未分化或者排列成腺样的上皮细胞组成,间质有显著增生的淋巴组织㊂E B V a L E L I C C 通常多见于血清E B 病毒(E B V )阳性的女性,起病隐匿,患者生存率高于普通型I C C [1]㊂本文报道1例E B V a L E L I C C 患者,并㊃671㊃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精准医学杂志2023年4月第38卷第2期 JP r e c i sM e d ,A pr i l 2023,V o l .38,N o .2结合相关文献探讨其病理学特征,旨在提高临床对该肿瘤的认识和诊断能力㊂1 临床资料患者,女,56岁,2021年8月7日因查体发现肝占位性病变7d 于我院肝胆胰外科就诊㊂入院时无发热㊁畏寒㊁恶心㊁呕吐㊁腹痛㊁腹胀㊁腹泻等症状㊂实验室检查示甲胎蛋白(A F P )㊁癌胚抗原(C E A )㊁癌抗原19-9(C A 19-9)未见异常㊂影像学检查:M R 增强扫描示肝脏大小㊁形态未见异常,肝左外叶上段见结节状长T 1长T 2信号影,约1.8c mˑ1.2c m 大小,增强动脉期呈现轻度强化,静脉期㊁平衡期以及肝胆特异期强化程度减低,肝内胆管未见扩张,胆总管轻度扩张;P E T -C T 检查示肝左外叶上段低密度结节,约1.3c mˑ0.7c m 大小,边界清,放射性摄取增高(图1),标准摄取值(S U V )最大值为4.5,肝内外胆管无扩张,肝胃间隙㊁腹腔肠系膜区见数个略增大淋巴结,均未见代谢增高㊂患者既往无乙肝㊁丙肝等病史,20年前因胆囊结石伴胆囊炎行胆囊切除术,3年前因急性阑尾炎行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㊂本次就诊结合检查结果,临床以肝占位性病变行腹腔镜下肝左外叶切除术,术中冰冻病理检查考虑肿瘤性病变,高度可疑为腺癌㊂图1 P E T -C T 示患者肝左外叶上段低密度结节影送检标本病理学大体检查示送检部分肝组织,约4.0c mˑ3.5c mˑ1.5c m 大小,距肝断端0.3c m ㊁紧邻肝被膜见一灰白肿物,约1.8c mˑ1.5c mˑ1.2c m 大小,切面灰白质韧,边界欠清,未侵及肝被膜,周围肝组织质地细腻㊂组织病理学检查示肿瘤组织呈浸润性生长,与周围正常肝组织有分界,间质大量淋巴细胞㊁浆细胞增生,淋巴滤泡形成(图2A );肿瘤细胞呈腺管样排列,部分不规则㊁融合或呈筛状,细胞呈合体状,核大㊁染色质细,可见小核仁,未见核分裂象,腺腔内见坏死和中性粒细胞(图2B )㊂免疫组化染色示肿瘤细胞表达C K 7(图2C )㊁C K 19,P 53表达率约为10%,表现为野生型,K i -67增殖指数为5%;间质淋巴细胞表达C D 3(图2D )㊁C D 4㊁C D 8㊁C D 20(图2E ),淋巴滤泡生发中心细胞表达B C L -6㊁C D 10,而不表达B C L -2,浆细胞表达C D 38㊁K a p pa ㊁L a mb d a ,P D -L 1(22C 3)在肿瘤细胞以及间质淋巴细胞均有表达,联合阳性分数(C P S )值约30(图2F )㊂原位杂交方法检测E B 病毒编码的小R N A (E B E R )示肿瘤细胞弥漫阳性表达E B E R ,周围正常肝组织汇管区小胆管及间质淋巴细胞阴性(图2G )㊂B ㊁T 淋巴细胞克隆性检查示免疫球蛋白(I g)及T 细胞受体(T C R )基因呈多克隆重排㊂患者术前及术后均未接受放化疗㊁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门诊随访8个月健在,影像学检查未发现肿瘤复发转移㊂2 讨 论I C C 起源于胆管树黏膜上皮细胞㊂近些年来,I C C 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楚㊂I C C 恶性程度高,发病隐匿,早期或无明显症状,进展期可出现肝大㊁肝区疼痛㊁消瘦等症状,较少出现胆道梗阻性黄疸㊂因此,患者就诊时多处于I C C 中晚期阶段,对放疗㊁化疗敏感性较低,预后普遍较差㊂E B V a L E L I C C 是I C C 的少见组织学类型,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大多患者通过体检发现,一些患者出现右上腹疼痛或慢性胆囊炎症状,临床诊断困难[2-4]㊂与I C C 相比,大多数E B V a L E L I C C 患者的发病年龄ɤ60岁,且女性发病率更高[5-6]㊂本病例为女性,56岁,无临床症状,查体发现肝占位病变,临床及影像学检查不能确诊㊂淋巴上皮瘤样癌(L E L C )是一种罕见的由未分化的上皮细胞构成的恶性肿瘤,具有明显的淋巴样浸润,最初报道发生于鼻咽部,后续于唾液腺㊁胸腺㊁肺㊁胃肠道及泌尿系统等部位也有相关病例报道[7]㊂肝脏L E L C 可分为淋巴上皮瘤样肝细胞肝癌(L E L -H C C )及L E L I C C 两种类型[8]㊂H S U 等[9]于1996年首次报道了胆管L E L C ,并且证实癌细胞中存在E B V 基因组㊂由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肝内L E L C 确诊主要依据术后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㊂目前文献报道L E L I C C 肿瘤直径15~120mm [10],大部分为单发病灶,切面呈白褐色㊁质韧,无包膜,与典型的胆管细胞癌类似,少数病例病灶的灰白质软,与部分淋巴瘤标本类似,浸润的淋巴细胞主要为C D 3+T 细胞㊁C D 20+B 细胞以及㊃771㊃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精准医学杂志2023年4月第38卷第2期 JP r e c i sM e d ,A pr i l 2023,V o l .38,N o .2A :肿瘤组织呈浸润性生长,与周围正常肝组织有分界,间质大量淋巴细胞㊁浆细胞增生,淋巴滤泡形成,H E 染色,100倍;B :肿瘤细胞呈腺管样排列,部分不规则㊁融合或呈筛状,细胞呈合体状,核大㊁染色质细,可见小核仁,未见核分裂象,腺腔内见坏死和中性粒细胞,H E 染色,200倍;C :肿瘤细胞表达C K 7,免疫组化染色,200倍;D :间质T 淋巴细胞表达C D 3,免疫组化染色,200倍;E :间质B 淋巴细胞表达C D 20,免疫组化染色,200倍;F :肿瘤细胞及淋巴细胞表达P D -L 1,免疫组化染色,200倍;G :肿瘤细胞E B E R 弥漫阳性,原位杂交检测,100倍图2 患者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C D 138+浆细胞[10]㊂本病例病理学大体检查示肿瘤为单发病灶,肿瘤大小1.8c mˑ1.5c mˑ1.2c m ,切面灰白质韧,边界欠清;组织学检查示肿瘤组织呈浸润性生长,与周围正常肝组织有分界,可见增生的胆管样腺体,部分不规则㊁融合或呈筛状;间质大量淋巴细胞㊁浆细胞增生,淋巴滤泡形成㊂肿瘤细胞呈胆管上皮免疫表型,表达C K 7㊁C K 19,间质增生的淋巴细胞包括C D 3+/C D 4+/C D 8+T 细胞和C D 20+B细胞,淋巴细胞I g 及T C R 基因呈多克隆重排,提示间质淋巴组织为反应性而非肿瘤性病变㊂L E L C 与E B V 感染关系密切,E B E R 在唾液腺㊁胸腺㊁肺及胃的L E L C 中呈阳性表达[11],而在口腔㊁膀胱㊁子宫颈的L E L C 中呈阴性表达[12-13]㊂大多数情况下E B V 感染被认为是L E L I C C 的重要发生原因[14-15]㊂HU A N G 等[16]研究发现,E B V 相关I C C 中E B N A 1呈阳性表达,而L M P 1㊁E B N A 2呈阴性表达,表明E B V a L E L I C C 属于潜伏感染Ⅰ型㊂与非E B V 相关I C C 相比,E B V a L E L I C C 具有更加复杂的肿瘤免疫微环境(T M I T ),可能由E B V 触发导致密集的淋巴细胞浸润[16]㊂既往研究发现,E B V a L E L I C C 中C D 20+B 细胞和C D 8+T 细胞密度显著增加,从而激活局部免疫反应;此外肿瘤中发现淋巴滤泡生发中心,这表明E B V a L E L I C C 存在有效的体液免疫反应[17]㊂根据P D -L 1及C D 8表达情况,I C C 可以分为4种T M I T 类型,即Ⅰ型(P D -L 1+/C D 8高表达)㊁Ⅱ型(P D -L 1-/C D 8低表达)㊁Ⅲ型(P D -L 1+/C D 8低表达)和Ⅳ型(P D -L 1-/C D 8高表达)㊂其中T M I TⅠ型是生存效益最好的,Ⅲ型是最差的,大约90%的E B V a L E L I C C 属于Ⅰ型,因此E B V a L E L I C C 患者的预后普遍较普通I C C 患者好;该类患者也是免疫治疗的良好候选者,且能够从抗P D -1/L 1治疗中获益[16]㊂本例患者的间质淋巴细胞有C D 3+/C D 4+/C D 8+T 细胞和C D 20+B 细胞,其中C D 8+T 细胞较多;P D -L 1(22C 3)在肿瘤细胞及间质淋巴细胞均有表达,C P S 值约30㊂上述结果提示本病例为T M I TⅠ型E B V a L E L I C C ㊂㊃871㊃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精准医学杂志2023年4月第38卷第2期JP r e c i sM e d,A p r i l2023,V o l.38,N o.2有多种肿瘤需要与E B V a L E L I C C鉴别:①淋巴瘤:肿瘤性淋巴细胞免疫组化L C A阳性,并可表达一种B或T细胞的免疫组化标记物㊂②鼻咽癌:鼻咽癌的肿瘤表达E B E R㊁细胞角蛋白和鳞状细胞抗原,如P63㊁P40[18],而不表达C K7和C K19,因此C K7和C K19常用于排除鼻咽癌㊂③I C C:I C C肿瘤细胞常呈腺管状排列且少见淋巴细胞浸润,E B病毒表达常呈阴性㊂④其他的肿瘤:免疫组化排除了其他可能性小的肿瘤,包括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以及恶性黑色素瘤等,这些肿瘤在形态学上与E B-V a L E L I C C有相似之处,但缺乏E B E R反应性[19]㊂综上所述,E B V a L E L I C C是一种相对罕见㊁发病率较低的I C C,较传统类型I C C的预后要好㊂要对E B V a L E L I C C做出正确病理诊断,需要熟悉其临床㊁形态及免疫表型特征,并且排除肝脏转移性L E L C㊂术前对疑似患者进行A F P㊁C E A㊁C A19-9等实验室检查以及M R I㊁P E T-C T等影像学检查;术后则需要对疑似患者石蜡标本进行免疫组化㊁E B E R原位杂交以及P C R测序等检测㊂应当充分认识E B V a L E L I C C的病理学特征㊁T M I T及发病机制,对该病的临床诊断㊁治疗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㊂伦理批准和知情同意:本研究涉及的所有试验均已通过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批准(文件号Q Y F YW Z L L27733)㊂受试对象或其亲属已经签署知情同意书㊂作者声明:李玉军㊁侯明妤参与了研究设计;李玉军㊁侯明妤㊁何冰㊁卢晓㊁杨丹丹㊁郭芷含参与了论文的写作和修改㊂所有作者均阅读并同意发表该论文㊂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㊂[参考文献][1]C H A N A W H,T O N GJ H M,S U N G M Y M,e ta l.E p-s t e i n-B a r rv i r u s-a s s o c i a t e dl y m p h o e p i t h e l i o m a-l i k ec h o l a n g i o-c a r c i n o m a:Ar a r ev a r i a n to f i n t r a h e p a t i cc h o l a n g i o c a r c i n o m aw i t hf a v o u r a b l eo u t c o m e[J].H i s t o p a t h o l o g y,2014,65(5): 674-683.[2]S H I N O D A M,K A D O T A Y,T S U J I K AWA H,e ta l.L y m-p h o e p i t h e l i o m a-l i k eh e p a t o c e l l u l a rc a r c i n o m a:A c a s er e p o r ta n da r e v i e wo f t h e l i t e r a t u r e[J].W o r l dJS u r g O n c o l,2013,11:97.[3]N E MO L A T OS,F A N N I D,N A C C A R A T OAG,e t a l.L y m-p h o e p i t e l i o m a-l i k e h e p a t o c e l l u l a r c a r c i n o m a:Ac a s e r e p o r t a n da r e v i e wo f t h e l i t e r a t u r e[J].W o r l dJ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2008,14(29):4694-4696.[4]S H I H EJ,C HA UIY,Y E H YC,e t a l.S y n c h r o n o u s h e p a t o-c e l l u l a r c a r c i n o m aa n dl y m p h o e p i t h e l i o m a-l i k ec a r c i n o m aa r i-s i n g f r o m2d i f f e r e n t s i t e s o f t h e l i v e r:Ac a s e r e p o r t[J].M e d i-c i n e,2018,97(40):e12548.[5]S U N K,X USY,W E I JF,e t a l.C l i n i c o p a t h o l o g i c a l f e a t u r e so f11E p s t e i n-B a r r v i r u s-a s s o c i a t e d i n t r a h e p a t i c c h o l a n g i o c a r c i-n o m a a t a s i n g l e c e n t e r i nC h i n a[J].M e d i c i n e,2016,95(40): e5069.[6]陶常诚,张凯,荣维淇,等.肝淋巴上皮瘤样癌的研究进展[J].中华肿瘤杂志,2020,42(12):996-1000.[7]J E N G Y M,C H E NCL,H S U H C.L y m p h o e p i t h e l i o m a-l i k ec h o l a n g i o c a r c i n o m a:A n e p s t e i n-b a r r v i r u s-a s s o c i a t ed t u m o r[J].A mJ S u r g P a t h o l,2001,25(4):516-520.[8]L A B G A AI,S T U E C K A,WA R DSC.L y m p h o e p i t h e l i o m a-l i k e c a r c i n o m a i n l i v e r[J].A mJP a t h o l,2017,187(7):1438-1444.[9]H S U H C,C H E NCC,HU A N G G T,e t a l.C l o n a l e p s t e i n-b a r r v i r u s a s s oc i a t ed c h o l a n g i o c a r c i n o m aw i t h l y m p h oe p i t h e l i o-m a-l i k e c o m p o n e n t[J].H u m P a t h o l,1996,27(8):848-850.[10]I S H I D A M,MO R IT,S H I OM IH,e t a l.N o n-E p s t e i n-B a r rv i r u s a s s o c i a t e d l y m p h o e p i t h e l i o m a-l i k e c a r c i n o m ao f t h e i n f e-r i o r c o mm o nb i l e d u c t[J].W o r l d JG a s t r o i n t e s tO n c o l,2011,3(7):111-115.[11]谢海龙,周敏,周晓军,等.唾腺淋巴上皮样癌与E B V的相关性[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3,19(5):526-529. [12]Y A N G A W,P O O L IA,L E L ES M,e t a l.L y m p h o e p i t h e l i o-m a-l i k e,a v a r i a n t o f u r o t h e l i a l c a r c i n o m ao f t h eu r i n a r y b l a d-d e r:Ac a s e r e p o r t a n d s y s t e m a t i c r e v i e w f o r o p t i m a l t r e a t m e n tm o d a l i t y f o r d i s e a s e-f r e e s u r v i v a l[J].B M CU r o l,2017,17(1):34.[13]K Y O Z U K A H,WA T A N A B E T,F U R U K AWA S,e ta l.L y m p h o e p i t h e l i o m a-l i k ec a r c i n o m ao ft h e u t e r i n ec e r v i x:Ac a s e r e p o r t[J].E u r JG y n a e c o lO n c o l,2017,38(3):459-461.[14]H E N D E R S O N-J A C K S O N E,N A S I R N A,HA K AM A,e ta l.P r i m a r y m i x e d l y m p h o e p i t h e l i o m a-l i k e c a r c i n o m a a n d i n t r a-h e p a t i c c h o l a n g i o c a r c i n o m a:Ac a s e r e p o r t a n d r e v i e wo f l i t e r a-t u r e[J].I n t JC l i nE x p P a t h o l,2010,3(7):736-741.[15]HU A N G Y,T S U N GJS H,L I N C W,e ta l.I n t r a h e p a t i cc h o l a n g i o c a r c i n o m a w i t h l y m p h o e p i t h e l i o m a-l i k e c a r c i n o m ac o m p o n e n t[J].A n nC l i nL a bS c i,2004,34(4):476-480.[16]HU A N G Y H,Z HA N GCZY,HU A N G QS,e t a l.C l i n i c o-p a t h o l o g i c f e a t u r e s,t u m o r i mm u n em i c r o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n d g e-n o m i cl a n d s c a p eo fE p s t e i n-B a r rv i r u s-a s s o c i a t e di n t r a h e p a t i cc h o l a n g i o c a r c i n o m a[J].JH e p a t o l,2021,74(4):838-849.[17]S O N G H,S R I V A S T A V A A,L E EJ,e t a l.H o s t i n f l a mm a t o-r y r e s p o n s e p r e d i c t ss u r v i v a l o f p a t i e n t sw i t he p s t e i n-b a r rv i-r u s-a s s o c i a t e d g a s t r i c c a r c i n o m a[J].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 o g y,2010, 139(1):84-92.e2.[18]P E T E R S S O NF.N a s o p h a r y n g e a l c a r c i n o m a:Ar e v i e w[J].S e-m i nD i a g nP a t h o l,2015,32(1):54-73.[19]G E A R T YS V,J U R D I A A,P I T T MA N M E,e ta l.A nE B V+l y m p h o e p i t h e l i o m a-l i k e c h o l a n g i o c a r c i n o m a i na y o u n gw o m a nw i t h c h r o n i ch e p a t i t i sB[J].B M JC a s eR e p,2019,12(7):e229520.(本文编辑范睿心厉建强)㊃971㊃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一例

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一例

目前仍有争论目 P L主要的威胁来 自于远处播散转移 , 。B 因此 全身化疗在 P L的综合治疗 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B 推荐 的 标准化疗方 案仍 然为 C O , H P 获得 临床 完全缓解后至少再化 疗6 个周期 ,以后在无瘤期 内亦需每年定期 化疗 1 2个周 期, 持续 2 年 。 —3 本例患者行 C O H P方案化疗后 , 效果较好。 放疗可于化疗 中或化疗 6个周期结束后进行 , 照射区域通常
面实质 , 白色 , 灰 向周围脂肪组织浸润生长 。 中快速冰冻病 术
P L主要临床表现为无痛性 、生长迅速的乳房肿块 , B 一 般无全身症状 , 没有特异性 的实验室 或影 像学改变 , 术前 多 和乳腺癌难 以鉴别 , 例符合此特点。乳腺 恶性淋 巴瘤既可 本 是原发性 , 也可是全身性淋 巴瘤侵及 乳腺 , 两者病理 改变相 似, 在形态上难以区别 , 主要依赖免疫组化标记 。因此 ,B PL 的诊断需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 , 以排除其他原发部位淋巴瘤 浸润乳腺的可能性并 明确分期情况 。 明确诊断必须依靠术 中 冰冻切片 、 术后病 理切片 以及免疫组化染 色。 目前 , 临床对
下被浸润细胞包绕的导管 , 也可 向周 围脂肪组织浸 润 , 形似
见, 文献报道其发病率仅 占原发性 乳腺恶性 肿瘤的 0 4 ~ .% 0 05 %, . 0 占恶性淋 巴瘤 的 03 % ~ . %, .8 07 0 占所 有结外淋 巴瘤
的 22 . %。关于 P L的起源 , B 目前仍未完全明了。多数学者认 为其与乳腺导管周围和乳腺小 叶内淋 巴组织瘤样增 生、 恶变 有关 ; 也有学者认为其来源于血管外皮幼稚 的未分化的间叶 细胞。P L按其细胞来源分 B细胞型和 T细胞型两类 。B细 B 胞型多属非霍奇金恶性 淋巴瘤 ( H )它主要有弥漫大 B细 N L, 胞淋 巴瘤( L c ) D B L 和黏膜相 关淋巴组织型边缘 区 B细胞淋 巴瘤( L ) MA T 两种类型。 T细胞型则极为罕见。 不同细胞来源 的 P L组织学特点不同 ,乳腺 B细胞型恶性 淋巴瘤瘤 细胞 B 较单一 , 大小较一致 , 弥漫分布 , 呈 细胞核 多呈 圆形 、 卵圆形 ,

一例乳腺癌合并术后淋巴水肿病人1

一例乳腺癌合并术后淋巴水肿病人1

02 病例介绍
02 病例介绍
基本信息,主诉:
王明珠,女,大连人,59岁.主 诉发现右乳房肿物20天。
现病史:
患者于:20天前无意中发现右乳房有一枚肿块, 约核桃大小 ,无疼痛,未经任何治疗,病来自觉肿物有所增大,现为 明确诊治而来我院,门诊以“乳腺肿物"收入我科。患者起病 以来无发热,无乳头溢液,无乳房疼痛。近3月体重略有增 加,饮食可、唾眠差,大小便无异常。
03 护理措施
03 护理措施
术前护理
功能锻炼
心理护理
健康教育一般护理饮来自护理上肢淋巴的护理(1)术前护理
①提供多方面的生活护理,指导病人进食高营养、易消化食物,以 满足机体营养的需要,并储备能量,达到耐受手术的目的:养成良好 的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便秘时遵医嘱给予缓泻药。 ②术前准备工作,完善有关检查;静脉穿刺操作娴熟,保护好静 脉,保持静脉留置针的通畅,减轻病人痛苦;术后患侧肢体不宜 行静脉穿刺;做好手术区皮肤的准备。 ③加强卫生宣教,提供心理支持。
(7)健康教育
①功能锻炼早期功能锻炼可减少瘢痕牵拉、恢复术侧上肢功能;术后近期避 免用患侧上肢搬动、提取重物;术后5年内应避免妊娠,以免促使乳腺癌的 复发 :有肿瘤转移及乳腺炎者严禁佩戴乳房假体:化疗期间定期复查血常规, 防止骨髓抑制;术后最重要的健康指导是自我检查,是早期发现复发的重要 措施,最好在月经后的7~10天进行。
(2)术后护理
填 填 ③填
(3)一般护理
填。 填 填
(4)功能锻炼
睡眠时垫高手臂位置 功能锻炼的具体方法 术后1~2天(卧床),患侧肢体内收进行伸指、握拳、曲腕活动 术后3~4天,锻炼同上并练习屈肘 术后5~7天,松开胸带,练习用患侧手扪对侧肩及同侧耳 术后7~10天,锻炼抬高患肢屈肘,初始可用健侧手托患肢肘部, 逐渐抬高患肢肘部与肩平或采用拉绳锻炼 术后10~14天,练习患侧手臂越过头顶摸到对侧耳,并练习将双侧 手放于颈后 出院后可锻炼上肢旋转运动,以肩关节为中心,向前向后旋转,并 适度做后伸和负重锻炼

肺内淋巴结的多层螺旋CT特征分析

肺内淋巴结的多层螺旋CT特征分析

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dengyu@ gzhmu.edu.cn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features of multi⁃slice spiral CT of intrapulmonary lymph nodes
( IPLN) ,and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and diagnosis of the condition. Methods:Included in this retrospective
the upper lobes,21 in the middle lobes,and 58 in the lower lobes,of the lung. The IPLNs measured 2.0 to 11.4
mm by long diameter,with a mean of (6.0±1.9) mm. Fifty⁃five IPLNs were closely adjacent to the pleura,while
个、右肺下叶 35 个;左上肺叶 6 个、左肺下叶 23 个。
IPLN 与胸膜的间距情况显示,55 个 IPLN 紧贴
location,size, shape, boundary, number, density, relationship with adjacent pleura, and changes in follow⁃up.
Results:Of the 80 patients,67 (83.8%) had single IPLN and 13 (16.2%) had multiple IPLN. There were 17 in

乳腺癌

乳腺癌

乳腺癌郭卜乐中国心理热线 参考资料:乳腺癌是指发生于乳腺小叶和导管上皮的恶性肿瘤。

乳腺癌的扩散途径有:①乳腺内扩散,呈单源性及多源性两种。

②乳腺外扩散,最常见是侵犯皮肤、筋膜、胸大肌等邻近组织。

中晚期乳腺癌除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外,癌细胞还可侵血道,随血液循环至全身各器官,常见转移到肺、骨、胸膜、肾上腺、肾及脑等脏器。

乳房癌乳房癌是妇女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我国占各种恶性肿瘤的7~1O%,仅次于子宫颈癌。

发病年龄以40~60岁居多数。

男性乳房癌的发病率极低。

早期乳房癌病人无任何不适,仅在乳房内有一个比较小的肿块,不痛、不疼,乳头也无变化,大多是在医生作体格检查时发现,少数是由病人无意中自行摸到后再请医生确诊。

因此,为了早期发现乳房癌,特别是中年妇女应经常自己检查乳房内有无肿块存在。

正确的检查方法是将手指伸直并拢进行扪摸,而不是手指抓提乳房,以免将正常的乳腺组织误认为是肿块,如发现乳房内有可疑的肿块,必须请医生检查,并作必要的化验,包括钼靶X线摄片、活体组织切片检查,以明确诊断。

由于早期乳房癌的肿块较小,如不提高警惕,容易被病人忽略,肿块就逐渐增大,侵入周围皮肤或肌肉,与之粘连固定;乳头内缩、抬高,有时有血性液体溢出,这是癌肿浸入大的乳腺导管所致;皮肤是橘皮样变,腋窝淋巴结肿大,质坚硬。

晚期乳房癌肿块直径超过5厘米,甚至溃烂,不仅腋窝淋巴结肿大,锁骨上淋巴结、胸骨旁淋巴结和对侧液窝淋巴结也可肿大。

癌细胞也可通过血液转移到肺、骨或肝脏。

乳房癌在妊娠期发展特别迅速,癌肿呈现炎症性,乳房红肿充血、发热、犹如急性乳腺炎,容易误诊,也说明乳房癌的发病与性激素的变化有关。

至于乳房癌发病与生育和哺乳究竟有何关系,目前意见尚不一致。

乳房癌在乳房肿块中占的比例最大,而且乳房良性肿块也有恶变可能,因此,对妇女乳房肿块应提高警惕,仔细检查,以防误诊、漏诊。

乳房癌应与乳房小叶增生病和纤维腺瘤相鉴别。

治疗乳房癌的方法甚多,包括手术、放射、激素、抗癌化疗和中草药等,但目前疗效最满意最可靠的方法仍是早期手术,其他方法只能作为辅助措施或乳房癌晚期不能手术时采用。

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1例

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1例

第 44 卷第 5 期 2023 年 5 月安徽医学Anhui Medical Journal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1例王尚虎 闵旭红 叶伟 盛蕾 李云 王琴 姜琦 宋彪[关键词]肺肿瘤;淋巴上皮瘤样癌;病理诊断;病例报告doi:10.3969/j.issn.1000-0399.2023.05.0291 病例资料患者,女性,55岁,因“咳嗽不适1月余”于2021年12月24日就诊当地市级医院,医院门诊予以抗感染、止咳治疗2周后症状未见好转。

2022月1月17日就诊我院,门诊以“右肺病变及纵隔淋巴结肿大原因待查”收入院。

患者无特殊个人史和家族史。

入院后三大常规、生化和血沉均在正常范围,肿瘤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 ,NSE ):6.3ng/mL (↑),血EB 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 )-DNA 未检。

1月26日行4R 区淋巴结EBUS-TBNA 活检,免疫组化显示:CK (+),CD56(+),p40(+),Ki-67(80%+),CD3(-),CD20(-),Syn (-),CD56(-),CgA (-),TTF-1(-)。

病理诊断:鳞状细胞癌。

临床诊断:右肺鳞癌伴纵隔淋巴结转移,cT1N2M0 IIIA 期。

2月在当地医院住院,TP 方案化疗2次。

4月11日再次就诊我院,以拟“评估手术”收入院。

4月7日当地市级医院胸部CT 显示纵隔内气管前肿大淋巴结并周边小淋巴结,右肺中叶可见结节灶(图1)。

4月14日行单孔胸腔镜微创手术治疗,术后病理免疫组化:CK5/6(+),p40(+),Ki-67(40%+),CD56(-),Syn (-),CgA (-),TTF-1(+);原位杂交检测:EB 病毒编码的RNA (EBV-encodedRNA ,EBER )阳性。

见图2。

PD-L1检测(克隆号:22C3,检测平台DAKO ,TPS :30%)。

乳腺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治疗

乳腺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治疗

据国家癌症中心和卫计委(当时国家卫生 部)疾病预防控制局2012年公布的2009年乳 癌发病数据显示:全国肿瘤登记地区乳腺癌发 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1位,女性乳腺癌 发病率(粗率)全国合计为42.55/10万;其中 城市为51.91/10万,农村为23.12/10万。
乳腺பைடு நூலகம்已成为当前社会的重大公共卫生问 题。自20世纪90年代全球乳腺癌死亡率呈现出 下降趋势;(发病率上升、死亡率下降)究其 原因,一是乳腺癌筛查工作的开展,使早期病 例的比例增加;二是乳腺癌综合治疗的开展, 提高了疗效。乳腺癌已成为疗效最佳的实体肿 瘤之一。
乳腺癌家族史: 是乳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所谓家族史是 指一级亲属(母亲,女儿,姐妹)中有乳腺癌患者。 近年发现乳腺“腺体致密”(乳腺重度增 生) 也成为乳腺癌的危险因素 。
乳腺癌的危险因素 还有月经初潮早(<12 岁), 绝经迟(>55岁);未婚,未育,晚育,未 哺乳;患乳腺良性疾病未及时治疗;经医院活
胞可以随血液或淋巴液播散全身, 形成转移,危及生命。目前乳腺癌 已成为威胁成年女性身心健康的常 见肿瘤。
全球乳腺癌发病率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 一直呈上升趋势。美国8名妇女一生中就会有1 人患乳腺癌。中国不是乳腺癌的高发国家,但 不宜乐观,近年我国乳腺癌发病率的增长速度 却高出高发国家1~2个百分点。
多数患者是自己无意中发现乳腺肿块来医 院就诊的,少数患者是通过定期体检或筛查被 发现乳腺肿物或可疑病变。可触及肿块患者可 采用针吸活检或手术切除活检明确诊断。
若临床摸不到肿块是靠影像学检查发现 可疑病变的,可借助影像学检查(如钼靶、 彩超)定位进行活检;
病理学检查是乳腺癌诊断的“金标准”。
乳腺位于人体表面,照理诊断并不困难, 但就目前我国医院统计的资料来看,早 期乳腺癌病例仍占少数,哪些原因延误了乳 腺癌的早期诊断呢?

一例乳腺癌术后患者的康复护理个案

一例乳腺癌术后患者的康复护理个案
一例乳腺乳腺癌是全球女性中发病率最高、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我国新发乳腺癌 病例数位居女性癌症发病第1位,目前,乳腺癌的治疗仍以外科手术为主。 由于手术损伤、术后制动、淋巴结摘除、乳房切除等原因,术后常出现淋巴 水肿、上肢功能障碍、心理障碍、性功能障碍等功能性问题,导致术后生活 质量下降。 因此,提倡早期介入康复治疗,以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指导患者进行早期功能康复锻炼 :
(1)术后24小时:活动手指和腕部, 可作伸指、握拳等锻炼
(2)术后2~3日:进行上肢肌肉等 长收缩,利用肌肉泵作用促进血液和 淋巴回流;屈腕、屈肘、前臂伸屈
(3)术后4~7日:鼓励病人用患侧手 洗脸、刷牙、进食等,用患侧手触摸 对侧肩部及同侧耳朵的锻炼
指导患者进行早期功能康复锻炼 :
淋巴水肿康复:
单击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阐述您的观点。根据需要可酌情增减文字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干预过程:
1.上肢周径测量 选用无弹性、可弯曲的卷尺进行测量 测量:患肢周径时取患肢 4 处,分别 为腕横纹及其上10 cm、肘横纹及其上 10 cm 处进行记录数据,同一处分别 记录 2 次数据,结果取 4 点测量数据 的平均数。
2023年8月01 日行静脉港植 入术,患肢使 用不当,轻度 水肿,活动时 伴轻微疼痛。
2023年8月02 日行第一周期 化疗,行上肢 淋巴水肿治疗。
淋巴水肿康复:
(1)淋巴水肿的评估。 指标包括水置换量、单位局部淋巴流量和上臂周径等。 上臂周径测量最常用,患侧上臂周径比对侧长 < 3cm为轻度水肿,3~ 5cm 为中 度水肿, > 5cm为重度水肿。 淋巴管造影技术与放射性核素淋巴造影技术测定,是临床上诊断、鉴别淋巴水肿及 明确病因的金标准,但操作技术复杂,具有放射性,在国内开展较少。 随着近年来影像学的快速发展,研究发现超声、横波弹性成像及化学交换饱和转移 (CEST)MRI 定量程序可有效诊断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包括潜伏期的患者。

肝脏胆管细胞型淋巴上皮瘤样癌一例

肝脏胆管细胞型淋巴上皮瘤样癌一例

第32卷第12期2020年12月V ol.32 No.12Dec. 2020肝 胆 胰 外 科 杂 志Journal of Hepatopancreatobiliary Surgery·病例报告·肝脏胆管细胞型淋巴上皮瘤样癌一例林迪1,王秋鹏2,朱芮3(浙江省台州医院,浙江 台州 317000,1.肝胆胰外科,2.病理科,3.放射科)2020-02-26林迪(1991-),男,浙江温岭人,住院医师,硕士。

[收稿日期][第一作者简介][关键词] 肝肿瘤;胆管细胞型淋巴上皮瘤样癌;肿瘤转移[中图分类号] R735.7 [文献标识码] B doi:10.11952/j.issn.1007-1954.2020.12.011开放科学标识码(OSID)肝脏胆管细胞型淋巴上皮瘤样癌(lymphoepithe-lioma-like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LEL-ICC )是一类发生在肝脏的以淋巴组织显著增生、浸润并包绕未分化癌组织为特征的恶性肿瘤,临床较为罕见。

台州医院于2019年6月收治一例LEL-ICC ,现报道如下。

病例患者男性,48岁,因体检查彩超发现“右肝占位”入院。

查体未见明显异常。

实验室检查乙肝表面抗原阳性,CEA 6.1 ng/mL 轻度升高,AFP 、CA199、血常规、肝功能等未见明显异常。

上腹部增强MRI 示(图1):肝脏质地均匀,肝右叶后下段见一类圆状异常信号影,T1WI 呈低信号,T2WI+FS 、DWI 呈高信号,边缘欠清,大小约3.8 cm ×3.4 cm ,增强后动脉期病灶不均匀明显强化,以边缘强化为主,动脉期相对正常肝组织呈高信号,门脉期及延迟期强化程度减低,相对正常肝组织呈低信号;肝门部多发淋巴结肿大,最大者约4.6 cm ×3.3 cm 。

拟诊为肝癌伴区域淋巴结转移,行右肝部分切除+肝门淋巴结清扫术。

11例胃淋巴上皮瘤样癌的病理分析

11例胃淋巴上皮瘤样癌的病理分析

11例胃淋巴上皮瘤样癌的病理分析[摘要] 目的探讨胃淋巴上皮瘤样癌的临床病理特点。

方法对整群选取该院2010年1月―2015年6月经手术根治切除的胃癌病例中筛选出11例胃淋巴上皮瘤样癌的患者,该研究者对他们的临床资料、免疫表型及组织病理学等相关的临床特征进行了总结与分析。

结果11例胃淋巴上皮瘤样癌中男性8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58.62±6.32)岁,发病部位均于近端胃。

病理学特征为肿瘤细胞多呈条索状、巢片状排列,间质可见大量淋巴样细胞浸润。

免疫组化显示11例肿瘤细胞EMA、CEA均为阳性,4例CDX-2弱阳性,淋巴样细胞CD3、CD4 、CD8阳性,2例CD20阳性。

结论胃淋巴上皮瘤样癌属临床少见的胃癌类型,其发病与EB病毒感染密切相关,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点,预后较传统型腺癌良好。

[关键词] 胃;淋巴上皮瘤样癌;病理[中图分类号] R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10(c)-0065-02淋巴上皮瘤样癌(lymphoepithelioma-like carcinoma,LELC)指的是其形态学特点相比于鼻咽未分化癌相似,但发生于鼻咽部之外的一类肿瘤,可起源于胸腺、肺、涎腺等[1]。

原发于胃的淋巴上皮瘤样癌较少见,在胃癌中约占3.8%[2]。

近年来大量研究证明,胃淋巴上皮瘤样癌的发生与EBV感染密切相关,并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

目前,关于胃淋巴上皮瘤的报道仍较少,该文收集了11例胃淋巴上皮瘤样癌,并对其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整群收集该院病理科2010年1月―2015年6月经根治性手术切除的胃癌病例293例,其中胃淋巴上皮瘤样癌11例。

11例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3例;年龄36~79岁,平均(58.62±6.32)岁。

以持续性腹痛、可呕血、便血等为首发症状。

1.2 方法所有的肿瘤细胞首先经过4%的中性甲醛固定,然后进行常规的包埋、制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sina. com




图 1 病灶边缘分叶 图 2 癌细胞多呈巢状分布,周围见大量淋 巴细胞浸润 图 3 癌细胞较大,呈小簇状排列,泡状核,核仁明 显 图 4 癌细胞呈 CK( AE1 / AE3) 阳性表达,SP 法
诊断髓样癌有严格的标准。髓样癌主要 由 合 体 细 胞 ( ≥ 75% ) 构成,缺乏腺管结构,核为高级别,核分裂象多,具有清 楚的推挤式边界。不典型髓样癌( 有学者认为其是富于淋巴 细胞的浸润性导管癌) 除有≥75% 合体型细胞外,还应具有 以上 2 项或 3 项组织学特征,细胞分化也可较好,核分裂可 较少,可有明显的腺样或乳头状结构。LEC 通常为浸润性癌 的边界,合体细胞少见,更缺乏呈片状排列的合体细胞; ( 2) 淋巴瘤。在 LEC 中,恶性上皮细胞散在分布于弥漫浸润的 淋巴细胞中,与霍奇金淋巴瘤较难鉴别。经典型结节硬化型 霍奇金淋巴瘤表现为结节性密集淋巴细胞被纤维条带分割, 见 H-RS 细胞,H-RS 细胞与 LEC 中的癌细胞相似。有效区 别两者的方法是多切片,全面仔细观察,若发现小叶不典型 增生或原位癌则支持癌诊断。免疫表型对鉴别很有意义,霍 奇金淋巴瘤和大细胞间变性淋巴瘤 CD30 和 CD15 均阳性, CK( AE1 / AE3) 阴性; 而 LEC 免疫表型则恰恰相反; ( 3) 富于 淋巴细胞的浸润性导管癌及小叶癌。部分浸润性导管癌及 小叶癌间质被多少不等的淋巴细胞浸润,有时有大量淋巴细 胞 浸 润 ,甚 至 伴 淋 巴 滤 泡 形 成 ,但 通 常 不 如 LEC 弥 漫 ,且
患者女性,49 岁,发现右侧乳腺包块 1 周入院。体检: 右侧乳腺外上象限见一直径 1 cm 的包块,无触痛,活动欠 佳。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双侧腋窝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其余 检查均正常。右侧乳腺行 MRI 示右侧乳腺外上象限见一 1. 4 cm × 1. 3 cm × 1. 1 cm 大小不规则肿块,平扫 T2 呈高信 号,DWI 呈高信号,ADC 图呈低信号,行动态增强扫描后,病 灶明显强化,早期略呈环状强化,病灶边缘分叶( 图 1) ,TIC 曲线为Ⅲ型,局部皮肤略显凹陷。双侧腋窝内均未见明显肿 大淋巴结。
·lin Exp Pathol 2012 Nov; 28( 11)
乳腺淋巴上皮瘤样癌 1 例
岳振营,胡营营,张洪艳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淋巴上皮瘤样癌; 病例报道 中图分类号: R 737. 9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001 - 7399( 2012) 11 - 1296 - 02
患者男性,79 岁,因间断便血伴里急后重 5 个月入院。 直肠镜检发现直肠肿块,CT 示双肺散在结节状高密度灶,考 虑为双肺转移性肿瘤( 图 1) 。门诊以直肠癌并双肺转移收 入院。术中距肛缘 3 cm 直肠后壁处见一 3 cm × 2 cm 大小 质硬肿块,呈不规则隆起。术中诊断直肠癌。
病理检查 眼观: 带肛门的直肠一段,距肛缘 3 cm 直肠 壁见一 3 cm × 2 cm × 2 cm 大小肿块,肿块切面灰白、实性、 质中,侵及肌层。镜检: 镜下见肿瘤细胞呈巢状、菊形团和栅 栏状排列伴坏死( 图 2) ,瘤细胞较大,核仁明显,核分裂象 > 80 个 /10 HPF,侵及肠壁深肌层( 图 3) 。免疫表型: CK7( 图 4) 、CK20、CD56( 图 5) 、CgA 和 TTF-1 ( 图 6) 均 ( + ) ,CDX2 和 p63 均( - ) 。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J Clin Exp Pathol 2012 Nov; 28( 11)
·1297·
肺大细胞癌直肠转移 1 例
刘 平1 ,汤显斌1 ,袁玲玲1 ,程栋梁2
关键词: 肺肿瘤; 大细胞癌; 直肠转移; 病例报道 中图分类号: R 734. 2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001 - 7399( 2012) 11 - 1297 - 02
病理诊断: 右侧乳腺淋巴上皮瘤样癌 ( lymphoepithelioma-like carcinoma,LEC) 。
讨论 LEC 是一种极为罕见且形态独特的乳腺癌亚型, 形态与发生于 其 他 器 官 的 淋 巴 上 皮 瘤 样 癌 类 似。LEC 于 1921 年由 Regaud 和 Schminke 首次报道,为发生在鼻咽部的 未分化癌。其后在胃、肺、涎腺、甲状腺、子宫颈、膀胱、肝脏 等器官也有报道。发生于乳腺的 LEC 极为罕见,国内杨光 之等[1]报道 3 例。根据肿瘤细胞的分布特点,常将其组织学 分为两种类型: ( 1) Regaud 型: 肿瘤细胞比较多,主要为呈片 状、巢状或条索状分布的上皮细胞,与周围的淋巴细胞分界 清楚; ( 2) Schminke 型: 肿瘤细胞比较少,在密集的淋巴细胞 中呈单个散在或独立的小簇状分布[2]。这两种类型常常同 时并存。
LEC 需与以下病变鉴别: ( 1) 乳腺髓样癌及不典型髓样 癌。虽然髓样癌及不典型髓样癌均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但
收稿日期: 2012 - 08 - 10 作者单位: 山东省东营市胜利油田中心医院病理科,东营 257000 作者简介: 岳振营,男,医师。Tel: ( 0546) 8770344,E-mail: zyyue1008
病理检查 眼观: 灰白及灰黄色不整形组织一块,大小 3. 1 cm × 2. 8 cm × 2. 5 cm,边缘附脂肪组织,切面组织中央 见一 1. 3 cm × 1. 3 cm × 0. 9 cm 大小肿物,与周围组织分界 不清,灰白色、实性,质硬。镜检: 癌细胞多呈巢状分布 ( 图 2) ,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核大,呈空泡状,可见明显核仁,呈 双嗜性,并可见双核或多核细胞( 形态类似于 H-RS 细胞) 。 间质内见丰富的淋巴细胞浸润( 图 3) ,并可见淋巴滤泡及淋 巴滤泡瘤样结节形成。免疫表型: ER、PR、HER-2、E-cadherin、CD30、ALK、GCDFP-15 均( - ) 。CK( AE1 / AE3) ( 图 4) 、 CK5 /6、EGFR 均( + ) ,Ki-67 增殖指数为 60%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