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程的理欲观与弗洛伊德的超我说

合集下载

弗洛伊德欲望解读 读后感

弗洛伊德欲望解读 读后感

弗洛伊德欲望解读读后感篇一弗洛伊德欲望解读读后感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弗洛伊德关于欲望的解读,这可真是让我大开了眼界啊!一开始,我觉得弗洛伊德这老爷子的理论可能有点玄乎,啥潜意识、啥欲望的压抑,听着就让人有点晕乎。

但读着读着,我可能,也许,好像有点懂了。

你说,咱们平常那些莫名其妙的想法,突然的冲动,是不是就是被压抑在心底的欲望在作祟呢?就好像我有时候特别想吃一大桶冰淇淋,明明知道吃多了会肚子疼,可那股子欲望就是压不住,难道这就是弗洛伊德说的那种无法控制的力量?还有啊,他说的那些童年经历对欲望形成的影响,我就在想,我小时候特别怕黑,是不是因为那时候就有了某种对未知的恐惧欲望,然后一直影响到现在?也许是,也许不是,我也说不准。

但我又觉得吧,他这理论是不是有点太绝对了?难道人的所有行为都能归结于欲望?那我们的善良、友爱,难道也是欲望驱使?这我可有点不太同意了。

不过呢,读了这本书,确实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想法,这感觉还挺奇妙的。

说不定,我们真的应该多深挖一下自己内心那些隐藏的欲望,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

哎呀,我这理解也不知道对不对,反正读完是让我思绪乱成了一团麻!你们觉得呢?篇二弗洛伊德欲望解读读后感哇塞,弗洛伊德的欲望解读,读完真是让我感慨万千!说真的,一开始我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开这本书的,心想:这能有啥新鲜的?结果,好家伙,直接给我整懵了!弗洛伊德说欲望就像藏在暗处的小怪兽,时不时跳出来捣乱。

我就寻思,那我有时候想偷懒不写作业,是不是这小怪兽在捣鬼?还有我看到漂亮衣服就想买,哪怕钱包空空,这难道也是欲望在作祟?但你说,他把啥都往欲望上扯,是不是有点过了?比如说,我喜欢帮助别人,难道这也是因为我内心有某种不可告人的欲望?这我可就不服了!不过呢,仔细想想,他说的有些地方也挺在理的。

比如我们在追求梦想的时候,那种强烈的渴望,可不就是一种欲望的驱动嘛。

就像我想成为大作家,天天笔耕不辍,也许就是内心那个渴望成功的欲望在鞭策我。

弗洛伊德欲望解读 读后感

弗洛伊德欲望解读 读后感

弗洛伊德欲望解读读后感嘿,朋友们,今儿咱们来聊聊那弗洛伊德大爷的欲望解读,读完后心里头那叫一个翻江倒海,五味杂陈啊!一开篇,我就被弗洛伊德那深邃的眼神给吸引住了,感觉他老人家能直接看透咱心底那点小九九。

他说啊,欲望,这玩意儿可不简单,尤其是那被压抑的,大部分都跟性脱不了干系。

我一听,嘿,这不就是我经常晚上琢磨的那些事儿嘛!1.1 先说说这欲望的分类吧。

弗洛伊德说,欲望分两种,生理的和精神的。

生理的嘛,吃喝拉撒睡,这些最基本的需求,咱们都懂。

但说到精神层面的,那可就复杂了,什么社会地位、名声啊,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却能让人茶饭不思,夜不能寐。

1.2 说到这,我就想起小时候,总想当班上的第一名,那股子劲儿,现在想想都觉得自己那时候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那时候的欲望,纯粹又直接,就是为了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

二、再来说说这欲望的压制与释放。

弗洛伊德说,欲望被压抑久了,就会以各种奇奇怪怪的方式冒出来,比如做梦。

这事儿我可有发言权了,每次考试前晚上,那梦做得,简直比恐怖片还刺激,第二天醒来,一身冷汗,那叫一个累。

2.1 记得有一次,我梦见自己站在讲台上,正准备给大家讲一道超难的数学题,结果突然发现自己啥也不会,急得满头大汗。

醒来后,我一拍脑门,原来是考试压力太大了,欲望在梦里找了个出口。

2.2 说到释放欲望,我觉得跑步真是个好方法。

每次心情不好或者压力大的时候,出去跑几圈,出一身汗,回来洗个澡,感觉整个人都轻松了不少。

那种感觉,就像是心里的重担被卸下来了一样。

三、最后,咱们来聊聊欲望与自我的关系。

弗洛伊德说,欲望是人之常情,但要学会控制它,不能让它牵着鼻子走。

这话说得在理儿,咱们都有欲望,但关键是要学会怎么跟它和平共处。

3.1 我记得有段时间,我特别想买双限量版的球鞋,每天省吃俭用就为了攒钱。

但后来想想,那双鞋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它能让我变得更快乐、更幸福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于是,我放弃了那个念头,转而去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剖析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剖析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剖析
弗洛伊德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其潜意识理论被视为心理学
领域的里程碑之一。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内心存在着潜意识,这是一个不受控制的领域,包含着个人的欲望、冲突、梦境等。

首先,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本我、超我和自我。

本我是
人的原始和本能的部分,包括了个体的基本欲望和冲动;超我则是社会和道德的象征,内化了社会对个体的要求和规范;自我则是连接本我和超我,并且在现实中进行决策和调节。

其次,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是由许多未解决的冲突和欲望构成的。

这些冲突和
欲望可能源自于童年经历,尤其是父母关系对个体的影响。

通过对个体梦境的解析和自由联想,可以揭示出潜意识中的冲突和欲望,帮助个体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

此外,弗洛伊德也提出了许多防御机制来应对潜意识中的冲突和欲望。

比如,
退行、否认、投射等防御机制可以帮助个体在潜意识中寻找一种平衡和调解,缓解内心的紧张和冲突。

总的来说,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深刻地揭示了人的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为心理学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方法。

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潜意识,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解决内心的问题,实现个体的健康和和谐。

弗洛伊德的理论不仅对心理学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也为当代临床心理学和心理治疗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如何理解弗洛伊德:解释本我、自我和超我?从而受到启发。

如何理解弗洛伊德:解释本我、自我和超我?从而受到启发。

如何理解弗洛伊德:解释本我、自我和超我?从而受到启发。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最著名的思想之一是他的人格理论。

他提出,人的心灵由三个独立但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这三个部分在不同的时期发展,在个性中发挥不同的作用,但共同作用形成一个整体,对个体的行为有贡献。

虽然本我、自我和超我通常被称为结构,但它们纯粹是心理上的,并不存在于大脑中。

关键启示:本我、自我和超我弗洛伊德提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概念,这是人格中三个独立但相互作用的部分,它们共同作用,促成了个人的行为。

虽然弗洛伊德的思想经常被批评和贴上不科学的标签,但他的工作在心理学领域仍然具有高度的影响力。

起源弗洛伊德的工作不是基于实证研究,而是基于他对病人和其他人的观察和案例研究,所以他的观点经常被怀疑。

尽管如此,弗洛伊德是一位多产的思想家,他的理论仍然被认为是重要的。

事实上,他的概念和理论是精神分析的基础,这是一种至今仍在研究的心理学方法。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受到早期关于大脑在有意识和无意识层面工作的观点的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童年早期的经历是通过本我、自我和超我过滤出来的,个人处理这些经历的方式,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塑造了成年后的人格。

本我人格最早出现的部分是本我。

本我在出生时就存在,并依靠纯粹的本能、欲望和需要运行。

它完全是无意识的,包含了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包括基本的生物驱动和反射。

本我受快乐原则的驱动,即立即满足所有的冲动。

如果本我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紧张感。

然而,因为所有的欲望不能立即得到满足,这些需求可以通过初级过程思维得到满足,在初级过程思维中,个体幻想他们的欲望。

新生儿的行为是由身份驱动的,他们只关心满足自己的需求。

本我永远不会长大。

在整个生命中,它仍然是幼稚的,因为作为一个无意识的实体,它从不考虑实相。

因此,它仍然是不合逻辑的和自私的。

自我和超我的发展是为了抑制本我。

弗洛伊德的欲望之说读后感

弗洛伊德的欲望之说读后感

弗洛伊德的欲望之说读后感读弗洛伊德关于欲望的学说,就像是被人突然扒开了脑子,看到那些自己都不愿意承认的小九九在里面乱窜。

弗洛伊德说啥来着?人啊,被潜意识里的欲望驱动得像个提线木偶。

刚开始我觉得,这老爷子是不是有点太较真了,咋把人想得这么“动物性”呢?咱可是有理智的高等生物啊。

就说他那个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理论吧。

本我就像那个住在心里的小恶魔,天天喊着“我要这个,我要那个”,啥快乐原则啊,看到好吃的就想塞嘴里,看到好看的就想据为己有,完全不管不顾道德和现实。

我就想啊,这不就是小时候我看到邻居家小孩有个新玩具,心里暗暗想“要是我的就好了”的那种感觉嘛。

然后自我呢,就像是个和事佬,在本我和现实之间周旋。

它得告诉本我:“小老弟,咱不能这么干,抢人家玩具是不对的,咱得攒钱自己买。

”自我可累了,一边要安抚本我的欲望,一边要遵守这个世界的规矩。

这让我想起自己每次想买贵的东西时,内心的挣扎。

本我说“买吧买吧”,自我就会跳出来说“你这个月的房租还没交呢”。

超我就更绝了,简直是心里的道德警察。

超我总是高高在上地说:“你应该做个善良、高尚的人,要有奉献精神。

”就像每次在公交上看到老人,超我就会催促我赶紧让座,要是我犹豫了一下,超我就会让我心里产生一种愧疚感。

弗洛伊德这一套理论也让我觉得挺好玩的。

它就像是给我们的内心世界画了一张地图,我们可以根据这张地图去探索自己那些奇奇怪怪的行为。

为啥有时候我会莫名其妙地生气呢?可能就是本我的某个欲望被压抑太久了,它在发脾气呢。

而且啊,这欲望之说还能解释很多社会现象。

比如说为啥广告总是用那些帅哥美女来吸引我们,不就是在挑动我们本我的欲望嘛,让我们觉得买了这个产品就能像广告里的人一样魅力四射。

但是呢,这学说也不是完美无缺的。

有时候我就想,难道我们真的就这么被欲望牵着鼻子走吗?我们的理智、我们的理想难道就只是自我和超我在和本我打架时的武器吗?我觉得人还是有更高层次的追求的,不能光被欲望定义。

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点和启示

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点和启示

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点和启示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点弗洛伊德是心理学界的大牛啊,他的心理发展观点超有趣的呢。

他觉得人的心理发展就像一场奇妙的旅行。

他提出了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理论,把人的发展分成好几个阶段。

像口唇期,这个时候小宝宝就靠嘴巴去探索世界啦,什么东西都想往嘴里塞,这可不是他们调皮,在弗洛伊德看来这是一种心理发展的需求呢。

然后是肛门期,这个阶段小孩开始对自己的排泄功能有了新的认识,大人要是在这个时候好好引导,对小孩的性格塑造可有帮助了。

还有性器期,这个时期小孩开始对自己的性器官有了好奇,会有一些独特的心理现象。

弗洛伊德还强调潜意识的重要性。

他认为我们的很多行为和想法其实是被潜意识影响的。

潜意识就像一个神秘的海底世界,我们表面上可能不知道它在起作用,但它却悄悄地推动着我们的行为。

比如说有时候我们莫名其妙地害怕某些东西,可能就是潜意识里有一些过去的经历或者未解决的情绪在捣鬼。

二、弗洛伊德心理发展观点的启示在教育方面呢,弗洛伊德的观点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我们要重视孩子不同阶段的心理需求。

就像在口唇期,如果家长一味地阻止孩子用嘴巴探索,可能会让孩子长大后在某些方面有心理上的缺失。

而且我们也要关注孩子潜意识里的情绪。

如果孩子表现出一些奇怪的行为,不要只看表面,要试着去挖掘他们潜意识里可能存在的问题。

在个人成长方面,弗洛伊德的理论也提醒我们要审视自己的潜意识。

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会不断地重复一些不好的行为模式,比如总是在人际关系里犯同样的错误。

这时候我们就要想想是不是潜意识里有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在影响我们。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式,像自我反思、心理咨询等,去探索自己的潜意识,从而让自己得到更好的成长。

在社会层面呢,弗洛伊德的观点也有意义。

我们可以用他的理论去理解一些社会现象。

比如说为什么有些人会有一些特定的癖好或者社会群体里存在的一些心理共性。

这有助于我们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和理解的社会环境,不会轻易地对一些看似奇怪的人或者现象进行批判,而是试着从心理发展的角度去理解他们。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本我、自我、超我理论与分析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本我、自我、超我理论与分析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本我、自我、超我理论与分析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本我、自我、超我理论与分析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5.6-1939.9.23),犹太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他认为被压抑的欲望绝大部分是属于性的,性的扰乱是精神病的根本原因。

著有《性学三论》、《梦的释义》、《图腾与禁忌》、《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等。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中,自我分析的有关理论是其组织理论形成的前提。

弗洛伊德用了一个隐喻来描述自我与本我(id)之间的关系。

他说,"自我与本我的关系,就好比是骑手与马的关系"。

他认为,自我必须对付三个专横的主人:外部世界、超我(superego)和本我。

本我是自我能动的部分,而且是最原始的量。

本我完全是无意识的,这种无意识的要求需要立即得到满足,遵循的规则是幸福的规则。

与本我相反,自我不得不关心整个有机体的生存,而且还涉及如控制本我的本能需要的问题。

自我在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充当中介,它的作用在于在本我的要求与外部世界的阻碍之间进行调解。

总之,自我是自我意识中理性的成分,但同时,正如弗洛伊德所说,自我常常被本我的完全无意识要求所控制和误导。

此外,自我还受到超我,即弗洛伊德所言的内在化了的"父母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继承者和代表人"的制。

超我在自我意识中充当一个内在的控制器的用,其形成源于社会和父母所定的各种戒律的内在化。

正如自我与本我不同一样,趁我与自我也很不~样。

超我是人格的一部分,大部分是无意识的,而且是社会在人的灵魂深处的代表,它包括了意识和自我理想两个部分。

自我理想是一个人理想化了的自我形象,是超我的一部分,来源于在他人面前的自居作用。

当自我分裂成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时,就会出现心理问题。

而人们一旦经常受到本我和超我的控制时,自我就会变得焦虑不安,并引发防御性行为。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SigmundFreud(1856-1939)是被誉为“精神分析之父”的欧洲精神病学家。

他是近代精神分析流派的创始人,他的分析学说颠覆了人类精神学之前的思想,成为近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也就是现在俗称的“弗洛伊德学”,是一种应用心理学的对病患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是他的一个主要的工作成果。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是有若干不同的部分组成的,这些部分各自有不同的性质和功能。

其中,弗洛伊德认为有三个心理结构:超我(Super ego)、我(Ego)和基本性愿望(Id)。

超我是一个期望负责人格(personality)的形成,这些期望来自家庭、社会和文化,它建立规则、准则和价值观,形成内心的道德感。

我是一种被调节的机制,它与内在的需求和外部环境的挑战相平衡,以实现两者之间的最高平衡。

而基本性愿望则是基本的、常常被压制的欲望,这些欲望来自人体本身,是不被满足的冲动,可以引发恐惧、焦虑和其他情绪状态。

弗洛伊德认为,心理疾病是由被压抑的欲望引发的,这些欲望可能是由超我不断抑制和放大引发的,也可能是由于跟环境相关的外部刺激而引发的。

弗洛伊德认为,精神病的病因是人的压抑的潜在的欲望的不满足,他把这种潜在欲望称为“冲动”。

在弗洛伊德看来,一个人需要把他不断压抑的潜在欲望融入到现实世界里,才能达到健康的心理平衡。

为了治疗精神病,弗洛伊德提出了精神分析,这是一种口头疗法,主要是把患者的内心深处的记忆拉出来,来解开患者的心理病患。

这种疗法的基本步骤是把患者的言语与行为细节转变成与内心深处的记忆和思想有关的叙述。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疗法的原则是,当患者能把自己的潜意识的想法真正的显露出来,他就会得到解脱,就能康复。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和疗法是一个深刻而创新的理论,它划破了传统心理学的壁垒,从而起到了一个转折性的作用。

它重新定义了原有心理疾病的定义,并为心理治疗提供了新的路径。

它的理论正在被广泛应用,已经成为心理治疗的核心,并受到各国心理学界的认可和普遍应用。

弗洛伊德三我理论

弗洛伊德三我理论

弗洛伊德三我理论弗洛伊德的三我理论是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揭示了人类心智结构中不同层次的心理成分对个体行为和个体间关系的影响。

这三个心理成分分别是: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代表了人的原始冲动和欲望,自我则是个体的中介,负责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超我则是个体内化的道德规范。

本文将深入探讨弗洛伊德三我理论的内涵、相互关系和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一、本我本我是人的内心中最原初、最基本的心理成分,它代表了个体的原始冲动与欲望,并且不受任何外部规范的约束。

本我所追求的是个体的生存需求和满足欲望的愿望,是个体的欲望与冲动的源泉。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主要包括两种力量:生命本能和死亡本能。

生命本能使个体追求满足各种欲望和生理需求,如饥饿、性欲等;而死亡本能则使个体倾向于追求心理上的解脱和放弃,包括自我毁灭的欲望。

本我是一个无意识的心理成分,它不考虑现实的限制和后果,只为满足个体的欲望和冲动。

二、自我自我是个体内在的中介者,负责平衡本我和超我的冲突,维持个体的心理平衡。

自我主要通过现实原则和道德原则来调节本我和超我的要求。

现实原则要求个体考虑现实的限制和后果,遵循社会规范和法律;而道德原则则是由超我的规范所决定,要求个体符合道德和伦理准则。

自我不仅要满足个体的本我需求,还要考虑现实情况和道德规范。

自我是受到主观意识控制的心理成分,它通过意识和自我认知来评估和调控个体的行为。

三、超我超我是个体内化的道德规范和标准,代表了个体受到的社会和文化的规范。

超我对个体的行为进行规范和限制,要求个体符合道德、伦理和社会准则。

超我主要是由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社会化和家庭教育所内化的个人和集体的道德规范所构建的。

超我的形成主要在个体童年的早期,通过与父母和权威人物的关系建立起来。

超我是一个无意识的心理成分,它对个体的行为进行潜在的影响和制约。

三个心理成分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本我包含了个体的冲动和欲望,但它不能直接满足这些欲望,需要通过自我和超我的调节;自我则是调节和平衡本我和超我的冲突,维持个体的心理平衡;超我则是个体内化的道德规范和社会准则,对个体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

弗洛伊德的欲望之说读后感

弗洛伊德的欲望之说读后感

弗洛伊德的欲望之说读后感读弗洛伊德关于欲望的那些理论,就像是在窥探人类内心深处的一个神秘大杂烩。

弗洛伊德说啥呢?他老强调潜意识里的欲望对我们的行为有着超级强大的影响。

这就好比我们的身体里住着一个小恶魔(欲望),有时候它在暗处悄悄指挥着我们干这干那,我们自己还蒙在鼓里呢。

就拿梦来说吧,他觉得梦是欲望的一种伪装的满足。

这可太有趣了。

我就想啊,那我那些乱七八糟的梦,什么在天上飞着追冰淇淋,难不成是我内心深处对冰淇淋有着不可抑制的渴望?原来我的潜意识在我睡觉的时候还在努力想办法让我“吃到”冰淇淋,只不过是通过这种奇奇怪怪的梦的形式。

这就好像我的大脑在睡觉的时候还开着一个小作坊,专门加工这些欲望变成梦的产品。

再说说他的性本能欲望的理论,这可有点让人害羞又觉得恍然大悟。

以前觉得谈性色变,可弗洛伊德却把性本能当作是一种很基础、很强大的动力源泉。

就好像我们对异性的喜欢,或者那种想要和别人亲近的冲动,背后都有着性本能在作祟。

不过这可不是说我们一天到晚满脑子都是那种低俗的想法,而是说这种性本能以一种很微妙的方式融入到我们对美好感情、亲密关系的追求当中了。

比如说青春期的时候,那种懵懵懂懂的对某个异性的好感,可能就是性本能在潜意识里开始冒头,然后促使我们去接近对方,想要了解对方的一切。

但是呢,这理论也有点让人头疼的地方。

要是啥都归结到潜意识的欲望,那我们的自由意志去哪儿了?难道我们就只是一群被欲望牵着鼻子走的小木偶吗?我觉得也不是这样的。

我们人类还是有自己的判断力和选择能力的。

就像我知道我喜欢吃巧克力,虽然这可能是某种欲望在捣鬼,但是我也能控制自己什么时候吃,吃多少,不会像个失控的机器一样见了巧克力就狂吞。

弗洛伊德的欲望之说,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人类自身的新窗户。

虽然这窗户外面的景色有点复杂,有些地方让人觉得不太好理解,甚至有点争议性,但总体来说,它让我对自己和周围人的行为、想法有了一种全新的思考角度。

下次我再看到别人干一些莫名其妙的事儿,我可能就会在心里悄悄琢磨,这家伙是不是被他潜意识里的某个小欲望给推动着呢?哈哈。

弗氏理论漫谈-本我,自我,超我

弗氏理论漫谈-本我,自我,超我

弗氏理论漫谈-本我,自我,超我弗氏理论漫谈弗洛伊德曾提到人格的三个层面,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以原始的冲动和欲望为主,遵循“快乐原则”,即以欲望的满足和最大程度的快乐为最大目标(哪怕那些欲望违背了伦理道德甚至法律法规)。

超我是社会道德层面的内化,里面都是一些崇高的信念与高尚的行为准则,即遵循“道德原则”。

而自我则是介于自我和超我之间的一个中介,它负责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遵循“现实原则”,即要让本我的冲动在超我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得到满足。

人不可能没有欲望,需要满足,需要宣泄,但人又是社会动物,需要遵循一定的社会规则和道德法律。

因此他强调,自我的力量越强大,一个人的心理往往越健康。

反之,如果本我或超我的力量过于强大,则容易造成一些异常。

前一阵因为一些事,生命、死亡、自由选择等等话题又浮现在脑海中,一个人,生命是属于他自己的,凭什么没有权力去选择保留或放弃自己的生命?曾经试着给出自己的解答,首先想到的,还是强调他人、社会的重要,有点俗套。

但联系到这个理论,似乎就比较容易解释了。

自杀就是本我力量中的某种毁灭性力量(死亡本能?)过于强大的最终体现。

而解决的方式呢,无疑就是加强自我的力量,这力量从哪里来?最初一定是从超我中来的(即考虑他人的感受、社会的关心)。

但这不是自我强大的真正标志,而只是激活、壮大超我去暂时抗衡可怕的本我的权衡之策。

而只有真正当自己发掘出并坚信着生命的意义时,自我才真正掌控一切。

所以面对有自杀念头的人,提醒他们社会的温暖,他人的关心固然重要,但一味强调,却只是治标不治本而已。

对“生命对自己意味着什么”、“活着为了什么”有个自信乐观的回答,这才是关键。

心理学的理论,哲学的思索,终究汇聚在一起。

或许这也正是心理学与哲学密不可分的原因吧。

扯远了,回到“三我”问题中。

当超我力量过大,是个什么情形呢?我们周围经常有“为别人而活”的人,表现为过度在意他人的看法,凡事因为他人的意见或是说法而极大地影响自己的心情与行动。

弗洛伊德的欲望理论浅探

弗洛伊德的欲望理论浅探

弗洛伊德的欲望理论浅探弗洛伊德的欲望理论浅探导言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心理学领域的先驱者之一,他的欲望理论对心理学和世界观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弗洛伊德的欲望理论主要关注人类的欲望和冲动在个体心理形成中的作用。

本文将对弗洛伊德的欲望理论进行浅探,旨在提供对其理论的基本了解。

第一部分:理论概述1. 欲望的本质弗洛伊德认为,人类具有复杂的欲望系统,而这些欲望源自于生物和心理两个层面。

他将欲望定义为个体对满足生理和心理需求的强烈渴望。

欲望是个体在自我保持和生存基础上追求快感、满足肉体和精神需求的驱动力。

2. 冲动和欲望的关系弗洛伊德将冲动视为欲望的直接来源。

冲动是对生理和心理紧迫性需求的心理反应。

欲望在个体心理形成中起到重要作用,因为欲望的满足能够解除冲动带来的紧迫感,并带来愉悦感。

3. 三个欲望系统弗洛伊德提出了三个欲望系统,它们分别是: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本我是一个人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欲望系统,驱使个体追求瞬时满足和快感。

自我是一个人的现实和中介系统,它试图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并在适当的时候满足欲望。

超我代表了道德和社会规范,它对个体的欲望进行约束和规范。

第二部分:欲望理论在个体心理上的应用1. 潜意识和欲望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的欲望大部分都存在于潜意识中。

潜意识是个体心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个体不自觉的冲动、愿望和欲望。

潜意识的内容常常会影响个体的行为和情绪。

2. 心理防御机制弗洛伊德提出了多种心理防御机制,它们是个体为了保护自我免受欲望冲动的威胁而采取的心理策略。

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包括:否认、投射、转移等。

这些机制可以帮助个体解决内在冲突和压力,以维持内在平衡。

3. 心理疾病欲望冲突和抑制机制的紊乱可能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

例如,欲望的过度抑制可能造成焦虑症,而欲望的无节制可能导致依赖和成瘾。

弗洛伊德通过分析个体的潜意识和欲望,提供了心理治疗的途径。

关于佛洛依德“本我,自我,超我(真我)”

关于佛洛依德“本我,自我,超我(真我)”

关于佛洛依德“本我,⾃我,超我(真我)”关于佛洛依德“本我,⾃我,超我(真我)”2015-04-14 弗洛依德建⽴起了精神分析更为正式的结构模式,这⼀模式由本我,⾃我和超我三个概念所定义,它们代表了⼈类⼼理功能的不同侧⾯。

依据理论,本我代表所有驱⼒能量的来源。

个⼈⼼理功能的能量根源于⽣与死的本能,或者是性和侵犯性本能,这些本能是本我的⼀部分。

在发挥其功能时,本我寻求解除兴奋和紧张以及释放能量。

它依据快乐原则来运作,即追求快乐和回避痛苦。

依据这样的运作⽅式,本我寻求⽴即的完全的释放。

它具有⼀个被宠坏的孩⼦的品质:当想要得到时,就要得到想要得到的。

本我不能忍受任何挫折,没有任何顾忌忆。

它不顾任何现实并且能够通过⾏动或通过想象已经得到想要得到的来获得满⾜——满⾜幻想与实际的满⾜⼀样的好。

本我是没有理性、逻辑、价值观、道德感和伦理信条的。

总⽽⾔之,本我是过分的,冲动的,盲⽬的,⾮理性的,⾮社会化的,⾃私的,并且是纵情享乐的。

按照弗洛伊德的陈述,所谓⾃我,是⾃⼰意识的存在和觉醒;本我,则是原始欲望⾃然表现;⽽超我,则是社会⾏为准则及形成的禁忌。

本我代表所有驱⼒能量的来源。

个⼈⼼理功能的能量根源于⽣与死的本能,或者是性和侵犯性本能,这些本能是本我的⼀部分。

在发挥其功能时,本我寻求解除兴奋和紧张以及释放能量。

它依据快乐原则来运作,即追求快乐和回避痛苦。

依据这样的运作⽅式,本我寻求⽴即的完全的释放。

它具有⼀个被宠坏的孩⼦的品质:当想要得到时,就要得到想要得到的。

本我不能忍受任何挫折,没有任何顾忌忆。

它不顾任何现实并且能够通过⾏动或通过想象已经得到想要得到的来获得满⾜——满⾜幻想与实际的满⾜⼀样的好。

本我是没有理性、逻辑、价值观、道德感和伦理信条的。

总⽽⾔之,本我是过分的,冲动的,盲⽬的,⾮理性的,⾮社会化的,⾃私的,并且是纵情享乐的。

本我的对⽴⾯是超我,也就是⼈类⼼理功能的道德分⽀,它包含了我们为之努⼒的那些观念,以及在我们违背了⾃⼰的道德准则时所预期的惩罚(罪恶感)。

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理论是心理学领域的经典理论之一。

这一理论揭示了人类心理发展的三个不同层次,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代表了个体天生具备的原始冲动和欲望,它是一个野蛮而原始的存在。

自我则是个人意识的一部分,它作为调解本我和超我之间冲突的中介者。

超我则是人内化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它通常来自于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个心灵结构共同构成了个体心理活动的核心。

本我是人的本性和欲望的源泉,它包括了个体的自我保护和满足的本能需求。

本我驱使着个体寻找快乐和满足,而不计较其他因素。

它不受道德和社会规范的约束,只追求个体的欲望和冲动。

自我是个体意识的一部分,它是个体与外界互动的桥梁。

自我起到了调解本我和超我之间冲突的作用。

自我需要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以满足本我的需求并符合超我的道德准则。

自我是个体目标和理性的代表,它在冲突中寻找折衷和达成平衡。

超我是人内化道德准则和规范的部分,它反映了社会和文化对个体的期望和要求。

超我是个体道德和行为准则的来源,它通过内化社会和文化的规范来约束本我的冲动和自我的行为。

超我通过监督和惩罚来维持个体的道德和行为。

在弗洛伊德看来,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是个体心理发展的核心问题。

个体需要在满足本我的欲望和冲动的同时,符合超我的道德和规范。

这种冲突和平衡的过程在个体成长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理论对心理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揭示了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和冲突,帮助我们理解个体行为的根源和背后的驱动力。

这一理论提供了认识自我的框架,帮助个体解决内在冲突和达到内心的平衡。

然而,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理论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有人认为,这一理论过于简化了个体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忽略了其他重要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另外,弗洛伊德的理论也受到了道德观念和文化背景的限制,不能适应不同文化和社会的个体心理。

总的来说,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理论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帮助我们理解个体心理发展和行为的动力。

二程的理欲观与弗洛伊德的超我说

二程的理欲观与弗洛伊德的超我说
但是人作为社会的动物来自本我的一些超我说的启示非理性冲动经过知识和理性的调节作用使本我得我们过去批判宋明理学在存天理去人欲这到修正以适合于集体社会和外部世界的现实要个问题上几乎很少发生歧见



2002年第3期(总第270期)
JOURNAL OF LITERATURE,HISTORY AND PHILOSOPHY No.3,2002(Serial No.270)
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当时社会心灵与精神中人欲横
流的生动画面和淋漓写照。 这可以使我们理解,宋代世风何以为之一变,引
起社会发酵的酵母埋藏在哪里。如果说王安石变法 主要是从经济、社会与法制上通过改革的措施,为建 构封建社会后期的新文化铺设路基,那么从二程开
始创立新儒学,即理学或道学,则是为建构这种新文
“人欲”在商品经济刺激下膨胀
中国封建社会经过盛唐的繁荣,到了宋代,商品 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层 面,追逐个人利益和发财致富的倾向,已成为当时普 遍存在的社会现象。11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曾经 在其《周礼详解》一书中这样描述时人逐利的状况: “利之所在,民所竞趋”,竞至于“智诈愚,勇陵弱,攘 夺诞慢,决性命之情以争,无所不至”的地步。这还 只是社情的一般表现而已,王安石在其《周官新义》 一书中说到当时的富商大贾、达官显贵恃权贪利的 表现,更是令人发指,竟达到了使皇上“失其柄”,“人 以私义自高,而爵不足以贵之;以专利自厚,而禄不 足以富之;取予自恣也,则不待王幸之而后予;生杀 自恣也,则不待王福之而后生”,使主纲法纪、道德伦 常至于废弛的境地。宋代如此,明清亦然。我们从 描写宋代及以后的社会生活的许多小说中,如《金瓶 梅》、《水浒传》、《三言二拍》和诸多封禁的世情文学
学者所不齿。变法之不成,可能是和社会风气的败

二程的“理学”说什么?

二程的“理学”说什么?

⼆程的“理学”说什么?宋明理学这⼀段特别难懂,⼀般⼈看着就头痛,因为他们⽤的概念、术语很晦涩,⽐如理与⽓、⼼与性、静与敬、知与⾏、已发与未发、道⼼与⼈⼼、天理与⼈欲、天命之性与⽓质之性。

这些概念,从⼆程开始,就⼀直在讨论。

有⼈问:能不能找出最重要的概念呢?最重要的,就是四个字:“理⽓⼼性。

”如果还要简化,就是两个字:“⼼性。

”有⼈将宋明理学归结为“⼼性哲学”,⼼性⼆字最关键。

1、“天理”的提出我们现在说“天理何在”、“天理不容”,就与⼆程有关。

程颢说过:“吾学虽有所受,然“天理”⼆字却是⾃家体贴出来。

”因为程颢悟出了“天理”,所以他的学说就被称之为“理学”。

他的弟弟程颐也有贡献。

⼀般认为他们两兄弟的思想⽐较接近,不好绝对分开,但是,现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有⼀个看法:哥哥程颢的思想偏重于“⼼”,由后来由陆九渊继续,王阳明完成,称“陆王⼼学”;弟弟程颐的思想偏重于“理”,由朱熹完成,称“程朱理学”。

⼆程悟出的这个“理”或者“天理”,⽤通俗的话说,就是“天经地义、不容置疑的法则”。

⼆程认为普遍的道德法则,就是伦理。

但是,⼆程把“物理”等同于“伦理”,很难让⼈信服。

2、“伦理”⾼于“物理”按照我们今天的理解,天就是⾃然,“天理”就是⾃然规律。

西⽅⼈发明了物理学,就是专门研究天理的。

从⼴义上说,物理学、化学、⽣物学、天⽂学都是研究天理的。

⼆程说的天理,就是⾃然规律:问:天道如何?⽈:只是理,理便是天道也。

且如说皇天震怒,终不是有⼈在上震怒,只是理如此。

可以看出,⼆程说的天理、天道是⼀个意思,都是⾃然的法则,跟宗教神灵没有关系。

问题在于,⼆程既不是物理学家,也不是⽣物学家,所有的宋明理学家都不是搞⾃然科学的,他们为什么要抬出⼀个“天理”?“君⾂⽗⼦,天下之定理,⽆所逃于天地之间。

”这句话才是理学家真正想说的。

说⽩了,⼆程说的天理,其实就是君⾂⽗⼦之类的伦理,是不能改变的。

也就是说,⼆程将“物理”和“伦理”看成同⼀个理。

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摘要: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是奥地利犹太心理学家、精神病医师,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我》(1923年)一书中详细阐述了他的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结构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

本我是最原始的、潜意识的、非理性的心理结构。

它充满着本能和欲望的强烈冲动,受着快乐原则的支配,一味追求满足。

自我是受知觉系统影响,经过修改来自本我的一部分。

它代表理智和常识,按照现实原则来行事。

超我是人格中高级得、道德的、超自我的心理结构。

它以良心、自我理想等至善原则来规范自我。

本论文归纳介绍三我的由来,之间的联系以及其他学者对该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以进一步了解弗洛伊德的人格三结构。

关键词:本我;自我;超我;联系;应用一、三我的由来自我、本我、超我的由来跟潜意识有密切关系。

“意识”的本质显然紧紧地包含在这些假设之中;而且,被压抑的心灵等同于“潜意识”的东西以及把实施压抑的心灵等同于“意识”的东西是很容易的...从功能上讲,一种被压抑的力量力图强行参与活动,却受到一种实施压抑的力量的检查,从结构上讲,“潜意识”与“自我”是相对立的。

在对心灵的结构性描述中,从一开始就明确地从“潜意识”中区分出来的是“自我”。

而现在开始表现出,自我本身应该部分地被描述为“潜意识”的(弗洛伊德,1923:111)①。

但是,相当明确的是,在1895年的《科学心理学设计》一文中,弗洛伊德尝试对自我的结构和功能做了详细的分析之后,他便将主题搁置一旁,几乎15年没有去涉及它(112)。

弗洛伊德在《科学心理学设计》(车文博,1988:46-72)的一般方案中曾详细阐述过自我。

他认为,将自我的注意吸引到敌对记忆意象的一个新的迫近的能量贯注,自我才能不断地抑制[量的]通过,利用按需要而得到强化的丰富的旁枝能量贯注,制止从一个记忆意象到不愉快的释放。

有两个变化的迹象,大约都发生在1910年左右。

弗洛伊德分区观点和结构观点

弗洛伊德分区观点和结构观点

弗洛伊德分区观点和结构观点在探讨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时,我们不得不提到他的“精神结构模型”,这是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关键。

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活动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让我们来谈谈本我,也就是我们的原始冲动和欲望。

这部分是不受社会规范和道德约束的,它追求的是满足基本生理需求和生存本能。

例如,对食物和性的欲望就是本我的一部分。

由于这些欲望常常与社会规范相冲突,它们会被压抑到潜意识中,成为我们无法察觉的心理动力。

接下来,我们来看自我,它介于本我和现实之间,起着调节和平衡的作用。

自我遵循着现实的要求和社会的规则,努力使本我的欲望得到满足,同时也要考虑到社会的期待和责任。

这个部分是我们与外界互动的主要渠道,帮助我们适应环境,建立社会关系。

超我,是来自外部世界的道德和理想标准,它代表了我们的价值观和信仰系统。

超我试图控制和指导自我的行为,使其符合道德和社会的期望。

但有时,超我的要求可能过于严苛或不切实际,导致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压力和焦虑。

这三个部分之间的动态关系构成了弗洛伊德的精神结构模型的核心。

本我、自我和超我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我们的心理世界。

当我们处理冲突和挫折时,这三个部分会相互作用,推动我们成长和发展。

例如,当我们面临一个艰难的决定时,本我可能会告诉我们追求即时的快乐和满足;自我可能会提醒我们考虑长远的后果和社会的责任;而超我则可能引导我们寻求内心的平静和道德的满足。

这三个力量的平衡点就是我们的选择和决策。

通过深入理解弗洛伊德的精神结构模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行为和动机,以及如何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新视角,帮助我们在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需要引向合理轨道的。
在德法共治下引导人的需要
社会的合理存在与健康发展,在任何时候,都应 当把它对全社会的整合性与统摄作用置于首位。否 则,社会面向全体成员的那些功能,就得不到发挥, 这样的社会就有解体的危险。今天,我们在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同样面临着处理道义原则和 功利原则的关系问题,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个 人、集体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具体地说,义与利的关 系、理与欲的关系、本我与超我的关系等等,都需要
唯乐原则》、《集体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自我与本 我》,rE]特别是后者,把人的主体性,明确划分为从
体现着原始情欲本能的“自我”,到具备知性主体意 识、能够初步调节情欲与调适人格的“本我”,再到成 为理性主体、能够控制和压抑非理性冲动的、具有 “自我典范”性的理想人格“超我”。这是人从动物性 向人性崇高境界上升的轨迹。人能够达到“超我”的 境界,是对“本我”损之又损的过程,也是对“自我”的 道德意识益之又益、不断提升的结果。弗氏的这一 理论同二程的“存理去欲”观,都需要实现人格的内 在自我超越,在理路上确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弗氏看来,人格形成的完整过程,人最初所具 备的生理与心理的基础,只是一个由与生俱来的本 能和欲望制动的主体,即本我;那是一个具备生物本 能、遵守“唯乐原则”的原始的我。没有本我,人就不 能生存。但是人作为社会的动物,来自本我的一些 非理性冲动,经过知识和理性的调节作用,使本我得 到修正,以适合于集体、社会和外部世界的现实要 求,这样就形成了具有自控能力、遵循认知原则以适 应外界的自我。这实际上是人对本我的一种外在性 超越。弗氏对人的自我并没有作出更高水平的评
中国封建社会经过盛唐的繁荣,到了宋代,商品 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层 面,追逐个人利益和发财致富的倾向,已成为当时普 遍存在的社会现象。11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曾经 在其《周礼详解》一书中这样描述时人逐利的状况: “利之所在,民所竞趋”,竞至于“智诈愚,勇陵弱,攘 夺诞慢,决性命之情以争,无所不至”的地步。这还 只是社情的一般表现而已,王安石在其《周官新义》 一书中说到当时的富商大贾、达官显贵恃权贪利的 表现,更是令人发指,竟达到了使皇上“失其柄”,“人 以私义自高,而爵不足以贵之;以专利自厚,而禄不 足以富之;取予自恣也,则不待王幸之而后予;生杀 自恣也,则不待王福之而后生”,使主纲法纪、道德伦 常至于废弛的境地。宋代如此,明清亦然。我们从 描写宋代及以后的社会生活的许多小说中,如《金瓶 梅》、《水浒传》、《三言二拍》和诸多封禁的世情文学



2002年第3期(总第270期)
JOURNAL OF LITERATURE,HISTORY AND PHILOSOPHY No.3,2002(Serial No.270)
二程的“理欲"观与弗洛伊德的“超我"说

蔚华
(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济南250002)
摘要:宋代,“人欲”在商品经济的刺激下逐渐膨胀。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二程率先提出了“存天理,去人 欲”的理欲观。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理论与二程的理欲观有异曲同工之妙。今天,我们在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同样面临着如何处理义利、理欲、本我与超我的关系问题。二程和弗氏所提供的思想 资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借鉴价值。 关键词:二程;弗洛伊德;存理去欲;本我;超我 中图分类号:B244.6;B521
73
弗洛伊德从“本我”到 “超我”说的启示
我们过去批判宋明理学,在“存天理,去人欲”这 个问题上,几乎很少发生歧见。因为这是一个相当 典型的儒家禁欲主义的价值标准,谁都要首先鞭笞 它。但是,问题并不那么简单。义与利、欲与理的矛
万 方数据
估,只限于承认其一般社会人格的形成和进行理智 行为的能力。但是,当人的社会性欲求和愿望一旦 初步形成,它就会产生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内在欲求, 这就出现了人凭借理性超越自我的趋向。这就是超 我的人格典范的形成,它所遵循的是理想原则,这时 支配人的行为和意识的动力,不仅仅是理智,而且是 浸透了崇高的道德价值观的良心啦!这是一种人性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1—4721(2002)03—0072—03
在中国,“天理与人欲之辨”发端于《礼记・乐 记》,日:“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 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浃作乱之事。”其后也构成宋 明理学中的一大理论问题。二程首论,朱熹反复申 述,支持者、反对者都有,一直论辩到清末。这个问 题,现在仍有一定的现实以看到当时社会心灵与精神中人欲横
流的生动画面和淋漓写照。 这可以使我们理解,宋代世风何以为之一变,引
起社会发酵的酵母埋藏在哪里。如果说王安石变法 主要是从经济、社会与法制上通过改革的措施,为建 构封建社会后期的新文化铺设路基,那么从二程开
始创立新儒学,即理学或道学,则是为建构这种新文
“人欲”在商品经济刺激下膨胀
成了历史上极端腐败而赢弱的王朝。
收稿日期:2001一06—06 作者简介:刘蔚华(1934一),男,山西天镇人,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教授。原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
万 方数据
二程首倡“存天理,去人欲”
先秦由孔孟先哲奠定的先义后利、重义轻利、以 义驭利的儒家义利观,在宋代受到了很大冲击。金 钱,作为商品经济运作的重要媒介,堂而皇之地进入 到人际关系中来,使农耕经济长期塑造的耻于言利 的厚朴民风,发生了改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 利”的儒家传统价值观,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正是在 这种文化背景下,二程率先提出了“存天理,去人欲” 的“理欲”观,从新的哲学世界观的高度,坚持并发展 了先秦儒家的义利观。他们就这样,用“以理制欲” 去达到“以义驭利”的价值取向。 二程认为自己在哲学上最大的贡献,就是自家 体贴出了“天理”,它是宇宙万事万物的总根源,是天 经地义的封建君主制与等级制的总理据,是封建伦 理道德的最高原则。当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问 题时,像二程这类哲学家,不是深入社会实际去探索 具体真理的解,而是缩回到形而上本体去追溯终极 真理的解。这样,必然会回到封建制度的原点上去 论证其合理性,重新肯定先王的本制;也必然会回到 一贯遵行的价值体系中寻求答案,继续加强礼教的 功能。这样当然不可能找到新的出路和担负起创造 新学说的使命。 二程对于“人欲横流”的现象是深恶痛绝的。程 颐说:“甚矣欲之害人也!人之为不善,欲诱之也。 诱之而弗知,则至于天理灭而不知反。”[1](8319)他观 察得十分具体,“天下之害,无不由末之胜也;峻宇雕 墙,本于宫室;酒池肉林,本于饮食;淫酷残忍,本于 刑罚;穷兵黩武,本于征讨。凡人欲之过者,皆本于 奉养;其流之远,则为害矣。先王制其本者,天理也; 后人流于末者,人欲也。损之义,损人欲以复天理而 已”。[1](Ix30;)他谴责的实际上是统治者的驰欲无度, 但仍要颂一番“先王制其本”才觉得妥贴,表现了理 学家精神上的柔弱。然而他的结论却是毫不含糊 的:“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 则天理明矣。”[1 3(P312)以后,二程的门人及理学的集 大成者朱熹,都用重炮猛轰过“人欲”,成为宋明理学 的一个鲜明的特点和牢固的传统。
化提供哲学与世界观的前提。宋代的理学家在对待
王安石变法的问题上,大多站到了对立面或恪守中
立的侧面。这可能同变法虽然推动了农业、手工业 和商业的发展,却也引发了所谓“民风不古”、“世风 日下”的令人不安的社会动向有关。特别是在标榜
尊崇熙宁新法者中,出现了被时人痛斥为“六贼”的
蔡京等人,假借变法,结党营私,排斥异己,腐化堕 落,公行贿赂,形成专权祸国的局面,更是为当时的
的内在自我超越。从本我到达超我境界,需要完成
毋庸讳言,我国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紧急转 轨的过程中,拜金主义大行其道,金钱成了衡量一切 的最具有诱惑力的价值尺度。不少人沉迷于利欲的 网中,成为沉浮在欲望的海洋中的芸芸众生。商品、 地位、良心和荣誉,或明或暗地都可以兑换货币。由 于市场机制的不健全和精神文明的滑坡,制假、行 骗、盗窃、赌博、卖淫、蓄奴、贿赂公行、放纵肉欲、泛 滥情色、家庭频繁解体、敲诈勒索横行,以及私放高 利贷种种丑恶现象,到处可闻可见。精神家园的失 落,崇高心灵的放逐,审美情趣的自惭形秽,社会舆 论体系的失语,传统伦理道德的否弃,究竟严重到什 么程度,谁也不忍心去作出使自己感到耻辱的估计。
时代畸变的“空心人”、“单面人”、“没有脊梁的人”? 以金钱为代表的这个既迎合、又奴役着私欲的 “皇上”,不是正在把人格异化吗!不是重新强有力
地把人性拉回到“本我”状态中吗!这难道就是我们
建设人和社会具有的现代性乃至后现代性所企求的 目标吗?要不要对我们自己的人性、国民性和民族 性,来个正本清源?这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十分严 肃的问题。 我们当前实行的治国方略,是“依法治国”和“以 德治国”相结合的国策。解决上述问题,也不能脱离 德法共治的长策,这两种相互配合补充的行为规范 体系,是完全能够把新时期人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
这当中,究竟有多少弄潮儿,从里面被掏空,成了新
三级跳远。
这个论点,近似于另一位心理学家马斯洛所发
现的人有更高层次的需要,即自我实现的需要的观 点。弗氏也是肯定了人性中具有向高级的、道德的、 超越本我与自我的境界完善的欲求。如果说,人的 “本我”状态是“人欲”,那么达到了“超我”境界,是不 是就接近了二程所说的“天理”呢?弗氏和二程用不 同的语言表达了一个大体一致的原理,就是人通过 克制自己的私欲,就能够达到道德高尚的境界;人的 本我状态与超我状态,同样都是现实的。这是弗氏 理论给我们的一点值得重视的启示。
正确地加以解决。因此这些思想家曾经提供的处理
全球化的进程正在加速到来,世界性文化的精 华与糟粕,目不暇接地涌入国门,社会在纷乱复杂的 态势中匆匆转型,我们只有在精神和心灵、文化和价 值上立足于优势地位时,才能开创出辉煌的未来。
参考文献:
这类问题的思想资源,对于我们今天,同样有着重要 的现实意义与借鉴的价值。
[1]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