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性特点

合集下载

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第二章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教学目的与要求: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是区域经济研究的核心问题,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在国外已经历了比较长的时期。

本讲主要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关系出发,着重介绍国外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揭示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运行机制,阐述区域经济如何实现发展的问题,从而启发学生思考现实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与道路。

第一节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两个概念。

经济增长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产品和劳务的产出的增长。

经济发展则是随着产出的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投入结构产出结构、产品结构、分配状况、生活水平、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等等在内的变化。

可见,经济增长的内涵较狭窄,是一个偏重于数量的概念;而经济发展的内涵较宽广,则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又包含质量,既包含经济因素又包含非经济因素的概念。

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条件,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

一般而言,没有经济增长就不可能有经济发展,但有经济增长不一定会带来经济发展。

如果由于制度上的原因,产出增长的结果是长期两极分化,富者愈富,贫者愈贫;产出有快速的增长,但产出中相当大一部分无补于国计民生,而是国民经济的虚耗;为了片面追求快速的产出增长,不顾及广大人民的福利,不考虑所付出的社会代价。

这几种情况的出现,都表明增长和发展并非一致,有增长而无发展,或者说,出现了“无发展的增长”。

(Growth without Development)。

二、经济发展观的演变纵观经济学说20世纪以来发展演变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在不同时代经济学家们对“经济发展”有不同的理解。

1、20世纪50年代以前:“经济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上个世纪早期的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发展以物质财富的增长为核心,以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经济增长必然带来社会财富的增加和人类文明福利。

我国经济战略性区域规划现状、问题与对策

我国经济战略性区域规划现状、问题与对策

20 05年 “ 国务 院关 于加强 国民经 济和 社 会 发展 规划 编制 工作 的若 干意 见 ” 战 略性 区域 规 划 界定 对
为 : 家 对 经 济社 会 发 展 联 系 紧 密 的 地 区 、 较 强 国 有
辐射 能力 和 带 动 作 用 的特 大 城 市 为 依 托 的城 市 群 地 区 、 家总体 规划 确 定 的 重 点开 发 或 保 护 区域 等 国
DOI1 . 9 9 J I S 1 0 :0 3 6 / .S N. 0 8—3 5 . 0 2 0 . 1 14 2 1 .5 0 7
引言
观经济 协调 平衡 发 展 的重 要 手 段 , 是市 场 经 济 国 家 公 共 管 理 的重 要 内容 , 解 决 上 述 问题 的 重 要 途 是 径 。世 纪 之 交 , 国 战 略 性 区 域 规 划 建 设 突 飞 猛 中 进 , 同 时也 出现 了规 划 决 策 不 合 理 、 区利 益 冲 但 地 突 、 复建 设 和政 策 资源 浪 费 等 问题 。本 文 在 对 中 重 国战 略性 区域规 划 现 状 和 问题 科学 认 识 的 基 础上 , 提 出相 应 对 策 建 议 , 期 能 为 更科 学 合 理 地 评 估 、 以
临的重大课题 。战略性 区域规划作 为一项促进宏
收 稿 日期 :0 2— 8— 6 2 1 0 2

6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9
XUEBA0
21 0 2年 1 0月 第 5期 ( 总第 10期 ) 2
山 东行政 学院学报
J R L O HA OU NA F S NDO AD NG AC EMY O OV N F G ER ANC E
纵观我国战略性区域规划历史 , 改革 开放前的 区域规划 缺乏 成 熟 理 论 指 导 和科 学决 策 与 退 出 机

高二地理我国四大区域划分及特征与十大口诀

高二地理我国四大区域划分及特征与十大口诀

高二地理:我国四大区域划分及特征与十大口诀
一、我国四大区域划分及特征
1. 东部沿海地区
•特征:东部沿海地区位于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带,包括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和广东等省份。

这一地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发达的城市。

其特征是经济发展水平高,科技创新成果丰富,对外开放程度高,是中国经济的重要引擎和对外交往的窗口。

2. 中部地区
•特征:中部地区包括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和安徽等省份。

这一地区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带,地势平坦,交通便利。

中部地区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工业基础,是中国的粮食生产基地和重要的工业中心。

3. 西部地区
•特征:西部地区包括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和宁夏等省份。

这一地区地势高原和山地居多,自然资源丰富,包括矿产资源和水资源。

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较为落后,但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在国家的扶持下,西部大开发战略得到了大力推进。

4. 西南地区
•特征:西南地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等省份。

这一地区地势复杂多样,有高山、高原和盆地等地貌类型。

西南地区气候条件适宜,云雾弥漫,植被丰富。

这一地区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如草药和特色农产品。

西南地区还是中国重要的旅游区域,有着美丽的风景和独特的民俗文化。

二、我国四大区域划分的十大口诀
1.。

内蒙古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特点

内蒙古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特点

内蒙古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特点一是经济增速由快趋缓。

进入新世纪以来,内蒙古经济经历了一个快速增长期,2011年以前全区生产总值增速曾有9年居于全国第1位,最高增速达%(2005年)。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也多年位居全国前列。

进入2011年以来,内蒙古不再追求生产总值增速排名,转而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生产总值增速明显回调,2013年生产总值增速为9%,为近年来首次降至1位数,较2012年下降个百分点,增速排名退至全国第21位(西部第12位)。

进入2014年以来,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一季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61亿元,增长%,同比降低个百分点。

二是经济总量持续扩大。

内蒙古生产总值由2003年的2150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16832亿元(于2010年首次跨过万亿元大关,达到11620亿元),增长了倍,生产总值排名也由全国第23位升至第15位,位居西部第2位(居四川之后)。

2003年全区人均生产总值与全国同步超过1000美元,2004年全区人均生产总值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列西部第1位,2012年人均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00美元大关,达到10189美元,是西部首个人均生产总值上万美元的省份。

2013年人均生产总值已达到67498万元(折合为10900美元),居西部第1位,全国第6位。

全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由2003年的%提高到2013年的%。

三是经济增长周期延长。

从2000年开始,内蒙古经济连续13年保持2位数增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00—2009年年均增速更是高达%),快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个百分点,也高出改革开放以来%的平均增速个百分点。

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截至目前所保持的最长经济增长周期。

四是经济效益明显改观。

2013年全区财政总收入2658亿元,是2003年的倍。

同2003年比,2013年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2%提高到%,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由%上升到%,在全国的位次由第24位上升至第17位。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比较及其启示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比较及其启示

析,党的三代领导人的区域经济思想是一脉相承 的,不能用后者否定前者,把历史简单化。 其次,三种发展战略的相继提出符合事物发 展的客观规律和人们的认识规律。纵观世界一些 大国的区域经济开发史,国内区域经济开发都是 由不平衡到平衡波浪式地 向前发展的。我国区域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历史形成的,因而缩小地 区 差距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在逐步走 向新的 均衡过程中,必须 以适度的不平衡作为手段 ,这 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带 有普遍性和规律性。中共三代领导人相继提出的 发展战略,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所揭示的这 一事物发展的规律。 最后 ,三种发展战略都体现 了党的宗 旨。三 代领导人提出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都遵循了把 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 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各 自所处的时代特点,科 学回答了时代提出的课题,充分体现了我们党解 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髓; 都坚持以人民利益和 社会进步为标准的价值取向,体现了我们党全心 全意为人民服务 的宗 旨; 其核心和主题都是一致 的,即最终实现全 国经济协调发展 ,缩小地区差 距 ,达到共同富裕 。
《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6 年第 1 期 中图分类号: F061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4997 (2006) 01- 0069- 02
. 政府与经济
区域经济发展 战略的 比较及其启 示
卫 刘华
( 北京师范大学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北京 100875)
摘 要
想。
党的三代 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区城经济发展战略。它们既有联 系又有区别。比较三种区城经济发展战略,
意义 。
党的三代领导人在不 同的历史时期 ,提 出和 实施 了各 自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都体现了 共同富裕的 目标 ,本质上是一脉相承、不可分割

2024年人教A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482

2024年人教A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482

2024年人教A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482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 姓名:______ 班级:______ 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高二历史试题第3页(共7页)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新文化运动发生的1915年应该是A. 己亥年B. 庚子年C. 乙卯年D. 甲寅年2、年代尺是展现历史时空观念的方式之一。

观察下面年代尺;方框内应填写的是。

A. 阿拉伯帝国B. 西哥特王国C. 拜占庭帝国D. 法兰克王国3、有学者指出,蒙古西征在踏碎了城市的同时,却也摧毁或动摇了欧洲教皇统治的经济基础,尤其是蒙古对征服区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让欧洲人开始质疑教会的观点和主张。

这说明蒙古西征()A. 客观上加强了文化交流B. 引发了民族迁徙C. 客观上促进了思想解放D. 引发了宗教改革4、印欧雅利安人征服了印度,创造了以“吠陀”为代表的古印度文化;巴尔干半岛的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逐渐演变为后世的希腊人,并形成了古希腊文化;印欧人迁徙到西亚形成了赫梯等王国,使得游牧、半游牧民族逐渐融入农耕生活。

这说明古代印欧人的迁徙()A. 对不同地区的文明产生不同影响B. 加剧了印度被征服居民的不平等C. 对古代希腊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D. 导致西亚农耕文明遭受严重破坏5、伏尔泰把《赵氏孤儿》中的儒家思想加以修改,使之为他的启蒙主义思想服务。

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中以司马迁“贫富之道,莫之夺予”“物盛则衰,时极而转”的思想,论述自由竞争与价格波动。

这说明()A. 文明需要互鉴,文化需要交流B.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世界普适性C. 启蒙思想的源头是孔子的思想D. 借用中国学术成近代西方风潮6、亚历山大以马其顿国王身份进入亚洲,但每到一地都自认为是当地原来统治者的继承人;他崇尚威严赫赫的东方宫廷礼节,穿波斯、米底君王的衮服,要人们向他行匍伏礼,对他敬若神明。

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区域经济问题及解决对策

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区域经济问题及解决对策
过 的 区域所 患 的区域病 , 突出特 点是 经济 、 其 社会 与
提高幅度小或没有提高, 且又特指经济已经进入高 速 发展 的起 飞 阶段 , 由于发展 进程 受阻 , 但 使得 发展
时 间被 大大 延长 的区域所 患 的病 症 。发展 迟滞是 中 部 六省 区域 问题 的综 合症 结 。
大 城市 和特 大城 市 出现 了严重 的膨胀 问题 。 4 “ 滞 病 ” 发 展 迟 滞 , 现 为 经 济 发 展 迟 .迟 即 表 缓、 产业 结 构处 于低层 次 且升级 受 阻、 民生 活水平 人
解决 区域 经济 问题 , 调发展 区域 经 济 。 协
一 区域 经济 问题
取如下 对策 :
在实 现 区域 经 济 协 调 发 展方 面具 有 举 足 轻 重 的作
用 。因此 , 发挥 市场 对资源 的基础作 用 的同时 , 在 更
入 困境 的区域所 患 的 区域病 , 症状 表 现 为 主 要 产业
优势地位逐渐丧失 、 经济结构不合理且效益低下 、 经 济增长呈现乏力、 技术装备老化、 失业率高等。我国 东 北地 区为 主要 的发病 区 。 3“ . 膨胀病 ” 是经济发 展达到一定水平且速度 较高的区域所患 的区域病 , 基本特征为产业和人 口 过度集 中、 区规模 急剧膨胀、 地 生产 与生活成本上
技术等发展程度低 , 主要病症有产业结构落后 、 经济
增 长速 度低 于全 国平 均 水平 、 技 教育 卫 生与 文化 科
事业不发达 、 人民生活水平和地方财政收人水平低 、 可持续发展能力差等。这一病症在我国西部地区表 现得 比较 突 出。 2“ . 萧条病 ” 是指 曾经辉煌过但 现实经济又陷
中 图 分 类 号 :17 F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1 18 ( 09 0 — o 5 — O 17 - 5 0 20 ) 6 o7 2

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中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与对策研究

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中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与对策研究

一、引言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起到2018年,我国的改革开放走过了40年波澜壮阔又坎坷艰辛的道路,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①,我国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27122亿元,居世界第2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9660元,按当年汇率折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9178美元,比1978年的人均不足200美元增长了46倍。

我国开放型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健全,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整个国民经济进入稳定、健康、协调发展的轨道。

但是,由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实施的非均衡发展战略,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发展东部沿海地区集聚了大量资金、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等要素资源,并逐渐形成了以东部发达地区为“中心”,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为“外围”的典型经济地理发展格局,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

在此背景下,习近平同志在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重新定义,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②,这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那么,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一新的重大判断,将在接下来一段时间内影响并决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

下面本文将对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脉络及其解决思路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

二、改革开放后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历史演进中国改革开放40年所取得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各省区市在经济发展中的竞争与合作。

为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也从建国初期的生产力均衡布局转变为非均衡发展,首先在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制,进而在城市扩大企业自主权,同时,中央政府通过财政包干及分税制等政策对地方政府下放权力,并向沿海地区实施政策倾斜,建立沿海多个经济特区和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鼓励沿海地区优先发展,以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

城市管理学习题及答案

城市管理学习题及答案

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 、具体分析,现代城市的涵义主( ACD )区别于农村地区。

A 人口数量 C 产业构成 D 、( C )社会大分工是人类社会 C 第三 、总体来看,古代城市的经济功主要以( AC )功能为主。

军事 C 政治 、( A )是最早面临“城市病”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探索市政管理理论的国家,同时,也是首创多种城市市政体制的国家。

A 美国 、市政经济具有( ABCDE ) A 社会性 B 长期性 C 不可 D 政府性 E 公共性 、在我国城市中,城市政治权力 ABCD )。

A 市法院 B 中共市委 市检察院 D 市政府 、市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主要具有 ABCD )。

A 任免权 B 监督权 决定权 D 立法权 、根据《行政许可法》这部法律的规定,除( ABD ),其他国家机关包括各个部门一律不能设定行政许可。

A 国务院 B 省一级人民政府 D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根据我国现行法规和相关制度, ABD )。

A 从事非农业生产劳动 B 居住在市区内 D 具有本市户口 、在我国城市中,( D )渠道 D 集团参与 、市政管理体制的内容包括( ABCD )。

A 市行政管理体制B 市公共事务管理体制C 市政府构成体制 D 市建制体制12、我国目前的建制市包括( ABCD )。

A 副省级市B 县级市C 地级市D 直辖市13、中共市委对城市国家政权机关,包括( ABCD )起着领导作用,处于领导地位。

A 市人民政府B 市人民法院 C 市人民检察院 D 市人大14、下列的市政职能中,( AD )属于传统职能。

A 消防 D 治安管理15、市级政府的经济调控( ABCDE )的特征。

A 双向性B 间接性C 综合性D 有限性E 超前性 16、城市发展战略通常由( ABCDE )组成。

A 战略措施B 战略反馈C 重点战略D 战略愿景E 战略依据17、城市发展战略依据主要通过( ABCD )和获取。

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浅析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摘要】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大推动了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中国自加入wto以来,同国际间的经贸关系加强,紧跟时代步伐、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成为中国面临的必然选择。

然而,中国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还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本文介绍了中国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现状,并分析了其中利弊,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经济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策略,这对我国未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利弊;对策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全球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尤其是立足于区域间的经济一体化更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各国为了自身的经济发展,与其他国家进行经贸往来而逐渐形成了区域性经济组织,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等就是区域性经济组织的典型代表。

它们都在区域性经济组织建构的制度中运作,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中国自加入wto以来,也非常重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立。

然而,面对近年来愈加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未来我国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现状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世界贸易组织在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中遇到了一系列障碍与瓶颈,以至于长时间未能实现预期成果,但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并未因此而停止,各国仍然以新的面貌和形势推动着国际贸易新格局的建立,这也是新时期经济发展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就我国而言,据商务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已经与东盟10国、巴基斯坦、智利、新西兰、新加坡,秘鲁、哥斯达黎加等7个国家或地区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与韩国、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签署了区域性优惠贸易协定——《亚太贸易协定》,与海湾合作委员会、澳大利亚、冰岛、挪威、南部非洲关税同盟、瑞士正在进行或已经启动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中印、中韩,中日韩的自由贸易区建设联合研究也在进行中。

”①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在经济区域一体化建设中硕果累累,具体而言,目前我国已经建立完备并参与的主要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主要有以下几个:(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我国第一个启动和实施的经济一体化战略计划,这一构想最初于2001年11月提出,一年后,在文莱召开的第5次lo+1领导人会议上正式签署了《加强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与会国一致同意今后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fta。

做好科学发展规划

做好科学发展规划

做好科学发展规划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陈元摘要: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巨大需求决定了我们必须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特别是亚非拉的合作,为13亿乃至15亿人口的城市化提供必要的能源、资源、粮食安全保障。

这就要求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稳妥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大稀缺资源和关键技术领域的国际合作力度。

中国要发展经济,难度比资本主义世界城市化和工业革命大得多,我们必须做好更充分的准备,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支撑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规划日益得到各方的重视,逐渐成为一种社会共识。

尤其是在当前国际经济金融危机不断扩散和蔓延,国内经济明显下行的情况下,更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做好科学发展规划,为形势好转时加快发展积蓄能量。

下面,我就“做好科学发展规划,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谈几点想法,主要讲五个问题:一是规划的起源和内涵;二是做好科学发展规划的重要意义;三是科学发展规划的内容体系;四是如何结合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做好科学发展规划;五是结合开发银行的工作,谈一谈我们在规划方面的实践和下一步考虑。

一、规划的起源和内涵规划源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识,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一种工具和手段。

欧洲文艺复兴以后,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迅速发展,人们发现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在主动把握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就有了规划的雏形。

最早的具有现代意义的规划起源于英国,发展于苏联,在法国实施得最好。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业化带动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形成了大量卫生条件恶劣的“贫民窟”,这直接影响到了城市安全和工业发展,为此英国出台了一部融入城市规划理念的《公共卫生法》。

十月革命后,前苏联借鉴运筹学方法将规划发展到极致,他们通过制定军事、产业和社会发展规划,迅速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组建了华约和经互会,形成了一度与美国和北约对抗的社会主义阵营。

二战后法国总统戴高乐为复兴法国和欧洲,制定了核工业发展规划、航空航天工业发展规划,现在法国核电占其能源结构的78%,基本不受石油涨价、市场波动甚至石油危机的影响;空客也是由法国推动建立的,在国际市场上占据半壁江山;阿丽亚娜火箭也在国际航天领域占有重要位置。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应怎样把握和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应怎样把握和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应怎样把握和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摘要: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抉择,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更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面对当前经济全球化所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西方化和美国化的暗流趋势,我们要有一种十分清醒的认识,从而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使之立于不败之地。

当今的时代是处于经济全球化的时期,我国处于这样的时代,体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与矛盾,而要如何解决这些矛盾,正确的理解全球化经济对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是先提出重点。

本文将从经济全球化的本质与产生原因开始,引出经济全球化对于我国的机遇与挑战的表现,最后论证我们正确理解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机遇与挑战问题的必要性。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机遇,挑战一、经济全求化与其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一)、经济全球化的形成背景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的跨国界流动的规模与形式不断增加,通过国际分工,在世界市场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使各国间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的趋势。

这一概念20世纪80年代才出现,不过早在19世纪末就曾出现贸易与投资高度自由化的世界市场,但这一进程被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打断了。

近20年来,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渐加快,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

国际商业贸易高速增长,国际投资日趋活跃,金融国际化加速发展,国际互联网迅速扩。

纵观世界经济,全球化既是一个难以阻挡的世界性进程,也是一把“双刃剑”,对接受者来说利与弊兼而有之。

它为世界各国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发展中国家可以充分利用“后发性优势”,广泛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发挥比较优势,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

但全球化在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利因素和风险。

由于经济和科技水平的相对落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总体上处于不利地位,不仅面临着发达国家经济和技术优势的巨大压力,而且带来国家经济安全的风险,甚至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稳定。

经济发展论文:浅析区域产业经济发展问题及发展策略

经济发展论文:浅析区域产业经济发展问题及发展策略

经济发展论文:浅析区域产业经济发展问题及发展策略摘要:随着国民经济和产业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区域产业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为全球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对于区域工业经济的发展,要规避困难和风险,落实和明确本质理念,实现我国区域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产业经济发展也会出现很多风险和问题。

针对相关问题给出解决方案,增强区域工业经济发展的动力。

本文主要研究区域产业经济发展中会存在哪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为各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策略提供参考。

关键词:区域产业经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前言区域经济是国家整体经济分配的具体体现,区域经济的情况与该地区的产业结构、地理环境、文化环境和政府决策等密切相关,由于区域经济的特点,使得区域经济在发展时容易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本文对可能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并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了解决方案,希望能为各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策略提供参考,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1当前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1.1地方政府存在债务问题地方政府债务是指由地方政府担保的债务形式,不同于个人债务。

由于政府的权威保障,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也得到了一定的资金支持。

地方政府在参与区域经济发展中处于举债,获利,还债,举债的不断循环之中。

为了保证资金足以偿还债务,地方政府往往使用破坏性的经济手段。

比如,我国很多地区经济发展并不繁荣但地价却很高。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政府哄抬地价来限制土地,这对当地百姓非常不利。

地方政府债务对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地方政府债务状况也可以作为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参考和依据。

政府债务资金的合理配置甚至可以决定当地的产业经济结构及其发展模式。

1.2人力资源具有高度流动性人力资源流动是指人力资源在不同地区之间的转移。

一般而言,人力资源的流动频率和流向在很大程度上是区域产业经济分化的重要原因,而产业经济的发展又反过来影响人力资源的流动。

目前各大城市都在实施抢人战略,可见中国劳动力规模的下降。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三个阶段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三个阶段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三个阶段作者:来源:《财经界》2011年第11期中国区域经济回望中国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无疑会是其中的厚重一笔。

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蔓延,我国经济“三驾马车”中最坚实的——出口,遭受重创。

此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步入前台,区别于四万亿投资对经济的直接刺激,更具持续性的区域经济发展,成为助推我国经济稳定较快发展的内生性动力。

不难发现,几乎每一个区域经济规划和政策性文件的出台,都会受到国内外的密切关注和媒体的高度聚焦,引起资本市场的积极反映。

区域经济及其政策导向,逐渐成为了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件大事。

这些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区域发展战略,能够在短期内集聚并整合大量人力、物力、智力与财力,起到凝聚人心、积聚人气、激发活力的重要作用,成为国内外企业投资兴业的风向标和导航仪。

事实证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并非挽救经济的应景之作,而是与我国经济的发展转型紧密契合。

纵观已出台的区域规划,基本均以产业结构调整与布局为主线,重视发掘各地经济发展特色,坚持走集约型、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同时注重区域间协调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今年年初公布的“十二五”规划中,“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被列为重要内容。

展望今后五年中国经济“新格局”,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东部加快发展的“四大板块”区域发展总体格局基本稳定,各区域比较优势将进一步凸显,区域间的协调发展也将持续增强。

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说到区域经济,自然要谈到区域问题,而区域问题的核心是地区间的两极差别问题。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差异显著,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不断调整、不断丰富的过程,区域发展格局逐步趋于合理。

工业布局由沿海转向内地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前,是我国工业布局由沿海向内地推进的阶段。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评价分析r——以青岛市为例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评价分析r——以青岛市为例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评价分析r——以青岛市为例薛永杰;闫金玲【摘要】为综合评价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引导发展方式的转变,本文在科学选取指标和数据的基础上,构建了具有区域针对性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进行数据处理后发现,2005年以来青岛市综合发展速度较快,经济社会的整体协调发展程度较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较快;但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发展受国际局势的影响较大,尤其是近年来对外贸易发展不平稳,速度明显放缓.针对区域实际,在发展策略上,该区域抓住国际宜居城市名片,对外开放前沿的优势地位,继续强化社会发展优势,从多方面入手整合城市功能改善社会服务,加快国际大都市建设.【期刊名称】《统计与管理》【年(卷),期】2017(000)001【总页数】2页(P50-51)【关键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青岛市【作者】薛永杰;闫金玲【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州市警官训练中心 ;中国海洋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以往学者对青岛市经济社会的研究多从经济发展的贡献要素分析,而对发展水平进行科学评价的研究较少。

本文选取青岛市2005年至2015年十一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数据,依据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从全面、协调角度,构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评价的框架,采用熵值法进行指标权重的确定,对青岛市区域发展进行综合评价。

(一)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科学性,以区域实际数据作为基本依据,保证统计指标的科学性、客观性、准确性;目的性,构建能充分反映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指标体系,按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达到的目的来设置;系统性,根据分析目的和指标内容进行分层,先设置概括性的指标,然后下设具体的指标,各个指标相互补充,使指标体系尽可能完善。

(二)指标体系的具体框架依据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构建评价目标体系主要考虑了区域中各个子系统本身的发展状况,同时要考虑各子系统和区域发展的协调性。

现从经济和社会角度,构建区域发展评价体系的概念框架,选取适当的指标,本文具体分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水平、对外贸易、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医疗教育事业五个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下设若干个二级指标,其中反应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数据为:(1)生产总值(2)财政支出(3)固定资产投资;反应产业水平的数据指标为:(4)第三产业产值(5)第三产业产值所占比重(6)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所占比重;反应对外贸易的数据指标为:(7)外贸进出口总额(8)出口总额;反应人民生活水平的数据指标为:(9)人均GDP(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农民人均纯收入(13)城镇居民存款储蓄余额;反应社会医疗教育事业的数据指标主要为:(14)中小学教师人数(15)医生数(16)医院床位数。

当今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趋势与启示

当今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趋势与启示

当今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趋势与启示摘要:区域经济集团化在新世纪加快了发展的速度,区域经济集团的数量大量增加;区域经济集团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区域经济集团之间跨区合作日益频繁。

随着多数国家参与了不同层次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区域经济集团化作为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组成部分,增强了世界经济的活力.关键词: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历史影响趋势启示所谓区域经济集团化,是指地理位置相邻或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一致性或互补性,政治文化背景具有相似性,通过政府间签订条约或协定,并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按议定的规则和程序来管理和协调彼此之间的经贸来往.自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区域经济集团化就开始显现,一些地理相近的国家或地区间通过加强经济合作,为谋求风险成本和机会成本的最小化和利益的最大化,形成了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或国家集团。

另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深与国家经济发展的之间的矛盾下,区域经济集团化不断在加强.各国追求市场多元化,也为区域经济集团化提供了可行的动力。

再者,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各国政治竞争的必然结果。

(1)1.世界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历程三个阶段:1 、世界区域经济合作的准备或萌芽阶段从宏观上来看,这个准备阶段可以追溯到19 世纪中叶,即在1834 年由北德、中德与南德三个关税同盟联合起来建立的德意志关税同盟,它可以说是经济史上最早开始的区域经济合作的雏形。

1958年,以德法为核心,联合其他西欧四国即意大利、比利时、荷兰与卢森堡结成的西欧共同市场或欧洲经济共同体就是以原先的关税同盟等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而欧洲经济共同体又是今天欧洲联盟的前身,也是当代区域经济合作的典型范例。

2 、世界区域经济合作的形成阶段二战结束后,区域经济合作进入形成阶段。

1944 年9 月,荷兰、比利时与卢林堡就签订了建立关税联盟的协定,1946 年,三国又将关税联盟扩大为经济联盟1949 年1 月,前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欧洲经济互助委员会,它强调生产方面的联合,要求各国国民经济计划的协调与配合,实现“新型的国际分工”、生产协作与专业化.1952年,西欧六国煤钢垄断组织建立了以西德与法国煤康采恩为核心的欧洲煤钢联营,它既是战前欧洲煤钢卡特尔的继续与发展,又为1958 年建立西欧共同市场即欧洲经济共同体打下了基础。

宏观经济管理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分析

宏观经济管理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分析

宏观经济管理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分析摘要:近几年随着改革开放步法的不断加快,改革开放已经进入关键时期———深水期。

在“十三五”规划中,政府在经济领域进行宏观调控已经成为规划的重点议题,尤其是在区域经济的发展协调方面。

宏观经济管理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指挥官”,其所追求的目标是在充分发挥市场经济调节作用的基础上,运用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手段来帮助各区域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挖掘出本区域的发展潜力,同时协调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最终在整体上形成我国经济发展的合力,保证我国“十三五”计划的有效实现,完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

关键词: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区域经济发展;反思及对策;市场经济宏观调控是由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的著名经济理论,主要是指国家运用制度、政策等方式,针对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对国家经济中的各经济发展领域和部门进行经济调节,以确保国家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纵观世界经济历史的演变和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政府利用宏观调控,对国家经济进行一定程度地干预,这一行政手段主要为广大社会主义国家所广泛采用,不能否认的是,在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时,政府也会适当采取宏观调控手段来帮助社会经济发展,扶植企业,创造就业岗位,稳定市场经济发展等等。

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依据区域自身的资源分布特点来制定出相应的经济发展策略来,在遵循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基础之上,找到适合本区域、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单路来。

但是,考虑到我国当影响到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均衡,区域之间难免存在差异,严重的可能会导致区域间形成恶性循环和竞争,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

在这种情况之下,政府就应当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担当起重任,利用宏观调控的政策和手段来确保我国经济发展的健康、平稳运行。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1.1我国区域发经济展的现状。

众所周知,我国幅员辽阔且地产丰富,但是由于东西南北跨度皆跨度较大,已经造成了我国事实上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2)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2)
〔一〕生产力地域组织的演变过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关
〔二〕事物相互引力和扩散方式的普遍性
三、点-轴开发模式
点-轴开发中的"点"是指区域中的各级中心城市, "轴"是联结点的线状基础设施 束,包括交通干线、高压输电线、通讯设施线路、供水线路等工程线路等.线状基 础设施束经过的地带称为"轴带",简称"轴".分析和确定"点"及"轴"的位置与等级是 一件事关全局的工作.工作步骤通常是:
四、城市圈层扩展的周期波动性和方向性
城市圈层向外扩展往往表现出周期波动性的特征,这与经济增长 周期性波动现象密切相关.
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城市工业投资增加,居民住宅、工业小区和道路建设大 规模展开,边缘区土地被征用,改变为工业、商业、文化、娱乐、城市住宅和基础 设施等建设用地,城市建成区规模迅速扩大.
点-轴系统结构
弓箭结构
第三节 圈层结构理论
一、理论发展 二、圈层结构理论的内涵 三、圈层结构的基本特征 四、城市圈层扩展的周期波动性和方向性0
一、理论发展
1、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冯.杜能的《农业圈》理论 〔1822、6〕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E.W.伯吉斯 的城市 地域空间结构〈同心圆〉法则〔1925〕;
一、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
〔一〕前工业化阶段
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工业产值比重小于10%,各地经济发展水平 差异较小.城镇发展速度慢,各自成为独立的中心状态.
〔二〕工业化初期阶段
城市开始形成,工业产值在经济中的比重在10%—25%之间,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经 济增长速度差异扩大.
〔三〕工业化成熟阶段
快速工业化阶段,工业产值在经济中所占比重在25%—50%.核心区发展很快,核心 区域与边缘区域之间存在不平衡关系.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机遇与对策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机遇与对策
的 区域 经 济 发 展 的 模 式 。 总 之 , 向 经济 知 识 化 、 济 全 球 化 的 新 知 面 经 识经济时代 , 区域 经 济 发 展应 该 围 绕 市 场 竞 争 ,
是社 会 经 济 的基 础 发 生 了变 化 。在 农业
社 会 里 ,人 类 的 文 明 散 布 在 大 河 流 域 的 附 近 , 人类 的社会 经济 活动在 很大 程度上 受制于 自 然 地 理 条 件 的 限 制 。 在 工 业 社 会 , 类 发 明 了 人
机 械化 的工具 来 改造 自然 、 路 、 路 、 力 铁 公 电
济 磨 擦 也 日益 突 出— — 贫 困 差 距 的 拉 大 、 地 方
问题 与 矛 盾 。各 区域 的 经 济 实 力 虽 然 都 有 较 大
提 高 和 发 展 ,但 各 区域 经 济 发 展 不 平 衡 加 剧 , 突 出表 现 为 中 、 部 地 区 没 能和 东 部 沿 海 同 步 西
继续 贯彻 落 实科 教 兴 国 的发 展 战 略 ,改 革 教 育 理 念和 体 制 , 化 教 育 投 入 , 迎 接 知 识 经 济 挑 强 为 战 奠 定 雄厚 的 人 力 资 源基 础 , 同时 要 以创 新 为 驱 动 , 区 域 内 营 造 人 才 培 养 、 动 和 使 用 的 良 在 流 好 机 制 , 造 优 良的 融 智 融 资 环境 。 四是 鼓 励 创 其 建 立 跨 区域 的特 色 市 场 与 大 企 业 集 团 ,实 现 区 域 内经 济 要 素 的 重 新 组 合 。 五 是 以科 技 政 策 为 导 向、 育、 培 引进 、 发 新 兴产 业 , 成 各 具 特 色 开 形
展带 来 重 大机 遇 由于 我 国 区域 经 济 进 一 步 发 展 存 在 着 许 多 困 难 和 问题 , 些 困难 和 问题 的解 决 必将 对 这 我 国 社 会 经 济 的 快 速 发 展 产 生 深 远 影 响 , 这 而 些 困 难 和 问题 的 解 决 有 赖 于 新 的发 展 思 路 和 发 展 战 略 。 因此 , 知识 经 济 的迅 速 兴 起 , 将 为 它 人 类 带 来 了 全 新 的 发 展 观 念和 发 展 模 式 , 将 也 对 我 国 区域 经 济 的发 展 带 来 重 大 机 遇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纵观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性特点,不难发现,我国经济在驶入快车道的同时,也明显地出现了几大板块,表现出不均衡性的特点:东部经济飞速发展,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而深处内陆的中部和西部则发展相对较慢,差距依然较大。

究其原因固然很多,但笔者认为其中甚为重要的一条就是经济发展的环境深深地影响和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环境,即指四周的境况和条件。

经济环境则是指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所处的一系列境况和条件,它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进行一系列能量交换,催生、刺激经济的发展或者延缓、阻碍经济的发展。

经济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也是经济发展的第一竞争力。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史就是一个不断改善和优化经济环境的历史。

一、经济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精典作家曾经指出: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变化,“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人类从事经济活动,推动经济发展亦不例外。

经济发展无非是人们从事三次产业的发展,即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发展,随着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质量的好坏,则主要是看其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工业经济的规模和质量,现代服务业的发育程度及其在三次产业中所占的比重。

只有充分认识经济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联问题,才能使我们抓住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推进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1、经济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要实现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比如说,一个地区的农业发展,就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工业的发展,也同样要有良好的外部条件,包括道路交通、自然资源、电力通讯、自来水、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等硬环境和政策、法制、信用、服务等软环境。

只有这些环境好了,企业家就干得舒心,生产经营就专心,企业发展就顺心,扩大再生产和招商引资新办企业的可能性就大,企业的数量就会增多,块头就会增大,就能不断促进经济发展。

2、经济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一个地区要加快发展,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一是物质资源,就是要有较为充裕的资源和资金投入;二是人力资源,就是要有适应发展需求的各方面人才;三是社会资源,就是要有良好的经济发展软环境。

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的聚集。

一个地方环境好,外面的资源就可以引进来,里面的资源就可以释放出活力;环境不好,就会导致“外面的进不来,里面的上不去”。

可以说,经济环境既是精神的,也是物质的,建设好了,它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物质推动力量;建设不好,就会成为发展的绊脚石和拦路虎。

3、经济环境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服务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和保健药,良好的服务可以提升经济发展的速度,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

比如,一个地方能为企业提供优惠的政策服务、优质的政务服务、良好的金融服务、较好的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就能使企业家安心舒心、使企业办事方便快捷,降低企业生产发展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

总之,经济发展的关键,取决于经济环境好不好,聚集的资源要素有多少。

特别是以区域交通为条件的硬环境和以政务服务为重点的软环境,已日益成为决定资金、人才等重要资源流向的主要因素,构成了地区间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内容。

为此,我们既要清楚地认识地上地下自然资源和区位、基础设施等有形资源,也要深刻了解政风、民风这些经济发展的软环境等无形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发展脉搏,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2、开放程度不高。

一是思想观念封闭。

思想上的排外,导致工作上的排斥。

有一些部门和同志,对外来投资者存在一定的偏见和误解,认为他们是在掠夺本地的资源、制约本地的发展,在政策上设门槛,工作上设卡子,行政上不作为。

还有一部分当地群众,眼光短浅、目光狭窄、利益至上,经常找岔设障、阻工闹事、强揽工程、敲诈勒索,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和项目的建设。

二是对外交流有限。

由于受保守思想和落后观念的束缚,不能把本地的经济发展放在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战略思维中来考虑,导致本地经济发展的外向度偏低,外资投入有限,外来企业不多,本地的能源、物质等优质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交流、不能发挥出更大的效益,影响和制约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

三是诚信意识不强。

可以概括为表态不算数,承诺不兑现,“三乱”禁不止,分食唐僧肉。

有些地方政府或部门,对外来投资项目事先论证不足,对法规政策考虑不周,在土地审批、税收减免等方面因当初的承诺超出了国家政策法规的范围,以至在项目执行中无法兑现承诺;有些则是当初在合同或协议上作出了承诺,后来觉得有些条款吃了亏,或在合同执行中发现了问题,就单方面毁约,给投资者造成损失;还有一些地方政府、部门或当地群众犯“红眼病”,看到投资商发了财、赚了钱,就想方设法索、拿、卡、要,掠夺投资者的利益。

3、政策落实不力。

近年来,各地围绕治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制度规定,但落实很不到位。

一方面,由于体制和机制的原因,使一些优惠政策难以落实。

比如说革命老区享受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的问题,就只是一纸空文,无法兑现。

另一方面,也由于有些地方抓落实的力度不够,办事效率低、事难办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有些部门遇事推诿,无利益时该作为的不作为,有利益时不该作为的乱作为,甚至人为设置障碍等,致使一系列优惠政策、激励机制、制度规定等没有得到真正落实,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的积极性、招商引资的主动性、企业发展的能动性。

4、体制改革不到位。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一些深层次的改革还未完全到位,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

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对市场干预过多,其职能的实现过程缺乏透明度和制度性监督,“越位”、“错位”和“缺位”的现象较为普遍。

市场的公平、公正、公开度不高,地方保护主义情况较为严重,生产要素市场化程度较低。

在所有制结构方面,部分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滞后、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偏低;在招商引资中,不少地方仍然还是政府在唱主角,计划经济色彩还比较浓厚。

由于体制改革不到位,造成了政府角色定位不够明确,习惯于用计划经济形式和手段对现行的经济发展进行干预和调节,部门林立,权力分割,行政审批改革不够深入,项目审批环节繁杂,工作程序复杂冗长。

5、基础设施不优。

交通、水利、能源等在内的各种基础设施,是实现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

但是,由于财力、政策、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普遍存在投入不足、建设不快、管理不善等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

比如,有的地方的农村道路和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功能老化,配套不全,水平较低,保障能力明显下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还十分艰巨;有的地方因城市基础建设进展不快,功能配套不全,公共设施建设滞后,城市化水平较低,没有很好地发挥出城市作为产业的聚集地、经济的核心极、发展的主导区的积极作用;有的地方交通不便、通讯落后、信息不灵、服务设施不全、航空航运、现代物流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影响了生产力的布局、阻碍了新经济体的产生。

6、产业优势不强。

一是缺乏支柱产业,没有完整的产业规划,产业发展方向不明,即使初步形成的支柱产业的主导性和引导性也不明显,带动能力较弱。

二是缺乏完整的产业链条,产业配套能力不强,产业的关联度集聚程度不高,上下游的产品开发不够,难以形成整体合力,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弱。

三是产业的区域合作难以形成,相互合作交流不够,有的地方甚至相互排挤抵压,尤其是县以下的经济发展还处于零敲碎打、游击式的发展方式。

三、进一步改善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现实的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成为了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和桎梏。

没有好的环境,发展就无从谈起。

为此,要推动经济发展,就必须以经济环境为抓手,努力打造竞争新优势。

1、要树立开放的思想观念。

优化经济环境的根本目的在于扩大开放、促进发展。

实践证明,大开放、大发展,小开放、小发展,不开放、难发展,开放的程度决定发展的速度。

因此,在抓经济环境的实际工作中,要突出发展这个硬道理,真正把立足点、落脚点放在开放和发展上。

一是要正确处理开放与发展的关系,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扩大双向开放,既要“引进来”,也要“走出走”,积极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努力构筑新的大开放格局;二是要大力倡导和切实做到“五破五立”,即:破除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破除墨守成规、保守僵化的思想束缚,树立善于把上级精神与本地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开展工作的理念;破除小富即安,稍进则满,不思进取的小农意识,树立与时俱进,敢闯敢试,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破除“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态,树立“让投资者发财,本地才能发展”的互利双赢的开放合作思想;破除封闭保守心态,树立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宽广视野和博大胸怀。

三是要牢固树立立足发展抓环境的思想,切实把优化环境与改革开放、招商引资、结构调整等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人人关心经济环境,人人参与经济环境,人人营造经济环境”的良好氛围,真正实现以经济环境的优化促进经济的发展,以经济发展检验经济环境是否优化,以实现经济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共同进步。

2、要制定优惠的扶持政策。

一个企业、一个投资者到一个地方投资与否,首先看你的政策如何,政策对于吸引外部投资、激活本地投资具有明显的刺激作用。

因此,各地各部门要对现行政策进行认真清理,对行之有效的政策,要一以贯之的执行,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对失效、过时甚至与法律、法规相悖的政策,要及时清理、废止,保持政策的时效性和完整性;要认真学习、借鉴、吸收周边地区的做法和经验,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台一些有利于吸引外地投资、激活本地投资的政策办法,集聚外部资源要素,鼓励本地人员创业。

当前,正值产业结构大调整、大升级的关键时期,作为内陆地区要有针对性的制定和出台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继续结合本地实际,出台土地、金融、税收等优惠政策,使之成为招商引资的洼地、经济发展的高地、企业发展的宝地。

3、要健全完善的市场机制。

统一开放的市场是优化经济环境的重要内容。

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市场化进程。

首先,要实现市场化发展的转换。

在资源配置上,要从依靠政府力量转移到依靠市场的力量上来,大力发展要素市场;企业的优化重组要进一步转为市场主导,企业的运行机制、管理方式、技术变革、工艺改进、成本调整等都要接受市场机制的调节;大型基本建设项目和支柱产业的新增投入也要按照市场体制运行。

其次,要大力培育支柱产业。

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支柱产业是关键。

要瞄准国际市场前沿,发展带动性好、增长性强的高科技产业;要发挥传统优势,改造现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市场竞争力;要抓好产业配套,培育产业链条,促进产业招商。

再次,要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调整企业规模结构,围绕大企业发展大批量、小规模的中小企业,使新的所有制成分从大量中小企业的发展中产生,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区域经济中的比重,使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与企业规模结构的调整相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